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8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卷 |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卷目錄
羅定州部彙考一
羅定州建置沿革考
羅定州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羅定州星野考
羅定州山川考〈水利附〉
羅定州城池考
羅定州關梁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八十五卷
羅定州部彙考一
[编辑]羅定州建置沿革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本州
舊瀧水縣。按《明一統志》,「春秋為百粵地。秦併百粵,為南海郡地,領縣十八,其屬有開陽縣,即今開陽鄉是也。漢元鼎六年,伏波將軍平南越,分越地為七郡,曰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其時隸治,屬蒼梧三國。吳黃武五年,割交州蒼梧屬廣州,領縣,設官仍漢。晉穆帝五年,分蒼梧地立晉康郡,領縣十四,今」 之德慶是。其屬仍隸蒼梧,尋分端溪地置龍鄉縣,即瀧水舊名,今治縣制始於此。未幾,尋改平原縣,置平原郡以統之,屬廣州。南宋、南齊仍之。梁天監五年秋七月,分廣州置桂州,廣分東西,實始於此。六年,兼置瀧州,廢平原郡,析平原縣為瀧水、開陽,《正義》而隸於瀧州。隋文帝開皇七年,設端州、信安郡,併設瀧州,以瀧水縣隸之。其瀧水、開陽、《正義》俱仍梁設。大業六年春二月,廢瀧州為永熙郡,併開陽、《正義》入瀧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熙郡為竇州,分瀧水地置正義、懷德為三縣以隸之,尋併《正義》於懷德。太宗元年,又併懷德入瀧水。瀧水即今治,隸竇州。六年,改竇州為南建州,仍統二縣。八年,改南建州為藥州,俱轄瀧水。十八年,廢藥州,復瀧州,以安南、永寧屬瀧州。元宗天寶元年,改瀧州為開陽郡。肅宗乾元元年,改開陽郡為瀧州。五代仍唐制。宋太祖開寶五年,設康州,隸於廣南東路,廢瀧州,而以瀧水縣隸康州。紹興元年,廢廣南東路,陞康州為德慶府。七年,以瀧水隸德慶府。十四年,「敕德慶府為永慶軍節度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廣南東路為廣西道,改永慶軍節度使為德慶路總管府,瀧水仍舊屬。至元二十九年,改廣西道,轉隸廣東道,改德慶等州為路。明洪武元年,改德慶路為德慶府,轄瀧水。洪武九年,改德慶府為德慶州,統於肇慶府。萬曆五年,征平猺獞,乃陞縣為州,曰羅定,直隸布政司。割德慶州晉康都、高要縣、楊柳、都騎、思勞、思辨四都,芙蓉一圖、芙蓉二圖、井,瀧水所屬,設東安縣南鄉、富霖二所。又割德慶州都城鄉、封川縣、都洛鄉并瀧水所屬,設西寧縣及函口、封門二所。
東安縣
本唐宋郡邑,開陽、正誼潛藩境土。元季,州人李質守德慶、封川二郡。明洪武九年,質歸附,改路為府。後革府為州,蓋瀧水隸焉,即羅旁也。其地萬山層疊,箐林重密,而中多沃壤。正統間,猺賊蟠據為窠穴,流浪亡命,又從而羽翼之,剽刦四出,州里幾虛。萬曆四年,總督凌雲翼再疏請題「大征。」 既得旨,徵兵遴帥,合兩廣十萬之師,十道並進,直搗其穴而咸劉之椎破諸峒五百六十有四,俘斬四萬三千有奇。地方底寧,田土悉復。巳條約善後。陞瀧水為羅定州,直隸布政司,設兵備道駐劄州城,為之彈壓。東西二山各置一縣二所。東山城、麒麟石城,成定縣名為「東安。」 剖符設官,召民承田立籍。合德慶州高要、新興二縣割附田糧及恢復田地陞科,共編戶十六里,以南鄉、富霖二所隸焉。
西寧縣
