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6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六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二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十
江寧府祠廟考三〈寺觀附〉
江寧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二卷
江寧府部彙考十
[编辑]江寧府祠廟考三〈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
[编辑]溧水縣
華勝寺 在縣南三里
興教寺 在大西門外。唐僧敦宥創。宋重修。明邑人王時乂修。嘉靖間,僧惠明創方丈五楹,縣令王從善扁曰:「又得堂基,為邑人王師文施。」 相傳寺後有王導祖墓,今高阜處有形焉。
崇慶寺 在縣東南八里。梁大通間鴻禪師建。唐大中二年,立「大覺寺」 額。宋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建炎中兵燬,餘枯檜二株。
馬占寺 在縣東三十里。宋咸淳十年傅淨端創。舊傳馬尚書讀書於此,故名。明永樂間修。壽國寺 在縣東二十里廬山麓,元時建。明初有古拙和尚名真果者居之,有戒行,能詩文。上方寺 在縣西二十里,即孫鍾種瓜處。永成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宋紹興二年,僧善文建。
妙果寺 在縣東三十五里,唐時建。
皇清康熙三年,僧宗璽重募造。
興善寺 在縣西四十里左山中。傳即黃初平牧羊處。唐時建,歷宋、元、至明萬曆三十六年重修。寺有古井,上鐫「大唐甲子開山」六字。寺前喬松、古柏、老栗、楓、楸共七十三株。義民武。買存般若寺 在縣南四十五里。
接待寺 在縣南四十五里孔鎮,即新華寺。宋元豐間,創為接待院。向高淳隸於本邑,去縣甚遠,凡縣長貳有事,往返咸憩於此。後高淳既析,因改為寺。
大通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
靈應寺 在縣南三十里。明萬曆三年建。長峰寺 ,在縣東十七里。舊名「長山庵。」
泰安寺 在縣北三十里。創於唐,明萬曆三十年,有僧性泰、望松精醫,理道大行,得金重造。長峰寺 在縣南六十里。唐時敕建,中和二年修,明嘉靖間重修。崇禎四年,僧弘澄「募化重建。」
皇清順治十年再修。
永壽寺 在縣治城南。明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徐良彥建。邑東南山皆環合,獨西北水去處,地坦平無山。堪輿家謂「邑少科第,咸由於是」 ,故創塔寺塞之,以補地缺。初名永昌,後敕改今名。
皇清順治五年,有釋永泰倡明宗教重修之。縣令閔
源魯以官田歸於寺
開福寺 在縣南門外,唐開元中建。明永樂中重建,僧會司在焉。
興化寺 在東北三十里。唐大中初建,名「延安寺。」 明洪武中重修,改今名。
無想寺 在南一十八里無想山,一名寂院。明覺寺 在縣治西四十里。唐咸通十年僧德昭創,名正覺寺。宋嘉定十六年修。元大順間改今額。明正統間復建。崇禎時圮僧性蘭募重建。廣嚴寺 在縣治北四十里。唐天復三年創,初名「儀成。」 宋治平三年賜今額,後毀於李成之亂重建。宋紹定間縣丞祖大武為《記》。明萬曆丁未重修。
香山觀 在縣治東北。元延祐中建,有道會司。尋仙觀 在縣治東南,梁建於靈芝山鷰洞。白石觀 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荊山中。按《金陵志》:舊傳卞和獲玉之地,殿有卞和塑像,觀有方池。李白詩云:「白石分金井,丹砂布玉田。」 是也。井僅三四尺,投之以石,則水上沸如珠。
景福觀 在縣南三十五里卞家村。按舊誌,名景福庵,建自唐垂拱五年。
又元觀 在縣西三十里白蓮山,明萬曆間,庠生王知益建。徽郡推官龍膺大書曰「白雲深壑。」 廣濟庵 在縣東白鹿鄉,離城四十里,不知建於何年。至明崇禎十四年,僧本瑞修。
廣惠庵 在縣南十五里。
迎真庵 在縣南四十五里。
蓮塘庵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羅山庵 在縣南五十里,唐時建,元至正間修。
明隆慶六年重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僧乘祥勸募鼎新,規拓於舊其地。
