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5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五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目錄

 青州府部彙考一

  青州府建置沿革考

  青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青州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二百五十九卷

青州府部彙考一[编辑]

青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编辑]

本府。益都縣附郭。

秦、齊郡地。漢置益縣,屬北海郡。武帝時,封淄川懿王子為益都侯,立國于此。傳子及孫,國除,復為益縣。東漢屬樂安國。曹魏始名益都,置縣壽光縣,南,屬齊國。晉更名利益縣,屬樂安國。永嘉末,為前趙將曹嶷所陷,改築廣固城,有大澗甚廣,因之為固,故名。據險扼要,在縣西四里堯山之陽。逮劉裕恢復,改築東陽城,為刺史治。南北朝劉宋未初間,復別置益都縣,屬齊郡。元魏因之。後齊天寶七年,廢臨淄,移益都縣治郡城。後周于此置總管府。隋開皇初,郡廢,置青州府。大業二年州廢,置北海郡。唐改置青州北海郡。宋因之。金為益都府治。大定八年,于此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元為益都路,倚郭。明改益都為青《州府》,縣仍附郭。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一百七十七里。

臨淄縣

周以營丘封太公為齊國。後獻公徙都臨淄,亦營丘地。秦屬齊郡。漢置臨淄縣,為齊郡治,城臨淄水,故曰臨淄。東漢因之,為齊王國都。晉為齊國,治青州,刺史亦治于此。南北朝劉宋、元魏因之,改國為郡。後齊省入益都。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青州。大業初,省高陽、時水二縣入,移治于高陽廢城,屬北海郡。唐武德八年,復省時水入後州,改為青州,北海郡屬如舊。宋屬青州。金屬益都府。元至元三年,併入益都縣。十五年,復置,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六十一里。

博興縣

殷,薄姑氏國。周成王滅之,以其地益封齊。秦屬齊郡。漢置博昌縣,屬千乘郡。東漢屬樂安國。晉因之。南北朝劉宋因之。元魏屬樂安郡。後齊改為樂安縣。隋復曰博昌,屬北海郡。唐武德八年,省樂安、安平二縣入五代。後唐諱昌,始改曰博興,屬青州。宋因之。金屬益都府。元初陞為州,屬益都路。明復為縣。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七十六里。

高苑縣

周地名苑牆,或云齊桓公嘗置苑囿此地。漢置高苑縣,屬千乘郡。東漢曰高苑,屬樂安國。晉曰高苑,古字宛菀,苑蓋通用。南北朝廢,別于縣西二里故城置長樂縣,屬渤海郡。元魏因之。後齊改屬長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青州。十六年屬淄州。十八年改長樂曰會城。大業初,復名高苑,屬齊郡。唐武德初,屬鄒州。八年,鄒州廢,屬淄州。後改州為淄州郡。景龍元年,析置濟陽縣。元和十五年,復省入。宋初因之。景德三年,以縣置宣化軍。熙寧三年,廢軍復為縣,隸淄州,即縣治置軍使。金因之。元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三十一里。

樂安縣

周廣饒地屬齊。秦屬齊郡。漢置樂安縣,屬千乘郡。東漢屬樂安國。晉廢入廣饒縣,屬齊國。南北朝劉宋復置為千乘縣,屬樂安郡。隋開皇初,罷郡屬青州,又廢廣饒,移千乘于廣饒城。大業二年,罷州為北海郡,縣仍為屬。唐以千乘及博昌、壽光置乘州,尋罷州,以縣屬青州北海郡。宋因之。金復為樂安縣,屬益都府。元屬益都路。明因之。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九十五里。

壽光縣

夏斟灌氏地。周、春秋、戰國屬齊。秦屬齊郡。漢置壽光縣,屬北海郡。東漢屬樂安國,晉因之。南北朝劉宋省。隋開皇六年,以紀縣、劇縣、斟縣地,于縣北十里博昌故城復置壽光縣,屬青州。十六年,析置閭城縣。大業初,廢入壽光,屬北海郡。唐初屬乘州,尋州罷,屬青州北海郡。宋屬益都府。元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一百三十里

昌樂縣

夏營丘邑。商故國。周武王以營丘封太公,遂築此為都城。《晏子》曰:「先君太公築營之丘」 ,臨淄乃其境上,《春秋》謂之緣陵。漢置營陵縣,為北海郡治。東漢遷郡治于劇,營陵為屬。晉初,屬城陽郡。太康中,割屬東莞郡。南北朝劉宋屬高密郡。元魏屬平昌郡。後齊廢。隋開皇十六年,于營陵故地置營丘縣,屬濰州。大業初州廢,改屬北海郡。八年,縣亦廢。唐初,營丘民汲嗣率鄉人扼賊于此,權治杞州。武德二年,復為營丘縣,同北海屬濰州。八年,濰州廢,縣亦廢入青州《北海郡》。宋乾德中,復置安仁縣,尋改曰昌樂,屬濰州。金因之。元至元間,省入北海。明復置,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九十八里。

