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4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四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四十卷目錄
汾州府部彙考四
汾州府祠廟考
汾州府驛遞考
汾州府兵制考
汾州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三百四十卷
汾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汾州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本府。〈汾陽縣附郭。〉
社稷壇 在北郭之西
「風雲雷雨壇 」 在東郭之東。
郡厲壇 在城北
八蜡廟 在風雲雷雨壇東。
府城隍廟 :在上義坊。明洪武己酉,封靈佑侯。庚戌正城隍祀,止稱本州城隍之神。
縣城隍廟 在安靜坊縣治西,改府後建。三皇廟 在西郭。
武安王廟 一在縣治南,一在東郭。
狄武襄公廟 :在城西門內。
元帝廟 一在東郭新巷,一在北城門上,一在西郭慶雲寺後,一在東郭東北。
潤濟侯廟 在馬跑泉上,唐為「賀將軍祠」 ,宋封潤濟侯。一在城裏北街西。
汾陽王廟 一在小相堡,一在城南郭西壇巷。臺駘廟 在城東南三里。古金天氏之子曰昧,為元冥師,少子臺駘,能業其官。帝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唐貞觀九年建廟,石晉封昌寧公。宋加廟額曰「宣濟」 ,又名昌寧宮。
畢宿廟 ,在城西北三里許,金泰和元年重修。軒轅廟 ,在城東北三里許。
聖仙廟 在東郭人美廂,世傳聖仙號長命女,漢武帝時人,貞淑絕倫,以仙去。宋開寶四年,有人于城東掘地得石碑,隱隱有「仙降」 二字。眾因禱請,仙女即降。懸筆書曰:「瑞氣迎空鳳鶴飛,相隨王母宴瑤池。夜闌拜畢乾坤會,聖蹟蛟龍石上揮。」 復書「仙降」 二字,貫石深朗,因建聖仙廟,豎碑廟中。每天將雨,碑必先潤,故謂「雨漬仙碑」 也。火神廟 在東郭北門外,後因寇亂拆毀,改建東關舊驛西側。
三官廟 在西郭
虸螯廟 在城北十五里羅城內。東嶽廟 在鐘樓北。
西嶽廟 在城南,元至正二年建。
黑龍廟 在城南門外,今改建南郭壇巷。「三烈廟 」 在南郭。
昭濟廟 在城北七里悶泉水上。
子夏祠 在城北大相里。
項橐祠 在城西三十里。《史記》:「項橐七歲為孔子師。」
文湖祠 在城東北文湖堤上。
三賢祠 在城東十里義安村。
「忠孝祠 」 在南郭鄉人,為明浙江左布政辛彥博、長清令田籽建。後入知府嚴泰木主。
孝義縣
社稷壇 :「在城北。」
風雲雷雨壇 在城南
邑厲壇 在城北
八蜡廟 在城西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殿廊崇峻,樂樓壯麗,為一邑之冠。
馬王廟 在縣內儀門右。
真武廟 一在北門內,一在南門城上。
東嶽廟 在城東南
魏文侯廟 在縣治南。世傳廟中臺為「文侯看河樓」 ,臺前洿池,即魚池也。
三賢祠 在賢閣廟右
關王廟 在魏文侯廟西。
三義廟 :在城東門內。
龍王廟 在城東高陵上,一名「觀陣樓」 ,一名「太聖樓。」
聖母廟 在東嶽廟東
大禹廟 在司馬村南
段干木廟 一在「長興村」 ,一在北船頭。
天經地義廟 在縣西下坊村。原為龍土地柏王廟,年久傾頹。明萬曆九年,加畫像。孝子郭巨、鄭興,而以「天經地義」 為匾。
郭巨廟 在清義村
尉遲恭廟 在尉家莊,同李衛公、唐高祖女並祀。
大關王廟 在城外東北。