深谷紆迴,湖水繞側,茂林修竹,頗堪勝覽。許埠庵 在縣南五十里。明隆慶元年創建,萬曆四十五年修。
玦山庵 在縣南五里。明崇禎十年建。舊有庵,止存其址,僧達燃募工重造。
雲鶴庵 在縣南五十里。元大德年創。明崇禎七年重建。
廬峰庵 在縣東十五里。
徐溪庵 在縣東十五里。明崇禎間邑民馬自驤建茶亭三間,庵前施田三畝,以其租為茶費。徐林庵 在縣南四十里。宋寶祐三年創建。時思庵 在縣南六十里。宋寶祐三年建。明景泰年修。
皇清順治八年重建。
朱莊庵 在縣南三十里。
琛山庵 在縣西二十里琛山上,名為「三茅行宮。」明嘉靖間,邑民武重建庵有三清殿、玉皇閣、元帝殿、文昌殿、保生殿、眼香廟、痘聖殿、拜章臺、閱湖軒,頗多名人留詠。
仙遊庵 在縣南六十里。
觀音庵 在縣西七里天生橋,蒲村武氏創。永壽庵 在縣東二十五里官塘。明崇禎三年創建。
段莊庵 在縣東三十里。宋咸淳間,創於道士段永寧。明崇禎十七年,道士張自儉重建普濟庵 在小東門外。明萬曆時,邑民丁敷艱於嗣,夢觀音與語,敷遂施地捐貲倡建。及庵成,果產二子至。
皇清順治六年,僧海潮重修。
黃塘庵 在縣東三十里上聶村。
荊山庵 在縣東三十里荊山麓。明成化年創。竹山庵 在縣西南五里。明萬曆十二年邑民陳景福建。
齋堂庵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李巷村。
楊舫庵 在縣西一十五里梨園村,邑民蕭秉謙、施山、僧超達募建。
松雨庵 在縣南四十五里孔鎮。邑民張宗道捐貲倡建。明萬曆二年邑令徐必達題曰:「松雨甘露庵 。」 在邑北販車橋。明萬曆四十二年創,邑民馬自駿、施山僧如果募建。
巢雲庵 在縣南十二里杜城山。明崇禎年間,僧傳恩結茅,邑人任超等倡建本庵。
偶憩庵 在縣南一十五里。
種福庵 在城南南渡橋左,耆民朱邦義建。明崇禎十四年,大旱,有僧祈雨濟民,縣令鄺洪照送居此庵,因名。
觀山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
乳山庵 在縣西三十里。
石柱庵 在縣西三十里,正殿三間,皆用大石柱,故名。嘉靖間,泰壒村吳和尚一家造。
地藏庵 在大西門外三里。
雙峰庵 在縣南二十里。
平安山庵 名「淨土庵」 ,在平安山上,平廣可數百畝。明天啟四年,僧華巖建庵說法,僧眾多,赴之常數十百人,遂構大剎,植松種竹,清幽絕塵,獨擅南山之勝。正殿卑隘,邑民馬自驤同僧傳善於
皇清順治十三年募建。
新庵 :在安阜門外,順治十二年建。邑民馬自驤、施基。
張巷庵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花盛庵 在縣東南四十里。明曹世元建。新塘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
倪村橋庵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大地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
飲露庵 在縣南五里華勝岡,有茶亭三楹。順治十三年新造。
莖草庵 在縣南二十五里蒲塘鎮。
發祥庵 在縣東南十五里。明天啟二年,庠生朱守中造。
古佛庵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黃山嶺。唐貞觀七年,僧優曇創。明崇禎間鄉民陳繼亨重建。神山庵 在縣南二十五里。
性海庵 在縣北三十里。
亭山庵 在縣西三十五里。
萬緣庵 ,僧海霞重造。
永福庵 在縣東北十里梁山岡。崇禎間造。李溪庵 在縣南七十里。
極樂庵 在城西五里
東陵庵 在縣南四十里。
長山庵 在縣南七十里,今改「長峰寺。」
石塔庵 在縣東南六十里。
松隱庵 在縣西二十五里。
憩庵 在天生橋,僧照慧重修。
飴露庵 在縣北五里楊林橋。順治三年,僧性乘募建。前有茶亭三楹,通省大路。
演塘庵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演塘。明崇禎四年,邑人韋一、韓一范建。
龍霖庵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青洪山北。明崇禎十五年,邑人韋一范倡建。
掘塘庵 在縣南五十里。元至正二年造,明萬曆四十年修。
烏山庵 在縣北二十里。明萬曆間,僧大宏創。「梅山庵 」 在縣北四十五里,柘塘市西。
觀音庵 在縣北四十五里柘塘市。
拉山庵 在縣南六十五里。
青洪庵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青洪山,唐時建。中山庵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明天啟元年建。天興庵 在縣南七十里,僧海源重募造。《江浦縣》
