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9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九十七卷目錄

 天平山部彙考

  圖

  考

 天平山部藝文一

  遊天平山錄       宋周必大

  遊天平山記        明高啟

 天平山部藝文二

  詠白雲泉        唐白居易

  詠天平山        宋蘇舜欽

  白雲泉          范仲淹

  登天平山頂        范成大

  登天平山         明高啟

  龍門            前人

  雨中過雞籠山        前人

  大小石屋          前人

  飛來峰           前人

  五丈石           前人

  卓筆峰           前人

  遊天平山          楊基

  照湖鏡           前人

  金山            杜庠

  大小石屋          張羽

 天平山部雜錄

 靈巖山部彙考

  圖

  考

 靈巖山部藝文一

  遊靈巖記         明高啟

  靈巖記          袁宏道

 靈巖山部藝文二

  遊靈巖寺        唐韋應物

  遊靈巖          白居易

  憶春草          劉禹錫

  靈巖           明高啟

  登涵空閣          前人

  靈巖山           吳寬

  巖靈懷古          王鏊

 靈巖山部紀事

 靈巖山部雜錄

 靈巖山部外編

 九峰部彙考

  圖

  考

 九峰部總論

  松江府志山志序

 九峰部藝文一

  神山銘         梁簡文帝

  干山志         元楊維楨

  小崑山讀書處記     明王世貞

  細林八詠序略        錢溥

 九峰部藝文二

  贈從兄車騎        晉陸機

  崑山           宋唐詢

  前題           王安石

  前題           梅堯臣

  過橫雲山渡長谷      黃庭堅

  九峰行二首        元晏鐸

  前題二首         明楊基

  于山夜泊          貝瓊

  天馬歌          莫如忠

  厙公山有序       陸琛

 九峰部紀事

 九峰部雜錄

山川典第九十七卷

天平山部彙考

[编辑]

蘇州府之天平山

「天平山」在蘇州府城西二十里,其山巍然特立,群峰 拱揖,最為崷崒,蓋一郡之鎮山也

天平山

天平山

[编辑]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平江府天平山,在城西二十里, 巍然特高,群峰拱揖,郡之鎮也。楊備詩云:「人間多少 嶮巇路,縱是天平還不平。」

按《廣輿記》:「天平山在蘇州府城西,群峰拱翠,俗呼萬 笏朝天」,郡之鎮也。有白雲寺。宋參政范魏公奏請賜 名,又有公之先壟在焉。

按《圖書編》:天平山攷:天平山在縣西二十里,吳之鎮 山也。山腹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 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于世。有卓筆峰、巾子峰、 五丈峰、石龜、照湖、鏡、毛魚池、大小石屋,蓋因好事者 得名。山皆奇石,山半白雲泉,為吳中第一水。《姑蘇志》 云:「在支硎南五里,最多奇石。」今按:此山峰巒峭拔,石 皆林立,亦無樹藝,由以「賢達」名也。

按:《蘇州府志山阜攷》:「天平山在支硎山南五里,視諸 山最為」請幫助識別此字。崒,其林木亦秀潤。山多奇石,詭異萬狀,有 卓筆峰、飛來峰、五丈石、臥龍峰、巾子峰、毛魚池、大小 石屋。其山頂正平,曰「望湖臺」,即遠公菴遺跡。上巨石 圓而面湖者,曰「照湖鏡。」山半有白雲泉,別有一泉如 線,注出石罅,尤清洌,曰「一線泉。」宋僧壽老始發之。有 古松蟉糾如蓋者,曰「華蓋松。」又有穿山洞、蟾蜍石、龍 頭石、靈龜石及龍門南趾,有白雲寺,范文正公祖墓 在焉。其西有筆架峰,其後群石林立,名「萬笏林。」萬曆 間,范參議允臨構為別業,臺池亭館,極一時之盛,今 亦廢矣。其東為翁家山,為雞籠山,連屬金山。

金山,亦天平支隴也。初名茶塢山。晉宋間,鑿石得金, 易今名。楊循吉《金山雜志》云:「山故多羙石,巉巉高聳, 皆碧綠色,或至十餘丈,有壁立之勢。其左有石,尤偉 而峭,或題其上曰『最勝』,字徑丈餘,相傳五代隱士陸 遹所書,今為人斧去。又一石在山半,曰繙經,方石二 丈餘,平坦如砥。石梁一,橫架兩壁,脈理不聯,無所根」 蔕。其下空洞通人行,或謂類天台石梁,因名「羅漢橋。」 泉一在石壁上滴,下池承之,冬夏不竭,名曰「珍珠泉。」 山頂上盤石有坎,闊三尺許,長二丈餘,深不可測,水 瑩綠,大旱不涸,名曰「雲瀨。」其趾有育王塔、方石池、文 殊菴在焉。東南為牛眠崦。此山近為採石者破壞,循 吉所記,十不存一矣。

「金碧山」在天平山東一里,牛頭塢普賢寺後。

秦臺山在天平之右,與笏林相鄰。巔峰大石,刻「秦臺」 二大字,相傳始皇遊會稽嘗登此,故名。一名晨臺,又 名神臺。其南則羊腸嶺,嶺右為白羊山,嶺之南為赤 山,長可數里,土石多赭色。

仰天山在赤山東,距天平不五里而近,舊名馬鞍山。 宋范文穆公營墓于此,以近天平山,且慕文正為人, 故改今名。傍有覺巖寺,為文穆奉祠之所,今廢。 按:《吳縣志山川攷》:「天平山在支硎山南五里。」

臥雲堂在天平山獅子巖下,范仲淹讀書處。

古松在天平山獅子巖下。自地崛起,甚怪。正中一榦 聳拔如幢,延袤二畝,號「眠松。」張即之書「臥雲」二字扁 之,云范文正公讀書處也。

晉給事中江纂墓在天平山下,地名上沙。未孫起卿 于其地獲墓甎刻文略云:「纂養父諶,本父迺, 宋范文正公高祖履冰墓在天平山左麓。」

范文正公祖墓,在天平山三讓原。

范師道墓在天平山寺西。《趙抃誌》

范成大墓,在天平山南上沙村公營,先隴時更名「仰 天山。」舊有覺巖寺,奉墓祀,後廢。

天平山莊,范參議允臨所築。

雲泉菴在天平山范文正公祖墓傍。宋慶曆間,僧明 遠建。元末燬,明永樂間再建,天順間又燬,萬曆間,文 正裔孫惟一、惟丕重建

天平山部藝文一

[编辑]

