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5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五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三卷目錄

 揚州府部彙考一

  揚州府建置沿革考

  揚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揚州府星野考

  揚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七百五十三卷

揚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

揚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後屬越。戰國屬楚。秦為九江郡地。漢初淮南國,後更吳,又更江都,又為廣陵王國,置廣陵、江都、高郵、平安四縣隸之,屬臨淮。東漢改廣陵郡。三國屬魏,復屬吳。晉移廣陵治於淮陰。東晉分郡地置海陵、山陽二郡,又置如皋縣,隸海陵。劉宋、南齊因之,屬南兗州。北齊改東廣州。北周改為吳州。隋初,為揚州。大業初,改江都郡。唐初,復為南兗州,改邗州,尋為揚州,治江都,置大都督府。天寶初,改廣陵郡。乾元初,復為揚州,置淮南節度使。上元中,置寶應縣。五代楊吳都此,改江都府。南唐以為東都,置泰州及泰興、興化縣。周世宗取揚州,仍置大都督節度使,置通州及海門縣。宋初因之,後屬淮南東路。建炎後,陞為帥府。元至元中,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後改為揚州路,隸江北淮東道。明永樂中,置淮海府,後改維揚府。成化間,復稱揚州為直隸府,改真州為儀真縣。領州縣凡十:

皇清因之,隸江南省江蘇布政使司。康熙十一年,以

海門瀕海坍沒,改為鄉。領州三。縣六

江都縣:附郭。

漢置江都縣,以江水都聚於此名,屬廣陵國,與廣陵縣並置。東漢因之,又輿縣地。晉屬廣陵郡。南北朝宋齊因之,又析置齊寧縣,隨廢。梁改江陽縣,屬海陵郡。北齊置江陽郡。隋罷江陽郡,復江都縣,屬江都郡。唐始以江都為揚州治所。五代南唐以江陽省入廣陵。宋熙寧間,省廣陵入江都,為揚州治。元揚州路治。明初為淮海府。又維揚府治。後揚州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一十八里。

儀真縣

漢、晉俱江都縣地。唐置楊子縣,屬廣陵郡。五代楊吳改「永貞」 ,屬揚州。宋陞建安軍,復改楊子縣,後陞軍為真州,以縣屬之。政和中,置儀真縣。元陞真州路,後復為真州,屬揚州路。明洪武初,改真州為儀真縣,省楊子入之,屬揚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四里。

泰興縣

漢、晉、唐俱海陵縣濟川鎮地。五代南唐析置泰興縣,屬泰州。宋初因之,後徙治今所,屬揚州。元屬揚州路。明屬揚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一十二里。

高郵州

周吳邗溝地。秦築郵亭,因名秦郵。漢置高郵縣,屬廣陵國。東漢屬廣陵郡。晉屬臨淮郡。南北朝宋屬廣陵郡。齊因之。梁置廣業郡,又置竹塘、三歸縣。隋復高郵縣,屬江都郡,餘郡縣並廢。唐因之。五代楊吳屬揚州。宋置高郵軍,建炎中,陞為承州,割泰州之興化屬焉,尋復為軍。元陞高郵路,後改為府,增寶應屬之。明降為州,屬揚州府。領二縣如故。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六里。

興化縣

漢、晉、唐本海陵縣地。五代楊吳始置興化縣,屬揚州。南唐屬泰州。宋紹興改為鎮,後復為縣,屬高郵軍。元屬高郵府。明屬高郵州。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二里。

寶應縣

漢平安縣,屬廣陵國。東漢屬廣陵郡。南北朝梁置陽平郡及石鱉縣。隋開皇郡縣並廢,置安宜縣,屬江都郡。唐上元中,因獲定國寶,更名寶應,屬淮陰郡。宋寶慶中,陞州,屬山陽郡。元初為軍,後改府,尋罷為縣,改屬高郵府。明屬高郵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四里。

泰州

漢海陵縣。本臨淮郡。東漢省入東陽,屬廣陵郡。晉為海陽縣,屬如故。南北朝宋復為海陵。齊置海陵郡,以寧海縣屬之。梁郡如故。隋罷郡,復海

陵縣,屬江都郡。唐改吳陵縣,置吳州,尋廢州,縣復故,屬揚州。五代楊吳置海陵制置院。南唐陞為泰州,析置海陵縣屬之,後入于周。後周陞團練州。宋復為泰州。元初陞路,後為州,屬揚州路,領海陵、如皋二縣。明仍為州,屬揚州府,省海陵入府。州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八十七里。

