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9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九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四卷目錄

 濟南府部彙考六

  濟南府封建考

  濟南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百九十四卷

濟南府部彙考六

[编辑]

濟南府封建考        府志

[编辑]

上古

《陸終》,帝顓頊氏之裔孫。顓頊娶勝潰氏女,或曰娶鄒屠氏女,生子卷章。卷章娶女嬌,生回及黎。高辛時為祝融。回生終,封於陸鄉,故號陸終。生子六,三曰籛鏗,世號彭祖。陸鄉,即今平原般縣地,在今德平縣東。

有鬲氏夏為羿所亂,夏之遺臣靡奔有鬲氏,自有鬲氏率遺民滅浞,立少康。有鬲在今平原縣,漢曰鬲縣,本此。

祝周武王封黃帝之後於祝,是為祝國,即今禹城縣。

齊太公望呂尚,從武王以平殷亂,封於齊,都營丘,其地西至河。今濟南古並齊地。

譚子《春秋莊公十年》:「冬,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在濟南平陵,今屬歷城縣。

牟,附庸之國。《春秋魯桓公十五年》,牟人來朝。漢太山郡有牟縣。《東漢書》曰:「故國在今泰安州。」 肥子,《漢書》太山郡有肥城縣。應劭曰:肥子國,今濟南府肥城縣。然菑川劇,亦有肥亭,曰肥子國。蓋二邦也。

《昌國君》,燕封樂毅為昌國君,故城在般陽城北。

《隰侯》《隰陰》大夫《齊莊公》子也。封隰侯。

平原君趙封公子勝為平原君,以《平原縣》為食邑。

濟北王興居,齊悼惠王子,高后時入宿衛,助大臣誅諸呂,迎立文帝。文帝二年,立為濟北王,都濟北。後反,兵敗自殺,地入於漢,為郡。十六年,復以齊悼惠王子志為濟北王。吳楚反時,志獨堅守,不與合謀。吳楚已平,徙志王菑川,濟北地入於漢。

濟南王辟光,齊悼惠王子。文帝十六年,以朸侯進封濟南王,都東平陵,食東平陵、鄒、平臺、梁鄒、土鼓於陵、陽丘、般陽、菅、朝陽、歷城、猇著、宜城十四縣。景帝三年,坐同吳、楚反,伏誅,國除,地入於漢,為郡。

濟北貞王勃,淮南厲王長次子,高帝孫也。初封衡山王。吳楚反,以書招勃,勃不應。景帝嘉之,徙為濟北王。卒,諡曰貞。子《式王扈》立。卒,子寬立,有罪自殺,國除為泰山郡、北安縣。

德侯廣,合陽侯喜子。高帝十二年封,是為率侯。傳通齕何,坐酎金免。德屬平原郡,即安德。菅侯罷,齊悼惠王子。文帝四年封,是為共侯。傳子庸農,坐反,國除。今章丘縣臨濟鎮北有菅城,疑即此。

陽丘侯安,齊悼惠王子。文帝四年封。傳子偃,坐出國界,削為司寇。陽丘,今章丘縣是。

平昌侯卬,齊悼惠王子,文帝四年封,後從吳楚反,誅,國除。平昌在今德平縣東北里許。白石侯雄渠,齊悼惠王子,文帝十六年封為膠東王,初為白石侯。《齊悼惠世家》:「白石在德州安德縣北二十里。」

猇侯起,趙敬肅王子,武帝時封。傳充國廣明固鉅鹿猇,屬濟南郡。

鉅合侯發,城陽頃王子,武帝時封,坐酎金免。舊志漢無鉅合縣名。按《水經注》,巨合水北逕巨合故城西。《後漢書耿弇傳》註:巨里,一名巨合,今之龍山鎮是也。

朸侯讓城陽頃王子武帝時封。

朝陽侯勝一作「劉聖」 ,廣陵厲王胥子,宣帝時封。傳廣德安國。朝陽,即今章丘縣。

泰山侯長安,德哀侯廣元孫,元康四年封梁鄒侯武虎,《史記》作「武儒。」 以謁者起沛,從擊破秦,入漢,以將軍擊定諸侯侯,一千八百戶。卒,諡曰孝。傳最嬰齊山拊。坐酎金免。元孫之子充,復家梁鄒,今鄒平縣。