《遊天平山錄       》宋·周必大

五月丁亥早,范至能、顏休文相別于閶門外。唐致遠 聯舟遶城,望姑蘇館而過,八里至橫塘,又數里至黃 山,又數里過木瀆,遂至靈巖院。至能走价送薰香、松、 黃新茶,其簡云:「來日登天平,須攀援至遠公亭及諸 石屏處。」白雲泉,名在《水品》,其色凝白,蓋乳泉也。張又 新以虎丘石井,松江在第三第六而下,此泉未知如 何,試一別之。向壽老欲作亭泉上,及別築遠公亭寺 石上山路旁有石龜,極形似,向亦有名,近無知者。忠 烈廟具有文正以下畫像挂壁謁之。丙辰早,升小車, 過天平下嶺甚峻,約數里至白雲寺,《圖經》云:「唐寶曆 二年置,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本遠公道場」,今范文正 公功德院。寺有白樂天、蘇子美、王君「玉、蔣希魯詩刻, 欲因致遠登山,而腳力頓疲,難之。然思至能簡中語, 恐遺恨他年。」遂奮衣右轉而上,酌白雲泉,甚白而甘。 躡石磴,至卓筆峰。峰高數丈,截然立雙石之上,附著 甚卼臲,疑其將墜。餘如屏如矗,或插或倚,備極奇怪。 行十六七里,石愈眾而力愈憊。乃循左徑訪石屋,三 面壁立,覆以二大石。少休,其中下至小石屋,一石覆 之。又下至飛來峰,高二丈,上銳下侈,微附盤石,前臨 崖谷,茲其異也。又東下遠公菴,一名「望湖臺」,正直寺 後。又下至五丈石,以閣石上。次至頭陀巖,有蓋斜蔽 之。次至龜石,脊勢隱起,名不虛得。此山大抵皆石也, 瑰形詭狀,可喜可愕。今日適疲倦,又當暑,不能窮其 巔。然郡人能至予之所至者寡矣,況遊客乎?歸寺欲 拜文正及四子畫像,坐待魚鑰,移時,乃至明日,蓋文 正忌辰云。

遊天平山記        明高啟

[编辑]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積霖既霽,灝氣澄肅。」予與 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饌載醪,相與 指天平山而遊焉。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則捨 舟就輿,經「平林淺塢間,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 作泠泠琴筑聲。」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至白雲寺, 謁魏公祠,憩遠公菴,然後由其麓循徂杙以上。山多 怪石,若臥若立,若搏若噬,蟠拏撐拄,不可名狀。復有 泉出亂石間,曰「白雲泉。」線脈縈絡,下墜于沼。舉瓢酌 嘗,味極甘冷。泉上有亭,名與泉同,草木秀潤,可蔭可 息。過此則峰迴磴盤,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龍門, 兩崖並峙,若合而通,窄險深黑,過者側足。又其上有 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廣, 石覆之如屋。既入,則凜然若將壓者」,遂相引以去。至 此,蓋始及山之半矣。乃復離朋散伍,競逐幽勝,登者、 坐者、哦者、嘯者,憊而喘者,恐而咷者,怡然若有樂者。 悵然俛仰,感慨若有悲者。予居前益上,覺石益怪,徑 益狹,山之景益奇,而余之力亦憊矣。顧後者不予繼, 乃獨褰裳奮武,窮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曠,坦石 為地。拂水以坐,則峴之雲浮浮,天之風飂飂,太湖之 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舉,泊乎若休,然後知山之 不負于茲遊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樹隱石蔽,愈索 愈迷,遂困于荒茅叢篠之間。時日欲暮,大風忽來,洞 谷唅呀,鳥獸鳴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聞之,遂 相導以出。至白雲亭,復與同遊者會。眾莫不尤予好 奇之過,而予亦笑其恇怯頹敗,不能得茲山之絕勝 也。于是採菊汎酒,樂飲將半。予起言于眾曰:「今天下 板蕩,十年之間,諸侯不能保其國,大夫士不能保其 家,奔走離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與諸君蒙在上者 之力,得安于田里,撫佳節之來臨,登名山」以眺望,舉 觴一醉,豈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離合之難保也, 請書之石。明年將復來,使得有所考焉。眾曰:「諾。」書以 為記。

天平山部藝文二

[编辑]

《詠白雲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何必奔衝山下 去,更添波浪在人間。

詠天平山        宋蘇舜欽

[编辑]

「吳會括眾山,戢戢不可數。其間號天平,突兀為之主。 傑然鎮西南,群嶺爭拱輔。焉知造化意,不以屏天府。 清溪至峰前,仰視勢飛舞。偉石如長人,聚立欲言語。 捫蘿緣險磴,爛熳松竹古。山腰有危亭,前對翠壁舉。 石竇落玉泉,泠泠四時雨。源生白雲間,顏色若粉乳。 旱年或播灑,潤可足九土。奈何但澄澈,未為應龍取。」 予方棄塵中,巖壑素自許。盤桓擇勝處,至此快心膂。 養素聊自清,終甘食于虎。

白雲泉          范仲淹

[编辑]

「靈泉在天半,狂波不能侵。神蛟穴其中,渴虎不敢臨。 隱照涵秋碧,泓然一勺深。游澗騰雲飛,散作三日霖。 天造豈無意,神化安可尋。挹之如醍醐,盡得清涼心。

聞之異絲竹,不合哀樂音。月明群籟息,涓涓度前林
考證
子晉罷雲笙,伯牙收玉琴。徘徊不欲去,復發《滄浪》吟。」

乃云「堯湯歲,盈盈長若今。萬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陰。」 茲焉如有價,北斗量黃金。

登天平山頂        范成大

[编辑]

翠屏無路強攀緣,我與枯藤各半仙。不敢高聲天闕 近,人間漠漠但寒煙。

登天平山         明高啟

[编辑]

「入山旭光迎,出山月明送。十里松杉風,吟醒塵土夢。 茲山凡幾到,題字遍巖洞。陽崖樹冬榮,陰谷泉下凍。 怪石立誰扶,靈草生豈種。白雲蓊然來,諸峰欲浮動。 高鶻有危棲,幽禽無俗哢。凌蘚知屐滑,披嵐覺裘重。 嘗登最上巔,遠見湖影空。漁樵度溪孤,鳥雀歸村眾。 還尋老僧居,隔竹聽清誦。慰我躋攀勞,為設茶筍供。」 幾年歷憂歡,造物若揶弄。迷途遠山林,遲暮堪自訟。 難追謝公遊,空發阮生慟。身今解組紱,明時愧無用。 閒持九節筇,訪事疑狂縱。石屋秋可眠,山猿許分其。

龍門            前人

[编辑]

「龍門何崢嶸,此地表奇蹟。山分兩崖青,天豁一罅白。 知非禹功鑿,想是鬼手劈。長為風雨關,開闔自朝夕。 深含未吐雲,對峙不崩石。日光寒易傾,苔色陰更積。 只疑過此內,別與人境隔。」始窺已幽深,漸入尤險窄。 暗中把危藤,蜿蜒欲驚魄。僧留看古刻,敲火炤絕壁。 晚聞松聲號,胸若波浪激。不知神魚飛,到此誰點額。 我當謁真龍,天門謬通籍。何必更區區,求為李膺客。

