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2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二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目錄
書經部藝文二
乃言底可績 宋蘇軾
堲讒說殄行 前人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前人
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前人
王省惟歲 前人
作周恭先 作周孚先 前人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前人
庶言同則繹 前人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前人
道有升降政由俗革 前人
顧命冕服辨 前人
代守臣謝賜御書周易尚書表 湯思退
乂用三德疏 王巖叟
禹貢地理辨 鄭樵
禹貢洪範相為用 前人
論君牙伯冏呂刑三書 前人
洛書贊 朱熹
象刑說 程大昌
三宅三俊說 前人
金縢非古書說 元王廉
周公居東二年辨 汪叡
畢命說 明方孝孺
讀逸周書 王世貞
尚書對策 何喬新
一人元良萬邦以貞論 金聲
伏生授經圖贊 周敘
皋陶贊 耿定向
伯益贊 前人
伊尹贊 前人
仲虺贊 前人
召公贊 前人
畢公贊 前人
書經部藝文三〈詩〉
賦尚書詩 唐太宗
歸馬華山 白行簡
舞干羽兩階 石倚
日本刀歌 宋歐陽修
讀夏書五荒書以自儆 金朋說
明仁殿進講尚書 元貢師泰
三千牘 明羅圯
賦尚書志懷〈二首〉 金九疇
讀尚書三十韻 金玉節
書經部選句
經籍典第一百二十八卷
書經部藝文二
[编辑]《乃言底可績》宋·蘇軾
[编辑]巧言令色,帝之所畏也,故以言取人。自孔子不能無 失,然聖賢之在下也,其道不效于民,其才不見于行 事,非言無自出之故。以言取人者,聖人之所不能免 也。納之以言,試之以功,自堯舜以來,未之有改也。堯 將禪舜也,曰:「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底之為言極也。 《易》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可謂極矣。君子之于事物 也,原其始不要其終,知其一不知其二,見其偏不見 其全,則利害相奪,華實相亂,烏能得事之真、見物之 情也哉!故言可聽而不可行,事可行而功不可成,功 可成而民不可安,是功未始成也。舜、禹、皋陶之言,皆 功成而民安之者也。嗚呼!極之為至德也久矣,箕子 謂之《皇極》,子思謂之《中庸》。極則非中「也,中則非極也。」 此昧者之論也。故世俗之學,以《中庸》為處可否之間, 無過與不及之病而已,是近于鄉原也。若夫達者之 論則不然,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非舜禹皋陶之 成功,其孰能與於此哉?故愚以謂窮理盡性,然後得 事之真,見物之情,以「之事天則天成;以之事地則地 平;以之治人則人安。」此舜、禹、皋陶之言,可以底績者 也。
《堲讒說殄行》前人
[编辑]《書》云:「朕堲讒說殄行。」《傳》曰:「君子之所為,為可傳,為可 繼也。」凡行之不可傳繼者,皆殄行也。堯舜之所堲也。 世衰道喪,士貴苟難而賤中庸,故邪慝者進焉。齊桓公欲用豎刁、易牙、開方三子,管仲曰:「三子者,自刑以 近君,去親殺子以求合,皆非人情,難近。」桓公不聽,卒 以亂齊。齊桓賢主也,管仲信臣也。夫以賢主而不用 信臣之言,豈非三子者似忠而難知者歟?甚矣,似之 亂真也。故曰:「惡紫謂其奪朱也,惡莠謂其亂苗也,惡 鄉原」謂其亂德也。孟子憂之,故曰:「君子反經而已矣。」 君子所貴,必其可傳可繼者也,是以謂之經。經者,常 也。君子苟常之為貴,則彼苟難殄行無為為之矣。苟 難者無所獲,殄行者無所利,則庶民「並興。巧者不能 獨進,拙者可以自效。」吾虛心而察之,賢者可事,能者 可使,而天下治矣。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前人
[编辑]甚矣耳目之為天下禍福也,《洪範》五事,為王極之用, 治亂之所繇出,狂聖之所繇分,風雨之所繇作,五福 六極之所繇致。故顏淵問仁,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視聽期於聰明而已,何 與於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禮也,何與於仁?曰:「視 聽不以禮,則聰明之害物也,甚於聾瞽。」何以言之?明 之過也,則無所不視;掩人之私,求人之不及,聰之過 也,則無所不聽。浸潤之譖,膚受之愬或行焉,此其害 豈特聾瞽而已哉?故聖人一之於禮,君臣上下,各視 其所當視,各聽其所當聽,而仁不可勝用也。太甲之 復辟也,伊尹戒之曰:「視遠惟明,聽德惟聰。」何謂遠?何 謂德?孔子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 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夫惟小之為知,又烏能及遠哉? 探夜光於東海者,不為鯢桓而回網羅;求合抱於鄧 林者,不以徑寸而枉斧斤。苟志於遠,必略近矣。故子 張問明,孔子既告之以明,又告之以遠。繇此觀之,視 不及遠者,不足為明也。梁惠王問利於孟子,孟子告 以仁義,曰:「王何必曰」利?夫言利者,其言未必不中也。 然君子不聽,曰言利者,必小人也。聽其言必行其事, 行其事必近其人。小人日近,君子日疏,求國無危,不 可得也。凡言苟出於利,雖中,小人也,況不中乎?苟出 於德,失猶君子也,況不失乎?繇此觀之,聽不主於德 者,非聰也。
《終始惟一時乃日新》前人
[编辑]《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動者,不安者也。夫惟 不安,故求安者而託焉。惟一者為能安。天地惟能一, 故萬物資生焉;日月惟能一,故天下資明焉。天一於 覆,地一於載,日月一於照,聖人一於仁,非有二事也。 晝夜之代謝,寒暑之往來,風雨之作止,未嘗一日不 變也。變而不失其常,晦而不失其明,殺而不害其生, 豈非所謂一者常存而不變故耶?聖人亦然,以一為 內,以變為外。或曰:聖人固多變也,歟不知其一也。惟 能一,故能變。伊尹戒太甲曰:「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 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新與一二者疑若相反。然 請言其辨:物之無心者必一,水與鑑是也。水鑑惟無 心,故應萬物之變;物之有心者必二,目與手是也。目 手惟有心,故不自信而托于度量權衡。己且不自信, 又安能應物無方,日新其德也哉!齊人為夾谷之會, 曰:「孔丘,儒者也,可劫以兵,不知其戮。齊優如殺犬豕。」 此豈有二道哉?一于仁而已矣。《孟子》曰:「天下定于一, 孰能一之?」曰:「不嗜殺人者愚。」故曰:聖人一于仁。
《王省惟歲》前人
