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9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八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六

  太原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八卷

太原府部彙考六

[编辑]

太原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陽曲縣附郭。

府署 在縣治東。明洪武間,知府胡惟建。嘉靖間,知府於惟一重修。萬曆間,知府關廷訪再修。

皇清順治七年,知府曹時舉,九年知府邊大綬,相繼

增修

同知署 駐平定州

中路同知署 、西路同知署 、理事通判署、經歷司署 、照磨所署 、司獄司署 俱在「府治內。」

稅課司署 在南關

大盈倉 在布政司西

陽曲縣署 在本府西。明洪武五年建。中為堂,扁曰「牧愛」 ,後為穿堂,又後為退食堂,幕廳在堂右,會計所在堂左。其堂下東西分為六曹二門,內為戒石亭,外為儀門。縣廨在堂北。堂西為吏舍,堂下二門,西犴獄。二門外西為寅賓館,南北東環房收錢糧之所。大門外坊牌,明弘治五年創建。嘉靖二十八年,家丁叛,燬堂劫庫,縱獄囚。知縣李珮重建「旌善亭。」 「申明亭」 在縣治前。

《皇清》仍舊。

縣丞署在堂西

典史署與縣丞宅近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牛市街東。

僧綱司 在崇善寺

道紀司 在城隍廟

巡撫山西都察院署 在本府治東。

皇清康熙十三年重修。

巡鹽御史察院 在運司東街。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署 在本府治東。明洪武初,因元「行中書省」 改建。

皇清康熙十三年重修。

布政司經歷署 ,理問所署 ,照磨所署,都事所署 ,豐贍庫 、軍需庫 ,俱在本司內。山西提刑按察使司署 ,在本府治西南,明洪武三年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十九年再修。

按察司經歷署 在本司內。

按察司知事所署 。在本司外。

按察司照磨所署 、檢校所署 、司獄司署俱在本司內,久裁。

分守冀寧兼驛傳糧儲道署 在布政司東。提學道署 舊在按察司西,今在司內。

皇清康熙十二年重修。

舊分巡道署 在按察司東,裁。

舊會議府 在都司街西,係舊督稅府。

屯田冀寧道署 :在本府城內,裁。

「《清軍御史》察院 」 在本府城內,裁。

南察院 ,在大南門街。

貢院 ,周圍一百四十三步,地為畝四十七有奇,建在迎澤門東,承恩門西,面城背水,形勢崇高。牌房三間,曰「登明選公。」 東西角門內,明遠樓曰「為國薦賢」 ,又曰「日監在茲。」 瞭望樓四,東觀西璧,斗橫宿曜,供給有所,吏承有房,東西羅列,號舍四千餘座。至公堂七間,曰「賢俊登仙所」 四:彌封對讀,《謄錄》受卷。中衡鑑堂五間,又藻鑑堂五間,內簾掄材堂七間,「五經」 房七間。藩、臬、提調、監試、收掌、試卷館各一。先年號舍木板攢造,忌回祿。明隆慶庚午,易以磚,一勞永逸。前有奎光樓、登仙橋,規制壯麗可觀。

考院 即新「《三立》書院」 ,在新南門內侯家巷。

皇清順治年間建。

天門關巡檢司署 ,在縣西北六十里。

石嶺關巡檢司署 在縣北一百里。

預備倉 織造局 在布政司西。

惠民藥局 在府治西隅黑虎廟內,明萬曆三十八年建。

總鎮府 ,在都察院東南,係舊察院。

分鎮府 在按察司西

參將公署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

都司署 在分鎮府西

太原左前二衛署 在按察司西。因公署傾圮,僦居民舍。

舊右衛署 在按察司西。

演武場 在府西關外一里許,正西傍汾水濱。硝場 在城中豬頭巷市,明萬曆三十六年建。養濟院 在城南老軍營。

《漏澤園 》在城牛站。

外州縣

太原縣署 在城十字街東。明洪武八年知縣潘元英建。成化七年知縣任亨重修。弘治十四年知縣李曜重修。其制:牧愛堂三楹,大門三楹,儀門三楹,角門一間。戒石亭在堂前,有碑。後廳三楹。幕廳在堂東三楹。官庫在堂西三楹,六房十二楹。儀仗庫在儀門外西。土地祠在儀門外東。本縣宅在後廳後,內有樓。知縣焦古思建。公廨 在西三房後。

獄 在儀門內西

馬房 在儀門內東

旌善亭 在大門外東

「申明亭 」 在大門外西。

縣丞宅 在幕廳東北

主簿宅 在官庫西北,裁。

典史宅 在東《三房》後。

「陰陽學 」 、「醫學 俱廢。」

僧會司 道會司

布政分司署 ,在東街北。明景泰元年建。按察分司署 ,在北街東舊府亭,明嘉靖二十八年建。

察院 在東街北,明洪武十八年建。

預備倉 在城西南,明永樂三年建。

惠民倉 在文廟西北

社倉有六:一在東街,太山廟寄;一在晉祠鎮,一在南堰堡,一在西寨堡,一在小店鎮,一在溫莊村。

恆心倉 在文廟東

養廉倉 在文廟東

稅課局 廢革

「惠民」 藥局 在南街東,因民居,改學後。

演武場 在南門外東將臺一座,闊一百一十步,長一百步,後廢。明天啟三年重建。

養濟院 在南街西。明洪武十一年建,嘉靖十一年遷於預備倉北。

漏澤園

榆次縣署 在城中央。宋改并州,治此。中為堂,扁曰「牧愛」 ,後為穿堂,又後為退堂。幕廳在堂左,會計所在堂右,東西分列六曹。南為譙樓,扁曰「思鳳。」 外為儀門,內為戒石亭。穿堂左為內庫。知縣廨在堂北。退堂東為吏舍,又東為倉,倉東兵器庫在焉。土地祠在譙樓左。旌善亭在儀門東。申明亭在儀門西。明洪武三年知縣林昇建。宣德五年知縣曹顯修。成化間知縣梁琮、正德間知縣蘇民、鄭德崇相繼增飾。後六曹薦燬於火,知縣尹綸雷雨重建。其譙樓歲久且敝。嘉靖二十五年,知縣俞鸞撤而新之,愈極壯麗。犴獄在縣治西。舊止土垣,年久頹圮,往往越獄。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張鶴騰增修。周圍磚甃,上設垛口女牆。四角建樓。巡警晝夜不輟、可免疏虞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耿宗舜改建縣署於分司後院。

正廳五間,東西廳各三間。

典史宅

陰陽學

醫學 俱廢

僧會司 在常樂寺,久廢。

「道會司 」 ,在真常觀,毀。

布政分司署 在察院東。明正德四年建。嘉靖二十四年繼葺。

按察分司署 在布政司東。明宣德五年建,成化二十二年繼修。

察院 在縣治東。明弘治十六年創建。嘉靖二十五年重修。

預備倉 舊在城外。明永樂三年,知縣曹永中移建縣治東,置倉廒三十餘間。成化二十三年,知縣梁琮重繕。嘉靖三年,知縣尹綸,二十四年知縣俞鸞相繼增葺,歲例積穀八百石。

社倉有四:一在順城街東,一在鳴謙鎮,一在東陽鎮,一在什貼鎮,皆明隆慶間知縣王應辰建。士民輸粟於中,每年春散秋斂,遇祲賑濟免還。萬曆三十二年,知縣史記事見民室九空,倉儲無幾,定鄉社二百所,每社每年發穀四石,共八。

百石,申以為例。其放斂稽查,刊有約文,勸民量輸。平時借以微息,遇歉還其半,大歉全給。本年《史記》事發穀八百二十七石,鄉民出一千八百七十五石,共二千六百九十二石。倘行之不輟,榆民其有賴乎?

