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0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卷目錄

 漳州府部彙考八

  漳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二卷

漳州府部彙考八

[编辑]

漳州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龍溪縣附郭。

山川壇 在郡城通津門外。

社稷壇 :在城西安豐門外。

厲壇 在北郊

旗纛廟 在衛治之北

城隍廟 在府治之東

威惠廟 祀唐侯也。先在漳浦之雲霄,今廟在郡城北門外,歲春秋二仲,祀唐將軍陳元光。廟建於嗣聖間,在雲霄。貞元二年,州治始遷於龍溪。宋建炎四年,始建今所。自五代暨宋,累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 ,淳祐間,春秋致祭。明正祀典,改封為昭烈侯。

朱文公祠 在芝山之陽,以陳淳、黃幹配享。「陳北溪祠 」 祀郡人。陳淳初無專祠,惟配享文公祠下。今祠在郡城西北舊光孝院。

黃勉齋祠 祀三山黃幹,在登高山麓之左。「王東湖祠 」 祀郡人王遇,在郡城東門外。「文信公祠 」 祀宋丞相信國公也。公嘗駐軍於漳,郡人慕其忠義,故祀之。祠在陳北溪之西。「表忠祠 」 祀元達魯花赤迭理彌實,在府城東門。

雙節祠 祀元萬戶府知事闞文興及其妻王氏,在城東門外。

陳公祠 祀明教授陳思賢,在府儒學前。旌忠祠 祀明中丞周起元,在郡學之西。崇禎元年敕建。

流芳祠 祀參議陳啟泰。祠建於東關外赤嶺,扁曰「忠毅流芳。」

遺愛祠 在丙申橋,祀知府姜諒。弘治十五年建,林魁為《記》。一在城內。

「遺德祠 」 在碩仁橋,祀知府陳洪謨,明正德間建。

鍾公祠 一在雙門街,明正德間建,祀知府鍾湘,後毀於火。崇禎間,太守施邦曜重建。康熙三十五年,郡人張雄倡眾重建。又一在南門外柵尾街,亦正德間建。

邵、顧二公遺愛祠 在東坂後街。先為大泉生祠,祀知府顧四科;明嘉靖癸卯年建,林魁《記》。後以祠之前座祀海道副使邵楩、林應奎、林希元「記。」

盧公祠 在桂林街,祀知府盧璧。明嘉靖三十一年建。

許公祠 在芝麓之左,祀同知許鑰。明嘉靖三十五年建。

桂公祠 在達尊坊,祀知府桂嘉孝。明嘉靖四十三年建。近以明分守道陳起龍附祀。

尹公祠 在城內。明萬曆七年,為推官尹瑾建,蔡文「為之記。」

費公祠 為分守道費堯年建。

蔡公祠 祀蔡潮,在馬棚街慈視宮後。近復以巡海道陳啟泰併祀。

鄒公祠 為分守鄒墀建。

鄭公祠 為同知鄭堯章建。以上諸祠俱在東門外。

李公祠 為知府李載陽建,在開元寺。

聶公祠 為推官聶應科建。

龍公祠 為推官龍文明建,在東門外。

韓公祠 在城外東南新橋之旁,士民為知府韓擢建。

方公祠 為知府方學龍建。

王公祠 為推官王世仁建。以上諸祠俱在東門外。

閔公祠 一在學宮左,一在東門外,為知府閔夢得建。

施公祠 在東門外二十里鎮門地方。崇禎四年,為知府施邦曜建。以邦曜有築鎮城禦賊之功,故為置祀田,立祠以祀之。歲久,土人廢為真人廟,僅一像存焉。

王忠文祠 在芝山麓。明崇禎間,為前通判王。

褘建,黃道周為「記」 ,今毀。

崇德祠 :在赤嶺。康熙二十年,為總督李率泰、姚啟聖建。

