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1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十一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一

  西安府古蹟考二

職方典第五百十一卷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一[编辑]

西安府古蹟考二  通志州縣志合載[编辑]

咸陽縣

畢陌 ,即畢郢,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周文、武、成、康始葬於此。秦謂「池陽原」 ,漢帝后功臣陵墓居其半。

渭城 ,即古咸陽,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高貲十二萬戶實之。漢高元年之新城,武帝元鼎三年稱渭城。隋開皇中移於西北三里,為秦杜郵亭址。唐武德六年,始移便橋。

棘門 ,在舊咸陽東北十八里。漢將軍徐厲次軍於此。

陳濤斜 在縣境。唐肅宗在彭原,房琯為先鋒,戰於陳濤斜。又李晟與李懷光會於咸陽陳濤斜,即此。

咸陽故城 城有三。秦城,在今縣東三十里,隋城,在縣東二十二里,其城周八里。唐城,在渭北杜郵館西,崇一丈五尺。

蕭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長陵之北。世傳蕭何築城以守長陵,故名。

長陵廢縣 在縣東北三十里。高帝置,去長陵三里。莽曰「長平。」 晉省。

安陵廢縣 ,在縣東三十五里。惠帝置,即周之程邑也。

平陵廢縣 ,在縣東北一十三里。昭帝置,屬右扶風。

《冀闕 》,孝公時衛鞅築冀闕於咸陽,始徙都之渭北宮 。秦始皇破諸侯,遂作宮室於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交處,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各自為區,不相雷同。後世有得其宮殿遺瓦者,尚存「楚國」 等字,精美罕及。

大夏殿 ,在縣境。秦始皇移十銅人列於殿前。蘭池宮 ,在縣東二十五里。秦始皇嘗與武士微行,夜出,逢盜於此,使武士擊殺,又大索二十日,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築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尺,名曰蘭池陂。《雍錄》云:「漢之池陽,即秦蘭池之陽,而秦之蘭池,即並此池建宮也。」 漢世亦有蘭池宮,別在周氏陂。周勃以安劉功賜此陂。陂在咸陽縣東南三十里,周一十三里,宮在陂南,唐高祖時,秦王出邠州,餞之蘭池,則或為周氏陂南之宮也。

太公釣臺 。公,東海上人。《說苑》云:呂望年七十餘,釣於渭渚,三日夜,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 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刺魚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於齊」 ,舊有廟碑,今雖久廢。至於日銜西山,暮氣蒸鬱,但見臺色如曉,變幻萬狀。景曰「魚臺晚釣」 ,在縣西一十五里。

細柳營 ,周亞夫屯兵處。漢文帝自勞軍,先驅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軍門。」 都尉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 帝至。又不得入。帝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勞軍。」 亞夫乃傳言開壁門。門士請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馳驅。」 帝乃按轡徐行。至營,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帝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 敬勞將軍。成禮而去。群臣皆驚。帝曰:「此真將軍矣。」 古今以為美談。景曰《細柳清風》

上林疆境 ,按張衡《上林賦》:「繞黃山而款牛首。」 是其疆境至渭水南岸而極也。《西京賦》曰:「抱杜含鄠,欱豐吐鎬。」 則上林之境,渭水以南皆是矣。細柳倉 ,在縣東五里,漢有柳市。《郡國志》:「長安大俠萬子夏居柳市」 ,即周亞夫屯兵營。

杜郵亭 ,按《史》,秦昭王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至杜郵,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自茲遺址血消,燒草復蘇,睹青蔥以興思,望廟貌而悵悒景。

曰杜郵春草

信宮 ,在咸陽渭水南。秦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宮於渭南,亦曰「咸陽宮。」

「清渭樓 」 在渭水南。

望賢宮 縣東數里。唐明皇自蜀還京,肅宗至望賢宮奉迎,德宗西幸,又自望賢宮出奉天城。凌雲閣 在故咸陽,秦二世造,其高與南山。《齊興平縣》。

槐里城 ,在縣東南十里。即周犬丘之地,秦名廢丘。項羽封章邯為秦王,都此。漢高帝三年,更名槐里。魏楊阜徙治小槐里,人因目此為「大槐里。」

樊噲城 ,在縣南十五里。漢王襲雍王章邯,邯敗走廢丘城,令將軍樊噲圍之,於城西築臺以望,今城南有「武延臺」 ,疑即此。

章邯都 在廢丘,聞韓信修棧道,不設備,後信兵俄至,邯失計,跌足於石上以悔之,有跡存焉。茂陵城 ,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武帝於槐里茂鄉徙戶六萬一千,置茂陵縣。

