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6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目錄

 青州府部彙考三

  青州府山川考下

職方典第二百六十一卷

青州府部彙考三[编辑]

青州府山川考下       府志[编辑]

蒙陰縣

蒙陰山 :在城南八里,一名「仙洞山。」

龜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形似龜,孔子《龜山操》:「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 ,即此。山下有顓臾城,有玉虛宮,唐仙人賈翁所建,今廢。

蒙山 在東山下有陽口村,有玉皇廟,相傳老萊子故宅,今失其址。山延袤八十餘里,《禹貢》「蒙羽其藝。」 山頂產雲芝茶,遠近珍之。

方山 在城北八里,即縣之主山也。

三山 有二:一在城東南三里,一在城西南三里,每山有三嶷,因名。一名「筆架山。」

飛娥山 在城北八里,俗呼「鳳凰山。」

具山 ,距城東北十五里,即《春秋》「具敖」 ,犯諱之具也。

敖山 ,在城西北三十五里堂阜社,《春秋傳》:「先君獻武廢二山」 ,《國語》:「晉范獻子問具敖」 ,即此。本縣八景之一曰敖山、《筆卓》。

九女山 :在城東南十里。上有九女祠。

寶山 在城東八里

綿山 在城東十里

荊山 在城南十五里城子社,舊志作「金」 ,訛。九仙山 ,在城南三十五里,與蒙山連麓。世傳昔有九仙羽化于此,因名。

雙山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

浮來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春秋》隱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來」 ,即此。

巨圍山 ,在復安社。後魏酈道元《水經注》云:「巨圍水源出蒙陰縣巨司山」 ,即此。

紅山 在太平社,山下有紅溝,出丹砂。

五女山 此西五女山也,在保安社。《水經注》謂「桑泉源出此。」

堯山 :在城東三十里。

覆釜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

陡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

洪山 :在城東五十里。

黃墩山 :在城東三十五里。

檀山 :距城東四十里。

長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

掛榜山

五女山 在中山社,此東五女山也。

中山 ,在城東北五十五里。本縣八景之一,曰《中山晚照》。

滄福山 在城東北六十里,西經萊蕪,接泰山。「安平山 」 在城東北八十里。

黃孤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石門西。《水經注》云:「小沂水之源出此。」

書案山

云云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李奇曰:「云云在梁父東。」 晉灼曰:「云云在蒙陰縣東北,下有云云亭也。」 《管子》:「封泰山,禪云云。」 即此。

昔賢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下有昔賢谷,齊相晏嬰祖居之地也。

孝山堂 在城東北八十里。漢郭巨葬母于此。乾山 在城東北九十里,山陽為郭巨墓。大崓山 、盧崓山 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山下有金盧縣城,即漢之故盧縣也。

鹿嶺山 ,在盧崓山北。《水經注》云:「盧川水之源出此。」

兩縣山 :城北六十里,一名龍亭洞。東南隸蒙陰,西北隸新泰,故名。山頂有銀礦一區,舊蒙、新兩縣土民同守。

臨樂山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狗跑泉出其下。《齊乘》以為沂水之源出此。

歷山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上有舜皇廟,今有歷山社。

艾山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水經》云:「沂水出泰安」 ,蓋艾山東南二十餘里狗泉山是也。《齊乘》亦因《寰宇記》而誤。《春秋》魯隱公六年,「夏五月,公會齊侯盟于艾」 ,即此。

嵩崓山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山上一石,聳然特起,絕頂處四平,約一畝許,孤立萬山中,若嵩嶽狀,故名石崓頂山峰山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碁山 上有仙碁

斜山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雕崖山 」 山之巖壑玲瓏,宛如雕斲之狀,沂水經其前。

大弁山 ,《水經注》謂「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 ,即此。

魯山 ,在城北一百六十里。《水經注》:螳螂之水源出此。

叟崓 在城西南七里。金仙嶺 在城東南四十里。

龍岡埠 在城西三十里。

坦埠 以地平坦,故名。

伏牛峪 :在城西北十八里。

峪, 在城西北三十五里。「昔賢峪」, 在昔賢山之下,中為晏子莊,今有嬰之墓在。

仙人洞 在城南五里蒙陰山上。廣容數百人,漢承宮隱於此。本縣八景之一,曰「南山仙洞」 、水簾洞 。洞口泉水懸崖而下,狀如垂簾,故名。本縣八景之一,曰「東巘水簾。」 上有鬼谷子修仙祠。

