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0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卷目錄

 桂林府部彙考四

  桂林府戶口考

  桂林府田賦考

  桂林府風俗考

  桂林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二卷

桂林府部彙考四

[编辑]

桂林府戶口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府總

原額人丁并興安縣《米折丁》共六萬二千四百三十九丁一分八釐五毫。內除全州崇禎十四年大造審豁人丁一百九十七丁。

《寔在人丁》六萬二千二百四十二丁一分八釐五毫。

該丁銀八千九百六十兩零六分九釐有奇。《臨桂縣》:附郭。

戶二萬零五百九十。口十二萬三千四百一十三。

原下中則舊額:人丁一萬七千七百一十丁。每丁一錢。

共丁銀一千七百七十一兩,并徵回優免在內,全熟無荒。以上載《新訂全書》。

興安縣

戶三千八百八十三,口一萬四千二百九十。《人丁併米》折丁八千二百七十四,丁八分三釐有奇。

該丁銀一千二百四十一兩二錢二分五釐零。靈川縣:

戶七千六百七十三。口五萬一千五百六十。《人丁》一萬六千零六十三丁。

該丁銀二千七百三十兩七錢一分。

陽朔縣

自順治十年恢復,因未經編審,仍按舊額造報人戶三千八百一十三丁。

共徵丁銀五百七十一兩九錢五分。康熙四年,知縣李嘉會奉文編審,雖除荒絕四百八十一丁,尚造報寔在丁三千三百三十丁零,其報墾所加新丁,每歲增加未定。

永寧州

戶三千七百四十,口一萬三千七百零九。永福縣:

戶一千九百八十七,口一萬五千九十八。《人丁》四千五百九十七,丁五分。

丁銀二百六十六兩五錢一分七釐有奇。義寧縣:

戶二千九百八十四。口一萬六千七百三十一。人丁三千四百七十四丁。

丁銀三百八十二兩一錢四分。

全州

戶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七。口四萬五千七百一十二。

原額人丁五千九百六十一丁八分五釐。又每丁編銀二錢九分五釐有奇。

共銀一千七百六十一兩七錢二分六釐有零。除荒外,

《寔徵》人丁三千零七十五丁一分有奇。

該徵銀九百零八兩六錢九分三釐有奇。《灌陽縣》

戶一千八百九十。口九千七百三十九。

《人丁》二千三百四十八丁。

丁銀二百三十四兩八錢。

桂林府田賦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原額官民猺田地塘稅二萬三千五百一十九頃八十三畝一分六釐零。內除灌陽縣康熙二年洪水為災,划去下則民田稅一十二頃九十七畝三分五釐。

實在官民田地、塘稅二萬三千五百七頃八十二畝四分零。

額編秋糧米、一十一萬八千三百九十九石七

斗七升六合零內

本色米九萬四百九十七石六斗三升二合零。內除「永福」 減三米一千三百七十九石二斗九升七合零。

《額編》本色米八萬九千一百一十八石三斗三升四合零

折色米、二萬七千九百零二石一斗四升三合有奇

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并附徵「奉文歸民」 及康熙十九年據里民首出共地二萬三千七百四十八頃零七畝七分三釐有奇。

地銀并附徵草場磨租禾把、禾耗,及康熙十九年據里民首出共銀七萬五千一百五十七兩一錢八分有奇。

地糧并附徵歸民及康熙十九年據里民首出共糧一十二萬二千六百四十九石五斗二升六合有奇。

本色米并歸民及首出共米八萬九千三百六十石零三斗零一合有奇。

人丁并《興安米折丁》共丁六萬二千二百四十二丁一分八釐有奇。

丁銀八千九百六十兩零六分九釐有奇。通共地丁糧銀八萬四千一百一十七兩二錢四分九釐有奇。

又臨桂縣,康熙十九年「據草頭首出草八萬四千束。」

屯地并康熙十九年里民首出共地三百五十五頃八十八畝一分九釐有奇。

屯地并里民首出共銀一千七百八十六兩三錢四分二釐有奇。

屯地并里民首出共糧四千一百五十一石四斗二升五合有奇。

《屯糧》本色并里民首出共米二百八十六石六斗八升七合二勺。

土貢 概行改折。桂林府屬額辦解京銀一千五百一十六兩一錢四分有奇。

鹽課 本府八屬共鹽引一千四百八十八道七分。

臨桂縣:附郭。

額徵官民猺獞田地塘稅五千八百零六頃六十七畝一分六釐零。

秋種米、三萬一千六十五石六斗九升三合零。內:

本色米二萬九千一十五石九斗二升五合零,折色米二千四十九石七斗六升八合零。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并附徵歸民共地五千八百一十八頃四十七畝四分一釐有奇。

地銀併附徵草場磨租及「康熙十九年據里民首出共銀」 一萬六千一百二十一兩三錢四分五釐有奇。

地糧米并附徵歸民共糧三萬一千三百零五石四斗二升一合有奇。

本色米并附徵歸民共米二萬九千一百九十五石六斗二升五合有奇。

又「里民首出都司草場」 銀八十兩九錢一分九釐有奇。

又康熙十九年,據「草頭陽月周、李思元首出每年交草八萬四千束。」

桂林中右二衛 、原額屯地一十頃零九十二畝五分七釐有奇

衛屯本色米一百零九石二斗五升七合有奇。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共七千二百一十八兩五錢八分。

商稅課程鈔、一千七百四十八貫零五百文。興安縣

額徵官民猺獞田地塘稅二千零三十七頃九十六畝一分六釐零。

秋糧米、一萬二千八十五石三斗一升六合。內本色米六千零八石三斗一升九合。

折色米六千零七十六石九斗九升六合零,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并附徵「奉文歸民」 及康熙十九年據里民首出共地二千一百零七頃二畝五分七釐有奇。

