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6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卷目錄

  德安府部彙考六

   德安府物產考

   德安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卷

德安府部彙考六

[编辑]

德安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穀屬

《稻 有》曰占者,云「自占城來」,今日用之所食者皆是。占俗作請幫助識別此字。而占之類有三:曰早稻,曰遲稻,曰晚稻。早則有所謂:「落地黃,捄公饑」,「一坵水,等苞齊,接早,江西早」,此布種宜早,且須沃壤;遲稻則有所謂:「無名占、榔頭占、銀條占、青占、亂麻占、溝道占。」請幫助識別此字。八石者,色皆白,又有色紅者曰「紅穀」,晚稻有芒,種於夏秋之交,穫於冬初種有名「香籽。」晚者以味香故有名。請幫助識別此字。穀者,其種法不必浸種分秧,但耕田下子,五六十日可實。湖人被水害者,水退不遑他穀,故多布此。然亦須田山,原多不蓺。有糯者,分早遲二種,早者名「金線糯」、留兜翻墊、倉底虎皮糯,布種宜早,遲者名「柳條糯」、鵝翎白溜沙、白紅糯、紅毛糯、烏糯,俱可釀、可餳、可炒、可餈。

大麥 :古名「牟」 ,種於秋,刈於夏,所謂備四時之氣也。可為酒,名燒酒,可為醋,可出米為食,可生芽入藥。

小麥 :古名來種,刈與大麥同,可為麪作諸品食,可為麯資釀,可為醬佐烹。荍麥 有二:一曰甜荍,莖赤花白,芳鮮可愛,《詩》「視爾如荍。」種宜早,秋畏霜;一曰苦荍,種宜春,皆可食。荍俗作「蕎。」

菽 ,豆也,有菉豆,熟於夏秋分。遲早零收者曰「摘菉」 ,全刈者曰「藤菉,曰一朵雲」 ,曰「蔓草菉」 ,一曰《穀椿菉》。

黃豆 有黃色、青色、黑色、茶花色數種,更有名「纏絲」 者、「骨裏青」 者、六月爆者、楊雀卵者,統謂之「黃豆。」 人作腐供饌,併秣馬。其黑色者入藥。豇豆 俗名「樸豇子」 ,有黑、白、紅三色,較黃豆差小。豇豆可為菜,多採以禦冬,有長一尺及二三尺不等。

蠶豆 ,如指頭大,可資食。

豌豆 一名「胡豆」 ,一名「回回豆」 ,秣馬極良。扁豆 有沿籬蛾眉、龍爪、豬牙、葉裡青毛豆、海豆異名,花分紅白,子亦然。花與子俱白,可入藥。粱 又名「蜀黍」 ,有黃、白、青三種,又有黏不黏之異,可釀酒者為黏。

稷 :或云即粟也。有黏、糯二種。蓄久不敗,為五榖之長;故祭穀神,止稱「稷」 以統之。

麻 曰脂麻可以為油,可和糯餳為糖,曰「麻糖」,各屬有之,而孝感獨著。然餳師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蓋水土使然與?今且以邑名糖。脂今俗呼為「芝。」 菜屬:

《油菜 :一名青菜」 ,一名「苔菜」 ,一名「苔菜》,子可以為油。

白菜 一名菘。各屬有之,而隨州、應山最著。芥菜 俗呼「辣菜。」

黑白菜 :葉黑、莖白。

菠菜 北方謂之「赤根菜」 ,以種出菠菱國,故名「萵苣菜 。」 莖葉皆可食。

莧菜 :有赤白二種。冬莧菜種於冬者。

《白花菜 一名香菜》。

《華藤菜 》:蔓生,採葉食。

《蘡粟菜 》:秋種冬食。

蔥 :一名芤,一名《菜伯》,一名「和事草。」

蒜 :有大小二名,可入藥。

韭 一名「草鍾乳」 ,一名「起陽草」 ,九月收子陰乾。橙菜 成樹有刺,其嫩葉亦曰「橙菜尖。」

《胡荽菜 一名芫荽。葷菜》。五葷之一也。《張騫自西域》得來,故以胡名。

鯰魚荽 ,出湖中,以其形似鯰鬚,故名。

珍珠菜 一名「花兒菜」 ,成樹白,花未開時採。產孝感。

茼蒿 出湖中

蔞蒿 《一名藜蒿》,湖中產。

茭菜 :生水中,白者更佳。

《黃花菜 》《金針菜 》俱出應山。

馬齒莧 :野生,性耐久旱,俗名「長命菜」 ,一名「五行草」 ,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

芹菜 :產圃中者為「家芹」 ,產山者為「山芹」 ,產水者為「水芹。」 文廟祭品。

羊肚菜 產隨州

《鹿茸菜 》《黃芽菜 》、木耳 ,俱產隨州。應山。百合 出山中,可供饌,亦可入藥。

蘿蔔 一名「萊服」 ,一名蕪青,色分紅、白。《黃者胡蘿蔔》。

芋 :俗名「芋頭」 ,有水、旱二種,遇旱,土人取以療饑。

《山藥 》一名「薯蕷。」 多出應山。

萵筍 出隨州

茨菇 一名「烏芋」 ,生陂池中,《葉上銳下岐,菌 出山中。有松菌,味香甘》可食,誤採草菌者傷人。

薑 出應城

花椒 、茱萸 氣烈,可辟惡氣。

野菜 如灰條莧,鋸兒齒,破絮襖細米菜沙米菜狗腳跡老鴉半剪刀菜筆管菜綿棗軟請幫助識別此字。蕨蕨芽、蕨根飯藤地菜野蔥野蒜野韭野莧皆田夫村女所尋討。在時和,則「采芣」「求桑」之可詠也;在歲歉則「采蓫」、「采葍」之可傷也。