朝陽侯華寄,以舍人從起薛,以都尉擊項籍,復攻韓王信,有功,侯,千戶。《傳要》當坐教人上書枉法,削國。元康四年,詔以寄孫奉明大夫定國復家。

陽信侯呂靖,以漢五年用左令尹初從功,比堂邑侯,千戶。傳臣義它善坐酎金免。元孫陽復家陽信,屬渤海郡。

臺侯戴野,以舍人從起碭,入漢,擊項籍,并燕、代,封侯。傳午坐謀反誅。元孫安昌復家臺,屬濟南郡。

厭次侯袁類《史記年表》作「元項,以將從入漢,守廣武功封。傳嗣。謀反誅,六世孫世復家。」 厭次,即今樂陵縣。

祝阿侯高邑,以客從入漢,定魏太原,破井陘,從擊項籍,攻陳豨侯,八百戶。傳成坐事國人過律免,國除。元孫弘復家祝阿,屬平原郡。

陽信侯劉揭,以典客奪趙王呂禒印,閉殿門,拒諸呂,共立文帝侯,二千戶。傳中意,坐罪免。平陵侯蘇建,以都尉從大將軍擊寇功侯,一千戶。後坐敗師免。平陵,屬濟南郡。

平州侯王唊,以朝鮮將降漢,封侯,無後。平州。《索隱》曰:「《表》在《梁父》。」

重合侯莽通,以侍郎發兵擊反者侯,四千八百七十戶。後坐反誅。《重合》,屬渤海郡。

德侯景建,以長安大夫從莽通殺如侯,得少傅石德侯。坐謀反伏誅。

富平侯張安世,以事昭帝謹厚無過侯,三千戶。及定策立,宣帝益封,至萬三千六百四十戶。傳延壽、廠臨、放純,富平,屬平原郡。

博侯張章,以長安男子發覺霍氏反謀侯,三千九百十二戶。傳建坐罪免。博屬泰山郡。平昌侯王無故以帝舅侯,六百戶。傳接臨獲,建武中復家。

樂陵侯史高,皇舅史恭子也。初,恭母《貞君》收養宣帝,及帝嗣位,以舊恩封恭二子,高為樂陵侯,元為平臺侯。會霍氏欲反,高發其謀,益封至二千三百戶。傳術。崇無後,以曾孫岑嗣,王莽時絕。

平臺侯史元,與兄高同封。

將陵侯史曾,宣帝時為中郎將,元康中封。將陵,即今德州。

平原君朱建,初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後復事布,布欲反,建止之不聽。及布誅,漢聞建諫,不與謀,得不誅。後自剄。文帝拜其子為中大夫。平原君王臧兒,景帝初封。

「安定公孺子嬰」 ,初始元年,新莽篡漢,封為安定公,以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地為安定公國。《後漢》

齊哀王章,光武兄縯之子。初立為太原王。建武十一年,徙為齊王,食縣六,《般陽》其一也。傳子石,坐罪貶。石子無忌復王齊。傳喜承,建安十一年,國除。

濟南安王康,建武十五年封濟南公,後為王。就國,以平原之祝阿、安德、朝陽、平昌、漯陰、重丘六縣益濟南國。康在國不循法度,人上書告其謀議不軌,削五縣。至肅宗時,復還所削地。康卒,子簡王錯立。錯卒,子孝王香立。香篤行,好經書。初,季父篤有罪不得封。西平昌侯昱坐法失侯,香乃上書分爵土封篤子几、昱子嵩,皆為列侯。香無子,國絕。《永建》元年,順帝立錯子阜陽侯顯為後,是為釐王。傳子悼王廣,無嗣,國除。

濟北惠王壽,永元二年封。分泰山郡為國。和帝遵肅宗故事,兄弟皆留京師。及帝崩,乃就國。卒,子節王登立。卒,子哀王多立。卒,無子,立鄆鄉侯安國為後,是為釐王。卒,子孝王次立。次九歲而孤,至孝,建和初,增封五千戶,以慰孝勞。卒,子政立。卒,無子,國除。

平原懷王勝,和帝長子。少有痼疾,延平元年封。蚤卒,無子。鄧太后以樂安彝王寵子得為勝後,是為哀王。卒,無子,又立河間王開子翼為嗣。安帝廢之,國除。

平原王碩桓帝兄建和二年封。

臨邑侯讓,以《景帝》七代孫封,建武二年,謀反,誅。

臨邑侯復,北海靖王興子。建武三十年封。傳子騊、駼。

祝阿侯陳俊,建武二年,封新處侯。後增邑,徙封祝阿。二十三年卒,子浮嗣。

則鄉侯侯霸,建武五年封關內侯。卒,追封諡曰則鄉哀侯,以於陵為食邑。子昱嗣。按《水經注》在今長山縣。

鬲侯朱祐,南陽宛人。為護軍,累功拜建議大將軍,建武九年封,食邑七千三百戶,圖像雲臺。鄃侯馬武,建武十三年封。鄃即省入平原者也,見《漢書》註。

鄃侯趙《苞》,靈帝時封。

樂陵王茂武帝子建安中封萬歲亭侯徙封樂陵增邑三千戶。

「平原王叡」 ,即明帝初封平原。

臨邑公子上武帝子早卒太和五年追封諡曰:「殤」 無嗣。

平原侯植武帝子即陳思王也。漢建安中封平原侯。

濟南王遂魏鴻臚丞恂子武帝受禪封傳耽平原王幹宣帝子。武帝受禪封邑一萬一千三百戶無子。

濟南王固吳敬王《晏子》愍帝弟初封漢王改封濟南。

《梁鄒侯解修》,魏瑯琊太守,梁州刺史,考績天下第一,武帝封為梁鄒侯。

《梁鄒侯》《劉頌》,廣陵人。官至光祿大夫。以誅賈謐督攝眾事有功,追封食邑千五百戶。

樂陵郡公石苞,南皮人。以戰功封東光侯。武帝即位,封樂陵郡公。

樂陵郡公石《演苞》之曾孫。惠帝時封。

北魏

濟南王麗,建寧王崇子。興安二年封,後賜死,國除。

樂陵王壺仁高宗子和平四年進封。

樂陵王壺兒景穆子和平四年卒追封樂陵王以兄子永全嗣改名思譽孝文時坐知穆泰謀不告削爵為庶人。

濟南王昌臨淮王譚子宣武時襲封未拜而卒諡曰:「康」 改封濟南子彧嗣。

平原公儀《秦王翰》子道武時封。

濟南王慕容白曜皇興元年,崔《道固》以歷城叛,詔白曜討之。道固降,因封白曜為濟南王。《濟南王羅拔》,初封濟南公。承明元年,進爵為王。

樂陵公奚拔,世祖賜爵樂陵公,後以罪徙邊。樂陵公朱瑞,桑乾人,莊帝時封。普泰初,為參朱世隆殺。

平原公崔猷,大統中封。

厭次縣子侯深,光山人。莊帝時,以戰功封,後坐反誅。

歷城縣子《韓子熙》,麒麟子。普泰初,除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光祿大夫,尋改吏部郎。以奉冊之故,封歷城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北齊

