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4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四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四十卷目錄
大名府部彙考八
大名府風俗考
大名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百四十卷
大名府部彙考八
[编辑]大名府風俗考 府州縣志合
[编辑]《舊志》序
[编辑]傳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繫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土人之情欲,故謂之俗。」 古者,天子出狩,則令太師陳《詩》以觀民風,而列國亦采風以貢于天子。漢興,數詔州郡舉孝弟力田,歲存問高年,賜爵帛有差,遣太中大夫循行天下,覽觀風俗,察吏治得失以聞,誼猶近古。而隋、唐以來,郡縣有司頗急筦鑰,治簿書,以賦役獄訟為首功,而禮教衰矣。予按大名為古衛地,跨河山之間,其民剛武,尚氣力,風俗固然也。然傳記所載,想曙其形容數轉徙,異指夏、商以前不可考。商之衰也,紂酗酒好色,又當時為都內地,王朝卿大夫公子頗食邑其中。《志》曰:「男女亟聚會,聲色生焉。」 《衛風》所載桑間濮上之音,其政散,其民流,本紂之遺也。六國之際,務在強兵,以𩰚暴秦,秦亦數出師以窺山東,魏為首禍沒兵革者什而七八。漢論功行封,數裂千里,封諸侯王將相,大城名都,戶口散亡,可得而數,多者萬戶,少者不過五六百戶。由此言之,衛蓋虛壤也。文景以後,稍稍蕃息,韓延壽出為東郡太守,尚禮義,好古教化所至舉行義讓,財表孝弟,修治學宮,春秋鄉射,陳鐘鼓管絃,升降揖讓之儀,間行縣召長老為鄉里所信向者數十人,問以謠俗及民所疾苦。因與雜定嫁娶喪祭儀品,略依古禮數令文學校官諸生皮弁執俎豆,為吏民倡,百姓頗遵用之。當是時,史稱「東郡易治」 ,而朝廷數出名賢大夫守之,此一時矣。晉之中葉,沒於劉曜、石季龍,元魏、北齊之間,旦暮兵革者百餘年。隋、唐興,名刺史稍稍開學校,興農桑,休息再世。而天寶以後,安、史首河北之亂,而田承嗣遂擁魏博,竟與唐相為終始。當是時,知有藩鎮而不知有朝廷。其繼也,將驕卒悍,知有衙軍而不知有藩鎮,旦暮逐主帥而篡殺之,如格雉兔,而詔書所至,往往鼓譟呼號,而天子卒無可奈何,亦唯羈縻納使之而已。是時其俗驕悍,而《鷙經》所謂「侵凌倍畔」 是也,此又一時已及。羅紹威借朱全忠之兵,計殺衙軍八千餘家,趙在禮復引置銀槍節校,唐明宗惡之,所驅斬漳水上凡九節校吏士數萬口,是時驕兵為之殆盡。宋興,累朝德澤略如兩漢。唐貞觀、開元之際,粘沒喝南渡,復入金、元者,垂三百年。其時上之習尚無可條見。金、元州郡之間,半以蒙古監之,而大名為金行宮,天子法駕及其六宮百官數過焉,民習見冠帶舄履章章如是,能不隨之移易治化乎?予按觀閭里,及訊問州縣長吏,數為予言:「土之人忠信質直,君子而深思,小人而任俠。縉紳先生過閭里,數徒步不張車蓋,地饒菽麥、黍、粟、梨、桑麻、布枲之利,賦稅易供,四郊土著,不任商賈,販游五方,仰射機利,酒醉或立𩰚,數持刀挾弓矢相嚮,城旦中以酒過罪繫什而五六。」 間謁見長吏,仰天要神明,質誓然不習文法,不數訟。里有自少至垂「白不入州縣庭者。州縣庭嘗空,竟日無人跡。」 此固繇長吏多賢,亦中州河山樸茂之氣使然也。衣冠文物之盛,為畿南稱首。婚姻喪葬,近稍稍用古禮云。其他歲時及𩰚雞走馬、蹴踘、探丸之戲,尚巫鬼。千里齎糧,東祠太山,轉請福田。並河濟以北,東涉齊魯,西轉晉陽,千里同風爾。予故不著,特著其俗所得失之略,俾有司者覽觀焉。《語》有之曰:「學者非學問無以變質,民人非更化無以移俗。」 有司或上依韓延壽故事,及蜀文翁、龔渤海所次條教施行之大名,特忠信殷阜之土,期月間彬彬鄒魯矣。
歲時風俗
元日按《開州志》,「是日雞初鳴,悉起肅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及鄉里曰賀歲,小兒競擊金鼓為樂。」 按《大名縣志》,是日祭神祗,飲椒酒。按《清豐縣志》,「元旦,少長皆夙興,祀天地神祗,即稱觴為尊長壽,親姻以次合拜,雜遝數日,謂之賀歲。」
立春按《清豐縣志》:「是日嚙蘿蔔雜五辛為春餅,謂之嘗春。」 先期迎春東郊,民間皆扮優孟故事,冠諸邑。按《開州志》:立春前一日,以綵仗迎春於東郊,傾城看春,作春盤會。立春之日,祭芒神、鞭土牛。
