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3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三十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三十一卷目錄

 儀禮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禮經

  隋書經籍志禮經

  唐書藝文志禮經

  宋史藝文志禮經

  宋鄭樵通志儀禮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馬端臨文獻通考儀禮考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儀禮考

  焦竑經籍志儀禮

經籍典第二百三十一卷

儀禮部彙考三

[编辑]

《漢書藝文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篇。

后氏、戴氏、

《隋書經籍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儀禮》十七卷。鄭元注。

《儀禮》十七卷。王肅注。梁有李軌、劉昌宗《音》各一卷, 鄭元《音》二卷,亡。

《儀禮義疏》見二卷。

《儀禮義疏》六卷。

《喪服經傳》一卷。馬融注。

《喪服經傳》一卷。鄭元注。

《喪服經傳》一卷。《王肅注》。

《喪服經傳》一卷。晉《給事中袁準注》。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晉廬陵太守孔倫注。

《喪服經傳》一卷。《陳銓注》。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撰 《略注喪服經傳》一卷。雷次宗注。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宋丞相諮議參軍蔡超宗注。 梁又有《喪服經傳》一卷,宋徵士劉道拔注,亡。

《集解喪服經傳》二卷。齊東平太守田僧紹《解 喪服義疏》二卷。梁步兵校尉、五經博士賀瑒撰。梁 又有《喪服經傳義疏》五卷,齊散騎郎司馬瓛撰;《喪服 經傳義疏》二卷,齊給事中樓幼瑜撰;《喪服經傳義疏》 一卷,劉瓛撰;《喪服經傳義疏》一卷,齊徵士沈麟士撰。 亡。

《喪服經傳義疏》一卷。梁尚書左丞何佟之撰《亡 喪服傳》一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喪服文句義疏》十卷。陳國子助教皇侃撰。

《喪服義》十卷。陳國子祭酒謝嶠撰。

《喪服義鈔》三卷。梁有《喪服經傳隱義》一卷,亡 《喪服要記》一卷。《王肅注》。

《喪服要記》一卷。蜀丞相蔣琬撰。梁有《喪服變除圖》 五卷,吳齊王傅射慈撰,亡。

《喪服要集》二卷。晉征南將軍杜預撰。又有《喪服要 記》二卷,晉侍中劉逵撰,亡。

《喪服儀》一卷。晉太保衛瓘撰。梁有《喪服要記》六卷,晉 司空賀循撰;「《喪服要問》六卷,劉德明撰;《喪服》三十一 卷,宋員外郎散騎庾蔚之撰;《喪服要問》二卷,張耀撰; 《喪服難問》六卷,崔凱撰;《喪服雜記》二十卷,伊氏撰;《喪 服釋疑》二十卷,孔智撰。亡。」

漢荊州刺史劉表《新定禮》一卷。

《喪服要略》一卷。晉太學博士《環濟》撰。

《喪服要略》二卷。

《喪服制要》一卷。徐氏撰。

《喪服譜》一卷。鄭元注。

《喪服譜》一卷。晉開府儀同三司蔡謨撰。

《喪服譜》一卷。賀循撰。

《喪服變除》一卷。晉散騎常侍葛洪撰。

《凶禮》一卷。晉廣陵相孔衍撰。

《喪服要記》十卷。賀循撰。梁有《喪服要記》,宋員外常 侍庾蔚之注。又《喪服世要》一卷,庾蔚之撰;《喪服集議》 十卷,宋撫軍司馬費沈撰。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齊太尉王儉撰。