[编辑]論堯舜之德者必曰「無為。」考之于經,質之于史,堯舜 之所為,卓然有見于世者,蓋不可勝計也。其曰「無為」, 何哉?古人有言曰:「除日無歲。」又曰:「日一日勞,考載曰 功。」若堯舜者,可謂功矣。歲者,月之積也;月者日之積 也。舉歲則兼月,舉月則兼日矣。日別而數之則月不 見,月別而數之則歲不見,此豈日月之外復有歲哉? 日月之各一,人臣之勞也;歲之并考,人君之功也。故 《書》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此上下之分,煩 簡之宜也。禹之平水土,稷為之殖百穀,契為之敷五 教,伯夷為之典三禮,皋陶為之平五刑,羲和為之歷 日月,堯舜果何為哉?今夫三百有六旬,分之以四時, 配之以六甲,位之以十二子,散之以二十四氣,裂之 以七十二候,晝不可以并夜,寒不可以兼暑,則氣果 安在哉?惟其無在而不可名,寄之于人而己不有,此 所以為王省之功也。日不立則月不建,月不建則歲 不成,師尹不官則卿士不治,卿士不治則王功廢矣。 故曰:「庶民惟星。」星者,日月之所舍,所因以為寒暑風 雨者也。民者,上之所託,所因以為號令賞罰者也。日 月不自為,風雨寒暑,因星而為節。君不自為號令,賞 罰,因民而為節。上執其要,下治其詳,所謂「歲月日時 無易」也。文王不兼庶獄,陳平不治錢穀,邴吉不問鬥 傷,此所謂「不易」者也。秦皇衡石程書,光武以吏事責 三公,此易歲月而亂日時者也。治亂之效,亦可以概 見矣。
《作周恭先作周孚先》前人
[编辑]周之將興,必有繼天之王,建都邑,立藩輔,以定天命,
而宅民心,為子孫之師。亦必有命世之臣,考禮樂,修法令,以定國是,而正風俗,為卿大夫之宗。然後可以世世垂拱仰成。雖有中主輔弱而不至于亂。故曰:「孺 子來相宅,其大惇典。」商獻民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 先》。予旦以多才,越御事,篤前人,成烈答其師,作《周孚》 先國之所恃者,法與人也。《詩》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 刑。」故周公以謂惇典而用賢,可以定國。後之言恭者 必稽焉。傅說有言:「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今 不師古,後不師今。」故周公以謂「我當與卿大夫士篤 前人成烈,以答眾心。」則後之言信者必師焉。夫以成 王之賢,周公之聖,其所以為後世先「者,不過於恭與 信而已。《詩》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 恪』。」閔馬父曰:「古之稱恭者,曰自古,曰在昔,曰先民,其 嚴如是。愚以自知恭之大者。蓋堯之允恭,孔子之溫 恭,非獨恭世子之恭、楚共王之恭也。成王以是為后 世先也,不亦宜乎!『大有上吉,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 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又曰:「自古皆有死,民無 信不立。」信之為德也,重于兵而急于食,周公以是為 後世先也,不亦宜乎。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前人
[编辑]毫末之木,有合抱之資,濫觴之水有稽天之勢,不可 謂無是理也。理固有是,而物未必然,此眾人之所以 不信也。子思有言:「君子之道,始於夫婦之所能;其至 也,雖聖人有不能。」故《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之 能為堯、舜,歷千載而無有。故孟子之言,世未必信也。 眾人以跡求之,故未必信;君子以理推之,故知其有 必然者矣。孔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而《書》曰:「惟聖 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此二言者,古今所不能一, 而學者之所深疑也。請試論之:濫觴可以稽天,東海 可以桑田,理有或然者,此狂聖念否之說也;江湖不 可以徒涉,尺水不可以舟行,事有必然者,此愚智必 然之辨也。夫言各有當也,達者不以失一害一,此之 謂也。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使太甲粗可以不亂 者,伊尹不廢也。至于廢,則其狂也審矣,然卒于為商 宗。周公曰:「茲四人迪哲。」蓋太甲與文王均焉。明星,開 元之治,至于刑措,與夫三代何遠?林甫之專,祿山之 亂,民在塗炭,豈特狂者而已哉?繇此觀之,聖狂之相 去,殆不容髮矣。
《庶言同則繹》前人
[编辑]《書》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虞之為言度也,出 納之際,庶言之所在也,必得我師。言失,言有同異,則 聽者有所考。言其利也,必有為利之道,言其害也,必 有致害之理。反復論辨,廷議而眾決之,長者必伸,短 者必屈焉,真者必遂,偽者必窒焉。故邪正之相攻,是 非之相稽,非君子之所患者,庶言同而已。考同者莫 若繹,古者謂紬繹,紬繹者,必求其端,究其所終。《說命》 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 非道。」《君陳》之所謂繹,即《說命》之所謂求也。孫寶有言: 「周公大聖,召公大賢,猶不相說。著于經典,兩不相損。」 晉王導輔政,每與客言,舉坐稱善,而王述責之曰:「人 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導亦斂衽謝之。「古之君子,其 畏同也如此,同而不繹,其患有不可勝言者矣。」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编辑]前人
天下之事,古略而今詳;天下之官,古寡而今眾。聖人 非有意於其間,勢則然也。火化之始,燔黍捭豚以為 靡矣。至周而醯醢之屬百二十甕。棟宇之始,茅茨采 椽以為泰矣。至周,九尺之室,山節藻梲。聖人隨世而 為之節文,豈得已哉?《周書》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 商官倍,亦克用乂。」聖人不以官之眾寡論治亂者,以 為治亂在德,而不在官之眾寡也。《禮》曰:「夏后氏官五 十,商二百,周三百。」官與《周官》異,學者蓋不取焉。夫唐 虞建官百,簡之至也。夏后氏安能減半而辦此?理之 必不然也。孔安國曰:「禹、湯建官二百,不及唐虞之清 要」,榮古而陋今,學者之病也。自夏商觀之,則以官百 為清要;自唐虞而上,雲鳥紀官之世而觀之,則官百 為陋矣。夫豈然哉?愚聞之叔向曰:昔先王議事以制, 不為刑辟,故子產鑄《刑書》,而叔向非之。夫子產之刑 書,末世之先務也,然且得罪于叔向,是以知先王之 法簡矣。先王任人而不任法,勞于擇人而佚于任使, 故法可以簡;法可以簡,故官可以省。古人有言:「省官 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至矣。
《道有升降政繇俗革》前人
[编辑]武王克商,武庚祿父不誅矣,而列為諸侯。周公相成 王,武庚祿父叛,殷之頑民相率為亂,不誅也,而遷之 洛邑。武王周公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曰:「群飲,汝勿佚, 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商之工臣,乃湎于酒,勿庸 殺之,姑惟教之。非至德能如是乎?是以商之臣子心 服而日化。至康王之世,三十餘年矣,世變風移,士君 子出焉。故命畢公曰:「道有升降,政繇俗革。不臧厥臧, 民罔攸勸。」始則遷其頑者而教之,終則擇其善者而 用之。用之于商人也,可謂無負矣。夫道何常之有,應物而已矣。物隆則與之偕升,物污則與之偕降。夫政 何常之有?因俗而已矣。俗善則養之以寬,俗頑則齊 之以猛,自堯舜以來,未之有改也。故齊太公因俗設 教,則三月而治;魯伯禽易俗變禮,則五月而定。三月 之與五月,未足為遲俗也,而後世之盛衰出焉。以伯 禽之賢,用周公之訓,而猶若是,苟不逮伯禽者,其變 易之患,可勝言哉!