七日按《開州志》,「七日,女子邀戚姑問吉凶。」 上旬按《開州志》,「破稗夾豆其中,凡十二枚,以綿縳之,投水中,閱日開視燥濕,以占各月陰晴。」 元宵按《清豐縣志》:上元前二夕,市民皆張燈。元夕則設脯果,蒸黍糕,佐以小燈千百,燃中庭及戶霤井臼,鄰比則合觴為懽,傾倒竟夜。十六日,士女傾城出遊,間以伎藝之戲,謂之「遣百病。二月二日,按《開州志》:是日田家以灰圍地,為倉廩之形,名曰圍倉,取豐登之兆。
二月十九日按「《開州志》相傳是日為觀音大士生日,皆詣寺院進香。」
三月三日按《清豐縣志》,是日俗傳真武誕,多集黃冠作醮會。按《大名縣志》,中和節後多作鞦韆戲。
清明按《開州志》,「是日拜掃,先塋懸紙錢,謂之掃墓」 ,婦女皆縞素。自是日以後,女子有鞦韆之戲。按,《大名縣志》:「是日多上墓,插柳枝。」
四月八日按《開州志》,是日各寺浮屠皆設供浴佛,即《釋典》所載釋迦降生,九龍吐水之日也。按《清豐縣志》,是日祀碧霞元君。按《大名縣志》:「是日浴佛拈香。」
五月五日按《清豐縣志》:「是日插菖蒲艾為角黍相餽遺,午時採藥療百病。」 按《大名縣志》:是日飲菖蒲酒,帶艾虎按《開州志》:「是日午時,縛艾人採藥物,食角黍,插菖蒲,飲雄黃酒,小兒抹額繫百索於臂,皆云辟邪。凡嫁女之家,於此日送衣飾,名為追節。」 重陽日亦然。
五月十三日按「《開州志》相傳,是日為關帝生辰,郡民各具牲醴,就近廟演劇致祭。」 按「《清豐縣志》,是日祭壯繆侯,無論城市委巷,皆張綵設劇,窮晝達旦,不減元夕。間值沴旱,必以是日為雨徵。」
六月六日按《大名縣志》是日清暑。按《開州志》:「是日曬書帖衣裘以去蟲蠹。」
七月七日按《開州志》,「是夕陳瓜果,作乞巧會,小男女羅拜月下,以針投水中,看浮沉卜巧。」 按《大名縣志》,是日曬書乞巧。按《清豐縣志》,「是日,女子設瓜果乞巧。」
七月十五日按《清豐縣志》:是日祀祖先,又取麻穀插戶。按《大名縣志》:是日,上墓。按《開州志》:「是日祀先。以素羞往僧舍設齋薦亡,曰盂蘭盆會。」 八月十五日按《開州志》:是日食月餅,登樓宴賞按《清豐縣志》:是日設瓜果拜月,以果肴月餅相間餽。羽觴醉月,月西流未罷也。
九月九日按《清豐縣志》,士大夫倣古遺事,率登高飲菊花酒,兒童放紙鳶為戲,亦有作糕相遺,謂重陽糕。按《開州志》,「是日蒸重陽糕供佛,對菊泛茱萸酒,作登高會。」
九月十二日,按《開州志》,「是日為城隍誕辰。先兩日前,四方商賈畢至城中擺集,凡紬緞布匹及衣飾器用之類,無不備具。鄉村男女皆入市,凡一歲之需,皆於此時置辦。」
十一月十一日按《大名縣志》,是日上墓滌場。按《清豐縣志》:「是日具牲醴,剪綵紙為衣,焚黃壚,謂送寒衣。」 又以西成告畢,作樂祀廟,謂之「報賽冬至。按《大名縣志》」 ,是日添線按《開州志》:「是日治花糕、刲羊豕祀先,冠蓋者相賀。按《清豐縣志》」 :前夕,民家漬酒告先,亦有行拜賀禮者。
十二月八日按《清豐縣志》:「是日以赤小豆為粥食以避瘟,謂之臘粥。」 按《開州志》:「是日各寺僧設豆糜,雜置榛栗菱棗之屬,謂之臘八粥。」 二十三日按《大名縣志》:是日祀竈神,掃舍宇。二十四日按《開州志》:「是日以夜祀竈神,俗謂之竈神朝天,言人過失。是夕掃屋宇塵垢,名曰除塵。」 按《清豐縣志》:「是日市糖餅祀竈,掃滌宇」 舍。歲除。按《大名縣志》:是日釘桃符,貼春聯。按《清豐縣志》:是日親屬各送土儀,謂之「餽歲。」 更桃符,飲柏酒,以祓不祥。合家歡飲,謂之「守歲。」 按《開州志》:是日祀先,易神荼鬱壘,桃符貼春聯,綵勝放爆竹。向夕,散芝麻鞂於地,踐之名曰「踏歲。」 祭天地於中霤戶前,束草焚之,名曰照星草。老幼聚飲,有圍爐守歲,達旦不寐者。
按《大名縣志》:春秋喜報賽神,多用倡優辦雜劇,唱樂府,酒後耳熱,歌「烏烏。」 民間無厚積,鮮千金之產,好進香。東頂及南頂間有持齋習無為之教者。
按《滑縣志》:「滑俗有四,善樂輸將,士大夫不經營宮室,衣服質朴,婦女不出官。亦有四弊:唱會女巫,越訴罔狀,牙儈又每節令不樂遊嬉,不為無益之費。」 此猶為近古。
