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1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十三卷目錄
虛心部總論
易經〈咸卦〉
書經〈虞書大禹謨〉
孔子家語〈六本〉
莊子〈人閒世〉
韓詩外傳〈虛心二則〉
淮南子〈主術訓〉
中論〈虛道〉
二程子全書〈虛心〉
興學會約〈虛受〉
虛心部藝文
清心亭記 宋曾鞏
虛室銘 元虞集
虛心部紀事
虛心部雜錄
改過部總論
易經〈復卦 益卦 繫辭上 繫辭下〉
書經〈商書仲虺之誥 說命中〉
左傳〈論陳侯不許鄭成〉
韓詩外傳〈改過一則〉
中論〈虛道 貴驗〉
中說〈問易篇〉
唐書陸贄傳〈勉德宗改過〉
冊府元龜〈改過〉
周子通書〈幸 愛敬 過 乾損益動〉
楊龜山集〈改過〉
朱子學的〈改過〉
朱子全書〈答陳明仲 答杜仁仲 答蔡季通〉
真西山文集〈聞過則勿憚改〉
性理大全〈改過〉
王陽明集〈改過 寄諸弟〉
興學會約〈改過〉
學行典第一百十三卷
虛心部總論
[编辑]易經
[编辑]《咸卦》
[编辑]《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程傳〉中虛則能受,實則不能入矣。「虛中」者,無我也。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大全〉白雲郭氏曰:「唯虛故受,受故能感。不能感者,以不能受故也。不能受者,以不能虛中故也。」 建安丘氏曰:「人之一心,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虛故也。苟以私意實之,則先入者為主,而感應之機窒,雖有至者,皆捍之而不受矣。故山以虛則能受澤,心以虛則能受人。」
書經
[编辑]《虞書大禹謨》
[编辑]「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 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大全〉王氏曰:「矜有執持之意,伐有夸大之意。故以矜言能,以伐言功,伐甚於矜也。能過天下而不矜,故天下愈服其能;功高天下而不伐,故天下愈服其功。」 陳氏《雅言》曰:「惟勤儉,故不自滿假,滿則必不勤,假則必不儉也。不矜不伐者,惟不滿假,故不矜伐。滿假者,矜伐之根本;矜伐者,滿假之枝葉。禹之功能所以為不可掩」,而益賢于人者也。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大全〉新安陳氏曰:「以禹不滿假,不矜伐如此,而《益》猶以滿損謙益為言。蓋兢業不已之誠,猶懼其有一毫非苗是己之心,故以此開端,而引帝之負罪夔夔以實之,欲其德謙之益勉也。」
孔子家語
[编辑]《六本》
[编辑]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歎。子夏避席問曰:「夫子 何歎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 之,吾是以歎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 「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損其自多, 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也。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 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 聞於耳矣。昔堯居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 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愈彰。夏桀昆吾,自滿 而無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 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成。滿也,是非 損益之徵與?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 息,是以聖人不敢當盛。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 而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其盈虛,不令自 滿,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
==莊子==
《人閒世》
[编辑]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 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韓詩外傳
[编辑]《虛心二則》
[编辑]君子有主善之心,而無勝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 無驕肆之容;行足以及後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 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虛己以受人,旁行不流,應物 而不窮,雖在下位,民願戴之。雖欲無尊,得乎哉!《詩》曰: 「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孔子觀于周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謂 何器也?」對曰:「此蓋為宥座之器。」孔子曰:「聞宥座器滿 則覆,虛則欹,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 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孔子喟然而歎曰:「嗚 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 子曰:「持滿之道,抑而損之。」子路曰:「損之有道乎?」孔子 曰:「德行寬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廣大者守之以儉,祿 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眾兵強者,守之以畏,聰明睿 智者守之以愚,博聞強識者守之以淺。夫是之謂抑 而損之。」《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淮南子
[编辑]《主術訓》
[编辑]古者,天子聽朝,公卿正諫,博士誦《詩》,瞽箴師誦,庶人 傳語,史書其過,宰徹其膳,猶以為未足也。故堯置敢 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湯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 之鞀,過若毫釐,而既已備之也。夫聖人之於善也,無 小而不舉,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堯、舜、禹、湯、文、武,皆 坦然天下而南面焉。當此之時,鼛鼓而食,奏雍而徹, 已飯而祭竈,行不用巫祝,鬼神弗敢祟,山川弗敢禍, 可謂至貴矣。然而戰戰慄慄,日慎一日,由此觀之,則 聖人之心小矣。《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 聿懷多福。」其斯之謂歟!