臨胊縣

周齊伯氏駢邑,即桓公與管仲地。漢置臨胊縣,屬齊郡。東漢屬齊國。晉屬東莞郡。南北朝劉宋省入昌國縣,屬齊郡。元魏因之。隋開皇間,改為蓬山,屬青州。大業初,復名臨胊,屬北海。唐、宋俱屬青州。金屬益都府。貞祐間,析置穆陵縣。元省入益都,尋置屬益都路。明因之。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一百一十里。

安丘縣

周根牟國地,又為莒渠丘父封邑,後為齊併。秦屬齊郡,後屬瑯琊郡。漢置安丘縣,屬北海郡。瑯琊亦有安丘縣,蓋安丘山界,二郡故各以名其縣。東漢更名安平,屬北海國。晉復名安丘,屬東莞郡。南北朝劉宋割屬平昌郡。元魏因之。後齊省入昌安縣。隋開皇十六年,析昌安地,于牟鄉城置牟山縣,屬密州。大業二年,省昌安入,改名安丘,屬高密郡。三年,移治漢平呂城。唐武德三年,移于今地。六年,省郚城縣入。乾元二年,更名輔。唐屬密州高密縣。五代梁曰安丘。後唐復為輔唐、晉省入膠西縣。宋開寶四年,復置安丘縣,屬密州。金、元因之。明省州入諸城,改安丘,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一百七十四里。

諸城縣

周、魯諸邑。《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即此。秦屬瑯琊郡。漢諸縣屬瑯琊郡。東漢屬瑯琊國。晉屬城陽郡。南北朝、劉宋、元魏屬東莞郡。後齊省入東武縣,為高密郡治。隋開皇間,改屬膠州,尋改為密州,改東武曰諸城。大業初,陞州為高密郡,諸城仍為郡治。唐復置密州以治諸城。宋、金因之。元仍舊。憲宗三年,省司侯司入。明省「密州入,改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一百八十一里。

蒙陰縣

周魯附庸顓臾國地,後為齊所併。漢置蒙陰縣,屬泰山郡。東漢廢入東莞縣。杜預曰:「東莞,蒙陰縣也。」 晉復置蒙陰,屬瑯琊國。南北朝元魏併入新泰縣《魏書》新泰縣註曰:「有蒙山。」 齊復置,後廢蒙陰入新泰。隋屬瑯琊郡。唐、宋因之。元中統二年,以李壇之亂,又省新泰入沂水縣,以其地置新寨鎮,因其地廣邈不可治。皇慶二年,復以新寨鎮置蒙陰縣,為莒州屬邑。明改直隸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五十里。

莒州

周武王封少昊後嬴茲期于莒為子國,為楚所滅。戰國屬齊。秦屬瑯琊郡。漢置莒縣,為城陽國都。東漢屬瑯琊國。曹魏於莒縣置城陽郡。晉因之。南北朝劉宋改為東莞郡治。元魏因之。齊復置義唐郡。後周于沂水縣置莒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獨以莒縣屬瑯琊郡。唐武德五年,以沂水、新泰、莒縣復置莒州。貞觀八年,州廢,以莒縣屬密州。宋因之。金置城陽軍。大定二十二年,陞為城陽州。二十四年,更為莒州,治莒縣。元因之,屬益都路。明省縣入州,割蒙陰直隸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一百七十里。

沂水縣

周,春秋時為魯東鄆邑,後為齊併。東鄆莒、魯所爭,西鄆,昭公所處也。漢置東莞縣,屬瑯琊郡。東漢屬瑯琊國。晉於此置東莞郡。南北朝劉宋因之。元魏孝文於此置新泰縣。後齊廢東莞郡為東安。隋開皇初郡廢,改新泰曰東安。十六年,改東安為沂水,別置東安縣於古蓋城,屬莒州。大業初州廢,屬瑯琊郡。唐、宋俱屬沂州,金、元俱屬莒州。明仍置沂水縣,屬莒州。

