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5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五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四卷目錄
揚州府部彙考二
揚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七百五十四卷
揚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揚州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编辑]儀真縣
方山 在縣西四十里。其巔四面平正,故名。舊《志》:隋六宮駐此,遂置方山府。梁建寺其上,曰興雲,後更曰梵天山。有玉子石、貓兒石、鳳凰橋、黃龍池、柴王城、康尼寺,皆頹盡。
大銅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六都。山高一百丈,周廣七里,相傳為吳王濞鑄錢之所。鮑照有詩。
小銅山 在大銅山東,兩山相接,高五十丈,周四里。亦吳王濞鑄錢之所。
城子山 在縣北六里六都,高十丈二尺,周二里,其狀如城,因名。魏主丕臨江觀兵於此,築東巡臺,立馬賦詩而還。按《縣志》,「城子山在縣北三里。」
小山 在縣北二十里六都。高五丈,周一里。宋大中祥符六年,有言此山有王氣,即其地鑄玉清昭應宮聖像。詔建天慶儀真觀,賜號「瑞應福地。」 今廢。按《縣志》,小山在縣西北十五里。
臘山 在縣北三十里五都,高五十丈,周七里。上有天井池,其水冬夏不竭。又有白龍廟,宋郡守王大昌於此禱雨有感。
甘草山 在縣西一十里七都,高八丈五尺,周一里半。嘗產甘草,因名。
尖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二里。山頂極尖,因名。
雞留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七都,高九丈五尺,周二里。舊《志》云:「伍子胥欲報浣紗女,不知其家,乃留雞於此山以祀之,因名。」
橫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七都。與方、丫二山鼎峙其間,為上沛,而橫山獨亙其北。元魏於此置橫山縣,高埒方山。山之陽有禪證寺,梁天監中所建,即昭明太子讀書堂也。僧神堅以為太子院。後黃巢兵過,以刃加神堅,不能動,膜拜而去。唐六合令郟滂有《懷古詩》。
丫山 在縣西四十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二里,兩岸並峙,俗呼奶山。舊《志》云:「黃巢嘗屯兵其間,寨基猶存。」
靈岩山 在縣西七十里。舊《志》云:唐僧神建,傳法於四祖,有「逢岩即止」 之語,後至此山遂止,因名。建道場曰靈岩寺。後更為法義禪院,在偃月岩下。前有鳳凰臺,左有鹿跑泉、白龍池、萬山亭,右有龍鬥澗、瑪瑙澗。
焦家山 在縣東北五里六都,高八丈,周五里。昔有焦姓者居山下,因名。林壑蔥秀,亦可登眺。上有三將軍廟,宋劉宰作《記》。
戴家山 在縣東二十里五都,高十丈六尺,周一里。宋景祐中,嘗鑿斷岡阜。
石家山 在甘露鄉,即石丕葬處。
牛頭山 狀若牛頭,與冶山接。巍峰聳峭,高出雲表。山人云:「有九十九峰。」
神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七都,高一十五丈,周三里,上有九江王廟。山多細石,五色各具。元郝經有《江石子記》。按《縣志》,「神山在縣西南。」
