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0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五卷 |
第九百五卷目錄
瑞州府部彙考一
瑞州府建置沿革考
瑞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瑞州府星野考
瑞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五卷
瑞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瑞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越。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初為豫章郡之建城縣,後析置上蔡縣。晉改望蔡。繇漢迄隋,析合廢置不一,皆屬豫章云。唐改建城為高安,始即縣置靖州,統高安、望蔡、宜豐、陽樂、華陽五縣,尋改米州,復改筠州。已而廢州,并四縣入高安,屬洪州。南唐復置筠州。宋為高安郡,後改瑞州,以郡治產瑞芝故也。元為瑞州路。明為瑞州府。屬江西布政使司。領縣三:
皇清因之,領縣三:
高安縣。〈附郭。〉
漢豫章郡之建城縣地。東漢因之,析置上蔡縣。三國吳復析地置陽樂、宜豐二縣。晉改為望蔡、康樂地。隋改入建城縣。唐改建城為高安,析置華陽,後復併同各縣入高安。南唐析地置上高、萬載清江縣。宋又析地置新昌縣。元屬瑞州路。明屬瑞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九十里。
新昌縣
漢本建城地。三國吳分置宜豐縣。晉地併入望蔡。梁復置。隋併宜豐入建城。唐初復置,尋併入高安。南唐復以宜豐地為鹽步鎮,屬高安。宋割高安、上高、太和等八縣地置茲縣。元陞為州,屬瑞州路。明復為縣,屬瑞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二十三里。
上高縣
漢本建城地。東漢以汝南上蔡民徙建城,析置上蔡縣。晉以上蔡人思本土,改曰望蔡。隋其地併入建城。唐初,併望蔡入高安,尋以望蔡在高安上游,乃置上高鎮。南唐易「鎮」 為場,尋陞場為縣。本高安縣上鎮,以地形高上,故得此名。宋復析地置新昌縣,屬瑞州軍。元屬瑞州路。明屬瑞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六十七里。
瑞州府疆域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瑞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南昌府新建縣界,五十五里。
西至袁州府萬載縣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臨江府清江縣界六十里。
北至南昌府奉新縣界三十五里。
自府治至省城一百二十里。至
京師四千九百六十五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五里。
高安縣
高安,附邑也。東至南昌府新建縣界五十五里,西至新昌縣界四十里。
南至臨江府清江縣界六十里。
北至南昌府奉新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九十五里。
新昌縣
府南一百二十里為「新昌。」 東至高安縣界七十五里。
西至袁州府萬載縣界六十里。
南至上高縣界三十里
北至寧州界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上高縣》:
府西南一百里為「上高。」 東至高安縣界六十里,西至袁州府萬載縣界九十里。
南至臨江府新喻縣界三十里。
北至新昌縣界,一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高安縣附郭。〉
洪駒父,《職方乘》,「吳頭楚尾。」
宋曾鞏《筠州學記》:「大江之西,其地僻絕。」
宋蘇轍《聖壽院記》:「郡居溪山之間。」