地銀并附徵竹苞地租出稅粗茶共銀八千五十六兩八錢二分二釐有奇。

地糧并附徵歸民及「康熙十九年里民首出地糧」 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二石八斗九升三合有奇。

本色米六千零八石三斗一升九合有奇。桂林中衛 原額屯地二十六頃七十八畝五分,康熙十九年里民首出未入。《全書》中、右二衛

屯地四十二頃八十九畝七分九釐有奇。屯地并首出共六十九頃六十八畝二分九釐有奇。

屯地并首出共銀四百一十八兩零九分七釐有奇。

屯地糧并首出共六百九十六石八斗二升九合有奇。

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四千七百八十二兩七分。

商稅課程鈔、五千一百二十六貫零一百一十文

靈川縣

額徵官民田地塘稅三千三百四十頃零二畝有奇。

秋糧米、一萬九千七百五十二石四斗二升零。內:

本色米、一萬七千七百零五石八斗六升一合零

折色米二千零四十六石五斗五升八合零,「實徵官民田地塘并附徵奉文歸民」 及康熙十九年據里民首出共地三千三百四十二頃五十四畝五分二釐有奇。

地銀并附徵州園草場,共銀一萬零四百七十六兩二釐有奇。

地糧并附徵及康熙十九年據里民首出共糧一萬九千七百七十八石六斗八升六合有奇。本色米并附徵歸民及里民首出共米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二石一斗二升八合有奇。

桂林中右二衛 原額屯地一十三頃八十四畝。康熙十九年,里民陸文慶等首出,未入《全書》。中、右二衛屯田一頃四十四畝一分。

屯地并首出共一十五頃二十八畝一分。屯地糧并首出共一百五十二石八斗一升。《屯地》本色并首出共米一百五十二石八斗一升。

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四千四百三十八兩三錢五分。

《商銳》課程鈔、五千一百五十三貫

陽朔縣

額徵官民猺獞田地塘稅一千二百八十九頃七畝二分二釐。

秋糧米六千八百九十六石五斗三升六合,本色米六百九十九石九斗二升九合。

折色米、六千一百九十六石六斗零

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并附徵共地一千三百零九頃三十九畝三分三釐有奇。

地銀并附徵共銀六千零四十一兩一分九釐有奇。

地糧并附徵共糧七千零五十四石一斗三升六合有奇。

本色米六百九十九石九斗二升九合有奇。人丁三千八百一十三丁。

丁銀五百七十一兩九錢五分。

桂林中右二衛 、屯地二十四頃一十七畝九分

《屯地》銀一百九十三兩四錢三分二釐。

屯糧二百四十一石七斗九升。

以上地丁,共徵本色米六百九十九石九斗九升九合有奇。

共徵:銀六千八百零六兩四錢零一釐五毫有奇。

起運本縣每年訂造《荒熟全書》內編定。

撥充兵餉銀四千二百五十九兩零七分一釐有奇。現在除荒徵熟,遇閏加編。

解京胖襖,除原編折色銀九兩外,加增銀五十二兩五錢零。每兩水腳銀三分,該銀一兩八錢四分五釐零。每年除荒徵熟,後奉文歸入「地丁」 項下起解。

藥材折色額銀五兩四錢五分零。每兩水腳銀三分,共銀一錢六分零。每年除荒徵熟,奉文歸入地丁項下起解。

《藥材本色》額銀八兩四錢一分零。每兩鋪墊銀三分,共銀二錢五分零。每年除荒徵熟,採買藥材十五味解京,因定價不敷,縣令屢苦賠累。至康熙七年,奉文改折三味,康熙七年,奉文改折三分之二,仍解一分本色。至十年,巡撫題允全折。

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二千五百四十七兩三錢三分。

商稅課程鈔、八千一百零二貫

永寧州

額徵官民田一千零七十八頃七十五畝三分九釐。

秋糧米三千五百二十四石二斗一升九合,本色米三千二百九十五石三斗八升三合,折色米二百二十八石八斗三升五合。

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并附徵共地一千零八十八頃五十四畝五分九釐有奇。

地銀并附徵禾價,共銀一千八百零九兩七錢八分五釐有奇。

地糧三千五百二十四石二斗一升九合零。本色米三千二百九十五石三斗八升三合有奇。

按《州志》原額官民鎮堡兵田、山地稅共一千零八十八頃五十四畝零。

應徵「差簟地畝胖襖水腳及三鎮沒官禾弔社學山地稅」 等項,共銀一千六百七十九兩六錢零。

秋糧米三千五百二十四石二斗一升九合零。內:

本色米三千二百九十五石三斗八升三合零。折色米二百二十八石八斗三升五合有奇,折徵銀一百三十兩零一錢八分有奇。遇閏加銀一百零九兩六錢五分有奇。

實徵成熟稅七百八十二頃六十四畝五分有奇。

共徵:銀一千五百一十六兩一錢四分七釐零,遇閏加銀一百零八兩三錢一分五釐有奇。熟秋糧米二千五百六十石零六合有奇。內熟本色米二千三百四十五石三斗五升零,折色米二百一十四石六斗四升零。

《折糧》銀一百二十五兩八錢二分零。

尚荒官民鎮堡兵田及山地稅三百零五頃九十畝零。荒差簟地畝、胖襖水腳及三鎮沒官社學山地稅,共銀一百六十三兩五錢五分有奇。荒閏加銀一兩三錢三分七釐有奇。

荒秋糧米九百六十四石二斗一升二合零。內荒本色米九百五十石零二升六合有奇。荒折色米一十四石一斗八升六合零。

《荒折糧》銀四兩三錢六分二釐零。

起運地糧共銀一千一百七十三兩四錢七分三釐零。遇閏加銀三十八兩一錢三分三釐零。除荒現徵熟銀一千一百三十三兩六錢六分五厘二毫零。

外,舊裁靈川縣「協濟本州地糧」 銀八十一兩六錢正,每年差役關領,來州起解。

熟銀六十四兩三錢四分零。康熙十年,裁歸靈川縣起解。

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六百三十六兩三錢一分。

商稅課程鈔一百七十八貫零六百四十文。永福縣:

