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第17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一百七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百七十二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一百七十二卷目錄

 帝號部彙考一

  上古太昊伏羲氏一則 女媧氏一則 炎帝神農氏一則 黃帝有熊氏一則 少昊

  金天氏一則 顓頊高陽氏一則 帝嚳高辛氏一則

  陶唐氏帝堯一則

  有虞氏帝舜一則

  夏后氏總一則

  商總一則

  周總一則

  秦始皇帝一則

  漢高帝一則 哀帝建平一則

  北魏前廢帝普泰一則

  北周閔帝一則

  唐太宗貞觀一則 中宗嗣聖五則 神龍一則 景龍一則 元宗開元二則 天寶四

  則 肅宗乾元二則 上元一則 代宗廣德一則 德宗建中一則 興元一則 貞元二

  則 順宗永貞一則 憲宗元和三則 穆宗長慶一則 敬宗寶曆一則 文宗太和二則

   開成二則 武帝會昌一則 宣宗大中一則 懿宗咸通二則 僖宗乾符一則 光啟

  一則 昭宗大順一則

  後梁太祖開平一則

  後唐莊宗同光一則 明宗長興二則

  後晉高祖天福一則

  後周太祖顯德一則

  遼太祖一則 神冊一則 太宗天顯一則 會同一則 世宗天祿一則 穆宗應曆一

  則 景宗保寧一則 乾亨一則 聖宗統和二則 開泰一則 太平一則 興宗重熙三

  則 道宗清寧一則 咸雍一則 天祚帝乾統二則

皇極典第一百七十二卷

帝號部彙考一[编辑]

上古[编辑]

太昊伏羲氏[编辑]

按《易經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 天,俯則觀察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 之情。」

按:《史記補,三皇本紀》:「太皞庖犧氏始制嫁娶,以儷皮 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充庖 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木德王。」注: 「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 按《漢書律歷志》:「太昊帝《易》曰炮犧氏之王天下也」,言 炮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 作網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按易作包犧與

此所引不同

按《白虎通》: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 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起之吁吁,饑 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于是伏羲仰 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 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

按《風俗通》伏羲,《禮含文嘉記虙戲》:伏者,別也,變也;戲 者,獻也,法也。伏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 咸服貢獻,故曰伏羲。

按《拾遺記》:春皇者,庖犧之別號。庖者,包也。言包含萬 象,以犧牲登薦于百神,民伏其聖,故曰庖犧。亦謂伏 羲變混沌之質文,宓其教,故曰宓犧。布至德於天下, 元元之類莫不尊焉。以木德稱王,故曰春皇。其明𠮏 照於八區,是謂太昊。昊者,明也,位居東方,葉於木德。 其音附角,號曰木皇。

按:鄭樵《通志三皇紀》:「太昊伏羲氏,亦曰皇雄氏,亦曰 天皇。伏亦作虙,犧亦作戲,亦作羲。或言象日月之明, 故曰太昊;伏制犧牛,故曰伏犧。」

按《路史》:太昊伏戲氏方牙,一曰蒼牙。肇修文教,為百 王典。以其載德自木,木實麗東,道不可尚,同乎元氣, 是稱太昊。得乎中央,別而能全,宿而有成,因號伏羲。 自有句而應世,故又曰有句氏。

句即《庖乃》,國名。蓋其始跡之地,其後復封之。

女媧氏[编辑]

按《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 按《路史》。女皇氏。㚿媧,一曰《女希》。太昊氏衰,共工惟始 作亂,振淊洪水,以禍天下,人不堪命。於是女皇氏役 其神力,以與共工氏較,滅共工氏而遷之,萬民復生。 㚿媧乃立號曰《女皇氏》。

炎帝神農氏[编辑]

按:《史記補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火德王,故曰炎帝。 始教耕,故號神農氏。」神農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 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禮》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 也。

按《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 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

按《風俗通神農》:「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 耕種,美其衣食,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按鄭樵《通志三皇紀》:「炎帝神農氏,亦曰連山氏,亦曰 伊耆氏,亦曰大庭氏,亦曰魁隗氏,亦曰人皇。」

黃帝有熊氏[编辑]

按《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 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居軒轅之丘。」

索隱曰:按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都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又據《左傳》亦號帝鴻氏也。張晏曰:「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

按《白虎通》:「黃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帝 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

按《風俗通》:「黃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棟下宇,以避風 雨。禮文法度,興事創業。」黃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 四季,與地同功,故先黃以別之也。

按:鄭樵《通志三皇紀》:「黃帝軒轅氏,亦曰地皇,亦曰有 熊氏,亦曰帝鴻氏,亦曰歸藏氏。或言有軒冕之服,故 曰軒轅。作都於有熊,故曰有熊。」

少昊金天氏[编辑]

按《史記·五帝本紀》:「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 有天下。其一曰元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

《索隱》曰:「元囂,帝嚳之祖。」按皇甫謐及宋衷皆云元囂、青陽皆少昊也,今此《紀》下云「元囂不得在帝位」,則太史公意青陽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元囂是為青陽」,當是誤也。謂二人皆黃帝子,並列其名,所以前史因誤以元囂、青陽為一人耳。宋衷又云「元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而史不敘。蓋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故敘五帝不數之也。

按《拾遺記》:「皇娥生少昊,號曰窮桑氏,亦曰桑丘氏。少 昊以主西方,一號金天氏,亦曰金窮氏。時有五鳳,隨 方之色,集於帝庭,因曰鳳鳥氏。」

按劉恕《外紀》:「少昊金天氏,黃帝之子元囂也。黃帝之 世,降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 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 故號少昊。」

顓頊高陽氏[编辑]

按:《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 子也。」

《索隱》曰:《宋衷》云:「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張晏曰:「高陽者,所興地名也。」

按:《白虎通》謂之「顓頊」者何?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能專 正天人之道,故謂之顓頊。

按《風俗通》顓頊,顓者,專也,頊者,信也。言其承《易》文之 以質,使天下蒙化,皆貴貞慤也。 按劉恕《外紀》,「帝顓頊高陽氏年二十即帝位,初國高 陽,故號高陽氏。」

帝嚳高辛氏[编辑]

按:《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張晏曰:「少昊之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以後天下之號,因其名。」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名,顓頊與嚳皆以字為號,上古質故也。《索隱》曰: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為號;嚳,名也。」皇甫謐云:「帝嚳,名夋也。」

按《白虎通》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言其能施行 窮極道德也。

按《風俗通帝嚳》:「嚳者,考也,成也。言其考明法度,醇美 嚳然,若酒之芬香也。」

按:鄭樵《通志五帝紀》,「帝嚳高辛氏,三十登帝位,以其 居於高辛,故曰高辛氏。」

陶唐氏[编辑]

帝堯陶唐氏按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编辑]

《諡法》曰:「翼善傳聖曰堯。」《索隱》曰:「堯諡也。放勳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謐云:「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長孺之家,故從母所居為姓。」《正義》曰:徐廣云:「號陶唐。」《帝王紀》云:「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

按《漢書律歷志》:「唐帝,帝糸曰帝嚳,四妃陳豐生帝堯, 封于唐,天下號曰陶唐氏。」

按《白虎通》謂之堯者何?堯猶嶢嶢也,至高之貌。清妙 高遠,優遊博衍,眾聖之主,百王之長也。

按《風俗通帝堯》:「堯者,高也,言其隆興煥炳,最高明也。」

有虞氏[编辑]

帝舜有虞氏[编辑]

按:《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

《諡法》曰:「仁聖盛明曰舜。」《索隱》曰:「舜諡也。」皇甫謐云:「舜字都君。」《正義》曰:《尚書》「重華協于帝。」孔安國云:「華謂文德也。言其光重合於堯,又目重瞳子,故曰重華也。」

按《漢書律歷志》虞帝帝糸曰:「顓頊生窮蟬,五世而生 瞽叟。瞽叟生帝舜,處虞之媯汭。堯嬗以天下,天下號

曰有虞氏
考證
按《白虎通》謂之舜者何?舜猶也。言能推信堯道

而行之。

按《風俗通帝舜》:「舜者,推也,循也,言其循堯緒也。」

夏后氏[编辑]

夏后氏建國,其天子皆稱帝。按據五帝三王之說夏商周皆稱王唯史記夏 殷本紀仍稱帝今從正史

按:《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

《諡法》曰:「受禪成功曰禹。」《索隱》曰:《尚書》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國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禹名。太史公皆以「放勳重華文命」為名。孔又云:「虞氏,舜名」,則堯、舜、禹、湯皆名矣。蓋古質帝王之號皆以名,後代因其行,追而為諡,其實禹是名。

帝禹子。帝啟,帝啟子。帝太康,帝太康弟。帝中康,帝中 康子。帝相,帝相子帝少康,帝少康子。帝予,帝予子。帝 槐,帝槐子。帝芒,帝芒子。帝泄,帝泄子。帝不降,帝不降 弟帝扄,帝扄子。帝廑,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帝孔甲, 帝孔甲子帝皋,帝皋子帝發,帝發子帝履癸,是為桀。 按《漢書律歷志》:伯禹、帝糸曰:「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 禹。虞舜嬗以天下,天下號曰《夏后氏》。