濟南王殷文宣帝子天保十年嗣位乾明元年太皇太后廢為濟南王食一郡。

樂陵王百年孝昭帝子初立為皇太子及帝崩乃遺詔傳百年弟武成有手《書》曰:「百年無罪可善處置之」 太寧中封為樂陵郡公後以冤誅以子白澤襲封樂陵王。

《平原王段韶》《武威王段榮》子《文宣帝》四年封平原伯《崔庠》。

北周

平原公王光

平原公長孫兕

《樂陵郡公》《怡峰》,遼西人。從征累有戰功,進封平原伯。長孫《義貞》,

濟南公柳敏,開皇元年封。

濟南王祐,《武德八年封宜陽王》,改封濟南。後不法賜死。

棣王琰,元宗子。開元二年封於鄫,後徙封棣,即今武定州。

棣王洽初封鄫王名嗣真開元十三年徙封於棣改名洽。

棣王惴,憲宗子。宣宗大中六年封,咸通三年卒。無子。

棣王祤,昭宗子。乾寧元年封。天祐二年,為朱全忠殺。

濟南玉也。「只里」 一作「野只理」 ,至元二十四年封。

漢王高煦、成祖次子。初封樂安州。宣德中、以

罪,廢為庶人。改州名《武定》。

《鄒平》莊靖王《泰塍》,魯靖王肇輝子。宣德中封。傳恭懿王陽《鎕》莊定王當《潩》榮安王《健檔》恭靖王觀《爁》康順王頤在嗣王壽。請幫助識別此字。後無考。《樂陵恭惠王泰》。請幫助識別此字。魯靖王肇,輝子。宣德中封。《傳》宣懿王《陽錧》端簡王當《渿》莊康王《健概》恭僖王《觀燔》裕穆王《頤𡍌》嗣王壽鎬,後無考。《陽信》安僖王當。請幫助識別此字。魯莊王陽,鑄子。成化中,封《傳》安懿王健杫榮康王觀燃恭簡王頤埔端順王壽鈔嗣王以澍後。無考。

德莊王見潾,英宗次子。天順初,封濟南府。傳懿王,祐榕,懷王、恭王、定王、端王,嗣王。

崇禎己卯蒙難。庚辰十月十六日,冊封定王子紀成王為「德王。」

《泰安王》祐摠 ,《濟寧王》祐撏 ,俱莊王子。《東平王 》《歷城王 》《臨胊王 》《高唐王 》,俱懿王子  。《寧海王 》《臨清王 》,俱懷王子。《堂邑王 》《利津王 》,俱恭王子。

《安陵王 》《紀成王 》《嘉祥王 》《清平王  》,俱定王子 。《永年王 》《寧陽王 》,俱端王子。以上諸王,俱《德莊王》之後,府第並在濟南,故列於此。

平原王勇

歷城侯盛鏞,建文三年以功封。後暴卒。

會昌伯孫忠,鄒平人,宣宗皇后父。諡《康靖》。

濟南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府治 居城之中,近南舊治改為按察司。明洪武初,知府崔亮創建今治,臨川危素有記。崇禎十二年,知府張夬重修。其制:大門之外有坊,題曰「齊魯首郡。」 大門之內為寅賓館,為土地祠、儀門。門內為戒石亭,為蒞事堂,左右設經歷司、照磨所,翼以吏胥諸房。堂後為協恭堂,堂東北隅為同知廨,堂西北隅為通判廨。署內舊有「馬政」 、「理刑」 二廨,今裁。東西公廨並達儀門。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府蔣焜重修內署,有記。

