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4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四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五卷目錄

 延安府部彙考五

  延安府田賦考

  延安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五百四十五卷

延安府部彙考五

[编辑]

延安府田賦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原額民地并安塞縣原無頃畝,因遭荒殘,查糧無規,巡撫清查,通共地三萬五千一百二十三頃一畝二分一釐三毫八絲五忽四微。

共額徵本折糧一十八萬四千七十九石二斗四升九合九勺三抄五撮七圭。內:

本色糧一十二萬四千九百四十九石二斗二升九勺九抄七撮五圭。內除

拋荒召佃減納糧一萬六百九十六石九斗四升三合一勺六抄四撮六圭五粟,止該

折徵本色糧一十一萬四千二百五十二石二斗七升七合八勺三抄二撮八圭五粟。

《折色糧》五萬九千一百三十石二升八合九勺三抄八撮二圭

共額徵銀一十二萬二千三百七十五兩三錢六分六釐四毫七絲八忽一微六纖。草八千六百七十八束一十一斤六兩七錢八分。除荒外,實熟并開墾及自首民屯共地一萬三千二百一十六頃六十七畝六分六釐三毫二絲九忽。實徵并開墾及自首民屯本色共糧三萬三千四百二十六石八斗一升八合二勺三抄一撮六圭四粟六粒八顆。

實徵并開墾及自首民屯本色共草一萬八百八十四束八斤六兩九錢一分九釐四絲三忽六微一纖五塵四渺。除存留外,

實徵并開墾及自首民屯起運兵餉,共銀三萬七千六百四十四兩五錢六分二釐一毫六絲七忽九微六纖二塵六渺三漠。

膚施縣

實熟地一百二十二頃八十畝一分二釐二毫九絲七忽。

實徵本色糧四百三十八石三斗六升九合一勺三撮五圭五粟七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九百三兩三分八釐八毫一絲九忽三微七纖八塵一渺。

「《接收》延安衛上下伍實熟并開墾及自首共地」 二百八十四頃九十八畝四分七毫。

實徵并開墾及自首共糧一千三百一十二石七斗四合五勺二撮二圭二粟五粒一顆。實徵并開墾及自首共草一千九百八十七束七斤七兩二分一釐三毫二絲三忽九微八纖三塵四渺。

實徵并開墾及自首起運兵餉一百九十一兩三錢三分五釐三毫九絲六忽五微三纖七塵。《安塞縣》

實熟地一百三十三頃四十三畝六分二釐五毫。

實徵本色糧七百三十石五斗一升二勺七抄三撮四圭五粟。

實徵起運兵餉銀一千六十三兩二錢三分一釐三絲一忽六微二纖九塵八渺。

甘泉縣

實熟并開墾共地二百八頃七十三畝一分四釐四毫。

實徵并開墾共本色糧二百一十九石八斗七升三勺一撮五圭六粟三粒八顆。

實徵起運兵餉銀一百二十二兩九分六釐四毫五絲五忽五微五纖八塵六渺三漠。

保安縣

實熟地五十六頃五十五畝五分二釐三毫,實徵本色糧三百七十六石四斗六升五合九抄九撮三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三百九十七兩九錢七分三釐八毫四絲三忽八微九纖六塵九渺。

安定縣

實熟地一百二十六頃一十九畝一分二釐六毫八絲二忽;

實徵本色糧一百九十七石九斗一升一勺四抄四圭一粟三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三百五十九兩六錢六分五毫二絲九忽二微六纖八塵六渺。

宜川縣

《實熟地》三百六十頃六十五畝八分一釐二毫五絲

實徵起運本色糧二千九十一石五斗七升九合七勺二抄八撮八圭七粟二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四千三兩四錢一釐一絲八忽四微四纖七塵六渺。

清澗縣

實熟并自首共地五百六十九頃二十四畝一分五釐二毫。

實徵并自首共本色糧一千三百六十五石七斗一升三合六勺六撮六圭四粟二粒。

實徵并自首共草八百六十束二斤三兩五錢九分三釐六毫。

實徵并自首起運兵餉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三錢九分二釐二毫一絲八忽九微一纖五塵七渺。

