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25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二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五十六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二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二百五十六卷目錄

 篤行部藝文一

  立節           漢劉向

  魯二儒          晉陶潛

  行己箴          唐李翱

  一行傳序         五代史

  義田記         宋錢君倚

  世德堂序         明李賢

  唐氏世德堂記       何喬新

  周善士碑記        袁福徵

 篤行部藝文二

  陽城驛          唐元稹

 篤行部紀事

學行典第二百五十六卷

篤行部藝文一

[编辑]

《立節》
漢·劉向

[编辑]

士君子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節行誼,而以妄死 非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倚于 節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來世。非有勇斷, 孰能行之?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貧窮,不能輕死 亡。」而曰「我能行義,我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 七日七夜,哭不絕聲,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 曾子布衣縕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飽, 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此?比干將死而 諫逾忠,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山,而志逾彰,不輕死 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義行道,毋論難易,而後能 行之;立身著名,無顧利害,而後能成之。《詩》曰:「彼其之 子,碩大且篤。」非良篤修激之君子,其「誰能行之哉?王 子比干殺身以成其忠,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此 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豈不愛其身哉?以為夫義 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恥也,故殺身以遂其行。因 此觀之,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 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 焉,三者在乎身,名傳」于後世,與日月並而不息,雖無 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則非好死而惡生也,非惡富貴 而樂貧賤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貴及己,士不辭也。孔 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富而不可求, 從吾所好,大聖之操也。《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 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後可與 濟難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眾也。

《魯二儒》
晉·陶潛

[编辑]

易代隨時,迷變則愚。介介若人,特為貞夫。德不百年, 汙我《詩》《書》。逝然不顧,被褐幽居。

《行己箴》
唐·李翱

[编辑]

人之愛我,我度于義。義則為朋,否則為利。人之惡我, 我思其由。過寧不改,否又何仇。仇實生怨,利實害德。 我如不思,乃陷于忒。內省不足,愧形于顏。中心無他, 曷畏多言。惟咎在躬,若市于戮。慢謔自他,匪汝之辱。 昔者君子,惟禮是持。自小及大,曷莫從斯。苟遠于此, 其何不為。事之在人,昧者亦知。遷焉及己,則莫之思。 造次不戒,禍焉可期。書之在側,以作我師。

《一行傳序》
五代史

[编辑]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 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 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 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 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 隳壞至於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 潔身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自古材賢有 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 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 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而沈淪于下, 泯沒而無聞者,求之傳記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 可復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處乎「山林而群麋鹿, 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俛首而包羞,孰 若無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 明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 昂。苟利于君,以忠獲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 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贇五代之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婦,人倫 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于此之時,能以 孝弟自修于一鄉,而風行于天下者,猶或有之。然其 事跡不著,而無可紀次,獨其名氏或因見于書者,吾 亦不敢沒,而其略可錄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作 《一行傳》。

===
《義田記》
宋·錢君倚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

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 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者皆 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日食 人米一升,歲衣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 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幼 「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 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仕而家居俟代者與 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初,公之未貴顯 也,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為西帥,及 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沒,後世 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祿厚,而 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惟以施 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 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 車者;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 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以此而隱君之賜乎, 彰君之賜乎?」於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 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 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 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 子為近之。觀文正之義,賢於身後,其規模遠舉,又疑 過之。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其邸第之雄,車 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 得其門而入者,豈少哉?況於施賢乎?其下為卿大夫 為士,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族之人瓢囊為 溝中瘠者豈少哉?況於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 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後必有史 官書之者,予可略也。獨高其義,因以遺于世云。

《世德堂序》
明·李賢

[编辑]

義惠劉侯,世居鳳陽。昔太祖微時,以鄉曲之舊,嘗助 其不給。已而復與善地葬考妣。及得天下之後,念侯 之恩,侯已亡矣,特贈為義惠侯,賜侯夫妻誥命,具道 其事,復官其子以報之。蓋劉氏世德,自侯始。侯之子 英為祠祭署丞,孫鏞繼之,曾孫謹復繼為奉祀,京復 繼為祀丞,率皆淳雅端謹,樂善循理,而世德不替焉。 今雖繼為祀丞,乃以「世德」名堂,可謂有其實矣。雖然, 侯之濟人,其諸異乎人之濟人者與?人之濟人,所濟 者不過尋常之流耳,尚獲顯報於身於子孫。若侯之 所濟者,非常之人。當時賴侯之濟,不至窘迫,一旦出 而治世,天下之民咸被其澤。君子推本,未有不大侯 之功德者,故曰:侯之濟人,其諸異乎人之濟人也。然 則侯有功德於國家如此,所以慶流後裔,一門五世, 咸修其德,簪組相承,媲美於時,豈偶然哉?吾知劉氏 之澤未艾也。《詩》云:「子子孫孫,勿替引之。」其劉氏之謂 歟!

