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7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卷
臨安府部彙考五
[编辑]臨安府風俗考
《臨安府祠廟考》〈寺觀附:〉
臨安府驛遞考
臨安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七十五卷。
臨安府部彙考五
[编辑]臨安府風俗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建水州附郭。〉
《舊志》:「士秀而文,崇尚氣節,民專稼穡。衣冠禮度,與中州等。」
《元志》號「詩書郡。」
《郡志》:「人多畏法,少有不平,寧棄不爭,多愛清雅,敬老崇文。」
俗喜尚學,士子講習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於諸郡。六月朔日至六日禮南斗。中旬,經管義倉紳士請於府州,將去冬所餘倉米罄給通郡鰥寡窮民。廿五日為星回節,街燃松炬醵飲,村落以炬插田,設牲醴致禱,即《詩》「田祖有神,秉𢌿炎火」 之意。
石屏州
石屏舊為荒遠之地,多諸種猓彝。自元時內附,風氣漸開。及明初置州牧,宣政教以化導之,復設石屏、寶秀二屯。屯軍皆江南北人,與土著之民錯雜而居。由是薰陶漸染,習俗丕變,文物冠裳,彬彬與中州侔矣。士喜向學,講習惟勤。閭巷之間,焚膏誦讀,丙夜不止。婦人習女工,勤紡績,每夜深猶聞機杼之聲。田多瘠薄,農夫耕用兩牛,前挽後驅,胼手胝足,終歲勤勞不休。俗尚節儉,急輸將。近者閭巷多貧,猶未興禮讓。山寨眾彝,皆構茅屋土莝以居,語言服飾,婚喪飲食,猶本舊習,未能盡變。
阿迷州
阿迷初有彝,繼有漢人,前代中葉以醇樸稱。崇講仁讓,敦說《詩》《書》,習尚彬雅,號稱鄒魯。一切婚喪宴會禮俗與中州同。大要敦樸,素守儉約,即士夫素豐之家,服食不務文飾,蓋習尚然也。寧州。
《備樂鄉》,冠婚喪祭,一遵家禮。尚節儉,勤耕讀,樸直坦易,猶多《古風》。重名節,承先志,耕讀相半,不事商賈。
路居鄉地狹民稠,男女樸素,俗重耕耘,朝出暮歸,多崇儉朴,恥浮華。士人以科貢為業,沿海以捕魚為生,不事商賈,重儒術。
虛于鄉,善釀酒,重商賈,文以士顯,武亦繼起,耕讀各半。
「《貴填鄉》採《山茹美》。」 「近知王化。」
《易》富,鄉多誦讀,山尚火耕,文以科目顯,武以騎射長。彝人近習,禮重儒術。
《㜑兮》鄉風氣漸開,頗尚儒術,近深王化。習尚禮義勤耕種,
曲江鄉耕讀相半,俗近「建水」 ,隸寧者俗近「通海。」 四屯風尚各因地俗。
通海縣
士秀而潔,文章自出,機柚,不尋章句。高明者往往崇尚氣節,以砥末流。民多畏法,婦女尚紡績,兵燹多年,城與鄉無所稱殷實者。人雖至貧,為善不怠。「返樸還淳」 ,大有其機。
土人每於花朝挈榼登山,聽布穀聲,以課農事。人日,農人走祭秀山白龍,祈豐年雨澤,寒食祭墓,清明插柳。
三月亥日,張酒於西龍潭,患頭風者洗之即愈。六月念五日暮,城野燃炬,名曰「星回節。」 《傳》云:六詔時,皮羅閤謀滅五詔,以松明為樓。是夜會諸酋其上,飲以醲釀,既醉,舉火焚之,因以為祥。大約田家占豊歉,於火之明暗為驗,亦古蜡祭之遺意也。
河西縣
