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第09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十四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

 第九十四卷目錄

 安南部彙考五

  明二仁宗洪熙一則 宣宗宣德六則 英宗正統三則 代宗景泰三則 英宗天順

  四則 憲宗成化五則 孝宗弘治四則 武宗正德四則 世宗嘉靖十三則 神宗萬曆

  七則 熹宗天啟一則

皇清順治一則 康熙八則

 安南部彙考六

  博物志外國

  交州記竹鼠 金踶屐 古度樹 多感子 椰漿 合浦杉 土肉為臛 炙鱟

  水經注斤江

  元史安南郡縣附錄

  明一統志安南國郡縣考 安南國山川考 安南國古蹟考 安南國土產考

  圖一則

邊裔典第九十四卷

安南部彙考五

[编辑]

明二

[编辑]

仁宗洪熙元年以中官山壽請齎敕諭黎利利仍寇掠不已

[编辑]

按《明外史安南傳》:仁宗已踐阼,大赦天下,因敕智善 撫之。而利已寇茶籠州,敗方政軍,殺指揮伍雲。利未 叛時,與鎮守中官山壽善。至是壽還朝,力言利與己 相信,今往諭之,必來歸。帝曰:「此賊狡詐,若為所紿,則 其勢益熾,不易制也。」壽叩頭言:「如臣往諭而利不來, 臣當萬死。」帝頷之,遣壽齎敕,授利清化知府,慰諭甚 至。敕甫降,利已寇清化,殺都指揮陳忠。洪熙初,元利 得敕無降意,即借撫愚。守臣佯言俟秋涼赴官,而寇 掠不已。智素無將略,憚賊因借撫,以愚中朝,且與方 政迕,遂頓兵不進。賊益無所忌,再圍茶籠,智等坐視 不救。閱七月,城中糧盡。巡按御史以聞。奏至而仁宗 崩。

宣宗宣德元年討安南黎利不克命成山侯王通為征夷將軍都督通戰敗擅割清化以南地予賊又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督師討之

[编辑]

按《明外史安南傳》:「宣宗初即位,敕責智及三司官,智 等不為意,茶籠遂陷,知州琴彭死之。尚書掌布、按二 司陳洽言:利雖乞降內攜,既陷茶籠,復結玉麻土官、 老撾酋長與之同惡。始言俟秋涼,今秋已過。復言與 參政梁汝笏有怨。乞改授茶籠州,而遣逆黨潘僚、路 文律等往嘉興、廣威諸州招集徒眾,勢日滋蔓。乞命」 總兵者速行勦滅。仁宗嘗鑄將軍印,分頒邊將。智得 征夷副將軍印,又命安平伯李安往佐之。及洽奏上, 為降敕切責,期來春平賊。智始懼,與政薄可留關,敗 還,至茶籠又敗。政勇而寡謀,智懦而多忌,素不相能, 而山、壽專招撫,擁兵乂安不救,是以屢敗。宣德元年 春,事聞,復降敕切責。當是時,渠魁未平,而小寇蜂起。 美留潘可利助逆,宣化周莊、太原黃菴等結雲南寧 遠州紅衣賊大掠。帝敕沐晟勦寧遠,又發西南諸衛 軍萬五千、廣西弩手三千赴交阯,且敕老撾不得容 叛人。四月命成山侯王通為征夷將軍,都督馬瑛為 參將,往討黎利。削陳智及方政職,充為事官。通未至, 賊犯清化,政不出戰。都指揮王演擊敗之。帝有詔大 赦交阯罪人。黎利、潘僚降,亦授職。停採辦金銀香貨, 冀以彌賊,而賊無悛心。政督諸軍進討,李安及都指 揮于瓚、謝鳳、薛聚、朱廣等先奔,政由此敗。詔俱謫為 事官,立功贖罪。未幾,智遣都指揮袁亮擊賊黎善于 廣威州,欲渡河。土官何《加伉》言有伏。亮不從。遣指揮 陶森、錢輔等渡河,中伏發,並死,亮亦被執。善遂分兵 三道犯交州。其攻下關者,為都督陳濬所敗;攻邊江 小門者,為李安所敗,善夜走。通聞之,亦分兵三道出 擊。馬瑛敗賊清威,至石室,與通會,俱至應平寧橋。士 卒行泥濘中,遇伏兵,大敗,尚書陳洽死焉,通亦中脅 還。利在清化,聞之,鼓行至清潭,攻北江,進圍東關。通 素無戰功,以父真死事封,朝廷不知其庸劣,誤用之。 一戰而敗,心膽皆喪,舉動乖張,不奉朝命,擅割清化 以南地予賊,盡撤官吏軍民還東關,惟清化知州羅 通不從。利移兵攻之不下。賊分兵萬人圍隘留關,百 戶萬琮奮擊,乃退。帝聞通敗,大駭,命安遠侯柳升為 總兵官,保定伯梁銘副之,督師赴討。又命沐晟為征 南將軍,興安伯徐亨、新寧伯譚忠為左右副將軍,從 雲南進兵。兩軍共七萬餘人,復敕通固守俟升。 宣德二年,王通棄交阯,與黎利議和。因黎利詭稱陳 氏有後,封陳暠為安南王。

按《明外史安南傳》:「宣德二年春,利犯交州。通與戰,斬 偽太監黎祕及太尉、司徒、司空等官,獲首級萬計。利 破膽奔遁,諸將請乘勢追之,通逗遛三日,賊知其怯, 復立寨濬濠,四出剽掠。三月復發三萬三千人從柳升、沐晟征討。賊分兵圍丘溫,都指揮孫聚力拒之。先 是,賊以昌江為大軍往來要道,發眾八萬餘人攻之」, 都指揮李任等力拒,殺賊甚眾。閱九月,諸將觀望不 救,賊懼升大軍至,攻益力。夏四月,城陷,任死之。時賊 圍交州久,通閉城不敢出,賊益易之,致書請和。通欲 許之,集眾議。按察使楊時習曰:「奉命討賊,與之和而 擅退師,何以逃罪?」通怒,厲聲叱之,眾不敢言,遂以利 書聞。升奉命久,俟諸軍集,九月,始抵隘留關。利既與 通有成言,乃詭稱陳氏有後,率大小頭目具書詣升 軍,乞罷兵,立陳氏裔。升不啟封,遣使奏聞。無何,升進 薄倒馬坡,陷歿,後軍相繼盡歿。通聞,懼甚,大集軍民 官吏,出下哨河,立壇與利盟誓,約退師。遂遣官偕賊 使奉表及方物進獻。沐晟軍至水尾,造船將進,聞通 已議和,亦引退。賊乘之,大敗。鴻臚寺進《賊與升書》,略 言:「高皇帝龍飛安南,首朝貢,特蒙褒賞,錫以玉章。後 黎賊篡弒,太宗皇帝興師討滅,求陳氏子孫。陳族避 禍,方遠竄,故無從訪求。今有遺嗣,暠潛身老撾二十 年,本國人民不忘先王遺澤,已訪得之。倘蒙轉達黼 宸,循太宗皇帝繼絕明詔,還其爵土,匪獨陳氏一宗, 實蠻邦億萬生民之幸。」帝得書頷之。明日,《暠表》亦至, 自稱先陳王暊三世嫡孫,其詞與《利書》略同。帝心知 其詐,欲借此息兵,遂納其言。初,帝嗣位,與楊士奇、楊 榮語交阯事,即欲棄之。至是以《表》示廷臣,諭以罷兵 息民意。士奇、榮力贊之。惟蹇義、夏原吉不可。然帝意 已決,廷臣不敢爭。十一月朔,命禮部左侍郎李琦、工 部右侍郎羅汝敬為正使,右通政黃驥、鴻臚卿徐永 達為副使,齎詔撫諭安南人民,盡赦其罪,與之更新, 令具陳氏後人之實以聞。因敕利以興滅繼絕之意, 并諭通及三司官盡撤軍民北還。詔未至,「通已棄交 阯,由陸路還廣西;中官山壽、馬騏及三司守令,由水 路還欽州。凡得還者止八」萬六千人,為賊所殺及拘 留者不可勝計。天下舉疾通棄地殃民,而帝不怒也。 按《明一統志》,「宣德二年,黎利勢屈,始奉表乞立陳氏 後曰暠者,主其國,詔封為安南王。」

