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1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六卷目錄
武昌府部彙考二
武昌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十六卷
武昌府部彙考二
[编辑]武昌府山川考一 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江夏縣附郭。〉
黃鵠山 在縣西南。自西南數百里來,蜿蜒而瞰江,下有磯曰黃鵠磯。按《通志》,一名黃鶴,費文禕昇仙,駕黃鶴過此。
高觀山 在縣東南。東有鳳凰窩,西有烏龍池。清風、明月二井。按《通志》一名金華山。
鳳凰山 在縣北。吳黃龍元年,有鳳凰來集,故名。其下為縣學,為貢院,為都察院。今都察院遷駐前所營僅存遺址。
臙脂山 在縣東南。土赤如脂,一曰「鞭指山。」 蕭山 ,在縣南六里。晉蕭丹所隱居。
梅亭山 ,在縣南五里。
洪山 在縣東十五里。山下有寶通寺,上有石,曰「堆雲」 ,曰翠屏,曰獅子峰。有《洪山賦》鐫于石上,楊士奇有記。
磨兒山 ,在縣東十五里。上有郊天臺,漢昭烈祭天處。
紫荊山 ,在縣東北城下。其山上立有《封禪碑文》。
馬岐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有蠻王塚,在其山南。
九鯉山 在縣東北十里。麓下九枝突出水面,如魚尾然。
豐禾山 在縣東五十里。里人報賽處,俗名「烽火山。」
九峰山 在府城東五十里。山環如城郭,列峰有九:獅子峰、缽盂峰、寶蓋峰、沙碧峰、石門峰、揚鑼峰、馬驛峰、丁管峰、黃檗峰。按《通志》:「在府治南六十里。明洪武初,高僧無念韋栖止于其處,以習靜焉。」
冶塘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乃晉宋時鼓鑄之所。
靈泉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上有泉,下為楚昭王及諸王墓。
驚磯山 在縣東七十里。西南俯大江,有石磯,波濤迅激。
白頭山 ,在縣東七十里。有石白色。
江夏山 在縣東六十里。其山崎嶔,一名「峽山。」 黃屯山 ,在縣東四十里。山多草木。
石筆山 ,在縣東四十餘里。狀如筆格,橫亙長湖。
嵋梁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周湯縣湖。
大觀山 ,在縣南五十里。土赤色如金,一曰「金華」 ,有千岩萬壑之勝。
六老山 ,在縣南五十里。層巒聳翠,狀如六老相拱揖。
夜泊山 ,在縣南五十里,駱禪師飛錫處。元守將陳也先屯兵于此。《通紀》名夜婆山。
錦繡山 ,在縣南七十五里。山多桃李,花如錦繡。
八分山 在縣南六十里。有水流如「八」 字,旁有八分湖,有石洞,名「白雲洞。」 逶迤半里許有天竇,有龍短尾。唐貞觀時與駱禪師俱顯,時封嘉澤侯、顯應侯、靈惠侯。元郡守李貞天旱禱雨祠前,見蟹自山麓湧出,潭中黑雲渤起,雷雨大作,為建八分山泉新亭。今土人以龍隱見卜年。鼓樓山 在縣南九十里,五峰秀出如樓,又名「五樓山。」
仙人山 ,在縣南九十里,上有仙跡。
靈山 在縣南九十里,一峰聳焉,上有仙跡。雞翅山 ,在縣南九十里。世傳有金雞集焉,故名。
大槐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晉李大槐隱居之所。
赤壁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一曰「赤磯」 ,濱江。別秀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上有三峰競秀,別於眾山。
鼓架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形如鼓架。
半面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上草木半隱半
出焉
梁城山 在縣北二十里。《志》云:「梁武帝築城屯兵于此。」
烽火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齊清河王岳進軍臨江,來逼江夏。梁將侯瑱屯兵于此,烽火相應。《志》云:「上有烽火城。」
鴿子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諸山祖焉。山南有南巖禪院,臨濟埜谷禪師道場。一曰「個字山。」 山水中分如個字,又名大覺山。
