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5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五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五卷目錄

 平涼府部彙考五

  平涼府古蹟考墳墓附

 平涼府部藝文一

  王母宮碑         宋陶穀

  重新康王廟記        王需

  靈臺觀碑記       元劉望之

  太清觀碑記        明史書

  石城記略         馬文昇

  復古南門記        趙時春

 平涼府部藝文二

  隴山          唐盧照鄰

  隴山            前人

  奉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    杜甫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岑參

  赴北庭度隴思家       前人

  崆峒山         宋姚嗣宗

  錦屏山         明柳仲庭

  早發三山經饒陽抵紅德城  郜光先

  隱形山雲寂禪院      牛化麟

  過六盤山遇雨        陳棐

  平涼           李攀龍

  崆峒山          趙時春

職方典第五百五十五卷

平涼府部彙考五[编辑]

平涼府古蹟考    府州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平涼縣附郭。

問道宮 在府西三十里崆峒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元至正中修,有碑記,亦號「軒轅谷。」 其東岩北別峰之陰,有穴曰廣成洞,人跡罕到。撒寶砦 :在崆峒山下。相傳秦始皇慕廣成子遊幸至撒寶砦。

朝那城 在府東南。春秋時地名。漢置縣,屬安定郡。後魏割入臨涇。今城址不存,惟有朝那廟。皁鶴洞 在崆峒山東岩之半。石壁高峻,人莫得窺。洞中有皁鶴飛鳴,見則主兵。

歸雲洞 翠屏峰有青龍洞,雨霽雲輒歸洞中,名歸雲洞。游師雄詩云:「相傳雲雨收,片片歸雲白。」 即此。

潘原城 在府東四十里。漢為陰盤縣地。唐天寶元年,更名潘原,後省為彰信堡。貞元十一年,復置。渾瑊盟吐蕃,李元諒、韓遊瓌軍潘原洛口以援之。元併潘原入平涼。

會盟臺 在府西北五里。唐貞元五年,築渾瑊與吐蕃會盟於此。

行渭州 ,唐元和四年以原州之平涼縣置行渭州。廣明元年沒吐蕃。中和四年,涇原節度使張鈞收復。

行武州 唐大中五年,於原州之蕭關置武州。中和四年,沒於吐蕃,僑治潘原,領蕭關一縣。五代周顯德中廢。

安國鎮城 在府西三十里。唐中和中,置靜塞砦,即安國鎮西古城是也。後唐清泰二年,以安國、耀武二鎮置平涼縣。耀武鎮即今府治。六盤砦 ,在府西七十里。唐時吐蕃入寇,陷沒。宣宗朝收復。宋咸平中,知渭州曹瑋置砦,戍守。白草軍 。《唐志》:「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至德中,曾沒吐蕃,後收復。」

新砦 地名小盧關,宋開寶中置,改今名。「定川砦 。」 西控六盤山一帶,宋太平興國中置。勤武堂 在府城內。宋知渭州蔡挺建,五日一訓兵於此,偏伍鉦鼓之法甚備,儲勁卒於行間,遇用奇則別為一隊,甲兵整習,常若寇至。柳湖避暑閣 在府北三十里。宋蔡挺建。柳數千株,綠陰成林,湖光可掬,夏月人多避暑於此,旁又有《柳亭》。

會景亭 在崆峒山,又有參雲亭。宋游師雄云:「此去陟參雲,危棧愈踧踖。會景亦可喜,周顧忘倦斁。」

暖泉城 ,明韓昭王築。內有迎賓樓、承暉閣、喜雨閣、觀瀾閣、匯流堂、金魚堂、夏賞亭、「《柳湖山》水樂亭 ,郡人能為水戲。」 宋太守王素建此臺觀之。

韓廢藩 在定北門之右,本平涼衛。明永樂六年,改建安王府。洪熙元年,改建為韓王府。周圍五里,牆高一丈五尺。門六:曰櫺星門,即蕭牆前門;曰端禮門,即王城前門。左右有角門,曰「承運。」

考證

門。殿前門左右有角門,曰廣智門,王城後門曰體仁門,在東;曰「過廂門」 ,即世子宮之大門。宮殿三:曰承運殿,正殿南向,高五丈;曰存信殿,在承運殿後為寢宮;曰東府宮,即世子宮,在承運殿東南。堂六:曰秉忠堂,燕見便堂在承運門東;曰慎德堂,燕居齋堂在承運門西;曰惠迪堂,在宮後;曰玉淵堂,在宮西北金香亭後,曰「賓館堂」 ,在櫺星門內,內侍處所,西向,曰「琴堂」 ,在過廂門之右。西向。樓二:曰覽秀樓,在宮後三十步,曰「看花樓」 ,在宮北五十步。亭三:曰金香亭,在玉淵堂之前;曰「體艮亭」 ,在惠迪堂前;曰「壽柏亭」 ,在崇文院內。園二:曰永春園,在宮東;曰「聚景園」 ,在崇文院內。

