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十九卷目錄

  順天府部紀事七

職方典第三十九卷

順天府部紀事七

[编辑]

《霸州志》:「隆慶元年大水。」

《文安縣志》:「隆慶元年秋,大水。」

《保定縣志》:「隆慶元年,大水。」

《香河縣志》:「隆慶元年及三、四五年,大水淹沒民田廬 舍,漂蕩殆盡,民多逃竄。」

《東安縣志》:「隆慶元年五月,馬頭村人日出時,望西三 五里,見地有流水,勢茫茫白色,近看則無,後衝為河。 五月春大旱,自六月初一日大雨,至九月終方止,兼 渾河氾溢,平地水深二尺餘,漂沒廬舍田苗殆盡,大 饑,有司賑濟。又十一月內無雲,天上有聲,自東南往 西北震,房屋皆動。」

《大城縣志》:「隆慶元年六月,大水,饑。」

《霸州志》:「二年地震。」

《保定縣志》:「二年地震。」

《玉田縣志》:「隆慶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辰時,地震有聲, 四月復震。」

《密雲縣志》:「隆慶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地震有聲,自乾 至巽。」

《豐潤縣志》:「二年三月地震,四月復震。十月初三晝星 隕,有光如練燭地。六月飛蝗蔽空,分越他境。閏六月 有龍自口外伐木,山水異常,近河鄉村人畜田禾房 屋漂溺大半。」

《三河縣志》:「三年,螻蛄食苗盡。」

《遵化舊志》:「三年六月,邊關旂桿火出,自焚。」

《密雲縣志》:「三年十一月一日卯時,地震有聲,自乾至 巽。」

《文安縣志》:「三年夏,蝗,秋水。」

《大城縣志》:「三年夏,蝗,秋水。」

《保定縣志》:「三年夏,蝗,秋水。」

《霸州志》:「三年夏,蝗,秋,大水。」

《玉田縣志》:「四年正月初八日下五色雲見,自未至申 方散。」

五年,大水。

《保定縣志》:「五年,隄決陸地舟楫。」

《香河縣志》:「隆慶六年正月朔,日食,朢月食。夏大旱,煙 氣蔽野,月色如血。七月水傷。」

《經世挈要》:隆慶六年,譚綸「請於薊、昌十路練兵三萬, 列為三大營,以遵化、永平遊兵合巡撫標兵為遵化 營,以建昌遊兵合鎮守標兵為三屯營,以振武、石匣 二營各總督標兵為密雲營,春秋兩防,合屯要地。永 平有警,則遵化一營禦之,三屯出二哨應之,密雲出 一哨應之;薊州有警,則三屯一營禦之,遵化出二哨」 應之,密雲出一哨應之。密雲有警,則密雲一營禦之, 三屯出二哨應之,遵化出一哨應之。兵皆據牆為戰, 以止寇不入為上功。

《水部備考》:「隆慶六年,薊遼總督侍郎劉應節、順天巡 撫都御史楊兆議,於鞏華城外安濟橋起,至通州渡 口止,疏通一河,長可一百四十五里,以運諸陵官軍 餉,發軍卒三千人治之。」

《良鄉縣志》:「良鄉土城,舊高二丈,隆慶中,知縣事貴陽 安上達增築之,高三丈二尺,東南北有甕城,而西門 獨缺。垂二十年,濟陽王道定來知縣事,遂完之。」 《永清縣志》:「隆慶六年秋,水至城牆,民登樹相避,墮入 水不可勝計,禾稼漂沒殆盡。」

《通州志》:「隆慶六年,通漷大旱。秋七月,運河水溢,害稼。 冬,民饑。」

《神宗實錄》,「萬曆元年二月,命昌平兵備僉事張廷弼 疏濬鞏華城外河,聽民徙鞏華城居住,即以輸官地 價建修城隍廟。」

《邊庭碩畫》。「萬曆元年,侍郎汪道昆閱視薊鎮,條奏善 後事宜,以三屯營總兵所治,惟近設守備一員,原無 軍衛總兵,標下各營支領文移,率出境借用遵化各 衛印信,恐增減稽程。且本營駐劄各兵,並非土著,兩 防各發汛地,新舊二城俱空,不可無備。查忠義中衛 設在遵化,該衛三百戶所屯地則在三屯營,營由此 得名。遵化城附衛一所,不為不足,請以《忠義》中衛移 置三屯營,就於三屯營城內空地蓋造衙門廨舍居 之。」

《穀城山房筆麈》:「萬曆甲戌,有詔發帑金為橋涿之胡 良渡,大司空朱公衡力爭,又建玉女祠於涿,以內帑二千,召司空修之。司空又爭太后為武清治第,費以 數萬。司空稽故事,多所裁抑,太后頗銜之。」

《玉田縣志》:「萬曆二年五月內,大雷自西北起,火光滿 空。有婦人王氏在城北十餘里震死,布裙如故,紙底 衣皆燼,身旁有穴,水溢出。」

《畿輔通志》:「萬曆二年七月,三屯暴風起教場西南飄 戰車,空中碎之如紙葉。」

《薊州志》:「三年三月初三日夜,黑氣亙天,自東而西,凡 五道。」

《三河縣志》:「萬曆三年九月地震。」

《遵化州志》:「萬曆三年,灤河於潘家口斷流一里許,魚 蝦涸於河,人爭取之,自巳至午復流。」

《遵化舊志》:「四年四月,三屯演武場飄風陡作,車房鼓 車自擊裂者數輛,又一輛飛颺雲表,裂毀四墜。」 《密雲縣志》:「萬曆四年秋,大霧傷棗。」

《保定縣志》:「萬曆五年夏,霪雨傷禾。」

《昌平州志》:「五年冬十月朔,彗星見於牛斗間,尾指婺 女宿,長數十丈。」

《密雲縣志》:「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彗星見,光芒燭天,月 餘始息。」

《大城縣志》:「萬曆六年大水,饑。」

《霸州志》:「六年,大有年。」

《遵化舊志》:「八年春,喜峰口鵲與蛇𩰚。」 《武清縣志》:「八年,隆興寺產芝草九本,每本二三莖,遠 近觀者如堵。」

《東安縣志》:「十年春,瘟疫大行,大頭腫脖,人死無數,甚 有絕其門者。」

《保定縣志》:「十年,大頭瘟,多傳染人死,至親不敢弔問。」 《霸州志》:「十年,霸州大疫。」

《文安縣志》:「十年患大頭瘟證,死者枕籍。苦傳染,雖至 親不敢問弔。」

《霸州志》:「十年、十二年,各州縣相繼地震,重輕不等。」 《大城縣志》:「十年,人患大頭瘟,死者枕籍,苦傳染,弔問 俱廢。」

《昌平州志》:「十一年四月大旱,命御馬監太監張龍禱 雨於黑龍潭。」

《玉田縣志》:「十一年四月大雨。」

《保定縣志》:「十一年蟲災。」

《神宗實錄》,「萬曆十一年閏月,上詣牆子嶺、潭谷嶺、勒 草窪、相擇壽宮。至東山口,登聖蹟亭。」

萬曆甲申仲夏辛酉,喜峰井兒北九號臺,轟雷霹電, 將鋪房三間并汛軍火器盡燬,震死戍兵童守忠,臺 上臺副龔象、王亮三人。越五日,三屯營丑時地震。丁 方仲夏癸巳,三屯營酉時,地震,自西北而東南,有聲 如雷。喜峰李家谷申時風雨交作,雹擁尺餘。