金屏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眾山旋繞如屏,有張睢陽廟存焉。
迴峰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山上一驢跡,環跡處不生纖草,相傳果老牧驢之所。
清平山 在縣東南五里。其上清曠平衍。金城山 在縣東南二里。峭壁如城,《南遷錄》所云「金城險固」 者也。吳將陸渙屯兵于此。
景首山 在縣東南五十二里。上廣下削。櫟山 ,在縣東南十里,山多苞櫟。
石子岡 在縣東北一里。
呂公洞 ,在府治中,洞賓題詩處。
費禕洞 ,在黃鶴山陰。
大江 自嘉魚入境,歷大軍山、小軍山,會沔水東流,會漢水。金沙洲障城南至白湖入武昌,凡二百九十里。
「夏汭 」 ,漢水曲入江處。夏口之首曰夏首,江之汜也。梁侯景據夏首,集兵糧,即此地。
塗水 ,在縣南六十里。一曰「金水」 ,一曰「金口。」 其入江夏曰「塗口。」
裏河 在望山門外通大江,江之口曰鯰魚口。南湖 在縣東南四里。
黃家湖 在縣南十里
清寧湖 在縣南四十里。
湯孫湖 在縣東南四十里。四湖之水,俱由裏河入江。
賽湖 在縣東三里
斧頭湖 在縣南百二十里。
魯湖 在縣西南八十里。水由金口入江。梁子湖 ,在縣東八十里。水由武昌縣樊口入江。
團山湖 在縣東九十里。
鄭家湖 在縣東四十里。
白楊湖 一曰「白口湖」 ,北通大冶縣。
「明月湖 」 「墩子湖 」 「東湖 」 、「西湖 」 以上四湖在城內。
余家湖 在縣東北五里。南抵郭鄭湖入江。鸚鵡洲 ,在城西大江中,禰衡有賦。
白沙洲 即蘆洲,在陳公套對面,其中土壤甚沃。
金沙洲 :在府城西南。百貨雲集,商賈湊至。兵燹後,移鎮漢口。
皇清康熙十二年,分守武昌道,招來商賈,漸復舊規。
新淤洲 擁沙為洲,明永樂十年,立「水母祠」 以鎮之。
張公洲 在縣南二十五里。晉隱士張公灌園處。
黃軍浦 在縣鸚鵡洲下。吳將黃蓋屯兵處。南浦 在縣南三里。水出景首山,西入大江,冬涸夏溢,商舟聚泊。今名「新開港。」
黃鵠磯 在府城黃鵠山麓,臨江。
夏口 在府治荊江中,正對沔口。
放生池 在府城中。淳熙中,郡守王齊疏立。曲池 ,在縣東十五里。梁太清間,邵陵王為太守樂賓之處。
鳳凰池 在縣西南
「天鵝池 」 ,在武當宮西。
磨劍池 按《通志》,「在府城頭陀寺。」
卓刀泉 在縣東十五里,為漢昭烈郊壇。關羽行軍卓刀壇下有泉出焉。明楚昭王蒐而飲之,泉味甘冽,甃以石,覆以亭,亭前有拜將臺。飛錫泉 ,唐貞觀時,駱禪師飛錫八分山嶺,卓杖成泉,白龍出即雨。
烏龍泉 在縣南七十里。峰迴路轉處,一帶巨石夾道,或立或伏,苔蘚迎人。其水夏涼冬溫,甘甚。
桃花泉 在縣西南七十里,在石灰山口。鹿跑泉 ,按《通志》「在《府志》」 南六十里大觀山上,禱雨輒應。
蘆花泉 在鸚鵡鄉東湖驛左。
汲福井 在府治布政司左。正德間,左布政周季鳳濬,劉績有《記》。
銅盤井 在府治東。昔有銅盤蓋井底,日汲不
竭
蜘蛛井 在府治鐵佛寺。世傳,唐時有紅白二蜘蛛化妖婦媚人,故鑄「鐵佛」 以鎮之。
義井 在府治南長街右。
八分井 在府治東南四十里。
染井 在保安門外
鹿跑井 在大觀山
浪花井 在府治洪山小塔寺中,水沸如浪,自晉建塔以覆井,乃安瀾焉。其下通江。按《通志》,塔名曰「無影塔。」
武昌縣
西山 在縣西三里,沿松橋九曲而登,峻拔幽麗。蘇文忠公舊遊,多古蹟焉。
郎亭山 ,在縣北二里。高八十丈,路出退谷。五代梁朱友恭鑿山開道,以強弩拔武昌,即此。下有窊尊石。
樊山 在縣西五里。山產銀、銅、鐵、紫石,高九十丈,周二十里。《水經注》云:孫權治袁山東,即此地,故舊名袁山,一名樊岡,一名壽昌。權出獵樊山,見一老姥曰:「我舞陽侯樊噲母也,魏將伐吳,當助子一戰。」 後果有赤壁之勝,因立廟祀之,名其山曰樊山,水曰樊湖、樊港、樊口。又《搜神記》:天若亢旱,燔山則雨,故名。但按古有鄂「渚、樊楚」 ,則「樊山」 之名已久,「噲母」 「樊山」 之說,似出附會。
葛山 在縣南五里。相傳為葛洪鍊丹處。虎頭山 ,在縣東三里。舊名「鳳闕。」 吳黃龍元年,鳳集於此。
石門山 在縣西三里。山石對峙如門。唐武昌令馬珦與元結同遊,石刻尚存。蓮花山 在縣南五里。山若蓮花浮水,故名。吉祥山 在縣西十里。吳王微時隱此,宋趙令𡷫墓後為庵,今廢。仙堂山 在縣東十五里。相傳有仙人修煉於此。彩雲繚繞,白晝飛昇,遺有堂基,山頂有庵,名「水月菴。」
鳳山 在縣東三十里。舊名「鳳棲山。」 吳建興中,鳳凰降,故名。
西塞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周二十七里,延連江側,東望偏高,故名。《寰宇記》云:「界于武昌縣,為關塞。」 《土俗編》云:「吳楚舊境,孫策擊黃祖于此。」