地土既薄,民給生不舒愉。男耕女織,其風淳,其俗儉,士多秀傑,質實少文。諸彝種類不同,好尚各別。
嶍峨縣
歲時節序,與各省同。衣冠皆遵時制。凡遇元日,以松毛鋪地待客,喜慶亦然。六月星回節,與「建水通海」 同。村莊之中,每年自相輪值。火頭以司一村之事。凡田主往來或過往行商,另有客房一座,飲食草料畢備,去不取值,住宿則備酒饌。
有公田,各村多寡不等,取租以供客。此「上古淳風」 ,特為詳之。
蒙自縣
蒙邑之民少,流寓之民多,其土著者,率皆前朝實邊之人。民愿而謹,重農懷土,憚於遠行,貿易不出其境,不敢與富商巨賈鬥智爭逐。雖有銅錫之廠,而四方商賈專其利,蒙之人不敢過而問焉。婚姻以門第相尚,不慕姬姜,不崇榮富。婦人雞鳴戒旦,紡績是勤。其行路以巾帕遮面,手執小傘,與《曲禮》「行必障面」 之說相合。
蒙邑之節令,禮儀與中土同,惟六月二十四日有剁生之俗。剁生者,以雞豕魚肉,生研縷絲,雜以鮮蔬,和椒桂而噉之,其名曰「生。」 蓋古研膾之法。六月二十五日為星回節,亦與建水諸邑同。蒙邑市集曰「街子」 ,猶齊趙謂之「集」 ,嶺南謂之墟也。而街子則以日支名之,遇子曰鼠,遇午曰馬。邑中之市,在西關者,有子午二街;在雞街者,有辰、酉二街。至期,則遠近畢至,百貨咸集。日出而聚,日入而散。
蒙邑衣服,「冬不裘,夏不葛。」 蓋滇地多暑,而蒙邑氣候常溫,四時俱用春服。
蒙邑,《方言》絕似吳楚之間俱呼其村落為寨,亦謂之庄,川澤謂之海。田以分計一分者,猶言一區不辨多寡。米以爾計,一爾者,三十二升也。八升謂之桶,四桶謂之爾。
新平縣
城內士民,男耕讀,女紡績。俗尚淳樸,不事奢華,語言衣服飲食,與中州同。冠婚喪祭,互相資助。多係各省入籍之人,皆知禮義,饒有古風。村莊彝種,習尚不同,風俗亦異。
臨安府祠廟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建水州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按《州志》:「明洪武三十年建,春秋二仲上巳日祭。」
社稷壇 在府城北。按《州志》:「明洪武三十年建,春秋二仲戊日祭。」
郡厲壇 在府北城外。按《州志》,明洪武三十年建。每歲春清明日、孟秋朢日,孟冬朔日祭,無祀鬼神。
城隍廟 在府治東,州縣皆同。
旗纛廟 在舊臨安衛公廨後。
八蜡廟 在府城北
武侯祠 在儒學北。按《府志》,在州治東南,即臨安衛故址。
關王廟 在府治西。按《明通志》:「指揮王信萬兵修建。」
文昌宮 在府治西
表忠祠 祀交阯前後死事尚書劉儁、陳洽,參政劉昱,都司呂毅,參政馮貴、侯保,都督黃中,知府劉子輔、易先,知州何忠,掌交阯布、按二司尚書黃福。「歲春、秋二仲上辛日祭。」
忠臣祠 在府治東,祀鄱陽死節太原侯王勝、合肥子王德,歲春秋二仲辛日祭。
徐公祠 在府治前,祀沅江死事布政使徐樾,歲秋仲十七日祭。按《州志》:「祭之日,急風雷雨輒應。」
景賢祠 在啟聖祠後,祀翰林學士王奎、副都御史韓宜可。春秋上丁祭。
白龍潭龍王廟 :在府西北十二里。歲春仲致祭。
東嶽廟 在府治東。按《明一統志》,「指揮萬僖建。」 三官廟 在府治西。按《明一統志》:「郡人錢銳建。」 五顯廟 在府北城外。「相傳其地多虎,立廟鎮之。」
聖母祠 在府城北
晏公祠 在府城東
蕭公祠 在府曲江驛
土主廟 在府東南