定山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獅子峰下。有泉出殿中,亦名「定山泉。」
石佛寺 在縣東北十八里。宋建炎中建。明洪武中重建。僧會司在焉。
東濟寺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湯泉院」 ,宋元祐中重建。
昇中寺 在縣治西南二十里,宋祥符中建。接待寺 在西二里,明洪武初建。
白馬寺 在縣治東一里。明永樂中建。林樹蓊翳,溪流潺湲。陳獻章、婁謙、莊昶、石淮講學於此。孤舟庵 在西門定山、珠泉之間,路通京省。明萬曆丁酉,行僧孤舟結茅濟眾,故名。辛丑,古林律學滋遠居之,募眾善督修。浦口至滁之關山路一百二十里,建利洪橋。
中定寺 在縣治西五十里,舊名「翠雲庵。」 降福庵 在縣治西一里。明正德年建。
皇清康熙丙辰,知縣洪承龍重修。僧寂省焚修處。
「獅子林 」 ,在縣治西二十五里。柏庵和尚闡宗於此,乃艮嶽鄭氏季子也。少年潛心理學,中年研精釋典,苦志清修,《涅槃》而逝。
普惠庵 在縣治北二十五里。
「玉虛觀 」 在浦子口,舊址存。
文昌閣 :在縣治北一里。周而淳題額。
龍華內院 舊名「彌勒庵」 ,在城東一里。
百城庵 在縣北一里
響鈴庵 在縣治西北十里。
玉虛觀 ,在浦子口,道會司在焉。
六合縣
牟尼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牟尼峰下,長蘆寺西去一里。《寺僧傳》云:「舊長蘆之下院。」
梓潼帝君殿 在靈巖山。先是明嘉靖間,知縣史朝富建。後圮,改建靈巖寺後枕高巖,拾級而上。又圮,復徙今處。今殿宇頹覆,像蒙苔蘚。知縣劉慶運捐助重建。
觀音講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宋咸淳間,僧惠住開建。明洪武二年,僧名淨重建。
觀音寺 在縣南六十里下三都。宋天聖間,僧懷遠開建。明洪武十七年,僧普通重建。嘉靖十六年僧果住重修。
正覺教寺 在縣下三都蓮花峰下。元延祐三年,僧可禪師建,後廢。明洪武元年,僧理法師重建。嘉靖二十六年,僧惠定重修。
雲居禪寺 ,在觀音寺之北。唐太和四年,僧弘禪師建,不存。明洪武十二年,僧宗肯重建。二十四年併於長蘆寺。
盤城講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宋天聖三年建。明洪武十三年僧從富重建。嘉靖三年僧惠錦修。內貯有《汾陽王郭子儀像》。
東廨禪寺 在下三都。宋天聖三年僧裕禪師開建。明洪武元年僧道茂重建。二十四年併於觀音寺,即今茶亭寺。嘉靖十八年僧廣鉞重修。永定禪寺 在縣東五里。梁天監中僧知能開建。明洪武十四年僧文敏重建。寺環冶水,長楊障之,深綠平鋪,楚楚相望。邑精藍中之幽勝者。淨明講寺 按《嘉定志》「名水南禪寺,在」 縣治東南。宋咸通間,僧惠永開建。明洪武十三年僧得性重建,後燬。正統間,僧梵諶建正殿三間,徒宗榮建天王殿三間,法堂五間。寺坐定山之盡脈,滁水環之,與邑雉堞相向。崇禎初年有僧般若募建毘盧大殿五楹於後,妙好莊嚴,丹堵紺角。
費金二千餘兩。鐘樓高峙,軼雲帶蜺。僧性跋扈,後坐倡眾鼓噪罪死。寺後有平臺畝許,古銀杏二株覆之,青柯相望,繁陰垂蔭,猶存勝蹟。前金剛殿日就圮蝕。貢生胥宇募金五百餘,建造壯麗。旁有僧人弘願,募建別室五間。僧還棲霞,寺今為「放生公社。」
接待講寺 在下三都。宋天聖七年,僧慧可開建。明洪武二年,僧文金重建。嘉靖十年,僧承瓚重修。
靈居禪寺 在縣北。宋建隆三年,僧法聚開建。明洪武十五年,居僧重建。永樂十五年,併於臥佛寺。《嘉定志》云:「靈居寺舊有碑記,載唐縣令鄭繼、崔儇事,不知何時廢。」
香積禪寺 在縣東冶浦橋西。宋天聖間,僧法深開建。明洪武十五年,僧法暢重建。左臨河,有僧舍一區。「旁臨冶水,疏林朗樾,含吐餘清。水色波光,搖拽榱棟,真銷夏妙境。」
尊聖講寺 在縣西北。宋咸通間,僧惠辯開建,燬於兵。明洪武元年,僧可宗重建。後嘉靖間,僧能敬重修。
大聖寺 明成化中,僧惠崇建。嘉靖元年,僧宗信重修。
曲澗寺 在縣南。元至正間建,明成化間重修。東福寺 在縣東二都。宋政和間僧崇寧建。正統間僧自通、嘉靖九年僧圓朗各修建。
萬善寺 ,在冶山寺,藏竹柏中。小山逶迤東北來,結一阜,盤龍轉頭復顧盼。小山開鈐結寺,龍砂代岸作外護,虎砂稍縮,恰得唐公山,作金星補之。天開屏障,蓄氣極密,僧寮得氣者皆殷厚。明萬曆間,揚州李姓者欲遷寺基以作陰地,議幾成,因地為天長六合公界,故未果。
「中山寺 」 在冶山之中,故名。寺荒寂,有泉來門外,僧人引之過其齋廚。