章邯臺 ,在縣東南十里。章邯為雍王,都廢丘,故有此臺。

習仙臺 ,在縣東北十六里,崇二丈三尺,漢置北芒巖 ,始平原數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漢時謂「北芒巖。」 漢富人袁廣漢所居。築園激流,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延數里。

原氏阡 初,武帝時,京兆尹曹氏葬茂陵,人謂其道為京兆阡。原涉自以先人墳墓儉約,買地開道,大治冢舍,立表曰:「南陽阡」 ,人謂之「原氏阡。」 落星石 在縣治內,晉穆帝時,有星隕縣西南汙澤,化為石,色黃白,形如甕,高五尺。唐韓琮為興平令,移置縣齋。

四馬務 ,在縣東南二十里,一曰「飛龍務」 ,次曰大馬務,次曰小馬務,次曰「羊澤務」 ,地凡三百七十一頃,南渡渭水。

馬嵬故城 在縣西二十五里。馬嵬,人姓名,於此築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姚萇時,扶風王駢以數千人保馬嵬故城。景龍四年,金城公主歸吐蕃,改金縣。天寶中,楊妃死於此驛,旁有白土,人謂之「貴妃粉。」

黃山宮 ,在縣東南三十里,即北芒之西坂,惠帝二年建。武帝微行,西至黃山。

龍淵宮 ,在茂陵東。漢元光三年起宮,作銅飛龍,故以為名。

仙林宮 ,在縣西一十八里。隋文帝所置。文學城 ,在縣東十里。永安初,移扶風於文學城,今謂故縣城。

武學城 ,在縣東十里,崇二丈五尺,與文學城相接。世傳二城俱章邯所築。

古塔 有三:一曰「北塔」 ,在寶寧寺後;一曰「南塔」 ,在縣署西;一曰「多寶塔」 ,在縣東南十五里。俱唐時建。

臨潼縣

項王營 ,在縣東十五里。謝聚《關中記》曰:「在始皇陵北十餘里。」

官池 在洗頭池之北。古石甃砌,狀如玉環。或云貴妃小字玉環故似之。上有屋三楹,前後廳壁皆古今名人題詠。明弘治癸亥,知縣丁相重修砌,刻成屏,名《萃玉屏》,作記識之。

九龍湯 在官池東,污泥久壅。明萬曆己未,知縣王予爵修治之,覆以廳。

飛泉 ,在石甕谷。其水瀑布而下如飛。

《丹霞泉 》,與飲鹿槽近。

「飲鹿槽 」 在朝元閣之南。

《蟾井 拾遺記》曰:驪山白鹿觀有井,中有金色蝦蟆。賀蘭先生見之曰:「此肉芝也。」 烹而食之,白日飛昇。

「洗頭池 」 ,在玉女池西。

毬場 《在宜春亭》之北。

少府監 在縣西南

《石婆父聖磑 》,在驪山上二十五里。

「蟒石 」 在驪山艾葉溝。

《石屏風 》在東繡嶺西畔。

虎斑石 在東繡嶺側,其石苔痕如虎豹斑。石蘭 在長生殿西。

砥柱石 在石甕寺谷中。高踰丈,水暴下,衝之不動,故名。今覆以亭,名「飛來閣。」

「迎春坪 」 ,在老君殿前。

昇仙臺 在白鹿觀

打鼓坪 ,在始皇陵東南。

「粉梅壇 」 在華清宮南。

翠微宮 ,在驪山絕頂,唐高祖武德八年建名。

太和宮,貞觀二十一年,太宗厭禁內煩熱,命將作大匠閻立本再葺焉。籠山為苑,內有含風殿,後廢為翠微寺。

老母殿 在縣境之驪山西北第二峰。按《授經碑記》云:李荃號達觀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至嵩山虎口巖,得黃帝《陰符經》,其本糜爛,荃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髽髻當頂,餘髮半垂,敝衣扶杖,神狀甚異。路旁有一火燒樹,因自語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剋』。荃驚問曰:『此《陰符經》文,母何得』」 而言之?母曰:「吾受此已三元六周甲子矣。」 於是坐石上,與荃說《陰符》之義。母曰:「日已晡,吾有麥飯,相與為食。」 袖中出一瓢,令荃取水,水既滿,瓢重,力不能制而沉。及還,失母所在,但留麥飯數升。荃食之,氣血不衰。入名山訪道,不知所終。後人建祠,其地益以巍閣。

曲郵亭 ,在縣東七里。乃張良追漢高祖處。臨渭亭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天狗院 在縣西南