老子洞 ,連斗崓之左,世傳周老子修鍊之所,今石床、丹井、藥臼猶存。

北麓書堂

堂阜

中山古剎

桑泉水 即城南東西橫帶之大河也。後魏酈道元《水經注》云:「源出縣西南保安社之五女山。」 堂阜水 在縣西北,源出堂阜,浮來諸山。《水經注》云:「其水導源堂阜,東南注桑泉水。」 即此。巨圍水 ,在縣西北,源出巨圍山南流。《水經注》云:「巨圍水源出蒙陰縣巨圍山,東南注於桑泉水。」 即此。

叟崓水 ,在縣西南七里。源出九仙山,北流入汶水。

汶水 在縣南九仙、汶溪二社地,即《水經注》所謂「叟崓水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 者。蒙陰水 ,在縣東南十五里。源出綿山,北流入汶河。

蒙山水 在縣東南桃墟社,俗名桃墟河水。《水經注》云:「沂水又南與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陰,東流逕陽都縣東南注沂水。」 《山東通志》亦作「桃曲河」 ,從俗云耳。

小沂水 在縣東北。《水經注》云:「源出黃孤山,西南流轉東入于沂。」

螳螂水 ,在福吉社,俗名松仙河。《水經注》云:源出魯山,東南流,右注沂水。

東關河 在縣東關外,舊名「方川河。」 源出縣北復安社廬山南宰家峪,南流逕方山東,再過本縣東關,注「桑泉水。」

南河 在南河社,即《齊乘》所謂「南河川」 也。源出賈莊社惡渭西山淤土地,北流至玉泉社,玉泉水來入。至南河社,狗泉水來入。合流至河莊注沂水。

桑泉 在保安社五女山,即桑泉水之源也。泉河泉 ,在泉河社,舊名「合泉」 ,從地湧出十餘泓,北注桑泉水。

伏牛泉 :在方山社南。注巨圍水。

「名義泉 」 在名義社北,注桑泉水,一名「官橋泉。」 「洗硯泉 」 在書堂社云山之麓。元張子塾之洗硯泉也。

順德泉 本府顏神鎮有活泉一窟,水流洶湧,乃宋顏氏孝感泉也。熙寧中,封順德夫人,立祠祀之。本縣順德社亦有活泉一窟,鄉人以社名「順德」 ,因創顏氏祠。泉流南注小沂水。

龍泉 有二,一在龍泉社,世傳昔有龍潛于此,因名,即《水經注》之諸葛泉也。一在汶水社龍泉觀前,本縣八景之一曰「龍泉漱玉。」

昌樂縣

孤山 峰巒峭拔,高插雲霄。有穴曰龍洞。按《縣志》,「孤山在城東二十里,夷齊避紂隱此。」 一名鳳山。

《首陽山 》按首陽在河東蒲坂,又今永平灤州屬孤竹地,此又在海濱矣。

方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山麓有龍祠,龍池,四時不竭。

《桃花山 》山宜桃,故名。

聚角山

黃山 在淳于社,寶泉出焉,上有黃仙公廟。西黃山 ,在歇頭倉之南。

豹山 在《黃山》之南。

金山 在岳泉社

二姑山 :在城南二十五里。相傳二仙姑成道于此。

隨姑山 在城南四十里,有人隨仙姑至此。山麓有龍泉,冬夏不竭。

紀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上有大王廟。廟前有池,禱雨多應。

擂鼓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白狼河發源,上有白狼廟。

馬駒嶺 :在城南六十里。

柳山 ,舊傳盜蹠所居,寨垣遺址存焉。

長龍山 與孤山相連,共名「龍鳳。」

《賀家山 》孤山之西,與草山相連。

嶠山 :城南三十里。尖峰獨秀,高入雲霄。上有仙路,春夏草木不生。山之西坂有石眼,秋出紅水。

東丹河 ,源發方山西麓,轉發城西。萬曆四十一年,知府定興王公、知縣澧州劉公建葺石橋。西丹河 ,源出紀山,按《竹書》云:「堯放丹朱于丹水。」 朱虛縣有丹山,又名堯山,下帶長坂,曰破車峴,東西二丹水出焉,北入於海。

