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07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七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七十二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七十二卷目錄

 霾霧異部彙考一

  禮記月令

  爾雅釋天

  春秋緯潛潭巴

  河圖緯龍魚河圖

  管子幼官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釋名釋天

  京房妖占占霧

  漢書五行志

  望氣經占霧

  南齊書五行志

  觀象玩占霧濛霾總敘 雜占

  管窺集要霧異占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

 霾霧異部彙考二

  有熊氏一則

  夏帝癸一則

  漢元帝永光一則 竟寧一則 成帝建始一則 王莽天鳳二則

  吳景帝永安一則

  晉惠帝元康一則 永康一則 愍帝建興一則 元帝太興一則 永昌一則 明帝太

  寧一則 穆帝永和一則 孝武帝太元一則 安帝元興一則 義熙二則

  宋文帝元嘉二則

  南齊高帝建元一則 武帝永明六則

  梁武帝大同三則 簡文帝大寶一則

  陳後主禎明一則

  魏世祖太延一則 高祖太和一則 世宗景明二則 正始二則 延昌一則 孝靜帝

  武定一則

  唐高宗永徽一則 麟德一則 儀鳳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神龍一則 景龍二則

  元宗開元二則 天寶二則 肅宗至德一則 乾元一則 上元一則 代宗大曆二則

  德宗貞元一則 憲宗元和一則 穆宗長慶二則 敬宗寶曆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開

  成一則 懿宗咸通一則 昭宗光化一則 天復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一則 出帝開運一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真宗咸平一則 仁宗天聖一則 嘉祐一則 英宗治平一則 神

  宗熙寧一則 哲宗元祐一則 欽宗靖康二則 高宗建炎四則 紹興三則 孝宗隆興

  一則 乾道二則 淳熙三則 寧宗慶元四則 開禧一則 嘉定三則 恭帝德祐一則

   帝昺祥興一則

  金海陵貞元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承安一則 泰和一則 衛紹王至寧一則

  宣宗貞祐三則 哀宗正大一則

  元太宗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泰定帝致和一則 文宗天曆一則 至順二則 順帝

  元統一則 至正五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代宗景泰一則 憲宗成化七則 孝宗弘治一則 武宗正德五則

    世宗嘉靖二則 愍帝崇禎五則

皇清康熙一則

 霾霧異部藝文一

  論妖人冷清等事第二章   宋包拯

 霾霧異部藝文二

  元日霧         明王守仁

  雨沙            張泰

 霾霧異部紀事

 霾霧異部雜錄

庶徵典第七十二卷

=霾霧異部彙考一{{{1}}}

《禮記》
[编辑]

《月令》
[编辑]

《仲冬》行夏令,氛霧冥冥。

《爾雅》
[编辑]

《釋天》
[编辑]

「風而雨」,「土為霾。」

孫炎曰:「大風揚塵,土從上下也。」

《春秋緯》
[编辑]

《潛潭巴》
[编辑]

大霧三十日,群猾起。上下相蒙,上少下多,故「群猾起。」

《河圖緯》
[编辑]

《龍魚河圖》
[编辑]

「山有大霧,十日已上」不除者,山崩之候也。

《管子》
[编辑]

《幼官》
[编辑]

冬行秋政,霧。

《春秋繁露》
[编辑]

《五行五事》
[编辑]

咎及于水,霧氣冥冥。

《水有變》。「冬濕多霧。」

《釋名》
[编辑]

《釋天》
[编辑]

霧,冒也。氣蒙冒覆地物也。昏暗之時則為妖災。明王 聖主,則為祥瑞

《京房妖占》
[编辑]

《占霧》
[编辑]

《雲霧四起》,則時多隱士。

《漢書》
[编辑]

《五行志》
[编辑]

京房《易傳》曰:「有蜺蒙霧,霧上下合也,蒙如塵。臣私祿 及親,茲謂罔辟,厥異蒙,其蒙先大,溫已蒙起日不見。 行善不請于上,茲謂作福,蒙一日五起五解,辟不下 謀。臣辟異道,茲謂不見,上蒙下霧風三變而俱解。立 嗣子疑,茲謂動欲,蒙赤日不明。德不序,茲謂不聰,蒙 日不明溫而民病。德不試,空言祿,茲謂主窳臣夭,蒙 起而白,君樂逸人,茲謂放蒙,日青黑雲夾日,左右前 後行過日。公不任職,茲謂怙祿,蒙三日,又大風五日, 蒙不解。利邪以食,茲謂閉上,蒙大起,白雲如山,行蔽 日。公懼不言道,茲謂閉下,蒙大起,日不見,若雨不雨, 至十二日解,而有大雲蔽日。祿生于下,茲謂誣君,蒙 微而小雨,已乃大雨。下相攘善,茲謂」盜明,蒙黃濁。下 陳功求于上,茲謂不知,蒙微而赤,風鳴條解復蒙。下 專刑,茲謂分威,蒙而日不得明。「大臣厭小臣,茲謂蔽 蒙,微日不明,若解不解。大風發,赤雲起而蔽日。眾不 惡惡,茲謂閉蒙,尊卦用事,三日而起,日不見。漏言亡 喜,茲謂下厝用蒙,微日無光,有雨,雲雨不降。廢忠惑 佞,茲謂亡蒙,天先清」而暴,蒙微而日不明。有逸民,茲 謂不明,蒙濁奪日光。公不任職,茲謂不絀,蒙白三辰 止則日青,青而寒,寒必雨。忠臣進善君不試,茲謂遏, 蒙先小雨,雨已蒙。起微而日不明。惑眾在位,茲謂覆 國,蒙微而日不明,一溫一寒,風揚塵。知佞厚之,茲謂 庳,蒙甚而溫。君臣故弼,茲謂悖,厥災風雨霧,風拔木, 亂五「穀,已而大霧,庶正蔽惡,茲謂生孽,災厥異霧」,此 皆陰雲之類云。

《望氣經》
[编辑]

《占霧》
[编辑]

六月三日有霧,則歲大熟。

十月癸巳,霧,赤為兵,青為殃。

《南齊書》
[编辑]

《五行志》
[编辑]

《傳》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其咎在霿亂失聽,故厥咎 霿思,心」之咎亦霧。天者正萬物之始,王者正萬事之 始,失中則害天氣,類相動也。天者轉于下而運于上, 雲者起于山而彌于天,天氣動則其象應,故厥罰常 陰。王者失中,臣下盛強而蔽君明,則雲陰亦眾多而 蔽天光也。

《觀象玩占》
[编辑]