御馬院 在縣西

桑棗園 在縣南

東瓜園  、椒園  、芙蓉園。

「西啟園  」 、「西瓜園 」 俱在縣西南。

黃巢堡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張翼寨 在縣西南二里。元末兵亂,平章張翼築寨以據守。聞明兵至,棄走。里民武宗厚率眾歸。

《枌榆社 別本》曰:「高祖少時,常禱枌榆社。」 後置新豐縣,亦立焉。張宴曰:「枌白榆社。在新豐東北十五里。」

烽火臺 ,在驪山西第一峰。周幽王與諸侯約,「有寇至舉火為信,則舉兵來援。」 幽王欲悅褒姒,無故舉火,諸侯悉至,褒姒乃大笑。

幽王城 ,又名「幽王壘」 ,在縣東南戲水岸上。城高八尺,周二百八十步。

戲下 ,按戲水在縣東二十七里。以幽王與褒姒遊戲於此,故名。《史記》:「項羽軍至戲,欲攻沛公。」 畦畤 ,在櫟陽東北三十里。秦獻公時,櫟陽雨金,自以為得金瑞,作畦畤以祀白帝。

驪山故城 ,在縣東二十四里。城高一丈五尺,周迴四里,晉獻公納驪姬於此。

繡嶺 ,《山海經》云:「驪山,其陽多寶玉,其陰多黃金,左右皆峻嶺,雲霞繡錯,因有繡嶺之名。」 又西繡嶺,唐明皇時植林木花卉,爛如錦繡。

旌儒鄉 在縣西南五里。師古云:「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西岸有坑,故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 衛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既改古文為篆隸,恐天下不從,乃密令冬月種瓜於驪山谷中,溫處皆熟。詔博士諸生說之,前後七百人,使往視,因伏機陷之。後人號其處曰坑儒谷。」 唐天寶中,改為旌儒鄉。

《閣道 》始皇作閣道,至驪山八十里,人行橋上,馬行橋下。今石柱猶存。山上立祠,曰「露臺」 ,不齋戒,往則風雨迷道。

「佷石 ,在始皇陵北里許。始皇遠採,將致之驪山,至此不復動。石形似龜,高一丈八尺,周迴十八步。」 皇甫湜有《佷石銘》。

鴻門 在縣東七里。漢高祖會項羽處。北有鴻陂,南有坂口,坂長二里餘,塹通原道,南北洞開,有同門狀,謂之「鴻門。」 內有曲郵亭,高祖征黥布,張良病彊起,至曲郵亭。見上。

安幕坳 ,在縣東二十里。高祖幸新豐時,安營幕於此。

櫟陽廢城 ,在縣北五十里。秦獻公二年,自雍徙都此。漢元「年,項羽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高祖定關中,初都之。後葬太上皇於櫟陽北原」 ,因置萬年縣,以奉陵邑。

新豐城 在縣東十八里新豐原。漢高以太上皇思東歸,乃於此置縣,徙豐人以實之,故曰「新豐。」 併移枌榆四社,街衢棟宇,一如舊制。士女老幼,各知其室,雖雞犬混放,亦識其家。蓋胡寬所營也。太公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𩰚雞蹴踘以為歡,故新豐多無賴少年。

露臺 ,《漢書》:「文帝欲驪山起露臺,召匠計之,費百金乃罷。」 按師古云:「今驪山頂露臺鄉有舊址,極為高顯,意已成基,而未竟役。」

陰盤城 ,後漢靈帝末,移安定郡之陰盤縣,寄理於新豐。後魏太和,移陰盤於縣東二十里司馬村。

昌陵故縣 ,漢成帝以新豐戲鄉為昌陵縣。交口故城 ,在縣東北六十里。

煮鹽澤 ,在縣南十五里。澤多鹽滷,苻秦於此煮鹽,周迴二十里。

三田村 在縣北,田真兄弟紫荊復茂之處。溫泉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驪山西北麓。秦始皇於此砌石刱宇,漢武遊幸,加修飾焉。《三秦記》云:「以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 俗云:「秦始皇與神女遊,忤其旨,神女唾之則生瘡。始皇怖謝,神女為出溫泉洗除,後人因以為驗。」 泉有三,其一所名皇堂石井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冢宰宇文護所造,隋文帝列樹松柏千餘株。

