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6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目錄

 江部彙考三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七卷

江部彙考三

[编辑]

[编辑]

按《湖廣通志》,「大江源自蜀之岷山,歷歸州、彝陵、宜都、 枝江、公安、石首、松滋,東至武昌府,與漢水合流。」 按《巴東縣志》,「三垻河源出九府坪,一流入房縣,一流 入大寧,一流入西瀼溪,會合大江。」

東瀼溪。

西瀼溪並在縣東,西二水俱入大江。

青水灘在縣境內。江水泛急,觸而為旋,舟人戒嚴于 此。

大沱石在縣西北大江中。歐陽修《硯譜》云:「巴東大沱 石,其色青黑斑斑,其文微粗,亦頗發墨。」

按《歸州志》:「大江源出蜀之岷山,歷巫山巴東,由州而 東。」

蓮花灘在州西北二里。水湧沸,似蓮花。

叱灘在州西三里。水石相激,如噴叱聲,故名。又名《人 鮓甕》。

烏牛石在大江中,與白馬石相對。俗云:「白馬對烏牛, 江水兩邊流。有人識得透,富過十三州。」

「揷竈」在江之左岸。 《鐵心肝石》在大江中。

臥牛山在州東四里大江中,形如臥牛。

新灘在州東二十五里。初平坦無灘。嘉靖間,陰雨月 餘,山忽崩壞,兩岸壁立大石橫填江心,怒濤沸騰,其 聲如雷。

揷竈灘,其水峻急奔暴,魚鱉不能游,行者常苦之。袁 崧云:「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按《興山縣志》:「南陽河在縣西三十里,紆折于縣治之 前,由青龍山下十數里,西至屈家鋪,合建陽河而入 大江。」

南陽溪自鄖陽房縣來,逕縣治下,會流入大江。 按《彝陵州志》:「大江源發蜀之岷山,自三斗鋪入州界, 經州二百五里,入宜都界。其三峽自南津而上千里, 日月蔽虧,波濤澎湃,下至彝陵州,劃然開豁,若披雲 霧睹青天也。行者咸欣欣相慶,舍險而易矣。」歐陽永 叔為《至喜亭》記之。明太祖遣官祀江瀆神于州治。 使君灘在州西一百一十里大江中。《水經》云:「昔楊亮 為益州刺史,曾經此灘,故名。」

黃牛山在州西九十里,即黃牛峽南岸峭壁間石色 如人負力牽牛之狀,人黑牛黃,分明成就,江湍迂迴, 行者經宿猶望見之。故《行路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 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黃牛灘」在黃牛山下。

黃陵廟即黃牛廟,在州西九十里。

三硃灘在州西九十里。

查波灘在州西八十里。

「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隱隱作人形,鬚髮悉具, 大小不一,夏沒冬出。

蝦蟆碚在州西五十里。《江北澨》有石如蝦蟆,上出泉。 陸羽品其水味,天下第四。陸游詩:「巴東峽裡最初峽, 天下泉中第四泉。」

石鼻山,在州西北三十里,高五百餘仞,下臨江流。中 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簰筏,因名。亦曰「石鼻。」

十二碚,在州西五十里,石山連峙江濱,與虎牙關相 對,挽舟甚艱。

明月峽在州西二十里。懸崖間白石狀如月。李白詩: 「春水月峽來。」歐陽公詩:「江上掛帆明月峽。」

西陵山在州北十五里。蜀江之險始此。《方輿勝覽》載 「吳陸遜守峽備蜀於此。」

西陵峽,在州西北二十里,《三峽》之一。

赤磯,在州西北五里。陸遜以蝦蟆石堪為硯,步闡築 城之所,其水東合大江。

平善壩在州境大江內。

五龍山在大江西滸,去州十五里。五峰連峙,蜿蜒起 伏,有若龍狀。

葛道山一曰「孤山。」外邊大江,尖峰聳秀,正當州學宮 之前,或稱曰「文筆峰。」登山俯眺,若浮起於江面。舟過 其麓者,自下望之,峭直削成,如百仞壁立。相傳葛稚 川煉丹之所。

執笏山在州南二十里邊江高百餘丈,山傍立一小 山,大小相湊,如人執笏之狀。又石壁一白跡,儼若老人峨冠執笏,危坐蒲團之上,因名。俗訛為「媳婦山。」 虎牙山在州東南五十里,江北岸有黃赤文,似虎牙 在石壁間。