《顧命冕服辯》前人
[编辑]「成王崩未葬,君臣皆冕服,禮歟?」曰:「非禮也。」「謂之變禮, 可乎?」曰:「不可。禮變于不得已,嫂非溺,終不援也。三年 之喪,既成服,釋之而即吉。無時而可者,曰:『先王之命, 不可以不傳。既傳,不可以喪服受也』。」曰:「何為其不可 也?《禮》曰:『以喪冠者,雖三年之喪可也。既冠於次,入哭 通者三,乃出。孔子曰:『將冠,子未及期日,而有齊衰大』』」 功之喪,則因喪服而冠。冠,吉禮也,猶可以喪服行之。 受顧命見諸侯,獨不可以喪服乎?太保使太史奉冊 授王于次,諸侯入哭於路寢,而見王于次。王喪服受 教諫,哭踊答拜。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始死方殯,孝 子釋服離次,出居路門之外,受干戈虎賁之逆,此何 禮也?漢宣帝以庶人入立,故遣宗正太僕奉迎以顯 異之。康王,元子也,天下莫不知,何用此紛紛也?《春秋 傳》曰:「鄭子皮如晉,葬晉平公,將以幣行。子產曰:『喪安 用幣』?子皮固請以行。既葬,諸侯之大夫欲因見新君, 叔向辭之曰:『大夫之事畢矣,而又命孤,孤斬焉,在衰 絰之中。其以嘉服見,則喪禮未畢;其以喪服見,是重 受弔也。大夫將若之』」何?皆無辭以退。今康王既以嘉 服見諸侯,而又受乘黃玉帛之幣,曾謂盛德之王不 若衰世之侯,召公、畢公不如子產、叔向乎?使周公在, 必不為此,然則孔子何取于此書也?曰:至矣。其父子 君臣之間教戒深切著明,猶足以為後世法,孔子何 為不取哉?然其失禮則不可以不論。
《代守臣謝賜御書周易尚書表》湯思退
[编辑]宸章帝藻,粲如琬琰之傳;神畫聖謨,較若天人之備。 啟函拜賜,拭目知榮。竊以法始四營,莫辨乎易;文兼 五典,皆聚此書。續東魯之韋編,發先秦之竹簡。意廣 大而孰測,辭灝噩以莫窺。其在累朝,以為古訓。顧宣 帝立梁丘之學,豈革荄茲之談。彼明皇睹《洪範》之篇, 徒改陂頗之字。未有留神乙夜,探賾前經,刪妄論于 九師,掇徽言于四代。寫之縑帙,示于薦紳。體飛動于 龍鸞,義昭回于星斗。月將日就,彰聖學于祇勤;墨妙 筆精,竦侯藩之瞻戴;懋乃非常之績。屬我中興之朝, 恭惟皇帝陛下,識際道真,行高世表。垂衣裳而致治, 蓋取乾坤;廣視聽以御圖,一似堯、禹。故此躬行之至, 見乎心畫之間。教兼被于臣鄰,賜不殊于中外。祕書 深刻,已參淳化之《孝經》;方國咸頒,遠邁漢光之手札。 臣叨分符竹,獲睹寶函。八法難如,徒驚端勁遒偉之 狀;一圻所治,願布精微疏通之風。
《乂用三德疏》王巖叟
[编辑]司馬康講《洪範》至「乂用三德」 ,哲宗曰:「止此三德,為更有德。」 巖叟退而上疏。
「三德者,人君之大本,得之則治,失之則亂,不可須臾 去」者也。臣請別而言之。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 邪于多士之間,不以順己而忘其惡,不以逆己而遺 其善,私求不徇于所愛,公議不遷于所憎,竭誠盡節 者,任之當勿二,罔上盜寵者棄之當勿疑。惜紀綱,謹 法度,重典刑,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遠聲色之好, 絕盤遊之樂,勇於救天下之弊,果於斷天下之疑,邪 說不能疑,非道不能說,此人主之剛德也。「居萬乘之 尊而不驕,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聰明有餘而處之若 不足,俊傑並用而求之如不及,虛心以訪道,屈己以 從諫,懼若臨淵,怯若履薄,此人主之柔德也。三者足 以盡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耳。」
《禹貢地理辯》鄭樵
[编辑]「驗星躔,攷分野,足以知地理乎?曰州郡大小,沿革不 同,不足以知地理也。探河源,窮禹穴,足以知地理乎?」 曰「疆場廣邈,足跡難窮,不足以知地理也?」曰「窮山經, 求海志,足以知地理乎?曰傳聞之事,常多失實,不足 以知地理也。」「然則地理終不得而知也?」曰「歷代輿圖 所述,先儒多論及之,皆不足以為據。所可據者,《禹貢》」 一書耳。然《禹貢》之書實作于虞夏之際,而欲盡後世 之地理,亦難乎參稽矣。何者?大賢如孟子常言地理 之誤矣,惟《禹貢》足以明之;博洽如史遷嘗言地理之 誤矣,惟《禹貢》足以辨之。揚雄、班固皆相忘於誤者也, 亦惟証之以《禹貢》而已,況漢而下諸儒之議論乎?何 以知之?孟子曰:「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是江有通 淮之道矣。及考之《禹貢》,則曰「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是 江未嘗有達淮之理。蓋吳王夫差掘溝以通于晉,而 江始有達淮之道,孟子蓋指夫差所掘之溝以為禹 跡也明矣。史遷之作《河渠書》曰:「廝〈分其流也〉為二渠,復禹 舊跡,是為二渠出于禹者也。及攷之《禹跡》,河自龍門 至于大陸,皆為一流。至秦河決魏都,始有二流。子長之論,其誤指秦時所決之渠以為禹跡也明矣。揚雄 生於蜀而作《蜀記》,上記蠶叢、魚鳧,以為秦之前未通 中國,故李白謂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邇來四萬 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而不知《禹貢》「梁山之域。」〈如岷 嶓沱潛蔡之類〉「皆蜀地之山川。」則雄之言「前此未通中國」,非 也。〈禹貢已開蜀道及秦人用金牛復開〉班固述河源之經疏遠,窮蔥嶺、 蒲類海,以為潛行地中而出為中國河,而不知《禹貢》 止曰「導河至積石。」唐人劉元鼎使吐蕃,乃得其源在 國中深境,而固之言亦非也。吁!《禹貢》一書,不過數千 言耳。古今言地理之牴牾,莫不於此取質焉,則後之 言地理者,其可舍之而不為依據乎?《禹貢》一書所以 不可及者何耶?得道之言與才智之言異。《禹貢》之言 其深於道乎?《書》出於道,非後世地理家比也。故州不 係於方域,而係之山川,至後世則有「四至、八到」之說 矣。山川小者,係其州,大者條而出之,至後世則一山 跨數州,一水而見數郡矣。冀州不言四方所距,至後 世則京兆、扶風與郡縣同體矣。禹蹟所及,東至萊、牧, 西至和夷,以至皮卉之服,無不為之續敘而已。至後 世則羈縻州郡,皆入中國圖籍矣。四者之意,既已周 知,而復于終篇,不過百言,遂能盡九州之田賦土地 之所宜,道路山川之遠近,非深於道能之乎?