巡按察院 ,在府治東。順治十七年裁,十八年,設總督,改為總督衙門。康熙三年,復裁總督。五年,改為提督署。二十一年,提督復裁。今為官司停驂之地。

巡撫都察院 舊在城西南隅。康熙五年,都御史周有德移建府治西。

巡鹽察院 在府治東北,明成化十二年建。布政司 在府治西北,明洪武九年自青州移此。天順四年重修。學士彭時有記。崇禎十二年,布政司周應期重建。

按察司 在府治東。明洪武九年,自青州移此。成化中重修,學士商輅《記》。崇禎十三年,蔡懋德重修。

「督糧道 」 ,在布政司大門內東,今移駐德州。「濟東道 」 ,在雲路街西。

督學道 在按察司儀門內迤東。

兵備道 在按察司外迤西,今裁。

督學試院 在湖上

都使司 在府治西

都轉鹽運使司 在府治東。明洪武元年建。濱濼分司 在按察司南,即舊驛傳道署。膠萊分司 ,在府學西,即守道舊署。

布政司經歷司 在布政司堂左。

照磨所 「在布政司堂右。」

理問所 在布政司儀門外迤西。

廣儲庫 在理問所南

按察司經歷司 在按察堂左。

照磨所 「在按察堂右。」

司獄司 在按察儀門外迤東。

都使司經歷司 在都使署內。

鹽運司經歷司 在運使署內。

《益昌庫 》在運使署內。

濟南衛 在府治西南。明洪武十九年建。本府司獄司 ,在府治儀門內迤東。

廣儲倉 在府治東南

廣豐倉 在府治東南

西關遞運所 在城西南。

陰陽學 「在布政司西。」

醫學 在府治東

貢院 在府治西北。明成化十九年重修。嘉靖元年重建至公堂,大學士劉翊《記》。

演武場 在府城南門外二里。

歷城縣治 在府治北,蒞事堂曰《牧愛堂》,前為

考證

戒石亭東西列房,科後為衙舍,堂左為丞、簿、尉官,廨達於儀門。儀門左右為寅賓館,為土地祠,為收糧房,為獄。儀門之外為大門,為屏。各縣規制略同。明崇禎十二年,知縣宋祖法捐俸重建,浙江布政使新城王象晉為之「記。」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史起貞重修。

堰鎮巡檢司 在城東二十里。今裁。

濼口批驗所 在城西北十三里。

總局 在縣學東

養濟院 在西關

《義阡 》,在三關外。康熙二十九年,布政使司衛既齊增置十四畝,在旱石橋西。

外州縣

章丘縣治 在城內東北。前代刱修之始無可考。元縣尹王平重修。明洪武初,頒公廨式,建大堂、後堂。堂東有典史廳,堂後有庫樓,有衙舍,顏曰「留耕堂。」 明知縣陸里建。堂左右有吏胥房,前有戒石亭,亭前有儀門,門東有土地祠,祠南有寅賓館,門西有獄,獄北有收糧房。大門上建鼓樓,門外左右有旌善、申明二亭。今圮。左有縣丞衙,右有主簿衙,今裁;西為典史衙。

陰陽學

醫學 俱廢

僧會司 「在繡江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演武場

預備倉

養濟院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北。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

察院 在縣治西南。明萬曆間,知縣周友程改書院建此。

府館 在縣治西南

鄒平縣治 在西大街迤北。明洪武二年,知縣張椿建,淄川縣丞王蒙為之《記》。成化二年,知縣李儒重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徐政重修,長山尚書李化熙

為之記,後復傾圮。康熙十四年,知縣劉元慧建大堂、衙宇、戒石亭、寅賓館及吏胥等房,捐俸修葺。縣丞衙在縣堂東北。主簿衙在縣堂西北。今俱廢。典史衙在縣堂西南。順治十四年,典史侯可封重建。今仍之。

陰陽學今廢

醫學今廢

僧會司 在真如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稅課局今廢

義倉

馬廠

演武場

青楊驛今裁

養濟院

漏澤園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北,今圮。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今改「察院。」

府館 在縣治南,今圮。

淄川縣治 ,居城之中,正堂三間,「翼堂左為鑾駕庫,右為幣藏庫,西為典史廳,東為庫樓,左列吏、戶、禮三房承發司,右列兵、刑、工三房、架閣庫。馬科右今圮堂臺下中為甬道,南出為戒石亭,亭南為儀門,門左右有角門,又南為大門。大門之內東為寅賓館,館北土地祠。大門外有橋,今湮。南出半里許石甃為臺,虛其中」 為門,上建譙樓,設鐘鼓,為嚴更之所,邑令楊武所創建也。樓後圯,康熙六年,典史金簡重修。樓外東為旌善亭,西為癉惡亭,久廢。由正堂而入為寅恭門,內為退思堂。堂前東出,舊有管馬縣丞衙,裁革後,知縣朱正色改為「退息之所」 ,即今東書院也。南有管糧縣丞衙,今圮。又南為典史衙。廳西南出為題名館,今圯;南為主簿衙,今廢,併入馬敞矣。獄在縣署西南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嵋重修大堂及鐘鼓樓,築甬道,建「旌善」 、「癉惡」 二亭。興衰起廢,一時傳美政焉。高侍郎珩、唐檢討夢賚有《善惡亭序》。

預備倉

廣盈倉

廣運倉 俱廢

保赤倉 明萬曆十九年立。

義倉 崇禎十二年,邑人公置,輸穀備荒。今為駐防署。

僧會司 龍興寺內

道會司 城隍廟內

養濟院 :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嵋重修大門、兩耳房,增屋二座。

漏澤園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久廢。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即今察院。

府館 總鋪西久廢

長山縣治 在城中東南隅,儒學之西。元至正間,縣令苗居巖刱建。嘉靖中,知縣邢邦彥重修。大堂三楹,前有戒石亭,亭前有儀門,東西角門。大門上建譙樓,門西有旌善、申明二亭,堂西有典史廳、鑾駕庫,堂東有架閣庫、贓罰庫,堂左右有六房,堂後有廣益堂,再後有衙舍。縣丞衙、典史衙俱在正堂之東。主簿衙裁缺,後,改為書房。馬敞在典史衙東,獄在典史衙西,後遭兵燹公廨焚毀。順治四年,知縣朱天寧蒞任,遂借邑鄉紳劉孔中城宅居住。康熙十一年,知縣南之傑始改南向,增建皂隸房、收糧房。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錢士琰捐俸擴充,增置地基。康熙二十八年,署印泰安州同知吳檉准候選國子監學正劉耐呈詞,「查明邊界,給示立石,用垂久遠。雖暫作公署,然依然僑居矣。蒞此土者,踵事增華,振衰興廢,重修舊廨,必有毅然任其事者。」