延長縣

實熟并開墾共地五百八十九頃九十二畝四分九釐五毫。

實徵并開墾本色糧一千一百三十八石六斗五升五合一勺七撮八圭九粟九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五百四十兩一錢八分四釐七毫八絲二微二塵八渺。

延川縣

實熟地二百二十一頃五十畝四釐五毫,實徵本色糧一千五百五十一石七斗一合五勺五抄二圭二粟一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一千三百四十二兩六錢一釐二毫七絲四忽七微九纖八塵。

鄜州

「實熟并開墾共地」 六百八十頃六十六畝五釐九毫。

實徵并開墾共糧三千五百一十三石一斗九升二合二勺七抄三撮九圭三粟八粒三顆。實徵起運兵餉銀五千二百七兩六錢六分八毫二絲九忽六微七纖一塵九渺。

雒川縣

實熟并自首共地八百七十七頃二十二畝六分九釐四毫。

實徵并自首共糧二千六百七十二石二斗三升九合八勺四抄四撮五圭九粒。

實徵起運兵餉并自首銀七千三百八十七兩三錢二分七釐三毫三絲六忽四微八纖六塵八渺。

中部縣

實熟地七百五十四頃八十六畝四分九釐,實徵本色糧九百五十九石三斗八升七合二抄一撮三圭二粟七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一千六百五十九兩四錢二分六釐七毫九絲二忽六纖三塵六渺。

宜君縣

實熟并自首地四百七十九頃八十七畝七分七釐。

實徵并自首本色糧六百七十二石四斗八升二合九勺四撮八圭八粟一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二錢六分三釐六毫七絲六忽九微八纖八塵六渺。《綏德州》

實熟并自首共地四百八十四頃五十一畝六分九釐九毫七絲八忽。

實徵并自首共本色糧九百八石五升二合五抄二撮七圭五粟一粒一顆。

實徵并自首起運兵餉銀二千八十二兩一錢九分八釐九絲八忽三纖七塵二渺。

接收綏德衛并各堡實熟并開墾及自首共地二千五頃三畝一分。

實徵并開墾及自首,共本色糧五千四百二十八石八斗二升四合八勺一抄四圭二粟一粒五顆。

實徵并開墾及自首共本色草四千七百六十束七斤四兩五錢五分七釐一毫一絲九忽六微三纖二塵。

實徵并開墾及自首起運兵餉,共銀一千六百九十五兩八錢六分七毫五絲三忽一微八纖二塵五渺。

米脂縣

實熟并自首共地二百九十八頃二十八畝一分七釐九毫七絲二忽。

實徵并自首共本色糧二千二百五十六石八斗五升五合四勺七抄六圭二粟四粒。

實徵起運兵餉銀一千三百五十三兩六錢六分六釐六毫九絲一忽二微九纖七塵九渺。《葭州》

「實熟并開墾及糜糧共地」 四百七十四頃五十七畝二分七釐三毫。

實徵本色并開墾共糧一千七百二十四石五斗八升一合八抄三撮四圭六粟七粒。

實徵并開墾及糜糧,共銀一千四百五十八兩五錢一分二釐五毫三絲八忽七微六纖二塵八渺。

吳堡縣

實熟地二百六十五頃一十畝二分六釐一毫一絲。

實徵本色糧八百七十六石四斗六升三勺七抄一撮九圭四粟二粒。

實徵本色草一千九百四十一束八斤六兩四錢六分,折價銀一十九兩四錢一分四釐二毫一忽八微七纖五塵。

實徵起運兵餉銀三百五十一兩七錢七分一釐七毫八絲九忽一微八纖一塵三渺。

神木縣

實熟并糜糧共地五百一十頃三十三畝五分五釐四絲

實徵本色糧一千三百三十六石五斗三升九合四勺三抄。

實徵本色草三千二百一十七束八斤一十三兩八錢。

實徵并糜糧共銀八百七十五兩三錢五釐八毫七絲六忽二微四纖四塵。

府谷縣

實熟并糜糧及自首共地一千二十八頃六十畝三釐。

實徵本色糧一千三百四石九升一合五勺五抄三撮四圭三粒。

實徵起運并糜糧共銀二千三十六兩八分二釐四毫八絲五忽五纖一塵九渺。

府屬原額屯地并續報糜糧共地五萬一千七百一十頃五十畝一分四釐七毫六絲。額徵本色糧七萬五千七百四十八石七斗九升二合,本色草四萬七千四百六十八束三斤零。折色糜糧一千三百七十六石一斗三升二合。每石折銀六錢,共銀八百二十五兩六錢七分。地畝、馬價、鐵料均徭九釐,糜糧、養廉、地租共銀五千五百四十四兩二錢四分一釐二毫八絲八忽五微六纖四塵。除荒外,

