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9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九十九卷目錄

 台州府部彙考五

  台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九十九卷

台州府部彙考五[编辑]

台州府祠廟考一   通志府志合載[编辑]

本府。臨海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西南一百步。宋政和中,郡守李春卿建。淳熙六年,令彭仲剛重建。橫列三壝,門各四出。中立社稷,東風師、雲師、西雷師、雨師,總為五壇。嘉定三年火,郡守黃㽦重建。明洪武八年,改建二壇,一以石為主,勾龍配之;一以木為主,后稷配之。後合為一壇,罷去配享,稱其神為社稷之神,每歲春秋仲月致祭。

山川壇 :在東門外二里,明洪武二年建。宋、元合社稷壇為一,明析為二。每歲春秋仲月巳日致祭。中曰「風雲雷雨之神」 ,左曰「境內山川之神,右以城隍之神」 配之。

「郡厲壇 」 在城東北。歲清明、中元、十月朔,有司致祭本地鬼神,以城隍主之。

城隍廟 在大固山東北。

縣城隍廟 在縣東北一百步。世傳東陽人趙煜與兄炳遇異人授祕術,能驅役鬼神。東漢時隱章安丹丘山,言禍福皆驗。既沒,民立祠祀之,旱澇祈禱輒應。吳越時,改郡為縣,遂遷祠今地為城隍,封建國侯。宋端拱元年,邑令王子輿重建。元豐間,賜靈顯廟額,封興國永寧王。元至元己丑,處州玉山賊楊震龍與仙居賊李三虞等為患,屯聚三江洋。本路總管與耆宿人等禱王,乞賜助,即率軍出禦,賊驚潰,溺水甚眾,餘皆就縛。問之,云「見神兵蔽山。」 有司以事聞,封興國中順王。時大旱,祈之輒驗。請於朝,加封興國中順孚澤王。至正壬寅,加封興國中順昭惠孚澤王。明洪武二年,改封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三年,改稱「臨海城隍之神。」

惠政侯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祀東晉薛長官。唐武德中建,會昌中徙今地。

鄒將軍廟 在縣東五里白塔山下。晉隆安郡守辛景破孫恩時,有鄒姓者,戰有功,民立廟焉。孔相公廟 在縣東十八里。舊傳晉孔愉避亂入臨海山中,既沒,人立祠祀之。愉,山陰人,常為左僕射,故稱「相公。」

崔王廟 在縣東北班巷。祀崔府君,名子玉。唐貞觀時,為磁州滏陽令,有異政,沒後,人立祠祀之。開元中,安祿山亂,有顯應,封靈聖護國侯。會昌時,加封護國威應公。宋咸平中,加封護國西齊王。南渡時,賜額曰「顯衛。」

南山廟 在巾子山。祀唐張睢陽巡。明初倭寇起,公顯應全台,封「靖海元帥。」

元帥廟 在三台坊。姓林,名洪,唐進士,為鄧州刺史,禱雨靈驗。沒,鄧人祀之。五代時祀於台,極靈感。

祐政廟 在巾子山後,祀五聖。相傳姓蕭名善,河南人,兄弟五人游台,禱雨有驗,沒後立祠祀之。

端公廟 在縣北青雲坊。祀端公元默。官台經畫便,民沒,立祠祀之。唐嗣聖中,封前貢院護國尊神。周顯德中,加封「護國昭德仁惠尊王。」 關聖廟 一在崇和門內,一在崇和門外,一在楊巷,一在衛前,一在西門外,一在縣前,一在晏海樓。

陳惠王廟 即鎮寧廟,在府治東,祀宋理學名臣陳瓘,為權臣所忌,徙台州。既沒,郡人祀之。馬元帥廟 在鎮門內。

東嶽廟 在北固山下,宋元豐三年建,凡遇旱澇,迎百神祈禱於其中。西有玉皇殿,康熙六年建。

趙元壇廟 在縣北奉仙鋪,宋元豐二年建。元武廟 在縣北天燈巷。

火神廟 在縣東天寧寺南。明萬曆時建「忠惠廟 」 祀鄺元帥洪。

忠祐廟 在靖越門內,祀隋司徒陳杲仁,字世威。平沈法興亂廟在常州,唐咸通時祀。台都土地廟 在縣北悟真橋,祀宋時陳芳,字惟虔,青田人,以明經官府幕,有治行,得證道果。