汪公祠 在元妙觀東。舊祀明知縣汪宗友。康熙三十一年,增祀知府汪世印。一在東嶽廟之左。

關帝廟 在開元寺右,明萬曆元年建。

嘉濟廟 在郡城東坂後。明郡人林釪《碑記》略云:「真君姓石,諱敬純。父勤,後漢王勒之季弟也。以忠封武王,帥兵擊慕容燕,被宰相牛昌隱讒言見殺。真君年尚幼,偕母崔氏謫居海上。比長,知父事,痛忿不已。年十八,興兵討昌隱,敗之,斬於江南。兵退,而昌隱為厲。有洪匡鄴者,晝見千乘萬騎,擁真君其上,呼曰:『我石九郎也。昔殺牛昌隱於此,上功於帝,今昌隱為患,吾將鎮之。汝居當僊址,能遜乎』?」 匡鄴許諾,夜半聞車馬之聲,詰朝大雷電以風,山鳴一日不止。民往拜之,則真君棲身其上矣。嗣是屢見英靈。唐宋歷封明仁廣孝翊化真君,元賜額嘉濟。大德中,錄事姜石瑛以香火來蒞玆土。時方勦寇,忽見陰兵助捷,乃建廟萬盛坊以祀之。明世宗承繼大統,未改元,有顏姓失環,謬意其臧獲也,鞭督之,竄入廟中。夜半聞神相謂曰:「神號犯尊,當有回祿之災。」 已而曰:「此間何人在?」 曰:「顏之逃獲也。」 環為白鵝所吞,獲乃無辜者,詰朝以告,其主殺鵝得環。及冬而廟災,得環者狂奔,負神以出。明年改元嘉靖,故暫附於元壇宮。至隆慶三年,始為之建今廟。

南臺廟 一在郡城內西壕之濱,一在錦江之北埭岸。按漢高帝五年詔曰:「故粵王無諸,世奉粵祀,秦奪其地,使社稷不得血食,遂立為閩粵王,受冊封於南臺。」 又《朱買臣傳》云:「東越王南徙,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澤中。」 漳之有祠,當自此始。《淳祐志》稱武濟廟,敕封英仁武烈忠顯鎮閩王、左翼惠效靈公、右助順宣威公。

漁頭廟 在郡城上街。未有浦頭時,河溝通潮,小舟駕入城中市魚,故名。今河溝水淺,小舟不得入城,俱集浦頭。此處為民居輻輳之地,然廟尚存,扁曰「漁頭廟。」

護國廟 在龍溪高亭山下,俗訛為河角廟。後唐龍啟二年,刺史王繼瓊重建。長老言:「周世宗出師北征,夜夢鐵騎數萬騰驤雲中,稱漳州護國夫人。」 世宗問王安在,夫人以足疾告。詰朝,周師大捷,即敕修廟,封順義護國興都王顯贊夫人。宋教授曾光作《記》,辨其失真,謂:閩中自後唐長興四年王鏻僭號福州,改元龍啟。此後地歸南唐,未嘗服周命令也,焉有封爵?又據《曾記》云:宋建炎二年,軍人林侁叛,率逆徒至廟,受誓出門,將戮一人,以壯威拔刀,忽柄自毀,相顧失色,終不血刃,而束手就擒。四年,驍將楊就以兵叛,民情洶洶,相語為潛山浮海計,三卜於廟,不然其請。已而賊見馬跡遍溪沙上,遂驚遁。淳祐壬寅,鄉老張雷震白郡乞增封號,未報。今廟處幽僻,少有知者。

真武廟 「一在南市頭」 ,「古漳州路雙門樓地。」 「一在開元前。」

顯應廟 在郡西天寶市。神姓趙,名棠,弟名柏,洪州人,不知何代。仕漳,沒於漳州,鄉人立廟祀之。宋紹興壬戌,憑人言曰:「臘月廿五日有賊犯境,當遣陰兵相助。」 及期果然。賊苦蜂螫遁去,民賴以安。嘉定十一年,敕賜顯應。嘉熙二年,累封長為廣福英濟孚忠普祐王,次為昭德英烈顯應協祐王。東廡祀通靈顯化將軍名淵則,王之孫也。

漳浦縣

山川壇 在縣南五里,洪武三年建。

社稷壇 在縣西里許

厲壇 在縣北里許。俱洪武三年建。

城隍廟 在縣治南孝義坊。宋建於縣東,元徙於縣西。今在縣治南。明正統九年,僉事陳祚建。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楊遇重修。

