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四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四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四十八卷目錄

 大同府部彙考六

  大同府古蹟考

職方典第三百四十八卷

大同府部彙考六

[编辑]

大同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大同縣附郭。

高闕塞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豐州之西。《水經注》曰:「《史記》趙武靈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雲舉,望若闕焉。」 漢元朔四年,衛青將十萬人,敗右賢王於高闕,即此處。長城 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秦蒙恬所築,土色皆紫,故呼為紫塞。

定襄城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漢為郡,唐為縣,皆置於此。有陰山、青坡二道,皆出兵路。

盛樂城 在府城西北。本漢定襄郡之盛樂縣,後魏拓拔珪都此。唐於此置振武軍。遼置振武縣北七十里有黑砂磧。《水經注:魏土地記》曰:「雲中城有盛樂城,一名石靈城,即此。」

單于臺 在府城西北百餘里。漢武帝元封初,嘗引兵十八萬騎以登此臺。

蘇武城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武使北時居此。

李陵臺 在府城北五百里。古雲內州臺,高二丈餘。《唐地里志》雲:「中都護府有燕然山,山有李陵臺,蓋陵不得歸,登此望漢。」 其近有拂雲堆,堆上有祠。

稒陽塞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豐州境。漢改塞為縣。《水經注》曰:「東部都尉治」 ,王莽之固陰也,屬五原郡。《漢書》:「竇憲出雞唐塞,鄧騭出稒陽塞,遂至燕然山。」

五原郡 在府城西北四百餘里。本秦上郡北境。漢為五原郡,治九原縣。隋初,置豐州,後改五原郡。唐復為豐州,或為九原郡。《寰宇記》:九原有前後雞延城及郎君城。明朝省。

富民廢縣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豐州境。本漢臨戎縣,隋改名富民。唐置,遼復廢。

平城外郭 在府城東五里。本秦漢平城縣。其外郭乃西魏所築,在無憂坡上。

雲中城 在府城北郭外。《水經注》曰:趙侯自五原河曲築長城,東至陰山。又於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卜陰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群鵠遊於雲中,徘徊經日,見大光在其處。武侯曰:「此為我乎?」 乃即其處築城,今雲中城是也。秦始皇立雲中郡縣,曰服遠矣。後魏建此為京,其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遠,北曰拱極,其宮垣古城之北,唐為雲中郡。

元魏宮垣 ,在府城北門外,有土臺,東西對峙,蓋雙闕也。後為「天王寺。」

天王臺 在府城北二里。元魏所建離宮,今改「郡。」

《八疙疸 》在府城南三里。元魏寇謙之告斗建淨輪壇之所。

東勝州城 ,在府城西北五百里。隋改為豐勝州,治榆林縣。唐為東勝州。遼廢後復置。

東受降城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東勝縣東北八里。本漢雲中郡治。《寰宇記》曰:「東南至朔州四百里。」 唐人所謂「受降城外月如霜」 者是也。中受降城 ,去東受降一百餘里。本秦漢九原縣地。唐貞觀初,立雲中都督府,後置橫塞軍。遼置雲內州,領雲川、柔服二縣。元省入州。

西受降城 去中受降一百餘里,古豐州西北八十里。三受降城皆唐朔方總管張仁愿所築。開元初,西城為河所圮,總管張說於城東別置新城。寶曆初,振武節度使張惟清徙東城於綏德南。

河濱廢縣 在府城西五百餘里。隋榆林縣地。唐析置此縣,屬勝州。縣東北有河濱關,後廢。遼復置,屬東勝州。

寧邊州城 ,在府城西北三百里,廢東勝州南三百里。遼置州。金置鎮西軍。元省入武、東勝二州。

宣寧廢縣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本遼宣德縣,置招德軍。金改為宣寧。元因之。明廢。

銅石像 ,在府城之舍利坊,遼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計石像五,銅像六,內一銅像袞冕垂足而坐,餘皆常服。一本是「舍和坊。」