白山馬驛

陰陽學今廢

醫學今廢

僧會司 在興教寺

道會司 在范公祠

預備倉

演武場

養濟院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

府館 在縣治西

新城縣治 ,元世祖時分淄萊路田、索二鎮,仍於驛臺置縣。按《舊誌》謂:「縣治舊在索鎮店,邑人張元帥始遷縣治於桓公臺」 ,即今治也。大堂三楹,後廳三楹,又後為衙舍,東為鑾駕庫,前為月臺,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門左為土地祠,為收糧房,門右為獄。再南為大門,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又南為譙樓,堂東為寅賓館,南為鐘樓,為兩縣丞衙;堂西為典史廳,為架閣庫,為主簿衙,為典史衙,為官庫,為承發司;兩翼為六房。明洪武間,知縣張輝建。崇禎十四年,知縣孫印奇重修。後罹兵燹,傾塌已盡。康熙十四年,知縣雷璁捐俸重建,一如舊制。而縣丞、主簿、典史各衙及「旌善」 、「申明」 二亭無存焉。

預備倉 在縣後,今廢。

保赤倉 「在縣東」 ,今廢。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社學 今廢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在縣後

《漏澤園 》在城北一里許。知縣馬負圖買地擴之。

義塚 一在西門外,侍郎王之垣置。一在昝家莊,吏目張應科置。

布政分司 在東街,今廢。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今廢。

濟河縣治 在城內東門大街。明洪武三年,知縣王得成建。弘治十四年,知縣趙清重修。正德六年,知縣李秀重修,康熙十一年,典史許國傑重修。大堂五楹。堂左有贊政廳,右有駕閣、庫,東西吏舍各十二間。南有戒石亭,有儀門,有大門。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久圮,門內西有土地祠,又西有寅賓館。儀門內有獄,儀門外有倉堂,後有衙舍。康熙十一年,知縣藍奮興重修,後圮。二十八年,知縣黃雯捐俸重修。堂東為縣丞衙,康熙十年,縣丞吳世貢重修。堂西有主簿衙,今改為驛馬廠。堂前迤東有典史衙,康熙六年,典史許國傑重修。

陰陽學

醫學 俱廢

僧會司 在定慧寺

預備倉 今廢

養濟院

漏澤園

晏城驛

演武場

考證

東察院 在縣治東,久廢。

南察院 在縣治南,久廢。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久廢。

府館 在縣治南,今改為「米廠。」

「齊東縣治 ,創建於元。明正統中知縣李敏重修。成化中知縣張源重修。康熙二十年知縣李先榮重修。二十三年知縣余為霖重修。」 其制:有大堂,有抱廈,堂東有鑾駕庫,堂西有贊政廳,堂後有架閣庫。庫房再後有衙舍,堂東西有六房,中有甬道,有戒石亭,有儀門。儀門外有寅賓館,有土地祠。儀門內有獄,大門上建譙樓。大門外有「旌善」 、「申明」 二亭,今廢。大堂西有縣丞衙、主簿衙、典史衙,今俱廢毀無存,鞠為茂草矣。守此土者,其慎寘薪焉。

預備倉

濟留倉 今廢

稅課局 今廢

醫學 今廢

陰陽學 今廢

僧會司 在行香寺

演武場

馬廠

養濟院

布政分司 在縣西

按察分司 在儒學東

府館 後改察院

濟陽縣治 在城東北隅。金天會間,縣令徐弼建。後知縣董珍、史詢、杜溥、馬天驛、張鏜、張端、侯加乘、解元才相繼重修。其制:大堂三楹,匾其額曰:「學道堂。」 堂東有問事廳,堂西有典史廳,堂前有戒石亭,堂左右有庫房、吏胥房。堂後有鑾駕庫。儀門外有榜廊,有獄。大門上建譙樓,下有申明、旌善二亭。再南有坊,匾曰「禹瀹遺封。」 後衙為「卜居堂」 ,再後為「寧固軒」 ,軒西有書房,縣東有主簿衙,久廢。縣西即今之典史衙也。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僧會司

演武場

預備倉

保赤倉

社倉

社學 :知縣解元才建。

義學 :邑人郭夢疇立,並隨學地十三畝。養濟院。

北察院 在縣治西北。知縣祕自謙、侯加乘、解元才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

禹城縣治 ,即唐移於遷善鄉故址,元至元中重修,明洪武三年重修。其制有大堂,堂之東有庫樓,堂之西有幕廳,廳之東南有寅賓館,堂之後有喜聞堂,再後有衙舍,堂前東有鑾駕庫、架閣,庫東西有吏胥房,中有戒石亭,有儀門庫。樓之東有縣丞衙,東南有典史衙,西南有主簿衙,今裁。儀門之東有土地祠,西有獄,又前有譙樓,扁曰「東藩輔邑。」 左右有旌善、申明二亭,知縣王表、任申重建有記。刻善人唐釗、劉淇於石,所以示勸也。

