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6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六十一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六十一卷目錄

 心意部總論

  張子正蒙大心篇

  朱子全書意 聖經

  性理大全心意

  王龍溪集諸會語

  馮少墟集關中書院語錄

  辛全養心錄四子心傳

 心意部藝文

  意賦           晉庾敳

 心意部紀事

 心意部雜錄

 心身部總論

  荀子解蔽篇

  劉勰新論清神 專學

  朱子全書存養

  真西山集問心之為物實主於身

  讀書錄心身

  讀書續錄心身

 心身部藝文一

  正心堂銘         明宋濂

  貞白堂銘          前人

 心身部藝文二

  心問身         唐白居易

  身答心           前人

  心復答身          前人

  心安吟          宋邵雍

  自餘吟           前人

  天人吟           前人

  治心吟           前人

 心身部紀事

 心身部雜錄

學行典第六十一卷

心意部總論

[编辑]

張子正蒙

[编辑]

《大心篇》

[编辑]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 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 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 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見聞之知, 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朱子曰:「體猶仁,體事而無不在」,言心理流行,脈絡貫通,無有不到,苟一物有未體,則便有不到處,包括不盡,是心為有外,蓋私意閒隔而物我對立,則雖至親且未必能無外矣。

「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 謂之心可乎?

「象,物也」 ,由於父子則知我心之仁,由於君臣則識我心之義。孝於父而不幾諫,忠於君而不格正,反喪其心之理矣。如好樂者心,好色者亦心。樂與色,象物也,因其物而知我心之好也。若徇於聲色,反喪我心之好。徇之隨之,與物無異,故不可謂之心。

「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 也。知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則其知也過人遠矣。

「心為內,耳目為外」 ,知合於耳目之外,知德性也。耳聰目明,不礙於私欲之蔽,則能受天下之事,而理無不燭之內也。知德性而內外合一,故有過人之知。耳目所知者物,心所知者理,以理處物,故知之也。

「天之明莫大於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幾萬里之高 也;天之聲莫大於雷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幾萬里 之遠也。天之不禦莫大於太虛,故心知廓之,莫究其 極也。」人病其以耳目見聞累其心,而不務盡其心,故 思盡其心者,必知心所從來而後能。

「天生人」 ,其太虛不禦之理,即付於人,而具於人之心,但人自小之耳。使能自知其大而擴充之,則固萬物皆備,曷究其極,所謂「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 是也。盡心之道,義以方外,敬以直內,存養省察,兩盡其功而已。

耳目雖為性累,然合內外之德,知其為啟之之要也。

「耳目為性累」 者,徇於耳目之聞見而不知反之心也。言其或有時為性累,非謂耳目必為性累也。「啟之之要」 者,吾心合內外以為德,必須有耳目聞見而後能也。

「成吾身者,天之神也。」不知以性成身,而自謂因身發 知,貪天功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民何知哉?因物同 異相形,萬變相感,耳目內外之合,貪天功而自謂己知爾。

人得天理以為性,由是因其性而循之,則天下之事,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而吾身成矣。「自謂因身發智」 者,謂天本無所以與我,我自能因其身而求於外以發其智也。人之能有知者,以吾性本有知也,故能因耳目所感而發,是乃天之功也。不以為天之功,而以為己力所自致,則是貪天之功為己力矣,安得謂之智乎?

《體物》體身,道之本也。身而體道,其為人也大矣。道能 物身,故大;不能物身,而累於身,則藐乎其卑矣。

以道視身故大,不以道視身故小。能內以道體身,外以道體物,所以為道之本。物有物之道,身有身之道,一以處之,故為本也。

能「以天體身」,則能體物也不疑。

「以天體身」 ,則吾身即天矣。天之理無所不包,故於萬物也,必能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而體之也。何疑之有?

「成《心忘》」,然後可與進於道。

成心者私意也

化則無成心矣。「成心」者,意之謂與!

「《成心忘》則私意不動,天理精明,神而化之」 ,尚何有私意哉!

「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

「人之無私我者,可行則行,可止則止」 ,一變化以至於道,無過不及之差,豈復有私意雜於其閒乎?