雨中過雞籠山        前人

[编辑]

春雲晻靄澗奔渾,風雨行人過一村。得似山家深竹 裏,乳鳩啼午未開門。

大小石屋          前人

[编辑]

雙崖立幽關,一洞開深宇。青嶂近為鄰,白雲閒作主。 不受杜陵風,可避河朔暑。華棟幾回新,渠渠獨千古。

飛來峰           前人

[编辑]

風吹蛾眉雲,來依此山住。我來不敢登,只恐還飛去。

五丈石           前人

[编辑]

勢危撐月墮,影瘦倚雲平。彷彿華峰井,蓮花一半生。

卓筆峰           前人

[编辑]

「雲來初似墨,雁過還成字。」千載只書空,山靈恨何事。

遊天平山          楊基

[编辑]

細雨濛濛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 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照湖鏡           前人

[编辑]

團團山上石。下照太湖影。如何一鑑中。三萬六千頃。

金山            杜庠

[编辑]

闔閭城外翠微間,揚子江心白浪灣。踏破芒鞋蹤跡 遍,始知人世兩「金山。」

大小石屋          張羽

[编辑]

山根攢棟宇,簷梲勢崚嶒。卻許誰來住。閒雲共老僧。

天平山部雜錄

[编辑]

宋陳純臣《白雲泉書》:「惟胥臺古郡,直西不三十里,有 山曰天平,山之中有泉曰白雲,山高而深,泉潔而清。 倘逍遙中人,覽寂寞外景,忽焉而來,灑然忘懷。碾北 苑之一旗,煮并州之新火,可以醉陸羽之心,激盧仝 之思。然後知康谷之靈,惠山之英,不足多尚。」

靈巖山部彙考

[编辑]

「吳宮」 舊地之《靈巖山》。

「靈巖山」在今江南蘇州府西南二十五里,一名「硯石 山」,乃吳王館娃宮之故地也。下瞰太湖,遠望洞庭,滴 翠叢碧,恍在白銀世界中,真宇內奇觀也

靈巖山圖

靈巖山圖

[编辑]

按董覽《吳地記》:「硯石山在縣西門外,亦名石鼓山,有 琴臺在其上。」

按《太平御覽江東諸山攷》。「石鼓山。吳王離宮在其上。 越王獻西施于此。山上有石馬。望之若人騎。而石鼓 之名。不知自起。」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平江府。靈巖山在城西二十四 里,又名硯石山。吳王之別苑在焉。有館娃宮、琴臺響」 請幫助識別此字。廊西「施洞,山頂有池,生葵蒓,下瞰太湖,望洞庭兩 山,滴翠叢碧,在白銀世界中,亦宇內絕景。」山前十里 有採香徑,因置「秀峰寺。」

按《三才圖會·靈巖山圖考》:靈巖山即古硯石山,在吳 縣西二十里,亦名石鼓山,闔廬養越美人于此,上有 兩湖。《續圖經》云:「硯石山頂有三池,一曰月池,一曰硯 池,一曰翫華池,雖旱不竭,蓋吳時所鑿也。山上舊有 響屧廊,其下有石室,俗傳吳王囚范蠡之地。」又有請幫助識別此字。 村。其山出石,可以為硯,蓋硯石之名由此也。《吳郡志》 云:「登山見太湖,諸山在銀濤中,亦宇內絕景。館娃宮、 西施洞、響屧廊、香水溪、吳王井,皆其跡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靈巖山即古硯石山,亦名石鼓 山。山椒有石鼓,鳴則有兵禍。」

按《圖書編》:《靈巖山考》:山即古硯石山。《吳縣圖經》云:「在 縣西二十里,亦名石鼓山。」《越絕書》云:「吳人于硯石山 置館娃宮。」又云:「硯石去姑蘇山十里,闔廬養越美人 于此。上有兩湖。」《吳越春秋》云:「闔廬城西有山,號硯石, 高三百六十丈,去人煙三里。去吳縣西三十里,上有 吳館娃宮。」董覽《吳地記》云:「吳王離宮在石鼓山,越獻」 西施于此,有琴臺在其上。《續圖經》云:「硯石山西有石 鼓,故以為名。」

按《蘇州府志山阜攷》:「靈巖山在縣西三十里,高三百 六十丈,一名石鼓山,又名硯石山。」山連請幫助識別此字。村。石可為 硯,故名。又名石射堋山。山之西北絕頂為琴臺,可以 遠眺。范成大謂「下瞰太湖及洞庭兩山,滴翠叢壁,在 白銀世界中者」是也。石壁峭拔,曰佛日巖。其中平坦 處為靈巖寺,晉司空陸玩捨宅為之,久廢于火,僅存 一塔與僧舍數間耳。今南嶽繼起,弘儲重建,梵宇一 新。山中有館娃宮、西施洞、響屧廊、吳王井、浣花池、石 鼓、琴臺等諸遺蹟。此山數十里外望之即可辨。高啟 曰:「靈巖拔奇挺秀,若不肯與眾峰列,尤多奇石,近頗 為採石者殘毀。山為蘇城來脈,不宜錐鑿,萬曆四十 一年,榷部馬之駿召各山主,給價官買,勒石山中。」 按《吳縣志·山川攷》:「靈巖山在天平山南,高三百六十 丈,一名石鼓山,又名硯石山」,又名石射堋山,本吳王 離宮也。《越絕書》云:「吳王于硯石山置館娃宮。」揚雄《方 言》:「吳人呼美女為娃」,蓋以西施得名耳。山之西北絕 頂為琴臺。自臺而東為走馬街。又東有池三:曰上方, 曰金蓮,曰硯池。或曰硯池即浣花池。相傳上方產葵 蒓甚美,今不復生。井二:一曰吳王井,一曰智積井,皆 大旱不竭。井之陽為涵空閣。其西南石壁峭拔,曰「佛 日巖。」其中平坦處為靈巖寺,向廢于火,僅存一塔,今 復建寺。塔前石壁聳起,為靈芝石。循塔南西上,有小 斜廊,甎址猶在,為響屧廊,亦曰「鳴屐廊。」吳王以楩梓 藉地而虛其中,西子輦行則有聲,故名。東為百步街, 石龜、石羅漢在焉。街之盡為石鼓,大者三十圍,其小 者半之。相傳此鼓鳴則有兵。又石上有男女足跡,俗 呼為「吳王西施跡。」街之南為西施洞。《圖經續記》云:吳 王囚范蠡處。洞右有牛眠石,前為出洞龍、貓兒石東 西為二找船塢,蓋吳王瀦水以戲龍舟之所。其下為 妙湛泉。

