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3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三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四卷目錄

 河南府部彙考八

  河南府祠廟考下寺觀附

職方典第四百三十四卷

河南府部彙考八

[编辑]

 河南府祠廟考下        府志

[编辑]

寺觀附洛陽縣附郭

[编辑]

漢白馬寺 在縣東二十里。「漢明帝夢金人遣博士王遵、蔡愔等十八人,同往西域求佛法。至月氐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畫釋迦像,帶經四十二章,以榆欓盛白馬馱之,迎至洛陽。上大悅,於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故以白馬」 為寺名。佛法入中國自此始。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建。宋淳化三年,元至順四年,明洪武二十三年,俱重建「願會寺 」 ,侍郎王翊捨地創建。

元魏永寧寺 ,在伊水西。熙平元年,太后胡氏建。寺中有九層浮圖,去地千尺。永熙三年二月,浮圖火,經三月不滅。

建中寺 ,爾朱世隆建,為其父榮追福以為寺。長秋寺 ,劉騰創建,騰初為長秋郎,因以為名。瑤光寺 ,宣武帝建,椒房嬪御學道之所。景樂寺 ,清河文獻王懌建。堂廡周環,曲房連接,為尼寺之冠。

昭儀寺 寺有池,乃晉侍中石崇建,南有「綠珠樓。」

光時寺 ,太后從姑建,入道為尼,自居此修梵寺 ,有金剛像,鳩鴿不入,鳥雀不棲。景明寺 ,開陽門內。

「嵩明寺 」 、「瓔珞寺 」 在建春門外,即中朝白社地。

胡統寺 ,苞信縣令段暉宅也。常聞鐘磬聲,掘得金像一軀,遂捨宅為寺。

「宗聖寺 」 內,有像一軀,高三丈八尺。

龍華寺 有鐘,撞之,聲震五十里。梁豫章王蕭綜來降,造《聽鐘歌》三首。

靈隱寺 在宗義里,京兆人杜子休宅。時有逸士趙逸,云是晉武時人。見子休宅,嘆曰:「此中朝時太康寺也。」 人未之信。逸云:王濬平吳之後,始建此寺。有三層浮屠,用磚為之。指子休園中曰:「此是故處。」 子休掘而驗之,果得磚數十萬并石銘,乃晉太康六年栗陽侯王濬造,因感逸言,遂捨宅為寺。

平等王 廣平武穆王懷。捨宅建寺。門外金像高二丈八尺。國之吉凶先示祥異。承熙元年。武穆少子平陽王入纂大業。造塔五層。

景寧寺 太保司徒楊椿建,在景寧里。椿居此里,分宅為寺。

歸覺寺 ,普泰元年,寺中金像生毛,眉髮悉具。拓福寺 洛陽舊有仁和里,後魏尚書高顯業居此,每夜見赤光行堂前,掘地得黃金百鎰,銘曰:「蘇秦家金,得者為善造功德。」 顯業遂造此寺。世謂此乃蘇秦故宅焉。