古百粵地,至秦始通,而尉佗王者五世。漢元鼎中,南粵平,立南海等郡,屬交州,治蒼梧。建安中,徙治南海。羅旁隸德慶,即南海郡地。元末,土人李質守德慶路。明洪武元年,李質歸附,改路為府。九年,改府為州瀧水,其屬縣羅旁隸焉。羅旁踞東南山海間,東西二山相距,諸猺盤窟其中。自開闢以來,未有闖其藩者。明「初甫能定之」 ,率用羈縻彈壓,迄不能蕩平。嘉靖末,諸猺與浪賊雄踞兩山,轉相寇掠。萬曆三年,總督殷正茂始請大征,會入為大司農,凌雲翼繼之,乃部署十道師,八路并進,克木彝山,椎破諸巖峒五百六十有四,俘斬若干,拓地數百里。乃改升瀧水縣為羅定州,設兵備道駐州,分置東西兩縣,各設兵將駐防。西為西寧縣治,召民承田,立籍合德。
慶信宜割附田糧及恢復陞科田地,共編戶二十里。後增立「興寧都一里」 ,共二十一里。
羅定州疆域考 州志
[编辑]羅定州疆域圖
本州
東至陽春縣雲浮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廣西岑溪縣都扶山界,二百里。
南至高州府茂名縣《六濠》「《馬櫃》山」 界,三百里。北至封川縣「都洛」 界,二百里。
東北至高要縣,四百里。
西北至封川縣,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高州府信宜縣界四里。
東南至陽春縣雞骨嶺,三百五十里。
至
京師七千八百六十里
東西廣三百五十里,南北袤三百三十里。《東安縣》:
東至高要縣羅鼓村六十里。
東南至新興縣《古猿逕》六十里。
東北至德慶州北岸地界六十里。
西至羅定州范包營,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寧縣連灘巡司河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陽春縣地方青山村,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新興區村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德慶州,地方五十里。
至
京師七千五百五十里
東西廣三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西寧縣》:
東至東安縣南江口北岸,界六十里。
西至廣西蒼梧縣界一百二十里,岑溪縣界二百里。
南至羅定州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德慶州北岸,界三十里。
續奉文改闊新路,自舊封門起,經夜護函口,抵懷鄉巡司,止百八十餘里。
又自縣治起,經下城峒、逍遙扺、連灘止,一百餘里。自縣治陸路十五里至羅旁,順江流東下,二百四十里達肇慶府,又二百六十里達省會。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五百五十里。
形勝附
[编辑]本州
州治包羅萬山,宅幽負險。天馬屹於前,龍腦伏於後,鳳凰西苞,龍龕東秀,蓋大江之南。山長谷深,灘高水峻,羅定為最焉。
東安縣
縣治當新興、陽春、高要、德慶之間,據嶺海上游,南瀠新興,北枕羅定,東襟長江之勝,西扼天堂之衝。語形勝者,當不讓他邦。
西寧縣
縣治峰巒環護,前聳筆架,後屏玉枕。東有文德,西有武功,二山對峙,又有兩水夾流,以達大江。華表砥柱,以捍水口。雖融結小巧,而形勝亦可觀焉。
羅定州星野考 州志
[编辑]州總
《禹貢》揚州之南境實兼荊州諸家分野之說或
[编辑]屬斗牛女。按班固志,牛屬吳,牽牛、婺女屬越。《春秋元命苞》:「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 《帝王世紀》:斗十一席,至婺七度。日星紀之次,於辰為丑,於律為黃鍾。《周禮鄭元志》:星紀,吳越也。蔡邕云:「星紀斗六度,終婺女二度,大雪,冬至居之,越分也。」 《星經》:「牽牛六星,次三星,主南越。」 又云:「熒惑主衡山荊揚交州。」 《史記》:粵地,牽牛、婺「女,在今之蒼梧。」 《廣雅》:「徐揚屬權。」 《宋志》:「三台六星近文昌,三星曰上台,為司命;下一星主荊揚」 《明一統輿圖志》:「蒼梧地域屬荊。」 天文次牛女羅,舊屬蒼梧地。以仰儀法推之,則星紀北懸之,而吳越南應之。其光所燭處,是為星紀。則於辰為丑,於律為黃鍾,於五星為熒惑,於北斗為權,於三台為司命下星明矣,占候星尚有考焉。
