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3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三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三卷目錄

 銅仁府部彙考

  銅仁府建置沿革考

  銅仁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銅仁府星野考

  銅仁府山川考

  銅仁府城池考

  銅仁府關梁考

  銅仁府公署考

  銅仁府學校考

  銅仁府戶口考

  銅仁府田賦考

  銅仁府風俗考

  銅仁府祠廟考寺觀附

  銅仁府驛遞考

  銅仁府兵制考

  銅仁府物產考

  銅仁府古蹟考

  銅仁府峒蠻考

 銅仁府部藝文一

  文筆洞紀功銘       明戴燝

  議處銅苗事宜       謝東山

 銅仁府部藝文二

  澄江閣          明程㸅

  登東山           黃珂

  和劉覲國觀察青蓮界     鄧鍾

 銅仁府部紀事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三十三卷

銅仁府部彙考

[编辑]

銅仁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禹貢》荊州南境。周屬楚。漢為武陵郡。隋為清江明陽郡。唐初,為辰州地。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陽縣地,置錦州盧陽郡於此,領萬安縣。天寶元年,改常豐縣。五代時,沒於蠻。宋為思、珍二州地。元置銅仁大小江等處軍民長官司,隸都雲定雲等處安撫司。明洪武初,改銅仁長官司,隸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設銅仁府,隸貴州布政司,領長官司四。正統四年又以廢烏羅府之烏羅、平頭二長官司屬焉。萬曆二十六年革銅仁司,置銅仁縣附郭。

皇清因之,領縣一:

銅仁縣

明初為銅仁長官司。萬曆二十六年,巡府江東之巡按應朝卿因銅仁司土官不法,題改設銅仁縣,隸府。

皇清因之。康熙十二年,以各土司錢糧屬縣,編戶五。

里領長官司四省溪提、溪烏、羅、平頭

銅仁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

銅仁府疆域圖

銅仁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思州府界二十里

西至四川酉陽司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思州府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湖廣辰州府界二百里。

自府治西至省城五百二十里,至

京師七千二百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銅仁縣》:附郭。

東至思州府界二十里

西至四川酉陽司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思州府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湖廣辰州府界二百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明一統志》:「群山環繞,二水合流。」

東聯錦水,西接牂牁,控扼苗蠻,黔中要郡。《郡志》:「高山峻嶺,深溪環遶,不可勝數。」

九龍分秀,三江瀝流。天馬雙貴峙其陽,翀鳳半月亙其陰。

《舊志》:「山接蠶叢,江通雲夢。」

銅仁府星野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翼軫之餘

銅仁府山川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東山 在府城內。突兀奇峭,俯瞰大江,濤聲撼之,響振林木。絕壁間鐫「雲彩江聲」 四大字,書徑尺。書法遒勁,不知何人筆。明嘉靖中,太守李資坤即山頂建大觀樓,一覽盡江山之勝。久毀。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府梁懋宸復建「雙峰閣」於上。

石笏山 在府城東五里。高拱雲端,儼然笏立。翀鳳山 在府城北三里。迴峰翥漢如飛鳳。梵淨山 一名月鏡山,在烏羅司北六十里。群山聳峙,分為九支,中涌一峰,周圍僅數丈,突兀陡絕,其高千仞,中如斧劃。麓締而巔連劃處隔五六尺許,名曰「金刀峽。」 峽有飛橋相接,左右皆立梵宇,廣闊可容數十人。寺側各有石,名曰「說法臺。」 陟者攀鐵緪以上下,如蹈空而行,鮮不駭目驚心。寺在極頂,風峭不可瓦,冶以鐵,來遊之客,千里風煙,一覽而盡。又山傍石出如筍者數四,悉穹窿峭拔,有曰拜佛臺、曰香爐峰、曰綿絮崖、曰煉丹臺、曰藏經崖,并曰定心水。山後有池,曰九龍池,又有辟支佛遺跡。山下九十九溪環繞,紆折而通楚蜀,黔中勝概無踰於此,方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百丈山 在府城西一百里。層巒疊嶂,高不可攀。

