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第02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
第二十卷目錄
皇太后部彙考六
明〈總一則 太祖洪武一則 仁宗洪熙一則 宣宗宣德四則 英宗正統二則 天順
四則 憲宗成化三則 孝宗弘治一則 武宗正德二則 世宗嘉靖五則〉
宮闈典第二十卷
皇太后部彙考六
[编辑]明
[编辑]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太后聖旦、正旦、冬至,命婦朝賀, 同皇后儀。」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正旦及冬至,前期一 日,女官陳設御座於宮中,設香案於丹墀之南。其日, 內官陳設儀仗於丹陛之東西及丹墀東西,女官擎 執者立於御座之左右,陳女樂於丹陛東西,北向;設 箋案於殿東門外,設班首拜位於中道之東西,設命 婦拜位於丹墀北向,設司贊位於丹墀東西,設司賓」 位於命婦班之北,東西相向。設內贊二人位於殿內 東西。命婦至宮門外,司賓引命婦入就拜位。女官具 服侍班如常儀。尚宮、尚儀等官詣內奉迎。尚儀奏:「請 陞座。」皇后具服出,導從如常儀,樂作。陞座,樂止。司贊 唱:「班齊」,樂作。贊「四拜」,樂止。內贊唱:「進箋。」引箋案。女官 前導,舉箋案,女官二人舉案,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 中、樂止。贊眾命婦跪。內贊唱「宣箋目。」宣箋目女官宣 訖、興。唱「宣箋。」展箋女官詣案前取箋。宣箋女官宣訖、 興。舉案者舉案於殿東。贊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 東階升。樂作。自東門入至殿中、樂止。內贊唱「跪。」班首 跪。司贊唱「跪。」眾命婦皆跪。班首稱某夫人妾某氏等、 茲遇〈正旦則云履端之節冬至則云履長之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今班首致 詞稱賀俱司言女官代〉內贊司贊同唱「興。」班首及殿外命婦皆 興。司賓引班首由西門出,降自西階,樂作;至拜位,樂 止。贊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言前跪,將旨由東門靠東 出,至于丹陛東,西向立,稱:「有旨。」司贊唱「跪」,眾命婦皆 跪。司言宣旨。〈正旦則云履端之慶冬至則云履長之慶〉與夫人等同之。贊 興,眾命婦皆興。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尚儀跪奏: 「禮畢。」皇后興,樂作,還宮樂止。引禮引命婦以次出。又 定中宮千秋節命婦朝賀禮儀,與正旦、冬至同,但致 詞云:「茲遇千秋令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不傳旨。朝 賀女樂樂器:戲竹二,簫十四,笙十四,笛十四,頭管十 四,箏十,琵琶八,二十絃八,方響六,「鼓五,拍板八,杖鼓 十二。」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以皇太孫即位尊繼母呂氏為皇太后
[编辑]按《明通紀》: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辛卯,皇太 孫允炆即位,尊繼母皇太子妃呂氏為皇太后。 按《明外史·呂妃傳》:「繼妃呂氏,壽州人,父本,累官太常 卿。建文初,尊為皇太后。燕兵至金川門,迓太后至軍 中,述不得已起兵之故。太后還未至,宮中己火,已隨 其子允熞居懿文陵。」永樂元年,復稱皇嫂懿文太子 妃,后生虞懷王雄英,《建文皇帝》、吳王允熥、衡王允熞、 徐王允𤐤。
仁宗洪熙元年宣宗即位尊皇后張氏為皇太后因定上皇太后尊號之儀
[编辑]按《大政紀》,「洪熙元年六月庚戌,皇太子即皇帝位。七 月己巳,尊皇后張氏為皇太后。」
按《明外史》《仁宗誠孝皇后傳》:「后張氏,永城人,父兵馬 司副指揮麒具《外戚傳》。洪武十六年,冊為燕世子妃。 永樂二年,冊為皇太子妃。仁宗立,冊為后。宣帝即位, 上尊號曰皇太后。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 泰寧,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 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按《明會典》,「洪熙元年,定告祭前期,太常寺官具奏致 齋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上親告太宗皇帝 几筵,大行皇帝几筵。上冊寶前期,禮部移文各衙門。 是日鳴鐘鼓,百官具朝服隨班行禮。前一日,內侍官 於奉天門設冊寶綵輿。冊東寶西設香亭一於冊寶 綵輿之南。正中。教坊司設《中和韶樂》及大樂,設而不」 作。是日早,錦衣衛陳設如常儀。內官設皇太后寶座 於宮中,陳設儀仗於丹陛上及丹墀內。設冊寶案一 於皇太后寶座前,又設香案一於冊寶案前。設皇帝 拜位於丹陛上正中,設親王拜位於丹墀內。設內贊 二人、引禮二人。設女樂於丹陛上,設而不作。至期,皇 帝臨奉天門內,捧冊寶官捧冊寶,俟皇帝具冕服出, 捧置於綵輿。內侍官舉輿,導駕官導引皇帝隨綵輿 後降階,陞輅,百官於金水橋南,北向序立。俟冊寶輿 至,皆跪。既過,興,隨至思善門外橋南,北向序立。皇帝 至思善門內降輅。女官請皇太后陞座,冊寶輿由中 門進,至宮中丹陛上,置於皇帝拜位前。冊東,寶西。內引禮官導引皇帝由左門入至丹陛上右邊北向立。 內贊唱「執事官各司其事。」引禮官導引皇帝至拜位。 親王各具冕服就拜位。奏「四拜。」傳唱鴻臚寺贊百官 皆四拜畢。捧冊寶官於綵輿內取冊寶,捧由殿中門 入,至皇太后前左邊立。皇帝由殿左門入,至拜位。奏 「跪。」傳唱「親王百官皆跪。」奏「搢圭。進冊。」捧冊官以冊跪 進於皇帝右。皇帝受冊獻訖,以授執事官,執事官跪 受,置於案上之左。奏「進寶」,捧寶官以寶跪進於皇帝 右。皇帝受寶獻訖,以授執事官,執事官跪受,置於案 上之右。奏「出圭。」奏「宣冊」,執事官跪,宣讀訖,奏「宣寶」,執 事官跪。宣讀訖,奏「俯伏」、興、平身。傳唱「同。」奏「復位。」導引 皇帝由左門出,至拜位。奏「四拜」,親王同。傳唱百官同 四拜、畢。奏禮畢。駕興。
謁謝。 是日,皇太后受冊寶畢,候皇后、皇妃俱受冊 寶畢,內官先具謁告儀物,翰林院具《謁謝文》。皇太后、 皇帝、皇后、皇妃各具服訖。皇帝奉皇太后及率皇后、 皇妃祗謁奉先殿,及詣太宗文皇帝几筵、大行皇帝 几筵前,行謁謝禮如常儀。
慶賀。 是日,皇太后行謁謝禮畢,仍於宮中服燕居 冠服,陞座,儀仗女樂如前陳設,女官具服侍班如常 儀。內引禮官引皇帝、皇后、皇妃、親王、公主及六尚等 女官行慶賀禮如常儀。次日,外命婦四品以上入進 表箋女官,先於皇太后宮中左門外設表箋案,儀仗 女樂陳設及侍班如前儀。命婦是日早於長安左右 門入。俱由西華門進。至宮門外。候引禮內官引入丹 墀內、東西相向立。皇太后服燕居冠服陞座。引禮官 引命婦入班。贊「四拜。」贊「跪。」贊「進表。」引表案女官二人 前導。女官舉表案由左門入。至皇太后前置訖。贊「興。」 贊「四拜。」贊「禮畢。」駕興。