按《開州志》:「古稱衛多君子,固也,然即古考今,亦有不盡然者。古也人性敦朴,今也似狡偽矣;古也氣習剛毅,今也似頹靡矣;古也好學樂善,今也棄道樂謗矣;古也勤儉務本,今也驕惰逐末矣;古也忠厚推遜,今也頑澆𩰚訟矣。」 治之教之,所賴於官師者,不誠亟哉。又州之風俗有三美,亦有二惡。男女婚姻,多以童穉,一經問名,終始不渝。至財幣多寡,粧奩厚薄,總不論。婚嫁無愆期,此一美也。開民喪葬惟知竭力,貧富稱家,有無及時而葬,無經久暴露之失。至於作樂以娛賓,飯僧以祈福,要亦皆俗尚之從厚者,此二美也。開地瘠,無桑麻之利,止藝五穀,鄉民務本而鮮逐末,家無儋石,力田如故,此三美也。開民貧不知節蓄。每冬春之月醵錢賽會,多致梨園互角勝負。雖典衣飾踐毀田禾不顧也。甚且誘聚賭博匿釀賊盜此一惡也。開民多孱弱,有鄉里奸豪,每於農隙設席招賓,名曰「打網。」 凡婚姻喪葬、開館借市必傳帖於一方。其人得帖,即科銀送之則已,不則借端尋釁。擇人而魚肉莫敢誰何。更有無子而「賀弄璋,不娶而告納采?寡廉鮮恥,莫此為甚?」 此二惡也。
按《魏縣志》:「魏俗古稱矜尚節概,敦尚禮讓,勤學尚友,務本力農。」 今者其終歲勤動,大抵力樹藝,務蠶繅,絲成則坐貿山右之商,梨熟則遠趨江南之利,紡績組紃,歉歲稅糧,多由此出。而孀居寡婦,仰事俯育,尢賴之以無虞。其人心猶稱近古云。
大名府祠廟考 通志府縣志合
[编辑]本府。〈元城縣附郭。〉
社稷壇舊在北關之外。萬曆十九年,知縣劉三英奉知府塗時相議,改建於西關之陽,規制視前尢宏敞。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南。
郡厲壇舊在府北關之東。萬曆十九年,知縣劉三英奉知府塗時相議,將北關之西舊社稷壇改建,而門從南隄以進,規制視昔大備。府城隍廟在城西南。舊為圈門,規制弗稱。萬曆十九年,知府塗時相易三戟門內外修飾,廟貌煥然改觀矣。
馬神廟在府西北隅
八蜡廟在府西北隅,馬神廟東。
元城縣城隍廟在縣學西南。屢經修飾,廟貌煥然。每朔望,知縣祀。
元城縣馬神廟在府治西北,與縣學奎星樓相並。廟宇甚圮,其旁多曠土,而八蜡向無特祠。廟當歲祭,則即劉忠定祠,掩其像而列牌以祭,非禮也。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李炳請於知府塗時相,並建二祠,東八蜡,西馬神,輪奐奕奕,神得所棲矣。
魏武侯廟在元城縣東十里,下有「武侯壇。」 李元后廟在元城東北隄上,祀漢王皇后者。今廢。
西門豹廟在元城東五里。
壽亭侯廟境內凡十一,大率州縣多有之。束晳廟在元城東六十里束館鎮墓上。晉太康中,晳禱雨有感,邑人德而祠之。元泰定間,祠毀而再建。至正末復修。成化八年,知縣段正重修。
「三賢堂」 祀唐魏鄭公徵、狄梁公仁傑,宋韓魏公琦,已廢。
南將軍廟祀唐忠臣南霽雲,嘉靖年建。
狄梁公祠在舊府城內。唐通天中,公刺魏州,民德之,為立生祠,春秋上丁日祭。
四賢祠嘉靖二十一年,知府張瀚撤書院之西偏改為之,併祀狄梁公仁傑、韓魏公琦,復益以寇萊公準及劉忠定公安世,為四賢,以春秋丁日致祭云。萬曆二十年,知府塗時相以東為四賢祠,西為一賢祠。詳《境內圖說》。按《境內圖說》:東四賢祠祀狄梁公仁傑、寇萊公準、韓魏公琦、文潞公彥博也;西一賢祠祀元城劉忠定公安世也。
劉忠定公祠在府
文廟西南,已改入《鄉賢祠》。
府文昌祠在啟聖祠東,今移建。
縣學文昌祠在魁星樓上界,前此有樓無祠。萬曆十八年,知縣劉三英塑像列從上下,繪風雲文曲,《春秋》列於丁祭後。
泰山廟在石家寨。大殿層閣,俱極弘敞。憑高縱觀,有「雙眸千里」 之概。
張仙祠在五賢祠左。知府周邦彬建,邑人求嗣者爭奉之。但《張仙》實無此神,乃蜀王孟昶像也。
寺觀附
[编辑]壓沙寺在舊府城,始建莫考。中有梨千樹。韓魏公留守大名,每花繁時,輒造樹下遊賞,因命僧創亭花間,曰「雪香亭。」
興隆寺,在舊府城。始建莫考。佛殿西楹下有魏宮「彈碁局」 ,猶文帝時故款也。
大安寺,在舊府城,宋時建。東壁畫真宗幸大名時儀衛鹵簿旗物及扈從百官,首列寇萊公。普照寺,在府城西南隅。本在舊城,徙城時改建於此。清豐縣亦有。
興化寺在舊府城西關,唐時建。
皇清知府周邦彬重修,建「臨濟塔」於內。
寧國院在元城縣第七都南。元大定三年敕賜名額。「僧性福等置。」
甘泉庵:在舊城。提督劉良佐建。
《白衣大士庵》:在北郭外。邑人郭汝賢建。
真武觀:在縣治東北隅。知府塗時相建。
大名縣
社稷壇在縣西門外。繚以周垣,壇在中央。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在北城隄外
城隍廟縣丞秦本建,後經重修,門宇弘敞,與南壇同祭。
馬神廟在縣治東
八蜡廟在縣西郭內
土地祠在縣治大門內東。
「忠孝祠」 :在艾家口河北岸,知縣李本意建,以祀唐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暨子布也。祭用仲春、仲秋上巳日。
東嶽廟在城隍廟東,蔽於養濟院,今廢。
真武廟在東郭內,萬曆四十年重修。