宣德六年,命禮部侍郎章敞、右通政徐琦齎敕印命 黎利權署安南國事。

按:《明外史安南傳》:「宣德三年夏,通等至京,文武諸臣 合奏其罪,廷鞫具服,乃與陳智、馬瑛、方政、山壽、馬騏 及布政使弋謙,俱論死下獄,籍其家,而帝終不誅,長 繫待決而已。騏恣虐激變,罪尢重,而謙實無罪,皆同 論,時議非之。廷臣復劾沐晟、徐亨、譚志逗遛及喪師 辱國」罪,帝不問。琦等還朝,利遣使奉表謝恩,詭言暠 于正月物故,陳氏子孫絕國,人推利守其國,謹俟朝 命。帝亦知其詐,不欲遽封,復遣汝敬、永達諭利及其 下令訪陳氏,并盡還官吏人民及其眷屬。四年春,汝 敬等還,利復言:「陳氏無遺種,請別命。」因貢方物及代 身金人。又言:「臣九歲女,遭亂離散,後知馬騏攜歸充 宮婢。臣不勝兒女,私冒昧以請。」帝心知陳氏即有後, 利必不言,然以封利無名,復命琦、汝敬敕諭再訪,且 以利女病死告之。五年春,琦等還,利遣使貢金銀器、 方物,復飾詞具奏,并具頭目耆老奏,請令利攝國政 使臣歸。帝復以訪陳氏裔還中國遺民二事諭之,而 詞不甚堅。六年夏,利遣使謝罪,且以二事飾詞對而 進。頭目耆老奏,仍為利乞封,帝乃許之。命禮部右侍 郎章敞、右通政徐琦齎敕印,命權署安南國事。利遣 使齎表及金銀器、方物,隨敞等入貢。

宣德七年二月,隨敞等入貢,達京師。北還,利及使臣 皆有賜。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宣德八年,安南黎利死,命其子麟權署國事。

按《明外史安南傳》:「宣德八年八月來貢,命兵部侍郎 徐琦等與其使偕行,諭以順天保民之道,是年利卒。 利雖受命,其居國稱帝,紀元順天,建東西二都,分十 三道,曰山南、京北、山西、海陽、安邦、諒山、太原、明光、諒 化、清華、乂安、順化、廣南,各設承政司、憲察司、總兵使 司擬中國三司,東都在交州府,西都在清華府,置百」 官,設學校,以經義、詩賦二科取士,彬彬有華風焉。僭 位六年,私諡太祖子《麟繼》麟一名龍。自是其君長皆 有二名,以一名奏天朝,貢獻不絕,如常制。麟遣使告 訃,命侍郎章敞、行人侯璡敕麟權署國事。

宣德九年,安南權署國事麟遣使入貢謝恩。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英宗正統元年封麟為安南國王

[编辑]

按《明外史安南傳》:「正統元年四月,以宣宗賓天,遣使 進香。又以英宗登極及尊上太皇太后、皇太后位號, 並遣使表賀,貢方物。閏六月復貢。帝以陳氏宗支既 絕,欲使麟正位,下廷議,咸以為宜。乃命兵部右侍郎 李郁、左通政柰亨齎敕印封麟為安南國王。」

正統二年,安南國王麟遣使入貢謝恩。又遣使謝思 郎州土官侵掠之罪。

按《明外史安南傳》:「正統二年,遣使入貢謝恩。時安南
考證
思郎州土官攻掠廣西安平、思陵二州,據二峒二十

一村。帝命給事中湯鼐、行人高寅敕麟還侵地。麟奉 命遣使謝罪,而訴安平、思陵土官侵掠思郎,帝令守 臣嚴飭。」

正統七年,安南王麟卒,冊封其子濬為國王。

按《明外史安南傳》:「正統七年,安南貢使還,令齎皮弁 冠服、金織襲衣,賜其王。是歲,麟卒,私諡太宗。其改元 二:紹平六年,大寶三年。子濬繼,一名墓隆,遣使告訃, 命光祿少卿宋傑、兵科都給事中薛謙持節冊封為 國王。」

代宗景泰元年敕安南王濬歸所掠占城王及人口濬不奉詔

[编辑]

按《明外史安南傳》:「濬遣將侵占城,奪新州港,擄其王 摩訶賁該以歸。帝為立新王。摩訶貴來,敕安南使諭 濬,歸其故王。濬不奉詔,侵掠人口至三萬三千餘,占 城入訴。」

景泰二年,賜安南錦綵。

按《明會典》:「景泰二年,照朝鮮國宣德十年例,給賜綵 段十表裏,錦四段。」

景泰四年,安南王濬遣使賀冊立皇太子。

英宗天順元年安南遣使入貢乞賜袞冕如朝鮮例不從其使者乞以土物易書籍藥材從之

[编辑]

天順二年,安南遣使「賀英宗復辟。」

按:以上《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天順三年,安南諒山王琮弒濬自立,既為國人,誅之, 濬弟灝嗣位。

按:《明外史安南傳》:「天順三年十月,其庶兄諒山王琮 弒之而自立。濬改元二:大利十一年,延寧六年,私諡 仁宗。琮一名宜民,篡位九月,改元天與,為國人所誅, 貶厲德侯,以濬弟灝繼。灝一名思誠。初,琮弒,濬以游 湖溺死,奏天朝不知,將遣官弔祭。琮恐天使至,覺其 情,言禮不弔溺,不敢煩天使。帝即已之。其使者言濬」 無子,請封。琮乃命通政參議尹旻、禮科給事中王豫 往封。未入境,聞琮已誅,灝嗣位,即卻還。灝連遣使朝 貢請封。禮官疑其詐,請命廣西守臣覈實奏請,從之。 其使臣言:「《禮》,生有封,死有祭。今濬死既白,請賜祭。」乃 命行人往祭。

天順六年,封濬弟灝為「安南國王。」

按《明外史安南傳》:「天順六年二月,命侍讀學士錢溥、 給事中王豫,封灝為國王。」

憲宗成化元年安南國王灝遣使進香命赴裕陵行禮

[编辑]