祇涯寺 在冶山。明嘉靖十四年僧惠俊重修。圓通庵 在縣下三都,未詳其始,年久倒塌。明弘治十七年僧智定重建。山門一間,佛殿三間。西廣佛寺 在上三都,倒壞。明正德七年僧定圓重建。嘉靖二十七年僧性安重修。
龍泉寺 在縣北四十五都。宋政和僧勝濟建。明成化僧道能、嘉靖僧正滿各修建。
招賢寺 在縣北蛾眉山。明景泰間僧定仁建。弘治間僧德從、正德間僧行俊,各修建。
烏石寺 在烏石山。宋政和間僧本通建。明嘉靖間僧道朗重建。有古桂花,時香聞數十里外。北觀音寺 在縣南上三都。元至正間僧圓景建。明弘治間僧圓文、嘉靖間僧舟澄各修建。三光寺 在縣東二都。梁天監中僧永洪建,後廢。明洪武三年僧昌「弘重建。天順間僧悟真、正德間僧空玉、嘉靖間僧德成,各修建。」
雙泉寺 在縣北。元至正中,僧道本建。明成化間,僧道勤、嘉靖十八年僧德明各重建。
龍山寺 在縣北。元至正間,僧洪演建。明正德間,僧悟寅重修建。
北廣福寺 「在縣北。梁天監中開建,明洪武元年僧勝全重建。嘉靖九年僧海淨重建。」
「長蘆崇福禪寺 宋天聖間建,在縣南二十五里。內有達摩殿鐘樓,兩旁翼以僧寮。前後列植古銀杏數株,皆千餘年物。毘盧閣基崛起土阜,平疇高峙,有古木數十株,蒼鬱可愛。山僧村鄙,佛殿內外,皆置場圃。諸如前朝古蹟,不能存貯,以待修復。明天啟二年建殿五楹,莊嚴渾樸,不事金碧,但衲缽蕭然,無供禪悅耳。」 宋紹興年間,額設寺田不下數百畝,碑在牟尼寺可考。今為土人侵沒,存者不什一耳。《舊志》所載,僧會司,回軍渡,芝蘭館、葦江亭、回龍門、石柳亭、燈油塔、聖文寶祕閣、一葦堂、壽堂、壽室、立雪堂、直指堂、造佛堂、革履諸勝,皆不可考見。今僅存佛齒二莖,羊皮經一片。
靈巖禪寺 在縣東十五里靈巖山。唐咸通中,神建禪師開建。明洪武二年,彝和尚重建。正德間,僧成祖修。按神建禪師受法於四祖,有「逢巖即止」 之語,遂建道場於此。叔孫矩撰《靈巖寺碑》。萬曆間重修。崇禎初年,生員厲振嶽以金碧蝕於風雨,神像沒於苔紋,募貲重建。山門三楹,外列古銀杏樹數株。大殿三楹,有羅漢像,無梁。殿一處,規製極古。今廢僧寮數區居寺左,枕巖西向,僅蔽風雨耳。
臥佛教寺 在縣治東北。南唐保大七年,僧惠得開建,後廢。明洪武元年,僧善現重建。嘉靖間,僧佛如修建鐘樓山門。殿內石龕臥佛一尊,傳為唐時開建三寶殿旁有《羅漢》十八尊,極盡工。
巧,至今靈氣撲人,髹漆之類,毫無損落,勝蹟也。祇洹寺 在縣北五十里冶山。按《嘉定志》:「唐開元二十三年建,寺有解脫禪師。隋王問何以伐陳,師云:『乘桃葉而渡,必克』。」 王乃造桃葉舟,及江,有童謠《桃葉歌》,其時見岸邊有山,遂造此寺。明正統間僧明昕、成化間僧如清、嘉靖二十七年僧紹富各修建。
寶聖寺 在縣北四十里屏山之北。元致和元年,僧守俊重建,燬於兵。明洪武間,僧守邦重建。旁一泉,泓然甘洌,冬夏不涸。
白雲寺 在縣北。明天順間,僧妙林建。嘉靖十六年,僧了真重建。
盤石寺 在縣北三十里。唐咸通中僧道興建。明成化間僧真通、正德間僧真明、嘉靖二十八年僧常茂各重修建。
寶公庵 在縣下三都。宋僧本覺開建,後燬。明洪武元年僧如清重建,二十四年併於長蘆寺。《觀音庵 》在竹鎮地方,內貯有藏經一部,僧隱齋建。
文殊庵 在縣北三圖。明成化間建。嘉靖十五年,僧德安重建。
白塔庵 在縣南《三圖》。元至正間,僧元傑開建,後廢。明洪武六年,僧惠祥重建。嘉靖七年重修。庵有白塔一座。
茶庵 在縣北門外。明隆慶間,邑人強立、許欽等同募建,有碑。
福興庵 在縣東門堠子鋪二十五里。王東塘建,施茶接眾。其子王振山增買庵田,曹小槐又募萬人緣,增田勒碑。
慈暎庵 在縣南四十里謝家店。明萬曆中,僧真監開建。
觀音庵 在縣南二十里葛家橋前,僧真一建。「延壽庵 」 在縣東門外。
極樂庵 在縣西門外,僧法界皈宗建。民人林大悌置,有香火田。
靈鷲庵 在縣東門外
千佛庵 在𥰓纜橋,僧雲臺建,植梅竹,今成塢。竹林庵 ,在留守左衛。
「太平庵 」 :在瓜步山。戒僧長安卓錫處,置有香火田地。
護國庵 :在《頭橋集》。
大士庵 在瓜步山下
圻塘庵 在縣西門十里,僧慈航見「一建九蓮庵 」 ,在瓜步旁草洲地方。
茶庵 在單家橋瓜步地方。
蔡家茶庵 在縣東門外瓜步路旁。
翟家庵 在官洲地方
「大士庵 」 ,「在武德衛」 地方,僧聞一建。
《地藏庵 》二,一在瓜步對過犁頭嘴地方;一在石斗門謝家店東,僧崇谷、姚守溪建。
《竹林庵 》,在武德衛,有大銀杏樹二株。
金家庵 在壺瓶嘴地方,僧修能建。
瑞佛庵 在浦口地方
香佛庵 在皇廠河南
彌勒庵 在浦口地方
寶梁庵 在皇廠河地方。
高淳縣
新化寺 在縣南五十里。舊在溧水儀鳳鄉,唐咸通元年建。宋乾道三年移建安興鄉,即今地。明洪武二十五年歸併於儒童寺。