報德寺 ,在開陽門外三里。高祖孝文帝創建,為馮太后造福。

正覺寺 ,尚書令王肅建。

崇虛寺 ,即漢「濯龍園」 也。

沖覺寺 ,太傅清河王懌捨宅創建。

宣忠寺 ,「侍中、司州牧、《陽城王徽》建。」

寶光寺 趙逸遊洛,嘗嘆曰:「晉朝石塔寺,今為寶光寺。」 人問其故,曰:「晉朝三十二寺,盡皆湮滅,惟此獨存。」

追先寺 ,侍中尚書令東平王略之宅,捨為寺。大覺寺 ,廣平王懷捨宅建。《伽藍記》曰:「大覺寺北瞻邙嶺,南眺洛濱,東望宮闕,西顧旗亭,禪皋顯敞,實為勝地。」

永明寺 宣武帝建

禪靈寺 大夏門御道西。

寶應寺 、嘉善寺 、天竺寺 、潛溪寺 、奉先寺 ,以上俱在闕塞山,後魏時建,當時極天下之勝。今廣化、奉先僅存,餘六寺俱廢。

香山寺 在府城南龍門。唐白居易《記》:「龍門十寺,香山為冠。」

石窟寺 元魏胡后建

乾元寺 ,在府城南三十里,舊在伊闕東山之嶺,魏時建。龍門八寺,惟此為最,但去村窵遠,屢

被盜警。嘉靖庚申,僧道連等謀遷於山之麓廣化寺 ,龍門八寺之一。元魏時建。唐無畏三藏咒龍禱雨,神驗叵測。既沒,葬於斯寺。凡歲旱祈請,屢獲靈應。

隋敬愛寺 、天女寺 、雲化寺 、清禪寺 、光發寺 、恩覺寺 。按《公私畫史》:「上六寺俱在洛陽,敬愛寺像係孫尚子真跡,《天女》、雲化寺像俱係展子虔真跡,清禪寺像係陳善見真跡,光發寺像係董伯真跡,恩覺寺像係袁子昂真跡。蓋畫像出名手者,畫史皆識其人。隋之寺不傳,因是可考。」

落鴈寺 在府治西南延秋堡。相傳有金舌禪院焉,即今落鴈寺也。隋開皇壬寅建,明洪武十一年、弘治初年重修。

唐安國寺 在府治西南隅。唐咸通中,僧悟達創建。元延祐,明洪武、成化、弘治中,俱重修。福先寺 ,在府治東郭外三里許。唐神龍元年武則天建,有御製《福先寺聖教序》碑二道,武三思書,丹雄鎮洛邑,裴晉公酬皇甫湜之文,一字三絹者在此。成化中,洛水衝圮,今徙於北,惟碑尚存。

聖善寺 荷澤寺 ,在天津橋之南。元宗嘗幸東都,天大旱且暑。時聖善寺有乾竺僧無畏,號三藏,善召龍致雨之術。上遣力士召之,無畏獨盛一缽水,以刀攪旋之,胡言數百。咒頃之,白氣自缽中興,如爐煙直上。既而昏霾,大風震雷以雨。明皇因於此地造寺,名「荷澤。」

玉泉寺 ,在萬安山。唐大通神秀禪師講律道場,汾陽王郭子儀奉敕建。後天成年,明宗改名「得當寺」 ,正德年重修。

皇覺寺 在府城南三十里伊闕山之陽。唐開元七年修,萬曆十三年重修。侍郎董堯封《記》。大明寺 ,在府城南二十里東侯堡。唐時建。洪武三十五年、景泰五年皆重修。

極樂寺 :在府城三十里許。

龍泉寺 ,在姬磨堡張員莊,成化十一年重修。延慶寺 ,在府城東二十里碑樓堡,乃隋唐古剎也。成化十八年重修。

聖壽寺 在府城南遍橋堡,唐時建。龍朔二年並。嘉靖十年重修。

宋法祥寺 ,在府城東夾馬營,即宋太祖誕生之地。

華嚴寺 在府治南范村堡,太平興國建。元大曆二年,榮和尚重修。

旌孝寺 在府治南府店堡。宋皇祐元年重修。「住持普訓、施主程侍郎,為看守二程墓而建。」 褒賢寺 ,在府治南彭婆堡。宋熙寧三年「僧道回以范文正公墓而建。洪武十二年僧祖賢重修。」

昭孝寺 在府城東十五里潘家寨,原額「昭孝禪院」 ,不知何代易名昭孝寺,今從之。熙寧四年,僧明覺建。正德七年重建。

中陽寺 在府城西北上店堡。元祐二年創建,弘治八年重修。

洪恩寺 在府治東南建春堡,宋元祐三年,道公創建。

華藏寺 在府南郭。宋開寶四年,僧知乘創建。洪武六年,僧普閭重修。

羅漢寺 一名「給孤寺」 ,在府東郭黃公橋之西北。宋建隆間創建,明洪武十年,僧福慶重修。陳乞寺 ,在府城北四十里,舊名圖經寺。咸通年間,宋徽宗政和六年,學士王學元題請改名「陳乞。」 嘉靖二十年重修。