《禹貢洪範相為用》前人
[编辑]《洪範》之數,有九而初,一曰五行,五行之序,一曰水。且 鯀之所治者水也,天何以知其汨陳五行,而不畀《洪 範》九疇?禹之所治者水也,天何以遽錫之「《洪範》九疇?」 彝倫攸敘,而不曰五行之何如?蓋九疇之綱領在於 五行,五行之綱領在於水。請以《禹貢》明之。禹之治水, 自冀州始。冀為帝都,在北方屬水,故冀在先。冀州之 「水既治,水生木,木屬東方,故次兗;次青、次徐,皆東方 也。兗、青、徐之水既治,木生火,火屬南方,故次揚;次荊, 皆南方也。揚、荊之水既治,火生土,土屬中央,故次豫。 豫居天下之中也。豫州之水既治,土生金,金屬西方, 故終以梁、雍」焉。以天下之勢觀之,豫立天下之中,與 徐、兗接境,自徐、兗既治之後,何不先次豫,而必先次 揚次荊,何也?蓋禹順五行相生之序如此,觀禹治水 之先後,五行已得其序,則九疇可知,故天錫之者以 此。鯀之治水,不依五行次第,故箕子於鯀垔洪水之 下,先占一句,汨陳五行。五行汨陳,則九疇可知,天之 不畀,以此可見《禹貢》《洪範》之書相為用者。或曰:九疇 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非水 木火土金也。」曰:「九疇乃天地生成之數,天一生水,地 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此乃五行相生之數。生 成之數,其體也;相生之數,其用也。體用兼備,此禹所 以善用五行也。正如《大易》言天地之數五十五,至于 用則為五十;虛一為大衍,以揲蓍也。」
《君牙伯冏呂刑三書論》前人
[编辑]夫子定書,自周成、康後獨存。穆王作《君牙》《伯冏》《呂刑》 三書,欲知穆王用人與其訓刑之意,如是明審,可知 穆王之為人,不墜文、武、成、康之風烈矣。韓退之作《徐 偃王廟碑》,乃曰:「偃王君國子民,待四方,一出於仁義。 時穆王無道,意不在天下,得八龍騎之西,宴王母于 瑤池,忘歸,諸侯贄于庭者三十六國。」如退之說,則夫 子所取三篇,可以無傳。夫乘八駿,觴王母,出于列禦 寇,謂西極之仙人與穆王同遊,以至于瑤池,此特禦 寇駕言以神,仙人之術,大概詭怪如此。後左氏不之 察,因曰:「穆王周行天下,將皆有車轍馬跡焉。」妄者又 作《穆天子傳》,以廣孟浪之說,此退之取以為據也。退 之名為信吾道,排異端者也,而反溺于異端,不已陋 乎?信一怪誕之說而戾夫定《書》之旨,致徐偃之偽名, 誣周王之大惡。退之一碑之失,萬世不能贖也。今觀 《穆王》三篇,其命君牙為大司徒,則自謂守文、武、成、康 之遺緒,其心憂危,若蹈虎尾,涉春冰,必賴股肱心膂 而為之輔翼也。其命伯冏為太僕正,則自謂「怵惕惟 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至有「僕臣諛厥后自聖」之言, 非惟見任君牙、伯冏之得人,且知其飭躬畏咎也。其 命呂侯以刑也,則歷告以謹刑罰,恤非辜。雖當耄年, 而其心未嘗不在民,反謂之不在天下,何耶?使穆王 作三書,皆無實之言,所任之人亦不當,則夫子不取 之也。今世儒見命伯冏為太僕正,則曰穆王好馬故 也。讀《呂刑》穆王享國百年,耄荒則曰:「王耄而荒怠,好 遊故也。」故列子之說,傳於《左氏》,以及於韓子,信韓子 之說必至此也。據《書》曰「王享國百年耄」,言時已老矣, 而猶荒度,作《呂刑》以詰四方,正知王之不忘也。荒度 之義,與荒度土功同,若果耄且荒,何暇訓夏贖刑乎?