龍王廟在縣東十八里。因祈雨有應,大加修繕。往來艘至,必祈禱焉。
泰山行宮在縣東北隅城下。
關王廟舊在縣之甕城內,移之南城隄外,今圮壞,萬曆二十一年,復移城內。
寺觀附
白佛寺在縣城內西南隅。宋徽宗建。崇寧中,有佛放毫光數十丈,前有白馬駕寶車。因敕僧了雲、士人唐富等三千餘人建寺,名曰「白馬寺。」 作浮圖五層,極土木之盛。金泰和間重修,後毀於兵。明萬曆間,邑人張自西重修。
報國禪院坐在本縣漳河村。
南樂縣
社稷壇在縣北關外,舊有齋所三間,今廢。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關外,舊有齋所三間,今廢。
邑厲壇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在縣東街北
馬神廟在太僕寺東,弘治間建。
八蜡廟舊在城西。固村後廢,每祭,設棚於馬神廟前,用木主以祀。今則改建於舊址之西,易木主以像。
倉頡廟在縣西三十五里塚上。元時祠宇頹廢。成化初,知縣張清復建。弘治五年,知縣張隆重修。已而知縣王德以道遠不便瞻謁,改建於學宮東南。
齊王廟在縣東羅畽村,唐開元二十四年建也,元廢。明成化十五年,土人重修。
龍王廟在縣北郭演武場西。
「忠義」 祠:在北街東,知縣王邦泰建,祀陣亡武舉霍貫道重修。
魏公祠在儒學西,祀僉都御史魏允貞。萬曆四十七年奉旨建。
王僉省祠在縣興文坊南,祀土人王珍者。張夢山祠在縣南二里,祀元處士張淳者。寺觀附
淨土寺在縣儒學後。明嘉靖間,知縣葉本建,置僧會司於內。
魏縣
社稷壇:在縣城北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門外。弘治十八年,知縣高顯建。
邑厲壇在縣城北門外
城隍廟在縣治西北西小門內,洪武六年建。馬神廟一在縣東作門外,宣德四年建,舉春秋二祭。一在縣城東鋪上村,鄉民路卿倡建。八蜡廟舊在縣城東,知縣楊春徙於縣城東北。
土地祠在縣治內
趙文君祠在縣東南二十三里,祀漢趙夔也。武帝時為令,大旱,自焚請禱。鄉民感之,立祠。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陸東改建。〈按《魏縣志》,今在縣儀門東。〉三義廟在縣西郭外。
里社祠在城東南雙井集東,舊觀音堂改建,以祀土穀之神。
關王廟一在東作門內,一在南關,一在西郭門外,一在東郭外河北岸,一在縣治東。
真武廟一在北隄,昔大水溢城,縣民王寶夜見真武立城上,翌晨雨霽,感而建廟,自是城無水虞。一在南關,一在北門。
龍王廟一在縣城南隄,一在楊兒莊村。
白龍王廟一在縣東南新漳河西岸。一在西羅兒村。
三官廟在小南關外
酇侯祠在縣治儀門東
古剎龍王廟在縣西北徐家莊北一里許。禱雨有靈驗。
回龍廟在縣西回龍鎮
玉皇廟一在陸獅畽,一在中馬莊,一在阮家堡。
三宗廟一在大韓道村,一在「路固村。」
七聖廟:在于村河北岸。
五聖廟在北門內
泰山廟一在縣南康畽村,一在《雙井集》,一在《北高集》。
東嶽廟在野戶拐村
碧霞元君廟在縣北八里莊。
湯廟在縣城東陸獅畽
舜廟在縣東大塞村
寺觀附
文殊寺在縣治西。明初以舊「興國寺」 改建,置僧會司於內。
文殊寺:在縣西南胡管莊,始建莫考,相傳為金、元以前古剎。
石佛寺在縣東南沙口村,有石佛像,碑刻甚古,剝落不可讀,惟「天保元年十二月」 數字,書法遒勁。按「天保」 乃北齊《高洋紀年》也。
白佛寺在縣城東南清化莊。
慈佛寺在縣城東南南馬莊。
廣福寺在縣城東北邵村。
法雲寺在縣城西小汪村。
興榮寺在縣城西倉口村。
青雲寺在縣城北寺莊村,今廢。
觀音寺一在縣城西南蒲潭營。一在《北高集》北門外。
觀音堂在斜縣村
觀音庵一在南關,一在城東代固村,一在大寨村,一在高兒寨門外村,一在東南韓道村,一在城南雙井村,一在路固村,一在城西院家堡。《三大士庵》在縣城東郭門外龍化村。
清豐縣
社稷壇在縣城西北,明弘治十年重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郭外。
邑厲壇在縣北郭外
城隍廟在縣西北隅。「洪武四年建,嘉靖三十六年重修。」
馬神廟在縣太僕寺東
八蜡廟舊在竇固村,知縣王寵徙置南關外。土地祠在縣治儀門東。
文昌祠舊在太僕寺西,今移像尊經閣上。「子路墓祠」 在縣西南三十里趙讓村,嘉靖三十七年建。
隋孝子張清豐祠在縣南郭外,嘉靖四十五年建。
唐南將軍祠在縣北門外,嘉靖二十六年,知縣沈鍊建。
宋康王廟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世傳康王質於金,間道奔宋,追騎將及,晝夜行五百里,跨泥馬渡河至此,土人慕而祀之。