「晉陸玩宅」即今靈巖山寺基。

宋龍圖閣學士徐林宅在硯石山下。

「硯石山莊傍香水溪」,宋馮友能闢。

館娃宮,即靈巖寺基也。《吳地記》云:「閶闔城西有山,號硯石,在吳縣西三十里。」

西施洞:在靈巖山麓。

「翫花臺」在靈巖山。

「翫月池」在靈巖山。

硯池,在靈巖山。

「琴臺」在靈巖山。

「吳王井」,在靈巖山,有二,一圓一八角猶存。

響屧廊在靈巖山。相傳吳王建廊,而虛其下,令西施 與宮人步屧繞之則響,故名。今靈巖寺圓炤前小斜 廊即其址,亦名「鳴屧廊。」

梧桐園在館娃宮側。夫差時童謠云:「梧宮秋,吳王愁。 採香徑在香山傍。」吳王種香于香山,使宮人泛舟于 溪以採之。自靈巖山南望,一水直如矢,又名箭涇。 香水溪在吳故宮中,俗云西施浴處。一云吳王宮人 洗妝于此,故又呼為脂粉塘。古詩云:「安得香水泉,濯 郎衣上塵。」即此。

希夷觀在靈巖山下。宋紹興間,咸安郡王韓世忠建, 今廢。

桴菴在靈巖山塘南,其邨多植桃,名為「小桃源。」道人 呂毖築室于此,取度人之意,故名。

靈巖山部藝文一

[编辑]

《遊靈巖記         》明·高啟

吳城東無山,唯西為有山。其峰聯嶺屬,紛紛靡靡,或 起或伏,而靈巖居其間,拔奇挺秀,若不肯與眾峰列, 望之者咸知其有異也。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 蓋以節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 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吳王 夫差宴遊之遺處也。又其上則有草堂,可以容栖遲; 有琴臺可以周眺覽,有軒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 閣以瞰具區之波曰涵空,虛明動盪,用號奇觀。」蓋專 此郡之美者山,而專此山之美者閣也。啟吳人遊此 雖甚亟,然山每匿幽閟勝,莫可蒐剔,如鄙予之陋者。 今年春,從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臨川饒公與其客十 人復來遊。升于高,則山之佳者悠然「來;入于奧,則石 之奇者突然出,氛嵐為之蹇舒,杉檜為之拂舞。幽顯 巨細,爭獻厥狀,披豁呈露,無有隱遁,然後知于此山 為始著於今,而素昧于昔也。夫山之異于眾者,尚能 待人而自見,而況人之異于眾者哉?」公顧瞻有得,因 命客皆賦詩,而屬啟為之記。啟謂天于詭奇之地不 多設,人于登臨之樂「不多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 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盡夫遊觀之樂也。」今靈巖為 名山,諸公為名士,蓋心相須而適相值,夫豈偶然哉? 宜其目領而心解,景會而理得也。若啟之陋,而亦與 其有得焉,顧非幸也歟!啟為客最少,然敢執筆而不 辭者,亦將有以私識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約、諸暨 姜漸、河南陸仁、會稽張憲、天台詹參、豫章陳增、吳郡 金起、金華王順、嘉陵楊基、吳陵劉勝也。

靈巖記          袁宏道

[编辑]

靈巖,一名硯石,《越絕書》云:「吳人于硯石山作館娃宮」, 即其處也。山腰有吳王井二:一圓井,石池也;一八角 井,月池也。周遭日光如鏡,細膩無駁濁,有泉常清,瑩 晶可愛,所謂銀床素綆,已不知化為何物。其間挈軍 持瓶缽而至者,僅僅一二。山僧出沒于寒煙衰草而 已矣。悲哉!有池曰硯池,旱歲不竭。或曰即玩花池也。 登琴臺,見太湖諸山,如百千螺髻,出沒銀濤中,亦區 內絕景。山上舊有響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 每衝飆至,聲若飛濤。余笑謂僧曰:「此美人環珮釵釧 聲,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瞪目不知所謂。石上有《西 施履跡》,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動。碧繶湘 鉤,宛然石髮中。雖復鐵石作肝,能不魂消心死,色之 于人甚矣哉!山下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醜,不免 唐突,或云吳王所以囚范蠡也。僧謂予言:「其下窪處 為東西晝船湖,吳王與西施泛舟之所,採香徑在山 前,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吳宮美人種香處也。」山 下有石可為硯,其色深紫,佳者殆不減歙溪。米氏《硯 史》云。請幫助識別此字。「村石理粗,發墨不糝」,即此石也。山之得名以 此。然在今蒐伐殆盡,石無復佳者。嗟乎!山河綿邈,粉 黛若新。椒華承彩,竟虛待月之簾;夸骨埋香,誰作雙 鸞之霧?既已化為灰塵,白楊青草矣。百世之後,幽人 逸士猶傷心寂寞之香趺,斷腸虛無之畫屧。矧夫看 花長洲之苑,擁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當何如哉?夫 齊國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無害伯」;蜀宮無傾國之 美人,劉禪竟為降主。亡國之罪,豈獨在色。向使庫有 湛盧之藏,潮無鴟夷之恨,越雖進百,西施何益哉

靈巖山部藝文二

[编辑]

《遊靈巖寺        》唐·韋應物

始入松路永,獨忻山寺幽。不知臨絕檻,乃見西江流。 吳岫分煙景,楚甸散林丘。方悟關塞渺,重軫故園愁。 聞鐘戒歸騎,憩澗惜良遊。地疏泉石狹,春深草木稠。 茲焉賞未極,清景期杪秋。

遊靈巖          白居易

[编辑]

娃宮屧廊尋已傾,硯池香徑又欲平。二三月時但草 綠,幾百年來空月明。使君雖老頗多思,攜觴領妓處 處行。今愁古恨入絲竹,一曲《涼州》無限情。直自當時 到今日,中間歌吹久無聲。

憶春草          劉禹錫

[编辑]

館娃宮外姑蘇臺,鬱鬱芊芊撥不開。無風自偃君知 否,西子裙裾曾拂來。

靈巖           明高啟

[编辑]

閒上高臺望下方,漁村樵塢盡蒼蒼。傾城人遠苔生 逕,歸寺僧稀葉滿廊。雲散池邊流塔影,雨來閣外失 湖光。廢興皆幻何須問,獨自吟詩送夕陽。

登涵空閣          前人

[编辑]

滾滾波濤漠漠天,曲欄高棟此山巔。置身直在浮雲 上,縱目長過去鳥前。數杵秋聲荒苑樹,一帆暝色太 湖船。老僧不識興亡恨,只向遊人說往年。

靈巖山           吳寬

[编辑]