《保定縣志》:「十三年無麥。」

《遵化舊志》:「十三年春旱,千里如燬。五月十七日,雨水 沒禾稼。秋,大風雹,馬蘭峪尤甚。」

《香河縣志》:「十四年旱,蝗。」

《永清縣志》:「十四年六月霪雨,山水大至,城外通舟楫, 直至河西務楊村,禾黍盡沒。」

《保定縣志》:「十四年大水。」

《文安縣志》:「十四年夏,霪雨。」

《昌平州志》:「十四年秋七月大旱,災傷疊見。」

《永清縣志》:「十五年四月旱蝗,七月霪雨,山水驟至,浸 城牆三尺,禾稼盡空。」

《香河縣志》:「十五年夏秋霪雨,山水驟至,平地丈餘。」 《密雲縣志》:「十五年大水,南關廣濟橋衝決。」

《名醫類案》:萬曆丁亥,金臺有婦人以羊毛遍鬻於市, 忽不見。繼而都人身生泡瘤,漸大痛死者甚眾,瘤內 惟有羊毛。有道人傳一方,以黑豆、荍麥為粉塗之,毛 落而愈,名「羊毛疔。」

《通州志》:「十五年六月初三日,通州大雨雹,自西北來, 大者如雞卵,間有如杵如升者,壞民房屋禽獸。秋,大 水。」

《香河縣志》:「十六年春,民饑,剝樹皮以食。」

《帝京景物略》:萬曆中,董常侍建元君廟,棲羽士,而石 景山以著。山上金閣寺可遠眺望。萬曆戊子九月十 六日,駕還自壽宮,駐蹕功德寺。明日幸石景山,觀渾 河。上先登板橋,諸臣翼而趨中流,顧問輔臣:「水從何 來?」申時行對曰:「從大漠經居庸,下天津,則朝宗於海 矣。」上曰:「視此水則黃河可知。」因敕河臣亟修隄岸。 《保定縣志》。十七年大旱。

《文安縣志》:「十九年雨潦。」

《保定縣志》:「十九年蝗。」

《通州志》:十九年復修。通州南門,題曰「望帆雲表」,西門 題曰「尺五瞻天。」

《遵化舊志》:「十九年正月初八日,地震,自西南起。四月 二十六日,天鼓鳴,提舉莊北星隕者二。六月十四日, 蝗飛蔽天。」

《保定縣志》:「二十年大水,蟲食禾《東安縣志》:「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巳刻,西北天鼓 鳴。」

《大城縣志》:「二十六年蝗。」

《文安縣志》:「二十六年蝗災。」

二十七年,蝗災。

二十八年,蝗災。

《薊州志》:「二十九年春黃昏時雨螻蛄,屋瓦門窗飛打 有聲,以火照之,遍地皆是。至八月十五六後,北兵入 逼京師。」

《通州志》:「三十二年春旱,夏淫雨五十餘日,山水發,通 漷房舍盡傾。三冬大雪,民多凍死。次年春大饑,詔發 本地倉米賑濟,免錢糧。」

《文安縣志》:「三十二年大水,杏葉口決,禾盡淹沒。」 遵化舊志:「三十二年大雨,自六月至十月方止,禾稼 盡淹。」

《保定縣志》:「三十二年,大水決隄,冬霪雪。」

《香河縣志》:「三十二年九月,三義廟杏樹花。」

《大城縣志》:「三十二年大水,禾盡沒。」

《采芝堂說薈》:「萬曆甲辰,厚載門外皇城一帶牆下,忽 影出城郭山川、樹木人物諸狀。有鐵騎數百臨城,城 上皆豎旗幟,與畫圖無異,移時乃滅。」

《野獲編》:萬曆三十三年,雷震長陵碑,上命重建。於是 大學士沈一貫上疏言:「世宗欲改刻成祖陵碑而未 遑。今雷神奮威,乃天意示更新之象,欲皇上纘成祖 德,乘此更立新碑,此莫大之慶也。」上優旨允行。噫上 蒼示警於祖陵,正宜君臣警省,乃反以為瑞應,形之 章奏,比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罪浮十倍矣。

《通州志》:「三十三年春大饑,詔發本州倉米賑濟,蠲免 本地錢糧。」

《香河縣志》:「三十五年,大水入城,民多死。」

《玉田縣志》:「三十五年大水。」

《大城縣志》:「三十五年夏霪雨大水,各河決,民房盡行 衝毀,水及城下。」

《保定縣志》:「三十五年,霪雨晝夜四十日,平地成河。七 月隄決,大饑。」

《文安縣志》:「三十五年大水,廖家口決,四鄉民房盡行 衝毀,城垣坍塌殆盡。」

《通州志》:「三十五年閏六月,霪雨一月,平地水湧,通惠 河隄閘莫辨,皇木廠大木盡行漂流。次年春大饑,詔 發通倉米賑之。」

《永清縣志》:「永清舊苦河患,嘉靖三十一年水溢,漂沒 廬舍。至萬曆三年,巡撫王一鶚築隄障之,延袤五十 里。及三十二年,復抵縣界,且逼城垣。三十五年,霪雨 隄崩。東城下又有巨蛇丈餘為祟,知縣李循為民祈 禱立祠,水患稍息。」

《昌平州志》:「三十五年閏六月二十四日,大雨如注,經 二旬,官廨、民舍人畜漂沒不可勝紀。明陵內五空橋、 七空橋、沙河橋皆決。」

《東安縣志》「三十五年閏六月初四日大雨,至七月初 九日,水淹禾稼。」

三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夜,大風,風中飄火星,大如 雞子,狀如雨雪,著物不熱。