按《風俗通》:「禹者,輔也。輔續舜後,庶績洪茂。」

[编辑]

《商有天下》,天子皆稱帝。

按:《史記殷本紀》:「天乙立,是為成湯。」

張晏曰:禹、湯皆字也。二王去唐、虞之文,從高陽之質,故夏、殷之王皆以名為號。《諡法》曰:「除虐去殘曰湯。」《索隱》曰:湯名履。《書》曰「予小子履」是也。又稱天乙者,夏殷之禮,生稱王,死稱廟,主皆以帝名記之。天亦帝也,殷人尊湯,故曰天乙。

成湯子。「帝外丙,帝外丙弟帝中壬。帝中壬崩,立太子 之子帝太甲,帝太甲子帝沃丁,帝沃丁弟帝太庚。帝 太庚子帝小甲,帝小甲弟帝雍己,帝雍己弟帝太戊。 帝太戊子帝仲丁,帝仲丁弟帝外壬。帝外壬崩,帝河 亶甲立。帝河亶甲子帝祖乙。帝祖乙子帝祖辛。帝祖 辛弟帝沃甲。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帝祖丁。」 帝祖丁崩,立。帝沃甲之子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 丁之子帝陽甲,帝陽甲弟帝盤庚,帝盤庚弟帝小辛。 帝小辛弟帝小乙,帝小乙子帝武丁。帝武丁子帝祖 庚,帝祖庚弟祖甲,是為帝甲。帝甲子帝廩辛,帝廩辛 弟帝庚丁。帝庚丁子帝武乙,帝武乙子帝太丁,帝太 丁子帝乙,帝乙子帝辛,天下謂之紂。

按《風俗通》:湯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軌,改亳為商, 成就王道,天下熾盛。

[编辑]

周有天下,天子始稱王。

按:《史記。殷本紀》:「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 王。」

《索隱》曰:按夏、殷天子亦皆稱帝,代以德薄不及五帝,始貶帝號,號之為王,故《本紀》皆帝,而後總曰「三王」也。

按《周本紀》,武王克殷。武王子成王,成王子康王,康王 子昭王,昭王子穆王,穆王子共王,共王子懿王。懿王 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 太子夷王,夷王子厲王。厲王子宣王。宣王子幽王,幽 王子平王。平王崩,太子洩蚤死,立其子桓王。桓王子 莊王,莊王子釐王,釐王子惠王,惠王子襄王,襄王子 頃王,頃王子匡王,匡王弟定王,定王子簡王,簡王子 靈王,靈王子景王,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丏之 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 王。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敬王子元王,元王 子定王,定王子哀王,哀王弟思王,思王弟考王,考王 子威烈王,威烈王子安王,安王子烈王烈王弟《顯王》 顯王子《慎靚王》《慎靚王》子赧王東西周分治。

[编辑]

始皇并天下議帝號始稱皇帝[编辑]

按:《史記始皇帝本紀》: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 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 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擄其王,寡人以為善,庶 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 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 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 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 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 國。齊王用《后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擄其王,平 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 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 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 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 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㠯來未嘗有,五帝所不 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 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 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 聞大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 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 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 之無」窮。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

張晏曰:「五帝自以德不及三皇,故自去其皇號;三皇又以德不及五帝,自損稱王;秦以德褒二行,故稱之。」

[编辑]

高帝五年楚地悉定諸侯王上皇帝尊號漢王即皇帝位[编辑]

按《漢書高帝本紀》:「五年十二月,圍項羽垓下,灌嬰追 斬羽東城,楚地悉定。春正月,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 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 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 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 存亡定危,救敗繼絕,㠯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 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儗, 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 上皇帝尊號』』。」漢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 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㠯處 之哉?」諸侯王皆曰:「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 又㠯僻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 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大王德施四海,諸 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願大王以幸天下。」 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 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 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 位於汜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 先媼曰「昭靈夫人。」

哀帝建平二年號陳聖劉太平皇帝尋除之[编辑]

按《漢書哀帝本紀》,建平二年六月,待詔夏賀良等言, 「《赤精子》之讖,漢家歷運中衰,當再受命,宜改元易號。」 詔曰:「漢興二百載,歷數開元,皇天降非材之祐,漢國 再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 必與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 年,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八月, 詔曰:「待詔夏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以 永安國家。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無嘉 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制書,非赦令也, 皆蠲之。賀良等反道惑眾,下有司,皆伏辜。」按《李尋 傳》,初,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 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 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賀 良、容丘丁廣世、東郡郭昌等。中壘校尉劉向奏忠可 假鬼神,罔上惑眾,下獄治,服未斷,病死。賀良等坐挾 學《忠可書》,以不敬論。後賀良等復私以相教。哀帝初 立,司隸校尉解光亦以明經通災異得幸,白賀良等 所挾《忠可書》,事下奉車都尉劉歆,以為不合《五經》,不 可施行,而李尋亦好之。光曰:「前歆父向奏忠可下獄, 歆安肯通此道!時郭昌為長安令,勸尋宜助賀良等, 尋遂白賀良等,皆待詔黃門,數召見,陳說漢歷中衰, 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久疾,變異 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 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 將出,災火且起,滌盪民人。」哀帝久寢疾,幾其有益。遂 從賀良等議。於是制詔丞相御史:「蓋聞《尚書》五曰考 終命,言大運壹終,更紀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歷定 紀數,如甲子也。朕以眇身,入繼大祖,承皇天,總百僚, 子元元,未有應天心之效。即位出入三年,災變數降, 日月失度,星辰錯謬,高下貿易,大異連仍,盜賊並起, 朕甚懼焉,戰戰兢兢,唯恐陵夷。惟漢興至今二百載, 歷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 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其 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號曰『《陳聖劉太 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後 月餘,上疾自若,賀良等復欲妄變政事,大臣爭以為 不可許。賀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 史,以解光、李尋輔政。」上以其言亡驗,遂下賀良等吏, 而下詔曰:「朕獲保宗廟,為政不德,變異屢仍,恐懼戰 栗,未知所繇。待詔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 可以永安國家。朕信道不篤,過聽其言,幾為百姓獲 福,卒無嘉應,久旱為災。」以問賀良等,對:「當復改制度, 皆背經誼,違聖制,不合時宜。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六月甲子,詔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 眾,姦態當窮,竟皆下獄。光祿勳平當、光祿大夫毛莫 如與御史中丞廷尉雜治當。賀良等執左道,亂朝「政, 覆國家,誣罔主上,不道。」賀良等皆伏誅。尋及解光減死一等,徙敦煌郡。

北魏[编辑]

前廢帝普泰元年詔去皇稱帝[编辑]

按《魏書前廢帝本紀》:普泰元年二月己巳,升太極前 殿,群臣拜賀。庚午,詔曰:「朕以眇身臨王公之上,夕惕 祗懷,若履冰谷。賴七廟之靈,百辟忠誠之舉,庶免墜 歿。夫三皇稱皇,五帝云帝,三代稱王,迭沖挹也。自秦 之末,競為皇帝,忌負乘之深殃,垂貪鄙於萬葉。予今 稱帝,已為褒矣,可普告令知。」

北周[编辑]

閔帝受魏禪號稱天王[编辑]

按《周書閔帝本紀》:「魏恭帝三年十二月,魏帝禪位於 帝。元年春正月辛丑,即天王位,柴燎告天。」

明帝《武成元》年,改天王稱「皇帝。」

按《周書明帝本紀》,武成元年八月己亥,改天王稱皇 帝。按《崔猷傳》,世宗即位,徵猷拜御正中大夫,時依 《周禮》稱天王,猷以為世有澆淳,運有治亂,故帝王以 之沿革,聖哲因時制宜。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天下, 請遵秦漢稱皇帝。朝議從之。

[编辑]

太宗貞觀四年四月戊戌西北君長請上號為天可汗[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中宗嗣聖五年太后加號聖母神皇即武后垂拱四年按唐書武后本紀垂拱四年五月庚申得寶圖於洛水乙亥加尊號為聖母神皇[编辑]

按《通鑑綱目》:中宗嗣聖五年五月,太后加號聖母神 皇。武承嗣使人作瑞石,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使 人獻之,曰:「獲之洛水。」太后喜,命曰「寶圖。」詔當拜洛,受 圖,告謝於郊,御明堂,朝群臣。命諸州都督、刺史、宗戚 並會神都,先加尊號。

嗣聖七年,太后加尊號為《聖神皇帝》。即武后天授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天授元年九月乙酉,加尊號曰聖 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

嗣聖十年,太后加尊號為《金輪聖神皇帝》。即武后長壽二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武后本紀》。長壽 二年九月。「上加金輪聖神皇帝。」