稅課局明正德九年罷。嘉靖二十年,知縣李鵬葺理城垣,承撫按公檄,估鬻充費。

惠民藥局 在縣治東,明萬曆二十七年建。演武場 舊在縣城西南隅,明嘉靖二十一年,改創於城西數武許,東西廣一百五十步,南北袤一百三十步。

養濟院 在常樂寺西

漏澤園 在城北平里許。

太谷縣署 在城十字街北。始於後周,建德四年,自陽邑城徙建。元大德二年,縣尹馬仲信再建。明洪武三年,知縣鄭養吾重建。正德十四年,知縣陳繼昌重建。中堂六楹,扁曰「牧愛堂。」 兩旁為庫,東贊政廳,旁鋪長司併諸科,而吏、戶禮房序其下;西架閣庫,庫旁承發司併諸科,而兵刑工房序其下。堂下甬路兩旁皂隸房各一間,中戒石亭,前儀門。儀門外東寅賓館三間,改為土地祠;東南建寅賓館三間,俱知縣喬允升新改建。縣門上建譙樓,近廢,改為大門三間。堂後東書房,右抄案房。中宅門退堂四楹,扁曰「自公亭。」 後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樓六楹,下為寢室。樓東有花園,內水閣、方亭一座;堂西為諸吏公廨,近廢。儀門內。東倉,西獄,南兵器庫。旌善亭在縣治左,申明亭在縣治右。

縣丞宅 「在贊政廳」 東,裁。

典史宅 在贊政廳南

主簿宅 在架閣庫西,裁。

陰陽學 在縣治左前。明萬曆二十四年重建。醫學 在縣治右前。明萬曆二十四年重建。僧會司 在資福寺。

道會司 在隆道宮

布政分司署 在縣治西。

按察分司署 在府館左。

府館 在「布、按分司」 之中。

察院 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建,嘉靖間重修。預備倉 在縣治之南。

社倉有六 :曰侯城,曰石象,曰白城,曰大白,曰范村,曰「上善。」

稅課局 :「在縣治西」 ;街廢。

「惠民藥局 」 在縣治右。

演武場 在縣城北門外。

養濟院 在縣治北

漏澤園 :在城北門外。

祁縣署 在城西街,明洪武三年建。中為堂,前為戒石亭,左為庫房,右為幕廳,外為儀門。東列承發司、吏、戶、禮曹,西列軍器架閣庫、兵、刑、工曹。堂後知縣宅,吏舍在西曹之後。舊廒在西曹之南。旌善亭在縣門外左。申明亭在縣門外右。儀門左有土地祠、寅賓館。儀門右有犴獄,有馬廐。正南為譙樓、大門。創始者明縣丞丘昱,繼飾者知縣王引、張上達、劉銳、車錦、魏域。而賓館倉房,則前令張應舉所括新也。萬曆二十五年,知縣韓朝貢包獄牆內外為甎,牆高一丈五尺。虎頭獄門一座,小獄門一座,建甎倉廒二座,以藏積穀。二門甎砌重新。衙門改觀後,被賊焚燬。正堂五間。

縣丞宅 「在架閣庫」 東,裁

主簿宅 ,「在幕廳」 西,裁。

典史宅 在東曹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城東街,明洪武二十三年建。

僧會司 在上生寺

道會司 在太清觀

布政分司署 ,在縣東街。明洪武年創。隆慶四年重繕。

按察分司署 ,在城南街東巷,明萬曆三十一年建。

府館 在察院巷西,明洪武年創。

察院行臺 在縣西街,明洪武年創。

新韓鎮察院 知縣韓朝貢建,近毀。

子洪,分司署 ,舊社倉基也。

西關公館 ,「知縣韓朝貢建。」

盤陀公館 在驛西。明嘉靖十五年置。

龍舟谷巡檢司署 在北關鎮。明洪武三年增設。

預備倉 在縣大門內東,明萬曆八年建。社倉三處 :一在賈令鎮堡北門外,一在《西六》

支堡,中心路東。一在子洪鎮,館驛西。

惠民局 在縣治西,知縣王牧建。

草場 在城隍廟東

養濟院 「明萬曆三十一年改建,在北門外。」 漏澤園 在縣西十里鋪西。

徐溝縣署 在城西北隅。金創建。明洪武三年,知縣韓文寶增修。永樂、景泰間,知縣李惟新重修。嘉靖十五年,知縣王懷禮增修。正堂、連捲棚,堂東為庫,堂西為贊政廳。堂。「階東下序,吏、戶、禮三房;階西下序,兵、刑、工三房。」 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儀門外東為土地祠,祠之東知縣王三錫建寅賓館三間。其西南隅為獄,內建皋陶祠一間,監房共一十二間。西側女獄一間。舊週圍環以土垣,萬曆三十四年,知縣柳捷芳四面以磚包砌大門。舊制偏置東隅。至萬曆二十五年,知縣江一龍創建大門三間,門外建東西亭各二間。其東名「申明亭」 ,西為旌善亭。門之前建牌坊一座,東西亭等俱廢。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高直於宅內正北建樓三間。

堂東南建庫樓一座。康熙三年,知縣邊大乂於縣宅週圍置高牆,正堂後為知縣宅,縣治前抵街,後抵城。三十九年,知縣簡能重建大堂三間,倉庫房二間;堂階東下,序吏、戶、禮三房;堂階西下,序兵、刑、工三房。儀門三間。大門一座改廢牌坊二、堂五楹。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堂前創建牌坊一座,儀門東重建土地祠。

縣丞署 ,在堂東南,裁

典史署 即縣丞署

醫學 在儒學對門,後改為書院,又改為「公館。」 陰陽學 在縣西城內,廢。

僧會司 在城東南隅聖壽寺。

道會司 在縣西長春觀。

布政司署 在察院西。明萬曆四十年重修。崇禎年間廢。

按察司署 在縣治西路南。明萬曆四十年重修。明季倒壞。

府公館 在儒學街南,北向。明嘉靖十五年,改為書院。萬曆三十六年後,改為府館公署。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縣王鉉將西舊察院並南書院。

