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9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九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九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九十一卷目錄

 臨江府部彙考一

  臨江府建置沿革考

  臨江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臨江府星野考

  臨江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八百九十一卷

臨江府部彙考一

[编辑]

臨江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為吳越地。戰國屬楚,逮秦滅楚,遂分屬九江郡。漢析九江為淮南,又析淮南為豫章郡。新淦地即屬豫章,為都尉治所。新喻地隸豫章之宜春,清江地亦屬豫章之建城。東漢新淦、清江、新喻地屬如故。三國吳仍屬建城、豫章,而新喻改隸安成郡。晉平吳,割安成郡屬荊州,清江、新淦仍屬如舊。宋、齊、梁、陳因之。隋改屬洪州,又為廬陵郡。唐仍隸洪州,其新淦、新喻地分屬吉州、袁州、吳州,析置不一。南唐始以蕭灘鎮為清江縣,仍隸洪州,而餘邑分隸如前云。宋以清江地建臨江軍,郡名至此始見,蓋從轉運使張鑑之請也。遂併吉之新淦,袁之新喻,俱隸之。元置臨江路。明改為臨江府,屬江西布「政司。」 領縣四

皇清因之,領縣四:

清江縣:附郭。

漢地,屬豫章之建城。東漢屬如故。三國吳仍屬建城。晉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屬建城如故。宋、齊、梁、陳因之。隋開皇九年,地改屬洪州。唐武德五年,以改建城為高安,置靖州。七年,又改筠州。八年廢,仍隸洪州。後唐屬吳洪州之高安。南唐天福五年,李氏篡吳,明年,以蕭灘鎮為縣,仍隸洪州。保大十年,置筠州,清江隸焉。宋淳化三年,建臨江軍,縣附郭與今同。元屬臨江路。明屬臨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五十三里。

新淦縣

漢地屬豫章。東漢仍屬豫章。永元以後,分置石陽巴丘縣,即今峽江地。三國因之。晉因之。宋、齊、梁、陳屬如故。隋併入石陽巴丘縣地,屬廬陵郡。唐屬吉州。後唐屬吳吉州。南唐吉州。宋隸臨江軍。元隸臨江路,陞縣為州。明復為縣,屬臨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二十七里。

峽江縣

東漢永元之間,分新淦置石陽、巴丘縣,即今峽江地。隋新淦併入石陽、巴丘縣,地,屬廬陵。明嘉靖五年,從郡守錢琦之請,析新淦之南置,即古石陽、巴丘地,屬臨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七十六里。

新喻縣

漢地,屬豫章之宜春。東漢如故。三國吳寶鼎三年,始置縣,隸安成郡。晉割吳安成郡屬荊州。宋、齊、梁、陳因之。隋開皇中,因廢安成郡,遂廢縣入吳平,屬豫章。十年,又廢吳平入宜春。十八年,置袁州,其地又屬袁州。唐初,仍屬袁州,繼析縣置西南吳州,尋廢,改為縣。南唐屬袁州。宋隸臨江軍。元屬臨江路,陞縣為州。明復為縣,屬臨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六十七里。

臨江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

臨江府疆域圖

臨江府疆域圖
考證

本府

東至南昌府豐城縣界八十里。

西至袁州府分宜縣界七十里。

南至吉安府吉水縣界,一百七十里。

北至瑞州府高安縣界九十里。

自府至省城二百二十里。至

京師五千二百三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清江縣》。

清江,附邑也。東至南昌府豐城縣界八十里,西至新喻縣界五十三里。

南至新淦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瑞州府高安縣界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三里,南北袤四十五里。《新淦縣》:

府南六十里為「新淦」 ,東至撫州府樂安縣界九十里。

西至新喻縣界三十里

南至峽江縣界,四十里。

北至清江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峽江縣

府南一百三十里為「峽江」 ,東至廣信府永豐縣界四十里。

西至新淦縣界三十里

南至吉安府吉水縣界,四十里。

北至新喻縣界八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新喻縣

府西一百二十里為「新喻。」 東至清江縣界八十里。

西至袁州府分宜縣界五十里。

南至吉安府廬陵縣界七十里。

北至瑞州府高安縣界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清江縣附郭。

南唐吳鸞議當南粵、虔、吉舟車四會之衝,《圖經》「閤皂玉笥為鎮山。」

未魏知古詩:「碧嶂清江。」

新淦縣 「玉笥、玉澗、《選勝》宜遊」 、萸岡、桂湖,至今不改。

峽江縣 石洞當水口之衝,玉笥總仙壇之會。新喻縣 北有蒙山,南臨渝水。

臨江府星野考        通志

[编辑]