白洋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江都界。
瓜步山 在縣西七十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七里,狀如瓜。在瓜步鎮南,臨江峭絕。後魏主燾南侵,起行宮於此,諸軍同日皆臨江,即其地也。山有盤道與井,皆魏主所鑿。山上舊有燾祠。宋嘉定間,知真州李道傳撤去其像,而以祀山之神。
《南兗州記》曰瓜步山南臨江中濤水自海入江
[编辑]「衝激六百里」 ,至此岸側,其勢少衰。
小帆山 在縣西五十里七都,高九丈,廣半里,距瓜步東,矗起大江中。山無草木,石白若礬,俗呼礬山。上有落帆將軍廟。《寰宇記》曰:「小帆山,即小石山也。」 又名石帆堆。舊《志》云:山北有出佛洞。唐會昌中,汰浮屠,教藏僧神,建肉身於此。山之東即黃天蕩,江流至此,甚險,舟人過之,競乞靈焉。宋鮑照有《石帆銘》。
茅家山 與北山相對,宋郡守袁申儒嘗築塘。
其間
青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七都。高三十丈,周一十三里,其南臨江,山色常青,因以名焉。馬頭山 在縣西北。山雄秀,巔有石,高丈餘,崔嵬突出,中一穴方圓徑尺,水清不竭,人以絲懸石投之,其深莫測,世傳「有龍居焉。」 又東曰峨嵋山,北曰西陽山。
冶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林疏而秀,其上多石,又產磁石,青綠諸色。或云:山亦劉濞鑄錢處,有漢鑪鞲將軍祠。唐開元間建寺其上,曰祇洹。赤岸山 在縣西三十里七都,高十二丈,周四里。其山臨江,土色皆赤,因以名焉。羅含詩「赤岸若朝霞」 ,郭璞《江賦》「鼓洪濤於赤岸」 ,王維《送封太守》詩「風攢赤岸村」 是也。按《縣志》,赤岸在「縣西南五十里。」
蜀岡 在城北二里。按舊志,岡自冶山蜿蜒入境,綿亙數十里,東接江都,又四十里至灣頭河而止。相傳地脈通蜀,故名。
北山 在縣治北二里。宋嘉定間,郡守方信孺、袁申儒相繼築塘其間,匯水注壕,城守者賴焉。按此即蜀岡中處,其西俗傳為「康王墩。」
烏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竇家山 在縣東北八里。
馬鞍山 在縣西北,與烏山相對。
伍相林 在赤岸之東
「棗林岡 」 在大銅山西。
揚子江 在縣南,經通、泰二州入於海。
黃天蕩 在小帆山南,揚子江至大之處。大橫河 ,舊《志》云,在鑑遠亭沙洲上,宋紹興初,郡守左昌時始開,以便江船艤泊者。按《圖》,又有小橫河,距大橫稍東,蓋與之對,今湮。水皆入江。獅子河 ,舊《志》云,在靈潮堰東南,故運河也,後湮。堰南為龍舌灘,其西北為西洲。
十字河 ,狀如「十字」 ,其水四達,今為上下口,出江。
運河 即官河。自縣治西南迤東行四十里,過烏塔溝,入江都界。舊《志》云:有南北兩汊,一通靈潮堰,一通揚子江。
汊河 舊《志》:在縣東十里。其水出山澗,通官河、裏河 ,即今東關內西抵蓮花堰者。
外河 水,自裏河口閘下通濟諸閘,會大橫河入於江。
月河 舊《志》云:在縣東,水通官河,今塞。
堰河 舊《志》云:在宋翼城外,與蓮花池通。今文山祠前,河水闊處,即今塘子。北有歸水河,一名澳河,商鹽舟運至儀,叢泊於此,沙漸淤,鹺司嘗以羈運誤課為慮。康熙五年冬,知縣胡崇倫率吳廣烈、汪之珩措費開浚,深廣如舊。
靖安河 舊《志》:在七都,即沙河。江濤之險,惟樂官山李家港與黃天蕩為最。宋宣和六年,發運使盧宗原請開此河,舟人遂免覆溺之患。今湮入於江。
新河 《舊志》云:「相接有二,分曰上下」 ,下新河由黃沙潭入盧宗原開,今湮。上新河自董家渡入,郡守吳洪開。
