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9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九卷目錄

 濟南府部彙考十一

  濟南府風俗考

  濟南府祠廟考上

職方典第一百九十九卷

濟南府部彙考十一[编辑]

濟南府風俗考        府志[编辑]

冠婚喪祭歲時習尚

冠禮古之冠禮,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告諸宗廟,肅厥賓朋。三加元服,虔致祝語。去幼志,以順成德,固煌煌乎巨典也哉!司馬溫公曰:「古者二十而冠,皆所以責成人之禮,則甚矣冠禮之重也。」 厥後古禮廢墜不行。《甫田》之詩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由是觀之,然則冠禮之廢也,不自今日而然矣。

婚禮,擇男女年齒相等,兩家門第相稱者,然後通媒妁,結婚姻。男家投啟曰「通啟」 ,女家回啟曰「允啟。」 往昔盛時,男家向女家預行聘幣,名曰「聘禮。」 先娶期一日,送催妝禮,即古奠鴈遺意,所以重人道之始也。前賢儀制,各有品節,漸而習為華飾,相尚從豐。厥後物力凋耗,多不能繼,惟將娶數日前,男家向女家申謝而已,禮從其簡,時使然也。奩具視女家之有無為厚薄,其間問名、納采、親迎、合巹諸儀節,概遵古制不廢。語曰:「齊俗不親迎,著之《詩》,所以示譏。」 而今概行親迎禮,蓋古制也。畢姻後三日,雞鳴夙興,新郎與新婦同向婦家,日未出即回,謂之躲瞌睡。歸家,新郎同新婦拜見翁姑及諸尊長,即古禮三日廟見之意也。是日食時,婦家具饌,陳於舅姑之前,舅姑饗之。日午,女家邀親眷,向男家具餚果申謝,謂之「餪敬。」 或有向男家尊長散布鞋枕,成禮而還。或六日、或九日,男家具儀,向女家展謝。此婚禮之大凡也。雖諸邑稍不同風,然非市井之人,無復較論財物者。

《喪禮》。初喪,孝子披髮跣足,朝夕哭踊,設奠上食,具棺衾。三日入殮,口啜稀粥,不茹蔬菜。三日內,鄉俗有送漿水之禮。每早間、午刻、傍晚三時,具香楮,向城隍廟哭踊焚化,亦名「設牢。」 第三日夜半,具轎馬紙草,亦向城隍廟焚之,名曰「送盤纏。」 三日成服,斬衰苴杖,腰絰梁冠,揚舉門旛,受親友弔唁。類尚浮屠,作佛事。雖秉禮者未能違俗也。惟士大夫家遵倣《朱文公家禮》,一切無益靡文,概從省約。寢苫枕凷,齋素月餘,亦有持齋百日者。更有畢葬始茹葷者,五七設祭陳詞,哀慟告奠。或有逢七即奠者。孝子斬衰三年,其餘成服,輕重有差。葬禮無定期,延請地師,卜吉襄事,作行述,求墓志,鐫志石,瘞之隧道間,立神主,題銘旌。先期具喪帖遍報親知,相與醵貲為賻,或致祭焉。凡題旌之禮,孝子先期浼,有爵者盛服對靈伸,朱絹題亡者銜名,作五綵樓懸貯之。葬時覆於棺上。有請親友贈旌者,亦有親友自贈者。諸邑風俗,不無小異也。其墳制有作灰隔大券者,名曰「圓墳。」 有作小券者,亦有作金井者,制各不一。比葬,先一日晚間設祭靈次,曰「家祭。」 殯日,親友隨路設祭,名曰「道祭。」 其有設棚廠、陳盤饌者,曰「坐祭。」 靈柩一到墓前,先祀后土,次點神主,然後設墓祭,亦謂之「堂祭。」 既葬還主於家,煩親友相陪,謂之「留靈。」 捧主入廟,設奠行禮,謂之「虞祭。」 窀穸之日,冥器芻靈、旛幢樓閣、楮馬俑車,皆以五色紙劄雜金箔剪彩為之,備極工緻。間有中人窶姓,平時醵錢為會,有喪之家,輪流分用,白衣素冠,持旛前導,號曰「喪社。」 其社條之嚴凜,如官法焉,或謂之「隨會。」 有紙杆旗旛會,有禮賓會,有拜棚布幕會。其念經禮懺,吹動笙管,名曰「作齋」 ;親友夜集,名曰「伴坐」 ,亦謂之「坐棚。」 或有架臺作戲,觀聽雜遝,名曰「暖伴。」 習俗流弊,至於如此。而縉紳之家更備執事,如本官生前儀衛,儼然官府起行狀。凡墓祭,有孝子自備者,然多請衣冠大族代祭,其品味至數百盤,亦太靡矣。夫孝子仁人之用心,凡附於身者,衣衾棺槨,必誠必信,盡於人心可矣。奚必以華侈相矜尚,徒緣飾為觀美,以悅人耳目,「寧戚」 之謂何,而相率以易為哉?乃有存為白衣,死而輿服擬於公卿,果能生順死安否耶?又其甚者,羨門棚彩,所用不過片時,所費動踰千金,往往破家斂怨,君子病焉。年來率用布幕,漸以成風,是亦還醇之一。

