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0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卷目錄

 漳州府部彙考十一

  漳州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五卷

漳州府部彙考十一[编辑]

漳州府古蹟考        府志[编辑]

本府。龍溪縣附郭。

龍溪古縣 ,在十二三都,今湮沒。宋元豐間,王存修《九域志》謂梁天監中置。《嘉定志》又謂梁大同六年置,去天監十九年。周瑛云:「《九域志》採諸傳聞,而嘉定本前志而修,則據所見也。」

故綏安、蘭水二縣 。《隋書·地理志》:龍溪縣,開皇二十二年併蘭水、綏安二縣入焉。今漳浦之八都有綏安溪。按《廣東通志》:「大埔縣西北百二十里曰高昌山,其下有綏安溪。」 註云:「一名梁山,漳浦縣界。」 《南越志》:「綏安北有連山,昔越王建德伐木為船,其大千石,以童男女三千人舉之,既而人船俱墜於潭,時聞拊船有唱喚」 督進之聲,往往有青牛馳而與船俱見,蓋神靈之事也。一名越王潭。南宋沈懷遠《次綏安》詩:「餘善已辭師,建德仍伐木。」 蓋本於此。惟蘭水故縣,今莫知其處矣。

柳營 在今江東地。《舊志》云:「唐末王潮下泉、福,嘗駐輜重,宿重兵以守之,故有柳營之號。」 按《白石丁氏古譜》:唐自高宗朝,曾鎮府者,以將軍鎮閩。丁之先有丁儒者,曾贅婿也。及將軍陳政與曾鎮府更代,而曾遂留寓龍溪。政沒,子元光代。元光平蠻開郡。先是,六朝以來戍閩者,屯兵於泉州之龍溪,阻江為界,插柳為營。江當溪海之交,兩山夾峙,波濤激涌,永隔東西。至是陰遣人沿溪而北,就上流緩處結筏連渡,從間道襲擊之。遂建寨柳江之西,以為進取,恩威並濟,土黎歸附,轄其地為唐化里。而龍溪以東之民陸續渡江由之。且戰且招,追黠寇於盤陀之下,盡殲之,願附者撫而籍焉。永隆二年請於朝,移鎮漳浦以拒潮賊,阻盤陀諸山為寨。其西北山峒之黎,率依險阻,林木陰翳不相通。乃開山取道,翦除荊棘,遣土民誘而化之,漸成村落,拓地千里。垂拱間,請置漳州,割泉州龍溪屬焉。詔元光以將軍知州事,丁儒為州承事郎。然則「柳營」 之號,自六朝時有之,不應起於王潮。而陳政之前有曾鎮府,皆前此諸《志》所未嘗及。

揭鴻寨 ,在九龍江西,地名軍營,以唐將軍陳元光嘗駐營於此,嶺極高峻。元世有蔡公者,改路從其西山腰呼為新嶺,一名「蔡公嶺」 ,蓋昔人北遊之路,唐慕容韋有詩。

陳公城 ,即鎮門南北二城,在郡東三十里。明吏部陳天定築,知府施邦曜易以石,《記》曰:「鎮之有城也,自陳公祝皇始也。」 余因而廓焉,名其城曰陳公城。「祝皇」 ,陳字也。今遺址無存,惟鎮北宮內有施公石像及功德碑。

萬松關 在鶴鳴、岐山之間,即堆雲嶺也。嶺為京省孔道,崇禎二年,郡守施邦曜築之,旁有堆雲庵,有亭,行人憩焉。此地巨石林立,踞郡東山川形勝,關城堅壯巍嵲,升堞遠眺,海面皆在目睫。

自隱堂 與得仙亭皆在名第山,唐周匡物讀書處。周詩云:「窗外捲簾侵碧落,檻前敲竹響青冥。黃昏不欲留人宿,雲起風生龍虎醒。」

周潘書堂 在名第山,匡物與存實讀書處。周仙去,有硯石、棋盤、丹竈存焉。邑人蔡仔詩云:「硯石埋塵藥竈傾,朝朝猿鶴哭先生。我來堂上餘風在,人去山間兩字榮。」 又蔡如松詩:「周潘書堂在何許?名第山題橫紫煙。」 《嘉定志》辨周讀書名第山,潘讀書梁山,不當為一處。不知周、潘為金石交,周在名第,潘時往來,故後人稱之。

瑞鵲堂 在舊通判廳之東。宋熙寧九年,郡倅柯述賑活饑民,有鵲棲其廳事。比述去,鵲亦送之,漳人異焉。蘇軾賦《異鵲》詩:「柯侯古循吏,悃愊真無華,仁心格異族,兩鵲棲其衙」 者此也。紹興中,郡倅林安宅與賓客會,有飛禽中矢,入戶哀嗚,命去其箭,傅藥釋之,猶若有所訴焉者。倅為物色所射之人破其弩,命更業,乃飛翔而去。先為《異鵲堂》,後改今名。

憩堂 在郡治內,宋守方銓建。堂鑿池蒔花,歲

久蕪穢,趙汝譡命樹柑數百株,名曰「憩堂。」 政暇領賓客遊賞,亦勝處也。後園有平易堂,守方來建,作詩云:「長吏聲聲欲近民,正緣平易好相親。閭閻更有艱難事,此地潛窺分外真。」

至鶴堂 淳熙丁酉州治災,守趙公綢方度地閒,有白鶴自半空下,翱翔飛舞,鳶數十從之,移時乃去。張公微為記,永溪梁公楠書其額。「仰高堂 」 在龍江書院。宋紹定戊子,堂產瑞芝九莖,郡守方淙率僚屬往觀焉。糾曹趙維作詩以紀其事。

道原堂 在龍江書院之東。宋守方來建,祀朱子塑像其中,以陳北溪配之,後復以黃勉齋配。宋末,書院燬於兵,堂亦廢。明成化四年,守王文復建,陳洪謨、孫裕相繼修之。今為朱子祠。有聯云:「十二峰送青排闥,自天寶以飛來;五百年逃墨歸儒,跨開元之頂上。」 云舊是朱子題記也,掘地於石上得之。

仰止堂 在府學東偏。宋紹興末,教授陳知柔繒六一先生而下十餘公祀之,并記其事。七賢堂 在龍溪縣學內。嘉定間令江叔豫建,祀周、程、張、朱五先生,以周匡物、高登配。

尊道堂 在郡學。紹興中,守李彌遜建,以為講堂。

明德堂 舊曰「明善。」 嘉熙中,教授陳大章易之,守李韶書。

修教堂 在縣學大成殿後。嘉熙中,令黃師雍遷建,守李韶《書》。

教授廳 在郡學後,清漳門內,鹽倉池之西。紹熙二十六年,朱文公為同安主簿,嘗以事捧檄至漳州,教授陳知柔請公作《題名記》。歷慶元,記不存,乃別為記。淳祐己酉,教授沈煇讀公集,始得舊記,因刻石而龕之壁。

