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9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七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五
太原府關梁考
太原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七卷
太原府部彙考五
[编辑]太原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府屬總載
天門關 在陽曲縣西北六十里,路通舊嵐管州。宋設戍兵。金置酒官。其東北崖,隋煬帝為晉王時所開,名「楊廣道」 ,置巡檢司。
石嶺關 在陽曲縣東北一百里,忻州南四十里,乃并、代、雲、朔要衝之路。明萬曆二十五年,巡撫魏公《甎包》置巡檢司。馬陵關 ,在太谷縣東南七十里,榆社縣西北九十里,相傳為龐涓自刎處。又五代梁伐太原,刺史張歸厚自馬陵關入,即此。
隆州谷關 ,一名龍舟峪關,在祁縣東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溝縣。兩壁皆山道,傍有水,名「胡甲水。」 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
伏馬關 ,一名「白馬關」 ,在盂縣東北七十里。又東四十里有榆棗關,滹沱河所經,路通真定府平山縣界。
鹿徑嶺關 在靜樂縣西六十里,路通岢嵐州界,舊置巡檢司。
兩嶺隘 在靜樂縣南六十里,路通陽曲縣。明初,調太原左衛官軍守。洪武八年,改置故鎮巡檢司。
兩嶺關 在靜樂縣東六十五里。
樓煩鎮 在靜樂縣南七十里。東臨汾水,西扺周洪山,通交城縣。本宋、金縣治,元改置巡檢司。明因之,洪武二年建。
娑婆嶺隘 在靜樂縣東八十里。明初,調太原左衛官兵守。洪武七年,置巡檢司,土城如兩嶺,其西五十里有馬家會隘口,東北十里有石神嶺隘口,通忻州界,西北三里有橋門嶺隘口,其東南十餘里有楊寨溝隘口,東北十里有懸鐘嶺隘口,通忻州牛尾寨。
陽家寨 在河曲縣西北七十里。舊調鎮西衛官軍守,今革。
葦澤關 在平定州東北八十三里。隋於此置縣,亦名葦澤,後廢。
井陘關 一名固關,在平定州東九十里。漢韓信擊趙,東下井陘,即此。明洪武三年,置固關巡檢司。其南二三里為甘桃口,北十里有娘子關,俱路通直隸真定府井陘縣界。
馬嶺關 在樂平縣東南一百里,直隸兵戍守。赤塘關 ,在忻州西南五十里。昔田父劉赤塘隱此,故名。
寨西隘口 乃雲內鎮也,一名「雲內堡。」 在忻州西北五十里。明洪武年間,置巡檢司。
沙溝寨 ,在忻州西北七十里。明洪武年間置巡檢司。
牛尾莊寨 ,在忻州西南九十里白馬山西南,路通靜樂縣界。明洪武七年,置巡檢司。
鴈門關 在府城北,代州四十里。春秋時屬趙,秦為鴈門郡。明洪武二年,置守禦所於鴈門,當朔州、馬邑、大同之衝,通忻州崞峙諸郡縣之路。東有水峪、狐峪、馬蘭、茹越等十隘口。西有太和水、芹弔橋、廟嶺等八隘口,各設戍兵。
平刑嶺關 ,一名「瓶形」 ,鴈門東二百三十五里,路通靈丘縣,西北連渾源州太寨口,南接真定府阜平縣界,設官軍守戍。
大峪口 在五臺縣東北五十里福勝都,路通直隸真定府阜平縣,西通崞縣。明永樂八年,置巡檢司。
高洪口 在五臺縣東南七十里,南連石佛口,北接大峪口,路通阜平縣關口山。明洪武九年,置巡檢司。
飯仙口 在五臺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永樂九年,置巡檢司。其西二十里有狐野口。又西北二十里有趙勝口。