考證

端也。大約喪葬繁費,歷、章、鄒、淄、長、新諸大邑為甚。若北方諸邑,其地多瘠鹵,稍稍簡朴,猶為近古耳。

《祭禮》。烝嘗禴祀,四時舉行,各有其序。凡鄉會登科及除授職銜,往赴任所,或仕宦既成貤封,前代展墓焚黃,皆各有祭。時祭則清明、麥熟、薦新,孟冬朔日及忌辰,皆祭於墓。而中元、除夕則祭於廟。無廟者設位於庭而祀之。或僧道家送疏,或自為神牌,制各不一。祭品用三牲、香楮、果核、酒殽,量家之豐約為隆殺,不拘一例也。外祖、外家,惟登科及第,間一行之恩,拔歲副貢士及納監入學,以逮娶婦嫁女,類亦展墓。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聊以盡仁人孝子之心耳。

孟春正月元旦,亦云「三元」 ,謂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也。雞初鳴,早起盥漱,肅容盛服,陳牲牢酒醴、肴果香楮,家家虔祀天地及諸尊神。祀畢,設几筵酒食成禮,叩拜祖父母、父母尊長。而族姓親戚以次納拜,親友亦互相答拜。此慶賀履端義也。五更,燃爆竹以驅山魈,火樹銀花亦復間作。鼓吹歌曲,時或喧闐。各邑大小,豐殺難齊,固不盡然也。董勛問《禮俗》曰:「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馬,六日為牛,七日為人,八日為穀,九日為果,十日為菜。」 是日晴和則吉,陰慘則否。東方朔占書載之甚詳,而人日為尢重,是夕不張燈,為鼠忌也。俗語謂之為貓嫁女。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 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讀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彩衣,戴鬼面,而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 ,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 ,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 望日為元宵,是夕盛張燈火,雜燃花爆,酒筵樂歌,競為歡會,謂之慶賀上元。燈節張燈凡三夜,十四日主麥,十五日主穀,十六日主豆。月明風恬者,收燈也。有風為歉,無風為豐,名曰占歲燈,即漢家祀太乙遺事也。臨水者多放河燈,數里春波,明星歷亂,盛時讌集,歌呼達旦。蘇味道詩所謂「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是也。兒女子以繩跳為戲,名曰跳百索。十六日,凡少年男女,各艷妝盛服,遊街過橋,謂之「走百病」 云。是日遊街,則百病祓除也。二十五日為填倉日,黎明於院中布灰作囤。按古人以正月晦日為節,人家各為脯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今人則不知此節矣。

仲春二月朔日為中和節。唐時為「金錢會。」 今人但以二月二日為令節,謂之「青龍節。」 取竈灰圍屋如龍蛇狀,為引龍云,招福祥也。亦有以是日布灰作囤,納五穀其中,覆之以甓,占豐年也。人家往往煎正月糕食之,云以祛蟲。用杖擊梁,云以辟鼠。或貼蝎符,云以辟蝎也。穀雨日亦或禁蝎。是日,人家多作煎餅。母家迎女歸寧,相率為常例。望日為「花朝」 ,以日景之晴陰占果實之豐嗇焉。

季春三月上巳日。韓詩曰:「鄭俗上巳於溱、洧兩水上,秉蕳招魂,祓除不祥。」 王羲之《蘭亭序》云:「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晉人三月三日為曲水流觴會。按《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相傳為介子推而設。其實《周禮》所載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蓋周制已然矣。以後相沿成風,作炊飯,又曰漿水飯,殆禁火遺意也。田家飼牛,益以乾糒焉。清明插柳簪柳,家家展墓,必添新土。婦女歸寧,作鞦韆戲。士女盛飾,結伴遊春,或攜酒殽郊飲,謂之踏青云。蘇東坡夢參寥自誦所作詩云:「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夢中問曰:「火固新,泉何故新?」 答曰:「俗以清明日淘」 井故也。

孟夏四月為梅月八日,佛生日為浴佛日。好事者多施捨財物,餽送沙門,作浴佛會,謂之「供佛辰。」 夏至日短,俗呼為《短至》。

仲夏五月五日為端陽,亦名天中節。周處《風土記》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一名粽。造百索繫臂,曰長命縷,一名避兵繒,亦名五色絲,亦名朱索。」 採艾懸於戶上,頭簪艾虎。飲菖蒲酒及雄黃酒,以辟五毒。南中競渡,龍舟以為戲。北地但以角黍、黃瓜、雄黃酒相餽送,蓋弔屈原遺意也。是月俗禁忌蓋屋及暴薦席。《風俗通》云:「五月蓋屋,令人頭禿。」 《異苑》云:「新野庾實家嘗以五月暴席,忽有小兒死席下,俄失所在。其後實女遂亡,相傳以為忌。」 董勛問禮俗曰:「五月俗稱惡月,多六齋。」

