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3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三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二卷目錄

 梧州府部彙考四

  梧州府學校考

  梧州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三十二卷

梧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

梧州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梧州府學 在府治南門外東。宋元祐中,知州張唐輔建於冰井泉北。建炎三年,文彥明遷於放生池南。紹興二十二年,知州任詔以神霄宮廢址改刱。洪邁有記。元至元二十四年,總管馬鱗重建。明成化十一年,都御史韓雍營刱中為。

文廟東為啟聖祠,前為兩廡、又為戟門,外為泮池。

跨以石梁,左為神廚,右為神庫,東西各有碑亭。又前為櫺星門,舊府、縣學各有廟,乃并而一之。左府學,為明倫堂,下為四齋,東進德、日新,右「修業、時習。」 前為儀門外,東為教授署,西為諭、訓二署,前為儒學門。右縣學,為明倫堂,下為二齋,東致知,西「力行」 ,前為儀門,外為諭、訓二署,前為儒學門。丘濬記見《藝文》。弘治十五年,都御史鄧廷瓚以門地卑潦,輦土高六尺許,石甃其外,又易櫺星門以石柱。廟宇堂齋,悉因舊制益修之,李東陽、陳獻章有記。正德十年,建名宦、鄉賢、名卿祠。嘉靖十二年,都御史陶諧復新之。二十年,都御史蔡經以交南功成,振旅獻馘。學宮制度,宜極壯麗。始建尊經閣,購書籍貯於其上,與《敬一箴》並藏,毛伯溫有記。萬曆八年,知府陸萬垓,十五年,知府林喬楠重修。四十七年,知府陳鑑復修。

皇清順治四年,總兵李成棟自粵東發兵收梧廟宇。

祭器悉燬於兵。十三年,知府張繼曾率紳衿創建。十五年,推官閻玖建戟門。康熙二年,知府黃龍建兩廡,修櫺星門。十一年,知府楊彥溶重修大殿,撤舊柱,易以杉材,建尊經閣於殿後舊址。甲寅兵燬。十九年,知府藺佳蔭捐貲重修,命教授黃裳吉董其役。鼎建明倫堂、啟聖宮,增置廊舍,闢土繚垣,撤櫺星門,燬石建,設神主龕座、殿閣、門堂,丹雘一新。二十一年冬,署知府事何炯、署教授黃裳吉續工捐修。其《敬一亭》工猶未竣,知府彭騰請幫助識別此字。知縣尹維斾復議捐修。督學王如辰記,見《藝文》。鄉賢祠在冰井上,正德十二年改建學內。名宦祠亦在冰井上,正德十二年改建府學西。

梧山書院 在儒學右。嘉靖六年,都御史姚鏌、巡按御史石金建,黃芳記。見《藝文》。今廢。

嶺表書院 在府治東南。嘉靖十一年,都御史陶諧因總鎮府舊址改建,霍韜有《記》。今廢。梧楊書院 在府城東門外,迴瀾堂西。萬曆四十八年,知府陳鑑建。選十屬生徒肄業其中,躬為講授,月給餼薪。今廢。

