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68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六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六百八十六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六百八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六百八十六卷目錄

 諫諍部名臣列傳十五

  宋七

  楊萬里      彭龜年

  袁樞       曾三聘

  劉光祖      倪思

  陳傅良      蔡幼學

  李大性      羅點

官常典第六百八十六卷

諫諍部名臣列傳十五

[编辑]

宋七

[编辑]

楊萬里

[编辑]

按《宋史》本傳:「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紹興二十 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戶,調永州陵零丞。時張浚謫 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以書力請,始見之。浚 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迺名讀書之 室曰『誠齋』。浚入相,薦之朝,除臨安府教授,未赴,丁父 憂,改知隆興府奉新縣。戢追胥不入,鄉民逋賦者揭」 其名市中,民讙趨之,賦不擾而足,縣以大治。會陳俊 卿、虞允文為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侍講張栻以 論張說出守,袁萬里抗疏留栻,又遺允文書,以「和同 之說」規之,栻雖不果留,而公論偉之。遷太常博士,尋 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將作少監。出知漳州,改常 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盜沈師犯南粵,帥師往平 之,孝宗稱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點刑 獄。請于潮、惠二州築外砦,潮以鎮賊之巢,惠以扼賊 之路。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淳熙十二年五 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曰:「臣聞言有事于無事之時,不 害其為忠;言無事于有事之時,其為姦也大矣。南北 和好踰二十年,一旦」絕使,敵情不測。而或者曰:彼有 五單于爭立之禍。又曰:「彼有匈奴困于東胡之禍。」既 而皆不驗。道塗相傳,繕汴京城池,開海州漕渠,又于 河南、北簽民兵,增驛騎,製馬櫪,籍井泉,而吾之間諜 不得以入。此何為者耶?臣所謂言有事于無事之時 者一也。或謂金主北歸,可為中國之賀。臣以中國之 憂,正在乎此。此人北歸,蓋懲創于逆亮之空國而南 侵也;將欲南之,必固北之,或者以身鎮撫其北,而以 其子與婿經營其南也。臣所謂言有事于無事之時 者二也。臣竊聞論者,或謂緩急淮不可守,則棄淮而 守江,是大不然。昔者,吳與魏力爭而得合肥,然後吳 始安。李煜失滁、揚二州,自此南唐始蹙。今曰棄淮而 保江,既無淮矣,江可得而保乎?臣所謂「言有事于無 事之時」者三也。今淮東西凡十五郡,所謂守帥,不知 陛下使宰相擇之乎?使樞廷擇之乎?使宰相擇之,宰 相未必為樞廷慮也。使樞廷擇之,則除授不自己出 也。一則不為之慮,一則不自己出,緩急敗事,則皆曰 非我也,陛下將責之誰乎?臣所謂言有事于無事之 時者四也。且南北各有長技,若騎若射,北之長技也; 若舟若步,南之長技也。今為北之計者,日繕治其海 舟,而南之海舟則不聞繕治焉。或曰:「吾舟素具也。」或 曰:「舟雖未具而憚于擾也。」紹興辛巳之戰,山東采石 之功,不以騎也,不以射也,不以步也,舟焉而已。當時 之舟今可復用乎?且夫斯民一日之擾,與社稷百世 之安危,孰輕孰重?事固有大于擾者也。臣所謂「言有 事于無事之時」者五也。陛下以今日為何等時耶?金 人日逼,疆場日擾,而未聞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場者 何道,但聞某日修某禮文也,某日進某書史也,是以 鄉飲理軍,以干羽解圍也。臣所謂言有事于無「事之 時」者六也。臣聞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則天地能悟 之;今也國家之事,敵情不測如此,而君臣上下處之 如太平無事之時,是人不能悟之矣。故上天見災異, 異時熒惑犯南斗,邇日鎮星犯端門,熒惑守羽林。臣 書生不曉天文,未敢以為必然也。至于春正月,日青 無光,若有兩日相摩者,茲不曰大異乎?然天猶恐陛 下不信也。至于春日載陽,復有雨雪殺物,茲不曰大 異乎?然天猶恐陛下又不信也。迺五月庚寅,又有地 震,茲又不曰大異乎?且夫天變在遠,臣子不敢奏也, 不信可也;地震在外,州郡不敢聞也,不信可也。今也 天變頻仍,地震輦轂,而君臣不聞警懼,朝廷不聞咨 訪。人不能悟之,「則天地能悟之。」臣不知陛下于此悟 乎否乎?臣所謂言有事于無事之時者七也。自頻年 以來,兩浙最近則先旱,江、淮則又旱,湖廣則又旱,流 徙者相續,道殣相枕,而常平之積名存而實亡,入粟 之令上行而下慢,靜而無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動而 有事,將何以仰以為資耶?臣所謂言有事于無事之 時者八也。古者足國裕民,惟食與貨。今之所謂錢者, 富商、巨賈、閹宦、權貴皆盈室以藏之,至于百姓三軍 之用,惟破楮券爾。萬一如唐涇原之師,因怒糲食,蹴 而覆之,出不遜語,遂起朱泚之亂,可不為寒心哉!臣 所謂言有事于無事之時者九也。古者立國必有可畏,非畏其國也,畏其人也。故苻堅欲圖晉,而王猛以 為不可,謂謝安、桓沖江左之望,是存晉者二人而已。 異時名相如趙鼎、張浚,名將如岳飛、韓世忠,此金人 所憚也。近時劉珙可用則早死,張栻可用則沮死,萬 一有緩急,不知可以督諸軍者何人?可以當一面者 何人?而金人之所素憚者又何人?而或者謂人之有 才用而後見。臣聞之《記》曰:「苟有車必見其式,苟有言 必聞其聲。」今曰有其人而未聞其可將可相,是有車 而無式,有言而無聲也。且夫用而後見,非臨之以大 安危,試之以大勝負,則莫見其用也。平居無以知其 人,必待大安危大勝負而後見焉。成事幸矣,萬一敗 事,悔何及耶?昔者謝元之北禦苻堅,而郗超知其必 勝;桓溫之西伐李勢而劉惔知其必取,蓋元于履屐 之間無不當其任,溫于蒱博不必得則不為。二子於 平居無事之日,蓋必有以察其小而後信其大也,豈 必大用而後見哉?臣所謂「言有事於無事之時者十 也。願陛下超然遠覽,昭然遠寤,勿矜聖德之崇高而 增其所未能,勿恃中國之生聚而嚴其所未備;勿以 天地之變異為適然,而法宣王之懼災;勿以臣下之 苦言為逆耳,而體太宗之導諫;勿以女謁近習之害 政為細故,而監漢、唐季世致亂之由;勿以仇讎之包 藏為無他,而懲宣、政晚年受禍之酷;責大臣以通知 邊事軍務如富弼之請;勿以東西二府異其心;委大 臣以薦進謀臣良將如蕭」何所奇。「勿以文武兩途而 殊其轍,勿使賂宦者而得旄節,如唐大曆之弊;勿使 貨近幸而得招討,如梁段凝之敗。以重蜀之心而重 荊、襄,使東西形勢之相接,以保江之心而保兩淮,使 表裏唇齒之相依。勿以海道為無虞,勿以大江為可 恃。增屯聚糧,治艦扼險,君臣之所咨訪,朝夕之所講 求,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庶幾上可消于天 變,下不墮于敵姦。然天下之事,有本根,有枝葉,臣前 所陳,枝葉而已。」所謂本根,則人主不可以自用,人主 自用,則人臣不任責,然猶未害也。至於軍事,而猶曰 「誰當憂此,吾當自憂」,今日之事,將無類此?《傳》曰:「『水木 有本原』。聖學高明,願益思其所以本原者。」東宮講官 闕,帝親擢萬里為侍讀,官僚以得端,人相賀。他日讀 《陸宣公奏議》等書,皆隨事規警,太子深敬之。王淮為 相,一日,問曰:「宰相先務者何事?」曰:「人才。」又問:「孰為才?」 即疏朱熹、袁樞以下六十人以獻,淮次第擢用之。歷 樞密院檢詳,守右司郎中,遷左司郎中。十四年夏旱, 萬里復應詔言:「旱及兩月,然後求言,不曰遲乎?上自 侍從,下止館職,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澤不 下流,下情不上達,故天地之氣隔絕而不通。」因疏四 事以獻,言皆懇切。遷祕書少監。會高宗崩,孝宗欲行 三年喪,創議事堂,命皇太子參決庶務。萬里上疏力 諫,且上《太子書》,言:「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一履危機,悔 之何及?與其悔之而無及,孰若辭之而不居?願殿下 三辭五辭,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高宗未葬,翰林學 士洪邁不俟集議配饗,獨以呂頤浩等姓名上。萬里 上疏詆之,力言張浚當預,且謂邁無異指鹿為馬。孝 宗覽疏不悅,曰:「萬里以朕為何如主?」由是以直祕閣 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祕書監。入對言:「天下有無 形之禍,僭非權臣而僭於權臣,擾非盜賊而擾於盜 賊,其惟朋黨之論乎?蓋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黨,空 天下人才莫如朋黨,黨論一興,其端發於士大夫,其 禍及於天下。前事已然,願陛下建皇極于聖心,公聽 並觀,壞植散群,曰君子從而用之,曰小人從而廢之, 皆勿問其某黨某黨也。」又論:「古之帝王固有以知一 己攬其權,不知臣下竊其權。大臣竊之則權在大臣, 大將竊之則權在大將,外戚竊之則權在外戚,近習 竊之則權在近習。竊權之最難防者,其惟近習乎?非 敢公竊也,私竊之也。始於私竊,其終必至於公竊而 後已,可不懼哉!」紹熙元年,借煥章閣學士為接伴金 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曆》成,參知 政事王藺以故事俾萬里序之,而宰臣屬之禮部郎 官傅伯壽。萬里以失職力丐去,帝宣諭勉留。會進《孝 宗聖政》,萬里當奉進,孝宗猶不悅,遂出為江東轉運 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朝議欲行鐵錢於 江南諸郡,萬里疏其不便,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 州,不赴。乞祠,除祕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 矣。寧宗嗣位,召赴行在,辭。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國 宮。引年乞休致,進寶文閣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詔進 寶謨閣直學士,給賜衣帶。開禧元年,召,復辭。明年,升 寶謨閣學士。卒,年八十三,贈光祿大夫。萬里為人剛 而褊,孝宗始愛其才,以問周必大,必大無善語,由此 不見用。韓𠈁胄用事,欲網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嘗 築南園,屬萬里為之《記》,許以掖垣。萬里曰:「官可棄,記 不可作也。」𠈁胄恚,改命他人。臥家十五年,皆其柄國 之日也。𠈁冑專僭日益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家人 知其憂國也,凡邸吏之報時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 自外至,遽言𠈁冑用兵事,萬里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曰:「韓𠈁冑姦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 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落 筆而逝。萬里精於詩,嘗著《易傳》行於世。光宗嘗為書 「誠齋」二字,學者稱誠齋先生,賜諡文節。子長孺。