魏徐幹中論
[编辑]《虛道》
[编辑]人之為德,其猶虛器歟?器虛則物注,滿則止焉。故君 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 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足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倦。 《易》曰:「君子以虛受人。」《詩》曰:「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君子 之於善道也,大則大識之,小則小識之,善無大小,咸 載於心,然後舉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奪,而我之 所無,又取於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後之也。故夫才 敏過人,未足貴也;博辨過人,未足貴也;勇決過人,未 足貴也。君子之所貴者,遷善懼其不及,改惡恐其有 餘。故孔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 知,知之未嘗復行。」夫惡猶疾也,攻之則益悛,不攻則 日甚。故君子相求也,非特興善也,將以攻惡也。惡不 廢則善不興,自然之道也。《易》曰:「比之匪人,不利君子 貞。」「大往小來」,陰長陽消之謂也。先民有言:「人之所難 者二,樂攻其惡者難,以惡告人者難。」夫惟君子然後 能為己之所難能,致人之所難致。既能其所難也,猶 恐舉人惡之輕而舍己惡之重。君子患其如此也,故 反之復之,鑽之核之,然後彼之所懷者竭,始盡知己 惡之重矣。既知己惡之重者而不能取彼,又將舍己, 況拒之者乎?夫酒食,人之所愛者也,而人相見,莫不 進焉。不吝於所愛者,以彼之嗜之也。使嗜者甚於酒 食,人豈愛之?故忠言之不出,以未有嗜之者也。《詩》云: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目也者,能遠察而不能近見,其 心亦「如之。」君子誠知心之似目也,是以務鑒於人,以 觀得失。故視不過垣牆之裡而見邦國之表,聽不過 閾槷之內,而聞千里之外,因人也,人之耳目盡為我 用,則我之聰明無敵於天下矣。是謂人一之,我萬之, 人塞之,我通之。故知為高不可為員,其廣不可為方。 先王之禮,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師瞽誦詩,庶僚箴誨, 器用載銘,筵席書戒,月考其為,歲會其行,所以自供 正也。昔衛武公年過九十,猶夙夜不怠,思聞訓道,命 其群臣曰: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朝夕交戒。又作抑 詩以自儆也。衛人誦其德,為賦《淇澳》,且曰睿聖,凡興 國之君,未有不然者也。故《易》曰:「君子以恐懼修省下 愚」反此道也。以為己既仁矣,智矣,神矣,明矣,兼此四 者,何求乎眾人?是以辜罪昭著,腥德發聞,百姓傷心, 鬼神怨痛,曾不自聞,愈休如也。若有告之者,則曰:「斯 事也,徒生乎子心,出乎子口。」於是刑焉,戮焉,辱焉,禍 焉。不能免,則曰與我異德故也,未達我道故也,又安 足責是己之非,遂初之繆。至於身危國亡,可痛矣夫! 《詩》曰:「誨爾諄諄,聽之藐藐。匪用為教,覆用為虐。」蓋聞 舜之在鄉黨也,非家饋而戶贈之也,人莫不稱善焉; 象之在鄉黨也,非家奪而戶掠之也,人莫不稱惡焉。 由此觀之,人無賢愚,見善則譽之,見惡則謗之,此人 情也。未必有私愛也,未必有私憎也。今夫立身不為 人之所譽,而為人之所謗者,未盡為善之理也。盡為善之理,將若舜焉。人雖與舜不同,其敢謗之乎?故《語》 稱「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療暑莫如親冰。」信 矣哉。
二程子全書
[编辑]《虛心》
[编辑]「自家猶不能快自家意,如何他人卻能盡快我意?要 在虛心以從善, 虛心順理」,學者當守此四字。 窮 理,以虛心靜慮為本, 虛心觀理。 或問:「而今看道 理不出,只是此心不虛靜否?」曰:「也是不曾去看會看 底,就看處自虛靜。這箇互相發。」