羅定州山川考 州志
[编辑]本州
雙龍山 在州南十里四都雙龍村。週五十里,高一丈有奇,兩岡對峙,狀若雙龍,上有三石如笏,石傍有泉。
天馬山 在州西南二十里。
石牛山 與天馬相對,石狀如牛。相傳:昔有僊人曾於山上奕碁,今仙跡隱隱尚存。上有一廟,神甚靈,凡遇歲旱,官吏虔誠率紳衿里老登山拜禱,時雨立降。此事每經應驗。其廟年久荒蕪,康熙元年,鄉民重修。
龍腦山 在州北十里。勢盤旋若迴龍,乃本州之「護龍」 也。
鳳凰山 在州治西。四山特出,狀若飛翔。徑山 在州南六十里逕口村。群峰並列,橫亙州治之南。中有一逕,通開陽、順仁二鄉,故名。石嶺山 在州治東南開陽鄉。其山皆石,高峻莫匹,一望數百里,為眾山之祖。山腰有池,廣四畝許,水極清潔,深不可測。
石人山 在州南八十里。平岡漫陂,上有二石,儼若人形。
思駕山 在州東南七十里。跨官陂、浪溝諸山。產竹木藤漆諸貨。
花樓頂山 :在思駕山南。
雲霽山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二都鄉。週一百里,高二百餘丈,為諸山最,四時常有雲滃其上,下面有泉,名「雲沙。」
雙輪山 在順仁鄉。兩山對峙,若車輪。
龍龕巖 在州東北五十餘里五都地方,危壁秀麗,中有岩闊二丈餘,深二丈,高半之,石上有龍印、三寶、諸佛三十像,有石筍百餘,龍文二條。唐武德中,永寧縣令陳普先刻石雲:「龍入海,蛻骨巖中,因得龍骨,故曰龍龕。」 冠軍大將軍陳集原有《龍龕道場銘》,中書令張柬之有石刻詩。洞清巖 ,在九都湖埇口,距州五十餘里,巖深數十丈,闊一十餘丈,中有一石塔,層紋斑駁,頂上有石,下懸《酷肖大士像》相對,又有肖韋馱像,兩傍之石多肖佛形,壁間石蕊蒼古潤澤,溫其如玉,可玩可愛,真令遊觀者心曠神怡。右傍有一小徑,曲邃通幽,遊者用火引入。曲轉一曲,徑通一徑,每行數丈。又有一石孔,流光開豁,石皆如虎跑龍飛、鳳儀獸舞狀。進一洞,有一洞之景,入一層有一層之趣。竟日而遊,無所底極。相傳昔劉三姑曾在巖頂唱《新興調》,數日,和者攀躋無從,姑教取梯,由中孔乘上。迨人上姑去,止見巖頂石面有二石,一肖麻籃,一肖水碗。至今雖旱月,碗常有水,食之清涼可掬。巖旁有石窟數處,形如田坵,歲中常產不稼之禾,傳者謂《三姑跡》云。羅陽勝景,於此稱最矣。
寶峰巖 在二都惠照村。深六丈,闊二丈,高一丈。有乳滴成《布袋和尚像》,後人又置佛像其間。每遇旱,鄉人禱雨輒應。
石龍巖 在羅鏡所教場前。其巖內石而外土,巖口大二丈許,秀麗巉巖,深不可測。巖前有一河,隔河十里許。又有一岩,曰「龍岩。」 其石龍岩之穴,徑在河底通過,從龍巖出焉。昔有遊人,持火窮探其穴,自辰至酉,乃於龍巖出焉。時傳其事,人以為駭。此後遊人適興便止,並未有窮探者。康熙丙午春,州二史張公文產以奉委省耕至羅鏡,紳衿程子龍、黎光曦、張最熹、譚璚、張最煌等偕往遊賞,詢其深廣方人,乃述其事以對。企陽石 巉巖聳秀,遙望如文筆,近觀若玉屏,一州之佳境也。
《鵝抱石 》,去州三十里,高七十餘丈,狀如鵝。昔傳有僊人籠一鵝求宿媼家,有說客善雞鳴者,客聞遽擔鵝去,擔折,遂坐於石,忽不見,鵝化為石。迄今石上腳跡宛然。
浮沉石 在羅旁水口。昔傳有鼎石在江中,隨波出沒,即赤松子煉丹之處,其側舊有赤松子祠。
華表石 在羅旁水口,對面望之如僧首,俗呼和尚石。按洪邁《夷堅志》:漢陸賈使南粵,泛舟至此,默禱曰:「我說粵肯稱臣,當以錦裹石,為山靈報。」 使還,遂募人植花卉以代錦,改名錦石。舊有陸賈祠,猺熾時咸祀此石以祈福。大征。鑿削其頂,刻「華表石」 三字於上,砥柱江流,堪輿家每以為奇。若猺逆不順,神豈福之?今為縣治,當壯屬,內西寧一屏障也。宋乾道間,梁竑入都,艤舟錦石山下。夜夢一客,自稱陸大夫,云:「我鬱抑於此,千餘歲矣,君幸見,留一詩。」 竑詰旦題詩廟壁而去。
石鏡嶺 八片岩泉,上有一圓石,大三尺許,中有小水,流石面過。夏秋間,日射其石,水逼日光,遠望圓光閃爍,酷肖菱花,故名。明進士譚壽海有《石鏡賦》。
南嶺 在逕口下十里許。
尖岡 在四都。有巨石曰「防虞石」 ,崔嵬險固,可容數百人。居民遇警,登石避之。
東水 ,源自埇、沉、南山、思賀三處,至開陽東流合瀧。