植萱堂 在錄事參軍廳舊懷恩門外,延平廖中丞剛居是官日所作。

同樂堂 在郡治內。慶元間趙伯陽建,扁曰「安靜。」 嘉定中趙汝譡改今名。瑞蓮堂 在同樂堂之左。端平中,守趙以夫建。水雲館 在府治南郊。俯瞰溪流,群峰環拱,蓋一郡勝處也。宋郡守傅伯成、章大任重修。協夢堂 在登高山文公祠左。明嘉靖十四年知府孫裕建。先是公為大理寺正,夢朱文公屬以遺事,未幾由邵武改守漳,謁文公祠,由開元寺曲廊而進,心病之。會督學潘公亦以為言,公恍然曰:「夢其徵矣。」 乃開道於祠東,循峰而麓,以達通衢。即祠左建謁講堂三楹,扁曰「協夢。」 東岡之半建亭曰「仰止。」 又建龍江書院石坊於新路前,甃道以石,衛道以垣,於是文祠與浮屠之居不相混。或云開元釋氏甚盛,自鑿山《開道》,而教始衰矣。

陳北溪宅 在北溪。宋儒陳淳所居。朱文公守漳時,每相過從。

黃少師宅 在郡城四柱巷。宋黃彥臣所居。顏定肅宅 在郡西清橋。宋吏部尚書顏師魯所居。

梅雪齋 在郡城內。明初林唐臣棄官歸隱,著書曰《梅雪齋集》云。

天問堂 鄭深道宅,屢蒙天恩垂問,故名。鄴山講堂 在柳營江,泝流而北。明黃道周講學於此,四方人士環江而來,聽者以千艘。中有三近堂、與善堂、樂性堂及蓬萊峽、逃雨巖、墨池等勝,今堂廢,僅存基址。郡人陳常夏有詩云:「千載傳丘壑,諸翁亦姓黃。人多私淑意,我共水雲鄉。濯壁題詩句,臨流結草堂。思君瞻往蹟」 ,未忍息孤航。

梅莊 在郡南南山寺之後,進士張一棟別業也。莊內置石榻可數十處,種梅千餘株。每冬日,漳中載酒訪梅者相望。今廢,遺址尚在。

南樓 舊為城南門樓。宋淳熙五年,守趙公綢重建。慶元二年,守傅伯成更今名。淳祐九年,守張大任壘石。明王褘詩云:「試上高樓望,羈愁覺易消」 者此也。萬曆初,燬於火。崇禎間,郡守曹銓重建。扁曰「水天一色。」 相傳漳郡城南一帶,時有火患。自此扁一挂,火患遂息。今壞,當修。

譙樓 在府治漳州衛前。壘石為基,而樓其上。宋嘉定中,郡守方銓重建。元邑令李蘭孫重建。明洪武間燬。正統間,指揮楊隆重建。樓高八丈,廣一十二丈六尺,扁曰「漳南勝概。」 嘉靖間,郡守詹瑩毀之。又有雙門樓,在譙樓前百步許。宋時建,永樂中重修,前有亭,題曰「漳南壯觀。」 成化間燬。

風月樓 在府治右。宋開禧中,通判劉筠重修。

瑞鵲堂築樓其上。郡守《毛崇詩》云:「君家自是為霖手,何止平分月與風。」

喜雨樓 在舊土城。宋時,趙汝譡禱雨獲應,因名。教諭敖陶孫書額其上。

觀海樓 在新橋南。明萬曆間,郡守韓擢築成新橋,因於橋南蓋造高樓,宏敞壯麗,一巨觀也。齊雲閣 在開元寺西。宋蔡襄詩云「紫閣青梯壓翠岑,春情秋思共登臨」 者此也。淳祐間,郡守黃朴新之,扁其門曰「紫閣青梯」 ,取襄詩中語也。飛鳧閣 在龍溪縣治左,不知始建歲月。宋紹定甲午,令蘇應衡修之。又有觀政亭在閣前,嘉熙戊戌令趙絳夫建。甃石為池,取「池水觀為政」 之句。莆田劉克莊書。歲寒堂,在閣後,紹興間令陸竑建。又有不欺室,嘉定壬申令陳士會建,侍郎陳讜書。

千佛閣 在開元寺殿後,宋進士題名在焉。舊進士題名在崇福院咸平多寶塔,取「慈恩塔」 之義。自塔燬,始移於此,取「千佛名經」 之義。

飛躍閣 在龍溪學前,臨方池,有神物潛焉,每雷雨晦冥,或噴水柱上。舊名「知化。」 元祐間改名「化龍。」 淳祐間,郡守黃朴改今名。其右有溪光閣、龍祠、龍井、龍亭。

御書閣 在龍溪學泮池左。宋紹定間,令陳天驥建。

威鎮閣 亦名八卦樓,在城東南角。明萬曆六年,知府羅青霄以巽隅窪甚,乃撤城上舊樓,建層閣,顏曰「威鎮。」 與芝峰、威鎮亭對峙,勢若華表障空。郡治增勝,八窗玲瓏,取象八卦。其規制皆出同知羅拱宸。時有聯云:「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風煙連海嶠;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獻甲閩甌。」 文昌閣 在郡城外東南新橋頭。明萬曆己亥,太守韓擢既移南橋於水雲館故址,即橋南建觀海樓。橋北為文昌閣,閣三層,上祀文昌,四望環碧,長橋臥波,縈溪若帶,為一郡勝覽。未幾,燬於火,知府曹荃重建,乃增其基址而高大之。經史閣 在泮池右,宋令陳子植建。

仰文樓 :在府治川堂後。康熙五十一年,郡守魏荔彤建。高騫弘敞,近可矚萬家閭閻,遠可眺百里山川。

營頭亭 在柳營江。唐歐陽詹有詩,見《藝文》。得仙亭 在郡城南名第山。唐周匡物及第詩有「三十二人同得仙」 之句,故名。劉禹錫詩:「危亭誰結據山椒,名第山人不可招。繞閣溪山敞圖畫,萬家樓閣插雲霄。」

君子亭 在府治後。宋朱考亭復軒故址。後為月臺,臺後為隱室,其象圓,以茅覆之,窗櫺隨方刻八卦其上,公餘閱書於此。後守趙汝譡即舊址為亭,扁曰「君子亭」 ,鑿池築臺其外。趙有詩云:「行吟小泓曲,意象闊滄溟。更上層臺望,霜天淨翠屏。」 萬曆庚子年,池為守韓擢填塞。