東溪祠 在縣治南里許。祀宋承務郎高登。初,宋教授田澹嘗立祠郡學中,朱文公為之記,後祠廢。明成化十四年,縣舉人吳震上言:「登有忠孝大節,宜祀於鄉,以勵後人。」 十七年,知府姜諒命知縣汪瑾建祠。萬曆間,知縣王猷重修,歲久傾覆。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再建,仍給其後裔衣頂。

朱文公祠 在射圃之西。明嘉靖五年,署令推。

官王直建。一在原鎮海衛,即東瀛書院,在衛城內,明初以衛學教授行禮,今廢。一在銅山,即南

溟書院在銅山城內。明嘉靖間建,後毀。康熙二十三年,內翰唐朝彝倡建。三十五年,知漳浦縣陳汝咸重建,立義學於此。一在雲霄,舊在鎮城西,歲久圯壞。於康熙四十六年,知縣陳汝咸以雲霄義學未有齋舍,捐貲重建,祠於鎮城北門外。

威惠廟 在縣西門外三里許。廟始立雲霄,後隨縣遷改。廟故有租八百餘石,久且湮沒。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慎蒙覈而復之,以為修理本祠之用。歲久廟圮。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楊遇即樓址建門及前殿。

後寢俱鼎建,一新寢,祀夫人种氏。

趙公祠 在縣西門外,祀宋令趙師縉。師縉嘗闢西湖瀦水以免水患,歲久淪沒。萬曆二年,知縣房寰覈還之官,建祠祀之。歲取湖稅六金,春秋祭享焉。今圮。萬曆年,併祀於名宦祠。

懷德祠 在北門內,祀元達魯花赤買撒都刺。明知縣劉欽命以二令有築城增城之功,立祠祀之,建坊曰「懷德。」 亂後為兵民占冒,知縣陳汝咸清出重修,仍立像祀之。

忠勇祠 在八都盤陀嶺埔。嘉靖四十三年,都督戚繼光追倭至無象鋪,與戰大捷。時官兵傷死者八十餘人。繼光與巡海道周賢宣起蓋祠宇,置立「義租」 扁今名。隆慶五年,復議將從征曾一本、陣亡指揮朱機及王世實、戴守、陳文標、劉大有等合祀於此。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縣楊遇三十七年陳汝咸俱。

重修

將軍廟 在漳浦雲霄將軍山下西營。唐陳將軍元光初渡漳水時屯營於此,後人因其蹟立為廟,屢顯靈異。廟與歸德將軍政之墓相對。梁山明王廟 在漳浦湯坑。宋帝昺時,文丞相過此,嘗禱於廟,夜夢神授方略,是日軍容大振。浮山神廟 在漳浦杜潯鄉。

龍巖縣

山川壇 在縣城南,明洪武三年建。

社稷壇 在縣城北永寧門外。洪武三年建。成化八年以其地建千戶所,知縣韋濟遷今所。嘉靖三十六年重修。

厲壇 在縣城北永寧門外,成化八年遷建。城隍廟 在縣治東,成化八年修,萬曆十五年重建。

皇清康熙八年重修。

朱文公祠 在文廟右。萬曆七年,知縣馬章遷南郭。四十三年,教諭程拭申詳,仍祀文廟右。表忠祠 在縣西西湖,祀宋左翼軍紀領崔亮。亮,熙州人,從高宗渡江,領兵戍漳州,以討賊戰沒。紹興中賜額,後廢。順治十三年,知縣王有容重建。

文丞相祠 在龍巖洞前,即朱文公舊祠。萬曆十五年,知縣吳守忠改祀文丞相。又有《文文山駐師故壘碑》。

正學祠 在縣治西。萬曆三年,邑人給事中石應岳疏建,祀布衣陳真晟先生。

威惠祠 在西門外,原祭田五十畝,知縣陳懋芳、吳守忠清出二十九畝。

三賢祠 :在龍巖洞口。崇禎十年,知縣鄧藩錫建,合祀朱文公、文信公。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左峴復以王文成公同祀。