瓜屬

《菜瓜 一名「越瓜」 ,一名牛角瓜》,可醬食。

王瓜 一名胡瓜,與《月令》「王瓜」 不同。王瓜,土瓜也。

甜瓜 :形圓而甘,亦名「香瓜。」

《霸瓜 》味甜過南瓜。

金瓜 :俗名《把瓜,一名柿餅瓜》,色金黃可愛。西瓜 :味甘美能卻暑。

《南瓜 》凶年,土人資為餔。

冬瓜 霜後如塗粉,醃作菹,蜜餞更佳,大者如斗。

絲瓜 有長短二種,俗云「秋不可食,食則落髮。」 瓠 ,俗名瓠子。色白味甘,長一二尺不等。匏 ,一名葫蘆,一作壺,有四種,甘者可食,苦者可作器。小而柄長者可為汲酒具。束腰者名藥葫蘆。

果屬

桃 有大、小、早、晚數種。

冬桃 至冬方可食

海桃 :樹小,可植盆中。

胡桃 俗名核桃

櫻桃 ,色如琥珀,大如指頭。味酸甜。

三友桃 三萼相連,俗名「絳桃」 ,色白者為「碧桃。」 杏 樹有雌雄,雄肉可食,仁可入藥,須去尖皮。梅 味酸,可作蜜餞,帶生摘製入藥為「烏梅。」 石榴子 有甘酸二種,花與皮皆可入藥。棗 大者為「木棗」 ,尖者名「牛嬭棗」 ,小者名「蜂兒棗。」

栗 大者名「板栗」 ,小者名「茶栗」 ,皆可供籩。實多出隨州、安陸。

梨 種類不一,色青者曰「青皮梨」 ;色黃麻者曰「麻梨」 ;味香者名「香水食」 ,如麪者曰「麪梨」 ,最早而小者名「拈線鉈」 ,又名「望水白。」 俱產安陸、西山者佳。

柿 有三種:大名「寶蓋」 ,小曰「牛嬭」 ,最小者為油柿。

白果 大者名「銀杏。」

桑椹 俗名「桑棗」 ,蜜浸甚佳。

楮實 俗名構果

《梧桐子 》夏秋結子,炒食。

柺棗 :即《詩》所謂「南山有枸」 也。其子著枝端,灣曲如雞爪,長數寸。味甘美,能解酒毒。宅旁種此,釀多不成。以木作柱,酒味亦薄。

柚 色黃香甚可愛,俗名「香丸。」

橘 味酸不可食

山查 俗名「茅查」 ,紅白二種。白而大者名「猴查」 ,入藥。

甘蔗 :滋味甜美,可取汁為糖。

葡萄 :有黑白二種,味酸甜,甚美。

《癩葡萄 》,色黃赤如金,形磊落如珠流,可玩可食。

蓮子 味甘平。可常服。

藕 味甘脆可供饌

瓜子 :有紅、黑二色,黑圍中黃者,名「金井玉欄杆。」

菱 生於池塘,兩角色青而大,名「家菱」 ;四角色青而小,名野菱,曰「芰。」

芡實 俗曰《雞頭包子》。能補中益氣,宜常服。

荸薺 生田澤中,饑歲,土人掘之充食。

花屬

牡丹種 類不一,有白者、紅者、紫者。桃紅者瓣上白下紅,曰「粉梢。」 花白蕊紅曰「楊妃吐舌。」 芍藥 種類同牡丹。

月季 每月花,又名「月月紅。」

荷花 產於池塘,一名水芙蓉。有紅白二色,有錦,邊有西番,從房中起樓,宛如牡丹、芍藥、海棠 。有曰「垂絲」 ,曰「毛葉」 ,曰「鐵幹」 ,曰「西府。」 又有別種名秋海棠。

雞冠花 :有紅、白、黃、紫、日月諸種。

《瑞香花 》,花紫,叢吐香烈。

蕙 又名「山蘭」 ,產幽谷中。

榴 有紅、黃、白、桃紅四種,葉單者實,干葉者止。華開自初夏至冬初,花大如盂,鮮赤奪目。葵 有名戎葵,名「向日葵」 ,黃色曰「黃葵」 ,更有五色葵。

紫荊 又名荊葵,春時葉未生,開花荊紫色,自根及幹而上,連接甚密。

《水桂 》本叢枝蔓延,色黃。

桂 一名「木樨。」 有蘇桂、紫桂、娑婆桂數種,色有黃、白,獨娑婆結子,餘無實。

梔 本小者曰「海梔」 ,幹高大者曰「山梔」 ,花有單雙之別。

梅 生於野際曰「野梅」 ,以桃樹接者佳。紅者曰「硃砂梅。」 「紅梅」 ,白者曰「玉疊。」 綠萼黃梅,本非梅種,宋人以其同時開故名。色黃者有二種,一名「九英」 ,一名「磬口。」