東湖書院 在東門外漫泉亭東。弘治十年,郡人吳廷舉建。

籙漪書院 在桂江西岸,白鶴觀前。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建,今廢。

龍泉書院 在桂江西岸山麓,郡人石邦柱建。養正社學 在府治東。

南薰社學 在南門外

東隅社學 在梧山書院西。

西隅社學 在北門外。以上四學,俱萬曆四十六年火,知府陳鑑復建。

尚賢社學  、古卞社學  、榜村社學 ,俱在多賢鄉。

思化社學  、鰲頭社學 俱在平樂鄉。龍抱社學 ,在潯陽鄉。

司前社學 在東安鄉

大觀社學 在須羅鄉

栖鳳社學 在吉陽鄉

大陂社學 在冠蓋鄉

月峒社學 在長行鄉

興福社學 在平政鄉

伯合社學 在安平鄉

南學田 計稅一頃四十九畝二分九釐有奇。每畝科米二斗四升八合有奇。

北學田 計稅六頃二十七畝一分二釐有奇,每畝科米二斗八升九合八勺。

射圃 在府學左,廣袤四畝。舊有「觀德亭,今廢。」 蒼梧縣學 ,在文廟之右。饌堂三間,明倫堂五間,東西兩齋,前有儀門,為儒學門。

外州縣

藤縣學 在縣南城外學嶺。創自宋至順三年,知州文魁建。元因之。明洪武七年,州同知金文仲重建。十二年,知縣馮哲修。天順六年,知縣謝鉉建。弘治十年,知縣廖佐重修。

聖廟五間,東西廡各十間,左右耳房各一間,櫺星

門三間。十七年,提學僉事姚鏌委官增修堂宇齋舍。殿之東設總門,後為啟聖祠,中為鄉賢、名宦二祠。殿之西為宰牲亭。嘉靖五年,典史孫懋重修,歐陽鐸有《記》。二十三年,知縣顏參重修明倫堂,有《記》。萬曆二十八年,知縣劉炅改建於學西之右嶺。自藤人士惑於堪輿家言,誤遷學宮,天荒者七科。四十三年,知縣李廷幹從諸生請,遷復舊址,始科不乏人。天啟五年,知縣曾鳳彩率人士建文昌閣於學宮東。樓二層,高三百餘尺,方可七八十丈。崇禎三年,署縣衛經歷葉大紳發贖鍰六十金,修學宮及戟門。八年,知縣梁昌重修明倫堂。十年,續修文昌閣於學東,有《記》。今學宮俱圮,尚未修復。鄉賢祠祀訓導徐容,名《宦祠》祀隋平縣丞裴敬業。

三元書院 在城西。昔宋馮京讀書於此,故名。明景泰元年,僉事湯性草創。三年,知縣唐禮重建,貿旁地以廣之。弘治元年,知縣廖佐復建樓堂以祀文𥳑公,教諭周琳有記。萬曆九年,奉勘合鬻為民居,別建永安門內。今俱廢。

解元書院 在仁封鄉赤水鎮,原為三界祠舊址。明嘉靖元年,提學劉節改建,有記。今廢。友仁書院 在三元書院右。隆慶元年本府同知柯文紹署縣事建。

南麓書院 在儒學之東。嘉靖五年,典史孫懋建。

鳳山書院 原為「東嶽祠」 ,今仍復舊祠。

社學 。洪武八年,同知金文仲建於南山學基旁,以文簡後裔馮士聰為師。永樂四年,知縣周順建於永安門外仁壽坊舊址。正統間,建於迎恩門外登俊坊。景泰間,建於城中之「三元書院。」 弘治十五年,建於南門城內布政司舊址。以原任德慶州司訓馮榮為師。隆慶五年,知縣蘇胡重修「澗西社學」 ,舉生員胡如福為師。萬曆五年,知縣陳雅言,重建澗西社學。其迎恩門內舊鄉賢祠改為南社學。