彭龜年

[编辑]

按《宋史》本傳:「龜年,字子壽,臨江軍清江人。七歲而孤, 事母盡孝。性穎異,讀書能解大義。及長,得程氏《易》,讀 之至忘寢食。從朱熹、張栻質疑,而學益明。登乾道五 年進士第,授袁州宜春尉,吉州安福丞。鄭僑、張均同 薦,除太學博士。殿中侍御史。劉光祖以論帶御器械 吳端,徙太府少卿。龜年上疏乞復其位,貽書宰相云: 『祖宗嘗改易差除,以伸臺諫之氣,不聞改易臺諫以 伸倖臣之私』。」兼魏王府教授,遷國子監丞,以侍御史 林大中薦,為御史臺主簿,改司農寺丞,進祕書郎兼 嘉王府直講。光宗嘗親郊,值暴風雨感疾,大臣希得 進見。久之,疾平,猶疑畏不朝重華宮。龜年以書譙趙 汝愚,且上疏言:「壽皇之事,高宗備極」子道,此陛下所 親睹也。況壽皇今日止有陛下一人,聖心拳拳,不言 可知。特遇過宮日分,陛下或遲其行,則壽皇不容不 降免到宮之旨,葢為陛下辭責於人,使人不得以竊 議陛下,其心非不願陛下之來。自古人君處骨肉之 間,多不與外臣謀,而與小人謀之,所以交鬥日深,疑 隙日大。今日兩宮,萬「萬無此。然臣所憂者,外無韓琦、 富弼、呂誨、司馬光之臣,而小人之中已有任守忠者 在焉,惟陛下裁察。」又言:「使陛下虧過宮定省之禮,皆 左右小人間諜之罪。宰執、侍從但能推父子之愛,調 停重華;臺諫但能仗父子之義,責望人主;至於疑問 之根,盤固不去,曾無一語及之。今內侍間諜兩宮者 固非一人,獨陳源在壽皇朝得罪至重,近復進用,外 人皆謂離間之機必自源始。宜亟發威斷,首逐陳源, 然後肅命鑾輿,負罪引慝,以謝壽皇,使父子歡然,宗 社有永,顧不幸歟?」居亡何,光宗朝重華,都人歡悅。尋 除起居舍人,入謝,光宗曰:「此官以待有學識人,念非 卿無可者。」龜年述祖宗之法為《內治聖鑑》以進。光宗 曰:「祖宗家法甚善。」龜年曰:「臣是書,大抵為宦官女謁 之防,此曹若見,恐不得數經御覽。」光宗曰:「不至是。」他 日,龜年奏:「臣所居之官,以記注人君言動為職,車駕 不過宮問安,如此書者又數十矣,恐非所以示後。」有 旨幸玉津園,龜年奏:「不奉三宮,而獨出宴遊,非禮也。」 又言:「陛下誤以臣充嘉王府講讀官,正欲臣等教以 君臣父子之道。臣聞有身教,有言教,陛下以身教,臣 以言教者也。言豈若身之切哉?」紹熙五年五月,壽皇 不豫,疾寖革,龜年連三疏請對,不獲命。屬上視朝,龜 年不離班位,伏地叩額久不已,血漬甃甓。光宗曰:「素 知卿忠直,欲何言?」龜年奏:「今日無大於不過宮。」光宗 曰:「須用去。」龜年言:「陛下屢許臣一入宮,則又不然,內 外不通,臣實痛心。」同知樞密院余端禮曰:「叩額龍墀, 曲致忠懇,臣子至此為得已邪?」上云:「知之。」孝宗崩,寧 宗受禪,是夕召對,寧宗蹙額云:「前但聞建儲之義,豈 知遽踐大位,泣辭不獲,至今震悸。」龜年奏:「此乃宗祏 所係,陛下安得辭?今日但當盡人子事親之誠而已。」 因擬《起居劄子》,乞日進一通。又與翊善黃裳同奏,往 朝南內,因定過宮之禮,乞先一日入奏,率百官恭謝。 寧宗朝泰安宮,至則寢門已閉,拜表而退。時議欲別 建泰安宮,而光宗無徙宮之意。龜年言:「古人披荊棘, 立朝廷,尚可布政出令,況重華一宮,豈為不足哉?陛 下居狹處,太上居寬處,天下之人必有諒陛下之心 者。」於是宮不果建,遷中書舍人。劉慶祖已帶遙郡承 宣使,而以太上隨龍人落階官,龜年繳奏,寧宗批:「可 與書行。」龜年奏:「臣非為慶祖惜此一官,為朝廷惜此 一門耳。夫可與書行,近世弊令也。使其可行,臣即書 矣;使不可行,豈敢因再令而遂書哉!」寧宗嘗謂:「退朝 無事,恐自怠惰,非多讀書不可。」龜年奏:「人君之學,與 書生異,惟能虛心受諫,遷善改過,乃聖學中第一事, 豈在多哉?」一日,御筆書朱熹、黃裳、陳傅良、彭龜年、黃 由、沈有開、李巘、京鏜、黃艾、鄧馹十人姓名示龜年云: 「十人可充講官否?」龜年對曰:「陛下若招徠一世之傑 如朱熹輩,方厭人望,不可專以潛邸學官為之。」尋除 侍講,遷吏部侍郎,升兼侍讀。龜年知事勢將變,會暴 雨震雷,因極陳小人竊權、號令不時之弊,遣充金國 弔祭接送伴使。初,朱熹與龜年約共論韓𠈁胄之姦, 會龜年護客,熹以上疏見絀,龜年聞之,附奏云:「始臣 約熹同論此事,今熹既罷,臣宜併斥。」不報。迨歸,見𠈁 胄用事,權勢重於宰相,於是條數其姦,謂:「進退大臣, 更易言官,皆初政最關大體。若大臣或不能知,而𠈁 冑知之,假託聲勢,竊弄威福,不去必為後患。」上覽奏 甚駭,曰:「𠈁胄朕之肺腑,信而不疑,不謂如此。」批下中 書,予𠈁冑祠,已乃復入。龜年上疏求去,詔𠈁胄與內 祠,龜年與郡,以煥章閣待制知江陵府、湖北安撫使。 龜年丐祠,慶元二年,以呂棐言落職,已而追三官勒 停。嘉泰元年,復元官,起知贛州,以疾辭,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沖佑觀。開禧二年,以待制寶謨閣致仕,卒。龜 年學識正大,議論簡直,善惡是非,辨析甚嚴,其愛君 憂國之忱,先見之識,敢言之氣,皆人所難。晚既投閑, 悠然自得,幾微不見於顏面。自偽學有禁,士大夫鮮 不變者。龜年於關、洛書益加涵泳,扁所居曰止堂,著 《止堂訓蒙》,蓋始終特立者也。聞蘇師旦建節,曰:「此韓 氏之陽虎,其禍韓氏必矣。」及聞用兵,曰:「禍其在此乎?」 所著書有《經解》《祭儀》《五致錄》、奏議、《外制》。𠈁胄誅,林大 中、樓鑰皆白其忠,寧宗詔贈寶謨閣直學士。章穎等 請易名,賜諡忠肅。上謂穎等曰:「彭龜年忠鯁可嘉,宜 得諡。使人人如此,必能納君於無過之地。」未幾,加贈 龍圖閣學士,而擢用其子欽。