實熟地五千一百九十四頃六畝五分,應徵本色糧七千九百九十七石二斗八升四合四勺七抄九撮一圭七粟二粒二顆

應徵本色草七千九百六十四束一十四斤八錢一分七毫八絲。

折色糜糧一千三百七十石五斗九升二合四勺,折銀八百二十二兩三錢五分五釐四毫四絲,地畝馬價均徭鐵料九釐,糜糧養廉、地租共銀一千四十五兩七錢九分九釐五毫二絲六忽七微六纖四塵四渺。

又「綏德衛熟地內泒徵馬價九釐、軍器料價存留」 等項銀一千七百五十四兩八錢七分七釐二毫一絲四忽三微六纖七塵外

綏德衛熟地內,遇閏加銀八十七兩四錢九分八釐四絲九忽八微七纖二塵。

延安衛、原額屯地三千七十二頃六十六畝八分。糧一萬四千五百七十一石七斗零

草二萬二千四十一束,坐派延豐等倉,上納馬價等銀六百二十六兩二錢一分零。今裁併膚施縣,而地之近邊者則屬之於西路各堡。龍州堡實熟屯地八頃八十四畝,糧四十二石四斗七升零

草六十四束

鎮靖堡、實熟屯地一十六頃三十六畝,糧七十八石五斗九升。

草一百一十九束

鎮羅堡實熟屯地一十頃七十四畝五分,糧五十一石五斗九升四合。

草七十八束零

靖邊所、實熟屯地三十頃一十一畝。糧一百一十七石三升零

草一百六十八束零

寧塞堡、實熟屯地二十五頃五分。糧一百二十石七升零

草一百八十三束

東路:柏林堡原額糜地二十七頃一十畝,糧五十四石三斗,折徵銀三十二兩五錢二分。大柏油堡原額糜地二十一頃七畝,糧四十二石一斗四升,折徵銀二十五兩二錢八分二釐。神木營原額糜地四十四頃九十二畝,糧三十四石三斗八升,折徵銀四十四兩六錢二分八釐。

永興堡原額糜地三十七頃四十六畝五分,糧七十四石九斗三升,折徵銀四十四兩九錢五分八釐。

以上四營堡,今歸併神木縣。

鎮羌堡、原額糜地二十五頃。糧五十石八斗一升。折徵銀三十兩四錢八分六釐

孤山堡、原額糜地一百四十一頃七十三畝八分零。糧二百七十三石八斗七升六合零。折徵銀一百六十四兩三錢二分零

木瓜園堡,原額糜地九十三頃七十畝五分,糧一百七十九石八斗六升。折徵銀一百七兩九錢一分六釐。

清水營堡原額糜地八十頃五十一畝五分,糧一百五十三石三斗八升,折徵銀九十二兩二分八釐。

黃甫川堡原額糜地一百五十八頃二十六畝五分,糧三百一十石四斗二升五合,折徵銀一百八十六兩二錢五分五釐

以上五堡,歸併府谷縣。

高家堡、原額新增地五十頃九十五畝二分。內除荒地三十五頃一十三畝七分

實熟地一十五頃八十一畝五分。每畝徵糧二升,共糧三十一石六斗三升。

草四十八束

綏德衛、原額屯地五千七百分一頃二十畝。該地六千八百四十頃。除右所姜楊二百戶屯地、築邊棄入夾道內、并百戶裁去

共實在屯地六千六百三十六頃,內雜清澗、綏德、吳堡為下屯,北自米脂葭州以東盡威武,距鎮城內鼓樓界為上屯。每分各百科糧草不等,共徵糧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六石五斗五升九合一勺。