《蜀江志》:「負鳳山,面錦水,斷崖深壑,宛若洞府。」 舊志:「華林、米嶺擁其後,荷山、曦嶺拱其前。」 《筠陽八景》附。
鳳山飛羽 山在府治後。一名「碧落。」 有一洞,每遇立春日,有五色羽在洞中軒舞,今漸湮。錦水、翔虹 水在府前,亦名「蜀江」 ,許旌陽投藥於此。有浮橋,連南北二城,建自唐宋、五代。大愚晚唄 山在府治東南,有真如寺,本大愚禪師所居。宋呂祖儉上書忤韓𠈁冑,安置此地,寓寺中,因自號「大愚叟。」
小洞秋英 山在府治西北府學之右。有洞山清規寺。蘇轍與太守毛維瞻遊此探菊,有詩。「龍潭化雨 潭」 在府治西。唐幸南容孫潭,隱此成仙。今禱雨輒應。
仙洞雲迷 洞在府治後圃,即李八百棲隱處,蘇潁濱飲憩於此,有詩。
葫蘆仙井 在府治西逍遙山。有妙真宮,李仙修真處。其水大旱不乾。
靈岫神光 山在府南,亦名「錫山。」 每風雨之夜,有赤光如斗,炳耀四鄰。
高安八景附
荷山象石 池在縣南。山中多紅蓮,王子喬駕白象遊此山,化為石象。今有丁、王二仙壇、棲霞觀、黃金城,亦名「小浮丘。」
仁濟鯨濤 橋在縣前。陶蜀江高照城西,賈客檣帆遇洪水浮橋即開,藉此往來,其聲如雷。華林靈跡 山在縣西北。西王母第九子元秀真人騎鶴至此,築壇祭靈仙。
集仙古柏 觀在縣西南。
來蘇古渡 渡在縣東,蘇轍有詩。
花塢貞泉 井在縣北,通判姜榮妾竇姬死節處。按《祠碑》,「姬,京師人。」
白鶴仙蹤 山在縣西北,晉丁仙姑飛昇於此。《新昌縣》
《通志》山環若城水遶如帶南屏翰苑北枕石門
[编辑]桂嶺、螺山,東西對峙,鹽溪一派曲折於祿陂、顧淵之間,然後會凌江而東注。
八景附
九峰雪霽 山在縣西,有九峰,奇峭矗天,內多奇勝。
《醉石》雲迷 石僅如拳,在古岡山清水橋下,陶淵明嘗醉臥於此。
《濯衣春漲 》溪在縣東,許旌陽濯衣處。
「洗墨」 清流 池在縣東,陶淵明洗墨處。
柳齋棋局 石在故里橋,陶潛《隱居奕碁古跡》。「夜合靈跡 石」 在縣東北洞山寺水口,二石晝開夜合。又有鹽井,自然之利,可供寺眾之需,取之不盡。明成弘間,因僧廢產射利,古蹟遂不復驗。
瑞芝仙跡 亭在縣治內。宋邵葉令此,三月產芝於便坐。黃庭堅《記》。
黃蘗飛泉 在縣西。有瀑布泉,唐宣宗為沙彌時,與黃蘗禪師觀賞於此。其《賡和詩》中有「終歸大海作波濤」 之句,後人謂此語雖有復登天位氣象,然唐朝終無安瀾之治,豈亦波濤之讖耶?飛躍文峰 亭在縣南巽方。胡令新建。亭三層如塔,以鎮北方水口。
上高縣
《縣志》云:「蒙巒左峙,末山右聳,蜀水中亙,敖峰後遶。」
八景附
鏡山夕照 山在縣東。上有三圓端如鏡,對峙為縣治後照。
末山雁字 山:在縣治西,東連九峰。
鶿洲靈跡 ,洲在羅漢石之東。《地鈐》云:「鶿洲合,狀元生。」
雲樓眺遠 樓在縣西,宋時所建,其高可以望遠。
寶蓋朝嵐 山在縣南。嵌岩蔥鬰,有僧廬曰「寶雲。」
天嶺慈光 山在縣西。緣梯而登,有門可入,常有異光。
蒙嶺奇雲 山在縣南。峭壁橫嶮,常有奇雲罩覆。
《章水觀魚 》,其潭深不可測,多巨鱗出沒,水清可矚。
瑞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屬總
舊志,本府古豫章郡地。《晉書天文志》及《明清類天文分野書》並云「豫章入斗十度。」 今乃稱入斗十三度,終十四度,此猶不甚相遠。及按《唐書天文志》則云:「豫章訖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 夫越屬牛度,而牽牛去南河寖遠,則本府安見其果屬斗分否耶?且按《晉書》,「隆安四年,太陰犯牽牛」 ,而是年豫章水災,則屬牛似乎有驗。總之此說不能無疑,今姑存之。
瑞州分野,起南斗十三度四分,終十四度四分有奇。按《春秋傳》,在列國謂之分星,在九州謂之星土。《星紀》為越之分星,而為揚州之星土。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 《漢書地理志》曰:「吳、斗分野。」 《晉書》曰:「斗、牽牛、須女、吳、越、揚州。」 《唐書》曰:「豫章,星紀之分。」 《宋史天文志》:「南斗六星,魁第一星主吳,二會稽,三丹陽,四豫章,五廬江」 ,六九江。按南斗二十五度,每一星得四度一分有奇。豫章起斗十二度六分,終十六度六分有奇。以地理分之,每百里得九分之一有奇。「諸郡居瑞之首者,三百六十餘里,繼瑞之尾者,一千二百七十餘里。」 然則瑞之分野,豈非起南斗十三度四分,終十四度四分有奇也哉?