《霧濛霾總敘》
[编辑]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氣亂而為霧。霧者,百邪之本,氣 下于地而應于天,是謂陰來冒陽,其占為臣蔽主明, 小人擅權,不利于上。濛者,濛濛,日不明也。」京房曰:「臣 私祿及親,茲謂罔,群厥異濛。」又曰:「在天為濛,在地為 霧,日月不見為濛,前後人不相見為霧,蒙霧交錯,陰 邪干政,人君不悟,必有亡國。」《河圖》曰:「山冬大霧,連十」 日以上不散者,山崩之候也。霧者,水脈也。凡天地四 方,昏蒙若塵,十日五日以上,或一月一時,雨不沾衣 而有土,其名曰霾。故《語》曰:「天地霾,君臣乖;不大旱,外 人來。」

《雜占》
[编辑]

凡霧氣不順四時,逆相交錯,微風小雨,積日不解,晝 夜昏冥者,天下欲分離。

凡連陰三日,晝不見日,夜不見星,亂風四起而不雨, 其名曰「蒙」,下人有謀。《洪範》曰:「皇之不極,厥罰恒陰。」時 則有下人伐上。霧氣若晝若夜,其色赤黃,更相掩冒, 乍合乍散者,亦如之。

凡陰晦不見日月星,昏氣襲人慘悽者,兵亂之象也。 故曰:「若霧非霧,衣冠不濡」,見則其邑被甲而趨。 凡霧自夜半至日中不解,遂合為《蒙》者,君行亂政于 民,而臣不諫也。過日中似雨者,臣行不避君也。不解 上為《蒙》者,臣行邪政于民,而君不悟也。

「霧終日終時」,其國君有憂。

凡霧連五日,不雨不風,其地有亂,兵起。

凡日出而霧,連五六日以上,期六十日兵起。

四時日出即有霧,其地大擾。日中霧起,至昏不止,其 地易主。

凡霧起四合,百步不見人,名曰「晝昏」,不有破國,必有 滅門。

霧乍合乍散,臣有謀逆者,不成自亡。

凡霧從四方來,合于中央,即為兵起。

凡霧,色黃,小雨;白為兵;青為疾疫;黑為暴水;赤為兵。 又曰:「霧色黃,有大風,又為有土工。」

霧下色如黃土,名曰黃霧。《天鏡》曰:「天雨黃霧,百姓奔 亡。」又曰:「黃霧四塞,國亂兵起。」京房曰:「黃濁四塞,天下 蔽賢絕道,其國絕亡。」《兵書》曰:「白霧四面圍城,必有兵 至,城下不出,其日無兵,不出百日兵起。」又曰:「白霧四面圍城,城不可攻;霧入城,則城必亡。」

春三月,清旦,霧起,再沈過三,命曰「三謀」,不出六十日, 兵起。

夏三月卯時,霧起,再沈,至三,不出二百日,兵起。 秋三月,暴風甚雨,朝夕見,至三,不出一年,兵起。 冬三月,疾風暴雨,狀如大雪,至三見,不出百日,兵起。 春乙卯日霧,兵起東方。夏丁卯日霧,兵起南方;秋辛 卯日霧,兵起西方。冬癸卯日霧,兵起北方。

凡霧四合,有虹見,隨四時色,有所傷剋,則凶。

白虹而霧,奸臣奪君,擅權立威。虹出霧中,其年兵起。 晝霧白虹見,君有憂。夜霧白虹見,臣有憂。

京房曰:「甲乙日霧,人疾疫;丙丁日霧,有旱;庚辛日霧, 有兵;壬癸日霧,有水。」甘氏曰:「春甲乙寅卯日,霧氣色 青,出東行戰者,客勝。夏丙丁日己午日,霧氣赤,南行, 為利客,主人凶;四季戊己辰戌丑未日,霧氣色黃,出 行利客,主人內亂。秋庚辛申酉日,霧氣色白,出行利 客,先舉兵者勝,後舉兵者敗,無軍在外,為兵起。冬壬」 癸亥子丑日,霧氣色黑,出北行,利客,主人受咎。 凡子日有霧,馬馳人走,四時同然。

亥日,有霧如雨,從子卯上來,賊至邊城,謹防之。 戊午日,霧氣累日不解,兵起。若有兵在外,為有攻戰。 十月壬癸日,有赤霧,其地有兵。

冬三月庚辛,日霧,不出三年,兵革滿野。

「四時受商之氣。」日夜半霧至日中者,兵大起,近期七 日,若三日內有雨,解。

八魁日:陰霧,兵起,春見,秋發,夏見,冬發,秋見,春發,冬 見夏發,霧在其軍,則其邦君死,將軍罷。《陰陽書》云:「凡 風霧晦冥,不辨晝夜,為臣制君。」

「晝霧夜明」,君志得伸。「夜霧晝明,臣志得伸。」

兩軍相當有霧,即日有微風者,客勝;霧而不雨者,主 人勝;霧已除而氣彌天者,賊多,晴明賊少。

凡《大濛》,連三日,群盜起。

赤霧如塵,沾衣,亂兵起。

軍中氣非霧、非煙、非蒙,形如禽獸,主人惡之。

《管窺集要》
[编辑]

《霧異占》
[编辑]

君臣故相悖戾,厥災風雨霧,風拔木,亂五穀。已而大 霧。

「《黑霧》終朝不解」者,黑眚也。當有冤氣,變為兵災,近大 水之地,則不占。

兩軍相當,有霧從破軍上來,如煙如小雨,入人眼鼻 者,有急兵來。

兵發之時,霧起日昏,急宜還師。

久陰霧,色鮮紅,兵起,有大戰。若有黑風吹之,所之之 方,有流血。

「城營內霧氣狀如懸尸」,宜即去之。

霧者,眾邪之氣,陰來冒陽。凡大霧黑氣蔽天,日月無 光,臣蔽主明。

凡臣下權重者,天亦霧。

霧封山三日已上者,山崩之象。

凡三月一日不雨,七月九日有大霧;六月十二日不 雨,有大霧;八月二十一日不雨,有大霧;九月一日不 雨,有大霧。

戊己日,霧三日不止者,下有大戰。

霧氣繞城者,臣下欲行威福在彼,攻之必取其便,我 宜號令易堅守。

霧從外入城。有賊攻城;霧從內出,有兵逃出。

凡霧,從四方來,合中央而赤者,則兵事也。

子年,有大霧,有大水,蠶繭穀麥傷。

凡雨,而江湖上忽有霧,復暗其水不見。波濤高下,以 霧為准。霧高五尺,水汎五尺;霧高一丈,或至三五丈。 霧至處,水汎至也。

《遵生八箋》
[编辑]