《保定縣志》:「三十六年,春旱秋澇。」

《遵化舊志》:「三十六年六月,蝗蝻遍野,禾稼如掃。」 《通州志》:「三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大風拔木揚沙,黃 霧蔽天,五六月無雨。秋蝗,冬無雪。」

《昌平州志》:「三十八年春三月,大風霾,數月不雨。帝諭 諸陵門廠等官各捐俸行賑。」

三十九年夏四月,霪雨,水深五六尺許,苗稼盡損。閣 臣葉向高奏請留稅銀一半,令地方官行賑。

《通州志》:「三十九年四月,蝗食麥苗,五月大水。」

《文安縣志》:「三十九年黑牛口決,五穀盡壞。」

《保定縣志》:「三十九年六月,陡發大水,雷雨交作,決隄 大饑。」

《大城縣志》:「三十九年大水。」

四十一年,大水。

《文安縣志》:「四十一年大水,王村口決。」

《遵化舊志》:「四十一年五月十九日夜,大風,西城門鎖 轘折,門夜闢摧牌坊三座。」

《保定縣志》:「四十一年六月水發,護救二十餘日,業已 保全,被雄縣民盜決,傷禾。」

《通州志》:「四十二年五月,連雨四十日,東西兩河水漲, 沒城牆六尺餘,民饑。」

《昌平州志》:「四十三年,自春入夏不雨。」

《東安縣志》:「四十三年自春亢旱至七月初四日始雨, 禾稼幾稿盡,饑民蜂起,白晝聚搶」

《遵化舊志》:「四十三年,大旱,至七月不雨,民掠路,絕行 人。」

《大城縣志》:「四十三年大旱。」

《密雲縣志》:四十三年二月初二日,黃風大作,黑霧蔽 天,晝冥如晦閭史掇遺高工部道素初名斗光,萬曆丙辰,公車入 都,乞夢於泡子河呂公堂,夢黃冠告之曰:「君與高斗 光同年。」答曰:「是吾名也。」黃冠曰:「君乃是高道素。」寤而 異之,遂更名。後三年己未,榜發中第三十六名,其同 榜第九十名為高斗光,山東嘉祥人也。

《菊隱紀聞》:明慈聖太后生於漷縣之永樂店,事佛甚 謹,宮中稱為「九蓮菩薩。」每歲十一月十九日為其誕 辰,百官率於午門前稱賀。長安百姓婦孺俱於佛寺 進香祝釐,享天子奉養四十三年。古今太后稱全福 者,所未有也。

《東安縣志》:「四十四年二月初七日,渾河移至本縣,幸 未壞民居。十一月二十一日夜,大風異常,樹枝纏成 火毬,人家草房屋梁亦多有之,如西瓜大。」

四十五年春,旱蝗,至六月,霪雨異常,渾河泛漲,水旱 兩災。

《文安縣志》:「四十五年大旱。」

《昌平州志》:「四十五年春三月,蝗旱。七月初六日怪風。 四十六年東方有白氣竟天,其占為彗及蚩尤旗。」 《通州志》:「四十五年二月,風霾晝晦,空中如萬馬奔騰。 七月復大風。」

《薊州志》:「四十六年大水,兩山為岸,民房倒塌,人巢於 樹。有兵備道邵可立,命船戶救一人者,賞銀五錢。又 令載餅於船,以救巢於樹之饑者。房倒一間,給銀三 錢。」

《東安縣志》:「四十六年二月,黑風晝晦,空中燃炬。九月 地震,每夜四更,東方白氣如練。十月,彗星出東方。」 《遵化舊志》:四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地震,九月三十 日復震。

《永清縣志》「四十七年二月十九日,風霾大作,晝晦如 夜,至申始微曛。」

《昌平州志》:「四十七年秋七月二十日,大風霾,晝晦,秉 燭有頃,赤光射人如血。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時,日生 兩珥,黑氣二道,芒色甚異。」

《大城縣志》:「四十八年大風霾,晝晦。」

《密雲縣志》:「四十八年六、七八月間,旱魃為虐,草木盡 枯,盜賊蜂起。」

《昌平州志》:「四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暴風揚沙。」 《燕都游覽志》:「萬曆中,香樹菴以浮糧苦累,日就淪落, 幾為勢家所沒,慈聖皇后發帑金贖之,而黃太史輝、 王太史肯堂復捐俸錢相助,遂復舊觀。」

《熹宗實錄》:天啟元年,禮部左侍郎署尚書事周道登 疏言,「昭陵舊制,祾恩殿正當龍砂之上,形家謂龍砂 不可損傷,有謂獻陵享殿亦在龍砂之外。今營建規 制原倣昭陵,而斟酌地勢,兼參獻陵。」

《陵工紀事》:「陵有後殿、中殿、前殿,重門相隔,有為門之 樞紐,曰銅管扇,冶鑄甚艱。萬燝董其事,一月成功。」 《熹宗實錄》:「天啟元年閏二月,巡按直隸御史張新詔 言: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平江伯陳銳疏通 之,運船直達大通橋下。時為勢豪所阻。後因御史吳 仲之言,乃命郎中何棟、吳嗣忠仍濬裡河,計費纔七 千兩,而所省腳計十二萬。若由大通橋至朝陽門三 里,其地平衍閑曠,倘導玉河之水,稍溯而北,至朝陽 門,量建閘座,運糧徑至門下,每歲可省銀二萬六千。 以三十年之通計之,得七八十萬矣。」詔部議覆。 天啟元年十二月,御史李日宣議,於都門抵良鄉界 五十里,如長店、大井、柳巷、五里店、太平堝等「處,每五 里築墩堡,宿兵十名,遇有竊發,協力出救。又蘆溝橋 至趙村十里,趙村至良鄉二十里,僅有蘆溝橋巡檢 弓兵二十人,難以策應。宜一體設備,以遏亂源。」得旨 「即行。」

《永清縣志》:「天啟元年二月,地震,自寅至辰,城垛半頹, 民居傾壞。」

《武清縣志》:「天啟元年二月,地震,自寅至辰,東南城垛 震落,屋壁半頹,間有壓死者。」

《大城縣志》:「天啟二年五月,雨雹。」

《文安縣志》:「天啟二年五月,雨雹傷麥。」

《密雲縣志》:「天啟二年,累月不雨。四月二十日酉刻,陰 風怒號,雹如雞子大著,屋瓦俱碎,草木禾稼毀折,不 可勝紀。」

《昌平州志》:「二年夏四月二十七日,陰風怒號,雹如雞 卵,壞屋瓦,禾木偃拔。」

《保定縣志》:「天啟二年五月,雨雹傷禾。」

《遵化舊志》:「天啟二年二月初二日起,至二十七日止, 地屢震,大震者七次。七月霪雨大水,秋饑。」

《掞天臚筆》:「天啟壬戌四月四日,德勝門甕城內真武 廟前,枯槐二株,樹心煙起至梢,用鋸截之乃止。」 《霸州志》:「天啟四年,地震有聲。」

《大城縣志》:「四年地屢震,屋瓦動搖,夜不敢寢,多露宿。」 《東安縣志》:「四年三月二十日,辰巳時申時皆震。」 《玉田縣志》:「天啟四年春地震,日數次不止。秋八月十 五日,驟風雨,寒甚,行人多凍死者《文安縣志》:「四年地震。」