石屏州
白馬廟 在寶秀
二忠祠 楊、李二都督戍石屏,戰沒於陣,歷有靈異。土人立祠,春秋祭之。
十公祠 在東城外,祀名宦之有功德於屏者。知州陳仲晦、曾所能、蕭廷對、江墉、羅廷光、署州尹。東周周之相、顧慶恩、朱統鐩、鄭相十人。今題。
額賢侯遺愛
吳敬德祠 在州治南。按《明一統志》:在州北,唐建,今徙於州南。
碧玉神祠 按《明通志》:「在州路居村。」
東嶽廟 在東門內
土主廟 在州南廂
關王廟 一在州南廂,一在吳家營,一在寶秀,一在《作假寨》。
阿迷州
雷公祠 在阿迷州南五十里。按《明通志》,「巡撫侍郎鄒應龍建。」
三厲祠 在州東十五里,祀東征牳。陣亡千戶魏朝鳳、百戶李邦郁譚大經。
關帝廟 :在城內西門,三層。
蕭公廟 在東門外,知州錢弘業修。
寧州
「三皇祠 」 「在治東壇右。」
土主祠 在治西三里浣江橋。
城隍祠 :在治西城內。
痘神祠 在城隍廟右
蕭公祠 在痘神祠右
東王祠 在登樓山中層頂。
「碧玉祠 」 在碧玉峰左。
五穀神祠 在州路居村。
東玉神祠 在州治東南。
龍王廟 「一在呂公山」 ,一在新平縣南。
忠勇祠 在甸苴關。祀蠻莫死事寧州目把者義。
大魁閣 在州治北
通海縣
忠孝祠 :在學東,提學鄭元建,祀董莊愍井子茂春,今廢。
武保祠 在秀山神祠下,歲仲秋廿二日祭。蕭公廟 在迎恩橋之左。明崇禎間,江右客民建。
三節祠 在縣治北。明初東旭河南光山人,任御史,謫戍通海,挈家來滇,道病卒,子欽代父戍,從征末泥死,其妻盧氏,寡居無子,有欲強奪其志者,氏不從,痛哭自沉于海。邑人哀之,為立廟。秀山神祠 在秀山下。按《府志》,俗呼土主廟在秀山中,支宋段思平建,辛卯年邑中善姓重修。白馬廟 在縣治東。
真武廟 在縣治南。按《明通志》:「指揮吳善建河西縣」
英佑神祠 在縣治北
龜山神祠 在縣治東
螺蜂山神祠 在縣螺髻村。
白龍祠 在縣治南
石母廟 在縣碌碑村。按《明通志》:「石如人像,因建廟。」
嶍峨縣
香柏土主祠 :在縣治西南。
桂峰土主祠 :在縣治南桂峰山麓。
東嶽廟 在縣北門內,新修。
關帝廟 一在縣西,明成化三年建,屢經修葺。一在塔龍城後。
元帝廟 在塔龍古,設巡檢司城後。
土主廟 在塔龍城後
蒙自縣
關帝廟 :在縣治東南。康熙二十三年,知縣孫居湜重修,規制闊大。四十七年,知縣韓三異新設,春秋祀典。
土主廟 在縣西南,神最靈異。萬曆間,交兵入寇時,廟頂大蜂飛入賊帳,盡螫其目,賊遂大敗。人以為神助。敕賜「護國靈帝」 匾額。
水府廟 一在縣南,一在個舊江右客民建。龍王廟 一在縣東門外學海中,今廢。一在大屯。
盧公祠 舊在西關外,祀本府節推盧公。因盧公曾攝縣事,有惠政,民為立祠,今廢。
張公祠 在新安所城北。祀雲南都司張公,名世明。萬曆中,勦賊安民,立祠祀之。今廢。
劉公祠 在新安所城北,祀都諫劉公洙。正德時,公改新安所。城人德之,立祠以祀。
新平縣
巽隱程公祠 在舊新化州西,祀程本立,明初謫他郎甸長官司吏目。
忠義祠 參將鄧子龍請建,祀陣亡將士。東嶽廟 在城東關外。
關聖廟 在城東關外
土主廟 在城東關外
龍王廟 在城西關外
馬王廟 在城東營伍內。
寺觀附
[编辑]本府。〈建水州附郭。〉
指林寺 在城西。相傳宋季人見一鹿,率眾跡之。俄有人出曰:「鹿處此山久矣,無庸逐。」 言畢不見。眾異之,因建祠以祀。按《州志》:元元貞間,郡人何昌期建。