碧玉千峰亭 在芝山。宋守危稹撤臨漳臺扁曰「登高。」 後守方來避登高諱,以「碧玉千峰」 四字易之。據成化四年《朱祠碑記》,方來於龍江書院之東,建道原堂,正臨漳臺下。則登高亭或在芝山之半。今已為浮屠之居。其堂中尚存有「碧玉千峰」 之扁,相傳以為古蹟。未知是否?姑誌以俟考。

九區亭 在府治前。宋朱文公建。後守方來重修。又於西子城亭子舊名「西山爽氣」 ,改曰「仰」 ,高而新之,以示景仰之意。

亦佳亭 在舊別駕署,宋郡倅黃之傳建,有《詩》云:「小亭新築亦佳哉,花木無多手自栽。若謂甘棠安敢比,清陰留與後人來。」

「月淵」 亭 在開元淨眾寺,郭祥正有詩。

達觀亭 在開元齊雲閣山巔。宋守黃朴建,又闢其後為亭,曰「流翠」 ,曰「揖丘」 ,以通碧玉千峰焉。樂全亭 :劉衍既挂冠歸,即所居旁築亭,名曰「樂全」 ,與郭祥正徜徉其間,一觴一詠,以娛其親。郭為之記,有云:「劉公八十精神全,突兀浪士天機全。」 浪士,祥正自謂也。然樂全者,實取樂於歸休,以全其節耳。其後章惇等用事,排擯朝士千八百餘人,公與趙清獻不與焉,人服先見湖心亭 在東湖,舊有亭二:曰「東湖」 ,曰「水閣。」 後水閣壞,中有亭曰「綠護」 ,曰「道院」 ,曰「夢月」 ,曰「茆亭」 ,曰「八角亭。」 寶慶間,守方淙重新之,後守趙以夫作有《摸魚兒詞》。

歸耕亭 楊承祖者,楊汝南之孫也。除知梅州,年五十以祠祿歸,卜別墅。介於保福、隆壽兩山間,扁以「福壽林塘。」 與前守傅伯成及鄉寓少卿孫昭、先、封守陳經為真,率集倡和盈軸。楊詩云:乘興登臨弗杖藤,絕巔未已覺身輕。新開竹徑

「從風入,小坐松岡待月生。江上數峰攢壁立,林間一閣礙雲行。憑欄朗誦《昌黎》句,水碧雙增遠目明。」 又云:「丹青模寫費毫端,此景居然兩寺間。半嶺松陰觀鶴憩,一泓雪影照人顏。及時行樂恐無地,何事歸休始買山。多謝好風推妙語,西湖處士掉舟還。」 又作亭於城北,稻田數區,荷塘十里,扁曰「歸耕。」 中有堂扁,「畎畝不忘君糾」 曹恬軒,趙維記。

瑞荷亭 在府學內。宋乾道間,泮水有荷葉同𠏉,故名。澤露亭 在郡城。宋邑人有李亨伯者,守邕筦,丁母憂,不許解官。亨伯凡五上章哀請而後許。明年,甘露降其家柏上,故名。

盍簪亭 在舊子城。宋紹定間,守李勳建,以館士大夫之南遊者。

留佩亭 在龍溪二十六都。宋倅鄭渙代去,郡人攀轅留佩為別。

尚書嶺亭 在府城南。宋尚書顏師魯建。景泰中,郡守謝騫修,成化十八年守姜諒重修。孝子亭 在南廂外。元胡景清五歲遭亂失母,尋之四十年始獲。邑人構亭立石,以旌其孝,碑記尚存。

迎恩亭 在郡城東。明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并建堂宇於亭北,為候館,原名「接官亭。」 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諒重修,易今名。

威鎮亭 在紫芝山頂。明弘治間建。正德中,都指揮楊勳《詩》云:「漳南威鎮說斯亭,圖籙相傳應將星。東北帆檣接閩越,西南水陸會潮汀。天開形勢關諸險,地走風雷號百靈。回首漢臺千載下,幾人功業鬢髦青。」 嘉靖十九年,同知謝紘重建。八角,可以望遠。亭下有松數百株,蔚然深秀。萬曆癸未,調浙兵駐漳,盡伐其松,構架營房,亭亦毀。順治末年,海澄公黃梧重建;未幾,大風吹毀。康熙五十二年,郡守魏荔彤捐俸建《萬壽紀恩亭》,勒碑自為之記。

仰止亭 在紫芝山。明嘉靖十四年,郡守孫裕以朱文公祠由開元寺曲廊而進,心病之,乃從祠東另開一路,於通衢即東岡之半建亭曰:「仰止。」 有聯云:「幾回仰止,高山自卑自邇;到此地位,中有考亭深處;亦步亦趨,示我周行。」

甘露亭 在郡城紫芝山頂。嘉靖十六年,甘露降,御史李元陽作表稱賀。知府孫裕建亭以志符瑞。

「浴沂亭 」 在舊龍江書院門外隆壽山之右,構亭池中,前又有化龍池。

《思鄉》亭 :在萬松關內,不知何時建。康熙三十四年,令田廣英重建。

臨漳臺 在紫芝山頂,不知始自何時。朱子守漳日,登茲臺而樂之,欲築讀詩之室不果。後守危稹乃作龍江書院以成公志。陳淳詩云:「臺前一帶繞漳溪,臺下迴環萬象齊。」 蓋溪山最勝景也。

半漳臺 在芝山半。宋郭祥正詩:「飛簷突兀壓林丘,見盡臨漳一半州。」

嘯臺 在圓山

咸通塔 在開元寺,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咸通四年漳州押衙兼南界遊奕將王剬建造。宣義郎前建州司戶參軍事劉鏞書,後列「朝議郎使持節漳州諸軍事守漳州刺史柱國崔袞、大德僧義中」 等姓名。鏞書,結法遒勁,有晉人風致。漳南金石刻文,此為其冠。塔字歲久侵蝕,鄭輅思懷魁披尋得之,詫為奇異。郡人遂摹搨盛行《輅思詩》「古塔留文寄福庭,護持神物有山靈。憑陵風雨苔仍綠,寥落軨輪草自青。千載龜文開斷碣,諸天龍象捧遺經。海瀕側理秋須貴,莫遣禪扉夜不扃。」

九層塔 《淳祐志》云:諸州州城左右前後皆有浮屠塔,為文筆峰。本州對峰低平,昔人嘗建九層塔於郡城西南,塔久廢,陰陽家謂宜於名第山卓數塔,以聳觀瞻。《萬曆志》云:「《淳祐志》謂郡西白塔山係郡來脈,不宜置漏澤園,西市曹,不宜刑人。」 今其言信矣。惟建塔事經數百載未有舉者。文山北麓,虹飲長川,當郡城之巽維,若建文塔於此,似力省而功倍。而圭嶼為東海門戶,初年建塔其上,以固風氣,甚有深意,姑俟其人可也。按此論有關形勝,存之。