梳妝樓 在府城西北隅。遼蕭太后居此,存遺址。

遼金宮垣 在府城西,門有二「土臺」 ,蓋宮闕門也,路寢之基猶存。

鳳臺 在府城內西北隅,左右二臺,各高數丈。元大德十一年,地震,摧其左。至延祐間,右亦摧。今其地名「鳳臺坊。」

高山衛城 在府城西八十里。明洪武初,設衛始築。宣德初,以衛調附天城衛,其城遂廢,垛堞猶存。

玉林衛城 在府城西北二百四十里。洪武初築。宣德初,以衛調附大同右衛,其城遂廢。白羊城 ,在府城西一百四十里,即大同舊衛。平地城 ,在府城西北五百里。金立平地寨,元置為縣,明廢。

懷仁縣

聚仙臺 在縣西南六十里,天羅寺南,有一臺,上有仙人鐵拐,李腳跡拐印。

雞鳴城 ,在縣南三十里。俗以早起城呼為「雞鳴城。」

玉龍洞 ,在縣西北四十里玉龍山。石壁有洞口,上建三清廟。遊人近洞口,則風聲迅急,懼不敢入。

渾源州

石峽風葫蘆 在州南十里磁窯口。石峽上有張君詳刻《紈扇風葫蘆》,人過此,雖暑熱亦生風。讀書堂 ,在州治翠屏山,金之蘇右未第時讀書處。

應州

鹵城 在州境內。漢為鹵城縣,屬代郡。

金城廢縣 在州城內。東漢屬鴈門郡。本漢鴈門郡陰館縣,後廢。唐始置金城縣為州治。遼、金、元因之。明省入州,改為儒學。永樂間,掘出「《金城縣》印。」

凝翠樓 在州古城西門,唐天寶時建。

應州故城 ,在州東十里。唐李克用遷於天王村南,此城遂廢。

金鳳城 在州城東北天王祠前,唐明宗生於此,以井飛金鳳,因名。

廢治城 在州治西大定街北,因兵燹而廢。《透玲碑 》在州佛宮寺。相傳唐晉王墓上石光明如鏡,照見人物。元季兵燹,止留二尺許。正德間,鎮守太監刻詩置塔壁。

劉知遠宅 「在州東北二十里,有石甃井爪地。」 木塔 「在州治西佛宮寺內,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高三十六丈,圍半之,六簷八角,上下皆巨木為之,層如樓閣,玲瓏宏敞,浮屠之麗,甲于宇內。元順帝時,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盡皆傾頹,惟塔屹然不動。明洪武元年,塔頂放異光三夜。」

一經樓 在州書院東,遼郎中邢簡妻陳夫人教子讀書處。

《石經柱 》在州城八角石上,書刻經文,字畫甚佳,蓋金、遼時筆。

古龍松 在州南小石寺,合抱於頂,色極蒼翠,枝幹龍蟠。相傳異僧手植,蓋唐、宋時物。

渾河碑 在州東關龍王廟石螭上,篆刻《開創渾河碑記》,有龜座,明成化時州人自渾河撈得者。

三岡四鎮 :趙霸岡在州城東。黃花岡在州城西。護駕岡在州城南。安邊鎮在州城東。大羅鎮在州城南。司馬鎮在州城西。神武鎮在州城北。四鎮相傳李晉王駐扎本州建築。

望城樓 在州治,世傳元帥臣韓浩游觀處。梳妝樓 在州治西南四十五步。世傳元元帥韓浩梳洗之所。

龍首書院 在州西南,遼翰林學士邢抱朴建,今儒學基是。

山陰縣

磨笄石 在縣南夏屋山,即今佛宿山之東。《史記》:「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襄子飲,代王使庖人操銅斗擊殺之,平代地,姊泣而呼天,磨笄自殺。後人哀之,名其山為磨笄山。」

黃昏城 在縣北四十五里。俗呼日沒城,後魏文帝築。《水經注》曰:「日沒城,蓋夕陽西頹,戎馬所薄之故城也。」 有日中城,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時城。