辛夷 似玉蘭

木槿 :色分紅白,一名「舜華。」

木香 有大小二,名「蔓生。」

薔薇 :有紅、白二種,雜色者名「十姊妹」 ,亦蔓生。萱 ,一名黃花,一名忘憂,一名丹棘,一名鹿蔥,一名「宜男。」

玫瑰  、繡毬  、《水仙》

罌粟  紫、茉莉 、《剪絨》

金鳳 俗名指甲花。其子曰「急性子。」 可入藥。杜鵑紅 亦曰映山紅,或曰即《羊躑躅》。

珊瑚樹 :結紅子如珊瑚。

觀音蓮 :葉如芋而大,本似芭蕉,花如蓮,開葉際。

菊 :種類繁多,不能悉載,皆不外《菊譜》所記者。金銀花 生川澤邊,一本二色,黃者金,白者銀,入藥。

《夜落金錢 》:本高尺許,花赤,形如錢,必朝開夜落。

金絲桃,花 色黃,蕊長,吐如金絲,故名。

纏枝牡丹

草屬

木棉 :有白、紫二種。

薜荔 :俗名《爬山虎》,蔓生牆壁。

《藍 可漚為》澱。一作「靛。」 似槐者曰「廣藍」,似菜者曰「倭藍」,又似蓼者曰「蓼藍。」

虎耳草 :生石隙水際。

麻 有線麻可為線。有細麻可為繩。有苧麻可為布。

鴈來紅 似莧而高,經霜漸紅,曰「老少年」 ,又曰「秋色。」

《洛陽錦 》,似燕麥而蔓生,花有五色,極繁。蘆荻 ,蓼 ,艾 、茭。

蒯菅 俗呼「芒子」 ,黃華者呼「黃芒」 ,即「蒯」 ,白華者呼「白芒」 ,即菅。

蔈草 生溪中,畜金鯽者求之。

蔈草

木屬

柏 有側柏,曰「扁柏」 ,有刺,曰「珍珠柏」 ,結實如珠。桐 有梧桐。有油桐,子可為油。有泡桐。

楓 :燒之甚香,俗名楓香葉,至秋則紅。

柏 子可為油。又曰「烏柏」 ,又曰「木子樹。」

楝 似榆疏幹易長

檀 有黃白二種

楊 :有大葉、細葉二種,又別種名「黃楊。」

椿 有赤、白二種。赤者芽可食,名「香椿。」

棠梨 赤曰「杜」 ,白曰「棠」 ,為板可以鐫刻。

棕櫚 :葉如摺扇,末散其皮曰「棕。」

蠟樹 經冬不凋,生水《坎》者曰「水蠟。」

栗 幹可作炭,子可粉食。

冬青 亦曰女貞

槐   ,梓   ,桑   ,柘   ,松,柳   ,樗   ,榆   。請幫助識別此字。   榔椒、   鴨掌、   株萸

竹屬

「金竹  。筀竹  。」 斑竹  。《紫竹》。

鳳尾竹

《叢竹 》一名「慈竹」 ,叢生相倚,故名。

水竹 一名淡竹

藥屬

菖蒲  、葛根  、苦參  、瞿麥。

艾葉  、地榆  。百部  、三稜。

茅香  、半夏  、白蘞  、白芨。

大戟  、南星  、山藥  、茯苓。

茯神  、牛膝  、獨活  、蒺藜。

漏蘆  、茜草  、紅花  、沙參。

紫蘇  、梔子  、防風  、荊芥。

木瓜  、芫花  。葶藶  。香薷。

菰根  水萍  。鳧葵  。細辛。

枸杞  茱萸

「蒼朮 」 出隨州孝感應山。

「土當歸 。」 出隨州《應山》。

赤芍 出隨州

桔梗 孝感,隨州俱出。

「黃精 」 ,隨州應山俱出。

杜仲 出隨州

栝樓  、柴胡  、桂皮  、百合。

紫草 俱出隨州

旋覆花 、蒲公英 、《榖精草 》、蒼耳 ,俱出安陸縣。

石羔 出應城

茴香  、槐角  、桑椹  、蜀葵。

萱草  、天門冬 、麥門冬 、益母草。

車前子 」 、「龍膽草 」 、「《澤蘭葉 》「何首烏。」

「威靈仙 」 ,《牽牛子 》。《萆蔴子 》。《豨薟草》。《馬鞭草 》。「《兔絲子 》。《雞冠子 》。」 《急性子》。

青木香 、夏枯草 、五加皮 、金櫻子。

木饅頭 、蛇床子 、地膚子 、茵陳蒿。

香附子 、金銀花 、天花粉 、地骨皮。

桑白皮 瓜蔞子 、檾麻子 、紫背天葵禽屬

《野鴨  》鵝  ,鷗  鵲  鸛。

烏   ,《子規 》,鷹  《鷂  鷺》。

「告天  」「百舌 鴛鴦 。」請幫助識別此字。《雀 有》:「麻雀生於簷際,黃雀生於林間。」

雉 俗呼野雞

竹雞 生於竹林

秧雞 生於田隴

遯雞 見人則避

鴉 似烏白脰

風鴉 一名鸒斯,似烏而小,腹白,好群飛。《詩》所謂「鸒」 也。

山鵲 :頭黑,身淺藍,好叫,俗名《矢巴鵲》。

燕 《爾雅》謂之鳦,即《詩》所謂「元鳥」 也。有二種:胡燕,斑襟,聲小,為巢如籠,俗呼籠燕;越燕紅襟,聲大,為巢如釜,俗呼矢燕。

鴝鵒 :黑色,俗名「八哥」 重五日人捕得之,剪舌教作人語。

鶯 :一名《倉庚》,一名「黃鸝。」

鶉 俗名鵪鶉

練鵲 白色而小,尾長尺餘。一曰「線鵲。」

淘河 似鴈而大,浮於河。

《魚虎 》俗名《沬魚老》。

翠 生水邊,叢草中,毛可為花。

獸屬

牛 :有黃牛、水牛。山田多用黃牛,原隰皆用水牛。

騾 ,驢父馬母。駃騠,馬父,騾母。今統謂之騾駝。請幫助識別此字。 俗呼「駒騾。」「驢父馬母」者,形極小。羊。 有山羊、綿羊二種。

豕 俗呼豬

馬  :驢  ,犬  ,貓  ,鹿。

麋  麞  麂  兔  貛,孤  狸  狼  虎  豹。

獺  貉  野豬

魚屬

鯉 金鱗赤尾

魴 俗呼鯿。鮒 ,俗呼「鯽。」

請幫助識別此字。 俗呼《白魚鱮》。 俗呼鰱。

鱅 即胖頭針鉤 喙如針。

鯰 一名鯷

鱔 生田畔

請幫助識別此字。 《呼青魚鰷》: 形狹而長,俗呼。請幫助識別此字。《鰷鱧》 俗呼「黑鯉」,又曰「烏魚」,背有七黑子,又名「七星魚。」

《黃顙 》似鯰而小,鬣有刺如針,黃色。

鰻鱺 似鱔而大,腹白背青,俗呼「白鱔。」

鰌 似鱔而小,似蚓而大,亦曰泥鰍。《鱴刀 》,俗呼「杉木屑。」

麪條 似銀魚而目黑。金鯽 ,俗呼「金魚」 ,赤白二色。

石鯿 ,形薄而首尖。《鯮魚  》。請幫助識別此字。《魚  鱖》魚  鱤,魚介屬。

鱉  黿  蟹  螺  ,蜯  蚶虫屬。

「《蠶 家》不皆畜」 ,間有之。

蛙 俗呼田雞

蜜蜂 畜者,亦非定業,聽其自來。其中有王,王之子皆為王,王多則分去,屢分易耗。故王生子,人輒去之,以防分析。割蜜以九月,仍留餘蜜,以為蜂禦冬計。杜詩:「天寒割蜜房。」 惟山中稍多蚯蚓 ,俗呼曲鱣。