興學會約
[编辑]《虛受》
[编辑]謙受益,滿招損,時乃天道器。虛則受,實則不受,物之 恆也。一得寸長,矜飾炫露,高視闊步,旁若無人,以此 事君則不忠,以此事父則不孝,以此求友則不益,以 此進學則無成。即幸而發科取第,才華聲譽,籠罩一 時,終非大受之器也。吾輩須以大舜之「舍己」、孔子之 「無我」、顏子之「若無若虛」為法,沖然欿然,勿效時流,以 文章渺同輩,以才技博虛聲,以堂闥之見而侈然自 盈,以井管之窺而謷然自是。以此結果一生,則善矣。
虛心部藝文
[编辑]《清心亭記》宋·曾鞏
[编辑]「夫人之所以神明其德,與天地同其變化者,夫豈遠 哉?生於心而已矣。若夫極天下之知以窮天下之理, 於天性之在我者能盡之,命之在彼者能安之,則萬 物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此君子之所以虛其心也。 萬物不能累我矣,而應乎萬物,與民同其吉凶者,亦 未嘗廢也,於是有法誡之設,邪僻之防,此君子之所 以齊其心也。虛其心者,極乎精微,所以入神也;齊其 心者,由乎《中庸》,所以致用也。然則君子之欲修其身、 治其家國天下者可知矣。今梅君之為是亭曰:「不敢 以為遊觀之羙。」蓋所以推本為治之意,而且將清心 於此,其所存者,亦可謂能知其要矣。乃為之記。
《虛室銘》元·虞集
[编辑]天地萬物,寓形太虛,何有非實,虛則俱無,有室非虛, 何名虛室?室有毀成,而虛無成,無受毀質,室之在虛, 無不加廓,有不加窒。善居室者,反同於虛,萬古一息。
虛心部紀事
[编辑]《聞見後錄》:韓忠獻公、宋景文公同召試中選,王德用 帶平章事,例當謝,二公有「空疏」之謙言,德用曰:「亦曾 見程文,誠空疏,少年更宜廣問學。」二公大不堪,景文 曰:「吾屬見一老衙官,是納侮也。」後二公俱成大名,德 用已薨,忠獻謂景文曰:「王公雖武人,尚有前輩激勵 成就後學之意,不可忘也。」
《宋史范純仁傳》:「純仁字堯夫,仲淹子,宣仁后垂簾。司 馬光為政,將盡改熙寧、元豐法度。純仁謂光去其太 甚者可也。差役一事,尢當熟講而緩行,不然,滋為民 病。願公虛心以延眾論,不必謀自己出,謀自己出,則 諂諛得乘閒迎合矣。」
《見聞錄》:徐文貞督學浙中,有秀才結題,內用「顏苦孔 之卓」語,徐公批云:「杜撰。」後散卷時,秀才前對曰:「此句 出揚子雲《法言》上。」公即于堂上應聲云:「本道不幸科 第,早未曾讀得書。」遂揖秀才云:「承教了。」眾情大服。
虛心部雜錄
[编辑]《老子安民章》:「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彊其 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淮南子主術訓》:「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廉儉守節,則 地生之財;處愚稱德,則聖人為之謀。是故下者萬物 歸之,虛者天下遺之。」
《詮言訓》「江有虛舟,從一方來,觸而覆之,雖有忮心,必 無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謂張之,一謂歙之,再三呼 而不應,必以醜聲隨其後。向不怒而今怒,向虛而今 實也。人能虛己以遊於世,孰能訾之。」
《摭言》:皇甫湜與李生書曰:「近風偷薄進士尢甚,至有 一謙三十年之說。讀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阮籍 為老兵矣;筆語未有駱賓王一字,已罵宋玉為罪人 矣。書字未識偏旁,高談稷契;讀書未知句度,下視服 鄭。」
《省心錄》:「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一為君子,一 為小人,自取如何耳。」
「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欲常勝者不爭,欲常樂者自足。有限之器投之盈滿則溢,太虛之室,物物 自容,靜躁寬猛,視量之如何耳。
《何子雜言》:「器虛則貯之,滿則撲之,木小則培之,大則 伐之。故虛可處,滿不可處也;小可處,大不可處也。」 拘虛晤言,山虛而雲生,谷虛而泉生,有所受也。君子 虛以受人,故能聚天下之善而時出之,彼溢者惡足 以言!