袁樞

[编辑]

按《宋史》本傳:「樞字機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學,嘗以《修 身為弓賦》,試國子監,周必大、劉珙皆期以遠器。試禮 部詞賦第一人,調溫州判官,教授興化軍。乾道七年, 為禮部試官,就除太學錄。」輪對三疏,一論開言路以 養忠孝之氣,二論規恢復當圖萬全,三論士大夫多 虛誕、僥榮利。張說自閤門以節鉞簽樞密,樞方與學 省同僚共論之,上雖容納而色不怡。樞退詣宰相,示 以奏疏,且曰:「公不恥與噲等伍耶?」虞允文愧甚。樞即 求外補,出為嚴州教授。樞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鑑》, 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鑑紀事本末》。 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於上,孝宗讀而嘉嘆,以 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讀,曰:「治道盡在是 矣。」他日,上問袁樞今何官,茂良以實對。上曰:「可與寺 監簿。」於是以太宗正簿召登對,即因史書以言曰:「臣 竊聞陛下嘗讀《通鑑》,屢有訓詞,見諸葛亮論兩漢所 以興衰,有小人不可不去之戒。大哉王言,垂法萬世。」 遂歷陳往事,自漢武而下至唐文宗,偏聽姦佞,致於 禍亂,且曰:「固有詐偽而似誠實,憸佞而似忠鯁者。苟 陛下日與圖事於帷幄中,進退天下士,臣恐必為朝 廷累。」上顧謂曰:「朕不至與此曹圖事帷幄中。」樞謝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遷太府丞。時士大夫頗 有為黨與者,樞奏曰:「人主有偏黨之心,則臣下有朋 黨之患。比年或謂陛下寵任武士,有厭薄儒生之心, 猜疑大臣,親信左右,內庭行廟堂之事,近侍參軍國 之謀。今雖總權綱,專聽覽,而或壅蔽聰明,潛移威福。 願可否惟聽於國人,毀譽不私於左右。」上方銳意北 伐,示天下以所向,樞奏:「古之謀人國者,必示之以弱。 苟陛下志復金讎,臣願蓄威養銳,勿示其形。」復陳用 宰執、臺諫之術。時議者欲制宗室應舉、鎖試之額,限 添差嶽祠,減臣僚薦舉,定文武任子,嚴特奏之等,展 郊禋之歲,緩科舉之期。樞謂「此皆近來從窄之論,人 君惟天是則,不可行也。」遂抗疏勸上推廣大以存國 體,兼國史院編修官、分修《國史傳》。章惇家以其同里, 宛轉請文飾其傳,樞曰:「子厚為相,負國欺君。吾為史 官,書法不隱,寧負鄉人,不可負天下後世公議。」時相 趙雄總史事,見之嘆曰:「無愧古良史。」權工部郎官,累 遷兼吏部郎官。兩淮旱,命廉視真、揚、廬、和四郡。歸陳 兩淮形勢,謂:「兩淮堅固則長江可守。今徒知備江,不 知保淮,置重兵於江南,委空城於淮上,非所以戒不 虞。瓜州新城專為退保,金使過而指議,淮人聞而嘆 嗟。誰為陛下建此策也?」遷軍器少監,除提舉江東常 平茶鹽,改知處州,赴闕奏事。樞之使淮入對也,嘗言: 「朋黨相附則大臣之權重,言路壅塞則人主之勢孤。」 時宰不悅。至是,又言:「威權在下則主勢弱,故大臣逐 臺諫以蔽人主之聰明;威權在上則主勢強,故大臣 結臺諫以遏天下之公議。今朋黨之舊尚在,臺諫之 官未正紀綱,言路將復荊榛矣。」除吏部員外郎,遷大 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產業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 冷世光納厚賂曲庇之,樞直其事以聞,人為危之。上 怒,立罷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實自樞始。手詔權工部 侍郎,仍兼國子監祭酒。因論大理獄案,請有予郡之 命,既而貶兩秩,寢前旨。光宗受禪,敘復元官,提舉太 平興國宮、知常德府。寧宗登位,擢右文殿修撰、知江 陵府。江陵瀕大江,歲壞為巨浸,民無所託。楚故城、楚 觀在焉,為室廬,徙民居之,以備不虞。種未數萬,以為 捍蔽,民德之。尋為臺臣劾罷,提舉太平興國宮。自是 三奉祠,力上請制,比之疏傅、陶令。開禧元年卒,年七 十五。自是閒居十載,作《易傳解義》《辯異》《童子問》等書, 藏於家。

