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7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七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七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七十卷目錄

 開封府部彙考一

  開封府建置沿革考

  開封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開封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三百七十卷

開封府部彙考一

[编辑]

開封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禹貢》兗、豫二州之域。春秋時,鄭、陳、許、東虢、祭、杞、郾、頓、胡、項彝諸國分治其境。戰國魏惠王都之,號曰「大梁。」 秦取其地,為三川郡之東北境,潁川郡之北境。漢承秦後,置陳留郡,而以兗州刺史糾察之。東漢仍舊。魏晉改郡為國。劉宋廢國,復為郡。後魏置梁州。東魏析陳留、開封二郡。北齊復以開封併入陳留郡。後周改梁州曰汴州,以城臨汴水故名。隋初罷郡,以州統縣。大業初,廢州,以其地併入滎陽、穎川等郡。唐武德初,置汴州。天寶初,復為陳留郡。乾元初,又改為汴州。五代梁都於此,號為東都,置開封府。唐復為汴州及宣武軍。晉、漢、周皆為東京開封府。宋因之。金以此為汴京。貞元初,又改為南京。宣宗南遷,復都焉,置開封府。元初改為「南京路,尋又改為汴梁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屬河南布政使司,領州六,縣三十六。」 弘治十二年增置沈丘縣。嘉靖二十四年陞歸德州為府,割睢州及寧陵等七縣以屬之。

皇清因之,領州四,縣三十。

祥符縣:附郭。

漢高帝初,置開封縣,屬河南郡。武帝元狩元年,又析置浚儀縣,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以陳留郡改國,縣屬如故。晉以開封屬滎陽郡,浚儀屬陳留國。南北朝劉宋仍舊。後魏二縣俱屬陳留郡。東魏置開封郡,以開封縣屬焉。北齊、後周省開封縣,俱以浚儀屬陳留郡。隋復置開封,與浚儀併屬滎陽郡。唐二縣屬汴州、陳留郡。五代俱屬開封府。宋大中祥符二年,始改浚儀為祥符縣,屬如故。金因之。元屬汴梁路。明復以開封縣省入,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八里。

陳留縣

上古有莘城。周春秋為留地,屬鄭,後為陳所并,故曰陳留。秦始置陳留縣,屬三川郡。漢置陳留郡治此。東漢因之。三國魏屬陳留國。晉南北朝俱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又析置新里縣。大業初省新里入焉,屬梁郡。唐屬汴州陳留郡。五代、宋、金俱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里。

杞縣

上。古雝國。黃帝之後。周武王封禹後為杞國。漢置雍丘縣,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晉俱屬陳留國。南北朝劉宋元嘉八年,改屬陳留郡。後魏屬陽夏郡。北齊仍還故屬。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杞州。大業初州廢,以縣屬梁郡。唐武德四年,復置杞州。貞觀初州廢,縣屬汴州陳留郡。五代晉始改為杞縣。漢、周復為雍丘。宋因之。金正隆間,仍改杞縣。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通許縣

宋建隆初,置通許鎮,屬陳留郡。咸平五年,置咸平縣,屬開封府。金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咸平府重,始改曰通許縣。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

太康縣

夏太康所築之城。秦置陽夏縣,屬潁川郡。漢淮陽國。東漢屬陳國。晉屬梁國。南北朝劉宋屬南汝陰郡。後魏置陽夏郡,以縣屬焉。東魏屬北陳郡。隋開皇七年,始更名太康縣,屬淮陽郡。唐因之。五代屬開封府。宋、金仍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尉氏縣

周春秋鄭大夫尉氏之邑。秦始置尉氏縣,屬三川郡。漢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晉俱屬陳留國。南北朝劉宋元嘉八年,以平丘縣省入,屬秦郡。東魏屬開封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潁川郡。唐武德四年,改置洧州,貞觀元年州。

考證

廢,復置縣,屬汴州陳留郡。宋、金俱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洧川縣

周春秋鄭之曲洧。漢神爵三年,置新汲縣於洧城,屬潁川郡。東漢、晉俱因之。南北朝劉宋屬南梁郡。東魏屬許昌郡。隋開皇十六年,陞為洧州。大業初,州廢。唐武德四年,復置洧州。貞觀初,復廢。宋改置宋樓鎮,屬尉氏縣。金興定二年,廢鎮始改為洧川縣,以臨洧水為名,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七里。