泉源祠,在縣東北三十里。按《縣志》《寰宇記》,在澶州頓丘縣東北三十五里,有泉源祠。《詩》云:「泉
源在左
江瀆廣源王廟在縣南十五里。廟側有井,甘冽不竭,所謂江瀆也。旱禱輒應。按《縣志》,「江瀆廣源王,相傳即楚三閭大夫。」
明沈青崖祠「諱鍊祠」 在縣北門外,隆慶六年建。
貞烈祠在
文廟東。嘉靖三十六年建,祀蒲矩妻夏氏而下。凡
九人皆正統、成化間旌表,及正德辛未死變者。「崇寧宮」 在縣城西南隅,祀關聖帝君,順治十一年建。
三官廟在縣南門內小街。
關王廟在縣甕城內俱有。
龍王廟在縣東門外
真武廟在縣西關外金隄上。
東嶽廟在縣東二里李家莊。
蟲王廟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豆固村。
顯聖靈源公廟祥符元年,宋真宗幸廟酌奠,以頓丘令為《廟令》。
確山廟在縣東南三十里。神當頭村。
玉泉廟在縣東三十里王毛村。
齊王廟在縣北十五里夏村,廟北有墓。
三宗廟在縣北二十里大流村。
寺觀附
普照寺在南城中,始建莫考,置僧會司於內。《萬安宮》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中建。
萬壽宮在縣東二十里武強鎮,有碑記。
清真觀在縣東五十里夏畽村。
內黃縣
社稷壇在縣報成門外迤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迎薰門外。
邑厲壇在縣拱極門外
城隍廟:在縣治東大街。南向。
馬神廟在縣治東青雲坊左。
八蜡廟在縣西門外仁壽橋西。
商中宗廟,在內黃西南二十里塚上。廟前有「隆碑,高二丈餘,宋開寶七年建。明洪武七年,命有司修治碑亭廚舍。」 其三年祭享及改元祭告祝文儀品,並與顓頊帝嚳同。以上唯二縣有之,皆奉敕建修者,故特誌之。
湯王廟三一在內黃天一村,金章宗泰和四年所建也。東海郡侯太安元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俱嘗修葺之。嘉靖六年,知縣張古復移建於楚王鎮。清豐、魏縣亦皆有之。按《縣志》,舊傳,河北大旱,以湯嘗禱雨桑林有應,立廟祀之。按《魏縣志》,廟在魏縣城東陸獅畽。
欒尚書廟,在內黃西四十里伏恩渡塚上,其地已屬相之。安陽廟,在塚西二里許。金皇統間所建,大定二十五年重修。元至元二十年,加號「護國神惠王。」
王羲之獻之廟在縣西五十里。二廟南北相距僅二里許,不詳其因,俗傳金時重翰墨,場屋中以此進退人才,故土人尊而祠之。
顯靈王廟祀唐李靖也。在縣永豐里。
文昌祠在大成殿東
酇侯祠在縣治儀門東南隅。
楚王廟在縣北楚王鎮,祀項羽。羽嘗以宋義救趙不進,即帳中斬義,進軍破秦將章邯鉅鹿城下,後遂為羽立廟,故鎮名曰「楚王。」
玉皇廟在江村集
三元廟在東郭門外
東嶽廟在城東關廂中街北。
真武廟一在縣北郭門,一在《亳城集》。
九龍廟在張龍村,今廢。
火星廟在舊太僕寺西,知縣徐成楚建。
田祖廟在高隄鎮北
比干廟在舊縣東北半里許,今廢。
蘧公祠在新學道右,知縣顏思忠建。
關王廟一在迎薰甕城內,一在察院內。
宋公祠祀縣令宋安,在迎薰門外,今廢。
宋公祠祀封丘宋安者,宣德間為內黃縣丞,多惠政,去而民立祠祀之。
寺觀附
靈感寺在縣迎薰門外,僧會司在內。
濬縣
社稷壇在縣北郭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郭外。
邑厲壇在縣北郭外
城隍廟在縣南門外浮丘山上。
馬神廟在縣城內東大街。
八蜡廟在縣南郭內
玉帝閣在善化山巔
魁星朱衣閣在大伾西崖。
魁星樓在縣城上東南角。
中心閣在縣城內
黎公祠在縣有二,一在黎公書院,御史段汝礪所建也;一在大伾山墓上,縣令胡惟良建。文昌祠在長春觀西,射圃亭內,今廢。
關帝廟一在縣西門內,一在道口鎮、一在衛縣集。
忠孝祠在浮丘山北
東嶽廟在大伾山南
真武廟一在縣北郭外,一在西郭外。
三官廟在縣東郭外
火星廟在縣南郭外
「水國靈祠。」 在縣西郭衛河西滸。
文昌閣一在縣北郭外,一在《衛縣集》。
禹王廟在大伾山東南。明知縣甯時謹建。「玉帝廟」 在大伾山巔。
文昌祠萬曆二十年,知縣甯時鏌捐俸貿城北居民王卿地,倡率士民鼎建,規制準郡中,「魁星閣」 為之。
康顯侯祠在縣大伾山之巔。有石竅三,蓋龍穴也,名「陽明洞。」 石上鑱五龍。宋政和八年,誥討康顯侯。元至正庚寅夏旱,晁州判禱之應,新其祠,尋罹兵變。明正統初,知縣胡清重建。成化乙巳歲旱,知縣洪遠禱之,霖雨饒洽,新其廟。寺觀附。