崇文書院 在宮東,韓昭王讀書處。王雅嗜詩書,善真草,有《冰壺遺稿》《千文法帖》《東海草書》行於世。明正德七年,賜王「崇文書院」 坊額。

韓藩舊圃 在府北二里暖泉,明湯賓尹有詩。襄陵王府 ,在府治西。

樂平王府 在府治西

通渭王府 在府治西

褒城王府 :在府治西。

漢陰王府 :在府治內。

桃花塢 在城東二十五里,明趙時春所築,又有復古亭,即古亭、淨香亭、後樂亭,俱有《記》。《崇信縣》。

赤城 ,在縣西南五十里。秦始皇獵至此,築城以駐蹕,土赤,故名。金時為鎮,屬崇信。

鶉陰故縣 ,漢縣名。在崇信、靈臺之境。

九宮城 在縣東十里北山之麓。初欲建城於此,築九堵而罷,又曰九工。舊《志》載:近縣者曰錦屏山,有奎閣林鳥之勝。環山為城,列樓臺雉堞,以助防守。

銅城 ,在縣西四十里。《廢潘原縣》。有銅城山,以此為名。黃巢之亂,築以禦寇,踞峽口之左,即宋之銅城軍也。

廐城 ,在縣南二百步山城外原上。唐貞元中,李元諒以鎮國節度使築崇信城,因築廐城、蓄馬。城高二丈,周一百八十步。

黃花峪  、石佛峪 ,俱在縣西北,歷代防守要害之地。

武安苑 舊《志》云:「自華亭之大會鎮而東,為武安苑。」 未詳何代。

華亭縣

都盧城 在縣西都盧山下。武王伐商,不期而會者八百國。誓師牧野,有曰盧人。《傳》曰:「盧彭在西北」 ,是為盧國古城。

瓦亭砦 在縣西北八十里金佛峽內。峽長二十里,峭壁對峙,不見天日,控隴山一帶,即古蕭關也。後漢隗囂使牛邯守甘亭山。唐肅宗幸靈武,牧馬於瓦亭。明嘉靖十九年,都御史趙廷瑞築城峽口,復建清水、紅沙二石墩於山上,頗稱險隘。

皇甫山居 在縣西黃家山。山連華尖,下有九龍池,相傳為皇甫氏別業。今池廢九曲,址存。大會鎮 在縣西北九十里,後魏置,即今大會坡。

儀州故城 與縣城相連,西抵華尖山麓,東瞻儀山。唐貞觀中,置儀州軍,治華亭,尋廢州復縣。永泰中,復之,東南析為神策軍地。後唐同光中,復儀州。五代改義州。宋初,復儀州附郭華亭。今縣內舊基俱存。

蕭關故縣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唐高宗於蕭關置地犍縣。神龍元年,廢《地犍》,置蕭關縣。武州故城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唐大中間置。今為瓦亭驛。

中山故城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有舊基。連耳山故城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

大小木寨舊基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大震門 ,舊號「大震門。」 宋慶曆中,改制勝關,管沿山小砦二十五處。熙寧七年,改制勝關為安化縣,廢舊縣為鎮。

化平故城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本名「安化。」 金大定七年,改為化平。元併化平入華亭。朝陽樓 ,在縣東四十里。

鎮原縣

回中宮 ,秦時建。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雍,通回中道,遂出蕭關。應劭云:「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險阻,秦置回中宮於此。」 孟康云在北地。《黃圖》云「在汧。」 《元和志》云「在鳳翔天興縣。」 惟師古以應說為是,《雍錄》參諸說而定之,以為安定在蕭關之南,敵自蕭關入,燒回中宮,不自隴坻,應顏之說。

確無疑。今按:武帝幸甘泉,至回中,又幸雍,通回中何以言隴坻非出蕭關之路?但證其在安定,其說為長。

臨涇故城 ,在縣西二里。漢縣。晉安定郡即此。唐屬涇州。元併入鎮原州。城東三里東山又有故縣遺址。

彭陽故城 ,在縣東八十里。漢縣,以在彭水之陽也,屬安定郡。後魏屬原州,後置雲州。唐置豐義縣。宋復曰彭陽。元昊入寇,种世衡將景泰遇於彭陽城,依山為陣。

第一城 在縣境。《東漢·寇恂傳》云:「隗囂將高峻據高平第一城。建武八年,光武征隗囂,從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 ,即此城也。

思潛亭 在縣北。後漢王符所隱,有讀書臺遺址。符字德充,著《潛夫論》。金大定間,州守建亭其上,其略云:「非但為州閭壯觀,亦使一方之人因其遊觀,得登斯亭,遙想君子之遺跡,不忘其風化。」 稍西有一坡,種桃千樹,曰「桃坡。」

平高故城 元魏置太平郡,後改「平高。」 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平涼郡,治《陽音州》。唐開元五年,移治古塞城。西南有木夾、石門、馬岩、制勝、石夾、木青、六盤等七關。南有瓦亭故關。

地樓城 唐貞觀六年,置銀州,領西地降戶,寄治平高縣地樓城。

風伯壇 《水經注》云:「高平城西十里有阜,上有故臺,臺側有風伯壇,世俗呼此阜為風堆。」 耳朵城 ,古城也,宋慶曆中修,與綏寧、靜安二砦相應援。

平夏城 在縣境石門峽好水河之陰。舊名石門城。宋章楶築。紹聖中,賜名「平夏」 ,後陞為懷德軍。金以後廢。旁有劉滬廟。滬西路都巡檢,嘗破氐羌於石門峽,捍禦有功,居人祀之。

