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05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五十七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五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五十七卷目錄

 喪葬部彙考二十一

  後梁太祖開平一則 乾化一則 末帝龍德一則

  後唐莊宗同光二則 長興一則 愍帝應順一則 廢帝清泰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一則

  後漢高祖乾祐一則 帝乾祐二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世宗顯德三則

  遼太祖天顯一則 太宗天顯四則 大同一則 世宗天祿一則 穆宗應曆二則 景

  宗乾亨一則 聖宗統和四則 太平一則 興宗重熙一則 道宗清寧二則 太康一則

   壽隆一則 天祚帝保大一則

  宋太祖建隆三則 乾德三則 開寶三則 太宗太平興國三則 雍熙一則 淳化一

  則 至道二則

禮儀典第五十七卷

喪葬部彙考二十一

[编辑]

後梁

[编辑]

太祖開平二年春正月唐哀帝崩

[编辑]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元年夏四月甲子,皇帝 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國號梁。封唐主為濟陰王,升汴 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以唐東都為西都,廢京兆府 為雍州,賜東都酺一日。二年春正月己亥,卜郊於西 都,弒濟陰王。」

按《唐書哀帝本紀》,「天祐四年夏四月甲子,皇帝遜位, 徙于曹州,號濟陰王。梁開平二年二月遇弒,年十七, 諡曰哀帝。」後唐明宗追諡「昭宣光烈孝皇帝,陵曰溫 陵。」

乾化二年夏六月帝崩冬十一月葬宣陵以元貞皇后祔

[编辑]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乾化二年夏六月,疾革。郢王 友珪反,戊寅,皇帝崩。」

乾化二年十一月,友珪葬之河南伊闕縣,號「宣陵。」

按《太祖元貞皇后張氏傳》:「天福元年,后以疾卒。太祖 即位,追冊為賢妃。初葬開封縣潤色鄉。末帝立,追諡 元貞皇太后,祔于宣陵。」

末帝龍德三年冬十月帝崩

[编辑]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龍德三年冬十月甲戌,宣義 軍節度使王彥章及唐人戰于中都,敗績,死之。唐人 取曹州,盜竊傳國寶奔于唐。戊寅,皇帝崩,年三十六, 梁亡。」

後唐

[编辑]

莊宗同光三年夏五月皇太妃薨廢朝五日六月遣使為昭宗少帝改卜園陵秋七月皇太后崩冬十月葬坤陵

[编辑]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三年,夏五月丁酉,皇太 妃薨,廢朝五日。六月辛未,宗正卿李紓為昭宗少帝, 改卜園陵使。秋七月壬寅,皇太后崩。冬十月戊子,葬 貞簡太后于坤陵。按《明宗本紀》,「同光三年,徙鎮成 德。貞簡太后有疾,請入省,不許。太后崩,請赴山陵,許 之。」按《太祖家人傳》:太祖正室劉氏,代北人也。其次 妃曹氏,太原人也。太祖封晉王,劉氏封秦國夫人。夫 人無子,性賢不妬忌,常為太祖言:「曹氏相當生貴子, 宜善待之。」而曹氏亦自謙退,因相得甚懽。曹氏封晉 國夫人,後生子,是為莊宗。莊宗即位,冊尊曹氏為皇 太后,而以嫡母劉氏為皇太妃。太妃往謝太后,太后 有慚色。太妃曰:「願吾兒享國無窮,使吾獲沒于地,以 從先君,幸矣,復何言哉!」莊宗滅梁入洛,使人迎太后 歸洛,居長壽宮,而太妃獨留晉陽。同光三年五月,太 妃薨。七月,太后崩,諡曰貞簡,葬于坤陵,而太妃無諡, 葬魏縣。太妃與太后甚相愛,其送太后于洛陽也,涕 泣而別,歸而相思慕,遂至不起。太后聞之,欲馳至晉 陽視疾,及其卒也,又欲自往葬之,莊宗泣諫,群臣交 章請留,乃止。而太后自太妃卒,悲哀不飲食,逾月亦 崩。

按《冊府元龜》,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八月,以宗正少卿 李瓊往曹州撿行哀帝陵寢。三年正月丙申,敕曰:「朕 顧惟寡德,獲嗣丕圖。奉先之道常勤,送往之誠靡怠。 爰自重興廟社,載展郊禋,旋蕩滌于瑕疵,復涵濡于 慶澤。蓋憂勞靖國,曠墜承祧,御朽若驚,涉川為懼。由 是推移歲月,鬱滯情懷。恭念昭宗晏駕之辰,少帝登 遐之日,咸罹虺毒,遽殞龍髯。委冠劍于仇讎,託山陵 于梟獍。靜惟規制,豈葉度程,存愴結以彌深,因寢興 而增惕,虔思改卜,式慰允懷。宜令所司別選園陵,備 禮遷葬,貴雪幽明之恨,以申追慕之心。凡百臣寮,體 朕哀感」,雖有是命,以年饑財不足而止。

按《文獻通考》:「後唐莊宗同光三年七月,貞簡皇太后遺令曰:『皇帝以萬幾至重,八表所尊,勿衣麤縗,勿居 諒闇。三年之制,以日易月,過三日便親朝政。皇后、諸 妃及諸王、公主,並制齊衰本服,以日易月,十三日除 中書門下、翰林學士、在朝文武百官、內諸司使及諸 道節度、觀察、防禦使、刺史、監軍及前資官,并僚佐官』」 吏、士庶、僧道、百姓,並准本朝故事,降服施行,勿使過 制。皇帝釋服,不御八音,勿廢群祀,勿斷屠宰,勿禁宴 遊,園陵喪制,皆從簡省,故申《遺令》,奉而行之。其月,太 常禮院奏:「案故事,中書門下、翰林學士、在朝文武官, 內諸司使供奉官以下,從成服三日,每日赴長壽宮 朝臨。自後不臨。其服,以日易月,十三日除。至小祥日 合釋服。每至月朔、月望、小祥、大祥釋服日,未除服者 衰服臨,已除服者則素服不臨,並赴長壽宮先拜靈 訖,移班近東,進名奉慰。」又奏:「准故事,文武前資官及 六品以下未升朝官并士庶等,各于本家素服一臨。 禁衛諸軍使以下,各于本軍廳事素服一臨,僧尼道 士各于本寺觀一臨;外命婦各于本家素服朝臨三 日。諸道節度、觀察、防禦、團練、刺史及寮佐等,聞哀後, 當日成服,三日改慘,十三日除。」從之。

同光四年夏四月帝崩。秋七月,葬雍陵。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四年夏四月丁亥朔,皇 帝崩。」

帝尸為伶人焚之。明宗入洛,得其骨燼。天成元年七月,葬之河南新安縣,號「雍陵。」至晉避廟諱,更曰「伊陵。」

按《明宗本紀》:天成元年三月「壬申,入汴州。四月丁亥, 莊宗崩。己丑,入洛陽。甲午,監國,朝群臣于興聖宮。丙 午,始奠于西宮,皇帝即位于柩前,易斬衰以袞冕。甲 寅,大赦,改元。」