額徵官民田地塘稅八百五十九頃三十七畝五分六釐。

秋糧米四千五百九十七石六斗五升九合,內除減三米一千三百七十九石二斗九升七合,本色米三千二百一十八石三斗六升一合,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并附徵共地八百九十二頃九十六畝一分八釐有奇。

「地銀并附徵禾把禾耗及康熙十九年里民首出」 共銀三千零三十二兩七錢一分二釐零。「地糧并附徵及康熙十九年里民首出」 共糧六千八百七十四石七斗四升九合有奇。

本色米三千二百一十八石三斗六升一合有奇。

桂林中右二衛 上、中二屯地一十五頃零二畝。康熙十九年,里民李賽梅等首出未入。《全書》中、右二衛屯地一十四頃七十九畝二分,屯地并首出共二十九頃八十一畝二分。中、右二衛屯地并首出共銀一百六十四兩一錢。

屯糧并首出共米二百九十八石一斗二升。屯糧首出本色米二十四石六斗二升。

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二千四百一十二兩二錢七分。

商稅課程鈔、七百五十七貫零四百九十文。義寧縣

額徵官民猺獞田地塘稅一千一百二十八頃九十二畝二分一釐。

秋糧米、六千二百九十九石九斗八升一合。本色米四千六百八十六石一斗九升四合。折色米、一千六百一十三石一斗八升七合。有

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并附徵歸民共地一千一百三十三頃七十六畝二分一釐有奇。

地銀并附徵歸民共銀三千三百零五兩七錢三分九釐有奇。

地糧六千三百三十六石七斗零八合有奇,本色米四千七百二十二石七斗九升四合。桂林中右二衛 原額屯地三十一頃四十一畝五分二釐零。康熙十九年里民蕭秀喜「首出未入。」 《全書》中右二衛屯地三十畝零七分七釐九毫。

屯地并首出共二十一頃七十二畝三分,屯地并首出共銀一百九十兩零八錢二分五釐有奇。

屯糧并首出共米三百一十八石零四升二合有奇。

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一千二百一十九兩五錢四分。

商稅課程鈔、二千二百八十貫零八百八十八文

全州

額徵官民猺田地塘稅六千三百一十二頃九畝八分三釐零。

秋糧二萬八千一百一十三石四升有零,本色米二萬零九十石零四斗二升三合,折徵米八千零二十二石六斗一升六合有奇,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并附徵共地六千四百頃零四十二畝有奇。

地糧并附徵共糧二萬九千二百五十七石八斗零三合有奇。

「地銀并附徵歸民」 及康熙十九年里民首出共銀二萬一千一百零八兩二錢八分九釐。本色米二萬零九十石零四斗二升三合零。起運工部項下 本色魚線膠銀一十六兩五錢三分零。採買魚線膠二十七觔八兩八錢一分,鋪墊銀四錢九分五釐零。除荒外,實徵銀一十兩零六錢八分五釐零。採買魚線膠一十七觔十二兩九錢零,鋪墊銀三錢二分零。

本色生銅銀一兩零五分四釐有奇。採買生銅八斤一十二兩六錢六分,鋪墊銀三分一釐有奇。除荒外,實徵銀六錢八分一釐有零。採買生銅五斤十兩九錢二分零,鋪墊銀二分零五絲有奇。

折色《翠毛》銀十兩零五錢六分,水腳銀三錢一分六釐八毫。除荒外,實徵銀六兩八錢二分五釐零,水腳銀二錢零四釐有奇。

折色黃麻銀五錢九分九釐零,水腳銀一分七釐零,寔徵銀四錢三分一釐零,水腳銀一分二釐零。

熟鐵銀四十三兩五錢零九釐有奇,水腳銀一兩三錢零五釐有奇;除荒外,實徵銀三十一兩三錢一分九釐零。水腳銀九錢三分九釐零。翎毛銀三兩六錢一分三釐有奇,水腳銀一錢零八釐有奇。除荒外,實徵銀二兩六錢零一釐有奇,水腳銀七分八釐有奇。

「禮部項下改徵折色 本色藥材,除奉文全折及三分折二」 外,尚本色一分,額銀一十三兩六錢八分六釐零。採買藥材一十二味,共一十四觔零八兩七錢零,鋪墊銀四錢一分零。除荒外實徵銀八兩八錢四分六釐零。採買藥材一十二味,共九斤六兩四錢零,鋪墊銀二錢六分五釐零。康熙十年五月內,奉文改徵折色解部。十一年正月,奉准部咨,免解赴部,候文撥餉改入地丁數內。折色藥材,額銀二十七兩四錢四分零,水腳銀八錢二分三釐零。除荒外,實徵銀一十七兩七錢四分零,水腳銀五錢六分二釐零。一奉文改折砂仁等十二味,三分改折二分及芩香、蓬木、草果全折,共額銀二十八兩六錢八分零,水腳銀八錢六分零。除荒外,實徵銀一十八兩五錢四分零,水腳銀五分六釐有奇。光祿寺項下 活鹿二隻,額銀一十一兩,水腳銀三錢三分。全熟。