《普賢院墨跡 》:南唐保大十六年,南番三佛齊國鎮國李將軍以香貨詣本州,賣錢架造普賢院,親寫於法堂梁上。元祐七年,僧善麟撰《記》云:「自初建此院,至元祐壬申,一百九十有五期。當時所建因緣與數,悉將軍親筆。」 影堂前,一梁墨。

跡宛然,無能知者。朝賢貴士,觀者病其高仰,必取梁而下善麟,謹摹其書,以俟解者。

天慶觀,《道藏 》在本觀玉皇殿之東,前有瓊章寶閣,左為魁星祠,右為北斗祠。端平乙未,顏檢正蓍仲、侍郎頤仲捐鏹營建。既成,遣人詣福州九仙觀,依道藏經典摹寫而藏焉,共為函五百六十有四。鄉人立二公祠於藏之右。

諸院御書 。《淳祐志》載,開元崇福所藏宋帝御書,共二百四十卷軸,俱有標識,經兵燹散逸無存,但記其目,以備遺忘。凈眾寺一百二十卷,軸內有太宗皇帝御書《逍遙詠》《青龍疏》《阮琴歌》《皇宋皈依懺文》,俱八分書,聖教序,雙鉤書,帝釋字顛草書,仁宗皇帝賜玅空長老佛「天龍神」 字二軸。梵書,賜僧端式《回山歌》、稱頌,前後共十章,俱飛白書。《開元寺》一百二十卷,俱太宗皇帝御書,經懺八分,雙鉤,飛白各不等。仁宗皇帝篆書「明堂」 二字,又飛白書「明堂之門」 四大字。又凈眾寺《紫芝草》一木匣,計一十一本,太宗所賜,今俱無存。

金銅佛像 。崇寧甲申,詔天下建萬壽禪寺。本州營寺基,於正殿上掘土一丈,得金銅無量壽佛一軀,形製精妙。郡守以聞,俾繪像以進,倅石亞屬鄭昂為記。

《開元景祐鐘 款識》云:「當寺洪鐘一口,唐大曆十三年所鑄,已二百五十六載。爰自明道元年壬申,太歲巳經蝕壞,收萃元銅,州府聞奏於朝廷,三司牒准於敕命,許重鑄造。丁丑告厥功,爾乃高八尺三寸,廣五尺,洪梁將挂於蒲牢,擊朴上資於帝祚。勝緣將獲,用紀年華。時景祐四年丁丑歲三月甲辰朔十五日戊子」 ,謹題後紀太守方慎從等姓名,鐘懸巍樓,其下為大悲閣,扁曰「鯨音」 ,有聯云:「華構梯雲,霄漢星辰可摘;蒲牢杵月,霞城鼓角相催。」 自宋景祐重鑄至今康熙癸巳,相距六百九十八年。

銅壺 明洪武三十三年,知府錢古訓置銅壺漏箭於陰陽學,以正時刻,譙樓更鼓,視以為節。歲久殘闕。正德七年,知府陳洪謨修完之。《銘》云:「繄爾壺,惟爾造。方圓爾形,殊蘊奧。涵天地動靜之機,運氣數盈虛之妙。噫斯為敬授人時之要。」 光孝寺佛牙 ,李大方隨父防禦西全,有信州懷玉山行者攜一佛牙,可三寸許,舍利生五色光。以錢三萬酬之。丞相張商英為之贊。後歸自西全。即光孝寺建塔藏之。

宋製「佛光屏 」 ,在淨眾寺內,今存。

漳浦縣

故漳州城 ,唐嗣聖初,置州於漳浦縣南八十里,即今雲霄地。按《舊志》,「元光開屯於漳水之北,後即屯所為州。」 又云:「初建於梁山之下,名雲霄,其南漳水出焉。」 所謂漳水,當指今雲霄自西林出者。雲霄在水南,不宜稱漳水之北,想記者偶誤也。

廢懷恩縣 《通志》:唐嗣聖間置,在漳浦西南六都,距縣二百里。按杜氏《通典》:漳浦郡西南到懷恩縣一百里。《通志》誤也。開元末,縣廢為鎮,入漳浦,即今雲霄。相傳鎮民掘地得石「劖懷恩縣」 三字,其石猶存,此為故城矣。

蒲葵關 在漳浦縣西南四十里,即盤陀嶺。漢時南越故關也。漢元鼎五年,漢擊南越,東越王餘善以兵從,至揭陽,以海風波為解,持兩端。及漢破番禺,遂引兵還擊之。唐大中十二載,嶺南節度使楊發次漳浦,寓止驛樓,聞李衛公德裕留題,尋訪久之,乃得本於士人家,飭驛吏重扁其詩,因和之。時常觀察袞亦有和詩,惜無考。越王城 即建德城,在縣太武山有石城,相傳越王建德避兵於此,故殿基尚存。按漢元鼎五年,將軍路博德等征南越,南越王建德與其相呂嘉夜亡入海。蔡如松《十辨》謂建德在南越,不在東粵,其城守在番禺,而不在閩。然南越為漢兵所據,逃入海上,飄搖入閩,理固有之,不足疑也。《淳祐志》謂「秦討建德。」 似誤。

「建德屯 」 漢閩越王建德屯兵於此,故名。灣腰樹 在鎮內水頭山前,為郡東海澄居中衝要之地。戊午、己未之間,官軍屢戰於此,左右皆故營壘蹟,以道旁有古樹灣腰,故名。

良山書堂 在縣良山下,一作「良山書院。」 唐潘存實讀書於此,後舉賢良,因以名。或作梁山,非是。

絃歌堂 在縣治東。宋元符元年建。慶元元年,令葉才老重建,其子祐「為記。」

七賢堂 即仙峰巖也,在六都仙人山下。「七賢」 者,宋陳景肅、翁待舉、吳大成、楊仕謹、仕訓、鄭柔。

薛京也

陳將軍廬 在雲霄六都之半徑。元光既葬祖父母,而自結廬墓側,承重守制三年,有《題石詩》云:「竹符忠介凜,桐杖孝思凄。」 時稱為半徑將軍。陳將軍燕翼宮 在雲霄陳元光宅也。落成,詩云:「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即此也。

高東溪書室 在梁山之白石菴。宋高登讀書於此,手植松柏,尚有存者。布衣張士楷詩云:「東溪讀《易》幽棲處,止在梁山白石菴。」 菴前多產木芙蓉。蔡衍鎤詩云:「逐臣蹤跡此遨遊,百里芙蓉木末秋。」