堯河 :在城西二十里。

金水河 跪河 ,源出孤山之南。按《縣志》,金河在營丘廢城南。

「寶泉 」 ,源出黃山下與汙水合流。

新泉 在城東北,西流入丹水。

汙河 ,源出方山東麓,與寶泉合。慶曆初,是水湧出僧伽大士,一夕現身三尺餘,及曙,近地居民出之,乃金鑄之像。

乳泉 ,在郭齊社。其水懸流如雨狀,可以療疾。龍泉 ,在隨姑山麓。甘美不竭。

釀泉 ,在北炎之南,依阿耨之水。《元碑刻》云「即西丹源也。」 未詳。

勝水井 在營丘廢城外。

北炎井 在廣福寺。相傳唐、宋以來已有。其水清涼甘美,與諸水不同。

方池 ,在方山,水自石出。

竇公渠 即竇琰溉田處,時號「竇公渠。」

龍洞 ,在孤山南,禱雨輒應。

方山洞 :在方山東麓。

石鱉溝 在孤山鋪之東,連綿數十里。溝底盡為石,奇秀如鱉。間亦有岑巋攢聚,陟秀突起者。長命溝 ,在城東南二十里。

白土溝 在孤山北麓。狀元楊公惟聰命生員曲曰光按圖察土,尋至登州,其脈不絕。

韓信溝 在縣西南「韓信社。」

白石坑 在城東南七十里。其石可為器用。青石坑 一在辛王,一在朱留,大有益於民。響水崖 在方山北。水自上流,潺湲之聲聞一二里,因名。

石灣 在石鱉溝

墨。 在《窩駝店》之南數里。其色如墨,居民取之染衣。

胊水 按本縣地理,唐時舊有胊水,今迷莒州。

屋樓山 在城東二十里。林木叢列,望之若樓觀然。按《州志》,「山椒建浮圖數十仞,高插雲天。佛殿翬飛,古柏婆娑。俯視沫流,如練如帶。州人於浴佛日登之,士女駢填,列肆如市。」 東一面有瓦壟等崖,峻絕如削。

浮來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一名浮丘。《春秋》「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 ,即此。山畔有莒子陵,山陽有定林寺,內有古木,傳以為春秋時所植。高數仞,清陰竟畝,夏月無暑,為州人遊覽之佳境也。檀特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黃華水發源於此。雹山 ,在州東北一百里。舊有廟,祈禱輒應,後漸傾圮。知州葉盛重修。

高柘山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一名「巨平」 ,又名「臺頭。」 浯水出其下,東流與濰水合,入於海。土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

基山 ,在州北一百里。

石壁山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

喬山 在州東北二十里。

團山 在州北六十里

靈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

荊林山 :在州東北七十里。

青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

考證

張暹山 ,在州東北一百里。

雲孔山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山有孔隱隱而下,可容數十人,內出雲氣。產山乳,脆美可餐。擂鼓山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

五山 在箕山社,五峰並峙,如筆架狀。山之陽有修真觀,古木陰森,碑刻尚存。

望海山 ,在州南一百里。

護石崖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其崖虛空,每遇大水泛溢,則出羊肚石。管石《上水石》,玲瓏異狀,人多取之。

焦原山 ,在州南四十里。《記》云:「莒有焦原,臨百仞之溪,人莫敢近,莒之勇士登焉。」

鬐山 在州南六十里,以形名山麓。登陟之徑有里餘步聲鏗訇,似行板築之。上巔有二,并隔咫而鑿,一甘一鹵。東有馬口石。西為揚廣峽,宋儒楊光輔讀書址即此。俗誤以揚光峽為揚廣峽。山徑東起,一山與鬐並,曰几山,一名馳山。北曰寨山。又有曰梁山。巽而雙峙者,曰楊家山。自鬐東南,蒼翠萬狀,而最奇在集盧山。山有峰,曰壁立,又曰蓮花,有寺曰明額有大樹,唐時物。又東南為扁山,為望海山,去州百里,皆鬐之嶧也。箕屋山 ,按《水經》,濰水出瑯琊箕縣者,即此。絡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按《州志》,絡山,州主山也。自小泰山穆陵而南,經莒境,曰起山,曰絡山。又南即障流、浮來諸山,按絡後峰臨河,壁立蒼翠,南北兩峰並峙。北峰下有三教堂,殘碑尚存,上鐫為葛仙翁與舉人苗頭讀書處。山巔有泉,冽甚,相傳原有二泉,山畔有單姓者塞其一,綠草如茵,樵牧絡繹不絕。

七寶山 在州北一百里。出金、銀、銅、鐵、鉛、錫土金銀非此土不液,故曰七寶。南十五里有古石港,銀洞在焉。居民往年曾開之,矛戈𩰚鬩,得雄者採,因此致富。又南有張暹山。又東曰漢汪山。沐河 在州治東三里。其水發源自沂山,經沂水縣界,至州南流轉西南,入沂州境。《周禮職方氏》青州,其浸沂水。即此。

濰水 在州治西北百里。源出箕屋山,東北達密州。

鶴水 在州治南三十里。按《州志》,「鶴水南二十里」 ,發源日照縣界,未詳。過九里泊,西南去,經王彪諸山水入焉。又西南至西鶴水,地名蠻莊水南來入焉。北轉經葛湖東公婆山下,西流小嶺集北南來石井水入焉,西入沭。