《四時調攝箋》
[编辑]

正月朔,忌大霧,主多瘟災。

正月五日有霧,傷穀傷民。元日霧,歲必饑。

霾霧異部彙考二[编辑]

有熊氏

「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大霧三日三夜,晝昏。」 按《竹書紀年》云云。

[编辑]

帝癸時黃霧四塞[编辑]

按《尚書中候》:「桀無道,地吐黃霧。」  按《路史》,「桀為長夜 之飲,于是天不俾純黃霧。」其年湯放之地,吐黃霧, 見《本候

[编辑]

元帝永光三年冬大霧[编辑]

按《漢書元帝本紀》,永光三年冬十一月詔曰:「迺者己 丑,地動,中冬雨水大霧,盜賊並起,吏何不以時禁,各 悉意對。」

竟寧元年大霧樹皆白[编辑]

按《漢書元帝本紀》。不載。  按伏候《古今注》云云。

成帝建始元年黃霧四塞[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建始元年夏四月,黃霧四塞。博問 公卿大夫,無有所諱。 按《五行志》雲:「氣赤黃四塞,終 日夜著地者,黃土塵也。」 按《元后傳》,元帝崩,太子立, 是為孝成帝。尊皇后為皇太后,以鳳為大司馬大將 軍,領尚書事,益封五千戶。王氏之興,自鳳始。又封太 后同母弟崇為安城侯,食邑萬戶。鳳庶弟譚等皆賜 爵關內侯,食邑。其夏,黃霧四塞終日。天子以問諫議 大夫楊興、博士駟勝等,對皆以為陰盛侵陽之氣也, 高祖之約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為 侯,非高祖之約,外戚未曾有也。故天為見異。言事者 多以為然。鳳于是懼,上書辭謝曰:「陛下即位,思慕諒 闇,故詔臣鳳典領尚書事,上無以明聖德,下無以益 政治。今有茀星,天地赤黃之異,咎在臣鳳,當伏顯戮, 以謝天下。今諒闇已畢,大義皆舉,宜躬親萬機,以承 天心。」因乞骸骨辭職。上報曰:「朕承先帝聖緒,涉道未 深,不明事情,是以陰陽錯繆,日月無光,黃赤之氣,充 塞天下,咎在朕躬。今大將軍迺引過自予,欲上尚書 事,歸大將軍印綬,罷大司」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朕 委將軍以事,誠欲庶幾有成,顯先祖之功德。將軍其 專心固意,輔朕之不逮,毋有所疑!」

王莽天鳳元年六月黃霧四塞[编辑]

《天鳳二年》二月,邯鄲以北大雨霧。

按:以上《漢書王莽傳》云云。

[编辑]

景帝永安元年蒙霧連日[编辑]

按《吳志孫休傳》:「永安元年冬十一月甲午,蒙霧連日。」 按《晉書五行志》,「孫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風四轉 五復,蒙霧連日。」是時孫綝一門五侯,權傾吳主,風霧 之災,與漢王、侯、丁、傅同應也。

[编辑]

惠帝元康四年大霧[编辑]

按《晉書。惠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元康四年十二 月。大霧。帝時昏眊。政非己出。故有區霿之妖。

永康元年冬十月黃霧四塞[编辑]

按:《晉書惠帝本紀》云云。

愍帝建興二年黑霧著人如墨[编辑]

按《晉書愍帝本紀》,「建興二年正月己巳朔,黑霧著人 如墨,連夜,五日乃止。」 按《五行志》,「建興二年正月己 巳朔,黑霧著人如墨,連夜,五日乃止。」此黑祥也。其四 年,帝降劉曜。

元帝太興四年大霧[编辑]

按《晉書。元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太興四年八月。 黃霧四塞。埃氛蔽天。」

永昌元年大霧蔽天[编辑]

按《晉書元帝本紀》。「永昌元年冬十月。京師大霧。黑氣 蔽天。日月無光。」 按《五行志》。「永昌元年十月。京師大 霧。黑氣蔽天。日月無光。十一月帝崩。」

明帝太寧元年黃霧四塞[编辑]

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元年正月癸巳。黃霧四塞。二 月乙丑。黃霧四塞。」 按《五行志》。「是時王敦擅權。謀逆 愈甚。」

穆帝永和七年涼州黃霧[编辑]

按《晉書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永和七年,涼州 大風拔木,黃霧下塵。是時張重華納譖,出謝艾為酒 泉太守,而所任非其人,至九年死,嗣子見殺,是其應 也。京房《易傳》曰:「聞善不予,茲謂有知。厥異黃,厥咎聾, 厥災不嗣。」黃者,有黃濁氣,四塞天下,蔽賢絕道,故災 至絕世也。

孝武帝太元八年二月癸未黃霧四塞[编辑]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是時道子專 政。親近佞人。朝綱方替。」

按《元經傳》曰:「中原復亂之象也。」

安帝元興元年黃霧昏濁不雨[编辑]

按《晉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元興元年十月 景申。黃霧昏濁。不雨。」是時桓元謀逆之應。

義熙五年十一月大霧[编辑]

按《晉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義熙十年,大霧。

按《晉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義熙十年十一 月大霧。」是時帝室衰微,臣下權盛。兵及土地。略非君 有。此其應也。

[编辑]

====文帝元嘉二十七年綵霧映覆====
考證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符瑞志》。「元嘉二十七年

四月戊午。午時天氣清明。有綵霧映覆郡邑。」

元嘉二十九年,黃霧四塞。

按《南史文帝本紀》:元嘉二十九年「十二月戊辰,黃霧 四塞。」

南齊[编辑]

高帝建元四年十月丙午日入後土霧勃勃如火煙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编辑]

武帝永明二年十一月己亥四面土霧入人眼鼻至辛丑止[编辑]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永明三年十一月丙子,日出後及日入後,四面土霧 勃勃如火煙。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永明六年,土霧竟天。

按《南史齊武帝本紀》。「永明六年十一月丙戌。土霧竟 天。如煙入人眼鼻。二日乃止」 按《南齊書五行志》。「六 年十一月庚戌夜。土霧竟天。昏塞濃厚。至六日未時 小開。到甲夜後仍濃密。勃勃如火煙。辛慘入人眼鼻。 永明八年。土霧竟天。」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八年十月壬 申夜。土霧竟天。濃厚勃勃如火煙氣入人眼鼻。至九 日辰時開除。」

《永明九年》,霧如火煙。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九年十月丙 辰。晝夜恆昏霧。勃勃如火煙。其氣辛慘。入人眼鼻。兼 日色赤黃,至四日甲夜開除。」

