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7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七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七卷目錄

 瓊州府部彙考五

  瓊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七十七卷

瓊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

瓊州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瓊山縣附郭。

瓊州府儒學 :宋慶曆四年立郡城東南,殿堂、御書閣、兩廡、戟門俱備。郡守宋守之建尊儒亭,躬親講授。紹興末,始置校官。淳熙九年,帥守韓璧重修明倫堂,朱文公書扁。慶元間,通守劉漢修崇廟像、祭器、庖廚,增益學費。嘉定二年,帥守趙廈加修。咸淳二年,教授蔣科移建御書閣於講堂北。元至大己酉,副都元帥陳謙亨重建大成殿,增崇舊觀。皇慶壬子,教授陳舜佐範銅造諸祭器,以學錢售買樂器,延樂師教習諸生。至正間,教授金新德繪塑兩廡像。辛卯,學正符元裔補買經史諸書。己亥,陳子瑚等寇城,焚掠學宮,祭器、經籍盡毀。明洪武三年,知府宋希顏重建大成殿、兩廡、櫺星門、戟門、明倫堂、四齋,闢射圃於學之右,扁齋曰「守中」 、「興仁」 、「恆德」 、「育才。」 七年,指揮桑昭以東西營地入學,神廚、祭器、庫舍、饌堂,以次舉造。十五年奉制立臥碑。甲戌,造祭器,學官張伯福、高震監造,陳敬忠制銅爵,節推郭西製藤籩,浙儒陳升製木豆。庚辰,知府王伯貞修造講堂。宣德初,通判吳伯禎等修講堂。丙寅,同知楊啟增置號房。天順壬午,副使鄺彥譽復修。成化初,副使唐彬增置號房。五年,知府蔡浩建書樓於明倫堂後,改建櫺星門。七年,副使凃斐闢造射圃亭。八年,範銅祭器。癸巳,以明倫堂前逼

文廟退立於書樓基上。前置《大方碑》。隸刻「朱子感。」

《興詩》而亭覆之。又立饌堂、房廚、倉庫。八年,學士丘濬於堂後置藏書石室。十三年,知縣蔣琪重建大成殿、兩廡、尊經閣,復遷號房於明倫堂左。二十二年,僉事陳英於學後開劍池,用土築峰奠其後。弘治初,英復以副使來按,重建兩廡、戟門,增號舍數十間。九年,太守張桓重修,延樂師吳應禎教習樂舞。正德初,方守向以學西隙地,增號房四十二間。十六年三月,汪克章修建殿廡、齋衙,補祭器。嘉靖十年,改「大成殿」 為

文廟建敬一亭,石刻《箴文》七通;創「啟聖祠」 於仰止。

祠北。二十四年,知府張子弘重修。己卯,知府唐可封以櫺星門逼近城,乃展城築石門,外砌照牆,以雙龍首守之。門內開鑿泮池,理石為橋,改建大門於左,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又移《三元峰碑》於鴈塔峰上。三十三年,地震,廟堂、齋閣、門廡半傾。三十四年,推官高惟岳重建明倫堂,創文會館於廟右。三十六年,知府倪涷重修廟廡及門垣。三十九年,知府翁如遇去泮池中橋,砌廟左右道。四十二年,推官危純中重建「尊經閣。」 知府謝繼科踵而成之。

皇清康熙六年,分巡學道馬逢皋捐俸重修「殿廡」齋。

衙等處,煥然一新。十年颶風折毀,分巡海南學道王廷伊等捐修,甫幸垂成。至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颶風盡行倒塌,教授朱子虛詳道府議建復。郡學啟聖祠原在廟右,名宦鄉賢祠原在廟左,相沿已久。二十五年,雷瓊道副使程憲、太守佟湘年捐建新祠,遷啟聖祠於明倫堂後,遷鄉賢祠於右。

學田 。「宋慶曆四年,郡守宋守之贍學有田。咸淳三年,帥守梭窗趙侯增給新莊學田。元泰定四年,安撫使張珣請復學田,置冊立碑,刻田畝四至於其上。明洪武三年,以學田併入,有司議存府州縣舊籍儒戶,紆其役,專備修繕。正德十六年三月,汪克章給膳田。嘉靖三十五年,推官徐邦佐給書院後田塘并午籬潭」 橋田二處。內雷虎都潭橋田七坵,今廢。四十一年,同知楊子充給深潭邁遍田共七坵,今廢。隆慶元年,副使陳復升給西黎等處田。

一、坐落瓊山縣,土名「午籬田」 ,七丁,該下苗一頃四十三畝四分,該租銀八錢;內熟三丁,租銀三錢五分;荒四丁,租銀四錢五分。

一、坐落瓊山縣,土名「尼姑田」 二坵,該下苗一十三畝二分八釐一毫,該租銀四錢。

一、坐落郡城東門內九賢祠後菜園田一塊,該下苗一畝,該租銀五錢。兵丁占踞,租銀無納。一、坐落郡城內學後塘一塊,該塘苗一畝五分一釐六毫七絲五忽,該租銀一兩二錢一分三釐四毫。兵丁居住,租銀無納。