呂清水 在州治西八里。發源於絡山五橫橋,過西湖會黃華水,回流東南合沭水。

黃華水 在州西五里。發源檀特山,合絡山諸水,瀦為莒之西湖者。今下流稱「灞水」 ,灞西南流,又轉東南入沭。

袁公水 在州治東北五十里。發源青山,流於西南,入於沭水。

潯水 在州治東南六十里。發源馬鬐山,流於西南,入於沭水。

孝源泉 在州治北一百里。唐孝子孫既廬母墓,有醴泉湧於墓側,因名。天大旱,惟泉不竭。貞元間立碑泉右。至元間,耆老李信禱雨,有雙鯉出,是夕大雨。

陵陽湖 東十五里

葛湖 南十五里

西湖 西二里,于欽所謂「合黃華、呂清之水瀦而為湖」 者。有大湖,有小湖,皆在西湖中,相傳建國時遊翫之地。

土山湖 西四十里

天井汪 東北四十五里。環圍皆山,袁公水自巽地來,匯聚成淵,盈科北流,又轉而南,風景極佳。

酒醋汪 蓮花、汪 漢、汪 《九里泊》

滿塘,泊 潦。泊 灰子,泊 龍泉溝。

于里溝 。葛溝 。頭溝 。黃華溝。

「磨石溝 。」 「士溝 。」 「《車輞》溝 。」 「亭溝。」

棠棣溝 鴻溝 以上俱見《州志》。

沂水縣

織女山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中有石洞,深遠莫測,人傳聞有織杼聲。

雕崖山 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連絡蒙陰縣界。其山巖壑聳秀,如雕斲之狀,沂水出焉。白馬崖山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最高崖間有石馬,旁有石人,若天造成。

盧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蒙山少北。其山蔥蒨委長,望之如黛,峰巒明秀,略與蒙山等。連綿山 爆山 ,山有二峰,相去一里,雙巒齊秀,員峙若一。沂水經其下。

黃孤山

閭山

鹿嶺山 以上諸山見《水經注》。

高柘山 在縣東北百里。《漢志》:靈門有高柘山,浯水所出,東入濰。又名巨平山,俗曰臺頭山。沂山 在縣北百里,其陰為臨胊,其陽為沂水。今《一統志》《省志》《郡志》皆入臨胊,而山之奇峻多在山之陽。杜佑《通典》曰:「沂水隋縣,有穆陵山,齊南界。」 《元史·地理志》亦云:「沂水縣有沂山,為東鎮。」 則山之屬沂舊矣。

大弁山 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與雕崖山連麓。俗稱太平崓,其頂平八九十里。《水經注》為: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小泰山,今沂山也。浮來山 ,在縣西北境。按編修公鼐辨有云:「後人不識浮來所在,因《春秋》與莒人盟之文,遂以莒城西山當之。」 其謬甚矣。

四門洞 ,在縣治之南。稍折而西,有阜隆隆起,逶迤十餘里,群峰諸岫相望。洞迺直穿其背,有風溜溜內出,噓如噴如,又曰「風門。」 洞之門四:東獨洪廠,高數丈,闊容數百人。稍轉而後,有水澄泓,曰龍潭。潭之側,一線石徑,夾之而行,約三里許,蓮花臺在焉,即純陽修真處也。形殊制詭,備極工巧。崆峒十數里,四面皆通,中有石腦石乳可餐。「海金沙、鵝冠石可以治疾。」

滴水巖 邑人,知縣高大化有記。

沂河 在縣西一里。《周禮》:「青州,其浸沂、沭」 是也。鄭元註曰:「沂山,沂水所出。」 賈公彥曰:「沂水出沂山,水取名於山也。」 酈道元云:「沂有二源,一出柞泉山,一出魚窮山,俱東南流,合成一川。」 右會預山,東北流注之,東南,螳螂水入焉。出魯山,東南流,右注沂水。又東逕蓋縣故城南,東會連綿之水。水發連綿山,南流逕蓋城東,而南入沂。沂水又東經浮來之山,即公來山也。浮來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會甘泉,而注於沂。沂水又南經爆山西,山有二峰,雙巒齊秀,員峙若一。南逕東莞縣故城西。小沂水出黃柘山,東南流逕其城北,南注於沂。今俗為「牛心山」 ,小河所出,或即此也。沂水又南合閭山之水,經東安故城東,合時密水,南流,桑泉、堂阜諸水入之。又南逕陽都縣故城東,又南入臨沂縣界。

沭水 在縣北五十里。《水經》:「沭水出東莞縣西北山。」 註曰:「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引控眾流,積以成川。」 東南流,經邳鄉南,左合峴山水,南至老牛嶺,折而東,經崎山,崎水入焉。又南至洛山,洛水西來入焉。又南入莒州境。