府屬總

《後漢書天文志》:「玉衡,斗九星也,第六星主揚州,常以五巳日候之,乙巳為豫章。」

蔡邕《月令章》:「自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吳越分野。」

魏太史令陳卓曰:「豫章入斗十度。」

《晉書天文志》:「豫章入斗十度。」

《一統志》:臨江、袁州、南安俱斗四度。

臨江府山川考一       通志

[编辑]

本府。清江縣附郭。

章山 在府治西偏。晉有羅浮道人章昉修真於此,故名。又曰富壽岡。宋宣和中,太守汪師心修郡圃,得碑石於池中,始知古名「富壽。」

瑞筠山 在府城南二里。唐歐陽處士董宅。叢生瑞竹,色爛如銀,故名「瑞筠山。」

皇清康熙二年,參議施閏章建亭山左,既成,產紫芝。

數十本。因《賦詩紀事》,以「紫芝」 名亭,改山曰《紫芝山》。

龍岡山 :在府城西南十里。舊傳:有赤土如環者二,若龍眼狀。掘出則雨,雨過如初。

雲谷山 :在府城東北二十五里。

紫淦山 在府城東四十里。《寰宇記》作「紫金」 ,以石色紫翠,淦水經其下,作金色,故名。

棲梧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有太平、玉虛二觀,及靈芽丹井、青蚨塘、蟾蜍谷、葛峰著竹崖、真君泉、聖水亭,故云。

黃岡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有仙女塔。東晉王長史遇仙女張麗英棲梧山,沒葬此。夏山 在府城東北六十里。上有石潭,其流可灌田數百畝。

銀嶂山 :在府城北七十里。石色如銀。

閤皂山 在府城東四十里。形如閤,色如皂,《道書》以為「第三十三福地。」 漢張道陵、晉丁令威、葛孝先修煉於此。有宮曰崇真潭,曰投龍塘、曰九龍泉、曰漱玉池、曰磨劍山中有靈仙館,山北有

高峰為「丁真人壇」 ,唐、宋時宮觀甚勝,碑記題詠頗多。自後迭修迭燬,散佚略盡。

金鳳洲 在府治文明門對岸。形如鳳。古讖云:「金鳳洲圓丞相出」 是也。宋黎立武,有金鳳書院,今廢。有來鳳亭其上。

萬碩洲 在府城南十里。上有柑園最盛。其地則清江、新淦各隸其半也。

清江 在府南五里。袁贛合流為清江。宋羅知古詩:「層層碧嶂來無盡,滾滾清江遠莫追。」 於是有「清江」 「碧嶂」 之名。自固本堤成,二水東下,壅不得泄,直囓西岸。沿江由清碧橋而上,至清波門,石砌及街俱摧圮,渡以木棧。宋郡守趙希愷、潘岡中、趙師呂元、李倜、明戴瑤、尚縉、吳敘相繼甃築,民始賴之。

太平江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出蒙山之陽,經華陽江會袁江入贛。

蕭水 在府城西五里,又名小陽水。源出棲梧山及烏塘,合流而為蕭水,中有灘曰「蕭灘」 ,亦曰「蕭洲」 ,下流至南昌府境入江。

淦水 ,源出茂村離鄉嶺,經紫淦山至清江鎮會蛇溪水入贛江。

小皋水 在府西南十里,合袁水入於贛江。按:《水經》云:「瀘溪水合小皋,經袁州。」 其源頗遠。舊《志》云:「縣西南十里」 ,未詳。

蕭灘 在府治,灘以蕭水得名。梁武帝南幸,曾駐此水,又呼「判官灘。」

蛇溪 在府城東。其源自永泰下五里,分江水為溪,三十里復與江流合,此即銅鑼江水也。昔時春夏水泛,瀰數十里,民不可田。宋淳熙初,部使者築堤捍之,患始息。明成化末,贛水暴至,徑北衝蛇溪,遂成大江,田上沒入幾千百畝。嘉靖,參政陳大賓、知府徐灝先後議塞,不果。議者謂:「塞銅鑼江,俾江水盡經府前,入大」 江,則賈舶通,生理蕃,祗候便,官民省,且與形家諸吉合。然水深廣矣,又駛挾山拒河,萬牛不力,計將安出?況鳩眾移粟,括金問藏,非銖錙之較而旬月之積也。又謂「塞不善」

沉香溪 在府城北,即閤山水也。閤山左界水,會淦水至鎮入江。右界水出沉香溪,南流,又東折至豐城界小江口入江。

虎跑泉 在府城東南。唐魯孝子廬墓,感虎得泉,故名。

新淦縣

東山 在縣東二里,有永壽寺。宋劉次莊卜築,前為堂斲池,名戲魚池,自號戲魚翁。下有練中丞宅。

秋山 ,在縣東五十里。有蘇令祠。陳永定中,蘇為巴丘令。

豐城山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百丈山」 ,唐天寶六載改今名。

尚樂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宋武帝廟、禿女岡、皇后陂、六尺源、羅公坑、三百陂諸蹤。

