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1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一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十二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一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一百十二卷目錄

 臺部彙考二

  山東通志濟南府 兗州府 東昌府 青州府 登州府 萊州府

  山西通志太原府 平陽府 潞安府 汾州府 大同府 澤州 遼州 沁州

  河南通志開封府 歸德府 彰德府 衛輝府 懷慶府 河南府 南陽府

  汝寧府 汝州

  陝西通志西安府 延安府 鳳翔府 漢中府 平涼府 慶陽府 臨洮府

  鞏昌府 涼州衛

  四川通志成都府 重慶府 嘉定州

  廣東通志廣州府 韶州府 南雄府 惠州府 肇慶府 高州府 雷州府

  瓊州府

  雲南通志雲南府 臨安府 武定府 大理府 永昌府

  貴州通志貴陽府 安順府

考工典第一百十二卷

臺部彙考二

[编辑]

《山東通志》

[编辑]

濟南府

[编辑]

曬書臺 在淄川縣東北十里黌山。後漢鄭康成嘗 曬書於上,故名。宋王樵亦嘗隱居教授於此。

戲馬臺 在新城縣治東。世傳齊桓公嘗駐於此,一 云「景公故居。」舊有二公廟,今廢為鐘樓。

聞韶臺 在濟陽縣東北三十里,相傳孔子在齊聞 韶之處。元時建大成殿,有肅政廉訪使王士熙《記》。 登封臺 在泰山上,歷代封禪登此臺。《管子》曰:「無懷 氏封泰山,刻石紀功。」《史記》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 七十二家,而彝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在伏 羲之前,封泰山,禪梁父。李奇曰:「無懷氏為封禪之始。」 按諸家所云,則知封禪非始於秦也。唐明皇開元十 三年,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公一等。宋真宗大 中祥符五年,詔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遣官持節 奉冊展禮,上東嶽,后為淑明后。元至元二十八年,加 上東嶽齊天大生仁聖帝。明洪武三年,詔去封號,名 東嶽泰山之神。

仙臺 在新泰縣宮山。漢武帝東巡築以望仙。 董子讀書臺, 在德州學內。明正統間,知州常景先 因修學於東廡牆下掘得石碣,刻曰「董子讀書臺。」 謝恩臺, 在武定州南二里。金章宗賑民,民築臺以 謝恩。

秦臺, 在濱州東北。始皇東遊時,築以望海。

三姑臺 在蒲臺縣城東一里許,古貞女蒲氏所築, 三臺並峙,今存遺址。

兗州府

[编辑]

鬥雞臺 有二,俱在曲阜縣東南七里。《左傳》昭公二 十五年,「季郈之雞鬥,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厥 後平子登臺,請命於昭公」,即此。

舞雩臺 在曲阜縣南,一名「雩臺。」曾點「風乎舞雩」,即 此。

周公臺, 《水經注》曰:「季武子臺西北二里有周公臺, 臺高五丈,周五十步。臺南四里許為孔子廟,即夫子 之故宅也。」今文憲王廟在城北高阜上,世所稱魯太 廟舊址者,即其地矣。

郊臺 在曲阜縣城南,魯君郊祀之所。

莊公臺 在曲阜縣東北八里,《春秋》「魯莊公築臺臨 黨氏,見孟任於此。」

昭公臺 在曲阜縣西北,與莊公臺東西對峙。 《書》雲:「臺 在曲阜縣城東南,即今南溪也。魯人以二 至二分日登此臺,望雲色以卜歲之豐凶。」《左傳》:僖公 五年,「日南至,公登臺以望而書。」即此。亦名泮宮臺。《詩》 云:「既作泮宮,淮夷攸服。」《東遊記》云:「臺下有水,自西而 南,深丈許,而無源。」

季武子臺 在曲阜縣,古魯城建春門外。《春秋》:「公山 不狃帥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季氏之宮,登武子之 臺」,即此。

兩觀臺 在曲阜縣城內,本魯國懸法之地,孔子誅 少正卯於此。今有《兩觀石刻》。

釣臺 在曲阜縣魯地,內即浴池、釣臺。池方四十步, 臺方十步,俱石甃,今廢。

東臺 在寧陽縣東北十里。相傳梁王點軍臺。又名 「海眼堌堆。」

釣魚臺 在寧陽縣堽城內,相傳為梁王釣臺。 曝書臺, 在鄒縣城南中庸精舍傍,世傳子思嘗曝 書於此,元縣尹司居敬築。

曬書臺 在泗水縣東南五十里聖公山上。相傳孔 子曬書於此。

墳書臺 在金鄉縣儒學東。元徐容齋《記略》曰:「按《書 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下逮五帝,遵先王之道,必有增置《三墳》之書於此臺者,因以 墳書名之,是以後世傳焉。」明弘治間,副使邵賢諱焚 書字,改扁曰「文儒。」