按《明外史安南傳》:「憲宗踐祚,命尚書卿凌信、行人卲 震賜王及妃綵幣。灝遣使來貢,因請冕服,不從,但賜 皮弁冠服及紗帽、犀帶。成化元年八月,以英宗賓天, 遣使進香,命赴裕陵行禮。灝雄桀自負,國富兵強,輒 坐大」

成化四年四月,安南發兵侵據廣西、憑祥。帝聞,命守 臣謹備之。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成化七年,安南王灝假道雲南,大擾邊地,詔守臣詰 之。又奏稱「占城之破,不係侵奪。」是歲遣使賀冊立皇 太子,詔禁飭之。

按《明外史安南傳》:「成化七年,破占城,執其王盤羅茶 全。逾三年又破之,執其王盤羅茶悅。遂改其國為交 南州,設兵戍守。安南貢道故由廣西。時雲南鎮守中 官錢能貪恣,遣指揮郭景齎敕取其貨。灝素欲窺雲 南,遂以解送廣西龍州罪人為詞。隨景假道雲南,入 京索夫六百餘,且發兵繼其後,雲南大擾。兵部言,雲」 南非貢道,龍州罪人宜解廣西,不必赴京。乃令守臣 檄諭,且嚴邊備。灝既得憑祥,滅占城,遂侵廣東,瓊、雷 盜珠池。廣西之龍州、右平,雲南之臨安,廣南鎮安亦 數告變。詔守臣詰之,輒詭詞對廟堂務姑息,雖屢降 敕諭,無厲詞。灝益玩侮無畏忌,言占城王盤羅茶全 侵化州道,為其弟盤羅茶悅所弒,因自立。及將受封, 又為子茶質苔所弒。其國自亂,非臣灝罪。中朝知其 詐,不能詰,但為好言,勸令還其土宇而已。久之,灝奏 言:「占城非沃壤,家鮮積貯,野絕桑麻。山無金寶之收, 海乏魚鹽之利,止產象牙、犀角、烏木、沈香。得其地不 可居,得其民不可使,得其貨不足富,此臣不侵奪占 城故也。」明詔令臣復「其土宇,乞遣朝使申畫郊圻,俾 兩國邊陲休息,臣不勝至願。」時占城久為所據,而其 詞誕如此。先是,安南入貢,多攜私物,道憑祥、龍州,乏 人轉運,輒興讎釁。會遣使賀冊立皇太子,有詔禁飭 之。

成化十五年,安南王灝侵掠鄰國。廷議令雲南、兩廣 守臣戒邊備。

按《明外史安南傳》:「成化十五年冬,灝遣兵八百餘人, 越雲南蒙自界,聲言捕盜,擅結營築室以居。守臣力 止之,始退。灝既破占城,志意益廣,親督兵九萬,開山 為三道,攻破哀牢,侵老撾,復大破之,殺宣慰刀板雅蘭掌父子三人,其季子伯雅賽走八百以免。灝復積 糧練兵,頒偽敕于車里,徵其兵合攻八百,將士暴死」 者數千,咸言為雷霆所擊。八百乃遏其歸路,襲殺萬 餘人,灝始引還。帝下廷議,請令廣西布政司檄灝斂 兵雲南,兩廣守臣戒邊備而已。既而灝抵未侵老撾, 且不知八百疆宇何在,語甚誑誕。帝復慰諭之,迄不 奉命。

成化十七年敕「安南王灝睦鄰。既使臣入貢,請冠帶。」 許之。

按《明外史安南傳》:「成化十七年秋,滿剌加亦以被侵 告,帝敕使諭令睦鄰保國。未幾,使臣入貢,請如暹羅、 瓜哇例,賜冠帶。許之,不為例。」

孝宗弘治元年安南使臣來貢

[编辑]

按《明外史安南傳》:「孝宗踐祚,命侍讀劉戩詔諭其國。 其使臣來貢,以大喪免引奏。」

弘治三年,占城王愬《安南》見侵。兵部馬文升召安南 使臣戒諭之。

按《明外史安南傳》:「弘治三年時占城王古來以天朝 力得還國,復愬安南見侵。兵部尚書馬文升召安南 使臣曰:『歸語爾主,各保疆土享太平。不然,朝廷一旦 赫然震怒,天兵壓境,如永樂朝事,爾主得毋悔乎』?安 南自是有所畏。」

弘治十年,安南王灝卒,子暉嗣位,遣使告訃,尋賜弁 服。使臣乞改賜,不許。

按《明外史安南傳》:「弘治十年二月,灝卒,私諡聖宗。其 改元二:光順十年、洪德二十八年,子暉繼,一名鏳,遣 使告訃,命行人徐鈺往祭,尋賜暉皮弁服、金犀帶。其 使臣言:國主受王封賜服與臣下無別,乞改賜。」禮官 言:「安南名為王,實中國臣也。嗣王新立,必賜皮弁冠 服,使不失主宰一國之尊。又賜一品常服,俾不忘臣」 事中國之義。今所請紊亂祖制,不可許。然此非使臣 罪,乃通事者導之妄奏,宜懲。帝特宥之。

弘治十七年五月,安南王暉卒。私諡「憲宗。」其改元曰 《景統子》。請幫助識別此字。繼一名敬,甫七月而卒,私諡「肅宗。」弟誼;繼 一名璿。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冊安南王請幫助識別此字。弟誼為國王按明外史安南傳武宗踐祚命修撰倫文敘給事中張弘至詔諭其國誼亦遣使告訃命官致祭如常儀

[编辑]

正德元年,冊為王。誼寵任母黨阮种、阮伯勝兄弟,恣 行威虐,屠戮宗親,酖殺祖母。种等怙寵竊權。

正德四年,安南王誼為阮种等所逼,自殺,立种弟伯 勝。國人誅之,立灝孫晭。 按《明外史安南傳》:「正德四年十一月,逼誼自殺,擁立 其弟伯勝。貶誼為厲愍王。國人黎廣等誅之,立灝孫 晭,改諡誼威穆帝。」誼在位四年,改元端慶。晭一名瀅。 正德七年,安南王灝孫晭受封,多行不義。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正德十一年,安南官陳暠與二子《昺昇》弒其王晭而 自立。大臣阮弘裕等討之,乃共立晭兄子譓。後譓請 封,以國亂不果。

按《明外史安南傳》:「正德十一年四月,社堂燒香官陳 暠與二子昺、昇作亂,殺晭而自立,詭言前王陳氏後, 仍稱大虞皇帝,改元應天,貶晭為靈隱王。晭臣都力 士莫登庸初附暠,後與黎氏大臣阮弘裕等起兵討 之,暠敗走,獲昺及其黨陳璲等。暠與昇奔諒山,道據 長寧、太原、清節三府自保。登庸等乃共立晭兄灝之」 子譓,改諡「晭《襄翼帝》。」晭在位七年,改元「洪順。」譓將請 封,因國亂不果。以登庸有功,封武川伯,總水陸諸軍。 既握兵柄,潛蓄異志。黎氏臣鄭綏以譓徒擁虛位,別 立其族子酉榜,發兵攻都城,譓出走。登庸擊破綏兵, 捕酉榜殺之,益恃功專恣,遂逼妻譓母迎譓歸,自為 太傅、仁國公。十六年率兵攻陳暠,暠敗走死。