《唐氏世德堂記》
何喬新

[编辑]

廣昌之金井里,有衣冠之族曰唐氏。其先本陶唐氏 之後,子孫散處江南,日益繁衍,以國為氏。至于彥恭, 蓋數十世矣。自其祖父以來,率以謹厚稱。務《詩》《書》而 盡其職分之所當然。嘗新其所居之堂,朴素塏爽。鄉 之士夫尚其德者,遂為扁之曰「世德。」彥恭仙遊已遠, 其子曰本源,克念先訓,日之所為,夜之所思,惟在于 「樹其德。」因命其子永求予言,以為之記。予因本其先 世得姓之由。唐宋之世,史不絕書。當唐太宗時擅草 隸而圖凌煙,則有莒公儉也;仕元宗時號丹崖,而以 詩文稱者,則有壽昌令節也。至宋曰介者為御史,嘗 劾文彥博進身不以正,遠謫英州,君子以直聲偉之。 曰坰者知諫院,嘗奏王安石專肆威福,坐貶潮州,史 臣以慷慨贊之。其後有諱庚者,號魯國先生,仕紹聖 中提舉,避宋末之亂,始遷於今之金井里也。迄彥恭 之高祖曰自德,不求聞達,嘗出貲構邸舍數十間,人 之來宿者,不索其直,且供給飲食焉。有病者必命醫 療治之,既愈而後遣。其曾祖曰伯琦,少篤學,客來訪, 與之講說書史,商確古今,亹亹忘倦,其沖淡之氣可 挹也。其祖曰淑安,材識通敏,襟度夷曠,修厥橋以利 行旅,建義塾以淑鄉閭。人有貸其租不能償者,輒焚 其券不復索,有古君子之遺風。予生也晚,淑安以上 吾不及識,汝楫以下則以世姻故識之。汝楫家富而 好施,屢以縣大夫之勸,出穀五百餘石儲于官,以賑 其鄉里,施及鄰邦,人皆德之。其後閩人作難,左右鄰 之居皆為烈焰所焚,而獨唐氏之室眾皆取梯沃水 力救之,獨得無恙。既而本源修,德益振,恆推其餘以 周人之急,守其家法,惟恐不及;輸其公賦,常慮後期。 見鄉里尊老則慰以耕鑿之言,見子弟則導以孝弟 之訓。每遇風清景和,則與一二知己逍遙「泉石之閒, 或升高而遙望煙雲之聚散,或臨流而味翫魚鳥之 浮沈,無一毫憂患攖其心,人以世德稱之,夫何歉焉?」 予因勉之曰:「子之先世,分茅土、樹勳烈者數世矣。吾 姑以汝祖之言及鄉人所聞之者誦之,以告當世。其 言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故聖人觀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夫度在身,稽在人」,由是度之 於身,稽之于古先哲人之言,斯可以樹德矣。昔宋人 有行仁義三世不懈者,其後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 而食,析骸而炊,下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太半,而宋 人祖父以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子勉之哉!則 宋人之報亦在是矣。今子處于斯堂,美哉輪焉,美哉 奐焉。兄弟具來;以雅以南,和樂且耽。子之燕饎,陳餽 八簋,魦魴鱨鯉,燕集于茲。勉樹于德,其孰能比?天之 報善,又豈宋氏之可倫哉?然則子孫之所以昌,家產 之所以隆,追蹤唐、宋之休聲,祗遹忠貞之偉烈,有不 難矣。《傳》曰:「公侯子孫,必復其始。」蓋吾鄉之世族最多, 求其如唐氏世德之澤者,乃千百之一二耳。是為「之 記。」

《周善士碑記》
袁福徵

[编辑]