學田 ,四都一、四都二古僊埇萬侍御捐為餼田,共一段,計一頃七十一畝,歲徵租銀十四兩。八都古祀下有孔告等村,價買盧叔敬田二十七畝,歲徵租銀四兩六錢,今減六錢。八都八甲莫雍絕戶沙村田二十二畝二分,沒官入學,歲徵租銀一兩五錢。八都蛇牢、黃村、馬村、廖塘屋等處,價買黃李鉉戶田三十四畝七分,歲徵租銀七兩,今減五兩。十五都靈山、佛子等村,沒官學田二段,計九十三畝六分,歲徵銀六兩五錢。十五都野芋村山埇田一段,計六十二畝,歲徵租銀二兩。二十二都臘洞等村,萬曆二年,本府通判徐嘉會發銀五十兩,買游恩戶田二十五畝二分,歲徵銀六兩,今減五兩。二十五都陶村公舉塘、馬埒陂頭等處,萬曆三十二年,本府知府凌嗣音價買詹大奇戶田八畝五分零,歲徵銀一兩二錢。二十八都蒙強古祀、古達橋頭、乃大洞等處,價買陳旺戶田四十三畝五分,歲徵租銀二兩七錢。四十一都黨州下半截基地,長一百四十丈,廣九十六丈,稅米一石二斗。萬曆三十一年,學道駱日昇價買胡仕明戶地,歲徵租銀五兩。二都富埜村岑洞田一段,計十一畝。萬曆三十年,本學教諭李忻價買楊嘉謀田,歲徵租禾一千五百斤。萬曆三年,清查廂民侵占南門官鋪一間,舊鄉賢祠一所,歲徵銀一兩二錢。

學前泮池一口,歲徵租銀六兩。

容縣學 ,肇自唐貞觀元年,建於駱駝橋西。宋自紹興後,遷徙無常,或遷於通貨坊,或遷於城西南。嘉熙間,學正梁汝翼修葺,有《記》。至元屢遭寇燬,知州劉哲復遷於駱駝橋故址,後乃遷於城內。明洪武二年,同知王清因其舊址創建。景泰五年,知縣黃佐重修殿、廡、戟門、廚庫、泮池。成化六年,知縣林廷輝建櫺星門、饌堂、明倫堂及東西二齋。嘉靖十年,知縣蔡雨改建,遷明倫堂於殿左,敬一亭居其中。兩廡、戟門、櫺星門次第翼然,自為《記》。又知縣秦行賓、嚴春化相繼修建名宦、鄉賢、啟聖各祠。萬曆四年,知縣萬一龍於

學建坊。七年,知縣伍可受重修,督學鍾繼英記。四十五年,知縣侯應遴重修坊牌,易其額曰「容山起鳳、繡水騰蛟。」 四十八年,知縣區龍禎捐貲修葺。首為泮池,次櫺星門,次戟門。中為

先師殿、列以兩廡。左為「敬一亭」 ,又左為「明倫堂」 東

曰「進德齋」 ,西曰「修業齋。」 前為教諭衙,在泮池之右,與名宦鄉賢祠相比。櫺星門左,舊為思賢堂,祀元次山五賢之所。後啟聖公祠,今五賢祀於名宦。萬曆四十五年,知縣侯應遴更為「南山書院。」 又前而架雉堞之上者為文昌閣。萬曆二十二年,分守道葉明元、分巡道蘇濬各捐金修築,獨尊經閣、射圃闕焉。鄉賢祠祀元知州封履,縣巡檢封盛甫,明知縣王惟道,僉事陳汝器,員外王惟輿、參議楊寧遠。《名宦祠》祀唐容筦,經略使元結、韋丹、戴叔倫、杜祐、王翊,宋刺史王慶增、蔣南金,明知州王清。