觀魚臺 在魚臺縣北十二里,臨清河。《春秋》隱公五 年,「公矢魚于棠」,即此。

花臺 在魚臺縣東。世傳魯隱公觀魚時所築,遺址 尚存。

雞鳴臺 在魚臺縣東南六十里湖陵城,世傳漢高 祖與項羽戰於此。

「琴臺」, 在單縣治北,即子賤鼓琴處,後人因其地建 臺,有唐高適詩。

《莊子》臺 在曹州,曹有南華山,世傳為莊子棲隱之 地,故有臺。

文臺, 在曹州冤句,故縣西北六十五里。《史記列傳》: 「隱陵君施酒文臺。」

射戟臺 在濟寧州南門。相傳呂布射戟以救昭烈, 即此。

耘瓜臺 在嘉祥縣南四十里,南武山之東。《說苑》:曾 子耘瓜,誤斷其根。曾晳怒,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而 蘇,蹶然而起,進曰:「曩者參,得罪於大人,用力教參,得 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父聽其聲而知其平也。 孔子聞之曰:「汝聞瞽叟有子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 使之,未嘗不在;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箠則受,大箠 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殺身以陷父, 不義不孝孰大乎?因名《耘瓜臺》。

麟臺 在鉅野縣東十五里,有《麟塚碑》。按《春秋》哀公 十四年,「西狩獲麟,叔孫氏之車子鉏商折其前左足, 載以歸」,不當有塚,蓋附會耳。

王陵臺 在東平州北危山。漢東平王葬此,因築臺 以表墓。

「掛劍臺」 在東阿縣西南六十里,徐君墓前。

會盟臺 在陽穀縣治南。世傳齊桓公會江、黃於此 處。

散金臺, 在沂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即疏廣疏受散 金濟鄉人之處。

東昌府

[编辑]

晉文公臺 在博平縣,地名晉臺。相傳晉重耳自翟 奔齊,齊桓公以宗女妻之,留齊五歲,後復歸晉國,故 名。

靈臺 在濮州界。《水經注》:「雷澤東南有唐堯靈臺,有 堯母、慶都陵、堯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至豐魚筍,人 莫採捕。並列數碑,栝柏成林。西五十餘步,有中山夫 人祠。」

釣臺 在濮州東南九十里。相傳莊周釣魚處,今其 地名「蒲汀。」

陳臺, 在濮州舊城東北。魏曹植封鄄城侯,於此築 臺讀書。後改封陳王,人因號為「陳臺。」

孟望臺 在范縣舊城東二里。明洪武間,知縣張沇 建孟子祠於上。

青州府

[编辑]

梧臺 在臨淄縣界。《水經注》:「齊王享楚使梧宮,宮側 有臺層秀,臺西有碑,漢熹平間立」,今廢。

遄臺, 在臨淄縣西五十里,《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 至自田,晏子對於遄臺。」今俗呼為歇馬臺。

鳳停臺, 在高苑縣北二十五里,有宋元豐間斷碑, 云「鳳凰停此三日」,故名。

桓公臺 在樂安縣東北二十五里。齊桓公盟諸侯 於此,故名。

瑯琊臺 在諸城縣瑯琊山。《越絕書》:「勾踐起觀臺,周 十里,以望東海。」《史記》:「秦始皇登瑯琊臺,大樂之,留三 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瑯琊臺下。」晉郭璞曰:「瑯琊臨海 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即瑯琊臺也。

超然臺 在諸城縣北城上,因城為臺者久矣。宋蘇 軾守膠西,因舊臺而新之。其弟轍名之曰「超然」,有《蘇 軾記》。

觀瀾臺 在諸城縣東二里。宋蘇軾守密時,與客登 臨,以觀瀾遺址尚存。

登州府

[编辑]

土臺, 在萊陽縣西南八十里,秦始皇望仙處。 望海臺, 在文登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世傳秦始皇 築以望海。

萊州府

[编辑]

幸臺 在府城內。漢武帝東游海上,訪安期生,登此 臺。

燕臺 在府城東北二里。南燕慕容德以掖城為青 州治,因置此臺。

仙人臺 在平度州東六十里青山下。《列仙傳》:「膠東 公沙宿飲白鶴泉得仙,嘗遊石臺之上。」其臺四絕,今 不可登。

麓臺 在濰縣西南二十里,漢公孫弘讀書於此。 《四知臺》 在昌邑縣古城西北,為楊震卻金立。按「卻金」在兗州府金鄉縣,後人以震嘗為東萊太守,故立 此臺。

貧女臺 在即墨縣東南六十里。相傳「有王氏女者, 從夫秦友築朱毛城,荷畚插裹糧以隨。既而夫亡,女 貧甚,不能葬,乃乞棺斂之。葬畢,剖心以殉。時人哀之, 為立祠臺上。」

《山西通志》

[编辑]

太原府

[编辑]

鑿臺 在榆次縣南五里郭村。《史記》云:「智氏信韓、魏, 從而伐趙,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下」,即此。後 為洞渦水所沒,址微存。《水經注》曰:「鑿臺,韓、魏殺智伯 瑤於其下,刳腹絕腸,折頭揩頤處也。」

廢臺, 在榆次縣東五十里張平村。《土地記》云:「冉閔 為并州刺史,嘗置臺壁,以禦秦寇。」

攀龍臺 在文水縣,荊州都督武士彠墳也。則天追 封周高祖名墳為「攀龍臺」,敕李嶠撰記。其文六千餘 字,甚佳,見《文苑英華》。

勞師臺 在忻州南二十里。相傳趙武誅屠岸賈,勞 師於此。

藏孤臺 在定襄縣武峪山。程嬰藏趙氏孤兒於九 原程侯山。諸將索急,嬰與公孫杵臼謀取他人,嬰兒 偽匿程侯出,趙氏孤遠匿於武峪。後人號「藏孤臺。」舊 有保嗣祠。

居士臺, 在定襄縣東南二十五里。居士山石室有 古碑,云「任成王居士室」,臺因以名。上有浮圖。

釣魚臺 在定襄縣聖阜山下,李子敬釣隱處。 看花臺, 在代州城西南二百步蓮池旁。上建樓,名 「南樓。」金趙秉文、元好問俱有詩,遺址尚存。

平陽府

[编辑]