心存無盡性之理,故「聖不可知謂神。」

心者指私心而言也,私心存則事皆牴牾,道不周流,無有能盡其性之理。惟公其心,全其性,以至於命,則至於聖不可知之神。

以我視物,則我大,以道體物我則道大。故君子之大 也大於道,大於我者,容不免狂而已。

「以我視之,則我大。」 道者萬物之主,以道體物我,則我亦物也,聽命於道者也,故道大。惟道大於物我,故君子之所以為「大人」 者,惟其以身體道,大於道而已矣。若夫不能體道,而徒自大其身,則驕誇躁妄,不免為狂人而已。

「燭天理如向明,萬象無所隱;窮人欲如專顧影」,閒區 區於一物之中爾。

天理既明,萬象皆能燭之。若窮極人欲之私,則如顧區區之影,拘泥於一物之中,豈能大其心與道哉?

釋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滅天地,以小緣大,以末 緣本,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真所謂「凝冰」者與!

天命之道,固有「陰陽升降,天地日月不可無者。」 釋氏不知天命之不可無,但以其心法之所謂空者,而起滅天地,故遂以天地為幻妄。

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 緣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於 一身之小,溺其志於虛空之大,此所以語大語小,流 遁失中,其過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幻人 世,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盡性,可乎?謂之「無 不知」,可乎?塵芥六合,謂天地為有窮也;夢幻人世,明 不能究所從也。

朱子全書

[编辑]

《意》

[编辑]

問:「意是心之運用處,是發處?」曰:「運用是發了。」問:「情亦 是發處,何以別?」曰:「情是性之發,情是發出恁地,意是 主張要恁地。如愛那物是情,所以去愛那物是意。情 如舟車,意如人去使那舟車一般。」問:「意是心之所 發,又說有心而後有意,則是發處,依舊是心主之。到 私意盛時,心也隨去。」曰:「固然。」李夢先問情、意之別。 曰:「情是會做底,意是去百般計較做底,意因有是情 而後用。」問:「意、志。」曰:「橫渠云:『以『意志』兩字言,則志公 而意私,志剛而意柔,志陽而意陰』。」問:「意者,心之所 發,與情性何如?」曰:「意也與情相近。只是心寂然不動, 方發出便喚做意。橫渠云:『志公而意私』。看這自說得 好。志便清,意便濁,志便剛,意便柔,志便有立作」意思; 意便有潛竊意思。公自子細看,自見得意。多是說私 意志,便說匹夫不可奪志。

《聖經》

[编辑]

問:「『心,本也,意特心之所發耳。今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似倒說了。」曰:「心無形影,教人如何撐拄?須是從心之 所發處下手,先須去了許多惡根。如人家裡有賊,先 去了賊,方得家中寧。如人種田,不先去了草,如何下 種?須去了自欺之意。意誠則心正,誠意最是一段中 緊要工夫。下面一節輕一節。格物是夢覺關,誠意 是善惡關。過得此二關,上面工夫卻一節易於一節 了。」又曰:「誠意是轉關處。」又曰:「誠意是人鬼關。」問:「心 者身之主,意者心之發。意發於心,則意當聽命於心。 今曰『意誠而后心正,則是意反為心之管束矣。何也』?」 曰:「心之本體,何嘗不正?所以不得其正者,蓋由邪惡之念勃勃而興,有以動其心也。譬之水焉」,本自瑩淨 寧息,蓋因波濤洶湧,水遂為其所激而動也,便是《大 學》次序。誠意最要,學者苟於此一節分別得善惡取 舍,是非分明,則自此以後,凡有忿懥、好樂、親愛、畏敬 等類,皆是好事。《大學》之道始不可勝用矣。

性理大全

[编辑]

《心意》

[编辑]

朱子曰:「心意猶有痕跡,如性則全無朕兆,只是許多 道理在這裡。」問:「情意如何體認?」曰:「性情則一。性是 不動,情是動處,意則有主向。如好惡是情,好好色,惡 惡臭,便是意。未動而能動者,理也;未動而欲動者, 意也。」