瀧喉水 在州西南八十里。源出雲、卓諸山,會松抱、新容諸水,過州城北,東下至大灣水栗,會東水入於江。石峻水陡,故謂之「瀧。」 縣之得名以此。
《雲霽水 山》雲霽山委流經雲卓倒出,歷新村,合抱水入於江。
抱水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大水山,西流十餘里,經抱峒村,合順仁水入於瀧。
素龍水 ,有二源,東源出尖岡羅村山,西源出石牛山,二水合於素龍,至譚含合大水。
坎底水 ,源出自天荒山,流七十里,經雲致峒,入於瀧。
雞冠灣 在州西六十里。兩岸多雞冠木,水勢瀠迴,魚多聚此。
神灘灣 在州南,有祠。
大灣 去州三十里,在大灣村。
南江水 ,源出大水山,經州北流二百餘里,入於江。
八片巖泉 在州南二十里八片嶺。
連洲河 在西四十里許,近雲致山,有寨名「連洲」 ,前有小河一灣十丈許,沙中常產碎金,貧人淘之,每日可得數釐,僅足償一日之工,不可多得。間或一日有得數分者,則其人積至數日淘之竟不再得,必遲久乃獲。其無過得者,日淘仍足以償工。聞順治間,雲致諸賊用豬羊以祭,盡河而淘,毫不可得。見天地間生材「有數,不可過求,無容貪取。」
燈盞池 在開陽獨石山傍,廣畝許,其水常滿,冬夏不涸。相傳有神人常居於此,以獨石峰為燭,以此池為盞,故名之。
溫泉 在州南二都順仁鄉,近雲霽山。闊二尺許,長三尺許,水性常溫,冬夏可浴。
熱水池 在平竇白龍堡柏木坪,屬西寧五都一甲地方。長闊丈許,水性常熱,中如鼎沸,人不敢探。
「道前井 」 在城內道衙之右。
古井 在西門內
牛角井 在南門關帝廟後城邊。
「雙龍井 」 在開元寺前。
醴泉井 在社稷壇右,其源自河浸入。
「樹化井 」 在平南市。
大江井 在大江邊
大陂井 在州南二十里。泉冽而甘,冬不竭。相傳張進士學道歸至此,忽渴,以傘柄鑽地取水,遂成井。今井中之水,常溢過井數分。
東安縣
笏山 ,在縣北一里許。高二十餘丈,方正尖秀如笏,又如珠冠之形。
玉屏山 一名「芙蓉屏」 ,在縣西二里。自乾山而下,列於大麓,方正如屏,峭插霄漢。其上積翠,盤鬱層壘,一似蓮瓣,即有巧畫,不能設色。旁有數峰,或如銳筆,或如奇獸,皆天然點綴者也。南山 縣之拱山,距城十里。
青旗山 ,在縣東六十里。開展若旗。
大臺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進五里有鐵山,產鐵礦。先年,壚商煽鐵於此,計爐榷餉。其鐵礦剖之,皆有竹幹樹葉之形,亦一異事。
大紺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高七百餘丈,周一百餘里,常有雲霞罩覆其半。世傳神僊於此煉丹。樵採深入者,或見池邊茅屋碧桃垂實,宛然人居,倏忽不知所在。上產金橘籬筍。山之西有水名「龍頭灣」 ,遇旱祈雨輒應。
聖山 在楊柳都。高千仞,周八十餘里。崇岡疊巘,巍然矗天。中有流泉,傍建神祠。考《古志》云:神姓司馬,或稱孔氏。歲大旱,禱未應。鄉人詣其祠,拆去數瓦,以竹引泉過祠,下雨輒至,因以聖名。書山 ,在縣東都騎都,距城六十里。高千仞,周五十里,一峰特起,眾峰羅列。鄉人葉穆創書齋,肄業於其上。其子諷以特奏知韶州,孫挺臣以正奏通判廉州,官至光祿大夫,累世什宦,因名「雲扶山 」 ,距縣一百餘里,近《富霖》,高約四百餘丈,周百餘里,綿亙叢菁,勢甚嶮峻。
寶峰山 ,在芙蓉都五十里。高八十餘仞,週三十里,峰巒秀麗,上有「寶峰寺」 ,今廢。
文昌山 :在東郊三里許。上建閣祀梓潼之神,山因以名,為邑治「文明鎮星。」 每歲立春前一日,知縣率寮屬迎土牛於此坊。廂。里民裝演,綵樓春色,士女擁觀,頗稱殷盛。
伏犀山 在縣西一里許。山左有尖峰突起,自縣北望之,儼如幕下貴人。
雲霧山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富霖、鐵場之間。高可千仞,周六十餘里,四時雲霧不散。上有猺蠻聚落故地,柱礎尚存。進勦時,多戮群蠻於此,至今登者拾有遺物,往往昏迷不知所出。《云崖牢》山 在芙蓉都。形勢岋嶪起伏,上有飛崖,若將崩裂,欲墜不墜。有求福寺,今廢。