七星臺 在府城北會仙觀內。

伏牛臺, 在趙城縣東三十里伏牛里。俗傳伏羲服 牛乘馬始於此,故其里以是名焉。臺下有臥牛坑。 說法臺, 在趙城縣霍山頂休糧寺旁。有方石臺,高 幾丈餘,俗傳休糧菩薩曾以此說法。旁有五小臺,龍 王聽焉。

九層臺 在太平縣,古晉城東。《說苑》:晉獻公築九層 臺,荀息諫曰:「『能累十二棋子,加卵於其上』。公曰:『危哉』! 息曰:『不危。公造九層臺,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織,亦 甚危矣』。」公遂止其役。今其遺址改建為涼馬寺。 鬥雞臺 在太平縣南三十里揚威村,晉公子鬥雞 處。

「講道臺」, 在蒲縣北蒲峪山,蒲伊子與帝堯講道之 處。

翫月臺 在蒲州東關古城東北隅,相傳宋金吾遊 息所。

崑崙臺 在萬泉縣柏林。相傳漢光武登此,以祀風 伯、雨師,因敕今名。

青臺 在夏縣禹城中,高百餘尺。俗傳妃塗山氏女, 因禹治水八年,於外築臺,望思之,禹廟在上。《水經注》 曰:「安邑,禹都也。禹娶塗山氏女,思戀本國,築臺以望 之。」今城南門臺基猶存。

放桀臺, 在夏縣西三十里,高丈餘,成湯放桀之地。 邑人即其地建廟祀湯,並堯、舜、禹,號「四聖廟。」

釣魚臺 在聞喜縣南七十里,連兒門河。其「石方丈, 孤峙水中,前後五里,至今無魚。」

說法臺, 在平陸縣治西北,相距十里,竹林寺西山 之上。唐睿宗時,僧智興,趙州人,修行終南山。後聽師 命,渡河北棲,於中條大通嶺,結廬臺上,聚徒說法,聲 震長安。召之不去,使人截其舌,火焚,舌化為金,其聲 愈厲,賜號「金舌長老。」

釣魚臺 「在芮城縣東二十里東呂村南坡下濱黃 河岸。水中有沙石,高三尺許,大如碾盤,上平下狹。夏 月河漲,諸阜俱沒,此石獨露。世傳太公曾釣其上。今 有遺廟存焉。」

靈公臺 在絳州城西北三十里長秋鎮,《左傳》「靈公 不君,從臺上彈人,觀其辟丸。」即此。

將臺, 在絳州橫橋灘,薛仁貴投軍於此,立將臺基 微存。

先鋒臺 在霍州城東北外。唐高祖起義兵時,曾授 太宗以「先鋒印」,此或佩印取城所築也。

潞安府

[编辑]

熨斗臺 在長子縣城北半里。相傳丹朱所築,以形 似名。上有神農廟。

壁臺, 《水經注》曰:「潞城縣北對故壁臺,本潞子所立 也,世名之為臺壁也。」慕容垂伐慕永於長子,軍次潞 川,永率精兵拒戰,阻河自固。垂陣壁臺,一戰破之,即 是處也。

「粧臺」, 在黎城縣,瀑布崖有巨石類盥盆,即仙女梳 粧處。

汾州府

[编辑]

禁火臺 在府城南一里許。郡人清明祭介之推於此,人皆哀推焚死而寒食,故名。

卿士將臺 在平遙縣東城。周卿士尹吉甫所築,上 有高真廟。

比干臺 在孝義縣東三十里汾河之上。世傳紂遣 比干於騶虞山築臺避暑,即此。

避兵臺 在寧鄉縣南五十里,高千丈,「方圓約三里, 登眺可百里許,奇花異木,文禽怪獸,現翠傳聲,幽人 之極致也。」下有清泉,可供飲饌。昔人避兵居此,因名。

大同府

[编辑]

白登臺 在府城東南,即漢高祖被圍處。

李陵臺 在府城北五百里,臺高二丈餘。《唐地理志》 雲:「中都護府有燕然山,山有李陵臺,蓋陵不得歸,登 此望漢。」其近有拂雲堆,堆上有祠。

天王臺 在府城北二里。元魏所建離宮,今改府。 「鳳臺」 在府城內西北隅。左右二臺,各高數丈。元大 德十一年,地震,摧其左。至延德間,右亦摧。今其地名 「鳳臺坊。」

聚仙臺 在懷仁縣西南六十里,天羅寺南,有一臺, 上有仙人鐵拐,李腳跡拐印。

托邏臺 在朔州寧武山,即宋王侁使人望楊業處。 魯臺, 在馬邑縣內西北隅,高四丈餘,父老傳謂李 衛公所築觀星者。

御射臺, 《水經注》曰:「在靈丘縣北阜上有御射石碑。 南則秀障分霄,層崖刺天,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 沿革,每出所游藝焉。」

埄臺 在右衛。唐李靖從太宗北征,駐兵於此。

澤州

[编辑]