北溪陳氏曰:「意者,心之所發也,有思量運用之義。大 抵情者性之動,意者心之發。情是就心裡面自然發 動,改頭換面出來底,正與性相對。意是心上發起一 念,思量運用要恁地底。情是就動上論,意是就一念 處論。合數者而觀,纔應接事物時,便多呈露在面前。 且如一件事物來接著在內。主宰者,是心動出來,或」 喜或怒是情。裡面有箇物,能動出來底是情。運用商 量,要喜那人,要怒那人是意,心向那所喜所怒之人 是志。喜怒之中節處,又是性中道理流出來,即具當 然之則處是理,其所以當然之根源處是命。以下許 多物事,多在面前,未嘗相離,亦燦然不相紊亂。以 意比心,則心大意小。以全體言,意是就全體上發起 一念慮處。「毋意」之意,是就私意說,「誠意」之意,是就 好底意說。人常言意思,思者,思也。思慮念慮之類, 皆意之屬。

王龍溪集

[编辑]

《諸會語》

[编辑]

先生謂遵巖子曰:「正心,先天之學也;誠意,後天之學 也。」遵巖子曰:「必以先天、後天分心與意者,何也?」先生 曰:「吾人一切世情嗜慾,皆從意生。心本至善,動於意 始有不善。若能在先天心體上立根,則意所動自無 不善,一切世情嗜慾自無所容,致知工夫自然易簡 省力,所謂後天而奉天時也。若在後天動意上立根」, 未免有世情嗜慾之雜。纔落牽纏,便費斬截致知工 夫,轉覺繁難。欲復先天心體,便有許多費力處。顏子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便是先天易簡之 學。《原憲》「克伐怨欲不行」,便是後天繁難之學,不可不 辨也。

馮少墟集

[编辑]

《關中書院語錄》

[编辑]

問:「虞廷說『人心道心,而上蔡謂『心本一,支離而去者, 乃意爾』,何也』?」曰:「心本一,自念起而後有人與道之分, 故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上蔡之言從《大學》來。蓋 心為意之主宰,意為心之發動,本只是一箇心,只因 一念發動處,遂名為意耳。上蔡之所謂心,與《大學》之 所謂心,對意而言也。虞廷之所謂心,兼意而言。雖不」 言意,而意與知自在其中。《大學》因虞廷言「人心道心」, 恐人無處覓心,故說出箇「意」字,見此心一念發動,才 有人與道之異。不然,一念未起,鬼神莫知,從何分辨?

辛全養心錄

[编辑]

《四子心傳》

[编辑]