世宗嘉靖元年安南莫登庸謀弒其主譓譓間行免登庸立其弟懬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元年登庸自稱安興王謀弒

[编辑]

譓譓母以告,乃與其臣杜溫潤間行以免,居于清華。 《登庸》立其庶弟懬,遷居海東長慶府。世宗踐祚,命編 修孫承恩、給事中俞敦詔諭其國,至龍州,聞其國大 亂,道不通,乃卻還。

嘉靖四年。安南國主黎譓。間道請封。阻于登庸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四年夏。譓遣使間道通貢。并 請封。為登庸所阻。」

嘉靖五年,登庸為其自立國主懬,求封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五年春,登庸賂欽州判官唐 清,為懬求封。總督張嵿逮清,死于獄。 嘉靖六年,安南登庸篡懬自立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六年三月,登庸令其黨范嘉 謨偽為懬禪詔,篡其位,改元明德。立子方瀛為皇太 子。旋酖殺懬,諡為恭皇帝。踰年,遣使來貢,至諒山城, 被攻而還嘉靖九年,登庸禪位于其子方瀛,其年黎譓卒。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九年正月,登庸禪位于方瀛, 自稱太上皇,移居都齋海陽,為方瀛外援。作《大誥》五 十九條,頒之國中。方瀛改元大正,其年九月,黎譓卒 于清華,國亡。

嘉靖十五年,遣官勘安南篡弒罪人主名,議征之。中 永言「安南頻奉表貢,為守臣所拒。」又命俟勘官還,更 議。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十五年冬,皇太子生,當頒詔 安南。禮官夏言言:安南不貢已二十年,兩廣守臣謂 黎譓、𥟖懬均非黎晭應立之嫡,莫登庸、陳暠俱彼國 篡逆之臣,宜遣官按問,求罪人主名。且前使既以道 阻不通,今宜暫停使命』。帝以安南叛逆昭然,宜亟遣 官往勘,而命言會兵部議征討。於是言及本兵張瓚」 等力言:「逆臣篡主奪國,朝貢不修,決宜致討。乞先遣 錦衣官二人往覈其實。敕兩廣、雲南守臣整兵積餉, 以俟師期。」制可。乃命千戶陶鳳儀、鄭璽等分往廣西、 雲南詰罪人主名,而敕四川、貴州、湖廣、福建、江西守 臣預備兵食候征調。戶部侍郎唐胄上疏,力陳用兵 七不可。中、永言:「安南雖亂,猶頻奉表箋,具方物款關 求入。守臣以其姓名不符,拒之。是彼欲貢不得,非負 固不貢也。」章下兵部,亦以為然,命俟勘官還更議。 嘉靖十六年,安南黎寧遣人陳登庸篡弒狀,言寧即 譓子,國人立寧權主國事。是年登庸父子奉表乞降。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十六年二月,安南黎寧遣國 人鄭惟憭等赴京,備陳登庸篡弒狀,言:「寧即譓子。譓 卒,國人立寧為世孫,權主國事。屢馳書邊臣告難,俱 為登庸邀殺。乞興師問罪,亟除國賊。」時嚴嵩掌禮部, 謂其言未可盡信,請羈之,待勘官回奏。從之。尋召鳳 儀等還,命禮、兵二部會廷臣議,列登庸十大罪,請大 振宸斷,剋期徂征。起右都御史毛伯溫於家,參贊軍 務。命戶部侍郎胡璉、高公韶先馳雲、貴、兩廣調度軍 食。以都督僉事江桓、牛桓為左右副總兵,督軍征討。 其大將需後命,兵部復奉詔條用兵機宜十二事,獨 侍郎潘珍持不可,抗疏切諫。帝怒,褫其職。兩廣總督 潘旦亦馳疏請停前命,言:「朝廷方興問罪之師,登庸 即有求貢之使,宜因而許之戒嚴觀變,以待彼國之 自定。」嚴嵩、張瓚窺帝旨,力言不可宥,且言黎寧在清 都圖恢復,而旦謂彼國俱定,上表求貢,決不可許。旦 疏遂寢。五月,伯溫至京,奏上《方略》六事,以旦不可共 事,請易之。優旨褒答。及兵部議上,帝意忽中變,謂黎 寧誠偽未審,令三方守臣從宜撫勦,參贊督餉大臣 俱暫停旦調用,以張經代之。未幾,御史徐九皋、給事 中謝廷茝以修省陳言,亦請罷征南之師。至八月,雲 南巡撫汪文盛以獲登庸間諜及所撰偽《大誥》上聞。 帝遂發怒,命守臣仍遵前詔征討。時文盛招納黎氏 舊臣武文淵,得其進兵地圖,謂登庸必可破,遂上之 于朝。而廣東按臣余光言:「莫之篡黎,猶黎之篡陳,不 足深校。但當罪其不庭,責以稱臣修貢,不必遠征,疲 敝中國。臣已遣使宣諭,彼如來歸,宜因而撫納帝罪, 以輕率奪祿一年,帝之命從宜撫勦也。」文盛即傳檄 安南,登庸能束身歸命,籍上輿圖,待以不死。於是登 庸父子遣使奉表乞降,且投牒文盛及黔國公沐朝 輔,具述黎氏衰亂,陳暠叛逆,已與方瀛有功,為國人 歸附;所有土地,已載《一統志》中。乞貰其罪戾,修貢如 制。

嘉靖十九年,登庸詣軍門降。事定,疏聞。削安南國為 安南都統使司,授登庸都統。更令覈黎寧係黎氏真 偽。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十七年三月,朝輔等奏聞,而 黎寧承前詔,懼天朝竟納其降,備以本國篡弒始末 及軍馬之數,水陸進兵道里來上。俱下兵部集廷臣 議,僉言黎氏罪不可赦,亟宜進師,請以原推咸寧侯 仇鸞總督軍務,伯溫仍為參贊。從之。」張經上言:「安南 進兵之道有六,兵當用三十萬;一歲之餉當用百六 十萬,造舟、市馬、制器、犒軍諸費,又須七十餘萬。若兵 未可期月,期費尚不止此。況我調大眾涉炎海,與彼 自戰其地者,勞逸殊勢,不可不審處也。」疏方上,而欽 州知州林希元又力陳登庸可取狀。兵部不能決,復 請廷議。及議上,率多前所已奏者。帝不悅曰:「朕聞卿 士大夫私議,咸謂不當興師。爾等職司邦政,漫無主 持,悉委之會議。既不協心謀國,其已之鸞、伯溫別用。」 十八年二月冊建皇太子,當頒詔安南,特起黃綰為 禮部尚書,學士張治副之,往使其國。命甫下,方瀛遣 使上表降,並籍其土地戶口,聽天朝處分。凡為府五 十有三,州四十有九,縣一百七十有六。帝納之,下禮、 兵二部協議。至七月,綰猶未行。以忤旨落職,遂停使 命。初,征討之議發自夏言。帝既責綰,因發怒曰:「安南 事本一人倡,眾皆隨之,乃訕上聽言計,共作慢詞。此 國應棄應討,宜有定議。」兵部即集議以聞。於是瓚及 廷臣惶懼,請如前詔,仍遣鸞、伯溫南征。如登庸父子束手歸命,無異心,則待以不死。從之。登庸聞,大喜。十 九年,伯溫等抵廣西,傳檄諭以納款宥罪意。時方瀛 已卒,登庸即遣使請降。十一月率從子文明及部目 四十二人入鎮南關,囚首徒跣,匍匐叩頭,壇上進降 表。伯溫稱詔赦之。復詣軍門,匍匐再拜,上土地軍民 籍,請奉正朔,永為藩臣。伯溫等宣示威德,令歸國,俟 命,事乃定。疏聞,帝大喜,命削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 司,授登庸都統使,秩從二品,銀印。舊所僭擬制度悉 除去,改其十三道為十三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 使、僉事,聽都統黜陟。廣西歲給《大統曆》,仍三歲一貢 以為常。更令覈黎寧真偽,果黎氏後,割所據四府奉 其祀事,否則已之。制下,登庸𢙀惕受命。 嘉靖二十年改都統使令廣西布政司每年印給《大 統曆》一千本。