宣宗宣德三年朝皇太后置酒上壽奉遊西苑
[编辑]按《大政紀》,「宣德三年八月丁未,車駕巡邊,九月癸酉, 車駕還自京師,謁告太廟,朝皇太后,置酒上壽」 按《名山藏》,三年,上奉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行,上 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頌德。太后悅,酌賜上 諭以保安天下意,上稽首拜受。
宣德五年、上奉皇太后謁長、獻二陵。
按《大政紀》:宣德五年二月乙未,上奉皇太后,率皇后 謁長陵、獻陵。三月壬寅,上以皇太后命,召少師等官 蹇義、楊士奇、楊榮等,見於行殿,賜溫諭,并白金、紵絲 表裏。皇太后諭曰:「皇帝數言卿等忠勤,今天下清寧, 民生無事,是固祖宗福佑,亦惟卿等贊勷之功。」 按《名山藏》:五年春,奉謁長、獻二陵,如漢明帝故事,親 櫜鞬騎導至河橋下扶輦。畿民夾道拜瞻感悅。陵旁 老稚亦山呼迎拜。太后顧上:「百姓戴君以能安之,皇 帝宜念。」上奉太后過農家,召問其老婦生業安否,皆 踴躍應對,質樸如家人。太后賜之鈔帛飯飲。有進蔬 食酒漿者,太后取以嘗上。扈從臣張輔、蹇義、楊士奇、 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輔等叩頭 歸頌《聖德大訓》。太后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賜 酒饌金幣。既還京,他日,上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 道汝輩姓名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重厚小 心,第多思而少斷。汝能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 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一二事,時悔不從。皇太后 又教朕謹聽正言,朕服膺之。」太后待外戚嚴,其弟昇 至醇謹矣,然不許預議國事。楊士奇言「昇所議皆公, 皇太后無慮。」卒不許。
宣德八年元夕,上奉太后觀燈。
按《大政紀》:「宣德八年正月己巳,上元之夕,上奉侍聖 母皇太后觀燈中宮,皇太子咸侍奉觴上壽。」
宣德十年,英宗即位,尊母孫氏為「皇太后。」
按《大政紀》:「正月壬午,皇太子即皇帝位。二月壬子,上 兩宮尊號,尊聖母孫氏為皇太后,詔赦天下。」
按《明外史宣宗孝恭皇后傳》:「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 色。得入宮。方十餘歲,孝誠皇后育之。已而成祖為太 孫,選濟寧胡氏為妃,而以后為嬪。宣宗即位,冊胡氏 為皇后,而以后為貴妃。未幾,胡氏遘疾,貴妃陰行計 宮中子,宮人子,於是妃眷寵日重。后遂上表遜位,請 早定國本。宣德三年三月,冊為皇后,子為皇太子,是」 為英宗。十年二月。英宗立。尊后為皇太后。
英宗正統七年定誠孝皇太后喪禮之制
[编辑]按《明會典》,「正統七年誠孝皇太后喪禮,遺詔:喪服制 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哭臨三日即止,君臣皆同。 皇帝成服三日後即聽政。天地宗廟社稷及百神之 祀皆勿停。宗室諸王,但遣官進香,不必送喪。在外大 小文武衙門,並免進香。臣民之家,勿禁音樂嫁娶。」部 議:「一自聞喪日為始,不鳴鐘鼓。」
一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主以下、聞訃、皆哭盡哀。 行「五拜三叩頭」禮、畢、易素服。第四日始衰服。二十七 日而除。
一、在京文武官聞喪,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自明日始 至第三日,每旦詣思善門外哭退,於本衙門宿歇,不飲酒食肉。第四日具斬衰服至思善門外,朝夕哭臨 三日,各十五舉聲止。凡入朝及在外衙門視事,用布 裹紗帽素服腰絰麻鞋,退即服衰服,通前二十七日 而除。
一、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婦、麻布大袖、圓領長衫蓋 頭。清晨由西華門入、至思善門外,哭臨三日。悉去金 銀首飾,仍素服,二十七日而除。
一、在京以聞喪日為始、禁屠宰十三日。
一、軍民素服、婦人素服、不妝飾。俱以聞喪日為始、二 十七日而除。
一外國「邊裔使臣行哭臨禮。」工部造與「孝服。」隨朝官 哭臨、及行祭禮
一在京文武官、非朝參官及聽選辦事官、監生吏典 耆老僧道聞喪即易素服。自次日至第三日、每旦赴 順天府朝闕設香案哭臨。至第四日官各具斬衰服。 監生人等素服朝夕哭臨。三日各十五舉聲止仍各 素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
一《遺詔》到日在外文武官員人等、素服烏紗帽黑角 帶行四拜禮跪聽宣讀訖舉哀再行四拜禮畢各置 斬衰服於衙門內望闕設香案朝夕哭臨三日各十 五舉聲止。自是素服通計二十七日而除。
一、在外官員命婦聞喪素服舉哀三日各十五舉聲 素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軍民男女各素服十三日。 一南京文職二品武職三品以上衙門、在中都留守 司、布政司、按察司、及總兵官,差人進香。其餘衙門皆 免。
正統十四年,車駕北狩,皇太后孫氏定策立太子。尋 以郕王踐祚,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皇太后」,生母吳 氏為皇太后。
按《明通紀》:「正統十四年秋八月十七日,上北狩,報至, 京師大震。是日,皇太后遣使齎黃金珠玉、兗龍緞疋 等物,駝以八馬,詣也先營,請還車駕。十八日,皇太后 召太官人集闕下,命郕王權總萬機,於午門南面見 百官啟事,奏令施行。二十日,皇太后誥立皇長子見 深為皇太子,時年二歲,乃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撫」 安天下。二十九日,皇太后遣太監金英傳旨:「皇太子 幼沖,未能踐祚,遽理萬機。郕王年長,宜早正大位,以 安國家。」議者亦以時方多故,人心危疑,思得長君,以 弭禍亂。於是文武群臣交章勸進,擇日行禮。九月癸 未,郕王即皇帝位。十二月,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皇 太后,尊生母吳氏為皇太后,冊妃汪氏為皇后,冊上 皇貴嬪周氏為貴妃。貴妃即皇太子所生母也。 按《明外史吳賢妃傳》:「妃吳氏,景皇帝母也,丹徒人。父 彥名,見《外戚傳》。宣德中,冊為賢妃。景帝即位,尊為皇 太后。」
天順元年皇太后孫氏廢景帝復為郕王
[编辑]按《大政紀》:「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 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 廟賢妃。」