蕭太后營 在縣西北二十里安銀子邨。遼蕭。

太后駐兵處遺址依然

忠州城 在縣南十五里。又名「山陰古城。」 金築御射臺 在縣境。詳見龍門山。

風石 在縣治忠州故城西北隅。石大如屏,厚三寸,色如肝,有跡如龍形。每石鳴則風起,上有「草」 字,糢糊莫辨。縣民殷氏取以甃,臥炕,夜間風聲如吼,懼而送還原所。鄉民覆以小祠,祀風神。後宮廣為三楹。

龍王神芍 在縣治辛寨南山麓龍王祠中。祠前芍藥一叢,每歲開花一十五朵,色各不同。昔有一僧折其一,將以供佛,其花隨萎;復至其處,則原莖復開一花如舊。人驚其神異,不敢攀折,雖無藥欄,牛馬過之,皆避不敢蹊。

朔州

句注寨 在州治,趙襄子以其姊為代王夫人,欲併代,約代王遇於句注,即此。

《長城 》自神池口而東連馬邑,即秦所築之故址也。

馬邑城 在州城外西北隅。《水經注》曰:干寶《搜神記》曰:「秦人築城於武周塞內,城將成而崩者數矣,有馬走地,周旋反覆,父老異之,因依以築城,乃不崩,遂名馬邑。」 或以為代之馬城也。漢封漢王信於此。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即今古城也。武川城 ,在州城西一百五十里,本趙代州塞,漢為鴈門郡武川縣,晉改縣曰訢城。後唐李克用生神武川,即此。遼金為武州。

「通天樓 」 在州城內,夏主赫連勃勃建。

太平城 ,在州境。後魏置神武郡,北齊改曰「太平」 ,後周廢。

白樓 在州城內東北。《郡志》云:「後魏納後秦姚興女為后,建此樓望故國,飾以鉛粉,故名。」 今廢。鄯陽廢縣 ,在州城外西北隅古城內,本秦馬邑縣地。北齊置招遠縣,為廣安郡。隋復名鄯陽為朔州。遼、金、元因之。

渠郡城 ,在州城西二十里。後魏時參朱榮所築。

鄂公故宅 在州城南石碣峪村,遺址微存。托邏臺 在州寧武山,即宋王侁使人望楊業處。

馬邑縣

魯臺 ,在縣內西北隅,高四丈餘。父老傳為李衛公所築觀星臺。

古寰州城 在馬邑縣城關西迤南。五代唐置寰州,遼罷為縣,古城即其舊址。

元忠臣宅 在縣司馬泊,有元忠臣崔斌、崔彧宅。地門有石獅尚存。

古峰臺 :在縣治莊頭村。臺高四丈,中空,可容百人。其土堅實,莫能攻。

古戰場 在縣南五十里。宋楊六郎屯兵之所。金龍池。神馬 在縣治洪濤山下,其水淵深無底。唐初,有一馬從池中躍出,里人驚怪,莫敢近之。馬每朝則出,奔騰郊坂,暮復投水中以為常。尉遲恭往收之,從太宗征伐,翊成開創之功。後馬不知其所終。

蔚州

代王城 在州東二十里,基址方圓二十里,西漢為代縣,高帝封代王於此。《水經注》曰:「《魏土地記》: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魚池,西北有代王臺。」

弘州城 在州西北九十里。漢為代郡陽原縣地。後魏置長寧縣。北齊屬長寧郡。隋改開陽縣,屬馬邑郡。唐為安邊郡。遼置弘州。元以附郭襄陰縣省入明州,廢有城,改為戍堡。

定安廢縣 在州東北六十里任家莊。本漢代郡東安陽縣地,唐末置此縣。後唐李克用伐劉仁恭,次蔚州,晨霧晦冥,占「不利深入」 ,會風雷大作,燕軍解去,即此。金改為州,明省。今為莊。靈仙廢縣 ,在州城內。本唐興唐縣。五代梁改為隆化,晉改今名。遼、金因之。明朝省入州。大古城門 ,在州北八十里,天成衛南七十里。世代莫考。