三十年來續舊遊,暮春時節水西頭。前朝古蹟終難 滅,半日浮生得自由。鳥下林間雙白羽,山橫湖上兩 青漚。笛聲忽自琴臺起,落日都忘滯彩舟。

靈巖懷古          王鏊

[编辑]

夫差伯業今何在?香徑鳴廊鹿自遊。天際青山環故 國,夜深明月在荒丘。濤聲不盡英雄恨,草色猶含粉 黛羞。莫謂吳宮多悵望,今來古往亦悠悠。

靈巖山部紀事

[编辑]

《越絕書》:「吳人于硯石置館娃宮。」

《吳地記》:「靈巖山館娃宮傍有石鼓,大三十圍,其鼓有 兵則鳴。晉隆安二年,賊孫恩作亂,鼓鳴。」

靈巖山部雜錄

[编辑]

《太平御覽》劉達注《吳都賦》引揚雄《方言》云:「吳有館娃 宮,吳人呼美人為娃。」今吳縣有館娃鄉。

《吳縣志》:周泰伯墓在靈巖山西北麓敕山塢,前代屢 有敕贈,故名又呼赤山。其地有三讓原、至德鄉。按《吳 越春秋》云,「泰伯葬梅里平墟。」《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 「在吳縣五十里梅里村鴻山上,去泰伯所居城十里。」 漢劉昭云:「無錫東皇山有泰伯塚。」《王文恪碑》云:「在無 錫縣板村,去梅里不二里而近。」泰伯之墓,究無定焉。

靈巖山部外編

[编辑]

《宣室志》:唐元和初,有長樂馮生者,家于吳,以明經調 選于天官氏,是歲見黜于有司,因僑居長安中。有老 僧鑒其名者,一日來詣生,謂生曰:「『汝,吾姓也』。因相與 往來近歲餘。及馮尉于東越,既治裝,鑒師負笈來告 去。馮問曰:『師去安所詣乎』?鑒師曰:『我廬于靈巖寺之 西廡下且久,其後遊長安中,至今十年矣。幸得與子 相遇,今將歸故居,來告別。然吾子尉于東越,道出靈 巖寺下,當宜一訪我也』。」生諾曰:「謹受教。」後數月,馮生 自長安之任,至靈巖寺門,立馬望曰:「豈非鑒師所居 寺乎?」即入而詣焉。時有一僧在庭,生問曰:「不知鑒師 廬安在,吾將詣之。」僧曰:「吾曹數輩,獨無鑒其名者。」生 始疑異,默而計曰:「鑒師信士,豈欺我耶?」于是獨遊寺 庭,行至西廡下,忽見有群僧畫像,其一人狀同鑒師, 生大驚曰:「鑒師果異人也,且能神降于我。」因慨然泣 下者久之。視其題曰:馮氏子,吳郡人也。年十歲學浮 圖法,以道行聞,卒年七十八。馮閱其題,益異之。 《太平廣記》: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驢。 俗傳石鼓鳴則驢鳴人哭,而縣官不利。後鑿破其鼓, 遂不復鳴

九峰部彙考

[编辑]

雲間之九峰

松江之山,九峰最著,散於華亭、青浦二縣,而三泖映 乎其北。支脈所及,或林麓相連,或溪壑相間。其第一 峰為鳳凰山,第二峰為厙公山,第三峰為佘山,第四 峰為神山,第五峰為薛山,第六峰為機山,第七峰為 橫山,第八峰為天馬山,第九峰為小崑山。要之,缺一 山不足為奇,舉一峰無以盡勝。「故他山皆用分考,而」 此山則用《合考》云。

九峰圖

九峰圖

[编辑]

按《三才圖會》:《雲間九峰圖考》:機山在府城西北二十 里,因郡人陸機得名。山下有村曰「平原」,亦以機為平 原內史故也。

鳳凰山在府城北二十三里。據九峰之首,延頸舒翼, 宛如鳳翥,故名。華亭有九峰,為邑之勝,此其一也。 橫雲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三里,一名橫山。或云因陸 機弟雲易今名。山頂有白龍洞,潛通澱湖,深不可測。 佘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舊傳有姓佘者養道於此, 因名。東西二峰,延亙數里,招提蘭若,隱見其中。土宜 茶,有,泉名《洗心》甚清洌。

細林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舊名「神山。」唐天寶間 改今名。

崑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陸氏之先葬此,後生機 雲。時人比之「崑山出玉」,因以名山。

干山在府城北二十九里。舊傳吳干將鑄劍于此,因 名。又以形如天馬,亦名天馬山。山南舊有圓智寺。 簳山在府城北四十里。舊以土宜竹箭而名。下有駱 駝墩、干將試劍石。又有玉竇泉、雨華洞,山形雖小,而 遊覽者眾。

小橫山在橫雲山東。由絕頂至東北,皆峰巒隱起,壁 立數仞,色盡赭,遊人呼為「小赤壁。」盡壁斬然一罅,如 虎丘試劍石狀。前有石可踞坐,下瞰小澗,亦九峰奇 絕處也。

按《松江府志山川攷》:「崑山在府西北二十三里長谷 之東,陸氏之先葬此。後機雲兄弟有詞學,人以為玉 出崑岡,因名山形圓秀而潤,傍無附麗,望之如覆盎 然。蘇縣名崑山,義取乎此。因其地有馬鞍山,俗誤為 崑,松人遂以小崑自名,其實非也。晉陸士衡詩云:『髣 髴谷水陽,婉孌崑山陰』。」又潘尼贈陸機詩云:「崑山何 有?有瑤有珉。穆穆伊人,南國之紀。」則名已在機雲前 矣。登者從西北攀躋而上,有閣宏敞,可眺泖湖,其半 有讀書臺、婉孌草堂、白駒泉,僧供二陸先生主于佛 殿之西軒。其巔為泗州塔院。三聖閣下瞰大泖,在几 席間,梵燈漁火,隱見于蒼煙杳渺中,茲山兼以水勝 也。

《征北遺碑》在崑山。

二陸故居在崑山之陰。元至正間,邑人曹慶孫訪其 故址,請于行省,建「二俊祠。」四川劉子青撰記,并為辭 歌以祀焉。

「二陸祠」「乞花場」在崑山。

橫雲山在崑山東北,本名橫山,天寶六年易今名。或 云以陸士龍名也。山多古墓,勝國時嘗遭發掘,獲器 物甚多。《輟耕錄》所記古銅水滴號「神人獅子」者,亦出 于此,蓋陸氏物也。其巔有白龍洞,潛通澱湖,深不可 測,下有祭龍壇,歲旱禱焉。宋皇祐中,浙西旱蝗,華亭 令吳及禱于此,立致甘澍,蝗不入境。今山陽采石闕 然成窪,如失面目。近歲府同知張什下令禁之。然山 民力田不給,以石為生,未能止也。