嗣聖十一年正月,太后加尊號為「慈氏越古金輪聖 神皇帝。」九月,又加為《天冊金輪大聖皇帝》。即武后證聖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天冊萬歲元年正月辛巳,加號慈 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改元證聖。九月甲寅,加號天 冊金輪大聖皇帝。」

嗣聖十七年,太后罷《天冊金輪大聖》號。即武后久視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久視元年五月己酉朔,日有蝕之。 癸丑,大赦,改元,罷天冊金輪大聖號。」

神龍元年十一月戊寅上尊號曰應天皇帝[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云云。

景龍元年八月丙戌上尊號曰應天神龍皇帝[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云云。

元宗開元元年上尊號曰開元神武皇帝[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元年十一月戊子,群臣上尊 號曰開元神武皇帝。」

按:《冊府元龜》:「先天二年。」是年十二月改元開元十一月,群臣上 表請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曰:「臣聞元化不宰,是 有強名;聖德彰聞,必崇大號。伏惟陛下首出千古,體 元獨斷,掃氛祲於軒宮,闡文明於宸極。皇綱絕而復 正,神器危而重安。聖達神祗,功齊天地。若無尊號,臣 下何稱?《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傳》曰:『保大定功之謂 武』。陛下斷大事於容易,見成形於未兆,故一蓍呈祥, 千里傳慶,斯所謂不測也;興王業於多難,安生靈於 反側,故百神奉職,四裔納貢,斯可謂定功也。故臣等 敢上尊號曰開元神武皇帝,伏惟從之。」手詔答曰:「朕 觀上古人主,唯稱帝王一字,秦漢以來,乃兼皇帝。朕 以薄德,嗣守寶位,乾乾惕厲,懼不克勝,豈自崇飾,以 招譴咎。雖迫公卿之請,終負平生之心。所請加號,甚 無謂也。」群臣宗子及僧道耆艾等數百人又抗表三 上,乃從之。戊子,行冊禮,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 開元二十七年加上尊號曰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二十七年二月己巳。上尊號 曰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按《冊府元龜》:開元二十七年二月,文武百官及僧道 耆耋上表,請以「聖文」二字加尊號,凡八表,然後許之。 制曰:夫執大象,建皇極者,必藉彝訓而受鴻名,所以 應乎天而順乎人也。朕嗣守丕業,二十七年,受命之 初,既膺明號,尚多祗懼,已謂崇高。而公卿宗子,緇黃 耆艾,披誠瀝懇,詣闕上言,僉以為乃聖乃文,祖宗大 烈。恭惟纘服,必在欽承。顧以休名,施於薄德,抑而不 許,凡已十年。爰迨於今,又陳入請。上追奉先之義,下 稽從眾之言,將從至公,不可因拒。以今日敬請大號 曰「《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勉從典訓,良增感懼。惟新之 號,既不私於朕躬;非常之澤,宜普覃於率土。」大赦天下。

天寶元年加上尊號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元年二月丁亥,群臣上尊號 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

按《冊府元龜》:天寶元年正月甲寅,陳王府參軍田同 秀上言,「元元皇帝降見於丹鳳門之通衢,告錫靈符。 尹喜故宅。遣使發,得之。二月附元元皇帝廟,百僚加 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

天寶七載,加上尊號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 帝。」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七載五月壬午,群臣上尊號 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按《冊府元龜》,天寶七載五月壬申,文武百僚以休祥 累見,上表請加尊號曰「應道。」表再上,固違不從。甲戌, 又上表曰:「臣聞道之應也,萬姓葉心;德之至也,百靈 表貺。是以帝王從天以受休命,臣子奉主以薦尊名。 下戴上為至忠,上納下為大順。伏惟陛下垂衣而端 拱,司契而乘時,御辨而氣和,提象而物睹。臣等上稽」 儀極,下考前訓,旁求史氏,明徵道書,皆可以配至極 之崇高,建大號之美稱。陛下宗師懸解,狹五帝之常 道;恬愉自得,陋三王之仁義。同符帝典,振古莫儔。《靈 寶經》曰:「大寶君者,大洞之尊神,玉皇之正氣。」陛下經 高上之至理,復帝先之淳源,九炁生真,二合成德。殊 休應道,已契靈文;景命揚符,宿彰仙籙,則知聖祖以 大道授陛下久矣,當以應道答之。苟人望洽而固違, 則群情抑而不副。是以公卿宗子,懇誠於內,緇黃艾 耋,瀝款於外,宜蒙納許,以昭介福。伏惟陛下承上元 乃顧之意,順普天翊戴之情。伏以端午良辰,萬壽來 應,昌圖與兩儀配永,寶運與三景俱長。欽若鴻名,克 彰厚慶,聿陳大禮,式「茂元和。臣等謹竭愚誠,冒死請 加尊號,期於成遂,以葉眾心。」帝手詔報曰:「禎祥者所 以合天人,鴻名者所以彰德業。今封章繼至,誠請甚 勤,敬膺神休,允答人望,宜依來請。」己卯,有司告獻太 清宮、太廟。庚辰,告昊天上帝、皇地祗、太社、太稷。壬午, 公卿百辟奉冊上尊號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 皇帝,「御興慶殿受冊。」

天寶八載,加上尊號曰「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 道皇帝。」

按《唐書元宗本紀》八載:「閏六月丙寅,群臣上尊號曰 『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按《冊府元龜》八載六月,太白山人李渾上言,有神人 言金星洞內有玉版石,記聖皇福壽之符。命御史中 丞王鉷入仙遊谷求而獲之以獻,帝御勤政樓受焉。 於是王公卿士道俗又請加尊號。表三上不從。乃詔 曰:「朕欲使人述日用,道遠親譽。願行其心,永守沖約。 未允來請,宜識此懷。」丙辰,文武百官禮部尚書崔翹 等又上表曰:「臣聞上元成命,錫禎符以應期;聖皇乘 時,受神冊於興運。是以啟殊祥於景福,崇大號於至 公。伏惟陛下纘重元之耿光,嗣五聖之丕緒,大德侔 於天地,至化貫於陰陽,感元道之尊,運百辟之議。三 冒闕下,累陳洪名,陛下猶以固讓為心,不以至公為 意。臣等請以符瑞重敘明之。日者,五」星如連珠,兩曜 如合璧,慶雲蔚,膏露凝,天之貺也。瑤英產於金戺,《元 記》開於玉洞,神光見,真誥傳,地之祥也。固知天地以 鴻休報陛下,陛下以至德通乾元,允宜合符,克配徽 號。伏奉《乙卯詔書》曰:「志存要妙,理卻虛名。」臣又聞之, 天不讓高,地不辭大,五帝法之而成象,三王參之而 比德。先天地者道也,聖祖已著於強名;合天地者聖 也,陛下允膺於明稱。式彰妙用,豈曰虛名。況禎祥感 通,既著於彼;靈應參會,又符於此。是以封章再獻,而 雲日重光;徽號三陳,而煙霄降澤。天人交感,影響必 臻。若然者,陛下安得闕三才之大端,抑萬姓之勤願, 違祖宗之睠命,曠天地之符文?臣等固陋,猶知不可。 況真「宗示慶,祕簡呈文,乘王氣於玉行,擁神休於寶 運。伏願光臨大寶,允答洪休,常垂覆載之仁,永保延 長之曆,天下幸甚。」帝手詔從之。閏月丙寅,親謁太清 宮,上聖祖元元皇帝為大道元元皇帝,及高祖、太宗、 高宗、中宗、睿宗,並加大聖。丁卯,群臣奉上尊號曰開 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御含元殿受冊。 天寶十三載,加上尊號曰《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 證道孝德皇帝》。

按《唐書元宗本紀》:十三載「二月甲戌,群臣上尊號曰 『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

按《冊府元龜》,十二載十二月庚寅,文武百官憲部尚 書張均等上表,請上尊號,加孝德,及改應為證曰「『開 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凡三上表,乃 許之。十三載二月甲戌,御興慶殿受冊,制曰,王者事 天明,事地察,修身慎行,孝德彰矣。故風化天下,和睦 興焉。致敬宗廟,祖考來格。」是則禮莫大於嚴享,孝莫 「大於揚名,有以通於神明,廣於四海。」朕承天之道,纘

聖之業,欽若先訓,惟懷永圖。寶儉寶慈,無為而理。自
考證
南自北,有截來威。五教聿興,家服仁孝,四靈咸盛,物

應純誠。百寮公卿,萬方夷夏,僉奉元貺,徵長發於真 源;屢薦鴻名,願昭彰於至德。封章守闕,於再於三。加 以聖祖錫符,元中啟迪,天心垂裕,榮「光降臨,敢不丕 承,固執沖讓。乃展因心之義,以弘推尊之典。虔上冊 禮,齋肅思誠。入室僾然,敢忘於目;出戶而聽,庶幾有 聞。揚美諡於無疆,展永懷於罔極。且敬從拜後,禮既 尊先,式副群心,以允成義。以今日敬膺典冊曰『開元 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號載崇,祗若 增懼,宜因布和之序,式弘在宥之澤。可大赦天下』。」