宿鳳臺 在州城北四十里李村。晉武帝時,鳳凰見 於高都之北。

擲筆臺 在州青蓮寺。石高數丈,頂平若底,縱橫十 餘步。相傳慧遠禪師著《涅槃經》成,擲其筆曰:「若疏義 契,理筆當駐空。」已而果然。後人因名。

白起臺 在高平縣西六里髑髏山,白起所築,以覘 趙軍。《水經注》曰:「秦坑趙眾,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 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曰白起臺。

九仙臺, 在陵川縣西南六十里古賢山。周圍相距 三里,高千仞,三面泉流,昔九仙會此,故名。

遼州

[编辑]

趙王臺 在和順縣西二里,一山突起,上有臺,狀如 伏虎。趙襄子避暑宮故址尚存。又州東黃章村,亦有 趙王臺。

沁州

[编辑]

駐蹕臺 在州城外東北一百八十步。宋太宗太平 興國四年征北漢,駐蹕於此,刻石碣曰:「太宗皇帝駐 蹕之臺。」

《河南通志》

[编辑]

開封府

[编辑]

奉天臺 「在布政司治後。明洪武初,車駕幸汴,築以 為燔柴之所。」

吹臺 在府城東南三里許。按《九域志》,即繁臺也,本 師曠吹臺,漢梁孝王增築之,一曰平臺。今建禹王廟 於上,廟後有三賢祠。

迎秋臺 在府城西堌子門外。後唐莊宗築,宋都人 九日於此登臺。

造字臺 在府城北時和堡,世傳蒼頡造字之所。 五子臺, 在太康縣西臺陵鄉,即《書》所謂「厥弟五人, 御其母以從,徯於洛水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 以作歌,因築是臺。上有五子廟,旁有五子澤。

「梳洗臺」 在新鄭縣西北古城內。世傳「鄭與齊婚,乃 鄭姬膏沐之所。」

交印臺 在新鄭縣東門外。《左傳》「平王東遷,鄭武公 為卿士,有功,封以虢、鄶之地,錫之印綬。武公榮其賜, 築臺以拜受之,故名。」

望湖臺 在陳州之西園,宋知州張詠築,有詩題云: 「昨日憑高向西望,滿川煙樹雨濛濛。」

章華臺 在商水縣西北三里。初,楚靈王築章華臺 於華容城,及襄王為秦將白起所迫,北保於陳,更築 此臺。

箕子臺 在西華縣學宮後。昔箕子諫紂不聽,囚之 於此,後因築臺以祀。

《丁蘭臺》 在西華縣北長平鄉。「俗傳丁蘭乃刻木為 母,築臺以事之。」

光武臺 「在項城縣西北二十里,漢光武幸南頓時 築。」

尚書臺 在臨潁縣東南四十里。漢馬融嘗講書其 上,因名。唐高宗於此閱兵,更名「講武臺。」

鍾繇臺, 在長葛縣前。繇乃鍾皓之孫,魏太祖時嘗 為廷尉,築此。

臥龍臺 在密縣西方山堡。相傳黃帝與廣成子間 道之所。

項羽臺, 在滎陽縣東五十里,《京水經》流於下,高二丈,周圍五畝,俗呼為「霸王臺。」

「踐土臺」, 在滎澤縣西十五里,即古諸侯會盟處。

歸德府

[编辑]

文雅臺 在府城東十里。世傳孔子過宋,與群弟子 講道於上,故名。

平臺 在府城東二十五里。漢梁孝王所築,在梁園 內。《南都賦》曰:「馳騁少怠,明日乃宴於平臺。」是也。劉宋 謝惠連於此賦雪,又名雪臺。

蠡臺 在府城西。梁孝王築。《南都賦》曰:「惟彼蠡臺,在 城之西。勢千仞而崛起,豈終日之可躋。」即此。

清冷臺 在府城西北十八里。梁孝王築。相傳宋太 祖嘗避暑於此。又名「清涼臺。」

思陵臺 在鹿邑縣西南四十里。世傳漢光武幸此, 築以望親之陵,故名。

陳摶臺, 在鹿邑縣東十二里,隱山下,相傳陳希夷 煉丹之處。

彰德府

[编辑]

抱螺臺 在府城北園中有廢臺如抱螺,基圍盤曲 而上,故名。宋韓琦判相州時,闢而新之。

休逸臺 在府治北,韓琦築於居第後圃中。琦詩:「草 色且無歸後怨,起飛同到倦時還。」

飛仙臺 在府治東。宋杜純築。臺高十丈,官僚公暇 登以觀望,儼若飛仙。

銅雀臺 在臨漳縣西。魏曹操築,并金虎、冰井三臺, 相去各六十步,其上複道,樓閣相通,中央懸絕,鑄大 銅雀,高一丈五尺,置之樓頂。臨終遺令施繐帳於上 朝脯,使宮人歌吹帳中望吾西陵。西陵,操葬處也。後 樓臺俱毀,土人掘地得瓦,色頗青,內平瑩,印工人姓 名,皆八分隸書。《硯譜》云:「人得此瓦為硯,數日不滲。」 金虎臺 在臨漳縣西南,曹操建石虎於上,藏冰,三 伏之日,以賜大臣。