工部項下折色 胖襖銀二百七十九兩九錢九分,水腳銀八兩三錢九分九釐零。除荒外,實徵銀一百八十兩零九錢八分有奇,水腳銀五兩四錢二分九釐有奇。

《戶部》項下 地畝銀五千一百三十六兩零。除荒外,實徵銀三千二百二十六兩六錢零。《優免》額銀一千八百零七兩八錢有奇。除荒外,實徵銀一千一百六十六兩三錢零。

裁存留銀七百四十兩零九錢,閏銀三十二兩。

六錢零。除荒外,實徵連閏熟銀五百零一兩二錢七分有奇。

裁各官俸銀八百四十一兩三錢一分,閏銀三十二兩八錢零。內有桂平道俸銀六十五兩,今奉裁缺,收入原裁項內;又閏銀五兩四錢一分零,收入原裁閏銀之內。除荒外,實徵連閏共銀五百六十六兩二錢零。

裁各役工食銀一千二百零七兩六錢,閏銀九十七兩六錢三分零。內有桂平道門子快手工食銀九十兩,今奉裁缺,收入原裁項內;又閏銀七兩五錢,收入原裁閏銀之內。除荒外,實徵連閏共銀八百四十七兩四錢零。

留充兵餉銀三千七百九十一兩一錢零。除荒外,實徵銀二千四百五十兩零五錢八分七釐零。

《編剩額》銀二百零四兩六錢零。除荒外,實徵銀一百三十二兩二錢五分零。

奉文「歸民」 共銀一千三百五十七兩三錢五分有奇。除荒外,實徵銀一千零五十兩零三分有奇。

新增八十山河路銀三十兩,全熟。

守禦所屯田,額銀二百零九兩七錢零。除荒外,實徵銀一百三十二兩九錢八分有奇。

里民首出屯田折糧,并全書《馬步旗軍米》內首出額折糧共銀二百三十兩零八錢有奇,除荒外,實徵銀一百八十九兩九錢九分零。

《協濟項款 》,協濟永福縣額銀一百二十七兩五錢四分;除荒外,實徵銀八十二兩四錢四分零。

新裁項款「存留」 項下 歲考生員試卷果餅給賞花紅半存銀四十兩,除荒外實徵銀二十五兩八錢五分六釐。

迎春、鞭春、除夕、封印、新正開印,共銀四兩九錢五分。除荒外,實徵銀三兩一錢七分。

《鄉飲酒禮》原半存銀十兩,除荒外,實徵銀六兩四錢六分四釐。

童生進學花紅,原半存銀一兩,除荒外,實徵銀六錢四分零。

應試生員《花紅盤纏》:每年帶銀四十一兩三錢零。除荒外,實徵銀二十六兩七錢一分。

上司經過驛遞、修理公館銀五兩二錢五分。除荒外,寔徵銀三兩三錢九分零。

上司按臨行香,講書生員紙劄銀三兩。除荒外,實徵銀一兩九錢零。

上司按臨修理公署銀十兩,除荒外,實徵銀六兩四錢零。

《官俸》項下 布政司《心紅紙張》銀一百二十兩,除荒外,實徵銀七十七兩五錢零。

提學《心紅紙張》銀五十兩,除荒外,實徵銀三十二兩三錢二分。

本州知州《心紅紙張》銀二十兩,除荒外,實徵銀十二兩九錢二分八釐。

驛站:原額銀三千八百零五兩有奇,閏銀三百一十七兩一錢零;除荒外,實徵連閏銀二千六百七十七兩二錢有奇。除存銀八兩已在後項列造外,內裁二額銀七百六十一兩一錢零,閏銀六十三兩四錢三分零;除荒外,實徵連閏共銀五百三十五兩零四分有奇。

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七千一百三十二兩三錢三分。

守禦千戶所 原額屯地六十頃零七十九畝六分三釐二毫零。康熙十九年,里民黃廣瑤等首出。未入《全書》。中、右二衛屯地五十六頃三十三畝九分九釐。

屯地并首出共一百一十七頃一十三畝六分二釐有奇。

屯地并首出共銀四百一十七兩一錢零七釐有奇。

屯糧并首出共米一千一百九十一石一斗三升六合有奇。

按《州志》、今全書所載民猺田地塘原額六千三百一十二頃零九畝八分三釐有奇。

秋糧二萬八千一百一十三石零四升零,內本色米二萬零九十石零四斗二升三合有奇,折色米八千零二十二石六斗一升六合零。該地糧四差、連閏等項,共銀二萬零三百四十二兩五錢零。除荒外,康熙二十二年全書實在官民猺田地塘稅三千九百九十七頃六十七畝四分零。

實徵秋糧米一萬五千二百八十八石八斗九升九合零。內:

本色米、一萬零九百二十五石九升零

折色米四千三百六十二石九斗九升一合零。該地糧四差《連閏》銀一萬三千三百一十六兩零六分七釐有奇。

一、附徵奉文「歸民共稅」 八十二頃三十二畝二分二釐零。

折色米一千一百四十四石七斗六升二合有奇

折糧銀一千三百五十七兩三錢五分八釐零。除荒外,康熙二十二年《全書》

實徵歸民稅七十二頃三十五畝七分四釐零,該折色米九百零八石九斗一升二合零,該折米銀一千零五十兩零三分四釐有奇。一新增八十山河路銀三十兩全熟。

一、原額「守禦千戶所屯田並里民首出共稅」 一百一十七頃一十三畝六分二釐零,折銀不等。該折色米一千一百九十一石七斗三升六合零。

該徵折糧,并《全書》內「馬步旗軍米內首出額折糧」 共銀四百四十兩零五錢五分四釐有奇。除荒外,康熙二十二年全書

實徵屯田稅七十九頃八十畝零四分五釐有奇。

該折色米八百二十一石一斗六升三合有零,該折銀三百二十二兩九錢七分五釐有奇。原額人丁五千九百六十一丁八分五釐有奇。每丁編銀二錢九分五釐五毫。

共銀一千七百六十一兩七錢二分六釐有奇。除荒外,康熙二十二年《全書》:

實徵人丁三千零七十五丁一分零。

該徵銀九百零八兩六錢九分三釐有奇。以上地丁連閏共額銀二萬三千九百三十二兩一錢零七釐有奇。除荒外,實徵連閏共地丁銀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七兩七錢六分八釐有奇。

商稅課程鈔、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九貫零六百五十文

灌陽縣

除「洪水划去田畝前項註明外,額徵官民猺田地塘稅」 一千六百五十四頃九十四畝八分二釐零。

秋糧米、六千零六十四石九斗零

本色米四千三百九十七石三斗三升四合有奇。

折色米一千六百六十七石五斗七升三合零,實徵「官民田地塘稅共地。」 康熙二十二年,屯地一千六百五十四頃九十四畝八分有奇,地銀四千六百零五兩四錢六分三釐有奇,地糧六千零六十四石九斗零八合有奇,本色米四千三百九十七石三斗三升有奇,桂林、中、右二衛及輕資守禦所 屯地五十七頃一十四畝二分;

《屯地》銀四百零二兩七錢八分。

《屯糧》并首出共糧一千一百四十二石八斗四升。

存留官俸、役食驛站銀一千三百八十五兩八錢三分。

商稅課程鈔、三千六百八十五貫零二百六十三文

桂林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臨桂縣附郭。

范成大《虞衡志序》:「習俗淳古。」

李彥弼《八桂堂記》:「民俗篤信陰陽,多尚巫卜,病不求醫藥。士知經術,雖家貧未嘗廢學。」

《地理志》:「楚地火耕水耨,民食常足。故老相傳,自陶崇登進士以來,科第代不乏人。」

士尚經術而禮讓興,民安常業而「狙詐鮮。」 婚姻喪祭,是訓是式。衣冠文物,蔚然可觀。

《桂林志》:「八桂之俗,不事波靡。嶺南地氣卑下,惟靜江與湖湘接。民風習俗與中國同。婚姻弔祭,以檳榔為禮。」

病祈鬼神,喪用歌樂,士夫知矯陋習,但鄉落間稍有存者。臨桂、靈川、興安、陽朔多祀令公鬼,中秋大會,罄貲不吝。又祀武婆,謂「武則天」 也。永福、永寧,尤重巫覡。

興安縣

按《縣志》,婚姻喪祭悉遵文公家禮,凡饋以檳榔。

《為先》:「民務農而簡訟,士知禮而崇文。」

靈川縣

按《縣志》:「人賦性樸實而淺謀,治生易足而少聚,冨無千金,貧無乞丐,不健訟,不苟偷,重廉恥,鄙輕薄,惟事耕漁,不樂工商,士知教化,女不蠶桑,祭重淫祀,病不求醫。大抵皆楚俗也。」

陽朔縣

「民樸而不知法,士文而鮮好古。」 考其素業,非漁則獵,非農則樵。穀蔬絺布,衣食常足。俗信巫鬼,人崇淫祀,病不服藥,女鮮纏扎。士宦喪尚歌樂,庶民喪尚齋醮。獞多民少,徵輸掣肘,未云易治。《永寧州》。

按《州志》:「城郭軍民雜處,漢土殊音。好纖嗇而少浮夸,安本業而無積聚。士不知教化,女不識蠶桑,疾病多信鬼巫,民用悉資異境。」 然壤接桂林,禮度好尚,多與相類。

永福縣

農務力穡,不為商賈。家無屯積,不憂饑寒。吉凶之禮,惟尚節儉。

義寧縣

民性質樸,多務耕種,不喜工商,而好稱貸,故民多貧窶。其士夫則篤行誼、恥浮薄,而忠信足尚焉。村落之民,惡醫藥而信鬼神淫祀之術。婚姻喪葬,稱家有無。貧則傭工,不為乞丐,不作狗偷。一遇豐年,即抬「廣福」 神像於鄉落廟中奠祭,既遍,乃旋本廟。每子午卯酉墟日貿易畢,雖甚貧窶,必買酒飲,是日多醉人。

全州

郡當湖南盡處,接軫廣右,風俗淳樸,獄訟稀簡,無大豪姓。田野沃潤,以耕漁為業。王禹偁云:「民訟甚𥳑,兵賦甚鮮。」 李之儀《全州記》云:「清湘間,山深水潤,生理不漁則樵。」

灌陽縣

按《縣志》,宋熊詢《儒學記》云:「齠齡之童,皆善誦書,負販者莫不能筆其字。故民閒而性淳,事簡而訟少,盜賊希有,囹圄常空。」

郡屬通俗,元日設香燭,盛服拜天地君親及尊長鄉黨交賀,三五日而止。迎春日,惟郡城競看土牛,啖春餅,外鄉則否。元夜自初十至十六,各門懸一燈,嬉遊以為樂。清明祭墓,新葬者老少聚哭,遠年則否。五月一日為龍舟競渡之戲。午日折艾插戶,飲菖蒲酒,以角黍相餉。婦人製五色香袋以佩。八月中秋為賞月之會。九月重陽,攜酒登高。鄉落或椎牛釃酒,聚眾賽會,或有迎神者。十月製紙衣往墓前焚奠,謂之「送寒衣。」 除夕,掃庭戶,祀神祗,家人畢集燕飲,別具殽飯,以達明旦,謂之「送舊迎新」 云。惟全州二月八日為無量壽佛,得道之日,各具香燭往湘山參拜,謂之「松花會。」 臘月八日為萬壽佛誕辰,亦如之。

桂林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臨桂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東南,武勝門外,馬王閣西。