荊門山江南岸與虎牙山袤迤相對,上合下空,有若 門象。一名仙人橋。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復避荊 門而北,凡兩岸橫流,乘風奮楫而上,否則寸寸以幾, 艱如拔山。相傳即公孫述作浮橋處。按:十二培之險, 莫險于荊門;而虎牙之險,則磯石大小,蹲踞隱現,正 若虎牙戟列,舟人望而辟易。「虎牙」之名始此。惟「虎牙」 不可上,乃渡向南岸,由荊門而上。是虎牙更險於荊 門也。

「狼尾灘」三峽中惟此數灘最險。

「鹿角灘」一石支水噴怒如雪。

《虎頭灘》嶙峋峙立,石文斑爛,所謂「晴斑同豹變,夜吼 忽生風」也。

虎牙灘歐陽公詩所謂「醉裡人歸青草渡,夢中船下 虎牙灘」是也。

按《宜都縣志》大江,《水經注》云:「江水南歷峽,徑宜昌之 揷竈,又東經宜昌縣北雲池,揷竈俗名鍋竈口。」 清江即彝水也,源出舊施州開蠻界,經建始縣流入 長陽,至本縣入大江。兩水相合,清濁劃然。

雞頭山在縣北十五里。清江南岸。

漢洋河在縣西十里。發源天址,經魚洋關,下會清江 入大江。

無盡泉在縣西五里大江北岸。

按《枝江縣志》,沱水源自岷山,出于江,至於沱。《禹貢》所 謂「沱潛既道。」註云:「南郡枝江有沱水」,即此是也。 花溪,在縣西南五里,水通大江。

港溪在縣西南三里。水通大江。

石鼓山在縣東南十里。崎立江濱。

按《松滋縣志》:「川江在縣北一里,岷山至此分為三泒, 流三十里,復合為一,達江陵入大江。」

「射垛岩」岩近江水而立,直豎若侯。昭烈入蜀,道經於 此,隔江戲射,矢至沒石,故名。

按《石首縣志》:「大江自四川東下,歷枝江、松滋、公安三 縣,過石首,又東過岳州之華容」桑欽《水經》云:「大江右 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要。」注云:「赭要,洲名,在大江中。 楊林口在縣西南三十里。」

石首山在縣北。江中有石峙立,為諸山之首,故名。 龍穴水,在縣西南五里。《水經注》:大江右有龍穴水口, 昔禹濟江,黃龍夾舟,故名。

《楊子洲》在大江中,有蛟患。荊佽飛濟此,忽遇兩蛟,斬 之,自後無患。

瀦水灣在縣西一里。近大江南岸。

潭子灣在縣東六十里,大江南。

李金灣在縣東六十里,大江北。

按《監利縣志》,夏水在縣東南五里。《禹貢傳》注云:「華容 有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

按《公安縣志》,「大江在縣城北。」

三穴橋江水支流,由虎溪口逕此以入洞庭。

按《荊州府志》:大江在府城南,發源自岷,逕此東與漢 水合。蘇代之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於汶,乘夏水而 下,五日至郢。」即此水也。盛弘之云:朝發白帝,暮到江 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加疾也。

漢水由岸口分入,合楊水、湖水而東南流,注于江 江津口,江水所過。《家語》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風 不可涉也。」

靈溪在府城西九里。《水經注》云:「靈溪水無泉源,上承 散水,合成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合有靈溪戍,背河 面江,西帶靈溪,故名。