鐵嶺山 ,在芙蓉都。高七十餘仞,週四十里,勢盤鬱,上有石壁,色如鐵,故名。
天柱峰 在縣城後。突起平田中,插出漢表,高可千尋。尖峰秀特,屹立如柱,為縣後主星。有居民十築其下,環引清泉,藝植花果,修篁古木,繚繞煙嵐,珍鳥獮猴,飛走巖壑,具足幽棲之致。麒麟石 一名「錦鯉峰」 ,在縣東。頭角鱗鬣,趾足俱備,蹲踞平地之上,其焰插天,上盤危磴,緣登絕頂,下環清沼,掩映疏林。諸生徐大壯構亭築室,讀書於此。過客訪之,遊燕竟日。後數易主,改建為歸一庵。《舊志》稱「峰勢近拱學宮,奇特異常,當有賢才輩出之應。」 今邑人士就石平臺建閣,祠文昌之神,歲時會祀,蓋取兆云。
大牛石 與伏犀山斜峙相望,隔半里許,峭壁如削,平面白色,又呼為「白面石。」 中有巖竅,呼之響答,如人應聲,移時乃絕。
白雲峒 距縣三十里。峒有懸石若柱,中多勝概。
天馬山 在縣城南二里許。連峰排湧,疊秀青蒼,如群馬騰驤奔躍於前,為邑治屏拱,洵形勝大觀也。
九星巖 在城東北隅,距天柱峰數武,群峰林立,勢如排雲。獨西南一峰,圓頂巍聳,石室穹窿,高八九丈,寬可容數十坐一石有竅,吹之,聲震山谷。相傳猺蠻吹以號眾者,今呼為石角巖。石壁間多有題詠。左偏石門旁刻「元祐二年張詡過此」 數字,知此地名勝,探奇遊不自今日始也。循石門入,深黝幽邃,蛇行而出,洞口敞朗,有石狀若觀音,又名觀音洞。其間石乳成形,或如羅漢、犀象之類,不可勝紀。舊有僧舍,規制狹小。康熙三年,知縣呂鼒捐俸創建門廊廳室。巖前刳沼,建亭一座,名曰「又愛亭。」 環植荷花,當夏盛開,香聞數里,為一邑奇勝。右循石磴,上通北辰宮,眺望諸峰,曠然深秀。
下巖 眾峰相連,為九星之一。巖北群山,溪澗平疇,諸水匯出其下,垂乳奇形,不可名狀。泉流石罅,淙淙有聲,恍如絲竹,四時不絕。巖前後石梁棧徑,巧造天成。傍巖山家壘石為垣,柴門疏峙,翠篠環蔭,映帶晴川,真有桃源、桑麻雞犬之風,遊者忘倦。
碧虛巖 ,距城東南五里許。巖內穹然,高可十餘丈,一竅透光如星下照,石乳所成。有白象、仙鶴諸勝。中心突起一石,儼如佛座。右傍緣崖,上通石室,盤曲幽潔,石紋如雪片鱗形,土人呼為「僊床」 云。
太空巖 :距城西十里許鵬石堡。地深邃弘敞,石紋如水波蕩漾。內供大士像,傍搆一樓,棧通小巖。左右環翠,鬱然蔥蒨。
魁巖 :距縣二十五里石龍上峒內。巖甚峻峭。
其中有雲窩,其前為疏林曲沼。孝廉馮執中讀書於此,勝概不讓九星,惜以地偏,遊人罕至耳。虎巖 距縣西北七十里,地屬晉康,石室高邃,下有佛殿,廟宇莊嚴。背山面河,如虎蹲踞,灘水一大砥柱也。里人士多築齋舍其傍,書聲與梵音相響,遊人至此,幽賞靡斁。
龍巖 在虎巖之右,內有清泉,發源萬山之中,水道蜿蜒,自龍喉吐出,上通粵西。每當氾濫,即有糠秕雜屑隨流浮至,不知其幾百里也。此亦一奇觀。
甘通巖 在晉康鄉圍螺岡。高約二丈,幽深如房室。俗傳中有七蟻,大如小豬,又名「七蟻巖。」 有懸石如鐘狀,扣之其音洪亮。又有石池,水深不竭,鄉人多聚此賞春於人日云。
羅漢巖 在晉康鄉,近甘通巖,高丈餘。舊《志》云:「內有十八羅漢古像,後人移置九星巖。」
南山,河 源發大紺山,逕縣城南二里許南山橋下。灘淺水清,遊魚可數。日晚,橋畔返犢歸樵,群歌相和,好事者攜茗烹泉,盤桓遊憩,以為行樂。河水由南而東,復轉而北,直透大江,長一百零五里,名為「大紺水。」 水口一大石橫亙中流,土人呼為「大紺石」 ,以此阻塞難通舟楫。明建縣之初,知縣蕭元岡條議開鑿,時因地方甫定,不果。萬曆十七年,知縣郭濂節據士民梁守足等告,議於紺石之下廣設埠頭,換舟搬運,不必鑿通。繼議開鑿,估計工銀六百七十五兩,詳允兩院。嗣因工力浩大未就。後之蒞東土者,留意于斯,亦不世之利也。
蓬遠水 源發大臺諸山。逕響水合南鄉所城南諸水,直通黃灣大江。每西潦發漲,一望滿田,率成巨浸。陳璘曾築堤捍防,工力未竟而卒,至今遺憾。
小河 在縣東南九十里,直出新興江,可通舟楫。知縣呂鼒設墟於此,貨易繁盛,商民賴之。羅銀水 ,在縣西南一百餘里,近富霖地方,直通陽春縣。
耽峒水 在縣西南九十里。源發歌村、伏峒等處,合州水由連灘上下壩直抵南江口通大河,舟楫利之。
西寧縣
大力山 ,周二百里,高六百丈,形勢雄偉,在縣東二十里。
筆架山 :在大力山東十里。三峰卓立,形如筆架。距城南三里。