萬明寺 在城西。按《明通志》:「醫官王用賓重修」 觀音寺 有二:一在城北,明永樂中建,正統中修;一在府治西南。
燃燈寺 在城東一里
東林寺 在城東一里,原名「諸天」 ,元時建。明嘉靖三十二年,知府章士元易今名。
華嚴閣 在城北,知府賴英重修。
地藏寺 在城東
香林寺 在城東北,元時建。郡中名勝。按《州志》:「環山帶溪,有溫泉焉。」
接待寺 在城東。元百戶趙益辭職為僧,以其居為庵,并施田贍僧。
迎恩禪院 在城東關外,入省通衢。明萬曆三十一年,郡人包見捷建。
玉皇閣 在城東,明嘉靖三十四年建。
西天寺 在城西三里,明萬曆間,吳國倡李倍建。
天王寺 在城東南,元時建。明成化間,郡人萬城重修。
寶藏寺 在城東
無垢寺 在城南五里。按《明一統志》,俗呼南山寺。
大乘庵 「在城西二十里」 ,僧知微建。
千佛寺 在城西。按《州志》,在城北三十里。雲龍山寺 在城東三十五里。明萬曆年間,僧圓相建。其庵不一,記載《藝文》。
西竺寺 ,在曲江驛二十里,僧慧心修建。「寶嚴寺 」 ,在曲江驛十里。
法華寺 在曲江驛
文昌宮 按《建水州志》:「在城內西,元時建,內有桂香樓,丁亥燬,重建。」
桂香閣 在迎恩寺前。《形家》言「聚風氣,宜有所鎮。」 郡人蕭崇業建。
延福寺
普庵寺 在城北。明正統間,僧悟空創建。崇禎壬申,焚燬,僧大任募眾重建。
興化寺 在城北,明永樂間建。
紫極宮 :在雲龍山頂。康熙三十年,知府黃明因眾議「紫金城」 舊址,於府城不利,遂改建。「金華寺 」 :在城西十里,僧海灝建。
龍泉寺 曲江有二:一在東山,一在右所。白雲庵 :在曲江六龍山,明王聚洲先生有詩。「三寶寺 」 :在曲江十五里,僧慧心建。
三清觀 在曲江沙壩,知府黃明、鄉人祝檜建。龍潭山寺 在曲江侯家箐。
石屏州
諸天寺 在州東南,元時建,明萬曆三年重修。乾陽寺 在州乾陽山,元時建,明弘治年重修。海潮寺 ,在州異龍湖中。郡人楊廷相建。魁星閣 在斗母閣後。
文昌閣 「一在小水城」 ,鄉官許之曾建。一在「北關」 者,康熙二十三年知州王光鼎建。一在「寶秀」 者,二十五年巡檢朱廷玳協眾建。
大魁閣 :在小水城。康熙十二年夏,署知州程封捐資重建。
三台閣 在西堤上。知州劉維世重建。
老君殿
「三官殿 」 生員丁濬美修。
真武殿
雷公殿 俱在州北乾陽山上,殿宇巍峨,景致高曠。
觀音寺 一在州南廂,一在《萬家營》,一在寶秀坊,一在《龍港》。
善覺寺 ,在北郊外。其寺創自唐時,昔年風景甚佳,遊人如織。
《水月寺 》湖中浮一嶼,廣度禪師建。築堤栽柳,荷香數里。
萬德寺 ,在州治西南,明萬曆二十九年建。「安方寺 」 ,明弘治七年建。
秀山寺 明景泰三年建按《明一統志》:在州治西寶秀鄉。
斗母閣 明萬曆十五年建。
準提閣 「明崇禎六年建。」
廣嗣寺 在龍港海上
普淨寺 在寶秀
北極宮 在西門內
九天觀 在州西,義民劉釗建。鄉宦塗時相重建大閣。
《梅榔亭 》在乾陽山上。
紫微宮 在寶秀
阿迷州
地藏寺 按《阿迷州志》,「土舍,李得壽修。」
元天觀 在東門外。明嘉靖年,郡人鴻臚寺丞王天錫重修。
善覺寺 在州東,創自明正統間,壯麗巍峨,為州偉觀。
活佛寺 在州西,明崇禎八年建。
「玉皇閣 」 ,在城內,誦經眾姓募修。
《白衣庵 》在城內,合郡人修。
寧州
《白衣庵 》在州城內。
萬壽寺 ,在州南盤龍山下,習儀之所。