《洛書贊》朱熹
[编辑]洛有龜兮負文,錫神禹兮彝倫。夏商之季兮汨堙,箕 子載陳兮皇極為之一新。萬世之大範兮存乎其人。
《象刑說》程大昌
[编辑]《舜典》曰:「象以典刑。」皋陶曰:「方施象刑惟明。」是唐、虞固 有象刑矣,而去古既遠,說者不一。荀況記時人之語 曰:「象刑墨黥慅嬰,共艾畢菲,對屨殺,赭衣而不純也漢文帝詔除肉刑,曰:「有虞氏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 而民不犯。」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武帝之策賢良 也亦然。《白虎通》曰:「畫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 蒙巾,犯劓者以赭著其衣服,髕者以墨蒙其髕象而 劃之,犯宮者劘,犯大辟者布衣無領。凡此數說者,雖 不能歸於一,要其大致,皆謂別異衣服以愧辱之,而 不至於用刑,此遠古而譌傳也。禹之稱舜曰:「與其殺 不辜,寧失不經。」特不殺不辜爾,未嘗去殺也。怙終賊 刑,刑故無小,是豈嘗置刑不用哉?戰國之時,未經秦 火,已謂象刑者示辱而已,無所事於刀鋸斧鉞也。荀 況既知其不然,而亦不能別援古典以審其有無,特 能推理以辯,而曰以為治邪,則人固莫觸罪,非獨不 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人或觸罪矣,而直輕其刑,是 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也。此數語者,雖堯舜復出, 無以易也。揚雄曰:「唐虞象刑,惟明夏后肉辟三千,不 膠者卓矣。」雄以肉辟始夏,真謂堯舜之刑無刀鋸斧 鉞矣。此蓋漢世之所通傳,故文武二帝詔語,亦以為 然也。肉刑之制,孔穎達輩集會傳記,皆不能知其所 起,然而劓刖。黥苗民固已有之,帝舜斥數其虐,特 以不能差罪,遂至。用爾,則肉辟所起,豈復待夏后 氏之世哉?且舜之刑,五服五用,明有所施,而此時未 有笞杖徒。若無肉刑,其閱罪而五服之法,服罪而五 用之刑,以何器具而行其論決哉?況象刑之次,每降 愈下,方有流鞭扑撻。若謂象刑止於示辱,則是正麗 五刑者,反可以異服,當刑而惡未入刑者,乃真加之 流鞭扑撻焉,是何不倫也。然則象刑云者,是必模寫 用刑物象,以明示民,使之愧畏,而何他求泛說哉?第 世言象刑者,不究其本,而直謂畫象可以代刑,則人 不信爾。夫子之言曰:「不教而殺謂之虐。」莊周曰:「匿為 物而愚不識。」皆咎世之教飭無素者也。蓋周人布刑 象之法,大司寇垂之象魏,小司寇宣之四方,則既詳 矣。猶以為未也,則有執木鐸以警者,執旌節以達者, 屬民而讀者,書五禁于門閭者,諭刑罪于邦國者,其 上下相承,極其重複,正慮不知者之誤觸也。以此言 之,則藉藻色以暴昭其可愧可畏者,正聖人忠厚之 意也。世之有魑魅魍魎,人固不願與之相值也,然天 地間不能無此聖人。範金肖物,著諸鼎以「示之,則山 行草茇者知畏而預為之避也。」此其鑄鼎象物之意, 與畫象而期不犯之意同也。夫謂衣冠之為象刑,固 不足以得其實矣,而亦不無所本也。司圜掌收教罷 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飾而加明刑焉。鄭元因有弗使 冠飾之文,而遂用以證實。其語曰:「不冠而著墨,幪若 古之象刑也?」夫象以典刑,揆諸《舜典》,則在流贖之先; 而加桎梏、去冠飾,質之司寇,顧在五刑糾慝之外。 設 使其制誠嘗輔刑以行,則不過若畢命之殊異井疆 也,秦人之赭衣徒隸也,漢世之胥靡旦舂也,本非正 則在用刑之數,亦安可以刑餘之輕者而證古制大 典也哉?且夫舜命皋陶作士,而授以制刑之則,類皆 差五刑而三其服,即五服而三其就。凡所以測淺深, 綦嚴密,無不曲盡。而概謂示恥可以去殺,固無惑乎 後世之不信也。於是結繩理暴秦之緒,干戚解平城 之圍,遂為迂《左》者之口實。抑不思有太古之民,則結 繩雖簡,豈不足以立信?有舜、禹之德,則干戚非武,亦 豈有不能屈服強梗之理哉?是畫象者可以昭「愧畏」, 而非以致其愧畏也。欲知畫象之為刑助,其必循本 以觀,乃有得哉。
《三宅三俊說》前人
[编辑]周公作立政三言,三宅三俊。孔安國曰:「大罪宥之四 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國之外。意如五宅之有三居然, 是其所謂三宅也。正、直、剛、柔三德如《洪範》所陳,是其 所謂三俊也。」然《立政》一書,顓為用人而作,雖以司寇 謹罰,終竟其文,要其叮嚀庶獄,特居準人職事之一 爾。三代本末有敘,凡其施置,率常先德後刑,安有未 及用賢而遽飾刑罰?恐非聖人彝敘,亦非立政任人 本旨也。王氏必謂孔氏外立三居以汨正意,遂順飾 本文而別為之言曰:「已命以位,已任以事,則為三宅。 其才可宅而未踐此位,則為三俊。」此於《經》文無忤矣。 然有不通者,周公之稱成湯曰「克用三宅、三俊」,夫「三 宅」、「三俊」概言克用,而猶謂三俊為未用之才,何哉?古 今法制,固不得而同,然人情事理可以意想也。且使 此三人者見謂為俊,拔而顯之,不知其將處之何地? 若明命其才,實試以職,則當併已用、未用而數之,且 將參耦而六,不得止云三宅也。若姑下一等而小試 之,不居其位,且未有職業可以程品,豈容虛並三宅 而假立稱謂也哉?詳複考之,皆不安愜。故予嘗反求 諸說而推知其實也。「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此即三 宅所起,而在夏后氏之世者也。周公陳此三宅,固云 夏創,而其時三俊之名未立也。暨湯、文、武而後,甫曰 「克用三俊。」灼見三俊,詳求其故,蓋事、牧、準三官也。人 君處以此職,使安其位,使任其事,則隨其官而命之, 曰宅事、宅牧、「宅準。」如堯以百揆處舜,則曰「納于百揆;舜以處禹,則曰「使宅百揆。」「納也、宅也」,皆自上處下之 言也。既居此位,既升此職,而總其見處者之地,則曰 「三宅。」「三宅」云者,即所居官命之,如百揆之初,以揆度 百事得名。及其既已受任,遂如後世三公、六卿,正為 官稱,非如自上處下初語矣。此「宅事」、「宅牧」、「宅準」,所從 命名以為三宅者然也。三宅既為官稱,則隨其職業 所能勝任,以名言其才、其德,故得附並三宅而名之 「三俊」也。孔安國求其說而不得,顧推而入之,「五流」、「三 居」者,殆因「三宅無義民」一語耳。夫籲俊而訓德,先夏 之所以宅人而其國因以大競者也。合「三職」而一無 義民者,末夏之所以不能嗣往,而致于荒墜厥緒者 也。其宅同,其所從宅者異,故治亂由此乎分。《經》意明 甚,何有幾微以及用刑也哉。