長興四年冬十一月帝崩葬徽陵

[编辑]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長興四年冬十月壬申,幸士 和亭,得疾。十一月壬辰,秦王從榮以兵入興聖宮,不 克,伏誅。戊戌,皇帝崩于雍和殿。」

清泰元年,葬河南洛陽縣,號「徽陵。」

按《愍帝本紀》,「長興四年十一月,秦王從榮伏誅,明宗 病甚,遣宦者孟漢瓊召王于鄴,而明宗崩,祕其喪六 日。十二月癸卯朔,發喪于西宮,皇帝即位于柩前,群 臣見于東階,復于喪位。丙午,成服于西宮。丁巳,馮道 為大行皇帝山陵使,戶部尚書韓彥惲為副,中書舍 人王延為判官,禮部尚書王權為禮儀使,兵部尚書」 李麟為鹵簿使,御史中丞龍敏為儀仗使,左僕射、權 判河南府盧質為橋道頓遞使。丁卯,禫。

愍帝應順元年正月作山陵五月帝崩

[编辑]

按《五代史唐愍帝本紀》。應順元年春正月「乙未。朱弘 昭、馮贇獻錢。助作山陵。閏月北京留守石敬塘獻銀 絹。助作山陵。二月庚寅視作山陵。」鳳翔節度使潞王 從珂反。三月戊辰如衛州按《廢帝本紀》。「清泰元年 三月。愍帝出居于衛州。夏四月壬申入京師。馮道率 百官迎王于蔣橋。王辭不見。入哭于西宮。遂見群臣。 道」拜,王答拜。入居于至德宮。癸酉,以太后令降天子 為鄂王,命王監國。乙亥,皇帝即位。戊寅,弒鄂王。乙酉, 大赦,改元。

廢帝清泰三年冬閏十一月帝崩葬徽陵域中

[编辑]

按《五代史唐廢帝本紀》:「清泰三年冬十一月丁酉,契 丹立晉。閏月甲子,楊光遠殺張敬達,以其軍叛,降于 契丹。甲戌,契丹及晉人至于潞州。丁丑,至自河陽。辛 巳,皇帝崩。」

「年五十一」,帝自焚死,晉高祖命葬其燼骨于「徽陵域中。」

按《廢帝子重美傳》:晉兵將至,劉皇后積薪于地,將焚 其宮室。重美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坐,但他日重勞民 力,取怨身後耳。」后以為然。廢帝自焚,后及重美與俱 死。

後晉

[编辑]

高祖天福七年夏六月帝崩秋七月皇太后劉氏崩輟朝三日葬魏縣冬十一月葬高祖于顯陵

[编辑]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天福七年,夏六月乙丑,皇帝 崩于保昌殿。按《出帝本紀》,天福七年,「六月乙丑,高 祖崩,皇帝即位于柩前。庚午,使左驍衛將軍石德超 以御馬二撲祭于相州之西山。丙子,馮道為大行皇 帝山陵使,門下侍郎竇貞固為副,太常卿崔梲為禮 儀使,戶部侍郎呂琦為鹵簿使,御史中丞王易簡為 儀」仗使。秋七月壬辰,皇祖母劉氏崩,輟視朝三日。丁 酉,使石德超撲馬于相州之西山。八月庚申,天平軍 節度使景延廣、義成軍節度使李守貞、彰德軍節度 使郭謹進錢粟,助作山陵。庚午,葬皇祖母于魏縣。九 月辛丑,李守貞為大行皇帝山陵都部署。冬十一月 庚寅,葬聖文章武孝皇帝于顯陵。庚子,祔高祖神主 於太廟。辛丑,蠲高祖靈車所過民租之半。

後漢

[编辑]
====高祖乾祐元年春正月帝崩====
考證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乾祐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

改元。己未,更名暠。丁丑,皇帝崩于萬歲殿。」

隱帝乾祐元年冬十一月葬高祖于睿陵

[编辑]

按《五代史隱帝本紀》:魏王承訓,長而賢,高祖愛之,方 屬以為嗣。承訓薨,高祖不豫,悲哀疾劇,乃以承祐屬 諸將相。宰相蘇逢吉曰:「皇子承祐未封王,請亟封之。」 未及封而高祖崩,祕不發喪。乾祐元年二月辛巳,封 承祐周王。是日,皇帝即位于柩前。三月壬戌,竇貞固 為大行皇帝山陵使,吏部侍郎段希堯為副,太常卿 張昭為禮儀使,兵部侍郎盧價為鹵簿使,御史中丞 邊蔚為儀仗使。冬,十一月,壬申,葬「《睿文聖武昭》肅孝 皇帝于睿陵。」

乾祐三年冬十一月,帝崩。

按《五代史隱帝本紀》,乾祐三年「冬十一月丙子,殺楊 邠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滅 其族。郭威反。庚辰,義成軍節度使宋延渥叛附于威。 壬午,威犯封丘,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軍于七里 店。癸未,勞軍于北郊。甲申,勞軍于劉子陂。慕容彥超 及郭威戰,敗績,開封尹侯益叛降于威。郭允明反。乙」 酉,皇帝崩。

後周

[编辑]

太祖廣順元年葬漢隱帝于穎陵

[编辑]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不載。按《漢隱帝本紀》注:「周 廣順元年,葬之許州陽翟縣,號穎陵。」

世宗顯德元年春正月太祖崩夏四月葬嵩陵自太原遷淑妃楊氏祔

[编辑]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顯德元年春正月壬辰,皇帝 崩于滋德殿。按《世宗本紀》,顯德元年正月壬辰,太 祖崩,祕不發喪。丙申發喪,皇帝即位于柩前。二月丁 卯,馮道為大行皇帝山陵使,太常卿田敏為禮儀使, 兵部尚書張昭為鹵簿使,御史中丞張煦為儀仗使, 開封少尹權判府事王敏為橋道頓遞使。夏四月乙 卯,葬神聖文武恭肅孝皇帝于嵩陵。按《太祖淑妃 楊氏傳》,太祖方事漢高祖于太原。天福中,妃卒,遂葬 于太原之近郊。太祖即位,廣順元年九月,追冊為淑 妃。太祖崩,葬嵩陵。一后三妃皆當陪葬,而太原未克。 世宗詔有司營嵩陵之側,為虛墓以俟。顯德元年,世 宗已敗劉旻于高平,遂攻太原,太原閉壁被圍,乃遷 妃喪而葬之。