高東溪宅 在杜潯新堡角獸山下。一峰獨秀,梁嶽羅其前,潯海匯其後,即先生獲鹿處也。吳奉議書室 在梁山之下。陳氏曰:「奉議郎漳浦吳與可權家藏文籍,閩中不經兵火,故多完具,然地濕,苦蠹損。」 鄭樵曰:「古之書籍,有上代所無,而今出於民間者。《古文尚書音》,唐宋並無,今出於漳州之吳氏。」 其書目自算術一家有數種。又「《師春》二卷,《甘氏星經》二卷,《漢官典義》十卷,《京房易鈔》一卷」 ,今世所傳,俱出吳氏,皆三館四庫所無也。

悟道精舍 在大帽山腰。宋進士蔡逢甲避元隱居於此。逢甲沒,生徒塑像祀之,今稱「悟道巖。」 巖前有石壁十餘丈。

桃溪精舍 ,在東莊洞口。宋郡丞建安真紹祖碑刻「李唐橋」 三大字其上明侍郎盧維禎讀書於此。

北山別業 在縣北郊里許。明黃道周廬墓處,一名「石養。」 山阿中有浩然堂、十朋軒、九串閣,饒水石之勝。今廢。

譙樓 在縣署之大門。宋時建,前有二亭,左曰「宣詔」 ,右曰「頒春。」 明洪武間,知縣張理重建。成化間,知縣劉璧修。

望高樓 在鎮海衛。明洪武初年,江夏侯周德興相地築城,起樓於東北隅,以望海島,故名。凈涼閣 在縣治西偏,有池亭,扁曰「水閣。」 宋嘉定縣令歐賡改今名,後令趙師縉又名曰「風露香。」 今廢。

遺愛亭 在印石山。《古讖》所云「鳳凰銜印鎮山頭」 者即此。宋令傅希龍建,後人號為「遺愛亭。」 石壁屹立,松濤交響。後人詩云:「碧嶂平高玉印橫,松風十里響鏦錚。有時一枕驚殘夢,疑是洪濤半夜生。」

湖心亭 在西門外。宋嘉定八年乙亥,令趙師縉闢湖而建亭其中。明年登薦者八人,故曰湖澤。儲英明黃石齋《雙溪碑記》云:「石𤲞之漲,納於西湖,當秋色晴明,洪澄浩碧,含遠山,映近堞。近邑一勝觀也。」 孝廉蔡大壯詩云:「山色入春青近堞,湖光含月碧連天。」

美報亭 在東門外。宋令歐賡因鑿放生池,構亭其上,頗得谿山之勝。

連鼇亭 在縣東十里。宋封川守黃克寬建,扁曰「連鼇。」 明司徒蔡一楠在此修業,有《詩》云:「巍立溪南百丈高,聲名久已在連鼇。」

白鶴嶺亭 在羅山南。林弼詩序云:「漳南白鶴嶺,山水清廓,惜其亭宇蕪廢。今秋重過此,見金碧相射,華竹交映。壁間題曰:『石竇寒泉響玉徽,閒雲出岫繞松扉。一從白鶴高飛去,栖壁亭空鎖翠微』。」 又李若瑛詩云:「鶴嶺雲歸月在空,蕭蕭林暮響秋風。」 係邑簿陳致中所建,今廢。按:林弼,元進士,明初為登州守,所紀邑簿陳致中《府縣志》秩官俱無其名,不敢定其為元末為明初,未便修入,附識於此。

龍亭 在梁山之龍潭上。明崇禎丙子,大旱,知縣余日新祈雨於此。須臾有黑氣自潭中起,大雨隨至,四郊沾足。因構亭以旌之。

千秋臺 在西北城上。順治間,總兵楊捷建。康熙三十三年,浦人以《形家》言臺於縣城不利,知縣朱自陞通詳,拆卸。

丹竈 在七都竈山。晉葛洪鍊丹處。是地多產石蘭。黃精先輩有詩云:「竈冷煙寒雪滿山,葛洪歸去有餘丹。於今此地多芳草,處處花開玉榦蘭。」 石刻今存。明張若化與弟若仲隱居於此,題山上巨石曰:「一望滄江。」

梅塢 即竈山之麓。古有大王山人者,不知何代人,隱居於此。名氏無考。石壁上鐫字尚存。《尋仙跡 》,在六都之半徑陳將軍元光尋真處。有詩云:「半徑尋仙跡,危峰望帝州。」

海屋 在縣東二十里。舊鎮巨石瞰江,構亭其上。左倚石壁,右峙石門。海潮時至,舟航飛迅。曉色初暾,浮光萬頃,亦瀛海一奇觀也。邑人劉少

參庭蕙重葺

駐蹕處 在太姥山。相傳宋少帝駐輦於此。布衣張士楷詩云:「景炎遺跡杳閩關,駐蹕猶傳太姥山。」 又壽山寺有石鐫「行在」 二大字,亦少帝遺跡。

吳公坪 在梁山。一云宋元間人,不仕隱者,一云賣笊籬者。坪上多產杜鵑花。布衣陳祖虞詩云:「三月吳公春,杜鵑紅於錦。七月吳公秋,杜鵑凄已甚。」 去坪五十里為海金剛山,亦有吳公遺跡。

水晶坪 在梁山。《元史》:「大德元年,福建平章事高興言:『漳浦梁山出水晶,乞割民百戶取之』。」 帝曰:「不勞民則可,勞民勿取。」 又傳有太監墳及祠,乃奉命取水晶者也。今水晶皆買自廣東及汀州諸山,而梁山絕無可取者。

石厝𤲞 在縣西郊三里許西宸嶺。有亭翼然,前臨迴溪,風帆上下,修竹環繞。有石几石屏,足供徙倚,往往詩人騷客遊賞其間。今廢。

虎窟空 在銅山東門外。中空洞深不可測,夏月可避暑,昔傳為虎所據。洞口泉極甘美。別有天 在梁山麓,離浦南十里始至,有巨石夾而起,石下有潭,名蟄龍。潭。上有大洞天,可容百人。洞外有水,從空而降,名噴珠池。又有戴石閣、琉璃洞諸勝,初未有知者,邑人蔡而煜卜居山麓始得之,有詩云:「我從卜居得斯境,水」 石清幽天下奇。

興教塔 在興教寺內。大小四座,不知何時建,刻佛咒其上,字久磨泯,不可辨。又縣城擢桂坊內有東塔,北街忠節坊內有北塔,西街仙雲坊內有新塔,縣西泗州佛院有西塔,皆有關邑治形勝者。