如皋縣

漢、晉本廣陵地。東晉始置如皋縣,南北朝、宋、齊俱因之。隋省如皋,置寧海縣,屬江都郡。唐析海陵地置如皋鎮。五代南唐復陞為縣,屬泰州。宋、元、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二里。

通州

漢、晉、唐本海陵縣東境地。五代南唐置靜海都鎮制置院。周改靜海軍,尋置通州,領海門縣,以僻在海隅名。宋改崇州,尋復為通州,領靜海、海門二縣。元陞通州路,後復為州,屬揚州路,領縣如故。明仍為州,屬揚州府,省靜海,領崇明、海門二縣。洪武初,割崇明屬蘇州府,州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七十七里。康熙十一年,以海門縣城

被海潮衝圮,廢為海門鄉。其編戶一十四里,歸併通州,共編戶九十一里。

揚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揚州府疆域圖

揚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抵如皋縣掘港場,三百六十里,又東至舊海門縣呂四場,一百二十里。

西抵鳳陽府天長縣界,七十里。

南抵瓜洲,揚子江四十里。

北抵淮安府山陽縣界二百八十里。

東南抵通州狼山

東北抵淮安府鹽城縣界。

西南抵江寧府六合縣界。

西北抵鳳陽府天長縣界。

自府治至江寧府省城,水陸俱二百四十里至。

京師、水陸俱三千一百二十五里

東西廣五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五里。《江都縣》。

江都,附邑也。東抵泰州,斗門九十里。

西抵本縣安州鄉,一百里。

南抵本縣「瓜洲鎮」 ,四十五里。

北抵高郵州「露筋廟」 九十里。

東南同府至

東北抵高郵州界

西南同府至

西北同府至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儀真縣》:

府西南七十五里為「儀真」 ,東抵江都縣烏塔溝四十里。

西抵六合縣褚家堡四十里。

南抵揚子江五里

北抵天長縣樊公店六十里。

東南抵江都瓜洲及鎮江界。

東北抵江都縣界三十里。

西南抵和州舊烏江縣七里。

西北抵滁州來安縣六十里。

自本縣至江南省一百二十里。「至。」

京師,水路三千七百里,陸路二千四百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泰興縣

府東南一百四十里為「泰興」 ,東抵如皋縣界六十七里。

西抵丹徒縣,圌山九十里。

南抵靖江縣「馬馱沙」 四十里。

北抵泰州廟灣六十里

東南抵靖江縣展蘇港

東北抵泰州界及如皋縣界。

西南抵丹徒縣界

西北抵江都縣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高郵州

府北一百二十里為「高郵」 ,東抵興化縣河口鎮八十里。

西抵天長縣凌塘橋八十里。

南抵江都縣「露筋廟」 三十里。

北抵寶應縣界首鎮六十里。

東南抵泰州城二百里

東北抵鹽城縣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抵六合,縣城二百里。

西北抵盱眙縣,山二百五十里。

自本州至江南省三百三十里。《至》。

京師,水路三千三百里,陸路三千一百一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興化縣:按:「以下二縣隸高郵州。」