雞骨嶺 ,雞骨香產焉。
文筆山 :距城東南六十里。
文德山 :在城東一里。
武功山 :在城西二里。
玉枕山 :在城北一里。
雞暴山 :在常靖都,距縣七十里。
貴子嶺 在函口所,距縣一百里。
馬鞍山 二:一在城南三里,一去縣治一百二十里。
筊杯嶺 在函口所,距縣一百八十里。
黃玻嶺 ,在函口所,距縣一百六十里。
僊人峒 在城南五十里。
文昌江水 :在城東一里。
羅旁水 ,源出都城鄉,南流七十里入於江。水口有石紋,圓如《羅經》,故名。
雙床水 源自新樂、思慮諸山,僅浮水筏而達於州。
龍池 在都城鄉。水深二丈餘,其清徹底,秋冬通潮,相傳有龍潛其中,歲時旱,禱雨輒應。夫子井 在都城鄉李熙載墓前。廣二丈,深丈餘。其水冷冽,病者飲之多愈。鄉稱熙載為「夫子」 ,故名。
龍井 距縣五里。泉味清冽,上有勝概,建龍井庵。
甘泉井 在燈心嶺半。其水清甜。
喜泉井 在懷鄉城內
《州志未載山川 通志》
[编辑]本州
五老山 在州城東南六十里九都鄉。五峰相聚,突然聳拔。舊傳有僊人煉藥於此,為州八景之一。
二童山 在州城東八十里。二山對峙,舊傳二童講書於此。為州八景之一。
三台山 在州城南開陽鄉。三峰高起,中峰特峭,形似筆架。
筆山 在州城東南五十里。石山尖秀,如卓筆然。
雲貴山 :在州城南三十里。四山迴旋,一山特峻,上有寺。
菁嶺 在州城南開陽鄉。石上帶土,高三百餘丈,特出眾山之表,四望皆見。多產蒲竹,秋冬積雪。山半有池,廣四畝餘,水清魚泳,人不能捕。又名「石嶺。」
獨石嶺 在州城東南開陽鄉。石山突屹,平地巋然獨立,高百餘丈。上有飛來廟,下有岩泉。其傍岡之巔有燈盞池,秋冬常溢。
石人嶺 在州城南九十里。嶺上二石,狀如人形,故名。
雙龍岡 在州城南十里四都雙龍村。兩岡蜿蜒,狀若雙龍起伏,上有三石如笏,石傍有泉。為《州八景》之一。
《四鳳岡 》四岡排列,面東若四鳳展翅,日出如鳳朝陽,為八景之一。
通巖 在州城東南九十里定寧村之前。巖闊四尺,深三尺,高半之。前有泉自東來,入巖下,注而成潭,深不可測。其水暗度而西,以泉從岩底通過,故名。
黃楴喉 在州城南龍岡村之前。發源於三台山,有石橫亙高二丈許,瀑泉瀉下,響震如雷,亦為奇險。
大泉 在州城南五十里大陸岡。泉從地下湧出,大如斗,其水澄澈,溉田數頃。
榕潭 在州城南開陽鄉。其潭深且遠,傍有石穴在地下,透至二里許,從池外出。兩岸石觜昂出水面,多若禽形。水面有波,旋轉不息,廣五丈許,水去而波迴,若轉磨然。前二灣有銅鼓石,內空有孔,水入撞之,響若銅鼓。
上烏水 ,源出於埇琴、三台山、開陽鄉,三派合流東下會瀧水以入於江。
東安縣
鐵山 ,在縣城西北二十五里。山產鐵礦,先年爐商煽鐵於此,計爐榷餉。其鐵礦剖之,皆有竹幹木葉之形,亦一異事。
西寧縣
下城水 在西寧縣。發源下城峒,會文昌水入大江。
瀧水 ,自羅定經木栗連灘、《古蓬》而出,為南江口,入大江。
《東安縣志》
[编辑]西山 在縣西南,距縣一百餘里。地方廣闊,分為上下二山,直通高雷,枕近陽春,層巒疊嶂,徑路崎嶇。峒落之民,守隘禦寇,逐虎搏禽,專事弓弩藥箭。內有銅窩鐵頂十二。雞頭峰頂上,居民緣藤而登。中有青水庵,半山之巔,泉源湧出不竭,水甚炎熱,可以烹雞。且澗溪瀠遶,庵僧以竹引泉至鍋。其山雖距縣百里,寔為縣之襟帶。明末年間,綠林嘯聚,奸歹藏匿。
皇清順治十七年,大師征勦,目今底定,咸歌樂土。
《西寧縣志》
[编辑]白馬山 在鎮南都,距縣三百里。舊信宜割附者。據《志》:山上有石如馬,故名。其處有雷公嶺,澗谷響應如雷鳴。
桂河 出廣西,經十四都,東流合文昌水,出羅傍。
水利附
[编辑]本州
龍岡陂 :灌田九頃五十畝。
盧埇陂 :灌田三十六頃三畝。
《鳳凰陂 》:「灌田六頃三十畝。」
四寺陂 ,灌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
雙輪陂 灌田一十一頃一十五畝。
浪溝圳陂 灌田三十九頃。
焦木陂 灌田三十四頃十五畝。
餘村陂 ,灌田一十五頃三十畝。
大埇陂 :「灌田七十頃三十畝。」
雙寮陂 :灌田五頃五畝。
羅趕陂 「灌田七頃三十畝。」
陀埇陂 :灌田四頃五畝。
雙龍陂 「灌田七頃五十畝。」
譚旺陂 灌田五頃一十三畝。