郎嶺關 在繁峙縣東一百里,舊名「狼嶺」 ,路通應州界,振武衛守備。
石佛峪 ,有二,一在崞縣西三十里,北接朔州界,元末用石壘寨,明因之。南通廟嶺,其西北有
郎嶺關洪武七年,千戶王原築。一在五臺縣東南五十里百蘭都。
天澗堡隘 ,在岢嵐州北五里,兩山之間,北通大同,南通本州。
三井鎮 ,在岢嵐州東北四十里三井村,明初置巡檢司,今革。
二郎關 在岢嵐州北二十五里。元大德十一年,置巡檢司。明因之。洪武十八年重建。
于坑堡隘 、洪谷堡隘 ,俱在州西北八十里,其路俱通保德州。
天村寨 ,在嵐縣北二十五里。明洪武九年,調鎮西衛官兵守,今裁。
乏馬嶺寨 在嵐縣北六十里。明洪武九年,調鎮西衛官兵守,今裁。
界河口 在興縣東六十里,路通岢嵐州。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
孟家峪 在興縣西南五十里黃河崖,路通陝西神木縣。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
穆家峪 與孟家峪近,舊置巡檢司,尋革。合河關 在興縣北,唐時置。
蔚汾關 在興縣東,唐時置。
得馬水關 在保德州東北一百里。明洪武九年,置巡檢司。
寧武關 在府城西北五百三十里,古樓煩地。明正統初年,因舊名正立關,以寧化所隸焉。後二十三年,又以牆垣高厚弗稱,鴈門復增築之,三關中路之備,於是稱壯。
偏關 在府西北五百里,古武州地。東連丫角山,西逼黃河,與套一水之隔,東仰西伏,故名「偏頭。」 宋南渡後,屬金。元為關。明因之,以時增修,比鴈門、寧武二關尢為險固。
成晉驛莎溝橋 ,在陽曲縣城北七十里,東黃水村。義濟橋 ,在陽曲縣城東北八十里,東黃水鎮。
迎澤橋 在陽曲縣城南迎澤門外,明建。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
南屯橋 ,在陽曲縣城西南一十五里汾河上。「太平橋 」 ,在陽曲縣迎澤門內。
承恩橋 在陽曲縣承恩門外。
宜春橋 在陽曲縣宜春門外。
皇清順治間修,康熙二十年修。
迎暉橋 在陽曲縣迎暉門外。
振武橋 在陽曲縣振武門外。
阜成橋 在陽曲縣阜成門外。
鎮遠橋 在陽曲縣鎮遠門外。
拱極橋 在陽曲縣拱極門外。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
窊流村石橋 在陽曲縣汾河東十里。
蒲淤河石橋 在陽曲縣城西北三十五里蘭岡村。
南寨村石橋 ,在陽曲縣城西北二十里。三交村石橋 ,在陽曲縣城北十里。
南社村石橋 在陽曲縣城西北十里。
赤橋 在太原縣西南七里,晉水北渠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讓橋」 ,至宋太祖,鑿臥虎山,血流成河,故更今名。
北神橋 在太原縣西南十里晉祠鎮北街晉水北渠上。
南神橋 在太原縣西南十里晉祠鎮南街晉水南渠上。
萬春橋 在榆次縣南二里。下壘石為洞,中平如砥。
張慶橋 在榆次縣西南二十里。巨石為梁,下為水門四,雖洪流巨浸,不能衝毀。
流村石橋 在榆次縣北二十里,省會通衢。工作堅緻。
通濟橋 在太谷縣東門外,為水沒。
永濟橋 在太谷縣南門外。明成化間始建,正德十三年重修,初增甕城而廢其橋。城完,移於故址,東南視昔隘矣。
濟民橋 在太谷縣西門外,明嘉靖十九年建。利涉橋 ,在太谷縣北門外。
上段橋 在祁縣西二十里。
東六支橋 在祁縣東北十五里。
賈令橋 在祁縣北十五里。
澗村橋 在祁縣東南二十里。