通靈廟 在龍巖官砦東南隅。俗呼「鄒公神」 ,姓鄒名罄。從王審知入閩,平汀寇,以功鎮鴈石,卒,民祀之。元至正四年,南靖寇李志甫寇巖官,禱於神,著靈異。賊敗事聞,封武勝侯。

嘉濟廟 在龍巖官砦西。神姓石,名固,秦時贛縣人。廟在鎮水之東。

顯應廟 在龍巖城東三里。神姓鄭,本縣人,生有神,先附祀於威濟。宋嘉定中,始建廟,封廣濟侯。

靈濟廟 在龍巖龍門硿內。宋縣令傅伯松建。祈雨有應,令蔡諒以聞,賜今扁。

筋山廟 在龍巖表政里九侯山下。《一統志》云:唐武德中,有群盜嘯聚於九侯山,謀為亂。俄而雷震,諸盜偃仆,筋脈拘攣,遂就擒,故名曰「筋山。」 祀允義侯陳大忠。按:大忠,汀州人,兄弟四人,南靖縣。

山川壇 在習賢里楊婆山,舊為社稷壇,明嘉靖四十年改建。

皇清康熙年間修。

社稷壇 在習賢里張倉社,明嘉靖四十年改建。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修

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東。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遷復舊城,鼎建。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陳汝咸重建。

周濂溪祠 原在縣南習賢里,後傾圮。隆慶四年,邑人重建於寶珠山。

貞烈祠 在舊縣東。明萬曆元年,知縣曾球建。祀陳資偉妻林氏、孫婦許氏、曾孫女二姐。提學宋儀望有傳。

長泰縣

山川壇 在縣南方成里。明洪武初建。成化年,知縣劉鐸修。萬曆三十一年,知縣管橘重修,今亦壞。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里許,即宋時舊址。明正統九年,僉事陳祚重修。嘉靖間,知縣方策、陳塘、蕭廷宣繼修。明末又廢。今唯存壇址。

城隍廟 在縣治西。「舊在縣治東。元至正己丑,達魯花赤林幹兒遷於今所。」 明成化十七年,知縣劉鐸重建。萬曆九年,知縣方應時修。

皇清知縣柴允欽重修。

朱文公祠 在縣南登科山之麓。明洪武十三年建,名「泰亨書院」 ,祀朱文公,以高登、陳淳配。威惠廟 在縣東人和里。宋縣令王朝俊捐建。明崇禎間,知縣文可黼重修,有祀田。

威澤廟 在縣西人和里西峰山。宋令林丙建。祀良岡、董奉、吳田、鼓鳴、天柱、五山之神。宋紹興賜額,今廢。

正順廟 在治南。邑人陳聳沒,有異靈。元至正間,監邑《忽都火》者請於朝,封「協順英烈侯」 ,即今聖侯廟。

漳平縣

山川壇 在縣東門外。先在櫸林。成化七年,知縣陳栗以水漲難渡,移建於東山上。又以路遠,改遷今所。

社稷壇 在縣城西。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建。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查繼純修。

厲壇 在縣北,明成化七年重建。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成化八年,知縣陳栗建。正德九年,知縣汪淳鼎建。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查繼純重新。

布衣祠 在鄉賢祠右,祀署教陳公真晟。舊合祠鄉賢。明崇禎間,教諭何九雲始立祠專祀之,祭與鄉賢同。康熙十三年,諸生呈請以何九雲配。

勸忠祠 嘉靖四十五年為知縣魏文瑞建平和縣。

山川壇 在縣東門外溪邊。嘉靖六年,知縣王祿改建。

社稷壇 在縣城西門外旁溪。

厲壇 在縣北門外員山,嘉靖六年改建。城隍廟 在縣東門外。明正德十四年署令施祥建。

皇清康熙三十七年,本府通判署縣范廷謀捐修兩

座。四十九年,知縣郭廷彩捐修前門一座。朱文公祠 一在儒學內,一在新安里西林,有祭租五十石。

陽明祠 在儒學西南隅。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趙進建。崇禎六年,知縣王立準移建於東廂外。康熙五十年,知縣郭廷彩修。

詔安縣

山川壇 在縣城南一里許。明嘉靖間建。社稷壇 在縣城西一里許。

厲壇 在縣北一里許。嘉靖間建。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嘉靖二十七年,以關侯祠改建。