黃潭淵在大江北,逼近江堤,內外皆水,捍築取土維 艱。

《龍二》淵在大江北,潭深不測,近濱大堤。

梅花港江水支流。

八角井在城東,下有海眼通江。觀泉水之增減,識江 流之消長。

燕尾洲《桑欽》曰:「江水又東逕燕尾洲,蚌城在其上。 枝迴洲在縣西南,江水自此分而為南北江。」

邴里洲在寵洲下。《酈注》云:「洲有高沙湖,湖東北有小 水通江。」

南浦在江南岸。《水經注》云:「江浦右迤南浦曲,世謂之 江曲。」杜甫有《出江陵南浦寄鄭少尹》詩。

沙市在府城東南十里大江濱。宋王安石詩:「沙市放 船秋月白。」一名沙頭。

按《安陸府志》:「江水在沔陽州城南二百里,源出岷山, 與漢水合。」

長夏河在沔陽州城南四十里。江之沱也。

按《岳州府志》:「大江發源岷山,從荊州石首北流,至縣 西北城陵磯,合洞庭諸水東流,岷江為西江,灃江為 中江,湘江為南江,會於磯下,故又名三江口。宋慕容 延釗等師大破周保權軍于此城陵磯在府城北十五里,湘水南來,岷江北注,為一 郡水口。」

洞庭湖在府城西南,又名「五瀦」,北入大江。

按《臨湘縣志》「團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濱江。」

如山,在縣東北八里。《水經》:「江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 北。」《註》云:「如山地對隱磯」,即今楊林山。

白馬磯山,在縣東北十里。《水經注》云:「有獨石孤立大 江中,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唐裴隱居此。

鴨欄磯山,在縣東北十五里。《水經註》云:「右歷鴨欄磯 北江中也。」

潦滸洲、荷葉洲二洲俱在縣東北三十里。江湖夾流, 二洲中峙,軍民耕種。

按《華容縣志》,華容湖在縣城北一里,亦稱沱水,又稱 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

涌水,《水經》云:「江水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涌水出焉。」又 云:「江水又東,涌水注之。」酈道元注:「水自夏水南通于 江,謂之涌口。」

楊子洲在縣東北大江中。舊志以為西南十都,《方輿 勝覽》以為縣南三十里者,俱非是。

按《漢陽府志》,江水在漢陽縣治東南,環抱郡城北去, 即岷江也。上接蜀川,瀟湘洞庭諸水,合流東南入本 府界一百五十里,轉煙波灣四十里,入黃州界,東流。 《水經》曰:「江水東右得灄口,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 山北,東逕大軍山南,又東逕小軍山南。又東北至江 夏沙羡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又東逕歎父山南, 又東逕魯山南,左得湖口,又東合灄口。」今按:江自荊 州監利而下,經漢陽、玉沙界水洪二口,東江腦,又經 大小軍山北會沌口,過城南,經大別東北與漢合者, 江之正流也。有經沔陽播為陽明諸湖,匯于太白自 沌口出江者,有經沔陽播為黃蓬諸湖,經上平放過 漢陽之下平放至新灘鎮出江者。有自孝感經漢陽 之石潭河,入黃陂境,至沙口出江者。此在鄰境別出 旁出,而皆入于江者也。出沌口新灘者,在府治西南。 出沙口者在府治東北。又按:《書》言「江沱潛漢」,及《史》云 「江夏,其水皆會於漢陽」,而今不可悉指矣。大江東流, 環郡二百里,去府城僅數十丈。《詩》曰:「滔滔江漢,南國 之紀。」言紀夫南國也,「江既浩漭,中多洲渚,漁葦所資, 分岸輸稅。曩時,江岸有鸚鵡洲蔽之,去水略遠。百年 以來,洲既淪沒,岸亦崩洗,城郭剝膚,勢且不測。惟有 心者留意防維之,斯可耳。」

沌水在漢陽縣治西南三十里。漢水別出三汊,匯太 白湖,至於沌口,南入於江。

灄水在府城北四十一里。自黃陂入漢陽縣界,為淪、 索二水合流,南入江。

劉公洲在府南大江中。宋延祐八年,有沙洲湧出,知 軍劉誼種荻其上,令民採用。民感之,以名洲。

炭步,《水經》曰:江水又東逕歎父山,南對歎洲。《酈注》亦 曰:「炭步江之右岸,當鸚鵡洲,南有江水右迤,謂之驛 渚。」

舊水在縣治南七十里。《左傳》定公五年:「楚王奔隨,將 涉成臼。」杜預注曰:「江夏竟陵縣有臼水,出聊屈山,東 南入江」,即此水之上流也。

百人山在漢陽縣西南八十里,下即大江。《水經注》曰: 「昔周瑜遣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處。」舊《志》云:「瑜遣蓋 領百人詐降曹公,因其不備而掩之。」