皇清屬青州府莒州編戶一百四十三里。

日照縣

考證

漢瑯琊郡海曲縣地。舊設鹽官於此,名「日照。」 魏、晉、南宋、北魏、隋、唐、宋俱莒縣地。金始置縣,屬莒州。元因之。明屬莒州。

皇清屬青州府莒州編戶八十三里。

青州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青州府疆域圖

青州府疆域圖

府志不詳縣志體例不一今姑照原本載之本府。

郡名青者,青東方也,居少陽,其色為青,取生生不已之意。青州之域,北去京師千里。東界萊州濰縣百里,西界濟南淄川,百二十里,南界兗之沂州,三百八十五里,北界濟南利津,百九十里。東西廣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五百七十五里。古齊地。

益都縣

東界昌樂縣,五十五里。

西界濟南府新城縣一百里。

南界臨胊縣,二十五里。

北界臨淄縣三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五里

南北袤五十五里

臨淄縣

東至益都縣界朱良店三十里,到壽光縣七十里。

南至益都界淄河店南十五里,到益都五十里。西至濟南府長山縣界皇晉村,三十五里,到長山縣九十里。

北至樂安縣界黃丘店二十五里,到樂安五十里。

東南至益都界齊陵十五里,到昌樂一百里。西南至益都界金陵驛三十里,到淄川縣九十里。

東北至彭家莊,三十五里到壽光縣八十里《田》。西北至博興縣界大夫店北,二十五里,到博興九十里至。

京師九百五十里,至省三百里,至本府五十里。

博興縣

東至樂安縣六十里,以劉官莊店為界,至縣治四十五里。

西至高苑縣三十里,以「姚家套」 為界,至縣治八里。

南至臨淄縣九十里,以「興福」 為界,至縣治五十里。

北至蒲臺縣六十里,以楊家橋為界,至縣治十八里,北至

京都八百里

南至江南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省二百八十里

東南至本府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

南北袤九十里

高苑縣

東至博興縣三十里,以姚家套為界,至縣治二十里。

西至青城縣五十里,以田鎮為界,至縣治三十里。

南至新城縣三十里,以「小清河」 為界,至縣治五里。

北至蒲臺縣七十里,以舊鎮為界,至縣治四十里。

東南抵臨淄縣九十里,以通濟橋為界,至縣治五里。

西南抵鄒平縣七十里,以岔河為界,至縣治七里。

東北至利津縣一百四十里,以鄭家店為界,至縣治三十里。

西北抵武定州一百四十里,以田鎮為界,至縣治三十里。

東南達本府一百五十里。

西南達省會,二百四十里。至

京都八百里

至江南一千七百里

東西延五十里

南北袤四十里

樂安縣

東至彭家道口壽光縣界,三十里。

南至黃坵店南臨淄縣界,二十三里。

西至白家務博興縣界十里。

北至稍頭村,利津縣界,一百里。

東南:至鄧家莊壽光縣界二十七里。

西南至張郭店,臨淄縣界,二十五里。

西北至利城、博興縣界二十里。

東北:至海口,一百一十里。

南抵府城九十里

西南抵省城三百五十里。

西北抵

京師九百里

西南抵江寧,一千六百里。

廣四十里,袤一百二十三里。

壽光縣

城至海涯一百里

東至斟灌四十里。斟灌之東,即濰縣界。

南至紀城二十五里,紀城南三里許,即益都界,西至陽水四十餘里。

北至青州七十里,去濟南四百里。

廣九十里,袤一百三十里。

臨胊縣:《縣志》不載。按《府志》、「圖考」

縣在府東南四十里

東界安丘七十五里

西界益都七十里

南界沂水一百五里

北界益都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安丘縣》。

東至濰水高密界,五十里。

西至雨羅,臨胊縣界,六十里。

南至清河諸城界,六十里。

北至歸畽濰縣界十里

西去府百六十里,去省五百里,去

京師一千四百里。廣百四十里,袤七十里。

諸城縣

東至膠州界七十里

西至莒州界五十里

南至日照縣界,百二十里。