《永明十年》,土霧如火煙。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年正月辛 酉。酉初四面土霧勃勃如火煙。其氣辛慘。入人眼鼻。」

[编辑]

武帝大同元年雨黃塵[编辑]

按,《南史梁武帝本紀》:「大同元年十月,雨黃塵如雪。」 「大同二年,雨黃塵。」

按《南史梁武帝本紀》:「大同二年十一月,雨黃塵如雪, 攬之盈掬。」

大同三年,雨灰。

按《南史梁武帝本紀》:「大同三年春正月壬寅,雨灰黃 色。」

簡文帝大寶元年雨黃沙[编辑]

按,《南史梁簡文帝本紀》:「大寶元年春正月丁巳,天雨 黃沙。」

[编辑]

後主禎明三年正月乙丑朔霧氣四塞[编辑]

按《陳書後主本紀》云云。 按《隋書五行志》。陳禎明三 年正月朔旦。雲霧晦冥。入鼻辛酸。後主昏迷。近夜妖 也。

[编辑]

世祖太延四年正月庚子雨土如霧于洛陽[编辑]

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云云。

高祖太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土霧竟天六日不開到甲夜仍復濃密勃勃如火煙辛慘人鼻[编辑]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云云。

世宗景明三年二月己丑秦州黃霧雨土覆地八月己酉濁氣四塞[编辑]

景明四年八月辛巳,涼州雨土覆地,亦如霧。

正始二年二月己丑夜陰霧四塞初黑後赤[编辑]

正始三年正月辛丑,土霧四塞。九月壬申,黑霧四塞。

延昌元年二月甲戌黃霧蔽塞時高肇以外戚見寵兄弟受封同漢之五侯也[编辑]

按:以上《世宗本紀》俱不載。 按《靈徵志》云云。

孝靜帝武定四年冬大霧[编辑]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五行志》,東魏武 定四年冬,大霧六日,晝夜不解。《洪範五行傳》曰:「晝而 晦冥,若夜者,陰侵陽,臣將侵君之象也。」明年,元瑾、劉 思逸謀殺大將軍之應也。

[编辑]

高宗永徽二年十一月陰霧凍木[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永徽二年十一 月甲申。陰霧凝凍。封樹木。數日不解。」

麟德元年氛霧[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麟德元年十二 月癸酉。氛霧終日不解。」

儀鳳三年大霧[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儀鳳三年 十一月乙未。昏霧四塞。連夜不解。」

中宗嗣聖九年即武后長壽元年大霧[编辑]

按《唐書武后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長壽元年九月 戊戌。黃霧四塞。霧者百邪之氣。為陰冒陽。本于地而 應于天。黃為土。土為中宮。

嗣聖十一年。即武后延載元年白霧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延載元年十月 癸酉白霧木冰。

神龍二年三月乙巳黃霧四塞[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云云。

景龍二年黃霧昏濁[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景龍二年八月 甲戌,黃霧昏濁,不雨。」按舊唐書作九月

景龍三年,大霧。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正月丁卯, 黃霧四塞,十一月甲寅,日入後昏霧四塞,經二日乃 止。占曰:「霧連日不解,其國昏亂。」

元宗開元五年正月戊辰大霧[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風霾,日色無影。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云云。

天寶十三載二月丁丑雨土[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天寶十四載冬,常霧。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天寶十四載冬 三月,常霧起昏暗,十步外不見人,是謂晝昏。占曰:「有 破國。」

肅宗至德二載白霧四塞[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德二載四月。 賊將武令珣圍南陽。白霧四塞。

乾元三年閏四月大霧[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五行志》云云。

上元元年大霧[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上元元年閏四 月大霧。占曰:「兵起。」

代宗大曆二年九月戊午夜白霧起西北亙天十一月紛霧如雪草木冰[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大曆四年十月丁巳,大霧。

按:《唐書代宗本紀》云云。

德宗貞元十年三月乙亥黃霧四塞日無光[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憲宗元和九年春正月己酉乙卯大霧而雪[编辑]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云云。

穆宗長慶二年正月己酉大風霾[编辑]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長慶三年正月丁巳朔,昏霾終日。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敬宗寶曆元年大霧[编辑]

按《唐書敬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寶曆元年十二 月乙酉夜。西北有霧起。須臾遍天。霧止有赤氣。或淺 或深。久而乃散。」

文宗太和八年十月甲子土霧晝昏[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開成元年七月乙亥雨土[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云云。

懿宗咸通九年大霧[编辑]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咸通九年十一 月。龐勛圍徐州。甲辰。大霧昏塞。至于丙午。」

昭宗光化四年冬武德門內霧[编辑]

按《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光化四年冬。昭 宗在東內。武德門內煙霧四塞。門外日色皎然。」

天復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编辑]

按《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後晉[编辑]

高祖天福八年正月丙戌黃霧四塞[编辑]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司天考》云云。

出帝開運元年正月乙未大霧中二白虹相偶四月庚戌大霧中有蒼白二虹[编辑]

按《五代史晉出帝本紀》。不載。 按《司天考》云云。

後周[编辑]

世宗顯德四年南唐雨沙如霧[编辑]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陸游《南唐書》,「保大 十五年三月辛亥,晝晦,雨沙如霧。」 按《劉仁瞻傳》:「辛 亥晝晦,雨黃沙如霧,世宗在下蔡,疑有變,馳騎覘之, 乃仁瞻卒。」

[编辑]

太祖乾德三年十月丁亥朔大霧[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真宗咸平四年風霾[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四年三月丁丑,風霾,帝謂宰 臣曰:「霾曀頗甚,卿等思闕政,以佐予治。」李沆等乞免 官,不許。

仁宗天聖四年十月甲午昏霧四塞[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嘉祐八年四月英宗即位十一月丙午大風霾[编辑]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庚辰大風霾[编辑]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是日上尊號。廷 中仗衛。皆不能整。時帝已不豫。後七日崩。

神宗熙寧四年大風霾[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熙寧四年四月 癸亥,京師大風霾。」

哲宗元祐八年風霾[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元祐八年二月。 京師風霾。

欽宗靖康元年正月癸巳大霧四塞[编辑]

按《宋史欽宗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靖康元年正月 丁未。霧氣四塞。對面不見。

靖康二年正月丁未,大霧四塞。

按《宋史欽宗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靖康二年正月 己亥。天氣昏曀。風迅發竟日。三月丁酉。風霾。