清河土地廟 在白塔橋。宋學士張昇,河南洛陽人。遊台沒,顯靈異,郡人祀之。

晏公廟 在縣北山。晏公,江西人,尸解去,靈顯於江湖河海間。明洪武初,封顯應平浪侯。靈康廟 在白鶴山,祀東漢趙炳,字公阿,東陽人。華表殺之,其屍泝流至此,故祀之。宋時屢顯靈異。

「福順王廟 」 在北城外後嶺,神姓鮑,名瑤,字潤玉,山東濟寧人。

平水王廟 在白鶴山,祀晉仙人周清。

靈祐祠 在府治後,祀屈尚書晃,今廢。

文昌祠 一在佑政廟右,一在白雲山,一在巾子山。

朱文公祠 在北固山上。宋乾道九年,公奉詔主管召州崇道觀,講明道學,濬河築堤,民賴其利,春秋祀之。

文信國公祠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仙巖百花洞。祀宋文丞相天祥。

紫巖祠 在縣南三十里,祀元隱士周潤祖。《關弘祠 》祀宋關弘,任台州路司理,有異政,歿敕葬大固山普寧寺之東,因立祠其上。

忠勇祠 在獅子橋。明嘉靖間,郡守譚綸建,祀死事倭難者。

陳檢討祠 在永慶寺左。祀明江西提學僉事陳璲先生。嘉靖十七年,御史周汝員建。

林祠 在龍顧山,祀明王府教授林公輔,萬曆中建。

賀尚書祠 在北山麓,祀明工部尚書賀銀。嘉靖十六年,郡守許繼奏請立焉。

戴祠 在三清察院司後,祀明雲南布政戴德孺,萬曆辛丑年建。

襄裕公祠 在巾子山麓。祀明刑部侍郎王宗沭,天啟間建。

崇正祠 :在北固山麓,祀明江西提學副使金賁亨。

喻祠 在東門街,祀明巡撫喻思恂,崇禎中建。劉祠 在小街頭南,祀明巡道劉弘寶,崇禎丁丑建。

襄敏祠 在城東隅,祀明郡守譚綸。嘉靖三十九年建。

萬祠 在炭行街,祀明邑令萬崇德,萬曆中建。喬祠 在崇和門外,祀明邑令喬時英。

張祠 在治東五十步,祀明邑令張邦翼。《二李》祠 在府治西,合祀明司理李天秩。

皇清司理李士弘,順治六年建。

上察祠 在北山

錢越王祠 在白雲山資善堂東,祀武肅王錢鏐等八人。

鄭廣文祠 在縣東一里舊戶曹巷。祀唐司戶鄭虔貶台州,以文章化俗。歿後,台人即所居祠焉。

十賢祠 舊普賢寺基。祀宋徐中行、徐庭筠,石墩潘時舉、趙師淵、杜良仲、杜知仁、杜範、車若水、黃超然等十先生。嘉靖十九年建。

李忠襄祠 舊在巾子山,祀宋李顯忠。紹興中,忤秦檜,謫台州。今徙祠城隍廟側。

八忠祠 在大固山下。嘉靖二年,郡守羅僑建,祀方侍講孝孺、王修撰叔英、鄭行人華,後增。盧元質、鄭恕、盧迴、鄭公智、林嘉猷。

方正學祠 舊在北山百花橋,順治十七年,徙府學東。

樵夫祠 在東湖上。樵夫靖難中殉節死。「陳恭愍祠 」 在龍顧山,祀明布政陳選。舊為丹崖書院。

愍忠祠 俗稱「六府祠」 ,在巾子山,祀明死難知事武暐,禦倭戰于拗嶺,死之。

周公祠 在靖越門內,祀明邑令周家棟。「蕭長史祠 」 在城西北一十里,祀梁長史。蕭治守台,清廉不猛,民咸安之,拜司徒左長史。唐貞觀二年,民立祠祀之。

崇節廟 在縣東南六十里。元末,總管達兼善與方國珍戰死於此,順帝命立祠祀之。

王烈婦祠 在治北悟真橋,祀烈婦陳氏,名小奴。明弘治三年,郡守馬岱建,立碑為《記》。

蔣司理祠 在府治北,祀明司理蔣鳴玉。崇禎中建。

雙節祠 在嘉爵橋,祀節婦張氏、妾屠氏。明萬曆中建。

滕戶曹祠 即義靈廟,在縣治北二里,祀宋戶曹滕膺。宣和間,守城有功,民請立祠,後徙西城北隅永慶寺東,侯立戰破賊處。