顯德三年秋七月,皇后崩。冬十月,葬懿陵。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顯德三年秋七月,皇后崩。「冬 十月辛酉,葬宣懿皇后于懿陵。」按《世宗宣懿皇后 符氏傳》:「世宗征淮,后以帝不宜親行,切諫止之,世宗 不聽,師久無功,遭大暑雨,后以憂成疾而崩。議者以 方用兵,請殺喪禮。于是百官朝臨于西宮,三日而釋 服,帝亦七日而釋葬于新鄭陵,曰懿陵。」

顯德六年夏六月,帝崩。冬十一月,葬慶陵。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顯德六年夏六月癸巳,皇帝 崩于滋德殿。按《恭帝本紀》,顯德六年六月癸巳,世 宗崩。甲午,皇帝即位于柩前。癸卯,范質為大行皇帝 山陵使,翰林學士竇儼為禮儀使,兵部尚書張昭為 鹵簿使,御史中丞邊歸讜為儀仗使,宣徽南院使判 開封府事昝居潤為橋道頓遞使。秋七月丁未,戶部 尚書李濤為山陵副使,度支郎中盧億為判官。冬十 一月壬寅,葬「《睿武孝文皇帝》于慶陵。」

[编辑]

太祖天顯元年秋七月帝崩于扶餘府

[编辑]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元年,「秋七月甲戌,次扶餘府。 上不豫,是夕大星隕于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見黃 龍繚繞,可長一里,光耀奪目,入于行宮,有紫黑氣蔽 天,踰日乃散。是日上崩,年五十五。」天贊三年,上所謂 「丙戌秋初必有歸處」,至是乃驗。壬午,皇后稱制,權決 軍國事。八月甲午,皇后奉梓宮西還。壬寅,堯骨討平 諸州,奔赴行在。乙巳,人皇、王倍繼至。九月丁卯,梓宮 至皇都,權殯于子城西北。己巳,上諡昇天皇帝,廟號 太祖。

太宗天顯二年秋八月葬太祖于祖陵

[编辑]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 于祖陵,置祖州天城軍節度使,以奉陵寢。」按《太宗 本紀》,「天顯元年七月,太祖崩,皇后攝軍國事,明年秋, 治祖陵畢。」按《太祖淳欽皇后傳》,「后述律氏,太祖崩, 后稱制,攝軍國事。及葬,欲以身殉,親戚百官力諫,因 斷右腕,納于柩。」

天顯八年冬十一月,太皇太后崩。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八年冬十一月辛丑,太皇太 后崩,遣使告哀于唐及人皇王倍。」

天顯九年春二月,葬太皇太后于德陵。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九年春二月「戊寅,葬太皇太 后于德陵。前二日,發喪于菆塗殿,上具衰服以送。後 追諡宣簡皇后,詔建碑于陵。」

天顯十年春正月,皇后崩于行在。夏五月,製服行喪葬于奉陵。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十年春正月戊申,皇后崩于 行在。二月戊寅,百僚請加追諡,不許。夏五月甲午朔, 始製服行后喪。丙午,葬于奉陵,上自製文,諡曰彰德 皇后。」按《太宗靖安皇后傳》:「后蕭氏,帝為大元帥,納 為妃,生穆宗,及即位,立為皇后。天顯十年崩,諡彰德, 葬奉陵。重熙二十一年,更今諡。」

大同元年夏四月丁丑帝崩于欒城秋九月壬子葬懷陵

[编辑]

按《遼史太宗本紀》,大同元年「夏四月戊辰。次高邑。不 豫。丁丑崩于欒城。年四十六。是歲九月壬子朔,葬于 鳳山。陵曰懷陵,廟號太宗。」統和二十六年七月,上尊 諡孝武皇帝。重熙三十一年九月增諡「孝武惠文皇 帝。」按《世宗本紀》。大同元年四月丁丑,「太宗崩于欒 城。戊寅,梓宮次鎮陽。即皇帝位于柩前。甲申次定州。 命」天德朔、古解里等護梓宮先赴上京。秋九月壬子 朔,葬嗣聖皇帝于懷陵。

世宗天祿五年九月帝自將南伐崩于行宮葬顯陵按遼史世宗本紀天祿五年九月庚申朔自將南伐壬戌次歸化州祥古山癸亥祭讓國皇帝于行宮群

[编辑]

「臣皆醉,察割反。」帝遇弒,年三十四。應曆元年,葬于顯 州西山,陵曰顯陵。二年,諡孝和皇帝,廟號世宗。統和 二十六年七月,加諡孝和莊憲皇帝。

穆宗應曆三年夏六月應天皇太后崩冬十一月祔葬祖陵

[编辑]

按《遼史穆宗本紀》,「應曆三年夏六月丁卯,應天皇太 后崩。秋七月不視朝。冬十月己酉,命太師唐骨德治 大行皇太后園陵。十一月辛丑,諡皇太后曰貞烈,葬 祖陵。」按《太祖淳欽皇后傳》,「后述律氏,應曆三年崩, 年七十五,祔祖陵,諡曰貞烈。重熙二十一年,更上今 諡。」

《應曆》十九年春三月。帝崩于行宮。葬「懷陵。」

按《遼史穆宗本紀》:「應曆十九年春三月己巳,如懷州, 獵獲熊,歡飲方醉,馳還行宮。是夜,近侍小哥、盥人花 哥、庖人辛古等六人反。帝遇弒,年三十九,廟號穆宗。 後祔葬懷陵。重熙二十一年,諡曰孝安敬正皇帝。」

景宗乾亨四年秋九月帝崩于行在

[编辑]

按《遼史景宗本紀》。乾亨四年。秋九月「庚子。幸雲州。甲 辰獵于祥古山。帝不豫。壬子次焦山。崩于行在。年三 十五。在位十三年。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 皇后命。」統和元年正月壬戌。上尊諡孝成皇帝。廟號 景宗。重熙二十一年加諡孝成康靖皇帝。按《聖宗 本紀》。乾亨四年九月壬子。景宗崩。癸丑即皇帝位于 柩前,時年十二。皇后奉遺詔攝政,詔諭諸道。冬十月 己未朔,帝始臨朝。十二月癸酉,奉大行皇帝梓宮于 《菆塗殿》。

聖宗統和元年春正月以大行在殯不受朝內外臣僚命婦進助山陵費二月葬乾陵

[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元年春正月戊午朔,以大行 在殯,不受朝。乙丑,奉遺詔召先帝庶兄質睦于菆塗 殿前,復封寧王,加宰相室昉、宣徽使普領等恩。丙子, 渤海撻馬解里以受先帝厚恩,乞殉葬,詔不許,賜物 以旌之。壬午,趙妃及公主胡骨典、奚王籌寧、宰相安 寧、北大王普奴寧惕隱、屈烈、吳王稍、寧王只沒與橫」 帳國舅、契丹、漢官等,並進助山陵費。癸未,齊國公主 率內外命婦進物如之。二月甲午,葬景宗皇帝于乾 陵,以近幸朗掌飲,伶人撻魯為殉,上與皇太后因為 書,附上《大行》。丙申,皇太后詣陵置奠,命繪近臣于御 容殿,賜山陵工人物有差。庚子,以先帝遺物賜皇族 及近臣。夏四月癸卯,謁乾陵。冬十一月庚辰,上與皇 太后祭乾陵。