一、坐落郡城內學宮左右并後地基一塊,該地苗八畝五分四釐七毫一絲五忽,該租銀六兩八錢三分七釐八毫。兵丁居住,租銀無納。一、坐落郡城內土名「北關」 菜田一塊,該下苗四畝六分四釐,該租銀二兩三錢二分。

一、坐落臨高縣,土名「武大群打南定」 等田一十四丁,該中下苗二頃五十五畝一分六釐六毫,該租銀一兩五錢六分二釐。

一、坐落澄邁縣石樓春坊羅贊等田五十丁零半,該中苗四頃四十畝三分九毫八絲,該租銀一十九兩一錢八分。內三十二丁半,舊租銀一十一兩九錢八分。

皇清康熙十一年,教授朱子虛「開墾一十八丁租銀。」

七兩二錢

以上田地、塘共七十一丁半,二坵四塊,共苗八頃六十七畝八分六釐零八絲,額租銀三十二兩八錢一分三釐二毫;內現熟租銀二十三兩八錢二分五釐三毫,本學徵收解道賑給貧生。尚有荒租銀八兩九錢八分七釐九毫,無納外所社學 清瀾一。

水會社學 明萬曆二十八年,軍門戴燿平黎馬屎立「水會城公署。」 三十一年,撫黎通判吳俸創建。

文廟兩廡「明倫堂。」 設社師、訓黎童。置學田贍之。崇

禎間,以生員鄭飛雄主學,後推吳鉉宰。今廢衛學應襲書館 。明弘治初,副使陳英立於衛治之東,設教讀一人,專訓武弁子弟。

瓊山縣儒學 ,宋置,在海口浦。元至正中,元帥寶德資《海牙》重修。明洪武四年,知縣李思迪遷於郡東北東坡書院。九年,知縣陳概遷於南郊,教諭趙謙重修。於巷口立石坊扁曰「道義之衢。」 學西築考古臺。永樂二年,知縣歐陽旭復大修之。宣德八年,繼修廊廡。正統十二年,同知楊啟加修,市軍民田地,築堤以廣其路。成化初,副使唐彬興修堂齋未就。七年,副使凃棐繼修完,更創饌堂、號舍。弘治十一年,副使陸淵遷於府學之西門池,官舍畢備。正德初,增立號房二十間。嘉靖三十四年,太守張子弘、推官徐凃佐以知縣吳時昭請創。

文廟、於明倫堂西。儀門、兩廡、櫺星門、啟聖祠、俱備。

又以教諭陳湯敬之請,建《敬一箴》亭於明倫堂,及號舍二十間。隆慶庚午,副使陳復升開建東西儀門。萬曆元年,知縣文以進鑿泮池於櫺星門內。癸巳,教諭梁尚通、程士章、何其明以殿堂錯居非制,請分巡道胡桂芳遷殿於明倫堂舊址,改建明倫堂於殿後。泮池、櫺星門一時更新。乙巳,地震,積歲颶風,廟堂盡圮。署縣通判吳捐俸修建。四十三年,巡按王以寧允訓導陳汝言請,建《啟聖》、「《名宦》、鄉賢、《考古》」 四祠,修門池、垣齋。

皇清康熙六年,學道馬逢皋捐俸重建。十一年閏七

月二十三日,颶風傾壞。本年知縣劉源清、教諭余穀會集諸生設法捐修。十四年,知縣茹鉉、教諭余穀請於巡瓊道僉事范養民同修。至十七、十八年連遭颶風,又復傾圮。二十三年,雷瓊道副使程憲、郡守佟湘年等捐資重修。

城南社學 在小南門外洗氏夫人廟左。海口所社學 在所城東社學舊址。

皇清康熙十八年,水師副將王始其事,募道府縣及

各紳衿商民共捐資,邑令茹鉉經營之,有石碑記。計大門三間,上位魁星。講堂三間,中位梓潼帝君。大門外鑿東西月池,植以芙蕖。

珠崖鄉校 :在郡南十九里上那邕都,今廢。惠通鄉校 :在縣東四十里符離村,今廢。城東學 在東門外南濠街。

城南學 在大南門外沙井南。《劉志》作「土城。」 明末兵民雜居。

皇清康熙七年,貢生生員張履吉、陳九德等呈《學詳》。

府鎮勘驗,復舊址,見構書舍訓讀。

城西學 在四牌樓西街。

城北學 :在海口南門外。

南關精舍 在郡城南道義之衢西。明弘治末,鄉士人吳效率建,有記。

石門義學 在瓊山大攝都。明成化間,貢生吳旦率建置田,為供學之費。

敦仁義學 在縣西,給事許子偉率建。後一間林有鶚建,以學行,郡廩生馮生虞為師。

東坡書院 在府城北。以東坡昌化安置時,嘗寓此,有雙泉遺跡。後北歸,鄉人思之,因建肖像以祀之。中外有錦衣堂、泂酌、臨清、濯纓等亭。元設山長,藉儒生為藏修之地。有贍學田租七十石,翰林趙孟頫書扁。明天順間,遷建小西門外街。成化四年,知府蔡浩復遷於府治東。十二年,知府蔣琪重修。亦呼「東坡祠。」