考證

葉烈婦祠 在大井頭南。祀烈婦張氏。明萬曆中建。

黃巖縣

社稷壇 :在西城閘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南「一里,明洪武八年丞吳文義建,嘉靖九年劉令質徙十五都。」 「邑厲壇 舊在縣北隅,明洪武八年丞吳文義建,成化間鄭令徙縣西北。」

里社壇 在各都。明洪武八年,令各里置社壇,周以土牆,壇而不屋。凡遇春秋二仲,人戶輪當鄉厲壇 在各都。亦洪武八年置,壇而不屋,周以土牆,立門一座,與邑壇同。今俱廢。

城隍廟 在縣東三十步。

關聖廟 在縣南永利橋。

朱文公祠 舊在縣西北。

三賢祠 在學宮。宋寶定二年,朱令尹日新建,祀謝伋、葉適、徐中行。

棠遺愛祠 在縣治東。明嘉靖辛丑,海溢為災,周守志偉躬行省祀,斂死恤生,民懷其德,祀之。

天台縣

社稷壇 舊在縣治西南一百步,宋嘉定間,邑令詹阜民建。明洪武三年,制,祀社稷於西北隅,縣丞葉弘改建。縣北地係賈涉故宅。

風雲雷雨山川壇 「洪武初,命天下郡邑祀風雲雷雨山川之神於東南隅,縣丞葉弘建壇。嘉靖己未,知縣馮蘭移置東門外。」

厲壇 舊在縣治北後郭。明洪武八年,知縣張文玉置《後形》家以其右據龍脅,靈氣損傷。萬曆四十年,知縣胡來聘遷縣北馬公廟後。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二百一十步。紹定五年,邑令潘晉孫祈雨感應,新廟門塑包、寇二相於門內。明洪武二年,知縣鄧林重修新之。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廷錫重修寢廟於東建「佛。」

堂使僧居之

泰岳行宮 在縣治西北,即太清宮。

關帝廟 ,在縣治西通越門內。萬曆四十三年,封「伏魔大帝。」 知縣胡來聘捐俸拓之。

神蹟石廟 :在台治北,今名曰「鶴廟。」 元泰定間,封「顯靈忠烈昭德仁澤王。」

杏莊廟 在縣治西玉京坊巷。元徵召陳瑞卿,築杏莊為居,因建廟於側,祈禱響應。泰定初,封明烈廟 在東門外。宋敕賜「明烈王。」

華光廟 在縣西建寧坊巷。祀馬元帥。

靈順廟 在縣東鎮安坊。

靈觀廟 一名「前殿」 ,宋紹興庚午建。

劉將軍廟 在縣西門。晉黎護將軍劉元捨宅為闡法寺,後寺徙溪南,累著靈異,人即其舊址立廟以祀之。

平水廟 在縣北十里。祀西晉、周清。宋祥符間,封平水王。

黃山廟 在縣西十三都,元封護國顯慶王。前有石穿如牛鼻,相傳海船繫纜處。

窯頭祖廟 在縣東三里。其始建莫攷。俗云「天台縣先有窯頭殿」 ,則其來久矣。

三井廟 在縣西南廣濟門內。原三井,因築城塞其二。一在廟側,雖大旱不涸。廟係宋封惠濟,廟 在石橋下,宋封「惠濟。」 上有龍潭,禱雨靈。

萏溪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係郡城隍「靈康廣惠威烈王祠。」

應澤廟 在縣西十四都。唐長慶間,令白餘豐祈雨立應。五代周顯德中,封應澤明王。巖下有水,隨潮往來,後開廟見石龜,水遂竭。見《圖經》。赤城山廟 ,晉太元中建。僧曇猷居巖室中,神屢遣虎狼怖之,猷自若。一日神告曰:「予夏帝之子,居此二千餘年,師威德嚴重,願推此相奉。」 鳴鞞鼓角,凌霄而去。