寧壽寺 :在州治北華蓋山麓。
龍洞寺 在州北石澗中。
大雄寺 在州西
伏虎寺 在州東北九十里。昔有猛虎為害,神僧蓮峰伏之,患遂息,土人因以名寺。
文昌宮 在治西蟠龍山麓。
三元宮 在治東北
關聖殿 在治學右
觀音閣 在治東五里
斗母閣 在治西右所河畔。
玉皇閣 在治北《撫山潮》。
海朝寺 在治西呂公山湖畔。
華林寺 :在治北八十里蛇街。
瀛海寺 在治北《撫山潮》。
正覺寺 在治西北路,居甸頭。
廣化寺 在治北隴畝
回龍寺 在治北路張家營後。
寶華寺 在治北路居甸心。
鎮江寺 ,在治東七十里。《㜑兮》妙泉寺 ,在玉泉山西北山頂。
元天觀 一在治城學右,關聖殿後,一在治南孫家坦。
紫芝庵 在治東三十里陽暮山後。
雲濤庵 在治北五十里玉泉山。
準提庵 在治東二里
琪樹庵 在治東八十里。
水井庵 在治東三十里水井哨。
聖水庵 在治西,黃澄橋左。
慈光寺 :在州治東九里萬松山前有浮屠,高三丈。
通海縣
廣佛寺 在縣西,明洪武間建,習儀之所。湧金寺 在秀山巔螺峰下。倚山面水,林木鬱蔥。元僧東巖建,有王景常重修《記》。
龍泉寺 在縣東二十里。
香巖寺 在縣東山之半。
「慈濟寺 」 在縣治東新村,知縣靳日濟建。「清涼宮 」 在縣秀山,元僧鐵牛建。
灝穹宮 在縣秀山,邑人陳其力建,內有千葉茶花一株。
盤龍閣 在縣城內
真慶觀 ,在通海禦城之中。
「斗天閣 」 即古「慈雲寺」 之舊址也,地又在清涼寺下。後一層為「星主殿」 ,前一層為魁星閣,規制壯麗。康熙五年,合邑紳士建。
文星閣 舊在縣城西街,高峙雲霄,今改建文昌宮後,樓勢巍然,與學宮相向。
三元宮 在秀山登瀛橋下,補山之凹也。還鶴樓 祀呂祖,為邑人闞福兆隱居處。前有玉山鶴舫,左有酌花樓,地幽景靜,城郭湖光,隱隱林木中,令人坐臥不忍去。宮右高峰修玉山鴻亭,像東方真人於壁,為福兆銜盃嘯月之所。巖下新築「眠雪山房」 ,黃太守捐資為之,以待高人賢士,誠盛舉也。
普光寺 ,次「灝穹宮」 一。臺,元時建。康熙二十三年,邑人陳文藻「募化重修。」
河西縣
玉皇閣 ,按《河西縣志》:「在圓明寺左,邑民蘇先登修。」
準提閣 在圓明寺右,前為西堤。前人建準提閣,并建「魁星閣」 於其中。
鎖水閣 在治東北一里。普應溪水橫流至此。
直去,邑人欲建為障基,屢築不克就,縣令周大任成之。
「三元宮 」 在大興寺左,即蔡、姜、周三公祠。「文昌宮 」 在治東十五里小街子後。林木蓊蘙,鳥聲時來,清幽獨絕。中有老桂紫薇數株,夏秋黃紫間開,香聞數里。右為玉皇閣,左為三元宮,皆村人士習業之所。
杏林宮 在治南路九街子後,四圍種杏,中設書院祀文昌。其上南路士人於此習業。
台山道院 在琉璃山上,為真武道場,丹梯曲折,院在上方。群山遶湖,天光曠朗,渺然無際,遊客徜徉。
觀音堂 在大興寺左
碧山堂 在治東碧山之隈。梵剎凌虛,遊人聚足以登望。東路諸村,遠岸參差,桃李相映,農民往來畦中,一犁鋤雲,微蓑帶雨,甚佳勝也。龍泉寺 在治東北二十里,空山閴寂,影籟俱沉,杞湖亙其前,高峰峙其後。每憑窗一望,水上漁舟三五隱見,令人遠想慨然。
龍海寺 在治東十五里白石甸前,明建。康熙二十五年重修。
海金寺 在治東三十里僰人村,為縣東首剎。面向杞湖,汪洋清澈,行者至此,輒登樓小憩。九龍池寺 在治南十五里九龍池上,甚幽僻,邑士人多於此習業。