大軍山在漢陽縣西南六十里。《水經》:「江水東逕大軍 山南。」注曰:「山東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江中有浮石 出,謂之節度石,右則塗水注之。」舊《志》云:「吳魏相持,陳 軍兩山之間,故名。」故老相傳,元時風雨之際,則聞金 鼓之聲也。山高百餘丈,每出雲蒸霧,則數十里內皆 雨矣。

小軍山,在漢陽縣西南五十里,與大軍山近。

大別山在府城東北半里大江之濱,一名魯山。《水經》 曰:「江水又東逕魯山南。」

張王磯在府城南紀門外,臨江絕險,上有唐張巡廟 沔口。

漢口,按《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水經》曰:「沔水之南,至江 夏沙羨縣北,南入于江。」《注》引庾仲雍之言,「夏口一曰 沔口。」《圖經》曰:「漢水至江夏安陸縣又名沔。」《通鑑》載「梁 武帝築漢口城以守魯山。」蓋夏口、沔口、漢口,名有三 而實則一也。以沔水之下尾與漢水合流,乃始入江, 故稱沔口。以江夏郡本治安陸,而安陸城在臨漳,且 夏水為江之氾,南北初無定名,故稱夏口。自孫權築 城於黃鵠山東北,以夏口為名,徙江夏之治安陸者 治之,於是夏口之稱移於江南,而漢水所出專名沔 口。故何尚之謂夏口在荊江中,正對沔口,通接梁、雍, 是為要津也。祝穆曰:「三國以前,史傳」多言「漢」,不言「沔」; 三國以後,多言「沔」,不言「漢。」後人不察,遂以「沔」「漢」為二 也。

按《嘉魚縣志》,赤壁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濱,西界烏陵,有諸葛拜風臺。《沔陽圖經》云:「漢建安十三年, 周瑜敗曹操於此。」

按《武昌府志》:「大江自嘉魚入境,歷大軍山、小軍山,會 沔水東流,會漢水金沙洲障城南,至白湖入武昌縣, 凡二百九十里。」

《夏汭》在漢水曲入江處。

裡河在望山門外,通大江口,曰「鯰魚口。」

魯湖,在江夏縣西南八十里。水由金口入江。

梁子湖在江夏縣東八十里,水由武昌縣樊口入江。 呂公洞在府城外大江濱,有石刻「呂公洞」三字。 鸚鵡洲在府城西大江中。黃祖殺禰衡處。按衡於祖 長子射席上作《鸚鵡賦》,「懷憂畏禍,非狂士也。」後人傷 之,因以鸚鵡名洲。

黃軍浦在鸚鵡洲下。吳將黃蓋屯兵處。

散花洲在府城西。舊傳周瑜破曹操於赤壁,吳王於 此釃酒散花,以勞軍士。

夏浦江自夏水以下多有此名,皆左迤也。《哀郢》云:「背 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

夏口在府城外,正對沔口,東漢謂之夏口戍,故《唐書》 稱鄂州為夏口,本在江北。孫權取對岸為夏口,而江 北之名始晦。又云:魯口即夏口,正對魯山。

樊口在府城外。

白滸山,在武昌縣西九十里,半屬江夏,半屬武昌,雄 峙大江之滸,雲出則雨,上有「碧雲寺。」

靠背山,在武昌縣西五里大江之濱。俗傳樊噲渡江 靠背于此,至今有蹟。

「黃鵠磯」在江夏縣城西,下臨大江。

黃鶴樓在黃鵠磯上。下臨大江,世傳仙人王子喬乘 鶴過此。又云:費文偉登駕黃鶴憩此。一說辛氏沽酒, 有道士數詣辛氏,不計酬,道士臨別,取肴核中橘皮, 畫鶴於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鶴當飛舞以侑觴。」辛氏 遂致富。一日,道士復至,取所佩鐵笛吹數弄,白雲自 空飛來,鶴亦飛下,道士飄然乘鶴去,辛氏即其地建 樓。