葫蘆套河 《舊志》云:在潮閘西。其水潮至則盈,潮落則減。
懷子河 ,《方輿勝覽》云:「真州有懷子河,即今帶子港以北闊處。」 宋向子諲欲於帶子港作一壩,以復懷子河故道者此也。河西為盧家堰,前為安撫司。
「伊婁河 」 在《瓜洲》。
鑰匙河 分二派,一派西北行六七里至胥浦,直接銅山源;一派折而南行里餘為上口,入於江,名「冷家灣新河口。」 明萬曆間,知縣況於梧開城南新河 在馬驛街西,明崇禎丙子冬,流寇至六合,守備程弘達開。本欲衛城,然亦無用。豬鉤沙 在三都,與鐵釘巷相聯。
珠金沙 在珠金里。元將張弘範以兵船掠珠金沙,及宋將馮都統與阿朮戰處。文天祥詩「我作珠金沙上遊」 ,是也。
長風沙 《舊志》云:在六都。
白沙洲 在城外濱江,地多白沙,故名。按《南史》,南齊於白沙置一軍,即此。唐張若虛有「江上白沙看不見」 之句。
新洲 在縣東南五里江中。舊《志》云:按《南史》及
《建康實錄》所載宋武帝微時伐荻於此
[编辑]天寧洲 在縣南十里江中。今與南岸相連,北新洲 與北岸連。新洲之北又長一洲,故名北新洲。橫亙攔江閘河口,冬月水涸,舟楫阻塞。沙漫洲 與北新洲相連。又以形似紗帽,曰「紗。」
帽洲
真人洲 此洲初長時,江南與儀真爭前,明知縣王伉親往踏勘,斷歸儀真,故名「真人洲」 、「小真人洲。」
小新洲
仰皇洲 以上洲田,皆產蘆葦,開墾耕種。瓜步井 在瓜步山,魏主燾鑿。
慧日泉 在天寧禪寺。世傳蘇子瞻嘗於寺寫經,名其泉為「慧日。」
儒林井 在縣西古儀真觀壇上,井深百尺。蒼梧胡珵有詩:「丹井苔生天篆暗。」
宰相井 在北山永慶寺,少宰吳繁所鑿,一名「功德井。」
宣慰井 在甘露鄉
開明井 在澄清坊北,石欄鐫曰「開明之井。」 琉璃井 ,舊《志》云:在寧江門西南闤闠中,井榦光映,類琉璃云。
《騎鯨井 》一曰「四眼井」 ,故法雲寺井。
七里井 ,在縣北七里。井榦石刻結「萬萬人緣」 五字。
泰興縣
東山 :在城東六十里太平鄉,僅一土垤耳,上有關帝廟。
泰山 俗名「土山」 ,在城隍廟後。舊有東嶽廟,今廢。
後樂山 在縣後。山惟數簣,舊有後樂亭,為遊息之所,今廢。
筆架山 在學署後。積土為山,狀如筆架。康熙丙寅歲,教諭荊子邁於山下濬池種蓮,題曰「紺寒池」 ;築小臺,山上多植梧柳,題曰「光霽臺。」 山前有堂,因取蓮為「君子」 ,復題其額曰「君子堂。」 有「一水荷風吹短鬢,三更梧月照殘編」 對聯。
揚子江 :距縣一、二十里許。沙港而上、周橋而下,皆江也。
市河 ,北繞縣署後,南踰通泰橋入江,歲久淤塞,民屋其上。康熙十二年濬之,未久仍淤。城河 周繞一城,外通潮汐,與諸河接。明嘉靖間,建北水關。水昔西流,不入城,知縣段繡築壩引之,名「滾水壩」 ,水乃由關入城。今城內通泰橋等河,乃舊城河也。自是入關之水,可南踰通泰橋,出西水關入江,分引各港,甚利灌輸。當時土壩易泄,知縣陳繼疇易之以石。
皇清知縣李馨修築之,今北關分水龍王廟右有攩。
水土壩一埂衛城
龍開河 在城東,可由黃橋通界港,以達如皋、通州各場。河流委曲迴環,傳為神物所開。馬橋河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迴流與龍開河接。
通泰河 在城北二里,亦名「粯子河」 ,自縣城口岸達泰州。知縣許希孟開濬,買石建閘以去,任未成。
溪橋河 :在城東四十里。
印莊河 :在城東二十里。
趙列河 在城東南二十里,通江。
長挺河 :在城東南四十五里。
丁橋河 :在城東南六十里。
沙浦新開河 :在城東南七十里。
姜溪河 在城東南,直達靖江界河。
新河 在城西南三十里,通江。
小新河 在城西十五里。一名「磨垛河。」
得勝河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通江。
新開河 在得勝河東