朱文公祠 一在南門內,因倒壞移城隍廟東。知縣趙國祥捐俸砌牆,鞏固不壞,寓諸生奉文公香火。一在懸鍾所,即東瀛書院。明嘉靖五年,分守參政蔡潮毀西庵佛堂所建也。春秋皆有祀。

將軍廟 在良峰山麓,祀唐將軍陳元光。元時建。明嘉靖間燬,遷神像祀縣城南關內。廟舊九座,有園租,歲銀十兩八錢入官以供祀事。功臣祠 在城東,祀唐將軍前鋒將許天正,及元光子珦。又有靈侯祠、祁山廟、沈、李二公廟,俱祀將軍、裨將。

靈侯廟 在詔安城東,祀靈侯,亦唐陳將軍裨將。

晏公廟 在詔安縣。懸鍾,祀晏公神。元至正間,公為文錦𡱈長,疾惡如仇,人多憚之。死後,英靈不沒。明洪武間,以助戰功得封為「靈應侯」 舊址。

在北門後祀於此

馬明王廟 在縣西門內關帝廟右,即旗纛廟。「靈應宮 」 在縣懸鍾城,祀天妃。先時倭亂,廟俱燬,獨此見夢,賊懼,得存。

靈佑宮 :在縣城北,祀柔懿夫人。

海澄縣

山川壇 在八都南門外。《上曾社》。

社稷壇 在九都西門外。

厲壇 在九都北門外溪尾社。

城隍廟 :在縣治小東門內,隆慶年建。

朱文公祠 在明倫堂之右,省牲所舊址。外樹石坊前大門,中堂祀文公,後樓祀文昌。先在九都南門外,為風雨所圮。明天啟間,知縣譚世講改建於大海朝宗門外。崇禎五年,知縣梁兆陽以龍公祠祭費改充文公祠之需。又將八、九二都沿溪增築居舍,量增租銀七兩,補添祭費。後遭兵燹,復圮至。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李敬之改建於此。

姜、唐二公祠 在八都東林社,祀知府姜諒,唐九德也。名曰「甘棠」 ,有司春秋致祭。兵燹久毀。近有闔郡公銀一百六十餘兩,欲重建二公祠者,分收於各生監,更須清出。

王公祠 :在縣治直街之右。祀知縣王穀也。有司春秋致祭。

龍公祠 在港口,祀知縣龍國祿也。明萬曆四十年,分,守道劉洪謨批允綱銀以供祭祀。後祠燬於賊,邑人有議復之思。

槐浦廟 在縣槐浦。宋龍巖令陳競募建,祀陳將軍元光。

儒山廟 在縣八都。亦祀靈著王元光。

樓山廟 在樓山,以「樓經國、定國」 得名。是神附人,自言捍賊有功,應廟食。於是寓公柯大通倡眾建廟。後里人以大通嘗驅石成橋,以濟病涉,因作大通像配享。

慈濟宮 在縣青礁。宋郡守莊夏《記略》云:侯姓吳名本,生於太平興國四年,不茹葷,受室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遠近皆以為神。景祐二年卒,爭肖像事之。屬虔寇入,民相率請於侯,賊酋長死,因肇創祠宇,水旱祈禱輒應。適部使者以廟額為請,敕為「慈濟。」 慶元間,敕為「忠顯。」 開禧二年,漳屬有警,忽有「忠顯」 旗幟「之靈」 ,賊不敢入,一方賴以保全。事聞,封英惠侯。今廟地入海澄界。

壽春宮 在縣東郊里許。舊為東嶽祠。明萬曆庚子,令龍國祿拓而宮之,為行春釐祝之所。前殿後寢,規制弘麗。檢討高克正為《記》。

寧洋縣

山川壇 在縣東舊巡檢司址。

社稷壇 在縣南。舊在縣西,明萬曆三年改移今所。

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西分司右。隆慶年間建。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知縣王登賢「捐倡重修。」

