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2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卷目錄

 惠州府部彙考五

  惠州府風俗考

  惠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惠州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十九卷

惠州府部彙考五[编辑]

惠州府風俗考        府志[编辑]

府總

蘇軾云:「嶺南氣候不常。吾嘗云: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不須以日月為斷也。」 李西美《廣南攝生方論》云:「嶺南溟海挹潤,溫風徐來,是謂東南之仁氣。瀕海地卑土薄,故陽煥之氣常泄,陰濕之氣常盛,二者相薄,寒熱之疾所由作也。陽氣泄,故四時常花,三冬不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臘晴或至搖扇,故人氣上壅多汗,腠理不密,蓋陽不返本而然。陰氣盛,故晨多霧昏,春夏雨淫,三伏之內,反不甚熱,夏陰即復凄寒,衣服之內,皆生白醭,故人類多中濕體倦腳氣之病,蓋陰常偏盛而然,故一日之內,氣候屢變,晝則多燠,夜則多寒。」 《十府》大同小異。

《通志》:嶺南諸州,通號瘴鄉,然郡邑之依山者,草茅瘴翳,炎氣鬱蒸,故為害也。

《舊志》瘴候始於三月,止於九月,故有青草、黃茅、桂花、菊花之號。商旅氓隸,觸熱征行,與夫飯食失節,不善調攝者,固自有以取之。大抵其熱以炎蒸,其寒以風雨,其生常早,其肅常遲。天以陽施,地以濕感,是謂炎蒸。其常也,故曰:四時皆似夏。風噓雨噏,雖盛夏亦寒,其暫也,故曰:「一雨便成冬。」 其生常早,如正月桃花,二「月螻蟈鳴,蚯蚓出,黃瓜生,苦菜秀」 之類。然生而不力,氣常宣泄也。其肅常遲,如九月禾登,十月水始涸,蟄虫壞戶,草木黃落之類。然肅而不嚴,氣不收斂也。隆寒見冰,或以為祥瑞云。

《天順志》:「地多暑、小寒。夏秋間淫雨連日,潦水暴漲,時有颶風間發,甚則折木揚沙,數日方止,頗有寒氣襲人。又於秋仲季月,瘴癘發作,人多瘧證。」

《興寧新志》按:邑地聯於贛,居者臘,惟御裌。踰杜田河之北山徑,飛雪挾纊,猶苦寒,相去僅百里,風氣迥異,信乎天作江廣界限也。野嵐無間,冬夏滃然,遠近昏翳,氣味如硫黃。棟宇受其觸,其色黯,其質朽。地濕多白蟻,民居率不耐百年,家無藏書。

元旦 ,內外夙興,設香燭酒果,盛服拜天地先祖畢,拜尊長,各以少長先後納拜。鄉人交賀,三日、四日乃止。五日送窮

迎春 先日,各里社扮戲劇鼓吹導士,牛迎於市,觀者塞途,鄉落不知「于支」 之義。視牛色,辨雨暘,以麻豆赤米擲牛,云散瘟疫。坊廂則相過啖春餅、生菜、飲酒,以慶新春。八縣同。

元夜 ,自十三至十六,各坊神廟門結綵張燈,士女嬉遊。達曙放花管、羅酒肴,相聚為樂,或作詩謎,俟觀燈者射焉。市井童子綵衣鬼面,鳴金鼓入人家,跳舞索賞。十六夜,咸走百病。

春社 祈榖,城中醵錢市酒肴祀神。鄉落椎牛釃酒,聚而群飲,乃罷。秋社,亦如之。

清明 插柳於門,無貴賤男女同行掃墓。東坡謂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日上塚是也。士大夫舉族殺牲墓祭,比祠祭尤盛,列祖墓遠者以次舉行,至四月八日乃止。諺云「是日閉墓。」 故祭亦以是日止。

朝拜會 《歸善》。三月二十七日,郡中有所祈禱者,皆會眾自元妙觀沿街拜至東嶽宮,裝扮雜戲為樂。博羅亦然,至今猶未盡革。

端午 ,歸善自初一至初六,於西湖為龍舟競渡,費用甚巨。然有禁即止,不常為也。博羅、龍川、河源、興寧、和平皆同,海豐、長樂無此,惟有「艾虎懸門,菖蒲泛酒,角黍互饋」 而已。