放生按「《月令》仲夏,陰陽交,死生分。君子齋戒,正聲色,節嗜慾。不可不謹也。」

季夏六月六日,宋時呼「天貺節。」 暴衣書,辟蠹魚。炒麥為麪,名曰炒麪,以蜜水拌勻食之,儲水作麯造醬。又用紙馬掛禾稼上,禹城一帶謂之掛地頭。晉中往往多有。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蓋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荊楚歲時記》曰:「伏日進湯餅,名」 為辟惡。《典論》曰:「袁紹子弟當三伏晝夜酣飲,云以避暑」 ,相傳以為河朔飲。

孟秋七月七日為七夕,婦人陳瓜果於庭中,結綵縷穿針孔以乞巧。有蟢子網於瓜上,為得巧暴經書及衣裳。《歲時紀異》云:「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謂之化生」 ,為婦人宜子之祥。本出西域,今人鮮有傚而為之者矣。牧童採野花插牛角,謂之賀牛生日、望日為中元節,佛經謂自連,以是日設盂蘭盆供養其母。今人家家獻瓜果。陳禾麻。以嘗祖禰。固薦新之意。亦盆供遺風也。

仲秋八月一日,取百草露和墨,用著頭點肌膚,謂之「天灸。」 可以消除百病。田家用黍米蒸飯食之,名為「來豐糕糜。」 五日為千秋節,望日為中秋節。設牲醴,陳瓜果,作月餅,布筵中庭以祭月。人家餽送儀物,必有月餅西瓜,以為應節時物也。此日皓月滿空,碧天如水,在在宴飲,賓朋歡呼。歲歲以賞月為常也。蘇東坡曰:「故人史生為余言,常見海賈云:『中秋之月,雖相去萬里,他日會合,相問陰晴,無不同者』。公《中秋》詩:『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正此謂已。」

季秋九月為菊月,九日為重陽節。費長房謂汝南桓景:「九月九日,汝南當有災厄,用絳囊盛茱茰繫臂上,登山飲菊酒,此禍可消。」 孟嘉以九日遊龍山,風吹帽落,孫盛作文嘲之,嘉請筆作答,文辭超卓。十八日為觀潮日,南中近海居人,往往聚觀,以是日為潮生日也。今人以九日登高賞菊,飲茱茰酒、飯糕,時則秋高氣肅,場圃初登,黃花紅葉,載酒行吟,最宜登眺,亦沿費長房、孟嘉故事耳。

孟冬十月為小陽春。各處鄉俗每以十月朔日展墓祀先,剪紙為衣,名為「送寒衣。」 所謂「霜露既降,必有悽愴之心」 也。是月田事告竣,田家設酒殽犒傭工,謂之辭場,俗呼打散場。

仲冬十一月冬至,日極南景長,故謂之長至,又為履長節。唐宮中以女紅揆日長短,冬至後比常日添一絲之功,杜子美詩「刺繡五紋添弱線」 是也。京師朝賀慶拜,如元旦禮,亞於歲朝,故又曰亞歲。各直省郡邑以是日設龍亭拜賀。屬員參上官亦有以是日祀祖先者。濟屬諸邑多不行此禮也。

季冬十二月,俗呼為臘月。漢曰臘。臘者,獵也,因臘取獸以祭也。周曰大蜡。蜡者,索也,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蜡皆祭名。臘者祭先祖,蜡者報百神,同日而異祭也。八日為臘,八日乃釋迦佛成道日,人家以是日雜五穀、米豆果實而煮粥,名曰「臘八粥。」 好善者施粥於通衢,以結善緣,增冥福也。唐制,臘日宣賜口脂面藥,盛以碧鏤牙筒。及賜宴群臣二十三日,家家設糖餳酒果,以祀竈君,謂之辭竈。亦有次日祀竈者。《禮》曰:「竈者,老婦之祭也。」 自漢武帝親祀竈君,而神益尊。今士大夫家祀竈,類皆男子祀焉。辭竈後,掃舍宇,不擇日期,俗云無禁忌也。臘月晦日為除夕。《呂氏春秋》曰:前歲一日,擊鼓驅疫厲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大儺。《荊楚歲時記》曰:「又為藏鉤之戲。」 是日貼春聯門神,換桃符,以麻縛瓠蘆置門側,取芝麻鞂掛紙錢插簷頭,亦布撒地下。三日內不得灑掃,以博吉祥也。祀祖禰於庭,擊鼓鳴鑼,放花燃爆,聲聞於天。疲敝下邑,則不復概睹此景矣。《禮樂志》云:「東海度索山有神荼鬱壘之神,以禦凶鬼,為民除」 害,因制驅儺禮。《事物紀原》云:「門神,左曰門丞,右曰門尉,蓋司門之神,其義本自桃符,以神荼鬱壘辟邪也。」 又《輦下歲時記》云:「唐明皇晝寢,夢虛耗二鬼,俄有大鬼捉而啖之。問其姓字,曰:『終南山鍾馗也。今人圖像懸門,以除虛耗焉』。」 《神異經》曰:「西方深山中,有人長丈餘,人見之則病寒熱,名曰山𤢖,以竹」 著火中,熚烞有聲,則山鬼驚遁。故今除夕燃爆竹,正為此也。按除夕,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又吳蜀風俗,晚歲相與餽間,謂之餽歲。士庶之家圍爐團坐,謂之守歲。《荊楚歲時記》曰:「歲暮家家具殽蔌。」