鬥雞臺, 在臨漳縣漳水東北五里。曹植詩:「鬥雞東 郊道。」即此。

戲馬臺 在鄴都北,城基高五丈,列觀其上。石虎每 講武於漳水上,即升觀以望之。自於臺上放《鳴鏑》矢, 以為軍騎出入之節。

仰觀臺, 在鄴都南城。興和元年與城同築,周圍二 十八步,高二丈六尺。

衛輝府

[编辑]

太公臺 在府城南陵西社。相傳武王築此臺,拜太 公望為師尚父,故名。

奉王臺 在府城東北郭西社。五代周郭榮為王入 繼,道經於此,官民築以迎之,因名。

鹿臺 在淇縣南陽社。《周書》「散鹿臺之財」,即此。 共臺 在輝縣治內,臺高一丈五尺,上有亭,相傳為 衛世子共伯妻共姜守節之所。元知州伯善重修。 醒酒臺 在胙城駝峰寺傍。岸畔突出一石,若舒掌 狀,光淨平坦。劉伶每大醉,則臥其上。

懷慶府

[编辑]

大臺 在府城東。漢光武遣王梁擊赤眉於此。 夜香臺 在濟源縣東北。宋縣令陳省華妻馮氏於 此夜焚香籲天曰:「不求金玉冨足,惟祈子孫有成。」既 而三子相繼登甲科為顯官,馮封滕國太夫人。 憩鶴臺 在濟源縣西靈都宮北。世傳緱山道士騎 鶴,曾憩於此,故名。

虢公臺 在溫縣西北。周封虢仲之地,因名。晉宣帝 過故邑,嘗進溫,父老宴賀於此,故又呼「賀酒臺。」

河南府

[编辑]

周公臺 在府城東,周公輔成王朝諸侯之所。隋末, 李密據金墉,營寢室於臺後。

《昆昭臺》, 周靈王築,聚天下異木,神工篩水晶以為 泥,高百尺,升之以望雲氣。

雲臺 在府城東水南堡。漢明帝圖畫中興二十八 將於此。

九華臺 在府城,魏文帝築。

凌雲臺 在府城寧陽門外。魏文帝築,高一十三丈, 登之可見孟津。臺上樓觀精巧。

龍虎臺: 在府城東。李密築以閱武。

天寶臺 在靈寶縣南關。唐元宗因獲靈符築此,由 是改元曰「天寶」,改縣曰「靈寶。」

平吳臺 在閿鄉縣西北二十三里。赫連勃勃攻克 宋將朱齡石,築京觀以表武功。

南陽府

[编辑]

飼鴉臺 在南召縣三鴉路大山側。世傳光武北趨 河朔,至此失路,得鴉,引於馬前,飼之於此,故名。 布鼓臺, 在鄧州南門外。世傳光武幼時,於此擊布 鼓有聲,故名。

太尉臺 在鄧州舊三公城上。蓋鄧禹為漢太尉,後 歸故里,鄉人餞於此,因以名城,為築此臺。

翫龍臺 在葉縣南,葉公畫龍之所。臺前有墨池,俗 傳「泚筆之臺漢王臺, 在唐縣,漢光武訪子陵駐蹕處。

釣魚臺 在唐縣,嚴子陵釣魚處。臺前後左右崇岡 峻嶺,洵幽人居。尚有《漢麻瓦》盈地,蓋「漢瓦」皆麻,避光 武「光」字云。

汝寧府

[编辑]

然身臺 在府城東射橋堡。漢平輿令張熹「然身救 旱處。」

待月臺 在府城西湖。宋孔武仲詩有「百尺湖臺蘸 春綠」之句。

八卦臺 在上蔡縣東三十八里,有蓍草生焉,旁有 白龜廟。

雞黍臺: 在府城北三十里。漢范巨卿、張元伯千里 期信處。

「厄臺」 在上蔡縣陳蔡之間。即孔子絕糧處。

黃臺 在洛陽,唐章懷太子有「種瓜黃臺下」之句,即 此。

天光臺 在府城內,宋富弼歸老時所築。元豐三年, 有星隕,弼升臺,焚香再拜,知其將終。

觀兵臺 在孟津縣東,周武王觀兵於此,一名「選將 臺。」

歇鶴臺 在孟津縣,舊河清縣西北三十里,世傳「王 子晉浮丘公遊王屋,歇於此。」

「測影臺」, 在登封縣東南,古陽城縣內。周公定此地 為土,中立土圭測日,以驗四時之氣。

玉女臺, 在登封縣東四十五里,與嵩高連亙。漢武 帝東遊過此,見仙女,因名。

高霞臺 在永寧縣西北七十里。禹治水至此山,獨 出一臺,俗名「鹿臺山。」

會盟臺, 在澠池縣西,秦昭王與趙惠王會盟於此。 神雀臺, 在陝州東七十里。唐天寶初,以赤雀翔此, 故名。

望氣臺, 在靈寶縣南。春秋時,關令尹喜。一日見紫 氣丈餘飛入關,曰:「必有異人過此。」翌日,果遇老子駕 青牛至。後人築臺,因名。

雞鳴臺 在靈寶縣南。齊田文客「詐雞鳴夜度關處」, 後人於此築臺。

伐鼓臺 在信陽州北長臺鄉。《左傳》昭公四年,「楚子 與諸侯淮夷伐鼓,會於申羅山。」縣亦有此臺。

汝州

[编辑]