焦山廟 在縣西。吳赤烏初建,祀李顯忠。梁昭明太子廟 在縣西。

鮑將軍廟 在縣東二都。按《舊志》,吳赤烏二年立。高儲山神諱廷贊,與兄光祿廷嗣,唐末勤勞王事,皆得廟食。

冷水廟 在縣南二十里。

亞父廟 在縣西茶山。《舊志》有神,一夕自海乘石船至其上,土人聞如萬騎之聲,黎明視之,見石船在山腰,有石帽覆一銅像,立祠祀之。遇旱祈禱甚應。

梓潼真君廟 在縣北太坊,今移建小北門城上。

上泉廟 在縣西三十一都。方臘之亂,里人洪

喜,祈神平寇以功賜「保義郎,遂新祠宇。」

飛泉白鶴廟 在縣西山口。宋理宗謝后初過此,禱於神後,后正位中宮,重新之。

馬公廟 在縣北二里厲壇前。

劉阮廟 在雙闕下。祀劉晨、阮肇,宋元祐二年建。

松溪廟 縣西二十七都。宋賈觀察自越奉夏禹王香火,初擬祠嶺上,俄風雨大作,移今地。「折山」 廟 去縣二十里,吳赤烏初建。

雲峰廟 在縣東四十里。宋嘉定初,賜額「湖山廟 」 ,在縣西三十五里。宋宣和三年,呂師囊剽掠郡縣,統制姚平仲、張思正捕之,祈於神,即日平之,遂新廟庭,仍建祠於杭州浙江亭側,今七郎堂是也。

鎮國大將軍廟 在縣西十二都。宋咸平初重建。民有於廟側掘得古鏡,文曰:「始豐縣寨主鎮國大將軍雷曄造。」

上方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祀顯佑王。

橋亭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宋宣和二年建。真君廟 ,在縣西六十里,祀元弼真君王喬。七里廟 在縣西七里,宋宣和二年建。

金相公廟 在縣西

尖山廟 在縣東三里螺溪。

豐饒廟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祀姜僊翁。舊《志》云:「神生於吳赤烏二年七月一日,仁德七年卒,肉身不腐。」

顯應廟 在縣西三十二都白衣山。

太平廟 在縣西六十五里方山之嶺。

支巖廟 ,在縣北二十五里。即「《靈康行》祠」 太平鄉主

榧溪廟 在縣東三十里。祀董將軍。

靈澤廟 在縣東蒼山,宋嘉泰間封。

松山廟 在縣東二都,吳赤烏二年建。

峇山廟 在縣西五十里二十五都,本龍王祠,吳赤烏二年建。

白王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

土牆山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三十六都。獨孤廟 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七都石壁嶺東。周顯德二年建。神本婦人曩,常見怪,後配以支明龍王,怪遂釋。

湖波廟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一都。祀廣濟王渭溪先生厲仲亨。景德中遊學古汴,奉香火祠之,併奉「孚濟王。」

游峰廟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祀「平水大王。」

方巖廟 在縣西六十五里三十五都。

四峰廟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祀善利真人、仁濟王。

珂山陳僊師廟 在縣西六十里三十五都。淡山廟 在縣西八十里三十五都。

龍歸山廟 在縣北五里十二都。

慕蟻廟 在縣西六十里三十二都明巖山,宋宣和中建。初鄉人定基於濟溪,黎明將建,一夜眾蟻移木於其地,人皆異之,遂建廟,因名。葛將軍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十五都。

元壇廟 在縣東門月城內。屢著靈異。

鷲峰西山廟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一都。喜應公廟 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七都。祀胡正惠王之子。

赤山東廟 在縣西四十五里二十七都,神號「泰明祖德王」 ,鄉人賈偉自漢載像以歸,祀之。順福顯佑王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十二都,又名「上方殿。」

桃花廟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白祥廟 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感應廟 在縣西四十里二十八都風簾口。清風祠 在桐柏山,祀伯夷、叔齊二像。宋有黃道士善醫,醫太后疾愈,賜之官,與金帛,皆辭。請二石像歸,建祠以居之。後祠圮,邑令鍾紐復建,顏曰「清風祠。」