「蝦蟆   」 、蚱蜢   ,蜻蜓。

貨屬

棉布 ,有長三十三尺、寬一尺五寸者為大布,細薄如紬。三十尺以下皆曰「椿布」 ,西賈所收也。至呼為「邊布」 ,長二十尺以內,寬一尺者為佳。民恃此為生。

葛布 ,出孝感小河溪。本地不產葛,多來自臨湘,近以苧兼絲為之,謂之「兼絲葛。」

苧 ,出孝感新店,以漬線成布,色白。

炭 以栗樹燒成者,曰「白炭」 ,蓋其皮如霜然亦有以雜材燒者,曰「滑光」 ,亦曰「沙火。」

黃絹 絲為之,色黃,久練亦白。

《土紬 》一曰「紉紬」 ,蓋紉蠶繭而成也。

麻油 以脂麻榨成,一名「清油。」 其滓為餅,可以糞田。

蜜 蜂所釀精者為「蜜」 ,其渣為黃蠟。

柏油 俗曰木油

桐油 不多有

柿油 可以糊傘

菜油 萆麻油

酒 :有水酒、黃酒、臘酒、燒酒,間為黍酒。

柏 :有名「側柏」 者,人多取心兌入香料。

榔 生山原,根可入香料,土人多恃此為生。

德安府古蹟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安陸縣附郭。

鄖子《國 沔志》云:「鄖在景陵。」 《漢·地里志》:景陵有鄖鄉。《水經注》:「巾口西景陵大城,古鄖國也。」 《通考》:「鄖在江夏郡雲縣東南。」 《左傳》杜預注:「鄖在江夏郡安陸縣東南。」 鄖子與楚國爵,地分東西。今德安、安陸,古鄖國,在郢之東,而其屬應城、雲夢,又在景陵之東。鄖子會隨、絞、州、蓼四國,軍於蒲騷,與郊、郢鄰。假令鄖在景陵,則鄖子將西伐楚,乃卻走而東營,欲何待耶?《左傳》又云:「吳入楚,昭王先走鄖,後入隨。」 假令走景陵,猶走郊郢而東南也,何能避敵乎?其景陵鄖國城,蓋楚滅鄖子,封其臣鬥辛為鄖公,稱近邑,非鄖子故國也。今雲杜太陽山下有鄖鄉,舊為安陸境,在雲杜東北。

《通考》
誤為東南爾

[编辑]

鄖故城 即桓山縣城。舊載「在章山」 ,因岡為城,峻不假築。遼水逕其下,今故址湮沒。

桓溫城 亦曰新城。治東十八里紫石村故址存焉。晉永和五年,大司馬桓溫所築。舊《志》載「溳水逕其下。」 今考紫石橋,澗水注貨郎港、好石橋以入于河,非即溳水也。

南司州 按《一統志》,「梁於安陸郡置此州,尋罷。」 古鄖館 在城隍廟後,正統間改建。

鳳鳴岡 ,距縣治三里,舊名塔兒岡。明正德間,郡人劉寬八公子夜過此。天忽煙煙如白日,見巨鳥排空,眾鳥千頭,以次族列霞雲天半,五色射人,少焉俱集小埠。劉以語人,人咸詫曰:「此鳳也。」 因改字見鳳云。劉後舉三子,仲、若叔,俱任知州。伯生、伯燮,其孫也。伯燮之子㢋,於其地置見鳳莊。後土人掘得一斷碑,載元順「帝至正元年」 ,鳳亦見此,舊名「鳳鳴岡。」