桐墩書院 在縣東五里。明正統間,貢生陳文徽建。

同文書院 在郡治西。明成化九年,副使《凃棐》創建,今為參將府。

奇甸書院 :在郡治西北隅。丘文莊建,今為「景賢祠。」

西洲書院 在郡城東一里許。明正德間,主事唐胄建,今廢。

崇文書院 在郡治東舊城隍廟基。明嘉靖三十二年副使陳茂義建,祠「督府蔡經,尋改為書院後圮。萬曆四十四年造軍器局於址之左。」 石湖書院 在博崖都西湖上。明嘉靖間參政鄭廷鵠建。

粟泉書院 在金粟泉上。明萬曆乙卯年,郡守謝繼科創書舍十間,講堂一座。買胡大勳田一莊,價銀三十兩,撥許大沒官田一莊、侯可贊田三坵,為諸生肄業會課之資。

學田 「馬坡那賓田一坵,稅三畝五分九釐七毫五絲,租銀一錢五分。」 明嘉靖十三年,訓導符山李一夔置,久廢。

書院後菜田一十三坵

塘一口,共稅五畝六分,租銀二兩八錢。明嘉靖三十五年,推官徐凃佐知縣吳時昭給。遞年解納學道,賑給貧生。

烈倉離等田,共一十四坵,除納銀差外,租銀三兩。明嘉靖三十六年置,久廢。

烈樓大來都田四坵,一丁稅二十畝四釐。每年租銀一兩。明嘉靖三十六年置。今存九錢,遞年解納學道,賑給貧生。

平坡市田一所,先被張一元侵沒。明嘉靖三十六年,本縣查出歸學,租銀十兩,後減作五兩,久廢。

坐落澄邁西黎、羅贊等田,四丁半,稅三十六畝六分四毫一絲六忽一纖。每年租銀一兩五錢。明隆慶元年,副使陳復升給,遞年解納學道,賑給貧生。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六月,颶風霪雨,水沖埋陷丈勘。

苗米該二十畝三分二釐,租銀八錢三分二釐;坡寨田六。丁稅五十三畝,每年租銀三兩。明萬曆四十三年,陳門王氏輸,久廢。

坐落臨高縣南定大群,大田,一十丁稅一頃六十六畝四分五釐四毫四絲一忽七微,租銀一兩二錢六分,遞年解納學道,賑給貧生。

《南立》田,二丁半,稅三十一畝八釐八毫七絲五忽,租銀一兩二錢,遞年解納學道,賑給貧生。南昌田,一丁稅二十畝九釐一毫九絲六忽六微,租銀三錢,係新墾。

榕木田,二十四丁,稅三頃四十六畝四分九釐八毫三絲九忽九微二纖,租銀四兩八錢四分,久廢。按《縣志》,「榕木田原三十四丁畝稅。明崇禎十三年以前,有生員朱日耀承管,案牘可稽。」 至十二年,因按院李臨瓊,有府學貢生張其美告乞承養。老後朱象源只承管二十四丁,值黎岐猖獗,田並荒廢,無人承管。其美養男子善。遂乘變而盜賣於王《鴻烈》。至

皇清康熙二十年,教諭盧啟運、訓導黎暉吉奉《部文》

查墾學田,乃著朱象源親往勘查,始知張子善與王儀才、王鴻烈盜買賣矣。事出不平,瓊山縣通學生員聯名公呈,道府訊審,斷復原田三十四丁,經詳提學陳于有案。承管生員朱象源等經告「另立學樁,在定安縣南閭一都四甲內開墾,尚未成效。」

南立田 七丁半,稅九十三畝二分六釐六毫二絲五忽,租銀三兩六錢。久廢。

外州縣

澄邁縣儒學 宋立,在縣之東。咸淳乙丑,將領李才卿重修。元皇慶間,知縣牛某恢基重建。明洪武三年,知縣劉時敏創建殿廡、櫺星、戟門、明倫堂、東、西齋。永樂間,知縣孫秉彝重建饌堂、神庫、廚房。訓導謝秉初築垣。正統八年,知縣黎獻重建。