勾漏書院 在縣治東。祀宋安撫機宜吳元美,今廢。

思賢書院 在儒學之左。宋州守譚惟寅建,祀唐刺史王賢於其中。萬曆四十六年,知縣侯應遴重建,改為「南山書院。」

西關社學 、興化社學  、北隅社學 ,俱在西門外。

首興社學 在七里村

登俊社學 在塘頭村

翔鳳社學 在楊葉村

坡鳳社學 在坡頭村

發明社學 在良判村

養大社學 在自良村

育英社學  、養蒙社學 俱在王六村。潛蛟社學 在坡屋村。

學田 。「嘉靖四十三年,署縣事本府通判李捐買得本縣波羅里三冬民田十八畝三分,科米七斗八升三合二勺,每年租銀四兩八錢。隆慶六年,廣西巡撫李買得水源里六冬民田十八畝六分,糧米七斗九升六合有零,每年租銀四兩。萬曆元年,署縣事本府通判徐捐買東門外蓮塘大小六口,三十五畝二分七釐,該米一石六斗九升六合,租銀二兩四錢。萬曆二十六年,本縣知縣黎次瓊捐買辛里楊灣田十畝四分四釐,該糧米四斗四升七合,每年租穀二十石。萬曆四十一年,署知縣事吳崇教捐買辛里七冬楊灣坰塘一口,該官民稅二十六畝一分三釐有奇,該糧米一石六斗九升,每年租禾一千二」 百五十斤,又損買一里《九冬》,吳一桂民田九畝三分四釐有零,糧米四斗,每年租穀十三石。萬曆四十四年,知縣侯應遴追出譚聖訓原佃廂里五冬絕軍黎英田二十六畝零二釐,糧米一石一斗一升三合零,每年租禾二千八百斤。萬曆四十七年,知縣侯應遴撥遣招里。六冬,劉尚信絕民劉一紀米一石四斗四升四合。又撥送廂里五、冬絕戶扈履選米八斗零八合。以上四戶米,俱收入學田內。

學鋪 ,嘉靖二十四年,署縣事鬱林州州判羅焲將城內十字街本鋪掛榜鋪六間送學,以助月考之需。二十六年,教諭吳必學送回本縣。四十三年,署縣事州判沈世和復送本學。萬曆三十一年,本府知府凌發銀十兩,買得鋪一間,坐落東門城內,每年租錢一貫。

岑溪縣學 原在舊縣治東。唐武德五年建,宋、元因之。明洪武十二年,教諭何進重建。弘治三年,知縣勞雍遷建今縣治東北隅。教諭蔣聰續成之,周孟中有記。正德十六年,訓導劉材、典史雷謙申請,遷於西子城內。嘉靖十七年,遷於內城中為

文廟前為兩廡,為戟門、泮池,又前為櫺星門。《嘉靖》

四十年火,知縣張子翼修復。萬曆二十八年,知縣曾莘重修。三十三年以地震圮知縣吳繼禧修復。天啟元年,知縣詹子忠復自外而徙內城。縣治後,營建殿、廡、堂祠、亭、池、門舍,規制如初。明末燬,舉人廖標修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劉廣國復修建「明倫堂。」康熙

八年,知縣劉昌言重修,有記。鄉賢祠祀評事周鼎、知府梁絜,通判廖仕能,推官興尚忠,州同羅寧,知縣謝崇恩,教諭梁文。名宦祠祀知縣劉鎮、謝有立、余敦善、張拱樞、石韋介,主簿趙探夫,教諭徐謹、蔣聰、陳夔、李時,典史區昌。

文昌書院 在儒學後。崇禎十二年,知縣盧日就建,檢討梁兆陽有《記》。

文公書院 :在大洞福隆圍。學者建以祀韓昌黎。邑人高熊徵有記。

登龍社學 在城北

輔仁社學 在下化合鄉義洞。

凌雲社學 在西鄉河口。

歸義社學 在歸義鄉

永平社學 在連城鄉

學田 計稅九十一頃四十畝四分有奇,每畝科米一斗六升五合有零。

懷集縣學 在縣治東。肇自宋時。元至正二十六年燬於兵。明洪武三年重建,後圮。弘治七年,知縣區昌重修,彭甫、張翊有記。嘉靖四十一年,署縣事通判李鵬舉建啟聖祠。萬曆三十九年,知縣越應捷復修,魏濬有記。四十六年,知縣謝君惠重修。崇禎十六年,知縣李盤重修。兵燹,復燬。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教諭唐忠弼重修「大成殿」五間。