瑞州次舍星紀丑位,按《晉書》,「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丑位即星紀次舍,斗牛二宿麗焉。瑞州既起斗十三度,終十四度,其次舍當在星紀。
麗屬瑞州。麗,北斗權星,三台司命星。按《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兼之,雍屬弼星,冀屬樞星,兗、青屬機星,徐、揚屬權星,荊屬衡星,梁屬開陽,豫屬搖光。此以九州而屬北斗,星有七,州有九,并青于兗,合揚於徐,故以七星而主九州也。瑞當屬斗之權星。又《宋史》云:「上台主兗豫,下星主荊揚;中台上星主梁雍,下星主冀。」 下台上星主青,下星主徐瑞州,當麗上台之下星。《占候》主熒惑星、五車星。《星經》:「熒惑主揚荊。又曰,主楚吳越。瑞州,古揚州,吳越之地,凡有災祥,當占於熒惑之所經行。」 又按《宋史》,「五車在畢宿北。」 西北大星曰天庫,主秦分。東北一星曰天獄,主燕趙分。東南一星曰天倉,主魯衛分,及徐并州。次東南一星曰司空,主楚分。西南一星曰卿,主魏。分及益州三星主五穀豐耗。瑞州舊屬楚,占五穀者,必於司空星占焉。
瑞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高安縣附郭。〉
鳳凰山 在府治後,一名五龍岡。相傳唐武德時,應知頊作守,鳳凰集於此山。
逍遙山 在府治西北,即鳳凰山餘脈。唐元和十年,徙元陽觀於其上。今有宋所建妙真宮。大愚山 在府治東行春門外,上有真如寺。宋蘇轍詩:「東郊大愚山,自古薝蔔林。」 呂祖儉上書忤權臣,安置瑞州,寓寺中,因號大愚叟。
小洞山 在府治西北,有清規寺。宋蘇轍與太守毛維瞻嘗遊此,探菊有詩。明知府夏㫤建「清風亭。」
龍化山 在府城西上蔡門外。舊傳,東晉時,有龍乘雲化去,故名。
荷山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山中有池,多紅蓮,故名。
米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豫章記》:「此山四面流泉,土地膏沃,生禾香茂,為米精美。」
鈞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山巔有劉仙洞。飛霞山 在府城西七十里。相傳吳真人煉丹之地。每齋醮,常有鶴數百樓息於此,旬日復去。多綵霞覆山上,故名。
鳳嶺山 在府城西七十里。唐靖州刺史應智頊屯兵之地。嶺勢峻拔,遠望如鳳。
龍珠山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下有石圓如珠,更有奇石生成,「以易」 二字倒插凌霄,文士多以易發科甲,上有菩提菴。
蓮花山 :在府城西四十二里。峰巒攢簇如蓮花。
梅墩山 在府城西四十里。下有靈寶觀,即梅子煉丹之所。
坡山 在府城西四十五里。因東坡遊此,故名。在梅墩之南。
社山 :在府城之西四十里。《豫章記》:「南有樟木,枝葉鬱茂,上多奇鳥棲止。土人異之,立為社壇,歲時祈禱。」
西龍山 亦名雞籠山,在府城西四十五里。高數百仞,蜿蜒起伏如龍,來自西北。又其形如雞籠,故名。上有石牆仙壇,下有古洞,天將雨,則雲霧以興。
馬鞍山 在府城東南二十里。其形儼若馬鞍。華林山 ,在府東南二十里。
羊山 在府治南四十里,又名石灰嶺。《宋山川記》云:「山產燃石。」
白雲山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下有超果寺,寺東西有澗,皆有瀑布。柳州教授孫伯溫有《記》,謂之「小麻姑。」
白鶴山 :在府城北七十里。
敗伏山 在府城南一百里。陳武帝於此破賊伏軍,故名。
