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第08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八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八十七卷目錄
荒政部彙考二十
皇清三〈康熙八則〉
荒政部總論一
禮記〈王制〉
穀梁傳〈魯大饑〉
汲冢周書〈糴匡解 大匡解〉
管子〈八觀 國蓄 山權數 山至數 揆度 菁茅謀〉
韓非子〈外儲說〉
越絕書〈計倪內經〉
賈誼新書〈憂民〉
鹽鐵論〈力耕〉
梁劉勰新論〈貴農〉
杜佑通典〈平糴〉
冊府元龜〈平糴 常平 惠民 蠲復〉
晝簾緒論〈賑恤篇〉
食貨典第八十七卷
荒政部彙考二十
[编辑]皇清三
[编辑]康熙四十三年
[编辑]十月初七日
上諭戶部:「山東比年歉收、民生饑饉。朕焦勞宵旰,未」
嘗晷刻少釋於懷。四十一年錢糧、既分別減免帶徵,又停四十二年徵收。《蠲四十三年額賦》。截漕平糶、發帑賑施。遣用多員分道贍養。有就食京城者復分廠煮賑。命滿漢官員資送回籍。並給以籽粒之需。然後民間漸有起色今歲幸風雨和調、二麥畢登。秋禾稔穫。《流移者悉返里閭。復業者咸安耕鑿》。朕於往來山「《東人等》備加詢問深用心慰但念被災之餘甫離重困若非大敷恩澤終不能遽底盈寧著將山東省康熙四十四《年應徵地丁銀米》等項除漕糧外通行蠲免」 從來水旱靡常撫綏百姓之道全視大小官吏實心講求庶幾民有攸濟諭旨到日該巡撫即飭有司張示曉諭務俾通省均霑實惠仍牖導小民,撙節蓋藏,期於比屋皆有餘蓄,則於朕惓惓為民經畫之意,可以無負矣。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十月初七日
上諭戶部:「今歲直隸地方雨晹應候,禾稼有秋。各郡」
民生皆獲安恆業惟是去歲山東「被災之民自冬月以迄春夏流離轉徙入順天河間境內者甚多於時設廠煮糜所在賑救因而米價至今未減誠恐近畿一路閭井小民絀於生計是宜加恩寬卹用弘休養順天河間二府屬康熙四十四《年應徵地丁》銀米著通行蠲免該巡撫即飭府州縣官張示遍諭務俾窮鄉僻壤,均霑實惠,以副朝廷優軫畿輔黎氓至意。爾部即遵諭行。」 《特諭》。
十月十四日
上諭戶部:「朕宵旰孳孳,惟以康濟民生為念。每歲四」
「方水旱。皆諭令各督撫不時奏聞。仍間遣人員馳往各路諮詢農事。有自外省來者、必詳問所過地方、雨晹耕作之狀。凡以民生所重、無如粒食、不得不預為經畫也。四十一年冬朕巡幸至山東德州、聞知萊蕪等六州縣民被災傷、即與蠲免四十二年錢糧。及四十二年春南巡視河、經行泰安一路見其閭閻生聚遠不逮於從前。」 隨下諭詳察被災州縣,蠲除額賦,並動倉穀賑濟。但賑蠲雖行,而人民甚屬窘迫,非以贍養蒙古之法行之不能立遂生計。再三籌策,乃命「官民願效力者百餘人,星速前赴山東,計口授糧,給衣濟用,兼量助牛種等物,貧窶之人皆賴以全活。比朕避暑口外,覺夏月雨水頗多,即命行」 文移問山東等省,而東省果告潦災,秋禾少收,民滋困苦,而地方人情猶帖然安堵,此即遣官養民之實效也。因又下諭增益多員,並准運通倉米石以資急用。顧各州縣地廣人眾,需費浩繁,尤必大加賑施,方能遍及。特命漕臣親赴東省截留漕糧五十萬石,分貯沿河鎮市衝要之地。散賑而外,即「平價發糶。」 而又諭「滿洲、蒙古、漢軍,每三佐領合派一人,計得四百餘人。此所派人員,每佐領領帑金一千兩給之,並備車輛駝馬等物,令分往山東各州縣,照前遣人員贍養,以至來年七月為期。其登、青、萊三府,則截漕米由天津海道運至其地,每府各三萬石。又遣用大臣三員,分三路往來巡視,稽」 覈散賑事宜,酌定平糶價值,而民間始盡霑實惠。至於未經散賑之際,饑民有流入京城者,老幼仳𠌯,急於得