「統和十年春正月丁酉。禁喪葬禮殺馬」及藏甲冑金 銀器玩。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二十七年十二月。皇太后崩于行宮。

按《遼史聖宗本紀》:統和二十七年冬十二月乙酉,南 幸,皇太后不豫。戊子,肆赦。辛卯,皇太后崩于行宮。 按《景宗睿知皇后傳》:后蕭氏,帝即位,選為貴妃,尋冊 為皇后,生聖宗。景宗崩,尊為皇太后,攝國政。統和二 十七年崩,諡曰聖神宣獻皇后。重熙二十一年,更今 諡。

統和二十八年。夏四月。祔葬太后于乾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統和二十八年春正月辛亥朔,不 受賀。甲寅,如乾陵。癸酉,奉安大行皇太后梓宮于乾 州菆塗殿。三月癸卯,上大行皇太后諡為聖神宣獻 皇后。是月,宋、高麗遣使來會葬。夏四月甲子,葬太后 于乾陵。」

太平十一年夏六月己卯帝崩于行宮冬十一月葬慶陵

[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太平十一年。春正月己酉朔。如混 同江。「二月。如長春河。三月。上不豫。夏五月。大雨水。諸河橫流。六月丁丑朔。駐蹕大福河之北。己卯。帝崩于 行宮。年六十一。在位四十九年。」景福元年閏十月壬 申。上尊諡曰文武大孝宣皇帝。廟號聖宗按《興宗 本紀》。太平十一年六月己卯。聖宗崩。即皇帝位于柩 前。壬午,尊母元妃蕭氏為皇太后。辛卯,改元景福。乙 未,奉大行皇帝梓宮殯于永安山太平殿。秋七月丙 午朔,皇太后率皇族大臨于太平殿。癸丑,詔寫《大行 皇帝御容》。甲寅,以觀察姚居信為上將軍,建慶州于 慶陵之南,徙民實之,充奉陵邑。丁巳,上謁大行皇帝 御容,哀慟久之。因詔寫北府宰相蕭孝「先、南府宰相 蕭孝穆象于御容殿。」丁卯,謁太平殿,焚先帝所御弓 矢。壬申,上謁神主帳。時奧隈蕭氏始入宮,亦命拜之。 八月壬午,遷大行皇帝梓宮于菆塗殿。九月戊申,躬 視慶陵。庚戌,問安于皇太后。戊午,焚弧矢鞍勒于菆 塗殿。閏十月辛亥,謁菆塗殿,閱元宮祕器。十一月壬 辰,上率百僚奠于菆塗殿,出大行皇帝服御玩好焚 之。縱五坊鷹鶻。甲午,葬文武大孝宣皇帝于慶陵。丙 申,謁慶陵,以遺物賜群臣,名其山曰慶雲,殿曰「望仙。」 十二月癸丑,至自慶陵。按《禮志喪葬儀》,「聖宗崩,興 宗哭臨于菆塗殿。大行之夕四鼓終,皇帝率群臣入 柩前,三致奠,奉柩出殿之西北門就轀,輬車藉以素 裀,巫者祓」除之。詰旦,發引至祭所,凡五致奠,太巫祈 禳,皇族、外戚、大臣諸京官以次致祭。乃以衣、弓矢、鞍 勒、圖畫、馬駝、儀衛等物皆燔之。至山陵,葬畢,上哀,冊 皇帝御幄,命改「火面火」,致奠三拜,又東向再拜天地 訖,乘馬率送葬者,過神門之木乃下,東向,又再拜。翼 日詰旦,率群臣命婦詣山陵,行初奠之禮。升御容殿 受遺賜,又翼日再奠如初。

興宗重熙二十四年秋八月帝崩于行宮冬十一月葬慶陵

[编辑]

按《遼史興宗本紀》。重熙二十四年。秋七月「壬午。如秋 山。次南崖之北峪。不豫。八月丁亥。疾大漸。召燕趙國 王洪基。諭以治國之要。戊子。大赦。縱五坊鷹鶻。焚釣 魚之具。己丑。帝崩于行宮。年四十。」遺詔燕趙國王洪 基嗣位。清寧元年十月庚子。上尊諡為神聖孝章皇 帝。廟號興宗按《道宗本紀》。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己 丑。興宗崩,即皇帝位于柩前,哀慟,不聽政。辛卯,百僚 上表固請,許之。辛丑,改元清寧。冬十一月甲子,葬興 宗皇帝于慶陵。

道宗清寧三年冬十二月太皇太后崩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清寧三年冬十二月戊辰,太皇太 后不豫,曲赦行在五百里內囚。己巳,太皇太后崩。 按《聖宗欽哀皇后傳》:后蕭氏入宮,嘗拂承天太后榻, 獲金雞吞之,膚色光澤勝常,太后驚異曰:「是必有奇 子。」巳而生興宗。聖宗崩,自立為皇太后,攝政重熙三 年。后欲立少子重元帝,收太后符璽,遷于慶州。六年 秋,帝悔之,親馭奉迎,侍養益孝謹。《清寧》初,尊為太皇 后,崩。

清寧四年夏五月,祔葬太皇太后于慶陵。

按《遼史道宗本紀》:「清寧四年夏四月甲辰,謁慶陵。五 月庚午朔,上大行太皇太后尊諡曰欽哀皇后。癸酉, 葬慶陵。」

太康二年春三月皇太后崩夏六月葬慶陵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太康二年春三月辛酉,皇太后崩。 夏六月乙酉朔,上大行皇太后尊諡曰仁懿皇后。甲 午,葬仁懿皇后于慶陵。」按《興宗仁懿皇后傳》:「后蕭 氏,帝即位,入宮,生道宗。重熙四年,立為皇后。道宗即 位,尊為皇太后。太康二年崩,諡仁懿皇后。」