中元 舊俗,惠民多居南雄,因元兵將至,預於十四日祀祖,次日避兵。故今居惠猶循十四日為中元節,家備酒肴,薦楮衣,祀先祖。龍川中元,或從惠十四日,或十五日,和平先一日,鄉里各掛紙錢,謂之「弔田紙。」

中秋 ,士民具酒饌會親朋,薦新芋,婦女則拜月,卜祥兆。《長樂志》云:「熟芋去皮而食,名曰剝鬼皮。」 《興寧志》云:「食螺肉,謂之挑鬼眼。」

重陽 拜掃墳墓,亦如清明之儀,童子放紙鳶為樂,具酒登高,好事者間有之。

十月朔 ,城中作粉食薦祖,鄉落以粉食掛牛角,云「以報其勞。」

冬至 具米丸,肴核薦祖。

除夕 ,是日,親友以儀物相饋,以竹枝掃除屋塵,更桃符春帖。至夜,具香燭酒肴,奉祖先家神,燒爆爇炬,聚宴通夕,謂之「守歲。」 先六日,言百神有事於上帝,畫幡幢、輿馬、儀從於楮,焚而送之。至正月初四日,乃迎而復之,如送之禮,於竈尤謹。

《冠禮》,士大夫多行之,惟庶民之家或簡略從事。止父兄與子弟加冠,亦多受賀。

婚禮:俗用檳榔為聘。親迎於女家,即謁其祖祠。姑迎婦、母送女及媒,咸用四轎。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

喪禮,在宋多用鼓樂,或作佛事,故蘇子有鐘鼓不分哀樂事」之句,言婚喪皆用樂也。歸善之俗,沿革不變,惟士夫執禮者遵行。丘文莊儀節不用鼓樂,朝夕多行奠禮,或作佛事,近時尤從簡約,親朋往弔,相答以帛。初喪七日一奠,至四十九日乃止,名曰應七。或十日一奠,至百日乃止,曰應旬。海豐、河源、龍川、長樂則置酒作樂,惑於佛事。長樂和平,溺不忍棄親於土之說。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後葬者;或葬不數年,惑於風水,啟土易棺,火化而改葬者。《縣志》:興寧親喪,凡七日,飯僧度厄,名曰「報本。」撾鼓屠牛待賓朋,名曰「看齋。」以金珥珠翠,結錦綳纓絡,導僧過市閭。布銀牌紅帛於地,招少年走馬,垂手取之如拾芥,致觀者一邑畢至。名曰「搶紅。」以大轎尾其後。設死者魂帛冠裳。轎中覆以帛蓋生雖屠販輿臺,死必張蓋縟儀,名曰「《游魂。導僧》水濱,鬻禽魚縱之,名曰「放生。」謂為死者修福滅罪。日費二十金,少亦四五金。倘貧乏不能舉,或於日,制不得舉。久之,貲贏禁弛,必補為之,以償夙志。有待補於孫者,有未死預作生齋者,淪膚入髓,必不可祛。墳費百金,炫人觀美。葬數歲,子孫有疾厄,則曰:「葬地獨不利於我。」清明歲暮發出之,剖其棺,火其尸,拆其骸,貴骨而賤肉。肉未即朽,聯綴於骨者,剔以竹刀,投諸火,納骨於瓦瓶,名曰金城。遷葬而之他。諸子偶詿,誤係於官。又曰:「墓為祟也,再出之歲月不吉,委之荒榛之下,易歲輒失其瓶,雖無疾苦,亦惑於堪輿家,數數遷易,或幸免於子婦之手,不能免於其孫,仁人孝子所當厲禁也。」