徵草二萬二千二百七束。明成化中,增馬價銀二百九十六兩九錢一分,萬曆末,加徵九釐銀七十一兩五錢七分一釐零,軍器銀二百七十五兩六錢四釐,均徭銀一千一百二十九兩一錢七分七釐零。均徭無定額。每歲本衛酌其經費多寡,詳巡撫批允開徵。減馬價十八兩四錢八分六釐。

實徵馬價銀二百七十八兩五錢二分四釐。

皇清順治年間,題免荒地五千一百五頃五十二畝

康熙三年,本衛實熟地一千五百三十九頃六十二畝四分,徵糧四千一百四十九石九斗二升一合二勺零。

草、五千二百二束六斤零

馬價九釐。軍器均徭諸項銀,俱仍舊額

內實熟屯地四百六十七頃六十五畝三分零,徵糧一千三百三十二石六斗六升九合,草二千六束五斤零。屬本衛新健倉徵收。又上三屯,實熟地四百頃四十六畝一分零,徵糧一千四十石四斗七升零。

草一千二百四十一束零。屬本衛經歷司徵收納鎮城廣有倉。餘分屬之於中路各堡

保寧堡實熟屯地七十八頃六十六畝,徵糧二百二十七石三升四合零。

草、二百六十五束六斤零

雙山堡實熟屯地一百二十五頃一十八畝,徵糧三百五十二石八斗五升零。

草、四百一十九束五斤零

魚河堡、實熟屯地一百四十五頃五十一畝七分,徵糧三百六十四石二斗九升零

草四百三十束六斤零

響水堡實熟屯地一百四十八頃六十三畝四分零,徵糧三百二十三石二斗四升二合零,草三百六十束七斤零。

波羅堡實熟屯地五十七頃六十三畝,徵糧一百四十九石八斗八升一合零。

草、一百九十五束三斤零

懷遠堡實熟屯地五十七頃二十七畝,徵糧一百六十三石八斗一升六合零。

草、一百九十一束四斤零

威武堡實熟屯地七十七頃二十四畝,徵糧二百四十二石三斗七升一合零

草、二百五十七束一十四斤零

清平堡實熟屯地二十七頃八十四畝五分,徵糧八十二石八斗二升四合零。

草九十三束七斤零

界北新增原額屯地四百七頃三畝,糧一千一百九石六斗六升零。

草二千一百二十束

九釐銀一百八十四兩九分八釐零。順治年間題免荒地二百六十頃四十一畝。今成熟地一百四十九頃九十二畝,糧四百四石一斗四升八合零

草、七百四十五束一十五斤零

九釐,銀一百五十五兩九錢六分零。

「夾道糜糧地舊四千五百六十三頃二十二畝,在界石北馬路南,與草場相參。官給牛具,每歲照牛徵租。明萬曆中,徵糧至九千七百九十七石二斗二升。後改本色為折色,以充撫賞之不敷。及明季屢荒,熟者百不存一。今中路各堡,則熟地七十頃五十畝,徵銀八十兩一錢五釐零。西路各堡,則熟地二百四十五」 頃九十八畝七分,徵銀一百七十四兩九錢三釐零。

附鹽法

延安府屬行鹽十三州縣、十三營堡、花馬大池、原額鹽引一萬四千四百道,課銀二千二百四十六兩四錢。康熙十五年,每引加增銀五分,共增銀七百二十兩。十七年遇閏加引一千二百張。加課銀二百四十七兩二錢

膚施縣原額鹽引八百六十四張,課銀一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四釐,加增銀四十三兩二錢,共銀一百七十七兩九錢八分四釐;遇閏加引七十二張,加課銀一十四兩八錢三分二釐。安塞縣原額鹽引一千八張,課銀一百五十七兩二錢四分八釐,加增銀五十兩四錢,共銀二百七兩六錢四分八釐;遇閏加引八十四張,加課銀一十七兩三錢四釐。