州東一百二十里為「興化。」 東抵泰州丁溪場四十五里。

西抵高郵州河口鎮五十里。

南抵泰州蚌,沿河三十里。

北抵淮安府鹽城縣界六十里。

東南抵泰州西谿鎮,一百二十三里。

東北抵本縣白駒場,一百二十里。

西南抵泰州樊汊鎮八十里。

西北抵淮安府鹽城縣沙溝鎮六十里。

自本縣至府城二百四十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寶應縣

州北一百二十里為「寶應」 ,東抵淮安府鹽城縣射陽湖中流一百一十里。

西抵盱眙縣衡陽村,一百三十里。

南抵高郵州界首鎮六十里。

北抵山陽縣黃浦鎮二十里。

東南抵興化縣界

東北抵鹽城縣界

南抵天長縣界

西北抵清河縣界

自本縣至府城二百四十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泰州

府東一百二十里為「泰州。」 東抵本州拼茶場一百一十里。

西抵江都縣,斗門三十里。

南抵泰興縣廟灣四十里。

北抵興化縣「凌亭」 八十里。

東南抵通州界

東北抵海

西南抵鎮江府丹徒縣界。

西北抵高郵州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如皋縣》:按:「如皋隸《泰州》。」

州東南一百六十里為如皋縣。東抵海濱,掘港巡檢司一百二十里。

西抵泰興縣界,六十里。

南抵江濱石莊巡檢司六十里。

北抵泰州廟灣三十里

東南抵白蒲鎮,接通州界。

東北抵海

西南抵泰興縣界

西北抵泰州廟灣

自本縣至府城二百八十里,至「江南省」 水路五百三十五里,陸路五百一十里,至

京師,水路三千五百五里,陸路二千二百十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通州》。

府東四百二十里為通州,東抵海門縣呂四場界一百一十里。

西抵揚子江十里

南「抵揚子江」 ,狼山十二里。

北抵如皋縣界六十里

東南抵海

東北抵海

西南抵江

西北抵如皋縣界

自本州至江南省,水陸俱六百七十里至。

京師,水路三千五百里,陸路二千四百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七十二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江都縣附郭。

揚雄《揚州牧箴》:「矯矯揚州,江淮之滸。」

鮑照《蕪城賦》:「重江複關之隩,四會五達之莊。」 《宋淮揚志》:「承平繁華之會,多事馳騖之衝。」 《舊志》:「陸集輸蹄,水連梯航,驛郵供帳無虛日。」 《真德秀奏議》:「陂湖聯郡,沃壤無際,天賜南兗以屏幃。」

《宋李傳記》:「六路轉輸五塘,蓄洩東南粟,趨赴之要衝也。」

《府志》。岡阜綿亙相屬,若起若伏。高、寶諸湖受西山汊澗,匯為巨浸。以射陽、廟灣為委,控引淮河,與海相接。循海而南,諸鹽場所相望棋列。捍以堤堰,防潮汐奔突,為兩淮鹽筴所自出。大江澎湃,迄與海會。其迴瀾觸搏,奇惝變怪,卹然足駭。通之五山,狼福對峙,實長江門戶。而江左南徐諸山,若拱若揖,隱然為江北壯觀。若夫舟檣櫛比,車轂鱗集,東南數百萬漕艘浮江而上,此為搤吭沈括。所謂「百州貿易」 遷涉之人,往還其下,日夜灌輸京師者,居天下之七。維揚形勝,亦略可睹矣。

江都縣

《通志》:「襟帶江海,控接濠、滁。」

舟車商賈,水陸輻輳,東南都會,夙號繁侈。《府志》:「商旅什九,土著什一,夙號繁侈,為東南都會。」 瓜洲頫大江,引吳會,民以牙儈為業,邵伯濱湖,苦水、白塔、宜陵之間,鹽販最多,而邗溝遶城,帆檣魚貫,往來供帳無虛日,最為騷費云。儀真縣。

《通志》:「商賈麏集,闤市闐咽,東接揚楚,西控濠、滁,背淮面江,江左大鎮。」 《府志》:「瀕大江,達省會,控接濠、滁,水陸要衝,且為鹽舟抽掣之次,商賈群集,闤市闐咽,郡屬第一岩邑也。」

泰興縣

《通志》:距江濱海,為郡東南之要害。

天塹襟喉,淮海門戶。舟檣會津,東南要地。《府志》:「西南距江,東瀕海,驥渚障其東南,柴墟扼其西北。以黃橋、新市為巨鎮,以印莊、嘶馬為屏蔽。自王港、馬橋斜連孟瀆河,為南北舟檣出入襟喉,亦郡東南之要害也。」

高郵州

《通志》:三十六湖,若環若玦,水汎齧堤,隄防是急。南接運河,北連淮水,道狹而衝,共球要地。《府志》:南接運河,北連淮水。三十六湖,若環若玦,土沃水深,富有魚稻。頃者頻年水汎,齧隄沉竈,幾成澤國矣。

興化縣

《通志》:湖溪瀦匯,地處僻壤。

地介淮海,溪湖瀦匯,塗潦堪虞,壤僻差樂。《府志》:「積水窪下,江海扼其東南,淮泗枕其西北,七湖五溪,於焉瀦匯。六十四蕩,蒲葦充斥。雖塗泥苦潦,而地處僻壤,差為樂土。」