廣靈縣

平舒城 在縣平水城村南,即漢置平舒縣是也。《水經注》曰:「《史記》,趙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門予燕,易平舒。」 徐廣曰:「平舒在代,王莽更為平葆,世祖封馬成為侯國。」 《魏土地記》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城。

靈丘縣

靈丘故城 ,在縣東十里。其西三十里有蕭太后城,南二里有楊六郎城。《水經注》曰:「應劭曰:『趙武靈王葬其東南二十里』」 ,故縣氏之縣,古屬代。

漢靈帝光和元年,中山相咸昶上請別屬也。《地理志》曰:靈丘之號,在武靈王之前。司馬遷、趙敬侯二年,敗齊於靈丘,則名不因靈王起。如《漢注》。欹城 在縣治。《水經注》曰:「靈丘縣有興豆亭,在南原上,欹傾而不正,故世以欹城目之。」

御射臺 在縣治。《水經注》曰:「在靈丘北阜,上有御射石碑,南則秀障分霄,層崖刺天,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沿革,每出所游藝焉。」

大勝甸 在縣東六十里。元兵常勝金人於此。寡婦城 ,在縣東北七里。相傳其夫死兵,城多寡婦,故名。或云「周房建城時,遷無夫之妻于此」 ,或然也。

唐昌縣

紂王城 ,在縣東十五里,遺址尚存,內有比干廟。

飛狐洞 在縣北,入懷仁縣界。漢酈食其說高祖「塞飛狐之口」 ,謂此。其東十里有飛狐洞,昔有九尾狐,能飛,每遇鷹犬,則落於此,故名。

飛狐縣 ,即本縣治,後周置。隋改今名。相傳有狐於紫荊嶺食玉粒松子成飛仙,故名。唐屬蔚州。

銅山冶 在縣治,舊置鑪鑄錢,唐至德以後廢。拂雲堆 在古靈州境,堆上有祠。

左衛

《元宮鼎》榆 ,「在衛治真武內。古榆蒼翠,根無所緣,挺生於大鐵鑪之上。」

陽和縣

白登村 在城南二十五里,乃白登縣之遺,漢高祖被圍處,即其地也。

「娘子城 」 ,去白登村二十里,俗傳「曲逆」 以美婦艷,冒頓激《閼支》過而信宿焉,故名。

樞密寨 在西山迤南,峰巒突屼,云青龍觀。春夏間,岸草山花,紅碧欲滴。觀前有懸石絕頂,西有石洞,攀鐵索乃上。詠者曰:「不知通得天台否?鐵索懸崖渡石橋。」 西望,更出高峰,名樞密寨。世遠莫考,或亦出守天雄之遺類耳。

龍泉寺 去陽和縣四十里,唐太宗飲馬處。石洞連龕,水自西而東,環繞入業林。俗傳太宗飲馬於此,二蛇盤𩰚,俄騰雲去。遼、宋間,斷碣存焉。太師莊 在城西北十餘里,係明勳臣英國公張輔食邑。河水灌溉,稱沃壤焉。

《府志》
未載古蹟

[编辑]

大同縣

白登臺 在縣東南,即漢高祖被圍處。

白登廢縣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遼置長青縣,金改白登,遺址依然。

保安殿 在縣治內。金大定五年建宮室,名其殿曰「保安」 ,其門南曰「奉天」 ,東曰「宣仁」 ,西曰「阜成。」 後又建其太祖原廟。

天城廢縣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本雲中縣地,後魏置廣牧縣,遼改曰天城。金屬大同府懷仁縣。