元應善利真人祠 在縣西十二都。宋淳熙八年,郡守唐仲友因旱請禱獲應,遂迎像至郡天慶觀祀之。今遺址在瓊臺之左,真人王喬也。棠陰遺愛祠 在西門外道塘街,即藥局基為之,合祀知縣鍾紐、黃道年、毛鶴騰、主簿王榭。今廢尚存。「三台鼎望」 、「百里棠陰」 二石坊。

方侯祠 在縣東北二百十步,城隍廟右。公諱印,桐城人,弘治甲寅至任,廉潔恬靜,甫一年卒。祀「名宦。」 萬曆丁未,士民追慕欲建祠,特祀其曾孫巡鹽御史方大鎮,發本院節省公費銀兩立祠,自興工以至落成,並不派累士民。又置祭田。

一百一畝三分五釐六毫,并祭器什物,每年春秋二祭,教官主之。其田畝祭器,俱載《碑石》。歲久祠傾廢,石坊大門尚存。

皇清教諭鄒楷、訓導徐德恂,於康熙十七年重建,中

堂三間以供祭享

劉司理祠 在儒學之西,以祀署縣事推官劉啟元。

佑聖觀 在縣治東妙山上。塑真武像。以山巖皆赤,有火氣,故以水德厭之。萬曆甲寅,火延妙山教諭袁仲錫,私祝曰:「使神罹於燼,幾不靈矣。」 已而反風,廟門有溫太真、張睢陽兩神像,而張尤神驗云。

徐文肅祠 明洪武元年,上念左贊善徐善述輔導之勞,敕行建祠墓側,春秋祀之。

文昌祠 在縣北太坊,今小北門城上。

僊居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河側街北。宋景德四年,王溫拔宅昇僊。政和元年,即溫址建。明崇禎間,令蕭鳴盛修葺,制極壯麗。今盡傾頹矣。

山川壇 在東郊之南

鄉社稷壇 明洪武八年,命每里置壇。春秋祭祀,則里中父老以祈報。久廢不可考。

邑厲壇 北郊外

鄉厲壇 明洪武八年設,又名曰「漏澤園。」 城隍廟 舊在縣治東七十步。吳越封昇平侯。宋紹興二十一年徙東郊外。至元丁丑,燬於火。邑人以東郊址屢有水患,請於尹聞人仲修,以宋之監酒廳改建焉。

旗纛廟 在縣西二里。其制:築臺立廟,中設軍牙六纛神位。按古禮,「春祭用驚蟄日,秋祭用霜降日。」 廟廢久,今只霜降於演武場祭之。

東岳廟 在縣西二里,久圮。

關聖廟 一在東門內,一在田市。明萬曆間廟圮,嚴州司李捐俸重修。

忠烈廟 在縣治南,祀元黃巖州同知吳楊時處盜來寇,楊與之戰,不屈而死,故祀之。

趙主簿廟 在縣南河埠。祠里人趙時粟宦鹽官,死元人之難,故立廟祀之。

靈康廟 即白鶴廟先生學宮左,舊又稱仁濟,崇寧中建,明萬曆三十三年重建。《郡志》以為盤山神,誤。蓋威烈王封仁濟侯是也。明季諸生朱大才、張日紅以廟近學,非宜,改建於東門外。今鄉落間多有之。

鎮山廟 在縣治南。朱文公行部,以治所向山不美,作廟祀軒轅以勝之,故名曰「鎮山。」

平水廟 西門內。原有溪水為害,故立廟鎮之,久圮。康熙十五年,庠生張相維、里人張應坦、張源玨重建。其神即西晉周清也。

吳長官廟 ,在縣之東南。長官名興宇,淄青人,至此居焉。死有靈應,因祀之。廟北有巨石欹立,即窆處也。

慈感廟 祀杜氏二烈女。廟舊在盂溪離縣三十里。隋大業末,二女家鬻湯餅,甫笄,喪父母,庖人挑之,二女憤激殺之,去之盂溪隱焉。會溪漲,溺死。唐天寶中,鍾離介未第,寓長安,忽夢二女曰:「吾家盂溪,君今中第,尹吾邑。」 果如其言。入境訪之,於藤中得二骨,取還,骨鉤連有聲,道遇樵人告曰:「此石稜、石藤,二夫人瑣子骨也。」 語竟不見。介嗟異,塑像祀之。新廟在縣北七里,乃宋時里人祝姓者居處也。一日,忽夢二女告曰:「汝能讓居,吾當以物謝。」 次日,捕魚於溪,得金釵一股,不悟其故。一夕大雨,有大木十餘隨溪流而出,至其宅,迴環不去,遂捨宅以建廟焉。宣和間,民避寇其中,寇望山中草木,皆兵不敢犯。慶元二年,趙幼聞以聞,遂賜額,禱雨輒應。明萬曆三十年,令陳學繼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僧文亮復拓址重建。廟前有「流水。」