古用陂 ,灌田二十四頃四十畝。
《特冊》陂 「灌田五頃五畝。」
官塘陂 灌田一十五頃。
定甯陂 :灌田五頃七畝。
沙䓣陂 灌田五頃二十畝。古洲陂 ,在南城壕外。
福船陂 :灌田三頃八十畝。
蘇木陂 :灌田一頃二十畝。
羅鶴陂 :灌田三頃四十畝。
雙感陂 :「灌田三頃八十畝。」
古密陂 ,「灌田一頃九十畝。」
河埇陂 ,灌田三頃五畝。
瓦澤陂 :「灌田三頃一十畝。」
都塘 在譚圈峒
廟蓮塘 在深埒峒
上幼塘 在三都
太平塘 附郭
紗帽塘 在建水鄉
琴棋塘 在建水鄉
東安縣
羅花陂 、雙坤陂 、井塘陂。
白石坑 觀圳陂 、羅官陂。
逢逾陂 、建村陂 、大陂。
羅涌陂 俱在晉康都
南門陂 、石旁陂 、羅杓陂。
沉首陂 俱在思勞都
大蓬陂 、大坑陂 、羅亭陂。
狗逕口陂 、大陂 俱在思辨都。
圍頭陂 、大王陂 、社尾陂。
《東石陂 》《西石陂 》俱在都騎都。
都澇陂 、革坑陂 、蒲沙陂。
羅倫陂 俱在楊柳都
「芙蓉陂 。」 「老鴉陂 。」 黃泥陂。
大陂頭陂 雙利峒陂 正村峒陂東光峒陂 俱在芙蓉都。
夾河橋陂 在洪文都
西寧縣
風流峒陂 在城南一里。
第一步水陂 在城南一里。
衝築陂 在城南十五里。
車滘陂 :在城南二十五里。
百家莊陂 :在城東一百里。
石頭峒陂 :在城西四里。
河田陂 在城西二里
西岸陂 在城西一里
息村陂 :在城西五里。
鎮康陂 在十五都
東圳 、西圳 俱知縣林致禮開。東圳、西圳各一帶,注意開築,灌田利民。闔邑咸歎慕曰:「我侯之力,居者歌於室,行者欣於途,利垂百年者也。」
羅定州城池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本州
羅定州城池 :初無城池。明正統十三年,猺亂,乃立土城。景泰四年,都御史馬昂始築磚城。周六百六十丈有奇,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三尺,雉堞三百有三,串樓五百七十一間,敵樓三十五座。月城三座,門三:東曰順德,南曰永安,北曰武成,各層樓三間。城東北因溪為壕,侍讀尹鳳岐《記》。「西南鑿壕,闊二丈有奇,深一丈」 五尺。成化三年,哨守指揮李虎、典史甘堡實躬其役。嘉靖七年,知縣莫紳有修。三十二年,林應鵬聚商民於南門外開設鋪舍,以資防守。隆慶三年,譚文達增設敵樓。萬曆二十八年,羅定兵備道徐公榜、知州趙仕際,改築陰城為「陽城。」 自小南門起、西門止,計新擴城七十五丈二尺七寸,通計共七百三十五丈二尺七寸,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一尺。雉堞一千一百箇,窩鋪二十七間。新開西門,題其額曰「安慶」 ,仍創一西樓,又開小南門,共計城樓四間。南樓扁曰「南薰」 ,西樓扁曰「挽日。」 自小南門起至北門止,東北一帶近河,輪撥隊兵防守。西南無壕塹,撥旗軍防守。遇修整,軍三民七。崇禎十七年,知州包爾庚奉文重修。見西門城外虛曠,建修西門闉闍闊一十一丈,厚八尺,雉堞一十二箇。至
皇清順治十年,奉文「增高城垣」兵備鄔象鼎、知州慎。
「《俶引》改雉堞金形為土形,原連雉堞高一丈六尺,今高一丈九尺,原雉堞一千一百」 ,今改五百三十六。留舊堞三箇在東樓左,以存古式。西南城外鑿壕塹,又增小南門,闉闍,厚八尺,闊九丈,雉堞十箇。銃門一口,城樓一座,深一丈二尺,闊二丈,題其門曰:「迎曦門。」 又於闉闍外砌城一幅,高如內城,厚四尺,有馬路,雉堞二十箇,銃眼七口。又短牆一幅,長二丈二尺,銃眼七口。又短牆一幅,長二丈二尺,銃眼二口,無馬路雉堞。於順治十七年四月至九月霪雨,城頹七十餘丈。時兵備張清議甫蒞鎮,念物力初起,蠲灰戶答應
免現年供需灰磚,炤價給錢。夫匠既廩稱事,不費民財,不勞民力,悉皆捐俸補築,由是城賴完固。康熙五年,奉文修葺,署州官管聲駿、州同張文彥督理鳩工,樓角城垣,整飭更新,守禦攸賴。屬縣
東安縣城池 ,自羅旁平,建城為邑。知縣蕭元岡相地闢基,召匠董役,經始於萬曆五年閏八月,至次年二月竣工。城垣周圍三百八十四丈,高連雉堞二丈,厚一丈四尺。崇禎十三年,知縣李和鼎增建南門、小南門、西門各甕城,并增高周城一尺。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呂鼒捐俸重修城垣及周城。