北至安丘縣界六十里

抵本府二百八十里,抵省城六百三十里達

京師一千二百里。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蒙陰縣

正東四十里黃草關,接沂水縣西界。

正西四十五里南「鮑邨」 ,接新泰縣東界;正南四十里抵蒙山,接費縣北界。

正北一百六十里魯山,接益都縣南界。

東南四十里紫荊關,接費縣東北界。

西南三十五里白馬關,接費縣西北界。

東北六十里坦埠,接沂水縣西界。

西北一百里欒家莊,接萊蕪縣東南界。

「由縣治北三百五十里達于青州府,西北四百里達于山東布政司」 ,達

京師、陸路一千三百里。水路二千零六十里。歷陸

路,三百二十里至濟寧登舟。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二百里。

昌樂縣

東至濰縣界二十五里

西至益都縣界十五里

南至安丘縣界八十里

北至壽光縣界,一十里。「至」

京師一千一百里

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莒州

東至日照縣界平柳河鋪五十里。

南至沂州界大神堂鋪九十里。

西至沂水縣界蘇家峪鋪六十里。

北至諸城縣界漢王鋪一百二十里,至

京師一千五百里

東西橫一百二十里,南北縱三百六十里。《沂水縣》。

縣在州之西八十里

東界本州十里

西界蒙陰八十里

南界:沂州,一百二十五里。

北界臨胊一百五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五里。

日照縣

東扺石臼所二十里接海。

西抵「九里坡」 ,莒州界一百里,至莒州一百六十里。

南抵分水江南贛榆界,九十里,至贛榆一百六十里。

北抵《兩城集》,「諸城縣界四十里,至諸城一百六十里,至本府四百六十里,至省城八百里,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徑二百二十里,廣一百二十里。

形勝附[编辑]

益都縣

按:《縣志》未載《形勝》。

臨淄縣

南距牛山,西繞時水,淄、澠北流活活,東秦之「走集」 ,郡徼之勝概。

附八景

「龍池秋月  」 ,「高陽酒館  ,牛山春雨。」 「西寺晚鐘  。」 「矮槐夏陰  ,淄河晚釣。」 「桓臺舊址  ,晏相遺塚。」

博興縣

本縣距青州百四十里,地勢平衍,無山陵之峻絕,林壑之幽奇,惟西南一帶有小清諸河匯流環抱,萬一有警,則決水捍城,汪洋浩瀚,可保無虞。至城北漸高,水不及護,則用屯劄守御之法,東北、西北增置敵樓,肩背相望,足稱一邑之形勝云。

附八景

「蒲姑春草  ,柳橋夜月  。」 「《貝丘》風細,灣水霞明  。通濟酒家  ,南湖漁棹。東野田疇  ,西城蔬圃。」

高苑縣

《唐縣令李仁碑》:「包泰山而作鎮,負東海以為池。」 《山東通志》:「商山峙其東,清河阻其西。」

城之四周:西北高阜,東南汙下。《大清河》經其北,《小清河》界其南。

附八景

《南山霽雪 》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奇崎晴嵐,四時皆佳。至雪霽後,則一巖簇玉,萬樹綴瓊,宛然天開圖畫也。

《濟水明霞 》,水橫縣南五里,澎湃㶑灔,狀難盡寫。乃若朝暉夕照,掩映波中,始知水天一色,霞鶩齊飛,非虛語矣。

《靈廟遺忠 》靈侯,周厲王時三諫官也,祠與墓俱在城內。

籠河,播《孝 顏文》姜籠蓋水也。發源顏神鎮,流至岔河入境。

翟城,春雨 。縣西北,長堤如帶,《父老傳》云,「此古翟城也。」

靈臺,《秋月 》。縣東郭稍北有臺巋然,相傳為「靈異臺。」

《南浦漁歌 》:「浦名錦秋,饒魚藕,土人競採取之。」

《古墟牧唱 》墟為魯仲連墓,在縣西五里,遺址尚存。

樂安縣

按:《縣志》未載《形勝》。

壽光縣

按:《縣志》未載《形勝》。

臨胊縣

東有《靈紀》諸山,群峰插漢。西有「《逢嵩》繹絡」 ,疊嶂摩雲。

南則穆陵三關,橫亙長城,險阻可守。北則俯臨三澗,環以絕巘,夾道難馳。豈非《十二河山》,由來稱勝者乎?