預備倉

稅課局

劉普驛 舊在劉普站。明弘治八年,移於縣南左為驛丞宅。

陰陽學

醫學

演武場

僧會司 在法雲寺

惠民局

養濟院 即《稅課局》故址。

漏澤園 :「知縣游寬建。」

察院 在縣治東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縣治西

臨邑縣治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二年,知縣柴闕。創建大堂。萬曆十一年,知縣劉承忠題其額曰:「保元堂。」後為日省堂,又後有衙舍,堂左有鑾駕庫,堂右有贊政堂。堂前有月臺,有甬道,有戒石亭,有吏胥房,有儀門,有鼓樓,有大門。治東有縣丞衙,有主簿衙,東南有典史衙。鼓樓左右有旌善、申明二亭,今廢。崇禎十三年,知縣盧傅移鼓樓於大門之東。順治九年,知縣陳起鳳重修

「保元堂」 康熙九年,知縣趙裔昌建;「儼若堂」 康熙十九年,知縣鄭雍建。鐘樓、儀門及六曹吏舍。捐俸庀材,民樂輸,將歌子來焉。

預備倉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演武場

養濟院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府館

長清縣治 在城正北,宋至道三年刱建。洪武初,縣丞石貴,正統中知縣湯思恭、典史何聰重修。弘治六年有「回祿」 之災,俞莊襄公諫改而新之,視舊加詳。崇禎十六年,又罹火災,焚毀殆盡。

皇清順治中,知縣吳道凝、李維翰、牛友月相繼修建。

始漸次復舊云

南、北馬驛 今改「崓山」 、「長城」 二驛,一丞主之。石都塞巡檢司

遞軍所

鵲里遞運所

惠民局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預備倉

常平倉

演武場

漏澤園

養濟院

察院 在東門內,知縣李維翰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東南隅,廢。

按察分司 在南前街,廢。

府館 在南前街

肥城縣治 ,即「翔鸞臺」 故址。元末兵燹,明洪武三年,知縣丘思齊建。正統八年知縣彭良重修。正德十年,大堂災。十六年,知縣劉贊重修。嘉靖四十年,知縣鄭維邦重修。其制:有大堂,左有堅白堂、幕廳前有戒石亭,東西有六曹吏舍,後有儀伏庫、兵器庫、衙舍。儀門外有土地祠,有獄。大門上有譙樓,左右有旌善、申明二亭。治內舊有縣丞衙、主簿衙,久廢,典史衙如故。

五寧驛 今改,併崓山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阜積倉

預備倉

育賢倉

養濟院

漏澤園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南。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

府館 後改「五寧驛。」

青城縣治 在城西南隅。其制大堂三楹,堂後有後廳,有衙舍;堂東有鑾駕庫,有縣丞衙,裁革後改為「琴鶴亭。」 堂西有主簿衙,今改典史衙。堂前有戒石亭,左右有六房,有架閣庫,有儀門。門外西有土地祠,有寅賓館,有獄。又南有譙樓,樓下有「申明」 、「旌善」 二亭。縣堂相繼重修者,知縣方國光、沈紹代、許誌、李繼美。後衙相繼修葺,俾煥然一新者,則知縣王儀也。

預備倉 今廢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接官亭 今廢

僧會司

演武場

養濟院

漏澤園

布政分司 在縣南門內。

按察分司 在縣南門內。

府館 在縣東門內

陵縣縣治 ,原州郡故址。明永樂間,改州為縣,知縣杜彥禮建大堂三楹,左有庫樓,右有幕廳,後有敬簡堂,又後有衙舍,前有戒石亭,有儀門,東西有六房,左有鑾駕庫,右有獄,東有縣丞衙。

西有主簿衙,南有典史衙。儀門外有土地祠、寅賓館、嚴更樓。正德中,遽被火災,大堂幕廳俱燬。嘉靖中,知縣劉瑞以「敬簡堂」 為聽政之所。康熙七年,地震,官廨傾圮,知縣史颺廷重修。

稅課局 今廢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演武場

養濟院

察院 在縣治南

布政分司 在儒學東北。

府館 在分司東

公館 在縣治東

泰安州治 在城東北隅。岳牧堂,州之聽政堂也。咨岳堂,州之退食堂也。岳牧堂左右有收、貯二庫,其後有知州衙舍。堂東為清軍廳,州同居之。西為管糧廳,州判居之。又西為吏目衙,堂前有戒石坊,東西有吏舍。西廊後有羈工所,所前為獄儀,門東有土地祠,又東有寅賓館,館西有鑾駕庫。大門之上有譙樓,門外有申明、旌善二亭。南有屏,屏南有坊,題曰:「泰山之安。」 萬曆三十一年,知州任弘烈重修。

皇清因之。

陰陽學

醫學

惠民局

馬廠

預備倉

巡檢司

義倉

僧正司

道正司

演武場

養濟院

漏澤園

巡撫都察院行署 在州治南。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在院左

分守道衙門 在分司南。

府館 在州治南

新泰縣治 在城正北。堂曰「忠愛堂」 ,堂東有贊政廳,堂西有庫房,年久將圮。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宗之璠移建贊政廳後。中有戒石亭,左右列六曹吏舍,堂後有衙舍,再後有景止樓。儀門外有土地祠、寅賓館,西南隅有獄,大門上建譙樓,東西有旌善、申明二亭。舊有縣丞衙、主簿衙,今裁。有典史衙,今因之。