曾三聘

[编辑]

按《宋史》本傳:「三聘,字無逸,臨江新淦人。乾道二年進 士,調贛州司戶參軍,累遷軍器監主簿。有旨造划車 弩,三聘謂划車弩六人挽之,而箭之所及止二百六 十步。今所用克敵弓較之工費不及十之三,一人挽 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利害曉然。乃不果造。」光宗 不朝重華宮,中外疑懼,三聘以書抵丞相留正,正未 及言,會以他事不合求去。三聘謂丞相「今泯默而退

耶?亦將取今日所難言者,別白言之而後退。凡今闕
考證
庭之內,閨門衽席之間,父子夫婦之際,群臣莫敢深

言者,避嫌遠罪耳。丞相身退計決,言之何嫌乎?」遷祕 書郎。帝欲幸玉津園,三聘上疏言:「今人心既離,大亂 將作,小大之臣,震怖請命,而陛下安意肆志而弗聞 知。萬一敵人諜知,馳一介之使,問安北宮,不知何以 答之。姦宄窺間,傳一紙之檄,指斥乘輿,不知何以禦 之。望亟備法駕朝謁,不然,臣實未知死所也。」孝宗病 革,復上疏言:「道路流言,洶洶日甚,臣恐不幸而有狂 夫姦人,託忠憤以行詐,假曲直以動眾,至此而後悔 之,則恐無及矣。」帝意為動。及孝宗崩,帝疾不能執喪, 朝論益震洶。三聘謂今日事勢,莫若建儲。或戒之曰: 「前日臺諫諸公謂汝奪其職,今復有疏耶?」三聘曰:「此 何時而可避煩言也。」寧宗立,兼考功郎,後知郢州。會 韓𠈁胄為相,指三聘為故相趙汝愚腹心,坐追兩官。 久之,復元官與祠,差知郴州,改提點廣西、湖北刑獄, 皆辭不赴。𠈁冑誅,諸賢遭竄斥者相繼召用,三聘祿 不及,終不自言。嘉熙間,三聘已卒,有旨特贈三官,直 龍圖閣,賜諡「忠節。」

劉光祖

[编辑]

按《宋史》本傳:「光祖字德修,簡州陽安人。幼出於外祖 賈暉,後以暉遺澤補官。登進士第,廷對言:『陛下睿察 太精,宸斷太嚴,求治太速,喜功太甚』。」又言:「陛下躬擐 甲冑,間馭毬馬,一旦有警,豈能親董六師以督戰乎? 夫人主自將,危道也。臣恐毬馬之事,敵人聞之,適以 貽笑,不足以示武。」除劍南東川節度推官,辟潼川提 刑司檢法。淳熙五年,召對,論恢復事,請以太祖用人 為法。且曰:「人臣獻言,不可不察。其一,不量可否,勸陛 下輕出驟進,則是即日誤國;其一,不思振立,苟且偷 安,則是久遠誤國。」除太學正。召試,守正字兼吳益王 府教授,遷校書郎,除右正言、知果州。以趙汝愚薦,召 入。光宗即位,除軍器少監兼權侍左郎官,又兼禮部。 時殿中侍御史闕,上方嚴其選,謂宰臣留正曰:「卿監、 郎官中有其人。」正沈思久之,曰:「得非劉光祖乎?」上曰: 「是久在朕心矣。」光祖入謝,因論:近世是非不明則邪 正互攻,公論不立則私情交起。此固道之消長,時之 否泰,而實為國家之禍福,社稷之存亡,甚可畏也。本 朝士大夫學術議論,「最為近古,初非有強國之術,而 國勢尊安,根本深厚。咸平、景德之間,道臻皇極,治保 太和,至於慶曆、嘉祐盛矣。不幸而壞於熙、豐之邪說, 疏棄正士,招徠小人,幸而元祐君子起而救之,末流 大分,事故反覆。紹聖、元符之際,群凶得志,絕滅綱常。 其論既勝,其勢既成,崇、觀而下,尚復何言!臣始至時, 聞有譏貶道學之說,而實未睹朋黨之分。中更外艱, 去國六載,已憂兩議之各甚,而恐一旦之交攻也。逮 臣復來,其事果見。」因惡道學,乃生朋黨;因生朋黨,乃 罪忠諫。嗟乎,以忠諫為罪,其去紹聖幾何?陛下履位 之初,端拱而治,凡所進退,率用人言,初無好惡之私, 豈以黨偏為主?而一歲之內,逐者紛紛,中「間好人固 亦不少,反以人臣之私意,微累天日之清明。往往推 忠之言,謂為沽名之舉。至於潔身以退,亦曰憤懟而 然。欲激怒於至尊,必加之以訐訕。事勢至此,循默乃 宜。循默成風,國家安賴?臣欲熄將來之禍,故不憚反 復以陳。伏乞聖心豁然,永為皇極之主。使是非由此 而定,邪正由此而別,公論由此而明,私情由此而熄; 道學之譏,由此而消;朋黨之跡由此而泯;和平之福, 由此而集;國家之事,由此而理,則生靈之幸,社稷之 福也。不然,相激相勝,展轉反復,為禍無窮,臣實未知 稅駕之所。」章既下,讀之有流涕者。劾罷戶部尚書葉 翥、太府卿兼中書舍人沈揆,結近習,圖進用,言:「比年 以來,士大夫不慕廉靖而慕奔競,不尊名節而尊爵 位,不樂公正而樂軟美,不敬君子而敬庸人。既安習 以成風,謂苟得為至計。良由前輩老成,零落殆盡,後 生晚進,議論無所㨿依,學術無所宗主,正論益衰,士 風不競。幸詔大臣,妙求人物,必朝野所共屬、賢愚所 同敬者一二十人,參錯立朝,國勢自壯。臣雖終歲無 所奏糾,固亦未至曠官。今日之患,在於右封殖人才, 臺諫但有摧殘,廟堂初無長養。臣處當言之地,豈以 排擊為能哉?」徙太府少卿,求去不已,除直祕閣、潼川 運判,改江西提刑,又改夔州。時孝宗不豫,上久不過 宮,光祖致書留正趙汝愚曰:「『宜與群賢并心一力,若 上未過宮,宰執不可歸安私第』。林、陳二閹自以獲罪 重華,日夜交諜其間,宜用韓魏公逐任守忠故事,以 釋兩宮疑謗。大臣亦當收兵柄,密布腹心,俾緩急有 可仗者」聞。孝宗崩,又貽書汝愚,勉以安國家、定社稷 之事。寧宗即位,除侍御史,改司農少卿。入對,獻《謹始 五箴》。又論:「人主有六易:天命易恃,天位易樂,無事易 安,意欲易奢,政令易怠,歲時易玩。」又有六難:「君子難 進,小人難退,苦言難入,巧佞難遠,是非難明,取舍難 決。闇主之所易,明主之所難;闇主之所難,明主之所 易。」又言:「陛下以隆慈之命,踐阼於素幄,蓋有甚不得 已者。宜躬自貶損,盡禮於上皇,使聖意懽然知釋位之樂,然後足以昭陛下之大孝。」上悚然嘉納,進起居 舍人。論:「政令當出中書,陛下審而行之,人主操柄,無 要於此。」知閤門事。韓𠈁冑寖擅威福,故首及之。遷起 居郎。集議卜孝宗山陵,與朱熹皆謂會稽山陵土薄 水淺,乞議改卜。既而熹與祠,光祖言:「漢武帝之於汲 黯,唐太宗之於魏徵,仁宗之於唐介,皆暫怒旋悔。熹 明先聖之道,為今宿儒,又非三臣比。陛下初膺大寶, 招徠耆儒,此初政之最善者。今一旦無故去之,可乎?」 且曰:「臣非助熹助陛下者也。」再疏,不聽。劉德秀劾光 祖,出為湖南運判,不就,主管玉局觀。趙汝愚既罷相, 𠈁冑擅朝,遂目士大夫為偽學逆黨,禁錮之。光祖撰 《涪州學記》,謂:「學之大者,明聖人之道以修其身,而世 方以道為偽;小者,治文章以達其志,而時方以文為 病,好惡出於一時,是非定於萬世。」諫官張釜指為謗 訕,比之楊惲,奪職,謫居房州。久之,許自便。起知眉州, 復職,將漕利路,以不習邊事辭。進直寶謨閣,主管沖 佑觀。吳曦叛,光祖白郡守,焚其榜通衢,且馳告帥守、 監司之所素知者,仗大義連衡以抗賊。俄聞曦誅,則 以書屬宣撫使楊輔,講行營田前日利歸吳氏者悉 收之公上以省餉軍費、獎名節、旌死事,以激忠烈之 心。除潼川路提刑,權知瀘州。𠈁冑誅,召除右文殿修 撰、知襄陽府,進寶謨閣待制、知遂寧府。改京湖制置 使,以寶謨閣直學士知潼川府。詔以閔雨求言,光祖 奏:「女直乃吾不共戴天之讎,天亡此讎,送死於汴。陛 下為天之子,不知所以圖之,天與不取,是謂棄天,未 有棄天而天不我怒也。青、鄆、藺、會求通弗納,陛下為 中國衣冠之主,人歸而我絕之,是謂棄人,未有棄人 而人不我怨也。且金人舍其巢穴,汙我汴京,尚可使 吾使人拜之於祖宗昔日朝會之廷乎?」又請改正憲 聖慈烈皇后諱日。先是后崩,以慶元三年十一月二 日,郊禋期迫,或謂𠈁冑曰:「上親郊,不可不成禮,且有 司所費既夥,奈何已之?」𠈁冑入其言,五日祀圜丘,六 日始宣遺誥。於是光祖言:「憲聖陛下之曾祖母克相 高宗,再造大業,𠈁胄敢視之如卑喪。遷就若此,賊臣 就戮,盍告謝祖宗,改從本日。」從之。升顯謨閣直學士、 提舉玉隆萬壽宮,引年不許。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嘉定十五年,卒,進華文閣學士,諡文節。趙汝愚稱光 祖「論諫激烈似蘇軾,懇惻似范祖禹」,世以為名言。所 著《後溪集》十卷。子端之、靖之、翊之、竑之。