鄢陵縣

周《春秋》「鄭邑。鄭伯克段於鄢」 ,即此。戰國謂之安陵。漢始置鄢陵縣,屬潁川郡。東漢、晉皆因之。南北朝東魏屬許昌郡。北齊省入許昌縣。隋開皇七年,復置鄢陵縣,屬潁川郡。唐、五代俱屬開封府。宋、金仍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六里。

扶溝縣

漢始置扶溝縣,屬淮陽國。以小扶亭有洧水之溝,因名。東漢屬陳留郡。晉省入新汲縣,屬潁川郡。南北朝後魏復置。東魏置許昌郡治此。隋屬潁川郡。唐武德四年,改置北陳州,尋廢州,縣屬如故。五代梁屬開封府。宋、金俱仍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中牟縣

周春秋鄭邑。漢始置中牟縣,屬河南郡。東漢、三國、魏俱因之。晉屬滎陽郡。南北朝、劉宋因之。東魏置廣武郡治此。隋開皇初,郡廢,改中牟曰內牟,改內牟曰圃田,屬滎陽郡。唐武德三年,復改為中牟,並置牟州。四年州廢,以縣屬鄭州滎陽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復屬鄭州。晉、宋、金俱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復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六里。

陽武縣

秦始置陽武縣,屬三川郡。有博浪沙地。漢屬河南郡。東漢、三國、魏俱因之。晉屬滎陽郡。南北朝東魏屬廣武郡。北齊省。隋復置,仍屬滎陽郡。唐屬鄭州滎陽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汴州宣武軍。晉屬開封府。漢、周因之。宋、金仍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

原武縣

漢始置原武縣,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晉省。南北朝東魏孝昌中,復置,改屬廣武郡。北齊省。隋復置,後改縣曰原陵,屬滎陽郡。唐初復名曰原武,屬鄭州滎陽郡。宋初省入陽武縣,後復置。金屬鄭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四里。

封丘縣

上古為封父國。漢始置封丘縣,屬陳留郡,尋析置平丘縣。東漢因之。三國魏屬陳留國。晉省平丘縣入焉。南北朝劉宋屬陳留郡。後魏省入酸棗縣,尋復置。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東郡。唐屬汴州、陳留郡,五代俱屬開封府。宋、金仍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六里。

延津縣

周。春秋鄭之廩延。戰國為韓所都。秦置酸棗縣。漢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晉俱屬陳留國。南北朝後魏併入小黃縣,尋復置,屬東郡。北齊併入南燕縣。隋開皇初,復置酸棗縣,屬滑州。大業初,改屬滎陽郡。唐復屬滑州。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滑州。晉復屬開封府。漢、周因之。宋始改曰延津縣。金貞祐三年,陞為延州,尋廢州復置縣。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蘭陽縣

秦為東明鎮地。漢置東昏縣,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俱廢。宋乾德元年復置,改縣曰東明,屬開封府。金析東明六鄉為縣,取其首鄉曰「蘭陽」 以為名,屬曹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九里。

儀封縣

周,《春秋》衛邑,儀封人請見夫子,即此。漢為東昏縣地。南北朝、隋、唐、宋俱廢。金復置,始改曰儀封縣,屬曹州。元屬睢州。明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五里

新鄭縣

上古有熊國。周封黃帝後於此,為鄶國。春秋時為鄭武公之國,名曰新鄭。秦屬潁川郡地。漢始置新鄭縣,屬河南郡。東漢因之。晉省。南北朝劉宋復置,屬滎陽郡。後魏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豫州滎陽郡。唐屬鄭州滎陽郡。宋屬鄭州。金、元俱屬鉤州。明初屬鈞州,後改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三里。

陳州

上。古庖犧氏所都。周封舜後於此,為陳國。秦為潁川郡地。漢始置陳縣,屬淮陽國。東漢屬陳國。晉屬梁國。南北朝劉宋屬南梁郡。東魏改置陳郡。北齊改曰信州。後周改曰陳州。隋開皇初,廢陳州,改置宛丘縣,屬淮陽郡。唐復為陳州。五代晉為鎮安軍。漢廢,周復置。宋初為陳州,宣和元年,陞為淮寧府。金、元俱為陳州,並治宛丘縣。明省宛丘入焉,以州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五里。領縣四:

商水縣

秦置溵強縣,屬穎川郡。漢改曰㶏強縣,屬汝南郡。東漢因之。南北朝、後魏改屬汝陽郡。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改曰溵水縣,屬淮陽郡。唐建中二年,置溵州。興元二年州廢,以縣屬陳州淮陽郡。宋建隆間,避宣祖諱,始改曰商水縣。金、元、明俱屬陳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

西華縣

漢始置西華、長平二縣,屬汝南郡。東漢長平改屬陳國,西華屬如故。晉永康元年,省西華入長平,屬潁川郡。南北朝劉宋復置西華,並屬陳郡。東魏因之。北齊省長平入焉。隋開皇十八年,改曰鴻溝縣。大業初,復改西華屬淮陽郡。唐武德元年,更名箕城。景雲元年,復曰西華,屬陳州淮陽郡。宋屬淮寧府。金、元、明俱屬陳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項城縣

周春秋項子國。漢置項縣,屬汝南郡。東漢因之。晉屬梁國。南北朝劉宋屬陳郡。東魏改置秣陵縣,屬於丹陽郡。北齊屬信州。後周屬陳州。隋開皇初,始改秣陵為項城,屬淮陽郡。唐屬陳州淮陽郡。宋屬淮寧府。金屬陳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商水縣,尋復置。明屬陳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五里。

沈丘縣

周春秋為沈子國。漢置平輿縣,屬汝南郡。東漢、晉、南北朝、劉宋俱因之。隋開皇間,以項城縣析置沈州。唐武德初,州廢,始置沈丘縣,屬潁州汝陰郡。宋屬順昌府。金、元俱屬潁州。明初省。弘治十二年,復置,屬陳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許州

周為許國。漢始置許縣,屬潁川郡。東漢因之。三國魏黃初二年,改曰許昌縣。晉因之。南北朝劉宋屬南陽郡。後魏屬北陳留、潁川二郡。東魏屬許昌郡。北齊因之。後周置許州,改縣曰長社。隋開皇初,復改屬潁川郡。唐武德四年,置許州,十七年,更置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許州,以長社縣屬焉。五代梁置許州匡軍。唐改許州中武軍。宋元豐三年,陞許州為潁昌府。金為許州昌武軍。元為許州。明以長社縣省入,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八里。領縣四:

臨潁縣

漢始置臨潁縣,屬潁川郡,以在潁水之上,故名。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劉宋俱因之。北齊改屬臨潁郡。隋仍屬潁川郡。唐屬許州潁川郡。宋屬潁昌府。金屬許州昌武軍。元屬許州。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八里。

襄城縣

周春秋為鄭汜地。漢始置襄城縣,屬潁川郡。東漢因之。晉、南北朝、後魏、東魏俱屬襄城郡。隋屬潁郡。唐武德元年,置汝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許州。天寶七載,復屬汝州臨汝郡。五代宋俱因之。金屬昌武軍。元屬許州。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二里。

郾城縣

周本郾子國。漢置郾縣,屬潁川郡。東漢、晉俱因之。隋開皇初,始改縣曰郾城,仍屬潁川郡。唐貞觀元年,屬蔡州,尋改屬許州潁川郡。宋屬潁昌府。金屬昌武軍。元屬許州。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長葛縣

考證

周春秋鄭邑。宋人伐鄭,取長葛,即此。漢置長社縣,以社中樹暴長故名,屬潁川郡。東漢、晉、南北朝、東魏、後周俱因之。隋開皇六年,始長社縣為長葛縣,屬如故。唐復析置長社縣,屬許州潁川郡。宋二縣並屬潁昌府。金屬昌武軍。元屬許州。明省長社入許州,以長葛屬焉。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禹州

夏帝啟饗諸侯於鈞臺,即此。周春秋鄭之櫟邑。戰國為韓國。秦置陽翟縣,屬潁川郡。漢因之。晉屬河南尹。南北朝東魏置陽翟郡,以縣屬焉。隋開皇初,廢陽翟郡,縣屬襄城郡。唐初屬嵩州。貞觀元年,改屬許州潁川郡。宋屬潁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始置鈞州,以陽翟屬之。元仍舊。明省陽翟縣入焉。萬曆元年,改禹州。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四里。領縣一:

密縣

周本密國,亦鄫國地。漢始置密縣,屬河南郡。東漢因之。晉屬滎陽郡。南北朝、劉宋、東魏俱因之。後周改屬鄭州。隋省。唐武德四年,復置,屬鄭州,尋改屬河南郡。宋屬河南府。金屬鄭州。元屬鈞州。明屬禹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三里。

鄭州

周管叔鮮封於此,後為鄭國。秦置管縣,屬三川郡。漢、東漢、三國魏、晉俱省入中牟縣。南北朝後魏為東恒農郡。東魏置廣武郡。後周置滎州,尋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置管州。大業初,復曰鄭州,治管城縣,又改州為滎陽郡。唐武德四年,於武牟置鄭州。天寶初,改滎陽郡。乾元初,復為鄭州。宋熙寧五年,廢州,以管城屬開封府。元豐八年,復置州,陞奉寧軍,治縣如故。金、元俱為鄭州。明以管城省入,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領縣四:

滎陽縣

周、虢國。春秋為鄭京城。秦置敖倉於此。漢始置滎陽縣,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三國魏復屬河南郡。晉置滎陽郡,以縣屬焉。南北朝劉宋、東魏皆因之。後魏屬東恆農郡。北齊改郡曰成皋。隋開皇初,廢成皋,仍以縣屬滎陽郡。唐天授二年,析置武泰縣,屬洛州。神龍初,復省入滎陽縣,屬鄭州滎陽郡。宋屬泰寧軍,金元俱屬鄭州。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里。

滎澤縣

周本澤名。《春秋》「衛侯及翟人戰於滎澤」 ,即此。秦三川郡移治於此。漢、三國、魏、晉俱為滎陽縣地。隋開皇四年,置廣武縣。仁壽元年,始改為滎澤縣,屬滎陽郡。唐因之。宋熙寧五年,廢為鎮,入管城。元祐元年,復為縣。金屬鄭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鄭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里。

河陰縣

秦置平陰縣,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晉始改平陰曰「河陰」 ,以在瀕河山下,故名,屬河南尹。南北朝劉宋因之。東魏置河陰郡治此。隋省。唐開元初,復置,屬河南郡。會昌三年,改屬孟州。宋因之。金、元俱屬鄭州。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汜水縣

周東虢國地。春秋時為鄭巖邑,又名虎牢。秦為三川郡地。漢置成皋縣,屬河南郡。東漢改縣曰成睪。三國魏復名成皋。晉因之。南北朝、劉宋、東魏俱屬滎陽郡。後周改屬鄭州。隋開皇十八年,始改縣曰汜水,屬滎陽郡。唐武德四年,復改成皋縣。貞觀元年省。垂拱四年,改曰廣武縣。會昌三年,仍為汜水,屬孟州。宋熙寧七年,省入河陰。元豐初,復置。金、元屬鄭州,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里。

開封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開封府疆域圖

開封府疆域圖

府治總:祥符縣附郭。

開封府

東一百三十五里,至歸德府之睢州界。

西三百六十里至河南府之鞏縣界。

南四百八十里,至汝寧府之上蔡縣界。

北一百三十里至衛輝府之汲縣界。

東西廣四百九十五里,南北袤六百一十里。由府治東北一千五百八十里達於

京師

各州縣

祥符縣

東至陳留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中牟縣界,三十五里。

南至尉氏縣界六十五里。

北至封丘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里。東北九十里為「蘭陽縣。」

蘭陽縣

東至儀封縣界十五里

西至陳留縣界二十里

南至杞縣界十里

北至直隸長垣縣界,五十里。

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又東三十里為「儀封縣。」

儀封縣

東至歸德府考城縣界,四十里。

西至蘭陽縣界十五里

南至杞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長垣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六十里。西至開封府一百二十里,府東五十里為「陳留縣。」

陳留縣

東至杞縣界二十五里

西至祥符縣界二十里

南至通許縣界四十里

北至蘭陵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又東六十里為「杞縣界。」

杞縣

東至歸德府睢州界三十里。

西至陳留縣界三十里

南至太康縣界三十里

北至蘭陽縣界五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八十里。西至開封府一百一十里,折而南七十五里為「太康縣。」

太康縣

東至歸德府柘城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扶溝縣界,六十五里。

南至陳州界五十里

北至杞縣界四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里。西北至開封府二百一十里。府東南八十里為通許縣。《通許縣》:

東至杞縣界三十里

西至尉氏縣界二十里

南至扶溝縣界四十里

北至陳留縣界二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六十里。南九十里為「扶溝縣。」

扶溝縣

東至太康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鄢陵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西華縣界,四十里。

北至通許縣界六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一百里。北至開封府二百里,東南七十里為「西華縣。」

西華縣

東至陳州界三十里

西至郾城縣界百里許

南至商水縣界三十里

北至扶溝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六十里。西北至開封府二百七十里。又東南七十里為商水縣。《商水縣》:

東至陳州界二十里

西至西華縣界,四十里。

南至汝寧府上蔡縣界四十里。

北至陳州界二十五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七十里。西北至開封府三百四十里,折而東少北七十里為「陳州。」 《陳州》:

東至歸德府鹿邑縣界,四十里。

西至西華縣界六十里

南至項城縣界,六十里。

北至太康縣界四十里

廣袤各百里。西北至開封府二百八十里。州南一百二十里為項城縣。

項城縣

東至沈丘縣界二十里

西至商水縣界,五十里。

南至汝寧府新蔡縣界三十里。

北至陳州界六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九十里。東北至開封府四十里,折而東六十里為「沈丘縣。」

沈丘縣

東至江南太和縣界,五十里。

西至項城縣界,四十里。

南至潁州界一十八里

北至鹿邑縣界七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八十八里。至開封府三百九十里,府南九十里為尉氏縣。

尉氏縣

東至通許縣界三十里

西至中牟縣界,五十里。

南至鄢陵縣界,三十五里。

北至祥符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又南七十里為「鄢陵縣。」

鄢陵縣

東至扶溝縣界,一十五里。

西至許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西華縣界八十里

北至尉氏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北至開封府一百六十里,折而西七十里為「許州。」 《許州》

東至鄢陵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禹州界四十五里

東南至臨潁縣界三十里。

北至洧州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七十里。東北至開封府二百一十里。州東南六十里為「臨潁縣。」

臨潁縣

東至西華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襄城縣界,四十五里。

南至郾城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許州界三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里。東北至開封府二百八十里,又南六十里為郾城縣。

郾城縣

東至商水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襄城縣界五十里

南至汝寧府西平縣界三十五里。

北至臨潁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七十里。東北至開封府三百二十里,折而西一百二十里為襄城縣。《襄城縣》:

東至郾城縣界,六十里。

西至汝州郟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南陽府葉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禹州界四十里

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東北至開封府三百一十里,折而北九十里為「禹州。」

禹州

東至許州界三十五里

西至河南府登封縣界六十里。

南至襄城縣界四十里

北至新鄭縣界,四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九十里。東北至開封府三百二十里。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為密縣。《密縣》:

東至新鄭縣界,五十里。

西至登封縣界三十里

南至禹州界四十里

北至滎陽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七十里。東北至開封府二百三十里,府西七十里為中牟縣。

中牟縣

東至祥符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鄭州界三十五里

南至洧川縣界六十里

北至陽武縣界五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折而南一百里,為《洧川縣》。

洧川縣

東至尉氏縣界三十里

西至長葛縣界,二十里。

南至許州界二十五里

北至中牟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七十里。東北至開封府一百五十里,又西三十里為長葛縣。

長葛縣

東至洧川縣界十八里

西至禹州界六十里

南至許州界十五里

北至新鄭縣界二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三十五里。東北至開封府一百八十里,又西北四十里為新鄭縣。《新鄭縣》:

東至洧川縣界,三十里。

西至密縣界二十里

南至禹州界三十里

北至鄭州界四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七十里。東北至開封府一百六十里,西北九十里為《鄭州》。

鄭州

東至中牟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滎陽縣界,一十八里。

南至新鄭縣界五十里

北至滎澤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八十五里。東至開封府一百四十里,州北四十五里為滎澤縣。《滎澤縣》:

東至原武縣界,一十五里。

西至河陰縣界,二十里。

南至鄭州界五里

北至衛輝府獲嘉縣界,越河二十五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三十里。東至開封府一百四十里,折而西三十里為「河陰縣。」

河陰縣

東至滎澤縣界八里

西至汜水縣界二十里

南至滎陽縣界五里

北至懷慶府武陟縣界一十五里。

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二十二里。東至開封府一百八十里,折而南三十里為滎陽縣。《滎陽縣》:

東至鄭州界五十里

西至汜水縣界十里

南至密縣界五十里

北至河陰縣界,二十五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八十里。東至開封府二百一十里,又西四十里為汜水縣。

汜水縣

東至滎陽縣界三十里

西至河南府鞏縣界,一十五里。

南至登封縣界五十里

北至懷慶府溫縣界一十五里。

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六十五里。東至開封府二百五十里。本府西北越河九十里為「封丘縣。」

封丘縣

東至蘭陽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延津縣界,三十五里。

考證

南至祥符縣界三十里

北至直隸滑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里。又西北四十里為延津縣。

延津縣

東至封丘縣界十五里

西至衛輝府新鄉縣界,三十五里。

南至陽武縣界五里

北至衛輝府胙城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三十五里。東南越河至開封府九十里,折而西南五十里為陽武縣。《陽武縣》:

東至封丘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原武縣界,二十里。

南至中牟縣界,三十里。

北至新鄉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六十里。東南越河至開封府九十里,折而西四十里為「原武縣。」

原武縣

東至陽武縣界二十里

西至滎澤縣界,一十八里。

南至鄭州界二十里

北至新鄉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五十五里。東南越河。至開封府一百二十里。

形勝附

[编辑]

開封府:祥符縣附郭。

酈生說《漢高祖》云:「陳留天下要衝。」

《唐·李勉傳》:「汴州水陸一都會。」

宋周邦彥《汴都賦》:「分疆十同,提封萬井。」

《宋史》「處四達之會。」

《張洎封事》,「八方所輳,為天下樞。」

各州縣

《陳留縣》東臨睢水,西控平丘。

杞縣「南縈鐵裏之河,西倚《高陽》」 之址。

《通許縣》岡勢盤旋,河流控帶。

太康縣「東阻長白,西據華陽。」

《尉氏縣》「康溝南繞營盤,西踞。」

《洧川縣》東控蓬池,西據大隗。

《鄢陵縣》「南襟潩水,北擁彪岡。」

扶溝縣前恃兩岐之阜,後縈雙洎之流。

中牟縣寶峰鎮其南,《金線》繞其北。

陽武縣「黃河縈流,鴻溝控阻。」

《原武縣》「黑洋盤礡,黃河匯流。」

封丘縣淳于亙其北,黃河經其南,左引東昏之墟,右扼博浪之阜。

延津縣南襟大河,北負衛水,《大梁》之咽喉,中州之要地。

《蘭陽縣》北依澶、匡、金堤之固,南控陳、杞、陽夏之區。

儀封縣。賈河之「故迹限其北,商丘之扼要襟其南。」

《新鄭縣》「西連大隗,北引潁波。」

《陳州銘》山獨聳,潁汝交流。

商水縣「東踞頓山,西環穀水。」

《西華縣》遠挹蓮陂之秀,近接潁水之流。

項城縣走馬溝環抱於北,輸羊港經流於南。沈丘縣前臨汝水,後枕平奭。

許州,「潁河環其右,潩水經其左。」

《臨潁縣》「研岡北踞,渚水西縈。」

《襄城縣》:「原武《紫雲》」 列於西南,汝、潁《澮渚》經於東北。

郾城縣東恃召陵,西環襄水。

長葛縣陘山接馬陵之峻,洎水出雞塢之原,禹州,「少嵩連其西,潁水繞其北。」

密縣。倚。青屏石樓之山,環玉寨石梁之水。鄭州:西臨京水,南列梅山。

滎陽縣「群峰對峙,諸水交縈。」

滎澤縣「西通汴水,東控姚堤。」

河陰縣「黃河天塹經其北,《覆釜》地險擁其南」 ,汜水縣東望塔山,西通崤函。

開封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大梁主星分野

考星垣,開封府繫角、亢、氐,而以房、心及柳星張摻人焉。舊志無「柳星張」 ,今照《唐書天文志》補入。角、亢在辰鄭分野。

《唐天文志》曰:「角、亢,壽星也。初軫十度,餘八十七,秒十四少。中角八度。終氐一度。自原武管城。」鄭州。濱河、濟之南,東至封丘、陳留,盡陳、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於弋陽。光州「西涉南陽郡,至於桐柏。」又