寶應縣

《通志》:「運河通漕,東南喉領。」

淮河下流屢被水患

《府志》:北距長淮,西障雲山,臨湖漸海,承水下流,衝激最險,而運河通漕,尤為東南喉領。

泰州

《通志》:區堡星羅,汙墳相半。

瀕海控淮汙墳相半

當淮海之中,汙墳相半,如海安堡城、柴墟、白蒲、黃龍壩五區,皆昔人設屯禦敵之所,最稱險要云。

如皋縣

《通志》:勢壓諸島,氣吞吳會。

「負海枕江」 ,吳越唇齒。

《府志》「東聯滄海,勢壓諸島;南控大江,氣吞吳會。挹摩訶之秀麗,拱淮泗之逶迤。形勢所在,今昔未殊。」

通州

《通志》:五山突起,狼福對峙,東南百二之金湯,瀕江控海,吳會門戶。

在郡城以東,五山突起,大江西來,直走其下,不百里入海,與青、齊諸島相峙。一衣帶水即通吳會,東南百二之金湯也。

揚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屬總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吳、楚之疆,候在熒惑。」 占:「為鳥衡。」

《漢·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地理志》:「吳地斗分,越地牛女分。」

費直分星,次斗十度至女五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分野。

蔡邕分星,「次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大雪冬至居之,吳越分野。」

皇甫謐《帝王世紀星紀》:「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吳越分。」

魏太史令陳卓言:「郡國所入宿度:廣陵,入牛八度。」

《隋書地理志》:「揚州於《禹貢》為淮海之地,在天官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得其分。」

《唐書地理志》:「揚、楚、滁、和、廬、壽舒為星紀分。」 又云:「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

唐僧一行所分。星次分野,南斗、牛、女星紀之次也。丑初,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其分野「自廬江、九江負淮水之南,盡臨淮、廣陵,至於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郡。西濱彭蠡,南涉越州,盡蒼梧、南海,古吳、越及東南百粵之國,皆星紀分也。南斗在雲漢之流,殷淮、海之間,為吳分;牽牛在南,河浸遠」 ,故其分野自豫章東達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

《宋史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東垣南第六星曰吳越。」

《元史·天文志》:「星紀之次,揚州之分。」

《明清類分野書》:「吳分野,斗牛在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屬吳越,分揚州。」

《泰興縣志》:「揚州於古地包吳、越,最稱廣衍,今之揚州,不過十屬耳。」按稱「十屬」 ,統《海門縣》而言之。乃其地既屬揚,則星亦應纏牛女。

揚州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江都縣附郭。

蜀岡 ,相傳地脈通蜀,故名。上有蜀井,一名崑岡。鮑照《蕪城賦》,軸以崑岡謂此。或曰:蜀者,獨也。謂揚州獨有此山,其亦未考又有獨岡者乎?《洪武舊志》,揚州山以蜀岡為首。朱子曰:「岷山夾江兩岸而行,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 又曰:「自嶓冢漢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揚州而盡。」 今江北塗山,乃禹會諸侯之所。晉周馥曰:「淮揚之地,北阻塗山。蜀岡蓋塗山一支耳。舊《志》曰:蜀岡,上自六合縣界來,至儀真小帆山入境,綿亙數十里,接江都縣界。迤邐正東北四十餘里,至灣頭官河,水際而微,其脈復過泰州及如皋赤岸而止。今《儀真志》載:蜀岡在城北二里。王安石詩:『城郭千家一彈丸,蜀岡臃腫作蛇蟠。眼前不道無蒼翠,偷得鍾山隔水看』。」 蓋專指儀真蜀岡也。

甘泉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大儀鄉。高二十五丈,周二里,上有井曰甘泉。七峰連絡如斗,平地錯落,諸圓岡凡二十八,若星拱然。第一峰環視諸山,在江南者羅列如坐前。舊《志》云:「或謂漢廣陵厲王塚。」 按《寶祐志》,「厲王胥塚在東武鄉。」 《郡國志》載:「厲王塚,歲旱,鳴鼓遶之,輒致雲雨。」

浮山 在縣西五十步,禹王廟前。有石出地高三尺二寸,長四丈五尺,闊一丈一尺,其狀如鐵,不生草木,以其浮於地上,故名。郭士璟詩:「支機一片落蒼茫,砥柱何勞版築忙。安得百川浮百石,浪花沙捲盡成桑。」