團柏橋 在祁縣東二里。
韓令橋 在祁縣城南門外。
「北關閣外木橋 」 在徐溝縣北門外,象谷水經流其下。
南門外石橋 在徐溝縣城濠上。
皇清康熙三十九年,建。米陽橋 、孔村橋 、青堆橋 、閻杜橋 俱在清源縣汾河上。秋冬架木為之,至夏撤去,渡以舟楫。
「洞渦河木橋 」 在徐溝縣正北官路。
通濟橋 在交城縣東門外。
東郭橋 在交城縣東關外。
廣仁橋 在交城縣北關外。
遷安橋 在交城縣西北。
石橋 在交城縣小東關外。
西門橋 在交城縣西門外。
南河橋 在交城縣南八里許,俗名「禿尾河。」 夏秋河水泛漲,因建橋於此。
沙河石橋 在交城縣東門外。明嘉靖間建,近圮。
新橋 在交城縣東關外大路上。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建。
交河橋 在交城縣古交村,汾孔交流之所也。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建。
永濟橋 、通濟橋 、潤濟橋 俱在文水縣東《文谷水》上。
通濟隍橋 在文水縣拱辰門外。
樂成橋 在文水縣環軸門外。
朝陽橋 在文水縣朝陽門外。
連城橋 在文水縣迎薰門外。
皇清康熙十一年新以石構。
環岫橋 在文水縣西城門外。
商峽橋 在文水縣馬西都。
徐村橋 在文水縣北文峪河。
大象橋 在文水縣大象都。
南仁橋 在文水縣南仁都。
普濟橋 在文水縣《韓武西都》。
迎仙橋 在壽陽縣童子河。明嘉靖間重修,為河水所壞。
太安橋 在壽陽縣東三十里,東寧都張淨鎮西。
安定橋 ,在壽陽縣西五十里太安橋鎮。張淨橋 ,在壽陽縣東二十里張淨鎮。
西嶺橋 在盂縣西一百二十里,公輸子建。天靈橋 在盂縣河村西三里。
東門橋 在盂縣拱辰門外。
南門橋 在盂縣南薰門外。
西門橋 在盂縣鎮遠門外。
東濟橋 在靜樂縣南七十里。
普濟橋 在靜樂縣西汾水上。
通濟橋 在靜樂縣樓煩河上。明萬曆十七年建,近廢。
普惠橋 在靜樂縣西關河上。明萬曆三十三年建。
迎恩橋 、南薰橋 、「鎮宜橋。」
倒回谷口橋 在河曲縣西南三十里倒回谷溝上。金貞元三年建。
廟溝石橋 在河曲縣東一里。
星坐土橋 在河曲縣東北星坐村六十里,通偏關路。
東門溝迎陽橋 在河曲縣東一里。
澗虹橋 在河曲縣南門外百步。橋跨大澗河上,夏秋水發,其勢騰湧,珊珊有聲。週圍繞山,城樓古廟,映帶左右,殆一異境,河久榛蕪。
皇清順治五年,刱開南門,《勝概》始出。
《大塌平橋 》《平道橋》。
大石橋 在平定州下,城東西門外各一。金崇慶元年,僧人圓正建。
濟川橋 在平定州下城十字街南嘉水上。前架木為梁,以圮壞。明弘治間,知縣吳賢改甃石梁,至今便之。
利涉橋 在平定州下城街南嘉水上。
仙境橋 ,在平定州西八里嘉山河水上。長樂橋 ,在平定州顯應王廟西。
柏井橋 在平定州柏井鎮。一在平定州「八疊板」 ,一在平定州石泉會。
馬嶺橋 在樂平縣,明天順間修。
丁峪口橋 在樂平縣。明隆慶中修。
土巷溝 在樂平縣,有二,俱明萬曆間修。五家莊橋 、司家溝橋 、七節村橋 ,俱在樂平縣。
巨濟橋 在忻州東門外。
西張橋 在忻州南門外。
滹沱河橋 在定襄縣高村,冬架木,春撤。「牧馬河橋 」 在定襄縣張村、鐔村、趙村、「待碭村、西酈村、蔣村,各架木橋,冬架春撤。」
傅家坪土橋 、石橋 俱在代州鴈門關南。鐵柱橋 在代州東門外,兵備張惟誠易以「鐵柱」 ,故名。
峪口橋 在代州東南一十五里。
弔橋 在五臺縣西門外。
通濟橋 在五臺縣孤嶼溝。
白梁橋 在五臺縣滹沱河上。
西巡橋 在五臺縣臺山塔院寺前,舊名「巡檢司橋。」
迎恩橋 在崞縣南關外,金太和三年建,又名「南石橋。」 明成化間修。