古城寺 在治西,碌碑古城山後為「碌碌河。寺當山麓,窗開虛楹,雲流繡谷,綠畝平川,煙火相涵。每當秋冬河涸,樵子數歸,清歌時發,望前山遠道,人自天下」 ,甚幽奇也。康熙四十八年,僧坤羅建。
觀音寺 ,在《碌碑》軍屯後。工匠堅緻,勢頗弘敞。官紳往來,常宿於此。
天壽山寺 在碌碑鄉天壽山麓。虛庭蔽日,俯視一川,松濤振響,習習入耳。
瑞竹寺 在治西大白邑,邑人旃天鳳建。大興福寺 ,在縣治北,明洪武間建,嘉靖間修。興國寺 ,在縣治北,元至正間建。
圓明寺 在縣治西一里。元至正間建。
慈蔭寺 在縣治北五里翠微山下。
翠微寺 在縣北五里翠微麓,明洪武中建。北極觀 在縣北。
嶍峨縣
登雲寺 在縣北隅,明崇禎中重修。
如是庵 在縣治南,明洪武間建。按《明一統志》:「其東有梅庵」 ,俱明時建。
靈官殿 在縣南一里。明崇禎間,欽依守備王顯祖建。
玉皇閣 在縣南一里。明天啟辛酉建,崇禎壬午重修。
真武閣 在縣南一里。明崇禎癸酉年,欽依守備王顯祖建。
觀音閣 在縣東八十步。明萬曆辛亥年,遵義同知邑人劉之瀾建。崇禎壬午年,九江府同知邑人楊學孔重修。
文昌宮 在縣西,明宣德年建。
三元宮 在縣東門內。舊在城西,崇禎間移建城東門內,甲子年燬,今又重修。
梅庵 在縣南今燬
蒙自縣
鹿苑寺 在縣治南,創自元時,明嘉靖年,增修「瑞竹寺 」 ,明萬曆中建。
東林寺 在縣治東北
北極宮 在縣治東,明永樂二十年建。
三元宮 明萬曆年創建。
九天觀 明萬曆年建
玉皇閣 在縣署後。萬曆時尹士林建,以形家言,為邑署之鎮。閣極高聳,後漸傾,勢難修理。康熙二十六年,適楚匠周嘉讓自陳牮略、知縣孫居湜,同縣紳士王澤弘、耆民張素學董其事,果牮正如初。今殿前兩廊,俱次第改觀:一在新安所,一在雞街,一在大屯。
尊天閣 在雞街
觀音閣 萬曆時,邑人尹士林建。有蓮池,夏月可玩,今廢。
「元天閣 」 ,一在新安所群翠山、一在大屯諸天寺 在新安所南,相傳為交阯所建。《新安八景》之一。
廣興寺 在大屯
觀音寺 一在縣,今廢;一在新安所。
天池寺 在縣西南八里許。
地藏寺 在縣西門外
西林寺 在縣西門外
寶華寺 在個舊寶華山。殿宇數間,日漸傾壞。今洞民趙天爵建。水曲江人慨捐金八千餘大為修建。祠宇橋亭不一其區,人服其好。義頂寺 興化寺 傳宗寺。
報恩寺 以上四寺,在縣西,距城八十里,統名曰「白雲山。」 清幽之境,冠諸一邑。
普照寺 ,在縣西麒麟山,離城二十里。千峰羅列,獻秀階墀,俯視全邑,瞭如指掌。
飛霞寺 在倘甸飛霞洞前。依山臨水,清景怡人。
新平縣
盤龍寺 在城西三里
彌勒寺 在城東關外
呂祖庵 在城東五里
玉皇閣 、真武閣 俱在城北。
魁星閣 在城西門內
觀音閣 在城東關外
鎖水閣 在城東五里
三元宮 在城北
文昌宮 在城西門內
靈官殿 在城北
聖母殿 在城東關外
臨安府驛遞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建水州附郭。〉
新建驛 在府東城外。洪武十四年建。歲辦站馬上等三匹,中等三匹,下等二匹,鋪陳八副。近議每馬一匹徵銀二十兩,共一百六十兩,鋪陳銀共二十三兩八錢一分五釐,廩糧銀一百四十四兩,庫子、館夫各二名,親身應役。蒙自縣歲辦:上馬一匹,中馬一匹,下馬一匹,共銀一百兩,鋪陳五副,折銀十四兩八錢二分五釐,《廩糧》銀九十兩。