二郎廟 在橋南廂
城南河神廟 明嘉靖間建。
河神廟 在城西南。明萬曆三十四年建。土地關王廟 在城南門內。
可汗廟 在上殿山
柏王廟 在仇家莊
太保廟 在土京
「三郎廟 」 在荊墳村。
姑姑塔 :在上殿山北五里許。
藥王廟 在蘆子溝
西嶽廟 在城西
東嶽廟 在南郭東南隅。
北嶽廟 在城北
中嶽廟 在南郭西南
樊妃廟 在內宮廟左,又舊在樊家莊。相傳妃即其莊之人。今村有樊姓者,疑即其後也。三官廟 在城東南隅。
汾河神廟 在盧家莊
五道廟 在城外西南
平遙縣
社稷壇 :在城西北,周圍九十步。
風雲雷雨壇 在城南,周圍一百六十步。邑厲廟 在城正北,周圍六十步。
八蜡廟 在「風雲雷雨壇」 協祭。
城隍廟 在縣治東
高真廟 ,在東城上。元皇慶元年刱立。
卿士廟 :在上東門內,春秋牲帛致祭。
關王廟 一在東門甕城內,一在南門甕城內,一在西街路北,一在下城武寧坊。
靈顯真君廟 一在縣治東。一在縣治南,即二郎神廟。
元帝廟 一在縣治東北。一在縣城南,有元帝樓。
「介之推廟 」 在城西門外。
馬王廟 在東關洪善驛。
灌嬰廟 在陰溝村東二里。
子夏祠 一在縣南岳壁村,元至正年,一在縣東龐莊里,一在縣東西閻里。
源神廟 在縣東南永泉里。元大定三年建。玉皇閣 在縣下東門內。層臺高峻,直入雲表,為城中勝觀。登其上,可以遠望太行,「超綿麓臺諸山,青濛如黛,令人有憑虛御風之想,誠為仙人遊息之處。」
財神廟 :在北門內。康熙八年建。每歲七月二十二日賽祭。
應潤侯廟 在超山,宋宣和元年敕封。神極靈威,禱雨立應。一在南門外,一在西坡村,一在東泉村。
湯王廟 在朱坑村
王浚廟 在縣東五十里麓臺山,漢王司徒兄子也。仕魏,官太尉,封南鄉侯。誅司馬氏不果,死之。鄉人竊葬麓臺,立廟祀之。後以禱雨,封潤濟侯。在清虛觀左。
河神廟 在惠濟橋北
龍王廟 在下門外河西高丘上。
子孫娘娘廟 :在縣治東。每歲二月十五日賽祭。
三官廟 在城隍廟
介休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
風雲雷雨壇 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城東街北
八蜡廟 在養濟院西
馬王廟 在北關義棠驛西。
漢郭有道祠 。在北關東路北。
宋文潞公祠 在郭有道祠西。
晉介子推廟 在西關路北。
助國聖母廟 在縣西十里官路北。
三結義廟 在文潞公祠東。內有聳翠樓,外有景賢樓。
源神廟 在縣二十五里洪山村東南。
龍王廟 在縣東關北
秦王廟 一在縣東南十里窯子頭,一在窯子頭北溫村,土人祀唐太宗。
關王廟 在縣西門甕城內。
東嶽廟 在縣東四十五里南張鎮北。
五嶽廟 在縣八蜡廟西。
玉皇廟 在縣北八里韓同村。
三官廟 在南張鎮
康太尉廟 即「唐康深廟」 ,在下莊村東。
真武廟 在北關外北
后土廟 在縣北城隅上。
元君聖母廟 在城西路北。
昭濟聖母廟 在縣東石屯村灰柳泉上。明洪武十七年建。
火神廟 按《縣志》,在西關路北。
摩斯廟 在縣南城南村。
龍天土地廟 在縣南常樂村。
樊王廟 在縣東南二十里樊王村,即樊噲石樓縣。
社稷壇 在縣北廢,歲以仲春仲秋上戊日祭。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廢,歲以仲春仲秋上旬擇日祭。
厲壇 在縣北,廢設,以祭鬼神之無依者。歲以清明日及七月望日、十月朔晡迎祭城隍于壇上以主之。
臺駘廟 在縣南三里翠金山。
城隍廟 :在崇文坊東。歲合風雲、雷雨、山川並祭。
晉公子夷吾廟 ,在縣東南四里屈產泉崖上。漢高祖廟 ,在縣西三十里團圓山頂。
法師廟 ,在縣西南五里王村高峰上,歲七月八日,四方男女進香。法師即薩真人。