鴨子河 :在城北五十里。亦名鴨子湖。
過船港 :在城西三十里,通江。
斷港 、野汊港 、李家港 ,俱在過船港南通江。
三汊港 :在野汊港內。
小心港 :在雙溝南。新河分流而東。
新港 在小心港南
葉家港 :在李家港東。
盛大港 :在城西三十里。
廟港 :在城西四十五里。
添港 在新港南
小麥港 在添港東
王家港 :在城西南三十里。與孟瀆河對洋。港: 在王家港北,通江。蔣家港, 在城西天寧莊。
馬家港 在城西南
秦家港 :在城東南四十里。
印莊港 :在新河東,通江。
沙港 :在城東南五十里。
界港 :在城西南三十里。
餘泗港 在城西南
鐮刀港 在城東南
橫港 :在城西南十五里。北通磨垛河。
蒲港 在城東南
灌濟港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通江。
陶泊港
時家港 :在小麥港西。
秀才港 :在城東六十里。
新港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明隆慶間,大雨,一夕流成。
唐家港 :在姜溪河西。
嚴家港 :在小麥港東。
匾港 在小麥港東
石碇港 、蔡家港 、廟樹港。
柏家港 :以上四港,俱在城東南境地。康熙六年,知縣李馨開濬。由是田畝無霪水之害,民食其功。
八尺溝 、界溝 、橫溝。
長溝 以上四溝俱在太平鄉。
曹溝 雙溝 以上在保全鄉。
官溝 :在城東二十里。
孟家溪 :在城東四十里。
古溪 :在城東北八十里。
尤家灣 :在城西四十里。
凌家灣 東南通新河,北通王家港。
戴家灣 :在城西南二十里。
相見灣 在城東北龍開河內。舟行雖有先後,至灣則帆檣相見,可呼而應。
洋兒蕩 在城南十五里。
蓮子蕩 在城東南六十里。
江家蕩 在城西二十里。
盧家蕩 在城北二十里。
陶湖 :在城南二十五里。
東湖 :在城東六十里。
鵝湖 :在城東六十里。
《蓮花汪 》在城中白蓮庵前。
單家汪 在縣治西
《鯤化池 》即儒學前池。
七星池 在西門橋北
化仙池 在土山旁,吳太和化仙處。
紺寒池 在學後筆架山下,教諭荊子邁種蓮處。
南沙 在曹董橋東南
孔家沙 在城西二十里。
高郵州
胭脂山 在城內州治南。上種桃杏,春雨水流盡紫,故名。
神居山 在州西六十里新安村。石山戴土俗名「土山」 ,高二十五丈,周十五里,南齊亙公嘗結庵於山,煉丹種藥成仙。山有排牙石,人數之必差,俗傳謝安嘗煉丹於此。石井,石臼猶存。井在山頂之左,大五尺,深不踰丈,其水清洌,大旱不竭,又名「石塘」 云。自此山西南聯接天長、滁、泗等山,郵城之地自此發脈,蓋一郡之鎮山也。山頂有爽氣,每遇二八月間則見。見時山上望五十里外如鏡,行人鬚眉畢見,城中西塔磚縫皆可睹。
箕山 在州東三里焦里村,今無山,惟有土阜。東山 在州東北隅,阜起高五丈,上植松柏,巔有文游臺,下有五嶽行宮。
龍岡 在州治新開湖西,與天長、泗州接界。去城九十里。
黃泥岡 去城五十里,在新安東村。
蕭陵岡 :在州治北九十里臨澤鎮後。
貓兒衝 在新安西村,去城四十五里。
馬家衝 在沛城西村,去城五十里。
包家衝
董塘坂 在神居山南,去城六十里。岡子坂 在平阿西村,去城七十里。運河 即古邗溝,南自廣陵通江,北達山陽入淮。
康濟河 在城北,亙四十餘里。明孝宗賜名,侍郎白公昂始開。
閘河 舊名「運鹽河」 ,在州治北遐觀橋下。東抵興化縣,西通新開湖,即今之東河也。
市河 在州治西新舊二城內,因通市井,故名。南濯衣河 在州治南安定橋下,西通市河。北濯衣河 在州治南通濟橋下,西通市河。廣儲倉河 在舊城南門內,東通市河。
淤溪河 在州治東南。東通淥洋湖,西抵運河。
堤
白塔河 在嶽廟東南。北通運鹽河,南抵焦里村。
城子河 自南門館驛後起,東抵各鹽場。北城子河 ,在州治東起,自南河頭至十里尖,與城子河合。