金櫃山 ,在縣西七里善應鄉。高十丈,周二里,地多墓田,青烏家以為「黃金入櫃」 云。

馬鞍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大儀鄉。高一十三丈,周三里,狀如馬鞍,因名。

得勝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大儀鄉。高七丈,周二十五里。宋紹興初,韓世忠敗金人於此,因名。蓆帽山 在縣西北一十二里大儀鄉。高七丈,周二十五里,狀如蓆帽,因名。俗稱「帽兒墩。」 小金山 在北門外。宋熙寧間,丞相陳升之來判揚州,創閣於子城上,曰「雲山。」 呂申公為守,又新之。淳熙間,鄭興裔撤玉鉤亭,增而大之,名「雲山觀。」 寶祐間,賈似道復建雲山閣於小金山,即環碧亭址建,亭臺精舍俱備。東望海陵,西望天長,南揖金焦,北眺淮楚。其下為深沼,又為平野堂,即觀稼堂舊址。春日卉木競發,揚人遊觀不絕。今荒寂已久,有不知此山之名者矣。

北洋山 :在城西三十里。

盤古山 在西興鄉,去城三十里,上有盤古墓,俗呼「廟山。」

土山 二一在南門外西隅,一在新城廣儲門外。明萬曆二十年,秀水吳某守揚州,濬河積土築而成也。舊名「土山」 ,樹以梅,遂呼「梅花嶺。」 萬曆三十三年,太監魯保重修,揚州知府朱錦有《碑記》,當道檄毀之,存其堂與樓,為諸生講學之所,名「崇雅書院。」 兵燹之後亦廢。今嶺前有史可法墓,蓋藏衣冠處也。

夾岡 在縣東北七里大儀鄉。東接灣頭鎮淮子河口,與蜀岡相屬。

浮城岡 ,在縣北二十八里豐樂鄉新城湖。山周四十餘丈。

桃花岡 ,在縣南一十五里永真沙。《寰宇記》云:「上有吳王廟。」

九龍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豐樂鄉。下接湖水。

蠻王阜 在縣東南五里第二港。《舊傳》云:「金主亮軍於此」 ,築土牆,週圍十五里。

駱駝嶺 在縣北開明橋西。其地形如駱駝,因名。今江都縣儒學在焉。

蒙谷 ,在縣東北五里竹西亭之北。

康山 新城內東南隅,舊在姚思孝給諫宅內。其上構堂,董其昌為題扁曰「康山草堂。」 以武功康海削職後,曾來此地與客讌飲彈琵琶處,故名。

皂角林 在城南三十里。宋制置使劉錡拒金人,奏捷於此。

東原 在宜陵東南十二里。有東原草堂、芙蓉別業、小香居、新柳堂、梅西堂諸勝蹟。舊為進士宗名世讀書處,今圮,碑記尚存。其孫元鼎仍力學躬耕于此。有《東原讀書圖》,四方士題詠甚多。揚子江 在郡東南。水發於岷山,下三峽,經九江數千里,曲折匯衍而下。過金陵,由瓜步下小帆山,逕儀真境,東下于鎮江分界。東北趨江都,出泰興界,入江寧鄉,為如皋縣境。東過天生港,至通州入海。《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通州蓋朝宗處也。其地澇則容水,旱則引潮,沿江之田,凶歲無憂。然漲沒不常,沙橫水急,為隄岸之害。又云:江水出于岷山,經東陵、內方,至于大別,而與漢合,東匯澤為彭蠡,東馳千里,而朝宗于海。此江之正派也。其在揚子者,西自黃天蕩西牛步沙,由瓜步小帆山達于縣境,橫亙百有餘里,與京口分界,迄東北入海,所謂「揚子江」 也。

大海 ,在郡東北。自鹽城而南,經興化、泰州如皋,折而東,通州海門諸鹽場,皆其濱也。至呂四場東南廖角嘴,始與江合。唐大曆中,黜陟使李承式創築捍海堰。宋開寶間,知泰州王文祐加葺。天聖初,范仲淹監西溪鹽倉,力請發運使張綸疊石重築,長一百四十三里,闊三丈,高一丈五尺,始無海患,至今賴之。近堰為風潮少損,每鹹水汎溢,田為斥鹵,比年屢受其害,必時加修治,方可永利。