謝山 在府城西北一百里。上有奇峰怪石,謝仙君煉丹之地,丹灶履跡猶存。
慈雲峰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張無盡曾遊此,有詩。
台峰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斜谿之西,三峰如台星,故名。
陰岡嶺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有墟市,設巡檢司。
龍珠嶺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山下有石,光圓如珠。
雞籠嶺 :在府治西南六十里,以「形似」 名,高數百仞。其上多產異草,入藥靈應,遊者攀緣而上,循石壁下有壇并洞。歲旱禱雨必應。
石鼓嶺 在郡城之西,與府學對峙。下有潭,上有石鼓、臥牛石,石上有仙跡。說者謂「其嶺高曠弗峭,文士多晦。」 知府鄺璠伐石壘塔其上,卓然如筆。
主嶺 在府城西北。近華林山,有南北嶺、三寶嶺,皆山勢危峻。明正德七年,官兵分屯於此,以討華林山盜。
李家嶺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有石洞,民多避寇於此。
虎跡嶺 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劉屯田故居。南唐晏仙騎虎飛昇之地。
五龍岡 在府城西,本鳳凰山之舊。翼。下有潭,深數仞。上有廟。舊傳先祀漢潁陰侯灌嬰,後祀刺史應智頊。今為城隍廟。
龍岡 在府城東一里。梁太清間,為龍岡寺。唐即其地建靖州,今為禪寂院。
退田岡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相傳兄弟爭田,至此而悔,故名。
青石岡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暴雨後有石錢、石磨等物,如指頭大者甚多。
春洞 在府城後碧落山。每遇立春日,洞中陽氣吹灰出外,以雞鵝羽貯其中,試之,輒軒舞而出。古諺有「袁州更鼓瑞州春」 ,謂此。
遼山洞 :在府城西四十里。洞中寬敞,而門隙中有竅光,可以避兵。
呀口石 在縣近華林山。明正德間,劇賊陳樞一自詭其神殺人,祀之,用以駭眾。
燃石 在府城南四十里羊山上。《宋山川記》云:「上有燃石,以水沃之即燃,措鼎可烹。」
火石 在府城北。其石黑色如鐵。相傳丁仙姑煉成者。丁氏覆以亭,世祀之。
珠石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山形如龍,人傳是龍所戲珠也。
鯰魚洲 在府城東二十五里,當錦江水口之衝。中流突起,竹木縈迴。春夏水溢,洲隨水長。秋冬四周白沙如雪,上有樓閣,可供遊眺。
鐘口江 在府城南三十七里。源發荷山,入蜀江。梁時人於此獲古鐘。
蜀江 源出袁州府萬載縣龍河渡,流至上高凌江,合新昌滕江,歷郡城而東,匯於南昌之象潭而入章江。世傳許遜因郡人疫癘,與器水投上流,疾者飲之無不愈。邑人以所授器水即蜀濯錦江之水,故名蜀江,亦曰「錦水。」
清湖 在府城東一十五里,其水四時清瑩。珠湖 在府城南一十八里。世傳丁、王二仙遺珠於此。
藥湖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昔呂洞賓棄藥於此。
隱泉水 在府城南三十里,均山之東北。泉沸湧出於平田。自三十六陂流出曲水橋,入清江界,合於贑水。曲水 在府城南六十里,源發蒙山,流出潦許口,東入贑江。其勢迴環縈合,故名。鳴水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北流合奉新江。《華陽實錄》云:「碧澗飛流,空谷振響。絕頂有石,高數丈,以物扣之,其聲如鼓,故名。」