「集靈臺 」 ,在長生殿側。

舞馬臺 在𩰚雞殿北。天寶中,嘗令教舞馬四百蹄,目之曰「某家嬌」 ,其曲謂《傾杯樂》。奮頭鼓尾,無不應節。施三層木床,乘馬於上,掉轉如飛。李靖營 ,在縣東三十里。

石甕 在縣之南山半腹懸泉激石,有似甕形,名「石甕寺。」 開元中以造華清宮餘材修繕。上有層樓北丘,懸轆轤於欄楯,斜引修綆,長二百餘尺。以汲甕泉出於紅樓喬樹之杪,殊稱險絕。樓上有元宗所題草書八分書。

僧一行塔 在銅人原。明皇幸溫湯時,駐馬塔前,徘徊而去。

聖磑 ,石婆父聖磑也。在縣東南驪山上二十五里。

趙氏鄉學 在縣北櫟陽。元季,工部尚書趙諒建,有太史歐陽圭《齋記》。

龍臺宮 ,在豐水西北,又有「天梁宮」 ,皆漢時所建。

華清宮 在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詔閻立德營建宮殿,御湯,名「湯泉宮。」 太宗臨幸,咸亨三年,名溫泉宮。天寶六載,改為華清宮。益治湯井,臺殿環列山谷,明皇每歲十月幸,歲盡乃歸。又築會昌城,即於湯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其宮北向,正門曰津陽門,東面曰開陽門,西面曰望京門,南面曰昭陽門。津陽之東曰瑤「光樓」 ,其南曰「飛霜殿。」

御湯。九龍殿 在飛霜殿之南,亦曰「蓮花湯。」 《明皇雜錄》:「帝幸華清宮,新廣湯,制作宏麗,安祿山於范陽以白玉石為魚龍鳧鴈,仍以石梁石蓮花同獻,雕鐫巧玅,殆非人工。上大悅,命陳於湯中,仍以石梁橫亙堂上,而蓮花纔出水際,上至其所,解衣將入,而魚龍鳧鴈欲飛動,上遽命撤去,獨蓮花至今猶存。又嘗於宮中」 置長湯數十,門屋環回,甃以文石,為銀樓谷船及白香木船,置於其中。至於楫,棹皆飾以珠玉。於湯中壘沉香為山,以狀「瀛洲方丈。」 宮內除供奉兩湯外,內外更有湯十六所。長湯每賜諸嬪御,中有玉蓮花棒,湯泉噴以成池,又縫綴錦繡為鳧鴈,致於水中,上時於其間泛鈒鏤小舟以嬉遊。

長生殿 溫泉宮齋殿也。有事於朝元閣,即齋沐此殿。山城內多馴鹿,有流澗,號飲鹿泉。及金沙洞、玉蕊峰,皆唐明皇所命名。又有筍殿,殿之側有魏《溫泉堂碑》,其石瑩澈,見人形影,宮中號「玻璃碑。」

朝元閣 ,唐天寶七載改名降聖閣。閣南有老君殿,玉石為像,制作精絕。

「觀風樓 」 在宮外東北隅,屬夾城,達於內,臨馳道,周視山川。其南為𩰚雞殿、玉女殿 ,今名星辰湯。南有玉女殿,北有虛閣,閣下有湯泉二。玉石甕,湯所出也。

「七聖殿 」 殿在宮中,自神堯至唐睿宗,昭成肅明皇后,皆袞衣立侍。繞殿石榴,皆太真所植。南有功德院,其間瑤壇羽帳,皆在順興影堂。《果老藥室》,亦在禁內。

「羯鼓樓 」 在朝元閣之東,近南繚牆之外。《荔枝園 》在繡嶺下。

棃園 在唐京兆光化門。《北雍錄》云:「光化門乃禁苑南面西頭第一門,在芳林景曜門之西也。中宗令學士自芳林門入,集於棃園,分朋拔河。開元二年,置坊於蓬萊宮上,自教法曲,謂之棃園弟子。」 至天寶中,即東宮置宜春北苑,命宮女數百人為棃園弟子。此是按樂之地,而蓬萊、宜春皆不在棃園之內。安祿山獻白玉簫管數百事,皆陳於棃園。文宗幸北軍,因幸梨園,命太常卿王涯取《開元雅樂》獻諸梨園亭,則為梨園地耳。

重明閣 ,「在四聖殿北,臨高倚欄,北瞰縣境,如在諸掌。閣下有方池,中植蓮花。池東鑿井,每盛夏,泉極甘冷,邑人汲之。」 閣南有四聖殿,殿東有怪柏。

白鹿觀 ,去縣西南十五里。以唐高祖幸溫泉。

旁觀川原,見有白鹿,遂改今名。觀內有老母殿、升仙臺。蟾井,《拾遺記》云:「白鹿觀井中有金色二蝦蟆,賀蘭先生見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昇天』。」