問:「上蔡云:『心本一支離而去者,乃意耳』。所以慈湖以 無意為宗。」曰:「念未起之前,心本一念;既起之後,便有 善念有惡念。所以說支離而去者,乃意耳。非概謂念 既起之後,全是惡念,全無善念也。今泥支離而去之 說,一概要無意。不知一念而惡,無意可也;一念而善, 亦無意可乎?人心原是活底,有無念之時,亦有有念 之時,有起惡念之時,亦有起善念之時,豈有一概無 意之理?但當於念起時,看是善念,就要著實擴充;看 是惡念,就要著實克治。」或曰:「有意為善,雖善亦私,何 也?」曰:「有意為善,如自欺之意,原是不該有的,故謂之 私。若自慊之意,原是不該無底,豈可謂之私?若無自 欺之意,而并無自慊之意,一切總歸於無,是懲其有 意為善,而并不為善也,無此理矣。」問:「此心一念發 動處,有善念,有惡念。如是善念誠可也,如是惡念亦 誠可乎?」曰:「發動處有善念,有惡念,亦自有好善之念, 亦自有惡惡之念。善念與惡念對言,好善之念與惡 惡之念不對言,好善之念固善念,惡惡之念亦善念。 如起一善念即當為善」,卻又不肯為是,初念是而轉 念非也。如起一惡念,復起一惡不當為之念是,初念 非而轉念是也。此就平常論意者言。若《誠意》章,卻置 過善念惡念兩念對言底,只專以好善之念、惡惡之 念說。所以意都是該,誠底都該說。初念是而轉念非。 至於「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則萬念總歸於一念,而其 念不棼,末念只還其初念,而其念不轉,又何不自慊 之有?如此,則心本一而意亦復還於一,又何至支離 而去哉?小人揜不善以著善,其於「善不善」、「誠不誠」 之介,豈不分明?所謂有惡念,亦自有惡惡之念,只是 小人不肯誠於惡惡耳。學者做工夫,只是知惡之當惡,便如惡惡臭之惡以惡之,則惡惡之意誠矣;知善 之當好,便如好好色之好以好之,則好善之意誠矣。 「獨」字,文公解曰:「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以「知」 字解「獨」字,尢得,或以「自」字解「獨」字,則誤矣。意有善念, 有惡念,而知善知惡之知,則非意念之所能蔽。人之 所以為人,惟恃此一點靈明耳。由誨汝知之乎?「知」字 與「是知也」,「知」字同,正指此一點靈明處言之。意本 自誠,卻要還他箇誠。此誠字就念起之後言。若念未 起之前不前定乎?誠則人性雖善,而牿之反覆,竊恐 一日之閒善念少而惡念多,久之純是惡念,故曰「靜 中養出箇端倪。」可見古人不惟誠此念於既有念之 後,抑且誠此念於未有念之先。此子思子有戒慎恐 懼之說也。養未發之中,正是誠意底源頭。學問問: 「心與意,性與情,何以分別?」曰:「性者心之生理,非心外 別有性也。情者性之動,意者心之發。情者性之發於 外,意者心之動於中。情如喜怒哀樂,必有所感而發, 故曰『性之發於外。意者或外有所感而自家方動此 意,或外無所感而自家忽動此意,以其只有此意,而 情尚未發於外,故曰『心之動於中』。意正在情將發未 發之閒,此聖學緊要處』。」問:「誠意實在幽獨之中,何 得遽有指視?」曰:「幽獨中原無指視,而卻曰『十目十手, 解者乃以吾心之明還而照吾心之隱』等語,以自家 良知上發揮。不知此卻解『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底話 說,與此節『十目十手』」何干?此節正為上文「小人」只說 見君子時有人指視,閒居時無人指視,所以無所不 至。不知指視雖在見君子之時,而所以指視已在閒 居之日。譬如種五穀與荊棘,其生苗後,人人指視不 待言。當下種時,似無人指視。不知既有此種,必有此 苗,指視不在生苗後,而在下種日矣。閒居時一念方 萌,或善或惡,人雖不知,而自家良知卻知底,比別人 還明白,此處才好說「以吾心之明,還而照吾心之隱」 等語。蓋自家念頭起處,一念善,便是人人以為善;一 念惡,便是人人以為惡。若是只憑著自家良知致去, 見得君子,自是不消揜著。所以子思又說出「莫見乎 隱,莫顯乎微」二句,正是十目十手補出一段源頭話 說,令人自視自「指,自下頂門之針耳。不可與此節意 混而為一也。十目十手,別人底指視既這等嚴,莫見 莫顯,自家底睹聞又這等真,人卻不肯必慎其獨者, 何故?」曰:「『只是不曾著實講學。若講底著實明白,未有 不慎之理。《論語》『毋意』」「『意』字,與《大學》『誠意』」「『意』字微有 不同。『誠意』」「『意』字,指一念而言;『毋意』」「意』字,指事未至,先 立」一箇主意而言。如「適莫、信果」之類,原不是不好底, 只是這箇主意預先立不得,故曰「毋意。」

心意部藝文

[编辑]

《意賦》
晉·庾敳

[编辑]

「至理歸於渾一兮,榮辱固亦同貫。存亡既已均齊兮, 正盡死復何歎。物咸定於無初兮,俟時至而後驗。若 四節之素代兮,豈當今之得遠。且安有壽之與夭兮, 或者情橫多戀。宗統竟初不別兮,大德忘其情願。蠢 動皆神之為兮,癡聖惟質所建。」真人都遣穢累兮,性 茫蕩而無岸。縱驅於遼廓之庭兮,委體乎寂寥之館。 天地短於朝生兮,億代促於始旦。顧瞻宇宙微細兮, 眇若豪鋒之半。飄颻元曠之域兮,深莫暢而靡玩。兀 與自然并體兮,融液忽而四散。