雲中縣 ,在縣南五十里。秦時所築。

梨園 在縣西南二十里,元薛御史果園。古鐵 ,在縣崇國寺井院月臺前有生鐵一塊,闊四尺餘,厚一尺餘,俗傳建城以來,即有此鐵。《渾源州》

故崞縣 在州西二十里橫山左側,遺墉尚存。《水經注》曰:「崞縣故城,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元岳,右背崞山,處三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 其西山謂之崞口,北有繁峙故城,王莽之當要也。牧羊圈 ,在州東炭峙峪口山上楊六郎牧羊處。

《壯觀 》,在本州。唐李太白書,刻嵫峽東漥上,筆力遒勁,人多摹搨。明成化十年,府倅鮑克寬建太白祠於崖上。

叢桂窟 在本州。劉撝至其曾孫登進士者共八人,嘗求書八桂堂於趙閑,閑曰:「君家豈止八桂書。」 叢桂窟歸之,久廢。

歸潛堂 在本州。劉祁北歸,築以隱居。

石孔 在嵫峽口內。兩崖古人竅以為橋。古傳禹王治之,俗云「公輸子。」 一夕鑿成,孔不計數。釋迦磚塔 ,在州城內圓覺寺。金時僧元真建。翠屏書院 在州城南七里翠屏山。金狀元劉撝、右丞蘇保衡講學處。今廢。

鳳山書院 在州城西北七里鳳凰山下。明時郡人司務孫聰建,標十二景,曰「鳳鳴亭」 、「翠微樓」 、「得月軒」 、秋香圃、藏書窟、鼓琴洞、「奕棋臺」 、「釣魚磯」 、「碧水竇」 、「彩雲岩」 、「金魚塘」 、「瑞蓮池」 ,久廢。

應州

小有園 在州西康興莊,金節度使康公弼燕。

考證

息處

碧柳園 在州南金壽國公高汝礪別業,即今「柳樹巷。」

魚池 在州城北。舊時鑿池引水蓄魚,今水涸。雲漢石 在州釋迦塔前。長七尺,闊三尺,青碧色,中橫白紋,「之元」 二字於上。遼建塔時,掘土所得者,僧建亭護之,扁曰「天河景。」 萬曆間,州士田中穎以形肖雲漢,篆刻「雲漢石」 三字於上。帥府 即本州治,元元帥韓浩駐劄處。

寧邊州城 ,在州東勝州東南二百里。遼置州,金置鎮西軍,即今之寧邊河墩是也。

林太師衙 在本州,即今之「崇福寺。」

釣臺 在州東七里河中有洲若臺,一流環遶,洪濤巨浪,煙波吞吐。世傳「樵牧者於日晡之際,常見美女垂釣。」

六郎寨 在州城南八十里白草溝西南。廣武城 ,在縣南八十里。韓王信與可汗屯廣武以南,漢兵大破之,即此。漢為縣,屬太原郡。馬跳莊 ,在本縣。古傳尉遲恭龍池降,馬騎至此,莊復跳躍,故名。

《神婆跡 》,在縣洪濤山嶺,俗傳有神嫗攜子遊石上,手足及梳鏡皆深寸餘。

文明塔 :在本縣用鎮水口。知縣宋子質建。下關城 在縣南三十五里。有土堡,邑民趙氏之族居也。後浸於水,乃徙而稍東,今名趙家新莊者是。舊傳堡東一里許另有城,周圍八里,基址猶存。而創建世代莫考。苐想其命名之義,蓋在鴈關之下,應以「下關」 名城云。

廢寰州寺 本縣南二里許恢河南岸上,久廢。南安塔 在州城內南門西,本漢時南安寺,周方建城用磚,寺廢,惟塔存。

「鎮邊樓 」 即今鼓樓,在州中,周方建。

蔚州廢城 ,近平遙。後魏遷蔚州民居此。州廢薄家莊 ,在州南三里,俗傳漢文帝母薄氏宗族居此。文帝繼統,尊母為太后,宗族俱隨入長安。

擂鼓堝 在州東四十里。俗傳代王設。

鐵板 在州西南馬莊。有泉一道,民競爭利。金時鑄鐵板,一開十竅,分水灌溉,至今民賴焉。王郎子城 ,在州東北七十里辛留莊,基址尚存。郎子假王莽、光武興於長安,追郎子於此,卒城焉。城北有遺址。