東北抵嵩之東陽,中國地絡在南北河之間,故申。信陽。光、許、息江。確山地黃。光州地道。確山地柏。西平沈。沈丘賴。息縣地蓼。固始頓。項城地胡。潁川地房。遂平弦。光山諸國,皆豫州之分,宜屬鶉火。氐涉壽星,當洛邑眾山之東,與亳土相接。次南直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為亢分。又南涉淮,氣連鶉尾,在成周之東,陽為角分。角宿之屬,為進賢,為平道,為天門,為平星,為天田,為周鼎,為庫樓,為衡,為柱。亢宿之屬,為折威,為大角,為左右攝提,為陽門,為頓頏。豫州之域,開封府為祥符,為陳留,為通許,為扶溝,為鄢陵,為洧川,為太康,為尉氏,為中牟,為蘭陽,為原武,為陽武,為封丘,為延津,為許州,為長葛,為郾城,為臨潁,為襄城,為陳州,為西華,為商水,為項城,為沈丘。

「氐、房心」 ,在卯,宋分野。

《唐天文志》曰:「氐房,心大火也。」初氐二度,餘千四百一十九、秒五太。中房二度。終尾六度,自雍丘。杞縣:襄邑、小黃而東,循陰、濟,界于齊、魯,乃東南接太昊之墟,盡古宋。歸德府葛。寧陵地商、亳之地,西接陳、鄭。「氐宿之屬,為天乳,為招搖,為梗河,為帝席,為亢池,為天輻,為陣車,為騎官,為車騎,為騎陣將軍。」「房宿之屬,為鉤鈐,為鍵閉,為罰,為東西咸,為日,為從官。心宿之屬,為積卒。」

豫州之域為開封,為杞縣,為儀封。

「柳星張」 ,在午周分野。

《唐天文志》曰:「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餘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北自滎澤、滎陽並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東隅。禹州。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南陽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雒邑負北河之南,西及函谷,踰《南紀》盡弘農。靈寶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即古《成周》。洛陽虢。陜州鄭《管鄶》。新鄭東虢。汜水密滑。偃師焦。陜州唐申。南陽鄧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宿之屬為酒旗。星宿之屬為軒轅,為天相,為天稷。張宿之屬為內平,為長垣,為天尊,為少微,為天廟。三河之域,開封府「為鄭,為滎澤,為滎陽,為河陰,為氾水,為禹,為密,為新鄭。」

劉基《清類天文分野書》:「角亢在辰,自軫十度至氐一度,屬鄭豫州。柳星張在午,自柳四度至張十五度,屬周分。禹及新鄭之西偏,皆周分。」 按天官之書,始於《史記》,廿一史中俱縷陳之。第疆域割裂,歷代靡定,談天文者言人人殊,雖有甘、石、雒下之律算,誰敢信毫釐罅微之塵杪邪?史遷以氐、房、心屬豫州分野,《春秋》熒「惑守心」 ,心為宋分,似不當屬之全豫也。《內臺祕典》以開封下屬兗、鄭之分,上屬角、亢之墟。考諸《禹貢》荊河,惟豫州開封自應屬豫,又或漢置陳留郡,而以兗州刺史糾察之,遂以後之兼隸,疑前之並屬乎?唐一行因山河界域定列國分星,以角、亢繫鄭、豫州,其論或近理。明劉基《清類天文書》亦主此說。然按《唐天文志》,「一管城也」 ,既屬鄭分,又屬周分,何居?或以鄶、管之墟,周初畿內地,至宣王始以封鄭,故兩存其說,則天星亦可逐人事而遷就與?大抵開封之域,自原武管城而東至封丘、陳留、潁水之間,太昊之墟,俱為角、亢分。其屬氐、房、心者,雍丘而東南接太昊之墟,西接陳、鄭,屬柳星、張者,禹、鄭二州屬近之疆域攸分,上應《元象》,載諸《河道通志》者為可據也。舊志云:「堯仲春星昏中明,萬曆時則井昏中;堯仲夏火昏中,萬曆時則角昏中。」 乃知宿日易而地有常,則房、心為豫分,惟周、漢以前為然。至唐以後,屬角、亢、氐,是則理之所或然也。要之,術士信數,儒者信理,故自古聖賢君子罕言之。善言可退妖彗。修政自弭火災。亦何關乎一宿之為域主也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