祭禮,舊四代神主設於正寢,今多立祠堂。春秋祭祀,一依《朱文公家禮》,遇忌日,素服具奠。鄉曲多重墓祭,惟時節奉薦而已。

品官崇閣樹坊,士庶陶瓦砌甓或樓房,鄉落多有茅茨土垣者。

衣冠與東南多同。龍川、長樂、興寧,多服綾絹紗羅。歸善、博羅、河源、海豐,惟年節慶賀,始一服之,餘多布素。舊俗有盤游飯,以鮓脯埋之板中,至則共相笑曰:「掘得窖子。」 又以雜肴於鍋中烹之,名曰「谷董羹。」 詩人陸道士遂為詩云:「投醪谷董羹鍋內,掘窖盤游飯盌中。」 東坡喜甚,親為書之,遂傳聞於世,今皆無矣。

惠之方言,大率齊韻作灰,庚韻作陽,如黎為來聲、為商,石為鑠之類,與江南同,乃出自然,益信昔人製韻釋經之不謬。亦有陽王不辨之陋,如天王寺為天洋之類。謂父為亞爸,母曰亞姐,或呼為爹為奶,兄曰亞哥,弟曰亞泰。謂午食曰晏、晝無曰冒溪、曰「開嶺」 、曰雨,大都歸善、河源、龍川。其音輕以柔博羅,重以急海豐。謂「粥」 為糜,屋為厝。近潮,多潮音,與閩、漳、泉語相通。長樂、興寧、和平,謂母為「哀」 ,謂父為「亞公。」 三縣山川風氣與贛州近,語稍類贛。

附:史立模曰:「歸善崇儒力本,有文獻風;博羅敦約嗇,樂仕進,儒風原盛。海豐業儒力稼,有古遺風。河源士習莊雅,民趨詐偽,語言好尚,與歸善同。龍川力農習技,文物無異。河源、長樂士淳民朴,然性頗嗜訟、樂鬥、興寧俗尚簡素,頗敦文行,亦閑武事。和平阻山負險,力本者寡,近坊之以禮,始知樂生向善矣。」

惠州府祠廟考        府志[编辑]

本府。歸善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明洪武初,立壇於南關。中為風雲雷雨神,左為山川神,右為城隍神,木主,並南向。「《儀注》:歲以春秋二仲月,於祭社稷之明日祭之。」

社稷壇 「明洪武初,立壇於府北關三里,左社右稷,石並北向。歲以春秋二仲上戊日祭。郡厲壇 明洪武初,立壇於府城外二里,奉城隍神主之,設無祀鬼神牌,左右向。歲三祭,春清明,秋七月朢,冬十月朔,明有《欽定祝文》。」

城隍廟 :在府署西二仲。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郡厲歲三祭,皆奉神主之。

景賢祠 在府城西豐湖上,故東嶽廟地。嘉靖初,提學魏校毀東嶽祠,知府顧遂以建周元公祠。丙申,知府史立模以羅從彥配,改名「崇道祠。」 何元述記。萬曆三年,郡守以原祀「會英祠。」 唐張錫,宋楊萬里、陳鵬飛、陳次升、吳潛、文天祥,明王守仁與元公合祀,更今名。歲以春秋二仲朢日祭。

「會英祠 」 久廢,主併祀於景賢。

野吏祠 在府治東北隅城上,祀宋陳堯佐。明成化中,徙建元妙觀左。弘治丙寅,同知雷復復之。歲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祭之。

東坡祠 即白鶴峰故居。宋蘇軾謫惠時,卜築於此,再徙昌化,留家於其間,獨與子過渡海。後人因其居肖像祀之,以唐庚、蘇過配。明嘉靖丙戌,知府顧遂建;丙申,增以蘇轍;丙辰,通判吳普重修。楊載鳴《記》。