按明《昭代典則》,「天順元年,皇太后敕廢景泰皇帝復 為郕王,皇太后吳氏為賢妃。敕曰:『皇太后諭宗室親 王,內外文武群臣,仰惟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開 創國業,統御萬邦。仁宗昭皇帝繼述鴻猷,大敷治理。 承傳至我宣宗章皇帝,克寬克仁,萬邦允懷。不幸早 棄臣民,遺命於吾,立嫡長子祁鎮為皇帝,已立十有 五年,敬天勤民,無怠無荒。比因北寇犯邊,生民荼毒, 惟恐禍延宗社,不得已親率六師以禦之。不意兵將 失律,乘輿被遮。時文武群臣以社稷為重,表請於吾, 立皇帝長子見深為皇太子,仍令庶次子郕王祁鈺 輔之。豈期本性梟雄,遄據天位。已而北寇悔罪,奉帝 回京。而祁鈺既貪天位,全無復辟之』」心,乃用邪謀,反 為幽閉之計,廢黜皇儲,私立己子。上天震威,屢垂明 象,祁鈺恬不知省,造罪益甚。既絕其子,又殃其身,疾 病彌深,朝政遂廢。中外危疑,人思正統。乃於今年正 月十七日,以文武群臣六軍萬姓同誠表請:「已命皇 帝祁鎮復正大位,以慰群情,以安天下。雖母子之至 情,於大義之難宥。其廢景泰僭子祁鈺仍為郕王,如 漢昌邑王故事。已令群臣送歸西內,與之安養。」於戲! 天位既復,人心乃安。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天順二年,加上皇太后孫氏徽號,因定上皇太后徽 號之儀,復加贈后母董氏,以榮所自。
按《大政紀》:上一日謂李賢曰:「朕居南宮七年,危疑之 際,實賴太后憂勤保護,罔極之恩,欲報無由,倣前代 尊上徽號,何如?」賢頓首曰:「陛下舉此,莫大之孝也。」于 是命擬徽號,賢定四字曰「聖烈慈壽」,詔示天下,人心 大悅,慶賀禮成,太后深慰喜之,復加贈其親,以榮所 自。
按明《昭代典則》,天順二年正月,尊皇太后孫氏為聖 烈慈壽皇太后,詔曰:「朕惟為治莫先於孝,而孝莫大 於尊親。自古帝王德加於百姓,教刑於四海者,率由 此道也。朕以渺躬,纘承丕緒,仰惟聖母皇太后生成厚恩,曷能云報。余嗣位之初,屬在幼沖,罔知攸濟。惟 我聖母勞心訓育,俾克繼述,用底乂寧。迨居南宮,危」 疑之間,亦惟我聖母憂勤保護,賴以無虞。及內難將 萌,遂伸大義,俾予復位。奠安宗社,康濟生民,功德兼 隆,過超載籍。用是博采公議,表著徽稱。乃於正月二 十日,率文武群臣,謹奉冊寶,奉尊號曰「聖烈慈壽皇 太后。」特侈非常之慶,庸昭錫類之心。於戲!推之而準, 永惟正始於家邦;動之斯和,尚冀風「行於天下。」禮成, 太后深慰喜之,復加贈其親,以榮所自。太夫人董氏, 壽九十,兄弟五人,長廕會昌侯,次皆高品,子孫數十 人,皆爵祿之。左右又有為其次兄求陞者,一日,上謂 李賢曰:「外戚孫氏一門亦足矣」,復希恩澤,以為慰太 后之心,不知太后正不以此為慰。比者授其子弟官 時,請於太后數次方允,且不樂者累日,曰:「有何功於 國家,濫受祿秩?如此物盛必衰,一日有干國憲,吾則 不能救。今若又聞此求,必見怒矣。」賢曰:「此足以見太 后盛德。」
按《明外史·孫皇后傳》:「郕王即位,尊為上聖皇太后。英 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及幽南宮,數入省視。石亨 等謀奪門,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辟,上徽號曰『聖烈 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
按《明會典》,「天順二年,定告祭禮。先期四日,太常寺官 宿於本寺。次日早,具奏致齋。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 廟、社稷。」其祭儀:用果酒、脯醢、香帛,迎神四拜,行一獻 禮。讀祝送神,四拜。禮畢,上冊寶。前期禮部移文各衙 門。是日鳴鐘鼓,百官具朝服,隨班行禮。前一日,內侍 官設冊寶案於奉天殿,冊東寶西。設冊寶綵輿於丹 墀內,設香亭一於冊寶輿前。教坊司設《中和韶樂》及 大樂。是日早,錦衣衛設鹵簿大駕如常儀。前一日,女 官設皇后寶座於宮中,設冊寶二案於寶座前,冊東 寶西,設香案於冊寶案前。設皇帝拜位於丹陛之上 正中,皇太子親王拜位列於後。又設皇帝進冊寶位 於宮門內正中,設內贊二人,引禮二人。內官設儀㐲 於丹陛丹墀東西,女官擎執者立於寶座之左右。鐘 鼓司設樂於丹陛東西北向。是日早,上御華蓋殿具 冕服。鴻臚寺官奏請「行禮。」導駕官導引上出。至奉天 殿。捧冊寶官捧冊寶置於案。內侍官舉案,由殿中門 出。導駕官導引上隨行至丹陛下。捧冊寶官取冊寶 置於綵輿。內侍官舉輿上陞輅隨輿後百官於金水 橋南,北向序立,候冊、寶、綵輿至,皆跪。過畢,興,隨至文 華門外。候上至清寧門內降輅,趨至宮門外,北向立。 女官奏「請皇太后陞座」,皇太后具服出,導從如常儀, 樂作。陞座。冊、寶、綵輿由中門進,至宮中丹陛上,置於 皇帝拜位前。冊東寶西。內引禮官導引上由左門入, 至丹陛左,北向立。樂止。內贊唱「執事官各司其事。」引 禮官導引上至拜位。皇太子親王各具冕服就位。奏 「拜。」樂作。四拜樂止。傳唱鴻臚寺贊百官皆四拜畢。捧 冊寶官於綵輿內取冊寶捧由中門入至皇太后前 左立。上由左門入,至拜位。奏「跪。」傳唱「皇太子及親王 百官皆跪。」奏「搢圭進冊。」捧冊官以冊跪進於上左。受 冊奏「宣冊。」上以冊授執事官。執事官跪受於上右。宣 讀訖捧置於案。奏進寶。捧寶官以寶跪進於上左。上 受寶以授執事官。執事官跪受於上右,捧置於案。奏 出圭。俯伏興。傳唱同。奏復位。引禮官導引上由左門 出,至拜位。奏「拜。」樂作。四拜樂止。傳唱百官同四拜畢, 致詞官於丹陛上跪奏於上左曰:「嗣皇帝臣伏惟皇 太后陛下功德兼隆、顯崇徽號。永膺福壽率土同歡」 畢。贊拜、樂作。四拜樂止。傳唱百官同四拜奏禮畢、駕 興。
謁告。 是日、皇太后受冊寶畢。內官先具謁告儀物。 皇太后具冠服、詣奉先殿、行謁告禮、如常儀
受賀。 是日,皇太后行謁告禮畢,仍御宮中,服燕居 服,陞座,儀仗及樂如前陳設。內引禮官引皇后、皇妃、 公主行慶賀禮如常儀。禮畢,文武百官詣清寧宮前 門外上表慶賀,行四拜禮,司禮監官捧表進,仍行四 拜禮畢。次日,命婦進表慶賀。前期一日,女官設皇太 后御座於宮中,設香案於丹墀之南。其日清晨,內官 設儀仗於丹陛之東西及丹墀東西,女官擎執者立 於御座之左右。陳女樂於丹陛東西,北向。設表案於 殿東門外。設命婦拜位於丹墀北向。設司贊位於丹 墀東西,設司賓位於命婦拜位之北,東西相向。設內 贊二人位於殿內東西。《命婦》至宮門外,司賓引命婦 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如常儀。尚宮、尚儀等官詣 內奉迎。尚儀奏:「請陞座。」皇太后具服出,導從如常儀。 樂作。陞座,樂止。司贊唱「班齊」,樂作。贊「四拜」,樂止。外贊 唱「進表」,引表案。女官前導。舉表案,女官二人舉案,由 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中,樂止。贊「眾命婦跪。」內贊唱「宣 表展表。」女官詣案前取表,跪展。宣表女官詣案前跪。 宣訖,興,女官舉表案,置於殿東。外贊命婦皆興,樂作。 贊「四拜」,樂止。司賓引班首、命婦由東階陞,樂作。自東 門入,至殿中,樂止。內贊唱「跪」,班首跪。外贊眾命婦皆跪。內贊官跪於班首之左,代致詞云:「某夫人妾某氏 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德同坤厚,允協徽稱,壽福無疆, 輿情懽戴。」畢。內贊、司贊同唱:「俯伏,興。」班首及眾命婦 皆興。司賓引班首由西門出。降自西階。樂作。至拜位, 樂止。贊拜,樂作。四拜,樂止。尚儀跪奏禮畢。皇太后興, 樂作。還宮,樂止。引禮官引命婦以次出。又次日上御 奉天殿,文武百官上表行慶賀禮畢。頒詔天下如常 儀。