天乙山 在府城東南一里。有石屹立山頂,每色赤,即有火災。明嘉靖中,知府魏文相於山椒鑿池,注水以厭之。

大萬山 在萬山司南三里。舊產砂,今廢。天馬山 在府南五里。

曬袍山 在天馬山南一里。俱秀聳。

席帽山 在府西二里

三台山 在府西三里

半月山 與三台山相接,皆以形似名。

諸葛山 在府西十里。形勢突兀,俯瞰諸垤,上有「武侯屯營」 故址。

獅子山 在府南七十里,以山形雄踞而名。玉屏山 在府南三十里。

將軍山 :在府北六十里。

層障山 在府西百十里。層崖疊障,如壁立然。獨崖山 在府西二百里,二峰獨峙,險不可攀。蝸溪疊山 去府一百二十里,峻壁間有一石門,泉從門中出。歲旱禱之,風雨驟作。

五雲山 去省溪司五里。常出五色雲,故名。江頭山 在省溪司西九十里,迪羅江出焉。磴山 在提溪司東二里。山高險,有石磴縈紆。

而上

濫泥山 :在提溪司西三十里。

森崖山 在平頭司西。峰巒高聳,林木蓊鬱,望之如雲。

石梁山 在烏羅司東五里。山石橫亙如棟梁。琴閣山 在石梁山東五里。

木降山 在石梁山東十三里。

迎虹山 在烏羅司西南,高出群峰之表。朝旭初昇,山色光映。

新坑山 在廢大萬司北五里。巖谷幽邃,可以避兵。

文筆山 在府東南五里。高插雲漢。

正人峰 在府城西三里許。原名岑嶂,又名文筆洞。督學沈思充題曰「正人峰。」 洞旁有大士青蓮,界劉觀察、鄧總戎倡和磨崖。今寺燬,其詩尚存。

雙貴峰 在府南十里,以兩峰並峙而名。銅崖 在府城西南,當兩江合流處,壁立千仞。明正德間,參議蔡潮建跨鰲亭於崖上。兵毀。

皇清康熙八年,邑令趙景福重建。相傳元時有漁人

沒江底得三銅人挽而出之。郡之得名以此。岑桃巖 ,在府西百二十里。巖中有泉,常出雲,禱雨輒應。

石榴坡 在平頭司西南。道出烏羅司,最險仄。有毒霧,行者畏之。

木耳坡 :在烏羅司治旁。官道經其上,俯視群山森列,其下蒼翠鬱然。

觀音囤 在烏羅司西三里。崖壁峭峻,卓然天險。上有三井,可容五百人,為土人避兵處。萬勝磴 在烏羅司西南三十里。上亦有井,可容百人。苗亂,土人藉此以避兵。

仙女洞 在省溪司北三里。相傳有仙女修煉於此。

滴水洞 在府東五里

川江洞 在府北四十里,皆深邃。

大江 在府城西南。可通舟楫,至湖廣辰溪縣會於沅江。

小江 在府城西北。源出甕濟洞,至城東合於大江。

迪羅江 在省溪司北二里。源出江頭山。乜江 在烏羅司治南。上納烏羅溪、羊溪二水,下達湖廣辰州,可通舟筏。

烏羅溪 :在烏羅司東。

木耳溪 在烏羅司南。其流迂曲,東抵平南寨,為水九十九折。

提溪 在提溪司西五里。源出濫泥山,引流而東,入銅仁大江。

前溪 在廢大萬山南一里。源出大萬山,東北流入銅仁大江。

飛瀑泉 在府北十八里。

雲含泉 去省溪司七里。歲旱,磔犬投之即雨。甘梗泉 ,在烏羅司前。源出石隙中。分流為二,一清一濁。取其清者釀酒,味甚美。

木耳泉 ,在烏羅長官司山洞中。日有盈縮,取水禱雨輒應。

銅仁府城池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銅仁府城池 明景泰二年,知府朱鑑建土城。嘉靖二十二年,知府李資坤擴大之,砌以磚石。二十八年,思州知府李允簡重修。周圍三百六十九丈,高一丈六尺。門七:東曰「景和」 ,上南曰「來禧」 ,南曰「文昌」 ,下南曰「迎薰」 ,西曰「阜成」 ,上西曰「賓暘」 ,北曰「拱辰。」 屢經兵火,樓盡燬。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梁懋宸重修。「來禧」、中南、下南等