周公既逝,里父老以其行實乞文鐫石,石立細林山 之墓所,余按其生平而為之記。周公,華亭人,諱裕,號 東谿。嘗築室佘西小村落,為青溪編戶,而藏魄所則 當細林東偏,僅衣帶水耳。余省墓及佘,取道八曲,周 公數策杖徘徊草莽間。居者迎,行者止,懽然相勞。公 幸無恙,而余因得貌周公,且習周公善狀矣。公早背 父,奉母孝,事兄恭,絕類善士椿,一無違禮。至其贍宗 黨,傾帑藏,佐婚喪,收骸骨,創義塾,贖罪人,又何多踐 椿跡也?椿餽吳僉士彥升金,吳辭,卒遺其子。公出名 宦子于繫,矢必報公。公曰:「我寧責爾報,亦第哀王孫 耳。此豈終忘彥升哉?」父老言:邑人郎某女業受錢聘, 尋悔之,更適吳。錢將訟之官,公予錢金乃解。僕易者 婦為貴豪迫死,豪賂公收易,公叱其人去,誼不令易 婦冤。友人凌,嘗負債無償,原飽魚腹,公亟止發粟,凌 賴以生。佃戶陳歲逋公租,身請為傭,不足,請割田麥。 公哀其妻孥失養,立蠲之。賈吳某友公,驩以百金壽, 公謝不納,曰:「與貧無處,寧冒不恭。」乃其隱者讓徐某 田,無爭。旁近助陳某「葬,不忍悲號。其細者平量以入, 家戶霑恩;崇謙以交,賓朋飲德。而其鉅者,析田贍役, 俾無困于徵徭;給米濬河,蘄有資于乾溢。鳩眾以通 溝洫,利及一方;築防以捍波濤,害除百世。即義士椿, 橋梁徑衢,繕治無餘。公豈少孫哉?公家非素封。如椿 有腴田五頃,而能訓其鄉弟子,共為善,雅不愧椿,椿 視公」猶易矣。公舉丈夫子,次諸生,鵲起菰蘆中,殆公 行義之應耶?公墓地可碑,碑于山寺者何?從父老指 也。父老德公如一口,謂公出白屋,懷素心,公無近名, 眾無阿好,異日灰燼而泯,誰任厥辜?且公嘗捐田數 畝,供僧輸稅,僧永梵修,皆公賜也;寺不宜碑耶?公逝 矣,棲神鍊氣,詎知非仙翁再來耶?有子以明經起家, 飛騰英茂,豈無銜上命為公加磚石繚牆垣者?縣大 夫實為蒿矢矣。

篤行部藝文二

[编辑]

《陽城驛》
元·稹

[编辑]

商有城陽驛,名「同陽道州。陽公沒已久,感我淚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與曾閔儔。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見,若懷三歲憂。遂誓不婚娶,沒齒同衾裯。 妹夫死他縣,遺骨無人收。公令季弟往。公與仲弟留, 相別竟不得。三人同遠遊,共負他鄉骨。歸來藏故丘, 棲遲居夏邑。邑人無苟偷,里中競長短。來問劣與優, 官刑一朝恥,公短終身羞。公亦不遺布,人自不盜牛。 問公何能爾,忠信先自修。發言當道理,不顧黨與讎。 聲香漸翕習,冠蓋若雲浮。少者從公學,老者從公遊。 往來相告報,縣尹與公侯。名落公卿口,湧如數萬舟。 天子得聞之,書下再三求。書中願一見,無異呈天虯。 何以持為聘,束帛藉琳球。何以持為「御,駟馬駕安輈。」 公云自挺操,事殷不事周。我實唐庶士,食唐之田疇。 我聞天子憶,安敢專自由。來為諫大夫,朝夕侍冕旒。 希夷惇薄俗,密勿獻良籌。神醫不貿術,人瘼曾暗瘳。 月請諫官俸,諸弟相對謀。皆曰親戚邇,酒散目前愁。 公云不有爾,安得此嘉猷。施餘盡沽酒,客來相獻酬。 日旰不謀食,春深仍「敝裘。人心良戚戚,我樂獨油油。 貞元歲云暮,朝有曲如鉤。風波勢奔蹙,日月光綢繆。 齒牙屬為猾,禾黍暗生蟊。豈無司言者,肉食吞其喉。 豈無司搏者,利柄扼如韝。」鼻復勢氣塞,不得辨薰蕕。 公雖未顯諫,惴惴如患瘤。飛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炎炎日將熾,積燎無人抽。公乃帥其屬,決諫同報仇。 延英殿門外,叩閣仍叩頭。且曰「事不止,臣諫誓不休。」 上知不可遏,命以美語酬。「降官司成署,俾之為贅疣。 姦心不快活,擊刺礪戈矛。終為道州去,天道竟悠悠。 遂令不言者,反以言為訧。喉舌坐成木,鷹鸇化為鳩。 避權如避虎,冠廌如冠猴。平生附我者,詩人稱好逑。 私來一執手,恐若墜諸溝。送我不出戶,決我不迴眸。 唯有太學生,各具糧與餱。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與諸生別,步步駐行騶。有生不可訣,行行過閩甌。 為師得如此,得為賢者不。道州聞公來,鼓舞歌且謳。 昔公居夏邑,狎人如狎鷗。況自為刺史,豈復援鼓桴。