社稷壇 按《通志》:「明洪武間立。」

郡厲壇 在府城北

旗纛廟 、「諸衛所俱建」

城隍廟 在府東隅。宋淳熙間,敕賜「嘉祐」 額。明弘治中重修。

唐帝廟 在城東堯山下。按開元二年,衡嶽道士軒轅彌明有「祖龍開國盡遐荒,廟建唐堯鎮此邦」 之句,則知秦世已置祠矣。宋淳熙二年,經略使張栻重修,又撰《謁廟記》:「溪交流兮谷幽,山作屏兮層丘。木偃蹇兮枝相樛,皇胡為兮於此留。藹冠佩兮充庭,潔芳馨兮再陳。純衣兮在御,東風吹兮物為春。皇之仁兮其天,四時序兮何言。出門兮四顧,渺宇宙兮茫然。」 宋石仲元詩:「僊馭何年適此遊,山中風景妙難儔。幾重雲霧藏宮殿,萬里煙霞照冕旒比屋有民蒙惠化,土階無草不驚秋要知皇澤無窮處,請看前溪碧水流。」 按《通志》:宋淳熙二年,經略使張栻重修立《廟田碑記》:有田三百五十八畝,坐落靈川縣白石潭,高建莊後,廟壞田荒。元皇慶間,憲副余璉修廟,清復田租。至明時,田復散沒。

《皇清》無從攷核,編入「靈川縣春秋致祭」

虞帝廟 在虞山下。宋經略使張栻,元中書省平章也兒吉尼,明正統間參政朱純皆重修。

關將軍廟 按《通志》:「一在朝京門外榕樹門上,一在城東。明巡按朱焫如以古田韋銀豹越城隙處新建,以示鎮壓。」

伏波廟 在伏波山下,祀漢將軍馬援。明天順閒重修。按《通志》:一在明王府北,然雜以土神,非其稱也。

李衛公廟 按《通志》:「在城東七星山下,宋紹聖二年建,洪武初修。」

黑神廟 按《通志》:「在城內西,祀元廣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也兒吉尼。」

陳崇儀廟 在府西。宋狄青征儂智高,責崇儀使陳曙斬之。桂人以死非其罪而祀之。

二賢祠 在宣城書院,祀張南軒、呂東萊。「三先生祠 」 在府學。宋淳熙二年,靜江守臣張栻即學宮明倫堂之旁,立三先生祠,濂溪在東序,二程先生在西序。

諸葛武侯祠 在寶積山上。明成化間重修,舊在山巔,萬曆二十三年,郭宗磐移在山麓。裴中丞祠 在府城西訾家洲,祀唐桂州刺史裴行立。

慶元伯祠 在城南一里,弘治中建,祀孝穆皇太后父母。

東泉姚公祠 在宣城書院之左。明正德間,省城士夫軍民人等請於巡撫監察御史曹珪,為提學副使姚鏌建,後毀。今附入「二賢祠。」

俞公祠 在總兵府東,祀總兵俞大猷。

名宦祠 在府學戟門左。

鄉賢祠 在府學戟門西。

興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西北。

社稷壇 在城外西北

邑厲壇 在城外東北

城隍廟 在縣西南

靈濟廟 在縣分水塘側。按《通志》:「祀龍王暨伏波將軍。」

靈澤廟 按《通志》:即海陽廟,湘、灕二水發源處。宋乾道間,桂州經略使范成大請封靈澤侯,每歲以九月九日祭。

靈川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社稷壇 :在縣北門外。

邑厲壇 在縣西門外

城隍廟 在縣北街

顯震威德王廟 在縣西峰山中。其神三:中曰雷祖,左曰盤古,右曰廣福王。歲四月初三,八月十三日,鄉民作佛事以祭之。廣福王名當,里人,從諸葛武侯征牂牁蠻,溺水死,浮智慧江西出,鄉人立廟祀之。常著屐坐石磯釣魚有屐跡。五代馬啟南節度杜州時,神晝見,振金甲兜鍪,揮石大呼,聲若雷,又為新其祠廟。宋崇寧間賜額「會寧。」 紹興間,賜爵義寧侯,屢加英濟廣福王。世傳盤古氏者已屬荒唐,大抵盤瓠即盤氏。天地混沌,洚水為災,乘盤繫瓠得存遺類於萬山之中者,即再造之種也。盤瓠疑為盤古。

陽朔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城外一里。

社稷壇 在縣西北

邑厲壇 在縣西城外

城隍廟 在縣南

廣德廟 按《縣志》,在都利山下。

應誠廟 在縣東二十里。東人山之神也。廣惠廟 按《縣志》「在雄岐村」 ,今廢。

靈惠廟 按「縣志」 ,在縣西都山魏村,今廢。惠應五神廟 ,按《縣志》,在縣東水源村。

神女祠 按《縣志》,在雲源山下。

茅公祠 。公名坤,撫江兵備使者,嘉靖三十一年親征鬼子等巢有功,生民立祠以祀之。永寧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北。

社稷壇 在州北

厲壇 在州北

國殤壇 :在州西門外。

城隍廟 在州西。萬曆六年,知州鄭應齡建。三十三年,知州林裕陽重修。

關王廟 在州城內西南。萬曆四年,參將永三瑞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朱王造同參將周世亨《捐資》。

重建

靈王廟 按《縣志》,「舊在州治西,萬曆五年知州鄭應齡改遷南門外。」

龍王廟 在東門對河

俞公祠 :在關王廟前。總兵俞大猷以恢復古田有功。萬曆二十一年,知州龐尚龍建扁於其堂,曰「懷德惟寧。」 每歲春、秋二祭。

于忠王廟 按《通志》:「在州南門外,祀唐團練使于向,有傳。宋咸淳間建。」

永福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南,洪武二年立,萬曆二十年,知縣翟著遷於縣東南之「甘泉亭。」 「社稷壇 在縣西城外,北向。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立。」