城樓

銅仁府關梁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龍勢關   、石榴關   、施溪漾頭關俱在府治東。

倒馬關   清水塘關 俱在府治北。廣濟橋 在府北十五里。舊橋圮,城守副將賀國賢重建。

天生橋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石崖橫亙,溪上如橋。

雙江渡 在府南。崖峭水深,渡以小舟,即大小二江合流處也。

龍家渡 在府西一百里。

琴抱渡 在府西十五里。

桃映渡 在府西北六十里。

吳家渡 在府西北三十里。

壩黃渡 在府西十里

銅仁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銅仁府治 在府城中。明永樂十一年建。正統十四年燬於苗。成化三年,知府楊顯嘉重建。明末毀於兵。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梁懋宸重建。

同知署 駐正大營

經歷司署 在府治左

銅仁縣治 在府城北隅。明萬曆二十三年建,後燬。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趙景福捐資重建。

典史署 在縣治東

銅仁協鎮署 :在府城內。

銅仁府學校考

[编辑]

本府            《通志》:「銅仁府儒學 ,在府治東。明永樂十三年,知府周驥建。宣德七年燬。正統八年,知府蕭和鼎、洪鈞相繼修建。十四年燬。天順二年,知府張隆重建。萬曆四十三年,知府陳以耀增修。明末盡燬。」

「皇清康熙二年、重建正殿明倫堂」、東西兩廡、戟門以

及啟聖祠名宦、鄉賢二祠。

學廨 教授。羅之琬增修。

原額、學田一百七十二畝二釐五毫。

荒蕪田,一百一十九畝二分;

《實在》熟田五十二畝八分二釐五毫。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三十四石四斗五合,田荒無徵米二十三石八斗四升。

實在有徵米一十石五斗六升五合。

原額「全熟學田五十畝。」

該全徵本色「學租倉斗穀」 二十五石。

銅仁縣儒學 附府學

銅仁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戶口》、原額二千八百二十八戶

《人丁》原額二千四百七十五丁,內除人丁三百四十四丁原係峒蠻,例不徵銀外,實額編差人丁二千一百三十一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六百四十六丁半。

舊徵差人丁三百一十九丁半。三十一年增六十五丁,三十五年增一百丁。

原額丁差銀一千四百二十三兩五錢五分九釐,丁逃無徵銀一千一百二十九兩九錢七分八釐。

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九十三兩五錢八分一釐三十一、三十五兩年編審增出加增夫馬草料銀四兩八錢二分六釐六毫七絲八忽六微六纖八塵六渺。遇閏年分加徵閏銀五兩六錢六分五釐五毫六絲五忽六微五纖四塵八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輸。

府親轄

戶口、原額八百二十一戶

《人丁》原額一千一百六十九丁,內除提溪司人丁三百四十四丁,原係峒蠻,從未審丁徵銀外,實額編差人丁八百二十五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百九十四丁半。

舊徵差人丁二百一十四,丁五分。三十一年增。

四十六丁。三十五年增七十丁。

原額丁差銀四百九十二兩四錢六分四釐,丁逃無徵銀二百八十四兩五錢三釐。

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七兩九錢六分一釐,加增夫馬草料銀三兩一分二釐四毫六絲一微八纖六渺。遇閏加徵銀四兩九分六釐九毫三忽四微五纖四塵八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輸。銅仁縣:

戶口原額二千七戶

《人丁》原額一千三百六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一百五十二丁。

舊徵差人丁一百五丁,三十一年增一十九丁,三十五年增三十丁。

原額丁差銀九百三十一兩九分五釐,丁逃無徵銀八百四十五兩四錢七分五釐。

實在有徵丁差銀八十五兩六錢二分,加增夫馬草料銀一兩八錢一分四釐二毫一絲八忽五微六塵。遇閏加徵銀一兩五錢六分八釐六毫六絲二忽二微。無閏之年,例不徵輸。

銅仁府田賦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原額、田八萬四千八百三十六畝七釐二毫四忽三微三纖六渺

荒蕪田四萬三千四百四十六畝一分一釐六毫四絲三微八纖一塵六渺;

實在成熟田四萬一千三百八十九畝九分五釐六毫六絲三忽九微二纖二塵。

原額本色米一千一百九十三石六斗九升七合六勺一撮二圭七粒九粟。

荒田無徵米六百二十四石一斗一升六合九勺二抄五撮三圭四粒八粟。

實在有徵米五百六十九石五斗八升六勺七抄五撮九圭三粒一粟。

原額《條編》丁煙加增、課程、蠟價等銀二千九百六十一兩七錢六分一釐一毫一絲四忽二微四纖六塵三渺。

荒田無徵銀一千七百七十三兩五錢二分四釐六毫八絲一微一纖七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一百八十八兩二錢三分六釐四毫三絲四忽一微二纖八塵九渺。

原額馬館銀四千一百六十兩五錢七釐五毫三忽二微三纖七塵六渺。

《荒田》無徵銀二千一百六十七兩九錢五釐六絲四忽八微八纖八塵六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九百九十二兩六錢二釐四毫三絲八忽三微四纖九塵。

原額遇閏加徵銀四百八十一兩五錢一分二釐六毫四忽七微八塵七渺。

荒田無徵銀二百九十一兩九錢六分二釐九毫二絲六忽二微六纖三塵一渺。

實在有徵銀一百八十九兩五錢四分九釐六毫七絲八忽五微一纖七塵六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

府親轄

原額、田五萬三千三百四十畝二分六釐三毫五絲四忽三微三纖六渺

荒蕪田二萬五千三百五十三畝九分六釐八毫三絲八微四纖七塵。

實在成熟田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六畝二分九釐五毫二絲三忽四微六纖二塵九渺。

原額本色米六百七十七石三斗五升五合三勺一抄六撮七圭三粒。

荒田無徵米三百二十七石五斗一升四合二勺四抄九撮四圭七粒一粟。

實在有徵米三百四十九石八斗四升一合六抄七撮二圭五粒九粟。

原額《條編》加徵丁煙課程、蠟價等銀二千二百四十三兩一錢九分三釐九毫五絲一忽四微三纖二塵六渺。

荒田無徵銀一千三百一十六兩二錢一分八釐四絲八忽九微五纖一塵九渺。

實在有徵銀九百二十六兩九錢七分五釐九毫二忽四微八塵七渺。

原額馬館銀二千六百九十八兩七錢二分三釐六毫一絲九忽七微五纖四塵五渺。

《荒田》無徵銀一千三百二十八兩二錢一分二釐四絲六忽五微七纖六塵八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三百七十兩五錢一分一釐五毫七絲三忽一微七纖七塵七渺。

原額遇閏加徵銀三百三兩一錢六分二釐八毫七忽三微五塵九渺。

《荒田》無徵銀一百六十七兩六錢四分四釐七毫六忽九塵四渺。

實在有徵閏銀一百三十五兩五錢一分八釐一毫一忽二微六塵五渺。

銅仁縣

原額、田三萬一千四百九十五畝八分八毫五絲

荒蕪田一萬八千九十二畝一分四釐八毫九忽五微四塵九渺;