考證

相聚酣飲,酌「藍尾酒」 ,卑以及尊,共說團也。民間多以除日為吉祥,無忌。凡男女婚嫁,貧家不能成禮者,多於是日行之也。習俗相沿,五方略同,不獨濟屬諸邑為然。但年歲有豐歉,物力有虛盈,好尚有奢儉,風土有厚薄,殆未可比類並觀已。

濟南府祠廟考上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歷城縣附郭。

社稷壇 在趵突泉南。祀以春秋仲月上戊。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趵突泉南。祀以春秋仲月上戊。

郡厲壇 在府城東北一里。明初定禮,以城隍神位主之,列無祀鬼神於傍。預於三日前牒文告請。至期,恭導神駕詣壇,祀以清明。七月望、十月朔。各州縣皆同。

五龍壇 在府城西門外,有龍潭在壇側,歲旱祈雨於此。

城隍廟 在府治東北。明嘉靖壬戌重修。八蜡廟 在府城西門外。祀先嗇、水庸、司坊、貓虎郵、表畷之神,祀以十二月朔日。

馬神廟 在府南門外。祀馬祖、馬步、馬社、先牧之神。祀以春秋仲月上巳。

旗纛廟 在府南門外。祀以霜降日。

舜廟 在府治西南。明天順間重修,廟東有舜井。按泗水及曹州、濮州各有舜廟。

《漢壽亭侯前將軍關公廟 》,歷下崇祀,以數百計。籤筊之靈,則西瓮城內。法像之古,則東郊外。名勝之地,則馬跑泉、蜜脂泉。餘衢頭畽口,公署城廳,不可枚舉。

晏公廟 在北門內。晏公水神。上臺下券,乃「會波晚照」 所由名也。

火神廟 在南門外。明崇禎壬申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火二日,士民祈禱雲集。德藩重修,制復峻麗。

北極廟 在北城內迤西大明湖上。祀元武,亦以名臺。朔望,婦女多辦香於此。

元帝廟 德府內

三皇廟 城外東南隅,「響閘迤南。」

張仙廟 北極廟東,一在嶽廟後,一在龍潭西。金星廟 城東,朱家橋西。

藥王廟 趵突泉西,萬曆末建。

黑虎廟 東南城濠上,懸崖下,泉匯為池,《廟翼》其上。一在鵲華橋西。

速見司廟 西關驢市北,內祀張桓侯、包孝肅。星宿廟 南門外,明萬曆末,德府創建。

郭巨廟 城西南里許

二郎廟 東門內兩隅頭,西北。

靈官廟 :布政司西,東向,遙與關廟對。

閔子祠 在府城東五里閔子墓前,又在鐘樓東。張令翼明建。

曾公祠 在歷山半厓。祀宋知齊州事曾鞏。歷下山水,多所題詠。民懷其德,肖像祀之。有明正統間《碑記》。

張忠襄王祠 在府治東南,祀元行省尚書張榮。

張文忠公祠 在布政司東南,祀元御史中丞張養浩。明天順間建,有「學士許彬《碑記》。」

崇正祠 在華不注山下,舊為華陽宮。嘉靖十一年,袁中丞宗儒改為崇正祠,祀逢丑父閔子騫。兩廡配鐵鉉等二十一人,黃福等十九人。許忠節公祠 在府城內提學道西,祀明江西按察副使許逵。正德乙卯,宸濠反於江西,逵以按察副使不屈死之。世宗立,詔贈左副都御史,諡「忠節」 ,再贈禮部尚書。逵嘗為樂陵令,以功陞僉事,兵備武定,皆有善政,故先於崇正祠列入《名宦》。至嘉靖辛酉,復立專祠於此。武定、樂陵亦各有祠。

七忠祠 在府西門內,祀明建文時山東死事者:兵部尚書鐵鉉,禮部尚書兼太子少保陳迪,刑部侍郎胡子昭,都督僉事平安,都督府斷事高巍,東平州吏目鄭華,濟陽縣教諭王省。萬曆三十九年,巡撫黃克纘謁祠,黜平安,進監察御史丁世芳謂平安就擒,曾事過文皇帝為大寧指揮使,及帝問無恙,始自經死故也。