《金縢非古書說》王廉
[编辑]予讀書至《金縢》,反覆詳究,疑其非古書也。使周公而 然,非周公也。《金縢》曰:「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 曰:『我其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 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干,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 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 某,遘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 某之身。夫周公面郤二公,穆卜以為未可戚我先王 矣,陰乃私告三王,自以為功。此憸人佞子之所為,而 謂周公然之乎?死生有命,周公乃欲以自代。武王之 死,使周公而然,則為不知命矣,且滋後世刲股醮天 之俗。周公元聖,豈其然乎?又曰:「今我即命于元龜,爾 其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 璧與珪。」夫人子有事于先王,而可以珪璧要之乎?使 周公而然,非達孝者矣。又曰:「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 匱中。」蓋卜冊之書,藏于宗廟,啟之則必王與大夫皆 弁。既曰周公別為壇墠,則不于宗廟之中明矣。不干 宗廟,乃私告也。周公人臣也,何得以私告之冊,而藏 于宗廟金縢之匱,又私啟之也。使周公而然,則為挾 蒙宰之權而不有其君者也。又曰:「王與大夫盡弁,以 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周 公冊書宜不在宗廟,金縢之匱即在其中。武王疾瘳, 四年而崩;周公居東,二年而歸。凡六年之久。周人尚 卜,惡有朝廷六年無事而不啟金縢之匱,至今乃啟 之耶?即此五事,反覆詳究,頗疑是編非古書也。舊傳 今文、古文皆有,蔡氏又能曲為之說,釋之加詳矣。相 傳既久,固非迂論之所能奪,然于心未始不致疑也。 故疏于篇,以俟知者。
《周公居東二年辯》汪叡
[编辑]予讀《金縢》之書,言:「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而疑。 朱子《詩傳鴟鴞篇》,從漢孔氏說。「弗辟」之「辟」,音闢,謂致 刑辟而誅殺之也。鄭氏註《詩》,言周公以管、蔡流言辟 居東都,則讀為「辭避」之辟。蔡氏注《書》,則從鄭說。愚讀 《詩》《書》,三復,致疑而未能決,因合《詩》《書》之經,反覆求之, 始信鄭說為是,確然不疑。何也?流言者,危周公,間王 室,然未明其何所由起,則一時是非猶昧,周公未宜 遽興師問罪,故曰:「我之弗辟,則無以告我先王。」是以 退而居東都二年,然後是非明白,而知流言出自武 庚管、蔡,故曰:「罪人斯得。」蓋得罪人之情實也。既曰居 東,則非東征可知矣。意者公雖退居避位,然必尚得 將帶侍從護衛之人以自隨,非如後世大臣貶黜不 得一人自隨比也。其作《鴟鴞》之詩,極言恩勤,保育王 家,先事預防,勞勩為甚,遭逢外患,不得不然。其辭促, 其情哀,蓋避居之時所作,非興師問罪所發之情辭 也。苟非成王復感風雷之變而迎之,則《大誥》何由作, 東征之師何由而出乎?奉命東征,陳師鞠旅,方率友 邦冢君卿士,司馬偕行。然前日從以居東,衛士未嘗 易也。觀《大誥》一篇,參以《豳風》數詩觀之,可見矣。夫以 王師出征,三監誅武庚,以周公之神聖才藝而將之 以討有罪,名正言順,必不久淹歲月,不過半年期月 間事爾,必不再勞師征三年之久。竊惟周公避居東 都二年,罪人斯得,於是《大誥》《東征》。又一年為三年,王 感風雷而迎周公,必輕身奔赴,軍士居東,或未偕行, 雖行亦不得并留。受命出征,軍士隨征。武庚既誅,歸 勞東征之士,則三年矣。故曰:「自我不見,于今三年。」惟 公退讓而避居東都,故再言公孫碩膚以贊美之。假 令公遭流言之變,是非之實未明,輒假王命以興師 旅,將孰知而孰信從之乎!詩人安得有狼跋疐尾之 況?故朱子晚年亦從鄭說,其《答蔡仲默書》可考也。
《畢命說》明·方孝孺
[编辑]余讀《周書》,至于康王之命畢公,然後知周公之忠厚 也。殷之遺民可謂頑矣。大者作亂,小者驕淫奢侈,不 率法度,禮不得而齊之,德不得而服之。周公知其不 可旦夕治也,既欲加兵誅之,又舉而遷之於洛,其怒 殷民甚矣。然方伐殷也,為《大誥》告四方,自他人言之, 宜痛詆深誚,不比于恆民。而周公方申命焉,告以天 命之去就,無一辭及其民之非。《多士》《多方》一則言遷 民之故,一則言降四國民命不誅之由,反復乎夏、商之存亡,稱其民曰「商王,士」曰「義民」,而不忍少傷之。夫 周公豈不知殷民之頑哉?終不斥之為頑民,而曲為 之諱避者,聖人之慮至深遠也。民莫不有是非好惡, 善未至于此而加之以善名,則必喜而奮曰:「上之待 我以善人也,安敢不為」善惡未至于此,而加之以惡 名,則必怨而怒曰:「上之不以君子待我,吾安用為君 子.?」故以君子望中人,中人皆慕而為君子;以小人望 中人,中人或失其恆心。殷民固頑矣,周公以王士義 民待之。彼欲不修士君子之行,得乎?聖人之待人也 恕如此,宜乎未歷三紀而皆化也。至于康王,不知聖 人導民之微權,命畢公繼周公之職,輒稱之為「頑民」, 舉洛邑之民豈無善者哉?概而謂之頑,殷民聞之,得 無怨且怒乎?號之以為頑而欲責其不為頑,不可得 矣。然則周公婉辭和色,化殷民為君子,康王發片言 而誣殷民為頑民,文王、武王忠厚之意,至是銷鑠殆 盡矣。不然,世之庸主,無典則以遺後嗣者,子孫蒙其 遺烈,猶可傳數世無亂。以文、武、周公之大德,曷為不 二三傳而遽微乎?史稱成、康為「至治」,余謂周之衰,康 王基之。
《讀逸周書》王世貞