天順六年,皇太后孫氏崩。
按《大政紀》,「天順六年九月四日,皇太后孫氏崩,尊諡 曰『孝恭章皇后』。」
按《明外史宣宗孝恭皇后傳》:「天順六年九月,后崩,上 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 景陵』。」
天順八年,憲宗即位,尊皇后錢氏為慈懿皇太后,生 母貴妃周氏為皇太后,增定慶賀之儀。
按《大政紀》:上即位之明日,命議兩宮徽號。夏時倡言: 「錢皇后久病,今只尊所生母周貴妃為太后。」李賢曰: 「天子新即位,四海顒望,宜遵遺詔,庶幾順天理,服人 心。景泰初事例不可法。」彭時曰:「此言是也。朝廷所以 服天下,只要正綱常。今若只尊所生,恐損聖德。」夏時 曰:「待請命。」少頃,出傳仁壽宮旨曰:「子為皇帝,母當為 太后,豈有無子而稱太后者?《宣德》自有例。」彭時曰:「今 日事,與宣德年間不同。胡后曾上表讓位,退居別宮, 故正統初不加尊號。今日名分固在,豈得不加正宮 尊號?若阿諛順從,是萬世罪人也。所以不敢不極言 者,為欲全皇上聖德,非有他意。若推大孝之心,則兩 宮同尊為宜。」眾皆然之。夏時再入請命,良久,出曰:「得 上再三勸諭,已蒙俞允矣。」將草詔,李賢、彭時議曰:「同 尊固好,然正宮須例加二字,不然無分別。」乃於錢皇 后加慈懿之稱,而貴妃止稱皇太后。翌日,頒詔天下。 是日,同議者懼忤內旨,有後患,皆隱默不言,惟李賢 開端,彭時極力繼其後。賴上孝事兩宮如一,故能委 曲勸諭仁壽宮,以成「大禮。」
按《名山藏坤則記》:錢皇后,英宗后也,海州人。正統七 年冊立。英宗臨崩,念周貴妃有子,后無子,恐千秋萬 歲後不得同穴,特命大學士李賢曰:「錢皇后千秋萬 歲後,當與我合葬。」賢退而書之閣中。憲宗即位,欲上 兩宮徽號,周貴妃不欲后並稱,曰:「豈有無子為皇帝 稱太后者?」上不敢違慈旨,使太監夏時下外廷議。時 倡言曰:「錢后無子,損目損肢,久病,宜特尊上生母為 太后。」李賢曰:「遵遺命。」大學士彭時曰:「是。」夏時出旨示 諸臣曰:「宣德朝有故事,尊號不及胡皇后。」賢、時並語 曰:「胡皇后當時讓位居別宮。今太后名位在也,何可 比宣德?」夏時曰:「便表讓,何不可者?」時曰:「胡皇后讓位, 宣廟在也。先帝已大行,臣子誰敢為太后讓者?」諸臣 不發一辭,夏時厲聲曰:「公等二耶?二者罪矣。」彭時拱 天而語曰:「兩宮同尊,陛下之孝也,臣子所不敢不極 言為此爾。錢太后已無子,又誰利耶?有太祖、太宗在 天之靈,又誰二耶?」諸臣皆曰:「善。」夏時以聞上言聖母, 再三,方得請擬書矣。彭時又曰:「太后上當加二字,而 上生母稱太后。」夏時曰:「已同尊,何別之?」彭時曰:「別則 便於稱。」皆曰:「善。」乃加稱慈懿皇太后。 周太后,昌平 人,憲宗生母也。天順元年,冊為皇貴妃。憲宗即位,號 皇太后。
按《明會典》,「天順八年,增定慶賀皇太后禮儀。皇后謁 告謝恩及受賀畢,親王於上位前行慶賀禮如常儀。 次詣兩宮皇太后前,次詣皇后前,俱行八拜禮。又三 日,女官預陳設慈懿皇太后御座於宮中,設香案於 丹墀之南。其日清晨,內官陳設儀仗於丹陛之東西 及丹墀東西。女官擎執者,立於御座之左右。陳內樂」 於丹陛東西,北向。設表案於殿東門外。設班首拜位 及各命婦拜位於丹墀,北向;設司贊位於丹墀東西; 設司賓位於命婦之北,東西相向。設內贊二人於殿 內東西。命婦至宮門外,司賓引命婦入就拜位,女官 具服侍班如常儀。尚宮、尚衣等官詣內奉迎。尚儀奏: 「請陞座。」慈懿皇太后具禮服出,導從如常儀。樂作。陞 座,樂止。司贊唱「班齊」,樂作。贊:「四拜」,樂止。外贊唱「進表」, 引表案女官前導。舉表案。女官二人由殿東門入,樂 作。至殿中,樂止。贊眾命婦跪。內贊唱「宣表」,女官宣訖, 興。唱「宣表」,展表。女官詣案前取表,宣訖,興。舉案者舉 案置於殿東。贊命婦皆興。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 尚儀跪奏「禮畢。」慈懿皇太后興。樂作。還宮樂止。《慶賀 皇太后》禮同。
憲宗成化元年皇太后周氏壽誕建齋設醮給事中張寧劾禮部尚書姚夔斂會財物收辦炷香疏入不報
[编辑]按《大政紀》:成化元年二月,皇太后壽誕,令僧道建設 齋醮。給事中張寧劾禮部尚書姚夔,斂會大臣收買 炷香,詣寺觀行禮祈福,祇壞風俗,傷名教。不報。疏云: 「邇者恭遇皇太后誕日,令僧道建設齋醮。此見皇上將欲表揚孝道,慰悅聖慈,無所不用其極之心也。諸 大臣及百執事但當和衷助德,仰贊至情,上綏懿祉」, 則敬承道德,允合舊章。而禮部尚書姚夔等,乃於各 衙門斂會財物,收辦炷香,約至期赴壇行禮。為儒者 自失其守,業彼者烏知其非?臣雖至愚,為此稱惜。切 惟人臣之於君,願其福也,則當勸修德善;願其壽也, 則當勸去逸欲。願天心之向順也,則當相之保和小 民,康濟四海。故曰:「求福不回,天壽平格。」又曰:「欲王以 小民,受天永命,未聞以禱祀得福,丹藥致壽,假符瑞 以永天命者。」今乃不能盡所當為,徒以瓣香尺楮列 名其上,宣揚於佛老之神明,率而拜曰:「為朝廷祈福 祝壽,天地鬼神,山川河嶽,昭布森列,可厚誣以是哉!」 成化四年,慈懿皇太后錢氏崩,詔群臣議祔葬、祔廟 之典。
按《大政紀》:成化四年六月甲寅,慈懿皇太后錢氏崩。 丙辰,詔禮部會文武群臣,議大行慈懿皇太后陵寢。 司禮監傳旨,眾相視,莫敢發。大學士彭時曰:「此一定 禮,無可議者。梓宮當合葬裕陵,神主當祔廟。」禮部尚 書姚夔贊之曰:「此正禮也。」太監夏時曰:「不可。慈懿無 子,且有疾,不宜入山陵,只宜別葬。」彭時曰:「太后母儀 天下近三十年,為臣子者豈忍議別葬?此事關係非 小,一或乖禮,何以示天下後世?」諸內臣不以為然。彭 時謂同列曰:「此事當力爭,不可使上有失德。」已而,上 御文華殿,召內閣與諸內臣至前面議。上曰:「慈懿太 后葬禮如何?」彭時對曰:「只合依正禮行,庶全聖孝。」上 曰:「朕豈不知依正禮行是好?但與周太后有礙,故令 爾等會議,務要處得合宜。」《商輅》曰:「外議洶洶,若不合 葬,則人心不服,且於聖德有損。」劉定之曰:「孝子從義 不從令,雖聖母有言,亦不可從也。」上默然良久,曰:「合 葬固是孝,若因失聖母心,亦豈得為孝乎?」時曰:「皇上 大孝,當以先帝之心為心。先帝待慈懿太后,始終如 一。今若安厝於左,虛其右以待後來,則兩全其美矣。」 後來,指周太后也。上雖未允,而顏色甚和,無怒容。時 因曰:「臣等意未盡,欲具本言之。乞皇上申勸聖母,以 終大事。」上頷之。大學士彭時等上言:「臣等仰惟大行 慈懿皇太后作配英宗皇帝,正位中宮。及皇上嗣居 宸極,尊為慈懿皇太后。先帝全夫婦大倫,皇上全母 子深恩,天下後世無容議矣。今壽終之後,所宜奉梓 宮祔於裕陵,奉神主祔於太廟,此古今不易之理,亦 先帝與皇上之初心也。」今聞欲別卜葬地,臣等實切 疑懼。竊計皇上所以若是者,必以今皇太后千秋萬 年之後,當與先帝同尊於陵廟,自嫌二后並配。臣等 考之前代,一帝二后並祔陵廟者,未易悉數。只如漢 文帝尊其所生母薄太后,然其嫡母呂太后,雖得罪 於宗社,尚且仍與父高帝並葬長陵,無所改易。宋仁 宗追尊其生母李宸妃為太后,然於其嫡母章獻劉 太后,雖本無子,尚且仍與父真宗同祭太廟,無所嫌 忌。皇上於慈懿皇太后,昔日致其養,今日盡其禮,雖 文帝、仁宗,無以加矣。若陵「廟之祔,稍有不合於禮,則 致貽後議,有掩前美。