壽隆七年春正月上崩于行宮夏六月葬慶陵宣懿皇后祔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壽隆六年。冬十二月庚申。帝不豫。 七年春正月「癸亥。如混同江。甲戌。上崩于行宮。年七 十。遺詔燕國王延禧嗣位。六月庚子。上尊諡仁聖大 孝文皇帝。廟號道宗。」按《天祚帝本紀》。「壽隆七年正 月甲戌。道宗崩。奉遺詔即皇帝位于柩前。改元乾統。 夏六月庚子。追諡懿德皇后為宣懿皇后。辛亥。葬仁 聖」大孝文皇帝、宣懿皇后于慶陵。按《道宗宣懿皇 后傳》:「后蕭氏,重熙中帝王燕趙,納為妃。清寧初,立為 懿德皇后。后生太子濬,有專房寵。好音樂,伶官趙惟 一得侍左右。太康初,宮婢單登、教坊朱頂鶴誣后與 惟一私,樞密使耶律乙辛以聞。詔乙辛與張孝傑劾 狀,因而實之。族誅惟一,賜后自盡,歸其屍」于家。乾統 初,追諡宣懿皇后,合葬慶陵。按《禮志》:道宗崩,菆塗 于遊仙殿,有司奉喪服。天祚皇帝問禮于總知翰林 院事耶律固,始服斬衰。皇族外戚、使相、矮敦官及郎 君服亦如之。餘官及承應人皆白枲衣巾以入,哭臨 惕隱。三父房南府宰相,遙輦常袞,九奚首郎君,夷离 畢國舅詳穩,十閘撒郎君,南「院大王郎君各以次薦 奠,進鞍馬、衣襲、犀玉帶等物,表列其數。」讀訖焚表。諸 國所賻器服,親王、諸京留守奠祭、進賻物亦如之。先 帝小斂前一日,皇帝喪服,上香、奠酒哭臨。其夜,北院樞密使、契丹行宮都部署入小斂。翼日,遣北院樞密 副使林牙以所賵器服置之幽宮。靈柩升車,親王推 之至食羖之次,蓋遼國舊俗,于此刑羖羊以祭,皇族、 外戚、諸京州官以次致祭。至葬所,靈柩降車就轝,皇 帝免喪服,步引至長福岡。是夕,皇帝入陵寢,授遺物 于皇族、外戚及諸大臣,乃出。命以先帝寢幄過于陵 前神門之木,帝不親往,遣近侍冠服赴之。初奠,皇帝、 皇后率皇族、外戚、使相、節度使、夫人以上命婦皆拜 祭,循陵三匝而降。再奠如初,辭陵而還。宋使祭奠 弔慰儀。道宗崩,天祚皇帝問禮于耶律固,宋國遣使 弔及致祭,歸賵皇帝喪服,御游仙之北別殿。使入門, 皇帝哭,使者詣柩前上香,讀祭文訖,又哭。有司讀遺 詔慟哭,使者出。少頃復入,陳賻賵于柩前。皇帝入臨 哭,退更衣,御遊仙殿南之幄殿。使者入見且辭,敕有 司賜宴于館。

天祚帝保大五年八月以疾終于金

[编辑]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保大五年八月癸卯至金。丙午, 降封海濱王,以疾終,年五十有四,在位二十四年。金 皇統元年二月,改封豫王。五年,葬于廣寧府閭陽縣 乾陵傍。」

[编辑]

太祖建隆二年夏六月皇太后杜氏崩議中外服制其皇后公主皇弟皆從皇帝以日易月冬十月葬安陵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建隆二年夏六月甲午,皇太后崩 于滋德殿。己亥,群臣請聽政,從之。庚子,以太后喪,權 停時享。辛丑,見百官于紫宸殿門。庚申,釋服。秋七月 壬戌,以皇太后殯,不受朝。九月壬戌朔,不御殿。冬十 月癸巳,南唐遣其臣韓熙載、田霖來會皇太后葬。丙 午,葬明憲皇太后于安陵。十一月辛酉朔,不視朝。甲」 子,太后祔廟。按《禮志》,皇后園陵,建隆二年六月二 日,皇太后杜氏崩于滋德殿,三日百官入臨,明日大 斂,攢於滋福宮。百姓成服。中書門下文武百僚、諸軍 副兵馬使以上,並服布斜巾四腳直領襴衫,外命婦 帕頭帔裙衫。九日,帝見百官于紫宸門。太常禮院言: 「皇后燕國長公主高氏、皇弟泰寧軍節度使光義、嘉 州防禦使光美並服齊衰三年。準故事,合隨皇帝以 日易月之制,二十五日釋服,二十七日禫除畢,服吉 心喪終制。」從之。七月,太常禮院言:「準詔議定皇太后 諡,按唐憲宗母王太后崩,有司集議,以諡狀讀于太 廟,然後上之。周宣懿皇后諡,即有司撰定奏聞,未嘗 集議。制下之日,亦不告郊廟。脩諡冊畢,始告廟,還讀 于靈坐前。」詔從周制。于是太常少卿馮吉請上尊諡 曰明憲皇后。九月六日,群臣奉冊寶告于太廟。翌日, 上于滋福宮。十月十六日,葬安陵。十一月四日,神主 祔宣祖室。按太祖母《昭憲杜太后傳》,太后生太祖、 太宗,太祖即位,尊為皇太后。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 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 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 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 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 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 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 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 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于榻前為《約誓書》,普于紙尾 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太后崩于滋 德殿,年六十。諡曰明憲,葬安陵。神主祔享太廟。 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朔,以喪不受朝賀。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建隆 年,孝明皇后為姊發哀成服。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禮志》,「孝明皇后姊太原 郡君王氏卒。」中書門下據太常禮院狀,「準禮例,皇后 合出就故彰德軍節度使王饒第發哀成服,文武百 僚詣其第進名奉慰。從之。」

乾德元年冬十二月皇后王氏崩議改卜安陵以孝明及孝惠二后陪葬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乾德元年正月甲寅朔,不御殿。十 二月甲申,皇后王氏崩。閏月辛未,卜安陵于鞏縣 按《禮志》,「太祖孝明、孝惠二后,乾德元年十二月七日, 皇后王氏崩,一十五日命樞密承旨王仁贍為園陵 使。時議改卜安陵于鞏,并以二后陪葬。」皇堂之制,下 深四十五尺,上高三十尺。陵臺再成,四面各長七十 五「尺。神牆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長六十五步。南神門 至乳臺四十五步,高二丈三尺。吉仗用中宮鹵簿,凶 仗名物悉如安陵,而差減其數,孝惠又減孝明焉。」 按《太祖孝明王皇后傳》,孝惠崩,周顯德五年,太祖聘 后為繼室。周世宗賜冠帔,封瑯邪郡夫人。太祖即位, 建隆元年八月,冊為皇后,事杜太后,得驩心。乾德元 年十二月崩,年二十二。有司上諡,翰林學士竇儀撰 《哀冊文》。