南司合建察院一座於書院南司原基。

察院公署 在縣治西。明洪武間修。嘉靖間再修,萬曆間增修。

演武場 在縣西南路東。周圍空基一十八畝。明嘉靖二十年創建,近廢,止存基址。

養濟院 在縣南門內路東。

漏澤園 在縣西南路西八蜡廟後,地七畝四分七釐。

義塚 在北官路近五里墩。明萬曆三十九年創,設地二畝。

清源縣署 在城內西北。隋開皇中創建。明洪武三年,縣丞吳文煥復建。其制,大門四楹,內為儀門,東西角門各一,甬道中立戒石,戒石之北為正堂,知縣和羹扁曰「忠信。」 堂東為儀仗庫,庫前有庫樓,吏曹列於甬道左右。公廨在東曹後,堂後為知縣宅。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羹重建儀門。儀門內《東》為

土地祠西為犴獄。儀門外東為寅賓館。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羹重建大門。大門內東鐘樓,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羹重建大門內西鼓樓廢。大門外「申明」 亭在左,「旌善」 亭在右。二亭俱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羹重建。縣丞宅 在縣堂西,廢。

典史宅 在縣西南隅

醫學 在縣治西北,向廢。

陰陽學 在縣治西北,向廢。

僧會司 在淨梵寺

道會司 在太微觀

布政司署 在縣治東

按察司署 在布政司右,後併為「布政司署」 ,廢。府館 在布政司南,廢。

察院 ,在縣治東,因近水為患,順治十六年、十七年重修二次。

預備倉 在縣西南隅

演武場 在縣治北

養濟院 在城內西北隅。

《漏澤園 》在城西街。

交城縣署 在城內西北隅。元大德八年建鐵冶都提舉司,元末革,至今猶有金火廟址。明洪武三年改為縣,創建者無徵。景泰元年,典史邵琮增修。中為堂,扁曰「牧愛」 ,東西分列六曹,中為戒石銘亭,堂內左為公贖庫,鐵門中甃為窨縣。

令吳騰龍建。右為軍器庫,貯軍裝器具、火藥。縣令韓廷用建。後為至公堂,東為茶房,西為內庫,前為儀門、二角門。東為輕犯監,即金火廟,為女監。西為犴獄。周圍三十七丈一尺,垣高一丈七尺,底用大石,入地六尺,厚如之,俱引磚壁陴百有十一,女牆三尺。中央「看監樓一座,西、南兩角,冠以警鋪。」 知縣吳騰龍建。「承發」 科架閣。科倚六房之南,儀門之外。知縣齊一經改土地祠,又建寅賓館。迤南舊為申明亭,改為紀綱法度櫃房西舊為旌善亭,改為公平正大櫃房。首為大門,上冠譙樓,外榜「縣號。」 歲久且敝,吳騰龍重修之。大門外建申明亭於東,旌善亭於西,皆南向。外豎坊表。自申明亭以下,天啟年俱改造。

皇清知縣趙吉士重修大門樓三間,門內左側創建。

里長值年房三間。迤北修寅賓館一所,易三楹為五楹,扁曰「四知堂」 ,復建酇侯、土地祠各一楹。廚舍二間,修二門三間,東西角門二間,扁曰「儀門。」 仍明知縣吳騰龍筆。儀門內修大堂三間,堂東架閣庫三間,堂西鑾駕庫三間,堂下修書吏房各九間。丹墀東西修皂隸值班房各二間,東修快手值班房一間,西修民快值班房一間,「禁卒所」 一間,東南修糧櫃所四間,圍以木柵。西南補修「縣監」 一所。至於內宅,卑隘圮壞。萬曆二年,知縣齊一經改修之,至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趙吉士重建二堂五間。創建內

宅門三間,三堂五間,東西偏房各一間,四堂五間,東西廂房各二間,五堂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臥琴軒三間,迤南小房一間,西修小房六間,四面砌以磚石,圍牆一帶。北建別館一院,建亭一座,建遙集臺一座,臺下修東西小房二間,內馬廠七間,馬夫住房五間,飼料房一間,東角瞭望樓二間,牆西創修平房七間,廚房三間,住房一間;外馬廠一十一間,草房三間;「馬王廟」 一間;西角瞭望樓一間。康熙四十一年,知縣余卿自照牆頭門賓館、酇侯廟、儀門、書吏房、庫、大堂、二三堂、內室書房及廚竈、馬廐、垣牆皆修葺。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張丙厚以縣丞舊廨,建東廳書房十三間。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洪璟將堂房、庫舍次第重修,并建東園門院亭一座,顏曰「寄閒。」 縣丞署 在大堂東。

皇清康熙四十年,裁。

主簿署 「在大堂西,明萬曆四十年裁。」

典史署 在大堂西

醫學 在縣東廢

陰陽學 在縣西廢

僧會司 在定慧寺

道會司 在元禎觀

布政分司署 在察院東,廢。

按察分司署 在布政分司東,廢。

察院 在縣治東廢

故交巡檢司署 在故交村。

皇清康熙四十年建。

預備倉 在縣西,元禎觀南。

皇清康熙四十四年修。

惠民局 在縣治前廢

養濟院 在南關廂街西。

漏澤園 在「風雲雷雨壇」 ,計地一畝七分。義塚 在通濟河灘。

文水縣署 在城西北隅。建修年月詳不可考。《大略》:「肇創宋、元符間縣令薛昌明,洪武四年知縣楊沖安、張羽;成化年高安;弘治年劉偉;嘉靖年李潮、樊從簡;萬曆年馬斯和;崇禎年白澤至。」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傅星重加修飾,以宅西空地為

馬廐菜園,「旌善亭 」 ,在縣門左。《申明亭》,在縣門右。

典史署

陰陽學 ,在縣門左,毀。

醫學 在縣門右毀

《僧會司 寄東嶽廟》。

《道會司 》寄《關帝廟》。

布政司署 在城南街西。

按察司署 :在城隍廟街。

察院 在城東街

常平倉

惠民藥局 在縣西北隅。

養濟院 在縣治旁

漏澤園 在縣西一里

壽陽縣署 在城中東北隅。明洪武初,知縣吳原庸建。嘉靖間,知縣于漟《白檀》「重修江櫓,增置鼓樓。萬曆五年,知縣王養賢復修。」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鄧起琳除主簿,廢宅創建公宇

鑾駕庫在堂左。贊政廳在堂右,庫在贊政廳左。戒石亭在正堂前。公廨在縣署西南隅,近廢。東即獄。知縣宅在堂後。六房科在正堂下,東西列。寅賓館在儀門外東北隅。鼓樓在大門上。收稅房在大門內。申明亭在大門外,左近廢。旌善亭在大門外,右近廢。彰善亭在縣門內東。邑令吳昌祚新設。紀惡亭在縣門內西,邑令吳昌祚新設。