實在成熟田一萬三千四百三畝六分六釐四絲四微五纖九塵一渺。

原額本色秋糧米五百一十石三斗四升二合二勺八抄四撮五圭四粒九粟。

荒田無徵米二百九十六石六斗二合六勺七抄五撮八圭七粒七粟。

實在有徵米二百一十九石七斗三升九合六勺八撮六圭七粒二粟。

原額《條編》煙差加增課程、黃蠟價等銀七百一十八兩五錢六分七釐一毫六絲二忽八微一纖三塵七渺。

《荒田》無徵銀四百五十七兩三錢六釐六毫三絲一忽一微六纖五塵五渺。

實在有徵銀二百六十一兩二錢六分五毫三絲一忽六微四纖八塵二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四百六十一兩七錢八分三釐八毫八絲三忽四微八纖三塵一渺。

《荒田》無徵銀八百三十九兩六錢九分三釐一絲八忽三微一纖一塵八渺。

實在有徵銀六百二十二兩九分八毫六絲五忽一微七纖一塵三渺。

原額遇閏加徵銀一百七十八兩三錢四分九釐七毫七絲七忽四微二纖九塵七渺。

荒田無徵銀一百二十四兩三錢一分八釐二毫二絲一微七纖二塵七渺。

實在有徵閏銀五十四兩三分一釐五毫七絲七忽二微五纖七塵一渺。

官莊租穀附

府親轄

原額賑田一百一十二畝六分。

荒蕪田一十六畝

「實在成熟田」 九十六畝六分;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穀一百一十二石六斗,荒田無徵穀一十六石。

實在有徵穀九十六石六斗。

稅課附

年額鹽稅銀一百七十四兩二錢五分一釐。遇閏年分,加徵閏月鹽稅銀一十四兩五錢二分一釐。

年額《牙帖》銀一十二兩。

銅仁府風俗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明一統志》:「犵狫性勇而譎,洞人性狡而無常,苗人剛狠輕生,出入常佩刀器,惟土人稍知禮義。」 舊志:「居辰、常上游,舟楫往來,商賈所集,頗有楚風。」

《陰子淑,記》力本右文士多向學。

苗獠種類不一,習俗各殊,聲教漸敷,為之丕變。

銅仁府祠廟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治北。

社稷壇 在府治南

厲壇 在府治北

城隍廟

關聖廟 俱未載處所

武侯廟 在東山上,今廢。

石總兵祠 祀總兵石邦憲,今廢。

三烈祠 祀劉氏。三烈兵燬,今重建。

寺觀附

[编辑]

東山寺 在府治東。明正德間,參議蔡潮建。後廢,重修。

銅仁府驛遞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府前鋪 鋪兵二名

開天鋪 鋪兵二名

遊魚鋪 鋪兵二名

壩黃鋪 鋪兵三名

壩盤鋪 鋪兵二名

省溪司鋪 ,鋪兵二名。

提溪司鋪 ,鋪兵二名。

凱土鋪 鋪兵二名

客寨鋪 鋪兵二名

桃映鋪 鋪兵二名

平頭司鋪 :鋪兵二名。

烏羅司鋪 :鋪兵二名。

孟溪鋪 鋪兵二名

萬山司銅鼓鋪 ,鋪兵二名。以上十四鋪,銅仁縣管理。

銅仁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

銅仁營副將一員。康熙初年,添設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額兵七百四十名,康熙二十四年裁去一百名,現存六百四十名,駐劄銅仁府,分防「正大營」 、「盤石營、龍頭營、振武營、太平營、地耶營」 、「報國營、馬頸營、白巖坉、龍塘、黃鎮營、江口」 各處地方。

銅仁府物產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硃砂 ,《大萬山》出,今填塞。

水銀 因砂場久廢,今無。

鐵 場久廢

葛布 出府屬

蠟 有黃白二種

箭竹 府屬俱有

黃楊木 府屬俱有

楠木 舊出深山,至今伐盡。

杉木 舊出今伐盡

銅仁府古蹟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銅仁縣附郭。

廢常豐縣 在府治西。唐置萬安縣,隸錦州盧陽郡。天寶間,改常豐。宋廢。

廢烏羅府 明永樂初置。正統四年廢。

廢銅仁大小兩江等處長官司 ,元置,隸都雲安撫司。

廢勒舍長官司 元置,尋廢。

廢龍泉葛澤長官司 ,宋置,明廢。

廢榕溪梔子坪長官司 元置,尋廢。

廢大萬山長官司 明置,今廢。

大觀樓 在東山上。明知府李資坤建,今燬。澄江樓 在東山下。明參議蔡潮建,今廢。跨鰲亭 在府城西南銅崖上。明參議蔡潮建,兵毀,趙景福重修。

銅仁府峒蠻考

[编辑]