食。爰於今歲春月,命八旗王貝勒大臣、內務府官員並漢大臣官員設廠數十處,煮賑一月有餘。復念饑民拋棄鄉土,久住京師,究非長策,於是遣官雇募船隻,送還原籍,仍給以銀兩,為日用籽粒之資,而流移之人,遂得復安本業。入夏以來,風雨和調,二麥稔登,秋田多稼。該省進呈穀穗,合之往來人等奏對之言,「朕心始為大慰。夫水旱災傷,事所時有,非恃廟堂之上多方賑救則民將何依?朕為山左勞心籌畫者兩載於茲,迺幸奏有成效。今三路大臣及該撫俱奏年穀順成、民生得所、賑事告竣前後效力諸臣宜加獎勸去歲春秋二次遣往養民各員著察明議敘內有自出己力贍養者從優議奏。其在京捐銀及資送回籍人員,亦著一並議敘。爾部即遵諭行。」 《特諭》。
康熙四十四年
五月初五日
上諭戶部:「聞廣平縣地畝被淹,百姓苦累,輸納額賦。」
甚屬艱難。著該撫察明停徵。俟田地涸出之日。開墾起科。以紓民力。
八月初三日
上諭扈從大學士馬齊等:「四十二年春朕往巡南省。」
見山東歲歉民饑之狀,即截漕停徵,蠲免錢糧,遣情愿效力官員前往賑濟。迨至秋間又撥八旗官員。令每佐領領銀一千兩分往頒賑。民乃得蘇。是以效力人員皆令議敘。今各佐領借支未還銀一千兩如仍向佐領按數扣除則兵丁糧餉必致不敷。著將官庫利銀抵還此銀之數。免於佐領扣除。
九月二十五日
上諭戶部:「鳳陽府屬州縣及睢寧、沐陽二縣被災,應」
蠲數目。俱依議速行。災傷地方。應徵地丁漕項銀米。著暫停徵。俟明年秋收後。該撫以所收豐歉。具題請旨。
康熙四十五年
十一月二十日
上諭戶部:「今歲漢江水大,南鄭等縣城垣田舍被水。」
衝沒。且米價騰貴小民艱食。所有本年應徵錢糧著豁免。明年以後地丁錢糧亦著暫行停徵。俟應徵收之年。該督撫察明具奏起科。現在《被災人民》。著該督撫速行賑濟。
康熙四十六年
七月二十八日
上諭大學士馬齊等江浙被旱災事,王然於六月二
十八日具題:「卲穆布於七月初十日具題,伊等題報之後,有雨無雨,著問江南浙江九卿,大小諸臣或有伊等家信,或問之南方來人,著即陳奏,雖有錯誤,亦不較也。至江西湖廣兩省雨水米穀何如,亦著問明與九卿所議,另具摺來奏。江西、湖廣雨水調和,米穀有收,尚無妨礙,儻雨水不調,關係甚大,不可不預為」 籌畫也。
九月十九日
上諭、「大學士馬齊等、近日于《準以旱荒請行捐納。若》」
「開捐納之例,其中僥倖者不過數人而已,於貧民毫無益也。此中情事,朕知之甚晰。今急行拯救,始於地方有濟。若待捐納,則民皆流散矣。」 十月初七日
上諭戶部:「江南地方頻年雨暘時若,百穀順成,閭井」
「黎氓咸得遂生樂業。但民間夙鮮蓋藏,禦荒無術,一遇歲歉,即有匱乏之憂。朕屢次南巡,素所洞悉。今年自夏入秋,雨澤愆期,該督、撫先後奏至。因念小民久未被災,驟罹荒旱,所關甚鉅。」 隨命九卿等速同詳議。應行事宜,業經敕令停徵,并發倉穀賑濟。顧倉儲數少,未足遍給;惟各州、縣截留漕米,可以實惠及民。目「下時已屆冬。總漕桑格無事著會同總督《邵穆布》、巡撫于準、親歷各州縣被災地方備加察勘將今年所徵漕糧、每州縣或留八九萬石或留十萬石。酌量足支賑給之數分別多寡存留支散。及今《漕米尚未開兌截現收之糧以濟待哺之眾》實於民生大有裨益此朕殷殷懷保赤子軫念如傷」 之至意。爾部即移文該督等實心奉行,仍開具「《賑濟實數》奏聞。」 特諭。
十月初七日
上諭戶部:「從來漕糧關係倉儲,最為重要。每歲刻期」