倪思

[编辑]

按《宋史》本傳:「思字正甫,湖州歸安人。乾道二年進士, 中博學宏詞科,累遷祕書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權直。 光宗即位,典冊與尤袤對掌故事。行三制,並宣學士, 上欲試思能否,一夕併草除公師四制,訓詞精敏,在 廷誦嘆。擢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禪,金主亦 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勝之。彼奢則以儉勝之, 彼暴則以仁勝之;彼怠惰,則以憂勤勝之』。」又請增置 諫官,專責以諫事。又乞召內外諸將訪問以知其才 否。遷將作少監兼權直學士院,兼權中書舍人,升中 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同修國史,尋兼侍講。初,孝宗以 戶部經費之餘,則於三省置封樁庫以待軍用,至紹 興,移用始頻。會有詔發緡錢十五萬入內帑備犒軍。 思謂實給他費,請毋發,且曰:「往歲所入約四百六十 四萬緡,所出之錢不及二萬,非痛加撙節,則封椿自 此無儲。」遂定議犒軍歲以四十萬緡為額,由是費用 有節。又言:「唐制,使諫官隨宰相入閣,今諫官月一對 耳,乞許同宰執宣引,庶得從容論奏。」上稱善。除禮部 侍郎。上久不過重華宮,思疏十上,言多痛切。會上召 嘉王,思言:「壽皇欲見陛下,亦猶陛下之於嘉王也。」上 為動容。時李皇后寖預政,思進講。《姜氏會齊侯于濼》, 因奏:「人主治國,必自齊家始。家之不能齊者,不能防 其漸也。始於褻狎,終於恣橫,卒至於陰陽易位,內外 無別,甚則離間父子。漢之呂氏,唐之武、韋,幾至亂亡, 不但魯莊公也。」上悚然。趙汝愚同侍經筵,退語人曰: 「讜直如此,吾黨不逮也。」兼權吏部侍郎,出知紹興府。 寧宗即位,改婺州,未上,提舉太平興國宮。召除吏部 侍郎兼直學士院。御史姚愈劾思,出知太平州,歷知 泉州、建寧府,皆以言者論去。久之,召還,試禮部侍郎 兼直學士院。𠈁胄先以書致殷勤曰:「國事如此,一世 人望,豈宜專以潔己為賢哉?」思報曰:「但恐方拙不能 徇時好耳。」時赴召者未引對,先謁𠈁冑,或勸用近例, 思曰:「私門不可登,矧未見君乎?」逮入見,首論:「言路不 通,自呂祖儉謫徙而朝士不敢輸忠,自呂祖泰編竄 而布衣不敢極說。膠庠之士,欲有吐露,恐之以去籍, 諭之以呈槀,誰肯披肝瀝膽,觸冒威尊!近者北伐之 舉,僅有一二人言其不可,如使未舉之前,相繼力爭 之,更加詳審,不敢輕動。」又言:「蘇師旦贓以巨萬計,胡 不黥戮以謝三軍?皇甫斌喪師襄漢,李爽敗績淮甸, 秦世輔潰散蜀道,皆罪大罰輕。」又言:「士大夫寡廉鮮 恥,列拜於勢要之門,甚者匍匐門竇,稱門生不足稱 恩,坐恩主甚至於恩父者,諛文豐賂,又在所不論也 𠈁胄聞之大怒。思既退,謂𠈁冑曰:「公明有餘而聰不 足,堂中剖決如流,此明有餘;為蘇師旦蒙蔽,此聰不 足也。周筠與師旦並為姦利,師旦已敗,筠尚在。人言 平章騎虎不下之勢,此李林甫、楊國忠晚節也。」𠈁冑 悚然曰:「聞所未聞。」司諫毛憲劾思,予祠。𠈁冑殛,復召, 首對,乞用淳熙例,令太子開議事堂。請幫助識別此字。習機政。又言: 「𠈁冑擅命,凡事取內批特旨,當以為戒。」除權兵部尚 書兼侍讀。求對,言:「大權方歸,所當防微,一有干預端 倪,必且仍蹈覆轍。厥今有更化之名,無更化之實。今 𠈁胄既誅,而國人之言猶有未靖者,蓋以樞臣猶兼 宮賓,不時宣召,宰執當同班同對,樞臣亦當遠權,以 息外議。」樞臣謂史彌遠也。金人求𠈁胄函首,命廷臣 集議,思謂有傷國體,徙禮部尚書。史彌遠擬除兩從 官,參政錢象祖不與聞。思言:「奏擬除目,宰執當同進, 比專聽𠈁胄,權有所偏,覆轍可鑒。」既而史彌遠上章 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思乞對,言:「前日論樞臣獨班,恐 蹈往轍,宗社堪再壞耶?宜親擢臺諫,以革權臣之弊, 並任宰輔,以鑒專擅之」失。彌遠懷恚,思請去益力。以 寶謨閣直學士知鎮江府,移福州。彌遠拜右丞相,陳 晦草制,用《昆命元龜》語,思歎曰:「董賢為大司馬,冊文 有『允執厥中一言,蕭咸以為堯禪舜之文,長老見之, 莫不心懼。今制詞所引,此舜、禹揖遜也,天下有如蕭 咸者,讀之,得不大駭乎』?」乃上省牘,請貼改麻制,詔下 分析,彌遠遂除晦殿中侍御史。即劾思藩臣僭論麻 制,鐫職而罷,自是不復起矣。久之,除寶文閣學士、提 舉嵩山崇福宮。嘉定十三年卒,諡文節。