心意部紀事

[编辑]

《後漢書禰衡傳》:「衡為江夏太守黃祖作書記,輕重疏 密,各得體宜。祖持其手曰:『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 中之所欲言也』。」

《魏志賈逵傳》注:《魏略》曰:太祖欲征吳,而大霖雨,三軍 多不願行。太祖知其然,恐外有諫者,教曰:「『今孤戒嚴, 未知所之,有諫者死』。逵受教,謂其同寮三主簿曰:『余 實不可出,而教如此,不可不諫也』。」乃建諫草以示三 人。三人不獲已,皆署名入白事。太祖怒,收逵等,當送 獄,取造意者,逵即言:「我造意。」遂走詣獄。

《晉書王戎傳》:戎與籍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 物已復來敗人意。」戎笑曰:「卿輩意亦復易敗耳。」 《庾峻傳》:峻子敳著《意賦》,從子亮見賦,問曰:「若有意也, 非賦所盡;若無意也,復何所賦?」答曰:「在有無之閒耳。」 《謝安傳》:安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 姪往來遊集,肴饌亦屢費百金。世頗以此譏焉,而安 殊不以屑意。

《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性彊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 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

心意部雜錄

[编辑]

《關尹子四符篇》:「土生金,故意生魄,神之所動,不名神, 名意,意之所動,不名意,名魄,惟聖人知我無我,知物 無物,皆因思慮計之而有,是以萬物之來,我皆對之 以性,而不對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無心則無意矣, 蓋無火則無土,無意則無魄矣。」

《五鑑》篇:「物生於土,終變於土;事生於意,終變於意。知 夫惟意,則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惡之。意有變,心 無變,意有覺,心無覺。惟一我心,則意者塵往來耳,事 者欻起滅爾,吾心有大常者存。」

心身部總論

[编辑]

荀子

[编辑]

《解蔽篇》

[编辑]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 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 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 是之則受,非之則辭,故曰:「心容其擇也。」

梁劉勰新論

[编辑]

《清神》

[编辑]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 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 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 心,則不誘於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虛室生白,吉 祥至矣。人不照於鑠金,而照於瑩鏡者,以瑩能明也。 不鑑於流波,而鑑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鏡水以明 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 則神清。垢滅則內慾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今清歌 奏而心樂,悲聲發而心哀,神居體而遇感推移。以此 而言,則情之變動,自外至也。夫一哀一樂,猶搴正性, 況萬物之眾,而能拔濯以生心神哉!故萬人彎弧以 向一鵠,鵠能無中乎?萬物昡曜以惑一生,生能無傷 乎?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七 竅徇於好惡,則精神馳騖而不守;志氣縻於趣捨,則 五臟滔蕩而不安。嗜慾連綿於外,心腑壅塞於內,蔓 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 蓋亦寡矣。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 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能動;樂 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容身而處,適情而遊,一氣 浩然,純白於衷」,故「形不養而性自全,心不勞而道自 至」也。

《專學》

[编辑]

「學者出於心,心為身之主,耳目候於心。若心不在學, 則聽誦不聞,視簡不見。如欲鍊業,必先正心,而後理 義入焉。夫兩葉掩目,則冥默無睹,雙珠填耳,必寂寞 無聞。葉作目蔽,珠為耳鯁,二關外擁,視聽內隔,故其 宜也。而離婁察秋毫之末,不聞雷霆之聲;季子聽清 角之韻,不見嵩岱之形。視不關耳而耳不見,聽不關 目,而目不聞」者,何也?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是以 心駐於目,必忘其耳,則聽不聞;心駐於耳,必遺其目, 則視不見也。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 執規矩之心,迴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兩用,則 手不並運也。《奕秋》,通國之善奕也。當奕之時,有吹笙 過者,傾心聽之,將圍未圍之際,問以《奕道》,則不知也。 非奕道暴深,情有蹔闇,笙猾之也。《隸首》天下之善算 也。當算之時,有鳴鴻過者,彎弧擬之,將發未發之閒, 問以三五,則不知也。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 也。《奕秋》之奕,隸首之算,窮微盡數,非有差也。然而心 在笙鴻,而奕敗算撓者,是心不專一,遊情外務也。瞽 無目而耳不可以察者,專於聽也。聾無耳而目不可 以聞,專於視也。以瞽聾之微,而視聽察聰明審者,用 心一也。夫蟬難取而黏之如掇卷,耳易採而不盈傾 筐,是故學者必精勤專心以入於神。若心不在學,而 彊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諦於心。譬若聾者之歌,效人 為之,無以自樂,雖出於口則越散矣