魏公祠 在員當祀漳平知縣魏文瑞。明萬曆七年,詔立廟于擊賊遇害之所。十年,楊繼時置沒官租,辦春秋祭。其《祭文》云:「敕曰」 :「爾出閩邑,奮身勦寇,以死勤事,祀典攸宜。特賜爾祭,以嘉而忠。」

功德祠 在府館後。隆慶元年,為巡海道周賢宣建,原名「周公祠」 ,副使謝彬為記。萬曆十七年,知縣王澄以《春秋祀典》詳請撫院,得報可。復以庠士曹文華、曹鳴鳳建議設縣有功,立主配祭。後傾圮。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蕭亮捐俸鼎新,并奉魏文瑞董

良佐、鄧于蕃、黃夢鴻四公合祀,更今名。

觀音殿 在治南門,原社學。萬曆間,令李栻建,後燬。順治十七年,令蕭亮重建,額曰「普濟。」 一在麒麟山上,亦蕭亮重修。

「元天殿 」 一在麒麟山上,一在東關,一在城南舊接官亭右,俱係令蕭亮重修。

寺觀附

[编辑]

本府。龍溪縣附郭。

開元寺 在府治西北紫芝山麓。唐嗣聖間建於漳浦。明皇二十六年改今名。貞元間徙州治,與開元道觀同移建今所。環閣皆為院。舊所管九十六所。宋嘉定間尚存六十所。淳祐間減嘉定之半。元元貞間重建,而以西湖淨慧院併入之,總賜額曰「開元凈慧。」 萬歲禪寺有正殿、藏殿、法堂、戒壇、碧玉堂、大圓覺海堂、應真閣、鯨音閣、御經樓,極弘敞,為諸州禪林之冠。寺舊奉有唐明皇銅鑄御容及咸通塔、宋仁宗御書《經疏》百

考證

二十卷,詩云:「鑄金像出開元末,檢玉書藏景德間。今鑄像、御書俱廢,咸通塔獨存。」 郡人鄭懷魁《鯨音樓》詩云:「突兀飛樓迥入雲,華鐘高鈕結重棼。前朝款識千年物,上界舂容四地聞。法鼓月明朝共發,梵香霜落夜初分。可堪清響龍天近,縹緲時招鸞鶴群。」

凈眾寺 在府治西北。寺殿東向,左枕日華峰,右挹滿月池,後倚保福山,前望石壁洞。梁貞明二年本州刺史王延缸建,為祝聖道場。初名保福寺。《傳燈錄》:如從展、清豁,皆保福僧也,後兼凈眾入焉,稱保福凈眾禪寺。端平甲午加「萬壽」 二字,宋虛齋趙以夫立,知院陳貴誼書。元至正間重修。寺舊有宋御書閣,在佛殿東南隅。藏祥符御書,今廢。惟「佛光屏」 猶宋製云。內有王審知祠,又有三教堂。

法濟寺 ,在開元寺之右。南唐保大十一年,刺史林侁建。普利隆壽院,在凈安峰之麓。宋乾德六年,守帥留從願移建於隆壽山之西,改院為寺。祥符八年,守王冕奏改今名,屬五大剎之一。元元貞間,開元重建,以隆壽、法濟兼稱。至正二十七年,陳友定取漳州,改城,截寺於外,僧閒極、覺聰等,請羅氏故宅重建。龍溪林弼《記》所謂「羅氏辛勤十年,以成此室,一旦化大覺之宮」 也。明洪武十五年,改軍儲倉,以靖安、水陸二院別為之。嘉靖四十一年,改參將府,別築寺於開元之右。

南山寺 在南廂通津橋南之右。唐建。宋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顗重建。初名報劬院,後改曰崇福。宋郡守章大任扁曰「南州法崛。」 當郡治丁火之位,有所興造,則郡多火災。而山椒尤不宜亭榭,屢年多驗。崇禎間,郡人王志道倡建鐘鼓樓,識者謂城內必多火災,且有寇亂,已而果驗。後毀之,而亂果平。舊有羅處約撰碑,江南,徐鉉篆額,今碑廢。