玉帝廟 在縣治北
東嶽廟 :在東關。順治十五年重修。
關帝廟 帝解人,宋元祐加封義勇武安王,明改封今號。歲以二月九日、五月十九日、八月十二日致祭,以此三日為聖誕,成聖受封也。縣城廟二:一在南關,順治十四年重修;一在縣治北。三官廟 在縣治北。
火神廟 在南關
馬王廟 在崇文坊東
神市樓 在南關
「元帝行宮 」 :在縣治五十里留村飛龍山。嶔崎峻絕,層蹬以登,沙河帶繞,花柳參差,松柏成列。于三月三日各郡邑男女闐集進香,為一時稱盛。
「三聖行宮 」 ,在西門外營西小山上。內奉關帝、二郎真君、柏王三神,順治十五年建。
臨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壇 、「邑厲壇 」 、八蜡廟 、城隍廟俱在《牛澗南》。
東嶽廟 。北嶽廟 。真武廟 。關王廟。
聖母廟 河伯祠
永寧州
社稷壇 在州治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治南。
郡厲壇 在北城外
八蜡廟 不載
忠烈祠 「在州治北。明時,死節知州王亮采,判官甯晉封,學正郝綸,訓導郝珊、田成、杜本翰,驛丞劉靜,生員張中路、孫光裕、車成,州民張邦化、李正秋、崔桂、劉朝湖。」
城隍廟 在州治北
元帝廟 在州治東
關王廟 :在州治東城外。
東嶽廟 在州治西北
思鄉廟 在州治西九十里。世傳有遊宦者自長安來,過此,回望思親,遂化于此。
龍王河神廟 在西城上。
龍天廟 在州東四十里王峪莊,元至正年建。狐偃廟 在州東一百里《劉王暈》。
馬神廟 在州治北
漢武帝廟 在州治北
比干廟 在呂梁山頂
三官廟 在州治北
子孫聖母祠 在城隍廟寢室東。
藥王廟 在州治南
大樓 在州治南。奉祀「關聖。」
唐孫真人祠 在州治西南。
元濟廟 在州治北
三靈侯廟 在州治東
黑龍王廟 在州治北
靈濟祠 。在州南城外,即華真君廟。
寧鄉縣
社稷壇 :「在北郊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郊外。
「邑厲壇 」 在北郊西隅。
八蜡廟 在南郊東隅
城隍廟 在縣治北
關王廟 一在縣治東門,一在臥龍岡。
楊公祠 在南郊外
東嶽廟 在鳳凰山中央。
真武廟 在縣治北
五龍廟 在縣治西
聖母廟 :在北窊山頂。
二郎廟 在北郊西隅
龍天廟 在南門外
「元天廟 」 在龐家會路中。
玉皇廟 在臥岡
寺觀附
本府。〈汾陽縣附郭。〉
天寧寺 在東郭之西北隅。唐始建,名大中寺。宋汾陽善昭禪師住持,名「太子院。」 嘉祐八年重修。元至順三年再修。明洪武十四年大加修建,更名天寧寺。內萬佛樓,雄偉凌雲。
石塔寺 ,在城西五里,唐為開元寺,無業禪師住化于此。無業俗姓杜氏,商州上絡人,傳洪州心印,後遍歷名山,逍遙綿上,閱經清涼山寺,振錫南下,至于西河。初止眾香佛剎,州牧董叔經延住開元精舍,乃謂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復有遊方之意,豈吾緣在此耶?」 憲宗召入內,辭疾不行。至穆宗,遣僧靈準齎敕懇迎,遂示滅焉。弟子慧愔等奉身茶毗,有卿雲色,異香郁馥,凝空西來。以長慶三年十二月念一日,安葬練若之庭,琢石為塔,謚「大達國師」 ,號「澄源」 焉。今其塔尚存,後緣以名寺,亦名村。
天宮寺 在董寺里,為隋、唐以來一大叢林。太平里之法興寺,池定里之「馬鳴寺」 ,皆其下院。《般若寺 》在城南十五里慶雲鄉,唐泰初建,元大德間修。
資福寺 在南郭
顯慶寺 在「狄公塋」 ,或宋時為狄公守塚創建。元增置祠堂。
「實際寺 」 :在城西北二十里狄谷里之北山巖際樓閣懸構,水竹穿繞,谷中之寺,此為最勝。「白雲寺 」 :在城東三十里杜村,為大夏鄉一大古剎,宋政和七年建。