金興國寺 在府治東南陳昌堡。金大定四年,僧法顯建。

元蒙泉寺 在府治南范村堡。元至正元年,中公和尚創建。成化十一年重修。

國東寺 :在府治東,陳昌堡提駕莊之東。係古剎。

明千佛寺 在府城西北五里許。萬曆年間建。法藏寺 即水陸堂,原建府學西,取三教歸一之義。明時改建於此。崇禎年間重修。順治五年僧官方龍又苦募重修。

迎恩寺 在府城東北。明福藩創建,敕賜今名。「晉淨寶院 」 在綏福坊。

奉慈院 「在永福坊。」

慶壽院 在永豐坊

悟寂禪院 在道化坊

唐「寶相院 」 「在章美坊。」

天禪資慶禪院 在思恭坊。

後唐法輪禪院 在尊賢坊。

普明禪院 在履善坊

普淨禪院 在崇業坊

資聖禪院 在修善坊

元文殊院 在府治西二十里西侯保。元貞二年僧謙恭建。洪武三年僧進重修。今沒于水。福勝院 ,在府西南二十里。

宋通元觀 洛水南,今棲霞宮地,即朗然子飛昇處。

雲溪觀 在府城東北,即今三井洞。邵康節賞夏處「雲溪觀」 ,即此。

金長春觀 在府城東北,即劉處元真人修真之所。

元九真觀 ,元官賣安樂窩。道流因舊有九賢祠,遂立九真觀。九真者,東華、正陽,純陽,海蟾,重陽,丹陽,長真,長生,長春,九真塑像在內,今復建安樂窩。

玉清觀 今廢

明玉虛觀 在府城東南隅。正殿奉三清像,後有玉皇閣,閣下為雷神洞,置道紀司於內。岱嶽觀 舊名「通仙」 ,俗名泰山廟。萬曆庚子間,曾改為中嶽廟,今復舊,在東關。

上清宮 在府治北八里,即翠雲山,世傳老子修煉之所。正殿梁柱及瓦皆範鐵為之。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撫軍閻興邦捐俸重修,又為「置」

地以奉香火

「下清宮 」 ,在城北五里,殿奉真武像。

外州縣

偃師縣

壽聖寺 在縣治南坊廓堡。元至正十一年里人張大施建。明洪武十六年僧果秀重修。永慶寺 在縣治南緱氏堡。元至正二年里人裴元帥建。明洪武十年寺僧中巖重修。

招提寺 在縣治南仙君堡,唐時建。元至正七年,寺僧達本重修。

定覺寺 在縣治西南夾河堡。明洪武十一年,里人徐仲和、施財僧智巖重修。

崇聖寺 在縣治西南緱氏堡。魏武平間創建。元至正、明洪武間俱重修。

龍泉寺 在縣治東孫家莊堡。明洪武門光長老創建。洪熙初,僧本成重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邑人藺楠然、藺廷達重修。

大覺寺 在縣治西南緱氏堡。明洪武十六年,僧元通創建。永樂元年,僧了義重修。

棲蓮寺 在縣治西南夾河堡。元至正十三年,金臺長老創建。明洪武十三年,僧靜海重修。甘露寺 在縣治南少微堡。洪武十七年,里人魯元創建。

佛光寺 在縣治東南仙君堡萬安山下。古聖寺 在縣治北牙莊堡,元延祐五年創建。白蓮寺 在縣治西南夾河堡,宋建隆四年建。法雲寺 在縣治南朝莊堡,明洪武十八年里人武二老重修。