陳傅良

[编辑]

按《宋史》本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初患科舉程 文之弊,思出其說為文章,自成一家,人爭傳誦,從者 雲合,由是其文擅當世。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 皆以學行聞,而伯熊於古人經制治法討論尤精,傅 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及入太學,與廣漢 張栻、東萊呂祖謙友善。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 序,而「主敬集義」之功,得於栻為多,自是四方受業者 愈眾。登進士甲科,教授泰州。參知政事龔茂良才之, 薦於朝,改太學錄,出通判福州。丞相梁克家領帥事, 委成於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義,強禦者不得 售其私,陰結言官論罷之。後五年,起知桂陽軍。光宗 立,稍遷提舉常平茶鹽轉運判官。湖湘民無後,以異 姓為嗣者,官利其貲,輒沒入之。傅良曰:「絕人嗣,非政 也。」復之幾二千家。轉浙西提點刑獄,除吏部員外郎, 去朝四十年,至是而歸,鬚鬢無黑者,都人聚觀嗟嘆, 號「老陳郎中。」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 一事一物,必稽於極而後已,而於太祖開創本原,尤 為潛心。及是,因輪對,言曰:「太祖皇帝垂裕後人,以愛 惜民力為本。熙寧以來,用事者始取太祖約束,一切 紛更之。諸路上供歲額,增於祥符一倍,崇寧重修《上 供格》,頒之天下,率增至十數倍。其它雜斂,則熙寧以 常平寬剩、禁軍闕額之類,別項封樁,而無額上供起 於元豐,經制起於宣和,總制月樁起於紹興,皆迄今 為額。折帛、和買之類,又不與焉。茶引盡歸於都茶場, 鹽鈔盡歸於榷貨務,秋苗斗斛十八九歸於綱運,皆 不在州縣。州縣無以供,則豪奪於民,於是取之斛面, 折變科敷,抑配贓罰,而民困極矣。方今之患,何但邊 裔,蓋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寬不寬耳,豈不甚可 畏哉!陛下宜以救民窮為己任,推行太祖」未泯之澤, 以為萬世無疆之休。且言:「今天下之力,竭於養兵,而 莫甚於江上之軍。都統司謂之御前軍馬,雖朝廷不 得知;總領所謂之大軍錢糧,雖版曹不得與。於是中 外之勢分,而事權不一,施行不專,雖欲寬民,其道無 繇。誠使都統司之兵與向者在制置司時無異,總領 所之財與向者在轉運司時無異,則內外為一體,內 外一體則寬民力可得而議矣。」帝從容嘉納,且勞之 曰:「卿昔安在?朕不見久矣。其以所著書示朕。」退以《周 禮說》十三篇上之。遷祕書少監兼實錄院檢討官、嘉 王府贊讀。紹熙三年,除起居舍人,明年,兼權中書舍 人。初,光宗之妃黃氏有寵,李皇后妒而殺之。光宗既 聞之,而復因郊祀大風雨,遂震懼得心疾,自是視章 疏不時。於是傅良奏曰:「一國之勢猶身也,壅底則致 疾。今日遷延某事,明日阻節某人,即有姦險,乘時為 利,則內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其極至於天變 不告,邊警不聞,禍且不測矣。」帝悟,會疾亦稍平,過重 華宮。而明年重明節,復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於太 學諸生,皆力諫不聽,而方召內侍陳源為內侍省押 班。傅良不草詞,且上疏曰:「陛下之不過宮者,特誤有 所疑,而積憂成疾,以至此爾。臣嘗即陛下之心反覆 論之,竊自謂深切,陛下亦既許之矣,未幾中變,以誤 為實而開無端之釁,以疑為真而成不療之疾,是陛 下自貽禍也。」書奏,帝將從之,百官班立以俟帝出,至 御屏,皇后挽帝回,傅良遂趨,上引裾,后叱之,傅良哭 於庭。后益怒,傅良下殿徑行。詔改祕閣修撰,仍兼贊讀,不受。寧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 同實錄院修撰。會詔朱熹與在外宮觀,傅良言:「熹難 進易退,內批之下,舉朝驚愕。臣不敢書行。」熹於是進 寶文閣待制,與郡。御史中丞謝深甫論傅良言不顧 行,出提舉興國宮。明年,察官交疏,削秩罷。嘉泰二年, 復官,起知泉州,辭。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謨閣待制。終 於家,年六十七,諡文節。傅良著述,有《詩解詁》《周禮說》 《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於世。

蔡幼學

[编辑]