「輸輓,概不停徵,即蠲除節年額賦,亦不及漕項。朕前以國家經費尚充,曾有酌免漕糧之事,係出特恩。去年頒發諭旨,已將江南省民欠地丁銀米自康熙四十三年以前通行蠲豁,而漕項所欠,尚在徵收。今念江南地方現被旱災,除新徵糧米,另有諭旨,酌量截留散賑」 外,其四十三
「年以前,江寧巡撫所屬各府州縣,未完民欠漕項銀兩六十八萬七千兩有奇,米麥三十一萬一千八百石有奇,著該撫一一察明,悉與全免,用紓閭閻之餘力,俾辦額運之正供,事切利民,蠲逾常格。爾部移文該撫,令張示遍諭,務使均霑實澤,以稱朕深軫民依之意。如有不肖有司朦混重徵者,察出定從重治罪。」 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十一月初二日
上諭戶部:「江浙地方、賦役殷繁,倍於他省。朕屢經巡」
歷。時切軫懷比年以來業已節次敷恩。頻行蠲貸頃因兩省偶被旱災隨命按數減徵豁免漕欠並分截本年漕糧令該督撫親往散賑猶念民間素鮮儲蓄生計不充非更加格外滋培則荒歉之餘未能驟臻康阜茲特再施膏澤用弘休養康熙四十七年江南浙江通省人丁共額徵銀六十九萬七千七百餘兩著悉與蠲免。其《今年被災安徽巡撫屬七州縣》三衛、《江寧巡撫屬二十五州縣》三衛《應徵地畝銀》、共二百九十七萬五千二百餘兩糧三十九萬二千餘石。《浙江二十州縣》一所《應徵地畝銀》九十六萬一千五百餘兩、糧九萬六千餘石。四十七年亦俱著免徵所有舊欠帶徵銀米並暫停追取。俟開徵「時一併輸納。務使小民一歲之內絕跡公庭,安處隴畝,俾得優游作息,經理農桑,庶幾閭閻氣象可以日加豐豫。」 諭旨到日,該督撫體朕「孳孳惠愛黎元至意,各飭有司實心奉行。仍張示通曉,令咸知悉。儻蠲除不實,致有侵冒,察出定治重罪。爾部即遵諭行。」 特諭。
十一月十一日
上諭內閣:「福建內地之民住居臺灣者甚多;比來洊」
罹災祲,米穀不登,在土著之人,猶可採捕為生。「內地人民,糧食匱乏,在彼地既難以自存,欲回故土,又遠隔大洋,前來無力,如此情事,誠為可憫。著行文該地方官,察明情願復歸鄉土者,或遇兵丁換班之船,或遇公務奉差之船,令其附載帶回原籍。」
十一月二十三日
上諭「江浙在京官員:大學士張玉書、尚書王鴻緒等」:
「朕在宮中,無刻不以民間疾苦為念恐遇旱澇必思豫防。至巡幸各省,於風俗民情無不諮訪,即物性土宜,皆親加詳考。每至一方,必取一方之土以驗試其燥濕今歲南巡江浙見天氣久晴,所經河渠港蕩之水比舊較淺即慮夏間或有亢暘之患」 是時麥田雖甚豐稔然南方二麥用為麯糵者多,不似北方專資麵食。南方惟賴稻米,北方則兼種黍、稷、粱、粟,有攜北方黍稷及蔬菜之類,至南方種植者,多不收穫,此水土異宜,不可強也。且江浙地勢卑下,不雨則蒸濕,人不能堪;有雨則涼,人皆爽豁。雖地稱「水鄉,而水溢易洩,澇歲之為患尚淺,旱歲則為患甚劇。北方經月不雨,亦尚無礙。南方夏秋間經旬缺雨」 ,則田皆坼裂,禾苗漸槁矣。《喜雨亭記》云:「十日不雨則無禾。」 蓋謂此也。江浙農功全資灌溉。今河渠港蕩比舊俱淺者,皆由素無瀦蓄所致。雨澤偶愆,濱河低田猶可戽水濟用,高仰之田力無所施,往往三農坐困。朕茲為民生再三籌畫經久之計,無如興水利、建閘座,蓄水灌田之為善也。江南省之蘇「松、常鎮及浙江省之杭嘉、湖諸郡所屬州縣或近太湖,或通潮汐,所有河渠水口宜酌建閘座,平時閉閘蓄水,遇旱則啟閘放水。其支河港蕩淤淺者,並宜疏濬,引水四達。仍酌量建閘,多蓄一二尺水,即可灌高一二尺之田;多蓄四五尺水,即可灌高四五尺之田。準此行之,可俾高下田畝永遠無旱澇矣。爾等其以朕意曉喻諸臣,詳議以聞。」
康熙四十七年
七月十五日
上諭工部:「去歲杭州等處田畝被災,民生疲敝,這支」