安慶寺 在縣治南夾河堡。皇慶元年創建。石佛寺 在縣治東十五里。里人郭茂松創建。莊嚴寺 在縣治西寺莊堡。明洪武十六年里人田付良、施財僧真金重修。

普救寺 :在縣治西北石橋堡。孝昌三年張欽建,僧和林、「民人謝山玉重修。」

仙鶴觀 在縣治西北緱氏堡,宋皇祐二年重修。

賓天觀 一名「先天宮。」 在縣治南仙君堡。保真觀 在縣治西石橋堡。

玉真觀 在縣治東南寺莊堡。元至正十一年,觀主陳思惠重修。

鞏縣

普安寺 明洪武僧會圓創,在縣南門外。福昌寺 ,在縣東趙封堡,宋元豐元年建。竹林寺 ,八景之一,貞祐十三年建東門外,今廢。

大悲寺 在羅口堡,洪武十六年建。

寧神寺 在蘇村堡

景雲寺 在羅口堡

白雲寺 在蘇村堡

淨土寺 後魏景明間建,鑿石為佛,佛與窟連,像貌巍然。宋時為西京勝地,今為石窟寺。高峰寺 :在縣西原良堡。

清涼寺 在縣南蘇村堡。

石岩寺 在羅口堡。今廢。

昭陵寺 在宋陵左,宋人建,今廢。

慈雲寺 ,漢明帝時,西方僧摩騰竺法蘭創建。寺在青龍山內,諸山拱列,秀峰蒼翠,亦勝地也。

聖壽寺 在孝義堡

興隆寺 在回郭鎮

菩提寺 在羅口堡

平定寺 在羅口堡

崇慶觀 ,在學宮左,洪武十五年建,置道會司。玉宸觀 ,在羅口堡。至正元年建。

孟津縣

梁周寺 在城西

敬愛寺 在城內

西煙寺 在城東

負圖寺 在城西

柳寺 在西關外

靴尖寺 在東關外

清涼寺 在縣西

昌嗣觀 在城隍廟後

白鶴觀 內有三官殿

宜陽縣

勝因寺 在學宮騰蛟坊北。

靈山報忠寺 ,即鳳凰山,金大定三年建。龍禪寺 ,在高村東。

壽安寺 在《河下村》南山半。

大覺寺 在崖村

九女龍泉寺 舊名「菴」 ,後改為寺,在董家村。聚樂寺 ,在後莊村北。

興泰寺 在趙堡,今廢。

準提寺 沙坡頭南

鐵佛寺 ,在白楊鎮西。佛三尊,中泥像,左右二尊,皆鐵鑄焉,故名。

福安寺 ,在趙堡,有少陵《禪宗碑記》。

「五峰」 龍泉寺 在通陽山曲。

遍覺寺 在白楊鎮西

香林寺 在韓城東

秋蟬寺 ,在韓城河西,一名「水磨堂」 ,今廢。普嚴寺 ,在福昌。

湧佛寺 在流渠村北

五花寺 在山鄉

彌陀寺 在馮莊

竹閣寺 在山鄉西三里許。

龍潭寺 在岳社寨東。有《柏峰奇觀》。

羅漢寺 在張屋村南,舊名「院。」

龍泉寺 在程村

雲蓋寺 在岳頂山之下。昔在山巔下視雲雨,在山半名「雲蓋寺」 ,今改。

龍巖寺 在原村

小尖寺 ,在《穆冊》北。

七峪寺 在蘇羊

黑山寺 在趙堡南

慶雲寺 舊名院,後改為寺,有碑記,在西官莊村。

靜安寺 在河東,宋慶曆三年建。

齊化寺 在王汴

圓光寺 ,在杜家河,元至大五年建,僧人一元新修。

千佛寺 在苑里

普頭寺 在徐城南

東巖寺 在中村峪,舊址在西巖,名「西巖寺。」 忽一夜移至東巖佛前,地湧金蓮,遠近觀者絡繹不絕,年久不記世代。

把關寺 ,在召家窯西,舊通兩京長安關口。藏梅寺 在上方里鯉魚溝,今廢。伽藍殿尚有傳聞為黃巢起兵之處。

大清觀 在縣迎暉門內,金正大八年建。崇真觀 ,在韓城街前第一峰,永樂七年薛雷山建。

《頤真觀 》,在福昌。

修真觀 在山鄉

朝陽觀 在《山坡頭》山南。

奉真觀 在上莊堡。元至正八年建。正統八年重修。

長春觀 在縣西九十里。唐人營建。

慶雲觀 在寺頭堡

長春觀 元中統五年建,今廢。

白雲觀

登封縣

大法王寺 在縣北十里。漢明帝永平十四年創建。魏明帝青龍間車駕駐蹕,更名護國寺。晉惠帝永康間,前增建一寺,名曰「法華。」 元魏孝文帝避暑於此。隋文帝仁壽間,創造舍利塔,又名舍利寺。唐太宗貞觀間敕補佛像,賜莊安禪僧,名曰「功德寺。」 元宗開元間更名御容寺。代宗大曆間重修,又更名「文殊師利廣德」 法王寺五代。

後唐因廢壞之餘,分為五院,仍歷代舊稱,曰《護國》,曰《法華》,曰《舍利》,曰《功德》,曰「御容。」 至宋初,五院願合居。仁宗慶曆間,增置殿閣僧寮,重造佛像,賜名嵩山大法王寺。金、元、明與