《喪服世行要記》十卷。齊光祿大夫王逸撰。

《喪服答要難》一卷。袁祈撰。

《喪服記》十卷。王氏撰。

《喪服五要》一卷。嚴氏撰。

《駁喪服經傳》一卷。卜氏撰。

《喪服疑問》一卷。樊氏撰《喪服圖》一卷。王儉撰。

《喪服圖》一卷。賀遊撰。

《喪服圖》一卷。崔逸撰。梁有《喪服祥禫雜議》二十九 卷,《喪服雜議故事》二十一卷,又《戴氏喪服五家要記 圖譜》五卷,《喪服君臣圖儀》一卷,亡。

《五服圖》一卷。

《五服圖儀》一卷。

《喪服禮圖》一卷。

《五服略例》一卷。

《喪服要問》一卷。

《喪服問答目》十三卷。皇侃撰。

《喪服假寧制》三卷。

《喪禮五服》七卷。大將軍袁憲撰。

《論喪服決》一卷。

《喪禮鈔》三卷。王隆伯撰。

《唐書藝文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鄭元注《儀禮》十七卷。

王肅注《儀禮》十七卷,《音》二卷

袁準注《儀禮》一卷。

《孔倫注》一卷。

陳銓《注》一卷。

蔡超宗《注》二卷。

田僧紹《注》二卷。

王儉《禮儀答問》十卷。

賈公彥《儀禮疏》五十卷。

大戴德《喪服變除》一卷。按以下俱喪服原本前後錯綜今悉附後 鄭元《喪服變除》一卷,「《注喪服紀》一卷」

馬融注《喪服記》一卷。

王肅《喪服要記》一卷,《注喪服紀》一卷

杜預「《喪服要集議》三卷。」

賀循《喪服譜》一卷,又《喪服要記》五卷謝微注 王逡之注《喪服五代行要記》十卷。

《射慈喪服天子諸侯圖》一卷。

崔游「《喪服圖》一卷。」

蔡謨《喪服譜》一卷。

《喪服要難》一卷。趙成問,袁祈答。

庾蔚之「《喪服要記》五卷。」

王儉《喪服古今集記》三卷。

皇侃「《喪服文句義》十卷。」

沈文阿《喪服經傳義疏》四卷,又《喪服發題》二卷

《宋史藝文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儀禮》十七篇。《高堂生傳》。

陸佃《儀禮義》十七卷。

周燔「《儀禮詳解》十七卷。」

李如圭「《儀禮集釋》十七卷。」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二十三卷。

張淳《儀禮識誤》一卷。

黃幹《續儀禮經傳通解》二十九卷,又《儀禮集傳集注》 十四卷

《儀禮類例》十卷。不知作者。

楊復「《儀禮圖解》十七卷。」

魏了翁「《儀禮要義》五十卷。」

宋鄭樵通志

[编辑]

儀禮

[编辑]

《一字石經儀禮》九卷。《隋志》。

《今字石經儀禮》四卷。

右《石經》二部,十三卷。

《儀禮》十七卷。鄭元注。

《儀禮》十七卷。《王肅注》。

《儀禮》一卷。袁準《注》。

《儀禮》一卷。《孔倫注》。

《儀禮》一卷。陳詮注。

《儀禮》二卷。蔡超宗注。

《儀禮》二卷。田僧紹注。

按:漢初有《高堂生傳》十七篇,又有《古經》出於淹中,河間獻王得而獻之,合五十六篇。又得《穰苴兵法》及《明堂陰陽之記》。唯《古經》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不殊。自高堂生至宣帝時后蒼,最明其業,乃為《曲臺記》。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從兄子聖、沛人慶普,於是有大戴、小戴、慶氏三家並立。是知《禮記》出於《儀禮》,三家出於高「堂也。」

右注七部四十一卷

《儀禮義疏》二卷。

《儀禮義疏》六卷。

《儀禮疏》五十卷。唐·賈公彥

右《疏》三部,五十八卷。

《儀禮音》二卷。鄭元。

《儀禮音》二卷。王肅:

《儀禮音》二卷。《李軌》《劉昌宗
考證

右音三部六卷

凡《儀禮》四種,十五部,一百十八卷。

喪服

《喪服經傳》一卷。《馬融》。

《喪服經傳》一卷。鄭元。

《喪服經傳》一卷。王肅:

《喪服經傳》一卷。晉「給事中袁準。」

《略注喪服經傳》一卷。《雷次宗》。

《喪服經傳》一卷。陳銓:

《喪服傳》一卷。梁·《裴子野》

右《傳注》七部,七卷。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晉·孔倫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宋·《裴松之》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宋·蔡超宗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齊:田僧紹

右《集注》四部,六卷。

《喪服義疏》二卷。梁《五經》博士賀瑒。

《喪服經傳義疏》一卷。《梁·何佟之》

《喪服經傳義疏》四卷。沈文阿:

《喪服文句義疏》十卷。《陳皇侃》

《喪服義》十卷。陳·謝嶠

《喪服義鈔》三卷。

右《義疏》六部,三十卷。

《喪服要記》一卷。王肅:

《喪服要記》一卷。蜀:《蔣琬》

《喪服要記》十卷。賀循:

《喪服世行要記》十卷。齊光祿大夫王逸。

《喪服記》十卷。王氏。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齊太尉王儉。

《喪服要記》五卷。庾蔚之:

《喪服正要》二卷。孟詵。

《喪服要集》二卷。杜預。

《喪服五要》一卷。嚴氏撰。

《喪服要略》一卷。晉博士環濟。

《喪服要略》二卷。

《喪服制要》一卷。徐氏。

《喪服義鈔》三卷。

《喪服鈔》三卷。《王隆伯》:

《喪服變除》一卷。《戴德》。

《喪服變除》一卷。葛洪。

《喪服加減》一卷。

右《記要》十八部,五十八卷。

《喪服答要難》一卷。袁析。

《駁喪服經傳》一卷。《卜氏傳》。

《喪服疑問》一卷。樊氏。

《喪服要問》一卷。

《喪服問答目》十三卷。《皇侃》。

《喪服發題》二卷。沈文阿:

《論喪服決》一卷。

《喪服極議》一卷。殷价。

右《問難》八部,二十一卷。

《喪服儀》一卷。晉:衛瓘。

《新定喪禮》一卷。漢·劉表

《凶禮》一卷。晉廣陵相孔衍。

《陳雜儀注凶儀禮》十三卷。

《凶儀》一卷。《鄭珣瑜》。

《雜凶禮》四十二卷。

《梁皇帝崩凶儀》十一卷。

梁皇太子《喪禮》五卷。

《梁王侯以下凶禮》九卷。

《士喪禮儀注》十四卷。

《梁天子喪禮》七卷。

又五卷。

《梁大行皇帝皇后崩儀》。一卷。

梁太子妃薨《凶儀》。九卷。

《喪服假寧制》三卷。

《梁諸侯世子卒凶儀注》九卷。

梁《陳大行皇帝崩儀注》八卷。

「陳皇太子妃《薨儀注》」四卷。

《陳諸帝后崩儀注》五卷。

《陳皇太后崩儀注》四卷。

《唐葬王播儀》一卷。

《北齊皇太后喪禮》十卷。

《喪儀纂要》九卷。張戩。

《喪服治禮儀注》九卷。何引?

《晉修復山陵故事》五卷。《車灌》撰。

右《儀注》二十五部,一百八十七卷。

《喪服譜》一卷。鄭元注。

《喪服譜》一卷。晉蔡謨撰。

《喪服譜》一卷。賀循:

《喪服制》一卷。《龐景昭

右譜四部四卷

《喪服圖》一卷。王儉:

《喪服圖》一卷。《賀遊》:

《喪服圖》一卷。《崔逸》。

《喪服禮圖》一卷。

《喪服君臣圖》一卷。

《喪服圖》一卷。《崔游》。

《喪服天子諸侯圖》一卷。

右圖七部七卷

《五服略例》一卷。

《喪禮五服圖》七卷。袁憲:

《五服制度》一卷。

《五服圖》,張薦撰。卷亡。

《五服圖》十卷。仲子陵。

《五服志》三卷。

《南齊五服制》一卷。

《五服法纂》三卷。

《五服年月敕》一卷。

右《五服圖儀》九部,二十七卷。

凡《喪服》九種,八十八部,三百四十七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编辑]

[编辑]

《禮古經》五十六卷。

劉歆欲立《逸禮》,移書曰:「魯恭王得古文於壞壁,逸禮有三十九,《論衡》謂宣帝時河內女子壞老屋,得《佚禮》。《儀禮疏》曰:『高堂生傳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篆書,是古文也』。」古文十七篇,高堂生所傳者同,而字多不同。餘三十九篇絕無師說。注:《七錄》云:「餘篇皆亡。」

祕在於館。注:《志》云:「《禮古經》出於魯淹中及孔氏。」劉原父曰:「孔氏安國所得壁中書也。」《六藝論》云:「孔壁得之。」

今其篇名頗見於他書,若《學禮》。注:《賈誼傳》。

天子巡狩禮。注:《內宰》注:

朝貢禮。注:《聘禮》注。

《朝事儀》。注:《覲禮》注。

《烝嘗禮》。注:《射人疏》。

《中霤禮》。注:《月令注疏》《詩泉水疏》。

「王居明堂」、《禮》注:《月令禮器》注。

古《大明堂禮·昭穆》篇:注:《蔡邕論》。

《本命》篇:注:《通典》:

《聘禮志》。注:《荀子》

又有《奔喪》《投壺》《遷廟》《釁廟》《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見《大小戴記》及《管子》。注:《七錄》云:「古經周宗伯所掌五禮威儀之事。」

《經》七十篇。劉原父曰:「當作『《十七》』。」

《儒林傳;》:「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注:《史記正義》謝承云:「秦代有魯人、高堂伯人。」

按今《儀禮》士禮有《冠、婚》《相見》、喪、《夕虞》《特牲》《饋食》七篇,他皆天子諸侯卿大夫禮。《喪服傳》子夏所為,《白虎通》謂之《禮服傳》。鄭康成注以「今」「古」二字並之,或從今,或從古,或疊二文,別釋餘義。張淳曰:「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後漢學者見十七篇中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也。」歐陽氏曰:「大射之禮獨曰儀,蓋射主於容,升降揖」遜不可失。注:《七錄》云:「博士侍其生得十七篇。」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儀禮考

[编辑]

《儀禮注》十七篇。

韓文公讀《儀禮》,謂余嘗苦《儀禮》難讀,且又行於今者蓋寡,沿襲不同,復之無由,考於今,誠無所用云。然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於是,孔子曰:「吾從周。」 謂其文章之盛也。古書之存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取,況聖人之制度耶?於是掇其大要奇辭奧旨著於篇,學者可觀焉。惜吾不及其時揖讓進退於其間,嗚呼,盛哉!

晁氏曰:《儀禮》十七篇,鄭氏注。西漢諸儒得《古文禮》凡五十六篇。高堂生博士禮十七篇,為《儀禮喪服傳》一卷,子夏所為。其說曰:「《周禮》為本,聖人體之;《儀禮》為末,聖人履之。為本,則重者在前,故宗伯序五禮,以吉、凶、賓、軍、嘉為次。為末,則輕者在前,故《儀禮》先冠、婚,後喪、祭。」

《朱子語錄》:「知看《儀禮》有緒」 ,甚善。此書雖難讀,然卻多是重複倫類。若通,則其先後彼此,展轉參照,足以互相發明,久之自通貫也。

《禮書》如《儀禮》,尚完備。如它書 ,《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且如《儀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射之禮,莫不皆然。只是《儀禮》有士相見禮,《禮記》卻無士相見義。後來劉原甫補成一篇學《禮記》,下言語只是解它《儀禮》。《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是以義起。

漸漸相襲,行得好,只管巧。至於情文極細密極周緻處,聖人見此意思好,故錄成書 。今《儀禮》多是士禮。如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書,其中卻有天子諸侯禮。所以班固言愈於推士禮以知天子諸侯之禮,是班固作《漢書》時,其書尚在,鄭康成亦及見之。今注疏中有引援處,不知是甚時失了。可惜漢時儒者專門名家,自一經之外都不暇講。故先儒謂聖經不亡於秦火而壞於漢儒。其說亦如溫公論景帝太子既亡,當時若立獻王為嗣,則漢之禮樂制度,必有可觀。陳振叔亦儘得見其說。《儀禮》云:「此乃儀」 ,更須有《禮書》。《儀禮》只載行禮之威儀,所謂「威儀三千」 是也。《禮書》如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 之類,是說《大經》處。這是禮,須自有箇文字。