曲江驛 在州東北,永樂元年建。站馬十匹,編銀二百兩。鋪陳十副,議銀二十二兩二錢,廩糧銀一百七十四兩,於《均徭》內編解。
大樹鋪 、東林寺鋪 、水塘鋪。
馬市鋪 ,止善村鋪 ,紙房鋪。
《梨園》鋪 ,《普庵寺》鋪 ,《碗窯鋪》。
虎街市鋪 接待寺鋪 西關外鋪楊家莊鋪 按《州志》:「鋪十三,盡在關廂外」 ,石屏州
寶秀驛 在州東,洪武十六年建。歲辦「站馬十一匹,鋪陳十一副,馬頭十一名,庫子、館夫各一名,俱親身應役,並不徵銀在官。」
州前鋪 在城內
瓦屋鋪 在州東二十里。
修沖鋪 在州東四十里。
寶秀鋪 在州西三十里。
龍馬蹄鋪 在州西
迎站鋪 將臺鋪 按《州志》:「驛關鋪七。阿迷州。」
州前驛 在州城內
野馬驛 :在治東八十里。
阿迷驛 在州東,歲編站馬十匹,鋪陳十副,牌子、庫子各一名,親身應役。
矣馬洞驛 ,在州東六十里。站馬十匹,隨馬鋪陳十副,馬頭十名。
羅台舊驛 在州東百二十里。站馬十匹,鋪陳十副,馬頭十名,俱自行答應。後獛賊攻打衙門,馬頭逃散,田地拋荒,官久不除。二驛每年協濟兵備道廩糧十五日,本府庫內官銀應辦。州前鋪 在城內。
市平鋪 在治西三十里。
赤水鋪 在治西六十里。
龍橋鋪 在治西八十里。以上西達本郡。舊有阿木者、野馬洞、傍甸、羅台、「木瓜者」 各鋪,乃東達開化路,今悉廢。
寧州
螺螄鋪 在治北六十里,接海門橋。
義廣鋪 達苴甸鋪
苴甸鋪 達梅子哨
州前鋪 有鋪司。「達義廣鋪。」
通海縣
通海驛 在縣東。上馬一匹,鋪陳一副,徵銀四十兩,加編銀八兩。庫子一名,銀四兩八錢。於六寨田租內雇募應役。寧州歲辦上、中、下馬八匹。
鋪陳八副,徵銀九十一兩,有閏,加銀一十五兩九錢一分六釐六毫六絲。鋪陳銀二十兩,館夫一名,親身應役。河西縣歲辦站馬三匹。鋪陳三副,編銀九十五兩,館夫一名,站丁親身應役。嶍峨縣歲辦站馬十匹,內消乏逃散四匹,館夫一名,親身應役。並不徵銀在官。
通海鋪 、箐口鋪 ,各鋪司鋪兵共八名。河西縣:
縣前鋪 在縣治
矣能鋪 在治北十五里。
急遞鋪 在治西五十里。
河西鋪 、矣能鋪 、碌碑鋪 ,各鋪司鋪兵共一十三名。
嶍峨縣
嶍峨鋪 ,鋪司鋪兵四名。
縣前鋪 、普合鋪 、山嶺鋪。
迤江鋪 ,總果鋪。
蒙自縣
縣前鋪 《力差》司兵二名。
十里鋪 在縣西北十里。永充司兵三名。矣波鋪 在縣北二十里。永充司兵三名。芭蕉鋪 在縣西五十里。《力差》司兵三名。倘甸鋪 在縣西七十里。《力差》司兵三名。向有額徵協濟銀兩,今已編入《條編》銀內。新平縣:
縣前鋪 ,樹勳鋪 ,羅呂鋪。
臨安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皇清《開滇兵制》:
臨元澂江鎮總兵官 ,順治十七年設,駐劄臨安府。
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馬戰兵二百四十名 ,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
新嶍營 ,康熙七年設,駐嶍峨縣。守備一員,初設參將,後改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名 ,步戰兵二百名。
守兵二百五十名
皇清復《滇兵制》。