東西兩廡各五間。前為文峰,為頖池,為櫺星門。尊經閣在正殿後。明倫堂舊在聖殿後,萬曆三十九年,知縣越應捷遷於聖殿之左,移頖池於櫺星門之內。啟聖祠在文昌閣東,育英齋西,養正齋後,為敬一亭。名宦鄉賢祠在儀門之東。教諭、訓導廳在儀門之西。書籍庫在明倫堂左。祭器庫在明倫堂右。鄉賢祠祀知州蘇忞、同知莫彥朴,訓導歐守忠。名宦祠祀知縣謝有立、李濬、李洪,主簿楊蘊。

文昌書院 在下郭水口。明天啟元年,知縣謝君惠建。

南溪書院 在定懷門外。崇禎十六年,知縣李盤創建。

射圃 在城東門外,有亭曰「觀德亭」 ,今廢,遺址尚存。

社學 明萬曆十一年,建於西水里松柏山口,以教猺民子弟。十三年,征勦金鵝,松柏燬於兵火。又城北上郭、下郭、坊郭、譚村、獨周、務本、西水、河南,各立有社學。

學田 :《舊志》載七頃,共科米六石二斗三升六合有零,共計租穀二百四十七石六斗。又續置田六頃,共科米四石二斗五升八合有奇,計租穀一百八十九石八斗。新舊學田通共租四百三十七石四斗,通共米十石零四斗九升四合有奇。一、田土名軍屯峒心插花田,大小共七十八坵,每年共載租穀九十石,民糧二石一斗三升三合,價銀五十兩。巡道夏公置。又「地羅」 田一段十二坵,每年載租穀十五石,民糧二斗一升。大揚田一段五坵,每年租穀二十七石六斗,民糧八斗一升三合。懷龍田一段,每年租穀十三石,民糧四斗。龍村峒田一段,每年租穀三十石,民糧七斗五升。以上四頃民餘田,共租穀八十五石,價銀六十二兩。知縣陳一定置白沙白石田一段,大三坵,每年租穀四十五石,民糧一石六斗,價銀十兩。本學教諭蕭信置糖塘心峒田二段,大小三十四坵,每年租穀二十七石,民糧米三斗三升,價銀二十六兩。知縣林春茂置田土名「下白沙中舍墓腳」 田。糧米三斗四升,租穀三十石。知縣夏獲秋置下白沙甘暴鬱,田糧米五斗,每年租穀三十六石。巡撫楊巡按錢行銀三十兩,本縣支庫銀六兩。置白沙下坡佛仔崀,田糧米三斗四升八合有奇。每年租二十一石六斗。本府知府凌嗣音置。田土名「下過路塘」 一口,田十四坵,共稅米四升,每年租穀十九石三斗。田土名「擁塘坑」 ,基上基下插花田,共十二坵,稅米一斗二升,每年租穀二十石七斗。二頃,共租四十石,係察院呂批斷,行縣載入《循環》,以濟貧生。勒碑、明倫堂、欖樹、沙坪等田,稅米二石九斗五升,每年租穀六十二石二斗,折納租銀四兩三錢五分有零。係民人林理之告送本縣謝審詳,學道黃批允,收入《循環》。

鬱林州學 在州治西南成賢坊。舊在州治南一里,宋至道二年建。元至正三年,知州張按攤不花遷建今地。伯篤魯丁有「記。」 明洪武二年,州同黃斌重修。正統七年,知州柴衡建明倫堂,立題名碑。曾才魯有記。十四年,知州廖震建殿廡、堂齋。成化四年,知州向珍鼎新學制。弘治十二年,知州李永珍重建。中為

文廟前為兩廡、為戟門、西為神廚。神庫前為櫺星。

門,彭甫記。正德十一年,州人梁璉易櫺星門以石。後為明倫堂,又後為敬一亭。東西為兩齋,左為啟聖祠、鄉賢祠、名宦祠。左為學正廨,右為訓導廨,前為儒學門。嘉靖十六年,兩廡傾圮,知州張詔修建。隆慶二年,同知闞繼禹重修。萬曆十三年,知州江龍重修。十九年,副使蘇濬修啟聖諸祠堂。後築方塘低窪,前拓地為泮池,浚西北。