武亭城 ,按《一統志》在縣南六十里。

凌雲閣 在縣東玉山巔。下臨萬仞,常有雲氣。綏寧砦 ,在縣西北。按《地圖》,宋時細腰古城北有一路入蕃界,故威州。宋慶曆中修築,賜今名。領三堡。

靖安砦 ,地名葫蘆泉,北有二路,一入蕃界故威州;一至新門砦。宋慶曆中修築,賜今名。領九堡:

佛空坪堡 ,古縣也。宋慶曆中,修捍北邊。柳泉鎮 ,在縣西北七十里。舊名鵓鴿泉,今名柳泉鎮。宋慶曆中置。

新城鎮 ,在縣西五十里。宋置,控大盧川路、固原州。

秦長城 ,在州西北十里。秦滅義渠,築長城,即此地。

參䜌城 ,在州北境。漢縣名,後改屬北地。群牧舊監 在舊開成縣治東南三里。

西安城 ,在州北一百里。宋為西安州,屬渭州。金皇統間,以屬夏。

廣安廢州 在州東四十五里。宋咸平中,置東山砦。金陞為縣,隸鎮戎州。元改為廣安縣,尋陞為州,隸開成路。今仍為東山寨。

細腰葫蘆峽城 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通韋州靈夏諸處,兩山相夾,最為要害。宋范仲淹以原州屬羌月珠、滅臧二族兵數萬,與元昊隔絕鄰道,聞涇原欲襲討之,奏言「二族道險不可攻,宜因元昊別路大入之。即此并兵北取細腰、葫蘆泉為保障。」 後二年,遂築細腰、葫蘆諸砦,屬羌歸服。金元以來,城守漸廢。今猶存遺址。

廢開成路 在開成縣治東北,本宋鎮戎軍開遠堡。元至元中,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路及開成縣於此。明省。

天聖寨 ,在州東北八十里。宋置,屬鎮戎軍,元廢。

定川寨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宋置。金省「圓城兒 。」 在今白馬城東,有遺址,建置未詳。石城堡 ,在州西北一百五里。古有是堡,莫知所創。四壁峭立,中有石井五,各闊丈餘以貯水,惟一路可登,地甚險窄。明成化四年,滿四等據之以叛,次年,遂毀其險隘,以絕後患。今為廢城。立馬城 ,在州東一百四十里,有遺址。

紅城子 在州北七十里秦長城外,今廢。幹耳朵 在故開成西,元安西王夏秋避暑居之,巨礎尚存。

陽武城 ,在州東南一百里。

東山砦 ,在州東南四十里。宋咸平中置。金為東山縣,隸鎮戎州。元改為廣安縣,尋陞為州,隸開成路。今廢為東山城堡。

彭陽城 ,唐為義豐縣。宋改「彭陽。」 今為堡,在州。

考證

東一百二十里

開遠堡 ,宋時置,元陞為縣,隸開成路。

平安寨 ,在開成東一百二十里。

耳朵城 在州東北一百六十里。宋慶曆中重修,今廢。有遺址。

甎城兒 ,在白馬城東三十里,有遺址,《涇州》。

共池 在州北五里。《大雅》:文王伐密。《詩》:「侵阮徂共。」《詩》註云:「阮,國名,古阮國之地,即今州之共池是也。」武王時為畿內諸侯,居涇之陽。今華嚴海印寺下水泉湧出派趍,二池相連,故謂之共池。井見《山川考》。

王母宮 在州西三里回中山,下臨涇水。舊《志》:「西王母乘五色雲下降,後帝巡郡國,望五色雲祀之,而五色雲屢見於此,因立祠。」 後改為宮。宋陶穀有記載其詳。

振履堆 在州境,故老相傳,夸父逐日振履於此阜上。

烏氐故城 ,在州東南。漢為縣,屬安定郡。王莽曰「烏亭。」 東漢復舊,晉因之,後省。

涇川廢縣 在州北五里。本漢安定縣,東漢省。後魏置涇川縣。唐改保定縣為涇州治。廣德元年,沒入吐蕃。大曆三年,收復。金復曰涇川。明初,省入涇州。

涇陽故縣 在州境。漢時與朝那並置。東漢省涇陽入朝那。

皇甫頭 在州西北二十里,即皇甫和所居處。有皇甫嵩讀書堂、皇甫節婦祠在焉。

百泉故城 在州城西三十五里。泉眼噴出,亂流難計,故名。後魏置長城郡及黃石縣。西魏改黃石為長城。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縣為百泉。明趙時春《記》云:「涇西暨平涼,同據涇川,而以百泉為境。其南山谷有泉數十,西去涇源之百泉百八十里。蓋涇川有定不可易,而二百泉原委乎涇。」

保定故城 在涇水之北,即隋安定郡。唐武德元年,討平薛仁杲,改涇州。天寶元年,復為安定郡。至德中,惡安祿山叛,更名「保定。」 明始徙涇陰,為今州治。

薛舉城 在州東北十里。唐太宗破薛舉於此。黃河堰 在州城北。唐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旁多斥堠,路入安西。張籍詩云:「道旁雙古堠,猶記向安西。」 即指此。