皇清提學僉事施閏章重修。

薛、王二公祠 在水面亭南,祀明提學薛瑄。弘治甲子,主考王守仁。康熙三十年,布政衛既齊重建。

朱公祠 在鐘樓街閔子祠東,祀明巡撫朱衡。遺愛祠 在運司西,祀明運使甘一驥。

僊令祠 在縣治東,祀明歷城知縣張鶴鳴。黃公祠 在府西門外,祀明兵部尚書黃中丞克纘。後堂祀李中丞同芳,李中丞長庚。

趙公祠 在西關菜市,祀明趙中丞彥平蓮,有功,晉兵部尚書。

曹方伯祠 在譚城驛西。祀明曹方伯爾禎。征蓮之役,措餉著勞。岡山兵敗陣亡,家屬親詣弔恤,軍士感泣。遷戶部尚書。

李太守祠 在譚城驛東,祀太守李公。天經蓮妖亂時,公為太守,簡兵措餉,克成厥功,故祠之。吳令公祠 在譚城驛西,祀吳令公阿衡,因蓮妖時守城有功。

朱公祠 大明湖上,祀朱中丞大典,遷督鳳陽,立祠祀之。壯麗宏敞,大為湖上生色。一在趵突泉東,各有「董宗伯其昌記。」

李義士祠 在嶽廟內東。祀義士李端,以家資修東嶽廟。且素行直方,乃于鱗祖也。

張公祠 在西關舊天王寺內,祀明右都御史張鼐。

李公祠 祀明河南按察使李攀龍,舊在趵突泉上。

皇清順治甲午,布政使張縉彥移於「歷山書院」內祀:

皇清巡撫佛倫生祠 後總督川陝,里民為之建祠。

「西郊」 ,貴州巡撫田雯「記。」

章丘縣

社稷壇 :在城西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西南二里。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隅。

八蜡廟 在縣北女郎山巔。明正德九年,知縣田疇建。

馬神廟 在太僕寺東

平陵王廟 在危山上

鄒衍祠 在縣東門外。明萬曆間,知縣董復亨建。

四文公祠 在儒學內。祀唐文昭公房元齡,元文簡公劉敏中,文忠公張養浩,文穆公張起巖。錢公祠 在學東。

趙公祠 在按察司東

董公 、沈公 、張公祠 在縣東,各有碑記。李公祠 ,在布政司東,有碑記。

雙烈祠 在太僕寺南,祀明嘉靖中烈婦楊氏、侍女劉盛兒。楊氏以身殉夫,盛兒以身殉主。萬曆中,題准旌表,建祠立坊。有知縣茅國縉《碑記》。茅公祠 在縣治北,祀明萬曆中章丘知縣茅國縉。

「鄉先生李公祠 」 在明水鎮,有碑記。

萬公祠 在縣東南,有碑記。

鄒平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南門外,嘉靖初,徙黃山之巔。

「邑厲壇 」 在縣北門外迤西。祭文碑一道、碑亭一座。

城隍廟 在縣治東二百五十步。明景泰元年,知縣顧瑄建。

馬神廟 在北極廟前之右。

八蜡廟 在北極廟前之左。

碧霞元君祠 ,在黃山東峰畔。每歲四月八日,山有聖會。鄰此郡邑百里外鄉民乞福至數萬人,商賈百貨屯集,咸獲利焉,俗呼「廟市。」

文昌祠 在東關郭門上。明嘉靖九年,知縣葉林建。

金母祠 在會仙山頂

石大夫祠 在城外東北隅長白山中有石病者,偶禱即愈,俗遂紛禱焉,號曰「石大夫。」

長白祠 在城東七里

伏生祠 在縣北十八里,其來已久。元至順二年,縣尹曹明叔重修。

范文正公祠 ,在縣西南三十里醴泉寺南。元大德庚子,工部郎中賈某建於寺東南。

淄川縣

社稷壇 在城西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靈虹橋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嵋創建。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間知縣屈尚直、弘治間知縣楊武、李昌言、正德間知縣張文全,俱

重修,邑人鑄銅像關中,邵縉「記。」 嘉靖間,知縣許鑭重修,有記。萬曆四年,知縣唐可大重修,邑人王君賞「記。」 至二十八年毀於風,知縣鄭繼芳重修,邑人韓取善記。

皇清順治十四年,燬於火。十六年,邑人重修。康熙丙

寅知縣張嵋重修

八蜡廟 :在城北關西。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嵋重修。

馬神廟 在城隍廟東

北極廟 在北門月城上。

東嶽廟 在東門月城上。

關帝廟 在西門外河西岸。

鄭司農祠 在邑東黌山之陽,祀漢鄭康成贅世先生祠 祀宋王樵。舊在邑西關

沈公祠 在縣西街,祀明淄川知縣沈琦,邑人韓取善有碑記。

高中丞祠 祀明贈中丞高汝登、吳郡馮時可記。舊在縣東門外,明季移入城內普照寺北。王太常祠 在縣西街,祀明吏部文選司郎中、贈太常寺少卿王教、鄒平、張延登,邑人孫之獬皆有記。