肅宗乾元元年上皇天帝冊帝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乾元元年正月戊寅,上皇天帝御 宣政殿,授皇帝傳國受命寶符,冊號曰『光天文武大 聖孝感皇帝』。」

按《冊府元龜》,肅宗至德二年十二月壬申,右僕射裴 冕與百僚上言曰:「頃者逆寇亂常,悖違天紀,六位回 薄,三光失序,上皇南巡以避患,群臣東沒而面偽。當 此時也,勇者不及奮,智者不及謀,則高祖、太宗之業 將墜於地矣。上皇知聖嗣在昌,人望大啟,乃付陛下 以天地之事,將復高祖、太宗之業,告成功於天。伏惟」 陛下至孝恭順,格於天地,不敢以翦逆平難之務,為 上皇憂。遂乃赫然龍驤,雷動朔野,以一旅之眾,康天 下之迍。躬堯之聰明,廣聽天下;率禹之勤儉,以先兆 人。孝通德茂,格於三極。故蠻夷君長,來庭於要荒之 外;五玉寶龜,納錫於旌門之內。其行如雲,其植如山, 莫不裂眥致命,開懷飲鏃。死而後已,實乃甘心。是以 大風一鼓,而沴氣廓清,斯實再造生人之極也。陛下 以上皇未至,延俟鑾輿,清宮待幸,守而不失。今上皇 戾止,昭德報功,廣聖人崇本之義,徵王者未舉之禮, 百神奉職,親受寶符,過堯邁舜,以慶天下。以陛下有 光上皇之德,經天下之文,定禍亂之武,窮不測之聖, 通神明之孝,故命陛下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皆象德景行,自然之符。陛下尚執謙沖,遷延若未當 者。今群臣咸服睿謀,肅將天下,猶各有茅土,銘勳景 鍾。陛下盛德大業,終古獨立,不速即徽號,以蔚皇圖, 臣恐天地神祇,勤勞仰止。臣謹與太常禮官等僉擇, 請以來歲正月五日上尊號。伏惟陛下膺天地之誠, 恭上「皇之命,遂群臣之請,滿百靈之心,延光無窮,天 下幸甚。」詔曰:「朕以眇躬,敬承明命,兩遭狂逆擾亂,宗 社不寧。稟上皇至聖之謀,當仗鉞秉旄之任,大師一 振,殘孽無遺。上皇厭彼代紛,棄茲人事,萬邦之重,俾 付朕躬,傳授寶符,乃加徽號。朕再三固讓,實增黽勉, 恭膺典冊,感慶良深。覽卿等來章,倍加祗懼,依卿等 所請。」《三年》是年二月改元乾元正月,戊寅,太上皇御宣政殿,授 帝傳國寶符及受命寶符,冊帝尊號曰光天文武大 聖孝感皇帝。上言曰:「陛下顧天位之累己,推以付臣, 臣又畏天命以固辭,期不奉詔,未蒙詔許,以辱四海。 而今加之徽號,錫以洪名,既受寶符,又傳神器,是重 臣以不德,私臣以殊寵,豈天地之容乎,神人之望乎! 臣聞《禮》有常尊,器不可假,名無虛立,義然後行。頃以 寇逆憑陵,京闕失守,撫軍監國,事在一時,正位居中, 尊無二上。至於光天之業,允文允武,聖繇天作,孝以 感通,臣何有焉。此皆陛下之能事也。曲成之惠,在慈 愛而愈深;至公之道,將詢謀而未葉。伏望寢以嚴命, 俯遂勤誠,臣之下情,不勝至願。」《太上皇誥》曰:「昊穹垂 裕,宗社發祥。爾往在髫年,素彰岐嶷,洎乎問寢,日增 孝敬。吾久勤庶務,常奉至真,特好清虛,尋將付託。爾 以華戎銳士,掃定神州,功乃格天,德惟邁古。是用受 茲國寶,加以大號。典章斯集,喜慰盈懷,實謂道映前 王,何必志在讓禮,克光丕業,以副至公。」即斷來表。帝 再讓不允。又以「大聖」二字非所當之言,曰:「帝王者,天 所命也;稱號者,人所奉也。惟有德克躋大寶,惟至聖 以享鴻休。」於是乎人神形容其美行歌詠之,不足或 為之名焉。伏惟陛下乾坤覆載,河海潤澤,道達生靈, 惠懷蠻貊。尊九廟以崇孝,謁五陵以奉先,禮二郊以 嚴禋,祠九宮以致敬。刻石北京,以揚祖烈,泥金東嶽, 以告成功。自三五以還,歷「選列辟,聰明文武,齊聖廣 淵,丕懿純殷,孰與比擬?卓哉煌煌,真聖人之表也。夫 天地至大,不能定愆伏之序;日月運行,不能正薄蝕 之變。自狂孽開釁,俶擾天紀,與時消息,為人請命,舞 干羽而氛祲永清,垂衣裳而衽席無改,納萬姓於仁 壽之域,朝百神於清穆之上,窅然姑射之山,思訪襄 城之野,斯」又臣言之不及,稽古所未聞,羲、軒唐虞,何 足以云?今方推而不居,為而不有,付臣以宗廟重器, 錫臣以后土徽章,何以克堪?辭不獲命。臣自奉明誥, 夙夜於邑,以為名不可假,尊不可踰,敬承嚴旨,得為 孝乎?至於所託者深,所荷者大,不敢悉拒,以違天衷, 而「大聖」二字,得之不易,伏願許停。如臣言可以「簡當, 所希採納。如臣誠不足動天,伏當待罪,將以明授受 之道,辨上下之分,不勝臣子下情懇願之極。伏惟陛下俯垂允許,以副四海之望。」《表上,不允》。

乾元二年。上尊號曰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按《唐書肅宗本紀》。二年正月己巳。群臣上尊號曰乾 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按《冊府元龜》:「乾元元年十二月乙未,公卿道俗上表 請加號曰乾元,三表乃許之。二年正月朔,帝御含元 殿受朝賀,便冊尊號曰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 帝。」

上元二年詔尊號唯稱皇帝[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去「乾元大聖 光天文武孝感」號。

按《冊府元龜》:上元二年九月壬寅,詔曰:「朕獲守丕業, 若履春冰,敢忘謙沖,日益招損。欲垂範而自我,亦去 華而就實。其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等尊崇之稱, 何德以當之?自今已後,朕號唯稱皇帝。」

代宗廣德元年上尊號曰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廣德元年七月「壬寅,群臣上尊號 曰『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

按:《冊府元龜》:「代宗寶應二年。」是年七月改元廣德四月,辛巳,宰 臣及文武百僚郭子儀等上尊號表曰:「臣聞功莫大 於締搆乾坤,孝莫先於纘承社稷。伏惟皇帝陛下繼 述冠於周武,中興邁於漢光。曩者巨逆慢天,中原失 序,生人罹厥角之禍,皇運甚綴旒之危。陛下親討元 兇,指麾戎旅,尊先帝於靈武,返上皇於巴蜀,以一旅 而掃定二京,不再周而克寧九廟,是陛」下締搆之功 也。及乎先帝厭代,姦臣窺國,懷躡足之變,搆無將之 端。陛下隳將成之禍胎,挫已就之凶計,申大義而誅 呂,全至公而嗣文,日月蝕而重明,寰宇傾而再定,陛 下纘承之孝也。臣伏以古先帝王,繼體踐祚者,年踰 則改元;創業垂統者,功成則上號。陛下頃以先帝梓 宮,象設猶在,橋山石室,「弓劍未藏。固違體天之典,將 申寧戚之義,孝思之至,又何加焉!今二聖靈輴,永安 陵寢,萬方黎庶,悉夢華胥。聖人之哀榮畢矣,帝王之 功業成矣。宜其大崇徽號,允群臣顒然之望;惟新正 朔,覃四海莫大之澤。伏願降明詔,下有司,許臣等徵 三代之故事,考百王之通典,改元立號,革故鼎新。懸 之無窮,倬映千古。」臣子儀等與群臣萬姓,不勝懇請 大願之至。手詔答曰:「朕嗣守洪名,欽承丕搆,克清多 難,奄甸四方。聖靈在天,元德敷佑,南面恭己,朕何有 焉?巨猾削平,非予之武。言念海內,生人至艱,兵烽猶 虞,暴骨未掩,日旰忘食,宵分疚懷,遽稱成功,良謂虛 美。元宮甫畢,豈宜即及改元寶位,至尊何以更言加 號?宰臣之任,職在輔弼,勸進之詞,深所不取。」表三上, 乃許之。六月丙申,上表獻議曰:「陛下昔在藩邸,及登 儲闈,聰明徇齊,齋肅端冕,遇闕則下,入廟必趨。及乎 著代成人,繼明踐祚,聖姿天縱,神化日新。學冠九流, 觀書過於乙夜;文高五始,逸興麗於秋風。此則陛下 明昭之文德也。頃者凶逆亂」常,彝倫失序,陛下親總 戎旅,誅討元凶,掩慶緒於雒陽,斬朝義於河朔。罷三 司而復其位職,人懷莫大之恩;收兩京而不問脅從, 國賀非常之澤。洎先帝大漸,凶臣伺釁,陛下釋服即 戎,提戈靖難。九重遘慝,王室危於綴旒;百姓不知,天 下安於山岳。此則陛下定難之武功也。若夫心遊繫 象之表,理絕名言之外。聖斷沈遠,同陰陽之不測;睿 謨鉤深,與鬼神而爭奧。休氣潛盈,草木化為禎祥;淳 風遠覃,蠻裔效其獻貢。加以明並日月,德參乾坤。風 雨應時,自有雍熙之兆;魚鱉咸若,更登仁壽之期:此 則陛下莫大之至聖也。至於色養盡心,慎終追遠,問 安內侍,豈一日而忘朝;視膳宰夫,知再飯而方退。及 乎三聖違代,九域親臨,至性自天,哀容觸地。門外之 理,權依《易》月之期;從心之喪,實履終天之痛。財傾象 設,力竭山陵,莫不德通於神明,哀感於天地。故得役 徒百數之眾,皆曰「子來。」送終三十餘日,曾無塗潦。此 則陛下感通之至孝也。若乃神告聖運,天呈寶符,陛 下登極之辰,泗水見其五璧;天兵滅寇之日,黃河清 於千里。神烏自雀之祥,填林溢囿;卿雲甘露之瑞,歲 至月書,此皆靈貺昭告,休期之大應也。且夫允恭濬 哲,有軒轅戰伐之功焉;德合乾坤,有伏羲尊聖之業 焉;降天休,呈地寶,有夏禹元圭之感焉。經天緯地之 謂文,立極中興之謂「武」;變化無方之謂聖,精誠上通 之謂孝。降天和,騰地氣,生無期,出有為之謂寶。文以 昭之,武以定之,聖以成之,孝以通之,寶以應之。夫然 後可以充天地之洪名,崇帝王之大號。故臣等犯冒 萬死,奉上《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尊號,伏願陛下祗 膺景命,對越神祇,應天理人,光膺大典。臣等謹當撰 吉日,修禮容,設九賓,覿群后。昭告烈祖清廟,展黃琮 之「儀,有事昊穹,圓丘陳蒼璧之禮。臣子儀等與群臣 萬姓不勝大慶,謹上尊號以聞。」詔下有司。七月壬寅, 御宣政殿,受群臣上尊號,冊曰《寶應元聖文武孝皇 帝》。