龍山寺 在郡北二十六都。宋五「大剎」 之一。山明水秀,今頹廢。

普賢寺 在城外西廂。宋太平興國三年建。萬善寺 在郡南橋之南。順治壬辰,鄭成功以眾數萬圍城,守將堅守數月,食盡,餓死者七十餘萬人。圍解,僵屍滿城,暴骨遍野。郡人李曜宗募僧聞曉收拾火化,作三大塚埋之。建「萬善庵」 以主其事。觀察周亮工為之記。康熙五十二年,知府魏荔彤改為萬善寺。

元妙觀 在城西隅。唐祀老子為開元觀,隨州治於漳浦。貞元二年,徙州治龍溪。十二年,刺史李登乃奏移觀今所。宋大中祥符元年,詔天下立天慶觀,又建聖祖殿,祀趙真君為祖元。元貞間,改今名,祀老子如故。

塔口庵 在北門內。元陳友定陷城,羅良巷戰於此,立塔以鎮。

木綿庵 在府城南二十里木綿鋪。明俞大猷立碣,書:「朱鄭虎臣誅賈似道於此。」 似道在朝時,有術者言平章不利姓鄭,人因此,每朝士鄭姓者,多困抑之。武學生鄭虎臣登科,輒以罪竄,後遇赦得還。似道喪師,謫循州,陳靜觀諸公欲置之死,乃假鄭虎臣以武功大夫押往,為虎臣凌辱百端,求死不能。至漳州木綿庵病篤泄瀉,踞虎子欲絕。虎臣知其服腦子求死,乃云:「好教祇恁地死。」 遂鎚數下而殂。元人湯益弔似道詩云:「檀板敲殘月下花,過牆荊棘刺簷牙。指麾已失鐵如意,賜予寧存玉辟邪。破屋春歸無主燕,廢池雨產在宮蛙。木綿庵外尤愁絕,月黑更深聞鬼車。」 其庵已毀,今鄉人募修之。按:此與正史稍異,見《蔣子正山房隨筆》。

漳浦縣

興教寺 在縣署北僊雲坊,為祝聖所。唐景福元年僧智圓建。中有方丈、法堂、鐘鼓樓、談空亭、古泉精舍,制頗宏敞。庭中東西兩石塔,刻佛咒其上,字久磨滅不可辨。山門外小石塔二,談空亭外有石碑二。宋嘉定間僧無授重建。元延祐間僧玉峰修之。明時僧法傳、道讓、雲山、如高各相繼重修。

應城寺 在治東南桂林坊。宋熙寧間建。元祐二年,僧無叟修。明時,僧寶海、宗源、性欽相繼重修。明季兵燹後,僧普聞修之。

羅漢寺 在縣威惠廟之朿。宋治平乙酉,有牧童於寺側沉睡,《既覺,識詩》一首云:「殿前古木分青翠,日出林巒照梵宮。訪主不逢童子睡,且回龍馬寄詩蹤。」

崇真觀 在治西朝天坊。初在西門外,邑人謝重暉等募建。紹興間,縣丞雷光胄增拓之,為《祝》。

聖道場,嘉定時,令趙師縉請額於郡,名「崇真道院。」 元至正間,移入城內,始以觀稱。萬曆七年,令朱廷益即洞春宮為義倉,後祀大士。

福壽院 在縣七都梅鋪。元至正間僧錦江建。明成化十年僧雲山重建。初,雲山往京給度牒,依中貴盧姓者。後盧沒,山負其骸歸瘞寺左。盧嗣子御馬監鄧㟲鎮閩,高其義,捐金無算,令廣造殿閣,刻《孝宗敕書》於寺碑。李見羅戍鎮海時,為書「法堂」 二大字。

隆興院 在八都。元至正間,僧高峰建。

青陽院 在十都。宋淳熙元年建,面古雷。大江。右有新德山,多勝概。

達摩院 在二十三都太武山。元至正間,僧月慧重建。今頹廢,惟存正堂一區。

無象庵 在盤陀嶺下。先是,猛象出沒為患。《爾雅》云:「南方之美,有梁山之犀象」 是也。宋時,郡守趙汝譡許民間擊殺,不貴其牙,故絕。或云:有頭陀吳祖華者,聚徒建庵於此,民居稠而象絕。或云:潮守黃定書扁而象絕。其說不一。宋彭乘《墨客揮犀》云:漳州漳浦縣地連潮陽,素多象,往往十數為群,然不為害,惟獨象遇之,逐人蹂踐,至骨肉糜爛乃去。蓋獨象乃眾象中之獷悍者,不為眾象所容,故遇之則蹂而害人。