甘泉縣原額鹽引七百二十張,課銀一百一十二兩三錢二分,加增銀三十六兩,共銀一百四十八兩三錢二分。遇閏加引六十張,加課銀一十二兩三錢六分。

保安縣原額鹽引一千八張,課銀一百五十七兩二錢四分八釐,加增銀五十兩四錢,共銀二百七兩六錢四分八釐。遇閏加引八十四張,加課銀一十七兩三錢四釐。

安定縣原額鹽引八百六十四張,課銀一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四釐,加增銀四十三兩二錢,共銀一百七十七兩九錢八分四釐;遇閏加引七十二張,加課銀一十四兩八錢三分二釐。宜川縣原額鹽引一千二百九十六張,課銀二百二兩一錢七分六釐;加增銀六十四兩八錢,共銀二百六十六兩九錢七分六釐;遇閏加引一百八張,加課銀二十二兩二錢四分八釐。清澗縣原額鹽引七百二十張,課銀一百一十二兩三錢二分,加增銀三十六兩,共銀一百四十八兩三錢二分。遇閏加引六十張,加課銀一十二兩三錢六分。

延長縣原額鹽引八百六十四張,課銀一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四釐;加增銀四十三兩二錢,共銀一百七十七兩九錢八分四釐;遇閏加引七十二張,加課銀一十四兩八錢三分二釐。延川縣原額鹽引一千一百五十二張,課銀一百七十九兩七錢一分二釐;加增銀五十七兩六錢,共銀二百三十七兩三錢一分二釐。遇閏加引九十六張,加課銀一十九兩七錢七分六釐。

鄜州原額鹽引一千一百五十二張,每引納課銀一錢五分六釐,共課銀一百七十九兩七錢一分二釐,加增銀五十七兩六錢,共銀二百三十七兩三錢一分二釐。遇閏加引九十六張,加課銀一十九兩七錢七分六釐

雒川縣「原額鹽引一千五百八十四張,課銀二百四十七兩一錢四釐;加增銀七十九兩二錢,共銀三百二十六兩三錢四釐;遇閏加引一百三十二張,加課銀二十七兩一錢九分二釐。」 中部縣「原額鹽引八百六十四張,課銀一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四釐;加增銀四十三兩二錢,共銀一百七十七兩九錢八分四」 釐;遇閏加引七十二張,加課銀一十四兩八錢三分二釐。宜君縣原額鹽引八百六十四張,課銀一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四釐,加增銀四十三兩二錢,共銀一百七十七兩九錢八分四釐;遇閏加引七十二張,加課銀一十四兩八錢三分二釐。