朱子全書

[编辑]

《存養》

[编辑]

大抵是且收斂得身心在這裡,便已有八九分了。卻 看道理有窒礙處,卻於這處理會。為學且要專一理 會這一件,便只且理會這一件。若行時,心便只在行 上;坐時,心便只在坐上。

真西山集

[编辑]

《問心之為物實主於身》

[编辑]

「圜外竅中」者,心之形體,可以物言,備具眾理,神明不 測。此心之理,不可以物言,然有此形體,方包得此理。

薛瑄讀書錄

[编辑]

《心身》

[编辑]

讀書不體貼向自家身心上做工夫,雖讀盡古今天 下之書,猶無益也。自家一箇身心尚不能整理,更 論甚政治?作詩作文寫字,皆非本領工夫,惟於身 心上用力最要緊。身心之功,有餘力游焉可也。

讀書續錄

[编辑]

《心身》

[编辑]

《收斂》檢束身心到,至細至密、至靜至定之極,作事愈 有力。

心身部藝文一

[编辑]

《正心堂銘》有序
宋·濂

[编辑]

元臨川監郡芒侯嘗銘其燕息之堂曰「正心。」 侯既以此自治其身而化其民,又推以教其子。入國朝,長子文縝司教成均,思嗣侯德不墜,復以堂銘為請。三代盛時,凡有國有家者皆不敢不學,其學未嘗不本於心。譬之操權衡以制輕重,持規矩以裁方圓,凡有形者皆不能違,是以事功成而習俗美。先王之道既息,「居乎位者不知學,學者不知所本,竊竊焉欲以私智小數勝之,而民卒不可得而治。」 前代之事,如此者多矣,而元為甚。芒侯生其時,獨能取聖賢為學之道治其身,其天性之過人遠矣。文縝又能推之以淑諸人,非善繼志者哉?銘曰:

「昭哉聖則,厥要甚寡。正其一心,以對天下。一心之量, 天容地深。炯若日月,孰不照臨。其不正時,日月方晦。 昏亂迷惑,靡有攸屆。誠其始萌,乃正之功。知不周物, 思誠曷從。維知克誠,維誠克正。正以持身,罔敢違令。 內以為家,外以臨民。明盡禮樂,幽通鬼神。世降道離, 人鮮由學。徇其私心,徂伺徂攫。偉茲芒侯,鑒於大邦。」 揭聖明訓,寘諸崇堂。崇堂嚴嚴筵几。具有邦人君子, 陳說古道。孰詭孰端,曷從曷違。折以片言,灼如蓍龜。 豈徒其名,又能允蹈。既政以施,亦身以教。侃侃嗣子, 先人是程。緝其休聲,亶為難能。勿謂已遠,千載一心。 聖謨炳然,奚古奚今。

《貞白堂銘》有序
前人

[编辑]

古君子於治身之道詳矣,而居室未嘗有銘。近世之士,略於自治,至於《居室之銘》,則務極其美,昭而日月風雲、雨雪霜露,大而江河山嶽、林泉丘壑,細而竹樹草卉、鳥獸魚蟲,凡可以托情而比德者,皆取以為名。名則美矣,於身何補哉?誠能揭仁義道德之要,著之於目而存之於心,禁邪而止慝,服之以終身而不蹈流俗之弊,此不猶得古君子之意乎?臨川許仲孚,篤志嗜古,以「貞白」 名其堂,蓋將矯夫側媚汙濁之弊,以治其身,是可謂善為學矣。其友《芒文縝》來徵銘。銘曰:

天不貞,天柱傾;地不貞,地軸勝。日月不貞,乃蝕其明。 陰陽不貞,寒暑僭行。況伊人斯,敢不貞?有不貞者殞 厥生。天以白,物罔惑;地以白,庶物育。日月以白,四海 昭燭。陰陽以白,民用弗忒。人苟弗白,為暗為僻。彼何 人斯?敢弗白?有弗白者,戕身喪德。維許子,學孔腴,以 貞白名堂隅。豈銘爾堂,將銘爾軀。匪徒飾外,宜銘諸 心弗敢渝。爾心之貞,為道之樞。爾心之白,為德之居。 弗側以欹,弗涅以汙。持之永久,為聖之徒。

心身部藝文二

[编辑]

《心問身》
唐·白居易

[编辑]

心問身云何泰然,嚴冬煖被日高眠。放君快活知恩 否,不早朝來十一年。

《身答心》
前人

[编辑]

心是身王身是宮,君今居在我宮中。是君家舍君須 愛,何事論恩自說功。

《心復答身》
前人

[编辑]

因我疏慵休罷早,遣君安樂歲時多。世間老苦人何限,不放君閒奈我何。

《心安吟》
宋·邵雍

[编辑]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心與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誰謂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誰謂一室小,寬如天地間。

《自餘吟》
前人

[编辑]

「身生天地後,仁在天地前。」天地自我生,自餘何足言。

《天人吟》
前人

[编辑]

「天學修心,人學修身。身安心樂,乃見天人。天之與人, 相去不遠,不知者多,知之者鮮。」身主於人,心主於天。 心既不樂,身何由安?

《治心吟》
前人

[编辑]

「心親於身,身親於人。」不能治心,焉能治身?不能治身, 焉能治人。

心身部紀事

[编辑]

《北史蘇綽傳》:「綽仕周,拜大行臺左丞,參典機密。自是 寵遇日隆,得盡其智能,條奏施行。其一先修心,其次 又在理身。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國之的也。 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責射中。今君身不 能自理,而望理百姓,是猶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 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猶無的而責射中也。故」 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義,躬行孝 悌,躬行忠信,躬行禮讓,躬行廉平,躬行儉約,然後繼 之以無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訓其人,是以其 人畏而愛之,則而象之,不待家教日見而自興行矣。 《周》文甚重之,常置諸左右。

心身部雜錄

[编辑]

《文公政訓》:「今人掀然有飛揚之心,以為治國平天下 如指諸掌,不知自家一箇身心都安頓,未有下落,如 何說功名事業怎生治人?古時英雄豪傑不如此。張 子房不問著他,不說諸葛孔明甚麼樣端嚴。今學為 英雄之學,務為跅弛豪縱,全不點檢身心。某須是事 事從心上理會起,舉止動步,事事有箇道理,一毫不」 然,便是欠缺了。他道理固是天下事無不當理會,只 是有先後緩急之序,須先立其本,方以次推及其餘。 《明外史張基傳》:基嘗書座右曰:「弗展無益身心之書, 弗吐無益身心之語,弗近無益身心之人,弗涉無益 身心之境。」吉水羅洪先錄之為「四《弗翼》」云。

仰山《脞錄》:吉水東川羅公僑云:「人於一日,自朝至夕, 由興至寢,不可有一毫惡念。惡念一萌,即斬絕之,使 根株悉拔;不可一息無善念,善念一萌,即充廣之,使 若泉達火然。」予謂只此二條,人能體驗於心身,則心 無不存,而身無不修矣。

《汲古叢語》:「處方寸於中身」者謂之心,而不知潛天地 備萬物者皆心也,是天地萬物者,此心之現量也。大 其心則宇宙在吾度內,故曰:「身在心中,如水一漚。」身 者,心所現量之一物也。

《楊斛山集》:「置一甎奠食碗,置之未安之處,此心不已。 必欲既安,然後已將一箇身心不會置之安穩之地。 如箇無梢工之舟,漂蕩於風波之上,東風來則西去, 西風來則東去,是何道理?則是置此身心不如置此 甎之敬慎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