山中古塚纍纍,世傳以為多,晉陸氏所葬。元至正二 十四年,有封姓者發一塚,磚上有「太元二年造」五字。 按太元乃東晉武帝時,計九百十餘年矣。塚中得古 銅器二百餘,內一水滴,長五寸,高四寸,作獅子,昂首 軒尾走躍狀。一人面部方大,髭髯飄蕭,騎獅子背,左手握無底圓桶,右手臂鷹腦。心為竅以安吸子。吸子 頂微大,正蓋腦心,儼一席帽,古人衣褶及獅鷹毛羽, 種種備具,通身青綠,吸子渾若碧玉,其製作非晉人 所及,知為漢器無疑。或即陸氏所殉葬也。

白龍洞。

橫雲《草堂》。

機山在橫雲後,南北相望,以陸士衡得名。山下有平 原村,亦以機為平原內史也。前有陂澤,人家散布汀 岸,隱然若圖畫云。《圖經》云:「崑山之北,又有機雲兩山, 以兄弟得名。」

平原村廣百畝,澗居其半,多葦蓼蒹葭之屬,海鷗出 沒,漁子往來,曲徑小橋,縈迴窈窕,若不可測。何孔目 元朗望平原村有句云:「平原勝業久蓁蕪,獨有青山 枕碧湖。水滿野塘花自發,雲迷別浦鶴相呼。」張世美 亦有《弔平原村賦》。

干山在機山東。有水紆迴,從橫雲來,經山下北去郡 諸山之最高大者,以形如天馬,稱為天馬山。其曰干 者,或傳干將曾此鑄劍,舊《圖經》則云「有干姓者居此。」 《圓智寺記》亦謂山後皆干氏所有,故名。山上多琳宮 梵宇,春時遊人甚盛,畫船鼓吹,遙從綠野細水中來, 纚纚不絕。嶽祠之側有來鶴軒。其西穿堂當小山,石 壁若屏障然。右瞰泖湖,一白萬頃,憑高凝佇,恍然如 隔世外云。山頂有雙石魚,相傳風雨化去。其脅有泉, 遊人掬以沬面,云能明目。山中有圓智寺,舊為二陸 草堂,即士衡讀書處。又有雙松臺、餐霞館,浮屠七級, 登覽者極江海之觀,故稱「干將」,為九峰之甲云。 龜山祠在天馬山下參亭舊有楊龜山先生祠,宋時 建。郡人林至從遊晦翁先生之門,刻有《龜山答問錄》, 疑祠即林建。山下楊氏向係龜山後,世守其祀,改名 「十忠祠。」

五先生祠在龜山。

細林山在盧山南,舊名神山。唐天寶間易稱細林山。 元時仙人彭素雲遍遊名山,至武當,遇張真人于紫 霄宮。素雲執廚汲水,苦行三年,得授接神鍊氣之旨。 洪武十四年,至此居焉。二十七年八月旦起,沐浴更 衣,趺坐而逝。七日顏色如生。又舊有「神鼉僊館」四字, 是呂純陽書,筆法奇異。明嘉靖間為太守吳黃州取 去今榜,蓋臨本山。有元旌義士夏椿墓,上有石碑,有 素翁僊塚,有石洞,雲出其中。有崇真道院及晚香亭, 今廢。明萬曆時,郡人張之象于道院側創四賢祠,祀 張季鷹、陸士衡、士龍、顧野王。又按梁簡文帝有《神山 銘》,其序曰:「神山本名秀林山。」則秀林乃此山之舊名 也。

甘白泉:在東麓。

佘山在盧山東北,由神山塘折而東,舊傳有佘姓者 養道于此,故名。按《吳興志》亦有佘山,上有東漢佘將 軍廟,好事者遂指此為東佘云。其高與干山等,東西 二峰延亙數里,招提蘭若隱見其中,望之穠郁深秀, 遠近皆宜。惟自富林八曲以入,盡得其勝。土宜茶,有 泉名洗心,甚清洌。《雲間通志》云:「佘山高八十丈,周一」 十八里。上有三庵,中為靈峰庵,今昭慶、慧日兩寺;西 庵今宣妙寺;東庵今普照寺。有秀道者塔,有山月軒, 有金沙池、芥子庵、虎樹亭。東山多奇石,明徵士陳眉 公先生隱于此。自名其居為「神清之室」,為「頑僊廬」,其 上為高齋。折而北為清微亭,亭之下為水邊林下,水 石俱勝,今漸蕪沒矣。

薛山在佘山東,中限一水。《吳地記》:「昔薛道衡居此,因 名。」山下嘗掘地得石,誌曰「玉屏山」,形亦肖,故又稱玉 屏山。下有羅池,產藕甚佳。

鳳鳳山在郡城之北。《圖經》云:山之鎮曰鳳凰,以其據 九峰之首,延頸舒翼,宛若鳳翥,故名。東枕通波,西連 玉屏,山形修峻,孤起無附,陟半嶺則外山拱揖,如奧 區焉。左有青壁,高數十仞,如削成。其上有虯松古藤, 蒼森可愛。有二泉,曰鳳凰,曰陸寶。故陶九成有「丹泉 陸寶祕精靈」之句。衛宗武《秋聲集》云:「吾郡諸山,以杭」 之天目為祖。鳳凰東飛,來自虎林。虎林有鳳凰山,故 以雲間為小鳳。陳文節詩云:「小鳳梳翎倚碧天」者此 也。山下有錦溪橋、慶陽院。

厙公山:在鳳凰山南,與陸寶山隔溪相對。昔有厙公 隱此,因名。山周一里,高七丈,實鳳山之附庸也。土宜 盆盎,可栽蘭竹。

按《青浦縣志山川攷》:松江之山三十有二,而九峰特 著,在唐宋未之名也。始見《九峰清氣集》品第于凌喦 諸公。蓋元多高賢,搜尋佳山水,相與詠歌。楊鐵崖云: 「青螺九點,出沒于霏微空翠中,雨晴朝暮,一葦可航。」 陶南村云:「長谷以東,通波以西,九山離立,如幽人冠 帶拱揖狀。」此九峰所以稱也。青之為邑,實分其五,層 巒疊嶂,攢青擁翠,相為蔽虧,則一邑風氣攸聚焉。 自鳳凰至崑岡,相距二十里,約一二里或三四里,即 一峰。體勢聯亙,遊者忘倦。

鳳凰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為第一峰,東枕通波塘西連薛山,延頸舒翼,宛若鳳翥,故名。中有青壁,高數 十仞,上多虯松壽藤。