孤忠祠 在崇道祠後,祀明監察御史王度。嘉靖丙戌,知府顧遂建。丙申,知府史立模以明諒江判官劉簡合祀,改曰「表忠。」 萬曆四年,改建超然亭下。

彭令公祠 在白鶴峰。祀知縣彭長臣。事詳《本傳》。

殷都憲祠 在元妙觀左。舊祀都御史殷正茂,以參議顧養謙配,以報其有平寇功也。

顧公祠 在南隅社學,祀知府顧言、參議顧養謙。有郡人葉夢熊《記》。

文昌祠 在府治左。明萬曆十三年,知府黃時雨建。

漢壽亭侯廟 在府治南。舊廟基,改社學,知府黃時雨復建為廟。

縣城隍廟 在輔陽門內,右知縣林民止建。博羅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一里。

社稷壇 在縣北二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三里

城隍廟 在縣西二十步。明洪武二年,知縣閻義重建。

豫章祠 在縣西北五十步。明提學副使魏校改華光廟為「豫章書院」 ,祀宋羅從彥,歲以春秋二仲月祭。

鄭令公祠 在縣儒學之東。宋治平間,鄭勳為邑宰,士民思之,故立祠以祀。今廢。

孝女祠 在縣西五十里。按孝女,梁大同中沙河民陳志年八十,獨一女。志卒,女哀毀過甚,葬畢亦卒。廣州刺史蕭譽為之祠曰「孝女。」 南漢封昌福夫人,禱雨有應,見《一統志》。明嘉靖間,提學副使魏校始正其名曰孝女祠。翟宗魯增建門宇,葉春及復祀田,俱有記。

長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一里。

社稷壇 在西門外一里。

邑厲壇 在西門外二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萬曆元年,知縣陳仲立建。

報恩祠 :在縣清貴都雪峒。鄉民請建,以祀明南贛巡撫李棠、兵備副使劉穩。

永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渡河二里。社稷壇 在北門外一里。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分司東

海豐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二里。

社稷壇 在縣西北二里。

邑厲壇 在縣東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深廣各八丈。明洪武四年,縣丞呂詡、永樂九年主簿盧景清修。弘治八年知縣劉璿復修葺。

鄭邑簿祠 在學內,舊為宋主簿鄭夢翊祠,宋人,郡博士《紀善》記。

表忠祠 在縣五坡嶺,祀宋丞相文天祥,以行府僚屬鄒鳳、陳龍復、劉子俊、杜滸、蕭明哲、張唐、熊桂、林奇、吳希奭、陳子全、徐榛、蕭資從祀。正德丙子,提學副使章拯建,明大學士方獻夫記。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阮士鵬修之,後圮知縣范逢春。

繼修

龍川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三里。

社稷壇 在城西一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西大街。明洪武八年,典史黃九成建。永樂十年,知縣費思銘修。

二賢祠 在縣東五里。祀宋蘇轍、陳次升。景定癸亥,郡守彭億始建。明成化中改建。

洪令公祠 在縣治儀門左,祀明知縣洪祉。舊祠在縣西,弘治間建,嘉靖二年,知縣韋邦憲遷於今所。

長樂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一里。

社稷壇 在城西一里

邑厲壇 在縣西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西青源門內。明洪武四年,主簿李仁建。永樂九年,典史黃必貴重建。

興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西河外半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東南。明洪武四年,知縣周仕貴建。正德戊寅,知縣祝允明重修。

羅學士祠 名探花祠,在縣墨池上。《惠大記》云:「明洪武間廢於兵」 ,今遺址髣髴猶存。連平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西郊二里許。

社稷壇 在城北郊

州厲壇 在城西郭隅

城隍廟 :在城內西街。

關王廟 :在城東鎮連門外。知州牟應受捐俸建。

天妃宮 :在城內分司之左。

河源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二里。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

邑厲壇 在縣西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左。明洪武八年,知縣馬仕彪建。

和平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一里。

社稷壇 在縣西二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城外西南一里。明嘉靖二年,知縣劉珙建。十二年,知縣梁鼒以廟不當在城外,欲改建城北,不果。二十四年,知縣周隆盛重修。王新建祠 在縣治北。明嘉靖五年,知縣劉琰建。祀明都御史王守仁。春、秋二仲月丁後二日祭。

保惠祠 在縣學內左。明嘉靖四年邑人建,祀知縣劉琰。後以琰入祀名宦,祠遂廢。歸善黃錦《記》。

寺觀附[编辑]

本府。歸善縣附郭。

永福寺 在西湖傍,神霄宮故址。洪武二十四年,以棲禪、嘉祐、光孝僧田併入。

棲禪寺 在六如亭西。宋唐庚曾遊於此,詩曰:「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山回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今廢。

嘉祐寺 在水東白鶴峰東。宋蘇軾南遷,凡兩寓居焉。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永福寺。今其地建縣城隍廟并預備倉矣。