上四莊巡檢司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僧會司

道會司

演武場

預備倉

義倉 ,知縣宗之璠建,一在城,一在羊流店、惠民局 ,今廢。

養濟院

漏澤園

察院 舊在景聖街北。順治十四年,知縣楊繼芳移建於此。

西司

羊流公館

萊蕪縣治 在城正中。明洪武元年建。大堂舊曰「琴堂」 ,康熙三年知縣鍾國義重修,因改之,曰「如保堂」 ,有記。堂左有積貯庫,右有典史廳,東西有吏舍,中有戒石坊。儀門外有土地祠、寅賓館。大門建有牧愛樓,門內有獄,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今廢。堂後有改絃堂,知縣陳甘雨建,有記。再後有三堂,西有書房,東南有景范堂,有記。俱知縣葉方𢘆建;有「委蛇亭」 ,知縣錢弘模建「來鹿亭」 ,知縣吳國瑾建;有主簿衙,今裁;有典史衙,今因之。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僧會司

道會司

演武場

預備倉

義倉

養濟院

正率講院 ,知縣葉方𢘆建。

常平倉 ,知縣李欽式建。

察院 在縣東

府館 在縣東南

德州州治 舊在城西隅,元刺史秦政建。明永樂九年,知州何原移於東南隅,年久傾圮。正統間,知州鄒銘重修,知州韋景元建譙樓。嘉靖間,知州「何洪、邢奎。萬曆間,知州邵士斗、馬明瑞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馮重華重修,堂東有「州同署堂。」

西有州判署,其南有吏目署,一如舊制焉。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僧正司

道正司

常豐倉

常盈倉

兵器庫

太平驛

梁家莊水驛

養濟院

良店水驛

安德馬驛  。安德水驛。

武德道衙門 今改為「督糧道衙。」

戶部監兌分司

戶部監督分司

兌糧公館

德平縣治 在城西北隅。洪武中,知縣羅文建。大堂為勤政堂,堂左有鑾駕庫,堂右有典史廳,堂後有節愛堂,有衙舍,前有戒石亭,東西有吏胥房,俱圮。知縣戴王縉重修。南有儀門,知縣王霖重修。門西有獄,又南有鋪,門東有土地祠,知縣趙鎛建,戴王縉重修。祠前有寅賓館,知縣李四維建,後圮。知縣成文選重修。大門,上有譙樓,知縣李恕建,羅士賢、趙鎛重修「申明」 、「旌善」 二亭,年久毀廢,尚未修建。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營房

預備倉 ,知縣王霖建後圮,知縣戴王縉重修。僧會司:

演武場

漏澤園

養濟院

察院

平原縣治 在城東北隅。前代建置不一,元末盡燬。明洪武五年,始建大堂,弘治十四年,知縣朱良重修。其制有大堂,有二堂,左有幕廳,右有鑾駕庫。南甬道中有戒石亭,東西有吏舍。儀門外東有土地祠,有攢造所,有獄。南有大門,上建譙樓,左右有「申明」 、「旌善」 二亭,悉列善惡事跡於亭壁上,示勸戒也。萬曆七年,知縣王維藩因官廨傾圮,改二堂為衙舍,舊宅遂廢。十七年,知縣劉思誠重修大堂、寅賓館衙內後廳,改建為樓。知縣廨東有管馬縣丞衙,今裁。又東有管糧縣丞衙,西有主簿衙,今裁。南有典史衙,今仍之。稅課局 ,今廢。

陰陽學

惠民局 今廢

醫學 今廢

僧會司

預備倉 今廢

存留倉 今廢

桃園驛

新驛

預備新倉

演武場

養濟院

禮孀院 :知縣劉思誠建。

義倉

社學

察院 在縣治東

南察院 在縣治西南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

府館 在縣治西

武定州治 在城中之北偏。宋大中祥符間立。明永樂末,冊封漢王高煦於州,遂併為藩府,乃移州治於西門。宣德初,漢府除,仍復今治。其制:有大堂,左有吏目廳,右有鑾駕庫,東西有吏胥舍,南有戒石亭,有儀門,有大門。大門內有土地祠,有獄。知州衙在大堂後。署左有州同衙,右有州判衙。吏目衙在土地祠北。申明、《旌善》二亭在

州大門外。嘉靖三十五年,知州喬宇自行設置,不煩民力,公廨吏廊,咸加飭治焉。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董鼐重修。

陰陽學

醫學

僧正司

道正司

預備倉 今廢

林棠驛 今廢

惠民局 今廢

巡檢司 在清河鎮

演武場

養濟院

漏澤院

察院

布政分司

兵備道衙門 今裁

府館

陽信縣治 在城內大街西。明洪武初知縣王廷建。天順中知縣白旻重修。嘉靖中知縣劉準重修。萬曆四十年知縣路陞重修。其制:有大堂,額曰:「親民堂。」 知縣劉準建,知縣徐九皋重修。堂東有贊政廳、徵收庫,堂西有會計廳,堂後有退思堂,東有正已軒,知縣王有年建。康熙十五年,知縣彭可有重修。再後有衙舍,前有戒石亭,東西有吏舍,東北有主簿衙,今裁。東南有典史衙。儀門外東有土地祠,西有寅賓館,又西有獄。大門外左右有申明、旌善二亭,今廢。萬曆間,知縣路陞遷譙樓於縣治之東,乃以譙樓故址建坊。康熙十五年,知縣彭可有重修,題其額曰:「古千乘。」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僧會司