《儀禮疏》五十卷。

晁氏曰:唐賈公彥撰。齊黃慶、隋李孟悊各有疏義,公彥刪二疏為此書,國朝嘗詔邢昺是正之。《朱子語錄》曰:「《儀禮疏》說得不甚分明。」

先公《儀禮注疏序》曰:「余生五十八年,未嘗讀《儀禮》之書。一日從敗篋中得景德中官本《儀禮疏》四帙《五經》注語,皆標起止,而疏文列其下。蓋古有明經學究專科,如《儀禮經注》,學者童而習之,不待屑屑然登載本文,而已熟其誦數矣。王介甫《新經》既出,士不讀書,如余之於《儀禮》者皆是也。然不敢付之茫昧幽冥,將尋」 訪本書傳抄,庶幾創通大義。然余老矣,懼其費目力而卒無所補也。長兒跋曰:「家有監本《儀禮經注》,可取而附益之,以便觀覽。」 意欣然,命之整緝,釐為九帙,手自校點,并取朱氏《禮書》與其門人高弟黃氏、楊氏諸家續補之,編分章析條,題要其上,遂為完書。拊而歎曰:「茲所謂《儀禮》」 者歟!韓昌𥟖之言豈欺我哉?其為書也,於奇辭奧旨中有精義妙道焉,於纖悉曲折中有明辨等級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嚴於冠、昏、朝、聘、鄉射,而尤嚴於喪祭。後世徒以其推士禮而達之天子,以為殘闕不可攷之書,徐而觀之,一士也。天子之士與諸侯之士不同,上大夫與下大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可得而推者矣。周公之《經》,何制之備也?子夏之《傳》,何文之奇也?康成之《注》,公彥之《疏》,何學之博也?小子識之。

《古禮》十七卷,《釋文》一卷,《釋誤》三卷

陳氏曰: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貢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錄》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第異同,以古監本、巾箱本、杭細本、嚴本校定,識其誤而為之序,謂高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子、諸侯、卿大夫禮,決非高堂所傳,其篇數偶同。自陸德明、賈公彥皆云然,不知何所據也。

朱子曰:「張淳云:如劉歆所言,則高堂生所得獨為《士禮》,而今《儀禮》乃有天子諸侯大夫之禮,居其大半,疑今《儀禮》非高堂生之書,但篇數偶同耳。」 此則不深攷於劉說所訂之誤,又不察其所謂《士禮》者,特略舉首篇以名之。其曰「推而致於天子」 者,蓋專指冠、昏、喪、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有是禮而可推耶?

《朱子語錄》曰:「《儀禮》人所罕讀,難得善本。而鄭注、賈《疏》之外,先儒舊說多不復見。陸氏《釋文》亦甚疏略。近世永嘉張淳忠甫校定印本,又為一書,以識其誤,號為精密,然亦不能無舛謬 。張忠甫所校《儀禮》甚仔細,然卻於目錄中冠禮元端」 處便錯了,但此本較它本為最勝。又謂「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後學者見十七篇」 中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

「《古禮經傳通解》二十三卷,《集傳集注》」十四卷

陳氏曰:朱熹撰。以古十七篇為主,而取《大、小戴》及它書傳所載繫於禮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書,闕《書數》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刪改,曰《集傳》。《集注》云者,蓋此書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舊云。

《中興藝文志》:「熹書為《家禮》三卷,《鄉禮》三卷,《學禮》十一卷,《邦國禮》四卷,《王朝禮》十四卷。」 其曰《儀禮經傳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熹晚歲所親定,惟《書數》一篇,缺而未補。其曰《儀禮集傳集注》者,即此書舊名,凡十四卷,為《王朝禮》。而《卜篋篇》亦闕。熹所草定,未及刪改。

《朱子語錄》曰:「《儀禮》,禮之根本,而《禮記》乃其枝葉。」 《禮記》本秦漢上下諸儒解釋《儀禮》之書,又有它書附益於其間。今欲定作一書,先以《儀禮》篇目置於前,而附《禮記》於其後,如射禮則附以射義,似此類已得二十餘篇。若其為《曲禮少儀》,又自作一項,而以類相從。若疏中有說制度處,亦當采取以益之。禮書異時必有兩本:「其據《周禮》,分《經》《傳》,不多取《國語》雜書迂僻蔓衍之說者,吾書也;其黜《周禮》,使事無統紀,合經傳,使書無間別,多取《國語》《雜記》之書。」

「使傳者疑而習者蔽,非吾書也 。」 《答應仁仲書》曰:「前賢常患《儀禮》難讀,以今觀之,只是經不分章,記不隨經,而注疏各為一書,故使讀者不能遽曉。今定此本,盡去諸弊,恨不得令韓文公見之也。」 先公曰:「愚按:記不隨經,注疏各為一書,讀者不能遽曉。此猶吾《易》之《彖》《象》《文言》《繫辭》,各自為書,鄭康成所以欲省學者兩讀」 而為今《易》也。文公於《禮》《書》之離者合之,於《易》《書》之合者離之,是亦學者所當知也。