樓鋪。南城樓在縣門左偏。以中向朝山稍峙,故剷一小山,闢門於此,扁曰「瞻明」 ,庶幾風氣攸聚云。康熙元年八月,甕城傾圯,知縣呂鼒捐俸重建。小南門城樓在學宮前左偏。以東向山勢巉巖,開門不利,故闢置於此,以代東門。扁曰「洪文」 云。西城樓在縣治西南隅。以西山崇聳,故闢門於此。扁曰「永祿」 「富祿。」 山川一望,廓然,稱大觀焉。北城以天柱為後鎮,堪輿家謂旁城借主者,取權於生氣,是也。但艮風宜避,未便開門,故止建一樓,扁曰「鎮遠。」 城四隅,拐角樓四座。康熙十一年知縣張其善重修。守望鋪二十四間及三城門,兵馬司六間。其北城壕,順治十八年知縣呂鼒開鑿,闊一丈三尺,自東至西,長竟北城。西寧「縣城池 ,明萬曆五年,知縣朱寬築,高連雉堞一丈九尺,厚一丈,周三百八十三丈,東南環以壕塘。城門三:東曰東門,南曰南門,西曰西門,北近山堙焉。各建樓。東月城一座,周五丈五尺,窩鋪二十二間,雉堞八百四十七。兵馬司六,拐角樓三,北譙樓一。」 迨十一年崩圯,知縣吳道遠修復。萬曆十四年潦浸傾頹一百九十三丈三尺,知縣林致禮、州判李學詩修葺。崇禎十一年,知縣朱謀堡增作《三門甕城》。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趙震陽同城守繳應善捐貲修。
復東西二門城樓,周城樓鋪,比前增飭。康熙九年,東城樓燬於火,知縣王鉞修復,并西門樓、南門樓重加補葺,頓復舊觀。
羅定州關梁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本州
德政橋 在州南
大岡橋 在州西二里
四鳳橋 在四都,距州十里。
黃岡鋪橋 在州東五里。
素龍橋 在州南十二里。
古模橋 在州南二十里。
太平橋 在二都
青雲橋 舊在標營前。明天啟四年,兵備道蔡善繼建,以翼學宮。
東橫水 在州東門
西橫水 在州西門
北橫水 在州西門
思濂渡 在州東十里,通東安。
安樂渡 在庵羅
梁村渡 在二都
水力渡 在州東三十里。
樹濮渡 在州西七里。以上俱橫水渡。
肇慶渡 原設
連灘渡 近設
佛山渡 近設
九江渡 近設
山根渡 近設。已上《長行》。
東安縣
南山河橋 :距縣南一里許。
九龍橋 :距縣西南五里。康熙七年,知縣韓允嘉倡修。生員蕭治邦等董其事。
夾河橋 距縣東十里許。明萬曆十二年,知縣陳公大建。
富霖橋 :距縣南六十里。
新茅坡橋 距縣西南七十里。
南鄉大通橋 距縣三十里。橋久傾圮,民苦病涉。康熙九年重修。董事生員陳應熊、勷事生員郭衛都、陳俊謨。
西南渡 距縣三百二十里。
肇慶渡 :距縣一百九十里。
黃村渡 距縣九十里,新興交界河。面闊八十餘丈。向例上臺行部,責令附近之民搭造浮橋,為費不貲。康熙元年,欽差大人及藩院將軍、提鎮各兵馬西巡,適洪潦暴發,知縣呂鼒雇船鎖成浮橋,大兵經行若履平地。事畢,建議設置渡船一隻,另設幇駕四隻,雇夫撐駕。無事資民濟涉,有事乘送兵馬往來。
巡司河渡 距縣一百餘里。康熙元年,呂鼒設置渡船一隻,幇駕四隻。西寧縣:
文昌橋 在東門外一里。明萬曆四年建,造後潦水衝卸,知縣林致禮修復,尋被火,改于天妃廟前,又圮。萬曆辛亥年,知縣蘇至卿捐俸一年,倡義砌石。康熙庚戌年,知縣王鉞查蘇祠田租,改為「陰橋。」 大利形家云。
回龍橋 在東門外半里。
廣濟橋 在縣東扶獨村,距城十里。
太平橋 距縣十六里,地名下城峒。明萬曆十九年,潦水衝卸。傳有異跡,行人病涉。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曹鐘浩「捐俸一百兩砌石。」
平政橋 在南門外一里。康熙五年,知縣趙震陽捐俸二十兩砌石,用大木成輿梁,尋圯。康熙十二年,知縣王鉞捐俸倡義,議砌石如文昌橋,而難其匠值。又聞堪輿家謂「天關宜開」 ,故止之;轉議買田置渡,為往來永便云。
接龍橋 在西門外半里。
利涉橋 在東門外大峒水口,距城五里。吳公橋 ,在都城知縣吳道遠建。
肇慶渡 。德慶渡 。都慶渡。
佛山渡。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