山陽河 在州治東四十五里。南通樊汊鎮,接江都山陽河界;北自三垛橋口入射陽湖,達淮安山陽縣界。隋文帝開皇七年,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即此。
橫京河 在州治東北七十里義興村。東通興化縣,西注射陽湖。
秦蘭河 在州治西六十里。自天長冶山發源,東入武安、新開等湖。
新開湖 在州治西北三里。其水東南俱通運河,久雨則漲,旱亦不涸。大抵天長以東諸水,盡匯此湖而達之於淮也。湖之長闊一百五十餘里,當其晴霽,則水光澄澈,淨如素練。其或陰風大作,洪濤洶湧,檣傾楫摧,溺而死者恆有焉。蓋境內之一險也。順治間,鄉官孫宗彝、義民吳起鯤等,置救生船二隻,值風浪起,則令人下湖探救。十六年,山東翰林李呈祥過之,白於當道,添置一隻,并以鹽錢行稅局幇貼駕船人夫工食,每歲各九十兩。所救之人,令日記簿行賞獎,著為「令。」
甓社湖 在州西三十里,通鵝兒白湖。
平阿湖 在州西八十里,通天長縣桐城河。三湖 在州西五里。《繫年錄》云:「有樊良等三湖,綿亙三百里。」 按《高郵舊志》有三湖,《新志》不載。考之《明一統志》收三湖,大率即新開甓社,而樊良據其中耳。
五湖 在州西六十里平阿東村,通天長縣桐城河。黃庭堅詩:「九陌黃塵烏帽底,五湖春水白鷗前。」 秦觀詩:「高郵西北多巨湖,纍纍相續如貫珠。」 蔣之奇詩:「三十六湖水所瀦。其間尤大為五湖。」
珠湖 在州西七十里,通五湖。
張良湖 在州北二十里,通七里湖。
石臼湖 在州西北五十里,通甓社湖。
姜里湖 在州西五十里,通塘下湖。
七里湖 在州北十七里。東抵運河,西通鵝兒白湖。
鵝兒白湖 在州西二十里,通張良湖。
武安湖 在州西南三十里,通露筋湖。
塘下湖 在州西四十里,通甓社湖。
淥洋湖 在州南三十里,通小涇溝,西南接艾陵湖,半屬江都。
仲村湖 在州東北六十里,通鼉潭湖。
鼉潭湖 在州東北九十里,通海陵溪。
郭真湖 在州東北一百四十里中臨村,通鹽城縣河。按:《東漢郡國志》,射陽故屬臨淮,有博支河。恐「博支」 誤為郭真。
石梁溪 在州西北。自天長縣發源,入新開湖。平阿溪 在州西。自天長縣發源,入五湖。樊良溪 在州北。自天長流入州界,即古之樊良湖也。按《初學記》云:「山陽郡有樊良射陽津湖。」 今樊良在郵境,射陽津湖在寶應境。想在秦時俱屬山陽郡也。
「海陵溪 」 ,高郵、興化、寶應俱有「海陵溪」 ,其實一溪也。在高郵郡內者,東北通興化縣,西抵新開湖堤。
馬家蕩 在州西北三十里黃林村,東通新開湖黃林蕩,南連葑蕩,北抵陸田,闊二里,長三里。黃林蕩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東通馬家蕩,西抵黃林村,南連葑蕩,北抵陸田,闊二里半,長三里。
羊馬兒蕩 ,在州東北一十五里故縣村,東北入海陵溪,西通賣菜港,闊三里,長四里。
聶里蕩 ,在州西三十里沛城村。南通七里湖,東至新開湖,北遶沛城村,闊二里,長三里。《扠兒蕩 》,在城西三里新溝口。
沙母蕩 在城東北四十五里。
井子蕩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
南陽蕩 在城東北
花師潭 在州北十里故縣村新開湖堤旁。「曲潭 」 ,在州東三十里三溝鋪東。
清水潭 在州北二十里故縣村新開湖堤旁,上有龍王廟。
父子灣 在州西五十里,通珠湖。
丁家灣 在州東門外一里。
落帆灣 在州北二十五里。
白水灣 在州東北八十里。
張家溝 在州北二十里,南通新開湖。一在州東二十八里,通淥洋湖。
陸漫溝 ,在州北三十里。
子嬰溝 在州北九十里。東南注射陽湖,有閘二座,久閉,宜當修復,以洩上流。
子涇溝 ,在州東北一百里。東注射陽。