《古禮經傳續通解》二十九卷。

陳氏曰:外府丞長樂黃榦直卿撰。榦,晦菴之婿,號勉齋。始,晦菴著《禮書》,喪、祭二禮,未及論次,以屬榦續成之。

《朱子語錄》:賀孫因問:「祭禮附祭儀,如說孝許多,如何來得?」 曰:「便是祭禮難附。兼祭儀前所說,多是天子禮。若《儀禮》所存,唯《少牢館食》《特牲饋食禮》是諸侯大夫禮,兼又只是有饋食。若天子祭,便合有初間祭腥等事。如所謂『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若附《儀禮》,此等皆無入頭處。意欲將《周禮》中天子祭禮逐項作一總腦,卻」 以《禮記》附。如疏中有說「天子皆編」 出,因云:「某已衰老,其間合要理會文字,皆起得箇頭在。及見其成與不見其成,皆未可知。萬一不及見此書之成,諸公千萬勉力整理得成。」 此書所係甚大,古禮於今實是難行。當祭之時,獻神處少,只說酌奠,卒祝,迎尸以後,都是人自食了。主人獻尸,尸又酌,主人酢主,婦酢祝,及佐食宰贊眾賓等,交相勸酬,甚繁且久,所以季氏之祭至於繼之以燭。竊謂後世有大聖人者作,與他整理一過,令人蘇醒,必不一一如古人之繁,但倣古人大意,簡而易行耳。溫公儀人所憚行者,只為閑辭,多長篇浩翰,令人難讀,其實行禮處無多。某嘗修《祭儀》,只就中間行禮處分作五六段。甚簡易曉。後被人竊去。亡之矣。

信齋楊氏序曰:「昔文公朱先生既修家鄉邦國王朝禮,以喪、祭二禮屬勉齋黃先生編之。先生伏膺遺訓,取向來《喪禮》槁本,精專修改,書成,凡十有五卷。復伏讀曰:『大哉書乎!秦漢而下未有也。近世以來,儒生習誦,知有《禮記》而不知有《儀禮》;士大夫好古者,知有唐開元以後之禮,而不知有《儀禮》。今因其篇目之僅存』」者為之分章句,附傳記,使條理明白而易攷,後之言禮者有所據依,不至於棄經而任傳,遺本而宗末。王侯大夫之禮,關於綱常者為尤重。《儀禮》既闕其書,後世以來處此大變者咸幽冥而莫知其原,取具臨時,沿襲鄙陋,不經特甚,可為慨嘆。今因《小戴喪大記》一篇合《周禮》《禮記》諸書以補其闕,而王侯大夫之禮,莫不粲然可攷。於是喪禮之本末經緯,莫不悉備。既而又念《喪禮》條目散闊,欲撰《儀禮喪服圖式》一卷,以提其要,而附古今沿革於其後。草具甫就,而先生沒矣。嗚呼!此千載之遺憾也。先生所修《祭禮,本經》則特牲、少牢、有司徹,《大戴禮》則釁廟已上四卷未分章句,入《注疏》。所補者,則自天神、地祇、百神、宗廟以至因事而祭者,如建國、遷都、巡狩、師田、行役、祈禳,及祭服、祭器、事序始終,其綱目尤為詳備。先生嘗為復言:「《祭禮》用力甚久,規模已定。每取其書繙閱而推明之,間一二條方欲加意修定而未遂也。」嗚呼!禮莫重於喪祭,文公以二書屬之先生,其責任至不輕也。先生於二書,也,推明文王、周公之典,辨正諸儒異同之論,掊擊後世蠹壞人心之邪說,以示天下後世,其正人心、扶世教之功至遠也。而《喪服圖式》《祭禮遺槁》,尚有未及訂定之遺恨。後之君子有能繼先生之志者,出而成之,是先生之所望也。抑復又聞之先生曰:始余創《二禮粗》就,奉而質之先師,先師喜謂余曰:「君所立《喪祭禮》,規模甚善,它日取吾所編家鄉邦國王朝禮,其悉用此規模更定之。」嗚呼!是又文公拳拳之意,先生欲任斯責,而卒不果也。豈不痛哉!同門之士以復預聞次輯之略,不可以無言也。復因敬識其始末,以告來者。《喪禮》一十五卷,前已繕寫《喪服圖式》,今別為一卷,附於正卷帙之外,以俟君子亦先生平日之志云。