高宗建炎元年大風霾[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建炎元年正月 辛卯朔,大風霾。丁酉,風霾。二月丁酉,汴京風霾,日無 光。是日,張邦昌僭位。」

建炎二年,風雨晝晦,北京大霧。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七月癸未, 風雨晝晦。是日東京留守宗澤薨。 又按志,「二年十 一月甲子,北京大霧四塞。是日城陷。」

建炎三年,白霧晝晦。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車駕 發溫州航海。乙丑次松門。海中白霧晝晦。」

建炎四年三月乙丑,四方霧下如塵。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紹興五年霧氣昏塞[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正月甲申。 霧氣昏塞。」

紹興七年,氛氣翳日。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紹興八年,陰霧四塞。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八年三月甲寅, 晝晦,日無光,陰霧四塞。四月積雨方止,氛霧四塞,晝 日無光。」

孝宗隆興元年朝霧四塞[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隆興元年五月 丙午,朝霧四塞。」

乾道四年三月己丑四方霧下若塵[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乾道五年正月甲申,晝霾四塞。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淳熙五年塵霾晝晦[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淳熙五年四月 丁丑,塵霾,晝晦,日無光。」

淳熙六年十二月乙丑,晝蒙。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淳熙十三年正月丁亥,晝蒙。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寧宗慶元二年二月己卯晝暝四方昏塞[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慶元三年二月丁卯,晝晦,昏霧四塞。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慶元六年十二月辛卯,晝蒙。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慶元九年十二月乙未,天雨霾。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開禧元年正月壬午雨霾[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嘉定三年正月丙午晝蒙[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嘉定十年正月乙未,晝霾。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嘉定十三年三月壬辰,晝蒙。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恭帝德祐元年黃沙蔽天[编辑]

按《宋史恭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德祐元年三月 辛巳。終日黃沙蔽天。或曰喪氛。」

帝昺祥興二年昏霧四塞[编辑]

按:《宋史二王本紀》:「元至元十六年二月,張世傑軍潰, 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等降。至中軍,會暮,昏霧四塞, 咫尺不相辨。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 而去。」

[编辑]

海陵貞元三年四月丁丑朔昏霧四塞日無光凡十有七日[编辑]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世宗大定五年十一月癸酉大霧晝晦[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章宗承安五年十月庚子風霾[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承安五年十月 庚子。雲色黃而風霾。

泰和四年正月壬申陰霧水冰[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衛紹王至寧元年八月大霧晝晦[编辑]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云云。

宣宗貞祐元年大霧[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貞祐元年八月 戊子夜將曙,大霧蒼黑,跂步無所見,至辰巳間始散。 貞祐三年三月戊辰,大風霾。十月丙申昏,西北有霧 氣如積土,至二更乃散。」

按《宋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貞祐四年正月己未旦,黑霧四塞,巳時乃散。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哀宗正大元年風霾[编辑]

按《金史哀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正大元年正月 「戊午。上初視朝。尊太后為仁聖宮皇太后,太元妃為 慈聖宮皇太后。是日昏霾不見日。黃氣塞天。」

[编辑]

太宗五年冬大風霾[编辑]

按《元史太宗本紀》:「五年冬,帝至阿魯兀忽可吾行宮, 大風霾七晝夜。」

成宗大德十年雨沙黑霾[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十年二月,大同路暴風大雪, 壞民廬舍。明日,雨沙陰霾,馬牛多斃,人亦有死者。」 按《五行志》:「十年二月,大同平地縣雨沙黑霾,斃牛馬 二千。」

泰定帝致和元年三月壬申雨霾[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文宗天曆二年三月丁亥雨土霾八月丙午自庚子至是日晝霧夜晴[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云云。

至順元年晝雺霧傷麥[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元年二月甲午,自庚寅至是日,京 師大霜,晝雺。五月壬戌,歸德府之譙縣霧傷麥。」 「至順二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按:《元史文宗本紀》云云。

順帝元統二年黑霧[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正月庚寅 朔。河南省眾官晨集。忽聞燔柴煙氣。既而黑霧四塞。 咫尺不辨。腥穢逼人。逾時方息。」

至正三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風霾晝晦[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至正五年,雨紅霧。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四月。鎮江 丹陽縣雨紅霧。草木葉及行人裳衣。皆濡成紅色。 至正十七年。晝霧。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明昭代典則》,「至正十七 年秋七月,蒙古大都晝霧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至午 方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至正二十六年,奉元路大霧。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六年》四月 乙丑。「奉元路黃霧四塞。」

至正二十八年,黑霧。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八年七月 乙亥。京師黑霧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近午始消。如是 者旬有五日。

[编辑]

太祖洪武元年秋七月蒙古大都紅霧及黑氣起[编辑]

按:《明昭代典則》云云。

代宗景泰五年黃霧四塞[编辑]

按明《昭代典則》,景泰五年五月,下監察御史鍾同、禮 部郎中章綸于錦衣獄。黃霧四塞,監察御史鍾同方 易儲時,每獨坐深思泣下。已而懷獻太子卒,人心危 懼,同諷禮部,請復立沂王為東宮。禮部大臣縮首咋 舌曰:「作死。」同遂上疏請立沂王,以固宗社,并陳時政 缺失。疏入,詔縛下獄,械繫極苦。杖之不死,仍禁獄中。 章綸發憤,亦即具疏陳修德弭災等事,曰:「臣聞天下 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大 學》曰:『心正而後身修』。以身為天下國家之本,而心又 一身之本也。天下安危,係于人君一身。身安則天下 安。天下治亂,出于人君之一心,心正則天下正。欲安 天下,必先安身,欲正天下,必先正心。」此二者當急之 務也。臣恭惟皇上身乃天地宗廟社稷之所付託,天 下華夷臣民之所仰望,祖宗列聖萬年之基業在是, 聖子神孫萬世之統緒在是,誠不可不保養。而所以 保養之者,莫切于遠聲色也。昔唐太宗納鄭仁基女, 魏徵諫止之。憲宗時,教坊司稱密詔選良家女子納 禁中,李絳上疏,乃悉「還之。文宗取李教女入宮,魏暮