裴莊寺在縣境內。明太祖龍潛時,嘗遊此寺,僧異之,供奉甚謹。及即位,召為都綱,俾世襲云。按《縣志》有普濟寺,在裴家莊,疑即裴莊寺也。長春觀在縣城東南隅。
全真觀在縣淇門。按《縣志》,全真觀二處,一在淇門,一在舊衛縣
天寧寺在大伾東岩下
太平興國寺在天寧寺南。
千佛寺在浮丘山巔
浮山寺在城內浮丘山
金山嘉祐禪寺在城西黑山。
觀音寺《在李家道口》城北。
延壽寺在中寺村
西明寺在高宋村
莊頭寺在莊頭村
迎福寺在鉅橋村
東明寺在郭村
延福寺在衛縣城北
普照寺在賈店村
福勝寺在翟村
荊山寺在荊家寨
雲錦寺在善化山
白馬寺在邢固村
福延寺在南皮村
高真觀在杜家莊
白衣閣在道口鎮河西
「白衣堂」 「三教閣」 在縣城內浮丘山巔。
萬仙樓在大伾絕頂
鍾離殿在大伾呂祖洞左。
滑縣
社稷壇在縣西門外鯀隄上。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在縣北門外
「鄉厲壇」 七十九處洪武七年建,今合祭廢之。城隍廟:在縣治東。
馬神廟今廢,「太僕寺改建。」
八蜡廟在縣西門外鯀隄上。
土地祠在縣治儀門外東。
「顓頊帝嚳廟在滑縣東北七十里塚上,唐太和四年建也。宋乾德六年嘗修之。」 金大定七年,自開入隸於滑。明朝每三歲遣官,敕有司用太牢致祭。列宗改元,遣廷臣祭告。洪武三十五年,遣道士楊嗣兼、唐常德致祭。「正統元年,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魯穆致祭。天順元年,遣中書舍人程洛致祭。成化元年,遣戶科給」 事中黃縉致祭。
堯祠在縣西五十里。劉盆子創立。唐寶曆中,節度使李聽祈雨有感,因而重修。
顯靈廟祀唐李靖也。在縣程固村。
滑伯祠在縣西北滑伯墓上。春秋二仲月上丁日,有司用牲帛致祭。
比干廟在縣境內
河侯廟在縣南一里,祀漢王尊也。東郡河決,尊以身當河決,水乃止。及卒,民立河侯祠以祀。
之
孚濟王廟祀隋韓擒虎也。在縣東北七十里小韓村塚上。
宋忠肅公廟在縣沂春坊。公名存祿,宋公訥之父也。仕元,追封魏公,至正元年,敕賜立祠。歐陽公祠在縣東,祀宋歐陽修,己廢,當修建者。
豢龍廟在縣廢韋城內
冉子祠,在縣城東七十里。有伯牛六十四代裔孫居此。
東嶽廟在縣東門內
元帝廟在縣北門甕城內。
三官廟在魚化街南
龍虎廟在縣北十里苗固隄上。漢武帝時,城西北大河,水勢猛惡,以黑白二龍相𩰚,衝渰城池,敕修宣防宮,又起龍虎廟禳鎮之。
龍王廟,一在縣北四十里了隄頭。一在龍門𩰚口隄上。關帝廟:一在南門內。一在西關隄上。一在酸棗廟。離城三十里,即白馬坡斬顏良處。
泥馬廟在縣南二十里。宋高宗為康王質於金,逃歸倦息。崔府君廟,夢神告以門外備馬候,王覺門外果有馬,遂馳渡河,馬為泥。土人建泥馬廟。
文昌祠一在魚化街東,一在車家街南。
火神廟在縣南門內,東有文昌閣。
金龍四大王廟在縣南關。
五祠廟在縣宅門外。歷城王公創建。
王公祠。在縣治東南,滑民共為推官王德立。五侯祠在馬廠口,為劉漢儒、張佳引、胡定、孟重、彭範五侯建。
寺觀附
聖功寺在縣城內,始建莫考。僧會司在內。白雪觀在縣衛南坡。
萬壽宮在城隍廟東
太山行宮在縣東關外
呂仙堂在「萬壽宮後。」
東明縣
社稷壇在縣西關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關。
邑厲壇在縣北關
城隍廟舊在縣治東,弘治間移建於城東南。馬神廟在縣治西南。
八蜡廟舊基沒於民,萬曆十九年,知縣區大倫重復刱建。
公西華廟在縣城西二十里許,有閔子騫、公西華二塚。知縣沈大南建。春秋二仲上丁日於
文廟,祭畢舉祭焉。按《東明縣志》:二賢祠祭公西華
閔子騫也。嘉靖間,居民掘地得石碣,上書「閔子騫公西華之祠。」 附近又有《西華集》。損城村故建祠。
關王廟原在縣治大門上,即譙樓處。後移於大門外東鼓樓後。
火神廟在縣治西南,太僕寺迤西。
單將軍廟在縣治正堂東北。祀唐時將軍單雄信也。以有墓,故祀之。
娘娘廟在縣西關一里許。
真武廟在縣西關
東嶽廟在縣東關外東北隅。
玉皇廟在縣東門外
三官廟在縣治西
關王廟在縣南五十里徐村店。
泰山行宮在縣西北五里雙井村。
寺觀附
南焦寺在東明縣二十里茅子莊,漢桓帝元年建。
隆興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八照村,晉太康元年建,元至正元年修。
景元寺在縣西南二十里。梁時建,元至正元年間修。
福興寺在縣東北十五里。梁貞明三年建。寺僧猶藏梁時三寶銅印,背刻「貞明三年」 ,成化間重修。
高堈寺在縣西十五里。唐景德四年建,明正統二年重修。