《侯城雜誡》「人之不幸,莫過於自足。恆若不足故足,自 以為足故不足。甕盎易盈,以其狹而拒也。江海之深, 以其虛而受也。虛己者,進德之基。」
《正學編》:「人心會天地之虛者也。是故天以虛而成運, 地以虛而成質,人以虛而成生。天非虛則其運滯,地 非虛則其質廢,人非虛則其生蹶。故辰極者,天之虛 也;江河淵洞之竅,地之虛也。人心,人之虛也。」
《汲古叢語》:虛器應聲,實之則黯然矣。虛室生白,窒之 則黝然矣。故曰:當其無有。器之用心者,神明之舍,應 之主宰也,可不虛乎!
改過部總論
[编辑]易經
[编辑]《復卦》
[编辑]初九:「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程註〉復為反善之義,失而後有復,不失則何復之有?唯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程傳〉《不遠而復》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學問之道無他也,唯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大全〉雙峰饒氏曰:「人之一心,善端綿綿,本自相續。念慮之間,雖或小有所差,而其歉然不自安之意,已萌於中,是即天地生物之心之所呈露,而《孟子》所謂怵惕惻隱之心者也。人唯省察克治之功不加,雖有為善之幾,而無反善之實,是以縱欲妄行,而其悔至於不可追也。善用力者,誠能因是心之萌而速反之,使不抵」於悔焉,則人欲去而天理還矣。此《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益卦》
[编辑]《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程傳〉風烈則雷迅,雷激則風怒,二物相益者也。君子觀風雷相益之象而求益于己。為益之道,無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也。見善能遷,則可以盡天下之善,有過能改,則無過矣。益于人者,無大于是。〈大全〉「朱子曰:『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猛』。」又曰:「風是一箇急底物,見人之善,己將不及遷之,如風之急;雷是一箇勇決底物,己有過,便斷然改之。如雷之勇決,不容有些子遲緩。」 問:「莫是纔遷善,便是改過否?」曰:「不然。遷善字輕,改過字重。遷善如滲淡之物,要使之白;改過如黑之物,要使之白。用力自是不同。遷善者」,但是見人做得一事強似我心有所未安,即便遷之。若改過,須是大段勇猛始得。
《繫辭上》
[编辑]《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 者、善補過也。
〈大全〉龜山楊氏曰:「無咎」者,本有咎也。以其善補過,故「無咎。」 雲峰胡氏曰:「前章言卦爻中吉凶悔吝之辭,未嘗及無咎之辭,此章方及之。大抵不貴無過,而貴改過。無咎者,善補過也,聖人許人自新之意切矣。」
《繫辭下》
[编辑]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 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大全〉朱子曰:「『今人只知知之未嘗復行為難,殊不知有不善未嘗不知是難處。今人亦有說道知得這箇道理,及事到面前,又卻只隨私欲做將去。前所知者都自忘了,只為是不曾知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直是顏子天資好,如至清之水,纖芥必見。」 臨川吳氏曰:「顏子無形顯之過,夫子謂其庶幾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踰矩,是有過也。然其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嘗不知,既知未嘗不遽改,乃不遠復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復」者,陽反來復也。陽,君子之道,故復為反善之義。初陽來復,處卦之初,復之最先,不遠而復者也。失而後有復,唯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於悔也。
書經
[编辑]《商書仲虺之誥》
[编辑]用人惟己,改過不吝。
〈蔡傳〉「用人惟己」,而人之有善者無不容;「改過不吝」,而己之不善者,無不改「不忌。」能於人,不吝過於己。合併為公,私意不立,非聖人其孰能之?《湯》之用人處己者如此。
《說命中》
[编辑]無啟寵納侮,無恥過作非
〈蔡傳〉毋開寵幸,而納人之侮,毋恥過誤,而遂己之非。過誤出於偶然,作非出於有意。〈大全〉新安陳氏曰:「過而改之,則無過矣;恥過而作非,則遂非而為惡矣。本只無心之過,反成有心之惡。」
左傳
[编辑]《論陳侯不許鄭成》
[编辑]隱公六年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 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 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 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 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 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 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薀崇之,絕其本根, 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韓詩外傳
[编辑]《論改過一則》
[编辑]傳曰:宋大水,魯人弔之曰:「天降淫雨,害於粢盛,延及 君地,以憂執政,使臣敬弔。」宋人應之曰:「寡人不仁,齋 戒不修,使民不時,天加以災,又遺君憂,拜命之辱。」孔 子聞之曰:「宋國其庶幾矣。」弟子曰:「何謂?」孔子曰:「昔桀 紂不任其過,其亡也忽焉;成湯文王知任其過,其興 也勃焉,過而改之,是不過也。」宋人聞之,乃夙興夜寐, 弔死問疾,戮力宇內,三歲年豐政平。鄉使宋人不聞 孔子之言,則年穀未豐而國家未寧。《詩》曰:「弗時仔肩, 示我顯德行。」