乾德二年春二月治安陵議改葬禮儀服制。其孝明皇后啟攢群臣仍服初喪之服。夏四月葬安陵 按《宋史太祖本紀》。乾德二年春二月丁巳治安陵隧 壞。役兵壓死者二百人。命有司瘞恤。甲戌南唐進改 葬安陵銀綾絹各萬計夏四月乙卯葬昭憲皇太后 孝明皇后于安陵。壬申祔二后于別廟按《禮志》,太 祖建國「號僖祖曰欽陵,順祖曰康陵,翼祖曰定陵,宣 祖曰安陵。安陵在京城東南隅。乾德初,改卜河南府 鞏縣西南四十里訾鄉鄧封村,以司徒范質為改卜 安陵,使,學士竇儼禮儀使,中丞劉溫叟儀仗使,樞密 直學士薛居正鹵簿使。太宗時尹開封,為橋道頓遞 使。質尋免相,以太宗兼轄五使事,脩奉新陵」皇堂,下 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臺三層,正方,下層每面 長九十尺。南神門至乳臺,乳臺至鵲臺,皆九十五步。 乳臺高二十五尺,鵲臺增四尺。神牆高九尺五寸,環 四百六十步,各置神門角闕。有司言「改卜陵寢,宣祖 合用哀冊,及文班官各撰歌辭二首。吉仗用《大駕鹵 簿》,凶仗用大升輿、龍輴、鵝茸」纛,魂車,香輿,銘旌,哀諡 冊寶車,方相,買道車,白幰弩,素信旛錢山輿,黃白紙 帳、暖帳、夏帳、千味臺盤,衣輿,拂纛,明器輿,漆梓宮,夷 衾儀槨,素翣,包旌,倉瓶,五穀輿,瓷甒瓦甒,辟惡車,進 元宮有鐵帳覆梓宮,藉以棕櫚。請幫助識別此字。鐵盆、鐵山,用然漆 燈;宣祖袞冕,昭憲皇后花釵翬衣,贈玉十二神當壙 當野祖、明祖思地軸及留陵刻漏等,並制如儀。有司 又言:「『按《儀禮》改葬緦,注云:『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也』。 必服緦者,親見尸柩,不可以無服,緦三月而除之』。又 《五禮精義》云:『改葬無祖奠』。蓋祖奠設于柩車之前,以 為行始,至於改葬告遷而已。今請皇帝服緦,皇親及 文武官護送靈駕者亦服緦,既葬而除。不設祖奠,止 于陵所行一虞之祭。宣祖諡冊、諡寶舊藏廟室,合遷 置陵內。改葬之禮,與始葬同。几筵宜新,明器壞者改 作,凡斂衣斂物並易之。其皇堂贈玉鎮、圭、劍、佩、旒冕、 玉寶,並以珉玉、藥玉,綬以青錦。安陵中玉圭、佩劍、玉 寶等,皆用于闐玉。」孝明、孝惠陵內用珉玉、藥玉。啟故 安陵,奉安宣祖、昭憲、孝惠二后梓宮于幄殿。靈駕發 引,所過州府縣鎮長吏令佐素服出城奉迎,并辭,皆 哭。自發引至揜皇堂,皆廢朝,禁京城音樂。乾德二 年,改卜安陵于河南府鞏縣。三月二十五日,奉寶冊, 改上尊諡曰「昭憲皇太后」,讀于陵次。二十六日,啟故 安陵。二十七日,靈駕發引,命攝太尉、開封尹光義遣 奠,讀哀冊。四月九日,掩皇堂。「三月二十七日,孝明 皇后啟攢宮,群臣服初喪之服。明日,孝惠皇后自幄 殿發引,皆設遣奠,讀哀冊。」四月九日,葬孝惠于安陵 之西北,孝明于安陵之北。二十六日,皆祔于別廟。其 後孝明升祔太祖室。按《太祖母昭憲杜太后傳》,乾 德二年,更諡昭憲,合祔安陵。按《太祖孝惠賀皇后 傳》:「后生魏王德昭。周顯德五年,寢疾」薨,年三十。建隆 三年四月,詔追冊為皇后。乾德二年三月,有司上諡 曰「孝惠。」四月,葬安陵西北,神主享于別廟。神宗時,與 孝章、淑德、章懷並祔太廟。按《太祖孝明王皇后傳》, 乾德二年四月,葬安陵之北,神主享于別廟。太平興 國二年,祔享太廟。

乾德三年。冬十二月丁酉朔。詔婦為舅姑喪者齊斬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按禮志。乾德三年。判大理 寺尹拙言。「按律及儀禮喪服傳。開元禮儀纂五禮精 義三禮圖等書所載。婦為舅姑服周。近代時俗多為 重服。劉岳書儀有奏請之文。禮圖刑統。乃邦家之典。 豈可守書儀小說而為國章邪。」判少卿事薛允中等 言。「『《戶婚律》,居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各離之。 若居周喪而嫁娶者,杖一百』。又《書儀》:『舅姑之服,斬衰 三年』。亦準敕行用。律、敕有差,望加裁定。」右僕射魏仁 浦等二十一人奏議曰:「『謹按《禮·內則》云:『婦事舅姑,如 事父母』。則舅姑與父母一也』。而古禮有期年之說,至 于後唐,始定三年之喪,在理為當。況五」服制度,前代 增益甚多。按《唐會要》,「嫂叔無服,太宗令服小功;曾祖 父母舊服三月,增為五月;嫡子婦大功,增為期;眾子 婦小功,增為大功;父在為母服期,高宗增為三年。」婦 為夫之姨舅無服,元宗令從夫服,又增姨舅同服緦 麻,及堂姨舅祖免,至今遵行。況三年之內,几筵尚存, 豈可夫處苫塊之中,婦「被綺紈之飾,夫婦齊體,哀樂 不同。求之人情,實傷理本。況婦為夫有三年之服,于 舅姑止服期年,乃是尊夫而卑舅姑也。況孝明皇后 為昭憲太后服喪三年,足以為萬世法。欲望自今婦 為舅姑服,並如後唐之制,其三年齊斬,一從其夫。」

開寶三年九月詔西京等州前代帝陵被發者備禮重葬十月禁士庶喪葬不得用道釋威儀及裝束人物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三年秋九月甲辰。詔西京鳳 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漢高文、景、武、元、 成、哀七帝。後魏孝文、西魏文帝。後周太祖、唐高祖、太 宗、中宗、肅宗、代宗、德順文武、宣、懿、僖、昭諸帝。凡二十 七陵。嘗被盜發者。有司備法服常服各一襲。具棺槨重葬。所在長吏致祭」按《禮志》。開寶三年十月。詔開 封府「禁喪葬之家不得用道、釋威儀及裝束異色人 物前引。」