劉莊寺 在縣西三十里。唐中和間建。宋紹興中重修,改名「顯慈。」 明洪武二十五年,歸併保聖寺。永樂中復改建垛上。諸姓重修,仍舊額保聖寺 在縣東五里。舊名「龍城。」 唐貞元中建。宋祥符中改今額。
儒童寺 在東南二十五里。唐景福中建。禪林寺 在東二十里。唐咸通中建,明初復建。龍化寺 在南五十里。唐咸通初建。
顯慈寺 在西四十里,唐中和間建,宋紹興中改今額。
飛來寺 在縣西南三里。明天啟二年中秋夜,忽有銅像彌勒一尊,端坐太平圩之東角。及旦,黃沙蔽天,知縣譚經濟即日往謁,士民咸集。譚見而異曰:「殆飛來佛耶?」 李自蕃建寺,遂名飛來。彰教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唐大中七年置,名報恩寺。宋政和間重修,改今額。明洪武間重修,鐘制最古。萬曆間,金仙殿旁一佛仆毀,腹中有《紹聖記疏》,邑人韓叔陽重修,庠生夏應鳳助之。
皇清順治二年兵燹至,十二年知縣紀聖訓捐貲為
倡修建如新
淨行寺 ,在縣東北十二里。周末有黎姓者結。
廬。其地漢明帝時,有僧構室誦經,名「潘城道場。」 唐中和三年建寺,進士劉驩撰《記》。
正覺寺 在縣西三十里。宋嘉定元年,僧妙玲請江寧縣新亭「正覺寺」 廢額建。明初,寺廢於兵火,有大鐘,移於縣治譙樓。至崇禎九年,耆民史增賢重建,仍名正覺寺。
再興寺 在縣東六十里廟岡山。舊為廟岡廟,明萬曆間,邑人知縣張應圖、僉事張應亮重建。玉泉寺 在花山縣東南四十里,開白牡丹處。三元觀 在縣西十五里。滄溪道士蔣常泰募修,並建關帝殿及文昌閣。修時得斷碑,覽之有「赤烏二年修建」 六字,知其觀原為古蹟,惜無全文可考也。
真武殿 在縣東三十五里遊子山頂。邑人霍思慶為置田。
迎真殿 在縣東四十里。舊名「羅白庵。」 明弘治二年建。嘉靖間重修,改今名。
觀音殿 在縣東六十里芮氏村。禱雨輒應,一方人民賴蔭庇焉。
靈官殿 在縣東十五里原駝岡之麓。有古椿屈曲,肖靈官法相,有禱必應。明崇禎十七年,里人李涵春捐貲倡建。
三義殿 在縣西南三十里垛上村。古關王廟,今重修,以《三義》名。
三元殿 一在縣西南十里,明萬曆三十三年重建。一在縣南三十里塗泥坊,明萬曆間建。祠山殿 在縣北二十五里,庠生韓無疾建。華國殿 在縣西南十五里相國圩卞村舊蓮花蕩,今改。
藏經閣 ,在保聖寺內,明崇禎間,邑人徐一范建,藏經四櫥。
觀音閣 在永濟橋頭。明隆慶二年,邑人陳顯四建。
紫微閣 在縣東十五里。明萬曆間,邢氏建。銀林庵 在廣通鎮壩北。宋元祐間,祀五顯。明萬曆十四年,居民倡建今庵。
慈雲庵 :在襟湖門外,順治十四年建。
淳西庵 在縣西北二里。明洪武初,居民王茂一、夏裔同建。廟後王霖瓏、夏良心捐建今庵。鐵佛庵 在縣西三十里西陡門。明隆慶二年,耆民孫詔、吳薪同砌,謂:「陡門為永豐圩,旱澇瀦洩所關,門近丹湖險要,人煙散逸,未便看守」 ,詔捐基建庵。萬曆十五年,圩破庵廢,詔子稀捐貲重建,僧楚禪募鑄鐵佛三尊,庵因以名。「稀」 ,復捐田一十五畝。僧高鳩倡重修,一方永庇。
泗洲庵 在縣東四十里,明洪武十年建。李溪庵 在縣東五十里,宋寶祐三年建。韓城庵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韓城寺」 ,明正德末年移建。
茶庵 一在保聖寺東,一名「永昌亭。」 明萬曆二十五年,胡仙建。一在甘村,甘仁壽建。一在淳東庵,陳景朝建。一在縣東六十里,明崇禎間楊一科、一棣建。一在縣西南二十六里,明崇禎間陶和吳氏倡建。一在縣西南官路。
皇清康熙年間,邑庠生陳復顯建。
鄧林庵 在縣東三十里前村渡。
儀鳳庵 在廣通鎮壩三里,建平,呂維進建。觀音庵 在縣東六十里。
金塘庵 在縣東五十里。
誠應庵 在縣東六十里。明嘉靖四十二年,邑副使張蘊重建。
廟岡庵 在縣東六十里。明萬曆二十五年,邑僉事張應亮重建。
禪和庵 在縣東六十里,松兒鋪西。
千佛庵 在縣南三十里水碧橋左。明萬曆間,木樨王姓捐建。
普渡庵 在縣東六十里,庠生湯彥仍倡建。東陵庵 在縣東南七十里。明洪武間置。普濟庵 在永豐圩川心埂。
香林庵 在縣東南三十里。
潮音庵 在縣東南十五里,明永樂間建。「廣慧庵 」 在徐村凸。
上茶庵 在縣東六十里,普潤庵之上。里人周連城捐貲倡建。庵外有亭,飲憩行人。
普潤庵 在縣東六十里。僧希孟建。里人張司重以「普潤」 額之。
蓮塘庵 一在縣西十五里滄溪,即萬壽堂。僧弘玉募重修。一在縣二十里蓮花塘。
永豐庵 在縣西三十里。
白雲庵 在縣北二十里鵬池山。明萬曆間邢繼鯤建。
招遠庵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明萬曆中,知府韓邦憲析當嵒園地重建。
藕花庵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彰教寺南水中秀墩上。明萬曆間,邑人韓邦本建。