白滸山 在縣西九十里,半屬江夏,半屬武昌,乃江、武分界,雄峙江滸,雲出則雨,上有碧雲寺。神人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高十丈,周十里。吳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出此。
銅榮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三角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巍然數峰,秀出天表。
白雲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掛榜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宋永國公孟宗政墓前。面山白石,峻峭如掛榜然。
武昌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峭壁險峻。孫權都鄂,易名「武昌」 ,以此。
磨旗山 在縣治樊山路旁。石中有窟,世傳「樊噲磨旗于此。」
靠背山 在縣治後江濱。世傳,樊噲渡江靠背于此,至今有蹟。
靈溪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高四十丈,周五十里。南有靈溪觀,今廢,止有靈溪寺。
「萬松山 」 在樊山北。
虯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山陰有龍穴。《搜神記》云:「居民每見神虯出入,旱禱即雨。後人築塘其下,名曰虯塘。」
馬蹟山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高五十丈,周五十里,頂有雙馬蹟。
青溪山 ,在縣南一百九十里。高八十丈,周四十里,涌溪源出焉。
萬松嶺 在樊山,臨江,蘇東坡潁濱遊息之處,竹林夾道彌谷。建炎後,邑人伐為棟宇,遂荒礦嶺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
掛榜崖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南岡 在縣南湖側。晉王敦收郭璞,詣南岡,斬之,即此。
吳王岡 在縣西七十五里。世傳吳孫權駐蹕於此。
吳王峴 在九曲嶺下。《輿地志》:「孫權于樊口被風破舟,鑿樊嶺而歸,因名。」
石鼓峴 ,在金牛岡西。上有三石鼓,鼓鳴天必雨。今不存。
金牛堆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輿地志》云:「有金牛數十出於堆石上,遺跡見存。」 又《太平御覽》引
《武昌記》亦云
[编辑]箬谷 在寒溪西山間,以谷多箬竹,故名。退谷 ,在樊山、郎亭二山之間,唐元結故名。龍蟠石 ,在縣東北一里江中,周七十五丈。《太平御覽、武昌記》云:「世傳龍蟠于此。」 梁庾信《哀江南賦》云:「龍蟠鳳集之鄉。」
窪樽石 即杯尊石,在郎亭西孟仕源居。唐元結嘗客遊于此,宋令朱蕘刻「窪樽」 二字。
接渡石 在縣東三里江中。《水經註》云:「廣百步,高六丈,武昌分界,有狀如人跡。」 俗傳吳王女嬪居江北,約有魏寇至,則鳴鼓相應。女醉,屢伐鼓無寇,及後真寇至,擊而吳不應,女遂奔吳,此其跡也。今黃州有女王城。又云:「伍員去楚入吳,得漁父接渡于此。」 世俗之說云然,不知真偽。仙人石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石形岝崿,有古柏蟠根于上,世傳神僊密悟真以簪髻柏枝戲種而成。
《望夫石 》,在樊山北。昔有烈婦,夫遠赴國難,攜幼子餞送于此,立望而死,化為石。
《八角石 》:在縣治南街中,石分如八卦。
大江 自西塞山入縣界,播雙柳,經三江、崢嶸洲,過磧磯,至于樊口,又東至于白田洲、楊葉五洲,經蘭溪入散花洲。
西室湖 在縣東三十里。
馬飲漿湖 ,在縣南一百里。
炭門湖 在縣西七十里。
烏翎湖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磧磯湖 在縣西五十里。
蚌舟湖 在縣西九里
車湖 即東湖,在縣東二十里。晉車蔭居此,故名。今有墓。宋王文輔亦居此。東坡寓黃時,嘗與往來,欲買田老焉。會量移,遂不果。
南湖 在縣南半里。舊名南浦,亦曰長湖,即今之洋瀾湖。《太平御覽武昌記》云:「長湖通江,夏水冬涸,無所產植。陶侃作堤,水嘗不竭,取瑯琊隔湖魚菱以蕃湖內,菱甚美,鮒魚長三丈。永嘉初頹敝,太守褚雋之修復,尋又朽壞,魚菱不復蕃息矣。臧質敗走南湖,以荷自蔽,即此。」 又水出五丈口,亦名五丈湖。