長山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洪武二年,知縣徐奇開建。嘉靖二十八年,知縣卲《苾》,隆慶三年,知縣韓希龍重修。

八蜡廟 在文正公祠後。

馬神廟 在府館西

陳仲子祠

董公祠 在縣南二十里。祀漢孝子董永。范文正公祠 在縣治南二里。建始於宋,明洪武間重修。正德三年,知縣徐奇重建。弘治十七年,巡撫徐源檄知縣黃昭道重修。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溫景葵增修,祀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公知青州時,過長白,有詩《諭鄉人》云:「長白一寒儒,榮歸三紀餘。百花春滿路,二麥雨隨車。鼓吹羅前部,煙霞指舊廬。鄉人莫相羨,教子苦詩書。」 後人以其詩刻石祠下。

孫少府祠 在縣治東北。創始無考。元至正十三年,防禦官田克昌、霍德輝同建。詳見姜思齊所撰《碑記》。明永樂五年,縣丞孫和重修。歲寒食日,士女為展墓。

新城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城隍廟

八蜡廟

馬神廟

「三賢祠 」 祀魯仲連、諸葛孔明、蘇東坡,在錦秋湖上。

忠勤祠 在縣西南半里許。祀邑紳明貴州左參議贈太僕寺少卿王重光。

烈節祠 在縣西關,祀烈婦郝氏。明巡撫朱大典建。

齊河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二里。

邑厲壇 在縣西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天順三年,知縣史欽建。弘治十三年,義官岳鼎、萬曆五年知縣趙承芳、崇禎十一年知縣祝金聲,皆重修。

八蜡廟 在城隍廟西

馬神廟 一在縣治東南隅,一在城隍廟西。周經歷祠 在縣北關,祀明鹽運司經歷署齊河縣事周淳。邑人劉傳世題其祠云:「一腔介氣冰壺冷,五月恩波濟水長。」

齊東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城隍廟

八蜡廟

馬神廟

濟陽縣

社稷壇 「在西關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明萬曆三十七年,知縣侯加乘重修。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儒學西

八蜡廟 在西關外

馬神廟 在察院西

漢壽亭侯廟 在東門外。明萬曆三十七年,知縣侯加乘新建。

龍王廟 在南城下。歲旱致禱。

禹城縣

社稷壇 在北關外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在北關外稍東。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建,嘉靖二十一年重修,邑人司大觀「記。」 萬曆六年重修,邑人劉金「記。」

八蜡廟 在東門外

馬神廟 在濟南行府東。

臨邑縣

社稷壇 「在《西郭稍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郭稍西。

邑厲壇 在北郭,與城門直。

城隍廟 :在縣治東。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陳齊永重修,有記。

八蜡廟 在西郭外

馬神廟 在西街

里社壇 見《洪武禮制》。在城南十五里張家莊,有碑云「集賢鄉第一里社。」

邢莊惠先生祠 在宿安店。莊惠,即如約里諡。有吳郡馮時可《碑記》,《王穉登集》書。長清縣。

社稷壇 在北郭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郭迤西。

邑厲壇 在北郭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至元二十二年,知縣呂庸建。嘉靖七年,知縣于德,十四年都御史李良皆重修。大門規模闊敞,儼然改觀矣。

八蜡廟 在南郭外

馬神廟 在舊驛東

豐施侯廟 在隔馬山,土人祀。春秋時「殖綽郭最。」

肥城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洪武三年,知縣丘思齊建。

八蜡廟 舊在塔山上。嘉靖二十五年,知縣蘇廷舉改遷於城東,有邑入僉事袁士奇《碑記》。馬神廟 在城西南隅。

青城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北街

八蜡廟 在城西

馬神廟 在東門內

陵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成化間重修。嘉靖間屢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冬,大殿頹覆,知縣史颺廷重修。

馬神廟 在府館東

漢大中大夫東方先生祠 在城北二十五里神頭店,即漢之厭次縣也。宋元豐間,封知辯侯。唐平原太守顏魯公祠 在儒學西,因地震圮。康熙十年,知縣史颺廷重修。

泰安州

東嶽廟 在州城內西北隅。歷代廢置修葺,詳在諸記石。唐、宋、元皆加封號。明洪武二年,詔去封號,稱為東嶽泰山之神。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則遣廷臣祭告。永樂、天順、嘉靖、萬曆間皆重修。明末以來,日漸傾圮。

皇清康熙十二年,巡撫右都御史張鳳儀、布政使施

天裔重修二十三年

皇帝東巡狩:

御書廟額曰「配天作鎮。」廟制周以塼城,城有六門,南

闢者三:中曰「嶽廟」 ,左曰「仰高」 ,右曰「見大」 ,東一門曰「青陽」 ,西一門曰「索景」 ,北一門曰「魯瞻。」 凡門皆有樓,四角亦有樓,乾坤巽艮,各以其方名之。其第二重門曰「配天」 ,三重門曰「仁安。」 內為仁安殿,殿後為寢宮。宮左右曰「配寢」 ,規模宏闊如王者。