逍遙公園 唐韋嗣立詔拜逍遙公,構別業於驪山鳳凰原、鸚鵡谷,有重崖洞壑,飛流瀑水。中宗臨幸,改為清虛原幽棲谷。嗣立嘗燕集群公,張說為作《東山記》。

步昌亭 ,在故縣西南五十里。漢成帝於步昌亭起昌陵,取土東山,與粟同價,靡費巨萬,積年無成。

「宜春亭 」 在開陽門外。

高陵縣

左馮翊城 在縣西南二里。漢左馮翊即此。毘沙鎮 在城西南。或云漢文帝誕生於此。東渭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灞水合渭之地,漢高帝造,以通櫟陽道。奉天之亂,劉德信入援,以東渭橋有轉輸積粟,進屯此橋。李西平於此屯兵,德宗有碑在橋側。旌表西平剋復之功。降駕原邸 ,在縣西南崇皇寺。薄后方妊,被呂后妬,出宮,至此柏下誕生文帝,今稱降駕原。鹿臺城 ,在縣南二十五里。縣有果園,名鹿苑。唐析置鹿苑縣,有鹿臺祠,在鹿苑原上。百姓祈禱水旱有驗,號「鹿臺將軍。」 元末李思齊築城戍此。

御井 在接蜀門西十里,唐高祖舊宅中井也。梁開平中廢。

昭慧院古塔 ,在迎翠門東南三里,唐大中年置,比隆昌寺浮圖尤為崇高。

龍躍宮 在縣西十里。唐高祖舊宅,本名通義宮,武德六年名「龍躍宮」 ,德宗改為修真觀,內有神堯真容。至朱梁時其宮廢。

「如淳宅 」 ,漢平帝時賜淳宅於高陵,有碑頌節文。

蓮池 在城東偏。元時,知縣王珪引昌連渠水以納池。今花木皆廢而址存。

鄠縣

靈臺 ,距豐宮二十五里,即文王靈囿之地。中有靈臺,高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秦晉戰於韓原,獲晉侯以歸,舍諸靈臺。按《括地志》云:「辟雍靈沼,無復故基,惟靈臺介然孤立。」 今臺之遺址尚存。

辟廱 引豐水為之。《三輔黃圖》云:「在長安西北四十里。」 然則引、豐同,而居鄠不可考矣。

鐘宮城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銷為鐘鐻處。

故鄠城 ,在縣北一里,即扈國也。杜預云:「有扈鄉,至秦始改為扈。」

鄠杜 漢宣帝微行,尤愛鄠杜,故鄠杜並稱,杜即下杜,至今鄠人自稱亦曰鄠杜。

馬祖壇 在龍臺澤中,每歲太常太僕四時祭焉。

渼陂 在縣西五里。出終南山諸谷,合胡公泉為陂,直五味陂,魚甚美,周一十四里。唐寶曆二年,敕「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雜人採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廢碾磑之用。」 文宗初,詔并還府。元季為兵所壞,水去陂涸,今惟水磑存焉。淨土樹 ,在縣南八里。俗傳鳩摩羅什來西域,憩此覆履。土中生樹,高四尺許,葉鮮明異常,二月開如楊花,八月結實似小栗,殼中皆黃土。柳塘 縣南山下,元楊奐隱居,教授其徒,植柳千株,內有「清風閣」 、「讀書堂。」

《瓜牛臺 》,即渼陂西南臺。一徑通幽,四水迴環,柳陰稻畦,映帶南山之下。

釣臺 ,在縣南十里,澇水中流,起一洲,高二尋有奇。登高眺遠,千峰秀色,逐波俱來,渼陂而外,勝無踰此。

丹陽井 在縣東三十里。俗傳元馬丹陽取此水煉藥,故名。

豐宮 ,在縣東五里小豐村。周文王作邑於豐,至康王有豐宮之朝。

萯陽宮 ,在縣西南二十三里。秦文王所造,漢宣帝甘露二年幸焉。

太平宮 隋建,在縣東南三十里草堂寺東。唐高祖避暑之處。南有太平谷,宋程伯淳遊此有記。

甘泉宮 ,隋宮在鄠縣西南二十里,對甘谷,古以甘泉名宮者三:秦甘泉在渭南,漢甘泉在雲陽縣磨石嶺,隋甘泉在鄠縣。惟秦之甘泉,史嘗明言在渭之南,而不言在渭南何地。《始皇本紀》又載「始皇通驪山,作甘泉前殿」 ,則此宮不在渭。