浮石湖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湖內有石,周二十步,水漲不沒,故名「浮石。」
梁子湖 ,在縣南一百一十里。春漲冬涸,武昌江夏分界。
杯湖 在樊山、郎亭間。唐縣令孟仕源居退谷,乃元子杯樽山,故名杯湖。
敗橋湖 在縣東十二里。春漲冬涸。世傳吳王于此造橋,以便遊獵,橋敗,因名。今濱湖有「棠棣徑」 、楓香徑,蓋苑囿地也。
大草湖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馬蹟鄉金竹山之巔。方圍數里,產魚菱蘆葦,與眾湖無異。「崢嶸洲 」 在縣西北江中。晉劉毅破桓元于此。今名「得勝洲」 ,半屬黃岡。
蘆洲 在縣西二十里,一名邏洲。《輿地志》:伍子胥去楚出關,于江上見漁父求渡。漁父曰:「灼灼兮侵已私,與子期兮蘆之漪。」 子胥既渡,解劍與之曰:「此劍值千金,其勿露。」 漁父知其意,遂覆舟而死。
楊葉洲 在縣東,即白田洲。陳初,北周將獨孤盛領水軍趣巴湘,太尉侯瑱自潯陽禦之,破盛於此。
新生洲 在縣西四十里三江口。
散花灘 在縣西北寒溪之側。歐陽修《集古錄》謂「吳王散花處」 ,蓋苑圃之別名。
樊溪 亦名「樊港」 ,又名「袁溪」 ,樊山西南澤凡九十九,入干江。縣無泊舟之所,多趨樊港。
寒溪 ,在樊山下。《太平御覽》:「武昌樊山東有山溪,雖盛夏涼氣逼人。唐元結嘗居此,上有寺,陶侃讀書于此。」 臺基尚存。
湧溪 出清溪山下,東合眾流,過虯山為湧溪,西匯為浮石,由樊口入于江。
牧馬港 在縣東十里。孫權牧馬之處。其上即吳王故城。
傅老港 在縣境內
水門港 :在縣西六十里。
螺蝦港 :在縣治西南十里。
五磯 ,在縣東。庾仲雍《江水記》作「五圻。」 《水經注》云:「東得五丈口,又東得沙浦,經五磯。」
安樂磯 在縣東三十里江上。孫權使子登出征,次于安樂,全琮諫止之,即此。
黃子磯 在縣西,與邏洲相接。世傳黃巢置砦于此,在三江口下,亦險要也。
上磧磯 在縣西上磧湖口。以石磧橫截湍流,故名之。江流極險絕處。
敗船磯 又名敗舶灣,在樊山中。《江表傳》云:「孫權新製大船,名為長安,泛之釣臺下,泝流。時風甚,谷利云:『當取樊口』。權曰:『當取邏洲』。利拔劍向柁工曰:『不取樊口,斬』!」 工即轉柁入樊口,甫至岸而敗,故名。
白鹿磯 在神人山麓
陷池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小石嶺旁。土崖陡絕。舊傳何氏宅嘗得龍卵,徑七寸,與他物同藏器中,物隨充滿,置之金穀亦然。後因誤置鹽中,龍化而宅陷。先有犬銜麻穗而戲,何女逐之,其處亦陷淪為井。旱禱雨多驗。
洗劍池 在西山松風閣下。世傳吳王淬劍於此,有石刻「洗劍池」 三字。崖有井,清冽異常。放生池 舊在縣西寒溪塘,淳熙十二年,知縣周復於東南倉後鑿池為之,東西六丈,南北十丈,繚以土牆,建亭於上。今廢。
「清思池 」 ,在吳王城東,鳳凰臺下,多蓮。
聰明池 元至正五年創,即今泮池。
滴滴泉 在縣西山之陽。東晉時書此三字於崖上,四時泉滴不竭。
「寒泉 」 ,在吳王讀書臺下,世傳「吳王井。」
菩薩泉 在縣西山嶺石竇中出,色白而甘。「白巖泉 」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泉清秀,幽致奇絕,有馬祖禪師道場。
廉泉 在府公館前左畔。舊井壅塞,有水清瑩出。嘉靖二年,通判尹覺濬滌,故名。
壽井 在縣治益家橋南。宋嘉定縣尉鄒應溥置四眼鐵盤一,鐵蓮子形欄四。嘗與人曰:「後當有登高位,獲巍科、享上壽者。」
義井 在縣東,又名「方井。」
醴井 在縣堂左,令賢,則泉湧出。弘治五年,知縣聶賢來任,醴泉復出,遂淘滌,置欄立亭。金牛井 在縣南金牛鎮。
樊口 ,在縣西北五里。東坡謫黃州,嘗遊于此。時有潘生諱邠者,善釀酒。東坡每至,飲于其家以適興。
五丈口 ,洋瀾湖水出此。吳太子孫登葬于其水之原。
《洄洑 》大洄在樊口下,小洄在釣臺下。
劉郎洑 在縣東北江上,原名「流浪」 ,俗訛為「劉郎。」
長港江套 在縣西五里。
嘉魚縣
龍潭山 在縣治北。山足有潭,淵深不竭。世傳有龍潛焉,故名。宋淳熙戊申,知縣姜偃建文廟於山陽之麓,而山之名始顯。自縣門行二里餘,至文廟前,喬松夾道,道左有泮池,左右有碑亭。亭東西有《落星》《采芳》二亭。陟山腰,入遠塵徑。徑之上,壘石為山。山之前分二徑,抵山椒,入仰高亭,四望豁然,萬景呈露。俯視龍潭,瑩然澄澈,可鑒毛髮。亭之內有詩文刻於石。
魚嶽山 在縣西不二里。《水經》云:「在大江中楊子洲南。」 今距江二里許,蓋水勢決彼填此而然也。山皆石,獨西一面,峭壁高聳,崖洞奇險。以其臨江,又名江島山。