文廟。景泰元年,縣丞魏春重建明倫堂兩齋。天順

間,知縣余常重建兩廡、櫺星、戟門。主簿伍細佐重建饌堂、號房。成化十一年,副使涂棐以學址

考證

太高,酌取官銀三百餘兩,命縣丞陸祐改建。未幾,知縣周泰至,創建殿廡、明倫堂、戟門、射圃,以石建櫺星門,增修祭器。弘治癸丑,副使陳英以新址不利,科目措銀一百五十兩,命知縣吳濟復遷舊址,未就。至辛酉遷今地,改置堂殿齋廡。正德二年知縣盧暉重建號房等。嘉靖三年知縣潘仕卿、教諭張汝秀等改置

文廟兩廡戟門。丙午,知縣秦志道易民居,購地廣

闢殿堂嘉靖三十二年,市學東地,移建學門。隆慶戊辰,改建明倫堂於殿後。萬曆十年,知縣俞效龍以學門狹隘,開建三間,重修殿廡齋祠。十七年己丑,豎石欄杆於照壁之兩旁。辛丑,修建兩廡戟門,石砌泮池左右街。乙巳,地震,傾圮殆盡。四十年,知縣曾拱璧重修。

皇清順治十年,颶風大作,廟傾塌,知縣王學典等捐。

募重修大殿、明倫堂。十四年繼修廟廡、門祠未完。康熙十年知縣丁斗柄捐修甫就。十一年颶風摧拆,明倫堂為平地。尚俟議復修葺。

社學 十九所俱明成化間知縣周泰建,久廢。義方塾 在那社都曾惟唯建。

秀峰義學 在倘驛都。成化初,舉人李金率建。天池書院 在東門外。明嘉靖丙午知縣秦志道立,辛亥知縣許應龍重修。今廢。

秀峰書院 在倘驛都。明成化元年,舉人李金建,久廢。

「學田 。宋寶祐間,主簿紀應炎塞海為學田。咸淳乙丑,將領李才卿增置學田。元天曆間,僉事呂統給田增贍學糧。明嘉靖二年,知縣許應龍給新安廢祠田為學田,民苗三畝八分,久廢。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周士昌給那蓬都陳氏田:中則苗五畝六毫五絲七忽,下則苗一十畝一分五毫。每年除穀二石九斗納糧外」 ,該六石四斗入學,久已荒廢。

皇清康熙二年,教諭郭球查出萬曆四十年知縣曾

拱璧捐銀一百兩,增買王家泰、吳聖錫、那紅、昌橫等田地,共二十丁,明末盡荒。

皇清順治十八年招佃開墾,每年除分佃外,該米一。

百四十五石入學

定安縣儒學 元始立,附縣在南資都南堅峒。天曆二年隨縣遷瓊牙鄉,改南建州學,附於州之東南一里許。明洪武二年,復隨州降,改為縣學。知縣吳志善創建,茅覆粗備。永樂三年,知縣吳定實重建殿廡、櫺星、戟門、明倫、會饌二堂、兩齋、廚庫、泮池。宣德三年,知縣白尚忠重修。六年,始塑十哲像。正統八年,知縣蕭應韶建明倫堂,縣丞鍾政建號房。天順間,知縣張寬重修。成化八年,知縣勾永昇以副使涂棐命增大殿堂諸制。十六年,知縣傅霖重修廟學、射圃。萬曆十六年,知縣黎可耘重修明倫堂。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楊天授重建。

聖殿,又同訓導楊天培捐俸重建「啟聖祠」 及「明倫」

堂。名宦祠舊在學前啟聖祠左,日久圯壞。康熙二年,知縣王昌嗣建戟門右。二十五年,知縣張文豹補葺。鄉賢祠舊建改遷與「名宦」 同,康熙二十五年補葺。

尚友書院 在南門內。尚書王弘誨建。前堂五間,後堂三間,大門照壁及東西號房各十間,內廚各三間,在儒學左。萬曆癸巳,鄉宦王弘誨捐銀三百兩,將學射圃地建,今圮。

東鄉社學 在分司東

西鄉社學 在縣鋪前

南鄉社學 三學俱明成化年間立,今俱廢。「學地 二段,自櫺星門外直至南門裡城腳,二十五丈九尺。上橫自甘家牆抵東胡家地,二十丈四尺。中橫自甘家牆抵東胡家地,二十丈四尺。下橫西自甘家地抵胡家地,一十七丈二尺。」 文昌縣儒學 ,宋立,附縣治。在何恭都之潭步地。元至順壬申隨縣遷北山都,建於縣右。明洪武三年建,八年徙於縣左。殿廡、齋堂、櫺星、戟門、大門、射圃、廚庫俱備。十五年增建神廚庫。宣德二年,增廣殿廡。十年,僉事龔璲重建明倫堂。正統七年,提學僉事彭琉增建號房。成化八年,副使涂棐命知縣宋經遷於廟之右,而以舊堂為饌堂,兩齋為號舍。十年,教諭王琳補造祭器,訓導嚴猷立櫺星石門。十六年,知縣翁輝新祭器。十九年,通判丘瑞於泮池建亭,知縣鄭宏易廊廡以石柱。弘治初重修。嘉靖九年再修。三十三年,教諭施模請修殿廡、齋舍、門屏,建號房三十間。四十年,修櫺星、泮池,築整門內道路。萬曆六年,修東廡兩齋。七年,知縣羅鶚重修。十年重建戟門。十八年,重修東廡櫺星門。十九年,改修泮。