《良鄉縣志》:「天啟五年,蝗。」

《固安縣志》:「天啟五年,蝗。」

《香河縣志》:「天啟五年六月,天氣陰黑,風狂雷電,如人 馬行聲,雨雹刻許,大者如升,小者如卵,平地深二尺, 田禾樹木皆損,禽獸死無數。」

《畿輔通志》:「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巳刻,北安門內侍 忽聞粗細樂先後過者三,跡其聲自廟出,開殿視,忽 火如毬滾而上於空,眾方仰矚,西南震聲發矣,望其 光氣如亂絲者,海潮頭者,五色者,黑靈芝者起衝天, 乃王恭廠災也。東自阜成門,北至刑部街,亙四里,闊 十三里,宇坍地塌,木石人禽,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數」, 人以百數,燔臭灰瞇,號聲彌滿,死者皆裸,有失手足 頭目。千里外得之者,物或移故處而他置之。時崇文 門火神廟,神亦燄燄欲起,勢欲下殿出,祝跪而抱曰: 「外邊天旱,不可走動。」神舉足還住而震發。

《雪廬焚餘槁》。天啟丙寅五月六日,王恭廠忽震裂,響 若轟雷,平地陷二坑,約長三十步,闊三十五步,深二 丈許。是日京師婦女凡肩輿出行者,皆於輿中自去 其衣,衣若有物,攝之從空飛去,墮昌平州。

《頌天臚筆》「王恭廠震日,石駙馬街有石獅重五千斤, 飛出順城門外。」

《蕪史》:「王恭廠署在都城之西南隅。天啟五年六月,忽 大震,拔大樹二十餘株,根在上而梢在下。近廠房屋 傾倒,木在上而瓦在下,殺數千人,乃改卜於西直門 門街北建廠。熹廟賜名曰『安民』。」

《綏寇紀略》:「天啟六年五月朔,人或見都城隍廟唱名, 厚載門火神廟紅毬滾出。次前門城樓角有數千螢 火,忽併合如車輪。至初六日巳時,王恭廠災,震所作 乾清宮御案皆碎,建極殿飛瓦殺人,御史何廷樞、潘 雲翼被震死,全家覆入土中。自順城門大街北至刑 部街,盡為虀粉。有女人衣飾盡而身存,其同伴頭去」 比肩無恙。有從空墜人頭及鬚髮耳鼻大木,遠落密 雲石獅,擲出城外,衣服挂於西山樹,杪銀錢器皿飄 至昌平閱武場中。

兩朝《從信錄》:王恭廠火後,救出淨身男子吳二問之, 稱「係廠中本撮火藥人役,但見飆風一道,內有火光, 致將滿廠藥罎燒發,同作三十餘人盡死,止存一人。 最可異者,庭樹盡拔而無焚燎之跡,藥樓飛去而陷 數丈之坑,庫車軍器如故。神剪火木塵封時,塌屋一 萬九百三十間,壓死男女五百三十七人。」工部上言: 「十忠坊有御用監外西新廠房三所,共計二百餘間, 甚為寬闊,足貯神器。」上命改為安民廠,并發帑金一 萬兩賑卹災民。

《霸州志》:「六年大水。」

《文安縣志》:「六年蝗災雨潦,黑牛口決,水抵新隄,地震。」 《東安縣志》:「六年閏六月初二日,渾河入城,民架巢為 屋,禾稼盡沒。」

《固安縣志》:「六年,清河大水泛漲,淹沒柴鞂盡沒。」 《通州志》:「天啟六年六月初五日,地震,從西北至東南, 圮民居無算。閏六月久雨,蘆溝河水發,從京西入御 河穿城,經過五閘至通州,民多溺死。」

《霸州志》:「天啟六年六月初六日丑時,地大震千餘里。」 《大城縣志》:「六年蝗,夏潦大水,六月地震。」

《保定縣志》:「六年蝗。」

《薊州志》:「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時,京師地震,王恭 廠災。是日薊地同震。六月初六日丑時,地大震千餘 里,自乾來向巽,秋尤大水。」

《遵化舊志》:「七年七月霪雨,山水瀑漲,諸流泛溢,大饑。」 《大城縣志》:「崇禎元年六月始雨,八月隕霜,地震。」 《文安縣志》:「崇禎元年旱,六月方雨,八月飛霜,地震。」 《遵化舊志》:「崇禎二年三月內兵變,圍城,三屯總鎮麻 登雲率撫、鎮兩標兵擊散之。」《大城縣志》:「是年大水。」 《定譁兵略》:「崇禎戊辰二月,薊鎮糧運不繼,臺兵丁科 周得勝等」倡亂,各營推科為難,首分五營,而陳「由喜 峰路至白羊谷,與臺兵為一營;由太平路至漢兒莊, 與宣武營為一營;由洪山口至潘家口,與駐防營及 臺兵為一營;由羅文口合東遊營,與神器營暨民壯 為一營。馬蘭路先立一營,屯遵化城西。三月六日俱 至五里橋,合一大營,黃崖一軍最後亦來。」科乃主中 軍十行,一小帥振鐸秉枹十旌,一大帥環甲拱稽,為 五花陣,甲士數萬攻城。予聞變,單車詣其營,呼亂兵 諭之曰:「爾等為饑所迫至此,吾不忍遽加誅,當給三 月糧,速歸汛地。」軍中歡聲如雷,各羅拜,共設誓歸伍。 適京運至,給諸軍,然尚未拔砦。十五日獲科等九名, 聞於朝,得旨正法。

《寶坻縣志》:「崇禎三年,縣東長源莊居人乘亂剽竊。時 未久,忽蒙陰密垂,神龍露步揚爪鼓鬣,雹沙眯目,揚 屋石頭,畜於河,隔岸人多支解,所掠物暴露樹杪,其 良善者全然無恙。」