安丘縣

按:《縣志》未載《形勝》。

諸城縣

東峙廬山,南挹馬耳,泆、淇環其西,濰、浯阻其北。蘇子瞻《蓋公堂記》云:「東並海,南放之九仙,北屬之勞山。」 此形勝之大觀也。

蒙陰縣

《山東通志》:「前據蒙山之險,後阻穆陵之固。野言百流出其中,千巒環其外,頗有四塞之固,在所不爭之區。」

昌樂縣

《舊志》:面雲門而作鎮,負滄溟以為池,勢拱上遊,地當孔道。

附十景

劇縣春晴  ,營丘夜雨  。黃村黍熟,白石花飛  。龍洞雲開  ,馬山雪霽。孤峰夕照  ,方水朝煙  。庵上僧鐘,埠頭人集。

莒州

北枕大峴,東襟溟渤,南據沂贛之上游,西接龜蒙之左鄙。

附八景

《屋樓春曉  》,「浮來夕照  」 ,西湖煙雨,絡山樵牧  。馬鬐《聳翠  》,《書院夜誦》,《沐水拖藍  》,山寺晚鐘,

沂水縣

面表臨沂,背枕穆陵,左攜莒父,右提龜蒙。「河東衝而南折,形如玉符之懸肘;山左肱而西抱,勢若寶月之墮懷。」

日照縣

大洋環東,群山萃秀。南北走集,青、莒維藩。《明一統志》:「東道之雄,憑負山海。」

《通志》:「孤奎南峙,滄海東瀕。」

《郡志》:「地控青、齊,山連兗魯。」

《南燕潘聰》云:「四塞之固,負海之饒。」

《木華海賦》:「洪濤瀾汗,萬里無際。」

附十景

《聚奎聳翠 》,即聚奎山,形如筆架,青翠欲滴。「絲河煙雨 」 ,即絲山河山。每將雨,山頂輒有雲如冠。

《空水噴珠 》,即空中水山也。其巖水下流,瀑布如珠,纍纍不絕。

「矮岐、朝元 」 ,即矮岐、朝元二山。頂有岐巒,中有朝元觀。銀杏樹大數圍,山形環抱,竹木參差。《馱兒真像 》,即馱兒山,在城西北絕頂後有石,如人負小兒狀。

《碧瀚連天 》碧瀚,東海也,在縣東二十里,潮汐滔天。

珠盆銀浪 縣東大海,每日將出,形如花盆托之,色赤若珠。其波浪照耀如銀,光彩奪目,海市奇觀 。按《齊乘》「海市」 之名始見江鄰幾《雜志》,夏三四月,秋七八月,天氣晴和,東風微作,時常常見之。見則城郭、山巒、林木、樓閣、車馬、旌旗、衣冠、人物,雜奇變幻,恍惚若真。

蹬山春曉 ,三月間含桃盛開,凌晨一望,粲若朝霞,山花輝映春色,莫麗于此。

《婁溝夜月 》,在縣西北九十里,山徑迂曲,入六七里許,至三官庵。當星月皎潔,群嵐獻秀,林木參差,月色出沒隱現,景況不一,殊有異觀云。

青州府星野考        府志[编辑]

齊分

《女虛危》,在子《元枵》之次,齊分野。

《晉天文志》曰:「齊國入虛六度。北海入虛九度。樂安入危四度。」

《唐天文志》曰:「須女,虛、危,元枵也。」 初,須女五度,餘二千三百七十四,秒四少。中虛九度。終危十二度。「自濟北東踰濟水,涉平陰,至于山茌,循岱嶽眾山之陰,東南及高密,又東盡萊邑之地,得漢。」

北海、千乘、淄川、濟南、齊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濱于碣石。《古齊紀》:「祝淳、于萊、譚寒及斟鄩、有過,有鬲蒲姑氏之國」 ,其地得娵訾之下流,自濟東達于河外,故其象著為天津,絕雲漢之陽。凡司人之星與群臣之錄,皆主虛危,故岱宗為十二諸侯受命府。又下流當九河末派,比于星紀。

今《青州》屬邑,曰「益都」 ,曰「臨淄」 ,曰「博興」 ,曰「高苑」 ,曰「樂安」 ,曰「壽光」 ,曰「昌樂」 ,曰「臨胊」 ,皆齊之舊境也,宜屬于此。

魯分

奎婁在戌,降婁之次,魯分野。

《晉天文志》曰:「東海入奎一度。瑯琊入奎六度。城陽入婁九度。」

《唐天文志》曰:「奎、婁,降婁也。初,奎二度,餘一千二百一十七,秒十七少;中婁一度。終胃三度。目蛇丘、肥城,南屆鉅野,東達梁父,循岱嶽眾山之陽,以負東海。又濱泗水,經方與沛、留、彭城,東至于呂梁,乃東南抵淮,並淮水而東,盡徐夷之地,得漢東平、魯國、瑯琊、東海、泗水、城陽、古魯、薛、邾、莒、小邾、徐郯、鄫、鄅、邳、邿、任、宿、須句、顓臾、牟,遂鑄彝介、根牟,及大庭氏之國。」 奎為大澤,在陬訾下流,當鉅野之東陽,至於淮、泗、婁、胃之墟,東北負山,蓋中國膏腴地,百穀之所阜也。

今《青州》屬邑,曰「莒州」 ,曰「沂水」 ,曰「日照」 ,曰「安丘」 ,曰「諸城」 ,曰「蒙陰」 ,皆魯之舊境也,宜屬於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