[编辑]余讀《逸周書》七十一篇,未嘗不深奇其文辭而怪其 誖也。其言甚仁湯而武。武曰:「桀與其屬五百人,止不 齊民棄之往奔湯。」凡數徙,輒棄湯放桀,而復薄三千 諸侯大會,湯退,再拜從諸侯之位,諸侯莫敢即。又曰: 「武王征西方,憝國九十有九,馘魔億有十萬七千七 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是武王者,秦 始,漢武之靡也。王子晉曰:「吾復三年上賓於帝所。」以 是至今稱晉仙去。王會敘事,固典有法,然所紀奇民、 淫珤、怪鳥獸,抑又何誕也?奈何不使人主津津好大 哉?第書名《汲冢》者非。按《汲冢書》,晉太康二年,汲郡人 不準發安釐王冢,得書凡七十五篇,如《紀年瑣語》《梁 丘藏徼書》《易國語》《論語篇目》。杜預序稱太甲殺伊尹 事,今本皆無之。書所載武王斬紂,妲己懸頭二太白 旗,及周公諡法已收之。太史公《史記》中寧至魏始出 哉?雖然,余未獲見《汲冢書》以為恨,而《孟子》於《武成》乃 僅取二三策,何也?〈按逸周書非經也讀此可知汲冢書不得附於書經之內〉
《尚書對策》何喬新
[编辑]夫《書》即古史也。伏羲氏之書,則曰《山墳》、君、臣、民物、陰、 陽、兵、象,八者而已。神農氏之書,則曰《氣墳》《歸藏》、生動、 長、育、止殺,八者而已。黃帝之書,則曰《形墳》、天、地、日、月、 山、川、雲、氣,八者而已。孔子刪《書》,定為百篇。其芟除墳 典而不錄者,以其世尚洪荒而莫考也。斷自唐、虞以 為始者,以其道原中正而無弊也。傷周道之既東,而 東周之興,汲汲有望於魯,則取伯禽之誓師,而《費誓》 固有深意也。嘆王綱之解紐,而天下之勢駸駸將入 於秦,則取穆公之悔過,而《秦誓》非示微意乎?其間所 載,如堯舜之揖遜,湯武之放伐,大而天文地理之所 尊序,微而草木鳥獸之所含生,精而性命道德之蘊, 粗而法度官名之著,上下千百年間,靡不悉備焉,無 非恢宏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然《書》有六體,典、謨、訓、 誥、誓、命是也。其讀《二典》也,則知其為君道之盡;其讀 「三謨」也,則知其效臣職之至。訓戒於君上則事得以 規正,誥告於臣民則情得以通達。有誓焉則俾士庶 之盡命而知所畏,有命焉則俾臣下之盡心而知所 稟,出治規模,燦然畢具。乃若《典》《謨》,雖為二帝之書,然 觀誓征苗之師,命羲和之官,則未嘗無誓命也。《訓》《誥》 《誓》《命》,雖為三王之書,然觀商有「各守之典」,周有「丕顯」 之謨,則未嘗無「典、謨」也。迨秦焚書百篇,僅存其半,其 出於伏生口授者,謂之今文;而得於孔壁所藏者,謂 之古文。今文多艱澀而古文反平易者,以伏生記錄 之實語難工,而安國潤色之雅辭易好也。然《小序》之 說必非出於聖人,而《大序》之文又絕不類於西漢,此 其可疑也。自漢以來,傳者非一,安國之註,類多穿鑿, 穎達之疏,惟詳制度;近世之註,朱子所取者四家,而 王安石傷於鑿,呂祖謙傷於巧,蘇軾傷於略,林之奇 傷於繁。至蔡氏《集傳》出,別今古文之有無,辨《大小序》 之訛舛,而後二帝三王之大經大法粲然於世焉。
《一人元良萬邦以貞論》金·聲
[编辑]「無天下萬世之深情者,不可以與深言。天下之事,故 未嘗慮之以為,慮之而不必獲;未嘗為之以為,為之 而或難成。」嗚呼!天地雖大,固無如人何也。天地生人 而與人以心,心固其慮焉為焉者也。故有天下萬世 之深情者,必不聽其命于天地,而以為天下之事存 乎其人。天地生人而與人以心,非必盡人心,而皆能 有所慮、有所為也。君子以為此宇宙之事,所當為者 亦無幾何耳,烏用舉一世而皆用其心以有慮有為? 必舉一世而皆用其心以有慮有為,此亂之徵也。天 下有能慮者,能慮則莫敢不畢其慮;有能為者,能為 則莫敢不致其為。若是而慮亦不必無遺謀,為亦不 必無遺力,起而視天下而已,無不獲之事,無不成之 功,用人心之半,而可以收事功之全,豈異人任哉?而古今聖賢,恆懷能抱具,多不能展,鬱鬱焉老死而竟 不得志者。蓋其可能者人也;其不可能者,天也。所謂 天者何?非天也,亦人也。所謂人,則非眾人之人,而一 人之人也。故曰:「一人元良,萬邦以貞。」明乎此一人者, 慮天下始不得不畢;其慮;此一人者,為天下始,不得 不致其為。又明乎此一人者,以不慮慮天下始,慮,以 不為為天下始。為天下以其智力為一人慮,為一人 為,而後不暇分誤其智力,以私慮私為,以開天下之 亂萌。故萬邦之大,而以為一人慮之為之而無遺計, 此萬不獲不成之理也。而以一慮鉤眾慮,一為致眾 為,則此一人者,可以治定功成,而尚沖然其有餘。夫。 此一人者,豈嘗自以為一人而外以萬邦為萬邦也 哉?其靜而慮之,而見邦雖萬,而情形曲折,莫不燦然 如其指掌之上;其作而為之,而不令而從,不言而喻, 亦莫不如臂指之使而呼吸之應也,則元良之至也。 元良者,未嘗有萬邦,而但止有一人。以一人應萬邦, 若幾幾乎其難之也。以一人運一人,如取如攜耳,亦 奚有哉?是故萬邦多難,莫不謂可憂,而有識者或否, 及其無事,莫不嘻嘻相慶,而有識者又否。若曰:「是奚 足憂喜哉?」丈夫關情,在此一人耳。得此一人,吾于萬 邦何有?失此一人,吾于萬邦又何有?天懷萬邦,則必 為萬邦,生一人,則又為此一人焉,生一二人以成之。 一人者既生,成此一人者之一二人又生乎其間,則 自茲以往,天下事固確確乎其在人矣。如此而尚待 天,待天亦何時已哉?伊尹之于太甲,亦直以其身試 誅滅之地,所謂「事過言之,尚欲心悸」者,而尹恬之,豈 不以為此一人者如不幸而不元貞,則雖以予久在 斯位,固無「如此萬邦何也。與其在此,而無如萬邦何 也,其于死庸愈乎?」毋寧為之,而幸其一悟焉。嗚呼!古 之君子,亦直其貞萬邦之念有不可解于心者耳。死 生且不避,寵利安足道?且非特然也,及君之身而已。 千秋萬歲而後,其不可知者乎!事事不敢諉之于天, 而必盡人力之所可至,故古者所以保傅太子之道 至備也。至自赤子之時而教已行。夫教行于赤子之 時,不已急乎?而以為不可不豫,不可不蚤,恐入世深 而元良之性漸易,其反之也日難,故若不可有旦夕 待者,況乎其後也!又況乎其後已得天下而操之,而 但以其天成之聰睿,自慮自為,而前後左右舉一無 可恃者哉?噫!何其視一人元良之若是乎其急也,真 有「貞萬邦」之心,則必致力乎元良一人之術。元良之 道,雖天亶者不可以坐而進,而亦不以「有初」為可恃 也。若殷宗之初服,與唐明之末年,豈可不深為計慮, 而豫為不必然之寒心哉?