龍口水 在府城西六十里,一名「談口水。」 源發蛟湖,北流至花園埠入蜀江。
華陽水 在府城西南一百里。源發新喻縣界,流入蜀江。
白練湖 在縣治後
銅湖 在府城信義鄉。注田數千頃。
進龍池 在府治東南。流入蜀江。世傳昔風雨晦明,龍進於中,故名。
鳳池 在府治南鳳凰山之旁。宋時作「澄碧亭」 於上。
飲馬池 在府城北五十里浮雲山。相傳應智頊義兵屯駐山下,飲馬於池。
市溪 在府城,一名「市河。」 蜀江水自靖安門流入城中,派經三讓橋、世濟橋,迤邐而東,出朝陽門,復會入江。
碧溪 在府城。自幸龍王廟前流經通真橋,至府學前入蜀江。
務農溪 在府城東三十里。源發新建縣界,至高安南流入蜀江。
噴雪泉 在府城西六十里。相傳仙人呂洞賓遊憩於此,以劍卓地,泉水噴湧如雪。
幸龍王潭 在府治西五里。世傳唐幸南容,為祭酒,托跡汴都。嘗致書於鄉人曰:「城北門數里有潭,旁有古木,即吾家也,扣之必應。」 持書者如所戒,果有二童子出,俄一丈夫繼之,宛如汴都所見。邑人異之,為立廟,歲旱禱雨輒應。
米山潭 在縣米山之西。潭極深險,《舊傳》有巨牛,赤尾,陰晦輒出,傷禾稼人畜,應使君除之,塞其潭。
丹井 有「五,一在府治後圃,仙人李八百煉丹之所。一在府東南四十里許,旌陽煉丹之所。一在城西七十里,晉丁義君女秀英煉丹之所。一在城南七十里許,丁王三仙煉丹之所。一在上高縣南二十五里許,旌陽投丹之所。」
聖水井 在府治南蜀江觀二十五里,法忍寺前半山之間。寺先以汲水為病,許旌陽咒水投此,有愈疾之效,故名。今已堙塞。
醴泉井 在府治舊三皇廟前,甘美如醴。白龍井 在府城東一十五里。相傳昔有白龍出此。
葫蘆井 在府城西三里。
新昌縣
五峰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廣賢鄉。上有「歸雲」 、「積翠」 、「羅漢、月桂」 、「佛崖」 五峰,故名。
桂林山 在縣東二十里。舊傳陶淵明所居。螺山 ,亦名「列螺」 ,在縣西十里,俯瞰螺灘,雄峙如螺,有東列螺、西列螺,俗名「贑山。」 三峰山 ,在縣西五里。其脈自十五里嶺過藍田,結為縣治。
石臺山 在縣南二十里。宋蘇軾、蘇轍嘗遊此,有詩。
吉祥山 ,在縣北五十里,一名「瑞雪山。」 唐悟本
禪師居此。中有泉曰「聰明。」 下有吉祥院。
尉山 ,在縣東七十里。舊傳漢梅子真為南昌尉,上書言事,不報,遂攜妻子隱此。
黃岡山 在縣西八十里。山勢磅礡聳秀,為新昌諸山之祖,廣邃巖阻。
八疊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許。以疊嶂縱橫,故名。
黃蘗山 在縣西一百里。唐宣宗微時,遊方至此,曾與黃蘗僧同觀瀑布。一名「鷲峰山。」
按:山 在縣南,勢聳而秀,氣聚而藏,近郭群山,惟此為勝。
靈源山 在縣東六十里。宋狀元姚勉家其下,在天德鄉。
石台山 在縣南,中有「清涼院」 ,東坡、欒城嘗遊焉。
鳳凰山 在縣北三十里。層巒聳峻,旁有仙人石。
白雲山 ,在縣北四十里。《蘇子由集》云:「僖禪師,唐肅宗少子,出家居逍遙,賜田甚廣,經五代亂,民盜耕之。」
折桂峰 在縣東門外。其峰奇古聳秀,俗呼「火燄山。」 每歲郡中多火,後平其頂,其災遂息。鹽嶺 在縣治南。高出群山,下瞰邑市,鱗鱗可數。
三聖嶺 在縣東北五十里。昔雪峰、欽山、岩頭三禪師所居之地,因名。
石門嶺 在縣東。里人蔡疆鑿石開途,以便往來,如門雙峙,故名。
金剛嶺 亦名萬松嶺,在縣北五十里。上有洞山寺,後雲峰壇有恍聰禪師骨塔。舊傳宋大中祥符間,洞山寺僧種松萬株於此山,每種一株,誦《金剛經》一卷,故名。
倉庫嶺 在縣東南五里。姚鉉葬其地。
大姑嶺 在縣北八十里,與八疊山相連,高二十里,通寧州,為縣之關隘。上有剪形「仙姑石。」 舊有巡檢司。