況千秋萬年之後,今皇太后、慈 懿皇太后同在陵廟,不相妨礙,且愈足以見二后生 存之日,雍和無間;永久之後,並美無窮,此臣等所深 願也。伏望體先帝之心,稽前代之制,重念綱常之大, 以臣等所言下禮部,會文武群臣議,務合天理,允協 人心,則天下幸甚。」又謂:「夫有出妻之理,子無棄母之 道。此事關係綱常,不可有失,貽議萬世。」言甚懇切。上 命禮部會群臣定議以聞。七月,禮部尚書姚夔及文 武大臣、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科道等官集議。慈懿 皇太后祔葬祔廟,如內閣彭時等議,母后不從。時等 及夔等帥百官伏文華殿號泣不起。上祈請未允。夔 會群臣議,以為宜與今皇太后千秋萬歲後俱合葬 裕陵,慈懿皇太后居左,皇太后居右,一體祔廟。上答 詔云:「卿等言固正理,但聖母在上,事有窒礙,朕屢請 命,不蒙俞允。又令內臣往返數次懇請,堅意不許。朕 平日孝奉兩宮如一,若此違逆,致有他虞,豈得為孝? 今當於裕陵左右別選吉地安葬,崇祭如禮,庶幾兩 全。卿等其體朕意。」夔會群臣,復奏大意云:「上所有者, 祖宗之天下,當守祖宗之成法。祖宗成法,即先皇帝 與母后猶不敢違,而況陛下乎!若今日之禮稍失,則 非先皇帝之心,損母后之德,皇上不得為至孝,當起 敬起孝以諫,而號泣隨之可也。若母后猶持不從,則 當用尊無二上、處親以大義之道,斷而行之。」上猶未 從。於是內閣請復議,詔下群臣再議。夔等言益切,謂 或者曰:「上為皇太后所出,不可薄於此而厚於彼。殊 不知慈懿與皇太后他日並合裕陵,並享太廟,略無 輕重,何謂有薄厚哉?」或又曰:「慈懿無子,宜與恭讓皇 后同此」尢不然,恭讓在宣宗時,已嘗遜處別宮而立 孝恭皇后矣。慈懿在當時,未嘗退處他宮,未嘗別立 一皇后,豈得謂之同乎?況宣宗晚年,追復恭讓徽號, 悔恨無及,自歎曰:「此朕幼年事,蓋可知矣。又況皇上 繼統承緒,即同其子,而可謂非其所出而別議乎?」復繼以危言,及群臣伏文華門以待。上悉覽其奏,懇請 於皇太后,自巳至申,稍見從遂。出數奏,同辭,批云:「卿 等所言,皆合朕意,合葬之禮,蒙允行矣。」於是文武群 臣始退。上大行慈懿皇太后尊諡曰孝莊皇后。 成化二十三年,上皇太后周氏徽號。孝宗即位,尊皇 后王氏為皇太后,又追尊淑妃紀氏為太后。詔議享 禮,並如奉先殿之儀。
按明《昭代典則》,成化二十三年四月,尊皇太后周氏 聖慈仁壽皇太后。八月己丑,上崩於乾清宮。九月壬 寅,皇太子即皇帝位。冬十月,尊皇后王氏為皇太后。 十一月,尊諡母淑妃紀氏為孝穆慈惠恭恪莊僖崇 天承聖皇太后,祔葬茂陵。詔議享禮。禮部侍郎倪岳 議曰:「《周禮春官》大樂之職,歌仲呂,舞大濩,以享先妣」, 謂姜嫄也,是帝嚳之妃,后稷之母,故特立廟以祭之。 在宋則元德、懿德二皇太后俱有別廟之享,章獻、章 懿二皇太后遂有奉慈之建,每歲五享,四時薦新上 食,並同太廟。茲者恭遇孝穆慈惠恭恪莊僖崇天承 聖皇太后祔葬茂陵,所有神主宜於奉先殿旁近宮 室改為別廟,以禮安奉,歲時祭享,悉「如太廟奉先殿 之儀。仍乞敕奉遷官於祔葬畢日,暫奉神主於茂陵 獻殿,以伺二十四日憲宗純皇帝祔享太廟禮畢,然 後啟行。於二十六日文武百官各具素服出城奉迎, 自大明門進入,就赴別廟安奉如儀。以是參稽乎情 文,庶幾咸合乎典禮。」上從之,乃於奉先殿之東別闢 一殿,仍扁曰奉慈殿,以奉安神主云。
按名山藏《坤則記》:「王皇后,上元人,憲宗后也,中軍都 督追贈阜國公鎮之女。憲宗為太子時,英宗選后與 廢后吳氏及柏氏三人留宮中為太子妃,意屬后。會 章皇后崩,既,英宗亦崩,左右竊疑后不利。憲宗即位, 皇太后復命禮部采擇三人,選如故。而主選者為司 禮太監牛玉,受吳后賂,立之。立踰月,上察吳后德不」 稱,知非英宗意所屬,廢吳后,立后焉。孝宗即位,上尊 號「皇太后。」
按《明外史孝穆紀·太后傳》:「后憲宗妃,孝宗生母也,賀 縣人,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征蠻,俘入掖廷,受女史,警 敏通文,命守內藏。時萬貴妃顓寵而妬,後宮有娠者, 皆治使墜。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行內藏, 妃應對稱旨,悅之,一幸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 鉤治之。婢繆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 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 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 敢剪胎髮。當是時,吳后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知其 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帝自悼恭太子薨,數數視影 躑躅。中外群臣皆知,以貴妃故,恐皇嗣不可復望,私 為帝憂。成化十一年,帝一日召敏櫛髮照鏡歎曰:「老 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死罪,萬歲已有子也。」帝愕然, 問安在?對曰:「奴言即死,萬歲當為子主。」於是太監懷 恩頓首曰:「敏言是。皇子潛養西內,今已六載矣,匿不 敢聞。」帝大喜,即日幸西內,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宣詔, 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鬚者,即 兒父也。」皇子衣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髮披地,走 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 我。」使懷恩赴內閣,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賀, 頒詔天下。移妃居永壽宮。數召見萬貴妃,日夜泣怨 曰:「群小紿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貴妃使使賜妃 死;或曰自縊也。賜諡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 敏,同安人。孝宗既立為皇太子,時孝肅皇太后居仁 壽宮,語帝曰:「以兒付我。」太子遂居仁壽。一日,貴妃召 太子食,孝肅謂太子曰:「兒去,無食也。」太子至,貴妃賜 食,曰:「已飽。」進羹曰:「羹疑有毒。」貴妃大恚曰:「是兒數歲 即如是,他日魚肉我矣。」因恚而成疾。孝宗即位,追封 淑妃皇太后,諡孝穆慈惠恭恪莊僖崇天承聖純皇 后,遷葬茂陵,別祀奉慈殿。帝悲念太后,特遣太監蔡 用之賀。求太后家得紀父貴、紀祖旺兄弟以聞。帝大 喜,詔改父貴為「貴」,授錦衣衛指揮同知;祖旺為「旺」,授 錦衣衛指揮僉事。賜予第宅、金帛、莊田、奴婢不可勝 計。追贈太后父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母為夫人,其 曾祖、祖、父亦如之。遣修太后先塋之,在賀者,置守墳 戶,復其家。先是,太后在宮中,嘗自言家賀縣,姓紀幼, 不能知親族也。太監郭鏞、陸愷皆聞之。愷亦廣西人, 故姓李,蠻中紀、李同音,因妄稱太后兄,令人訪其叔 福與兄詣京師,而福等已死。愷女兄夫韋父成者出 冒之,有司皆待以戚畹,名所居里曰迎恩里。貴旺曰: 「韋猶冒李,況我實李氏。」因詐為宗,系上有司,有司莫 辨也。二人既驟貴,父成亦詣闕爭辨。帝命郭鏞聽之, 鏞但逐父成而已。及帝使使者修治賀先塋蠻李姓 者數輩,皆稱太后家,自言使者。使者還,奏貴旺不實, 復遣給事中孫珪、御史滕祐間行連賀,間微服入猺 獞中訪之,盡得其狀。歸奏,帝謫罰鏞等有差,戍貴旺 邊海。自此帝數求太后家,竟不得。弘治三年,禮部尚