諫而出之。此古之忠臣愛君,必拂其邪心,防其嗜慾
考證
置君于無過之地,正心以為安天下國家之本,使天

下莫得非議也。伏望皇上思天地宗社付託之重,念 天下臣民仰望之深,宵旰憂勤,日夕惕勵,以安天下。 而于深宮之內,遠美色,遠聲樂,以保養聖躬。誠以帝 王一」動一靜,天鑒臨之,天下知之,史官書之,以昭示 天下,以鑒戒後世,不可得而掩也。臣又聞堯、舜、禹、啟、 成湯、太甲、盤庚、高宗、文、武、成、康、宣王之為君,皋、夔、稷、 契、伊尹、仲虺、甘盤、傅說、周、召、仲山甫、尹吉甫之為臣, 或都俞吁咈而規戒于朝廷之上,或謨明弼諧而陳 論于堂陛之間,或君告臣而曰:「予違汝弼,汝毋面從。」 或臣戒君而曰:「罔遊于逸,罔淫于樂。」上下之間更相 告戒,故能贊襄治化,而致雍熙太和之盛。我朝祖宗 列聖之于諸臣,嘗會左右以備顧問。或于《大誥》首著 「君臣同遊」之篇,或于《敕諭》而有「旁招俊乂」之語。伏望 皇上以歷代帝王及祖宗列聖為法,每退朝之後,許 師保尚書諸大臣及六科十三道五品以上,更番于 便殿以備顧問,各條答事宜,必言救時急務。如此,則 足以明四目,達四聰,而于民間利病無不周知矣。昔 者伊尹告太甲曰:「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邦家,終 于四海。」孟軻氏有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誠以孝 弟者,百行之本,萬善之源,天子之所以德教加于百 姓,刑于四海,不越是而已矣。故大舜父頑母嚚,克諧 以孝。周文王事王季,一日三朝;漢高祖,五日一朝。太 公、文帝侍薄太后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是孝之可 法者如此。唐元宗初即位,為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寢。 殿中或設五幄,與諸王更處其中;或置花萼樓,召諸 王同宴。是友愛之可法如此。臣伏望皇上于退朝之 暇,必朝兩宮,尊奉上聖皇太后而修問安視膳之禮, 是即虞舜、周文、漢高文帝之孝也。臣恭惟太上皇帝 躬臨天下十四年,是為天下之父也;與皇上同氣異 胞,是為至親之兄也。皇上曾親受上皇之冊封,是為 上皇之臣子也。上皇親征戎虜,被留虜庭,嘗詔旨傳 位于陛下,是以天下授陛下也。「陛下尊之為太上皇 帝,是為天下之至尊。幸而逢迎還宮,是皇上之至願, 亦天下之至望也。上皇為陛下同氣之親兄,陛下為 上皇同氣之親弟,形雖為二,其實一人。況上皇天性 謙沖,意無彼此。伏望皇上于朔望日或節旦幸南宮, 率群臣朝見上皇于延安門,以敘連枝同氣之情,以 極尊隆崇奉之道,則國家天下之福,萬世帝王之法 也。」臣又竊觀《北極》五星,明大則吉。以臣觀之,是復中 宮之象,而位不虛也。誠以后妃之德,風之始也,所以 風天下而正夫婦也。今茲詔冊妃汪氏為皇后,以厚 大倫之原,是以正位中宮,而孝敬勤儉之德,已聞于 中外矣。又詔冊立世子母杭氏為皇后,是固所以正 大禮、明彝倫。而中宮之位,久讓而弗居也。不意世子 薨逝,臣民莫不痛心。此事既往,固不必言矣。然而中 宮之位,不可以久虛。伏望皇上復后汪氏于正宮,則 皇太子大本,不期而有,六宮儀範,不期而正,國家之 本,風化之原,自可表正四方,流傳萬世矣。至于皇上 推念「同氣猶子」之義,詔沂王復居儲「位,以候皇子之 生。如此則五倫全備而和氣充溢于宮庭,萬姓愛戴 而歡聲洋溢于四海。殆見天心自回災,而邊患有不 足平者矣。」尚有《辨異端》等事,語皆激切。上大怒,下綸 詔獄,炮烙煆煉,逼綸引大臣及通南城狀體無完膚, 竟不承。以鍾同先嘗上言,并欲殺二人,會天大風雨, 黃霧四塞,乃止。

按《名山藏》:「景泰五年二月,京師陰霾彌月。」

憲宗成化元年二月壬子風霾晝晦[编辑]

按《名山藏》云云。

成化五年,雨霾。

按《大政紀》:成化五年閏二月己未,雨霾,天氣昏蒙,黃 塵四起。三月,刑科給事白昂因黃霧之災,上言六事, 不報。大略謂:「陛下即位,嘗詔罷貢獻矣,而貢獻不絕。 嘗罷織造矣,而織造自如。嘗禁權豪不得求地矣,京 城內外不得創寺觀矣,而皆不為禁止。願守大信,勿 以親幸而易其度。其餘亦皆當世急務。」

成化六年,雨霾。

按《大政紀》:「六年三月,京師雨霾晝晦,陝西大風揚沙, 黃霧四塞。四月庚戌立夏,雷未發聲,陰霾四塞。」 按《明昭代典則》:「成化六年三月,京師雨霾晝晦,陝西 寧夏大風揚沙,黃霧四塞。」

成化七年四月己卯,雨土霾。

按:《大政紀》云云。

成化十二年正月,南京陰霾蔽日。

按《名山藏》云云。

成化十七年,風霾。

按《名山藏》,「成化十七年三月,久旱,恆風,以風霾,敕群 臣修省。」

成化二十一年春,風霾。

按《名山藏》,「成化二十一年三月,自正月至是,風霾不 雨,命群臣齋戒祭告于天地、社稷山川

孝宗弘治十年五月京師風霾求直言[编辑]

按:《大政紀》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冬十月霾霧四塞[编辑]

按:《大政紀》云云。

正德五年六月,京師旱霾。

按:《大政紀》云云。

正德十一年五月,風霾。

按:《大政紀》云云。

正德十三年,陰霾,晝晦。

按《大政紀》:正德十三年三月,京師陰霾晝晦,人情震 駭,宮城內海子水溢四五尺,折橋下鐵柱。有金吾衛 指揮張英明言,「車駕出必不利」,乃肉袒露刃于胸,以 死諫。

正德十四年三月,京師風霾,晝晦。

按:《大政紀》云云。

世宗嘉靖四年春正月一日黃霧四塞[编辑]

按:《全遼志》云云。

嘉靖八年己丑春正月戊戌朔,風霾晦如夕。

按《永陵編年史》云云。

愍帝崇禎元年三月初四日黃霧四塞[编辑]

按:《陝西通志》云云。

崇禎八年,黃霧四塞。

按《湖廣通志》:「崇禎八年春正月,日光摩盪,不時,黃霧 四塞,賊始至。」

崇禎十一年,大霧。

按《河南通志》:「崇禎十一年十一月,懷慶大霧,木介數 日不解。」

崇禎十三年,黑霧塞天。

按《永城縣志》:崇禎十三年庚辰閏正月二十四日丙 午,赤風飛沙,黑霧塞天,終日方止。二月黑風自西來, 如窯焰狀,晝晦日夕始明。九月初六日,黑風起自西 北,其霧障天。  按《河南通志》:崇禎十三年七月,洛陽 大霧。木介占云:「天人惡之。」次年果驗。