厙公山,在鳳凰山南,為第二峰,周一里,高七丈。昔厙 公隱此,因名。

《攬德坡》對《鳳凰山》,

佘山在縣南十八里,為第三峰。由神山塘折而東,高 八十丈,周一十八里,傳有佘姓者養道于此。按《吳興 志》上有東漢佘將軍廟,或遂指此為東佘焉。東西中 三峰綿亙,其高與天馬等,而廣倍之。中有洗心泉、玲 瓏巖、墮驢坡、叫月崖。東多奇石,一轉入勝。陳眉公舊 隱處,自號白石山樵。

辰山在盧山南,一名「神山」,為第四峰。唐天寶間,改稱 「細林山」,又稱「秀林山。」元時仙人彭素雲棲此,構崇真 道院。今增造玉皇殿,香火日盛。傍接九峰草堂。遊人 歷九峰者,畫船簫鼓從《富林》八曲而來,輒依依不忍 去。中有仙椅峰、錦濤峰、礙雲石、甘白泉。

薛山在佘山東,為第五峰,高九十丈,周七里,一名「玉 屏山。」山下有羅池,今涸。

《機山》為第六峰。

《橫雲山》為第七峰。

《干山》一名「天馬」,為第八峰。

崑山為第九峰。以上四峰俱不在本縣境內,附載于 此。

九峰部總論

[编辑]

《松江府志》

山志序

[编辑]

府境諸山,自杭天目而來,纍纍然隱起平疇間。長谷 以東,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東南涵浸滄海,煙 濤空翠,亦各極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九峰中惟 天馬、佘山最高,玉屏斯下矣。崑山又下于玉屏,此有 目所見也。《舊志》稱「干山七十丈,玉屏九十丈,崑山乃 一百五十丈。」豈其然乎?故不計其丈尺。機山最西北 云去府二十里細林,近東南乃二十五里。況竹嶼、浮 蘇,在滄波浩渺中,誰能測之?故不詳其道里,然其概 亦略可見矣。

九峰部藝文一

[编辑]

《神山銘         》梁簡文帝

序曰:神山本名秀林山,或稱辰山,在華亭西北二十 餘里,僻居一方,雖非巨麗,未經標品,而自古神仙,往 往托跡,實震旦之靈阜也,余以機暇,結駕游衍,覽茲 佳勝,睠焉有懷,乃作銘曰:「閣號天井,山稱地維,碧雞 金馬,越瀆梁池,懷靈蘊德,孕寶含奇,此亦仙岫,英名 遠攡,昔有鶯窟,不燒淨土,邁彼高蹤,構茲法宇,引葉 成帷,即樹為柱。石砌危橫,崖階斜豎。白巘途遠,丹源 路深。長林萬頃,偉木千尋。竹窗看博,松間聽琴。捐芬 蕩累,散賞娛襟。大通元年歲次庚午春三月十五日 題寫。」

干山志         元楊維楨

[编辑]

華亭地,岸海多平原大川。其山之聯絡于三泖之陰 者十有三,名于海內者九,其一曰「干將」者,九之甲也。 世傳夫差冢,干將其山,故云。其形首昂,脊弓,肩髀礌 礧狀馬,又云天馬焉。至正癸卯四月十有八日,橫鐵 生洪祥駕黑樓舟,邀余出南關,泛白龍堆北行,過沈 涇,至皇甫林西小溪,蛇行六七里,抵山麓,命謝公屐 躋峻磴,及半山,休松溪丹室道士郭某作茗供,題詩 壁間。更肩輿上絕頂,藉盤石踞坐,視眾山纍纍如子 立膝下,佛宮梵宇離立于旁,瓦次鱗鱗,雜出叢樹間, 桑丘麥畝,連綿錯繡,儼然輞川畫苑也。鳥有婆餅焦 者,時聲于耳,泠風鏘然起松雨,滴衣帽,使人肌骨慘 懍。下山欲之外氏張景良請移舟旋山而北若干步, 斗折三矢。地怪石夾插,類剖蚌拔土特起,類跳狼躩 虎。木皆鸞迴鳳翥,懸碧蘿如縷索。有軒四楹,名「蘿窗。」 掃榻就坐,窗洞開,野香襲人若芝朮。良父梓山公出, 肅客醼客于軒,復出子羅拜,公躬奉觴為予壽。予復 觴之曰:「刦灰一吹,十年無地不焦礫;公獨在,不刦地, 又時與高人韻士徜徉山水,為東南之慶,人所謂福 地非耶?」于是主賓交歡,酒不為量,頹然就醉,不覺日 在牖西。于是夕,宿東崦曹氏精舍。明日,放舟山南,訪 黃五全不值。又沿流經石氏家,邂逅捉月。時李公彬 邀予讌蠢石軒笴隱生。余謹陪飲,賦《蠢石》詩,書于東 窩,夜乘月歸

小崑山讀書處記     明王世貞

[编辑]

崑山為吳屬邑,中有山巋然,以是得號,故老云,此馬 鞍山也。去華亭之西南十八里,乃真為崑山。今以崑 山之為邑,故辱之曰小崑山。是故婁侯陸遜之孫機 雲所讀書處也。然其大實不能當馬鞍山之半,而又 以地偏而水迂,不為使輈游槳之所便習。今年丙戌 春,友生徐孟儒、陳仲醇游焉。其阯蝕民居,逶迤而上, 至半嶺,而有佳木美竹之屬,其勝始露。更上數十武 為石塔,而郡之所誇九峰三泖者悉歸焉。二子樂之, 挾塔僧而下,與偕。東過一莊墅,楚楚僧曰:「是鄉老陳 姓之室也,業且售之,無為主者。」問其值,止可三十金。 二子曰:「士衡不云乎:『彷彿谷水陽,婉孌崑山陰』。即此 地也。夫誦其詩,不知其人,可乎?請售」其地而祠之,置 丙舍,以歲時賡和,讀書其中。太倉王辰玉聞而欣焉, 為助其不給,乃稍稍更飾之。其居前俯清流,左右壘 黃石為短垣,其陽獨闕,樹槿藩之,曰「槿垣。」中有堂三 楹,頗整靚,斑竹千竿擁之,蒼翠襲几席,曰「湘玉堂。」側 室蕉數本輔之,曰「蕉室。」中奉二陸主,又曰「二陸香火 處。」祠之後左偏石巖,高可數十丈,空闊瑰奇,石楠十 餘樹覆之,石皆作紫紺色,曰「赭石壑。」竹後小池,蜿蜒 至屋角而盡,蘋藻空明,鯈魚出沒,曰「蝌蚪灣。」出槿藩 門,則所謂清流者。其淺可以菱,菱熟則紅如夕霞,曰 「紅菱渡。」渡之東,板橋橫焉。左右多垂楊,曰「楊柳橋。」稍 折而東,堰水一區,方廣三畝,馴鶴浴之,沒不能踁,曰 「洗鶴溪。」斑竹之餘勢,上延山椒,芟其繁者,得地而亭 曰「花麓亭。」湘玉堂之陽與祠之左,為廣場且六畝,二 子念欲雜蒔諸花卉實之,而橐裝澀矣。乃自草疏,請 諸戚執曰:「為我塗澤此石者花,為我映帶此水者花; 為我挽客趾者花,為我娛二陸先生之靈者花」即捐 花而惠之,百不為多,一不為少,稱意而已。俟花成,當 目之曰《乞花場》。場之右有方井,洌而甘,亦前目之曰 《澆花井》,而屬山人為記。夫以二子之所偶遊,而得真 崑山;以崑山而得二陸之遺蹤。于千載之後,起衰魄 腐骨而聲施之,久絕之血嗣一噓而熒然復睹香火。 茲非文士厚幸哉!雖然,藝文一技耳,能使千載之後 若新,而況不但為藝文者「又當何如也?」於是呼筆紀 之,而致《花十種》于場。