北,而與隋之「甘泉」 同名兩地。若秦之「林光宮」 ,則漢甘泉耳。

宜春觀 ,《雍錄》云:「在鄠縣澇、渼二水之旁,漢武帝所建也。」 《水經》云:「澇水逕渼宜春觀」 ,自與下杜之宜春宮苑,其別甚明。名雖有三,只是兩地。龍臺觀 在豐水西北。《三輔故事》云:「去豐水縣五里,今有龍臺坊,正當其處。」 舊有龍臺驛。空翠堂 在渼陂北岸,宋知縣張伋撰記,久而堂廢。明嘉靖間,御史方新過使,鄠令王璋重造。前有紫閣,後有菱池,氣象清幽。松竹叢中水磨之聲不絕。

巢閣 在縣西七里。唐白樂天讀書處。村名割耳莊,有白沙諸泉。長安逸士張光裕匯泉為湖,種竹十畝,倚樹為樓,高七丈,故曰「巢閣。」 馮恭定講學其上。富平劉解元士龍有《記》紀其勝。甘亭 在縣西南五里長水鄉。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以其在甘水東,故名。即鄠甘泉。

靈囿 ,按:《一統志》在縣東三十里,中有沼曰靈沼。《詩》所謂「王在靈囿,麀鹿攸伏。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是也。

夏有扈氏 。扈本有扈氏之國。《尚書》:「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 孔安國曰:「甘有扈郊。」 《春秋左氏傳》:「夏有扈豐。」 杜預曰:始平鄠縣有扈鄉。《帝王世紀》曰:扈至秦改為鄠。《東漢志》,鄠縣屬左扶風有扈父亭。

商崇國 ,崇伯子之後也。曰《侯虎》者,實譖文王干紂。

般若臺 在姚秦時逍遙園內。又有須彌山。程邑 。《大雅·常武》之詩曰「命程伯休父。」 濮氏曰:「程,畿內邑,在豐。」

「錦繡溝 」,即渼陂之上流也。從瓜牛臺北逶迤而下至渼陂可二里許,夾岸桃柳,值初春時,婆娑蓊「花光」與水色相映,望之若錦繡然,故名。元季鑿陂水涸,沿溝一帶悉成稻田,而與渼陂之盛觀同歸于烏有矣。

雙槐 在縣治大門內東。宋嘉祐間,程明道先生為主簿時手植,至今已數百年,而老幹扶疏,狀若虯龍,誠奇觀也。邑令王九皋立坊,題詩記之。

屠地 。韓奕之詩曰:「韓侯出祖,出宿于屠。」 按《詩經大全》。屠在鄠縣。

大社 在故豐

秦渡 即古豐地,豐水之西岸也,豐舊城在焉。水之北即靈臺,今屬長安與鄠界。唐高駢《寄李遂良》詩云:「吟社客歸秦渡晚。」 則其來遠矣。《楚金禪師碑 》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吳通微書。碑唐貞元二十一年立,今在府碑林。

唐太宗《與三藏元奘師對談圖 》,吳思溫畫,在重雲寺東壁,今毀。

「東溪草堂 」 在圭峰寺。本姚興逍遙園鳩摩羅什譯經處。後為禪院。羅什死,焚之。其舌不壞。塔影甚古。

鄭谷別業 谷,盛唐詩人,其《渼陂》詩云:「山前別業依然在,雨裡梨花寂寞開。」 蓋別業應在渼陂韋莊舊居 。莊,盛唐詩人,有《過渼陂》詩云:「渼陂可是當時事,紫閣空餘舊日煙。」 又有《鄠杜舊居》詩云:「再到山陽事事非。」 谷雲「溪鳥尚依依。」 阮咸「貧去田園盡,向秀歸來父老稀。」 舊居當亦在渼陂。

清風閣 按《一統志》:「在鄠縣南柳塘旁有紫陽泉,元時有楊紫陽名奐者,於此教授。」

「十畝園 」 即王渼陂書院,內有春雨亭、紫閣峰,閣內有遺像存焉。康對山《石碣》記其勝。

藍田縣

宣曲 ,在縣南五里許。今稱為「焦馬曲。」

將帥堡 ,在縣南白鹿原十里,與蕢山相接。前數里即長水。漢長水校尉屯兵之處。

藍田故城 ,在縣西三十里。

白鹿故城 ,在縣西十五里,以白鹿原得名。青泥城 ,在縣南七里。按嶢柳城謂之「青泥城」 ,即今縣也。舊有青泥坊。

思鄉城 ,在縣東三十三里。一名柳城。舊傳宋武帝入關,築城於此,南人思鄉,因名之。又以城旁多柳,故曰「柳城。」

唐玉山故城 在縣東四十三里,有萬金堡。咽瓠泉 在縣北十五里。舊傳唐李筌遇驪山老母,講《陰符經》日,晡母出一瓠,令筌取水,瓠忽沉。及還,失母所在。今有里,名咽瓠街。並載《山川考》。藍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裴航遇雲翹夫人及雲英處。其橋久廢,有羽士王天枝募鐵為索