龍巖縣

報恩寺 在縣東,宋紹興二年建。元至正中,僧濟舟、玉井相繼拓治。明成化間,知縣陶博修。南靖縣

安福寺 ,在西門外二里許,原圯。康熙二十七年,令孟振玉重修。

正峰寺 在縣東南西渡頭。宋開禧三年僧晦谷建。洪武間併入「叢林。」

龜息庵 在縣永豐里。僧莫庵建。元大德三年,僧本明、印江重修。

萬岫庵 在縣即碧湖巖。明成化間,僧圓明重修。

西坪院 在縣東南由義里浮山社。元至正十九年,僧虛空重建。

長泰縣

祥光寺 在治南。宋乾德二年建。內有真相院,明正德十三年知縣朱絃修,為祝聖道場。前有池。嘉靖四年推官黃直賣池建學。萬曆三十三年令管橘重修之,豎石坊扁曰「祝延聖壽。」 天王院 在人和里。唐元和四年僧無遺建。三峰院 在善化里。唐開元間建。

漳平縣

高明寺 ,在縣龍停寨山,不知創自何時。舊為僧會司,其制甚廣,後乃寖逼。至明萬曆元年,令章述拓而新之。七年,令盧彥增建前堂,遂成一邑巨觀。

松峰寺 在和平里,今官賣。《通志》:有松山寺,在居仁里。

資壽院 在和睦里。宋時建。元大德、明景泰間俱重修。

平和縣

三平寺 在三平山,極山水佳致。唐義中,禪師建,詳見《九層巖》。

崇興院 在縣

詔安縣

高隱寺 在二都。元時有隱君子居此,故曰「高隱。」 山高接天,夏月無暑,奇峰皆拱揖於下。清泉寺 在大興西北五里。宋胡頖隱此,泉清甘,所謂「清泉」 古剎也。

「西隱庵 」 ,在西關外,僧識融建。僧解琴,善藝蘭。三四月間,花香滿院,啜茗清談,令人矜躁都盡。《海澄縣》

宗南寺 :在南教場關帝廟後。初為漏澤園。或曰:南為文明之方,且縣治地脈所係,故廟寺興焉。

大巖院 在大巖山,宋建。元大德四年重修,亦名「雲塔院」 ,以巖石似塔薄雲霄也。

石室院 在三都。後唐同光三年建,明天順八年重修。

功德院 在西峰。有陳氏者,宋初為望族,立「功德院。」 凡子孫赴舉者,院僧以百緡為之秣馬,立石為約。

河福庵 在縣東。祀元天上帝及謝廣惠王。按廣惠王,即晉謝安石也。陳將軍元光奉其香火入閩啟漳,漳人因而祀之。考《晉史》:安石太元九年病,子姪祈禳。安石曰:「無益也。昔恆溫盛時,我常懼不全,偶夢與溫適野,溫下車謂我曰:『卿坐此』。我遂乘其車,行十二步,見白雞而止,我代溫。」

「為相十二年矣,今年歲在酉,吾其不起乎?」 果卒。至今祀廣惠王者不可薦雞,本此。《海澄舊志》以廣惠王為陳將軍裨將者,亦不考之過也。普賢庵 在普賢社,舊名慈濟宮,祀真君及元帝、陳將軍廣惠王庵內有池種蓮。舊名崇真院,祀廣惠王。

寧海寺 :在北門外,舊為令譚世講生祠。順治間,改為「馬王廟。」 十八年祀佛,改今名。

寧洋縣

祝聖寺 在東門。明萬曆十年,知縣楊繼時建。後知縣許一元遷於城內麒麟山上,建塔鎮之。順治十七年,令蕭亮重修。於寺之東建韋馱殿、伽藍殿。康熙己未,署令華敏功建大悲閣。虎符庵 在縣東賴家山。有張真君。每年七月間漳龍永大之民,不遠來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