縣丞署 在鑾駕庫東廢。

主簿署 「在贊政廳」 西,廢。

典史署 在縣署西南隅。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在廣度寺內

道會司 在城隍廟內

太原行司署 在旌善亭西,廢。

察院 在縣治東

預備倉 在西門內

社倉 在縣治南。明萬曆間,知縣江櫓建,至天啟間廢。

守備署 按察行司署改。

演武場 在縣西二里

養濟院 在縣治西北

漏澤園

盂縣署 在城東北隅,因隋、唐、宋、元之舊。明初,縣丞趙梓重建。

皇清知縣張佳珩重修,內外規制與各邑同。舊縣治

頭門譙樓年久傾圮,儀門亦坍塌,且規模卑隘,與頭門不稱。康熙三十四年、五年、六年次第重修。顏譙樓額曰「安阜」 ,巍然屹立。贊政廳在縣堂之右。其西為馬廠,南為犴獄。申明亭在譙樓之南。寅賓館在縣治之左。

典史署 :在縣治之左。

「陰陽學 」 、「醫學 」 俱缺。

僧會司 在三聖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預備倉 在申明亭南

藥局 舊缺,知縣蔡璜於縣署東設局。

遊擊署 即察院行臺,在新街之南。

演武場 在城西二里許。

養濟院

漏澤園

靜樂縣署 在城西北隅,即漢汾陽縣治。宋憲州治。增清安堂。明初,知縣南儀修。洪武二年,縣丞譚章修正堂,堂左為贊政亭,又東為酇陽侯祠,堂右為架閣庫,堂後為退思亭,又後為寢宅,其南為獄,又南為草廠,堂下六房,北為賓館。崇禎元年,知縣任秉衡修大門,起層樓。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縣張彥紳建「靜安堂」、「申明亭。」

《額》曰:「彰善癉惡。」

縣丞署 在縣宅東

主簿署 在縣宅西

典史署 在縣宅之前

醫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舊在興國寺。」

道會司 舊在天慶觀

布政司署 在「永寧街。」 久廢。

按察司署 在布政司後,久廢。

察院 在儒林街

巡檢司署 :一設於故鎮,一設於古樓煩城中「接官廳 」 在東郭外。

道弘官廳 在縣西二十里。

康家會官廳 廢

小店鎮官廳 廢

永安鎮官廳 ,知縣羅以旌建。

皇清康熙三十六年重修。

預備倉 在二門外東南。

社倉 舊制有六:康家會、下馬城、道弘、永安鎮、樓煩、洞子頭,俱久廢。

靜樂倉 原在縣治中。明嘉靖間,改遷寧化所。鼓樓 在縣治左北市口。

市樓 在南市口

鐘樓 原在儒學大門外偏左,後徙鐘於市樓,故市樓為「鐘樓」 云。

演武亭 舊在北門外道西,河水衝沒,知縣楊登科改置道東。

養濟院 在北門外

漏澤園 在縣西南三里許。

河曲縣署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間,知縣徐思敬建。崇禎間燬,知縣秦樂天重建,錢永守落成。大堂五間,庫房在右,左右耳房二間,儀門三間,六房吏舍東西各五間,左賓館三間,土地祠三。

間,鐘樓一小間。右儀門內獄房三間,縣門三間。知縣馬雲舉又立羈候倉房三間,外照牆加柵。俱新建。縣堂後二廳五間,左右耳房各一間,內室五間,左右房各三間,左側書房二間,庭院花臺一方。又轉左花院一方,臺樓一座,號「瞻翠。」 外馬坊四間,庭院頗廣,堪作書室。雖甚苦內宅之隘,而難其資。舊有軍器庫,庫樓、「時辰樓」 、鐘樓並廢。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楊廷標改建內室正樓五間。旌。

「善亭」 「申明亭」 今縣門外,右側二間。

典史署 在儀門內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在華嚴寺

道會司 在天慶觀

按察司署 今廢

察院 在縣治東十餘步。舊在縣東北。

得馬水巡檢司署 裁

預備倉 「明正德間建。」

常盈倉 在縣治內

養濟院 在縣南街。崇禎間,賊燬。

漏澤園

平定州署 在上城東北隅。明洪武三年,知州程宗道建。前為大門,次為儀門,為甬道,為月臺,中為正堂,扁曰「忠愛堂。」 西翼為幕廳,左為架閣庫、吏、戶、禮三房,右為承發司,兵、刑、工三房。堂後為畏知堂,堂東為知州宅。西前為吏廨。儀門內西畔為獄吏廨,前為馬廐。萬曆元年,署州事照磨楊松於二門外東畔建寅賓館。

皇清順治二年,知州張儒秀「重修大門。」三年,魏一鰲

重修儀門

同知署 在知州宅東之前,裁。

判官署 在知州宅西之前。

吏目署 在知州宅之西。

稅課司署 在下城十字街北。明洪武三年,知州程宗道建,近廢。

陰陽學 在州治西。明嘉靖十五年,知州馬京建。

醫學 在十字街北,廢。

僧正司 在天寧寺

「道正司 」 在城隍廟右側。

布政司署 在察院西。明正統四年,知州葉嵩建。弘治十三年,知州吳賢重修。

按察司署 在布政司西。明嘉靖十五年,知州馬京建。

府館 舊在下城十字街北,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吳鼒移置上城榆關門外。

都察院 在州治西。明洪武九年,知州魏忠建。成化十五年,知州林士弘重修。

察院 在都察院西。明正統四年,知州葉嵩建。弘治十三年,知州吳賢重修。

故關巡檢司署 在故關隘口,即井陘口。舊有巡檢一員,裁。

故關公館 在巡檢司南。明弘治十三年,知州吳賢建。

預備倉 在州治南。明正統四年,知州葉嵩建。成化二十一年,知州吳鼒增修。弘治十一年,知州吳賢重修。萬曆二十一年,知州宋沛重修。社倉 有二:一在州東柏井鎮,一在州西平潭鎮。

義倉共六處 :一在城東關,一在西郊鎮,一在辛興鎮,一在營莊都,一在巨城都,一在移長村,俱知州宋沛創建。

演武亭 在州東南五里教場內。明洪武二十五年,千戶湯泉創建。其教場南北長三百步,東西闊二百步。

故關教場 在故關內西山下。

草場 在上城西北隅

養濟院 「舊在下城十字街。明洪武八年,知州張孟善建。成化十四年,知州林士弘徙上城西北隅。萬曆元年,知州楊梓改徙南門外東北隅。」 官桑園 在西郭門外,與漏澤園相鄰,明正德間,知州景芳建。

漏澤園 在郭門外,與官桑園相鄰。明正德間,知州景芳建。

樂平縣署 在城利用街。明洪武二十二年,知縣馮人傑創建。正堂三間,幕廳三間在堂西,已廢。庫房三間在堂東。承發司樓一間在庫東,上貯軍器。六曹房東西共十六間,公廨房共一十六間,在六房後。戒石坊在儀門內。儀門三間大門三間獄房五間在儀門內西。賓館三間收糧房三間俱在大門內東。土神祠三間在賓館東。