曬書臺 :相傳溫公曬書於此。

虎子巖 :在治南十里。即虎乳《子文》處。

桃花巖 亦曰桃花洞,又曰仙人洞。按《一統志》「在白兆山,唐李白讀書處。」

紺珠泉 亦曰「萬珠泉」 ,又曰「白雲泉。」

桃花洞 :在治西八十里。相傳,歲時有桃花片飛出,亦時有霞光。

飛花峽 昔為何氏園,號「三洲」 ,亭榭甚盛。後歸楊氏。明末廢於寇,今建沖虛宮。按《楚故略》載,治東羅陂村有諸葛砦,南二十里為高竅砦,東十五里為興安鎮。今俱廢。

金龍澗 在府城西。《輿地紀勝》:「宋時,道家有金龍玉簡,學士院撰文,每一歲中齋醮投於名山洞府。」

洗足石 在溳水西。周世宗微時,濯足于此,上有古檜一株,宋王得臣有詩。

張金紫故里 ,在西關外。

鼓樓 舊在三皇街,今廢。

浮雲樓 在府治內。宋滕甫詩:「舉頭便是長安日,舞袖時飄夢澤風。吳苑久拋荒草外,楚臺遙望碧雲中。」 鄭獬亦有詩。

黃堂 在府治內,宋神宗潛邸建,為節度府。滕甫《記》:踞紫金之秀,面白玉之奇。溳溪鳳臺,如拱如揖。

鎮楚堂 宋建,李元衡《記》。「今廢。」

茇堂 宋建,周必大「記。」 「今廢。」

五桂堂 在府署內。宋元豐間,方城范愉為安州掌書記,官舍西偏有桂甚茂。後愉之五子致君、致明、致虛、致祥、致厚相繼登第,因建「五桂堂。」 周必大記。今廢。

七相堂 在府署東。知府陸世良建,今廢。「七相」 者,唐郝處俊,宋張齊賢、寇準、宋庠、呂大防、范純仁、蔡確也。

「朱氏草堂 」 ,逸其名,惟歐陽文忠公有詩,知起自宋時,今廢。

跨鰲堂 在紫金山上。宋鄭昂《記》云:「平沙迴岸,縈帶城郭。商帆漁舟,出沒煙波。楚國山水之觀,未有易於此者也。」 今廢。

李白讀書堂 在白兆山之麓,有《李白舊遊碑》,尚存。

司馬書室 ,即曬書臺。明萬曆戊子,郡伯蘇州王炳璿以范忠宣公亦蘇州人,宋治平間謫安州通判,乃合祀之,顏曰「二賢祠。」 考《宋史》,公以省兄旦至安州,耽其山水之佳而寓此。城西岸皆石,溳水注之,而祠據其上。遠山平莽,亦有地勝。其右一區祀浮屠。天啟甲子夏,霪雨彌旬,五月十六日,右一區小圮,人咸訝之,其夜忽陷,而殿宇仍故。自上視之,其沒不啻數十丈,而水泉四迸。蓋蛟窟宅於其底,而漩之,初則渦,久則播,其去則湫也。恆雨而潰,所必至矣。余髫年時,聞之先大人云:石谷下鑿石為洞,有「司馬崖東」 四字。先是為樍土所淤。萬曆戊子,水齧石出現洞中一詞。詞曰:「楚山青,溳水綠。春風淡蕩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漁艇釣歌相續。信浮沉,無管束。釣回乘月歸灣曲。酒盈樽,雲滿屋,不見人間榮辱。」 口誦此詞屬記之。

車蓋亭 址逸。《舊志》:在府治西北三十里。攷清龍潭有石可亭,蓋取魏文帝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似近之。《陳志》云:在府署中,豈以近浮雲樓取義耶?萬曆丙辰,知縣夏民懷以西郊晏公廟前為亭故址,再立亭表之。下為夏侯義井,不知何所據耶?《漁樵叢話》云:蔡確守安州,豋樓賦詩,吳處厚謫為怨謗。詳具本傳。載《文苑》中。范公亭 在府治西,宋呂大防謪居時,建為呂公亭。後范致虛寓此讀書,故易名范公亭。碧玉亭 ,在治西。

慕連亭 宋淳熙丙申,知府周頡、慕連萬夫兄弟,因建「慕連亭」 ,今廢。

寶菜軒 通判吳震元建,今廢。

釣魚臺 舊《志》云:「治西三十里,唐郝處俊釣魚處」 ,今逸其址,惟步石潭下五里有釣魚潭,其上有石屋,以石為柱,而上覆以巨石。後為石廠,石工之相饁及避雨者舍焉。

鳳凰臺 按《一統志》:在府治東。唐羅隱詩:「昔年丹穴鳳,翔集高臺端。」

黃巢臺 在府署後。傳巢築,疑即竹塢山。三凰臺 在府署前。

「三臺 」 :「鳳凰臺」 ,「紫金臺」 ,「碧霞臺,亦曰三皇臺。」 「曬書臺。」 「釣魚臺。」

毓秀閣 明建,去治西南三里,當溳水之衝。相傳「其下為空谷,每風雨甚,則閣動搖。」

「錦標」 坊 在府城西。宋庠、宋祁居。

雲夢縣

楚王城 在縣治東。按《左傳》定公四年,「吳入郢,楚昭王奔鄖,築此城以自保。」

江夏郡城 ,在縣北一十四里。按《宋書地理志》

《江夏郡志》:「安陸,後移夏口。」

新府城 :在邑東南四十里。其事實年代俱不可攷。然城垣磚甓尚存,而中多腴田。

西陵縣 在縣境。晉江夏郡外城。按:《西漢地理志》,江夏西陵縣有雲夢宮,則雲夢即西陵縣也,而「雲夢」 疑在此縣,今廢。

諸葛村 《舊志》載在楓梓岡。俗傳武侯南征經此。時苦旱,武侯祭禱,獲雨有年。土人德之,因以「諸葛」 名村,立廟祀之。至今尚存,誤稱朱子廟。韓信堤 在邑東北十五里,長數百丈,上有廟,土人稱為韓王岡。

《六角丘 》在邑東南田六丘,其角環聚一處,如花瓣然,行者無不異之。

白龍池 在泗洲寺。池水冬溫夏涼,四時如澱,每有雲氣覆之。鄉民遇旱,禱之輒應。建龍王祠于池東祀之。

車埠廟 在邑東三十里。俗傳,楚平王沉棺于潭,潭上有廟,廟前石人指示伍貟,貟以萬車挽水,得平王。

伍子胥廟 在龍鬚湖西。其地有龍起,風雷奮迅,毀村民廬舍及廟宇。其巨礎圍丈餘,今尚存,旁有龍穴。

雲夢臺 即邑城北祖師殿基。萬曆初,有愚民假神惑眾,號曰「雲臺山。」 本郡太守齊一經惡其誣惑,寘之于法,以絕其眾。

鳳凰臺 ,高二丈許。崇禎末,土人避難,結砦其上,屢經巨寇獲全。

越王臺 ,相傳越王築以駐兵處。或曰即楚之熊渠少子越章王遊觀地也。

城隍臺 上有城隍廟

《王神臺 》,或云即「越王臺」 ,俗訛稱也。

擂鼓臺

應城縣

蒲騷城 在縣北三十里。《左傳》「莫敖狃於蒲騷之役,鄖人軍於蒲騷。」 即此。後魏於此置浮城縣。隋廢。《楚紀》:「宋玉在蒲騷,景差被放至蒲騷,見玉曰:『不意重見故人,慰此去國戀戀之心』。」 即此也。廢城陽郡 ,在縣治西。魏置。