邑厲壇 在縣西城外社稷壇之北。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立。

城隍廟 在縣西

義門社 在縣東關外。護國廟左,關帝祠右。邑人禱祀焉。

迴龍社 在縣西城外城隍廟後,祖師殿右。冨義社 在縣西南三界祠右。狀元王公祠 在縣儒學右鳳巢山下。祀宋王世則。正德間知縣劉敔建。

湧珠廟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鳳巢山頂,景泰四年建,祀宋李珙。

義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城外。

社稷壇 :在縣城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城外西北。

城隍廟 在縣南

全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西門城外三里。社稷壇 在州城北門外三里。

厲壇 在州城北三里

城隍廟 在州西北隅

二妃廟 在州城。漢初平元年建,唐元和間重修。按《通志》:「二妃,堯女,舜妻也。」

盤石廟 在州西,祀故州守王世行。

威信侯廟 侯柴姓,唐時守邢州,後從無量主人遊,以感異立祠。宋隆興元年,賜「顯佑廟」 額。嘉定十年,封威信侯。廟在治西十六里大陂之陽。行祠在城西門外,歲有常祀。

東嶽廟 在治北三里

令公廟 在城隍廟西

清源廟 在進賢坊東

關王廟 :在東嶽廟前。

趙大夫廟 在城南三十五里。或云晉大夫趙宣子也。按范九皋《廟記》:「五代時有趙信者,河東人,為湘源令,因家焉。即所居立廟,祀其先祖,鄉人以感應祀之。」

亭渡廟 在城北昇鄉宜湘渡南。祀英布、韓信、彭越三像。

李將軍廟 在治北六十五里。

中殿廟 在州北六十里山口,原建于白茅灘,肇自唐天祐,至宋天聖遷此。元延祐四年,清湘尹陸承直復建於旗鼓山。

唐相公廟 「晉天福二年建。」 相傳梁唐時有唐相國者,溺舟三日,見夢於人,立廟江滸,有禱輒應。

三聖廟 宋嘉定間,郡守劉學裘建。

仰止廟 宋淳熙間,郡守施廣文建。

王文思祠 按《縣志》,在城西盤石之側。

七先生祠 宋嘉定八年林岊建,以祀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南軒、晦庵及州刺史柳開刺全州,有惠政。

東郊柳先生祠 在州,宋建,以祀柳開。

伍子胥祠 在州昇鄉,宋紹興間建。

忠孝祠 按《通志》:「在州湘山寺前,為御史曹學程、庠生曹正儒父子立。」

鄧侯祠 在州昇鄉,祀漢高密侯鄧禹。

婆仙祠 按《縣志》「在昇鄉三都浮山巖之側,孝婦也。」

灌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西門城外。

社稷壇 :在北門城外。

邑厲壇 在縣東城外

城隍廟 在縣西

三皇廟 在縣西

舜廟 在縣西南五里華山上。

禹廟 在縣南三里白魚洞。

九龍聖水廟 在縣西十五里。

寺觀附

[编辑]

本府。臨桂縣附郭。

萬壽寺 :在文昌門外。隋建,名「開元寺。」 宋改為「寧壽寺。」 明改今名。順治十五年,線國安重修。

定粵寺 在府城東北。順治辛卯年,定南王孔有德建寺,踞郡龍正脈。青烏家言不利於民居。棲霞寺 在府城東七星巖下。唐時建,內有藏經樓、聽月亭、壽佛峒、香積廚。順治八年,楚僧渾融募化拓建。殿閣亭臺,備極宏麗佳勝。

安仁寺 在府城東城下。明正統十四年,靖江王建。

《皇清重修》:

鐵佛寺 「在府治北」 ,古建。

西山寺 ,在府城西,古建,順治十八年重修。南院寺 ,在南門外一里,康熙七年重修。廣福寺 ,在北關二里,順治八年定藩左翼總兵全節建。

永寧寺 ,在府城南,舊名開元,宋改今名。元順帝嘗書,賜「圓覺」 二大字,虞集作記。

五嶽觀 在府城西。唐建,名「天慶觀。」 宋咸淳二年,改今名。

皇清仍之。順治十五年,線國安重修。

七星觀 ,在水東門外,景定庚申年建。

劉仙觀 在文昌門外,明靖江王建。

皇清定南王孔有德重修。康熙十九年復修。

慶林觀 按《明一統志》:「在七星山,唐李靖在桂州所貢瑞石處,因置觀。」

紫極宮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宋建。」

「三清殿 」 在七星巖上。

天妃宮 在獨秀山下

觀音堂 在府城西。明崇禎四年,進士張茂梧建。

皇清順治十八年,線國安重修。

興安縣

寶塔寺 在縣東北,宋宣和元年建,內有塔南宮觀 。按《明一統志》:「在縣城內,宋時建靈川縣」

南寺 在縣城南。唐時建。順治十年重修。大雄寺 在縣東城外,明正統間,如縣包至道遷至城內。今毀。按《明一統志》:舊名福善寺。如意寺 在縣南田村,漢時創立,明嘉靖年重建。今毀。

龍泉寺 在縣北,唐貞觀建,今廢。

神珠觀 在縣南二十里,宋乾道間立。

普照觀 在縣西三十里。宋紹興間立,今圮。元真觀 按《明一統志》:「在縣治西,元建」

崇真觀 按《明一統志》,在縣治北,元建。

紫竹庵 在縣東大雄寺之右。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黃士垐、訓導毛文燦重修。千佛樓 在縣西北十里路江山麓。