光孝寺 在府治南。洪武中,歸併永福,以其地為納受倉。

海會寺 在「平遠臺」 ,今廢。

圓通庵 在黃塘。洪武中,歸併永福寺。

萬壽塔院 在城西二里塔圮,今為御史利賓墓。

泗州塔院 在西湖塔圮,今建「超然亭。」

元妙觀 在府治西。舊係天慶觀。宋進士梅夫子之宅。天順元年,同知蘇潤新改大門,今習儀於此。

東嶽廟 廢為「景賢祠田」 併元妙觀。

考證

五顯廟 提學余本廢為「衛官聽事廳。」

「真武廟 」 :在萬壽坊。後改為社學,又為「二顧祠。」 今復廟於上堂。

關王廟

天妃廟 小東門外

華光廟 廢地,仍屬元妙觀。

廣平王廟 廢地,佃為民居。

「興祚泰民王廟   」 、「左輔侯廟。」

三山「輔國廟 」 、善慶廟 ,俱廢。

浮碧堂 即集虛堂,廢田併元妙觀。

「醫靈堂 」 廢地,佃為民居。

慈濟堂 今廢。明崇禎十三年,歸善知縣王孫蕙重建。元妙觀捐貲三百兩。

博羅縣

延慶寺 在浮碇岡下,五代時建。嘉靖初,徙登高鎮。

萬壽寺 在縣東,景泰三年建。

明月寺 在神護都,宋雍熙初建。

資福寺 在羅浮山

「花手寺 」 在羅浮山。

護國寺 在石灣巡司北。

龍華寺 在沙河驛東

香積寺 在新策都

大雲寺 在水北

南樓寺 在橫嶺

東林寺 :在「善政司」 側。

寶積寺

延祥寺 俱在羅浮山

長壽觀 在縣治西榕溪上,即古之廨觀。元皇慶間,道士黃實谷始改建「長壽。」 嘉靖初,徙併於沖虛。今存觀場習儀於此。

沖虛觀 在羅浮山。晉咸和間,葛洪止此山煉丹,始置四庵。山南日都虛,後又名元虛。唐天寶初,置守祠十家,仍度道士一人。宋元祐二年,賜額「沖虛觀。」 有銅玉皇像,南漢所鑄。