灌磯山 在縣西北半里許。上有五嶽廟,今廢而為社稷壇。舊臨江,因水衝激磯石,故名灌磯,今則名鳳凰山,去江二里,而「灌磯」 之名多不聞者。
青山 在龍潭山東北二里。
百疋山 在縣北五里。面拱東北,最為深秀,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山。」
白面山 在縣南十里。山盡白石,世傳人禱於山,生三子,皆白面,死而為神,曰「一郎、二郎、三郎。」 今人祀之,當雨澤大降,則必有雲氣,預發山椒,因傳為白雲山。
穿石山 在縣西南十里。
唐帽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樹木蔥蔚,遠近望之,儼如唐帽,故名。
望夫山 ,在縣東三十里,石有足跡。
牛頭山 ,在縣東南七里。勢回向縣,若牛之昂頭,故名。
梅山 距縣南五十里。多梅樹,故名。下有洞。龜湖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九龍山 :在龜湖之東。九龍回合,故名。
大岩山 在縣西南。山高萬仞,上有牛眼泉、兔兒泉,古洞深窈,號「南嘉第一峰。」
石頭山 ,在縣南八十里。《隋志》云:「蒲圻有石頭山」 ,即此。
赤壁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濱。西界烏陵、沔陽州。漢建安十三年周瑜敗曹操於此,上有「赤壁」 二字。
蒲圻山 ,在縣南七十里。
陰山 ,在縣東南,其上產茶。
橫山 ,在縣南十里。有若書案,人多異之。蜀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先主與孫吳會戰,及曹操駐蹕於此,故名。
西保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西湖之上。宋季李氏保障鄉閭於此。
連洲山 在縣東二十三里。其脈與前湖諸峰相連,水漲則四圍皆水,水落則孤峙如卓筆,故名「連洲。」
虎帽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官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
柘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
金澥山 、左經山 俱在縣西南。
仙師山 ,在縣東五十里。
仙跡山 在縣北。世傳葛仙翁飛昇留足跡。秦鍾山 ,在縣南。
青林山 在縣南五十里許。
韓婆嶺 在縣東五十里。
祿嶺 ,在縣北三十里。
大琛嶺 在縣北六十里。
大崖 在縣南三十里
白鷺墩 在縣東
楊藥洞 在縣南楊藥山下。洞深不可測,水源混混,由田而達於澗。世傳有師始呂氏者,性智慧,因歲旱,誓眾入洞,駕龍行雨,且曰:「水湧出時,若等鳴鑼鼓以助之。」 時違其言,遂沒,惟雙鞋流出。今歲旱,請水必禱焉。
梅山洞 在縣南梅山之下。洞寬四尺許,深廣不可測。中有泉,一日於辰、午、申三次湧出。歲旱請水,至此致禱。
石泉洞 ,在縣西南唐帽山下。闊一室許,深半里餘,泉水混混不竭,幽暗莫辨,欲入必以火燭之。
大崖洞 ,在大崖山下。
墮石 即落星也。明崇禎,程公可登舁石升於傅約亭址,將建升星亭以覆之,未就,而落星池遂以土實焉。至
皇清順治十六年,郭植復開落星池,仍以《落星》移置。
舊所
大江 合巴蜀、洞庭二水而下,左經烏林,右從石頭口、赤壁山,過六溪口,八十里抵縣治,歷灌磯山、楊家洲,入江夏界。近世沙漲,故灌磯,去江二里。
陸水 在縣西南七十里赤壁之北。三國時,吳以此控制諸邦。按《舊志》,「魯肅自江陵下屯六口。肅卒,呂蒙代之,後呂岱又領潘璋士卒,屯于此。」
《水經注》陸水經呂蒙城西又經蒲磯山北入大
[编辑]江謂之「刀環口」 ,又謂之「蒲磯口。」
太平湖 在縣南三十里。往歲中涸,夜有光怪,誌其處而掘之,得古鎛鐘,秦少游為《弔鎛鐘文》,即此。今灌磯山前有太平湖河泊所。
楊汊湖 ,一水中分為汊,上有楊樹,故名「李婆湖 」 ,夫亡而歸,守其業,故名。
《梅澥湖 》,其地寬如海,梅氏之業也,故名。「石山烏土湖 」 ,土色黑,在石山之上游。
大小溷湖 通大小湖而納諸水。
《小龜湖 》:其形小于龜湖也。
江池湖 :在江鳥山,面近江。
龜湖 中有石如龜也
後湖 在官寨之後
蜜泉湖 水甘如蜜,故名。以上眾湖,俱近縣東北,俱隸太平湖河泊所。
「大篷湖 」 ,勢闊如大竹篷,方絕流而漁也。《蔡家湖 》,蔡氏之業也。
西保湖 在縣東北西保里,合蒲圻、江夏、咸寧之民皆有漁業,產菱芡。歲歉,人採以為食。居民李氏結屋其上,名人題詠頗多。