《通州志》:「崇禎四年,督部范公景文閱視通州舊城東北,新城西南,皆受敵衝,遂各建臺一座,形如扇,自左 至右,長十二丈,高三丈七尺,虛其中以架砲。」

《東安縣志》:「崇禎五年大水,禾稼盡失。是歲有龍起於 獄。」

《帝京景物略》:「崇禎壬申四月二十一日,大通橋下水 聲如雷,有白物類犬,擁波而馳,至下流十里小聖窩 而伏。」

《昌平州志》:「崇禎七年春正月初五日夜,月中一星皎 然倍明,踰時方墜。」

《東安縣志》:「八年九月二十五未時,天鼓鳴,如霹靂聲。」 《文安縣志》:「九年大水。」

《大城縣志》:「九年雨潦。」

《東安縣志》:「九年旱災,免田租十分之三。」

九年至十二年、四年無麥。

《昌平州志》:「九年十月,大風數日,損折陵樹無筭。 十年九月十六夜,地震有聲。」

《大城縣志》:「十年旱,蝗。」

《香河縣志》:「崇禎十一年,饑荒米石五,兩人相食。」 《昌平州志》:「十一年四月己酉丑刻,熒惑去月僅七八 寸,退至尾初度,漸入心宿。占者以為內則陰宮,外則 陰國。十月朔,地震。」

《玉田縣志》:「崇禎十一年十月二十一夜,大雷雨。」 《玉堂薈記》:「崇禎丁丑九月,車駕閱城,總督京營成國 公朱純臣及協理陸完學以營兵屯劄宣武門外。上 臨視,大加稱獎,於西南城樓召二人,各賜以酒三杯, 杯用金碗,便以碗賜之。」

崇禎十一年六月二日,「安民廠」又災,貼廠太監王甫、 局官張之秀俱斃。八月復災。

《永清縣志》:「崇禎十一年七月,蝗。」

《昌平州志》:「十二年春,明倫堂東梁產黃芝二本,大如 扇。十月十二日立冬,雷電冰雹大雨。」

《密雲縣志》:「十二年六月,蝗食禾幾盡。」

《薊州志》:「崇禎十二年秋,大饑,軍民饑死無數,骨肉相 食,道殣相望。」

《東安縣志》:「十二年九月初九日卯時地震。」

《春明夢餘錄》:「崇禎己卯二月,太監曹化淳議:京城外 開河以通漕糧。自是年三月十九日起,至辛巳六月 所開河,自廣渠門起,至大通橋運糧河北岸挑河,長 三千八百六十二丈;又東直門外關帝廟挑月河,長 二百七十丈;𩰚虎營至關帝廟大石橋挑河,長三千 一百五十一丈。命內監于躍為河工總理,而以兵部」 司官輪督班軍,共用班軍二百三萬二千餘工。五城 兩縣募夫一萬九百餘名。兵部侍郎吳甡視工,以為 勞費無益,且傷地脈,抗疏止之。

《野老漫錄》:「崇禎庚辰三月既望,大風揚沙,京營大將 旗吹墮永清縣。」

《薊州志》:「十三年,春饑甚,至麥熟少登,民方甦。」

《昌平州志》:「十三年二月風霾亢旱。五月蝗,六月蝗。七 月發帑金行賑。」

《密雲縣志》:「十三年大饑,餓殍遍野。」

《霸州志》:「十三年,蝗旱,大饑。」

《武清縣志》:「崇禎十三年大饑,斗米千錢。樹皮草根食 盡,人相食。」

《東安縣志》:「十三年大旱,人相食。」

《寶坻縣志》:「十三年水澇無禾。」

《遵化舊志》:「十三年,蝗蝻遍野,秋冬大饑,人相食,凍餓 死者,枕藉道路。」

《永清縣志》:「十三年大饑,斗米千錢,人相食。」

《霸州志》:「崇禎十三年,蝗蝻,歲大饑,人相食。」

《大城縣志》:「十三年旱,蝗。」

《玉田縣志》:「十三年蝗。」

《良鄉縣志》:「崇禎十三年,歲饑。」

《保定縣志》:「崇禎十三年,飛蝗蔽日,米價十兩一石,人 相食。」

《玉田縣志》:「十四年大饑,人相食。」

《良鄉縣志》:「十四年瘟疫,歲大饑。」

《寶坻縣志》:「十四年復旱蝗,饑民捕食之。」

《密雲縣志》「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軍譁,燒毀官署 民房。」

《東安縣志》:「十四年大旱。」

《昌平州志》:「十四年大饑,斗米一兩,人至相食。」

《大城縣志》:「十四年大饑,人相食,道殣相望。」

《遵化舊志》:「十四年春,斗米銀一兩。」

《春明夢餘錄》: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八日,車駕臨雍,釋 奠禮成,上步至東西兩廡,遍閱諸先儒神位,諭禮部 國子監諸臣曰:「宋之周、邵、二程、張、朱六子,有功聖道, 今概稱先儒,禮殊未稱。爾部其會同詹翰官議,所以 尊崇之。」明年二月議定進稱先賢,改題六子木主,位 列七十子之下,漢唐諸儒之上,告於先師。得旨允行。 《良鄉縣志》。「十五年大瘟。」

《大城縣志》:「十五年夏,蝗如煙似霧。木葉草根一過如掃,疫染者即死。」

《薊州志》:「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薊城陷。」

《昌平舊志》:「十五年,兵譟,火公廨民舍及西門城樓。自 是招兵三千,分揚武左右兩營。秋七月,介山村生嘉 禾盈畝。」

《黃圖雜志》:「崇禎十五年,大盜蘇鳴秋結其黨靳時魁、 姜計民等,聚眾於寶坻之埋珠莊,勢張甚。時吾鄉高 工部承埏知縣事,以計禽之,縣境以安。」

《昌平州志》:「十六年大疫,名曰疙疸,病見則死,至有滅 門者。十月沙河城內群鬼夜號,月餘乃止。」

《香河縣志》:「十六年大風,晝晦如夜,金鐵皆生火。城北 楊簸箕莊西,平地拱起二尺餘,方圓數丈,人掘深數 尺,無所見。」

《霸州志》:「十七年元旦,日無光。」

《大城縣志》:「十七年二月丁日大風,屋瓦皆飛,文廟燈 火盡滅,不成禮。」

《通志》:十七年春正月朔,大風霾。占者曰:「風從乾起,暴 兵破城。」癸丑,星入月中。占:「國破君亡。」總兵唐通八千 人入衛,守居庸。三月大風霾,晝晦。李自成自柳溝抵 居庸關,總兵唐通、太監杜之秩迎降巡撫何謙。請幫助識別此字。遁, 總兵馬岱死之;