====德宗建中元年正月丁卯群臣上尊號曰聖神文武====皇帝、

按:《唐書德宗本紀》云云。

興元元年詔去聖神文武尊號[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興元元年正月癸酉,去「聖神文武 號。」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興元元年春正月癸酉朔,上在 奉天行宮受朝賀,詔曰:立政興化,必在推誠,忘己濟 人,不吝改過。朕嗣服丕搆,君臨萬邦,失守宗祧,越在 草莽。不念率德,誠莫追於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復於 將來。明徵其義,以示天下。小子懼德不嗣,罔敢怠荒。 然以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 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恤征戍之勞苦,致澤靡下 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懷疑阻。猶昧省己,遂用興 戎,徵師四方,轉餉千里,賦車籍馬,遠近騷然。行齎居 送,眾庶勞止,力役不息,田萊多荒,暴令峻於誅求,疲 民空於「杼軸,轉死溝壑,離去鄉里,邑里丘墟,人煙斷 絕。天譴於上而朕不寤,人怨於下而」朕不知,馴致亂 階,變起都邑。賊臣乘釁,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陵 偪。萬品失序,九廟震驚,上累於祖宗,下負於蒸庶,痛 心靦面,罪實在予,永言愧悼,若墜泉谷。賴天地降祐, 神祇協謀,將相竭誠,爪牙宣力,群盜斯屏。皇維載張, 將弘遠圖,必布新,令朕晨興夕惕,惟省前非。乃者公 卿百寮,用加虛美,以《聖神文武》之號,被《蒙暗》寡昧之 躬,固辭不獲,俯遂群議。昨因內省,良所瞿然。自今已 後,中外書奏,不得言《聖神文武》之號。

貞元五年百寮請復尊號不許[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貞元五年十 月,百寮累上表請復徽號。詔曰:「三省來章,彌用兢惕, 載崇大號,何以當之?前者示懷,蓋非沖讓,尚勞敦請, 豈所宜然。卿等博達古今,列於朝右,思弘獻贊,共致 太和,豈以虛名,重予不德。再三循復,增恧於懷。想悉 深衷,勿更陳請。」

貞元六年,百寮僧道請上《貞元聖神文武皇帝》尊號, 不許。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 六年冬十月己亥,文武百寮、京城道俗,抗表請上徽 號。詔曰:「朕以春夏亢旱,粟麥不登,朕精誠祈禱,獲降 甘雨,既致豐穰,告謝郊廟。朕倘因禋祀而受徽號,是 有為為之,勿煩固請也。」

順宗永貞元年八月憲宗即位十二月群臣請上尊號不許[编辑]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順宗永貞元 年八月,禪位於憲宗。十二月辛酉,宰臣文武百寮等 請上太上皇及皇帝尊號表曰:「臣聞帝堯之禪虞舜 也,業歸于異代;漢祖之尊太上也,禮循乎虛名。未有 履尊極而捨萬乘之榮,奉晨昏而傳七廟之重。斯則 堯圖非遠,漢道未全。倬然冠洪名而超古昔者,孰若 今之盛也?」伏惟皇帝陛下誕受聖姿,欽膺寶曆,自天 生德,與神合契。近者太上皇恭默在疚,禪授未行,萬 國注心,思堯言以致理,群生屬望,渴聖人之利見。陛 下忠感於天地,孝達於神明,成堯舜之內禪,固邦家 之景命。功莫盛於配天,孝莫大於寧親,讓莫高於傳 聖。故太上皇釋天下之負,所以成其讓;「陛下受宗祧 之寄,所以保其功。惟文王為無憂,惟武王為善繼。夏 祀永固,周命惟新。巍巍蕩蕩,固無德而稱矣。」又聞皇 帝之道,必體於至公;稱號所加,不私於為己。將體元 以立政,必紀年以垂號。伏願肇茲獻歲,允極鴻名,發 揮元功,眧示景化,則太上皇之德,可表于徽冊;陛下 之孝,克施於寰海。然後「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仰東海 者知聖化之深,躋南山者願聖人之壽。臣等不勝大 願,請上太上尊號曰應乾聖壽太上皇,請上陛下尊 號曰文武大聖孝德皇帝。因三正之慶會,鼓萬國之 歡心,奉寶冊以薦鴻徽,率群臣而朝上日。然後退自 問寢,列茲充庭,先陳教孝之儀,方受慶君之禮,斯實 邦家之耿光也,古今之絕典也。雖朝賀有次,已稟於 綸言;而徽號所尊,益勤于俞詔,兆人懇願,罔不顒然。」 憲宗詔答曰:「太上皇至道光於唐虞,至仁合於天地。 卿等虔述休德,祗獻鴻名,循省再三,允符朕志。朕獲 守寶位,丕承睿訓,雖嚴恭寅畏,不敢怠遑,而澤未洽 於群生,理未臻於皇極,遽言徽號,何以當之?雖嘉乃 誠,難遂來請。其《上獻太上皇尊號》,宜依所奏。」

憲宗元和元年群臣請上尊號不許[编辑]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元和元年十 二月甲戌,宰臣及百僚表請上尊號曰文武聖德皇 帝,不許。」

元和三年。正月癸巳。群臣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

元和十四年,加上尊號曰《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 皇帝》。

按《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十四年七月「己丑,群臣上尊 號曰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按《冊府元龜》,「十四年五月丙申,中書門下率百僚上 表請加尊號曰:臣聞惟帝之尊,不言而理;惟天為大, 無得而名。所以舉鴻徽昇大號者,尊乾坤之心也。伏 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璿樞御柄,氣母躋神,總三靈 以紀元,宅萬國以補化。霽日出海,雄光昭天,煙霞變 舒,草樹動色。夫纂大寶者,重光之德崇;張帝圖者,屬 統之功盛。十聖儲祉,貞明下土,一天鏡開,引耀幽蟄, 此臣所以稽眾心而窺景鑠」者也。臣聞孝於其父,則 導善因心;忠於其君,則望美終日。蓋性本於內,義激 於中,將曲成以無違,期取實而不苟,所以然也。陛下 粵臨宸極,十有五年,道本至公,誠深馭朽。有盡下之 意,無自我之規。以喜怒之氣,調陰陽之德。比類百則, 有帝堯之聰明;周旋一心,秉神禹之恭儉。野老擊壤, 仁風扇和,魏巍成功,蕩蕩區域,遠可以比崇于唐虞、 軒頊,近可以丕顯於高祖、太宗。且元宗自先天三年 至天寶十三年,四十年間,六上徽號,今陛下發揮元 祉,燀赫洪猷,攄積憤於祖宗,駕千齡於天地,飾文武 之氣象,納廣大於昊穹。澤及隱微,仁霑動植,圓方不 足稱其遠,辰象不足契其明。瑞舞神魚,祥升鳴鳳。若 不駿尊大號,仰陟崇名,豈非臣下之恧與?臣等上探 元命,下採群情,不勝懇戴誠願之至。謹上尊號曰「元 和順天應道聖文神《武皇帝》以崇莫大之業,以配無 為之功。伏惟陛下奉順人靈,俯從公議,鑒深誠於億 兆,顧景貺於神祇,顒顒四海,孰不踊躍。」帝答詔不許, 表四上,從之。七月己丑,御宣政殿,群臣冊上尊號。