資壽寺在縣東二十里。唐天寶間建,明萬曆四十二年重修。
開元寺在縣西八里。宋太平興國年建,明永樂七年重修。
龍骨寺,在縣南二十里楊望營前。相傳為舊清淨庵金冠李道姑住持。道姑江南人,美姿容。
有求聘者輒暴死,遂出家雲遊,至此寓焉。宋真宗謁泰山,見而悅之,納為妃。後誕仁宗,乃改庵為「龍骨寺」 ,碑刻尚存。
涮城寺在縣東二十里
興國寺,在縣西南二十里葛堽。
平堽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平堽營。
觀音寺在縣西南二十里葛堽。
壽聖寺,在縣西三十里武丘。
白雲寺在縣東北二十里。《海頭集》。
莊子觀在縣東十五里,裕州屯。
老君堂在縣北二十里
水月庵在城東北隅
六圈寺在縣東二十五里。
大興寺在縣東三十里
塔堽寺在縣東六十五里。
小單觀音寺在縣東南十里。
興智寺在縣東南三十里。
石佛寺,在縣東南三十里。《馬主簿集》。
出城寺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南東明城南。宋元以前建,尋沒於河,永樂己卯重興。
觀音寺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五伯堽迤南東北隅。
清涼寺在縣東南四十里展家屯。
觀音寺在縣東南五十里夏營。
龍興寺在縣治西南
大路寺在縣東南十五里,裕州屯後。
朱堽寺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舊賢寺在縣東南六十里。
觀音堂在縣南三里許家軍營。
郝士連寺在縣南三十里。
萬僧寺在縣南三十里劉官營。
明陽寺在縣南五十里裴子巖。
白佛寺在縣南五十里郭堯屯。
永康寺在縣南六十里
真如寺在縣南六十里陳里長屯。
開州
社稷壇在鎮寧門外迤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開德門外。
邑厲壇在鎮寧門外,洪武八年立。
城隍廟:「在同文坊。」
八蜡廟在州儒學東
馬神廟在太僕分司東
柳下惠祠在州東北柳家屯。萬曆甲午,知州沈堯中立祠,建墓碑,春秋特祀。
程明道祠在興國寺西,有遺井。
虞舜廟在州東郭里。土人所立,稱「舜王廟」 云。周文王廟在州龍城村。
子路祠在州北戚城,知州張寰所修。
萊公祠在州御井旁。正德己卯,同知潘塤第置名宦祠中,御井祠遂廢云。
忠烈公祠在州由義坊,祀元臣郭嘉者。洪武三年奉詔立祠。
阿術律大官人祠在州由義坊。術律,元人也,屢立戰功,世祖器重,以「大官人」 稱之。時開州有作亂者,罪及千餘家,公為剖辨,活者殆三之二焉。至元初,散軍衛於河北,民被其虐,公悉繩以法,民感而祀之。
靈津廟在州西八里。宋元豐初建,有司歲時享祀。
貞烈祠祀唐高愍女元谷氏。萬曆甲午,知州沈堯中入陳氏、劉氏淑珍、梁梅女李氏、湯氏。顓頊帝廟在東郭里,春秋特祀。
三皇廟在文昌祠西
宋真宗原廟宋皇祐中,遣使奉安真宗御像於澶州立原廟。金時毀。
關帝廟一在儒學西,一在東張郭里,金明昌元年建。
土地祠在州治儀門之東。
東嶽廟一在州治東南,今改「明道書院」 一在孟村,一在清河。
龍王廟,在清河北岡之上,元至正四年建。碧霞元君祠,在瑕丘,去州十八里。
泰山聖母祠在井店集,去州城七十里。
龍王廟在清河店
玉皇廟在州治東北
「泰山行宮」 在清河店。
「武安王廟」 在清河店。
玉帝廟在州西《井店集》。
東嶽行祠在州西呂丘店。
文昌閣在呂丘店
真武廟在呂丘店
「碧霞元君廟」 在南湖村。
寺觀附
太平興國寺在州城隍廟東,宋時建。明初置僧正司於內。
延昌寺在州東南小濮村,元睿宗嘗駐蹕此。雲峰寺,一名「延壽寺」 ,在開州古定鎮,元至正二年建。
萬壽宮在州儒學東,元泰定二年修。
純陽宮在州治東南。孝子張德配督修。
彌陀寺在州北白倉店
獅子寺在州東牙豆屯,宋太平興國年建。洪福寺,在新店,去城數里。創於後周,修於宋明隆慶時,萬曆時重修,有碑,謂即宣防之故墟。佛聖寺,在城西南丁家寨,元至正二年修。青龍寺,在州南大韓村,距城七十里,宋開寶八年創。
龍泉寺,在清河店北岡之上,去州十里。
集因寺在保安集,去州五十里。
華嚴寺,在州西南大桑樹,離城三十五里,明洪武中建。
興福寺在州南五十里還城村,宋太平興國年建。
興元寺去州四十里,萬曆中重修。
清涼寺在郭村,去城十里,唐太和中建。
官人寨寺在大韓里。相傳宋時高僧所建。上元寺,在道期莊。
慶福寺在州南慶祖店,宋元祐中建。
千佛閣在州南,明時建。
普濟禪院在州東嶽村里。
接引庵在州南大隄口
普慈禪院在西湖