崇禎十六年,風霾。

按《春明夢餘錄》:「崇禎十六年二月,大學士某等疏曰: 『臣等因風霾具疏引罪,適蒙發下,欽奉御批:『連日風 霾大作,朕心悚惕靡寧,深自省察,總因朕寡德所致。 卿等弘謨藎志,安內攘外,朕深切倚賴,不必合詞引 咎。至『教誨以至誠感格』等語,尤覘悃忱。朕謹凜天戒, 敢懈誠修,益望輔弼大臣,多方匡救。其折轉一應扼』』」 擊盡殲,功罪賞罰,屢旨已詳行間。文武諸臣,俱著殫 智竭力,奮勵掃除,必期成功。該部即日馳敕。欽此。臣 等叩頭恭頌,不勝感激,不勝惶悚。竊惟我皇上敬天 之威,時保不懈;錫民之福,歲省唯勤。昨日兆示風霾, 咎惟臣下,而乃以悚惕省察,嚴《洪範》五事之微,以匡 救誠修,謹春官十煇之戒,實與我聖祖「露坐郊壇,顧 諟雷斧」之意,先後同符。在昔周宣王雲漢示警,南征 北討,赫然中興。彼猶中主也,矧以堯舜之資,而當人 心仁愛之會,滅敵平寇,日可俟矣。所愧臣等才識疏 庸,罪愆叢積。若律輔理無能之效,正當在災異策免 之條,而猶過荷矜原,暫羈恩譴,俯循衾影,彌切淵冰。 統俟兵事稍寧,再圖合詞控請。其行間督撫諸臣,復 經批諭嚴飭,當益祗遵,臨事奮勵成功,以仰副宸筭。 除臣等另報名廷謝外,謹先具揭回奏恭謝。伏望聖 鑒。臣等不勝激切悚息之至。崇禎十六年二月二十 六日晚上、二十七日奉御批:「覽先生每奏,朕知道了。 敬凜天威,勉法祖德。此揭奏裨益良深,並前疏著命 所司」書于殿壁、時存警戒不虛。先生每訓誨至意。該 衙門知道。

皇清[编辑]

康熙十年三月十九日[编辑]

上諭禮部:「今歲三春無雨,風霾日作,耕種愆期,民生」

何賴,皆由朕躬涼德,政治未洽,大小臣工,不能殫忠為國,恪修職業,瞻顧因循,惟圖自便,偏私怠忽,致干

天和。用是朕夙夜靡寧。深切儆惕。今實圖修省。勵精勤

政體

上天仁愛之意,感召休和,為民請命內閣六部、都察院

「等衙門大小官員、各有職掌。皆宜體朕倚任之意、共效贊襄。」 持廉秉公、克盡厥職。洗心滌慮、痛改前非、以迓

《天和》,爾部即遵諭通行申飭,祈雨事宜,照例作速舉行。

特諭

霾霧異部藝文一[编辑]

《論妖人冷清等事第二章》
宋·包拯
[编辑]

臣近以開封府勘到冷清、高繼安等,乞早行顯戮,免 惑中外。況狂偽之狀,灼然明白,決無可疑,天地所不 容,人神所共棄,豈宜引用常法,遷延不斷!此而可恕, 孰不可恕!兼風霾暴作,日色無光,上下蒙蔽之象,故 天示此變,所以警悟人君如是之至也。伏願陛下察 變異之來,顧宗社之重,特出宸斷,速令誅夷,免奸邪 釁類,別起釁端,寖成大患。

霾霧異部藝文二[编辑]

《元日霧》
明·王守仁
[编辑]

元日昏昏霧塞空,出門咫尺誤西東。人多失足投坑 塹,我亦停車泣路窮。欲斬《𧈪尤》開白日,還排閶闔拜 重瞳。小臣漫有澄清志,安得扶搖萬里風。

《雨沙》
張泰
[编辑]

老鯤呼乾北溟水,燭龍銜穴燒餘滓。一片狂沙乘斷 飆,飛渡江南數千里。誰言天上無行人,空中亂落車 馬塵。青皇嚴令禁不得,掩卻人間明媚春。羲和想迷 西崦路,午景徘徊愁作暮。鼎湖神后擬重來,鬼𧈪妒 口吹黃霧。陰氣野霾韜百靈,煙埃瞇眼花冥冥。海天 月浪洗一夜,明朝水綠山還青。

霾霧異部紀事[编辑]

《晉書戴洋傳》:「咸康五年,庾亮令毛寶屯邾城。九月,洋 言於亮曰:『毛豫州今年受死,問:昨朝大霧晏風,當有 怨賊報讎攻圍諸侯,誠宜遠偵邏。寶問當在何時,答 曰:『五十日內』』。」

《劉曜載記》:「曬攻石生於金墉,不恤軍士,日與嬖人飲 博,大風拔木,昏霧四塞,石勒率眾來戰,曜昏醉被執, 為勒所殺。」

《十六國春秋·前趙錄》:「愍帝即位,建元元年正月,黑霧 四塞,人如黑,五日而止。」

《魏書和跋傳》:「跋出為平原太守,太祖寵遇跋,冠於諸 將。時群臣皆敦尚恭儉,而跋好修虛譽,昡曜於時,性 尤奢淫,太祖戒之弗革。後車駕北狩豺山,收跋,刑之 路側,妻劉氏自殺以從。初將刑跋,太祖命其諸弟毗 等視訣,跋謂毗曰:『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廣 為產業。各相勉勵,務自纂修。令之背己曰:『汝曹何忍 視吾之死也』』?」毗等解其微意,詐稱使者,去奔長安,追 之不及。太祖怒,遂誅其家。後世祖西巡五原,回幸豺 山校獵,忽遇暴風,雲霧四塞。世祖怪而問之,群下僉 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猶存,其或者能致斯變。帝遣建 興公古弼祭以三牲,霧即除散。後世祖蒐狩之日,每 先祭之。

《北齊書神武本紀》:「神武自隊主轉為函使。嘗乘驛過 建興,雲霧晝晦。」

天平元年二月,永寧寺九層浮圖災,既而有人從東 萊至,云及海上,人咸見之於海中,俄而霧起乃滅。 《唐書崔鉉傳》:「乾符五年,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昕旦告麻,大霧塞廷中,百僚就班修慶,大風雨 雹,時謂不祥。俄改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