穆宗長慶元年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编辑]

按《唐書穆宗本紀》:「長慶元年七月壬子,群臣上尊號 曰文武孝德皇帝。」

按《冊府元龜》,長慶元年四月辛卯,中書門下及文武 百僚請上尊號表曰:「臣聞上帝至尊也,其名有九,所 以顯高明之位;西方大聖也,其號有十,所以旌神化 之功。王者提寶運而光宅,握瑤圖而首出,必建徽號, 以稱鴻猷,斯乃臣子之誠有所法則,天之所與,不可 辭讓。伏惟皇帝陛下欽明御曆,神武纂戎,挺上聖之 姿,撫中興之運,鼓雷霆而清八極,懸日月而照九圍。 粵若祗事郊廟,敬養長樂,大孝也;省刑責己,偃革息 兵,大澤也;慶雲見,甘露降,羽毛呈瑞,草木發祥,天符 也;億兆歡心而太和,蠻方蹶角而威服」,人瑞也。「祖宗 未賓之地,帝王不收之甿,皆勿耀天威,獨運聖算,未 嘗血一刃,勞一夫,文軌罔不同,桀驁罔不化,則軒有 版泉之戰,堯有丹浦之征。求之往籍,彼宜慚色。陛下 有格天之大勳,動天之大德,徽烈已冠於前古,而稱 號猶抑於當今。凡在朝野,敢不知罪!臣等不勝大願, 伏乞迴天眷,啟宸衷,擇吉日,崇徽號,塞人祗慊慊之 望,合華夏顒顒之誠。」制答曰:「朕以菲德,初承大寶,嚴 恭夙夜,修己臨人。燭理未明,舉政多闕。雖展郊禋之 禮,或稱瑞應之符,而俗尚凋訛,人未康乂,所患德之 不立,豈患名之不尊。至於遐方率化,繼踵來王,不俟 七旬之朝,自銷積紀之弊,此皆宗社垂裕,公卿贊謀 之力也,朕何有焉?遽議徽名,深懼未稱。卿等志思將 順,誠切致君,宜體至懷,勿徇虛美。」表四上,從之。七月 壬子,御宣政殿受《冊文武孝德皇帝尊號》。

敬宗寶曆元年上尊號曰文武大聖廣孝皇帝[编辑]

按《唐書敬宗本紀》:「寶曆元年四月癸巳,群臣上尊號 曰文武大聖廣孝皇帝。」

按《冊府元龜》:「寶曆元年四月丙寅,宰臣等抗疏請上 尊號,不許。自此累獻四表,詔方從之。癸巳,御宣政殿, 受冊文武大聖廣孝皇帝尊號。」

文宗太和六年群臣請上尊號三上表不許[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太和六年正 月辛亥,中書門下及文武百官請上尊號,詔答不許。 甲寅,再上表曰:『伏以昭闡大猷,崇建明號,爰自列聖, 實從人心,或不踰於一二年,或至於再三冊。伏惟陛 下握乾符而執左契,掃氛祲而廓夷途,時清俗平,世 更於七足,以光寶祚,暢洪徽,追成規,崇典禮。而況百 靈』」效祉,庶績其凝,祝告元穹,孝光長樂,慶澤濟天而 接地,仁風輝古而映今,休禎見於星雲,嘉瑞洽於禽 草,英聲騰軼於八表,和氣旁達於九圍。而乃尚執勞 謙,未允誠望,凡在臣庶,實所章惶。夫無為而理者,不 在於去名稱,在於遂萬物之宜,曲而成之者也;恭默 思道者,不在於變典冊,在於天下為公,「居而不有者 也。故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又曰:『聖人無常心,以百 姓之心為心』。然則王者舉措有法,弛張隨時,伏望答 上帝乃眷之懷,副下人傾心之望,略撝謙之小節,奉 祖宗之舊儀,臣等不勝大願,謹上尊號曰太和文武 至德皇帝。伏乞仰遵成式,俯順群心,命有司擇吉日, 光膺盛禮,允答天人,天下幸甚。」詔曰:「朕以否德,纂承 睿圖,業業乾乾,懼不克荷,是用法天地無私之道以 成化,象日月無私之炤以燭幽,慕唐堯虞舜之為君, 繼貞觀開元之致理,朕以夕惕宵興,不遑暇逸,冀將

紹復聖哲,保綏華夏,至於洪名,尤不輕議,尚未審度
考證
豈可屬心。卿等台鉉重臣,翼宣元化,宜翊朕志,臻於

緝熙。今陰雪傷和,尚資寬宥,乃以文武至德,加於朕 躬。省視奏章,難從虛美。宜斷來表,深諒予懷。」庚申,表 三上,詔答不許。

太和七年,中書、門下請上尊號,四上表,不許。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七年十二月 甲午,中書門下請上尊號表曰:臣聞自古帝王之有 天下也,必建崇名,立徽號。號者功之表,名者德之光。 所以配天立極,傳於億祀;表功明德,示於四方。伏惟 皇帝陛下運起中興,業隆大寶,㹅道德而施教,法陰 陽以為心。雖日昃忘勞之規,御朽興念之戒,身衣弋 綈」之儉,乙夜觀書之勤,斯皆前代之令猷,而哲王之 懿範。有一於此,則為聖明。陛下總而行之,孜孜不倦。 而又抑退浮薄,崇獎貞廉,必齊素厚之風,每尚儒學 之本。端靜邁於時俗,孝愛浹於人倫,掃滄景之妖兇, 定羌蠻之俶擾。去華尚朴,先自六宮;端本澄源,行乎 四海。近者旱暵偶數,時雨稍愆,陛下切納隍之憂,深 在予之責,德音纔發,靈貺已隨,變慝銷災,有如影響。 熒惑受制以軌道,壽星葉紀以揚光,品彙昭蘇,風雨 時若。元功之化,覆載同和,寬貸之仁,肖翹皆遂。干戈 載戢,華夏以清。自三代已還,仁明聰聖,未有如今日 之盛者也。而自龍飛代邸,將及十年,聖德咸通,洪名 久曠。何以彰祖宗之盛「烈,副億兆之懇誠。」臣又聞:「行 過乎恭,自非中道;名以出信,斯蓋格言。使尊稱抑而 未揚,大典闕而不舉,天地之符未答,神祗之望莫申。 臣等不勝大願,謹上尊號曰『《太和文武仁聖皇帝》。伏 惟誕膺丕典,永峻鴻猷。葵藿纖誠,庶傾心於迴照;犬 馬微志,獲蹈舞於康衢。無任悃款屏營之至』。」前後凡 四上表,詔答不許。宰臣以帝臨御八年,請加徽號。適 有五坊中人薛季稜自同、華迴,因奏關輔村閭百姓 彫弊。帝歎曰:「近甸今歲小稔,人尚如此,況江淮水潦 之後,流離疾苦,未有弭災援溺之術,焉可虛飾鴻名, 以自尊大乎!」因以《通天帶》賞季稜。繇是宰臣不敢復 請。

開成二年方岳諸臣請上尊號不許[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開成二年二 月,自朔至晦,方岳之臣請上尊號者二十二道,或至 再請者,皆詔報不許。」

開成五年,上尊號曰《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 大孝皇帝》。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五年春正月 己酉朔,太尉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李德裕及文武百 官太常卿孫簡等六千二百二人等,奉玉冊玉寶,上 尊號曰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初, 徽號內無道」字,有中旨令加之。中書奏曰:「伏以軒居 崆峒,堯期姑射,未有不心遊至道,而能功濟生靈。暨 漢」之文景,尊奉黃老,理致刑措,時稱太康。開元中,元 宗經始清宮,崇追元祖,闡繹道要,遂臻治平,六合晏 然,四十餘年。今者陛下蹈軒后之靈蹤,遵開元之故 事,進道不貴於拱璧,澄心已得於元珠,聖壽必過於 殷宗,景化方躋於漢武。臣等所上徽號,義雖盡美,意 有未周。今謹上尊號為「《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 道大孝皇帝所貴。冠皇王之高號,盡臣子之至誠。伏 希聖慈,容鑒丹懇。

武宗會昌二年四月丁亥群臣上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编辑]

按:《唐書武宗本紀》云云。

按《舊唐書武宗本紀》,「會昌二年四月乙丑朔,光祿大 夫、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李德裕,銀青光祿大 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 徒兼太子太保牛僧孺等上章,請加尊號曰仁聖文 武至神大孝皇帝,戊寅,御宣政殿受冊。」