之泉入焉

皇清因舊址、修建正殿、兩廡、戟門、啟聖祠。餘未建復。

興文書院 在州治前。萬曆二十四年,改建「提道學行署。」

玉堂社學 在西廂

聚奎社學 在南廂

攀龍社學 在東寧鄉

池臺社學 在撫康鄉

高克社學 在貴平鄉

辛倉社學 在富民鄉

射圃 在學宮東五十步。

學田 計稅一十四頃三十二畝八分有奇,每畝科米一斗六升五合有奇。

博白縣學 。「唐貞觀初,建於城南一里。宋開寶五年遷城東一里。紹興後圮。慶元戊午,知縣李大章重建。明洪武三年,縣丞孔時郁建。正統元年,縣丞朱勗、主簿張本忠重修。九年,知縣程節遷縣治南。成化四年,寇燬,副使范鐸遷於平政門外,尋毀。嘉靖六年,教諭柯挺之申請遷於城東舊址。」 四十三年,署縣事藤縣縣丞王宗予,遷建城內縣治西中,為

文廟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泮池、櫺星門。左為明

倫堂東西為兩齋,前為儒學門。明倫堂後為啟聖祠。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右隅為敬一亭。萬曆十五年,知縣謝國光重修。三十七年,知縣譚岳重修。四十八年,建尊經閣,知縣張茂芹、署縣同知張熙韶成之。鄉賢祠在戟門右,名宦祠在戟門左。

養正書院 在分司東。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饒天顯建,後改為「教諭衙」 ,今廢。

社學 在城隍廟右。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譚岳建。

文星社學 在城東文星橋下。

射圃 在城東舊學基左,今廢。

學田 稅一頃二十三畝九分八釐有奇,實納租銀十四兩零一分有奇。

北流縣學 「唐貞觀三年,建於登龍橋西。宋因之。元大德二年,知縣侯仁遷寶圭驛東。延祐四年,遷於驛西。至正二十六年,燬於火,遷縣治西南一里。明永樂十一年,知縣陳宗文仍舊址重建。天順四年,寇燬。成化十七年,都御史韓雍改築城池,以學基建縣治,而遷學於縣治東北隅。弘治五年,知縣羅嵩遷城東一里。」 十年,知縣唐源重修,周孟中《記》。嘉靖十三年,知縣彭黻復遷於城內縣治東北。二十一年,署印永淳縣典史任惟均以其地卑隘,遷於縣治東北舊學址。三十三年,知縣楊穗遷建縣治東中,為

文廟: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 、櫺星門、後為

明倫堂東西為齋,左為啟聖祠、鄉賢名宦祠。敬一亭前為儒學門。崇禎四年,知縣劉修己仍遷城內舊趾。

皇清康熙元年,署縣事安九埏重建,遷於舊址。《明倫》

堂右鄉賢祠三間,在戟門西;名宦祠三間,在戟門東。

起潛書院 在學校之上。

養正書院 在縣城東舊學前。同知施宗誼建,久廢。

天一書院 在南門外,楊參議讀書處,今改為「文昌閣。」

學前社學 在通仙橋東,久廢。

那留社學 在茆田村

射圃 在縣治東南一里,即舊學基。

學田 原稅七十八畝七分二釐有奇。內舊學田二十八畝五分有奇,督院載置四十畝八分五釐零;本府置,九畝三分零。

皇清康熙元年,署縣事安九埏捐買羅卞三里《八冬》。

揚巫達、王國興,民田一頃零七畝四分七釐有奇,該米四石六斗。官稅六畝零三釐有奇,該米一石,坐落下真塘、水埇等處,耕人曾鳴時,遞年納租一百七十石。

陸川縣學 。「宋淳化五年,建於城東南一里。明洪武三年,縣丞王麟仍舊址重建。永樂十年,知縣吳景重修。天順六年,知縣李宣遷於南門內縣治東。弘治四年,提學僉事周孟中委官遷建於縣中街西。正德七年,賊燬,知府曹琚重修。嘉靖二十三年,知縣李紳遷於縣南一里。四十三年,知縣張子翼遷城北,鼎新廟制。」 萬曆十四年,知縣林鳳朝重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方鼎重建「明倫堂」三間。鄉賢祠。