《唐國史補》:李錡之擒也,侍婢一人隨之。錡夜則裂衿 自書筦攉之功,言為張子良所賣。教侍婢曰:「結之衣 帶,吾若從容奏對,當為宰相,揚、益節度,不得從客,受 極刑矣。吾死,汝必入內,上必問汝,汝當以此進之。」及 錡伏法,京城三日大霧不開,或聞鬼哭。憲宗又得帛 書,頗疑其冤。內出黃衣二襲賜錡及子,敕京兆府收 葬之。

《酉陽雜俎》:韓佽在桂州,有妖賊封盈,能為數里霧。先 是常行野外,見黃蛺蝶數十,因逐之,至一大樹下忽 滅,掘之得石函,素書大如臂,遂成左道,百姓歸之如 市,乃聲言「某日將收,桂州有紫氣者我必勝。」至期,果 紫氣如疋帛,自山亙於州城,白氣直衝之,紫氣遂散。 天忽大霧,至午稍開霽,州宅諸樹滴下小銅佛,大如 麥,不知其數。其年韓卒。

《冊府元龜》:高駢為淮南節度使。僖宗光啟三年十一 月雨雪,至三年二月,昏霧不解。或曰「下謀其上。」駢果 為畢師鐸所殺。

《五代史漢臣郭允明傳》:「李業與允明謀殺楊邠等。是 日無雲而昏,霧雨如泣。日中載邠等十餘尸暴之市 中。允明手殺邠等諸子於朝堂西廡。」

《楚世家》:馬希聲,字若訥,殷次子也。殷建國,以希聲判 內外諸軍事。荊南高季昌聞殷將高郁,素教殷以計 策,而楚以強患之,常使諜者行間於殷,殷不聽。希聲 用事,諜者語希聲曰:「『季昌聞楚用高郁,大喜,以為亡 馬氏者必郁也』。希聲素愚,以為然,遽奪郁兵職。郁怒曰:『吾事君王久矣,亟營西山,將老焉。犬子漸大,能咋 人矣』。」希聲聞之,矯殷令殺郁。殷老,不復省事,莫知郁 死。是日,大霧四塞,殷恠之,語左右曰:「吾嘗從孫儒,儒 每殺不辜,天必大霧,豈馬步獄有冤死乎!」明日,吏以 狀白,殷拊膺大哭曰:「吾荒耄如此,而殺吾勳舊!」顧左 右曰:「吾亦不久於此矣!」明年,殷薨。

《續湘山野錄》:祖宗潛耀日,嘗與一道士遊於關河,無 定姓名,自御極不再見。上已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 太祖引至後掖見之,上謂生曰:「我壽還得幾多?」生曰: 「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至所期之夕,上 御太清閣四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 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 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

《宋史鄭俠傳》:「熙寧六年七月不雨,至於七年之三月, 人無生意,東北流民,每風沙霾曀,扶攜塞道,羸瘠愁 苦,身無完衣。」

《清波雜志》:「紹聖北郊,齋宮告成,翼日駕幸。明晨微風 霾,即開霽。」

《癸辛雜識》:「辛卯三月初六日甲辰,黃霧四塞,天雨塵 土,入人鼻,皆辛酸,几案瓦壟間如篩灰,相去丈餘,不 可相睹。日輪如未磨鏡,翳翳無光彩,凡兩日夜。是夜 二鼓,望仙橋東牛羊司前居民馮家失火,其勢可畏, 凡數路分火沿燒,至初七日勢益盛,而塵霧益甚,昏 翳慘淡,雖火光煙氣皆無所睹,直至午刻方息。南至」 太廟牆,北至太平坊南街,東至新門,西至舊祕書省 前,東南至小堰門吳家府,西南至宗正司、吳山、上嶽 廟、皮場、星宿閣、伍相公廟,東北至通和坊,西北至舊 十三灣開元宮門樓,所燒踰萬家,至今恰一甲子矣。 客云:「漢成帝建始元年,後周宣帝、陳後主禎明中,皆 有黃霧之變,未及考也。」

《金史》:「宣宗皇后王氏,中都人,明惠皇后妹也。其父微 時,嘗夢二玉梳化為月,已而生二后、王氏姊妹。受封 之日,大風昏霾,黃氣充塞天地。」

《僕散忠義傳》:移剌窩斡僭號,兵久不決,忠義請除之, 拜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帥,封榮國公。忠義至軍,與賊 遇,時昏霧四塞,跬步莫睹物色,忠義禱曰:「狂寇肆暴, 殺戮無辜,天不助惡,當為開霽奠已。」昏霧廓然, 樂郊私語。至正丙申三月日晡時,天忽昏黃,若有霾 霧,市中喧傳,言天有兩日。發書占之,李淳風曰:「日不 可有二,風霾,日無光,占為上。刑急,人不樂生。天日變 色,有軍急。其君無德,其臣亂國。嗟嗟,今豈其時乎!」 《明外史馮禎傳》:「禎擢副總兵,協守延綏。正德六年,盜 起中原,禎失利,下馬殊死𩰚,援絕死焉。明年是日,禎 死所,風霾大作。又明年亦如之。伊王奏聞,敕有司建 祠,歲以死日致祭。」

《胡世寧傳》:「世寧改刑部尚書,有司奏,河清,甘露降,方 告謝。齋宿,風霾大作,世寧乞罷,不許。」

霾霧異部雜錄[编辑]

《淮南子天文訓》:「困敦之歲,歲大霧起。」

《鹽鐵論》:「雹霧夏隕,萬物皆傷。」

《黃憲外史》:匈奴寇邊,黑霧三日如夜。君子曰:「幽厲之 氣彰矣。」

《春秋胡傳》:「陰陽之氣不和而散,則為戾氣曀霾。」 元池《說林》:「金陵極多蟹。古傳有巨蟹,背圓五尺,足長 倍之,深夜每出囓人。其地有貞女,三十不嫁,夜遇盜, 逃出,遇巨蟹橫道,忽化作美男子誘之,貞女怒曰:『汝 何等精怪,乃敢辱我。我死當化毒霧以殺汝』。遂自觸 石而死。明日大霧中,人見巨蟹死於道,於是行人無 復慮」矣。至今大霧中蟹多僵者。

《永昌府志》:「秋冬之間,於銀龍江逆水而上,自寅至巳, 結霧如雨,遠望若雲入其中數步,即對面不見,能傷 人目,有則晴,無則雨。以此占天氣,無有差者。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