滋章一時罷,教化天下遒。炎瘴不得老,英華忽已秋
考證
有鳥哭楊震,無兒悲鄧攸。唯餘門弟子,列樹松與楸。

今來過此驛,若弔汩羅洲。祠曹諱羊祜,此驛何不侔。 我願避公諱,名為避賢郵。此名有深意,蔽賢天所尢。 吾聞元元教,日月冥九幽。幽陰蔽翳者,永為幽陰囚。」

篤行部紀事

[编辑]

《孔子家語》: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嫠婦亦獨處一室。 夜暴風雨至,嫠婦室壞,趨而託焉。魯人閉戶而不納, 嫠婦自牖與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我 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納 爾也。」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嫗不建門之女,國 人不稱其亂。」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 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 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襲。其為可謂 智乎。

《史記直不疑傳》:「不疑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 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 買金償而告歸者,來而歸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慚。以 此稱為長者。」

《漢書楊惲傳》:「惲為光祿勳,親近用事。初,惲受父財五 百萬,及身封侯,皆以分宗族。後母無子,財亦數百萬, 死皆予惲,惲盡復分。後母昆弟,再受貲千餘萬,皆以 分施。」其輕財好義如此。

《原涉傳》:涉身衣服車馬纔具,妻子內困,專以振施貧 窮,赴人之急為務。人嘗置酒請涉,涉入里門,客有道 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𨙫門家哭,涉 因入弔,問以喪事,家無所有,涉曰:「但潔埽除沐浴,待 涉還至,主人對賓客歎息曰:『人親臥地不收,涉何心 鄉此,願徹去酒食』。」賓客爭問所當得,涉迺側席而坐, 「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朮,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 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涉親閱視,已謂主人願 受賜矣。既共飲食,涉獨不飽,迺載棺物,從賓客往至 喪家,為棺斂,勞倈畢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後漢書趙憙傳》:「更始拜憙中郎將,封勇功侯。更始敗, 憙為赤眉兵所圍,迫急,乃踰屋亡走,與所友善」韓仲 伯等數十人,攜小弱,越山阻,徑出武關。仲伯以婦色 美,慮有強暴者,而己受其害,欲棄之於道。憙責怒不 聽,因以泥塗仲伯婦面,載以鹿車,身自推之。每道逢 賊,或欲逼略,憙輒言其病狀,以此得免。既入丹水,遇 更始親屬,皆裸跣塗炭,飢困不能前。憙見之悲感,所 裝縑帛資糧,悉以與之,將護歸鄉里。時鄧奉反於南 陽,憙素與奉善,數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言憙與奉 合謀,帝以為疑。及奉敗,帝得憙書,乃驚曰:「趙憙真長 者也!」即徵引見,賜鞍馬,待詔公車,改遷平原太守。二 十六年,帝延集內戚,讌會歡甚,諸夫人各各前言:趙 憙篤義多恩,往遭赤眉出長安,皆為憙所濟活。帝甚 嘉之。後徵憙入為太僕,引見,謂曰:「卿非但為英雄所 保也,婦人亦懷卿之恩,厚加賞賜。」

《馮魴傳》:王莽末,四方潰畔,魴乃聚賓客,招豪傑,作營 塹以待所歸。是時湖陽大姓虞都尉反城稱兵,先與 同縣申屠季有仇,而殺其兄,謀滅季族。季亡歸魴,魴 將季欲還其營,道逢都尉從弟長卿來,欲執季。魴叱 長卿曰:「我與季雖無素故,士窮相歸,要當以死任之, 卿為何言。遂與俱歸。季謝曰:蒙恩得全,死無以為報, 恩,有牛馬財物,願悉獻之。」魴作色曰:「吾老親弱弟,皆 賊城中,今日相與,尚無所顧,何云財物乎?」季慚不敢 復言。魴自是為縣邑所敬信,故能據營自固。

《鮑永傳》:永為司隸校尉,行縣到霸陵,路經更始墓,引 車入陌,從事諫止之,永曰:親北面事人,寧有過墓不 拜?雖以獲罪,司隸所不避也。遂下拜,哭盡哀而去。西 至扶風,椎牛上苟諫冢。帝聞之,意不平,問公卿曰:「奉 使如此何如?」大中大夫張湛對曰:仁者行之宗,忠者 義之主也。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 釋。