石礬塔 在雲霄海口北岐石礬尖。進士陳天達募建,表曰:「斯文永昌。」 先是,山原有石筍,因傾倒,故築塔補其缺。有關《鎮城形勝》。

晉亭 在梁山蓮花峰之西,晉葛洪嘗居之。唐張登詩有「孤高齊帝石,瀟灑晉亭峰」 之句。龍巖縣。

瞻巖樓 在治東門城上。明萬曆十三年,知縣吳守忠建。謂邑以龍巖得名,乃即城所面巖地,命工樓之,而額曰「瞻巖。」 郡人金銘為記。

皆山亭 在東嶽行宮之左,又有「西爽亭」 ,宋姚東有詩。

崇文塔 在錫帽山頂,學宮賓之前。明萬曆十年,令曹引儒建。十一年,令吳守忠踵成之。高六丈有許。

㢲方塔 :在白鼻巖上,有峰巒於學宮,為巽方令朱泰禎嘗豎木為塔。康熙十一年建。

牛勇塔 在牛勇山。雄秀橫顧,勢如勇牛。屬邑治巽方關,係文明。康熙十一年建塔其上。仙桃樹 在龍巖洞口,有桃樹二株,不根,土壤對峙,石壁上高不滿三尺,歲結實數十顆。《南靖縣》

故南勝縣 。元至正中,置縣於九園礬山之東。至元間,李勝作亂,陳君用襲殺勝,徙於小溪琯山之陽,更名「南靖。」 復以地僻多瘴,徙溪北八十里。今其地入平和縣。

龍山閣 在縣東南。湖山之巔,為縣水口。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於此建閣,三層,高四丈八尺,扁曰:「迴瀾。」 邑人王命爵為記。又有慈濟宮、石壁廟,皆為水口關鎖。

峰蒼亭 在縣北習賢里峰蒼嶺之巔。明景泰五年,守謝騫修。弘治四年,典史林弘重建。鵝峰亭 在永豐里。有峰突起,如老鵝髻。鄉人築亭其上,以祀九鯉湖仙,四方多求夢於此。東塔 在治東二里許,與龍山閣相望,為學宮文峰,以鎮縣治水口。

長泰縣

琴堂 在治東,扁舊名「德逸」 ,宋令丘微之建。嘉定年,令黃永修,改并為《記》。

天柱石室 在天柱山,明初黃文史讀書於此。「環珠樓 」 在治南。元至正間,勿都火者建。明嘉靖七年重修。

西樓 在城西,高可望遠。明萬曆庚子,令管橘建。

捧日樓 在羅侯山頂,今廢。

文昌閣 在縣南石岡山,用增文峰之秀。明萬曆四年,邑紳士與令張應丁始其事,後令方應時捐俸助成。山麓舊有關帝廟、清和巖、方公祠,今惟廟存焉。先是,役夫掘地得古磚方二丈許,中有墨書「宋景定元年埋。」 識其繇曰:「石岡平四山,明文山現,賢才生。」 嗣是科第蟾聯,人文鵲起。

山頂有塔曰「文昌塔。」 萬曆九年,令方應時建。順治辛卯擊於雷;庚子年戴定修之。康熙己未,又為雷所燬。今未復。

雙清亭 在佑聖宮旁,宋令吳臧建。署壁間詩云:「葛巾竹杖閒來此,可是心清跡亦清。」

待詔亭 在縣北人和里。上有巖,前有亭肆,可憩宿。昔因林孝子里民待詔於此,故名。

五里亭 在治西南欽化里,界接龍溪。永樂間,邑人蔡志修。下有《洪福愛民碑》,趙珮「卻金」 扁。亭去居民隔遠,盜賊出沒。萬曆二十七年,令管橘建善世堂,命僧主之。翼以旁舍。左右置店肆,貿易鬨然,商旅始不苦盜。

覺清亭 在治東北彰信里,久廢。萬曆三十年,令管橘、令僧日敬募建。亭南巖一所,兩旁夾以齋室。郡人赴省者,間道出武安,必由此亭。踰上寧嶺達同安,亦東北要區也。未幾毀,邑紳林秉漢、葉先登相繼修復。

覽勝臺 在縣堂東,與德逸堂、笑梅軒皆宋淳祐中令丘微之建。舊名「小蓬萊」 ,鄭師中改今名。郡守黃朴書。今俱廢。

報恩塔 在祥光寺,宋令王朝俊建。塔有影常見於僧房之壞壁,敗椽疏瓦,罅雨隙風而塵埃飛舞在髣髴有無之間。紹興令陸谹撤僧舍為堂,欄楯甍棟影遂成三

漳平縣

文丞相壘 在縣境。宋文信公天祥起贛勤王,收兵汀州,分遣諸將取雩都等縣。元兵犯漳,公移漳,命諸將提兵歸圖入衛。鄉人於其故壘立廟祀之。

元天閣 在北門外佛子山,山勢低凹。康熙十一年,令趙震陽建閣以補其闕,有功縣治、平和縣。

雲龍精舍 在西水口岡上。萬曆甲午,教諭黎憲臣以縣溪自東徂西,紆迴曲折,獨前峰微陷,乃建塔峰七級。又於水口建「雲龍精舍」 ,為文昌閣。三峰對峙,主賓翼然,增一邑之勝。浦人林偕春為記。

侍郎亭 在三平山。唐王諷自吏部謪守漳浦郡,到州二日,訪三平大師義中,談禪論《易》,深相印可。故山有侍郎亭。舊說,「韓退之自刑部郎謫潮州,與三平僧義中相友善。義中歸寂,退之自潮來會葬,故山有侍郎亭。」 蔡如松《十辨》已訂其誤矣。

三平大師碑 在縣。唐王諷撰,述大師義中行錄。「諷自吏部侍郎咸通間謫守漳浦郡,訪義中,備得行止事實。義中示滅,諷為碑記,時咸通癸巳年也。」 其文載《唐文粹》,與近時碑刻不同。卓錫樹 在三平山。義中大師初入山卓錫而化為樟樹,至今尚存。

詔安縣

石堘壘 相傳在縣二都。《淳祐志》云:「石堘渡有靈著王故壘及磨劍石。」 唐杜岐公作《通典》,獨載臨漳石堘渡,是時去嗣聖未遠,必有所考。前志云:「發源江西、閩、廣之交,諸惡少出沒其間,昔人以為控御之所,有屯營故蹟,本名石堘鄉,後人訛為石神溪。」 今詢之詔安二都人,溪壘皆無所考云。別見《山川》。

九侯書室 在九侯山。宋禁偽學時,有五儒隱姓名遠來就此講學,因名九侯書室。五儒者,金陵趙嘉客、洛陽周直言、臨汀伍仲求。又有稱「大林飛仙」 、石屏翁二人隱其姓名。後人有詩云:「奎躔煥五曜,高照東南方。風韻遠相聞,琴書來徜徉。掬彼九侯水,浣爾五儒腸。金陵趙嘉客,詩古凌秋霜。洛陽周直言,笑語含德芳。」 臨汀伍仲求,冰壺瑩秋光。大林飛仙者,吸露壽而臧。中有石屏翁,巖棲無炎涼。同躋名山頂,流飲北斗漿。玉皇吹鐵笛,織女製《霓裳》。皆言五儒者,百歲陟帝鄉。共弄風塵表,悠悠天地長。