《通州志》:「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十八日,流賊李自成 陷京城。二十一日,通州陷。」

《遵化舊志》:「十七年二月,駐防兵變,入撫署,傷巡撫楊 鶚。三月,李自成破都僭號,遣偽文武官入據邑城。巡 撫宋權率將吏紳士擒斬偽官起應。」

大兵遂「滅賊定亂。」

《春明夢餘錄》:「遵化鐵廠,永樂年間在砂坡谷開設。宣 德中遷松棚谷,正統年遷白冶莊,去縣可八十里。又 二十里則邊牆矣。爐有神元之爐,長康侯也。康當爐 四十日而無鐵,懼罪欲自經,二女勸止之,因投爐而 死。眾見其飛騰,光燄中若有龍隨而起者,頃之鐵液 成,元封其父為崇寧侯,二女稱金火二仙姑,至今祀」 之。其地原有龍潛於爐下,故鐵不成。二女投下,龍驚 而起,焚其尾,時有禿龍見焉。

《賴古堂集》:「衛侯以百花露名酒,多至百種,大內需之。」 《春明夢餘錄》:「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 中最巨者曰樟扁,頭圍二丈,外臥四丈餘,騎而過其 下,高可隱身,歲久風雨淋漓,已漸朽矣。」

無用閒談。謁陵各官,類晚入昌平憩宿,五更祭陵,公 署弗能盡容,各以類假宿。如兵部官則宿於衛所,戶 部宿於倉司,給事中宿於劉蕡祠,黌校則翰林寓宿 之地,與察院相鄰,察院,諸御史宿處也。楊學士守阯, 暮抵昌平,遂誤入察院,因賦詩曰:「雙眼風沙百里程, 敝衣瘦馬到昌平。欲尋頖水先生館,誤入分司御史」 廳。導引輿臺顏盡赤,將迎豸繡眼偏青。只愁太史明 朝奏,昨夜文星犯法星。

《明疏議輯略》:漕運總兵官都督楊茂上言:「京城南原 有三里河,直通張家灣、煙郭橋。自橋往西疏濬深闊 二十餘里,卻將煙郭木橋改作弔橋,糧船到彼灣泊, 可免漂流之患。若將此河濬深,直至三里河,作平水 壩三四截,於內置扁淺剝船,令運船由此盤壩以達 京師,歲可省車腳數百萬。」

《蒓䰻詞話》:宛平劉副使,效祖仲修,以才見抑罷歸。寄 情詞曲,小令可入元人之室。如《沉醉東風》云:「東華路 塵沙滾滾,玉河橋車馬紛紛。官高休羨,榮命蹇須安 分。靠青山、緊閉柴門。閒把英雄細討論,能幾個到頭 安穩。」又一闋云:「門巷外旋栽楊柳,池塘中新浴沙鷗。 半灣水繞村,幾朵雲生岫。愛村居景致風流。閒啜盧 仝茗一甌,醉翁意,何須在酒。」《朝天子》云:「景陽宮曉鏡 鳴珂巷,玉驄總是南柯夢。生來無分紫泥封,機巧成 何用。捉霧拿雲,攀龍附鳳,這心腸無半種。拄一條瘦 筇,引一個小僮,沿村畽瞧耕種。」又一闋云:「喜碧山日, 親把銀魚,早焚銷,繳了功名分。軺車鳩杖鹿皮巾,也 不讓黃金印。晚景無多,前程休問,趁明時。自在隱尋, 幾個故人團坐在蓽門。」嘗則把《陰晴論》入小山樂府 中,不能辨也。昭陵嘗遣中使索其題冊,呼曰:「念庵。」念 庵,副使別字也,因賦詩云:「更生雙鬢已蕭騷,敢謂文 章擅彩毫。過誤偶承明主問,因緣不是鬱輪袍。」 《畿輔通志》:「邢瘋子者,邑之賣菜傭也。無名字,未讀書, 能道古人忠孝事,有母有」兄,每晨出,鬻菜面傅粉,或 塗墨簪草花,或歌或咢,童穉群姍侮之,不為意。崇禎 壬午、癸未間行市中口。請幫助識別此字。唶,如有所詬詈。或詰之,輒 弛荷劇談,上自乘輿,下迄邑宰尉,無不指斥其非。時 中外大用兵,制府閫帥能一一舉其名,若者貪,若者 懦,若者縱部曲擾掠民;若者樹黨行私,罔君父有無 真偽,人不能辨。雖顯官悍將,概醜詆詛咒之,無所顧 畏。且語且泣,目眵口涎交下,手揮涴人衣,觀聽者恆 堵立,咸嗤以為狂談。已,荷籠去。有嘲之者,謂:「爾口喋 喋,爾肩不脫是擔,奈何?」瘋子瞪目厲聲曰:「咄咄,若謂 我苦是擔乎?是非我不任,今朝中宰相,閫外將軍,誰克任是擔者?」益嚄唶不休,菜常不鬻,鬻則買酒肉奉 其母,母兄謂非貧家計也,共誚讓之,瘋子乃據地大 哭,雜引王祥、孟宗事以譬解,母始釋。一日,倩人書一 紐,實封投官府,謬云陳地方利害。啟之皆指守令不 道事。官府怒,欲扑之,左右曰:「瘋子也,不足治。」僅而獲 免。甲申,流寇破城不見。或謂死兵死水,又云削髮去 為僧,不知所終。

《道園學古錄》:普安禪師至溫於固安,作《興化寺 客坐贅語》:「陳指揮鐸善詞曲,又善嘲謔,居京師,作《月 令記》。二月下曰:『是月也,壁蝨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 化為鞋,最善名狀。靴化為鞋,更可笑也』。」