陶陵湖 其上大阜,陶氏居多。以上諸湖,在縣東北,俱隸頭陀港河泊所。
沙地湖 。源潭湖 。李婆湖。
鯉魚湖 滄湖 以上諸湖在縣西南,俱隸「黃岡湖河泊所。」
蘆洲湖 、蚌角湖 、方家湖。
陽港湖 、雁湖 。宋家湖。
李成湖 、梅李湖 以上諸湖在縣北,原隸「五重湖」 河泊所,後奉例歸併致思湖河泊所。大明湖 、赤城湖 、岳公湖。
古城湖 六灌湖 以上五湖并五重湖、俱隸致思湖河泊所。
東陂、鬥港 二水東南而來,有若鬥也。
紅硃港 :因有赤土而名。
長港 自所至江口五里。
「舒濟」 港 :以其寬而可濟也。
東港 在縣之東
高公港 :《高氏世業》。
長茭荻港 今名頭陀湖。
青泥湖 、柘硃湖 今俱歸併「致思湖。」
石頭潭 :因潭中多石,故名。
烏龜潭 ,在致思湖中。
《楊家洲 》,楊氏之業也。
韓家坑 、金雞坑 、銅蓋坑 ,俱隸黃岡湖。「譚家塘 」 ,譚氏之業也。
《湯家,蕩 》湯氏之業也;
烏龜草蕩 在小蘆湖中。
《沙池 》:其地沙居土上,蚌蛤交其上。
落星池 在文廟櫺星門下。中一石傳為落星,赤瑩古秀,若類象形。明尹莫公因建「落星亭。」 今亭廢址尚存。
上放生池 在縣治東
下放生池 在上放生池之右。舊《志》云:「積水防虞,畜魚不取,故名。」
溫泉 在縣西南石頭口上港中,其水溫。蜜泉 在縣南蜜泉湖中,其水甘。
石頭口 ,在縣西南八十里。自臨湖之東,蒲圻之北發源,經蓴湖三十里入於江。
嘉魚口 在縣西北五里。自太平湖河泊所隸諸湖之水,由其口而入於江。
陸口 在縣西南赤壁之北,今名「陸溪口。」 《蒲圻縣》。
高嶺山 在豐城外
王家山 與高嶺聯絡,形如展誥。其陰為老虎坡,為豬首山,其側為和尚嶺,為玉虹橋,稍下為瑤圃廟。
鳳凰山 :距縣三里。三峰層秀,山半平衍,有泉、有池、有洞。下有鳳凰寺,為神僧巋玉岩跏趺處。初,山分三支,中支為鳳凰山,趨於縣治,為金、疊諸山落脈。
鐵山 距縣三里。北為白水畈,南為公安,有公安泉。
茅山 距縣十里。其陰為「風潭」 、為亭,其右為牛鞍石、為官田、為車埠。
五洪山 距縣十里。其上有泥壺坪,其下有溫泉,沸如湯,曰「湯塘。」 又有寒泉,曰「冷塘。」
獨山 距縣十二里。孤峰特秀。其陰為「橫岡」 ,為「蕭橋。」
偏髻山 ,距縣十五里。上有玉蕭諸峰,《蟬蠕》而下,為斗門畈。
黃茅山 距縣二十五里。綿亙巃嵷,脊如湧浪。其陰為觀音寺,中有龍泉者二。其陽為黃泥洞。石門山 距縣二十八里,有雙石如門。
洪山 距縣四十里。自平畈特起,形若騰獅。上有古廟,創於宋淳熙間。
芙蓉山 :距縣四十里。峰巒秀麗如花。
蒲首山 :距縣四十里。明祭酒魏觀讀書處。其中有燕岩庵。其陽為新店。其陰為泉坑渡、為大姑橋。
王子山 :距縣四十里。
瑞雲山 :距縣四十五里。其下有大濟寺。其陰為東港,下為樓。
獅子山 :距縣五十里。山聳峭、嶇嶔,壁立河岸,勢若崩雲。一名城頭嘴。
范包山 :距縣五十里;為吏部余開熙祖墓。水口羅星。
金獅山 :距縣十里。蹲踞如獅,上有金獅觀。其南為紫金泉、為沙田畈,下為鏡潭。
玉岩山 :距縣十二里。下有上方寺,面峙關山,流接荊泉,為洞宗元潔和尚祖庭。
荊泉山 ,距縣十二里。其下為荊泉洞,洞中有石臺、石田、石鐘、石鼓,備極天巧。泉在洞旁,初出幽黝無聲,名曰秀水。可半里許,始震撼如雷。按《通志》云:自洞口入,行可百步,別有門甚狹。好事者嘗裹糧窮其源,信步趨出,則在崇陽之葛藤坪,距洞門已百餘里。洞門有六泉,左曰荊泉,為最著。泉門闊四五尺,水涵其半,旱禱之,悃狀投入,久之不出,則受之矣;否則即出。以瓶汲水,舁去,水自湧出。瓶口則雨;水不滿,雖雨亦微。丫髻山 ,距縣二十里,雙峰如髻,上有葛仙祠。其陰為土橋。畈為王子畈。
白石山 ,距縣二十五里。深山大谷,峭壁凌雲。其下有白石廟、顏杲卿真卿祠。有白石泉,汲之輒雨,其驗較捷於荊泉,顏公實憑靈焉。
白鹿山 :距縣三十里。其陽為蘭港橋,其陰為石家畈。
雲臺山 :距縣三十里。其陽為石羊洞,其陰為水口畈。
望夫山 :距縣三十里。所生木葉,盛夏中斷如剪。相傳為望夫婦人指爪所搯。《通志》云:「有石形似婦人。」
吳城山 :距縣四十里。孫權嘗築城其下。城址現存。
龍翔山 宛委河岸,拱衛縣治,如屏如障。其上有窪樽石,石方平五六尺許,中一孔如甕,玩適者注酒其中,抔掬而飲,象太古窪樽之意。上刻有「熙寧癸丑上巳」 等字。
白嶺山 距縣五里。其下為「霞落。」
望山 距縣六里。《通志》云:「與縣相望,故名。」 行將山 ,距縣七里。其下有洞,每陰晦時,常聞洞中有鉦鼓聲。其右為周畫嶺,為長海崙。其陽為慇懃鋪,為柳樹橋。
黃龍山 :距縣十里。其下為黃龍鎮。
茗山 距縣十五里,岧嶢迤𨓦,中穿長峽,為嘉蒲通衢。其西為青石橋,其東為洪水
香石山 :距縣十里。上有香石寺,有石如鼎,故名香石。其側有石如乘,又名轎子山。
銅釘山 :距縣十五里。其上有龍升庵。其下為紅菱港;為栗柴港。