皇清俱因之。寺背負嵩岑,合抱如倚。左右高峰,張兩

翼如衛,俯瞰二熊諸山,排列如拱,真天下形勝之區也。

嵩嶽寺 在法王寺西。元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令馮亮與沙門統僧暹同視嵩山形勝之處,創興土木。孝明帝正光間,榜曰「閒居寺。」 隋開皇五年,改題嵩嶽寺。唐興,重為修復,特賜田碾四所。武則天幸嵩山,常以此為行宮,送鎮國金像貯焉。

會善寺 在嵩嶽寺西,本北魏孝文帝離宮。魏亡,為澄覺禪師精舍。至隋開皇中,賜名會善寺。唐興,大加增飾,有戒壇院及《琉璃壇記》稱「歲成具戒者盈千,日受潔供者數百」 ,可謂一時之盛矣。宋開寶初,僧奉言重修。金、元、明代存補葺,今則荒落甚矣。寺右一泉,泠泠流於階下,僅供僧汲,至山而隱,亦一奇也。

少林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少室北麓。後魏孝文大和中建。沙門跋陁自西域來,詔有司於此寺處之,乃於寺西臺造舍利塔、翻經堂。周建德中滅法廢寺。大象中,即興復之,尋改名「陟岵寺。」 隋高祖受禪,特令寺名仍舊。開皇中,詔賜少林寺柏谷屯地一百頃。大業末,寺為盜焚,獨塔存焉。王世充僭號洛邑,立戍柏谷,「將圍梵宮寺僧志操、曇宗等率眾擒世充姪仁則,獻之於唐。時太宗為秦王,賜書慰獎,仍賜柏谷地四十頃,水磨一具。」 太宗、高宗、武后朝屢被恩寵。元宗開元中御書碑額七字,命鐫刻,文皇手書於寺中,裴㴶作文記之。歷代相繼修營,殿宇雖存,僧舍盡燬。堂頭海寬方募綠修葺,提唱宗風也。峻極寺 有三院:在太室絕頂中峰者為上院,在山麓者為中院,在西關者為下院。後上中二院俱廢,獨下院存焉。今為習儀《鄉約》之所。萬曆辛丑年,焦太僕率眾重修,殿宇巍然,古柏森鬱。永泰寺 在太室之右。後魏正光二年,孝明帝之妹出家為尼,敕為置此,本名「明練寺」 ,隋開皇中重修。唐貞觀年間敕令移於偃師。至神龍年,嵩嶽寺僧道瑩,奏請重修,追薦故永泰公主,改名永泰寺。《記》稱:「簷宇四遶,迴廊復周,蹬道凌虛,懸階數市,倚山臨水,亦名剎也。有石幢、石獸數事,雕鏤精巧,近代所無。」

盧巖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踰嶺渡澗,峰巒環繞。寺後有瀑布泉,茂樹清湍,足稱幽勝。相傳是盧鴻故居,因名「盧巖。」

龍潭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據太室左陲,倚山環水,規模壯麗。自寺右登山,六七轉折,便至九龍潭。潭上三面山圍,中間形勢絕佳。

龍泉寺 在縣南五十里石道鎮。

石窟靈巖寺 北魏永熙二年,車駕幸嵩高石窟靈巖寺。見《魏書》。

天中寺 ,唐蘇味道有《天中寺尋復禮上人》詩云:「藩戚三雍暇,居二室隈。」 見《類苑》。

戒壇院 ,在會善寺西積翠峰下,其壇名琉璃壇。唐、宋時天下僧尼受戒於此。東有元僧學士溥光石刻「茶榜」 二字,徑二寸,頗具風骨。

白鶴觀 在太室上,西去絕頂約四五里,背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幽邃平闊,實太室之奧也。隆唐觀 在逍遙谷中。按王適碑文:「唐高祖調露元年,帝同武后如嵩山,親幸潘師正之居,敕有司即其廬建隆唐觀。」 所云「茂松清泉,山中不乏此地」 是己。唐楊炯有《和劉侍郎入隆唐觀》詩:精思觀 在逍遙谷西嶺上。按《潘師正別傳》,「唐高祖既為師正建隆唐觀,又於嶺上別立精思院以處之。」 孟浩然有遊精思觀詩,乃知唐人亦稱精思為觀矣。他如紫虛觀、洞清觀,皆榛莾不堪弔也。