甕石跨之,作水亭其上,頗幽勝。

紫籜廟 在縣北七里。祀竹山神,唐天寶六年建。先是,明皇夢有紫服而朝者,自稱「某處竹山神,來呈瑞鳳」 ,翌日果有鳳翔焉。遂詔崇祀之,封瑞應侯。

合龍山廟 在縣西北五里。康熙五年建,祀昭明聖帝,即梁昭明太子。舊有行祠,在縣北三十里紫籜山,久圮。

烏石廟 在縣西九十里。祀季三明王兄弟七人。遇旱疫,鄉人禱之輒應。

陳九郎廟 在縣西六十里。九郎里人死而靈異,能庇其鄉,因祀之,并名其溪。

曹官廟 在縣西八十里。祀潭之龍。梁貞明元年建,陸尚書峻為《記》。

石橋廟 在縣西八十里。祀胡四郊,嘉定中建。山上有石洞,下有一石,如梁跨之。

朱太尉廟 在縣西七十里,祀朱三郎也。宋封左昌將軍、祚順侯。

枕海廟 在縣西五十里。祀枕海山神,唐咸通二年建。

韋羌廟 在縣西四十里。建炎二年建。俗傳五代時有韋三郎捨宅為金像寺,隨而尸解,故祀之。或曰:「神乃顓帝之裔,號豕韋氏。」

杜蜀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明正德間,知縣曹廷桂輿過此,忽寐見有人自稱杜姓蜀,名丐以居,遂立廟其地。太學生吳炳熙重建。

劉真君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即杜蜀廟之右。張阜廟 在縣西二十里,宋大觀元年建。丁公廟 在縣西二十里。山出丁公藤,以濟人,故祀之。

霝山廟 在縣西十五里。宋紹興五年建。舊傳陰陽家言此地有異氣,調丁夫鑿其脈,其監官死此。屢著靈異,故祀之。今稱為「聖坑。」

龍王廟 在縣南獅子山上。明萬曆十年,令湯聘尹建。

浮石廟 在縣南六里。俗傳祀「浮石三郎」 也。蕭娘廟 在縣北五里。蕭氏女暴死著異,故其父祀之。

雙廟 在縣南三十里。南廟祀吳康,北廟祀婁姥。

白巖廟 在縣南九里。宋紹興十一年建。蔣僊人廟 ,在縣南二十里。

石室王廟 在縣東二十里。俗傳,石室乃敬唐之族,長興間至此,至而有異,故祀之。

大營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紹興二十八年建。俗傳大營、小營兄弟捍賊而死,故立。祀韋大將軍廟 在縣東三十里。宋乾道三年建。神無考。

彭溪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宋淳熙十五年,丞王柄禱雨立沛,故立廟以祀龍神。

支將軍廟 在縣東七里,唐建。俗傳黃巢之黨入寇,有支姓者率里人禦之,力竭而死。「鄉人德之,為立廟。」

麻姑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麻姑山下。

應瑞侯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祀唐管供奉。先是,詔諸宮設醮,故管奉使詣洞宮。是夕麻姑降,與管語,管不知也。歸與偕行,中途忽化為鶴,飛入麻姑山。管嗟嘆悵望,墮馬而死。有司以聞,詔封而祀之。

蒼山廟 在縣東南五十里。祀吳將軍朱剛,赤烏元年建造。

三井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祀潭之龍。宋皇祐中,令陳襄禱雨立應。

項羽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祀項羽。宋紹興十八年重建。

赤城廟 在縣西七十里。祀其山神,宋崇寧三年建。

石龕廟 在縣東一十五里。唐時建,祀其土神。葛公廟 在縣西三十里。相傳有葛公煉丹於此,祀之。

佑聖真君廟 在縣西二里。宋淳熙十一年,以舊「五通廟」 改建。廟之後有大隱堂。

金仙童子廟 :在北門外護國院側。降乩詩最工麗,言事皆奇中。康熙十九年,茂才李《芬清》子、知縣鄭錄勳建。

石感王廟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亦石室伯仲也。宋乾道三年有二日現命長史遍祀百靈,而廟興焉。今祠版尚存。