南浦在江夏縣南三里。水出景首山,西入大江。 浪花井在洪山小塔寺中,水沸如浪,自晉建塔以覆 井,乃安瀾焉,其下通江。

梁子湖在江夏縣東,與武昌縣分界。縣東之水多瀦 於梁子湖,由樊口入江。

釜頭湖在江夏縣南,水出金口入江。

武昌縣諸溪港水多會於高家河,瀦于梁子湖,出樊 溪九十曲過樊口入江。

按《咸寧縣志》:「縣有官埠港、赤口港、北洪等港,皆合淦 水匯為紫潭,曰馬橋河、丁泗河,瀦於西良湖。又有桃 花港、賀勝橋河,瀦於黃塘湖,與西良湖水俱瀦於江 夏之釜頭湖,出金口入江。」

按《蒲圻縣志》:「陸水自江西寧縣修水發源,北流至通 城會雋水,至崇陽會桃溪水,合流折東,復西,由壼頭 山四十里過荊港,北經縣治南,數迴出六溪口入江。 又有在縣西南四十里發源港口望湘橋及龍橋諸 泉,折而西入馬蹄湖,由黃蓋湖逕石頭口入江 界,石潭湖河諸水咸注之。自此出六溪口達於江, 任家河」匯諸溪流入馬蹄湖,由黃蓋湖入於江。 接里湖、梅湖、錦湖、沙陽湖、螺螄港湖、真湖,俱在江北 岸,南流入江

大羅湖、小羅湖、活湖、松柏湖、滄湖、左荊湖、柳山湖、楊 林湖,俱在江南岸,北流入江。

按《興國州志》:「州境多水,若雞口、慈口、龍潭、山溪等河, 皆會於長河。自排市而下,由富池口入江。若海口湖, 湋源湖水,則直放於大江。」

《大冶縣志》:「縣有河,發源於西陽茅潭諸里,遶洪濱橋, 合而東流,至縣前為金湖,直由湋源口入江。」

按《黃州府志》:「大江自蜀東行以入於海,嶓冢導漾,東 流為漢,至漢陽與江會。兩水環抱黃郡」

上巴河在黃岡縣東八十里。發源縣西北,迤𨓦抵魚 博、下巴河以入於江。

沙武河口在黃岡縣西北百三十里,發源孝感達大 江。

團風湖口在黃岡縣北五十里,今崩入江。

竹根潭,在黃岡縣北九十里,通團風,注大江。

石頭潭在黃岡縣北九十里,通大江。

龍口港在黃岡縣北百十里,通樟松湖,達大江。 滸子灘在黃岡縣西十里,濱江。

大江渡在黃岡縣南五里。

「五靈山井」在山寺中,脈通大江。

雪堂在黃州府城東南大江之濱。蘇軾謫黃二年,適 馬正卿為守,與故營地數十畝,躬耕其中,是為東坡 築垣作室,落成時大雪,因名「雪堂。」軾嘗于雪堂前手 植一梅,大紅千葉,一花三實,至明嘉靖後始枯。知府 郭鳳儀摹形於石,今置赤壁。

臨皋亭在黃岡縣南,瀕江乃古之迴車院也。宋蘇軾曾寓居,嘗曰:「亭下大江,半是峨嵋雪水。」為築堂於此。 今廢。

按《蘄州志》:「大江自岷嶓發源,合洞庭、潛沔、湘漢諸水, 流衍以經於蘄,至於馬口,為諸水之尾,而氣脈融結。」 劉誠意謂「蘄江為諸省要會,舟航往來必由之衝」,有 以也。

按《蘄水縣志》,「大江在縣西四十里。」

「迴風磯」沿河而下,西泊江渚五十里。

下巴河在縣西七十里。會諸水入江。

按《羅田縣志》,官渡河在縣南,源出峨嵋紫潭,西流與 多雲河合,經縣南通黃岡巴河石潭口注之江。 按《麻城縣志》,高岸河在縣南十里鋪,合桃林河下岐 亭入江。

木穉二里河,在縣東九十里,出巴河達江。 按《黃陂縣志》:「縣河在縣南郭外,接灄河,遶魯臺西流 入江。」

灄河,在縣北二百里。發源羅山,入縣河達江。

武湖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周圍四十五里。相傳黃祖 閱武於此,東通大江。

沙口,在縣東南五十里,通武湖入江。

灄口,在縣西南四十里,接縣河入江。

按《廣濟縣志》,「大江在縣南七十里。」

積布山,在縣南百里。磯石臨江如積布。

武家穴壩在大江邊,自盤塘下至黃梅楊家穴,計長 百九十里。每歲修築,以捍江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