興雲寺在州東清河店
護國寺在州南安丘里
清丘寺在州東南清丘店,去城七十里。
大覺寺在州北三十五里昌胡村。
雲巖寺在州東南七十里。
春容寺在州東南長樂里。
太清觀在王城堌,元至元十三年建。
長垣縣
社稷壇在縣北關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關。
邑厲壇在縣北關之東
城隍廟在北街,「洪武三年建。」
馬神祠在馬廠內
八蜡廟在西關外
土地祠在縣治大門內東。
雙忠廟在縣南,祀夏關龍逄、殷比干也。知縣杜啟創建。後知縣杜緯復增修之。
蘧公祠在縣南十里。按《長垣縣志》,「伯玉祠在縣城內南街,即舊子路祠地也,正德年建。晏平仲祠在縣東四十里。」
崔府君廟在縣西三里耿村。祀漢崔琰者。正統間建,而濬縣亦有之。
火神祠在北街
周文王廟在縣南龍相村。其祠文王無因,豈以文遭紂虐與?龍逄,事類與?抑文衍。《周易》羑里地與蒲近,蒲民或聞風而作與?要之,蒲民亦三代之民也。
子路祠舊在南街,嘉靖三十五年,移建祠於北街。
婦姑祠在縣南關廂。按邑侯張治道曰:「婦姑不知為誰」 ,舊有廟在婦姑城,城毀,廟亦毀,民間祗傳其名。正德乙亥,余承乏來,得石於司家坡之南,迺知為節孝婦,遂建今祠。或曰:曾並祀衛莊姜及莊姜傅姆,今無。
寺觀附
白塔寺在縣西門內,洪武八年建,置僧會司于內。
興國寺在縣南十里司家坡,宋時建。至和元年,太尉陳堯佐、待制范諷登臨經閣有詩,宋縣尹錢某刻石。今土人掘地得之。
壽聖寺,在縣西北十二里留村,唐太和二年建。
龍泉寺在縣西北二十里《青岡集》。宋靖國元年建,宣和三年重修。
業修寺一名「壽聖寺」 ,在縣東四十里小蓋村,唐天寶八載建,有塔,宋時造。
上院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黃門村,梁天監八年建。
崇真觀在縣治東北隅。元至正八年建。
小青觀在縣東二十里小邢村。
東寺在縣城內,今為「蘧公祠。」
報恩寺在縣南三里亂岡村。
崇興寺在縣南十五里西了牆村,元至大年建。
觀音寺在縣南三十里,《版丘集》。宋至和二年建。內有龍逄祠、文王像。
上院寺在縣西南十里小張村,嘉靖二十二年建。
萬壽寺在縣西南十五里相如村,永樂二年建。
法興寺在縣西南二十里《孫東集》。宋元祐年建。
柳橋寺在縣西二十五里柳橋屯,元大德二年建。
洪福寺在縣西北二十里樊相集。天順五年建。
萬壽寺,在縣北十里北宜丘村,天順二年建。天寧寺,在縣東北十里北牆裡村,元至正二年建。
小白塔寺在縣東十五里呂村,元大德元年建。
淨土寺在縣東北二十里翟畽村,元至元六年建。
觀音寺,在縣東北三十里桑園村,至元二年建。
清涼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大寨集。元至正元年建。
崇祿寺在縣東北四十里,舊長垣縣,元至正八年建。
壽聖寺,在縣東二十五里盧岡村,天順年建。陽覺寺,在縣東二十五里新莊,元至正年建。觀音寺,在縣東三十里南翟村,元至正九年建。
彌陀寺在縣東三十五里黑岡村。
彌陀寺在縣東四十里小岡村。元至正元年建。
萬壽寺在縣東四十里謝家寨。
紙坊寺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紙坊集》:洪武七年建。
白茅寺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白茅村,洪武二年建。
樊家寺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樊家莊。唐太和元年建。
觀音寺在縣東一百八十里長垣店,洪武四年建。
華嚴寺在縣東南十五里奇祥村,宋景德六年建。
大留寺,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興和四年建。千佛寺,在縣東南四十里《蘭通》集,洪武元年建。
機城寺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海渠村,永樂元年建。
金剛寺在縣東南五十里《荊岡集》,正統十四年建。
海喬寺在縣東南五十里海喬村。元至正元年建。
萬壽寺在縣東南六十里《黃家集》。元至正元年建。
興福寺在縣東南六十里祥符營,宋時建。觀音寺,在縣東南七十里王因村,一名火燒寺,永樂二年建。
崇真觀在縣東一百八十里天鵝坡。
三教觀在縣東北二十里五女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