石牆驛 宋《富水郡志》云:「驛在應城二十七里,淳熙十二年,徙於京山曹武。」 今石牆故址無考。蒲騷館 在署東南。宣德間,縣令章似蘭改為公館。嘉靖間,盧湘改建分司。

鐵牛壩 在縣西南二里。舊有「鐵牛鎮堤」 ,不知何代鑄,今沒。

樠地 在縣南,楚王卒於此。

白龍井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唐僧善信自大洪山追白龍至此,以袈裟覆之,龍入地成井。山體石也,非掘鑿而成,歲旱禱之輒應。

馬監 宋乾道五年置,今應城縣東十五里馬房故址尚存。

南岡臺 在縣南三十里。

燒香臺 在城東五里

孝感縣

汝南城 ,梁置。本吉陽縣地,梁置汝南郡。西魏郡曰董城。

義陽城 ,在縣北一百里。梁置,西魏廢。

環岳郡 在縣西。魏置,隋廢。又有澴陽故縣,唐置,今廢。

新市 ,在縣西。《後漢書》「王常起新市、平林之兵」 ,即此地。

西湖村 在縣西九十里。俗傳宋太祖居潛,常困索酒村姥家,姥持酒以進,言「榷禁甚嚴,此私釀幸密之。」 與金不受。後太祖登極時,特寬西湖酒禁。

東湖村 在縣東。宋徽宗時,此村農夫視夜有光燭天,聞於官。掘地得周時九鼎,貢於朝。《左傳》「楚子問鼎,疑遷楚地」 ,即此地也。

磨刀山 世傳昔韓信磨刀處。

金馬山 山之巔有竇,方數丈,深不可測。《野史》載:林靈素謂竇中有龍馬,敕尚寶寺五人鑿山數丈,見馬鬣化龍飛去,今其河曰「馬鎔河。」 九子墩 在縣北九十里。相傳元兵阻陳家河,頗猖獗,今地名韃靼園。明兵追之,逃黃雲埠,壘西山為城,復追至兩河口,今名連城觜。明用道濟量沙之策,連數十墩,覆以蓆,詐稱軍餉至,元兵遂退。

鳳凰岡 ,晉穆帝永和四年,鳳產九子於東岡。《方輿勝覽》云:「岡在縣東四十里,又名乳鳳岡。」 黃龍砦 有石巉岩,書曰「阿彌石。」 相傳有僧止誦阿彌佛號,久乃乘化而去。

仙姑洞 岡前橘一株,高數丈,大數圍,幹如青。

考證

銅,不知何代物也。洞門高七尺許,中如堂,其高盈丈。堂旁有小洞數處,堂後洞窟四重,石磴高低。秉燭入,旁垂石鍾乳如注。相傳有二人秉燭入,行約二十餘里,忽睹天日,溪水阻之,深不可渡。有斷石橋,隔溪茅屋駢列,花木蕃盛。溪邊一女汲水,遙語二人曰:「此非塵世也,渡此不復返矣。」 二人遂歸。

塔兒潭 有山臨潭滸,上存小石塔七級,宋時所建。

太公潭 ,世傳子牙釣魚處。

《哭竹港 》:相傳孟宗哭竹處。

擂鼓臺 在縣黃峴關下。

三軍臺 在縣東六里

五靈臺 ,在邑東南三十里。

會水臺 在小河溪西北五里。峭壁嶙峋,西南如蓮花六出。其上舊有寺,明季鄉人避兵者築砦自保。

仙子池 、升仙臺 俱在縣董家湖,昔織女升仙處。

程子讀書堂 在縣東五里。宋慶曆間,二程子讀書於此。

堯夫亭 在九崚山。宋范純仁,字堯夫,倅安州,嘗餞客於此,後人因建此亭。

東坡亭 在縣東五十里。東坡謪黃州憩此,後有「五年一夢南司州」 之句。今亭廢址尚存。歲豐樓 在橫樂鄉,距縣東北七十里,周里河之右。

小隱菴 相傳元白察罕隱居此處,面臨磨陂塘。圮廢,知縣劉崑復建,尋廢,惟石巋然獨存。今考察罕在石人山,而此乃其弟朵羅臺隱處隨州。

楚子城 在州城東三十里,故光化縣之北。《春秋》「桓公八年,楚子會諸侯於沈鹿黃,不會,使薳章讓黃。楚子伐隨,軍於漢、淮之間,因築城以逼隨,故號楚子城。」

平林城 ,在州城東北八十里。漢王莽末,關東平林人陳牧、廖堪起兵,號「平林軍,城」 於此。梁為縣。隋屬隨州。

神農洞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山有二穴,是神農生處,故名。

九井 在厲山,山有兩重塹,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皆動。

舜子井 在治東南舜子巷,又名義井,有秦時斷碑,字漫滅,惟存「五大夫」 三字。後移於漢東樓下。宋許覺之詩:「一千三百餘年外,萬古銷磨不可尋。舜子井泉誰記古,隨人閭巷祇如今。隸書字雜科蟲體,氏爵名存礫石陰。登覽時來醒醉眼,也勝他物在園林。」

娥皇洞 ,在洪山之西北。相傳,舜之二妃《英皇》居於此。其洞洪敞幽深,莫窮其底。中有玉皇閣,石龕天生,用梯始得上。更有石觀音、石蓮花自然不假人力。八洞中橫潭水皆綠。

驌驦陂 在隨州城北,唐城白雲鄉。《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 今唐城鎮有驌驦橋,并石刻三字猶存。唐胡曾詩:「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見機。莫惜驌驦輸令尹,漢東宮闕早時歸。」 魯城河 在州北一百一十里。昔魯王過此,愛山水幽聚,築城以休夏。至今城址四門尚存。浮纓河 在州西一里。昔劉太保領兵渡此,落纓於水,故名。

烏龍港 ,宋太祖微時,依董宗本而居。本子遵誨謂父曰:「城上恆有紫氣如蓋。復夢登高臺,遇黑蛇長百尺,既化龍飛東北而去。」 及太祖辭宗本行後,自是紫雲散矣。烏龍港,即太祖之居處,在隨州城內北關,因化龍之說,故名。