飛控如虹

石門湯泉 在縣西南四十里,俗名湯峪。有泉五:曰「玉女」 ,曰融雪,曰連珠,曰漱玉,曰濯纓。凡有病者,浴之輒愈。後有白魚之瑞,神女屢降,立玉女堂於泉側。明皇賜名「大興湯院。」

華胥池 ,在縣北三十五里,少昊氏母居也。今有陵,及華胥溝、毓聖橋俱存。

玉漿井 在玉山下。有石井深丈餘,本無水,有患病者虔禱之,懸瓶井中,即得水。色白味甘如玉漿,飲之輒愈。

悟真峪 ,在縣南十五里。寺有高僧寫《涅槃經》,群鴿自空中含水以添硯。

公主洞 ,在縣東南三十里會勝寺之上。其地秀倩奇麗,唐公主好道入山,闢此居之。

桓公堆 ,在縣南二十五里。晉桓溫伐秦,苻堅遣將苻雄等拒溫於此,因名。

狗枷堡 在縣西五十里。《三秦記》曰:「襄公時,有大狗來下,有賊則狗吠之,故一堡無患。」

芷陽宮 白鹿原東灞水西坂,即秦芷陽宮。秦都咸陽,以此。為風氣所鍾,王侯太子多葬於此。萬金宮 ,在縣東四十里。唐開耀間,詔新造涼宮萬金宮。

萬泉宮 ,唐儀鳳三年建。

御羞苑 《漢書》,「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御羞、禁園令丞。」 如淳云:「御羞,地名,在藍田,其土肥沃,多出御物可進者。」 師古以為即御宿川,非是。

崔氏東山草堂 在玉山下,杜子美《題詠》云:「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盤剝白鴉谷口栗,飯煮青泥坊底芹。」 可知其清幽。

輞川別墅 在縣南嶢山之口,去縣八里。川口為兩山之峽,隨山鑿石,計五里許,路甚險狹。過此豁然開朗,村墅相望,蔚然桑麻肥饒之地。四顧山巒掩映,似若無路。環轉而南,凡十三區,其美愈奇,王摩詰別業在焉。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官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二十景,維日與裴迪遊詠其間,舊有《輞川圖》四幅,沈國華摹十二幅,舉世寶之。

玉谿館 在縣東南四十里。

蔡伯喈莊 在縣東南二十里,今名「蔡家灣。」 北關外有塚,乃文姬葬處。

柳公權莊 在縣東五里。

石門精舍 在縣西南

鼎湖宮 即滹沱,在縣東四十里。

昆吾臺 ,在縣東四十里。漢宣帝霍皇后葬亭之東。

射鴈亭 在縣北二十里,漢將軍李廣之莊也。廣屏居藍田山下,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羽。今掛弓樹尚存,地名「官莊。」

白鹿觀 ,在縣西十五里,其基址碑塔尚存。唐亦有白鹿觀,在臨潼。

華山隈 ,在縣北十五里,有洲方二十里。「補天臺 」 ,在縣東五里許,俗傳女媧煉石之所,女媧亦華胥氏所生。

寧民故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

桂泉 在縣北四十里。泉畔舊有「桂。」

冰池 ,在縣東南六十里。唐鑿冰之所。

蓮花池 在縣東五里

錫水洞 在縣南三十里。世傳久樂和尚以錫杖自藍橋山下通之,其水遂由山孔經洞邊流入輞峪河。

貴人垞 在縣西三十里。漢時有貴人葬於此。阿福泉 在縣北四十里。世傳太白之祖居也。今有太白廟及泉,土人每歲致賽禱焉。

下駕原 ,在縣北四十里昭王塚前。蓋葬昭王時王侯將相皆從此原執其下為下駕河濟眾侯, 在縣五十里倒回峪,其神名「石門將軍」,每旱禱輒應,因名之。

韓湘子洞 又名「碧仙洞」 ,在藍橋,乃湘子修真之所。

涇陽縣

漢故城 ,《舊志》曰:「疑即故雲陽縣。」 蓋故雲陽,既云在仙法村,此所指必故縣村,昔以為池陽縣者也。「池陽」 ,或作「沈陽。」

殿下橋 ,在峨山前冶谷河北岸上,漢時有殿,武帝幸甘泉,嘗宿於此。今按其地,東北通峨山下,稱御道所,而西南適長平坂,亦便西視谷口反不順,信乎?漢時幸甘泉,道在峨山東,而謂「谷口車箱坂」 為馳道者,誤矣。