廣惠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郭村,夏姓,於明萬曆間建。
《地藏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馬城山後。邑人許承輔倡建。
淨土庵 在縣東北二十里油榨村。
蘭若庵 在縣西南十五里,茅城葛至煥倡建。福應庵 在縣東三十里。孔貞司建。
醒龍庵 在縣東三十里。
水月庵 一在縣東北十五里駝岡之左。一在縣西三十里,卞姓造。
淨土庵 在縣東六十里。明崇禎二年建。秀水庵 在縣南十五里。明崇禎間建。
月水庵 在縣西二十里毛家嘴地。
慈孝庵 在縣東七十五里。明崇禎三年,僧澄起建。金壇翰林蔣超《序》:「澄起為淳溪陳尚義第九世孫,度己無嗣,遂出世焚修,以報罔極。」 庵名「慈孝」 者,志感慕也。
問渡庵 在縣治南官渡口。明崇禎六年,楚僧聞修募建。前有茶亭,崇禎八年建。
錦繡庵 在縣西南三十里。明崇禎間建。德水禪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明崇禎七年傅夢鯉建。僧月印清規肅然,圓寂,有塔在焉。天木庵 在縣東六十五里。明崇禎八年庠生楊維空創為「塋庵。」
龍悟庵 在縣西北三里。明崇禎十七年,僧林叟募建。
永義庵 在縣西南三十里,順治十年建。「密因庵 」 在縣南二十里,順治初年建。
集慶庵 在縣南二十七里垛上村。順治二年,劉姓建。
莖化庵 在縣東二里西舍。順治四年,鄭宗泰、鄭萬中、魏應春、陳象憲、陳鼎鉉捐資建。
土地庵 在永豐鄉一字埂。
永渡庵 在縣東十五里桃花澗。吳可南、僧通曉倡建。
崇慶庵 在望陽門外儒學左。邑士唐明典以《形家言》「黌宮巽方,文星乏振」 ,遂捐貲倡建。庵後科目連登,咸謂有驗。縣丞孫旭芳更華飾之。順治十三年,知縣紀聖訓捐貲建亭於前。
福壽庵 在縣東十五里,吳可南捐貲倡建。懶雲庵 在縣東三十五里遊山。順治十二年,陳森梅、僧懶雲建。
準提庵 在縣西南七里。順治九年,吳學經施地捐貲建。
永豐庵 在縣西十五里。葛氏建。
蘆墩庵 長蘆夏氏建
竹城庵 在縣東三十里,今廢,石像存。
鳳岡庵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明萬曆間,史希義捐貲倡建,施田三畝,以奉香火。
蓮墩庵 在縣治西南一里。明萬曆三十四年,庠生陳毓靈倡建。
元龍庵 在縣東七十里。明萬曆四十年,民陳謹倡建。
餘慶庵 在縣東北六里魏塘。明萬曆四十六年,耆民袁守本建,子光應「重修。」
萬明庵 在縣西河中新墩上。僧無慧建,庠生陳一科、霍思慶捐建。
永濟庵 在縣南一里
淳南庵 在縣南十里。沈銘鏘為鎮雙橋建。知縣項維聰嘉其行,題曰「功高驅石。」
法華庵 在縣西二十五里。
鎮豐庵 在縣西十五里。滄溪四姓公建。永鎮庵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花庵。」
崇祠庵 在縣西十五里張家垛,為縣塞水口。廣惠庵 在縣東三十里遊山,黃秉石倡建。青蓮庵 在縣東二十五里,庠生孔尚望倡建。東渡庵 在門陡圩,徐待聘建。
曇華舍 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國圩沈村之西。《永慶叢林 》在縣東七十里,明天啟二年建。九龍庵 在縣東南四十里花山澗口。居民吳悅、路富同建。
西蓮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芮家嘴上。明天啟九年劉姓建。在丹陽湖東。夏秋之間,西望湖中,蓮開數頃,因以名庵。
尋真觀 在治北
萬壽觀 在寶陽門外,宋時建正殿,祀《真武帝君》,乃本縣習儀之所。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項
維聰重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紀《聖訓》重修。
祠山觀 在縣治南,元至元初建。
江寧府驛遞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上元縣
金陵驛 有二,宋建於長樂鄉,一名「蛇盤驛」 ,元建於青溪坊,有水馬二站。每年馬價、工食、草料等項,共銀七千二百五十六兩八錢。內除原編鎮江府協濟夫馬銀一千四十四兩,又揚州府屬協濟銀四十二兩,又和州協濟銀五十兩,又寧國府屬協濟銀三百二十四兩,新撥寧國府操馬銀四百八十兩,又太平府操馬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又鎮江操馬銀一千五百六十兩。又廣德州操馬銀五百四十兩。又句容縣海防抵給銀六百零四兩三錢二分。以上各府州縣協濟,共銀五千七百九十六兩三錢二分。除抵給外,寔徵《條編》銀一千四百六十兩四錢八分,遇閏加銀一百七十二兩六分六釐零。