湓峰山 在縣東六十里。其山環擁十二峰,有王郭、浮丘三仙壇。

石屋山 ,在縣東北七十餘里。有石巖如屋,廣三丈,中有石山。

刻木山 在縣南十里。下有孝子刻木廟。伏泉山 ,在縣東七十里。上有泉,飛空而下,皎然而素。舊名「石泉山」 ,亦唐天寶中改。

秀峰山 在縣南二十里,有雙峰、席帽峰。小廬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石池、馬跡、印石,飛瀑四注。

峽山 在縣南十里,有霧峰祠,祈禱輒應。鳳凰山 一在縣迎春門外。一在縣北五里岳廟前。

楓岡山 在縣南十里,對學宮挹秀門,有楓岡寨,唐末彭玕拒楊行密於此。

大羅山 ,在縣南三十二里。出雲則雨,下有甘泉,歲旱則人汲泉以禱。

安山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陳岳陽王祠墓。仙女峰 ,在縣東南七十里。唐時李氏女得道於此,鄉人為立廟於峰頂。

葛仙峰 ,在縣西二十里。上有葛洪丹竈及祠宇。

綿峰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黃蘗館,一名黃蘗山。唐權載之有《黃蘗館遇雨詩》。

天柱峰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兩峰並起,名「大天柱峰」 、「小天柱峰。」

梅仙峰 ,在縣東四十五里。有梅、欒、鄧、葉四仙祠,山下有白竹寺。

玉華峰 ,在縣北三十五里,對山有「著棋峰」 相

傳為浮丘修煉之地。又云「王、郭二仙著棋處。」 東皂嶺 ,在縣東十五里,一名玉華峰。

茱萸岡 在縣北五里。上產茱萸。

大洋洲 :在縣西北四十里許。有英祐侯蕭公祠。

湄湘水 在縣南一里。自東三十里高嶺發源,經惠政橋入贑江。泥江水 ,一名「沂溪」 ,在縣南十里,源出樂安縣,西北流入於清江。

金水 在縣北六十里小廬山。西經廬陂,西流出石口,入於贑江。藍陂水 ,在縣西八里,源出百丈峰下蘆溪,至黃荊渡入江。

逆溪水 在縣西十里,出源頭,經南坑湖田橋入江。

桂湖 在縣南挹秀門外。明萬曆戊申,縣令朱邦禎以水勢徑洩惠政橋於學泮,漫無關鎖,率民開濬,遶迎春門,循秀峰學泮而出,名玉帶水。玉澗 在縣南七十里,源出玉笥山,迴互紆曲,號三十六澗。宋朱熹詩:「獨抱瑤琴過玉溪,朗然清夜月明時。如今已是無心客,卻怕山前荷蕢知。」

秀溪 在縣東北二十里,達於江。宋曾宏迪嘗請御書「秀溪」 二字,刻石其上。

蓮花潭 在縣南三十里。潭畔有巨石,狀如蓮花。

讀書潭 在縣西南十里。唐盧肇讀書鍾山,嘗扁舟溯洄,寓居潭上。

鼎泉 ,出縣南鼎峰之上,為瀑布下注,數十里外皆見焉。

劉仙井 在縣南一十里。舊傳仙人劉守真煉丹井,其泉清甘,病者飲之可愈。

九星井 在縣治內。相傳斲井時,泉湧出,有浮漚若九星隱映其中。

峽江縣

鳳凰山 :在縣城基跨之。

鐵雷山 ,在縣北三里,即古巴丘鎮山。

「石洞山 」 有獅象石。明解縉遊此,留四十日。李中有詩。

安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有陳岳陽王墓及廟。《記》云:「岳陽王墓在玉笥鄉館頭安山。」

玉笥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道書》以為第十七洞天曰「大秀法樂之天」 ,郁木為第八福地。舊名群玉峰。漢武帝時,嘗降玉笥於山,故名。漢梅福及晉郭桂倫、彭真一、袁景立、梁杜曇永、蕭子雲皆嘗學道於此。有峰三十二、壇二十四、洞六十二,亭十一、泉五,池七,潭一、石四,井四,塢二,宅二,巖四,祠一。其他名勝,不可悉紀。