宣宗大中二年正月甲子群臣上尊號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编辑]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懿宗咸通三年正月庚午群臣上尊號曰睿文明聖孝德皇帝[编辑]

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

咸通十一年正月甲寅群臣上尊號曰:《睿文英武明 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

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

僖宗乾符元年十一月庚寅群臣上尊號曰聖神聰睿仁哲明孝皇帝[编辑]

按:《唐書僖宗本紀》云云。

光啟元年五月群臣上尊號曰至德光烈皇帝[编辑]

按:《唐書僖宗本紀》云云。

昭宗大順元年正月戊子群臣上尊號曰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编辑]

按:《唐書昭宗本紀》云云。

後梁[编辑]

====太祖開平三年正月丙申群臣上尊號曰睿文聖武====《廣孝皇帝》。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後唐[编辑]

莊宗同光二年二月癸酉群臣上尊號曰昭文睿武光孝皇帝[编辑]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云云。

明宗長興元年上尊號曰聖明神武恭孝皇帝[编辑]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長興元年夏四月戊午,群臣 上尊號曰「聖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

按《冊府元龜》,「長興元年三月庚辰,宰臣馮道率百僚 拜表,請上尊號曰聖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表曰:「先 以中外同詞,臣民葉慶,敬遵往制,特上徽名。天睠未 回,王言疊降,過持謙柄,尚拘群情。將永顯于洪休,須 再陳于丹素。伏惟皇帝陛下,中興纘祀,下武應期,務 實去華,還淳返樸。有聞善必行之聖,有無幽不燭之」 明,以神武戡定四方,以文德懷柔八極。惟恭與孝,繼 祖承祧。臣等考尋帝載,奉揚休烈,請上尊號曰《聖明 文武恭孝皇帝》。約就望而臆譚堯德,敘聲身而首贊 《禹謨》。此際陛下以郊禋未展於泰壇,帝饗未修於清 廟,易水之殘妖未殄,江陵之闔境未寧。堅違丹赤之 誠,更待和平之日。今則乾坤大定,書軌混同。北暨幽 陵,南窮丹徼,東踰滄海,西越流沙。率梯航者,願布腹 心;俟干羽者,已陶聲教。圓丘報本,顯陳燔燎之儀;宗 祏告虔,親奉雲《韶》之薦。而況萬邦胥悅,百糓順成。天 垂上瑞之文,人樂由庚之化。雞竿作解,風紀維新。野 喧《擊壤》之歌,兵入《櫜弓》之詠。人祇訢合,日月重光。明 哉康哉,美矣盛矣。臣「等生逢景運,仰纘丕圖,是將億 兆之心,虔貢再三之請。冀茂實永光于圖史,徽猷式 冠于古今,上契天心,下從人欲,凡厥臣庶,恭俟允俞。」 詔曰:「朕顧惟涼德,獲紹丕基,賴心膂之訏謨,繄股肱 之寅亮。懼難負荷,常勵齋莊,唯誡荒寧,敢自滿假。卿 等謨猷迭著,翼亮彌勤,遽以鴻名,將加眇質。雖驗忠 貞之」懇,誠非謙慎之懷。往年繼上封章,累增宣達,近 者告虔宗廟,展禮郊丘,皆輔弼之盡心,亦纘承之常 道。縱頻摧邊寇,烽燧尤存,雖稍靜南方,車書未混,至 於年穀豐稔,皆由台輔燮調,豈予沖人,當斯盛美。爾 宜勉輔弼諧,無忘裨救。「堯舜禹湯之大道,足供敷陳; 聖明神武之虛名,無煩往復,諒茲深意。」即「斷來章表」 三上。從之。

長興四年。加上尊號「廣大法天」四字。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四年六 月丙午,宰臣馮道,文武百僚拜章請上徽號,內加「廣 道法天」四字曰:「臣等聞乾文上布,常居莫大之尊;坤 體下凝,克闡無疆之道。以是發生悠久,亭育運行。人 識元功,遂配高明之號;世祥陰德,爰標博厚之名。皆 彰得一之靈,盡合通三之稱。帝王繼統,古今同符。皇 風愈至於洽平,群願並虔於將順。」伏惟聖明神武文 德恭孝皇帝陛下,乾坤正氣,日月並明。千年膺出震 之期,萬乘發承祧之日。寬仁大度,映《惇史》於前王;儉 德淳風,契徽猷於太古。而自削平多難,纂紹洪基。視 兆庶以如傷,致八紘之丕變。蠻方率服,稼穡豐登。普 天揚溢美之聲,當宁固持謙之旨。夙堅眾志,久抑鴻 名。洎展禮祖宗,告虔天地,乃從人而降命,獲奉冊以 陳誠。紀述聖謨,但務屬詞之實;申明拜典,方諧得理 之宜。郊祀以來,日新其化,四方益理,九土咸寧。惡黨 挺妖,仗天威而悉殄;遠藩效順,感帝德以皆來。塞外 休兵,域中無事,保深根而固蔕,延地久以天長。臣等 輒據群情,虔徵故事,合「增加於徽稱,免漏略於宸猷。 伏以道為廣大之宗,天布生成之惠。仰惟一德,宜總 二名。臣等伏請於尊號內加『廣道法天』四字,庶得彰 明典禮,各傾翊戴之心;輝煥簡編,永表雍熙之運。」詔 答曰:「朕猥以眇躬,虔承丕搆,統臨區宇,綿歷星霜。九 有所賓,萬務思治。鑒往代興廢之本,稟前王嗣守之 規。馭朽」索以兢懷,攬宵衣而惕慮。顧惟寡昧,罔敢怠 荒,而猶帝道未臻,皇猷罕著。至於五兵銷偃,九穀豐 穰,內由調燮之功,外假勳賢之力,豈茲涼德,擅彼徽 名。今則漸冀小康,將凝大化,諒繄台輔,俾契混同。何 乃遽貢飾辭,爰加溢美,乍披來奏,深匪素懷。致君不 在於斯文,尊主寧勞於懿號。未若罄舟楫濟「川之業, 竭肱股宣力之誠,使化被八荒,澤及四海,武功文德, 咸葉於休期;君賢臣忠,永標於良史。今茲來請,具驗 乃心,徒切歎嘉,必難依允。所上尊號宜不允」表三上, 從之。

後晉[编辑]

高祖天福三年契丹奉上尊號曰英武明義皇帝[编辑]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天福三年冬十月戊寅,契丹 使中書令韓頻來奉冊曰『英武明義皇帝』。」

後周[编辑]

太祖顯德元年春正月丙子朔群臣上尊號曰聖明文武仁德皇帝[编辑]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云云按《冊府元龜》:廣順三年十月甲子,南郊,大禮使、中書 令、弘文館學士、齊國公馮道率文武百僚、諸道節度 使、內外將校、官吏、耆老僧道等上表曰:「粵以惟帝事 天,惟臣奉主。就陽展禮,一人虔報本之心;揆德弘猷, 萬國切歸尊之願。載揚明號,思稱洪休。瞻旒冕以獻 言,望昊穹而垂允。臣等」頓首。臣聞德所以誕敷四海, 名所以馳裕萬邦。苟《黼藻》之頌不傳,則就望之容何 著?故質文迭用,賓實相符。禮有常尊,臣子合遵於舊 典;功無與讓,君親當協於至公。伏望皇帝陛下清明 在躬,純德受命,弘要道於天下,暢淳風於域中。通達 無方,淵源不測,此所謂聖以合道也。外宣百度,上法 三光,銅渾昭乾健之規,玉燭朗陽舒之景,無幽不燭, 有感皆通,此所謂「明以燭遠」也。至如用姬公之典以 御十倫,敬孔子之祠以興四教,觀書乙夜,徇鐸孟春, 遠服殊鄰,王道無偏而蕩蕩;親平判壘,天網不漏而 恢恢。此所謂「文以興教,武以宅功」也。又若煦嫗萬物, 昭蘇九圍,協天載以無聲,恢帝猷而有截,涵如東海, 固比南山。此所謂「仁以阜成,德以順正」者也。皇帝陛 下聖廣造物,明均照臨。同文班黼黻之章,常武蓄雷 霆之勢。仁兼孝以並率,德與道而相權。總集眾方,光 揚茂實。臣等不勝大願,謹上尊號曰聖明文武仁德 皇帝。恭惟雍熙之代,開泰之朝,君臣崇相正之規,天 地無不交之象。《書》曰:「一人有慶,當皇極之盛隆。《詩》曰: 『萬邦作孚,在鴻名之遠逮』。臣等幸逢景運,獲事朝廷, 表端位而列群司,各承豐澤;章至尊而舒盛德,敢怠 前規,瀝懇傾輪,望恩俞允。」詔報曰:「眇覿前王,德之盛 者。或弦弧剡矢,去天下之暴;或手胼足胝,服四載之 勤。德普施於民,而民不知其力。蓋為而不有,建之若 偷,巍巍聖功」,曾無稱號,苟異於是,孰不近名?朕曆數 在躬,艱難承統,莫識三王之道,徒知萬乘之尊。至於 翼翼小心,孜孜庶政,推誠待物,捐己益人。上帝佑予, 于茲三祀,日慎一日,無德可稱。夫五禮交修,四時不 忒,振頹綱於會府,致函夏之小康,斯乃公輔庶臣舉 職之明效也。七德訓戎,四鄙不聳,執干戈而衛社,「撫 封域以安民,此又勳臣將校為時而宣力也。至若蟲 螟消殄,風雨不愆,歲被豐登,民躋富壽,茲乃乾坤育 物,宗社貽休,敢貪天功,以為己力。而公卿葉議,中外 同辭,詣闕拜章,增予美號。雖為臣之義,將順則然,諒 愛君之心,殊不在此。朕顧寡薄,非所宜當,即斷來章, 無至固執。所請宜不允。」表三上,從之。按五代史與冊府元龜年月互