小京溝 在州東南六十里,南通淥洋湖。觀溝 ,在州西北四十里。南通運鹽河,北下海陵溪。
第一溝 在州東二十里。南通運鹽河,北下海陵溪。
第二溝 在州東三十里。南通運鹽河,北下海陵溪。
第三溝 在州東四十里。南通運鹽河,北下海陵溪。
展溝 ,在州西北九十里。
戴家溝 在州西南四里。
新溝 在州西一十里。南通官河,西接塘下湖。「夾溝 」 在州西二十里。昔人開築,以避武安湖、曹莊嘴風浪之險者。
香溝 在州東南六里
菱絲溝 在州東公田村,去城二十五里。葑蕩溝 ,在州東三十里。
大涇溝 ,在州東四十里。
小涇溝 在州東四十五里。
斗門溝 在州東北十五里。
郁家溝 在州東北十里。
燒香港 一在州西北十里,通鵝兒白湖。一在州東二里,南接城子河,北抵運鹽河,西入廟橋。皆以便東嶽行宮之燒香者,故名。
賣菜港 在州北九里,通花師潭。
吳城頭港 在州西北四十里,西入五湖。馬踏港 在州東北七十里義興村。東通海陵溪,西入射陽湖。
茅塘港 :在州西十五里。
羅家港 :在城西二里。
五汊港 :在城西南十里。
楊絲港 :在州西七十里。
洋洋港 在州西
黃白港 :在州西北四十里。
太師港 :在州西南三十里,通太師營。
小堰港 :在州西北三十里。
曹家港 :在州北七十五里。
北船塢 一在西門對河,一在南門城右,《興化縣》。
陽山 在縣西四里三百步,長安鄉六都。高二丈,周二十丈。按《舊志》,楚令尹昭陽食邑在此,昭卒,立廟山旁,歲時祀之。按《縣志》,名昭陽山。孤山 在縣東安仁鄉。按《縣志》,孤山在縣東七十里,高二丈,廣五丈。
渭岡 在土橋西
市河 在城中
蚌沿河 在縣南三十五里,接陵亭鎮,與泰州分界處。
莫家河 在縣西惠政橋,下通南溪。
運河 即運鹽河,縣南四十五里,接高郵州河口鎮之豐樂橋,縣北六十里,接鄒莊至鹽城縣界首鋪
玉帶河 在北門內
蒯墩河 在縣南十里,入運河。
院莊河 在縣南十七里,入海陵溪。
博真河 在縣東南一百里,循泰州界入運河。梓新河 在縣東南十五里,自塘港西入得勝湖下運河。
蘆洲河 在縣東十三里。自得勝湖來,入南溪下運河。
車路河 在縣東三十里。自丁溪場入得勝湖,下運河。
義亭河 在縣東三十五里。自車路河入白塗河。
橫涇河 在縣東九十里,入白塗河。
捵鹽河 在縣東百二十里,循捍海堰入運河。近名「串場河。」
海溝河 在縣東北四十里,自白駒場入運河。白塗河 在縣東北十里,自小海場入運河。灌溝河 在縣北十八里,入運河,過土橋入平望湖。
和尚河 ,在縣北五里,入新溝。
仲家河 在縣北十里,入平望湖。
滑莊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自海陵溪入精陽。
溪
劉家河 在縣北七里,入新溝。
蔣家河 在縣北十二里,入平望湖。
孫家河 在縣北十二里,入平望湖。
趙家河 在縣北十七里,入吳公湖。
韓家河 在縣北三十里,入吳公湖。
王瓊河 在縣北三十五里,入大縱湖。
既濟河 在縣北四十里,入大縱湖。
盧家河 在縣北四十七里,入大縱湖。
陳岡河 在縣北四十九里,入大縱湖。
鳳凰河 在縣北三十五里,自長安入大縱湖。山子河 ,在縣西四里。南通海陵溪,轉入射陽湖。
新溝河 在縣西北一里,入平望湖。
孟家窯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入海陵溪。得勝湖 在縣東十里,舊名率頭湖。其詳載《古蹟考》。
千人湖 在縣東百二十里。隋末,有千人避地于此。
白沙湖 ,在縣東南三十里。《南兗州記》云:「湖岸多白沙,故名。」
鯽魚湖 在縣東北二十三里。多產鯽魚。平望湖 ,在縣北二十里。四方平衍,故曰平望。周二十里,南通新溝,北接丁溝。古志云:「中有古墓。」 《廣輿記》云:「嘗於湖中得一劍,屈之,首尾相就,識者曰:『即繞指柔也』。」