龍灣水站 在金陵鄉。座船水夫一百二十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外修船銀二兩,共銀一千一百四兩。內減編江寧縣原編操院,座船修理銀二十四兩,寔編銀一千八十兩,遇閏加銀二十七兩;紅座船水夫六十四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該銀四百六十兩八錢。外,遇閏加銀三十八兩四錢。接遞水夫二百七十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該銀一千九百四十四兩外,遇閏加銀一百六十二兩。
城東鋪 在縣東十里。舊名「東門鋪。」
磨石鋪 在縣東二十五里。
麒麐鋪 在縣東四十里。洛家鋪 在縣東五十里。
張橋鋪 接句容界
高橋鋪 在縣東南二十里。
淳化鎮鋪 在縣東南四十里。
索墅鋪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土橋鋪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
府前總鋪 在縣西南
三山鋪 在府前,總鋪西南五里。
江東鋪 在三山鋪西南十里。每年馬價、草料、工食等項,共銀四千二百七十六兩四錢。內除原編本地「五城房」 號協濟銀五百兩。又寧國府屬驛傳協濟銀三百四十六兩二錢;又徽州府屬夫馬銀一百五十四兩四錢。又寧國府屬銀二百八十三兩三錢三分。又句容縣海防抵給銀二百四十一兩三錢三分。以上各款,共協濟銀一千五百二十五兩二錢六分。除抵給外,實徵《條編》銀二千七百五十一兩一錢四分,遇閏加銀二百四十九兩三錢七分二釐五毫一絲。江寧縣:
秣陵驛 在舊縣治南,今廢。
臨江驛 臨江晉置縣名,「驛」 從之,今廢。
大勝驛 在大城港口。站船水夫一百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七百二十兩,遇閏加銀六十兩,支應銀一百七十六兩,遇閏加銀一十四兩六錢六分六釐零。
按「《龍江水馬》驛」 站船水夫一百五十九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千一百四十四兩八錢,遇閏加銀九十五兩四錢;支應銀三百兩,遇閏加銀二十五兩。
江寧驛 在縣西南六十里。古江寧縣地,後徙縣置驛。元名為「站」 ,今復名「驛。」 路達釆石至太平府。每年馬價、草料、工食等項,共銀三千兩。於順治十年閏六月內,奉江南總督部院馬題,部覆准撥給抵兌浙省協濟馬價銀二百五十二兩,二項共銀三千二百五十二兩,遇閏加銀二百七十一兩。
七里店鋪 在縣西南七里。
陰山鋪 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五里牌鋪 在縣西南三十七里。
鍾家岡鋪 在縣西南四十二里。以上四鋪,俱係裁革。
馬塘山鋪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
木龍亭鋪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
葛家岡鋪 在縣西南九十里,接太平界。按《金陵志》,西路鋪九,今併為七,唯葛家岡鋪仍舊名。
其餘八鋪,曰越臺、石子岡、官莊、板橋、江寧鎮、三城、湖青、松林、「銅井。」
蔡園務鋪 在聚寶門外東南二里。一路接高橋鋪,入上元界。
河亭橋鋪 在縣南十五里。
殷巷鋪 在縣南三十里。
元武橋鋪 在縣南四十里。
秣陵鋪 在縣南五十里。
茅亭鋪 在縣南六十五里。
烏剎橋鋪 在縣南七十五里,接溧水界。按東路鋪九,惟元武、秣陵、烏剎三鋪仍舊名,其餘六鋪,曰土門、夾岡、遲店、清水亭、李村路口。
句容縣
雲亭驛 在縣治西。先經裁革,明成化間復。後以驛館改察院,於察院右另建驛館,扁曰「雲亭公館。」 原額馬價銀九百八十二兩三錢二分。又《海防》抵給銀一百九十兩。又巡撫周咨准撥補缺額馬價銀一千五百一十八兩六錢五釐二毫二絲八忽。又部文准撥給抵兌浙省馬價銀一百五十二兩,遇閏加銀二百三十六兩九錢一分四毫三絲步夫六十三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四百五十三兩六錢,遇閏加銀三十七兩八錢;支應銀三百八十九兩二錢,遇閏加銀三十二兩四錢三分三釐三毫三絲。