黃茆嶺 ,在縣北二十里,脈自章平山來,上有楓樹三株,大丈餘,雲氣磅礡。絕嶺鑿石,通道吳、楚。
連香嶺 在縣西六十里,接袁州萬載縣界。北嶺 在縣東北七十里,峰巒萬疊,中有瀑布。五鹽嶺 在縣治東南,合鹽泊、鹽州、鹽池、鹽溪、鹽步為五邑,號「五鹽。」
赤珠岡 在縣東,出紅硃。
夜合石 在縣之東北,今不復合。《舊傳》「其日開夜合。」
顧淵石 在縣西南三十里,半入凌江,嶙峋高聳,為縣之水口。山下有深淵,故名。或云此石回顧邑治,又名顧縣石。
仙人石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仙人足跡。龍泉洞 ,在縣西十五里禪慧寺旁。俗傳其源出離相院,穿地十里乃出流於溪。宋崔鶤曾遊此,有記。
九宜洞 ,在縣西北鹽溪之中。有靈石自成峰巒,水涸可觀,雲氣上浮則風雨至。
釣月灣 在縣南綠秀山下,延福寺之右,有石屹立於滄波之中,有《空煙亭》。
清灣 縣之「綠筠」 書院前。
小斜川 在縣治西南。景物幽勝,縈回曲折,入於鹽溪。宋僧覺範以其風景類潯陽,故名。元典史羅思敬構亭於上。
鹽溪水 在縣西。一名「若耶溪。」 自分寧縣界發源,入上高東流入蜀江。
濯湖 在縣東二里。世傳許旌陽嘗濯衣於此,至今水清澈,不受污濁。
西溪 自寧州發源,至縣一百五十里,回繞而東,入上高。
方唐溪 在縣西黃蘗山發源,流入上高秀溪 ,今查溪是也。陶淵明棲息之所。陶佟居此。
落星池 在縣南三十里。相傳,昔有星墜於此,遂成池。旱不涸,澇不盈。
洗墨池 在縣東二十五里。晉陶淵明嘗於此洗筆硯。池上又有淵明讀書堂。
乳泉 在縣西一十里。其水五色,光瑩白者如乳。
羅漢泉 在五峰山。石崖飛瀑,上有《羅漢像》,橫臥水際。
虎跑泉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黃蘗寺。相傳昔有虎跑,地裂,泉水湧出。
上高縣
屏山 在縣東五里,其勢連亙若屏。
白馬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舊傳嘗有白馬齕草於山頭,人至輒沒,鄉人異之,因名。
寶雲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嵌巖岌嶪,靄翠蘢蔥。中有僧廬,曰「寶雲院」 ,又名寶蓋山。
靈峰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傳每風雨晦暝之夜,山有赤光,其大如斗,號曰「金雞」 ,山人以為神,即其頂立靈峰廟。
蒙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方輿記》云:「峭壁橫嶮,常有白雲青靄蒙其上。」 宋慶元六年,有銀鉛坑冶,後置提舉司,因礦絕遂廢。
末山 在縣西六十里。東連九峰。唐人云:「韞映迴合,迥出雲末。」 故名。宋阮閱往知袁州,道經此,有詩:斜陽騎馬末山隈,淡碧晴空雁字回。一片愁懷似黃葉,晚風吹送九峰來。
鏡山 在縣東二里。其山有三,端圓如鏡,中一徑通行者,兩山對峙如關門。說者謂「上高縣之後照。」
櫟頭山 ,在縣西一百里,抵萬載界。
桃源山 在縣西,即大王嶺之巔,巋然如屏,春月萬花爛然,幸元龍,號曰「人世仙境。」 西有西嶺,三峰聳拔,狀若筆架。南有天嶺,行者若登天然。北有大王嶺,石峰插天。
萬石蒼山 在縣曲禮里之水口,高數十仞,大可數百圍。其石紫而光潤,四源十坑之水,皆瀦於石蒼之下。而東石蒼之外有圓峰十餘,如貫珠焉。
顧城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相傳,昔有顧王都其上。每歲仲冬,鄉民相率祀焉。