《朱暉傳》:「暉為臨淮太守,坐法免。建初中,南陽大饑,米 石千餘,暉盡散其家資,以分宗里故舊之貧羸者,鄉 族皆歸焉。初,暉同縣張堪素有名稱,嘗於太學見暉, 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暉臂曰:『欲以妻子託朱生』。暉 以堪先達,舉手未敢對,自後不復相見。堪卒,暉聞其 妻子貧困,乃自往候視,厚賑贍之。暉少子頡怪而問」 曰:「大人不與堪為友,平生未嘗相聞,子孫竊怪之。」暉 曰:「堪嘗有知己之言,吾以信於心也。」暉又與同郡陳 揖交善,揖早卒,有遺腹子友,暉常哀之。及司徒桓虞 為南陽太守,召暉子駢為吏,暉辭駢而薦友,虞歎息, 遂召之。其義烈若此。

《朱儁傳》:「儁少孤,母常販繒為業。儁以孝養致名,為縣 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時同郡周規辟公府當行,假郡庫錢百萬以為冠幘費,而後倉卒督責。規 家貧無以備儁,乃竊母繒帛為規解對。母既失產業, 深恚責之。儁曰:『小損當大益,初貧後富,必然理也。本 縣長山陽度尚見而奇之,薦於太守韋毅,稍歷郡職。 後太守尹端以儁為主薄。熹平二年,端坐討賊許昭 失利,為州所奏,罪應棄市。儁乃羸服閒行,輕齎數百 金到京師,賂主章吏,遂得刊定州奏,故端得輸作左 校。端喜於降免,而不知其由,儁亦終無所言』。」 《魏志臧霸傳》:「太祖之討呂布也,霸等將兵助布,既禽 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見而悅之,使霸招」吳敦、尹 禮、孫觀,觀兄康等皆詣太祖。太祖以霸為瑯邪相,敦 利城,禮東莞,觀北海,康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 於霸。太祖之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 皆叛。後兗州定,翕、暉亡命投霸。太祖語劉備,令語霸, 送二人首。霸謂備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 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違命。然王霸之君,可以義告, 願將軍為之辭。」備以霸言白太祖。太祖歎息,謂霸曰: 「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願也。」乃皆以翕暉為 郡守。

《華歆傳》。《華嶠譜敘》曰:歆少以高行顯名,避西京之 亂,與同志鄭泰等六七人閑步出武關,道遇一丈夫, 獨行,願得俱,皆哀,欲許之。歆獨曰:「不可。今已在危險 之中,禍福患害,義猶一也。無故受人,不知其義。既以 受之,若有進退,可中棄乎?」眾不忍,卒與俱行。此丈夫 中道墮井,皆欲棄之,歆曰:「已與俱矣,棄之不義。」相率 共還,出之,而後別去,眾乃大義之。

《吳志鍾離牧傳》:「牧,會稽山陰人,少爰居永興,躬自墾 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 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縣長聞之,召民繫獄,欲 繩以法。牧為之請,長曰:『君慕承宮,自行義事。僕為民 主,當以法率下,何得寢公憲而從君邪』?牧曰:『此是郡 界,緣君意顧,故來蹔住。今以少稻而殺此民,何心復 留』!」遂出裝還。山陰長自往止之,為釋繫民。民慚懼,率 妻子舂所取稻,得六十斛米,送還牧,牧閉門不受。民 輸置道旁,莫有取者,牧由此發名。

《駱統傳》:統幼事適母甚謹,時饑荒,鄉里及遠方客多 有困乏,統為之飲食衰少。其姊仁愛有行,寡居無子, 見統甚哀之,數問其故。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 獨飽?」姊曰:「誠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 粟與統,又以告母,母亦賢之,遂使分施,由是顯名。 《陸瑁傳》:瑁,丞相遜弟也,少好學篤義。陳國陳融、陳留 濮陽逸、沛郡蔣纂、廣陵袁迪等,皆單貧有志,就瑁遊 處。瑁割少分甘,與同豐約。及同郡徐原,爰居會稽,素 不相識,臨死遺書,託以孤弱,瑁為起立墳墓,收導其 子。又瑁從父績早亡,一男一女,皆數歲以還,瑁迎攝 養,至長乃別。州郡辟舉,皆不就。

《晉書馬隆傳》:「隆少而智勇,好立名節。魏兗州刺史令 狐愚坐事伏誅,舉州無敢收者。隆以武吏託稱愚客, 以私財殯葬,服喪三年,列植松柏,禮畢乃還。一州以 為美談。」

《宋書王弘傳》:弘父珣,頗好積聚,財物布在民間。珣薨, 弘悉燔燒券書,一不收責,餘舊業悉以委付諸弟。 《江秉之傳》:秉之少孤,弟妹七人並皆幼穉,撫育姻娶, 罄其心力。為新安太守,轉臨海,所得祿秩,悉散之親 故。人有勸其營田者,秉之正色曰:「食祿之家,豈可與 農人競利?」