異,今從《正史》作「顯德元年」 事。

[编辑]

太祖元年即皇帝位上尊號曰天皇帝[编辑]

按《遼史太祖本紀》:「元年春正月庚寅,即皇帝位。北宰 相蕭轄剌、南宰相耶律歐里思率群臣上尊號曰天 皇帝。」

神冊元年群臣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编辑]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元年二月丙戌朔,上在龍化 州,迭烈部夷离堇耶律曷魯等率百僚請上尊號,三 表乃允。丙申,群臣及諸屬國築壇州東,上尊號曰『大 聖大明天皇帝』。」

太宗天顯元年十一月壬申群臣上尊號曰嗣聖皇帝[编辑]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會同元年上尊號曰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聖皇帝[编辑]

按《遼史太宗本紀》:「會同元年九月,邊臣奏,晉遣左僕 射劉煦、右諫議大夫盧重上皇帝尊號。遂遣監軍寅 你己充接伴。冬十月甲戌朔,遣郎君迪里姑等撫問 晉使。十一月丙寅,皇帝御宣政殿,劉煦、盧重冊上尊 號曰『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 嗣聖皇帝』。」

世宗天祿元年上尊號曰天授皇帝[编辑]

按《遼史世宗本紀》:大同元年四月「戊寅,即皇帝位。九 月丁卯,群臣上尊號曰天授皇帝」,改大同元年為天 祿元年。

穆宗應曆元年上尊號曰天順皇帝[编辑]

按《遼史穆宗本紀》:「天祿五年九月丁卯,即皇帝位,群 臣上尊號曰天順皇帝,改元應曆。」

景宗保寧元年上尊號曰天贊皇帝[编辑]

按《遼史景宗本紀》:「應曆十九年二月己巳,即皇帝位, 百官上尊號曰天贊皇帝,改元保寧。」

乾亨四年聖宗即位上尊號曰昭聖皇帝[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乾亨四年九月「癸丑,即皇帝位。冬 十月辛酉,群臣上尊號曰昭聖皇帝。」

聖宗統和元年六月甲午群臣上皇帝尊號曰天輔皇帝[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二十四年。冬十月庚午朔。群臣上皇帝尊號曰 《至德廣孝昭聖天輔皇帝》。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開泰元年冬十月甲午朔文武百官加上尊號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聖神贊天輔皇帝[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太平元年百僚上尊號行受冊禮儀[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太平元年十一月「癸未上御昭慶 殿。百僚奉冊上尊號曰睿文英武遵道立德崇仁廣 孝功成治定昭聖神贊天輔皇帝。」按《禮志》:「皇帝受 冊儀,前期一日,尚舍奉御設幄於正殿北墉下,南面 設御座。奉禮郎設官僚客使幕次於東西朝堂。大樂 令設宮懸於殿庭,舉麾位在殿第二重西階上東向。 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尚舍奉御設解劍 席於東西階,設文官六品已上位橫街南,東方西向; 武官五品已上位橫街南,西方東向」:皆北上,重行,每 等異位。將士各勒所部六軍仗屯諸門,金吾仗、黃麾 仗陳於殿庭。至日,押冊官引冊自西便門入,置冊案 西階上。通事舍人引侍從班入就位。侍中東階下解 劍、履,上殿欄外,俛伏,跪奏「中嚴」,下殿,劍、履復位立。閤 使西階上殿欄外跪請木契,面殿鞠躬。奏「奉敕喚仗。」 殿中監、少監、殿中丞等押金吾四色仗入位,臣僚後 協律郎入就舉麾位,符寶郎詣閤奉迎。通事舍人引 文官四品至六品、武官三品至五品就門外位。皇帝 御輦至宣德門,宣徽使押內諸司班起居,引皇帝至 閤,服袞冕,侍中東階下解劍履,上殿。版奏:「外辦。」太常 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帝內諸司出,協律郎舉麾, 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左五鍾皆應。工人鼓柷,樂作, 皇帝即御座。宣徽使贊扇合,樂止,贊簾捲、扇開。符寶 郎奉寶進,左右金吾報平安。通事舍人引文官三品、 武官二品已上入門,樂作,就相向位畢,樂止。通事舍 人引侍從班南班,文官三品、武官二品已上合班北 向,東班西上,西班東上,起居七拜,分班各復位。通事 舍人引押冊官押冊,自西階下至丹墀,當殿置香案。 冊案置冊訖,樂作,就位樂止。捧冊官近後,東西相對 立。舍人引侍從班并南班合班,北向如初。贊「再拜」,在 位者皆再拜,舞蹈,五拜,分班各復位如初。捧冊官就 西階下解劍席、解劍履,捧冊西階上殿,樂作。置冊御 座前,東西立,北向。捧冊官西牖下立,北上,樂止。讀冊 官出班當殿立,贊「再拜」,三呼萬歲。就西階下解劍席、 解劍履,西階上殿欄內立,當御座前。侍中取冊,捧冊 官捧冊匣,至讀冊官前跪,相對捧冊,讀冊官俛伏跪, 讀訖,俛伏,興。捧冊官跪左膝,以冊授侍中,侍中受冊, 以冊授執事者。降自西階,劍履訖,復當殿位。贊再拜, 三呼萬歲,復分班位。舍人引侍從班南班、合班北向 如初。贊拜,在位者皆拜,舞蹈鞠躬如初。通事舍人引 班首西階下解劍、履上殿,樂作,就欄內位,樂止。俛伏 跪,通「全銜臣」某等致詞稱賀訖。俛伏,興,降西階下,帶 劍納舄,樂作,復位,樂止。贊拜,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五 拜,鞠躬。侍中臨軒,西向稱有制,皆再拜。侍中宣答訖, 贊皆再拜,舞蹈,五拜,分班各復位。三品已上出,樂作, 出門畢,樂止。侍中當御座,俛伏跪,通全銜奏禮畢。俛 伏,興,退東階,下殿,帶劍納履,復位。宣徽使贊「扇合」下 簾,太常博士、太常卿引皇帝起,樂作,至閤,樂止。舍人 引文官四品、武官三品已下出門外分班立。次引侍 從班出,次兵部、吏部出,次金吾出,次起居郎、舍人出, 次殿中監、少監押金吾細仗出,仍位臣僚後。次東西 上閤門使於丹墀內鞠躬,奏「衙內無事」,捲班出。閤門 使丹墀內鞠躬,揖,奉敕放仗出門外,文武班中間立, 喚承受官,承受官聲喏。至閤使後鞠躬,揖閤使鞠躬, 稱「奉敕放仗。」承受聲喏,鞠躬,揖,平身立。引聲,「奉敕放 仗。」聲絕趨退。文武合班再拜。舍人一員攝詞令官殿 前鞠躬,揖稱「奉敕放黃麾仗出。」放金吾仗亦如之。翼 日,文武臣僚入問聖躬。

太平元年行此儀,大略遵唐、晉舊儀。又有《上契

丹冊儀》,以「阻午可汗柴冊禮」合《唐禮》雜就之。又有

《上漢冊儀》。與此儀大同小異。

興宗重熙元年十一月己卯群臣上皇帝尊號曰文武仁聖昭孝皇帝[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重熙十一年十一月丁亥群臣加上尊號曰:《聰文聖 武英略神功睿哲仁孝皇帝》。

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重熙二十三年十一月甲申,群臣上皇帝尊號曰《欽 天奉道祐世興曆武定文成聖神仁孝皇帝》。

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道宗清寧二年十一月甲辰文武百僚上尊號曰天祐皇帝[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咸雍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文武百僚加上尊號曰聖文神武全功大略廣智聰仁睿孝天祐皇帝[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天祚帝乾統元年上尊號曰天祚帝====按《遼史天祚帝本紀》,壽隆七年正月「甲戌,即皇帝位, 群臣上尊號曰天祚皇帝。二月壬辰朔,改元乾統。」 乾統三年十一月丙申,文武百官加上尊號曰「惠文 智武聖孝天祚皇帝。」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