吳公湖 在縣北三十五里,西入海陵溪。《古志》云:「昔有吳公高尚隱居於此,因以名湖。」
大縱湖 在縣北四十五里,湖心與鹽城縣分界,西入射陽湖。
東溪 在縣東一里,自南溪入運河。
南溪 在縣南半里。范文正公築滄浪亭於此,有《南溪馴鷗詩》。
海陵溪 ,在縣西十三里,高郵邵伯來水所經。《楮文汊 》,在縣西十里,入海陵溪。
武陵溪 :在縣西北四十里。
精陽溪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自白駒場入運河。
龍舌津 在城東
南津 在城南
竹泓港 :在縣東三十里,通蘆洲河。
東塘港 在縣東六十里,通泰州運河,北通鹽城、蒙喻。
西塘港 在縣東六十里。南北橫亙,通梓新河,入得勝湖。
土橋港 在縣北十八里,西入平望湖。侍郎楊果有記。
龍樹港 :在城西北九里,澇水泓西。
王家港 :在城南一里。通楮文汊溪。
龍垂港 在城南海陵溪北至兔兒港入平望湖,澇水泓西。
新莊港 :在城南十里。通北昌家港。
沙家港 :在城南十二里。通新莊港。
北昌家港 :在城南五里。通南昌家港。
南昌家港 :在城南四里半。通王家港。
何家垛 在城東南三里,通運河。
賈莊河 在城南二十里,通運河。
蓮花六十四蕩 在城東南半里許。自蘆洲接得勝湖,紅蓮彌望。
旗干蕩 在城東十三里蘆洲之南。岳武穆與金人戰,駐師於此。
烏巾蕩 在城西半里許海陵溪。舟行遇風,此地最險。
《百花洲 》:在南郭外。明宗臣讀書處。
蘆洲 :在城東十三里。
蓮塘浦 在城東南半里,接得勝湖,即六十四蕩間所謂「十里蓮塘」 是也。
杜家溝 在城南二十五里,通運河。
瓦子溝 在城北一里,通千步溝。
千步溝 在城北三里,通新溝河。
吳家溝 在城北十三里,西入平望湖。
丁溝 在城西北二十一里,北入吳公湖。鶴兒灣 ,在城西北七里,通新溝河。
仇家灣 :在城北四十里。
澇水泓 在新溝河旁。南通海陵溪,北抵平望湖。
海子 在北城內,水自東南北三關入城,匯於此而出西關。在昔汪洋數頃,為一邑勝概,今則岸圃林塘侵據強半矣。
神井 ,在五顯廟,今關帝廟中,大旱不竭。武安井 ,在守禦所前。
「義井 」 一在「滄浪」 旁,一在東嶽廟左右。
寶應縣
雲山 在縣治西南一百二十里侯村鄉,接盱眙縣界。高一十八丈,長二里,上有白龍潭,水四時不竭,潭後有白龍廟,廟西有仙人寺,仙人洞長十二丈,廣八丈,有門可容人行,山上雲起即雨澤霶霈,故名。箕山 ,在縣東六十里,今無山,惟有阜百餘,中有三王溝,其丘阜高下亦不一,高者一丈五尺,下者一丈餘。
應宿峰 在縣治後,高二十餘丈,知縣李淶築。「狀元峰 」 在尊經閣後,知縣陳煃、教諭盧洪夏築。
文筆峰 在縣南,知縣陳煃築。
褚廟岡 :在縣治西一百里順義鄉。
雙女岡 :在縣治東六十里三河鄉。
松岡 在北門外,舊有長松數千,今十存二三。清水湖 在城南,東西長十二里,南北闊十八里,西南連汜光湖,東會運河,西通閭丘溪。「汜光湖 在城西南十五里,東西長三十里,南北闊十里,東北連清水湖,南會津湖,西通灑火湖。」
灑火湖 在城西南四十里。西通衡陽湖,南接安宜溪,東北入汜光湖。
津湖 在城南六十里。東通運河,西北會汜光湖,南接高郵界。《魏志》作「精湖」 ,文帝伐吳滯舟處。白馬湖 在城北十五里。東西長十五里,南北闊三里,西連三角村,東南會運河,北接黃浦。廣洋湖 在城東南五十里。東西長十里,南北闊三里,東南通沈垛港,入博支湖。西南接漳河,北連獐獅蕩,東北會三王溝。
射陽湖 在城東六十里。《漢書》:「廣陵王有過其相勝之奏,奪其射陂」 ,即此湖也。縈迴可三百里,南北淺狹,自固、晉至喻口白沙入海。湖之東屬鹽城,西至固、晉屬山陽;東至上射陽,屬寶應。唐大曆三年,與洪澤並置官屯。後以所收歲減,並廢。
博支湖 :在城東南九十里。