龍州堡原額鹽引七十二張,課銀一十一兩二錢二分二釐,加增銀三兩六錢,共銀一十四兩八錢三分二釐。遇閏加引六張,加課銀一兩二錢三分六釐

鎮靖堡原額鹽引一百四十五張,課銀二十二兩六錢二分,加增銀七兩二錢五分,共銀二十九兩八錢七分。遇閏加引一十一張,加課銀二兩二錢六分六釐

鎮羅堡原額鹽引一百三十張,課銀二十兩二錢八分;加增銀六兩五錢,共銀二十六兩七錢八分。遇閏加引一十一張,加課銀二兩二錢六分六釐。

靖邊所、原額鹽引一百一十六張,課銀一十八兩九分六釐。加增銀五兩八錢,共銀二十三兩八錢九分六釐。遇閏加引九張,加課銀一兩八錢五分四釐

寧塞堡、原額鹽引七十二張,課銀一十一兩二錢三分二釐。加增銀三兩六錢,共銀一十四兩八錢三分二釐。遇閏加引六張,加課銀一兩二錢三分六釐

柳樹澗堡,原額鹽引一百一十五張,課銀一十七兩九錢四分;加增銀五兩七錢五分,共銀二十三兩六錢九分。遇閏加引九張,加課銀一兩八錢五分四釐。

舊安邊堡,原額鹽引二百五十三張,課銀三十九兩四錢六分八釐;加增銀一十二兩六錢五分,共銀五十二兩一錢一分八釐。遇閏加引二十二張,加課銀四兩五錢三分二釐。

新安邊堡原額鹽引七十二張,課銀一十一兩二錢三分二釐;加增銀三兩六錢,共銀一十四兩八錢三分二釐。遇閏加引六張,加課銀一兩二錢三分六釐。

磚井堡原額鹽引二百五十三張,課銀三十九兩四錢六分八釐;加增銀一十二兩六錢五分,共銀五十二兩一錢一分八釐。遇閏加引二十二張,加課銀四兩五錢三分二釐

定邊所、原額鹽引一百七十六張,課銀二十七兩四錢五分六釐,加增銀八兩八錢,共銀三十六兩二錢五分六釐。遇閏加引一十五張,加課銀三兩九分

三山屯,原額鹽引一十四張,課銀二兩一錢八分四釐。加增銀七錢,共銀二兩八錢八分四釐。遇閏加引一張,加課銀二錢六分

饒陽屯原額鹽引七張,課銀一兩九分二釐,加增銀三錢五分,共銀一兩四錢四分二釐。遇閏加引一張,加課銀二錢六釐。

鹽場堡,原額鹽引一十五張,課銀二兩三錢四分,加增銀七錢五分,共銀三兩九分。遇閏加引一張,加課銀二錢六分

馬湖峪三眼泉,周田塞鹽,即碎金驛鹽也。漢桑弘羊大農部丞,隸上郡之獨樂鹽官。宋改獨樂為永樂,在今魚河堡碎金驛康家灣之南,隸魚河堡。計鹽鍋起稅,每熬鹽鍋一口,歲徵鹽十二斤,共鍋八百二十八面,該鹽九千九百三十六斤,徵解榆林衛為賞夫匠支用鹽地,每畝稅銀九釐,共地一百五十四頃五十七畝六分,該銀一百三十九兩一錢一分九釐,徵解榆林通判衙門,為榆林衛儒學廩生饌糧支用。今俱裁充兵餉。

神木、府谷二縣及東路各堡,俱行魚河堡票稅。神木縣領票五百五十張,額徵銀三十三兩。府谷縣領票四百二十張,額徵銀二十五兩二錢。除荒外,歲徵銀一千三百六十兩零充餉。城堡廳印給小票行之,名曰《票稅》。

延安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隋書》:「人性躁勁,風氣果決,尚淳質,好儉約,喪祭婚姻,率近于禮。」

《圖經》:勤稼穡、尚鬼神,以射獵為先;名將多出《通志》。人勤稼穡,俗尚鬼神,不崇侈靡,頗習法程。《國風》:秦俗尚武,有車轔駟鐵、小戎無衣諸章。舊志尚氣概,先勇力。延民有四美:一結姻不論財;恥攀勢利,罔爭聘禮;一交友多重義武人。

行陣,不避生死。文士隔境聯社,後先相接,引一思先時盡哀。每遇佳節,門前焚楮,繼之以哭。一好善,勤施捨,即貧乏者,聞修廟設醮,亦必喜輸。有一病曰惰。流水可以灌田,而惰於疏濬,閒田可以樹木,而惰於栽植,女惰蠶織,男惰經營,而常憂衣食之艱。中部、宜君、雒川,境近西安,習俗勤儉而重農,婦女間有織紡者。清澗、綏德、葭州、神木、府谷、吳堡境近晉,習俗頗儉,且近邊,尚剛武。

保安縣 民風醇樸,厭惡繁華,賦稅急公,筐篚恐後。人物儀容之雅,專以耕耘為業。荒盜後,人民逃亡,野成豺狼之藪,城為瓦礫之場。明延郡同知費自振詩云:「百疊荒山始一村,村中破屋晝關門。丈夫越境辦徭賦,兒女沿溝覓菜根。淅淅朔風吹塞草,蕭蕭槐影伴黃昏。自慚補救無長策,極目蒼蒼欲斷魂。」 道其實景。

清澗縣 尚氣概,先勇力,多畜牧,少寇盜,婚不論財,喪不事佛,民務農桑。士崇學問,大率厚重質直,以儉約為上。

延川縣 人勤稼穡,俗尚鬼神,不崇侈靡,頗習章程。性樸少文,質任自然,差有三古遺風。鄜州 仕尚勇退,而賤乾沒,民懷法守正,寡囂訟,地僻土瘠,男拙於服賈,女慵於績紡,而婚喪儉樸,有古先王之遺風焉。鄜自兵燹後,婦女多績紡者,但為布不能多,祗以自蔽其體,不惟不能出鄜境,且不能出村落也,大率業農者十之九。

《雒川縣 》「秦風縱勁,周俗惟淳。」

《宜君縣 》地瘠民疲,禮崇儉約。

綏德州 地近邊陲,俗尚強悍。男苦耕稼,女不織紡。士習儒雅。英才輩出。按「餘州縣不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