薄落亭 在州界,一名「瓦亭。」 唐肅宗幸靈武,牧馬於瓦亭川,即此。

長武寨 在州東七十里。宋范仲淹奏差宋良等部領蕃漢軍馬,往涇州長武寨把隘,有龍馬寺在內。相傳宋太祖微時,遇僧守嚴,異其骨相,陰使畫工圖於寺壁,今猶模糊可辨。按「長武寨」 即邠州長武縣,原屬涇州故址,故及之。

靈臺縣

密須 在縣境。密須氏不恭,文王伐之,為周地。陰密城 ,在縣西五十里。城內有密康公塚,秦白起遷於此。漢置縣。隋省入鶉觚。唐貞元間,武康郡王李元諒復築之,即今百里鎮。

靈臺 「相傳周文王所作。」 按文王靈臺在今鄠縣,今縣東北十里有臺山,蓋取此為名。又縣東一里有靈臺觀,對白雲洞,元清虛子建,殿宇尚存。

陰槃城 漢縣名。後魏置平涼郡。隋開皇初廢。鶉觚 漢縣。東漢改屬北地。後周割鶉觚地,置三龍縣於岐州。隋大業元年,以安定、鶉觚始析置靈臺縣

朝那城 在縣西北九十里。城址不存,惟有朝那祠,環居之民尚貿易於此,為「東朝那市。」 西屯鎮 在縣西三十里,郭子儀遣將白元光破吐蕃屯兵處也。遺址尚存。

讀書臺 在縣東北五里。晉皇甫謐讀書處。良原城 ,在縣西北九十里。隋大業元年置。唐興元年間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元省入靈臺。今為良原鎮。按「良原」 ,即廢縣西南三十里之白石原也。原分為兩,一曰良原,一曰良社。

料馬臺 即陰密城之西山,壁立千尋,極巔闊平數頃,古木流泉,時為覽勝者所棲止。相傳李元諒曾料馬其上,因名。

牛仙客故宅 ,在縣治西。唐中和間建,為「勝果寺。」

牛僧孺別墅 在縣南離山之北,後改為「至定寺。」 內有銀杏一株,相傳為牛氏所植。

涇臺 ,在城東三十里保岩山之巔,可望百餘里,雲霧生於足下。

靜寧州

邵家坪 有古槐二株,大可十圍,陰數十畝,小枝虯蟠,人可偃仰。相傳為漢晉間物。

水洛城 在州東一百里。其地平衍,有水輪鉛銅之利。宋仁宗時,安撫使韓琦既建德順軍,遣四路都總管鄭戩築水洛城以禦西夏。將軍劉滬勸令水洛城主鐸斯那獻地,遂城之。後為水洛縣。

隴干城 在州治。宋祥符中,知渭州曹瑋所築,戍兵守之。嘗曰:「異時涇、渭有警,此必爭之地。」 慶曆間,經略使韓琦請建為德順軍。金皇統二年,陞州。元省。

得勝寨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宋曹瑋置,領開邊堡。本《志》又載,得勝州在州南七十里,金大定年築,內建朝陽衛。遺址俱存。

靜邊寨 ,在州西七十里。宋天禧中置,屬德順軍。金屬隆德。

水洛亭 在州東南。《水經注》云:「水洛水源東導隴山,西得犢奴川口,又西逕水洛亭。」

石馬坪 在州西從政里。每夜靜,見眾馬食田,平明視之,皆蹄痕傷處。後復見馬,亂矢射之,馬遂泯。次日詣射所,矢鏃悉中石上,因謂之「石馬坪。」井見《山川考》。

登高臺 在州治東。宋建於最高處以望遠。威茸城 在州南四十里威茸川上。宋置堡,屬德順軍。金為縣,明廢。

石門城 ,在石門峽口,屬好水河之陰,有劉滬廟。滬為西路都巡檢,嘗破氐羌於此,捍禦有功,居人祀之。

通邊城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本通邊寨,金改為縣,明廢。

治平城 ,在州南八十里。金皇統中築,改為縣,屬德順軍。明廢。

臨川亭  、聚遠亭 俱在得勝州南山。金大定初年建,今廢。

通遠軍 ,去州七里,即古渭州,建築年月失考,旁有大塚數十。

息肩亭 「在州東三將軍祠西。周圍二十五里。知州祝祥建。內有後樂堂、詠風亭、玩月軒諸處悉植名花細柳,引水環亭。州守課農,迎送之暇,輒憩息於此。今園圃蒿萊,亭臺圮廢,惟餘名賢遊覽之跡。」 明提學副使戴珊、左都御史彭澤俱有詩。