《艮齋筆記》:「房山之陰,有石立於巖麓,其長三丈,其廣 七尺,首昂而俯,足跂而斂,濯之則色青而潤,叩之則 聲清而越。米先生仲詔思致之海淀勺園中,車重輪, 馬十駟。既鑿,百夫曳之登車,七日始出山,又五日僅 達良鄉道上。工力竭,因臥之田間,繚垣衛之,覆以葭 屋。於是先生作《大石出山記》,薛岡千仞。戲代石報,先」 生復答石見報書,吳中葛一龍為作長歌紀其事。 《北京歲華記》:「元旦,貴戚家懸神荼鬱壘,民間插芝梗 柏葉於戶小,兒女剪烏金紙作蝴蝶戴之,名曰鬧嚷 嚷。初八、九日,陳設燈市,至十八而罷。人家用粉糝寒 具饋遺遍市,鬻之五花帚」為號。宴席間尚王瓜豆莢, 一瓜之值三金豆一金。點茶用椿芽蒲筍,發之冰下, 牡丹、芍藥、薔薇俱有花,較春時薄小,一缶值數千錢。 貴戚倡家插茉莉花。宮裡放燈,假五日夜行不禁。 《宛署雜紀》:燕城元日以阡張供祖考之前,三日後撤 而焚之,佛前則供以果麪,阡張至元宵後乃禁之。阡 張者,鑿紙為條,與冥錢同類。正月十日至十六日結 燈者,各持所有貨於東安門外,名曰燈市,價有至千 金者。商賈輳集,技藝畢陳,冠葢相屬,男婦交錯市樓, 賃價騰湧。十四日夜試燈,十五正燈,十六罷燈。 《北京歲華記》:正月十六夜,婦女俱出門走橋,不過橋 者云不得長壽。手攜錢賄門軍,摸門鎖,云即生男。 《帝京景物略》:元夕,童子撾鼓,旁夕向曉,曰「太平鼓」,二 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 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 《宛署雜紀》:燕都燈市十四日,群兒牽繩為圓城,空其 中方丈。城中兩兒輪以請幫助識別此字。蒙目一兒持木魚時,敲一 聲,旋易其地以誤之。蒙目者聽聲猜摸以巧。遇奪魚 為勝,則拳擊執魚者,出之城外,而代之執魚。又輪一 兒入摸之,名曰「摸瞎魚。」至十六日,小兒群集市中為 戲首,以一人為鬼,繫繩其腰,群兒共牽之,相去丈餘, 輪次躍而前,急擊一拳以去,名曰「打鬼。」若為繫者所 執,謂為被鬼執,鬨然共笑,捉以代繫者,名曰「替鬼。」又 有以長緪丈許,兩兒對牽,飛擺不定,令難凝視,若百 索然,其實一索也。群兒乘其動時,輪跳其上,以能過 者為勝否。或為索所絆,聽掌繩者以繩擊之示罰,名 曰「跳百索。」其夜婦女群遊,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 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 《浮山集》,簸「泥錢、跳白索、轉紙風車、踢石毬、鞭陀羅、擊 太平鼓、放空鐘」,京師小兒雜戲也。

《陳檢討集》:「燕京風俗,元夜婦女競往前門摸釘為戲, 相傳讖宜男也。」

《宛署雜紀》:燕城煙火諸製,有聲者曰「響炮」,高起者曰 「起火,起」,火中帶炮;連聲者曰「三汲浪」,不響不起,旋繞 地上者曰「地老鼠。」築打有虛實,分兩有多寡,有花草 人物等形者。花兒名百餘種,別以泥函者曰「砂碢兒」, 以紙函者曰「花筒」,以筐函曰「花盆」,統名曰「煙火。」勳戚 家有集百巧為一架,分四門,次第傳爇,通宵以為樂。 《帝京景物略》:正月十九日,都人集白雲觀,游冶紛沓, 走馬蒲博,謂之「燕九節。」或曰「閹丘」,或曰「宴丘。」相傳是 日真人必來,或化冠紳,或化士女,或化乞丐。於是羽 士十百,結坐松下,冀幸一遇之。

《北京歲華記》: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 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名曰「填倉。」

《北京歲華記》:「二月,都人進香涿州碧霞元君廟,不論 貴賤男女,額貼金字,結亭如屋,坐神像其中,繡旗、瓶 爐前導,從高梁橋歸。有雜伎人騰空旋舞於橋岸,或 兩馬相奔,人互易之,或兩彈追擊,迸碎空中。」

《北京歲華記》:「上巳日,上土穀祠。清明日始賣冰,以兩 銅盞合而擊之。次日,花木皆出窖,播瓜菜種於地。後 三日,新茶從馬上至。至之日,宮價五十金,外價二三 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二十八日,賽東岳廟。」 《北京歲華記》:「四月初一日,戒壇開,城中人多往西山。 初八日,各寺浴佛。十三日,上藥王廟,諸花盛發。白石 莊」、三里河、高梁橋外皆貴戚花場,好事者邀賓客游 之。

《宛署雜紀》: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 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迴。」

《蕪史》:「清明日各宮安鞦韆架。」

《宛署雜紀》:三月二十八日,燕京祭嶽廟,民間集眾為香會,有為首者掌之,盛設鼓樂、旗旛,戴甲馬,群迎神 以往。男婦有跪拜而行者,名曰「拜香。」

四月八日,燕京高梁橋碧霞元君廟,俗傳是日神降, 傾城婦女往乞靈祈生子。西湖景玉泉、碧雲、香山,遊 人相接。又傍近有地名「秋坡」,都中伎女競往逐焉,俗 云「赶秋坡。」

《燕都游覽志》:先是四月八日,梵寺食烏飯,朝廷賜群 臣食「不落夾」,蓋緣元人語也。嘉靖十四年,帝以其名 不雅馴,乃賜百官於午門食麥餅宴。

《宛署雜紀》: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飾小閨女,盡態 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各歸寧,俗呼是日為「女兒節。」 《彊識略》:「五月五日,賜文武官走驃騎於後苑。其制:一 人騎馬執旗引於前,一人馳騎出呈藝於馬上,或上 或下,或左右,騰擲趫捷,人馬相得,如此者數百騎。後 乃衣番服,臂鷹走犬圍獵狀,終場俗名曰『走繲』。」觀畢, 賜宴而回。

《識小編》:「永樂時,禁中有剪柳之戲,即射柳也。」

《燕北雜記》:「五月五日午時,採艾,摘葉與綿相和。絮衣 七事,遼主著之,番漢臣僚各賜艾衣三事。渤海廚子 進艾糕。」

《北京歲華記》:五月朔日至旬杪,女兒艷服,帶花滿頭。 五日前民間不得市蘇州蓆子,端午用角黍杏子相 遺,挈酒游高梁或天壇,壇中有決射者,蓋射柳遺意。 薄暮爭門入,無賴子弟以是日刺臂作字,或木石鳥 獸形。民間是日生子,束一木或荊條,祭於堂,斬其木 五六尺許,祝曰:「如是止,勿長抵戶。」

《野獲編》:京師最重午節,天壇游人極盛,聯鑣飛鞚,豪 門大估之外,則中官輩競以騎射為娛,蓋皆賜沐請 假而出者。內廷自龍舟之外,則修射柳故事,其名曰 「走驃騎。」蓋沿金、元之俗,命御馬監勇士馳馬走解,不 過御前一逞迅捷而已。惟閣部大老及經筵日講詞 臣,得拜川扇、香果諸賜,視他令節獨優。