靈巖寺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小廂西。隋唐以來代為修飾,弘麗壯觀,近建石塔。
國寧寺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盡善村。元至正十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
上清宮 在城北七里,宋祥符三年建,內有古柏二株。
仙槐觀 在城隍廟東。相傳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統中,遇異人投藥于中,倏長茂踰初,故州人飾觀以仙槐名。後有勝默子者,亦異人也,步樹下,題曰:「山郭殘寒落照前,琳宮信步訪真仙。真仙有似閑庭樹,心死心空不記年。」 今觀中他槐亦盛,俗通謂之「神仙觀」 云。
元真觀 在府治之北。元初,武略將軍監郡汾州赤盞德安公建觀于廳事之旁。崇奉道教,名曰「元真。」 明萬曆二十四年重建。
長春觀 在城西十里田村,初為西巖古洞。元初村民田氏延羽客張真一修煉居之,因建西巖菴。後真一參丘祖錫號丹華子,還守舊址,益邃元宗。于丁亥五月二十八日,有白鶴自艮方飛來,止于巖際,蹁蹮久之,向坤飛去。明年是日復至,如是者三,及真一羽化,而遺音至焉。真一,愛子里人。元統中,增建殿閣,更名菴為「長春觀。」 琳宮炳煥,翠木森叢,幽人羽客,托以遯栖云。《白雲菴 》在城西五里許。
「大雲寺 」 在城內,汾州衛舊地。
福弘寺 在弘寺村
真武殿 在石盤山上,號「西頂。」
孝義縣
太子寺 在中楊樓東
廣仁寺 在城南
永福寺 在董同。宋慶曆八年,文潞公奉敕為永福院守「文氏先塋。」
清涼寺 ,在下馬寬村。俗傳寺有袈裟一領,傳自遠代,以覆地,則草不生。
希真觀 在吳屯村西北。
平遙縣
太子寺 ,在縣治東,即佛寺也。以佛為梵王太子,故名。
吉祥寺 ,在縣治後,元梁萬戶廉訪家佛堂也。「白衣殿 」 在高阜村。
清虛觀 在縣治東北
慈相寺 在縣東十五里冀郭村,古名聖俱寺。唐無名祖師自西極來,居麓臺山四十年,肅宗召至京,問答稱旨。上元初化,詔還故山。宋慶曆間,砌塔藏之,高三百尺,又名《麓臺鏡》。
丹陽觀 在縣西北八里李村。
上清觀 在縣西南十三里侯冀村,宋時建。集福寺 在縣下西門內。
顯慶寺 在縣南岳壁,舊名「永顯寺」 ,宋嘉祐八年,敕賜今額。「凝碧樓」 即在此處。
藏經殿 ,在縣治東北,內有《大藏》。
七「佛殿 」 ,「在《藏經殿》。」
百佛寺 在超山。宋嘉祐八年,敕賜額。元魏熙平年建,舊名「郭村寺。」
洪濟寺 在達蒲村。宋紹聖四年建。金大定四年,敕賜今名。
興隆寺 在縣南二十里清村。齊武平四年建,舊名「雙和寺」 ,宋嘉祐八年改今名。
石佛寺 在縣西北張村,唐宣宗元年建。金相寺 在縣西十里曹村,唐貞觀元年建。智覺寺 在縣西北張趙村,唐太和三年建。福智禪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北郡里,唐太和七年建。
梵業寺 在縣南西泉村二十里,舊名「靜觀寺」 ,宋嘉祐八年,敕賜今名。
鐵佛寺 在縣東南十五里細遙村。齊武平二年建。
普恩寺 在縣東龐莊村。唐太宗七年建。金大定三年,敕賜今額。
聖壽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寧固村。宋治平四年敕額。
惠日寺 在縣西南姚村五里。敕建。
法燈寺 在縣西南堡和村。
昭慶寺 ,在南門外,一名「南院。」 層臺高閣,可望南山。相生和尚創建,與玉皇閣、棲真菴俱為一方勝地。仙客騷人,以時觀遊。