盍簪亭 在州東三里。知州歐陽信建。亭榭臺池,四圍環繞,為一州之巨觀。今俱傾圮。

莊浪縣

蓮花城 在縣西南一百里。宋經略使鄭戩行邊,至蓮花堡,天寒,與將佐置酒。會暮塵起,有報敵騎至者,戩曰:「此必三川將按邊回,非敵騎也。」 已而果然。

蓮花古城 ,在縣南四十里。

櫻桃原 在縣西三十里。每花開時,其地如雪,又有牡丹岔。按莊浪僻居隴山之陰,谿澗崎嶇,常苦風寒,而城曰「蓮花」 ,原曰「櫻桃」 ,可謂邑無鄙陋矣。

達舍堡 ,在縣東二十里。

張川堡 ,在縣西三十里。

隆德縣

長城 在縣西北六十里。相傳秦築。至漢,廢六盤關砦 。宋韓魏公置砦戍守。元世祖避暑駐蹕於此。

登高臺 ,吳璘率子珽築東山堡,以拒金人,即此。

月支道 ,在縣境。漢時以居月支降者,王莽改為《月順應》。

武延居 在縣西七十里。昔有武延者居此川之旁。宋曹瑋知渭州,與陳興秦翰破章悝族於武延川,即此處。

隆德故城 ,在縣西北九十里。宋始有隆牧羊城。天禧初,置隆城寨。金始置縣,加「德」 字。

紅土城 ,在縣北四十里。舊城猶存。

祭旗坡 在縣南六十里。宋曹瑋禡於此。靜邊砦 在縣境。宋時曹瑋所築。

德勝砦 宋天聖中築

涼殿硤 在縣南,元太弟避暑處。

官泉亭 即「官泉井亭」 也,明正統中建。

墳墓附[编辑]

本府。平涼縣附郭。

秦太子扶蘇墓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

將軍蒙恬墓 ,在府城東十五里。

明安惠王墓 在府城西北。

韓懷王墓 在府城東八里。

韓靖王墓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

韓惠王墓 ,在府東南十里。

韓悼王墓 ,在城東南六里。

韓康王墓 ,在城東南七里。

韓昭王墓 ,在府東南八里。

韓莊王墓 ,在城東南。

韓敬王墓 ,在府東南九里。

襄陵王墓 ,在城西北二十里。

樂平王墓 ,在城東北四十三里。

褒城王墓 ,在府東二十里大岔里。

通渭王墓 在府東二十里蔣家山。

漢陰王墓 ,在城南三里。

平利懷簡王墓 ,在府城南十里。

趙巡撫時春墓 ,在府城南四里。

周巡撫鑑墓 ,在城西南五里。

崇信縣

明龐知縣瑜墓 ,在康王廟前。

華亭縣:無考。

鎮原縣

後漢劉表墓 在縣西

固原州。無考。

涇州

漢官家陵 在州南五里。相傳漢宗室葬此。明韓恭王墓 ,在州西北十五里。

贈禮部尚書閭鉦墓 ,在州西十里。

封大同知府閭瑛墓 ,在州東四十里柏樹塋。封朝列大夫李發墓 ,在州西北回山岡。《靈臺縣》

周左丘明墓 ,在縣東北三十里。

密康公墓 ,在縣北五十里。

丘將軍墓 ,在縣東五里。

晉皇甫謐墓 ,在縣西北十里。

隋尚書牛弘墓 ,在縣南五里。

唐宰相牛僧孺墓 在縣南三十里。

明張御史墓 在「右集原。」

楊可教墓 在縣西啟祥堡北二里許鳳翅原。楊可立墓 在鳳翅原。

張聚賢父墓 在縣西三十里西屯鎮北。賢父病亡,葬之日,雷雨大作,賢泣曰:「親在此,子安歸?」 遂廬墓旁。每晨於百步外膝行,取土一盤覆塚上,三年高闊積數丈。邑人莫不欽為純孝。烈女墓 在縣西五十里吉白堡之北藍菊崖下。明萬曆末,回紇掠境,有女姿色甚妍,挾至崖旁欲私焉。女涕詈投崖而死。土人憐之,爰葬其處。後生藍菊一叢,每歲冬月不凋,人以為異,至今名其崖,而女逸姓氏。

靜寧州

漢姜維墓 ,在水洛城西南三十里,年遠無塚。明萬曆間,山崩碑出,上題「漢驃騎將軍姜維墓。」 宋忠烈侯劉滬墓 在城西,春秋致祭。

大將軍劉錡墓 ,在州北二里。

太子太保吳謙暨《永寧郡夫人李氏墓》:

太子太傅吳遂暨《普寧郡夫人齊氏墓》:

少保吳扆暨嘉國夫人劉氏墓:

少師、追封涪王吳玠暨永寧郡夫人張氏墓、太傅、追贈太師信王吳璘墓 俱在州南水洛城北原。

莊浪縣:無考。

隆德縣

宋忠州防禦使姚兕墓

姚貴墓 兕之弟,俱在縣西北三十里,有碑。狀元墳 在縣西南三里,有古塋石獸而無碑志,相傳為「狀元墳。」

平涼府部藝文一[编辑]

《王母宮碑》
宋·陶穀
[编辑]