書耿裕奏曰:「粵西當大征之後,兵燹饑荒,人民奔竄歲月悠遠,蹤跡難明。昔孝慈高皇后與高皇帝同起艱難,化家為國。徐王親高皇后父,當后之身,尋求家 族,尚不克獲,然後立廟宿州,春秋祭祀。今紀太后幼 離西粵,入侍先帝,連賀非徐、宿中原之地,嬪宮無母 后正位之年,陛下訪詢雖切,安能得其要領哉!臣愚 謂可倣徐王故事,定擬太后父母封號,立祠桂林致 祭。」帝曰:「孝穆皇太后早棄朕躬,每一思念,惄焉如割。 初謂宗親尚可旁求,寧受百欺,冀獲一是。卿等謂世 久無從物色,請加封立廟,以慰聖母地下之孝。朕虛 有此心,終天痛之。」於是封后父推誠宣力武臣特進 光祿大夫、柱國慶元伯,諡端僖;后母伯夫人,立祠桂 林府,有司歲歲祀。大學士尹直撰《哀冊》有云:「睹漢家 堯母之門,增宋室仁宗之慟。」帝燕閒念誦,輒欷歔流 涕也。
孝宗弘治十八年武宗即位尊皇后張氏為皇太后按大政紀弘治十八年五月辛卯上崩於乾清宮壬辰皇太子即皇帝位八月尊皇后張氏為皇太后
[编辑]按《名山藏坤則記》:「張皇后,孝宗后也。興濟人。父巒,母 金夫人,夢月入懷,生后。后當適人,所適病,選為太子 妃,所當適者,病已。及孝宗即位,立為后。上崩,武宗即 位,上尊號皇太后。」
武宗正德五年十二月尊皇太后張氏為慈聖皇太后
[编辑]按:《大政紀》云云。
正德十六年,以武宗遺詔迎帝嗣位,遣太監奉母蔣 氏於安陸。詔廷臣議「尊崇大禮。」以祖母貴妃卲氏為 皇太后,尋加康壽皇太后;母為興獻后,尋加興獻皇 太后。
按《大政紀》,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卯,帝即位。帝,興獻 王子,憲宗純皇帝孫也。武宗無子,遺詔迎取來京,嗣 皇帝位。四月癸未,發安陸,辭帝母蔣妃,嗚咽涕泗。帝 母曰:「吾兒此行荷負重任,毋輕言。」帝曰:「謹受教。」丙午, 遣官往迎帝母興獻妃。初,帝在中途,思聖母,輒垂泣, 故即位二日,即遣司禮監官秦文、鄒恩等齎箋往迎。 六月己亥,復遣太監戴永等齎箋迎帝母興獻妃於 途。敕修《武宗實錄》,命禮官集議追崇大禮。尚書毛澄 會公卿臺諫等官六十餘人上議:「漢成帝立定陶王 為嗣,而以楚王孫後定陶,承其王祀,師丹以為得禮。 今上入繼大統,宜以益王子崇仁主後興國,其崇號 則襲宋英故事,以孝宗為考,興獻王及妃為皇叔父 母,祭告上箋稱姪署名,而令崇仁王、考興獻王、叔益 王。」帝覽曰:「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議。」於是大學士楊廷 和及蔣冕、毛紀等復上言:「程頤《濮議》最得禮義之正。 皇上采而行之,可為萬世法,興國祀事。今雖以崇仁, 異日仍以皇次子後興國,而改崇仁為親藩,天理人 情,庶兩無失。」尚書澄、侍郎俊等亦復上議,如廷和言。 帝不聽,仍命博考典禮,以求至當。秋七月,進士張璁 上言:「《大禮疏》曰:『朝議欲上考孝宗叔興獻王,此拘定 陶濮王故事爾。夫漢哀、宋英皆立為皇嗣,養之宮中, 是尚為人後者。故師丹、司馬光之論猶可。今遺詔謂 皇上倫序當立,不謂為孝宗後。比之哀、英,較然不同。 稱興獻王以皇叔父,鬼神固不能無疑也。況稱聖母 以皇叔母,則當以君臣禮見,恐子終無臣母之義。故 謂皇上繼統武宗而尊崇其親則可,謂繼嗣孝宗而 自絕其親則不可。臣竊謂今日之禮,宜別為興獻王 立廟京師,使得隆尊親之孝。且使母以子尊,與父同, 斯興獻王不失其為父,聖母不失其為母矣』。」疏入,帝 喜曰:「此論一出,吾父子可終完矣。」是日,帝御文華殿, 召廷和、《冕紀》入,諭曰:「至親莫若父母。」因授以《手敕》曰: 「卿等所言俱有見。第朕罔極之恩,無由報爾。今尊父 為興獻皇帝,母興獻皇后,祖母邵為康壽皇太后。」廷 和等不敢奉旨,封還手敕。帝為中止。九月癸酉,興王 妃至通州。禮部具議聖母至京,宜由東安門入,帝不 從。再議由大明左門入,復不從。帝斷議由中門入,謁 見太廟,朝議譁然不可。禮部復請用王妃儀仗迓之, 帝亦不從。命錦衣衛以母后駕儀往,又命所司製太 后法服伺之。至是,聖母至通州,聞朝議欲考。孝宗恚 曰:「安得以我子為人之子。」謂從官曰:「爾曹已極寵榮, 獻王尊稱,云胡未定」,因留通州不入。帝聞之涕泗,啟 慈壽皇太后,願遜位奉母歸藩。群臣惶懼。丙子,帝諭 廷和曰:「朕父獨生,朕不得承緒,復不得徽稱罔極,何 由報終?勞卿等折衷,伸朕孝思。」廷和等仍守前議,不 欲變。璁乃復為《大禮或問》。一帙辯析統嗣之異及尊 崇墓廟之說甚悉。齎至左順門上之。廷和令修撰楊 維璁等阻之不得。帝覽之,留中不下。辛巳,尊卲貴妃 為皇太后,興獻王、興獻妃為帝后。廷和見勢不獲已, 乃草敕下禮部曰:「聖母慈壽皇太后懿旨,以朕纘承 大統,本生父興獻王宜稱興獻帝,母宜稱興獻后。憲 廟貴妃卲氏稱皇太后,仰承慈命,不敢固違。」帝從之。 廷和意假母后,示非廷議意也。壬午,興獻后至自通 州。聖母以未得徽稱,留通州者彌旬,至是乃如京,由大明中門入,帝迎於闕內。朝議不謁太廟,止見奉先、 奉慈二殿而已。甲午,諭加皇太后及興獻帝后尊號。 廷和以追崇禮成,擬上慈壽皇后及武宗皇后尊號。 帝因遣司禮監諭廷和曰:「卲太后、興獻帝后亦各擬 上尊號。廷和等」上言不可,宜俟明年大婚禮成,慶宮 闈加之可也。十二月,帝下御劄,諭加興獻帝后以「皇」 字。廷和等上言:恐紊一代綱常,拂萬世公論,不可,因 封還御劄。帝曰:「卿言已悉。第罔極之恩,報亦無方。其 勉承朕命,稱父興獻皇帝、母興獻太皇后。」廷和等復 上言:「興獻帝后尊稱已極,若復加『皇』字,與孝廟慈壽 並尊,是忘所後而重本生,任私恩而棄大義。臣等不 能辭責,俱願罷歸。」帝曰:「朕奉昊天至情,不必拘於史 志。可勉加『皇』字,毋託為辭。」於是吏部尚書喬宇率百 官上言「皇」字不可加。帝曰:「『慈壽皇太后懿旨有諭,皇 帝婚禮將行,其加『興獻帝『后』』」「皇』字,朕不敢辭。爾群臣 其承后命。」廷和等見不可爭,乃與蔣冕、毛紀、費宏俱 求罷歸,不報。禮部尚書毛澄,侍郎賈詠、汪俊等上言: 「若帝后之上有加,則正統之親無別,恐不可以告郊 廟而布天下。內閣大臣直言規諫,宜賜俞旨。」帝不聽, 仍曰:「宜遵懿旨,稱興獻皇帝、興獻皇太后。」於是給事 中朱鳴陽等,御史程昌等,編修陳沂等百有餘人,各 上言加稱非是,因請斥璁,不聽。