丁畝山 ,距縣二十里。其下有觀音堂。其陽有石馬洞,洞中有石如馬。《通志》載:「石馬山懸崖,一石闖出如馬。」
蟠龍山 距縣二十五里,其側有西林寺。黃岐山 距縣二十五里,其左有明水洞,其陰為石口,為畢家河,其下為西江。
黃表山 :距縣三十里。其側有西華寺。
竹山 :距縣三十里。其上有洞,洞口有堂。洞中有石傘、石甕、石像、龍床諸勝,旱禱輒應。
洪口山 距縣三十五里。兩山對峙,溪流若洪。神山 距縣四十里。其山蜿蜒如蛇,蟠踞湖上。上有張睢陽祠。
霸山 :距縣四十里。上有黃霸祠。
觀山 :距縣四十五里。
牛頭山 、馬頭山 :二山距縣五十里,對峙於西良湖側。
官塘山 :距縣五十里。其下為官塘驛。
獨山 距縣五十五里。其下有「元明觀。」
淨苑山 距縣五十五里。其上有嶽臺寺。留雲山 距縣五十五里,其上有降山寺。月塘山 距縣六十里。其山為邑北條左支,稍折而西,縹緲湖上。其下為界石,對岸為柳山、金疊山 。山自西南層疊至邑,巃從崛嵂為萬峰之會。
疊秀山 :東支為學宮,中支為縣治,起雙石如筍屈曲而西為梅隱岡、金臺岡、迴龍岡、雲盤岡,跨雉而出,循河而止,有縈迴不盡之致。
馬鞍山 雙峰壁立,西控河流,為一邑之關鍵。豐財山 形如覆釜,對縣若堆貨然。其上有天池,其側有荊竹坡,洞虛敞可容數千人,石面有硃書「元至正」 字,為前人避兵處,遊者嘗探得所遺衣物而出。其陰有迓鼓洞,初入石道蹭蹬,歷三關始空闊,中有石床、石鼓諸勝,洞旁建有地藏庵,西麓有石,突起於東洲,曰蕭堆,「每歲大比,以水盈漲為甲魁之驗。」
靈應山 距縣三里。岧嶢東峙,與豐財相望。其上有仙靈觀,其側有靈應寺舊址。
點筆山 距縣七里
幽蘭山 :距縣二十里。其上有石泉,有趺仙石,石上有僊掌形。其側有幽蘭寺。
南山 距縣二十五里。頂平方,謂之「大壺坪。」 前出一峰特起,謂之「石榴尖。」 尖上有望鶴樓。其陽為龍迴潭。其陰為天馬峰。峰下為楂林畈。木蘭山 距縣二十五里,上有木蘭寺。怪石層巒,古木參差。
葛黃山 距縣三十五里。世傳葛稚川修煉於此。山頂有泉,曰「丹泉。」 右有瀦水,時盈時涸,曰黃柘湖。
燈籠山 :距縣三十八里。
石尖山 :距縣四十里。上有玉樞觀。
青龍山 距縣六十里。其下有青龍寺。北出為黃沙畈,為洪口橋。南出為阪嶺,為洋泉。自洋泉而北為西衝。又北經白揚畈達於汀泗橋。
梘木山 ,在縣東二十里。瑞雪山 ,在縣西五十里。
鳳隱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石筆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
小梅山 在縣西北五里。
凌岩 距縣三里。岩即鳳凰右肩,而備諸奇勝。別一洞天,初入地骨嶄嶄,迤𨓦而折里許,忽得曠衍,平若砥者可數十畝,周匝嶙峋。前通一墢,面受風潭,諸遠峰隱隱若几案間物。中建為白龍寺,佛像金身,為明藩感夢所造。地有白龍池、朝冠石、普陀岩諸景,先輩讀書於此,多發跡者。白巖 距縣十二里,奇峰崒嵂,儼如瀑布倒垂天半。
百巖 距縣四十里,群峰崒嵂,龍宮虎穴,人跡不至之所。癸卯歲,有濟宗大雲和尚開山建宇,列有八景:云方丈洞、錦屏石、模月峰、煙鎖溪、雙乳泉、問天臺、留雲坪、睡仙洞。
長崙嶺 距縣十五里。其陰為大壺畈,為峽山,口為小壺嶺、大壺嶺。嶺之陽為「城西畈」 ,為羅田畈。
桃花峰 距縣十里。三峰特秀,形若筆陣,與金紫相望。下有桃花泉,流與荊泉合。
青峰 距縣十二里,「卓筆侵雲」 ,為學宮文案。「雪峰 」 距縣二十里,上有雪峰寺,唐咸通二年開山。其山奇勝險絕,旋盤迤蹬而上,約三四里許,忽平衍,丘壑宛然。寺處其中,遠望江山,若襟帶焉。
羅峰 距縣二十里,豐隆高峻。其南麓為「崇陽路」 之東流鋪。側有石屋,僧碧玉禁足於此,辟穀絕煙火者,今三十年。
金紫峰 距縣治三十里。峰聳層雲,峻極萬仞,為蒲邑諸山之冠。《通志》云:「每晴霽日出,嵐光如畫。」
羊樓洞 :距縣六十里。群峰岝崿,眾壑奔流。其東有石人泉。其西有蓮花洞。洞下有蓮花寺。出洞口,為港口驛。
青雲洞 :距縣二十五里。洞在山腰,如獅張頤。中架樓閣為「青雲庵」 ,恣人登眺。
穿山洞 距縣二十里。洞橫山腹,前後天兼納日月,空洞彌里,石室朗然,高數十丈。頂懸石乳。有獅象仙人掌佛指柑,千態萬狀,不可枚舉。仙人洞 距縣三十二里。洞中有石橋,其下深澗,飛瀑而出。旁一小竅,傴僂可入。相傳為陳求道避兵處。
荊泉洞 ,距縣十五里。自洞門深入,出則為崇陽葛藤坪,相距百餘里。洞門有六泉,左曰「荊泉」 ,名最著。合流數里,入於鐘潭。
竹山洞 在縣竹山麓
迓鼓洞 ,在縣豐財山後。
行將洞 在縣行將山內。
金雞坪 距縣二十五里。其陽為渡頭,其陰為石子岡。
赤壁 ,在邑西北一百二十里,今撥屬嘉魚,為周瑜破曹操處。上有孔明祭風臺。