池垣門甬道未就,次年教諭李遇春踵而成之。三十三年,地震,盡圮。三十四年,重建廡堂齋舍。四十五年,知縣葉可行、教諭馮文燫捐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颶風盡毀學垣,訓導梁宸棟募修。

未就,吳廷縉捐俸鳩工未竣。康熙七年,知縣沈彲捐俸督修。補祭器,肅祭儀,酌祭品,廟祀一新社學 。明成化甲午年,副使涂棐令各州縣建社學百七十有九。文邑立七區,徵近學墟市雜稅,充社師束脩之資。今無一存。

王陽書院 在城北鎮恬山之麓。明萬曆乙未,知縣賀沚立。按《縣志》:「因許給諫子偉遍創義學,乃與邑紳曾應期、林有鶚昆季,建學寘田。後圮于地震,有鶚、有鳴,復造文昌閣、崇正樓、體仁堂、文在茲坊,濬滌德池而搆橋焉。又捐田助祭修理。鼎革之後,瓦礫榛莽,先儒祀於別所。」

皇清康熙七年,邑令沈彲捐俸倡復賀汪、周三令祠。

附焉

學宮「濟貧」 田 在北山都,耕佃收粒,備賑貧生輸差在內。原價四十兩,每價十兩,議租一兩,每官銀一兩,支租銀一兩二錢輸納。

書院祭祀修理田 四處:一在書院前,一在分司前,一在北山坑,一在大潭村。

店鋪一座 在縣前。共價一百十兩五錢,每年收租供春秋二祭,并逐時修理,輸差在內。書院科舉田 在上瑤村。價銀七十兩五錢,每年租銀七兩五錢,每科積租共二十二兩五錢,輸差在內。

書院濟荒田 在蔡村。價銀三十兩。每年租銀二兩八錢,輸差在內。

會同縣儒學 。元至元二十「八年,附縣治,立於平定鄉。皇慶元年,隨縣遷端趙郡。明洪武三年,署縣縣丞李霖始立於縣東。二十七年,知縣熊彥信鼎建殿堂、兩齋。永樂元年,典史徐廷玉重建堂、齋、廚庫、外門。正統七年,提學彭琉以狹隘徙建舊址之西。十一年,典史饒世高鑿泮池,添立會饌堂。」 成化二年,知縣李秉綖重修。八年,知縣陳釗以副使涂棐命,改建「明倫堂於齋東,立射圃。」 二十年,教諭丘定請造祭器。二十二年,僉事陳英命署縣主簿曹冕改向建正殿、兩廡、戟門,遷明倫堂于殿後少西,建兩齋、儀門、外門。弘治元年,典史曾暹置石柱為櫺星門,鑿泮池於門外。十二年,知縣陳策重修。十七年,署縣丞王錫、訓導王爵加葺。嘉靖七年,知縣劉源遷明倫堂兩齋於舊址之西,建「啟聖祠」 、「敬一亭。」 二十二年,知縣曾廷梅重修。三十年,知縣陳儒建講堂。萬曆七年,颶風毀壞。十五年,知縣徐應麟以巡道易可久,命遷於分司,市地易基,創「廟廡、堂齋。」 十八年,提學孫秉陽命知縣王密建。

社學 五處明成化間立。

應台書院 在舊學地址。萬曆癸丑,知縣葉中聲建,傾廢多年。

皇清因故址,建屋一間。

學田 :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盧章送沒官銀五十兩,教諭池起鳳捐俸二十兩,共置溝尾、塔邊、墩後龍俊洋、塘心荻魯田七坵,租銀五兩八錢五分。

皇清順治九年,報荒。十二年教諭鄭熙運墾,復原額。

糧租遞年解,道賬給貧生。

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虞脫穎給沒官田背峒三角二坵,租銀三錢五分。

皇清順治九年報荒,康熙六年,訓導梁英裘招佃墾。

復「租銀解道,賑給貧生。」

崇禎年間,生員王象陽捐《木櫳》等田四十五畝七分二釐,租銀三兩二錢。

皇清順治九年報荒,康熙六年,訓導梁英裘招佃墾。

復二十四畝五分四釐四毫七絲,照額折熟租銀解道賑給貧生。尚荒二十一畝一分七釐五毫三絲無徵。

順治十年,生員馮如京捐嶺仔加苪田十四丁,充本學饌膳,經教諭鄭熙運詳縣申道,批明在案。除納糧五兩六錢外,該租銀一十八兩。稅載《葉盧池戶》。

樂會縣儒學 。「宋附縣治于會同縣之泗村都。元至元二十四年,邑治徙於太平都之調懶。三十一年,徙萬泉渡北,再遷渡南。學治無稽。延祐三年,海北廉訪司照磨范槨始建廟學於邑治之東。天曆元年,教諭蔡慶存請于縣尹郭德賢重葺。至正四年,主簿莊《益考》。九年,知縣白璧屢嘗新之。明洪武三年,知縣王思恭」 重建。永樂六年,知縣諸葛平重建殿、廡、堂、齋、戟門、櫺星門、廚庫、射圃。正統四年,知縣莫卿改建明倫堂於大