道紀司

演武場

官倉 舊有廒八座,知縣傅商弼增廒九間,知縣武世舉增廒九間,知縣杜鎮增廒五十三間,官倉、預備倉合為一焉。

養濟院

漏澤園

察院 在大街東,今改為「駐防署。」

布政分司 在倉巷正北。

按察分司 在儒學南

海豐縣治 在東門內。明洪武三年重建。正統四年、成化二十年、嘉靖三十七年,相繼重修。督修知縣俱遺其名。其制:有大堂,有贊政廳,有衙舍,有吏胥房,有戒石坊,有儀門,有土地祠,有寅賓館,有獄,有大門,有申明、旌善二亭。亭久廢。縣丞衙在贊政廳迤東。丞裁,簿居之。簿裁,今典史居之。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僧會司

道會司

預備倉

大沽河海口巡檢司 今移大山。

官倉

演武場

養濟院

漏澤園

巡撫都察院行署 在大沽河,《查海》駐此。布政分司 在南門外。

察院分司 在布政分司西。

府館 在南門外

樂陵縣治 在城內東門之西。明洪武中,縣丞何𢘆遷今治。明成化丁未,知縣孫賓重修。有大堂,有贊政廳,有架閣、鑾駕二庫,有衙舍,有六房,有戒石亭,有儀門,有土地祠,有寅賓館。知縣郝猷明、錢為青、姜植相繼重修。大門外有「申明」 、「旌善」 二亭,久廢。知縣姜植重建。大門西有獄,左有縣丞衙,右有典史衙,皆知縣王登庸建,知縣郝猷明重修。

巡檢司

陰陽學

醫學 今廢

僧會司

預備倉 今廢

義倉 今廢

養濟院

漏澤園

布政分司 在西門內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廢,今「許忠節公祠」 即其故址也。

商河縣治 在城內東北隅。明洪武二年,知縣葉安建。成化十八年,知縣才寬重修。弘治元年,知縣楊英增擴。明末土寇焚燬。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殷克裕抵任,假居民舍至七年。

四月,始謀修建,鳩工庀材,邑人輸將恐後。八閱月,而工始竣。自大門以至衙舍、堂廡、垣墉,一如舊制。迄今猶傳為「遺愛」 云。

陰陽學 今廢

稅課局 今廢

僧會司

演武場

養濟院

預備倉

漏澤園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濱州州治 在城正中。明洪武二年,同知俞仲謙修。天順中,知州何淡重修。大堂五楹,東有贊政亭,西有庫房,後有和衷堂,再後有衙舍,前有戒石亭,有吏舍,有儀門,有寅賓館,有獄。東有州同衙,西有州判衙,東南有吏目衙。正南有大門,上建重樓,東西列申明、旌善二亭。又南有坊,題之曰「渤海名邦。」 年久漸次傾頹。

康熙二十八年,知州于國璧捐俸重修。

稅課局

陰陽學

僧正司

道正司

義倉

預備倉

演武場

養濟院

察院 「在州治東南。」

利津縣治 在城內西北隅。有大堂三楹。順治六年,知縣何世魁重修。東有庫樓,西有幕廳,後有衙舍。知縣張文熿、韓文焜相繼修葺。前有戒石亭,有六房廨,有儀門,有土地祠,有寅賓館,有獄。東有縣丞衙,西有典史衙。大門上有重樓,名曰「駐鶴樓。」 順治十八年,知縣李元長重修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預備倉

保赤倉

惠民局

演武場

海運分司

巡檢司

寧海場鹽課司 ,豐國場鹽課司。

永阜場鹽課司

養濟院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霑化縣治 在城內東偏。創建於宋。慶曆中罹元兵燹燬。明洪武三年重修。成化二年,知縣陳謨創建大門。弘治六年,知縣姜宣擴治署廨。嘉靖三十六年,霪雨為虐,公廨盡傾。知縣石璽次第修之。廨後築臺丈餘,上建一樓,扁曰「海天雄鎮。」 萬曆十六年,知縣洪澐重修。四十四年,知縣張思行修葺大堂。四十六年,知縣叚展增治堂廈,堂之東有縣丞衙,西有主簿衙,衙之南有典史衙。主簿久裁,署廢。後縣丞裁署併縣矣。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孫錫蕃「重修。」十三年,知縣劉培

陽重修三堂,改建鼓樓,瞻視維新焉。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惠民局 今廢

營房

義倉

演武場

久山鎮巡檢司

永利場鹽課司

富貴場鹽課司

豐民場鹽課司

利國場鹽課司

養濟院

察院 在縣治西

府館 在縣治東北

蒲臺縣治 在城西街,元末燬於兵火,明洪武

三年,知縣葛縈建大堂,知縣徐意重修。堂東有贊政廳,有庫樓,堂西有架閣庫,左右有六曹吏舍,後有衙舍。南有戒石亭,有儀門,有寅賓館,有土地祠,有獄。大門東建有鐘樓,有「申明」 、「旌善」 二亭。堂東有縣丞衙,堂西有主簿衙,堂東南有典史衙。以上全署俱廢,令且僑居矣,舊制固在,不可遽泯也。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今廢

稅課局 今廢

僧會司

道會司

批驗所

義倉

惠民局 今廢

預備倉 今廢

養濟院

漏澤園

察院

巡鹽察院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運司分司

府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