按《明會典》云云。

嘉靖二十一年。令都統使仍照安南國王例給賞 按《明會典》云云。

嘉靖二十二年二月,登庸卒,方瀛子福海嗣。遣宣撫 同知阮敬典等來朝。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按:《明會典》:「嘉靖二十二年,安南都統使司差來人員 下程減舊例三分之一。」

嘉靖二十五年,安南都統使福海卒,子宏瀷嗣,遣使 來貢。禮官以其國內亂,止來使弗進,令守臣覈所當 立者。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二十五年五月,福海卒,子宏 瀷嗣。初,登庸以石室人阮敬為義子,封西寧侯。敬有 女嫁方瀛次子敬典,因與方瀛妻武氏通,得專兵柄。 宏瀷立方五歲,敬益專恣用事。登庸次子正中、文明 避之都齋,其同輩阮如桂、范子儀等亦避居田里。敬 舉兵逼都齋,正中、如桂、子儀等禦之不勝,正中、文明」 率家屬奔欽州,子儀收殘卒遁海東。敬詭稱「宏瀷歿, 迎立正中」為詞,犯欽州,為參將俞大猷所敗,誅死。宏 瀷初立時,遣使黎光賁來貢。至南寧,守臣以聞。禮官 以國亂名分未定,止來使勿進,令守臣覈所當立者。 嘉靖三十年命授宏瀷都統,使會部人來攻,宏瀷奔 海陽。

按《明外史安南傳》:「嘉靖三十年,事白,命授宏瀷都統, 使赴關領牒,會部目黎伯驪與黎寧臣、鄭檢合兵來 攻。宏瀷奔海陽,不克赴。光賁等留南寧且十五年,其 偕來使人,物故大半。宏瀷祈守臣代請,詔許入京。其 都統告身,仍俟宏瀷赴關則給。」

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宏瀷卒,子「茂洽嗣。」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神宗萬曆三年安南都統使莫茂洽遣使謝恩時黎寧臣鄭檢子松立黎維潭世居清華自為一國

[编辑]

按:《明外史安南傳》:「萬曆元年,授都統使。三年七月,遣 使謝恩,賀即位,進方物,又補累年所缺之貢。然是時 莫氏漸衰,黎氏復興,時相搆兵,其國益多。故始黎寧 之據清華也,仍僭帝號。以嘉靖九年改元元和。居四 年,為登庸所攻,竄占城界。國人立其弟憲,改元光照。 十五年六月,廉知寧所在,迎歸清華,後遷于漆馬江」 寧卒,其臣鄭檢立寧子寵。寵卒,無子,國人共立黎暉 四世孫維邦。維邦卒,檢子松立其子維潭,世居清華, 自為一國。

萬曆四年定賜安南貢使之制。

按《明會典》:「萬曆四年,以慶謝補貢回賜,例外加綵段 四表裏,錦二段。差來陪臣,每員綵段二表裏,紗羅各 一匹,織金紵絲衣一套,折鈔絹五匹,靴襪各一雙,行 人從人有差。」

萬曆十九年,安南維潭漸強舉兵攻茂洽。茂洽敗,奔 喜林縣。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萬曆二十年,鄭松誘殺茂洽,奪其印。莫敬用等告難, 而黎維潭亦叩關求通貢使。

按《明外史安南傳》:「萬曆二十年冬,松誘土人內應,襲 殺茂洽,奪其都統使印,親黨多遇害。有莫敦讓者,奔 防城告難,總督陳蕖以聞。未幾,松復擒敦讓,勢益張。 茂洽子敬恭與宗人履遜等奔廣西思陵州,莫履機 奔欽州。獨莫敬邦有眾十餘萬,起京北道,擊走黎黨 范拔萃、范百祿諸軍,敦讓得復歸。眾乃推敬邦署都」 統,諸流寓思陵、欽州者亦悉還。已而黎兵攻南策州, 敬邦被殺,莫氏勢益衰。時敬恭、敬用屯諒山、高平,敬 璋屯東海、新安,懼黎兵追索,竄至龍州、憑祥界。令土 官列狀告當事,而維潭亦叩關求通貢,識以「國王金 印。」

萬曆二十五年,授黎維潭安南都統使,而莫敬恭等 聽居《高平》一郡。

按《明外史安南傳》:「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廣西巡撫陳 大科等上言,蠻邦易姓如奕棋,不當以彼之叛服為

順逆,止當以彼之叛我服我為順逆。今維潭雖圖恢
考證
復,而茂洽固天朝外臣也,安得不請命而𢵧然戮之?

竊謂黎氏擅興之罪,不可不問,莫氏孑遺之緒,亦不 可不存。倘如先朝故事,聽黎氏納款而仍存莫氏,比 諸漆馬江,以不翦其祀,于計為便。」廷議如其言。二十 二年七月,大科方遣官往察,敬用即使使叩軍門告 難,且乞兵。二十三年秋,維潭亦使使謝罪求款。時大 科已為兩廣總督,與廣西巡撫戴燿並以屬左江副 使楊寅秋。寅秋竊計曰:「不拒黎,亦不棄莫,吾策定矣。」 兩遣官往問,以敬恭等願居高平來告,而維潭求款 之使亦數至。寅秋乃與之期,具報督撫。會敬璋率眾 赴永安,為黎氏兵擊敗,海東、新安地盡失,於是款議 益決。然是時維潭負恢復名,不欲以登庸自處,無束 身入關意。寅秋復遣官諭之,其使者來報如約。至期, 忽言於關吏曰:「士卒饑病,款儀未備。且莫氏吾讎也, 棲之高平,未敢聞命。」遂中宵遁去。大科等疏聞,謂其 臣鄭松專柄所致。已而維潭復使使叩關,白己非遁。 大科等再遣官諭之,維潭聽命。二十五年正月,使使 請期寅秋,示以四月。屆期,維潭至關外,譯者詰以六 事:首擅殺。茂洽,曰:「復讎急,不遑請命」;次維潭;宗派,曰: 「世孫也。祖暉,天朝曾錫命」;次鄭松,曰:「此黎氏世臣,非 亂黎氏也。然則何宵遁?」曰:「以儀物之不戒,非遁也,何 以用?」王章曰:「權倣為之,立銷矣。」惟割高平居莫氏,猶 相持不決。復諭之曰:「均貢臣也。黎昔可棲漆馬江,莫 獨不可棲高平乎?」乃聽命,授以款關儀節,俾習之。維 潭率其下入關,謁御幄,一如登庸舊儀。退謁寅秋,請 用賓主禮,不從,四拜成禮而退。安南復定,詔授維潭 都統使,頒曆奉貢,一如莫氏故事。先是,黎利及登庸 進代身,金人皆囚首面縛。維潭以恢復名正獨立而 肅容,當事嫌其倨,今改製,乃為俯伏狀,鐫其背曰:「安 南黎氏世孫,臣黎維潭,不得匍匐天門,恭進代身。」金 人悔罪乞恩,自是安南復為黎氏有,而莫氏但保高 平一郡。