成殿、東齋門、饌堂、號房諸制一新。遷射圃於萬泉河沙洲,建尊經閣。成化八年,知縣何耕以副使涂棐命,增擴之。弘治初,改建殿廡、堂齋。嘉靖五年,知縣韋邦相修兩廡堂齋。二十六年,署知縣事徐琢改建啟聖祠於學大門東。四十年,知縣鄭雲鵬重修明倫堂。萬曆三年,署縣通判重修。三十三年,知縣沈孚重建敬一亭於明倫堂東。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林子蘭同訓導邵岑「集紳衿捐。」

建「明倫堂」 及儀門後衙。十一年八月,颶風傾壞廟廡各祠及「明倫堂」 ,訓導曾士珍補葺。

社學 五處明成化間立。

《邁湯義學 》在上大鄉。王鴻序等建,延學行廩生馮生虞以訓子弟。

學田 按《縣志》:一莊二十二坵,秧地二坵,連圍丈米六斗六升。原主馬文超因告爭,願輸入官。萬曆十一年,署縣訓導左登中准發學,坐落下北偏鄉龍塘地方。

清塘田 按《縣志》:「新寨、清塘、加坡等田七坵,秧地一坵,丈米三斗五升。」 因歐中定等告爭,萬曆十六年,知縣林棟申准發學,坐落上下鄉清塘地方。

莫村田地 按《縣志》田二十二坵,該苗五十四畝六分三釐一毫,秋糧米六斗九升七合九勺二抄。

臨高縣儒學 。宋立,隨縣遷。元因之,火於寇。明洪武三年,知縣王續於舊址創建殿廡、櫺星、戟門、明倫堂、兩齋、饌堂、大門、神廚、庫房、射圃。永樂三年,知縣朱原律重修。十二年,知縣陳蒙、教諭郭邦寧重修。殿前砌石為臺,障以石欄。宣德間,主簿陳觀易櫺星門以石柱,曾洪重修兩廡。天順二年,颶風壞兩齋,損堂殿。知縣楊護重修,訓導林敦募建兩齋,號房十二間。成化二年,知縣梁儉以學東射圃通街,遷於太平橋東,建「觀德亭。」 八年,知縣甘素以副使涂棐委重修。正德四年,知縣梁高新明倫堂及衙宇一所。嘉靖八年,教諭楊際時重建。

文廟兩廡、戟門兩齋。二十四年,知縣陸湯臣改建。

櫺星門於泮池內,遷儒學門於櫺星門右。三十二年,知縣陳址修兩廡殿宇,重修庫房於廟右,遷敬一亭於明倫堂後。四十五年,署縣通判楊表增於泮池上立「騰蛟坊。」 萬曆十二年,知縣陳節遷櫺星門於泮池外。十三年,署縣訓導林立遷儒學門於櫺星門左,建儀門於廟東。乙巳,地震,廟堂齋舍盡圮。三十二年,訓導芮獻可會同諸生捐資開泮池,葺牆垣。四十二年,紳衿募建廟殿、啟聖祠;訓導汪梗捐資改建廟殿及廊廡齋舍,創問業公署。鄉紳劉珍捐資修明倫堂。崇禎八年,重修兩廡及櫺星門。九年,重建儒學門於戟門左,砌石至儀門。十一年,署縣林大志、教諭蕭俊文重修泮池,砌石橋。

皇清順治十三年,教諭陳天錫修「明倫堂」并圍牆十。

八年,知縣蔡嘉禎、教諭黃銑、訓導何嶠,重建啟聖祠於明倫堂後及黌門、兩廡,并建「萬仞宮牆、石牌坊。」 康熙六年,重修廟殿、兩廡及啟聖祠,櫺星門、黌門、儒學門、儀門及內外牆垣,創建齋衙。捐買學前鋪地,拆建照壁,立禮門、義路坊,改街道於照壁外。十一年閏七月,颶風大作,廟及兩廡,黌門、學門、儀門、禮門、義路坊、齋衙等處垣牆板扇半壞。知縣陳垂、訓導陸高古捐俸倡募,見在鳩工重修。

澹菴書院 在西關外。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陸湯臣建,祀宋胡銓。後附知縣陳祉,名「二賢祠」 ,置田為修葺之資,立碑堂右。後為豪右所侵,院圯。