暖泉書院 在州城西三十里。元工部尚書王敏建,址猶存。

廣靈縣

六郎城 在縣林關口。相傳宋楊六郎屯兵於此,以備遼侵。遺跡尚存。

古城 在縣南三里。不知何代築,有遺址。長城 ,在縣南山嶺,相傳即秦始皇所築。自戰國以來,築長城者每代有之。南山長城,謂之「內塞」 ,築自漢武帝元光五年,遺址尚存。

靈丘縣

石銘陘 在縣西。《水經注》曰:「滱水東南流入此陘,有石銘,其上,雲州地界,故名。」

廣昌縣

倒馬關 在縣南七十里。關山險隘,故名。何大苗《詩》云:「漢代飛狐道,今朝倒馬關。」

曬甲石 在縣南七十里。楊六郎曬甲於此。夾馬石 在縣南六十五里。楊六郎過此。夾馬孟良臼 在縣南六十里。孟良舂粟於此。明嘉靖三十年,御史穆相立碣為記。

「子房洞 」 ,子房辟穀,從赤松子遊寓此,在衛南百里許。

右衛

「古東城 」 ,乃王嬙棲遲之所,在衛治邊外。《蒲州營 》,在本衛魏孝文駐兵之處。

「南古城 」 ,在本衛,乃劉武周行宮之跡。

峰臺 在本衛。唐李靖從太宗北征,駐兵於此。《果老驢跡 》在本衛驢蹄嶺。張果老所過,有驢蹄跡。

陵墓附

本府

上。古三皇墓 在府城南十四里。王家莊祁皇墓 在府東三十里,塚頭峻絕如山。漢明妃墓 在府城西北五百里,古豐州西六十里,即王昭君。塞草皆黃,惟此獨青,亦為青塚。元魏永固陵 ,在府城北方山巔有雙陵。《水經注》曰:「方巔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 陵之東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樹階欄檻及扉戶,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陽之「八風谷」 黑石為雕鏤隱起,以金銀間。

雲雉有石銘焉,堂之內外四側結兩石扶帳,青石屏風,以文石為緣,並隱起忠孝之容,題刻貞順之名。廟前鐫石為碑,獸碑石在塚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側有《思遠靈圖》。圖之西有齋堂,南門表二石闕,闕下斬山,累結御路,下望靈泉宮池,皎若圓鏡矣。