臨元澂江鎮總兵官 ,仍舊制,駐臨安府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一員。
馬戰兵二百四十名 ,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
新嶍營守備 康熙二十一年設,駐嶍峨縣。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名 ,步戰兵二百名。
守兵二百五十名
建水州
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內,為征勦魯魁、守備張廷柱陣亡,議將新嶍營添設參將一員、添兵五百名;奉部文撥給本鎮,於舊制二千四百名內撥守兵二百名,歸新嶍營。
通海縣
康熙五年,裁通海禦屯賦併於縣,軍民合一自此始。
河西縣
康熙三十七年,軍糧減科為民賦,丁去軍籍為民。
臨元澂鎮總兵,駐臨安。分千總一員、兵五十名,防守河西。駐城中官俸兵餉,就本鎮支給,口糧於縣倉撘給。
嶍峨縣
按《縣志》:「縣治舊無城守軍兵,康熙七年設新嶍營,置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兵五十名,步兵四百五十名。於康熙三十一年因汛廣兵單,加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兵二百名,共兵七百名。在城官兵一百二十名,千總一員,以資捍禦。」
洒沖甸一汛 ,設立木城一座。經制官一員,兵五十名,控禦戞洒、南安二路,亞泥壩一汛 ,怕念鄉一汛。
塔龍一汛 、黑泥哨一汛。
教場 ,在城東猊江之畔,周圍二十餘畝,蒙自縣。
按《縣志》,蒙邑在前明有守禦新安一所。
皇清改其舊,隸臨安衛,屬之「雲南都司。」繼又奉裁併
歸縣治駐防,臨元澂江鎮標右營司部官一員。
帶領馬步官兵共九十四員。內百總一員,馬兵五名,步兵八十六名。
縣汛 :司部官一員,馬兵五名,步兵四十三名;龍樹汛 :百總一員,步兵九名。
個。舊汛 :管隊一名、步兵十一名。
「十里鋪塘 」 、「長橋塘。」
《漿水》池塘 ,芭蕉鋪塘。
倘甸關塘 以上五塘,城西路起,至建水州界。白謙河塘 黃泥箐塘 以上二塘,城東路起,至開化府界。兩路塘兵共二十三名。新平縣。
按《縣志》,原有城守官兵更換駐鎮。康熙七年,設新嶍營,置守備一員,駐扎嶍峨;千總一員,分汛新平。至三十一年,因汛廣兵單,加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兵二百名,共七百名。守備移駐新平。千總二員,一分防嶍峨,一分防新平。三十八年,添設參將一員,馬步兵丁添足一千,以參將、守備及把總一員,馬步兵一百九十名,駐扎縣城。於南關修蓋營房一百九十間,築土城接連縣城南隅。
新化城一汛 :管隊一名、步兵三十名。
慢干壩一汛 :千總一員、步兵一百名。
舊哈一汛 :把總一員、步兵一百名。
跨果一汛 :百總一名、馬兵一百名。
大口一汛 :百總一名、步兵五十名。
老白甸一汛 :管隊一名、步兵五十名。
揚武壩一汛 :把總一員、步兵七十名。
教場 在城東甸尾,周圍二十餘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