都督嶺 在縣西七里。相傳周瑜屯兵於此。舊有相公祠,今廢。

亭頭水 在縣西三里。源出七里洞,環城北,經新田大安橋入峽。

堰水 ,在縣北二十里,合新喻界頭水,東流入清江,一名烏口堰。舊《志》作「漚。」

黃金水 在縣南三十里。自新喻界東流,入斷金鄉九十里入峽。昔有人窮水源,得黃金珠數升,即此處,故名黃金江。

踏石水 在縣,自吉水界巷里流經員嶺、黃金江入峽。有大石亙江中,石有足跡,深寸許,世傳「張果老跡。」

新喻縣

虎瞰山 在縣治之南。勢如虎踞,俯瞰渝水。舊有臨梁館,廢為學宮。下為虎瞰巖,有二泉如目,曰「虎瞰泉。」

雲岑山 在縣治後,有閣,舊名鎮遠樓。邑人傅鶚有《記》。

玉几山 縣後。上有山如几,故名。山巔有亭,旁一小阜,方正砥平,呼為「印台。」

鐘山 在縣西六十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廬陵洪水有鐘自山峽流出,驗銘,乃是秦時樂器山,以此得名。」 《安成記》云:「鐘山臨水阻峻,春夏湍洑涌沸,噴上白沙如米,兩岸各九十餘里,名曰米沙」 ,以之候歲。若一岸偏饒,則其方豐穰,地與分宜接界。《寰宇記》所謂「水南曰南鐘山,水北曰北鐘山」 也。隋時,欲於新喻設鐘山府。其名本此。山下有《盧肇讀書臺》。

銅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產銅礦,唐大曆後置官場。宋平南唐,罷。

瑪瑙山 ,在縣北六十里蒙山之右。有雷祠、浮丘、王郭三仙壇。

東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上有廣教洞,虛敞如

「室』者八九石乳所溜,作鐘磬花木蚪龍之狀。石壁多宋、元題詠,剝落不可讀。

鼎山 在縣南五十里。頂有泉,常不竭。泉旁寺曰「頂泉」 ,睦宦之水出焉。宋尚書謝諤讀書其中,相傳有野猿聽講。

三山 在縣南三十里,三峰並峙。宋進士陳大猷居此,乃堯咨兄弟之裔。明陳綸有讀書閣在其下,名「三山書閣。」

貞華山 ,在縣南三十里,一名薩陽山。形如火,邑多火災,土人立北極廟於其上。

蒙山 ,在縣北七十里。巉巖插天,上有天雲標、月光峰、彈子嶺。

蟠龍山 在縣北十里。自仰天岡至此,山勢蜿蜒如龍蟠,石泉清冷,可溉田數千頃,上有古剎。石梅峰 在縣東三十里,上有雙巨石,俗呼「丫髻岡。」 嶺上有雷祠,峰下為何神童墓。

白梅峰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山出猴筍,亦呼猴竹嶺。上有習鑿齒廟。明詹事習嘉言、庶吉士習侃家其下,云即鑿齒後也。

吟峰 在縣北四十里。宋初吳鸞與弟鳳吟嘯其上,山以此得名,有亭曰「嘯亭」 ,泉曰「嘯泉。」 石門峰 ,在縣北五十里。三峰秀聳,巨石對峙如門。峰。北有賜護台、紫雲寺、吳將軍廟,明梁寅讀書於此。

瑒岡 在縣東三十里。《紀勝》云:「江西有小白花,玉潔幽香,土人以為瑒花。縣東有瑒岡,多此花也。」 按:此花即今山礬。

仰天岡 在縣西北十五里。上有仰山祠,祠前有仰天池,泉甘,歲旱不竭。山半有石梁,跨屬絕壁,可渡,號「仙人橋。」

曹王洞 在縣。王,不知何時人,嘗駐軍此山,有躍馬石跡,洞廣數丈,相傳有龍居、靈隱寺、道明禪師塔皆在焉。明梁寅嘗讀書講學於此,著有《蒙山賦》及詩。

喻水 在縣,一名「秀水。」 其源出袁州萍鄉之盧溪,經新喻達於贑江。睦宦水 ,在縣南二里,源出鼎山,北流三十里入渝水。

距河水 在縣東北,出袁州分宜之洞村,有兩源,一涂塘,一龍塘,合距村南三十里,經過濟橋,合渝水,灘峻多石,舟楫難通,故縣治遷於虎瞰之旁。其水秋後產白魚,甚美。

板陂水 在縣,自分宜之崇法院東流過界首,入縣江。《寰宇記》所謂「五浪」 者,即江口之合流處也。

醴泉 在縣西三十里。宋黃太史庭堅嘗飲之而甘,曰:「昔張又新、陸鴻漸輩不及知也。」 因題其旁石柱曰「醴乳。」 縣有醴泉鋪,以此名。

鳳凰池 在鳳凰門外數步,深廣不數尺,四時汲取不竭,水清且甘。舊時有鳳凰浴此,故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