永安橋 在崞縣南關外。
普濟橋 在崞縣南二里。
來宣橋 在崞縣北門外,舊名「北石橋。」 金太和三年修。明洪武間重修,改今名。
寧靜橋 在崞縣城西一百里。
嵐漪橋 在岢嵐州西城西。
利涉橋 在興縣東作門外,通惠泉經流於橋下。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易以石砌。
通惠橋 在興縣街市中通惠水上。
石橋 在保德州鷹窠嶺下。宋嘉祐六年,商人王繼宗建,久廢。
天橋 在保德州東北二十里,下臨深澗,上接石峽。橋跨兩山之崖,猶漢在箕斗之間,故名「天橋。」 跨漢,金貞元三年建。
化龍橋 在保德州城內儒學門東,阻城中水,使北流。明萬曆四十二年改修。
保德橋 在保德州南門外。明弘治十四年修,久廢。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州人募築土橋,始成《周行》。
惠民井橋 在保德州城西井溝,明正德八年建,屢修屢圮。橋圮,井亦壞,州人苦之。
皇清康熙十六年、三十三年重修。
石梯橋 在保德州。後為水衝,移入後溝。復建未完,又為水衝。
餘鐵橋 在保德州餘鐵村,久廢。
橋頭橋 在保德州橋頭村。係入省大路。每暴雨水阻,行人壅集,守候至有遲三五日者。明萬曆間,建橋。二十六年,大水衝沒。四十年復建。四十三年,水復衝沒,改修峽口之中,今亦廢。廣濟橋 ,在偏關西迤東五里。
通濟橋 在偏關東
鞏西橋 在偏關西
汾河渡 一在陽曲縣振武門外,一在阜成門外,一在城西角十里,通太原等縣,夏置船濟之,冬春置土橋。
水西關、義渡 、南屯渡 各船一隻,俱陽曲縣。九梁津 ,在河曲縣北一百里,宋慶曆年間,置榷場,路通契丹、遼、夏,近廢。
楊免渡 在河曲縣西北二十里。冬月黃河不凍,凍則來歲太稔。
芽子波渡 在河曲縣西五里,通陜西清水、黃甫川等處。
唐家會渡 在河曲縣西北六十里,專以濟渡官軍。其路北通宣府、大同,西通陝西榆林、寧夏。陰灣渡 ,在河曲縣西北四十里。
桑園渡 在保德州西南五十里。又故城渡、黃金山渡 、馮家川渡 ,俱州民私船。
水寨渡 「在州東北十五里。」 柴家窊渡 ,韓家川渡 ,「白草嘴渡 ,墨石窯棧渡 ,俱太谷縣私船。」
東溝渡 在保德州城下。
花園子渡 在保德州西二十五里。
故城渡 在保德州西二十里。
柴家窊渡 在保德州西三十里。
韓家川渡 在保德州西五十里。
神山渡 在保德州西六十里。
馮家川渡 在保德州西南九十里。
水寨渡 在保德州東北十五里。以上九渡,止東溝係官渡,餘俱無船。陝西府谷民間有以小船私渡者,本營各設兵防守。
太原府封建考 府志
[编辑]周
韓 國在河東郡。周同姓諸侯。《左傳》曰:「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今太原平陽即其地。
叔虞 ,周成王之弟。王即位之五年,削桐葉為珪,戲以封虞。史佚以為「王者無戲言」 ,遂封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因晉水改國曰晉。十四傳至湣侯,為曲沃武公所併。
後晉曲沃武公 《春秋》魯隱公七年,曲沃武伯卒,子稱代立,是為曲沃武公,謂之後晉,請命於周,列為諸侯。獻公嗣位,殺世子申生而立庶。文公出亡,歸而定國,主盟諸夏,功與齊桓比赫。襄公未替前烈,靈公立,遇弒於桃園。成公有伐秦攘楚之績,景公得繼盟昌業之稱。厲公無道,國亂而不免於難。悼公賢明,能復霸業。歷平、昭至頃公,六卿強而公室弱矣。又歷定公至出公,始與韓、趙、魏分范、中行氏。公怒,四卿反攻之,出奔而死。哀公時,韓、趙、魏號為「三晉。」 烈公立三卿,以周威烈王命為侯。又立孝公。至靜公,廢為庶人,而晉祀絕矣。