萬曆二十七年,黎維潭卒,子維新嗣,鄭松專其柄。會 叛酋潘彥搆亂,維新與松移保清化。

按:《明外史安南傳》云云。

萬曆三十四年,授黎維新安南都統使。時莫氏宗黨 猶侵軼邊境。已而維新卒,子維祺嗣。

按《明外史安南傳》:「萬曆三十四年,遣使入貢,命授都 統使。其時莫氏宗黨多竄處海隅,往往僭稱公侯伯 名號,侵軼邊境,維新亦不能制。守臣檄問,數發兵夾 勦。雖應時破滅,而邊方頗受其害。維新卒,子維祺嗣。」

熹宗天啟四年發兵擊莫敬寬勝之敬寬復逃入高平

[编辑]

按:《明外史安南傳》:「天啟四年,發兵擊莫敬寬,勝之,殺 其長子,掠其妻妾及少子以歸。敬寬與次子逃入山 中,復回高平,其勢益弱。」然迄明之世,二姓分據,終不 能歸。一云:「安南都會在交州,即唐都護治所。其疆域 東距海,西接老撾,南渡海即占城,北連廣西之思明、 南寧、雲南之臨安、元江。土膏腴,氣候熱,糓,歲二稔。人」 性獷悍。驩、演二州多文學,交、愛二州則多倜儻士,較 他方為異。

皇清

[编辑]

世祖章皇帝順治十八年

[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十八年,廣東巡撫奏稱:安南國王黎」

維祺差官奉

表投誠,禮部題准,照琉球國例頒賜。

《敕諭》一道、付差官齎捧還國。并賞給銀緞等物

康熙二年

[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二年,安南國遣使進貢。其貢期定為」

三年一次

又安南國王黎維祺病故,嗣王黎維禧具疏「告哀。」

康熙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三年

恩賜諭祭銀絹、遣內院禮部官各一員、前往讀文致

康熙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四年題准安南國貢,道由廣西憑祥。」

州起送

康熙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五年,安南國王繳送偽永歷誥命一。」

道、金印一顆。禮部題准、給與封典。照常朝貢。遣內院禮部官各一員、為正副使前往

又題准:「安南國王給送奉使官路費銀、絹布等物,令其收受,餘物概不准收受。」

康熙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七年,安南國王差官歲貢及奉謝 恩、冊封、奉謝賜卹、奉敘、款貢,各具奏疏,并乞將三年一貢之例」改

為六年兩貢奉

旨允行。

又題准:「安南國人員歸國,差司賓序班一員伴送至廣西,交該撫差官護送出境。」

康熙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三年,安南國王黎維禧病故,嗣王。」

黎維。請幫助識別此字。具疏告哀,遣陪臣齎到康熙八年、十一年歲貢方物。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一年,安南國王嗣黎維徵差陪。」

臣齎捧謝

恩禮物、又差陪臣齎捧。《款貢》方物、又差陪臣齎捧。康

熙十四年,歲貢方物。又差陪臣齎捧。康熙十七年,歲貢方物

康熙二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二年。

欽遣翰林院禮部官各一員

賜卹致祭《安南國》故王。復遣翰林院官二員

冊封王嗣黎維徵為「安南國王。」

賜以誥命、并換給新鑄駝鈕鍍金銀印

御書「忠孝守邦」四字賜之。

貢物舊有白絹、降真香、白木香、中黑線香,後俱免進。

金香爐、花瓶四副。銀盆十二個。沉香九百六十兩。速香二千三百六十八兩。象牙二十枝。犀角二十座。

安南部彙考六

[编辑]

《博物志》。

外國

[编辑]

交趾民在《穿胸東》。

《交州記》

[编辑]

竹鼠

[编辑]

《竹鼠》,如小貓大,食竹根。出《封溪縣》。

金踶屐

[编辑]

趙嫗者,九真軍安縣女子,乳長數尺,不嫁,入山聚郡 盜,常著金檎踶屐。

古度樹

[编辑]

《古度》樹「不花而實,實從皮中出,大如安石榴,色赤可 食。其實中如有蒲梨者,取之為粽,數日不煮,皆化成 蟲,如蟻有翼,穿皮飛出,著屋正黑。」

多感子

[编辑]

多感子黃色,圍一寸。

椰漿

[编辑]

椰子有漿,截花,以竹筒承其汁,作酒,飲之亦醉也。

合浦杉

[编辑]

合浦東二百里,有一杉樹,葉落入風,入洛陽城內。漢 時善相者云「此休徵當出王者。」故遣千人伐樹,役夫 多死,三百人坐斷株上,食過足相容。

土肉為臛

[编辑]

九真太守陶璜,立郡築城,於土穴中得一白色形似 蠶蛹,無頭,長數十丈,大餘圍,軟軟動,莫能名,割腹有 肉如豬豚,遂以為臛,其香美。璜啖一杯,三軍盡食。

炙黌

[编辑]

黌魚其形如龜,十二足,子如麻子,可為醬,色黑,足似 蟹,在腹,雌負雄而行,南方作炙噉之。

《水經注》

[编辑]

斤江

[编辑]

斤江水出交阯龍編縣,東北,至鬱林領方縣,東,注於 鬱。

《地理志》云:「逕臨塵縣」 至「領方縣。」 注「於鬱。」

《容容》《夜》。請幫助識別此字。堪乘牛渚須無無濡營。進皇無地零侵黎。

侵黎水,出《廣州晉興郡》。郡以太康中分鬱林置,得至臨塵入鬱。

《無會》重瀨《夫省》《無變》,由蒲、《王都》《融勇》外此皆由《日南 郡西,東》東入於海。

《漢·地理志》:「日南郡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二百八十里,屬交州。」 此無會諸水,蓋十六水之名也。「容容」 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轉北也。右三十水,從江已南,至日南郡也。

《元史》

[编辑]

《安南郡縣附錄》

[编辑]

安南,古交阯也。陳氏叛服之跡,已見《本傳》,今取其城 邑之可紀者,錄于左方:

大羅城路, 漢交阯郡。唐置安南都護府。宋時,郡人 李公蘊立國于此。及陳氏立,以其屬地置「龍興天長 長安府。」

龍興府, 本多岡鄉。陳氏有國,置龍興府。

天長府, 本多墨鄉,陳氏祖父所生之地,建行宮于 此,歲一至,示不忘本,故改曰「天長。」

長安府。 本華閭洞,丁部領所生之地,五代末,部領立國于此。

歸化江路, 地接雲南。

宣化江路, 地接特磨道。

《沱江路》 地接金齒。

諒州江路, 地接左右兩江。

北江路 在羅城東岸,瀘江水分入北江。江有六橋, 如月江路、 「南冊」江路、 「大黃」江路、 「烘路」、 「快路。」

國威州 ,在羅城南。此以下州,多接雲南、廣西界,雖名州,其實洞也。

古州,在北江 仙州。古龍編 富良。

司農 ,一云「楊舍 。」 「定邊 」 ,一云「明媚。」

萬涯 一云明黃 文周 。「一云門州。」

《七源 》思浪 大原 ,一云「黃源 。」 通農。

羅順 ,一云「來神 。」 梁舍 ,一云「梁個 。」 平源光州 ,一云明蘇 。渭龍 ,一云「乙舍。」

道黃 即平林場

武寧 此以下縣,接雲南、廣西界,雖名縣,其實洞也。

萬載 ,丘,溫 ,新立 ,恍縣 ,《紙縣 》,歷縣,《闌橋 》,《烏延 》,《古勇 ,供》縣 ,《窟縣 》,《上坡門》縣。

清化府路,漢九真,隋、唐為愛州,其屬邑更號,曰江、曰 場、曰甲、曰社。

梁江 波龍江 ,《古農》江 ,宋舍江 ,《茶江》,《安暹江 》,分場 ,古文場 ,《古藤甲 》,《支明》甲,《古弘》甲 ,《古戰甲 》,《緣甲》。

乂安府路。漢曰「南隋。」唐為驩州。

《倍江 惡》《江 偈》江 尚路社 、唐舍社

張舍社

演州路,本日南屬縣,曰扶演、安仁。唐改演州。

孝江 多壁場 、《巨賴社 》《他袁社》。

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縣。東濱海,西際真蠟,南接 扶南,北連九德。東漢末,區連殺象林令,自立國,稱林 邑。唐時有環王者,徙國于占,曰占城。今布政乃林邑 故地。

自「安南《大羅城》」至燕京,約一百一十五驛,計七千七 百餘里。

《邊氓服役》。

占城 王琴 《蒲伽 》,《道覽 》淥淮 稔婆邏獠。

《明一統志》

[编辑]

《安南國郡縣考》

[编辑]

「《交州府》, 領慈、廉、福安、威蠻、利仁三帶五州,東關、慈 廉、石室、芙蒥、清潭、清威、應平、平陸、《利仁》、安朗、安樂、扶 寧、《立石》」一十三縣。

北江府, 領嘉林、武寧、北江三州,嘉林、《超類》、細江、《善 才》、東岸、《慈山》《善誓》七縣。

諒江府, 領諒江、上洪二州,清遠、那岸、平河、鳳山、《陸 那》、安寧、保祿、古隴、唐安、《多錦》十縣。

諒山府, 「領上文、《下文》七源、萬涯、廣源、上思、《下思》七 州,丘溫鎮夷淵縣、丹巴脫縣五縣。」

新安府, 領東潮、靖安、南策、下洪四州。至靈、峽山、《古 費》、安老、水棠、支封、新安、安和、同利、萬寧、雲屯、四岐、清 沔一十三縣。

建昌府, 領快州及建昌、布縣、《真利》、東結、芙蓉、永涸 六縣。

鎮蠻府。 領廷河、太平、古蘭、多翼四縣。

奉化府。 領美祿、西真、膠水、順為四縣。

建平府, 領長安一州。懿安、大灣、安本、望瀛、安寧、黎 平六縣。

三江府, 領洮江、宣江、沱江三州,麻溪、夏華、清波、西 闌、古農五縣。

宣化府, 領曠縣、當道、文安、平原、底江、收物、大蠻、楊 縣、乙縣九縣。

太原府, 「領富良、司農、武禮、洞喜、永通、宣化、弄石、大 慈、安定、感化、太原一十一縣。」

清化府, 領九真、愛州、清化、葵州四州,安定、永寧、古 藤、梁江、東山、古雷、農貢、宋江、俄樂、磊江、安樂一十一 縣。

乂安府, 領驩州、南靖、茶籠、王麻四州衙儀、友羅、丕 祿、上油、偈江、真福、古社、上黃、東岸、石塘、奇羅、盤石、河 華一十三縣。

新平府, 領政平、南靈二州,衙儀、福康、左平三縣。 《順化府》, 領順化二州,利調、石蘭、巴閬、安仁、茶褐、利 蓬、乍令、思蓉、蒲苔、蒲浪、《士榮》一十一縣。

升華府, 「領升、華、思、義四州,黎、江、都和、安備、萬安、具 熙、禮、悌、持、羊、白烏、義、純、鵝、杯溪錦一十一縣。」

《廣威州》, 領麻籠、美良二縣。

《嘉興州》。 領籠縣、蒙縣四、忙三縣。

歸化州, 領安立、丈盤、文振、水尾四縣。

《宣化州》, 「領赤土、《車來、瑰》三縣《演州》, 領瓊林、茶清、芙蒥三縣。

《安南國山川考》

[编辑]

佛跡山, 在交州府石室縣,上有巨人跡,下有池,景 物清麗,為一方勝概。

勾漏山, 在石室縣,相傳古勾漏縣在其下。《漢書》:「勾 漏縣有潛水牛,上岸共鬥,角軟,還復出。」

東究山, 在北江府嘉林州,一名「東皋山。」唐刺史高 駢建,塔其上。

仙遊山 在北江府武寧縣,一名「爛柯山。」相傳有樵 夫觀二仙奕碁於此,不覺斧柯已爛。

金牛山 在武寧縣。相傳唐刺史高駢欲鑿其山,見 金牛奔出,遂止。《漢書》:「九真郡居風縣有山出金牛,往 往夜見,光輝十里。」

崑山 在諒江府鳳山縣,上有清虛洞,山腰有「瀨玉 橋、白雲菴」,林岫之勝。

丘皤山 在諒江府丹巴縣,上有石門,廣三丈,相傳 漢伏波將軍馬援所鑿。

安子山 在新安府東湖縣,一名象山,漢安期生得 道處。宋《海嶽名山圖》以此山為第四福地。

雲屯山 在新安府雲屯縣大海中,兩山對峙,一水 中通,蕃國商舶多聚於此。

大圓山 在新安府新安縣,大海中突起圓嶠。永樂 十六年,此山獲白象二來獻。

鳳翼山 在三江府夏華縣,邑人歲時登覽于此。 「三島山」 在宣化府楊縣,三峰特起。

芄山 在太原府美石縣,下有岩洞,水穿洞中,可行 舟。

隴山 在太原府洞喜縣,四面峭壁,中有村墟。 戲馬山 在清化府永寧縣,一名「遊英山」,巍然獨立, 橫枕長江,為邑人九日登高處。

安鑊山 在清化府東山縣,出美石。漢豫章太守范 甯嘗遣吏于此採石為磬。

天琴山 在乂安府奇羅縣東海邊。相傳陳氏主遊 此,夜聞天籟聲,故名。本朝永樂初,天兵擒黎賊子蒼 于此。

橫山 在乂安府河華縣,昔林邑告交州刺史朱蕃, 求以日南北鄙橫山為界,即此。

《傘圓山》: 在嘉興州,其勢高峻雄偉。

艾山 在嘉興州蒙縣,面臨大江,峭石環立,人跡罕 至。相傳「上有仙艾,每春開花,雨後漂水,群魚吞之,便 過龍門江化為龍。」

海 環交州等府東南。唐沈佺期《渡海》詩:「嘗聞交阯 郡,南與貫胸連。四氣分寒少,三光置日偏。越人遙捧 翟,漢將下看鳶。北斗崇山掛,南風漲海牽。別離頻破 月,容鬢驟催年。虛道崩城淚,明心不應天。」