長寧縣

永興寺 :在縣治東城之內。萬曆十年,知縣陳茂蕙建。

南禪寺 在象岡都沙田。

涼山寺 在象岡遙田

永樂寺 在《清貴》雪峒。

太平寺 在甘棠小溪皮村。

貴新寺 「在甘棠塘村。」

萬壽寺 在甘棠小溪

金山寺 在長吉小水

太平寺 在長吉雙嶺

龍興寺 在長吉錫場

溪東寺 在長吉

《竹林庵 》在甘棠蠟溪。

新塘庵 在象岡沙田

「應龍庵 」 在象岡楊火窖。

《燈塔庵 》在甘棠塘村。

《苦竹坳》庵 在長吉小長江。

河壩庵 在長吉

《青雲庵 》「在象岡黃沙坑。」

元和宮 在縣治西城之內。萬曆十一年,知縣江天濟建。

永安縣

東嶽宮 在東門外

龍歸寺 在北門外

海豐縣

萬壽寺 在縣東,明景泰三年重建,今習儀於此。

永福寺 《縣志》「福」 作「興。」

西峰寺 在甲子門千戶所城西,今改為「書院。」 「淨恩寺   」 延福寺   清淨寺

法留寺 在今法留鋪,唐建國初廢。

龍川縣

光孝寺 ,在縣治西,即趙佗故基,今習儀於此。《靈山寺 》廢。

南山寺 今建「二賢祠。」

正相寺   、《天寧寺   》《廣福寺》。

寶林寺   、《智慶寺   》《普安寺》。

東山寺 今俱廢

元妙觀 在城內縣治東,舊名「天慶。」

青華觀 ,在霍山太乙峰前。

長樂縣

禪定寺 在北城外。明永樂元年重建,今習儀於此。

開寶寺 在七都驛右

「太平寺 」 在榕樹前。

林間寺 在橫陂

興福寺 在大渡

濮溪寺 在濮溪

昭果寺 在董源

寶林寺 在華陽

福田寺 在中鎮

蓮龍寺 在黃龍

萬安寺 在護口

玉泉寺 在棉洋

長生觀

晏公廟 在河頭街

石鼓廟 在縣西城外一里。

東嶽廟 在縣東城外

興寧縣

寶成寺 ,在老街,舊名「宣化寺」 ,今習儀於此。羅岡寺 ,即天王寺,在縣治北。

壽慶寺 在神光山

太平寺 有二,一在李田,一在吳田嶺背河。清渠寺 在十三都。

中州寺 在石馬峒

臨亭寺 在石馬峒。《縣志》「亭」 作「江。」

福慶寺 :在城西,古名「西林。」

東山寺 在陳塘

淨居寺 在順化鄉

黃銅寺 在黃銅

諸光寺

集福庵 在藍田

西禪庵 :在社稷壇側。

元妙觀 在城北廢

東嶽宮 在西北一里,後有觀音閣。

南嶽宮 在南門外林頭。

五顯宮 在通海橋側

天妃宮 在西門城北

蜑家宮 在逆船渡

連平州

白雲寺 在城西三里,萬曆十八年建,天啟六年重修。

永豐庵 在白雲寺之左,相距一里,萬曆三十三年建。

永興庵 在白雲寺右,萬曆四十五年建。九峰庵 在城北五里。唐儀鳳三年建,寖廢。崇禎九年鼎修。山水秀麗,有魚臺石室。

雙桂庵 「崇禎六年重修。」

迴龍庵 在茶山地,萬曆三年建。

九龍寺 土名「石龍」 ,天啟六年重修。

禪定寺 土名「麻坡」 ,成化十八年建,後寖廢,今始重修。

太平寺 下坪地。崇禎五年重建。

西禪寺 上坪地,宣德元年建。

西域庵 「隆慶六年建,天啟六年重修。」

高山庵 「崇禎八年重修。」

紫雲寺 天啟元年建,接黃牛仙石。漢時有曾公修煉,山頂石池,窮冬不涸。

東林寺 在溪東龍泉山。嘉靖元年建,萬曆二十七年重修。

金山寺 萬曆二十年建。

淨土庵 萬曆四十年建。

高峰庵 「隆慶三年建。」

紫華山 土名「大田。」

黃龍庵 「隆慶元年建。」

寶豐庵 在梨坑地

「香積寺 」 在蓮塘地。

興隆寺 嘉靖年建

迴龍庵

觀音堂 「萬曆三十年建。」

九峰寺 嘉靖丙寅建

石峰庵 「隆慶三年建。」

南慶庵 在楠木山

「隆興庵 」 :「弘治年建。」

龍馴庵 萬曆二十八年建。

河源縣

崇報寺 在縣西,今習儀於此。

壽春寺 即舊縣治

資聖寺 廢

雲泉寺 在縣治東隔江一里馬草塘尾。今故址猶存。

資福寺 廢

棲禪寺 在逍遙巖西,今廢。

福林寺 在縣治西北立溪村,今廢。故址鐵鐘猶存。

開元觀 在縣南。明洪武四年建,今廢。

和平縣

高王寺 在縣北二十里。明正德五年兵火,僧徒離散,寺宇尚存。

潭頭寺 在縣東三里

隆興寺 在縣北八十里浰頭。

興隆寺 在縣東五里,今廢。

龍華寺 在縣東八十里烏虎鎮。

新興寺 在梨坑

民安寺 在蘇輋

天龍寺 在小水

長塘寺 在縣東六十里。

鎮江寺 在林証

環溪寺 在縣城西一里。

西禪寺 在惠化都

太平觀 在縣東門外八里,今廢。

赤山院 在縣南。元至正中創,今習儀於此。

惠州府驛遞考        府志[编辑]