夜光池 ,昔隨侯行於外,見群牧擊一蛇,傷及血,宛轉沙中,侯憐之,救入水中而去。後蛇銜徑寸珠於堂,吐地曰:「我龍王子,向戲草中受傷,群牧感君活命,將珠報德。」 侯得珠,進楚王,王置殿上,夜光如晝。此池以活蛇,故因名夜光焉。白龍池 在山南。宋鄭獬嘗病傷寒,忽夢化為龍,浴於池中,聞池上人呼曰:「白龍翁來。」 因名。不時旱禱,俱有應。又應城縣五家山亦有白龍池。應山縣大龜山亦有黑龍池。

隋文帝宅 在龍居山,文帝微時居此。

犬塚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昔王莽追光武甚急,忽一犬引光武入土窖,犬乃拋土,封其上,力盡而斃。光武得脫以告,農夫憐之,瘞焉,故名隋侯臺 ,在州城北八里。舊《志》:「隋侯放彈之所。」 讀書臺 ,在州治東,晉張衡讀書處。

白雲樓 在州治西。宋邢居寔《賦》:「洞庭之北兮。」

漢水之東,鬱高樓之特起兮,群山環峙,曾不知其幾重。元劉秉忠詩:「旌旗嫋嫋入隨州,江漲祥煙散復收。黃耳不來家信遠,西風腸斷白雲樓。」 漢東樓 在州治南,即今南門樓。唐李白詩:「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誰知喪亂後,更有一珠歸。」 韓愈詩:「行行指漢東,暫喜笑言同。雨雪離江上,蒹葭出夢中。」 宋沈括詩:「野草粘天雨未休,客心自冷不關秋。塞西更有啼猿處,滿目傷心悔上樓。」

尹公亭 在州治東。宋曾鞏《記》:「慶曆間,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河南尹洙謪是州,居城東五里開元寺,嘗結茅為亭,既去而人不忍廢,因名曰尹公亭。治平四年,李禹卿因故址增修之。」

溳陰亭 在州治西。宋張商英有詩。

洗心亭 李克嗣建。溫泉亭 在治西百里許,有溫泉,李克嗣建亭其上。

《許仙亭 》在州北門內。

「瑞蓮亭 」 、後喜雨亭 俱有記,載《藝文》。

神農閣 「在厲山」 ,今廢。

餐霞閣 在州治西

清暑閣 「在州治子城西南」 ,今俱廢。

漢東館 「在州治東。」

紫石長橋 ,距城西六十里。隋侯有女,曾修行於此地。鴉為引路,虎為開山,乘白牛而來,因號「白牛池。」 又移石於此,池傍因有響石壋,其石尚存,童子可搖之而動,數百人扛之不起,擊之則聲聞數里,琅琅然。舊有碑志其事。

應山縣

平靖郡 在縣西。魏置,隋廢。

梁《義陽郡 》在廣水西南二里。

甑山縣 後周置,唐廢。

吉陽縣 在縣西。魏改永陽為吉陽。《元和郡國志》:本漢安陸縣地。梁於此置平陽縣。西魏改京池縣。隋改吉陽縣,宋廢。

應州城 ,在縣東禮山下。梁置永陽縣及此州。雲公城 ,在應山東七里。

鎮陽城 ,在黃草山西。壘石為城,周數里,四山陡絕,一逕僅通,古避兵處也。

汝陽城 ,梁置,西魏改為「董城。」

南義陽城 ,在縣北百里。

竹墩麻陽 ,《梁書》「左軍將軍陳可為永陽戍主,因山起城,名為竹墩。復於麻陽舊柵建城。」 於菟鄉 虎乳子文處。

渡蟻橋 在應山縣南。宋庠宋祁少時,讀書法興寺,有蟻穴為暴雨所侵,作竹橋渡之。

古仙人洞 ,在治北四十里。劉化日往來東灣店,取道洞左,輒為小憩。一日春暮,捫蘿扳磴入洞,跏趺北壁,怡然嗒然。四壁赤石,藤薜蒙茸,洞下水色蒼茫,風起微文。洞南口二山,礧礧如青螺雙髻,上襯碧落,下臨澄潭。少焉塵機既息,幻跡頓忘,內視凝定,忽然假寐,則栩栩然二箬笠子羽客冉冉聯袂循岩而下,相問《訊曰吾儕痼疾煙霞膏肓泉石老此丘壑世乏知我昕昔樵歌牧笛相酬賡耳夫夫也異日者其毋令車馬破我蒼苔未及答則蘧蘧覺四顧無何有二山仙仙窈窕而已感而賦詩》「古洞千年窅,仙人何許來。一泓涵碧落,四壁滿蒼苔。不是桃源路,誰將麻屑猜。人間蕉鹿夢,覺處是蓬萊。」

《半月池 望夜中宵》「天上之月如鏡,池中之月如鉤。」

鄭狀元宅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尹家畈亦稱《狀元畈》。

王世則故居 在縣西。世則,廣西臨桂人,寓居於此。宋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第一。自是宋庠、鄭獬相繼大魁。

《王尚書沖 》在石龍山內,坊柱尚存。

四賢堂 在縣治西南。初,連舜賓有隱德,二子庶、庠從學,二宋兄弟同講授於法興寺,後相繼登第。庶清修孤潔,當官號「連底清」 ;庠既清而肅,號「連底凍。」 宣和間,宋郊之孫羲年為應山令,作堂於寺,繪二宋、二連像祠祀之。張表作《四賢堂記》。

《自得園 》在城內東隅,列有《八景》。

暘谷園 在城北

《綠猗園 》《雨杏園  》《友鳳園》。

《日涉園 》《印麓草堂》

法興寺 ,在治南二百五十武,今廢為山川壇。《國古塔 》在廣水鎮,有殘碑。

陵墓附

[编辑]