隆福寺 在縣北南政村五里,元大德二年建。興國寺 ,在縣王莊鎮。金大定年重修。
羅山寺 在縣西南七同村十五里。元至正年重修。
西方寺 ,在縣東西郭村五里,金大定四年建「清涼寺 」 ,元至正二年建。
洪福寺 在劉莊里,元大德二年建。
妙法寺 在縣西南侯冀村十五里,唐時建。普音寺 ,在縣西南常村二十里,唐時建。冀壁寺 在縣西南冀壁村十三里,明景帝年建。
慈勝寺 元至正年重修。
隆興寺 ,「在縣西南道虎壁」 五里,元皇慶三年建。
青霄寺 :在縣東南坡底村三十里。唐建淨梵王太子母太子妃廟 在晉太子妃耶律夫人墓側。太子母即佛母,妃即佛妃也。清明日香火會賽。
太平崇聖宮 在縣下東門口。唐顯慶二年建,名「太平觀。」 宋元祐敕賜名「清虛觀。」 元初名太平興國觀,後賜今名。
柏仙觀 元皇慶二年建,在胡村中有古柏一枝,西向如老龍,以石柱擎之。一柱泰和元年,一柱嘉靖三十一年磨滅,不可識。
瑞雲觀 ,在閻良莊,舊名「虛白菴」 ,元賜今名「洞元觀 」 ,在達蒲村,敕建。
太上菴 ,在瑞雲觀左。
惠濟橋菴 在東門外橋東北高丘上。
棲真菴 在縣東北十里鋪內,祀真武大帝、昊天上帝。大殿層閣結構,閎敞壯麗,以擬太和諸宮。每歲三月三日,遠近朝禮,香火遍于城中。綠柳如織,青山四圍。信真仙之別館,塵世之丹丘也。
介休縣
空王寺 ,在縣南四十里,興國寺東,抱腹岩上。興國寺 ,在縣東南隅。唐貞觀中敕建。明永樂間晉恭王重修。
龍泉寺 在縣東五十里趙家窯村南寺子溝半山間。
淨土寺 在縣東五十里史村寨上。
太虛觀 在縣東南二十里石同村南村岡上。金大定五年創建。
三清觀 一在后土廟下,元至德二年創建。一在義棠鎮路東陵阜上。
長春觀 在城南縮頭村。
雲峰寺 在綿山抱腹岩,唐貞觀敕建,明正德十一年重修。
迴鑾寺 在興地村。唐太宗行幸,欲登山禮佛,至此迴鑾,故名。
崇壽寺 在城東南隅,敕建。宋祥符八年創建,明洪武八年重修。今習儀于此。
華嚴寺 在北關東北隅。元中統二年創建,明洪武十年改修。
三教堂 在縣南城外鄰城。
普照寺 在縣西二十里義棠鎮。
永利寺 在縣東三十里鄔城西官路北。宋大觀元年創建,元大德六年增修,明正德年重修。太寧寺 在城西北隅后土廟下。
蕊珠觀 在城東南隅
龍泉觀 在城東街路北。隋義寧初創建,歷唐太和三年,明洪武、正德年間三次重修。
保陽觀 在城東三里石河社。
石樓縣
永慶寺 在縣治東崇文坊。元大德十年建。龍顏寺 ,在縣西南十里龍臺村。今廢。
五龍寺 在縣西七十里下馬村。
洪福院 ,在南關,面對翠金山,內有《古鐵佛牡丹》數本。
福壽院 在縣西七十里義牒村。
洪教院 在縣北八十里君子村。
普濟院 在縣北六十里永曲村。
永安院 在縣北十里衛村,今廢。
清涼院 在縣西北九十里下馬村。
般若院 在縣西五十里留村。
龍泉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上辛村。
老君觀 在縣北十里東衛村。
臨縣
普化寺 、正覺寺 。《秋峰寺 》《隆福寺》。
白雲寺 明真觀
永寧州
天寧萬壽寺 ,在州治東北。元大德四年建。龍泉寺 ,在州西六十里。金大定年敕賜「龍泉講院。」
廣嚴寺 ,敕贈額名。在州治西三十里。金大定四年重修。
洪濟寺 在州西八十里。山頂古塔,柏林還繞。寶泉寺 在州治西北六十里。山頂有泉,山下有田,資其灌溉,雖經霜不凍,多至成熟,故名。江豬寺 ,在州治西七十五里。寺後有石窯,內懸一石,名豬寺。下有潭水,故名江豬寺。明成化年斷喙,遂涸。
臥虎觀 敕賜額名,在州治西五十里。
元都觀 在州治北,元元統年建。
洞陽觀 在州東南五十里,即鳳凰山仙童洞,唐貞觀年建。
蘆橋觀 在州東三十里。