超然樓 即縣門鐘鼓樓。明嘉靖間,知縣尤敷建。萬曆間,知縣黃元立署聯,有「敲殘玉漏千家曉;喚醒雞聲一點真」 之句。

太子樓 在南澳。宋出帝避元兵於此,故名。鳳山亭 在縣東二十里鳳山鋪。明萬曆間,知縣鄭化麟建。亭北有寺。

海澄縣

文圃書室 在文圃山,即唐謝翛讀書處也。五代洪文用、宋石蕡亦讀書於此。

顏教授書室 在青礁。宋顏慥倡學海濱,里人多從之遊。

晏海樓 一名「八卦樓」 ,在城上東北隅,明邑令瞿寅建。凡二層,安八大柱,各長六丈四尺,以象

八卦,吞吐洪濤,襟帶嵐麓,《金比部絃》,所謂「潮生極浦千帆出,山繞晴軒八面來」 者也。康熙四十五年,知縣陳世儀重建。按:此樓之建,為障西北之虛。今誤築狹小,僅障縣治,而學宮依然受病,宜依古制

鎮遠樓 在天妃宮,明邑令梁兆陽建。元資控制。然弱水可航,蜃市如結,亦佳勝也。

垂虹亭 在青礁綠石渡。顏唐臣既築石為堤,長二千七百八十尺,更作斯亭以憩涉者。三賢堂 在文圃山。宋別駕林志建,以祀唐謝翛、五代洪文用、宋石蕡、西蜀何致一為《記》。今址尚存。

祝聖堂 在一、二、三都。宋帝昺乘舟過此,適值聖節,隨從官僚就此慶賀。今址存。

寧洋縣

望氣樓 在治東主山頂。明崇禎癸未年,知縣陳良言建。樓用八角,高垂五丈。順治戊子,寇毀。此一邑主山,所宜完復。

文昌閣 「文昌」 原祀於南門社學樓上。明萬曆三十年,教諭章陽尋勝至水尾寨山,見峰巒環拱,清溪曲流,乃與諸生捐資建閣,以祀「文昌」 ,極其宏敞。戊子年燬,知縣蕭亮改建閣於舊府館址。康熙三十年,知縣沈荃捐修,仍清祀田。憑欄四望,疊嶂環繞,堪為遊觀之勝。

康阜閣 在縣東二里。明萬曆三年,令鄧于蕃招諭永寧里民來歸者,民李豐盈等相率建閣。僉事李杏為「記。」 萬曆二十七年,令黃夢鴻改為「迎春亭。」

曹水仙亭 在香寮,即曹四公以劍擊石得水處。

雲雷亭 在縣南三里。有仙雲,鄉人禱雨多應。順治六年被焚。康熙二年,知縣蕭亮重建。麟山塔 在城南麒麟山。明萬曆三十年,令許一元建。康熙十八年,總督姚啟聖子儀捐資重修。

陵墓附[编辑]

本府。龍溪縣附郭。

唐陳將軍墓 玉鈐將軍陳元光戰沒於綏安大峙原,遂埋葬焉。舊《志》云:貞元二年,徙州治龍溪,奉敕改葬松洲堡,因立廟石鼓山下。在郡城北二十里,有蘇坑山,石馬羊獸纍纍猶存,土人呼為將軍墓。

宋黃少師墓 「黃彥臣,龍溪人,歷莆、汀、劍、建四郡守,累贈少師。」 葬二十六都。

顏定肅墓 吏部尚書顏師魯,龍溪人,宋嘉泰二年賜。葬在二十一都。

顏尚書墓 吏部尚書顏頤仲,龍溪人,淳熙戊申賜葬,在鶴鳴嶺西。

蕭狀元墓 蕭國梁永福人,宋乾道二年第一人。墓在東廂新亭道左。

陳北溪墓 陳淳,龍溪人,宋考亭高弟也。葬二十四都。莆田陳苾大書其阡曰:「嗚呼!有宋北溪陳先生之墓。」

王東湖墓 宋乾道間進士王遇,龍溪人,游考亭、南軒、東萊之門,學者稱「東湖先生。」 墓在檺林。元黃元淵墓 元淵,宋儒黃幹之後,由福入漳,紹明先學。卒,葬珠坑山。

羅右丞墓 羅良為元漳州路總管,柱國、晉國公,與陳友定巷戰沒。葬西渡頭雙路口。

陳忠潔墓 陳君用,平和人,以戰功封南勝伯,諡「忠潔。」 墓在龍溪十二三都。

迭里彌實墓 元漳州路達魯花赤葬東郊表忠祠。後王忠文為作《墓表》。

林登州墓 登州太守林弼,龍溪人,墓在郡西郊。

陳知府墓 陳孟貞以薦辟授金華知府,墓在龍溪二十七都鳳山下。弟宗道亦以孝廉薦,子彧,俱名人。宗道之墓在雲洞麓,與孟貞墓相去不遠。康熙辛卯,有姦棍發棺遷置別處。里人素知其為宗道墓,而子孫無人,群起而爭之,復為還葬其地。

陳布衣墓 陳真晟,漳浦人,大儒。葬龍溪趙塘山,督學使者周孟中立石。

謝司徒墓 謝璉,龍溪人,景泰間賜葬三峰寺劉愛禮墓 左都御史劉宗道,龍溪人,卒後友人郭惠葬於郡南檺林鋪南,題曰「愛禮先生劉宗道之墓。」

潘少保墓 潘榮,龍溪人,弘治間賜葬南廂外。蔡鶴峰墓 蔡烈,龍溪人,學者稱為鶴峰先生,墓在雲洞,有碑銘云:「鶴峰千仞,新江一曲。中有一丘,其人如玉。」

蔡中丞墓 「蔡文」 ,龍溪人,萬曆間賜葬璞浦。「吳司馬墓 」 吳善,龍溪人,萬曆間賜葬檺林林相國墓 「大學士林釬」 ,龍溪人,墓在洞口後山。

《陳太僕墓 》陳天定,龍溪人,學者稱曰「慧山先生」 ,墓在鶴鳴鋪。

鄭太傅墓 鄭深道,龍溪人,葬本鄉金榜山。正統間,建坊立祠於墳前。

《陳會元墓 》陳常夏,龍溪人,順治辛丑,會元授縣令,不赴官,隱居江干,學者稱為「銕山先生。」 《漳浦縣》

唐長孫祕書沖墓 在縣。按《唐書》,「許敬宗勸誅長孫無忌,詔削官爵封戶,置黔,流其子祕書沖等於嶺外。後敬宗令袁公瑜等即黔州暴訊,無忌投繯卒,沖免死。後上元元年以孫元翼襲封,開元三年以裔孫鈞為猗氏令」 ,並不記沖卒在何所。而《舊志》載沖卒葬於漳,墓在漳浦縣東東壟塘。