韓 ,韓之先,周之同姓也。傳至韓,厥實佐景公。至虔,乃始與魏、趙共分晉地,受命為侯。歷烈文、哀、懿,至宣、惠僭王,大敗於秦,質子以和。襄王與齊、魏朝於秦,秦與之河外。釐王合周攻魏伯。惠王嗣位,遂失上黨。至安王而為秦所滅。
魏 ,魏之先,畢公高周同姓也。畢萬事晉獻公,封於魏,數世生絳,事悼公,至桓子,始分晉地。孫斯為文侯,敬賢禮士,納諫恤民,稱為「七國之賢主。」 武侯嗣,稍侵與國,惠王結怨韓、趙,秦取其西河。後遷都大梁,至安釐而滅於秦。
趙 ,其先即造父,封於趙城。趙夙為晉獻公將,生衰,事文公,至烈侯趙籍,始分晉地,自居其國。《武靈傳》惠文用趙奢而破秦師,孝成受韓之上黨而用趙括,大敗於長平,至幽、繆而滅於秦、漢。
代王 高祖即位七年,大封同姓,以雲中、鴈門、代郡五十三縣,立兄宜信侯喜為代王。是年,匈奴寇代,喜棄國歸,立子如意繼之。十年春,趙王敖廢,徙如意為趙王,立仲為代王。
《代孝王 》,名武,景帝同母弟。孝文二年,立為代王。
《太原孝王 》名參,《文帝》諸姬子。二年,封為太原王,四年,徙為代王并得太原都晉陽如故。韓王信 高祖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韓國》,徙韓王信王之以備邊,都晉陽。信以「國近邊,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 ,許之。
祁侯繒賀 以執質漢王三年,初起從晉陽以連敖擊項籍。漢王敗走賀方將兵擊楚,追騎故不得進漢王顧謂賀曰:「子留彭城郡,執圭東擊羽急絕其近壁。」
平定侯齊受 ,以卒從擊項籍用齊丞相侯樂平侯《衛毋擇 》以隊卒從起沛,擊陳餘有功封。
《太原王 》光武即位封其兄縯之子章為太原王。
樂平侯梁棠 ,和帝母《貴人父竦之子》。和貴親政後封。
魏
晉陽侯張遼 ,曹操時為將,破袁紹,敗孫權。丕立,以功封。
晉
《太原成王 》名輔安平王孚之子武帝受禪先封渤海王後徙為太原王。
《太原烈王 》名瓌,安平王孚之子,武帝受禪封。《樂平王 》名延祚,《文帝子》,以篤疾不任職,太康初封。
代王 名演《武帝子》太康十年封。
祁侯李熹 ,武帝受禪,以佐命功封。
元魏
樂平王 名丕明元帝子太常七年封。
《晉王 名伏羅》,《太武帝子》《真君二》年封。
樂平王參《朱隆 》,普定元年封。
陽曲縣公斛斯椿 以從參朱榮征伐有功,封石艾縣公。賈顯度 以從參朱榮破葛雍有功封。即今盂縣《平定》地。
壽陽縣公《賀拔允 》,世為鎮將,封侯。允襲爵,積功進封。
北齊
《太原王 》名紹德,《文宣帝》第三子天保初任《樂平王 》名《仁邕》,《武成子》。
太原縣伯王則 ,以功封。
太原王《婁昭 》武明皇后母弟,追封。
壽陽伯郭秀 ,神武時,以恩幸封。
後周
代王 名達《文帝子》建德三年封。
冀王 名通文帝子建德三年封。
《晉陽公李》。 趙國公李,弼弟。以戰功封「太原郡公。」「王思政」, 以戰功積封。
鴈門郡公弘 ,以戰功封。
隋
晉王 ,名昭,《煬帝》長子。仁壽初封,後立為皇太子。
代王 ,名侑,《昭》長子。《唐高祖》入關,立為帝。後禪於唐,諡恭。
唐
太原王 ,名承宗,建成長子。早卒。
忻王 名造,代宗子大曆十年封。
代王 名諲德宗子建中二年追封。
冀王 名絿順宗子貞元四年封。
五代
晉王 ,名「克用」 ,唐昭宗乾熙二年封子。莊宗即位,追封太祖。
宋
代國公 ,名元億,太宗子。至道三年,追封冀王 。名側,神宗子。初封景國公,追封王。祁國公。《王傳 》,祁縣人。宋初,進位司空、太子太師,太祖甚加倚重,封齊國公。