富良江 在交州府東關縣,一名「瀘江」,上接三帶州 白鶴江,經府城東,下通利仁縣、大黃江,以達于海。宋 郭逵破蠻,決里隘,次富良江。本朝張輔等嘗破黎寇 於此處。

天德江 一名廷蘊江,又名東岸江。永樂初,黎寇懼 討役民堙塞已久。天兵既平寇,重加浚治,舟楫復通。 來蘇江 舊名蘇歷江,自交州府城東北轉而西下, 直抵銳江。昔有人名「蘇歷」者,開此,故名。本朝永樂初, 工部尚書黃福重浚,因王師弔伐,乃更名來蘇。 宣光江 在宣化府曠縣,源自雲南教化長官司入 境,流七百餘里,以達宣化江。永樂初,沐晟自雲南引 兵駐此。

海潮江 在建昌府快州,自阿魯江分流,下通玉球 江。昔陳氏破占城軍處。

龍門江 在嘉興州蒙縣。《漢書》「封谿縣有隄防」,龍門 水即此。源出雲南寧遠州,至此橫截江流,中分三道 飛湍,聲聞百里。舟過此必舁上岸,方可復行。傍有穴, 多出鸚鵡魚,色青綠,口曲而紅,似鸚鵡嘴。相傳此魚 能化龍云。

夜澤 在建昌府東結縣。梁武帝時有阮賁者,世為 豪右,因命陳霸先擊破之。賁逃澤中,夜則出掠,因號 「夜澤。」

龍溪 在鎮蠻府廷河縣。昔陳氏夜過此江,不能渡, 忽見一橋跨江,既渡,回顧不見,及有國,改名龍溪。 天威涇。 唐高駢以交州至邕川,海多潛石,漕運不 通,遂鑿開五道。有青石涇,或傳漢馬援所不能治,既 而震碎,其石亦得通,因名「天威涇。」

東津渡 在交州府東關縣。瀘江舊以舟楫往來,阻 於風濤。永樂初,張輔、沐晟始置浮橋,橋歲一易。

《安南國古蹟考》

[编辑]

越王城 在乂安府東岸,縣又名螺城,以其屈曲如 螺,漢時安陽王所築。安陽王舊都越地,故稱為越王 城,城中宮址尚存。

璽城。

望海城 俱在交州府安明縣。漢建武中,馬援平交 阯,分置封溪、望海二縣,築此二城守之大羅城 在交州府城外。漢交阯郡、唐安南都護府 皆在此。其城唐張伯儀所築,高駢嘗修廣之。宋時李 公蘊立國於此。

雒王宮, 在交州府三帶州,未有郡縣。時有雒田隨 潮水上下,墾其田者為雒民,統其民者為雒王,副貳 者為雒將,皆銅印青綬,號文朗國。以淳朴為俗,以結 繩為治。傳十八世,為蜀王子泮所滅,宮址尚存。 天使館, 元傅與礪使安南,題詩云:「使旌入館青雲 動,仙蓋臨江白日迴。喻蜀豈勞司馬檄,朝周終見越 裳來。」

浪泊, 在交州府東關縣,一名西湖。馬援既平交阯, 謂官屬曰:「吾弟少游,常哀吾慷慨有大志,嘆曰:『士生 一世,但取衣食,纔足為郡縣吏,守墳墓,使鄉里稱為 善人足矣,至求贏餘自苦耳。吾在浪泊、西里間,賊未 滅時,下潦上霧,毒氣薰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念 少游語,何可得也』!」

銅柱 漢馬援既平交阯,立銅柱為漢界,相傳在欽 州古森洞上,有援誓云:「銅柱折,交阯滅唐。」馬總又建 二銅柱,鑱著唐德,以明其為伏波之裔,今未詳所在。 日南郡西有西屠夷國,援嘗經其地,亦植二銅柱,表 漢界。及北還,留十餘戶於柱下,至隋乃有三百餘戶, 悉姓馬。按《林邑記》:林邑大浦口有五銅柱。唐天寶中, 何履光伐雲南,收安寧城,立援銅柱以定疆界。亦未 詳所在。

銅鼓, 交阯服役,有頭飛獠子、赤裩獠子、鼻飲獠子, 皆穴居巢處。好飲酒。擊銅鼓,鼓初成,置庭中,招同類 來者盈門。豪富女子以金銀釵擊鼓,叩竟,留與主人。 或云:「銅鼓乃諸葛亮征蠻鉦也。」

《安南國土產考》

[编辑]

金 太原、諒山、乂安等府出。

珠, 靖安雲屯海中出《海賈》云:「中秋有月,是歲多珠。」 珊瑚 有數種,在海直而軟,見日曲而堅。漢初,趙佗 獻赤珊瑚,名火樹。

玳瑁 狀類龜而殼稍長,其足有六,後兩足無爪。 丹砂: 晉葛洪欲煉丹,求為勾漏令。杜甫詩:「交阯丹 砂重。」

沉香 有香木斫斷歲久朽爛,而心節獨存,置水中 則沉,曰「沉香。」

安息香 「樹如《苦楝大而直,葉類羊桃》而長,中心有 脂」作香。

《蘇合油》 樹生膏。可為藥。

胡椒: 蔓生似山薯,春花秋實。

羚羊角, 高石山出。一角而中實極堅,能碎金剛石、 犀、象、 兕。 漢靈帝時,九真獻為奇獸。元時,安南嘗 貢兕。

《白鹿》, 晉元康初,白鹿見交阯武寧縣。宋元嘉末,交 阯獻白鹿。

猩猩 《南中志》:「猩猩,人面豕身,似猿,常數輩為群。人 以酒并糟設路側,連結草屐,猩猩見之,即知張者祖 先姓名,呼曰:『奴欲張我?亟捨去。復自謂試共嘗酒。逮 醉,取屐著之,為人所擒』。」

狒狒 晉郭璞云:「出交州山中。狀如人面,長臂,黑身, 被髮,迅走食人,見人則笑。」

蒙貴, 狀如猱而小,紫黑色。畜之捕鼠,甚於貓 白雉。 周成王時,越裳氏來獻。漢光武時,日南九真 貢。

翡翠 羽可為首飾。

蚺蛇 形大而長,其膽性極冷,能療眼疾及諸瘡。 蟻子鹽醢 古載交州溪洞酋長多收蟻卵鹽為醬, 非官客親族不得食。《周禮》「醢人饋食之豆,有蚳。蟻子」, 即此。

菴羅果, 俗名《香蓋》。乃果中極品。或謂種出西域。實 似北梨。四五月間熟。多食無害。

波羅蜜, 大如東瓜,皮有軟刺。五六月熟,味最香甜。 核可煮食,能飽人。奉化府嘉林州出者尤佳。

烏木 堅緻,可為器。

蘇木 一名《多邦》。

交趾國。

交趾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