居。殿左為炳靈殿,前有漢柏,殿右曰延禧殿,前有唐槐,皆特異配天。門左為三靈祠,右為太尉祠,碑石林立。其有名稱者,宋張待制漴書《宣和廟記》、明喬冢宰宇篆御祝文二碑也。廟前曰遙參亭,又前曰遙參門。門之前為御街,宋東封警蹕之地,實廟之第一門也。門中有臺,亭在其上。亭重門四面,十有六角,崚嶒綺麗。昔凡有事於嶽者,先拜於亭而後入廟,故舊謂「草參。」 今亭列屏、鑒,方員各一,高六尺許。鑒前雕座,元君像在焉。四方來者亦必先拜,故曰「遙參」 云。按濟南各州縣多有《東嶽行祠》,今以泰安州者為主,餘不重載。

東嶽上廟 在嶽頂,磨厓碑前。元至元間修,明嘉靖間,巡撫都御史曾銑重修,布政使陳儒記。東嶽中廟 ,在嶽之陽,王母池之東,昔名岱嶽觀。宋李諤《瑤池記》:「觀肇於軒黃」 ,即此。今俗名老君堂,僅存小殿,以祀三清。有唐鴛鴦碑、元《禁約碑》。

碧霞靈應宮 ,在泰岱絕頂西南下三里許。舊名昭真觀,宋真宗東封時建。明拓其制,改署今名。累經修葺,益鉅麗矣。其神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四方謁款祈禳者,摩肩接踵而至。諸所捐施金帛、珠玉、馬羖之類,有司日監守而筦榷之。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

皇帝東巡狩:

御書宮額曰「坤元葉德。」

社稷壇 在州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城南。

州厲壇 在州城北

風伯雨師廟 在州治東。按《天文志》:「風伯,箕星;雨師,畢星也。」 先是,廟廢,止遺一石碣。成化丙午,旱雩不雨,或油然雨狀,輒為風散。知府蔡晟詣其所祭之,風頓息,大雨如注,因復立廟。廟圮,知州鄭豸易以壇。

城隍廟 在州治西,建自明初。嘉靖癸丑以後,知州鄭聚、東徐節相繼重修。萬曆丁亥,知州劉從仁重修。

火神廟 在州南關

靈派侯廟 在州城西南㴎河東涘舊有廟,曰「通泉侯。」 宋真宗東封,拓廟封靈派侯。元重修。淵濟公廟 在嶽頂西南白龍池上,有司春秋祀焉。

和聖祠 祀柳下惠,在城東南隅。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州侯應瑜建。

包公祠 在西南甕城內,祀宋孝肅公、前奉符縣令包拯。

魯兩先生祠 在州城東南隅。祀宋孫明復、石守道。其廢興具金學士党懷英、明大學士吳寬《記》。

皇清順治十年,提學道施閏章,郡人侍御史趙弘文。

重修

新泰縣

社稷壇 :「在城外西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西南隅。

邑厲壇 在城外東北隅。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

八蜡廟 在西南關

馬神廟 在景聖街北察院左。

皇清順治丁酉,知縣楊繼芳創建。

火神廟 在西南關

龍王廟 在龍廷龍池北岸,後圮。

皇清康熙己未,大旱,知縣宗之璠步禱至其地,歸至

半途甘雨大沛,因重修之,復置廟田以供歲祀。師曠祠 在縣東北十五里南師店師曠墓前。元廷祐間重建,今廢。

甘露祠 ,在宮山上。漢武帝幸此,甘露降,因立齊、魯二侯祠 ,在縣東南十里浮澤廟前,宋宣和三年建。

萊蕪縣

社稷壇 在西郭門外一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郭門外一里許。「邑厲壇 」 在西郭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即元鐵冶提學司故址。明嘉靖間,知縣龔澤建,郭朝棟、曹忠、楊應立各重修,有《記》。

八蜡廟 :在東郭門外。

馬神廟 在縣治東

火神廟 在東關。明萬曆七年,知縣張國璽建。孟季行祠 在縣東南八里。舊為道觀。嘉靖二十六年,知縣陳甘雨改祠季札、孟子,有《使齊》《止嬴》二碑。

貞節先生祠 舊在縣治西,祀漢萊蕪長范丹金。大定間,縣令高永孚建,有碑。明洪武間,知縣何繼周重修,久廢。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葉方恆重建於學宮內,自撰