細林八詠序略        錢溥

[编辑]

山有元旌義士夏椿墓,上有記。石為義士古碑。有僊 翁彭素雲墓,為素翁僊冢。有石洞窈而深,雲出其中 為洞口春雲。有溪潭,澄澈如鑑,人于此泛月,為西潭。 夜月有石井,源深色瑩,大旱不竭,為丹井靈源。有石 灘漾沙,日光射之,星點點如金,為金沙夕照。有道院 曰崇真,居民聽其鐘聲以為作息,為崇真曉鐘。有亭 曰「晚香」,夏友文蒔菊之所。亭廢而基存,為晚香遺址。 陳君廷壁列為八景,縉紳王逵、姚綬、卞榮、張弼、曹時 和時中、張寧、周鼎次第詠之。

九峰部藝文二

[编辑]

《贈從兄車騎        晉·陸機》

孤獸思故藪,離鳥悲舊林。翩翩游宦子,辛苦難為心。 彷彿谷水陽,婉孌崑山陰。營魄懷茲土,精爽若飛沉。 寤寐靡安豫,願言思所欽。感彼歸途艱,使吾怨慕深。 安得忘憂草,言樹背與襟。斯言豈虛作,思鳥有悲音。

崑山           宋唐詢

[编辑]

昔有人如此,茲山得美名。巖扃鎖積翠,谷水斷餘聲。 喬木今無在,高臺久已傾。如何嵩嶽什,獨詠甫侯生。

《前題》
王安石

[编辑]

玉人生此山,山亦傳此名。崖風興穴木,清越有餘聲。 悲哉世所珍,一出受欹傾。不如鶴與猿,棲息尚全生。

《前題》
梅堯臣

[编辑]

陸氏幾世祖,葬此生令名。猶如產美璞,遂爾傳嘉聲。 寒巖蓄奇秀,源水日棄傾。何言千載間,二子不復生。

過橫雲山渡長谷      黃庭堅

[编辑]

「雲橫疑有路,天遠欲無門。信矣江山美,懷哉譴逐魂。」 長波空泳泛,佳句洗眵昏。誰奈離愁得,村醪或可尊。

九峰行二首        元晏鐸

[编辑]

三徑重開書屋,九峰舊隱人家。欲辨武陵春色,溪流 泛出桃花。

其二

曲徑沿流上下,蒼苔白石磷磷。落日惟聞啼鳥,空山 更少行人。

《前題》
二首         明楊基

[编辑]

九峰山頭白雲飛,飛來化為遊子衣。遊子思鄉去不 返,青天漫漫白日晚

其二

悵悵天河水,夜夜往南流。欲知何處去,流向九峰頭。

干山夜泊          貝瓊

[编辑]

一水疑無路,纔通艓子舟。連山分秀色,絕境散窮愁。 行與月相逐,臥看天倒流。野人應不識,林鳥自相求。

天馬歌          莫如忠

[编辑]

天馬由來出西域,騕褭何因至南國。聞道渥洼產此 奇,牧向天閑自重譯。七寶裝成立仗儀,千金比價連 城璧。爾時意氣抑何雄,棄置一朝曾莫惜。脫銜卸轡 溷泥途,不走不鳴亦不食。我行見之一憮然,獨立山 頭心悚惕。古今神物本難馴,不見秦王昔鞭石。須臾 莫遣五丁嗔,拔卻雲根去超軼。還言稅駕閬風巔,天 長海闊知何極。

厙公山有序       陸深

[编辑]

晨登厙公山,山形如軸,正當鳳喙。《地理家》云:「丹鳳銜書。」

丹鳳銜書下九霄,分明形勝見山椒。先秋古樹蒼黃 出,映日高峰紫翠搖。稅地澆花人未老,買船載酒路 非遙。經行更愛清溪曲,若個淮南苦見招。

九峰部紀事

[编辑]

《松江府志》:「唐高祖武德四年,杜伏威遣將王雄誕擊 李子通,子通降。賊帥聞人遂安據崑山,無所屬,雄誕 以崑山險隘,難以力勝,乃單騎造城下說諭,遂安感 悅亦降。」

元孫稷,字長慶,郡人。言行謹飭,嘗舉為文學。官兵興, 遂不仕,築室于橫雲山之支隴,名其居曰:「小山」,招隱 讀書賣藥以終老焉。時人高之。

明嘉靖四十年夏五月癸酉,佘山麓九蛟並起,大雨 徹晝夜,平地水深丈餘。

黃鑑字明夫。結茅干山,曰「八峰小隱」,遊息其中,海內 求一見而不可得。年九十六卒。門人錢福為之傳。

九峰部雜錄

[编辑]

《松江府志》:元陶宗儀曰:「長谷以東,通波以西,九山離 立,如幽人冠帶拱揖狀,此九峰所以稱也。」

明《董紀》曰:「松江之山,三十有二,而九峰特著。」

董其昌曰:吾松之《山機》雲:「以古賢名為名。鍾、賈、盧、佘, 以居人姓為名。干山以干將名。北簳,以竹箭名。鳳凰 天馬,以鳥獸為名。神山原名辰山,在諸山之東南,次 于辰位,今作神者訛也。」

二陸草堂:相傳二陸讀書處。機、雲少齊名,兄弟相師 友。機年二十而吳滅,退居舊里,靜習十年。太康末,乃 與弟入洛。故鄭曼季贈陸雲《鴛鴦篇》曰:「鴛鴦,美賢也。 《詩》云:『鴛鴦于飛,在江之涘。和音交暢,拊翼雙起。朝遊 蘭池,夕宿蘭址。清風翕習,有波蘭𦶜。凌雲立厲,載翔 載止』。」

《青浦縣志》舊志云:「有城山,周環如城,故名。」又云:城山 高八十丈,與佘山等,今無可攷。或曰,佘山前一支迴 繞若牆,疑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