在「啟聖祠右,名宦祠左。」

興賢社學 在南門外

興文社學 在北門外

育英社學 在城隍廟後。

射圃 在縣城東南隅。舊有觀德亭,今廢。學田 稅一頃九十二畝三分有奇。每畝科米一斗六升五合有奇。

興業縣學 。「宋慶曆中,建於縣西北一里。元仍宋址。至正三年,知縣秦仁濟建。明洪武三年,縣丞鄔馬兒重建。永樂十四年,知縣余顯宗,正統、天順,丁芹、向珍相繼修葺,建奎文閣,人文蔚起。後以寇燬。成化十八年,訓導陳士章申請督撫發帑,命知縣鍾轅遷城內縣治東。弘治、正德間,知縣王昌、陳濙重修。嘉靖十六年」 ,知縣方詔復修,李義壯有記。二十五年邑紳譚堯道重建櫺星門。萬曆十年,知縣馮文炤修大成殿。十二年,知縣曾節續成之。崇禎十五年管縣事通判鄧來麟倡修殿、廡、堂齋。邑紳譚汝賢重建敬一、箴亭。鄉賢祠在名宦祠前。

「養正社學 」 在學前。

龍江社學 在城南

興德社學 在東山村

水塘社學 在縣治東

柳山社學 在縣治北

蟠龍社學 在黎村

對山社學 在塘格村

西水社學 在縣治東北。

射圃 在蒼梧道後,內有《觀德亭》,今廢。

學田 計稅三頃五十三畝八分有零。每畝科米一斗六升五合有奇。

梧州府戶口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原額人丁五萬八千六百三十九丁五分七釐一毫。內除陸川縣撥狼目軍丁二千零五十九丁二分五釐不編。又藤縣萬曆年間續陞科增丁一丁,順治十六年奉文五里歸民增丁一百八十六丁二分。岑溪縣崇禎年間餘稅米歸民同編增丁四十四丁。懷集縣崇禎十六年屆較正增丁三十一丁八分。鬱林州萬曆年間後,陞科稅米,增丁三丁一分。博白縣萬曆年間墾增人丁八十丁。

《實在人丁》五萬六千九百二十六丁四分二釐一毫。

丁銀一萬二千零七十七兩七錢四分有奇。蒼梧縣

實在人丁七千二百七十四丁五分二釐,丁銀一千零九十一兩一錢七分八釐有奇。《藤縣》

實在人丁七千一百六十丁零二分。

丁銀一千五百五十六兩六錢六分九釐有奇。《容縣》

實在人丁四千六百九十七丁五分。

丁銀九百九十五兩二錢一分二釐有奇。岑溪縣:

《實在人丁》二千零九十四丁。

丁銀六百一十二兩三錢四分八釐有奇。懷集縣:

《實在人丁》三千六百六十五丁九分。

鬱林州

實在人丁八千七百四十七丁二分。

《丁銀》一千九百一十七兩零五分三釐有奇。《博白縣》

實在人丁四千六百二十丁。

丁銀一千四百六十一兩五錢二分有奇。北流縣:

《實在人丁》八千零五十七丁。

《丁銀》一千一百九十七兩二錢九分三釐有奇。陸川縣:

實在人丁六千四百九十五丁一分。

丁銀一千一百二十三兩六錢五分有奇。興業縣:

實在人丁四千一百一十五丁。

丁銀八百二十三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