二堂三間在堂後,知縣宅在二堂後,北房三間,東西共房十六間,書房十二間在宅東。

旌善亭 、「申明亭 」 俱在縣治東。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閻鶴昇重修書房七間。

典史署 在幕廳西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前。

僧會司 在南關慈雲寺。

道會司

冀寧道署 在察院西,共房十五間,廢。

府館 在縣東廢

察院 在縣治西。明洪武二十三年,知縣馮人傑建。

預備倉 在縣治東

常平倉 寄預備倉內

教場 在西門外

養濟院 在縣南關

義塚有四 :「一北關外,一赤土坡,一河東坡,一邢家墳。」

忻州署 在東門街宣化坊,明洪武三年,州判劉欽建。儀門東有旌善亭、酇侯祠,西有申明亭、迎賓館。

《皇清》仍舊。

同知署

吏目署

陰陽學 在儒學東

醫學 在十字街南之東。

僧正司 在興國寺

道正司 在天慶觀

布政司署 即後司

按察司署 即「府館」 ,移建俱在治後街。

都察院 察院 俱在治西。

巡檢司署有三 :一在牛尾莊,現存;一在寨西;一在沙溝寨,已革。

公館有二 :一在忻口堡,一在石嶺關。

官亭有二 :一名《觀風》,在南郭外;一名「迎節」 ,在北郭外。

燕喜亭 在南城上

預備倉 在儀門東

演武場 在南門外東

草場 在西岡上,舊學址。

養濟院 在西門內

漏澤園有二 :一在厲壇後,一在北關外西。定襄縣署 ,前代無考,明洪武三年,主簿李忠建,在城西南隅,累朝增飾。中為堂,贊政廳在堂西;東為庫,東西下列各房科甬道,中有戒石亭,戒石置儀門,東北向堂後院橫界以牆。中門一座,進為後堂,左廂房一間,廂房後東北書房三間。由廂房南開門,東入堂。後院宅門一座,內樹屏牆。後宅三間,左廂房二間,宅東一門。請幫助識別此字。入後院。高樓三間,左右廂房各三間。樓後空地連築界牆。再後,書房三間。西房科後為獄儀。門外東為土地祠,西南為武庫。嘉靖初,知縣張榮重修,建思奉亭于宅東,廢。三十六年,知縣施元重修。萬曆五年,知縣安嘉士扁後堂為「再思」,建山水亭於宅後,又於亭左構「琴鶴軒」,俱廢。二十一年,知縣劉天禎建賓館于土地祠右。中堂舊扁「拊循」,萬曆三十二年,知縣王興改應宿堂。後牆門扁「思補」,改「再思」為「寅恭」扁,賓館為「親仁軒。」題儀門外聯:「地僻封微,漫以延袤看黑子;民貧賦重,須將痾癢問蒼生。」萬曆四十二年,知縣王立愛大加增修。頭門橫街舊樹屏牆塞門,今改徙街南。街北建古晉昌坊一座三架,中設門,出入必關。街中闢為周行,人甚便之。頭門北徙一丈六尺,鼎新豎蓋,題聯:「方四五十里彈丸之區,土瘠民疲,痌瘝無時;寘念為東西中邊鄙敝邑,事繁賦重,拮据何日小安?」舊賓館湫隘,土地祠不堪棲神。鼎新創建,改土地祠為賓館,三楹高敞。題「好問堂」,有聯:「何利當興,何害當除;諸君子嘉惠維桑,願各虛心見教,有賢可事,有仁可友。予一人憑藉茲土,寧忘折節相資。」改館地為祠前,豎捲棚為瞻拜位,幽潔爽塏。南向。各界以門牆東總一門而出。儀門東西兩隅各建廈三間,為里胥監收錢糧棲泊之所。儀門兩角門修砌,恢拓加題。儀門聯叢蒙洪洞列為屏。百里侯封雄保障,牧馬滹沱環若帶。一方「形勝甲三關,易應宿為忠愛。」題聯:「忠君只是盡心,夜寐夙興勤萬念總成一念;無逸愛人,莫先節用;民窮財殫,省一分可寬,萬分如傷。」刻題名石於堂左右。堂後左豎門一座,題「仕學軒。」從東入北,折而抵書房,撤塞舊門,改增廂房。右豎門一座,題:「種花處。」從西入,以公廨前空餘地種花也。思補護以聯訟牒

「無冤;門外春深長綠草;催科有法,縣中秋過屢豐年」 ;後堂簷題「矢心天日易寅恭」 ;「為四知」 題聯:「智慮聰明見未到;性生有限;起居出入念苟私;天地難容。」 鼎新宅門題「如水清署」 ,有聯:「澹泊以居,一座官衙清似水;欲仁而得,四封赤子盎如春。」 宅屋簷題「可與天知」 一聯:「為政先勞若內溝中思己任自公;退食,無慚屋漏有天知。」 改建左廂房為三間,右增一間樓,題「寧遠」 一聯:「樓聳具瞻,求瘼目能周蔀屋;地當北極,憑高手可摘星辰。」 樓下題「戴星居。」 自內及外,自堂及舍,自上及下,靡不去敝更新。盡地概加磚砌,向未開水道,按形家法,疏而通之。獄東有隙地,相近獄門另葢屋三舍,名輕監,以疏羈獄者。旌善亭 。萬曆四十四年,知縣王立愛捐俸買縣治前屏牆東邑民杜奇地鼎建。

申明亭 舊在縣治前街南。萬曆四十四年,知縣王立愛改建屏牆西,與「旌善亭」 相稱。

譙樓 萬曆四十四年,知縣王立愛置鼓樓南城上。鐘樓舊在南城,樓上有古巨鐘萬餘觔,守城民壯以時撞鳴,聲聞三四十里,與譙鼓翕應。因包磚城,徙於廢署隙地。萬曆四十二年,知縣王立愛就廢署東南隅砌石臺一座,建樓懸藏。

皇清康熙十七年,知縣吳會暲仍移置南城樓上。

縣丞衙 在知縣宅之左。明隆慶元年,裁減縣丞,改為主簿衙。後主簿亦裁。

舊主簿衙 在知縣宅之右,今廢為「諸曹公廨。」 典史衙 在縣丞衙南前稍東,並由儀門內入。陰陽學 、醫學 並缺。

僧會司 無攷

分司署 一為藩司,在東街,久廢;一為臬司,在藩司東,歲久傾圮。

察院 在縣治東北。明萬曆四十二年,知縣王立愛增修,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知縣王時炯重葺。

胡峪巡檢司署

邊儲倉

廣濟倉 俱久廢

預備倉 在察院東門。明萬曆初年,知縣王濯征安嘉士先後修葺。四十二年,知縣王立愛增修。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王時炯重修。