《祭法》曰:「法施於人則祀之。」辨方之為法制也,不亦大 哉!神有所職,足垂訓者,孰可闕焉?按《爾雅》:「觚竹北戶, 西王日下,謂之四荒。」王母事蹟,其來久矣,名載方策, 理非語怪。西周受命之四世,有君曰王滿,享國五十 載,乘八駿,宴瑤池,捧王母之觴,乃歌《黃竹》。西漢受命 之四世,有君曰帝徹,享國亦五十載,期七夕,會甘泉, 降王母之駕,遂薦仙桃。周穆之觀西極也,濯馬潼,飲鵠血,濺巨蒐之國,乃升弇山。故汲冢有《穆天子傳》。漢 武之禱靈境也,祀雍畤,幸朝那,立飛廉之館,以望元 圃,故樂章有上之回曲。嗚呼!湘靈鼓瑟,虞舜二妃也; 黃姑有星,天河織女也。或楚詞所傳,或巫咸所記,猶 能編祀典,配嚴祠。簫鼓豆籩,預四時「之享;犧牲玉帛, 陪百神之祭。豈若王母為九光聖媛,統三清上真,佩 分景之玉劎,納瑤瓊之鳳舄,八琅仙璈以節樂,九色 斑驎而在馭,嘯詠則海神鼓舞,指顧則岳靈奔走,輔 五帝於金闕,較三官於絳河,位冠上宮,福流下土,則 回中有王母之廟,非不經也。」年祀寖遠,棟宇隳壞,壇 攲杏朽,蔽荊棘於荒庭;井廢禽亡,噪烏鳶於古壘。物 不終否,崇之在人。太師清河公秉鉞建牙,三臨安定, 軍功政事,紀在旂常。是邦也,壓涇水之上游,控西羌 之右地。土宜菽麥,俗習騎射。撫之有道,則風能偃草; 馭之非理,則水亦覆舟。中權失政,不可一日而處,矧 三鎮乎?歲戊辰春二月,公介圭入覲,天子設庭燎以 延之,奏《肆夏》以寵之,臨軒紀席以綏懷,大輅繁纓而 錫命,禮成三接,詔還舊鎮。公既旋所理,來謁靈廟,齋 莊有感,肹蠁如答。伸命主者,鳩工繕修,薙蔓草於庭 除,封植嘉樹,易頹簷於廊廡,締構宏材,丹青盡飾於 天姿,黼藻增嚴於羽帳。雲生畫棟,如瞻西土之遙;水 閱長川,若訝東溟之淺。容衛既肅,精誠在茲。何須玉 女投壺,望明星於太華;瑤姬感夢,灑暮雨於陽臺。合 徵幼婦之辭,庶盡上真之美。穀也學非博古,才不逮 時,論思謬冠於詞臣,敘事敢踰於實錄。久直金鑾之 殿,視草無功;強窺朱雀之窗,偷桃知愧。《頌》曰:「崑崙之 壚,崦嵫之下,戴勝蓬髮,虎豹為伍。」是耶非耶?恠哉王 母。丹臺命駕,七夕為期雲。鳳輦,劎珮光輝。倩兮盻 兮,穆若仙姿。宅元都兮如彼,降漢宮兮若是。奚靈聖 之多端,駭變化之神異。考《山經》與「竹書」,故兩留於前 事。山之巔兮水之湄,奠玉斝兮薦金徽。白雲零落歸 何處,黃竹摧殘無一枝。撫弇山之舊石,紀涇水之仙 祠。

《重新康王廟記》
王需
[编辑]

「崇信」本唐之邊郵初。闕二字以控西邊,實武康王始建 是城也,土人荷王之德,立廟於城東。我宋開疆拓地, 今去邊三百餘里,遂立為縣,而王血食於此且三百 餘年,廟宇歲久,深有隤圮之憂。需守是邑,以部運進 築平夏、靈平二城,冒險動眾。將行也,人人自危。需齋 沐請命,密禱於王曰:「王為社稷生民主,願念我有眾, 以佑此一行也。」至於功成旋師,需所率人夫一千三 百有奇,皆獲平安,無有疾病患苦;微荷王之陰助不 及此。於是擇日重新廟貌,墊漏者葺之、頹闕者補之, 庶幾以答王之德於萬一也。

《靈臺觀碑記》
元·劉望之
[编辑]