徐幹中論
[编辑]《虛道》
[编辑]才敏過人,未足貴也;博辯過人,未足貴也;勇決過人, 未足貴也。君子之所貴者,遷善懼其不及,改惡懼其 有餘。故孔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 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夫惡猶疾也,攻之則益悛,不攻 則日甚。故君子相求也,非特興善也,將以攻惡也。惡 不廢則善不興,自然之道也。
《貴驗》
[编辑]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聞;或言予之不善,惟 恐過,而見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過也,非徒飾其辭 而已。誠發乎中心,形乎容貌,其愛之也深,其更之也 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進業,無退功。《詩》曰:「相彼脊 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遷善不懈之謂也。 夫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失 體喪心之人,禍亂之所及也。
王通中說
[编辑]《問易篇》
[编辑]子曰:「改過不恡,無咎」者,善補過也。古之明王詎能無 過從諫而已矣。故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君失于 上,則臣補於下;臣諫於下,則君從於上。此王道所以 不跌也。
唐書陸贄傳
[编辑]《勉德宗改過》
[编辑]傳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仲虺歌成湯之 德曰:「改過不𠫤。」吉甫美宣王之功曰:「袞職有闕,仲山 甫補之。」夫成湯聖君也,仲虺聖輔也,以聖輔贊聖君, 不稱其無過,稱其改過。周宣中興賢王也,吉甫文武 賢臣也,歌誦其主,不羙其無闕,而美其補闕,則聖賢 之意,貴於改過,較然甚明。蓋過差者,上智下愚所不 免。惟智者能改而之善。愚者恥而之非也。
冊府元龜
[编辑]《改過》
[编辑]傳曰:「弗知實難。」夫子有言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為過矣。《法語》之言,能無從 乎?改之為貴。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 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是知人誰無過,過而能 改,善莫大焉。故顏淵亞聖,乃稱不貳;蘧瑗大賢,猶曰 知非。然要在乎明於自知,闇於自是。君子所以敦五 常,謹百行,遵《大易》「考祥」之旨,守《曲禮》「踐言」之教,加之 以聽忠告之言,慎克終之道,然後能保乎令名,而於 過失鮮矣。
周子通書
[编辑]《幸》
[编辑]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注〉「不聞過」,人不告也;「無恥」,我不仁也。
「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注〉「有恥」則能發憤而受教,「聞過」,則知所改而為賢。然不可教,則雖聞過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見無恥之不幸為尢大也。
《愛敬》
[编辑]問曰:「有不善。」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 乎?」其斯以為君子。
〈注〉答:「言人有不善。則告之以不善而勸其改。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為不善也。勸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改而為善也
又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 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 彼豈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
〈注〉此亦答言,聞人有過,雖不得見而告勸之,亦當答之以此,冀其或聞而自改也。有心悖理謂之惡,無心失理謂之過。 西山真氏曰:「過雖聖賢不能無,知其為過而速改,則無矣。蓋無心而誤,則謂之過;有心而為,則謂之惡,不待別為不善,乃謂之惡。只知過不改,是有心,便謂之惡。」
《過》
[编辑]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 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乾損益動》
[编辑]「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 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
〈注〉朱子曰:「遷善改過,是修德中緊要事。蓋只修德,而不遷善改過,亦不能得長進。『君子乾乾不息于誠』,便是修德底事。下面便是接說遷善改過底事,與《論語》『德之不修』章意正相類。」又曰:「遷善改過又是兩項,遷善便是有六七分是了。遷而就教十分是者,改過則是十分不是,全然要改,此遷善改過之別。 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決
楊龜山集
[编辑]《改過》
[编辑]或曰:「『《書》之終《秦誓》,以見聖人之樂人悔過也。故凡過 而能悔者,取其悔而不追其過可也。今有殺人而被 刑者,臨刑而曰:『吾唯殺人』以至此也』。仁者於此亦必 哀而捨之。」曰:「《書》之有《秦》《費》二誓,以誌帝王之誥命。於 《書》之終篇,其大意則言有國者不可廢誓。於誓之中, 其事又有可取者,則如秦之罪己而不責人是也。若」 曰「取其悔」而已,不咎其過,其既悔而有過也,亦不當 罪乎?聖人以恕待人,於人之悔也,嘉之可也。如以悔 為是,而不問其改與不改,則改過者少矣。故君子之 取人也,取其改,不取其悔。且殺人至於被刑,而自狀 其過,蓋傷其死之不善也。使殺人而不必死,其肯悔 乎?崤之戰不敗,則秦自以為功矣。何以知之?以《濟、河》 之師知之也。《濟》《河》之師何義哉?