唐段文昌墓 ,在府城東八里,唐人碑已剝落。金尚書沈璋墓 ,在州城一百二十里。

耿光祿墓 ,在府城西二十里。皇統四年,墓上建塔。

元參政杜唐卿墓 在府城堂南寺前。

學士許子遜墓 ,在府城東關無榆坡上。「脫脫丞相墓 」 ,在府城東百里友宰村。

明代簡王墓

悼戾王墓

懿王墓

昭王墓

恭王墓

定王墓 俱在府東十里採掠山。

隱王墓 在府城東十里採掠之原。

岐王墓 在城西南九十里岐王山。

「思王墓 」 ,在馬鋪山。

布政郭紀墓 在府城南十里。

都御史溫景葵墓 在府城東二十里。

侍郎王從義墓 在府城西北五里陳家莊,都督林椿墓 在府城東南。

都督焦澤墓 在府城西。

都督孫國臣墓 在府城南。

都督李熙墓 在府城東。

懷仁縣

元平章曹立墓 在縣城西北「四老溝。」

渾源州

金狀元劉撝墓 ,在州北二十里。

右丞蘇保衡墓 在州西北七里岡下。

大學士雷膺墓 在州西北十七里。

學士雷彥正墓 在州西南一里。

元都元帥高定墓 ,在州西南二十里。

尚書孫公亮墓 ,在州西北二十二里。

明布政李彝墓 在州東北二里。

布政孫逢吉墓 在州東北二里。

應州

五代晉王李克用墓 ,在州東安邊鎮南。太師周密墓 ,在州東城下莊。「五代周太師」 ,明隆慶間塌出。

遼樞密使邢抱朴墓 ,在州東安邊鎮西。金丞相高汝礪墓 ,在州南接馬峪前。

元元帥韓浩墓 ,在州南茹越口前。

左丞李彥古墓 在州東北。

明鎮國將軍朱唐鑑墓 在州東安邊鎮北尚書石瑁墓 在州東南劉義村。

都給事中寇謙墓 在州南下社村。

御史陸厚墓 在北邊耀山前。

義士田盛墓 在南關前,贈左監丞。

山陰縣

唐明義軍留侯康君利墓 ,在縣東十五里。遼節度沙彥恂墓 ,在縣南三十里沙家寺。元劉十萬墓 ,在縣北王家莊。元駙馬與公主合葬。

十老墓 ,在縣西北五里。相傳元時十人結社,死遂同穴。石幢鐫「極巧」 ,字錯落。

明巡撫成文墓 在縣北四十里。

巡撫郭登庸墓 在縣南沙家寺邨北。御史郭民敬墓 在縣東北。

貢士王憲武墓 在縣北四十里,贈大學士少保王家屏墓 在縣西北三十里河陽堡。《朔州》

唐豐王墓 在州西北黑垛山。

尉遲恭墓 ,在州西九十里無忌村龍虎山。石獸猶存。

宋楊太師墓 ,在州西五里。

明吳孝子墓 在州東八里,本姓雷,名順。節婦劉氏墓 在州古城北。「賈賢妻。」

馬邑縣

漢青塚 ,俗傳王昭君墓,闊四五畝,高丈餘。宋亂塚 。廣武站西北,塚有二百餘堆,俗傳楊將軍與北兵戰所築。

元閻丞相墓 ,在縣吳祐莊西北。

蔚州

金參政程忠簡公墓 ,在州西南五里蔣家窪。元節度使韓浩墓 ,在州北深澗村。

節度使高琦墓 在州東北《君子畽》。

考證

「尚書王敏」 墓 在州西煖泉村。

明保國公朱明墓 在州東「明遠店。」

總兵祁繼祖墓 在州東門子村。

尚書郝杰墓 在州東辛家莊。

御史郝銘墓 在州東馬家碾。

都督馬芳墓 在州西飲馬泉。

都督馬炯墓 在州東台。

都督馬爌墓 在州飲馬泉。

都督張邦奇墓 在州西煖泉村。

御史喬廷棟墓 在州東馬頭山。

副使王璧墓 在州西南堡。

御史郝銘墓 在州東馬家碾。

參政李從正墓 在州南周家莊。

參政高綸墓 在州西南馬村。

知府史東昌墓 在州治石家莊。

廣靈縣

唐竇建德墓 在縣西四十里新駕嶺。

遼尚書高起墓 在縣南百里畽村前。

金諸王墓 ,在縣東北五里,俗呼「亂塚。」

元侍郎龐青墓 在縣東北西馬莊村。

元帥張守中墓 ,在縣西二里。

明侍郎齊韶墓 在縣西北十五里,井子窊,總兵馬芳墓 在縣東北中焦山村,有塔。《靈丘》。縣

趙武靈王墓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以此名。明侍御史李孟旭墓 ,在縣東北五里。

侍郎張俊墓 在縣東北五里。

廣昌縣

宋「六郎墓 」 ,在縣南范家臺。

元劉皇后墓 在縣北劉家莊。

左衛

明總兵張巍墓 在衛南十五里。

總兵張萬邦墓 在衛關山口十五里。

右衛

魏孝文帝陵 ,在衛南山,其山如華蓋高聳,上有古碑一通蒙土,止見「軒轅」 二字。

平遠衛

明光祿大夫、上柱國李忠敏墓 ,在衛東五里,總兵李東暘墓 ,去衛城十里。

將軍曹安明墓 ,天順間敕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