本府。歸善縣附郭。

遞運所 明洪武二年建。正統四年併入「欣樂驛。」

欣樂驛 在城北。明萬曆丙申,改建於拱北橋。平山驛   、平政驛   、水東驛。

總鋪 在府前

甘棠鋪   ,蓮塘鋪   ,《茶亭鋪》。

冷泉鋪   ,《山角鋪   》,《白花鋪》。

平山鋪   ,逕口鋪   ,秀鹿鋪。

筆山鋪   ,白雲鋪   ,平橋鋪。

分水鋪   ,梅實鋪   ,平政鋪。

以上諸鋪屬東路

北津鋪 屬北路

本府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及留支新定經制官兵糧食外,尚銀五千零二十八兩零六分八釐一毫四絲八忽四微;內除原遷銀三十四兩一錢一分五釐四毫四絲、又續遷銀一百三十三兩七錢四分三釐九毫,尚存徵銀四千八百六十兩零二錢零八釐八毫零八忽四微。內除新奉裁充餉銀八百五十兩,實存銀四千零一十兩零二錢零八釐八毫零八忽四微。遇閏加銀二十六兩五錢七分二釐九毫。內除原遷銀九釐零六絲、續遷銀一兩一錢五分四釐九毫,實存閏銀二十五兩四錢零八釐九毫四絲。歸善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八百四十兩零八錢六分六釐五毫七絲九忽四微。內原荒銀二錢八分六釐六毫,原遷銀二十五兩一錢七分五釐二毫,續遷銀四十四兩零二分三釐九毫,尚實徵銀七百七十一兩三錢八分零八毫七絲九忽四微,遇閏加銀七兩四錢五分七釐一毫。

博羅縣

蘇洲驛 在縣西。明嘉靖間徙於河泊,舊址在縣東北水口。

莫村驛 「明洪武四年建。」

東鋪 在縣前

湯泉鋪   ,《小金鋪   》,《逕心鋪》。

黃沙塘鋪  ,白茅鋪   ,烏石鋪。

雙岡鋪   、黃塘鋪   、大橋鋪 以上諸鋪俱在東路。

蓼洲鋪   ,清塘鋪   ,蓮塘鋪 ,以上三鋪俱在南路。

萬安鋪   ,石田鋪   ,冷水鋪。

槎岡鋪   ,浮簰鋪   ,花園鋪。

官陂鋪   鳳凰鋪 以上諸鋪俱屬西路,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一千三百六十八兩一錢零四釐一毫八絲。內除新奉裁充餉銀五百兩,尚銀八百六十八兩一錢零四釐一毫八絲,遇閏加銀四兩二錢。

長寧縣

縣前鋪   ,黃麖牙鋪  ,嚴村鋪,櫸林鋪。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一百二十八兩。

永安縣

苦竹派驛 在寬得都

縣前鋪 在縣前

樟村鋪   、賀岡鋪   、薑輋鋪 ,以上諸鋪俱屬「東路。」

林田鋪   、豬母坑鋪  、埔尾鋪。

「黃塘鋪   、蠟石鋪   、圍子潭鋪、留狗鋪   、下江東鋪  、苦竹派鋪 」 ,以

上諸鋪俱屬西路

白石館 在東路

柏埔館 在西路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四百五十一兩四錢四分九釐八毫九絲四忽;內除新奉裁充餉銀二百兩,尚銀二百五十一兩四錢四分九釐八毫九絲四忽。