汶河 縣西南八十里,即桑泉水也。合蒙陰諸水入縣界,東北流,又折而南,至河陽村入於沂。銅井泉 縣西南六十里,其泉四出西嶺,下有土為壤地,而伏流滾滾,聞聲於外者,匯為一水,下流五里,入於沂泉,下有平地數十頃,沂水地可以興水利者,惟有此泉。

大石淵 在故東安城西南。西北諸山各水,至此匯為大淵,方數頃,漁泊之利,居民賴之。下流一里入於沂。

雪王臺泉 在縣西八十里。其臺不知其所自始,或曰「故薛國之臺也。」 上有佛寺,泉出臺前,溪壑幽勝,合桑泉水,流九十里入於沂。

上泉 ,在縣西四十里,通順鄉,東南流四十里入於沂。

龍王泉 在縣西北九十里。東流一里入於沂。灰泉 在縣北一百里,東南流七十里入於沂。小水泉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南流二里入於沂。

張莊泉 在縣西北十七里。東南流二里入於沂。

日照縣

聚奎山 在城南十七里,為縣之文筆峰。風火山 在城南六十里,兩都輻輳。明椒山楊忠愍公宿此,有詩。

虎山 :在城南八十里。

觀山 :在城南九十里。

葛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又名葛子山。

矮岐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頂有岐巒雙峰,故名。竹子河發源於此。

三柱山 ,在城北十五里。始皇東遊,命名。「絲山 」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山崖懸溜如絲,二山對峙,絲水發源於此。

河山 在城北二十里,頂有大泉。正德年,劉賊亂,郡民避兵於此,柴官寨之遺址尚存。

白石山 :在城北四十里。

洪寧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

觀瀾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

空中水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從崖畔飛瀑,望若匹練。

五姑洞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世傳將軍李牧妹同四姑修煉於此。

馬空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按《縣志》名作「馬喊空山。」 相傳有一將至此,為賊所困,壘斷谷口不能出。所乘馬喊嘶不已,山忽自開得脫,故名穀倉峪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洞壑幽深,頗堪遊息。

九仙山 :在城西北,近倉廒嶺。山有九峰,高聳摩空,奇秀與諸城接境。

五垛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與諸城接。

牌孤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頂有泉,俗呼為「海眼」 ,深無底止。

鐵骨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

高垛山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龍姑山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俗傳龍女姑嫂修煉於此得道。今石塔址墓蹟尚存。

柏林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

筆架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

鳳凰石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

駝兒山 在城西北一百一十里,有石如人負兒之狀,寨河之源出此。

荊山 在會稽山西北十里。

會稽山 在城西四十里。相傳越王登此,號「小會稽。」

粟山 :在城北九十里。

崑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

葛子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又名葛山。見《通志》。朝元山 與矮岐相連,上有銀杏一株,蔭被數畝。植自宋熙寧間。階下有泉,清甘可挹。邑士子恆肄業于此,誠一幽境云。

小兒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世傳孔子難小兒故里。山下有廟。

蹬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山逕紆回,行六七里始到寺前。岡嶺四合,中平如掌。岩下有泉,芳冽異於他水。梵剎池亭,布置楚楚,澗谷含桃最夥,亦勝地也。

伏兒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

幽固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山下有汪。嘉靖年,有大蛇長數丈,為居民害。一日食水於汪,因吞沂人弟,其兄殺之。

得蹤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俗傳張果老失驢得蹤處。

桃源洞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

白垛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山巔壁立,可以避兵。

甲子山 :在白垛山後。

韓家寨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俗傳「韓將軍住軍處。」

高子山 :在城西五十里。

黃山 :在城西一十五里。

黃花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

馬陵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

三垛山

靈樵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有柏樹大數圍。相傳建寺時,大風飄去梁柱,忽有樵人指示其處,樵遂不見,因以名山。

不落固山 :在城西六十五里。山勢峻拔,委蛇蓊蘙,土人常避兵於此。

白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

南北鐵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

風臺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

東海 城東二十里。每天欲雨,海有聲如雷。絲水 ,城東五里,安仁鄉太平里。源出絲山,南遶孤奎山,會寨水東流入海。

大莊河 城東三里,源出黃山柰子紅溝,通固河,合兩河入海。

紅河 城西五十里。源出駝兒山,東流為沈畽河,又東流為曲河,又下為傳畽河,合夾倉河為兩河,東南入海。

寨河 城南十五里進賢鄉劉家寨里。自馱兒山發源,東流入海。又曰「傅畽河。」

竹子河 :城南四十里濤洛店。自矮岐山發源,東流入海。

馬駒井 城南關廂外,水清澈甘美,獨魁諸井,人皆飲之。

《府志》
未載山川
[编辑]