龍潭鎮水馬驛 在縣治七十里瑯琊鄉龍潭鎮。宋淳熙十二年,令錢良臣建。永樂十三年,令徐大安重建,尋為江濤衝駁。成化十一年,驛丞劉謙度地舊基之南,重為營造,驛丞林輯繼之。始畢其工,原額馬價銀四百一十八兩三錢三分,又巡撫周咨准撥抵缺額銀八百零八兩一錢二分六釐八毫二絲六忽;又部文:准撥抵兌浙省馬價銀一百九十八兩,遇閏加銀二百零二兩三分八釐一絲。步夫四十五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三百二十四兩,遇閏加銀二十七兩;支應銀二百二十兩,遇閏加銀一十八兩三錢三分三釐零。
總鋪 在縣治前平理橋南。
謝培鋪 在縣東二十里,來蘇鄉。
上蘭鋪 在縣東三十五里,望仙鄉。
時清鋪 在縣南二十里福祚鄉。
南寧鋪 在縣南四十里上容鄉。
土橋鋪 在縣西二十里,通得鄉。
東陽鋪 在縣西北六十里瑯琊鄉。
澗西鋪 在縣北十五里鳳壇鄉。
鮑亭鋪 在縣北六十里瑯琊鄉。
鳳壇鋪 在縣北六十里鳳壇鄉。
廟林鋪 在縣北六十里仁信鄉。
仁信鋪 在縣北六十里仁信鄉。
玫潭鋪 在縣北七十里仁信鄉。以上十四鋪多廢。明萬曆二十九年,知縣茅一桂重造。時清謝培二鋪復議增造。
十里鋪 在縣東十里
趙鄉鋪 在縣南
新坊鋪 在縣西十里
行鄉鋪 在縣三十里
淤鄉鋪 在縣東南二十里。
東廠鋪 在縣東北四十里。以上遞運鋪二十處,而縣前總鋪居其一。自縣前鋪東至白兔鎮、丹陽界,四十五里。有上蘭、謝培二鋪;西至土橋、上元界,二十里,有土橋一鋪,每鋪兵六名。南至望湖岡、溧水界,四十五里,時清、南寧二鋪,每鋪兵四人。北至龍潭七十里,澗西、鮑亭二鋪,每鋪兵二名。東南至茅山、金壇界,五十里淤鄉一鋪,兵一名。東北坎橋仁信鋪,西北東陽鋪,沿江各數十里,設有六鋪,每鋪兵四名。縣前總鋪兵六人,鋪司一人。其工食,各量道里遠近、文移勞逸以為差等。
溧陽縣
太平驛 在縣治西街。宋太平興國初建。明嘉靖間,陸子遹重置。今廢。
澄清驛 在西北六十里上興埠。元至正丙戌,知州蒲里翰建,今廢。
縣前總鋪 在西門內。鋪兵五名。西路六鋪、南路三鋪。
十里鋪 舊在縣西十里,明弘治間移建蔣店,曰「蔣家鋪」 ,去縣十五里,濱河。
小山鋪 舊在烏山,明弘治間移建李家渡,曰「李家鋪」 ,去縣西三十里,濱河。
中橋鋪 去縣西北四十五里。
六里鋪 去縣西北五十五里。
黃蓮鋪 去縣西北六十五里。
牌岡鋪 去縣西北七十五里。
長巷鋪 去縣南十里
團圓鋪 去縣南三十里,近宜興界。
殷家鋪 去縣南二十里。
西路衝要兵五名;南路偏僻兵四名,共鋪兵四十七名。
溧水縣
縣前總鋪 舊在北門外通濟街南。明嘉靖間,暫借河泊所官居之。後裁革所官鋪亦廢。尚書鋪 在縣東十里。
茭塘鋪 在縣東二十里。
段家鋪 在縣東三十里。
楊塘鋪 在縣東四十五里。
廟塘鋪 在縣南十里
石堆鋪 在縣南二十里。
三角鋪 在縣南三十里。
孔鎮鋪 在縣南四十里。
土山鋪 在縣南五十里。
毛公鋪 在縣南六十里。
塘西鋪 在縣西二十里。
埭東鋪 在縣西四十里。
勝水鋪 在縣北十五里。
新安鋪 在縣北十五里。
烏山鋪 在縣北三十里。
上店鋪 在縣北三十里。
柘塘鋪 在縣北四十五里。以上十八鋪,俱明正德間知縣何東萊建。每鋪置一坊,書路之遠近。嘉靖間,知縣張問行修。萬曆五年,知縣吳仕詮重修。
江浦縣
總鋪 近縣治
浦子口鋪 達六合路
瓦廟鋪 達和州路
高望鋪 達和州路
蛇沖鋪 達和州路
橫路鋪 達和州路
號岡鋪 達和州路
石山鋪 達滁州路
黃岩鋪 達滁州路
東葛城鋪 達滁州路
西葛城鋪 達滁州路
六合縣
縣前總鋪 在縣前直街西,稅課局北。
馬橋鋪 在縣東十里
堠子鋪 在縣東二十五里。
林家鋪 在縣南一十五里。
梁塘鋪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本縣至江浦中火處。明成化間,知縣唐詔建。舊鋪簡陋,使客止宿,多即民居。嘉靖三十一年,知縣董邦政添設重建。房屋整好,牆圍完固。
駱家鋪 在縣南六十里。
程駕橋鋪 在縣西二十里。明成化間,知縣唐詔建。近廢地與興武衛易學旁基址。
按各鋪,今惟「縣前總鋪」 及《梁塘鋪》尚存,餘皆全廢,尚未修。
高淳縣
縣前總鋪 在縣治左
南塘鋪 在縣東十里
尋真鋪 在縣東三十里。舊有郵舍,久頹。康熙十六年,知縣劉澤嗣重建。
雙牌鋪 在縣東三十里。舊名「舊鎮鋪。」
沛橋鋪 在縣東四十里。舊名「遊山鋪。」
駝頭鋪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湯師鋪。」
松兒鋪 在縣東六十里。
永豐鋪 在縣南十五里。
仙人鋪 在縣南十五里。順治九年,知縣崔掄奇建。
永寧鋪 在縣南二十六里。舊在下水陽,順治九年,知縣崔掄奇移建。。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