石佛寺 一名「龍興寺」 ,在州西郊二里,內供石像三尊,相傳山水暴漲淌來者。
金容寺 在州西南三十里。元末年建。
興禪寺 在州西一百里。元庚辰年建。
安國寺 在州西二十里。金興定三年建。山巔有安國王城基,寺東有瑠璃井。寺內有佛牙二,今失其一。
金閣寺 在州西北三十里頭山之下,梁武帝重修。按此不知創自何代,但世傳語云:「先有金閣寺,後有石州城。」 然亦無考。
香巖寺 在州西六十里。貞元間敕增。香巖舊名「閣」 ,今則寺,金正隆、大定年間重修。
廣慧寺 按《州志》:在州西一百里冀家村南山寺 ,元敕賜。靈泉寺,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金大定年建。松柏鬱蔥,泉流奔瀉,秦山晉嶺,相對雄峙。山門額曰:「西晉第一淵叢。」
三教寺 在州東七十里千年村,元至元年建,延祐年重修。
崇福寺 在州東五十里。元丁酉年建。
柳溪寺 ,在州南七十里,宋嘉泰三年建。北禪寺 ,在州北三十五里,元庚辰年建。玉泉寺 ,在州北八十里,元辛亥年建。
崇興寺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元至正年建。迎犧寺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銅柱山下。法興寺 ,在州北一百四十里,元至元十年建。寧鄉縣。
清涼寺 ,在縣治中央。金明昌間,昶公戒師建。普照寺 ,在縣西上鋤溝村。元大定四年建。石佛寺 ,在縣西。元至大三年建。
寧國寺 在縣南白石村,金太和二年建。
寨嶺寺 在縣南虎頭山,明景泰三年建。南山寺 ,在縣東松林坡。
元都觀 在縣東臥龍岡,元丁未年建。
天真觀 在縣西大成村一百二十里,元延祐五年建。
大佛殿 在城西北隅
廣濟寺 在鋤溝鎮
龍泉觀 在柏窊山
修真觀 在沒狐臺
崇福寺 在娑陀村
觀音樓 一在西街,一在北街。
汾州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本府。〈汾陽縣附郭。〉
汾陽驛在節義坊
本驛馬騾三十八匹頭馬夫一十九名,歲支銀一千三百六十八兩。
總鋪 在三賢坊街西
朱城鋪 、康家堡鋪 ,俱在東路,接平遙縣。招賢鋪。
劉家莊鋪 ,坡頭鋪 ,向陽鋪 ,石佛鋪,嶺底鋪 ,俱在西路,接永寧道峽鋪。
陽城鋪 在南路,接孝義縣田同鋪。
太平鋪 ,小廂鋪 ,郭柵鋪 ,文同鋪 ,俱在北路,接文水縣上賢鋪。
孝義縣
總鋪 附《管支房》內。
居義鋪 在縣北五里
田同鋪 在縣北十五里。
吳屯鋪 在縣南十里
王同鋪 在縣南二十里。
嶺北溝侯鋪 在縣南二十五里。
布德鋪 、《迪德》鋪 、崇德鋪 、明德鋪 ,俱在「宣化坊。」
進德鋪 、廣德鋪 ,俱在《悅禮坊》。
文德鋪 、知德鋪 、達德鋪 ,俱在尚義坊。《懿德》鋪 、觀德鋪 、貴德鋪 、上德鋪 ,俱在橋北廂。
優德鋪 、道德鋪 、懷德鋪 ,俱在橋南廂。抱德鋪 、立德鋪 、令德鋪 ,俱在城西廂。彰德鋪 、威德鋪 ,俱在大孝里。
平遙縣
洪善驛 在縣治東北。本驛馬騾七十九匹,頭馬夫三十九名半,歲支銀二千八百四十四兩;《洪善》廠夫八十六名,歲支銀一千三百二十三兩九錢一分七釐四毫零。
總鋪 在城內,縣治前路西。
邢村鋪 ,辛村鋪 ,上店鋪 ,俱在上東門外。仁內鋪 ,洪善鋪 ,俱在下東門外。
城村鋪 、城西鋪 俱在上西門外。
達蒲鋪 、寧固鋪 、香樂鋪 、白石鋪 ,俱在下西門外。
介休縣
義棠驛 在縣北關。本驛馬騾七十九匹,頭馬夫三十名半,歲支銀二千八百四十四兩;《義棠廠》夫八十六名,歲支銀一千三百七十三兩三錢八釐七毫零。
總鋪 在縣門外,《東遞宋》。「《鋪西》遞內封鋪」,「西北遞劉屯鋪。」