益都縣

北峰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滎陽鄭道昭解《易》。

老隱處

三陽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即三郎山。明衡恭王葬此,更名「三陽。」 舊屬臨胊,今屬益都。

牛耳山 在縣城內西南隅,上埠隆起數尺,形如牛耳。

范公泉 在縣城西門外。宋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洋溪側出醴泉,人以「范公」 目之。

于家河 在縣南。西為響水崖。每秋水時至,巨浪洪濤,聲聞數里。

濆泉 在七里河,一名「馬跑泉。」 此衝郡城大路口,迤西周圍有八景。邑人尚書陳經、知府楊應奎相與繪圖賦詩以紀之。

臨淄縣

澅水 ,出時水東,在縣西十八里,所謂澅中也。俗謂宿留水。以《孟子》「三宿出晝」 ,云水可引灌田,俗呼泥河。《孟子》作「晝」 ,當作晝水。

溫泉 縣南十五里牛山下,時出時涸。邑令楊公端本至,適大出,公有碑紀之,改曰「瑞泉。」 《博興縣》

麻大泊 即魚龍灣,俗名「官湖。」 在縣治西南,離城數里,當博興、高苑、新城三邑之間。周迴五十餘里,蒲葦叢生,乃烏河瀦水之澤也。由姚家口、王家口、許家口灌入泊內,以分水勢,防河隄水之患。而《小清河》又東經李建橋,漢湊水入焉。《壽光縣》

夾河 有二:「一發源于縣城西南十里河頭村,一發源于縣城西南十五里營里村,東西相距三四里許,至縣城西北十五里羅橋,遂合而北流入于清水泊。河傍時有村舍,綠楊被岸,葭菼蒲荷,鳧鷗啁唼。夏秋之際,小堪展眺。」

溫泉 在縣城西南隅外,其水旱不竭,寒不冰,以甓甃之,若井幹焉。規可三十尺,深六七尺,窮坎側注,碧色澄澈,取以瀹茗,清泠特異。其旁古木交陰,景實佳勝,惜無亭榭以資憑眺耳。《臨胊縣》

紅砂嶺

行山 在《紀山》之東北十里為行山,長亙如屏,東北有峰,突起如棋枰。

倉山 在堯山東北五里,為倉山,大小雙峰,中斷孤聳。

「寶瓶山 」 :雙山折而西北二十里,在盤羊店西,牛山 胊城南之東偏十五里為牛山,四望如鉅屏屹立。

《小山 》大山之西北七里。

九鳳山 :小山之南五里。

太平山 沂山之東南二十里為太平山,長亙數里,上下正方,如翠屏當天,即《水經》之大弁山也。

金轎山 :《大弁山》之東北三十里為金轎山;界臨胊、安丘之間。

「明月峰 」 沂山之西北四十里為明月峰、雙筆峰 。明月峰之北二十里為雙筆峰,尖秀並聳,雙插天際如筆穎。

天鹿峰 《雙筆峰》之中,為天鹿峰。

天馬峰 天鹿峰之東南,為天馬峰,形如馬鞍。每天欲雨,則天鹿峰、天馬峰、雙筆峰上有雲如冠,即雨。

九秀山 天鹿之北十里為「九秀山。」

龍頭山 《九秀山》之東為龍頭山。

《虎眠山 九秀山》之西為虎眠山,山如虎橫眠而東迤

月明崖 黃山之東,折而西二十里為月明峰。小百丈崖 在宋莊社,其東數里懸崖壁立,名「小百丈崖」 ,與月明崖相對,亦有洞,相傳白龍、風火二洞相通。

《三一山 》米山之西十里為三一山。其東峰俗名「回頭崓」 ,北峰俗名「香爐頂」 ,南峰俗名「揚州崓」 ,西峰俗名「望佛頂。」 三山西合而東分,可十餘里。北麓有鍾乳洞,俗名「仙人洞」 ,中有石柱石床,玲瓏如冰,淋漓欲滴。燈檠丹竈,皆乳石天成。又有石虎洞。

豬鼻山 《三一》山之東北五里為豬鼻山。山形如彘,引其鼻上有石洞,俗名「硃砂洞。」

禪堂崓 《三一》。山之東南三十里為禪堂崓,崓南三里為單崓。兩崓皆崖石陡絕,可避亂。然單崓雖峭絕,上無泉水,禪堂崓奇峭,不能如單崓。崖半有泉,可足數十人之用。又崓下有泉,自白龍洞中出,匯為河,水冽味甘。