社倉 舊有七處,今并為「預備倉。」

行義倉 在武庫北

演武場 即舊「教民園」 ,在西關外。

草場 在城隍廟西。久廢。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知縣王時炯清丈實在地一畝。

二分二釐七毫

養濟院 在縣治東南隅。

漏澤園 一在城西,一在城北,一在城東北。代州署 在城中左方坐大街北,明洪武十年,知州田立建。正中為治廳,廳五楹,左幕廳,右齋室。幕齋仄各為庫貯金錢。治廳前為露臺,臺前為儀門,臺左右為甬道,夾甬左右為曹房,貯文卷。東曹之後為吏舍,西曹之前為豻獄。儀門前為大門,門三楹,前豎坊廳,後樓五楹,即退堂也。樓後為廨,州牧居之。嘉靖二十五年,知州李良能用隙地東置土地祠,西置獄神廟,後移神於監內,改為支房。原置牧馬房,年久圮壞,空地一區。萬曆十四年,知州陳宗凱措處修建延賓館,門一座,堂屋三間,扁曰「君子堂葢」 取子賤得君子相成之義。故《對聯》云:「魯多賢善方成德;南萃精華在」 得人後。屋三間,前屋三間。大門之外,西置「旌善」 、「申明」 二亭。初庫在堂右,即齋室為之。嘉靖時,同知陳永達起重樓,而磚其四壁,以三關軍資俱貯焉。後知州周應龍申請移軍資屬戶部,則本庫苐貯州金錢矣。同知署 、州判署 ,俱在正官廨右。近州判裁。吏目廨 ,在幕廳之左。

陰陽學 ,在鴈門道南。

「醫學 」 與《陰陽學》近。

僧綱司 道紀司

布政司署 鄰鴈平道,在帥府東。

按察司署 在帥府西

鴈平道署 :在城中右坊。

戶部分司署 在城中坤方。初名「太府」 ,明嘉靖十五年,改此名。

舊西府 鄰西門

分司署 鄰東門

都察院 在察院西北

察院 在城中巽方

太僕寺 在振武衛右

東糧府 ,在州治左。葢。府判治邊儲倉 ,在東糧府北。

預備倉 在治內

平糴倉 在振武衛左

醫藥局 在道門前,衛門左右各一。

施粥廳 在城四門

供應庫 在振武衛右

「農器庫 」 ,「布縷庫 」 ,「室家庫 」 ,「無息庫 」 ,各在城四門。

紡織局 在西關

「補助廠 」 在紡織局西,故鴈門驛也,而城四門亦皆建。

轉輸場 在補助廠西

稅課局 「在太僕寺右,明成化中廢。」

譙樓 在城中央。明洪武七年,吉安侯亨建,高三丈,層樓七楹。「成化七年災,都督僉事劉寵、副使蔡麟增臺高四十尺,起層樓如故。樓高八十尺,共一百二十尺,四眺河山,稱代鉅觀焉。」 樓下四坊葢榜,歷科士,而歲久漸傾。萬曆十四年,知州陳宗凱新之。

鐘樓 在譙樓東,高廣半於譙樓。明萬曆十四年,兵備使張惟誠重修。

帥府 在振武衛北

參將府 在城中艮方。明洪武中建,在城西南隅。嘉靖初,守備孫璽移此治。

雜造局 即舊參將治,在城西南隅。

振武衛 在州治右。明洪武六年,吉安侯亨建。演武廳 在城南門外。

神機營 在城南門外,明嘉靖中廢。

南箭亭 在城東南壕上。

愛蓮亭 在城西北壕上,一名「北箭亭。」 明兵備使張惟誠教射所也。

草場 在都察院東

養濟院 在東關,舊為「預備倉。」

漏澤園 城四門外,各一區。

五臺縣署 ,在城內東偏。其創建無所考。今詳其制,正中為大堂,扁曰「親民。」 知縣夏大廷聯曰:「壤雖褊,老少朋友存焉;何以安,何以懷,何以信,惟公可及命則初,君民家國繫之。若為清、若為慎、若為勤,必敬乃兼。」 堂內左有會計樓,右有架閣庫,東西分列六房。六房之西列收糧房。東廊之後為快壯值班房一楹;西廊之後為皂隸值班房一楹。前為儀門,二角門東有守門房一楹,西有禁卒房一楹。西角門內為囹圄。儀門外東為酇侯祠,為寅賓館。外為大門,扁曰「五臺。」 縣庫在大堂東。庫樓一座,南北房二座。階下申明亭二座。東曰獎善,西曰「懲惡。」 前為照牆。左右二坊:一曰催科,一曰撫字。大堂後為後堂三楹。前宅門一座,守門房一楹。後堂東為內署,正庭房三檻,東西房六楹,後小庭五楹,外有書房三楹,茶房一楹。宅東北隅有觀音堂一座。明景泰間知縣張智、弘治間知縣魏濂、萬曆七年知縣陳讜「相繼重修」 ,規制差隘。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梁繼祖一概增新,又于堂西買

地,建庭五楹,名曰「思補」 ;前亭一座,名曰「知民。」 又北房三檻,南房三楹。癸亥地震,傾圮大半。知縣周三進次第修葺,概復舊觀。

主簿署 ,在東角門內,裁

典史署 在縣治之東

「陰陽學 」 、「醫學 俱廢。」

僧會司 道會司

察院行臺 在縣治西

高洪口巡檢司署 在縣東十里。

倉 在縣治南

演武場 在縣西門外

草場 在縣城內西北隅。

養濟院 在縣西城下

《漏澤園 》在北唐家灣。

義塚 在縣南二里鬼壑。

繁峙縣署 :在城中承宣街,明洪武六年,知縣禹義貞建。

《皇清》仍舊。

典史署

「陰陽學 」 、「醫學 俱廢。」

僧會司 道會司

預備倉 、平刑關倉 、北路口倉。

養濟院

漏澤園

崞縣署 在城西北隅。明洪武三年,知縣周英建。崇禎七年,知縣馮夢熊重修。

《皇清》仍舊

縣丞署

典史署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南門外。

僧會司 在崇聖寺

道會司 在神清觀

陽武峪巡檢司署 在縣西七十里。

蘆板寨巡檢司署 :今裁。

弔橋嶺巡檢司署 :今改入「石嶺關」 ,隸。

預備倉

神池倉 在神池堡

利名倉 在利名堡

陽方倉 在陽方口,裁。

寧武倉 、管「八角倉。」

養濟院

漏澤園

以上二縣志俱缺

岢嵐州署 明洪武七年,知縣施文學建,東西書吏房各三楹。

皇清順治五年,西楹毀。《申明》《旌善》二亭在大堂門外。

「左右對峙。」 康熙七年,知州趙瑾重建。

判官署 在州署左,裁廢。

吏目署 在州署右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州治東,廢。

僧正司 。《道正司》。

岢嵐道署 在居仁街東。明嘉靖十八年,兵備道張偉建。後憲節移偏關為按部公所,近廢。察院 在州治東。明初,知州施文學建。

預備倉有二 ,一在西關,一在三井鎮。明永樂四年,判官袁圭建,近廢。

廣盈倉 在城西北。明洪武初,萬曆間,知州李鳴世重修。

衛治 在州治東,今廢。

守備署 在城東北隅。舊為參將府。

演武場 在城外東南,明指揮張興建。

養濟院 在西關,明洪武間建,崇禎四年兵毀。漏澤園 在城北門外,路左數武。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何顯祖捐資創置。