按《宋史》本傳:「幼學,字行之,溫州瑞安人。年十八,試禮 部第一。是時陳傅良有文名於太學,幼學從之遊,月 書上。祭酒芮華及呂祖謙連選拔,輒出傅良右,皆謂 幼學之文過其師。孝宗聞之,因策士將寘首列。而是 時外戚張說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陰附之。幼 學對策,其略曰:『陛下資雖聰明而所存未大,志雖高 遠而所趨未正,治雖精勤而大原不立,即位之始,冀 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風俗日壞,將難扶持;紀綱 日亂,將難整齊;人心益搖,將難收拾;吏慢兵驕,財匱 民困,將難正救』。」又曰:「陛下恥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 二相並進,以為美談。然或以虛譽惑聽,自許立功;或 以緘默容身,不能持正。」蓋指虞允文、梁克家也。又曰: 「漢武帝用兵以來,大司馬、大將軍之權重而丞相輕。 公孫弘為相,衛青用事,弘苟合取容,相業無有。宣元 用許、史,成帝用王氏,哀帝用丁、傅,卒為始元之禍。今 陛下使姨子預兵柄,其人無一才可取,宰相忍與同 列,曾不羞恥?」按其罪名,宜在公孫弘上。蓋指張說也。 帝覽之不懌,虞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廣德軍。 丁父憂,再調潭州。執政薦於朝,帝許之,且問:「年幾何 矣?何以名幼學?」參政施師點舉《孟子》「幼學壯行」之語 以對,上佇思慨然曰:「今壯矣,可行也。」遂除敕令所刪 定官。首言:「大恥未雪,境土未復。陛下睿知神武,可以 有為,而苟且之議,委靡之習,顧得以緩陛下欲為之 心。」孝宗喜曰:「解卿意,欲令朕立規模爾。」尋以母憂去。 光宗立,以太學錄召,改武學博士。踰年,遷太學,擢祕 書省正字兼實錄院檢討官,遷校書郎。時光宗以疾 不朝重華宮,幼學上封事曰:「陛下自春以來,北宮之 朝不講。比者壽皇愆豫,侍從、臺諫叩陛請對,陛下拂 衣而起,相臣引裾,群臣隨以號泣。陛下退朝,宮門盡 閉,大臣累日不獲一對清光。望日之朝,都人延頸,遷 延至午。禁衛飲恨,市廛軍伍,謗誹籍籍,旁郡列屯,傳 聞疑怪,變起倉卒,陛下實受其禍。誠思身體髮膚,壽 皇所與,宗社人民,壽皇所命,則疇昔慈愛,有感乎心, 可不獨出聖斷,復父子之歡,弭宗社之禍?」疏入,不報。 寧宗即位,詔求直言,幼學又奏:「陛下欲盡為君之道, 其要有三:事親、任賢、寬民,而其本莫先於講學。比年 小人謀傾君子,為安靖和平之說以排之,故大臣當 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效忠而以忤旨擯棄,其 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 吐。自非聖學日新,求賢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自 熙寧、元豐「而始有免役錢,有常平積剩錢,有無額上 供錢,自大觀、宣和而始有大禮進奉銀絹,有贍學糴 本錢,有經制錢,自紹興而始有和買折帛錢,有總制 錢,有月樁大軍錢,至於茶、鹽、酒榷、稅契、頭子之屬,積 累增多,較之祖宗,無慮數十倍,民困極矣。」幼學既論 列時政,其極歸之聖學,帝稱善,將進用之。時韓𠈁冑 方用事,指正人為偽學,異論者立黜。幼學遂力求外 補,特除提舉福建常平。陛辭,言:「今除授命令,徑從中 出,而大臣之責始輕;諫省、經筵無故罷黜,而多士之 心始惑。或者有以誤陛下至此耶?」𠈁胄聞之不悅。既 至官,日講《荒政》。時朱熹居建陽,幼學每事咨訪,遂為 御史劉德秀劾罷,奉祠者凡八年。起知黃州,改提點 福建路刑獄,未行,有勸𠈁胄以收召海內名士者,乃 召幼學為吏部員外郎。入見,言高宗建炎間減婺州 和買絹折羅事,因諭輔臣曰:「一日行得如此一事,一 年不過三百六十事而已。陛下除兩浙丁錢,視高宗 無間。然而兵事既開,諸路罹鋒鏑轉餉之艱,江湖以 南有調募科需之擾,惟陛下以愛惜邦本為念。」遷國 子司業、宗正少卿,皆兼權中書舍人。𠈁冑既誅,餘黨 尚塞正路,幼學次第彈繳,竄黜尤眾,號稱職。遷中書 舍人兼侍講。故事,閤門宣贊而下,供職十年,始得路 都監若鈐轄。𠈁胄壞成法,率五六年、七八年即越等 除授,有已授外職猶通籍禁闥者,幼學一切釐正。嘉 定初,同樓鑰知貢舉。時正學久錮,士專於聲律度數, 其學支離。幼學始取義理之文,士習漸復於正。兼直 學士院,內外制皆溫醇雅厚得體,人多稱之。除刑部 侍郎,改吏部,仍兼職。趙師𢍰除知臨安府,師𢍰辭。故 事,當有不允詔,幼學言:「師𢍰以媚權臣進官,三尹京 兆,狼籍無善狀。詔必出褒語,臣何辭以草?」命遂寢。改 兼侍讀,師𢍰命乃下。除龍圖閣待制、知泉州,徙建康 府、福州,進福建路安撫使。政主寬大,惟恐傷民。福建 下州例抑民買鹽,以戶產高下均賣者曰產鹽,以交易契紙錢科敷者曰浮鹽,皆出常賦外。久之遂為定 賦。幼學力請蠲之,不報。提舉司令民以田高下藏新 會子,不如令者籍其貲。幼學曰:「罔民而可,吾忍之乎? 惟有去而已。」因言錢弊未均,秤提無術,力求罷去。遂 升寶謨閣直學士、提舉萬壽宮。召權兵部尚書兼修 玉牒官,尋兼太子詹事。先是,朝廷既遣歲幣入金境, 適值其有難,不果納,則遽以兵叩邊索之。中外洶洶, 皆言當亟與。幼學請對,言:「玉帛之使未還,而侵軼之 師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辭,天怒人憤,可不伸大 義以破其謀乎?」於是朝論奮然,始詔與金絕。幼學因 請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定眾志。公汲引以合 材謀,審懷附以一南北。帝稱善。一夕感異,夢星隕於 屋西南隅,遂卒,年六十四。幼學早以文鳴於時,而中 年述作,益窮根本。非關教化之大,由情性「之正者,不 道也。」器質凝重,莫窺其際,終日危坐,一語不妄發,及 辨論義理,縱橫闔闢,沛然如決江河,雖辯士不及也。 嘗續司馬光《公卿百官表》《年曆》《大事記》《備忘辨疑》《編 年政要》《列傳舉要》凡百餘篇,傳於世。

李大性

[编辑]

按《宋史》本傳:「大性,字伯和,端州四會人。其先積中,嘗 為御史,以直言入元祐黨籍,始家豫章。大性少力學, 尤習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因參選,進《藝祖廟謨》百 篇,及《公私利害》百疏。」又言:「『元豐制,六察許言事,章惇 為相,始禁之。乞復舊制,以廣言路』。從臣力薦之,命赴 都堂審察,僅遷一秩,為湖北提刑司幹官。未幾,入為」 主管吏部架閣文字。丁母艱,服闋,進《典故辨疑》百篇, 皆本朝故實。蓋網羅百氏野史,訂以日歷實錄,核其 正舛,率有㨿依。孝宗讀而褒嘉之,擢大理司直,遷敕 令所刪定官,添差通判楚州。郡守吳曦與都統劉超 合議,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謂:「楚城實晉義烏間所築, 最堅,奈何以脆薄易堅厚乎?」持不可。臺臣將劾其沮 撓,不果,會從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訪具以實聞,遂 罷戎帥。召大性,除太府寺丞,遷大宗正丞兼倉部郎, 尋改工部。陳傅良以言事去國,彭龜年、黃度、楊方相 繼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 臣所甚惜也。數人之心,皆本愛君,知其愛君,任其去 而不顧,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將不止此。孟子曰:「不信 仁賢,則國空虛。」臣所以為之寒心也。孝宗崩,光宗疾, 未能執喪。大性復上疏言:「今日之事,顛倒舛逆。況金 使祭奠,常引見於北宮素帷,不知是時猶可以不出 乎?《檀弓》曰:『成人有兄死而不喪者,聞子皋將為成宰, 遂為衰』。成人曰:『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蓋言成人畏 子皋「之來,方為制服,其服乃子皋為之,非為兄也。若 陛下必待使來,然後執喪,則恐貽譏中外,豈特如成 人而已哉?」遷軍器少監、權司封郎、提舉浙東常平,改 浙東提刑兼知慶元府。召為吏部郎中,四遷為司農 卿。明年,兼戶部侍郎,出知紹興府。甫一歲,召為戶部 侍郎,升尚書。朝論將用兵,大性條陳利害,主「不宜輕 舉」之說,忤韓𠈁冑意,出知平江,移知福州,又移知江 陵,充荊湖制置使。江陵當用兵後,殘燬饑饉,繼以疾 疫,大性首議振貸,凡三十八萬緡有奇,前官虛羡凡 十有四萬五千緡,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復業者皆 奏免征榷。邊郡武爵,本以勵士,冒濫滋眾。大性劾兩 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 繳上毀抹《左選》,為之一清。江陵舊使銅鏹,錢重楮輕, 民持貲入市,有終日不得一錢者。大性奏乞依襄、郢 例,通用鐵錢,於是泉貨流通,民始復業。除刑部尚書 兼詳定敕令,尋遷兵部。時金國分裂,不能自存,有舉 北伐之議者。大性上疏,以「和戰之說未定,乞令朝臣 集議。」從之。尋以端明殿學士知平江府。引疾丐祠,卒 於家,年七十七。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文惠。」李氏自積 中三世官於朝,父子兄弟相師友,而大性與弟大異, 大東並躋從列,為名臣云。