永寧縣

福昌寺 ,在坊郭堡,唐貞觀元年,僧照公建。大覺寺 ,在冀莊堡,元至正元年修。

白馬寺 在原村堡。唐貞觀十年,禪僧建。元至正元年,僧志公修。

興福寺 在吳村堡。明正統二年建,成化三年修。

聖水寺 在馬村堡。魏太和二年,僧了公建。明洪武間,了英修。

華嚴寺 在古村堡。唐貞觀元年,僧善聰建。元至正元年,僧重遠修。

寶嚴寺 :在孫董堡,唐時建。

普通禪寺 在坊郭堡。魏至正元年,海禪師建。元至正七年,僧明珠修。

紫蓋寺 在馮東堡,隋大業三年,僧清公建。元至正七年,僧一公修。

萬泉寺 ,在張村堡,元至正五年僧全公建。香泉寺 ,在王范堡,洪武十五年邑民劉子淵建。

水峪寺 ,在嶡山村西。元至正元年,僧悲公建。文明寺 ,在大宋堡。

延福寺 在塢西堡

法王寺 在張村堡

天堂寺 在楊坡堡

月山寺 在楊坡堡,宋天聖二年,僧道月建,元至正四年重修。

大禪寺 ,在大宋堡,金大定五年,僧清龍建。萬壽寺 ,在馬村堡,明正德年修。

福聖寺 在馬村堡,元至大六年修。

千佛寺 在牛曲堡

華嚴寺 ,在王趙堡。元至正五年,僧至公建。普雲寺 ,在王趙堡。

寧剎寺 ,在大宋堡。元興定二年,僧登雲建。興龍寺 ,在管西堡。

河村寺 在南河堡

寥天觀 在坊郭堡,唐武德八年,道士蘇丘建。元中統五年修。

清羊觀 在元村堡。元大德二年,道士李純德建。明洪武十年修。

龍泉觀 在尋峪堡。元至正十七年,道士馬德超建。

通元觀 在管西堡。元至正九年,道士任志欽修。

靈陽觀 在東仇堡

玉泉觀 在塢西堡

廣陽觀 在東仇堡

雲跡觀 在冀莊堡。明嘉靖十一年修。

長春觀 在王趙堡,歲久傾圮。

靈虛觀 在坊郭堡。元大德九年,道士劉志清建。

新安縣

寶雲寺 縣北慕容山畔。金大定二十九年建,元至元八年重修。

洪福寺 縣北二十里東白牆村。唐乾祐六年建。金大定三年修,元泰定元年重修。

天宮寺 縣東北二十五里古村,宋祥符五年建。

廣慶寺 縣北六十里

華嚴寺 縣西北十五里省莊堡。金明昌六年建。

清河寺 縣北五十里

洪教寺 縣東三十里磁澗鎮,元泰定五年建。龍山寺 縣北三十五里石寺村,元至正四年建。

石佛寺 縣北五十里。半崖鑿石佛,故名,俗名「滴流泉寺。」

朝陽寺 縣北四十里,北冶西。居民荊姓,順治年重修。

敬愛寺 縣東北五十里楊寺村。

清涼寺 縣東北四十里官水堡,靖國元年建。盤龍寺 縣東北三十里。

龍泉寺 縣北六十里青要山上,一名「長泉寺」 ,廣順二年建。俯瞰河流,為一方勝概。

回龍寺 縣北六十里。俗傳唐堯回蹕於此,故名。

華嚴寺 縣北五十里倉西溝東,乾明元年建。一名「草武王寺。」

洞真觀 縣西南二十五里,即王樵洞。元大德年建。道士王志真修廣雲堂,鑿二石洞。元真逸人、廣微天師皆題其額曰「清虛宮。」 至大三年,提點張淵勒石。

太清觀 縣東十五里。元延祐四年建,賜額今名。

真元觀 縣東北二十里,宋咸淳元年建。威明觀 縣北五十里曹村堡,元至大三年建。修真觀 縣北二十里,元至正十四年建。寶真觀 縣東北二十里羊馬村,唐貞觀三年建。

古道觀 西南三十里

澠池縣

雲間寺 治北三十里。唐嘉祐元年創建。《釋四祖優婆》。毱多並韶山居士棲止。鴻慶寺 治東四十里。唐武后聖曆元年創建

石佛寺 治西三十里。元至正三年重修。彌陀寺 治東南三十里。元大德元年創建。延恩寺 治東三十里。元至正元年創建。廣化寺 治北百里。唐武后聖曆元年建。逢林寺 治北三十里。唐武后聖曆元年創建。馬頭寺 治東五十里。元至治三年創建。洪山寺 治北二十里。唐嘉祐二年創建。檀山寺 治東六十里。