開寶六年三月,周恭帝殂。發哀輟朝。十月葬順陵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六年春三月乙卯。周鄭王殂 于房州。上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帝。命還葬慶 陵之側。陵曰順陵。冬十月甲申。葬周恭帝。不視朝。 開寶九年十月帝崩。遺詔以日易月,皇帝三日聽政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帝崩于萬 歲殿。年五十,殯于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 廟號太祖。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諡曰啟運立極英 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按《太宗本紀》,開 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丙辰,群 臣表請聽政,不許。丁巳,宰相薛居正等固請,乃許。十 一月癸亥朔,帝不視朝。十二月甲寅,御乾元」殿受朝, 樂懸而不作。按《禮志》:「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 崩,遺詔以日易月,皇帝三日而聽政,十三日小祥,二 十七日大祥。諸道節度防禦團練使、刺史、知州等不 得輒離任赴闕。諸州軍府臨三日釋服,群臣敘班殿 庭,宰臣宣制發哀畢,太宗即位,號哭見群臣,群臣稱 賀,復奉慰,盡哀而退。」禮官言:「群臣當服布斜巾,四腳、 直領、布襴、腰絰;命婦布帕首、裙帔;皇弟、皇子、文武二 品以上,加布冠、斜巾、帽、首絰、大袖、裙褲、竹杖;士民縞 素,婦人素縵;諸軍就屯營三日哭。」群臣屢請聽政,始 御長春殿,群臣喪服就列,帝去杖、絰,服斜巾、垂帽,捲 簾視事。小祥,改布服,四腳、直領、布襴、腰絰、布褲,二品 以上官亦如之。大祥,帝服素紗軟腳折上巾、淺黃衫、 緅皮綎、黑銀帶。群臣及軍校以上皆本色慘服,鐵帶、 靴、笏。諸王入內服衰,出則服慘。又成服後,群臣朝晡 臨三日,大小祥、禫除、朔望,皆入臨奉慰。內出遺留物 頒賜諸臣,親王遣使賫賜方鎮。二十七日,命宰臣撰 陵名《哀冊文》。「臣為君服。」宋制有三等:中書門下,樞 密使、副,尚書,翰林學士,節度使,金吾上將軍,文武二 品以上,布梁冠、直領、大袖衫、布裙、褲,腰絰,竹杖或布 幞頭、襴衫,布斜巾,絹襯服;文武五品以上,并職事官 監察御史以上,內客省宣政、昭宣、知閤門事,前殿都 知、押班,布梁冠、直領、大袖衫、裙、褲、腰絰或幞頭、襴衫。 自餘文武百官,布幞頭、襴衫、腰絰而已,入局治事,並 不易服。宰執奏事去杖。小祥去冠。餘官奏事如之。大 祥,素紗軟腳、折上巾黲,公服白綎、錫帶。禫除畢,去黲, 服常服,仍黑帶、皁鞍韉。祔廟畢,始純吉服。宗室出則 常服,居則衰麻以終制。諸路監司、州軍縣鎮長吏以 下,服布四腳直領,布襴衫、麻腰絰,朝晡臨三日除之。 內外命婦當入臨者,布裙衫、帔首絰,絹襯衫、帕首。士 庶子本家素服,三日而除。婚嫁服除外,不禁文武臣 僚之家。至山陵祔畢,乃許嫁娶,仍不用花綵及樂。 按《文獻通考》:「開寶九年十月,太祖崩,卜葬,以翰林學 士杜彥圭為山陵按行使,齊王廷美為山陵使,兼橋 道頓遞,又有禮儀、鹵簿儀仗使,皆以侍」官為之。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四月葬太祖于永昌陵大宴徹樂以群臣請十一月始受朝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春正月壬戌,以大 行殯,不視朝。甲戌,上大行皇帝諡曰英武聖文神德, 廟號太祖。二月壬寅,大宴崇德殿,不作樂。夏四月丁 酉,契丹遣使來會葬。乙卯,葬太祖于永昌陵。五月庚 午,宴崇德殿,不作樂。己卯,祔太祖神主于廟,以孝明 皇后王氏配。冬十月己巳,群臣請舉樂,表二上,從之。」 十一月庚寅,日南至,帝始受朝。按《禮志》,太平興國 二年三月十七日,群臣奉諡號冊寶告于南郊。明日, 讀于靈座前。四月十日,啟攢宮,帝與群臣皆服如初 喪,朝晡臨殿中,退,易常服,出宮城。十三日發引,帝衰 服,啟奠哭,群臣入臨,升梓宮于龍輴。祖奠徹,設次明 德門外,行遣奠禮,讀哀冊,帝哭盡哀,再拜辭,釋衰還 宮,百官辭于都城外。二十五日,掩皇堂。二十九日,虞 主至,奉安于大明殿。五月十九日,祔廟之第五室,以 孝明皇后王氏升配。禮畢,群臣奉慰。其吉凶仗如安 陵,惟增轀輬車、神帛、肩輿、鹵簿三千五百三十九人。 陵在鞏縣,祔宣祖曰「永昌。」

按,《文獻通考》:「太平興國二年四月己未,神主將至,群 臣皆出都城奉迎,安于大明殿。自啟攢前三日至奉 安神主,皆廢朝。五月己卯,祔廟,亦廢朝,仍禁京城音 樂。」

太平興國七年春正月壬戌,定《喪葬儀制》。九月甲寅, 貴妃孫氏薨。十一月己酉,禁民喪葬作樂。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按《禮志》。太平興國七年正 月。命翰林學士李昉等重定士庶喪葬制度。昉等奏 議曰:「唐大曆七年詔喪葬之家。送葬祭盤。只得于喪 家及塋所置祭。不得于街衢張設。又長慶二年令百 姓喪葬祭奠。不得以金銀錦繡為飾。及陳設音樂葬 物。稍涉僭越。並勒毀除。臣等參詳子孫之葬父祖。卑 幼之葬,尊親全尚樸素,即有傷孝道,其所用錦繡,伏請不加禁斷。」其用音樂及欄街設祭,身無官而葬用 方相者,望嚴禁之。其詔葬設祭者,不在此限。又準後 唐長興二年詔,五品、六品常參官喪轝舁者二十人, 挽歌八人,明器三十事,共置八床;七品常參官舁者 十六人,挽歌六人,明器二十事,置六床。「六品以下京 官及檢校、試官等舁者十二人,挽歌四人,明器十五 事,置五床,並許設紗籠二。庶人舁者八人,明器十二 事,置兩床,悉用香轝魂車。其品官葬祖父母、父母品 卑者,聽以子品葬妻子者,遞降一等。其四品以上,依 令式施行。望令御史臺街司頒行,限百日率從新制, 限滿違者,以違禁之物」給巡司為賞;「喪家輒舉樂者, 譴伶人;他不如制者,但罪下里工作。」從之。

太平興國九年,禁喪葬舉樂、歌吹。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太平興國九年詔 曰:「訪聞喪葬之家,有舉樂及令章者。蓋聞鄰里之內, 喪不相舂;苴麻之旁,食未嘗飽。此聖王教化之道,治 世不刊之言。何乃匪人,親罹釁酷,或則舉奠之際歌 吹為娛,靈柩之前令章為戲,甚傷風教,實紊人倫。今 後有犯此者,並以不孝論,預坐人等第科斷,所在官 吏常加覺察,如不用心,並當連坐。」