紀氏臺 在郟縣西。《續漢書》曰:「世祖車駕西征,降群 盜於此。」

琴臺 在魯山縣北,唐元德秀築。顏真卿有文,金趙 秉文書「琴臺」二字刻於石。

思父臺 在魯山縣西北,世傳漢光武屯兵於此,陟 臺思父,後人遂以為名。

鈞天臺 在郟縣西。相傳黃帝問道廣成子駐蹕於 此,聞奏鈞天之樂,故名。

神龜臺 在郟縣西。《郡國志》:「隋開皇初,獲神龜於此。」 甘羅臺, 在寶豐「縣西北,世傳甘羅與楚會盟於此, 故名。」

《陝西通志》

[编辑]

西安府

[编辑]

「造書臺」, 在長安西南二十三里三會寺中,相傳蒼 頡造書之處。

鴻臺, 始皇二十七年築,高四十丈,帝常射鴻於臺 上。《漢書》:「惠帝四年,長樂宮鴻臺災」,即此。

漢靈臺, 在故長安西北八里,亦名清臺,高十五仞, 武帝造《太初曆》,即上林清臺課候。

章臺, 在長安建章臺下,京兆尹張敞走馬章臺街。 柏梁臺, 在漢未央宮北闕內,武帝元鼎初起,以香 柏為之。嘗詔群臣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

漸臺, 在建章宮北太液池中,高二十餘丈。又未央 宮滄池中亦有漸臺。

「神明臺」, 在建章宮內,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又置銅 仙人,舒掌捧銅盤,以承雲表之露。

涼風臺 在長安故城西。《關輔記》曰:「建章宮北作涼 風臺,積木為樓。」

波若臺, 姚興集沙門五千餘人,起造浮圖,於永貴 里立波若臺。

靈臺 在鄠縣,距豐宮二十五里,即文王靈囿之地。 中有靈臺,高二丈,周圍百二十步。秦晉戰於韓原,獲 晉侯以歸,舍諸靈臺。故魏王泰《括地志》云:「辟雍靈沼, 無復故基,惟靈臺介然孤立。」今基址尚存。

瓜牛臺, 在鄠縣,即渼波西南臺。一徑通幽,四水迴 環,柳陰稻畦,映帶南山之下。

射鴈臺 在藍田縣北二十里,漢將軍李廣之莊也。 廣屏居藍田山下,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 石沒羽。今掛弓樹尚存,地名「官莊。」

露臺 在臨潼縣。《漢書》:文帝欲驪山起露臺,召匠計 之,費百金乃罷。師古云:「今驪山頂露臺鄉有舊址,極 為高顯,想已有成基,而惜廢不肯竟役舞馬臺, 在臨潼縣鬥雞殿北。天寶中,嘗令教舞馬 四百蹄,目之曰「某家嬌」,其曲謂《傾盃樂》,奮頭鼓尾,無 不應節。乃施三層木床,乘馬於上,掉轉如飛。

缽盂臺, 在三原縣,《巀嶭》東峰也。其巔有雲輒雨,人 以為候。

看花臺 在同州南,相傳隋煬帝築之雒岸者。下有 蓮池,上起馳道,今其址猶存,或曰「看華。」

華雲臺 在郃陽縣東十里。上有大佛,高數丈,浮圖 入雲表。明葉夢熊有碑紀其勝。

博臺 在華陰縣,即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處。昭王以 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使勒於石曰:「昭 王與天神博於此。」漢衛叔卿常乘雲車駕白鹿,武帝 得其子度世,使求之。度世登嶽,見父與數人愽於石 上。

望輝臺 在耀州署後。宋皇祐中,華原令楊庭見寶 鑑山常有光如鑑,乃築臺望之。臺西即宋時州守園 居,故有樓亭池臺花竹之勝,今盡蕪沒,惟雷簡夫《園 居》詩二十二首石刻存。

節義臺 在武功縣北二十里,漢蘇子卿故園也。武 出使久而不屈,故作臺以表之,遂名其鄉為「義門。」今 遺址尚存。

卜卦臺 在邠州西顯應院,世傳苗光裔卜宋太祖 處。石虎石柱尚存。

通天臺 在三水縣,亦曰望仙臺。武帝元封二年,公 孫卿言仙人好樓居,於是作甘泉通天臺。《漢舊儀》云: 「臺高三十餘丈,雲雨悉在其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 長安城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擎玉杯,承雲表之露。」元 鳳間,臺自毀,榱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西京賦》 云:「通天眇而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瓣華以交紛,下 刻」陗其若削。今遺址猶高二十丈。按《關中記》,左右通 天臺,則是雙臺對峙,通靈臺不在此數,故《西都賦》云: 「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又不止神明臺之一 銅人捧盤。

通靈臺 在三水縣北。《漢武內傳》:「鉤弋夫人既殯,香 聞十餘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乃起通靈臺於甘泉。 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至宣帝乃止。」

延安府

[编辑]