陽朔縣

鑑山寺 在縣南壽陽山下有《佛母宮輪藏》。康熙十五年,知縣陳石庵修。相傳萬曆時,寺內洪鐘常入潭與龍鬥,後鐘化龍去,人見於昭平道中,猶勒朔人姓氏。

報恩寺 在縣治西北城隍廟左,宋刱。明正統間,知縣萬霽鼎新。萬曆庚子,知縣陳天德令鄉人復建。

明覺寺 在縣治西南。元至正三年刱。明萬曆乙未,知縣李栻重建。

化成寺 在附郭里東村。

澄心寺 在附郭里木山村,宋隆興二年建。廣化寺 在附郭里陶家村。

覺華寺 在附郭里思龍口。

真教寺 在思明里思和村。

龍成寺 在思明里龍成村。

廣壽寺 在思明里大塘頭。

化渡寺 在思明里湧村。

三學寺 在進賢里下村,宋政和六年建。邑人莫知微撰「記。」

定光寺 在進賢里倪家村,唐同光三年建。廣慈寺 在進賢里楓林村,宋端平年建。寶梵寺 在冨和里強村,宋慶元丙申年建。普潤寺 在崇冨里歷頭街,宋建炎年刱。普寧寺 ,在崇冨里螳螂村。祖教寺 在廣和里白竹賽。

印土寺 在廣和里和山村。

壽聖寺 在永寧里。《業明》。

隆迴寺 在永寧里碎江。

崇教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翠屏。

等法寺 在忠善里楊梅嶺,宋嘉定乙亥建。鶴洞寺 在縣南五里,舊名白鶴山,久為荒沒。萬曆間縣令王之臣命工闢之,題曰「來鶴。」 羅漢寺 ,在縣南二十里石門天成,唐時題為「廣福巖。」

龍躍寺 在縣治三里許。相傳,昔有神龍出沒其間。明萬曆年,邑人莫之先開創。

善興寺 ,在永寧里楊梅莊,宋端平丙申年建。隆隱寺 ,在永寧里葡萄墟。

六通寺 在永寧里,宋紹興己丑年建。

崇慶寺 在永寧里陵陂村。

松林寺 在新平里思和洞。

北斗觀 :在縣治北鹿山上。

南斗觀 :在縣治西門外。

文昌閣 在南斗山下。崇禎年間建。

真武觀 在伏荔市

長峰觀 在大村

萬雲樓 成化間,知縣楊綱重修。

碧蓮閣 閣近學前

觀音閣 :在縣治南壽陽山麓。康熙十五年,知縣陳石庵修。

祝國庵 :在縣治西,順治十五年建。康熙十二年,知縣陳洪疇、訓導權汝駿修。

騰蛟庵 在縣西北沿江四十里,橫倚江濱,初呼為螺螄巖。自縣令童公闢之,題名曰:「騰蛟。」 大乘庵 在縣治北,報恩寺前。

北極宮 在縣治北二百步。創自有宋迨,元至正年重建。

普照堂 在附郭里白沙灣。

永寧州

太平寺 ,知州唐執中建,今廢。

太華寺 「在州南八十里雙瑞巖。」

北極觀 在州北門外,今毀。

清淨庵 在州南門外

長壽庵 在州南覆釜山下。

橋頭庵 在州北里半

永福縣

上乘寺 在縣東門外,明洪武二年建,今廢。龍興觀 在縣城內,元建。

義寧縣

香林寺 在縣治西南。唐咸通五年建,今圮聖德觀 。按《明一統志》:「在縣城內,宋建。」

全州

報恩光孝寺 在州湘山,即無量佛道場,唐元和二年建,宋紹興十三年賜額,明洪武十六年開設僧正司,中有亭榭佳勝。按:《明一統志》「舊名景德寺。」

高山寺 在州儒學西

《覺苑寺   》《下生寺   》《寶昌寺》。

《德藏寺   》《三學寺   》《隱靜寺》。

凈界寺   、超化寺   、《曇惠寺》。

《悟本寺   》《等覺寺 》以上諸寺俱在昇鄉。「慈恩寺   。」 《廣山寺   》。《楞嚴寺》。

清果寺   。九蓮寺   、《凈杜寺》。

道林寺   、《薦福寺   》《禪惠寺》。

《大安寺   》《毘盧寺 》,以上諸寺俱在恩鄉。《崇勝寺   》。《吉祥寺   》《慈光寺》。

廣教寺 以上諸寺俱在宜鄉。

真如寺   、《大善寺   》。《空王寺》。

治平寺   、定惠寺   、《多寶寺》。

《凈眾寺   》。《鷲臺寺 》,以上諸寺俱在萬鄉。《大教寺   》。《兜率寺   》。《青蓮寺》。

惠日寺 以上諸寺俱在建鄉。

普滿寺   、《永淨寺   》《興善寺 》以上諸寺俱在長鄉。

金僊寺   、鶴林寺 「俱在西延。」

元妙觀 在州治西。明洪武間,設道正司。按《明一統志》:舊名天慶,宋改今名。

棲真觀 在州城內

寶坊觀   、常清觀 俱在昇鄉。

玉宸觀 在恩鄉

十華觀 在長鄉

崇真觀 在宜鄉

雲歸庵 在湘山寺側

「西山庵   。」 「鷲峰庵   。」 「普濟庵。」

靈山庵   「白雲庵   」 、真空庵 以上諸庵俱在昇鄉。

「朝陽庵   。」 「太平庵   。」 《白鶴庵》。

龍溪庵 以上諸庵俱在宜鄉。

《波斯庵   》。《苦煉庵   》。《白雲庵》。

「飛雞庵   。」 「曹溪庵   。」 《七星庵》。

蓮湯庵   、《快樂庵 》以上諸庵俱在長鄉。「迴龍庵   」 、「崇善庵 」 俱在萬鄉。

灌陽縣

慧明寺 在灌陽縣,唐建。宋祥符間賜額。明洪武初,置僧會司。

大覺寺 在灌陽縣。宋熙寧五年賜額,今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