《柳堂遺集》:都人以五日遊為「耍青」,十日遊為「送青。」 《野獲編》:六月六日,本非令節,但內府皇史宬曬曝列 聖實錄、列聖御製文集諸大函,則每歲故事也。至於 時俗,婦女多以是日沐髮,謂沐之則不膩不垢。至於 貓犬之屬,亦俾浴於河。京師象隻皆用其日洗於郭 外之水濱,一年惟此一度也。

《北京歲華記》:「六月十二日,御廐洗馬於積水湖,導以 紅仗,中有數頭,錦帕覆之。最後獨角青牛至,諸馬莫 能先也。」

《燕石集》: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 謂「五生盆。」

《北京歲華記》:「七夕宮中最重,市上賣巧果。人家設宴, 兒女對銀河拜。」

《燕北雜記》: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迎節、送節、笑節。 《遼史》:「十三日,天子於宮西三十里卓帳宿焉。前期備 酒饌,翌日,諸軍部落從者皆動番樂飲宴,至暮乃歸 行宮,謂之迎節。十五日動漢樂大宴。十六日昧爽,復 往西方,隨行諸軍部落大譟三,謂之送節。」

《北京歲華記》:「中元節前,上冢如清明,各寺設盂蘭會, 以長椿寺為盛。晦日謂是地藏佛誕,供香燭於地。積 水潭、泡子河各有水燈。」

《元掖庭記》:「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 五釆絲穿九孔鍼,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 各出資以贈得巧者。」

《光祿寺志》:「七夕各宮供像,生牛郎、織女、從人、麒麟、象、 羚羊、海馬、獅子、獬豸兔,海味糖果糖菜,俱用白糖澆 成。」

《宛署雜紀》:「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曝日下,各自 投小鍼,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 細如線,觕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

《月令廣義》:「七月十五日,燕城鄉民薥黍苗麻粟苗,連 根及土,縛豎門之左右,別束三叢,立之門外,供以麪 果,呼為『祭麻穀』。」

《月令廣義》:燕都士庶,中秋餽遺月餅、西瓜之屬,名「看 月會。」

《北京歲華記》:「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像,符上兔如 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中蟾兔,男女肅拜燒香, 立而焚之。」

《燕都游覽志》:「重九日,敕賜百官花糕宴。」

《北京歲華記》:「九日集」無定所,而阜成門外真覺寺金 剛寶座,游人為多。市上賣糕人,頭帶「吉祥」字,霜降後 𩰚鵪鶉籠於袖中,若捧珍寶。 《北京歲華記》:十月朔上冢如中元,祭用豆泥骨朵。 《宛署雜紀》:燕市賣靴人,以十月一日為靴,生日供具 祭之,以其陰晴卜一冬寒燠。

《孤樹裒譚》:京師最重冬節,不問貴賤,賀者奔走往來, 家置一簿,題名滿幅。自正統己巳之變,此禮頓廢。 《北京歲華記》:「十一月,人家墐戶藏花木於窖,食兔羹。 女子嫁者多歸寧,為母浣濯,曰報娘恩。琢石如彈丸置於地,童子以足送之,前後交擊為勝。始繫羯鼓,鼓 用鐵為圍,單皮覆之。每十人五人聚擊,女子亦然。」 《燕都游覽志》:「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 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然 宋時臘八乃十月八日也。

《北京歲華記》:臘月束梅於盎,匿地下五尺許,更深三 尺,用馬通燃火,使地微溫,梅漸放白,用紙籠之,鬻於 市。小桃郁李迎春皆然,饋遺尚鮮,果羯鼓聲益喧,曰 「迎年鼓。」先除夕一日曰「小除」,人家置酒宴,往來交謁, 曰「別歲」,焚香於戶外,曰「天香」,凡三日止,帖「宜春」字,小 兒女寫「好字。」

《月令廣義》:燕俗圖竈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竈馬。」士 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竈上天。別具小 糖餅奉竈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合家少長羅拜 祝曰:「辛甘臭辣,竈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為 迎竈。 《蕪史》:歲除,簷楹插芝麻鞂,院中燒柏木柴,名曰請幫助識別此字。歲 元旦,起擲門於地者三,曰跌《千金》。以小榼盛驢肉 食之,曰「嚼鬼。」立春日,無貴賤食蘿蔔,曰「咬春。」二月二 日,用黍麪棗糕以油熬之,曰薰蟲食鮓,曰桃花鮓。四 月四日,進不落夾,用葦葉方包糯米,長可四寸,闊一 寸,味與粽同。六月六日,食銀苗菜,即藕苗也。九月食 迎霜兔。臘月八日,賜餐百果粥。

《湧幢小品》:「正統中,每歲立春,順天府別造春牛春花, 進御前及仁壽宮、中宮,凡三座,每座用金銀珠翠等 物,費錢九萬餘。景皇即位,以明年春日,堂復增三座。 宛平坊民相率陳愬,乞買時花充用。」從之。

《蕪史》:「臘月二十四日祭竈後,宮眷內臣穿葫蘆景補 子蟒衣。上元則穿燈景補子。三月三日換羅衣。四月 四日換紗衣。五月朔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七月七 日穿鵲橋補子。九月四日穿重陽景菊花補子。十月 朔換穿紵絲。冬至節穿陽生補子蟒衣。」

清明戴柳枝於髮,夏至戴萆麻子葉。長命菜,即馬齒 莧也。立秋日戴楸葉。

釋針者,內官釘帽,中央金銀珠翠珊瑚皆可製。元旦 則大吉葫蘆,元夕則燈籠,端午則天師,中秋則月光, 重陽則菊花,冬至則綿羊,太子頒曆日則寶曆萬年。 其製,八寶荔支,卍字鯰魚也。萬壽節則萬壽洪福,齊 天,其製,於「齊天」字兩旁,各紅蝙蝠一枚。又有枝箇,其 製減小,偏向成對。又桃枝則不垂。

《燕京遺事》:「京師婦人不治女紅,夫出坐火炕上,可竟 日置牛羊肉麵果,隨意下餐,暇則弄脂粉裹足,習以 成俗。兵民之家,內無甔石之儲,而出有綾綺之服。每 候問親戚,自衫襦至中衣,皆有店家可賃,遇有吉席 乘轎,衣大紅蟒衣作使女婢即賃衣家姥嫗,意氣奢 溢,了不畏人。」

《獅山掌錄》:平谷耕民得一釜,水沃則沸,飰炊則熟,釜 下有諸葛行「鍋」字,碎之,其複層中有「水火」二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