羅點

[编辑]

按《宋史》本傳:「點字春伯,撫州崇仁人。六歲能文,登淳 熙三年進士第,授定江節度推官,累遷校書郎,兼國 史院編修官。歲旱,詔求言,點上封事,謂:『今時姦諛日 甚,議論凡陋,無所可否,則曰得體;與世浮沉,則曰有 量;眾皆默,己獨言,則曰沽名;眾皆濁,己獨清,則曰立 異。此風不革,陛下雖欲大有為於天下,未見其可也。 自旱暵為虐,陛下禱群祠,赦有罪,曾不足以感動。及 朝求讜言,夕得甘雨,天心所示,昭然不誣,獨不知陛 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則願以所上封 事反覆詳熟,當者審而後行,疑者咨而後決,如此,則 治象日著,而亂萌自消矣』。」遷祕書郎兼皇太子宮小 學教授。寧宗時,以皇孫封英國公,點兼教授,入講至 晡時不輟,左右請少憩,點曰:「國公務學不休,奈何止 之?」又摭古事勸戒,為《鑑古錄》以進。高宗崩,孝宗在諒 闇,皇太子參決庶務。點時以戶部員外郎兼太子侍 讀,出使浙右,遷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 官。被命使金,告登寶位。會金有國喪,迫點易金帶,點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從事,有死而已,帶不可易。」 又詰點不當稱寶位,點曰:「聖人大寶曰位,不加寶字, 何以別至尊?」金人不能奪。上嘗謂點:「卿舊為宮僚,非 他人比,有所欲言,毋憚啟告。」點言:「君子得志常少,小 人得志常多。蓋君子志在天下國家,而不在一己。行 必直道,言必直論,往往不忤人主,則忤貴近;不忤當 路,則忤時俗。小人志在一己,而不在天下國家。所行 所言,皆取悅之道。用其所以取忤者,其得志鮮矣;用 其所以取悅者,其不得志亦鮮矣。若昔明王,念君子 之難進,則極所以主張而覆護之;念小人之難退,則 盡所以燭察而隄防之。」皇子嘉王年及弱冠,點言:「此 正親師友、進德業之時,宜擇端良忠直之士參侍燕 閒。」遂除黃裳為翊善。又言:「人主憂勤則臣下協心,人 主偷安則臣下解體。今道塗之言,皆謂陛下每旦視 朝,勉彊聽斷,意不在事。宰執奏陳,備禮應答,侍從庶 僚,備禮登對,而宮中燕遊之樂、錫賚奢侈之費,已騰 於眾口,彊敵對境,此聲豈可出哉?」紹熙三年十一月 日長至,車駕將朝賀重華宮,既而中輟。點言:「自天子 達庶人,節序拜親,無有闕者。三綱五常,所係甚大,不 當以為常事而忽之。」上過宮,意未決,點奏:「陛下已涓 日過宮,壽皇必引領以俟陛下。常人於朋友且不可 以無信,況人主之事親乎?今陛下久闕溫凊,壽皇欲 見不可得,萬一憂思感疾,陛下將何以自解於天下?」 嘗召對便殿,點言:「近者中外相傳,或謂陛下內有所 制,不能遽出,溺於酒色,不恤政事,果有之乎?」上曰:「無 是。」點曰:「臣固知之。竊意宮禁間或有攖拂之事,姑以 酒自遣耳。夫閭閻匹夫,處閨門逆境,容有縱酒自放 者。人主宰制天下,此心如青天白日,當風雨雷電既 霽之餘,湛然虛明,豈容復有纖芥停留哉?」上猶未過 宮,點又奏:「竊聞嘉王生朝,稱壽禁中,以報劬勞之德, 父子歡洽,寧不動心。」上念兩宮延望之意。十一月,點 以言不見聽,求去,不許。十二月,試兵部尚書。五年四 月,上將幸玉津園,點請先過重華,又奏曰:「陛下為壽 皇子四十餘年,一無間言。止緣初郊違豫,壽皇嘗至 南內,督過左右之人,自此讒間遂生憂疑。以臣觀之, 壽皇與天下相忘久矣。今大臣同心輔政,百執事奉 法循理,宗室戚里、三軍萬姓,皆無貳志,設有離間,誅 之不疑。乃若深居不出,久虧子道,眾口謗讟,禍患將 作,不可以不慮。」上曰:「卿等可為朕調護之。」黃裳對曰: 「父子之親,何俟調護!」點曰:「陛下一出,即當釋然。」上猶 未行,點乃率講官言之,上曰:「朕心未嘗不思壽皇。」對 曰:「陛下久闕定省,雖有此心,何以自白乎?」及壽皇不 豫,點又隨宰執班進諫,閤門吏止之,點叱之而入。上 拂衣起,宰執引上裾,點亟前泣奏曰:「壽皇疾勢已危 不及,今一見,後悔何及!」群臣隨上入,至福寧殿,內侍 闔門,眾慟哭而退。越三日,點隨宰執班起居,詔獨引 點入。點奏:「前日迫切獻忠,舉措失禮,陛下赦而不誅。 然引裾,亦故事也。」上曰:「引裾可也,何得輒入宮禁乎?」 點引辛毗事以謝,且言:壽皇止有一子,既付神器,惟 恐見之不速耳。壽皇崩,點請上奔喪,許而不出。拜遺 詔於重華宮,前後與侍從列奏諫請帝過宮者凡三 十五疏,自上奏者又十六章,而奏疏重華。上書嘉王, 及面對,口奏不預焉。寧宗嗣位,人心始定,拜點端明 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上有事明堂,點扈從齋宮,得 疾卒,年四十五。贈太保,諡文恭。點天性孝友,無矯激 崖異之行,而端介有守,義利之辨皎如。或謂:「天下事 非才不辦」,點曰:「當先論其心。心苟不正,才雖過人,果 何取哉?」宰相趙汝愚嘗泣謂寧宗曰:「黃裳羅點,相繼 淪謝,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