又曰:「嘉定己卯,《喪禮》始克成編,以次將修祭禮,即以其書槁本授復曰:『子其讀之』。」 蓋欲復通知此書本末,有助纂輯也。復受書而退,啟緘伏讀,皆古今天下大典禮。其關係甚重,其條目甚詳,其經傳異同,註疏牴牾上下數千百載間,是非淆亂,紛錯甚眾。自此朝披夕閱,不敢釋卷。時在勉齋左右,隨事咨問抄識,以待先生筆削。不幸先生即世,遂成千古之遺憾。日邁月征,今十餘年。南康學宮舊有《家鄉邦國王朝禮》,及張侯虙續刊《喪禮》,又取《祭禮》槁本,併刊而存之,以待後之學者。故四方朋友皆有祭禮槁本,未有取其書而修定之者。顧復何人敢

任其責。伏自惟念,「齒髮浸衰,曩日幸有所聞,不可不及時傳述。竊不自揆,遂据槁本,參以所聞,稍加更定,以續成其書」 ,凡十四卷云。

《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宮》一卷,《綱目》一卷

陳氏曰:廬陵李如圭寶之撰。紹興癸丑進士,嘗為福建撫幹。《釋宮》者,《經》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曉者,一一釋之。

《中興藝文志》:《儀禮》既廢,學者不復誦習,或不知有是書。乾道間有張淳始訂其訛,為《儀禮識誤》。淳熙中李如圭為《集釋》,出入經傳,又為《綱目》,以別章句之指;為《釋宮》,以論宮室之制。朱熹嘗與之校定禮書,蓋習於禮者。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

儀禮考

[编辑]

《儀禮義》 卷。

夏正士「《儀禮略》《舉要》各十卷」

陸佃著。佃,山陰人。所著又有《禮記解》《述禮新說》《大裘議》。

《類註儀禮》 卷。

黃士毅著。士毅字子洪,莆田人。朱文公命日觀一書,夜叩所見,告以靜坐勿雜,喚醒勿昏。居數月,授以《大學章句》,終其身從事於斯。

《儀禮解》 卷。

葉味道著。味道,溫州人。嘉定中進士。理宗訪問朱熹門人,使者以味道對。授大學博士,兼崇政殿說書。

《儀禮合抄損增》 卷。

高斯得著

《儀禮集說》 卷。

敖繼公著

《儀禮逸經》八篇。

吳澂《纂次序》曰:「漢興,高堂生得《儀禮》十七篇。後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禮經》於孔氏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與《儀禮》正同,餘三十九篇藏在祕府,謂之《逸禮》。哀帝初,劉歆欲以列之學官,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竟不得立。孔、鄭所引《逸禮》《中霤禮》《禘於太廟禮》《王居明堂禮》,皆其篇也。唐初猶存」,諸儒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惜哉!今所纂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記》,其三取之《大戴記》,其四取之鄭氏註,「《奔喪》也,中霤也,禘於太廟也,王居明堂也」,固得《儀禮》三十九篇之四,而《投壺》之類未有考焉。疑古禮逸者甚多,不止於三十九也。《投壺》《奔喪》篇首與《儀禮》諸篇之體,如《一公冠》等三篇,雖已不存,幸有此例。蓋作《記》者刪取其要以入《記》,非復正經全篇矣。《投壺》大《小戴》不同,《奔喪》與《逸禮》亦異,則知此二篇亦經刊削,但未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經》文,殆皆不完,然實為《禮經》之正編,則不可以其不完而擯之於《記》也,故特纂為《逸經》,以續十七篇之末。至若《中霤》以下三篇,其《經》亡矣,而篇題僅僅見於註家片言隻字之未泯者,猶必收拾而不敢遺,亦「我愛其禮」之意也。

《儀禮傳》十篇。

吳澂纂次序曰:「按《儀禮》有《士、冠禮》《士昏禮》,《戴記》則有《冠禮》《昏禮義》,《儀禮》有《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禮》,《戴記》則有《鄉飲酒義》《射義》,以至於燕聘皆然。蓋周末漢初之人作以釋《儀禮》,而戴氏抄以入《記》者也。今以此諸篇正為《儀禮》之傳,故不以入《記》。依《儀禮》篇次,稡為一篇,文有不次者,頗為更定。」 《射義》一篇,迭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射,雜然無倫,釐之為《鄉射義》《大射義》二篇,《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則用清江劉氏原父所補,並因朱子而加考詳焉。於是《儀禮》之經,自一至九,經各有其傳矣,惟《覲義》闕然。《大戴朝事》一篇,實釋諸侯朝覲天子及相朝之禮,故以備《覲禮》之義,而共為傳十篇云。