按《名山藏坤則》記卲太后,憲宗妃而睿宗母也。其父 林,昌化人,而入杭州淘沙,至貧矣。則鬻太后於鎮守 太監,而緣此得入宮,侍憲宗。亦聞曰:「杭兵家女也,知 書,有容色,年十四,聘者七人皆死。一指揮聘之,已上 馬迎矣,墜而死。」其父充漕卒,攜至京師,選入掖廷,居 外院,未得進。一夕月下,詠其《紅葉詩》,憲宗過而微聞 之,遂召幸。以成化十二年冊為宸妃,二十三年為貴 妃,生睿宗及岐、雍二王。睿宗分封,興后不得從,睿宗 賦《思親》焉。世宗入繼大統,太后老目眚矣。喜其孫為 皇帝,摸世宗身頂至踵,世宗進稱為皇太后。 按《開 聖紀》:獻皇后姓蔣,都城蔣斆女。弘治五年冊為興王 妃。興王薨,妃居邸一年。武宗崩,世宗入為皇帝,既即 位三日,遣人奉迎安陸,使主者議推尊禮。禮官既請 上考孝宗,則稱興獻王皇叔父,興獻大王妃皇叔母。 議三上,不允,群臣皆力爭,惟進士張璁謂當尊王為 皇考,妃為皇太后。上遂面召大學士楊廷和、蔣冕、毛 紀等,授手敕文華殿,擬推尊如璁言。廷和等不奉詔。 會母妃將至,禮部尚書毛澄請先遣文武大臣各一 人逆於通其禮。至之日,母妃繇崇文門入東安門,上 迎於東華門,上不許。已,請繇正陽左門進大明、承天、 端門、午門之東王門入宮,上又不許。崇文門者,京師 東門也。正陽門者,京師正門也。御道在中間。王門,諸 王所出入門也。旨聖母至,從御道入朝廟,群臣譁,謂 母妃無謁廟禮。已,禮官治駕,復具王妃車。上曰:「駕太 后服已,母妃至。」通聞群臣議曰:「我子也,安得子他人!」 止不入者旬日。上涕泣曰:「何以天下為?請避皇帝位。」 張太后固止之,乃內降稱妃興獻后。興獻后乃入,如 皇太后儀,謁奉先、奉慈於大內,不廟見。頃之,上欲稱 興獻后,曰「興獻皇后。」群臣皆爭。大學士楊廷和等至 乞罷去。上竟以嘉靖元年尊后為「興國太后」,而未慊 也。
世宗嘉靖元年以清寧宮災帝從廷議改稱興獻帝后為本生父母不加皇字上慈壽皇太后及卲太后興獻太后冊寶尋卲太后崩敕禮官上諡
[编辑]按《大政紀》:嘉靖元年春正月己未,清寧宮災。大學士 楊廷和等因言火起風烈,殆為天意。況迫清寧後殿, 豈非興獻帝后之加稱,祖宗神靈容有未悅者乎?給 事中鄧繼曾上言:「五行火,主禮。今日之禮,名紊言逆, 陰極變災。臣雖愚,知為廢禮之應也。」主事高尚賢上 言:「郊祀甫畢,即有清寧後宮之災。意者興獻帝后之」 稱,於禮不能無疑,後以「皇」字稱之,尤為過越。鄭佐亦 言:「鬱攸之災,不於他宮,而於清寧之後,不在他日,而 在郊祀之餘。變豈虛生,災有由召。」帝覽之心動,乃從 廷和等議,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 帝后為本生父母,而「皇」字不復加矣。
按明《昭代典則》,三月丁巳,上慈壽皇太后及太后邵 氏冊寶詔天下。詔曰:「自古帝王以孝治天下,尊親之 禮,其來遠矣。仰惟聖母慈壽皇太后,敬相皇考孝宗 皇帝,訓育皇兄武宗皇帝,蔚有顯聞。皇嫂皇后表正 宮闈,母儀有年。重念聖祖母貴妃,事我憲祖,澤隆佑 啟。本生父興獻王聰明仁孝,本生母興獻王妃莊敬 儉勤,誕育眇躬,丕承前烈。謹奉冊寶,上聖母尊號曰 『昭聖慈壽皇太后,皇嫂曰莊肅皇后。又奉聖母懿旨, 上聖祖母尊號曰壽安皇太后,本生父母曰興獻帝、 興獻太后。大禮既舉,洪恩誕敷』。」冬十一月庚申,壽安 皇太后崩。楊廷和定為哭臨一日,喪服十三日而除。 文移兩京,不以詔天下。
按《大政紀》:十一月庚申,皇太后邵氏,帝祖母也。初為 憲宗貴妃,生興獻帝。帝即位,尊為壽安皇太后,至是崩。大學士楊廷和定議,哭臨一日,喪服十三日而除。 丙寅,禮官請素服御西角門。帝曰:「朕哀慕方切,豈忍 遽從所請?」十二月甲戌,上壽安皇太后諡。帝敕禮部 曰:「朕祖母壽安皇太后,夙事皇祖,誕生興獻帝,肆致 眇躬,入承大統,方隆尊號,期享遐齡。孝養永終,奄忽 違棄。追惟懿德,宜有徽稱。」乃上尊諡曰孝惠康肅溫 仁懿順協天佑聖皇太后。
嘉靖二年,為孝惠邵太后祔葬。祔廟,帝復諭加帝后 尊號,仍加「皇」字。主事桂萼再建言,「大禮」:
按《大政紀》:嘉靖二年二月丙申,葬孝惠皇太后,初遣 禮官相兆域。廷和上言,茂陵左右不可,恐有震驚之 虞。賈詠曰:「當祔雖有之,難免;不當祔雖無之,難為。」至 是祔葬茂陵。
按明《昭代典則》,夏五月,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上言: 「皇上謂所生父母必極尊稱,恐未足為孝,而反為聖 德累。前以慈壽皇太后懿旨稱帝后,於正禮已過,公 論未安。今復極尊崇,與孝宗慈壽並非所以奉承正 統也。」六月己酉,復遣司禮監官至內閣諭帝后尊號, 上加「皇」字。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上言:「前蒙傳諭,已 具奏為不正之禮,恐為聖德累。今必欲行之,是徇情 也。昔魏明帝敕戒公卿曰:『敢有邪佞導諛,謂考為皇, 稱妣為后,則股肱大臣誅之。臣等不能推明正論,導 陛下為堯、舜之君,是明帝罪人也』。」丁巳,上御平臺,召 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授以手敕,面諭,欲加稱興獻 帝為興獻皇帝,興國太后為皇太后。廷和等退而上 言:「臣等親承天語諄復,無少疾遽之色,曷勝感戴!第 奉迎皇上之初,凡正統本生講論已定,聖心固已洞 察,豈復得不顧禮義,徇情行之哉!」
按《大政紀》:冬十一月,奉孝惠皇太后主於奉慈殿,遣 官告安陸廟。主事桂萼上言,大禮并獻,席書、方獻夫 議草。初,巡撫湖廣都御史席書草疏曰:「禮官之議,舉 朝是之,臣未敢以為是。璁、韜之議,舉朝非之,臣未敢 以為非。昔舜繼堯統,禹繼舜統,未嘗不以瞽、鯀為父 也。皇上承統武宗,仍為興獻帝子,別立廟祀,璁、韜之 議,未為迂矣。然舜、禹雖父,未嘗尊其父以帝之稱,則 禮官執奏,亦未為失。但禮本人情,皇上尊為天子,而 父母無尊稱,於情安乎?此與武王追王、太王、王季之 心,實未遠也。為今日議,宜定號皇考興獻帝,立廟大 內,祭以天子之禮,則大統正而昭穆不紊,至愛篤而 本支不淪矣。」吏部員外郎方獻夫亦為疏曰:「陛下之 繼二宗,當繼統而不繼嗣。興、獻之異,群廟當稱帝而 不稱宗。請改孝宗曰皇伯,興獻帝曰皇考,別立廟祀, 則合乎人情,當於名實矣。」皆不果。而桂萼者,南京刑 部主事也,日與張璁討論古禮,其議符合,至是乃上 言:識者皆謂孝宗有子,不可復為立後。而舉朝之臣, 未有所規納者。蓋自璁、韜建議,論者指為干進,故達 禮之士不敢遽言其非爾。臣按范純仁謂英宗親許 為仁宗子,與入繼之主事體不同,則宗臣之論亦自 有辨。皇上果許為孝宗子乎?其為入繼之主明矣。然 則考興獻帝母興國太后,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 俟聖人而不惑也。臣久欲上請,乃見席書、方獻夫之 疏,以「為無俟臣之言者,而迄今未奉宸斷。豈皇上偶 未詳覽耶?抑二臣將上而中止耶?臣欲再申其說,并 錄二疏以聞。」帝覽之曰:「此關係天理綱常。」仍會文武 群臣集議可否。