運河 ,即古之邗溝也。《宋山陽志》云:南接廣陵,北流入海。《左傳哀公九年》,「吳築邗溝,通江淮。」 杜預註云:「吳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山陽,西北至末口入淮。」 《吳越春秋》云:「吳將伐齊,自廣陵邗江通淮,運糧之水路也。」 隋大業元年,煬帝幸江都,發淮南諸州丁夫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旁築御道,植以楊柳。蓋前此揚州西北自末口達六合入江,東北自射陽湖入海,是時始自揚子達六合,自山陽瀆入淮矣。邗溝一名「邗江。」
《弘濟河 》初稱「越河」 ,始於宋陳損之之疏鑿,繼以明侍郎白昂築高郵越河。寶應知縣聞人詮上其事,屢議屢停。迨萬曆十年,狂飆大作,覆舟無筭,死者甚眾。於是都御史李世達、王廷瞻相繼題請,而圈田、「靠堤」 ,兩論不決。吏科給事中陳大科上疏陳利害,工部尚書楊兆主靠堤之議。帝從之,發南京戶部帑銀十萬兩,撫按贓罰五萬兩。萬曆十二年九月興工,東築新堤一道,西仍舊堤。南北建石閘二,以資出入。明年五月告成,賜名《弘濟河》。
濟河 在城西南八十五里,北入衡陽河。成子河 在城東南十八里。西北接望直港,南入獐獅蕩。
衡陽河 :在城西南六十里。西連衡陽鎮,東入灑火湖。
涇河 在城東四十里,西接界陶溝,東入射陽湖。
《蜆》。河 在城東北六十里,東西皆入射陽湖。潼河 在城東南六十里,西南接子嬰溝,東北入廣洋湖。
鹽河 在湖東
陰騭河 在湖西。明萬曆十九年,知縣耿隨龍開。
黃昏蕩 在城東七里。南通宋涇河,西接七里溪,北通凌溪,東抵三阿鄉。
火盆蕩 在城東三十五里。南通獐獅蕩,北接黃浦溪,東入關車蕩,西連望直港。
獐獅蕩 在城東南四十里,南通廣洋湖,北連火盆蕩,西接成子河,東距雙女岡。
關車蕩 在城東四十里。西通火盆蕩,東北入涇河。
《蜆》。蕩 在城東北四十五里。東北入劉鎮港,西南人界陶溝
白龍潭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雲山之上。周迴五十一丈,深二丈餘。
高家潭 在城南十五里運河西,與清水湖合。六淺潭 在城南二里運河堤東。
丁家潭 在城南十五里運河堤東。
海陵溪 俗呼「琵琶頭。」 在城東九十里。西北通射陽湖,接馬長汀。一曰「海泠溪。」
瓦溝溪 :在城東南十五里。東北入望直港,通澗溝。
黃浦溪 在城北二十里黃浦鎮西。南通運河,東入凌溪。
凌溪 在城東八十里,南通黃昏蕩,北接黃浦溪,東北入射陽湖。
閭丘溪 在城南,東通清水湖。
望直港 在城東十五里。西接宋涇河,北入黃昏蕩,西南連瓦溝溪,東南通成子河。宋嘉定八年,知縣賈涉以港通射陽湖,舟航商旅往來,不可湮塞,因濬之。
劉家港 :在城東北四十里。西接蜆。蕩,東北入射陽湖。
沈垛港 :在城東南八十里。東南入博支湖,西北接廣洋湖。
蘆洲 :在城東十三里。
七里溝 在城北七里,西通運河,東入黃昏蕩界。陶溝 在城東四十里,俗呼「蛤拖溝。」 西南接瓦溝溪,東入涇河。
長沙溝 在城東二十五里。東入廣洋湖,西通運河。
澗溝 在城東南二十里。南通子嬰溝,北入瓦溝溪。
蒲塘溝 在城西五里,接白馬湖。
楊家溝 在城東八十里,西北接射陽湖,東南入馬長汀。
三王溝 在城東六十里,西南通廣洋湖,中貫箕山,東北入射陽湖。
新溝 :在城東五十里,北通廣洋湖。
子嬰溝 在城南六十里子嬰鋪北。西通運河,北接潼河。
張大夫溝 :在城西北十里。
三里溝 在城西三里,東通運河,西接蒲塘溝。「金釵澗 」 在城南七十里,北入衡陽河。
赤水澗 在城西南七十里,西接白水塘,東入灑火湖。
魚池澗 在城西南八十里,西北通白水塘,東南入衡陽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