《儀禮戴記》附著。

黃潤玉著

《儀禮逸經》十八篇。

劉有年於永樂中上之

焦竑經籍志

[编辑]

《儀禮》

[编辑]

《一字石經儀禮》九卷。

《今字石經儀禮》四卷。

鄭元注《儀禮》十七卷。

王肅注《儀禮》十七卷。

袁準注《儀禮》一卷。

陳詮《注儀禮》一卷。

李如圭「《儀禮集注》十四卷。」

李如圭「《儀禮集釋》十六卷。」

蔡超宗注《儀禮》二卷。

田僧紹注《儀禮》二卷。

《儀禮義疏》六卷《儀禮正義》五十卷唐·賈公彥

《儀禮集釋》《綱目》《釋宮》共十七卷。李如圭:

《儀禮經傳通釋》二十三卷。朱熹:

《續編》二十九卷。朱熹:

《雲莊經解》二十卷。劉爚:

《儀禮經傳集注》十四卷。

《儀禮要義》五十卷。《魏了翁》:

《儀禮注疏》二十四卷。《楊復》:

《儀禮集說》十七卷。元:《敖繼公》:

《儀禮傳》十五卷。吳澂:

《儀禮考注》十七卷。

《儀禮音》二卷。鄭元。

《儀禮音》二卷。王肅:

《儀禮音》二卷。《李軌》《劉昌宗》。

《儀禮圖》一卷。

《儀禮旁通圖》一卷。

《儀禮圖》三十四卷。《楊復》:

《儀禮逸經》六卷。吳澂:

《儀禮補逸》十卷。汪克寬:

喪服

《喪服經傳》一卷。《馬融》。

《喪服經傳》一卷。鄭元。

《喪服經傳》一卷。王肅:

《喪服經傳》一卷。晉·袁準

《略注喪服經傳》一卷。《雷次宗》。

《喪服經傳》一卷。陳銓:

《喪服傳》一卷。梁·《裴子野》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晉·孔倫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宋·《裴松之》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宋·蔡超宗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齊:田僧紹

《喪服義疏》二卷。梁:《賀瑒》

《喪服經傳義疏》一卷。《梁·何佟之》

《喪服文句義疏》十卷。《陳皇侃》

《喪服經傳義疏》四卷。沈文阿:

《喪服義》十卷。陳·謝嶠

《喪服要記》一卷。王肅:

《喪服要記》十卷。賀循:

《喪服世行要記》十卷。《齊·王逸》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齊·《王儉》

《喪服要記》五卷。庾蔚之:

《喪服正要》二卷。孟詵。

《喪服要集》二卷。杜預。

《喪服要略》一卷。《晉》《環、濟》。

《喪服鈔》三卷。《王隆伯》:

《喪服變除》一卷。《戴德》。

《喪服變除》一卷。葛洪。

《喪服答要難》一卷。袁折:

《駁喪服經傳》一卷。《卜氏傳》。

《喪服疑問》一卷。樊氏。

《喪服問答目》十三卷。《皇侃》。

《喪服發題》二卷。沈文阿:

《喪服極議》一卷。殷价。

《喪服儀》一卷。晉:衛瓘。

《士喪禮儀注》十四卷。

《喪服纂要》九卷。張戩。

《喪服治禮儀注》九卷。何引?

《喪服譜》一卷。鄭元注。

《喪服譜》一卷。賀循:

《喪服制》一卷。《龐景昭》。

《喪服圖》一卷。王儉:

《喪服圖》一卷。《崔逸》。

《喪服君臣圖》一卷。

《喪服圖》一卷。《崔游》。

《喪服天子諸侯圖》一卷。

《喪禮五服圖》七卷。袁憲:

《五服圖》,卷。張薦撰。

《五服圖》十卷。仲子陵。

《五服志》三卷。

《五服圖解》。卷。龔端《禮》: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