「天子有靈臺、有觀臺,皆所以依時登覽,以占乾象之 休咎。考諸傳記經始,靈臺當在豐鎬之間。今縣之得 名,歲月遼遠,難可詳究,得非文王之流風遺化,猶在 於是乎?」清虛子王公志謙,字伯剛,本縣名族,器量博 而大,丰釆淳而和,曳裾侯門,聲實騰響。乙未歲,避世 秦亭,捨儒歸道,始求度於洞陽盧尊師,後受業於洞 真于真人。歲戊戌,住持隴州佑德觀,重修全真堂。時 披雲宋天師化眾,鏤《道藏經》板,行緣關右,仗公為之 羽翼,因任以校經提點之職。清和尹宗師西來祖庭, 謁拜未久,言下有契,賜號「清虛。」凡全真諸大師德,座 下無不參禮,傳授道要。是以數年頤養,頗得靜定力。 方議卜築為菟裘計,適鄉里親識,以書堅請。壬寅冬, 挈徒以歸桑梓,擇地於縣之東,有古蹟丘將軍祠址 在其側。遂斧荊榛,轝瓦礫,鳩材庀工,建玉清殿、雲室 齋寮等,以為瞻禮遊息之所。請額于洞真師就以縣 名名之。又得居民王思明、孫汴等狀,施觀南龍駕曲 地,以為贍養之基。縣西河曰達溪,自金以來,前未有 水利。公請郿塢,道正宋公運智創磨,邑人莫不拘執 誣說,以為必不能行而沮之。公與縣宰章資力倡其 役,竟月就緒,贍道之資,綽有裕焉。迄今上下一川,營 水利者接踵而起,皆自此觀為之張本,有以見公才 力過人。歲己酉,郿塢帥王公珪,亦具疏請住清遠庵, 乃分徒重建「通元觀」,以為別業。往來闡化,遠近從風, 戶外之履常滿。公以道學一泒,自南渡後百年中寂 爾無聞,思有以倡始而發明之。會蜀道通得《語錄》一 編,凡一百餘卷,將板行於世。方西遊,以疏謁於好事 者,時長安諸大老餞章盈軸,以壯其舉。志未遂而少 微之星殞,平生知識,無不掩涕。僕與公志趣相合,雖 無陳雷膠漆之俗,情雅有箕。山水之逸想。蛻音北 來,惘惘失措。知心方外友王信卿,悉僕與伯剛情好 款密,不察老耄,乞鄙文以紀其事,堅辭靡獲,黽勉操 觚,為誌頂末。若夫觀之名,固因縣而得,然「靈臺」二字, 實道家日用之先務。嘗求之人身中,乃晝夜呼吸精 明之所舍。按《黃庭內景經》曰:「靈臺盤固永不衰。」梁丘 子曰:「心者,靈臺也,有神靈居之」,靜則守一,動則守神, 神全體安,斯不衰竭矣。又《南華經》曰:「萬惡至者,不可內於靈臺。」若是則學道之士,其可須臾不務於此乎? 是又洞真師榜觀之遺旨,因繫之以辭曰:達溪之川 兮,坦而平平。達溪之水兮清而淵淵。旁出觀宇兮,翬 飛而戾天。觀中之仙人兮安期羨門笑拍洪崖肩。蓬 萊弱水三萬里,焉知此地兮非。閬風元圃與芝田。我 老此身無著處,願借一庵寄華顛。晝盤夕憩有餘樂, 妙理透徹元之元。

《太清觀碑記》
明·史書
[编辑]

創立庵觀,常憲所禁也;崇尚虛無,聖教所闢也。然或 因遺基而工不擾民,自耕食而言不惑眾,亦可以義 起而重建焉。試以邑圍山觀之,若廟宇,若寺觀,古各 建於半峰,於以淑秀氣而壯四隅也。城關西名曰「虎 山」,左壑右溪,面川背麓,廣峻半餘里。元時荒蕪,知者 以為《太清觀》之遺跡。逮我國家道化之久,人多趨善, 邑民王定、李連、馬道,捐資,復建正殿三間五架,左右 靈官廟各一間二架,正門一間二架,與凡節梲桷楹, 塑像繪飾,煥然一新,足以崇瞻仰而起敬也。於時營 工於正統丁卯三月,畢工於景泰壬申三月。至是五 十餘年,畫事不能無損,而同事之人木已拱矣。李連 不惜老而再作,興以新之,因屬予為文,以誌其事。切 惟不能為言以距楊。墨者,聖教之罪人也,而反為言 以嘉獎之,可乎?然孟軻氏有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 必歸於儒。」若斯人輩,自耕自食,而焚香以祝老氏,不 惟不流於墨,而且少合於楊。可以化凶殘,可以誘良 善,殆將歸於儒者也。《書》庸何懼罪而固辭乎?夫文以 紀事,勒於金石,將以垂千百載。顧予膚淺,不足以道 其實,姑以紀歲月始末耳,又足云乎哉?峕!大明成化 十六年三月也。

《石城記略》
馬文昇
[编辑]

殘元部落把丹者,仕平涼為萬戶。太祖兵至,歸附,授 平涼衛正千戶,部落散處開城等縣。正統丁亥,把丹 孫滿四等倡謀從北,敵叛入石城。乃命右副都御史 嘉興項忠為總督,鎮守陝西;太監劉祥為監督,涼州 副總兵劉玉為總兵,統京營并甘、涼兵五萬往討。時 昇以南京大理卿,服闋,陞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協 勦。我軍奮勇,敵遂大敗,斬首七千六百有奇,俘獲二 千六百,生擒滿四至軍前。城中復立平涼衛達官《火 敬》為主,《陽虎貍》家口令認給還。其生擒敵千餘,斬八 百餘,擇留滿四、馬驥、南斗火鎮撫等二百名,并滿四 妻解京,俱伏誅。其未殄者,令其本分耕牧。石城北添 固原千戶所改衛,復添兵備僉事一員。

《復古南門記》
趙時春
[编辑]