鬥雞臺 在延長縣西三十里,九峰相連不斷,下為 鬥雞臺。世傳唐宋盛時,公子分封遊樂鬥雞之所,又 謂「仙人鬥雞於此。」未知孰是。

祭風臺 在清澗縣北一里,高百丈,上有風伯遺址。 邑人白乃建,有詩。

監軍臺 在鄜州城南五里。唐尉遲敬德演武處。 祈僊臺 在中部縣西,即橋山。山前有祠,云「漢武帝 所築。」山北有上善泉,唐刺史崔駢導入城中,以資溉 汲,至今賴之。

蘇臺 在綏德州,扶蘇臺也。有曉角山,在州城內,諺 以「曉角初晴,蘇臺返照」為對。城南三里有嗚咽泉,即 扶蘇賜死處。

月兒臺 在綏德州北二里。其上極高亢,其下臨水, 夜月照臨,光采如晝。士大夫中秋之夕,攜酒玩月於 此,故名。

朔方臺 在綏德州東一里,無定河東岸。漢李廣為 上郡太守征朔方所建。州東有李廣寨及西之土門, 北之孤山、西北之柏林,凡十六寨,俱隸州籍。

李陵臺 在神木縣西北境內,疊石為之。夏人援騎 多候於此。

鳳翔府

[编辑]

授經臺 在府南終南山之一峰。尹喜既見老子,授 五千言,退而書《道德經》,後常居此側,有崇聖觀。 黃巢臺, 在岐山縣龍尾坡,唐節度使鄭畋破巢於 此。

祀雞臺 在寶雞縣東二十里。《漢書》云:「秦文公獲若 石於陳坂,祠之。其神來嘗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 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殷。以一牢祀,命曰陳 寶祠。」有臺曰「祀雞臺。」今為龍宮寺遺址。

射箭臺 在寶雞縣西東十里。元憲宗入蜀,嘗駐師 於此較射,碑刻尚存。

清風臺 在寶雞縣東南六十里,元真人丘處機所 築。西倚飛雲之堡,東臨漱玉之溪,北跨渭濱,南引清 風,故名。

漢中府

[编辑]

拜將臺 在南城下。《耆老傳》云:「高祖拜韓信為大將, 築此壇以受命。」臺址尚存。

古將臺 在褒城縣北六里連城山頂有十二城堡, 連屬如城,下瞰黑龍江,內有古塔高丈餘,池水廣二 畝,相傳漢王所鑿。其山凹處即古將臺,樵采之夫,時 得矢鏃,蓋漢王練兵處也。

樊噲臺, 在城固縣北十三里。上容百餘人。漢將樊 噲所築。

思計臺: 在鳳縣南境。諸葛武侯嘗籌畫於此,故臺以取名。

隗囂臺 在略陽縣治前。囂據天水時所築,光武將 來歙攻破之,因保其城。宋吳玠亦據此,臺址今尚存。

平涼府

[编辑]

會盟臺 在府西北五里。唐貞元五年,築渾瑊與吐 蕃會盟於此。

水樂臺 郡人能為水戲,宋太守王素建此臺觀之。 料馬臺 在靈臺縣,即陰密城之西山壁立千尋,極 巔闊平數頃,古木流泉,時為覽勝者所棲止。相傳李 元諒曾料馬其上,故名。

《涇臺》, 在靈臺縣東三十里,保巖山之巔,可望百餘 里,雲霧生於足下。

登高臺 在靜寧州治東,宋建於最高處以望遠。

慶陽府

[编辑]

靈武臺 在環縣東北三里。舊屬靈武郡,唐肅宗即 位於此。明李夢陽有詩。

臨洮府

[编辑]

超然臺 在府東南岳麓山前。取宋蘇軾詩「超然臺 上望超然」之句為名。明楊繼盛謫狄道典史,講學於 此。

元昊臺, 在蘭州西十五里,有級十數重。故老相傳 「元昊攻阿干,駐兵於此。」

鞏昌府

[编辑]

歇涼臺, 在伏羌縣西南五里大像山石崖上有佛 像一軀,自頂至趾凡一千二百三十尺。緣閣道以登, 上有隗囂「歇涼臺。」

鳳凰臺 在成縣東南十里鳳凰山。漢時嘗有鳳棲 於此,因名。唐天寶間,哥舒翰有題,「宛然半巖間。」杜甫 詩:「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指此。

畫卦臺, 在秦州北三十里三陽川,伏羲始畫八卦 之地,今雪後猶見卦痕。三陽川,蝸牛堡,伏羲陵在焉。 按河南陳州亦有卦臺。

進馬臺 在秦州。《太平廣記》:「漢元鼎初,武帝西巡,至 赤砂驛,氐羌進千里馬,築臺拜表,故此有進馬臺。」

涼州衛

[编辑]

劉林臺 在衛西北五里。相傳漢竇融所築,舊名「竇 融臺。」明洪武初,百戶劉林戰死臺下,人皆重其忠節, 因改今名。

《四川通志》

[编辑]

成都府

[编辑]

八卦臺 在漢州城外,君平賣卜處。

「講道臺」, 在漢州二程,夫子隨父珦守漢州講道處。

重慶府

[编辑]

煉丹臺 在長壽縣北一里。相傳徐神翁煉丹處。今 石臺有坐跡,跡含小窩可匊指,中常有硃砂見。明嘉、 隆間,土人取以畫書史。每天清月朗,臺間煙霞直起 干霄,故邑景以「北觀煙霞」為最。里人何其微九日登 臺,有詩。

嘉定州

[编辑]

爾雅臺 在州東烏尤山,臨江一臺。相傳郭璞註《爾 雅》於此洗墨,江中魚盡黑。今此魚惟春初出遊,上下 不過十里,暮春則藏臺下深潭中。昔人有「墨魚猶自 向燈來」之句。

《廣東通志》

[编辑]