宣宗宣德五年,治古、答意二長官脅賊為亂。按《明外史土司傳》:宣德五年,烏羅知府嚴律己言:「所屬治古、答意二長官石各野等聚眾出沒銅仁、平頭、甕橋諸處,誘脅蠻賊石雞娘并筸子坪長官吳畢郎等共為亂,招撫不從,緣其地與鎮溪、酉陽諸蠻接境,恐相煽為亂。請調官軍土兵分據其地,絕其糧道,且捕且撫」 ,事平之後宜

置衛所巡司以守之。事聞,命總兵蕭授及鎮巡諸司議。授築二十四堡,環其地守之。兵力分,卒難捍禦,四出劫掠,殺清浪衛鎮撫葉受,勢益猖獗。

七年,總兵蕭授奏請分兵𠞰賊,從之。按《明外史土司傳》:宣德七年,巡按御史言:生苗之地不過三百餘里,乞別遣良將督諸軍殄滅。蕭授言:「殘苗吳不邇等,遁入筸子坪,結生苗龍不登等,攻刦湖廣五寨及白崖諸寨,為患滋甚。宜令川湖貴州接境諸官軍土兵,分路併力攻勦,庶除邊患。」 從之。既降敕諭授,言:「暴師久,恐蹉跎為蠻羞,或撫或勦,朕觀成功,不從中制。」 八年,蕭授率兵攻賊,賊悉平,威服南荒。

按《明外史土司傳》:「宣德八年,蕭授言:『臣受命統率諸軍,進攻巢,破新郎等寨,前後生擒賊首吳不跳等二百一十二人,殺吳不爾、王老虎、龍安軸等五百九十餘級,皆梟以殉,餘黨悉平。將所掠軍民男婦九十八口,悉給所親獲賊婦女幼弱一千六百餘口,以給從征將士。械吳不跳等送京師。帝顧謂左右曰:『蠻苗好亂,自取滅亡,然於朕心,不能無惻』』。」 授威服南荒,前後凡二十餘年。

英宗正統三年,革烏羅府,并革治古、答意二長官司。

按《明外史土司傳》:「正統三年,革烏羅府,以所屬治古答意二長官司作亂,殘民無幾,亦并革之,惟存烏羅、平頭著可以隸銅仁、朗溪以隸思南。從巡按御史請也。」

代宗景泰七年,平頭著可苦蠻賊侵害,乞立城固守。從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云云。

憲宗成化十一年,諸苗屢叛。總兵李震令設策捕之,尋平。

按《明外史土司傳》:「十一年,總兵李震奏,烏羅苗人石全州妄稱元末明氏子孫,僭稱明王,糾眾於埶銀等處作亂,鄰洞多應之。因調官軍往𠞰,石全州已就擒矣。而諸苗攻劫未已,命鎮巡官設策捕撫以聞,未幾平。」

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平頭苗作亂,命都御史萬鏜討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嘉靖二十二年,平頭苗賊龍桑科作亂,流劫湖廣桂陽間,甚猖獗。帝以諸苗再叛,責逼亂者,而起都御史萬鏜往討之。嘉靖二十三年,龍子賢復叛。」

按《明外史土司傳》:「萬鏜奏鎮筸、銅平叛苗,以次殄滅。惟龍母叟雖降,然其罪大,宜置重典。命安置遼東。未幾,龍子賢復叛。」

嘉靖三十六年,總兵石邦憲討賊首惡,斬之,餘黨平。

按《明外史土司傳》:「先是二十六年,湖貴巡按奏官軍討賊不力,旨切責。至是總兵石邦憲勦之,擒首惡龍老羅等,餘黨悉平。」

銅仁府部藝文一

[编辑]