祁國公杜衍 ,山陰人,進士。初知乾州,有惠政,後以治刑獄受知章獻太后。仁宗朝特召為御史中丞,累遷至樞密使,拜同平章。衍好薦引賢士,而止抑僥倖,與王曾同為名相。以太子少師致仕,封祁國公。
明
晉王 諱棡,太祖高皇帝第三子。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日封晉王,開府太原府。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二日薨,諡曰恭。子《濟熹》嗣封,薨,諡曰「定。」 子美圭嗣封。薨,諡曰「憲。」 子《種鉉》嗣封,薨,諡曰「莊。」 子奇源嗣封。薨,諡曰「靖。」 子表榮嗣封,薨,諡曰懷。子知烊嗣封,薨,諡曰「端。」 無嗣,以倫序奏取化。端和王庶長子新㙉襲封為晉王。薨,諡曰「簡。」 無嗣,以倫序奏取化鎮國將軍新墧長子輔國將軍慎鏡繼,未襲薨,諡曰「敬。」 取弟輔國將軍慎鋷封晉王,二年薨,諡曰「惠。」 子敏淳,幼舉寧河王知靈,攝國五年,又輔理,三年王壯,始襲封當國。寧化王 諱《濟煥》,恭王第五子,府在晉府西,宣德八年分封,諡簡。傳僖順子鍾鈵嗣封,未諡。子奇隱,未襲,追封「悼康。」 子表樔嗣封。薨諡「康和。」 子知爧嗣封。薨,諡「恭端。」 子新壟嗣封。薨,諡「莊定。」 子慎鑒嗣封。
廣昌王 諱濟熇,恭王第七子。府在晉府西。洪武三十五年分封,諡《悼平》。傳「安僖」 ,二世絕。方山王 諱美垣,定王第五子。府在廣昌王府西。正統二年分封,諡「莊憲。」 傳「昭僖」 ,二世絕。臨泉王 諱美塎,定王第六子。府在晉府西。正統二年分封,諡《莊簡》。歷悼昭、榮穆、莊靖,凡四世絕。
雲丘王 諱《美堣》,定王第七子。府在晉府西。正統二年分封,諡「簡靖」 ,歷端惠恭僖,凡三世絕。寧河王 諱《美堛》,定王第八子。府在晉府北,正統二年分封,諡「康僖」 ,歷安憲溫簡榮莊。子知靈嗣封。值晉王敏淳幼攝國,薨,諡「恭懿。」 子《新睚》嗣封,薨諡「定惠」 ,凡六世絕。
徐溝王 諱鍾鐸,憲王第二子。府在省城。正統間分封,諡《悼僖》,絕。
河東王 諱鍾鏸,憲王第三子。府在晉府東南。正統十三年分封,諡「昭靖。」 歷榮安恭憲榮懿端穆。子慎鍵嗣封。薨,諡曰「安裕。」 子敏淴嗣封。太谷王 諱《鍾鋐》,憲王第四子。府在省城,未嗣絕。
義寧王 諱奇渙,莊王第二子。府在晉府東。天順二年分封。諡「榮康、歷僖裕端靖敏。」等數王。河中王 諱奇溶,莊王第三子,府在晉府東。成化元年分封,諡「悼懷。」傳「康簡。」子知炬嗣封。薨,諡曰「恭靖。」後慎鑌嗣封。
襄陰王 諱奇瀴,莊王第四子。府在晉府東。成化五年分封。諡「安惠。」 傳宣、懿二世絕。
新化王 諱表槏,靖王第二子。府在晉府西。正德五年分封,諡「恭裕。」 傳「端和。」 長子新㙉奉命嗣晉府,進封晉王。其次子新墧止封鎮國將軍,贈父晉康王。長子慎鏡嗣晉王,未封薨。次子慎鋷嗣晉。
安溪王 諱表椈,靖王第三子。府在省城。正德三年分封。諡《懷僖》,絕。
靖安王 諱表柣,靖王第四子。府在省城。正德五年分封。諡「康僖。」子知。嗣封。薨,諡「恭懿。」子《新𡑡》嗣封。旌德王 諱《表栺》,靖王第五子。府在晉府東,正德五年分封,諡「懷安。」二世絕。
滎澤王 諱表檈,靖王第六子。府在晉府東北。嘉靖二年分封。諡「安懿。」 傳「端簡。」 凡二世絕。
鎮國將軍 諱《知爍》,《懷王》第一子。未襲爵故,無嗣。
定安王 諱成鏻,代隱王第二子。府在忻州城內。成化二年分封。諡《悼隱》。子嗣封,革爵。。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