《顧縣石 》有石如山,回瞰上流。
擂鼓尖 距縣二十五里。其上有慧林寺。相傳有馬姓者擂鼓集兵往,樵人從岩間拾得長劍,信手成灰。山前有池,曰「馬王塘」 ,山下有溪,曰「馬家陂。」
蒲圻河 《水經》名曰「陸水」 ,發源三山溪。《通志》云:「自江西寧縣修水發源,北流至通城會雋水,至崇陽會桃溪水合流折東復西,由壺頭四十里過荊港,北經縣治南,繞東北,復迴西北,至六溪口,出大江。」
車埠河 ,其岸為《車埠鎮》。
新溪河 河屬新店,在縣治西南四十里。發源港口望湘橋及龍橋諸泉,折而西入馬蹄湖,由黃蓋湖出石頭口入於大江。
任家河 匯諸溪流入馬蹄湖,由黃蓋湖入於江。
西良湖 發源咸寧峻水,流及白泉、梓潭諸溪,匯西江山門石口、大橋、丁家溱、郭家潭諸水,合流於湖。中有洲曰「浮臺」 ,泉曰「烏石。」 其南岸為衙門嘴,即古蒲圻舊治。又逕流曰「大灣」 ,曰「老阬」 ,曰「騰徑坂」 ,曰「東港池」 ,曰「瓦劄澥」 ,曰「倪家灣」 ,曰「羅德灣」 ,由金口磯入於江。
蒲圻湖 ,按《通志》「即西良湖,以湖多生蒲草,吳置蒲圻縣於側」
盤石湖 在縣西三十里,岸為宣公堤。
大羅湖 在縣西四十里。
龍坑湖 在縣西五十里。
活湖 在縣西五十里
馬蹄湖 、滄湖 :俱在縣西六十里。
柳山湖 在縣西六十里。
真湖 在縣西七十里
郎當湖 接里湖 、梅湖 、錦湖 、沙陽湖、螺螄港湖 ,「以上諸湖俱在北岸流入江。」 小羅湖 松柏湖 ,左荊湖 、楊林湖 ,「以上諸湖俱在南岸流入江。」
《西洲 》枕流面青,一丘一壑,可耕可釣,為邑先達別墅,
大沙洲 洲平如砥,二水中分。上有大士閣,丈六金身。竹樹參差,殿廡莊嚴,為東南關鎖。東洲 曠野平疇,嵐光水影,相為掩映。
《小沙洲 上有金粟庵》。縹緲波心,與大沙洲隱隱相望。
落石潭 岸為落石,奔崖欲墜。嘗有猢猻出沒其上,每擲石與舟行者相為戲。
「《龍迴》潭 」 中有石梁奔激,盤漩渦洑,水勢險絕。焦潭 澄碧可愛,溘然有聲。
《石牛》潭 中有巨石如牛,隆冬,大魚嘗伏其下,漁人沒入捕掇之。
鏡潭 左岸為「金獅觀」 ,右岸為鮑家洲,水勢曲折。
鸕驁潭 峭壁對峙,峽口中流為縣治天關界石潭 湖河咸注,怪石當關,自此出六溪口達於江。
龍翔潭 澄波,古塔拱北極。《關》控東南上游,及春漲迴瀾,又令人作濠濮間想
風潭 有巨石出河,巍然高可十丈,名曰「海船。」 頭上有殿,曰三官殿,殿側有洞,洞有丈室。黃龍潭 岸為黃龍鎮,有磯石磊落,上有寺曰「石來。」
《皂潭 》潭水淵渟,為水族窟宅,魚舟畢集,棹歌款乃,致甚可嘉。
街埠潭 上為新店鎮,水味辛,以為麯糵,釀倍芳冽。
平落潭 :在大羅湖口。
馬跡潭 在縣東四十里。
白公潭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芭蕉潭 。《木蘭潭 》。《倒流潭 》。《梅子潭》。
王師潭 。石孔潭 。黃土潭 。龍坑潭。
洪下潭 河至此為崇蒲水界。石磴當流,若建瓴然。奔駛而下,砰𥔀礉磕,有瞿塘灩澦之意。方石灘 淵渟含蓄,泓然如鏡。
鳴水灘 澌流清淺,水石相薄,聲如絲竹。將軍灘 中有巨石,世傳孫權磨刀其上。石牛灘 在本縣二四都。
筒車灘 在本縣十五都。
《枕桂灘 》。「龍骨灘 。」 「楊樹灘 。」 蘇家灘。
《紅菱灘 》。《荷塘灘 》。《栗柴灘》。
石坑灘 其上為石坑鎮,水漸清泚。循山西行,潭灣 環繞曲旋,故名。
柳山灣 其山循江壓河而來,形如旋斾,江漲浩渺,與洞庭、君山爭勝。
接里灣 、觀山灣 ,俱隸縣境。
赤馬港 在縣東北一里入河。
車埠港 :在縣四十五里。
龜坑港 :在縣北八十里,通大江。
荊港 在縣南十里
泉港 :在縣西十五里。
洋港 :在縣治東入河。
螺螄港 在縣治西北,西流經六口入江。五洪港 蘆閣港 以上在縣治南入江。瑤埠港 白水港 以上在縣治西入河。霞落港 、紅菱港 、瓦窯港 、栗柴港。
柳山港 :以上在縣治西北入河。
興陂 在二四都
荊陂 在上三都
湯阬陂 在下三都
斗門陂 在九都
澄清陂 在十八都
官陂 在二十三、四、五都。
馬家陂 在二十七都
陡洪陂 在縣境內
蓴塘 在縣西,舊產蓴菜,今失。
黃沙塘 在縣西南,包山為基,下為大田。畈湯塘 在縣西南,有溫泉出五洪山。
古塘 在縣東北
白米塘 在縣北,出菱湖。
享塘 在縣西北,出銅釘山。
七里汀 在縣境內
洗馬池 在縣荊港
湯泉 ,在縣南,冬夏常沸。
神山泉 在縣神山下湖中。
黃城埠 黃城為邑孝廉築室潭岸下有釣臺,側有懸壁,刻有大士像其上。自鏡潭水折而北,至此轉西,繚繞學宮,為泮池。
《宣公堤 》河勢至此漸逼,江湖沃壤,多為澤國。宣公築堤禦之,綿緲十里,垂柳紛披,不減西湖蘇公堤之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