海豐縣

東滘驛 在縣東

南豐驛 在縣西

平安驛 在縣西七十里。三驛並明洪武四年建,今俱廢。

縣前鋪 在縣前

赤岸鋪   ,羅山鋪   ,長橋鋪。

白沙鋪   ,法留鋪   ,沙塘鋪。

東海滘鋪  ,磨海鋪   ,廩頭鋪。

涌口鋪   、塼頭鋪   、蛟溪鋪。

南山鋪   ,橫翠鋪   、長山鋪 ,以上諸鋪俱在東路。

佛頭鋪   ,小液鋪   ,隴春鋪。

王化鋪   ,味田鋪   ,茶亭鋪。

楊桃鋪   、新逕鋪   ,鳳河鋪。

香坑鋪   、水尾鋪   、長隴鋪 ,以上諸鋪俱在西路。

屯于鋪   、清湖鋪   、水口鋪。

冷飯鋪   ,橫隴鋪   ,新田鋪。

麻竹坑鋪  、楊家莊鋪  、赤花鋪。

半逕鋪   ,車田壩鋪  ,逕頭鋪。

船埠鋪 以上諸鋪俱在北路。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三百八十七兩九錢五分四釐三毫一絲;內原荒銀七兩六錢九分五釐零四絲;原遷銀九錢五分八釐六毫、續遷銀八十九兩七錢二分,尚實徵銀二百八十九兩五錢八分零六毫七絲;遇閏加銀五兩五錢九分二釐九毫。內原遷銀九釐零六絲、續遷銀一兩一錢五分四釐九毫,實閏銀四兩四錢二分八釐九毫四絲。

龍川縣

遞運所 「明洪武初,建於縣東,今革。」

雷鄉驛 在縣南,明洪武二年建。

通衢驛 在寧仁都。明洪武九年建。

縣前鋪 在縣前

澗步鋪   ,赤嶺鋪   ,乾坑鋪。

兩頭塘   《通衢鋪 》以上諸鋪俱在東路。《官橋》鋪 在西路。

鐵龍鋪 在東南路

吉祥鋪 在東北路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二百二十一兩六錢九分八釐六毫六絲。遇閏加銀一兩八錢六分四釐三毫。

長樂縣

遞運所 明洪武初建。正德八年併入「興寧驛。」 興寧驛 在縣西南。

七都驛 在縣東南。俱明洪武五年建。

縣前鋪 在縣前

觀音鋪   、練溪鋪   、東洋鋪。

大錦鋪   ,七都鋪   ,牛岡鋪。

古正鋪   ,隴西鋪 ,以上諸鋪俱在東路。曾岡鋪   ,高沙鋪   ,清溪鋪

黃沙鋪   、綠水鋪 以上諸鋪俱在西路。《店前鋪 》在東北路。

石橋鋪   ,冷水鋪   ,薛塘鋪。

烏石鋪   ,橫陂鋪   ,滑石鋪。

錫坑鋪   ,葵潭鋪   ,黃流鋪。

逕口鋪   、北斗鋪   、五通鋪 ,以上諸鋪俱在南路。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一百四十八兩六錢零九釐八毫零六忽。遇閏加銀三兩七錢三分。

興寧縣

縣前鋪 在縣前

刀坊鋪   、官陂鋪   、大坑鋪。

水口鋪 以上諸鋪俱在東路。

小峰鋪   ,沙塘鋪   ,消坡鋪 ,以上三鋪俱東南路。

宋坑鋪   濮洞鋪 俱在南路。

茅塘鋪 在西路

譚坑鋪   ,羅岡鋪   ,十三都鋪,小寨鋪 ,俱在北路。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五百九十九兩零七分八釐九毫。

連平州

洲前鋪   ,茶山鋪   ,東葉陂鋪,百口塘鋪  ,嚴村鋪   ,櫸林鋪。

錫場鋪

本州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及留支新定經制官兵糧食外,尚銀二百七十三兩九錢一分八釐七毫。內除新奉裁充餉銀一百五十兩,尚銀一百二十三兩九錢一分八釐七毫。

河源縣

驛三 在南門外。曰「寶江驛」 ,明洪武八年建,在藍能都;曰「義合驛」 ,洪武六年建,曰「藍口驛」 ,洪武二年建。

翔鸞鋪 在縣城

木京鋪   ,山塘鋪   ,和溪鋪。

黃石鋪   ,白馬鋪   ,古桑鋪。

小園鋪   ,都羅鋪   ,楊柳鋪。

柳城鋪 以上諸鋪俱在東路。

石逕鋪   ,水東鋪   ,白石鋪。

三鋪俱在西路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三百五十兩零八錢五分六釐九毫五絲。遇閏加銀三兩七錢二分八釐六毫。

和平縣

縣前鋪 在縣前

合水鋪   ,永豐鋪   ,楊峒鋪。

黎樹下鋪  ,濁溪鋪   ,石頭塘鋪,黃竹坑鋪 ,以上諸鋪俱在南路。

水車鋪   、岑岡鋪 以上二鋪俱在北路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二百三十七兩五錢三分零一毫六絲九忽。。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