淮水 ,按郭璞《山海經》,「淮水出義陽平氏縣桐柏山,山東北經汝南、汝陰、淮南、譙國、下邳,至廣陵縣入海。」 盛儀曰:「准無至廣陵入海之理,璞豈誤聞?或一時水泛偶經耶?」 近來黃河南注,與淮合流,併衝翟壩、周橋,泛入高、寶諸湖,而清水潭以決揚,併受淮之害。景純之言始驗云。

邗溝 「周敬王三十四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時夫差欲霸中國,乃築城廣陵,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謂之邗溝。」 漢吳王濞煮海為利,復開邗溝,自茱萸灣下抵海陵倉,及如皋蟠谿,以通鹽艘。隋煬帝幸江都,命尚書左丞皇甫

某發淮南諸州兵丁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旁植以樹。蓋前此揚州西北自末口達六合入江,東北自射陽湖入淮,至是始自揚子達六合,自山陽瀆入淮矣。運河 在縣東南,即古之邗溝也。或作「漕河」 ,又作「官河。」

沙河 在縣東十里

七里港河 :在縣東北十里。

槐家河 在縣東北十五里。自陳公塘接雷塘,引水入運河。

運鹽河 在縣東北二十里。漢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此即運鹽河之始。蓋濞是時煮海為鹽云。

白塔河 在縣東北六十里。明宣德間,平江伯陳瑄所穿。南入揚子江,北際官河。其水冬涸春泛,民得灌溉之利。

新河 在城南二里。明萬曆二十五年開。伊婁河 ,在城南十五里。

山洋河 在城南六十里。河瀕宜陵鎮,南通大江。

砲山河 在城西一里,又曰「保障河」 ,蓋音訛也。龍河 :在砲山河前,東通運河。

邵伯湖 在縣北四十五里。每歲春夏,湖水漲沒,田,民苦之。晉太傅謝安出鎮廣陵,修築湖埭,隨時蓄洩,田始獲歲,民被其澤者,以比召伯甘棠,因名湖與埭焉。

新城湖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艾陵湖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邵伯鎮,東西接官河。

白茆湖 在邵伯鎮西。舊建斗門閘,官河水涸,則引湖水以濟漕。

葑塞湖 在艾陵鄉,北通淥洋湖。

朱家湖

淥洋湖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

《甕子湖 》即《淥洋湖》之曲。

七里溝

煬帝溝 在縣西北

《汴渠 》「隋大業元年,詔發丁夫百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達於淮。」

伊汀 在伊婁河

瓜洲 在城南四十里,即今瓜洲鎮地。江中積沙處為洲,形如瓜,因名。又云漕河至此分為三支,形如「瓜」 字。

《岳家蕩 》在揚子橋西。

公路浦 ,伏滔《北征記》云:「廣陵西一里水名公路浦,袁術自九江來奔,袁譚,于下邳經此,因名輿浦 。」 《寰宇記》云:「輿浦潮汐往來嘗濁,一朝忽清,太守范邈表以為瑞。」

前浦 宋王弘表略云:「聞廣陵前浦,榛蕪已久,近復開除,清源弘邃,含明內鑑。」 然莫考其地。南浦 在南門外。

西澗 在城西北三十里,今名九女澗。昔傳秦九女墳在澗側,故名。

《花山澗 》在西門外,今淤塞。

茱萸灣 在城北二十里,今名灣頭溪。吳王濞開以通海陵,後塞。隋仁壽四年濬以通漕。其側有茱萸,因名。

東灣   、「西灣   」 ,《揚子灣》。

薔薇溝 在城東北六十里,接高郵永安港。《耆舊》云:「昔之薔薇村也。」

九曲池 在城西北七里。隋煬帝奏樂于此。宋蘇轍詩:「嵇老清彈怨廣陵,隋家水調寄哀音。可憐九曲遺聲盡,惟有一池春水深。」

董井 在東城兩淮鹽運司治內,即漢江都相董仲舒故宅井也。後人號曰「董井。」

雷塘 在府城北一十里,一名「雷陂。」 唐長史李襲譽引渠水灌田。宋知州劉敞折唐舊券,以其地與民,民得其利。

瓜洲壩 在府城南四十五里。其壩有七:邵伯埭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晉謝安鎮廣陵時所築,民思其德,比于召公,故名。又名「召伯堰。」 愛敬陂 在縣西五十里,南接儀真縣。漢廣陵太守陳登濬塘築陂,百姓愛之,因名。亦名「陳公塘。」 上有石磨鐵碾。。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