《書堂崓 》李衛公讀書堂,今以名社。香爐山 八岐山之西里許,仰天東望,呼為「香爐山。」 釣魚臺南望,呼為「閣老崓。」

八岐山 ,即《魏書》之八士山。下如九疊屏風,上則八峰駢秀,如森戟排空。

《太平崓 》崓下峻上平,可二十畝。山半有泉一泓,自昔為避亂處。

蓮花山 上有神祠三閣一。

石門山 。山阿有寺,寺三面懸壁萬仞,壁上松檜虯屈不可勝計。石罅中有泉,細溜滴瀝,僅足寺僧之用。山勢如錦嶂環列,獨西面稍平,雖亭午不見日,向夕乃返照熒然,故稱「晚照」 ,為八景之一。邑中人士及遠方讀書者甚眾。或謂入夜忽光明四照,懸壁間,松檜掩映,丹黃碧堊,煜煜有光,以為此晚照所由名。又有人睡酣。寺僧促之醒。令觀晚照。晃昱如前。曰:「此照或一歲數見。或竟歲不一見。所謂向夕見日者非也。」 南崖有三元洞。

孟婆山 ,胊城西十五里為孟婆山,視群山獨高,螺峰如髻,中空曠,可容百餘人。疑即《府志》「孟坡山。」 《蜘蛛山》, 「圓秀孤起,四帶層巒,上有元天上帝宮。」

龍門崓 在蜘蛛山北。逢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許,山麓有殷諸侯逢伯陵祠,故名。其山四面厓壁陡絕,唯一逕可通,上有泉出,巖竇甘潔。金末,避兵者多獲濟焉。巨洋水歷其陰,上又有石鼓,相傳鼓鳴則年凶。玉皇洞 由五井過煖水直南約十里。迤西青石崆峒,懸表天半。遊其下者,凌霄、掬日星,餐雲臥,迥出塵外。

陰德洞 在大峪

朝陽洞

子房洞

禪房洞 俱在「人和社。」

《英山河 》以此名社。

雙山河 、楊河 、牛河 ,以此名社。

大河 出蓮兒山,過流水莊,由破丘嵩山西麓,合九節之水,東北流為大河。南崖有石如龜,逆流而上。其水曲折而東北,過朱羊村南,兩崖如獅如象。又東北過廣堯,合鳳止水,入瀰水。鳳止水 ,冶水之西南十五里。水出三一山,鳴鳳泉流石澗中,水色湛冽,清明如空。逕米山老崖窟,會大石河,至廣堯村南入巨瀰。

湧日泉

天池寺泉

月明泉

鳴琴泉 在沂山北麓。石澗紆曲,水泠泠如鳴琴。石崖鑱「鳴琴」 二字,不知始自何代。

「甘露泉 」 ,在穆陵關後,普照寺門東。側出亂石中,下臨絕澗,前蔭疏松,甘冽特異。

飲馬泉

輝泉

蕙泉

安丘縣

西泉 ,在縣西南一十里。東北入于汶。

蒙陰縣

傅家砦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

天馬山 在城東三十五里。其形如天馬,故云。一名「馬頭崓山。」 重山 在城東四十里。闔縣水俱由此山下入于沂水。

雨曇山 :在城東三十五里。

楊家寨山 :在城東三十五里。己丑,土寇蜂起,武生王柱國率子廩生王運晟糾眾守禦,全活甚眾;一方賴之。

風門山 :在城東北五十五里。

長平山 :在城東北六十里。

貢璧山 在城東北七十里,一名「珍珠山。」 「類錦山 」 在城東北七十里,秋深紅葉,狀若錦屏,後有石人,如抱笏狀,遙與遼崓、石婦對峙。遼崓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南岩下有石,如婦人珠冠抱子狀。

安平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

水仙崓山 :在城東北一百里。一柱孤撐,人莫能扳之。

蜂山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有蜂山社。

虎寨山 在城西南七里。大仙嶺, 在城東北九十里。著善河之源,出此嶺之下。

范協嶺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相傳范蔚宗讀書于此,故名。

松仙嶺 :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

水仙峪 ,在謝莊東五里許,水清瑩如鏡。仙女洞 ,在象家莊河南狼虎崖,石門堅閉,人

不能入

碧巖洞 ,在城東北六十五里,西崖有莊順德夫人祠。東南崖下面西軒廠可容百人,冬暖夏涼,中一孔直通沂境,清泉屈曲環繞,古木參差,亦一縣之佳境也。

龍谷洞 在城東五十里潘莊南山之腰。上下峭壁千尺。嘉靖時,樵者聞洞中木魚聲,好事者鑿磴通之,可容人百許。西南一門,深不可測。「梓河 」 發源于沂水之甄家畽摩天嶺,西回峰澗良畽莊,流至蒙陰之上汪村,與樓山前後諸水東南行,直趨重山,與汶合流,俱入沂。