九峰山 在縣西五十里。末山之東,有靈龜洞、羅漢洞。其峰有九,曰雲末、飛雲、香爐、翠霞、蒼玉、芙蓉、清流、蛾眉、天竺。宋蔣之奇詩:「緣澗攀崖入翠霞,寺僧猶記舊鍾家。芙蓉秀出天河外,我欲名為小九華。」
多寶峰 在縣南三十五里。宋慶元間,有銀鉛發瀉,故名。
靈峰 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傳每風雨晦暝之夜,山有赤光,其大如斗,號曰「金雞山。」 里人以為神,即其頂立靈峰廟。
敖嶺 在縣北三里,又名敖峰。《方輿記》云:「即昔晉敖真人得道之所」 ,煉丹之跡猶在,上有磨劍石。
天嶺 在縣西二十里。其嶺最高,行者若登天,因名。
寶珠嶺 在縣南三十里。世傳道明禪師自庾嶺來卓錫,夜以寶珠,光照十方,故名。
謝君嶺 在縣西六十里,高數百仞。舊傳萬載縣人謝仲初常尋真,躡其巔,即今大烏尖。蓬萊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草木叢茂,盛於他所。
黃鳳嶺 在縣西九十里。俗傳昔有黃鳳集於此。
蒙巖 在縣蒙山下。有二石洞,相望數百步,人以上下洞名之,能出雲為風雨。上洞不可遊,玉沼當戶,俯視惴焉。下洞虛豁,其廣函丈,深不可究。中有僧佛、石象及獅子座之類,流泉涓涓,出於石竇。歲旱,邑人禱雨,挹泉以歸,謂之「聖水。」 又有巨石屹立巖間,上下無所附,謂之無根石。荔枝巖 亦名龍崖,在縣九峰寺之前,有石盤上生石,其形儼然荔枝。有洞曰「龍洞。」
旺賢岡 在縣北二里。一名「黃田岡。」〈按:係學宮後龍,有菜園義塚,於龍脈不無傷焉。〉
舉子岡 在縣西六十里千春北鄉。唐進士易重居此,因名。
天則岡 ,在縣西六十里,土高一丈八尺,岡南有遺甓故碑,俗云「古帝王墓。」
「《紐源》蒼岡 」 ,在縣南二十五里法忍寺北。許旌陽嘗煉丹於此,山湫有蛟魅護為淵藪,輒作洪水衝漂丹室,真君遣神兵擒之,釘於石壁。寺前有煉丹井,上有行祠,產無名子。
四基洞 ,在縣南一百里。洞基占四縣界,故名。有棲真寺舊址,高廣尋丈,中石磴平坦,可坐數百人。
真遊洞 在縣西四十里潤滄泉之側。洞極深廣,亦有佛像、石乳及石棋局,遊客往往棲息其上。
羅漢洞 在縣西五十里聖果寺側。深邃可遊。有塊石形如羅漢像,故名。
鄧敖二仙洞 ,在縣西四十里。相傳鄧、敖二真人於此修煉,因名。
慈光洞 ,在縣西四十里。緣梯而下,始有門可
入昔有民逃於此,壁間有云:「唐乾符二年,黃巢作亂,在此逃避。」
仙聖洞 ,在縣西五十餘里,中有石佛、石鐘等類。
四溪洞 在縣西八十里,棲真院側。前有一石佛洞,深數里,後有穴可出。
龍王洞 ,在縣南百里茅岡。有泉流出,早晚黃濁,與潮候相應。有石可坐百人。
金石 ,在縣蜀江中,上有三丫,司馬頭陀,《鈐》云:「金石口開丞相出。」
羅漢石 在縣東羅漢院側。相傳江漲則隨水而長,嘗有羅漢見形於此。
葫蘆石 在縣南一十五里。豐下銳上,狀若葫蘆。
仙姑洲 在縣西六十里。俗傳有仙女經此,每水泛,洲隨水長。
鸕鶿洲 ,在縣羅漢石之東,正當縣之水口。《地鈐》云:「鸕鶿洲合狀元生。」
八疊洲 在縣境
凌江 在縣南。發源袁州之萬載八疊山,於龍河渡東流分脈經縣城與滕江合流入於章。滕江 遶縣治,會凌江入於章。
斜口水 在縣西一十里。源發蒙山,入蜀江。章樹潭 在縣治西。淵靜澄澈,為巨鱗窟宅,漁人善沒者亦不能窮其底。又名「學潭。」
武泉 在縣北十里。泉深莫測,溢為沼,中多赬鯉。俗云不可食,取食輒死。上有東晉皇甫武將軍,故泉以「武」 名。
普潤泉 在縣西十五里,亦名「貫珠泉。」 其泉自石竇迸出,莫窮其源。循其石崖為平地,方十丈,雖旱不涸。
巖洞泉 在縣南三十五里,溉田甚廣,界抵新喻。
蒙山瀑布泉 在縣東南,分兩派,一出修仁橋,一出官山橋。
靈井 在縣西東嶽行廟之側。相傳有疾者禱飲之即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