宋:鋪 十里,接《湛泉鋪》。《湛泉》鋪 十里接《王里鋪》。
王里鋪 十里,接張南鋪。
張南鋪 十里,接田堡鋪。
田堡鋪 十里,接平遙縣陳村鋪。
內封鋪 十里,接義堂鋪。
義堂鋪 十里,接靈石縣桑平鋪。
劉屯鋪 十五里,接孝義縣王同鋪。
臨縣
關王廟鋪 ,三交鋪 ,夾道鋪 ,桃園鋪,《永寧州》。
玉亭驛 在州治東。本驛馬騾二十匹頭,馬夫十名,歲支銀七百二十兩。
青龍渡廠夫三十七名,歲支銀三百七十一兩三錢三分三釐。
吳城驛 在吳城堡。本驛馬騾二十匹頭,馬夫
十名,歲支銀七百二十兩。
青龍驛 在青龍鎮。本驛馬騾二十匹頭,馬夫十名,歲支銀七百二十兩。
馬家村鋪 ,義居鋪 ,北寒鋪 ,四皓鋪,石窯鋪 ,三交鋪 ,俱東路。
賀家塔鋪 ,白霜鋪 ,薛村鋪 ,俱西路。「下安村鋪 ,漫塔鋪 ,大武鎮鋪 ,唐家鋪,石佛鋪 ,峪口鋪 ,橫泉鋪 ,監軍鋪 ,麻底鋪 ,方山鋪 ,土泥鋪 ,仁村鋪 ,俱北路寧鄉縣。」
總鋪 、朱家店鋪 俱在縣治北。
康家塔鋪 在縣治東五十里。
偏城鋪 在縣治東九十里。
石樓縣驛。無鋪,亦未載。
汾州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府屬總載
汾州營 官兵五百六十二員名,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兵七十四名,步兵二百九名,守兵二百七十五名,馬七十四匹。汾州城守營 官兵一百二十三員名,千總一員,守兵一百二十二名。
石樓營 官兵二百五員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兵一十五名,步兵八十七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五匹。
汾州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穀之屬
黍 軟、硬二種,軟可釀酒。
稷 大小二種
梁 粒細色白
粟 紅、黃、白、黑數種。
薥秫 軟硬二種。麥 有《來麰》二種,有冬種、春種。
豆 有九種
蕎麥 、芝麻 、麻子
蔬之屬
薹 青白二種
蘿蔔 胡白二種
蔥 、韭 。蒜 、芥。
芹 :茄 瓠 菠。
萵苣 、葫蘆 、芫荽 、茼蒿、蔓菁 、木耳 、磨菇 、刀豆、苜蓿 、白菜。
瓜之屬
甜瓜 、絲瓜 、冬瓜 、西瓜、菜瓜 王瓜 、南瓜。
果之屬
葡萄 ,核桃 ,沙果 ,蘋婆,酸棗 ,林禽 ,櫻桃 ,石榴,榛 棗 ,梨 ,杏。
《桃 柰 無花果》。
李 有名「玉黃」 者,更佳。
木之屬
松 柏 槐 檀 榆柳 椿 樗 楸 楊椒 桑 檜 桐 竹花之屬。
葵 有紅、黃、白、紫、大、小數種。
菊 :紅、白、黃、紫數種。
牡丹 、芍藥 、萱草 、石竹 、薔薇 、水紅、玉簪 、金雀 、雞冠 、山丹 、粉團 、鳳仙藥之屬。
石膏 、甘草 、益母 、車前、芫菀 小薊 、葶藶 希薟。《寒水石》。
毛之屬
牛 馬 騾 ,驢 ,豕,犬 羊 ,狐 狸 兔狼 ,虎 豹 貓 鼠羽之屬。
鴨 鵝 、鴿 、鳩 、鸛、鵰 、鷂 、梟 、黃鸝 、紫燕、鵪鶉 、畫眉 、黃雀 、青雀 、紅雀、暎山 、啄木 、布谷 、半翅虫之屬。
蠶 蜂 蟻 ,蛇 ,蚊蟬 ,蟊 賊 ,蝶 蛾,螢 蠅 蝎 蠋 ,蝦蟆,蚯蚓 ,蜻蜓 ,螻蟈 ,螟蛉 蟋蟀,伊威 。蝸牛 ,蜘蛛 ,蚰蜒,蝎虎 ,蠐螬 ,壁魚 ,螳螂,螽斯 ,蛇師。
貨之屬
絲 、絹 、靛 、餳 糖、麻 皮 、酒 蜜 、豆粉、黃蠟 、葦蓆 、氈貨 、柳器 、麻履、麤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