西諸福河 :在城西北二十里,源出東高都,由伏牛峪南流入汶河。

東諸福河 :在城西一十二里。源出方山,南流入汶河。

保德河 在城東八里。源出具山,南流汶河。桃墟河 在城東二十五里。源出蒙山,北流入汶河。

盧川水 ,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出鹿嶺山下,東南流入沂水縣界,又至坦埠東入梓河,西行與汶水合。

著善河 在城東北六十里著善莊西。源出大仙嶺,南流入梓

舜水河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舜聖社,以源出歷山,故名。今作「順聖」 、「順水」 ,皆誤。

南竺院泉 :在城南三里蒙陰山之北,流入汶河。

卞家泉 在城北一百五里,歷山社入萊蕪縣汶河接濟運道。

海眼泉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斜山社,入萊蕪縣汶河接濟運道。

葛溝泉 在城北一百一十五里青平社,入萊蕪縣汶河接濟運道。

灰泉 :在城北一百六十里。

狗跑泉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沂源社。相傳有王姓者,家畜一黃犬,隨主人外出,主醉臥草茸中,值野火四起,將至主身,犬曍吠不醒,遂跑地出泉,以身展水救之,主得不死,犬力盡斃,故名。舜井 在歷山社,俗傳舜耕處。今有舜皇廟。丹井 在城東北七十里,相傳有龍潛于此。《昌樂縣》。

豬山 :在城南五十里淳于社。

牛山 在營丘之東

洪陽埠 在城東南四十里。

黃岡 在城東北五里,一名「黃陵埠。」

開山口 :在城東南十里。兩山迤逗,中有路通行旅。

黃草關 在方山之東,今名「大岩口」 、小岩口。梁父山 在城東三十五里,與屋樓山連麓並峙。

嚴家崓 在城南四十里。峻極險絕,扳躋無路,曲膝而上,止一線可通。莒之山多險阻,此稱第一。

空沖山 在城東南一百里。又有山曰「小鹿」 ,曰「惡石」 ,三山相連,自根至頂,巖石玲瓏,扳藤而入,轉折幽深,層巒疊嶂,盡東南之美者,即此諸山也。

觀山 在城東五十里。嵐峰陡立,巔絕處名「霞客頂。」 山前有庵,名「正覺禪院」 ,唐時所建,有遺碑尚存。南北對峙者鳳皇垛,疊起者數峰,形勢峻絕。中有石橋,迤南即橋子崖。延袤二十里即可樂垛。東西壁立萬仞,亦山之巖巖者。

盧山 在城東六十里。天空日霽,晴嵐參差,憑高東望,面目宛然。大抵《震》《艮》諸山一派而來,懸崖峭壁,曲澗細流,其大較也。又東為李姑寨,環圍皆山,于群峰起伏之中,獨稱高闊。絕頂或尖或圓,如封如蓋,磊磊而起者,不下十數種。內有一大澗,怪石清溪,恍然仙境。

穀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尖峰突起,樵牧罕至。迤東有走馬峪,眾山深處,多高僧隱居于此。白狼河 源出擂鼓山,唐北海令竇琰引以灌田。

新泉 在城東北隅,西流入丹水。

按察泉 在縣門東

分司井 在縣治東南隅。

紅土溝 在城東十五里孤山北。

鳳皇溝 在城東南喬官店之西。

蓮池 在嶠山北,內多蓮花。

郭齊蓮池 ,成化間,知縣曾昂飲池上,留詩二絕,池主勒之石上。

丹河壩 在城南七里。知縣劉芳奕築,今廢。

莒州

影雞山 :在屋樓山北五十里。

壺山 在城北一百六十里。《漢史》云:「靈門有壺山」 ,即今壺峪諸山。西為太平岡。岡轉而東,四山環之,有泛米山、九山。

沂水縣

龍池 ,在縣北三里。南二里入于沂。

溧林河 在縣西。曲流經龍山下,東注于沂、日照縣。

盤谷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東偏有泉,深不可測,俗呼為海眼。頂上池廣數畝,間產石菖蒲。《通志》誤作牌孤山。

分流山 山陰之水北流,山陽之水南流,因名。「白雲山 」 ,在城西南三十里,岡嶺四合,西偏獨缺,竹木差參,亦可備韻士之流覽云。

阿掖山 ,在城南八十里,山東北上元寺,《元朝碑記》存焉。

靈山 :在城南二十里,與聚奎東西對峙,夾河兩岸,為一邑旗鼓之象云。

各海口 :龍汪口。萬皮口。夾倉口。濤洛口。「漲洛口。」

固河 :城南十六里。東南入海。

《勤稽汪 》城西南五十里,在層山峽中,深不可測,相傳為神龍所窟,遇旱,每禱于此,上有龍祠。。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