古之貴於今者,何耶?苟非其宜於今,則其存焉者寡 矣。軒轅氏之弓,啟之劍,夏氏之鼎,殷氏之輅,周之《鉶 彝》罍斝,經暴秦之劫餘,世代變遷,彼其社稷已丘墟, 宗廟已不血食,而其器物陳蹟,巋然獨存,傳至今。異 哉!世之人何其薄於今而珍於古歟?將其古之可薄 者,固無以至今,而其珍於今者,將古之所同歟?使其 善政流俗,不幸不與器物而俱存,而猶幸不熄於眾 情之所不已者,則謂之「復古」也。尤宜。華亭縣之有南 門與縣始,門之內設橫逵與門始。方縣之盛為儀州, 由州而為縣,故縣之邑井宜繁,而縣之逵衢宜眾,遭 兵凶乃廢。盛時遺老睹之,莫不疢心而興歎,蓋咨嗟 於人願者凡數十有餘年。嘉靖辛卯春,內畿人齊君 宏,自蓬萊令尹茲邑,用邑人薛海、曹麒請,重愍其荒 蕪,則下令曰:「願復古逵者,聽地之沒官者輸其直。逵 之宜通者通之,門之宜復者復之。其陶埴以培之,峻 閣以覆之,重垣以翼之。」令悉復其古,傭力以役民,時 不奪未成。齊君去又十餘年而克竣。於是邑之耆耄 咸欽古之復也,且良,其宜於今之人也。又將冀見盛 時邑井之繁而古人之善政流俗可興也。咸請予記 之石,以示後人。

平涼府部藝文二[编辑]

《隴山》
唐·盧照鄰
[编辑]

隴山飛落葉,隴鴈度寒天。愁見三秋水,分為兩地泉。 西流入羌郡,東下向秦川。行客空回首,肝腸空自憐。

《隴山》
前人
[编辑]

隴坂高無極,征人一望鄉。關河別去水,沙塞斷歸腸。 馬繫千年樹,旌懸九月霜。從來共嗚咽,皆是為勤王。

《奉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
杜甫
[编辑]

「東山氣鴻濛,宮殿居上頭。君來必十月,樹《羽》臨九州。」 陰火煮玉泉,噴薄漲巖幽。有時浴赤日,光抱空中樓。 閬風入轍跡,廣原延冥搜。拂天萬乘動,觀水百丈湫。 幽靈斯可怪,王命官屬休。初聞龍用壯,擘石摧林丘。 中夜窟宅改,移因風雨秋。倒懸瑤池影,屈注滄江流。 味如甘露漿,揮弄滑且柔。翠旗淡偃蹇,雲車紛少留。 簫鼓蕩四溟。異香泱漭浮。鮫人獻微綃,曾祝沉豪牛。 百祥奔盛明,古先莫能儔。陂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 至尊顧之笑,王母不遣收。復歸虛無底,化作長黃虯。 飄飄青瑣郎,文采珊瑚鉤。浩歌淥水曲,清絕聽者愁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岑參
[编辑]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 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發西安,路上無停留。 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 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 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山靜月欲出,先照關城樓。 「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飀。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 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

《赴北庭度隴思家》
前人
[编辑]

西向輪臺萬里餘,也知鄉信日應疏。隴山鸚鵡能言 語,為報家人數寄書。

《崆峒山》
宋·姚嗣宗
[编辑]

南越干戈未息肩,五原金鼓又轟天。崆峒山叟笑無 語,飽聽松聲春晝眠。

《錦屏山》
明·柳仲庭
[编辑]

南城駕月轉晴空,啼鳥爭棲傍晚鐘。一夜群花盡放 蕊,吹來全仗五更風。

《早發三山經饒陽抵紅德城》
郜光先
[编辑]

樓頭鼓角動雞聲,早夢驚回戒夙征。月掛旌旗頻 《爍》,煙籠燈火半昏明。扶桑日旭三山曉,饒水冰凝一 線橫。古戍蕭關何處是?僕夫遙指在紅城。

《隱形山雲寂禪院》
牛化麟
[编辑]

隱形秋靜百林清,舊鎖禪堂碧露呈。楓樹客來雲未 散,竹窗僧去月猶明。南來野水魚龍遠,北上群峰虎 豹寧。漫憶山川風味好,古公遺化重鄉評。

《過六盤山遇雨》
陳棐
[编辑]

出城路如砥,過澗山若倚。微雨凌清晨,草間流瀰瀰。 翠嶺排空開,藍輿駕山起。舉頭看導騎,先入煙霧裏。 石路轉委蛇,危壁登峛崺。白雲入衣袖,玉罏香煙比。 下視萬尋壑,茫茫海無涘。我欲尋仙靈,岩洞遙瞻企。 應有遁迹人,餐霞高結軌。俯視巢許流,乘軒便脫屣。

《平涼》
李攀龍
[编辑]

春色蕭條白日斜,平涼西北見天涯。唯餘青草王孫 路,猶憶朱門帝子家。宛馬如雲開漢苑,秦兵二月走 邊沙。欲投萬里封侯筆,愧我《談經》鬢已華。

《崆峒山》
趙時春
[编辑]

「宇宙開群象,山川𩰚兩雄。行行自敻絕,種種各難同。 水激石崖劃,雲來山氣融。崇巒接井鬼,奔浪注霓虹。 俯瞰涇如帶,遙連隴似騣。谷餘漢帝米,鼎峙楚王宮。 馬渡青霞外,人行翠黛中。委蛇拔地軸,笑語驚天翁。 捫壁學猿攫,穿巖似蟻攻。片雲流穀雨,亂壑響松風。 日月分高下,郊原見始終。禽聲頻慰耳,樹色屢凝瞳。 足困思杯酌,瞻遙喜歲豐。垂名百代下,回首萬緣空。 無用木虛腫,能言鳥脫籠。尚憐周道近,或爾夢飛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