《伏生授經圖贊》周敘
[编辑]大哉聖道,寓諸六經。煌煌《尚書》,實統厥成。秦滅漢興, 斯道幾晦。展也伏生,爰際其會。心惟口誦,以教以傳。 晁錯之受,漢文之賢。
《皋陶贊》耿定向
[编辑]吾聞之陸象山氏曰:「唐虞之際,道在皋陶。嘗讀《虞書》 而詳味乎其謨也。」學者類云知人安民,要矣。孔子曰: 「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則知人固猶有原本哉!謨始曰 「慎厥身,修思永」,終言典禮命討,皆推原諸天,其于道 也深矣。
《伯益贊》前人
[编辑]聖如舜,其何怠荒淫逸者哉?乃益不忘儆戒若此,其 所謂「忠臣愛君,必防其漸」者耶!顧底裡純誠,讀其《謨》 可知矣。不然,則亦謂「無疾而呻,無感而慨」者也。
《伊尹贊》前人
[编辑]《孟子》曰:伊尹,聖之任者也。至言哉!蓋厥后不堯舜,則 愧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其自任以 天下之重,如此一體故也。而其機原于一介取與之 不苟,何也?人心無欲則明,有欲則昏。惟一介不苟而 後能無欲,無欲而後能以萬物為一體。吁!志!伊尹之 之所志者,其辨諸此夫!
《仲虺贊》前人
[编辑]吾聞陸敬輿曰:「成湯,聖君也;仲虺聖輔也。以聖輔贊 聖君,不稱其無過而稱其改過,有味哉!有味哉!聖人 之可學也!」于此益信矣。
《召公贊》前人
[编辑]吾讀《召誥》中語,丁寧反覆言「敬」者,凡七八焉。成王享 百年之壽,而周家卜世過于夏、商,有以也。及讀《君奭 篇》,周公殷殷一體之義,至今猶可想見。後世儒生疑 召公所不悅于周公者,陋矣。按史,共和之際,時事亦 孔艱矣。二公之裔,猶能同心翼蔽元儲,鎮定王室,況 當時哉!
《畢公贊》前人
[编辑]愚按:公立康王時為非常之禮,迎之南門,衛之干戈, 奉之書冊,被之冕服,而又率諸侯北面朝之,使天下 曉然知所定而無疑,有所鑒矣,其意遠也。老成持重 乃若此,所謂「克勤小物」者,豈瑣瑣者哉
書經部藝文三〈詩〉
[编辑]《賦尚書詩》唐·太宗
[编辑]太宗在洛陽宮,幸積翠池,各賦一事。帝賦《尚書》,李百藥賦《禮記》,魏徵賦《西漢》。徵落句云:「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 帝曰:「徵言未嘗不約我以禮。」
崇文時駐步東觀還,停輦輟膳玩三墳。暉。〈一作進〉燈披 《五典》寒心睹肉林,飛魄看沈湎。縱情昏主多,克己明 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既承百王末,戰兢隨 歲轉。
《歸馬華山》白行簡
[编辑]《牧野》功成後,周王戰馬閑。驅馳休伏早,飲齕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隨風暮自還。冰生疑隴坂,葉落似榆關。 蹀𨇾仙峰下,騰驤渭水灣。幸逢時偃武,不復鼓鼙間。
《舞干羽兩階》石倚
[编辑]干羽能柔遠,前階舞正陳。欲稱文德盛,先表樂聲新。 肅肅行初列,森森氣益振。動容和律呂,變曲靜風塵。 化美超千古,恩波及七旬。已知天下服,不獨有苗人。
《日本刀歌》宋·歐陽修
[编辑]傳聞其國居海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前朝貢獻屢往 來,士人往往工詞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 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先王大典 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鏽澀短 刀何足云!
《讀夏書五荒書以自儆》金·朋說
[编辑]重色耽沈湎,娛音樂侈華禽。荒迷不返,未有不亡家。
《明仁殿進講尚書》元·貢師泰
[编辑]黃綾寫本奏經筵,正是《虞書》第二篇。聖主從容聽講 罷,許教留在御床前。
《三千牘》明·羅圮
[编辑]三千牘,二月讀。君何勞,臣何瀆。申公言,言不在多,止 輒乙,今如何,右呂獒,左《無逸》,不如對此朝還夕。
《賦尚書志懷二首》金·九疇
[编辑]孔壁纚纚《蝌蚪編》,傳經世學已千年。半生解得《危微》 辨,時恐人心未盡捐。
心性有根學有原,勳華氣象是中天。致君必欲為堯 舜,長抱《虞書》三兩篇。
《讀尚書三十韻》金·玉節
[编辑]「稽古開文治,放勳肇峻猷。心傳十六字,道法數千秋。 承帝丕惟夏,纘商越有周。典從虞史斷,書自素王修。 四代嚴刪削,百篇慎去留。偏憐秦火烈,翻幸魯垣幽。 徐福蹤難覓,伏生計早籌。孝文掌故詔,晁錯太常求。 口授雖能讀,傳言或未侔。鐘聲牆外徹,蚪跡壁間浮。 舊宅恭王壞,先書安國讎。約文精採摭,承命細研抽。」 獻闕遭巫蠱。韜函祕共球,百靈終始護。群學後先裒。 《什》襲疑三孔。〈家語云孔騰藏書漢紀云孔鮒釋文云孔惠〉表章藉二劉。〈向歆〉 傳經大小夏,世業曾元歐。典缺航頭上,誓亡河內收。 垂今梅賾力,滅古衛包訧。隸定云何覯,頗偏孰可諏。 釋文陳鄂校,考異鄭樵蒐。《四氏》解同出,《九峰》義獨優。 予生嗟已晚,祖澤懼難酬。肯構資丹雘,遺經待繹紬。 典謨一理貫,《盤》《誥》寸心搜。《禹貢》含經緯,《周官》壯冕旒。 艱難君子念,昏墊小民憂。堂下聞簫管,華陽放馬牛。 尹郊思孝友,枚卜重詢謀。贊贊能襄未,師師底績不。 闢門咨屢切,築野意悠游。
書經部選句
[编辑]明楊維楨《伏生授經圖》詩:「挾書嚴禁禁未開,盤誥誰 能禁齊語。」
文翔鳳《伏生墓》詩:「秦焚不到書生腹,孔壁重歸女史 環。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