孤山廟 在縣東南七十里。吳赤烏六年建。呂祖廟 在縣西南七十里公孟巖。昔有廟,久圮,丹鼎尚存,人跡罕至。僧洪遇得異夢,於康熙間重建。

北山廟 在縣北六里,鄉人祀其山神,以祛疫。道濟廟 在縣西南馬鞍山,旱禱之即應。護民王廟 在縣東南六十里方山嶺。祀其山神。

主簿廟 在縣南河埠。俗傳有趙主簿死於此,因祀焉。

朱相公廟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九龍山麓。相傳婺人宋乾道間飛昇,輒顯靈奇,因立廟祀之。毛公廟 在縣西五十五里。俗呼「湯墩殿」 「慈感廟 」 祀隋烈女二徐氏。

文昌祠 一在狀元坊側,一在縣東之東嶺。萬曆間,知縣湯聘尹建石為臺,以障風水,作「曾文樓。」 後沈道光又加葺焉,祀文昌於中。至明季,蕭

鳴盛新之,因旁有古松,榜曰「偃松臺。」

六賢祠 在文廟西廡。祀蔣旦、陳庸、吳芾、郭磊卿、鄭雄飛、吳諒。

三處士祠 在南峰上。祀宋處士林訪、呂徽之、翁森。

雙忠祠 在縣治西北隅,祀忠臣盧迴、鄭恕。明嘉靖間,同知朱世忠署縣事,信正惡邪,一應淫祠俱廢。時西北隅有五靈廟,廢其神以祀二公。馬公祠 在學西,祀明令馬濂。時有「民送兩行淚,官歸一擔書」 之句。

朱子祠 在縣東福應山上。宋紹興間,朱熹主管天台崇道觀,後又以常平使者行部,大有惠政於仙民。明弘治間,邑侍御王存忠、別駕張成德倡議,偕令李經建特祠於此祀之,今廢。《古靈祠 》一在南峰。明正德間,參政張儉與郡司李王民望主議祀之。隆慶間,令趙善政重建,俱有記。後圮。今僧寂用拓而新之。一在學宮西。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張錄勳建「義學。」

趙長官祠 在安州驛右,祀宋令趙善。有「善政,民思之。」今驛與祠俱廢。

遺愛祠 在縣東關聖廟右,又曰「古靈祠」 ,祀宋令陳襄,以明署縣事推官俞霑、通判鄒進、攝審編,臨海令周思稷配享焉。

忠烈祠 在酒坊巷東。明萬曆間,知縣湯聘尹建,祀鄭恕,以二女配享。

湯公祠 在縣治東,祀明令湯聘尹。湯號覺軒,長洲人。由進士歷給事福建參議,謫仙居令,有惠政,因祀。

汪公祠 在縣治東,即舊義學,祀明令汪夢說。三公祠 在縣治東,祠明時縣令。

章公祠 在南峰上。順治間,知縣章雲有善政,去任,土民立像祀於古靈祠之側。

四烈女祠 即慈感廟。同知朱世忠以鄭恕之二女配之,改曰《四烈》。

烈女祠 在縣治北。明萬曆間建,祀烈女顧惜寶及使女阿香。

寧海縣

社稷壇 在縣西二里。宋慶元間,令李知微修建。

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宋元合社稷壇為一。明洪武乙卯,析建今地。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明洪武初建。

鄉厲壇 每里一所。明洪武乙卯立。

里社壇 每里一所。明洪武乙卯立,久廢。城隍廟 在縣東南二百步。唐廣德中建,宋紹興二年令薛抗修,明成化間令郭紳拓而新之。土地祠 原設治門外,即衙樓之神。明萬曆辛卯,令曹學程改建儀門之左。