通明書院 ,在城隍廟左。明崇禎十三年,通邑士民建,祀胡宗瑜;後遷胡銓、陳祉入祀。扁曰「先後一揆。」

皇清順治十三年,署縣陳蕃廢神像改為「分司。」

四賢祠 順治十八年,知縣蔡嘉禎建於學右,遷胡宗瑜石亭,安奉胡銓,以陳祉、柯重光、宗瑜陪祀。康熙七年,知縣陳垂、訓導陸高古集諸生會議於春祭,仍以胡宗瑜同祀,故名「四賢祠。」 社學 一十一處。明成化間立。

儋州學 。宋立,在城之東。紹興二十一年,知軍陳適徙於城東南隅。紹熙二年,知縣葉元璘徙於城之南。元大德九年,遷於城東舊址。至大己酉,軍判任大忠重建明倫堂。明洪武三年,知州田章建殿堂、齋廡、櫺星、戟門、饌堂、廚庫、泮池、射圃。十四年,學正王麟、彭邇繼新大成殿。永樂十一年,知州陳敏、學正鄭濟又重修之。正統十年

知州周鐸、州同陳應重修明倫堂。成化九年,知州羅傑以副使涂棐命,「修殿宇、神廚、饌堂,增號房十五間,銅爵三十二事。」 弘治二年,知州鍾英遷於城西外,廢宜倫縣舊址。正德七年,知州陳衮遷於城內東南隅,創殿堂未完,推官蔣纓繼修,始大備。嘉靖九年,知州蔣弘魯建啟聖祠,修號房十六間。三十三年,知州潘時宜重修堂、廡、廚齋。萬曆三十七年,訓導葉若琬建斗拱、泮池。四十三年,知州曾邦泰遷建於舊宜倫學址。殿堂、齋廡、櫺星、戟門、泮池、啟聖諸祠。

社學 十八處明成化間立。

外所社學 二處

《零春書館 》在零春都。宋王霄建。

義齋書舍 在天堂都。明洪武間,國子學正曾寶建,買田五十畝,今俱廢。

《天堂書屋 》在天堂都,今廢。

「湖山書舍 」 在城東,今廢。

許氏義學 在城外東南隅。萬曆間,給事許子偉刱建。置土名「校椅」 、月牙田、義學前坎腳田、追牙等田各一處。

昌化縣儒學 ,宋立於「舊縣治之東。元至元二十一年,署縣呂舉遷廟於故基之東。元貞元年,知縣夏雋、教諭張天翼等,興立學門,定祭器。大德元年,創明倫堂。至元九年,知縣黃半山遷於縣治西南。明洪武三年,知縣董俊仍建。十九年,知縣范朗重建大成殿。二十年,知縣沈源建明倫堂,立二齋。正統十年,知縣周振」 以憲副賀泰奏請,遷縣於城南。成化十四年,典史周斌遷建於縣東。正德七年,知州陳衮建大成殿,知縣殷鐸重修明倫堂。十二年,知縣藍敏、訓導馮鉞重建戟門、兩廡、櫺星大門、齋房。嘉靖十年,知縣王臣建「《敬一》箴亭。」 二十九年,憲副朱道瀾重建殿、廡、門齋。訓導黃鵬造祭器神位,起蓋捲篷。萬曆二十三年,知縣伍心臣以教諭張大光請,改建明倫堂於廟西,以舊堂為後衙。天啟三年,知縣王可宗重修廟殿及兩廡戟門。崇禎十一年,知縣林大志、教諭陳學鏘捐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修葺兩廡及「啟聖祠。」康熙六年,知

縣嚴于屏捐修學殿及櫺星門,并建明倫堂、儒學門於殿右,蓋復廟門。

社學 二處明成化間立。

外所社學 二處

學田 明嘉靖二十九年,訓導黃鵬置。

萬州儒學 。宋在舊城治西,以寇燬,遷城外東北。元大德丁酉,同知徐應重建,殿堂、門垣俱備。延祐三年,同知董毅鑄銅祭器,繪兩廡從祀像,築登雲橋,引溪水為泮池。泰定元年,知軍楊漢傑建樓貯經史。至順三年,寇火群書。至元三年,判官張光大重修,知軍孫實重建大成殿。至正七年修。十二年,土寇犯城,圖書祭器被掠。二十六年,鄧酋縱民拆廟,學遂殘毀。明洪武三年,判官陸萬寧等捐建殿廡、堂齋。六年,同知劉以敬、七年,知州戴彥則又次第新之。創饌堂、學門、神廚、庫房,闢圃於學之北。成化八年,副使凃棐以湫隘遷於廢萬寧學基。弘治五年,知州李恭重修。正德元年復葺,置祭器。九年,知州余忠重修,建儒林坊於學門外。隆慶六年,海寇侵,颶風傾圮。萬曆二年,州守王一岳遷城內州治之左,建廟堂、門廡諸制。三十三年,知州茅一桂重遷州西,建廟廡、堂齋、祠閣。崇禎二年,署印司理朱繼芳議遷城外舊學址,知州顧斌、訓導高任重建廟廡、堂齋。