洪門監 ,掌涇渠事者,在瓠口,今有河渠行司遺址。《舊志》又有「洪池監」 ,或訛而重出耳。

折衝府 《舊志》云:「不詳所在。」 又有水衝府、仲山府,今俱亡。

山寨 ,在仲山巔,涇水遶其下,可屯兵,金國安撫司所也。

《柳毅傳》書臺 在縣南五里,今名柳家街者是,尚有臺址。

溫韜寨 在百頃原。後梁開平間,華原賊帥溫韜據以為亂者。

長平觀 ,新莽時,長平觀西岸崩,壅涇水不流。流金泊 ,在縣北五十里,黃帝鑄鼎處。《帝王世紀》云:「黃帝鑄鼎于荊山,鼎成,崩于荊山之陽。」 按:閿鄉有鼎湖驛,亦傳為黃帝崩處。然此地陽為鼎州,其南為湖縣,其西為冶谷及仙里、仙法諸村,則鼎成仙去之跡著明。況明庭橋陵去此最近,當以《世紀》為定。又《禹貢》「導岍及岐,至于荊山。」 岐東惟嵯峨為大,即古荊山也。

睢城渡 在長平坂下,漢唐通津也。昔晉襄公伐秦濟涇,秦人毒涇上流,師多毒死。津口有橋,曰涇橋。《述異記》云:「漢武帝祠甘泉,至此,見女人浴于涇水,乳長七尺,問東方生,以為齋祀,不潔則見。近。」 東曰花池渡,通長安。又東曰宋村渡,通臨潼。

迎冬城 在廣吉鄉。《十道志》云:「本舊池陽縣城,城中有尹吉甫碑,後為驛,今廢。」

雲陽舊縣 在縣西北二十里文川仙法村,今亡。一在縣北三十里,今雲陽鎮也。鎮東有故城址,漢置。

湖城故址 「舊志」 在西南二里,今其地無跡可考。按《縣志》「考古諸地志」 固無此縣

鼎州城 在今縣西北長街鎮。唐天授間,析雲陽縣置鼎州,尋廢。

長平坂 ,在縣西南五十里。漢武帝上甘泉經此,有蟲盤而覆地,色如生肝,頭目口鼻皆具。上令東方朔視之,還曰:「此必秦故獄處,憤氣所生。」 按《地圖》果然。問何以去之,曰:「積憂者得酒而忘。」 以酒沃之,遂消。

焦穫澤 在縣西北。亦名瓠口,即《爾雅》「十藪」 之一也。朱晦菴訓焦、穫為兩地。按:瓠口今名洪口,鄭國自仲山西抵瓠口,鑿渠溉田,秦自是愈富。鄭巖 ,在縣北谷口,漢鄭子真隱居於此,一以為在醴泉谷口。

石安原 ,在縣西南七里,崇二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界。崔鴻《前漢錄》云:「苻健攻張琚於宜秋,還,登石安原而嘆曰:『美哉斯原也!悵然有終焉之志』。」

文川 在縣西南,接百頃原。此處水村,花卉望之佳麗,故名。

赫連臺 ,赫連勃勃駐兵所,在今橋底鎮東有遺址。

瀛州故址 ,在縣東南金線峪之黃甫村。臺垣故址,東西相向,斷礎尤存,相傳唐十八學士所遊也。

孟店 在雲陽鎮東北二十里。相傳李靖屯軍所。

智慤寨 在西成原,北臨冶谷水。唐宦者曹智慤禦黃巢遺址。文塔 ,在縣東十五里,邑尚書李世達建,南臨涇口,為一縣文峰。時袁、黃在李幕,以《堪輿法》覛其地。妙峰禪師規金剎摩鶻之勢,收其頂,盤旋十二層,高出雲表,為三輔巨觀。

望弋宮 在縣東南八里長平坂上。秦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驂,卜曰:「涇水為祟。」 乃齋於望弋宮、鼎湖宮 。晉灼曰:「鼎湖宮,《黃圖》以為在藍田。」 今按:荊山前有鼎州湖縣,此宮疑在此處,因并存之。

池陽宮 ,漢武帝微行,北至池陽。宣帝甘露二年,自甘泉宿池陽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