靈潤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祀湫水潭之神,唐元和中建。

靈濟廟 在縣西二十里。祀白龍潭之神。宋淳熙中賜額,封「孚澤侯。」

顯澤廟 在縣東北一百里。祀茶山潭之神。宋嘉定中賜額。二廟俱明洪武初革封號。

靈澤廟 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祀梁源潭之神。宋嘉定中賜額,今革不祀。

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元至順三年,縣尹閻克得重建於舊驛,址久廢。

關聖廟 在白嶠驛西。方正學作「記。」

李太尉廟 在縣西北五十里。祀唐臨淮王李光弼。

洪忠宣公祠 在梁王寺前。嘗為寧海主簿,故祀之。

三賢堂 舊祀陳長官、羅提刑、洪忠宣,後增。葉信公、方緱城

方氏祠堂 在臥龍山下,名「緱城里」 ,即正學故居也。

梁王廟 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上。宋太清末建。梁宣帝察嘗為會稽太守,有德及民,故為立祠。

衙樓廟 在治前一十步。明萬曆間,令曹學程移南門城內。今移縣治西。

吳坑廟 在縣南四十里,地名「塔山。」

白鶴廟 在西門內

陝石廟 在縣西六十里,陳長官附焉,久廢。陳長官祠 原在學宮西,後毀白鶴廟,以基建祠。又居民王姓者,遷建西門內,再移治東妙相寺前。令曹學程春秋丁祭,特設祀典,永為例。赤城先生祠 在鴈蒼山吉祥寺東,祀羅提刑,適久廢。

梅長者祠 在寧和丹丘寺前。宋淳祐中建,今

改建中門

唐侯祠 在西門內,祀知縣唐愈賢,今燬。正學祠 原建臥龍山,明萬曆三年,郡守李時漸移西門內,曹學程修,崇禎壬申宋奎光重修。《太平縣》:

社稷壇 ,在觀海門外半里。北向,東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高四尺,四出。陛:各三級。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東。舊在縣治南大遠橋。

邑厲壇 在仰山門外鳳凰山下。

里社壇 舊未建。里中或立廟以祭,不能循禮。明成化間,去淫祠,立社壇,其後亦廢。

城隍廟 在縣治東迎暉門內。明初封顯佑伯。洪武三年六月始正神號曰「城隍之神。」

宣聖廟 在二十六都江綰。明洪武初,孔克鏞為大名府知府,謁闕里。考《宗譜》,知為唐襲封文宣公齊卿之後,因建祠江綰。歲久屋壞,知縣曾才漢重建,改名宣聖廟,後表其門曰「闕里遺芳。」 禹王廟 在南監北閘。朱文公疏水時建,以祀夏禹王。貢生丘雲鶴有記。

關帝廟 在縣治西延照門內。明嘉靖三十九年,知縣徐鉞建。初,壬子年,倭寇猖獗,攻城幾陷。神顯靈於學宮前之樟木上。寇望見震懾,官軍乘之,殲無噍類。迄今百有二十餘年無倭患者,神之力也。

祈霖祠 在縣治東迎暉門外。明崇禎間,知縣謝堅建,為禱雨之處,郡人陳函輝有《記》。

朱子祠 在南監街,舊本「佑聖觀。」 宋時朱文公提舉台左,立閘利民。明嘉靖十七年,郡守朱世忠、知縣曾才漢改其祠以祀焉。

集賢祠 在千古如生坊西三官堂前,以祀郡守張允登,通判曹克謙,知縣方輅、俞咨益、許成章,黃巖知縣劉士明,教諭周用中、陳萬鍾。懷德祠 在宣聖廟旁,孔承爵、承賢等建,以懷曾令之德。

去思祠 在城隍廟右,以祀明知縣袁道。永思祠 在萬壽寺左,以祀明知縣胡學。戴忠節祠 在皇華亭北,祀明翰林編修王叔英。建文四年,靖難兵破京城,靜學與寧海方遜志孝孺俱死節。後寧海有方氏特祠,而平邑無王祠,知縣曾才漢請於監司,報可,而立祠焉。貞烈祠 在黃淡嶴,祀王靜學夫人及二女之與難而「並死」 者

烈士祠 在第一都谷嶴。明知縣曾才漢為溧陽教授林夢正建。

烈婦祠 一在縣治東北二百步,明郡守羅僑檄縣建,以祀烈婦王氏。一在延照門內,萬曆二十七年,知縣晏文輝建,以祀張烈婦薛氏。一在縣西三十五里,知縣祝弘舒建,以祀朱烈婦吳氏。。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