《沈懷文傳》:「懷文父宣,新安太守。懷文丁父憂,新安郡 送故豐厚,奉終禮畢,悉班之親戚,一無所留。」

《梁書庾詵傳》:詵鄰人有被誣為盜者,被治劾妄款。詵 矜之,乃以書質錢二萬,令門生詐為其親,代之酬備。 鄰人獲免謝詵。詵曰:「吾矜天下無辜,豈期謝也!」其行 多如此類。

《何點傳》:點好施與,遠近致遺,一無所逆,隨復散焉。嘗 行經朱雀門街,有自車後盜點衣者,見而不言,傍有 人擒盜與之,點乃以衣施盜,盜不敢受,點命告有司, 盜懼乃受之,催令急去。

《陳書蕭摩訶傳》:「摩訶有騎士陳智深者,勇力過人,以 平叔陵之功,為巴陵內史。摩訶之戮也,其妻子先已 籍沒,智深收摩訶屍,手自殯斂,哀感行路。」

《隋書趙軌傳》:「軌少好學,有行檢,周蔡王引為記室,以 清苦聞。高祖受禪,轉齊州別駕,有能名。其東鄰有桑 葚落其家,軌遣人悉拾還。其主誡其諸子曰:『吾非以 此求名,意者非機杼之物,不願侵人,汝等宜為誡』。」 《公孫景茂傳》:「景茂遷息州刺史,法令清靜,德化大行。 時屬平陳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減俸祿, 為」饘粥湯藥,分賑濟之,賴全活者以千數。上聞而嘉 之,詔宣告天下。

《張文詡傳》:「文詡灌園為業,州郡頻舉,皆不應命,事母 以孝聞,每以德化人,鄉黨頗移風俗。嘗有人夜中竊 刈其麥者,見而避之,盜因感悟,棄麥而謝,文詡慰諭 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經數年,盜者向鄉人說之,始為遠近所悉。鄰家築牆,心有不直,文詡因毀舊堵以 應之。文詡嘗有腰疾,會醫者自言善禁,文詡令禁之」, 遂為刃所傷,至于頓伏床枕。醫者叩頭請罪,文詡遽 遣之。因為其隱,謂妻子曰:「吾昨風眩落坑所致。」其掩 人之短皆此類。

《大唐新語》:李大亮,隋末為賊所獲,同輩餘人皆死,賊 帥張弼見而異之,獨釋與語,遂定交于幕下。大亮既 貴,每懷張弼之恩。貞觀末,張弼為將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遇諸途而識之,持弼而泣,悉推家產以遺之。弼 辭而不受,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貴,乃張弼之 力也。乞迴臣之官爵以復之。」太宗即以弼為中郎,俄 遷代州都督。大亮性志忠謹,雖妻子不見惰容,外若 不能言而內剛烈。房元齡每稱曰:「李大亮忠貞文武, 有大將節,比之周勃、王陵矣。」後收葬五葉之無後者 三十餘柩,送終之禮,莫不備具,所賜賞分遺親戚,事 兄嫂如父母焉。臨終歎曰:「吾聞《禮》,男子不死婦人之 手。」于是命屏婦人,言畢而卒。家無餘財,無珠玉以為 含「親戚遺孤為大亮鞠養而服之如父者五十人,天 下歎伏之。」

《唐書王義方傳》:「義方,泗州漣水人,客于魏,孤且窶,事 母謹甚,淹究經術,性謇特,高自標樹。舉明經,詣京師, 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遠方,病且革,欲往省, 困不能前。義方哀之,解所乘馬以遺,不告姓名去。由 是譽振一時。」

《陸元方傳》:元方素清慎,再執政,每進退群臣后,必先 訪問,外祕莫知。臨終取奏槁焚之,曰:「吾陰德在人,後 當有興者。」

《陽城傳》:城謙恭簡素,遇人長幼如一。遠近慕其行來, 學者跡接於道。閭里有爭訟,不詣官而詣城決之。有 盜其樹者,城過之,慮其恥,退自匿。嘗絕糧,遣奴求米, 奴以米易酒,醉臥於路,城怪其故,與弟迎之,奴未醒, 乃負以歸。及覺,痛咎謝城曰:「寒而飲,何責焉。」寡妹依 城居,其子四十餘,癡不知人,城常負以出入。始妹之 夫客死遠方,城與弟行千里,負其柩歸葬。歲饑,屏跡 不過鄰里,屑榆為粥,講論不輟。有奴都兒化其德,亦 方介自約,或哀其餒,與之食,不納,後致糠覈數桮乃 受。山東節度府聞城義者,發使遺五百縑,戒使者不 令返,城固辭,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嘗發。會里人鄭 俶欲葬親,貸於人無得,城知其然,舉縑與之。俶既葬, 還曰:「蒙君子之施,願為奴以償德。」城曰:「吾子非也,能 同我為學乎?」俶泣謝,即教以書,俶不能業,城更徙遠 阜,使顓其習,學如初,慚,縊而死。城驚且哭,厚自咎,為 服緦麻瘞之。