朱子學的
[编辑]《改過》
[编辑]「人須知恥,方能過而改 ;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 最要在『速』字上著力。凡有過,若從今日便改,則善可 自此而積。今人只是憚難過了日子。 事之有失,人 以為言,固當即改,然亦更須子細審其本末,然後從 之為善。」 問:「莫是纔遷善,便是改過否?」曰:「不然。遷善 字輕,改過字重。遷善者,但見人做得一事強似我心 有所未安」,即便遷之。若改過,須是大段勇猛始得。 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如此 方是有益。 人不可以為惡。一失其身,縱有善,不足 以自贖。 一失其身,人所怨惡。始雖以欲而迷,後必 有時而悟。是以無往而不困耳。士君子立身一敗而 萬事瓦裂。可不戒哉!
朱子全書
[编辑]《答陳明仲》
[编辑]苟欲聞過,但當一一容受,不當復計其虛實,則事無 大小,人皆樂告而無隱情矣。若切切計較,必與辯爭, 恐非告以「有過則喜」之意也。
《答杜仁仲》
[编辑]既知其病,即內自訟而亟改之耳。何暇呫呫誦言,以 咎既往之失而求改過之名哉?今不亟改而徒言之, 又自表其未有改之之實也。則病中生病,名外取名, 不但無益而已。
《答蔡季通》
[编辑]所諭已悉,但區區方持此戒,不欲輒破之,故不敢承 命,亦為賢者慮之。恐此中甚自愧,便是病根。不若從 此痛自斬絕,毋以此等為愧,而深求可愧之實。不必 更為月攘之計,以俟來年。庶乎於遷善改過有日新 之功,而胸中之浩然者,無所不慊而日充矣。如其不 然,則平日講論,徒為虛語,臨事之際,依舊只是平日 「氣習。」世俗常情。某實懼焉。
又
所謂「一劎兩段」者,改過之勇固當如此。改過貴勇,而 防過貴怯,二者相須,然後真可以修慝辨惑,而成徙 義崇德之功。不然,則向來竊聆悔過之言,非不切至, 而前日之書頓至於此,亦可驗矣。自今以往,設使真 能「一劎兩段」,亦不可以此自恃,而平居無事,常存祗 畏警懼之心,以防其源,則庶乎其可耳。
真西山文集
[编辑]《聞過則勿憚改》
[编辑]過,雖聖賢不能無,蓋過者,過誤之謂也,知其為過而 速改,則無過矣。故《論語》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左傳云:「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子貢曰:「君子之過, 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孟子》 曰:「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成、湯之 聖,猶且改過不吝;顏子之賢,猶曰不貳過。以此可見, 雖聖賢必以改過為貴。若知其為過,不肯速改,則是 文過遂非,而流於惡矣。蓋無心而誤,則謂之過,有心 而為,則謂之惡,不待別為不善,方謂之惡。只知過不 改,是有心,便謂之惡。《易》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天下之至迅疾者,莫如風雷,故聖人以此 為遷善改過之象。此即過勿憚改之意也。
性理大全
[编辑]《改過》
[编辑]程子曰:「凡夫之過多矣,能改之者猶無過也。惟格趣 汙下之人,其改之為最難,故其過最甚。 行之失莫 甚於惡,則亦改之而已矣。事之失莫甚於亂,則亦治 之而已矣。苟非自暴自棄者,孰不可與為君子? 有 過必改,罪己是也。改而己矣,常有歉悔之意,則反為 心害, 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為 悔。」
涑水司馬氏曰:「去惡而從善,舍非而從是。人或知之 而不能從,以為如制駻馬、如斡磻石之難也。靜而思 之,在我而已,如轉戶樞,何難之有?」
「朱子曰:『知得如此是病,即便不如此是藥。若更問『何 由得如此,則是騎驢覓驢,只是一場閒說話矣』』。」 問: 「氣質昏蒙,作事多悔,有當下便悔時,有過後思量得 不是方悔時;或經久所為,因事機觸得悔時,方悔之 際,惘然自失,此身若無所容,有時恚恨,至於成疾,不 知何由可以免此?」曰:「『既知悔時,第二次莫恁地便了, 不消得常常地放在心下,那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 訟底,便是不悔底。今若信意做去後,蕩然不知悔,固 不得;若既知悔後,次改便了,何必常常恁地悔?」又曰: 「悔』字難說。既不可常存在胸中以為悔,又不可不悔。 若只說不悔,則今番做錯且休,明番做錯又休,不成 說話。」問:「何如是著中底道理?」曰:「不得不悔,但不可留 滯。既做錯此事,他時更遇此事,或與此事相類,便須 懲戒,不可再做錯了。」