壽聖寺 治西北二十里。宋大觀元年創建。龍耳寺 治西二十里。唐永貞元年創建。漫泉寺 治東北四十里。宋天聖二年創建。寶泉寺 治南二十里。唐元和十年創建。興國觀 治西三十里。宋元祐元年創建。玉泉觀 治東二十里。

修真觀 治東二十五里。宋至和二年創建,即馬丹陽昇仙處。

紫微觀 治北二十里。宋紹聖四年,創建。禹觀 治西北三十里。元大德四年,奧魯勸農事趙允恭重修。

嵩縣

玉寶寺 縣西關,洪武中建,僧會司在內。淨安寺 縣西南湯下堡,元至正間修。

上甘露寺 縣西潭頭堡。金大順間建。

羅漢洞寺 縣西南黑馬澗,金貞祐初建。「梅子寺 」 、羅漢洞寺下院,天順間建。

三潭寺 縣西橋頭東南。元時建。

月明寺 縣西北高都堡,宋時建。

西彌陀寺 縣西德亭堡。元至正間建。

下甘露寺 縣西大章堡,元末建。

樊台寺 縣西南店堡,元至元間建。

吉祥寺 縣南湯下堡。元至元中建。

西觀音寺 縣西德亭堡,元至正中建。

福先寺 縣西德亭堡。元至正中建。

坐靜寺 縣西德亭堡,成化元年建。

蓮花寺 縣西湯下堡,元至正中建。

崇福寺 縣東寺莊堡。金大中間建。

靈泉寺 縣東飯坡東,金大定末建。

永慶寺 縣東北新店,宋崇寧初建。

北壽聖寺 縣東北鳴皋鎮,元末建。

華嚴寺 縣東和店南,元皇慶間建。

陽泉寺 縣東北,葉家寨北。

永定寺 縣東莊下堡。金興定間建。

成山寺 縣東南寺莊下堡,元延祐間建。龍泉寺 縣東妙黍,唐天復間建。

東觀音寺 縣東常峪堡,元至正間建。

雲居寺 縣東九皋山之下。

能仁寺 縣東北伊闕廢縣,唐時建。

南壽聖寺 縣南太和堡,金貞祐間建。

上雲巖寺 縣南太和堡伏牛山,唐自在禪師建。

「下雲巖寺 」 ,唐自在禪師建。

竹林寺 :縣南寺莊上堡。元時建。

雲山寺 縣南湯下堡,元至正間建。

石泉寺 縣南太和堡,金興定中建。

南彌陀寺 縣南太和堡。元至正中建。

法華寺 縣北焦澗堡,金元祐間建。

興國寺 縣北石蝸堡,金元祐間建。

慶安寺 縣北趙村堡,元至正中建。

普照寺 縣北酒務西,宋時建,金貞祐中重修。前觀音寺 縣北石蝸堡,宋宣和間建。

小興福寺 縣北趙村堡。

龍興寺 縣北思遠山下,唐聖曆二年敕建。塔院寺 縣北石蝸堡甕溝,成化間建。

石佛寺 縣北思遠山下,宋元祐間建。

班竹寺 縣北桶瓦溝,金正和中建。

北興福寺 縣北常峪堡。

後觀音寺 縣北石蝸堡麻胡山。

湧泉寺 縣北焦澗堡,金大定間建。

鶴鳴觀 在縣北九皋山上,老子煉丹處。長春觀 縣西南店,元中統間建。

明道觀 縣東北鳴皋壽聖寺西,元延祐敕建。葆真觀 縣東和樂堡,元至元初建。

慶雲觀 縣東和樂堡。元至正初建。

會仙觀 縣東常峪堡

聚仙觀 縣東常峪堡,明洪武初建。

盧氏縣

行香寺 在縣治北,元元統間建,明洪武三年修。

興國寺 在縣東南文峪社。宋延慶六年,僧道常創建。

看墳寺 在縣北十里,為唐元勳、張士貴守墳。

故名

成德觀 在治東。五代周顯德四年建,宋延祐四年修,明洪武十七年重修,置道會司於《內陝州》。