嘉靖三年,興國太后千秋,命婦朝賀昭聖太后聖誕, 詔免稱興國太后為本生。章聖皇太后尋去「本生」二 字,加稱聖母,具上冊寶,改昭聖太后為皇伯母。 按《大政紀》,嘉靖三年二月,興國太后千秋,命婦各上 箋覿賀,宴賚倍常。是月晦日,昭聖皇太后聖誕。先期 有旨命婦免入朝賀。試御史朱淛上言:「皇上孝事兩 宮,常如一日。茲者朝賀之儀,在興國太后既已舉行, 昭聖誕辰,乃聞報罷,事體不類,禮數頓殊,傳播之間, 關係不小。昭聖手攜神器,親授吾皇,母子之恩,天日 在照。陛下之所以事母后者,宜何如哉?臣謂今日之 禮,在母后雖云固辭,在陛下猶宜敦請,加意舉行,以 安太后之心,以全天子之孝可也。」馬明衡亦上言:「蹔 免朝賀,在尋常固可,然當《儀禮》紛更之時,正人心匆 惶之際,忽傳報罷,安得無疑?故竊謂此意若出自太 后,其間必有因事拂抑之懷,往時存沒之感。若出自 聖意,則母子至情,有隆無已,豈可以聖誕嘉節而輟 此盛禮哉?」疏入,帝怒曰:「命婦免賀,本奉皇太后懿旨, 孝養兩宮,朕豈敢間越。」朱「淛、馬明衡不諳事體,逮鎮 撫,嚴刑鞫問。」三月,帝御平臺,召冕、紀宏諭加尊號,及 議建室。冕對曰:「臣等願陛下為堯、舜,不願為漢哀帝。」 帝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冕等不能對。丙寅,遂敕 禮部曰:「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特加尊號為昭聖康 惠慈壽皇太后。」又敕曰:「本生父興獻帝,本生母興國 太后,今加稱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母章聖 皇太后』。又曰『朕本生父母己有尊稱,仍於奉先殿側 別立一室,盡朕追慕之情』。」禮部尚書汪俊等極諫,不報。復召張璁、桂萼詣京,以席書為禮部尚書。先是,戶 部侍郎胡瓚等上言:「大禮已定,席書督賑江、淮,實關 民命,不必徵取來京。」帝從之,併止璁等勿來。時璁、萼 已扺鳳陽矣。見《邸報》敕尊號,乃復上疏極論兩考之 非,且曰:「『臣知『本生』二字,決非皇上之心所自裁定也。 必出禮官之陰術,皇上不察,以為親之之辭爾。不知 禮官正以此二字為外之之辭也。必亟去』二字,繼統 之義始明,而人心信從矣。」疏入,帝命復召來京。蔣冕 言於帝前曰:「二人若來,必撲殺之。」帝不問,趣使速來, 遂降中旨,以席書為禮部尚書。己酉,上聖母昭聖皇 太后冊寶。庚戌,上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冊寶,初命 內閣擬撰冊文,帝遣司禮官傳諭,欲於昭聖冊內稱 嗣皇帝,獻皇帝冊內稱孝長子,章聖冊內加稱聖母, 自稱長子。蔣冕等力言不可,仍以原文封進。帝覽之, 御批獻皇帝冊內加一「孝」字,章聖冊內欲去「本生母」 三字。冕等復上言:「此字惟宗廟祝文用之。今稱長子, 已盡孝情,又加此字,有干正統。且『本生母』三字係敕 諭擬定,亦難輕去。」仍封還御批,乃依原文,止稱長子, 章聖冊內加一「聖」字。至是分日各上冊寶。明日,帝御 奉先殿受賀,布詔天下。詔曰:「朕恭膺天命,嗣承皇兄 武宗毅皇帝大統,祗奉宗祀。惟我皇考孝宗敬皇帝 神謨聖政,是繼是行。仰惟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擁 翊之功,莫罄名言;本生父母興獻帝興國太后鞠育 之恩,罔殫報稱。尊稱未極,恆用歉然。恭奉冊寶,加上 聖母尊號曰『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興國太后曰『本 生聖母章聖皇太后。義專隆於正統,禮兼盡夫至情』。」 六月以桂萼、張璁為翰林學士。秋七月,改稱本生聖 母章聖皇太后為聖母。璁、萼既拜新命,復上言:「今日 典禮,是非同異,願與禮官論辨明晰,恐其無徵,不信 也。」謹列十三事以上。疏入,留中何孟春為論條辨,帝 切責之。璁、萼復辭職,不許,乃就官。帝采其議,屢遣司 禮監官至閣,諭紀等去冊文、本生字,紀等力言不可。 亡何,帝御平臺,召紀、宏瑤責之曰:「此禮當速改。爾等 事君不忠,如何以禮待爾?」又曰:「爾輩無君,欲使朕亦 無父乎?」紀等惶怖而退。至是召百官至左順門,敕曰: 「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今更定尊號曰聖母章聖皇 太后。後四日,恭上冊寶。」何孟春退,草疏達旦,語禮部 侍郎朱希周曰:「此禮復更,禮官尢當爭之?」於是希周 率郎中余才、汪必東等上言:「皇上考孝宗母昭聖,已 越三年。今更定之諭忽從中出,則明詔為虛文,不足 取信於天下後世祭告為煩瀆,不能感孚於天地宗 社矣。況『本生』二字初無貶辭,去之則於昭聖無別矣。 昭聖之心萬一不安,皇上之心安乎?」孟春與尚書秦 金等九卿諸臣及學士豐熙等諸翰林與寺部臺諫 諸官,各上言力爭「本生」二字不宜削去。章十三上,俱 留中不報。戊寅,群臣伏哭左順門,逮繫豐熙、馬理等 百四十有二人於詔獄。己卯,上聖母章聖皇太后冊 寶。九月,改稱孝宗敬皇帝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為 皇伯母。初集議時,汪偉、鄭岳、徐文華等猶與璁等力 辨可否。武定侯郭勛遽曰:「祖訓如是,古禮如是。」璁等 言當書曰:「人臣事君,當將順其美。」於是書萼、璁及獻 夫等六十四人上言:「人無二本。孝宗伯也,宜稱曰『皇 伯考。昭聖,伯母也,宜稱曰『皇伯母。允合天理之正,深 即人心之安,大統大倫,兩有歸矣。獻皇帝主別立禰 室,不入太廟,尊之親之,兩不悖矣』』。」議上,從之。乃改稱 孝宗為皇伯考,昭聖為皇伯母,祭告天地宗廟,布詔 天下。詔曰:「人君為治,必本於孝道,聖人論政,必先於 正名。孝在篤於親,而名貴循其實。朕本憲宗純皇帝 之孫,孝宗敬皇帝之姪,恭穆憲皇帝之子,皇兄武宗 毅皇帝上賓之日,仰遵祖訓遺詔,命朕嗣皇帝位,受 天明命,於茲三年矣。尊稱大禮,屢命廷臣集議,輒引 漢定陶王、宋濮王為據,至再至三,其論未定,朕心靡 寧。蓋漢、宋二帝嘗立為子,朕則入奉宗祧,與為人後 者不同。是豈徒禮官之失,亦朕沖年未能決擇之咎。 朕祗承九廟,尊養兩宮,正統大義,未嘗有間。惟恭穆 獻皇帝、章聖皇太后,朕之父母」也。劬勞之恩,昊天罔 極。雖位號已隆,而名稱未正,因心之孝,每用歉然。今 告於天地、宗廟、社稷,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聖 皇太后曰「皇伯母」,《恭穆獻皇帝》曰「皇考」,章聖皇太后 曰「聖母。」各正厥名。揆之倫序,允協無背。猶慮天下臣 民未能知悉,特茲詔諭,以申朕拳拳孝養之誠。乃閣 臣宏等所草也。
嘉靖五年,帝奉章聖皇太后謁見世廟。
按《大政紀》:嘉靖五年九月己亥,帝諭輔臣曰:「聖母欲 謁世廟,卿謂如何?」費宏、楊一清等因上言:「國朝禮制, 有皇后初立謁太廟,永樂時,改謁奉先殿,無復有至 太廟者。蓋欲正乾坤之位,謹內外之防也。聖母謁廟 不可。」帝以問璁、萼,璁、萼引唐《開元禮》有皇后廟見之 儀,及國初禮有皇后謁太廟內外命婦陪祀之文以 對。因言:「永樂後止謁奉先殿,皆當時禮官失考,因循 簡便,非太祖稽古定制也。今皇太后及中宮宜先見太廟,以補前禮之缺;次謁世廟,以成今禮之全。」宏一 清等復上言:「璁、萼所引乃《開元禮》,不可為法。國初禮 文未定之制,二臣欲追復廟見,是彰祖宗之闕也。不 可。」席書、劉龍等亦上言:「高皇帝準古廟見禮,為大婚 冊后之制。未及施行。復定冊后,止謁奉先殿,蓋嚴內 外之辨,立萬世家法也。璁、萼所引俱大婚禮。今世廟 告成,是大祭禮,本不相涉。章聖皇太后宜於奉主之 後祗見觀德殿,則祖宗家法,守之益堅矣。」璁、萼復上 疏言:「周天子宗廟之祭,王服袞冕而入,立於東序。后 副褘而入,立於西序。」九獻王后各四。時天子與后共 承宗廟也,皇上毅然舉行,雖追復古帝王之盛,未為 不可。因自具儀以上。帝命禮部復集議之。於是席書 復上疏,遂持兩端矣。大學士石瑤上言:「祖宗家法,凡 后妃入宮,未有無故復出者。太廟尊嚴,乃天子對越 之所。非時享祫祭,亦未輕出入,而況后妃乎?漢、唐之 季,事不師古,女禍時作,其患不可勝言,可不慮哉!」帝 切責之。席書等乃上請「聖母謁廟,必得皇上同行,以 主斯禮。」從之。
嘉靖六年、昭聖皇太后行謁殿禮。
按《大政紀》:「嘉靖六年夏四月甲戌,崇先殿成,帝奉獻 皇帝神位其中,昭聖皇太后行謁殿禮。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