本府。安陸縣附郭。

黃香墓 ,在府城內,府署東十數武。舊為楊姓園。掘地為樓,見其碑,祕之。

黃瓊墓 ,在府城西白兆山下雷公廟。土人掘得墓,傳有「黃相公墓」 數字。

許紹墓 ,在府城東十八里紫石村。紹宰相許智仁墓 。智仁,孝之子,封孝昌公,其墓同域。鄭獬墓 ,在縣西十八里。獬卒,家貧子弱,寄櫬僧屋十餘年。滕甫為安州,始克葬。

張君房墓 :在府城南二十里董店,俗呼「張金紫墓。」

徐朗墓 在府城北八里太平鄉。

汪應辰墓 在府城西北山。進士汪瑛父高翀墓 在府城翀。副都御史。

何遷墓 在府城東十八里紫石橋。遷刑部侍郎。

高鼎墓 ,在府城北五里。

高祚墓 ,在府城東八里三板橋。

楊芷墓 ,在府城北四十里槎山。「芷江西方伯。」 楊東浙墓 ,在府北三十里興隆寺。楊芷父通判,贈按察使。

沈彥芳墓 ,在府城東三十里望城岡。

劉伯生墓 在府城西三十里陂。

劉伯燮墓 在府城西十八里。

梅應奎墓 在府城南一里。

張節墓 ,在府城西三十里白兆山。

甘廷諫墓 ,在府城北金家店。

甘籌墓 ,在府城西十八里。

董以修墓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紫石橋。熊應元墓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壽山。

劉維禎墓 ,在府城西十里。

萬之奇墓 在府城東十里城東鋪。

雲夢縣

楚王千金塚 ,在縣北十里,有荒塚三丈者數百,相傳即楚平王疑塚,里人所詠「石羊千阜」 者此也。中有誌,土人莫解。或竊其磚,必見不祥,斯亦異矣。

青塚子 在邑東南鄉。其姓氏年代不可考,或云即越章王墓。上有櫟樹,圍大數十尺,高數十丈,蔭覆十餘畝,百鳥巢其上,遠望數十里。土人云:「天將雨,先有雲浮其頂,及雨聞,中有鼓樂聲應城縣。」

楚武王墓 在縣樠地,傍有三塚,相傳楚武王之墓。

歐陽葉墓 在縣高風鄉彭樂村。葉尚書都官郎從子修為銘。「高風鄉」 ,即今之太平鄉。

尚書鄭賓墓 在治西南四十里。墓東五里有「明覺寺」 ,即賓故宅也。

趙孝婦墓 在縣南十里龍港口。

余雄仁墓 在縣西四十里。雄仁樞密副使。兵部主事樊士信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周魯墓 在縣東十里獅子坑。

應城伯孫重一墓 ,在治北十五里燕子岩。陳居敬墓 ,在治西西河岸。楊溥為銘。

楊茂墓 ,在治西南二十里馬望村。

少保、左都御史陳坦墓 在治西南十里望龍岡。高崇本為銘。

陳琳墓 在縣西南十里望龍岡。僉事,贈都御史。

陳金墓 在應城縣東望龍岡,金兵部尚書陳軾墓 在應城縣沙陂港。軾,侍郎

楊顯墓 ,在治西南馬望村。

周清墓 ,在治東獅子山。

陳詳墓 ,在治南窯灣。

左副都御史陳大忠墓 在治南五里沙陂岡。御史楊瀾墓 在縣北二里豐陂堰。

陳黼墓 在治西北團山右。

參議余裕墓 在治西南十五里四聖山。奉政大夫周倣墓 在治南三十里道觀山。贈尚書李銘墓 在治西四十里那家山。余應緒墓 在縣西南三十里應緒。侍郎。贈尚書李世秀墓 在治西南四十里龍骨山。尚寶卿張允瓊墓 在治北五里團陂湖東。《孝感縣》。

董永墓 ,在縣東十里許廣陽鄉。其左有塚,相傳「永父墓。」 又揚州如皋縣亦有永墓。

董黯墓 在縣北三十里董城。黯,漢孝子宋四君墓 ,在劉家店北臺子岡下。天啟五年,劉應遇買地將葬其先人,開壙得磚,磚穿而四槨見。亟掩之,為增土修塋而去。其夜,夢朱衣冠笏者四,儀從呵殿甚盛,通謁曰:「宋四君頓首謝。」 應遇驚覺,其子禧記之,而碣其前曰《宋四君遺》。

墓,竟不知宋四君何人也。

元察罕母李氏墓 ,在教子山。

白察罕墓 ,在縣東門外。

「李孟墓 在李師橋。」 孟,秦國公。

余仁祐墓 在天門陂。仁祐平章。

張瓚墓 在三山村。瓚,都御史,其父思賢墓在三山北三里。

嚴禎墓 在縣白雲鄉仙姑洞。

楊璋墓 ,在縣東三十里。璋,按察使。

王瑛墓 在縣天娥陂

程學顏墓 在弘樂鄉之東里。

程學博墓 ,在魯家寺。

劉應遇墓 在弘樂鄉

傅偉墓 在棗園河

程註墓 在弘樂鄉之張家山。

沈惟炳墓 ,在輪王山。

隨州

隨侯墓 ,在州北九十里,石門高二丈,相傳「隨侯塚。」

陳壽墓 ,在州東三十里。壽,尚書。

應山縣

連舜賓墓 慶曆二年葬於縣蔽山之陽。連庠墓 在縣西五里三鍾山下。庠知縣吳雲墓 在縣西五十里井子鋪。宜興人,征交趾還,卒葬於此。尚書,諡「忠節。」

楊漣墓 在縣東二十里天井澗。漣,都御史,諡「忠烈。」

陳烈婦墓 ,在縣二里許。

何宰相墓 ,在縣境內。有敕封「太傅坊。」

何烈女墓 ,在縣北三里。

傅鳳翔墓 在縣東五十里龍王寨。鳳翔,兵部尚書。

吳翰詞墓 在縣北十里。翰詞,御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