《宋史柳開傳》:「開性倜儻重義,在大名,嘗過酒肆飲,有 士人在旁,辭貌稍異,開詢其名,則至自京師,以貧不 克葬其親。聞王祜篤義,將丐之,問所費幾何,曰:『二十 萬足矣』。開即罄所有,得白金百餘兩,錢數萬遣之。」 《王濟傳》:「濟字巨川,真定人,歷江南西路安撫使。少時 深州刺史念金鎖,一見器之,且託後于濟。金鎖沒,濟 撫」其孤,援寘祿仕。素與內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 甚,命憲府鞫之。濟適知雜事,力為辯理,遂獲輕典。 《楊燧傳》:「燧拜寧遠軍節度、殿前副都指揮使,卒贈侍 中,諡曰莊敏。燧初穴貝州城時,為叛兵所傷,同行卒 劉順救之得免。及貴,順已死,訪恤其家甚至。故人妻 子貧不能活者,一切收養之,人推其義。」

《和斌傳》:「斌選隸散直,為德順軍指揮使。凡五年,數扞 敵,被重創十餘。知軍事劉兼濟以兄平敗沒,執送京 師,逮其家,斌慰安調護,為寓金帛他所,密告兼濟,勿 以家為恤。平冤既伸,兼濟獲免,家賴以全。定川之役, 將曹偀喪所乘馬,斌輟騎與之,且戰且行,與俱免。」 《郝質傳》:「質歷安德軍節度使,御軍有紀律,犯者不貸, 而」享犒豐渥,公錢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簡儉, 食不重肉,篤于信義。田朏不振而死,為表揭前功,官 其一孫。在并州,與朝士董熙善,約為婚姻。熙死,家貧 無依,質已為節度使,竟以女歸董氏。自為官,不上閥 閱,從微至貴,皆以功次遷云。

《范沖傳》:「沖以龍圖閣學士奉祠。沖性好義樂善,司馬 光家屬皆依沖所,沖撫育之,為光《編類記聞》十卷奏 御,請以光之族曾孫宗召主光祀。又嘗薦尹焞自代 云。」

《鄰幾雜誌》:王介甫知鄞縣日,奉行赦書節文,訪義夫 節婦得三人,其閒一人可采姓童為人典主庫,謂之 「判子。」家中養疏屬數口,奉寡姊承順不違。甥不事家 業,屢負人債,輒為償之,而不以告姊。方欲奏上而代 到不果聞以詿誤之過,為後宰所笞。部中有兩道者, 常善遇之,每有堤塘橋道之役,令化募閭里修築,不 「勞而成。」

《過庭錄》:「王樂道二子:寔字仲弓,寧字幼安,卜居許昌。 仲弓與光祿行遊,淳厚博學君子也。好客喜酒,先子 叔父常請見之,必委曲留連,飲食教誨而歸。雖鄉里 傭夫賤士,莫不謙睦誠接,得其懽心。平居未嘗釋卷先子一日劇暑中,迫昏會歸,皆已大醉,偶遺衣,後往 取之,見仲弓披衣執策,就視之,乃《禮記疏》也。其精勤」 如此。鄉人敬其德。幼安晚以上書關元祐,得幸,致身 台輔。李彥。西城事興,幼安以竹園為獻。後彥道許,幼 安郊迎至府治,讓彥上坐。彥曰:「某何人?樞密過禮如 此?」幼安拱手應曰:「某西城竹園戶。」爾時曾存之在許, 謝客獨以聲妓自奉。仲弓嘗曰:「若存之之富,舍弟之 貴,寔寔不愛。」蓋仲弓口吃也。

《石林燕語》:趙清獻為御史,力攻陳恭公,范蜀公知諫 院,獨救之。清獻遂併劾蜀公黨宰相,懷其私恩。蜀公 復論御史以陰事誣人,是妄加人以死罪,請下詔斬 之,以示天下。寧熙初,蜀公以時論不合,求致仕,或欲 遂謫之,清獻不從。或曰:「彼不嘗欲斬公者邪?」清獻曰: 「吾方論國事,何暇恤私怨。」方蜀公辯恭公時,世固不 以為過,至清獻之言,聞者尤歎服云。