寶輪寺 在州東南隅。唐僧道秀建。金僧智秀復置磚塔焉。見《藏經》。

空相寺 :在七里社熊耳山西,即初祖達摩葬處。

重慶寺 在「崔村社」 ,宋僧守英建。

《金山寺 》在五原社,唐僧馬定建。

慈雲寺 ,在「朱家原社」 ,宋僧洪覺建。

龍泉寺 ,在馬河社,金僧洪雅建,後僧智澄建《白衣閣》於上。

「白馬」 寺 在曲村社,古柏蒼然。

「清涼寺 」 ,在橫渠社,金僧辨誦建。

福勝寺 在東樊社,元僧普照建。

慶福寺 在西樊社,元趙行省建。

大通寺 ,在東樊社,唐三生公主建。

龍興寺 在七里社。元僧海公建。

旌賢寺 在張茅鎮西

洪嚴寺 在馬河社。有仙人洞。

開化寺 在州東北

清虛寺 在州治北

萬善寺 :「在州城東」 ,蜀僧真海建。

佑德觀 在州南門內,宋崇寧元年建,有《混元圖碑》存。

迎祥觀 在州城南雞足山。

春陽觀 在州東朱家原社。

元應觀 在州治北

靈寶縣

御題寺 在縣南郭內西。唐寶應初,德宗為雍王時,征史朝義過此,留詩於壁,因名。

普照寺 在《虢略》西里。

經藏寺 在《虢略》東里。

文殊寺 在常冊里

魚唐寺 在北朱陽里。寺有泉,常有魚出。《苦煉》寺 在澗口里。

毗羅寺 ,在女郎山中,境頗清幽。

玉泉寺 在南趙里

普福里 在項城里

寶聖寺 在李曲里

奉慈寺 在五底里

上雲寺 在丘梁里

開元寺 在西虢略里

雲林寺 在古驛村,縣西五里。

藥師寺 在古驛村

清涼寺 在澗南里得捕村。

彌陀寺 在天恩里牆底村。

永明寺 在杷樓村

永慶寺 在萬度村

延聖寺 在萬興里馬村。

衝天寺 在衝天寨

柳林寺 在梁村里,營田溝。

禪林寺 在杷樓里西山。

延壽寺 在涸頭村

太虛觀 在東門內

玉真觀 在莊曲里

靈泉觀 在南星里

長春觀 在嶡山里

玉陽觀 在宋曲里

遊龍觀 在北朱陽

洞陽觀 在《虢略》東里。

重陽觀 在婁下里

閿鄉縣

覺勝寺 舊在城東南,巽方,有礙文風,萬曆三十年,知縣黃方移建西關。

鎮沙寺 縣東二十里。知縣黃方重修,今存故址。

臨高寺 縣東南二十里。

壽合寺 縣西二十五里。

法王寺 縣西三十里

興化寺 縣西二十五里。

靜林寺 縣西南三十里。

蓮池寺 縣東南二十里。

潛龍寺 縣西南二十五里。

圓通寺 縣西二十里

萬泉寺 縣東南二十五里。

羅漢寺 縣西南三十五里。

下龍泉寺 縣西二十五里。

東平寺 縣東南二十五里。

興善寺 縣西南二十里。

龍興寺 縣西四十里

吉祥寺 縣南二十里

資教守 ,縣南三十里。

香山寺 縣西十里

石臼寺 縣西四十五里。

彌陀寺 縣西六十里

金陵寺 縣西六十五里。

洪福寺 縣西一十五里。

白龍寺 縣西六十里

石佛寺 縣西七十里

朝陽觀 東街

煉真觀 縣南二十里

玉巖觀 縣東南三十里。

祥符觀 唐開元中建。內有元宗御筆《道德經》二碑,今廢。

朝陽觀 在縣平社。奉敕賜額,有《碑記》。

朝陽觀 縣西四十五里,更名「夢遊軒。」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