嵐縣署 始建,不知何代。觀諸堂壁所刻宋元詩,疑即古嵐州衙舍也。元大定二年重建,至明洪武二十一年,知縣陳圭重修,正統間知縣郝鳳重修。相沿日久,衙宇盡傾,兼以官職遷去不常,真如傳舍。萬曆十四年,古幽譚應春來令茲邑,睹蕪穢之狀,慨然聿新。正堂三間,幕廳三間在堂東;庫房三間在堂西。六房承發架閣及吏戶等,共一十四間。戒石亭、儀門,大門內有土地堂,坐東向南。東角門、西角門男獄在儀門內。西南女獄在儀門外。西南川廊二間。後堂宅門樓一座。宅後衙舍舊三間,今四間。東耳廳三間,西耳廳三間,東廳三間,西廳向南四間,北向四間,東西書房各一間,內廚房三間,外廚房二間。衙宇相沿無井,每日擔送,民甚苦之。譚令鑿井,有二,置亭其上。

《皇清》仍舊。

典史宅 在堂東南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布政司署 在縣治東南。

按察司署 :在縣治北。

府館 在縣前西

鹿徑嶺巡檢署 :今裁。

預備倉 在縣治西

演武場

草場 在縣治北

養濟院

漏澤園

興縣署 在城西北隅。明洪武三年,知縣尹暹建。萬曆四十八年,知縣毛柏重修。

旌善亭 :知縣事馬一圖重建。

申明亭 :知縣事李瓚重建。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李昌汴重修六房寅賓館。七年

「知縣李華春重修」 大堂、幕堂、架閣六房俱全。典史署。

陰陽學 在縣治北

醫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東關

道會司

布政司署 ,在縣署東。

按察司署 在縣東南

府館 在縣署南

界河口巡檢司署 在縣東六十里。

孟家峪巡檢司署 在縣西五十里。

預備倉 在縣治東

教場 在城外

草場 在縣治北

養濟院 在儒學西

漏澤園

保德州署 在中街北集賢坊。初建姓氏年月無考。元至正十三年,知州許仲傑重修,遍植佳木。正堂三間。明永樂元年知州宋鎮建。宣德六年知州任泰,成化十八年知州騫璿,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嘉靖三十三年知州藍雲,俱重修。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重修,四十八年九月知。

州王克昌重修,增高三尺。新建捲棚三間,巍煥閎敞,前此未有。又築甬道三條,修皂隸班房二間。其穿堂三間,在正堂後,扁曰《思補》。明正德七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截去二間,移後樂堂建其上。萬曆三十一年,知州韓朝貢東西各增房三間。

皇清順治七年,《牛逆》拆毀。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仍

舊址建三間。四十六年知州王克昌增建捲棚一間,顏其堂曰《退思》。復于堂右增門房二間,建宅門向東。其後堂三間在穿堂後,扁曰「後樂」 ,東西各有耳房。明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嘉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移建。穿堂地址年久朽敝。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建,四十四年,塌毀。《百可》

軒三間,齋所、書房各一間,在後堂後宅門內。明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嘉靖四十二年,知州王世康重修。萬曆三十八年,知州韓朝貢改為「內室。」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宅門內建正書房三間。

西房三間小書房二間,外廚房二間;宅門外守門房一間康熙二十七年知州高起鳳改宅門內書房,建捲棚三間。三十七年知州唐文德建西書房三間。四十六年四月,知州王克昌增建捲棚三間,題曰「賞心。」 南對蓮山,北俯黃河,極一州登眺之勝。其正宅,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天啟間知州戴元改置東向。

皇清順治七年,《牛逆》折毀大半。嗣後官賃民居,殊茲

煩擾。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縣田思孔補葺舊舍,建西院書房三間,暫居。六年知州張光岳重修,新建正房五間,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廈房七間,西院小房十間,內外一新。年久圮壞。四十七年,知州王克昌重修,又建東房三間,南房六間。其安慶樓在宅內,舊為土臺,豎房一間。明成化十年知州劉昌建,萬曆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磚甃建樓,榜曰:「安慶樓。」 其幕廳三間,在正堂東。明弘治四年吏目曹政建。十七年知州周山重修。嘉靖四十三年知州李春芳改作庫房。萬曆三十八年知州胡柟仍改正,後廢。

皇清康熙十二年,吏目錢萬芳重建,後改作「倉」房四。

十八年知州王克昌復改正。吏目稽會,貼懸一扁,名曰「贊政廳。」 其吏舍在兵刑工房之後。明弘治十年,知州周山改于正堂右舊庫之西。萬曆二十八年,知州韓朝貢復建於舊址之南。久廢。其書吏房東西六房:庫書房、倉書房、承發司、架閣庫、

皇清順治七年,俱為《牛逆》折毀。康熙七年,知州張光

岳新建司房一十二間,值宿二間。其「戒石亭」 在甬道中,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久廢。

皇清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岳建一小坊,四十八年知。

州王克昌改建牌樓一座,極高聳壯麗,顏其上曰「天鑒式」 臨民岩可畏。其馬房舊在儀門外東西兩處,後改社倉,又改收錢糧之所,久廢。

皇清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縣田思孔移建於「預。」

備倉之前。六年,知州張光岳建為馬棚十八間,中建馬王祠。二十七年,知州高起鳳以馬多斃,改建于舊吏舍之地。去馬王祠。其土地祠在儀門東。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塑像。其寅賓館在儀門西,即馬神祠舊址。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重修。其庫在正堂西。明

弘治四年,知州劉淵建,內有地窖。十六年,知州周山重修。正德元年又建磚庫樓于穿堂後。嘉靖四十三年,知州李春芳撤去庫樓,將正堂東幕廳改為大庫一間,小庫二間,門置堂左壁,間以西庫為贊政廳,久廢。萬曆三十八年,知州胡柟將原房三間仍更為幕廳,另置大庫于堂左,制頗完固。其西庫所改之贊政廳又改為「儀仗軍器庫」 ,亦廢。

皇清順治六年,庫毀于寇。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岳》于

穿堂左,新建庫三間,庫書值宿房一間。四十八年,知州王克昌將新庫改入宅內,庫房仍移于大堂之西,撤建一新。其監獄在舊吏舍西,《明弘》

治間,知州周山改于舊吏舍地建「欽恤廳」 ,久廢。蕭相國祠男女監十間,後止存東西六間。萬曆間,知州韓朝貢磚甃房牆,改祠與女監于鐵門外。

皇清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岳重修,久圮壞,向有《修獄》

「銀二十兩。康熙十四年裁去,今改在預備倉西北,止存三間。其旌善、申明二亭在譙樓東西。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後改社倉。萬曆間知州胡柟附社穀于預備倉,兩亭復舊,後復廢。其榜房在屏牆東西廊下,各四間。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間知州周山改建于中街州治前二十步許,久廢。」 今地入「關帝廟。」