碑記

韓范二公祠 在東郭門外,祀韓詔、范丹。忠賢祠 在東關。明萬曆七年,知縣張國璽毀淫祠建,祀漢諸葛武侯,唐狄梁公,宋岳鄂王,左右夾室諸生課藝焉。

馮公祠 在西關,祀萊蕪知縣馮盛明。陞任後二十餘年,士民思之,為立祠。康熙三年,知縣鍾國義重葺。

德州

社稷壇 在城西南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南二里。

州厲壇 在城西北一里。

城隍廟 在州治西

八蜡廟 在城南關外

馬神廟 在南門外馬廠街南,一在安德馬驛。旗纛廟 在德州衛,參將祀之,明嘉靖間建。河神廟 在西關河上,明嘉靖間建。

太倉行神祠 在西倉內,戶部監督、主事祀之。顏魯公祠 在小西門外衛河西月隄上。舊祠在儒學旁,久廢。崇禎初,州人程紹改「《逆璫》魏忠賢生祠」 建於此。

董子祠 在州城北,祀漢儒,明追封廣川伯董仲舒。弘治乙卯,巡撫王儼建,有司歲時致祭。《程敏政碑記》。

德平縣

社稷壇 在西郭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郭外。

邑厲壇 在北郭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縣南郭外

馬神廟 在縣南

火神廟 在縣南

葛端肅公祠 在城東門外。祀明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葛守禮。

平原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半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里許。

邑厲壇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山川壇之東。知縣劉思誠重建。馬神廟 在縣治東北隅。

顏魯公祠 在縣治東。明萬曆十六年,知縣劉思誠重修。

武定州

社稷壇 :在州治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治東南。

州厲壇 在州城北

城隍廟 在州東南隅。洪武二年,同知夏昱建。弘治二年,知州賈澄重修。

八蜡廟 在州城南

馬神廟 「在州治東北,察院行臺後。」

忠節祠 祀明前武定兵備僉事、贈禮部尚書許忠節公逵。嘉靖十年,僉事王暘建。

陽信縣

社稷壇 在城外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東南里許。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城內西南隅。明初,知縣王廷建,知縣汪海、朱大紀、葉騰鳳、李惟華、彭可有相繼重修。

八蜡廟 在西門外馬廠衚衕西。知縣周虔森重建。

馬神廟 在八蜡廟右

薄姑氏廟 博昌廢城,為「薄姑氏國」 ,國人立祠祀之。

張賢侯祠 在北關西街,祀明陽信知縣張志芳。邑人曾明昌題云:「七載恩留千載慕,一人澤沁萬人心。」

海豐縣

社稷壇 :在北門迤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關外。

邑厲壇 在北關外半里許。

城隍廟 在南門裏迤西。明正統十年重建。嘉靖十二年、萬曆四十三年、崇禎十六年相繼修。

皇清康熙十五年,知縣孟振玉重修。

八蜡廟 在西南關外迤西。

馬神廟 在東門外迤南。

龍神廟 在西門外半里許。

先農祠 在桃花嶺西臺二丈,楊冢宰博建。王公祠 ,在棗園橋,祀明戶部尚書諡忠簡王佐。

楊公祠 在北門裏街東,祀明吏部尚書楊巍。《樂陵縣》。

社稷壇 在西關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關南。

邑厲壇 在北關外二里許。

城隍廟 在十字街稍西,洪武二年始立,邑冏卿張鵬南有《夢碑記》。

許忠節公祠 祀明舊樂陵知縣許逵。嘉靖壬辰,御史熊榮建祠於邑南門外。壬寅,御史曾銑徙邑治西越。丁巳,御史段顧言又移故府館地,即今所在也。邑中每歲春秋祀之。

商河縣

社稷壇 :在城西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關西南隅。

邑厲壇 在北郭外迤西。

城隍廟 在縣治西。洪武四年,知縣葉安建。嘉靖間知縣周冕、萬曆間知縣朱希召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重修。

八蜡廟 在南關,故「太僕行臺」 之故址,今廢。濱州。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南門外二里許,萬曆十一年,知州艾梅移建於八蜡廟之東。

州厲壇 舊在州治北一里許。萬曆十一年,知州艾梅移建於護城堤所。

八蜡廟

茅龔祠 在州治東北古茅臺上。舊有茅焦龔遂祠,久廢。土人建真武廟於上。明正統間,副使彭勗仍改建,合祀二公。

霑化縣

社稷壇 在《含暉門之西一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迎薰門南一里許。邑厲壇 在朝京門東一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西。俗傳城隍姓張氏,本縣漥張里人,素剛直,年六十有餘疾,謂親屬曰:「上帝命我為霑化城隍」 ,今邑人有號籲者,必曰張城隍云。

八蜡廟 在西郭百步

馬神廟 在邑南郭折而東一里許。

王參將祠 在北郭,祀參將王果。明正德辛未,畿南盜起,霑化危急,果帥師來援,有破賊全城功。後至武清戰死。邑人感且哀之,因建祠以祀焉。

烈女祠 在黃昇店。明正德六年,罵賊被殺。烈女李葉兒。

利津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北隅二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二里許。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二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

八蜡廟 在縣南門外一里許。

馬神廟 在縣治東北一里許。

火神廟 在縣東南一里許。

蒲臺縣

社稷壇 在縣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東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洪武三年,主簿董桂芳建。萬曆十二年,知縣于翰重修。

王太保廟 祀晉太保王祥。因祥曾寓此,立祠祠之。今村名即呼為「王祥店」 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