雍熙二年冬十一月辛卯詔在官丁父母憂者並放離任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淳化五年詔丁父母憂未經百日不得赴公參御史臺糾察並冒哀求仕者以名聞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淳化五年八月詔 曰:「孝為百行之本,喪有三年之制,著于典禮,以厚人 倫。中外文武官子弟,或父兄之淪亡,蒙朝廷之齒敘, 未及卒哭,已聞蒞官,遽忘哀戚,頗玷風教。自今文武 官子弟有因父亡兄歿特被敘用,未經百日,不得趣 赴公參,御史臺專加糾察。并有冒哀求仕,釋服從吉 者,『並以名聞』。」

至道元年四月開寶皇后宋氏崩帝舉哀輟朝五日以歲忌權攢于趙村沙臺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至道元年夏四月甲辰,開寶皇后 宋氏崩。按《禮志》,太祖皇后宋氏,太宗至道元年四 月二十八日崩。帝出次,素服舉哀,輟朝五日。六月六 日,上諡曰「孝章皇后。以歲在未有忌,權攢于趙村沙 臺。」按《太祖孝章宋皇后傳》:后,左衛上將軍偓之女 也。開寶元年納入宮為皇后。年十七,太祖崩,號開寶 皇后。至道元年四月崩。年四十四。有司上諡。權殯普 濟佛舍。

至道三年春正月,孝章宋皇后陪葬永昌陵,章懷潘 皇后葬永昌陵側。三月,太宗崩。冬十月,葬永熙陵。追 尊母賢妃李氏為皇太后,祔葬永熙。

按《宋史太宗本紀》,至道三年,春正月「乙酉,孝章皇后 陪葬永昌陵。二月辛丑,帝不豫。三月壬辰,不視朝。癸 巳退班于萬歲殿,宣詔令皇太子柩前即位。是日崩, 年五十九,在位二十二年。殯於殿之西階。十月葬永 熙陵」按《真宗本紀》,至道三年二月,太宗崩,奉遺制 即皇帝位於柩前。夏四月丙申,群臣請聽政,表三上, 從之。六月己亥,上大行皇帝諡曰神功聖德文武皇 帝,廟號太宗。冬十月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丁巳,賜 山陵使而下銀帛有差。十一月甲子,祔太宗神主于 太廟,以懿德皇后配。祔莊懷皇后于別廟。丙寅,詔緣 山陵役民賜租有差。十二月丙申,追尊母賢妃李氏 為皇太后。按《禮志》,太祖皇后宋氏,至道三年正月 二十日附葬永昌陵北。皇堂、陵臺、神牆、乳臺、鵲臺,並 如孝明園陵制度。仍以故許王及夫人李氏、魏王夫 人王氏、楚王夫人馮氏、皇太子亡妻莒國夫人潘氏、 將軍惟正亡妻裴氏陪葬。二月二日,祔神主于別宮。 莒國潘氏,至道三年六月追冊為莊懷皇后,陵曰「保 泰」,神主祔后廟。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太宗崩 于萬歲殿。真宗散髮號擗,奉遺詔即位于殿之東楹。 制: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臺方二百五 十尺。大駕鹵簿用玉輅一、革車五,外凡用九千四百 六十八人。有司定散髮之禮:皇帝、皇后、諸王、公主、縣 主、諸王夫人、六宮內人,並左被髮,皇太后全被髮。帝 服布斜巾、四腳、大袖、裙、褲、帽、竹杖、腰絰、首絰、直領布 襴衫、白綾襯服。諸王皇親以下如之,加布頭冠、絰襯 服。皇太后、皇后、內外命婦布裙、衫、帔、帕頭、首絰,絹襯 服。宮人無帔。文武二品以上,布斜巾、四腳、頭冠、大袖、 襴衫、裙、褲、腰絰,竹杖,絹襯服。自餘百官並布幞頭、襴 衫、腰絰。省五品、御史臺、尚書省四品、諸司三品以上, 見任、前任防禦、團練、刺史,內客省、閤門、入內都知、押 班等,布頭冠,幞頭、大袖、襴衫、裙褲、腰絰;諸軍庶民,白 衫、紙帽;婦人素縵,不花釵,三日哭而止。山陵前,朔望 不視事。六月,詔翰林寫先帝常服及絳紗袍、通天冠、 御容二奉帳坐列于大升輿之前,仍以太宗玩好、弓 劍、筆、硯、琴棋之屬,蒙組繡置輿中,陳于「仗內。十月三 日,靈駕發引,其凶仗法物,擎舁牽駕兵士力士,凡用萬二千一百九十三人。挽郎服白練寬衫練裙,勒帛 絹幘,餘並如昌陵制。十一月二日,有司奉神主至太 廟,近臣題諡號,祔于第六室,以懿德皇后符氏升配。 置衛士五百人于陵所,作殿以安御容,朝暮上食,四 時致祭焉。」按《太祖孝章宋皇后傳》,至道三年正月, 祔葬永昌陵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冊文,神主享 于別廟。神宗時,升祔太廟。按《太宗賢妃李氏傳》,太 平興國二年薨,真宗即位,進上尊號為皇太后,有司 上諡曰「元德。」咸平三年,祔葬永熙陵。大中祥符六年, 升祔太廟。按《真宗章懷潘皇后傳》,真宗在韓邸,太 宗為聘之,封莒國夫人。端拱二年五月薨,年二十二。 真宗即位,追冊為皇后,諡莊懷,葬永昌陵之側,陵名 保泰。神主享于別廟。舊制,后諡冠以帝諡。慶曆中,禮 官言「孝」字連太祖諡,「德」字連太宗諡,遂改「莊」為「章」,以 連真宗諡云。

按《文獻通考》:「至道三年三月,太宗崩,皇太子散髮號 擗,奉遺詔即皇帝位于萬歲殿之東楹,群臣稱賀,上 慟哭。四月,群臣三上表請聽政,戊戌,御崇政殿之西 序,又三表,始御正殿。有司言山陵前朔望不視事,群 臣詣閤奉慰。」詔群臣朔望並詣萬歲殿哭奠,退詣內 東門奉慰。至道三年三月,太宗崩,以雍王元份為 山陵使,餘四使及按行使副如前制。有司言:「大駕鹵 簿萬八千九百三十六人,全用其數,慮山塗迫隘,車 騎填委,望加裁定。」詔用其半。十月丁酉,靈駕發引,以 太宗玩好、弓劍、筆、硯、琴、棋之屬列于仗內。僧道威儀 奉引,繪聖容二,一冠服,一常服,設輦殿,置仗中。有司 言:「發引畢,皇帝當改御吉服。」上不忍,止以衰服還官。 乙酉,葬永熙陵。甲寅,神主至,奉安于含光殿。上服靴 袍,步出殿門迎拜,嗚咽流涕,前導神主至殿階下,群 臣就列,安神主畢,拜奠而退。十一月,祔廟,上服靴袍 前導,神主由西上閤門出乾元門外奉辭。餘如永昌 陵之儀。京城內外禁止音樂。自四月三日成服後, 至五日群臣朝晡臨,六日至八日朝臨。自後每遇大 小祥朔望日入臨殿庭,移班近東,進名奉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