監收州同知廳 在偏關。明弘治三年,兵備王璿建,久廢無考。

捕廳署 在庫書房後。明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繼建。」 萬曆四十一年,知州胡柟「重修。」

皇清順治六年《牛逆》折毀。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縣

知縣田思孔、吏目黃茂新重建。

陰陽學 在舊譙樓之東。明弘治十七年建,久廢。

醫學 在譙樓西,久廢。萬曆三十九年,知州胡柟建。

僧正司 ,在承天寺。明永樂四年建,久廢。道正司。

布政司署 在城隍廟西。明成化間,知州劉昌移建于州治之東南。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仍建於舊址。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改草場。近廢。

按察司署 舊在州治西南,即察院地。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增修。十七年,知州周山移建于州治之東南。萬曆四十一年,知州胡柟因其廢址,改建馬明王、文昌、藥王廟,又增書院,名曰「見龍。」 近廢。

府館 即城隍廟西布政司地。明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建。十七年,知州周山仍改為布政司署,近廢。

察院 「舊在察院司,地在州治西南四十餘步。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改建察院,萬曆四十一年,知州胡柟重修,近廢。」 積貯倉 「舊在儒學門西。明弘治十八年,知州周山請動公帑銀一百八十兩修建。近積貯俱歸預備倉。」

預備倉 在捕廳前。明弘治三年,知州劉淵建大有廒七間。十年,知州昝《鳳翔》同吏目王宏建,有廒五間。萬曆二十年,知州王甲以原備甃城磚石,申允修。南北廒各九間,東西各四間,門房三間。四十一年,知州胡柟疏通水道,增修牆垣,改門于儀門外,以門首房為羈候所。

皇清順治六年,《牛逆》盡毀。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

縣田思孔建北廒三間。六年,知州張光岳建南廒三間。四十五年,知州王克昌新建東倉五間,極工緻堅固,名為「萬年倉。」

通濟倉 廢

社倉 廢

常平倉 明萬曆四十二年,知州胡柟糴穀三百八十石,分貯馮家川、土門、大塔、王家寨等處,春糴秋糶。四十三年,又請設城中常平倉,穀一百五十石,又布政司發銀三百兩,糴穀七百八十石,亦名為「常平倉。」 後俱廢。

皇清康熙年間奉憲行,于「請授直隸」等事案內分貯。

穀四千二百五十五石三斗一升九合零。又於《嚴查常平等事案》內,捐穀二百石。又于《欽奉》

《上諭》等事案內,捐穀二百四十四石。知州王克昌又

自捐穀八石,利穀十石九斗三升,俱貯本倉,出納如例。

保德倉 在偏頭城內,明洪武年建。

恆羨倉 在保營城東,明成化年建。

廣積倉 在老營堡城東。明成化年建。後添馬站、水泉二倉,俱屬廣積倉口。以上三倉官役俱隸今州。

藥局 今廢

譙樓 舊在中街,今人猶呼為「鐘樓巷。」 樓懸一鼓,鐘懸承天寺前,即今承天寺坊基。明弘治十年,知州周山改建于儀門之前。壘石為臺,豎樓于上,左鼓右鐘,臺下為門。天啟五年,知州戴元改甃圓洞。

皇清康熙五年,署州事河曲知縣田思孔重修。《二十》

六年,知州高起鳳于門外創立八字牆,添設石二座。四十八年,知州王克昌重修。前後懸一扁,南曰「德洽薰風」 ,北曰「威制雄邊。」

演武場 在城外東南

草廠 舊在東城溝內,今人猶呼為「草廠溝。」 明嘉靖十三年,知州李春芳移于布政司前。其溝內地給鄉民之願入城而無棲止者。萬曆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移於儒學西州倉舊址。其偏頭南關草廠,明弘治年建;河堡營城北草廠,明成化年建;老營堡城北草廠,明成化年建。俱屬本州。

養濟院 舊在教養巷。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後改建于舊州倉之西。萬曆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改建于「布政司舊址。近止存破小房一間,門亭牆垣俱廢。」

漏澤園 一在城西和尚園,一在城南沙坪梁,一在城北坡下,一在城南下沙坪,一在南郭外官道西,一在城南沙坪墕,一在城南夏家莊寧武關。

帥府 在城中。明嘉靖十九年刱。

皇清順治三年,奉裁,改協大堂扁曰「晉藩」,屏翰左右。

掾吏房。前儀門。東西角門,左禮賓館廢。右土地祠、火神廟、馬王廟。前大門牌坊曰「三晉雄藩。」 左右鼓房、旗杆、四桅廢。東轅門坊曰「提督三關」 ,西轅門坊曰「節制一鎮。」 南照壁大堂,後二堂,左雜藝房,右更衣廳,廚房。內府正廳。左右廂房,左花亭,右書房,西箭道扁曰「射圃」 ,客廳、馬廐,俱廢整飭。偏寧道署 在城中七百戶街,明嘉靖三十九年刱。大堂扁曰「持廉秉公。」 左右書吏房,前儀門、左右角門,左禮賓館,右土地祠,俱廢。前大柵口坊曰「貞肅」 ,西柵口坊曰「安攘。」

中糧廳署 在申明亭西,舊城街右。明嘉靖三十九年刱。大堂扁曰「清嚴簡靜。」 左右書辦房。前儀門,左右角門東禮賓館,西土地祠。前大門東快手房,西官廳。東柵口小坊曰「分猷一路」 ,西柵口小坊曰「宣化十城」 ,東柵口外坊曰「中關督餉」 ,南照壁二堂扁曰「二思堂」 ,三堂扁曰「端本處」 ,東書房扁曰「清思」 ,西書房扁曰「退補」 內宅正廳左右廂房署東南隅中盈庫,庫俱磚包。東建角樓,扁曰「寧遠。」 東北隅馬神廟前馬廐城守守備署 ,係昔鎮標大廳署。大堂扁曰「布德宣威。」 東書辦房,西茶房,前儀門。左右小角門外土地祠前大門,南照壁堂,左書房,東門聖樓。內宅正廳左右廂房。

寧武所署 在道署西,係昔道中軍廳署。察院 在帥府東,僅存基址。

戶部衙門 在察院東。已塌毀,改建「周公祠。」 標兵府署 在城西北,存址。

正兵府署 ,在城西北,存址。

監收署 「在城東北」 ,存址。

鼓樓 在城東七百戶街,磚包臺,高連女牆四丈,俱磚包,四面各闊五丈,四明磚洞。上建樓三層,扁曰「大觀雄偉。」

萬億倉 ,在城北,僅存東、南二廒,西、北廒俱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