南軒張氏曰:「著是去非,改過遷善,《經》語也。」非不去,安 能著是?過不改,安能遷善?不知其非,安能去非?不知 其過,安能改過?自謂知非而不能去非,是不知非也; 自謂知過而不能改過,是不知過也。真知非,則無不 能去;真知過,則無不能改。人之患,在不知其非,不知 其過而已。所貴乎學者,在致其知,改其過也。
象山陸氏曰:「學者不長進,只是好己勝出一言,做一 事,便道全是,豈有此理?古人惟貴知過則改,見善則 遷。今各自執己是,被人點破便愕然,所以不如古人。」
王陽明集
[编辑]《改過》
[编辑]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 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諸生自思平日 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 陷於狡詐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於此。不幸或 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諸 生試內省,萬一有近於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 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於改過從善之心。但能 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 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將人不信,我 且無贖於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於汙濁終焉」, 則吾亦絕望爾矣。
《寄諸弟》
[编辑]屢得弟輩書,皆有悔悟奮發之意,喜慰無盡。但不知 弟輩果出於誠心乎?亦漫為之說云爾。本心之明,皎 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 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蘧、伯玉,大 賢也,惟曰欲寡其過而未能。成湯、孔子,大聖也,亦惟 曰「改過不吝,可以無大過」而已。人皆曰:「人非堯舜,安 能無過?」此亦相沿之說,未足以知堯舜之心。若堯舜 之心而自以為無過,即非所以為聖人矣。其相授受 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彼 其自以為人心之惟危也,則其心亦與人同耳,危即 過也。惟其兢兢業業,嘗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執厥 中而免於過。古之聖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 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 時時自見己之功過。吾近來實見此學有用力處,但 為平日習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預為弟輩言之, 毋使亦如吾之習染既深而後克治之難也。
興學會約
[编辑]《改過》
[编辑]喜怒哀樂,未發謂中,中節謂和,常中常和,何過之有? 一有不中節處,便有過有不及,不及亦過也。子曰:「小 人之過也必文。」小人既知文過,則是人有過,未有不 自知者。何改者之難其人也?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上也亦有過而不自知者。昔子路,人 告之以「有過則喜。」吾輩此會,正當要相規相勸,以善 補過。虛心遜志,察言觀色,痛自懲艾,改之又改,過復 無過。若止皮面,補綴彌縫,雖工終陷於惡,是謂過矣。 《陸子》曰:「涵養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吾輩大略俱是 鈍根人,請先為其奴者,須得訟過法,將平日聲色貨 利病根,逐一查簡,直用純灰三斗蕩滌肺腸,於此露 出靈明,方好商量。過端下落,期與諸「君共勉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