《文筆洞紀功銘》
明·戴燝

[编辑]

三山苗為思、銅患者,歷年多,不可記矣。萬曆甲寅冬, 因兩臺缺,彼醜謂大兵難動,益肆匪茹,居民苦之。觀 察劉公觀光文武壯猷,赫然為地方請命。會守道黃 公文炳行部至,公識達天人,望氣而知彝氛之不競 也。總戎鄧公鍾赤心報國,思滅此朝食,因相與商略 機宜,秣馬厲刃,鼓而殲之。由冬而春,徂夏獲,醜獻馘 功,收全勝者三。父老相傳,以為百餘年來未有焉。蓋 自吳受月之糾紅苗掠戎滿屯也,而後有水銀山之 役;自龍朝貴等之攻凱文營也,而後有黃柏山之役。 自賊之挾陳湯銘而負固請幫助識別此字。「寨也,而後有牛角之役。 計兵則僅三千三百有奇,計餉則不動藩帑絲毫,乃 能深入窟穴,冒險芟薙,使渠魁授首,群黨駢戮,假息 餘魂,乞降恐後,神人之夙憤快矣,大漢之先聲恢矣。 宜築京觀以示來者。」適戴子校士茲土事竣,登臨至 文筆洞,徘徊久之,曰:「是可借洞中片石,以為燕然之 封,豈可令孟堅敻視千載?」諸大夫、國人皆曰「可。」遂勒 之銘曰:望彝氛兮戎甲鳴,命超距兮犁其庭。發機妙 兮陣雲驚,士慷慨兮各先登。除兇頑兮血灑坰。凱歌 奏兮振威靈,不復反兮嗣南征。

《議處銅苗事宜》
謝東山

[编辑]

貴州之患,惟苗為劇,然所以處之訖無定論者,遙度 而易言之,過也。夫自古馭彝之道有三:懷柔謂之撫, 奉命興師謂之征,審其順逆而創艾之謂之撲滅。然 自古用兵未有大得志于蠻者,豈中國之力不足以 勝之哉?勢不便也。故征未可易言也。夫撫之於馭彝也,猶日用飲食,何可緩也?顧巽軟者苟以慎重為名, 「又不免於養寇而階亂,是撫亦不可獨恃也。所以代 征而佐撫者,有撲滅之法焉,此可以便宜行之者也。 此法行,則兵不必眾、糧不必多,而功倍於征,懲者一 二、安者萬億,而無傷於撫,是則可為也。而好事者或 以為無功而不前,畏難者或以為無傷而不問,至於 寇愈熾而禍愈大,於是大舉」之說復興。嗚呼!則胡不 圖之於早之為愈也。

銅仁府部藝文二

[编辑]

《澄江閣》
明·程㸅

[编辑]

欲陟層巒路未通,憑欄覽盡郡中峰。前墟麥秀田家 宅,隔岸芹香泮水宮。雨霽有聲生翠竹,日高無影覆 蒼松。省耕偶向澄江閣,消受清涼一榻風。

《登東山》
黃珂

[编辑]

「城上旌旗帶雨懸,城邊草樹晝生煙。山光水色連千 里,人語雞聲傍一川。望眼漫勞迎過鴈,愁懷無奈聽 啼鵑。」「《登臨》直上最高處,恍若身遊萬仞天。」

《和劉覲國觀察青蓮界》
鄧鐘

[编辑]

東山禪室接雲屏,使節翻勞駐野亭。雨後泉飛千澗 白,霜前木落數峰青。論文應合延津劍,借箸先瞻《益 部》星。海內交懽能有幾,那堪聚散若流螢。

銅仁府部紀事

[编辑]

《通志》:「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銅鎮苗叛,陷石阡府,執 推官鄧本中。」

二十七年秋九月,張岳為右都御史,總督川、貴兵討 銅鎮苗。

二十八年,銅仁苗陷思州府,知府李允簡死之。 神宗萬曆十年,銅仁有鳥鳴文廟,其聲如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