《宋史向傅範傳》:「傅範歷密州觀察使,所至有能聲。以 橐中貲千餘萬葬族人在殯者六十四喪。」

《後山談叢》:「眉山公卒,太學生侯泰、武學生楊選素不 識公,率眾舉哀,從者二百餘人,欲飯僧於法雲主者, 惟白下聽慧林佛陁禪師聞而招致之。」 《宋史陳規傳》:「規知應州兼淮西安撫。規以忠義自許, 尤好賑施,家無贏財。嘗為女求從婢,得一婦,甚閑雅, 怪而詢之,乃雲夢張貢士女也。亂離夫死無所託,鬻 身求活。規即」輟女奩嫁之。聞者感泣。

《張即之傳》:即之以直祕閣致仕。寶祐四年,制置使余 晦入蜀,以讒劾閬州守王惟忠。於是削惟忠五官,沒 入其資,下詔獄鍛鍊誣伏,坐棄市。惟忠臨刑,謂其友 陳大方曰:「吾死當上愬於天。」七揮刃不殊,血逆流。即 之雖閒居,移書言於淮東制置使賈似道,恤其遺孤, 又使從孫士倩娶惟忠孤女。未幾,似道入相,中書舍 人常挺亦以為言,景定元年,給還首領,以禮改葬,復 金壇田多即之倡義云。

《金史李慶嗣傳》:慶嗣,洛人。少舉進士不第,棄而學醫。 天德閒,歲大疫,廣平尤甚,貧者往往闔門臥病,慶嗣 㩦藥與米分遺之,全活者眾。 《元史蕭㪺傳》,㪺嘗出,遇一婦人,失金釵,道旁疑㪺拾 之,謂曰:「殊無他人,獨翁居後耳。」㪺令隨至門,取家釵 以償其婦。後得所遺釵,愧謝還之。鄉人有自城中暮 歸者,遇寇欲加害,詭言:「我蕭先生也。」寇驚愕釋去。 《唆都傳》:唆都子百家奴為福建道長司宣慰使、都元 帥。是時福建多水災,百家奴出私錢市米以賑貧民, 全活者甚眾。

《李恆傳》:「恆守鄂州時,豪民聚眾侵江陵,省命恆往討 之。恆斂兵不動,但諭使出降。得生口十餘萬,悉縱為 民,仍禁軍毋得擄掠,饋獻充積,一無所受。」

《不忽木:傳》:「木平居服儒素不尚華飾,祿賜有餘即散 施親舊,明于知人多所薦拔。」

《拜降傳》:拜降為慶元路治中,歲大饑,狀累上行省,不 報。拜降曰:「民飢如是而不賑之,豈為民父母意耶?」即 躬詣行省力請,得發粟四萬石,民賴全活。

《訾汝道傳》:訾汝道,德州齊河人。里中嘗大疫,有食瓜 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㩦米歷戶饋之。或曰: 「癘氣能染人,勿入也。」不聽,益周行問所苦,然卒無恙。 有死者,復贈以槥櫝,人咸感之。嘗出麥粟貸人,至秋 蝗食稼,人無以償,汝道聚其券焚之。

《王薦傳》:「薦兄孟韐早世,嫂林氏更適劉仲山。仲山嘗 以田鬻於薦,及死不能葬,且無子,族以其貧,莫肯為 之後。薦即以田還之,使置後,且治葬焉。州禁民死不 葬者。時民貧,未葬者眾,畏令,悉焚柩棄骨野中。薦哀 之,以地為義阡,收瘞之。有死不能斂者,復買棺以贈, 人皆感焉。」至大四年,其鄉旱,民艱糴,薦盡出儲粟賑 之。有施福等十一家饑欲死,薦聞惻然,欲濟之。家粟 已竭,即以己田易穀百石分給之。福等德其活己,每 月朔會佛祠為祈福,福建宣慰司上狀旌之。

《同恕傳》:「恕弟子第五居仁,嘗行田間,遇有竊其桑者, 居仁輒避之。鄉里高其行義,率多化服。」

《宇文公諒傳》:「公諒通經史百氏言,弱冠有操行,嘉興 富民延為子弟師。夜將半,聞有叩門者,問之,乃一婦 人,公諒厲聲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辭歸,終不告以 其故。」

《明外史張鳳傳》:「鳳性淳樸,故人死,聘其女為子婦,教 其子而養其母終身。同學友蘇洪好面斥鳳,及為鳳, 屬官猶然。鳳待之初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