陳王墓 ,一在平和新安里大峰山;一在漳浦雲霄將軍山之麓,故修竹里。初,陳將軍元光葬父政於雲霄,後《青囊》稱茲山有王者氣,元光改葬於大峰山以避之。後元光戰沒,廟食茲土,累封王爵,故父葬亦稱陳王。宣和五年,有傭人林機來自泉,請於縣官曰:「陳將軍欲遷峰山,塋還葬雲霄。」有磚一。在普賢院後。幸命五百工將去,時人以為狂。已而發坎,果驗。人於山前遙望,舉《畚鍤》者數百人,即之獨機耳。民各攜酒往餉,須臾則瓶罄豆空。未踰月,役畢。有吳大成者,過雲霄,見黃旗一帶,自峰山直趨舊塋,鹵簿蔽空,鼓吹傳響。山下人趨視,則新墳立矣。尋訪舊塋,藤蘿亂覆,始知王之遷葬也。

魏太母墓 在縣六都之半徑。按陳元光本傳稱:元光葬祖父母於半徑山,而自結廬於墓左,承重守制三年。則所謂太母者,乃元光祖母也。又《元光半徑題石》詩云:「喬嶽標仙蹟,元扃妥壽姬。烏號非嶺海,鶴仰向京師。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憂闋情猶結,祥回禫屆期。」 雖未明言祖母,而語意與本傳相合,的是無疑。

《五代黃都護衣冠墓 端明學士馮道略》云:「公號鑑湖,固始人,四世鎮臨漳,五世某卜遷篁坑云。墓在石美社。」

高東溪墓 高登,漳浦人,學者稱為「東溪先生。」 卒於容州,歸葬漳浦東門外里許。知縣慎蒙為《記》,立碑於墓左。

蔡蒙齋墓 蔡元鼎,漳浦人,宋初名儒,祀鄉賢。墓在張坑山。

勇士墓 宋紹興間,左翼軍兵蔡青、鄒進、熊保與山寇巷戰死。邑人哀而合葬之於漳浦西門外。

閩沖郡王墓 宋秦王匡美之裔,隨少帝南奔,卒。葬漳浦西銀坑之旂尾山。

阮烈婦墓 在北門外。元買撒都剌葬烈婦阮二姐於此,立碑道左。

張國公墓 在雲霄大臣山,明張玉祖墳也。玉既貴,追贈其祖為「國公」 ,焚黃於此。明嘉靖間倭亂,碑碣為巨姓所沒,張氏來祭掃者已莫知其處矣。崇禎末,邑人張若化公車到京,張氏延至家,詢實,方擬立碑豎楔,值鼎革乃止。

周翠渠先生墓 ,在縣登雲嶺,前有石坊,周瑛父封布政葬此。

吳司徒墓 吳原,漳浦人,成化間賜葬「雲霄。《韓邑侯衣冠墓 》」 ,韓昌爵,江津人,令漳浦,治邑廉明愷悌,以得罪上官去,人思其善政,斂衣冠葬而祠之。其祠在北門外二里許,墓不詳何處,大抵在祠左右。

林太史墓 林偕春,雲霄人,墓在雲霄南二十里。

林大宗伯墓 林士章本縣人,萬曆間賜葬東山。

朱大司空墓 朱天球本縣人,萬曆間賜葬泗洋慶山。

黃忠烈墓 黃道周,漳浦人,葬浦之北山演武亭後。張若化《謁墓詩》云:「孝陵蚤護孤忠骨,先隴方招義烈魂。」 又云:「千秋魂魄應登此,髣髴當年杖履音。」

四君子墓 在黃道周墓側。別駕毛幺水,浙江人;司馬趙淵卿,福州人;中書賴敬儒,平和人;中書蔡時培,海澄人。四君子皆道周門人,與道周同羈婺源。時道周贈詩二十八首,其一云:「不盡名緣膩著人,愁君好我敗精神。一次相逢一惆悵,生前可是未分身。」 當道周之死也,四子呼曰:

「先生先行,某輩當相從地下。」 遂同死。邑人趙之璧等收其首領歸,合葬於此。

張御史墓 。張若化,漳浦人,墓在竈山。張長史墓 ,張若仲,若化之弟,與兄清風高節峻絕一時,學者稱為「丹山二張。」 墓亦在竈山。龍巖縣。

《曹四公墓 》:公本縣人,曾遇道人授以止妖之術,卒年九十六,柩行至竹溪,沒而成墳。

王春坊墓 。王源本縣人,墓在龍門里陳邦村。石司徒墓 。石應岳本縣人,萬厝間賜葬永潭。蔡參政墓 。蔡夢說本縣人,墓在龜峒嘴。王少司寇墓 。王命璿本縣人,墓在本縣社稷壇邊。

南靖縣

李榜眼墓 李貞,本縣人。葬林璧山。

蔣定西祖墓 在本縣麒麟山,定西侯蔣貴之祖塋也。原歸德里人,移徙江都。

長泰縣

楊中丞墓 殿中丞楊仕休,其先蜀人,子令問入漳移公葬長泰之陳塘洋浮山。

沈部公墓 ,在蜈蚣山。昔有沈部公者,名彬,以詩名,嘗自指葬穴以示家人。後開壙,見有漆燈,以石為臺,中有銅篆文云:「佳城今已開,雖開不葬埋;漆燈猶未泯,留待後人來。」

黃廷實墓 黃文史,本縣人,洪武中解元,刑部主事,葬本鄉欽化里。

唐東里墓 唐泰,本縣人,永樂中進士,任祁州知州,學者稱「東里先生。」 葬本鄉彰信里。

林狀元墓 林震本縣人,葬欽化里。

詔安縣

陳光祿墓 陳景肅,漳浦人,墓在詔安竹港知州山。

翁瓊州墓 ,翁待舉詔安人墓,在漸山西姑庵。吳參軍墓 ,吳大成詔安人墓,在漸山。

楊永福墓 楊仕訓詔安人,墓在官陂南。陳都尉墓 。陳植漳浦人,墓在詔安大岐坑。陳監簿墓 。陳格漳浦人,植之弟。帝昺亡,從死於海,植收其衣冠,葬於詔安前岐坑。

陳少傅墓 陳汶輝,漳浦人,墓在詔安懸鐘所。「林忠簡墓 」 林日瑞,詔安人,為甘肅巡撫。闖賊陷肅州,不屈死,歸葬於詔安二都。

海澄縣

周忠愍墓 周起元本縣人,忤魏璫被害。懷宗旌其忠。墓在郡城西門外西渡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