皇清順治十一年,創建。

文廟,康熙六年,學正屈騶倡捐創建兩廡,戟門八。

年,創建「啟聖祠」 、「明倫堂」 ,周圍垣牆俱備。

社學 六處明成化間立。

外所社學 一處

萬安書院 「在州治東。」

學田 宋贍學有田。元天曆二年清復學田共一百八十六畝,今荒。

小檳榔園三所 ,現荒二所。以上每年報租三兩。

按《州志》:「一學前田,官民苗一十九畝七分一釐八毫八絲九忽。買平可觀田,價銀二十二兩。一土名祿保扶田,官民苗九畝五分。買鄭國俊田,價銀一十三兩五錢。」

一、土名鬱尾田,官民苗一十二畝二分,買楊克實田,價銀一十一兩。

一、土名「嚮土田官民苗」 四十七畝小檳榔園一所,買張爾綱業價銀一十六兩,先署印同知楊論捐俸十兩,鄉官那天章捐銀七十兩,共買土:

名「多猛」 田園一宗給學。後因園傷敗,共議令原業主余士弘減價一十五兩贖回,以其銀另買上四頃田給學,以濟貧生。

一、土名「多猛踢」 ,容田兩宗,共官民苗三十一畝五分;小檳榔園一所,係童生廖捷捐送入學。一土名「謝來」 ,田六頃,共官民苗七十五畝一分四釐九毫。小檳榔園二所,係生員左宜妻王氏捐送入學。

學前塘一口 ,長三十丈四尺。東西各五丈六尺。

啟聖塘一口 ,在州城東北一里。此塘舊為民居所侵,王一岳審明還學。

陵水縣儒學 。「宋立,附縣治。元縣屢遷,學亦隨之。明洪武三年,署縣丞湯良弼于港門創建正殿,堂、齋、門垣俱備。景泰五年,知州王鐸重建。正統五年,知府程瑩疏請隨縣遷於南山千戶所城東。成化八年,副使凃棐建殿廡、櫺星、戟門、內齋、饌堂、號房、外門諸制。弘治八年,毀於黎寇。嘉靖三十七年,知縣安欽遷於桃油」 ,建殿廡、櫺星門、堂齋、啟聖祠諸制。萬曆三年,知縣譚汝讓以副使陳復升命遷於城中鎮撫司之舊址。社學 二處,明成化間立。

崖州儒學 。宋立,在城外東南。郡倅慕容居中移城北,後郡守莫豫復故。淳熙十四年,郡守周請幫助識別此字。重修。淳祐五年,郡守毛奎移於郡城西南。元大德間,學正齊孟堅鑄銅爵。泰定三年,學正陳世卿、郡倅王起復移於城東。至正五年,同知羅伯顏移於城西,後復徙於城外西南隅。明洪武三年,判官金德仍舊址開設。九年,知州劉斌重建射圃。二十六年,同知顧言建明倫堂。永樂九年,學正王禮募建三齋。宣德五年,知州侯禮、學正賈魯重修。正統十一年,知州歐進、學正鍾瓊遷學門於東,建號房。天順五年,知州王鐸、學正許端惠復建學門於西南。成化七年,副使凃棐命知州徐琦重修殿廡、堂齋、櫺星、戟門、藏書及祭器二庫并射圃。弘治二年,副使陳英命知州林鐸遷州治東。正德十年,知州徐潭重建櫺星門。嘉靖間,知州葉應時改建。

文廟「明倫堂向萬曆七年,知州張永昌移退黌門。」

建「進賢門」 、「敬一亭」 、「啟聖祠。」 四十一年,巡道姚履素允通學諸生請,遷縣西潮源驛地。

皇清崖州學原在東關外,兵燹以後,無存尺寸。康熙

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學正朱子虛從闔州貢生陳師奭等、生員吳煥伯等聯呈,移牒知州李應謙,申詳道府,允行遷今學於南門外西南隅,宋元舊址創建。

文廟東西兩廡:戟門、泮池、黌門、啟聖祠、名宦、鄉賢。

二祠學遷於南門外西南隅。

社學 一十六處。明成化間立。

外所社學 二處

學田 ,元天曆二年清復。

感恩縣儒學 。「宋立於縣治之左。元因之。明洪武三年,知縣黃忠信仍舊址建。十八年,縣丞楊幹以地狹,移於縣治東北,建殿堂、兩齋。」 永樂間,知縣郭緒重修。景泰元年,訓導王川等募修。成化五年,知縣莫宣「修兩廡、櫺星大門。九年,復建明倫堂、兩齋、射圃。弘治十四年,黎賊燒燬,徙於縣南城外,修葺未備。」 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宋景和遷建。

文廟於縣東。三十八年,知縣陳誼建啟聖祠於明

倫堂後

社學 三處明成化間立,今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