廣州府

[编辑]

朝漢臺 在府城西。漢主嘗郊天於此,亦名郊臺。舊 《志》謂在郡北蓆帽山者,非是。

見日臺 在南海縣西樵山大科峰巔,雞鳴見日,日 初出,彩雲燦爛,最為奇觀。舊有古臺,嘉靖中,湛文簡 公廓而新之。萬曆壬寅,關憲曾重建。九日遊人多觴 詠於此。

鳳凰臺: 在道家山。相傳:昔有鳳凰翔集於此,因名 「鳳凰岡」,建臺其上。

楞伽臺 在清遠縣清峽。唐李群玉將遊羅浮,登此, 有《留別羽士》詩。

讀書臺 在陽山縣治西北二里金山之麓。韓愈為 令日讀書於此,有《韓愈詩》。

釣魚臺 在陽山縣東半里三門灘下。韓愈為令日, 釣魚於此,下有釣磯石。

韶州府

[编辑]

逍遙臺 在府城南五里武水東。隋刺史薛道衡建。 唐張九齡《登逍遙臺》,有序并詩。

九成臺 在府城北,舊名聞韶臺。建中靖國元年五 月,蘇子瞻與蘇伯固謂舜南巡,奏樂於此臺,宜名九 成。子瞻即席為銘,自書,刻石臺上。

步月臺 在英德縣桃溪書院邊有白石如半月,故 名。

南雄府

[编辑]

三松臺 嘉定間,吳人張震謫雄,寓光孝寺,見三松 蒼翠,因作臺登眺,故址尚存。

===惠州府===
考證
阜陽臺 在和平縣北,城樓高數丈,扁曰《江山勝覽》,

為縣治八景之一。

肇慶府

[编辑]

雲秀臺 《一統志》:「在府城西北入里。相傳宋大中祥 符間,有五色雲見其上,郡守范雍建。」

寶月臺 在高要縣北百步。平地突起,望之如臺。宋 守包拯建「星巖書院」其上。明郡守張一棟新之。前為 觀音殿,後建太和閣,奉上真香火。崇墉飛榭,石欄雲 棟,儼若湖中石室,群峰羅列几案。

崧臺 在高要縣外六里,廣六十餘丈,高二百餘仞, 為上帝觴百神之所。古名「岡臺」,唐天寶中改此名。 登雲臺, 在高要縣西一里,高二丈,周一里,其頂寬 平,因以名臺。

寶蓮臺, 在高要縣外三十里蓮塘,都高三丈,周一 里,其阜若臺。

醉花臺 在高要縣寶月臺西北忠節祠後,孝廉譚 勝祖倡建,內有《傳素亭》。

瑞蓮臺 《一統志》:「在新興縣北,舊名雪花。宋乾道五 年,濠生蓮,故名。」古新州治內亦有瑞蓮臺。

白鹿臺 在高明縣南五里,《上倉》步都。相傳趙佗田 獵獲白鹿於此,故名。

「望雲臺」 在封川縣「登高山」,宋州守曹覲築,以寄思 親之思。

高州府

[编辑]

驪珠臺 在化州。知州沈水建於州治東南龍母山 下天妃廟右,以鎮羅江水口。內高二丈,周環七十丈。

雷州府

[编辑]

貞女臺 在徐聞縣黑石門山之巔。相傳「昔有女子 父母沒於此,守志不嫁,鄉人為立臺焉。」

瓊州府

[编辑]

瓊臺 在郡治西。瓊州自唐以來,置都督府,宋置瓊 管安撫都監,瓊臺,蓋當時所名。

東城臺 在郡城南舊開元寺東。宋蘇軾嘗寓其間, 故名。

考古臺 在郡。明洪武中教諭趙謙讀書處,今為築 臺。

靖端臺 在郡治。又有「虛白」、「緩帶」、「退思」、「平理」、「燕喜」數 堂。在通判廳者,有「風月臺」、「節愛」、「超然」二堂,皆宋時所 建,今廢。

《雲南通志》

[编辑]

雲南府

[编辑]

蠻盟臺 在嵩州南。武侯南征至此,與蠻盟築。

臨安府

[编辑]

讀書臺 在府城內,地勢高起如臺。明洪武中,學士 王奎、都御史韓宜可謫戍時,講業於此。訓導趙子禧 構亭其上。

撫蠻臺 在府城西。明巡按姜思睿招撫土蠻,因築 臺焉。

武定府

[编辑]

禮斗臺 在獅山巔。建文帝禮斗於此。有《蒲圑》跡尚 存。

大理府

[编辑]

畫卦臺 在府蒼山龍泉峰下。昔武侯屯兵於此,草 萊中得石刻伏羲像,因作「八卦臺」祀之。

永昌府

[编辑]

旗臺 在府諸葛營前小海子內,武侯豎旗之所。阜 高周三十餘丈,隨水高下,雖巨潦不能浸。

將臺 在府金雞村溫泉之北。高丈餘,廣倍之。蜀漢 呂凱建。

《貴州通志》

[编辑]

貴陽府

[编辑]

讀書臺 在府城北二里白岩山之半。郡人王訓壘 石鑿池,旁植花卉,為讀書之所。

安順府

[编辑]

觀風臺 在府城學後,坡形如臺。相傳諸葛武侯於 此觀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