河。港蕩淤淺之處。若勸諭百姓開濬。恐地方官員藉此私派害民。亦未可定。況需費無多。著動用正項錢糧。速行疏濬。
十月十六日
上諭戶部:「朕屢次南巡,見閭閻殷阜之象。遠不逮於」
「舊時,故於民生風俗,無不一一諮訪。雖不時蠲免額賦,停徵積逋,僅可支吾,卒歲絕無餘蓄。且今承平既久,生齒日蕃,食漸不充,用多不給,亦理勢之所必致。朕每念及此,未嘗不為惻然。去年江南、浙江二省,俱被旱荒,多方軫恤,始蘇民困。迨今歲復報潦傷,旋經照例蠲賑,並下詔書留漕資濟。但歲再不登,生計益」 匱。欲令辦賦力,
「必難供朕於國家一切經費累年撙節帑藏充裕以此渙敷膏澤藏富於民俾得盡力農桑衣食滋殖百姓既足國用何憂康熙四十八年除漕糧外江南通省地丁銀」 四百七十五萬四百兩有奇浙江通省地丁銀二百五十七萬七千兩有奇著全行蠲免所有舊欠帶徵銀米仍暫停追取此朕因江浙二省為東南重地,特於格外施仁,用弘休養之至意。該督撫各飭有司張示遍諭,務令窮鄉蔀屋,咸共知悉。儻或別借事端,侵冒徵派,事發定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八年
十月二十五日
上諭戶部:「今歲入夏以後,朕因南方二麥不登,北地」
「亦被微潦;宵旰軫慮,甚切焦勞。繼而畿輔稔收,三吳秋熟,兼以四方奏報,咸獲有年,朕心始為稍慰。夫水旱災傷,事所時有,而小民皆如赤子,一以《疾苦》見告,即不忍恝置於懷。今念江南淮安府、揚州府、徐州三屬地卑積水,被災獨重,秋禾未播種者甚多。雖本年錢糧業經全免,又曾遣官分賑,而失業之民,宜加格」外之恩以弘愛養。康熙四十九年、淮揚徐三屬《邳州等十九州縣》三衛額徵地丁銀五十九萬三千八百兩有奇著通行蠲免。又河南省歸德府屬商丘等六縣山東省兗州府屬濟寧等四州縣或被夏災。或被秋災。雖已各依分數例免額賦並宜更施膏澤用厚民生康熙四十九年商丘等縣、應徵《地丁銀》二十萬二千四百兩有奇。《濟寧等州縣應徵地丁銀》一十四萬六千六百兩有奇。俱著通行蠲免。其應蠲免州縣有舊欠未完錢糧亦著停徵一年。《諭旨》到日,各該督撫嚴飭有司,體朕殷殷軫恤災氓至意,張示遍喻,悉心奉行。務俾窮鄉僻壤均沾實惠。如有不肖官吏借端私徵者即行察爾部即遵諭行。特諭。康熙四十九年。
三月十七日
上諭戶部:「漕糧例不蠲免。念浙省被災之後,民力艱」
「《難這》,緩徵漕米九萬二千餘石。著免徵收。」 八月二十日。
上諭:「戶部,這截留漕米監運至狼山、乍浦,著侍郎塔」
進泰李旭升去仍令福建地方提督總兵官前來接運賑濟災黎事關重大塔進泰等著先馳驛速赴福建將賑濟事宜會同該督撫明白詳議並料理船隻遣行再回江浙候領運提鎮等到日以所截留之米照數交給事畢回京十月初九日
上諭戶部:「定海總兵官吳郡願自備船隻親送浙江。」
「漕糧五萬石。乘順風速達閩省以濟饑民。實心效力。有裨公務。深可嘉尚。著照所請速行。」 康熙五十年
五月初七日
上諭大學士溫達等:「此間大學士等將朕口傳旨意」
令在京大學士齊集,九卿、詹事、科道、掌印、未掌印官員,通行曉諭。「伊等有可言之事,在九卿前各親書奏聞。朕自京偶爾違和,至今扶掖未能行走,又兼天時亢旱,日夕憂慮,寢食靡寧。」 古來君臣之義最重,必明良合德,方能上格。
天心感召和氣,不在修飾虛名也。今「亢暘不雨」,君臣宜。
時相儆惕,以萬民生計為憂。其間念切國家不乏其人,而玩泄性成者亦未必全無。凡爾臣工,理宜體朕孜孜憂民之念,竭誠禱祝,庶可望甘霖早沛耳。
五月初八日
上諭「大學士溫達等。現在此處。大學士等將朕手書」
《諭旨》「發往京城,會集滿、漢大學士、九卿、詹事、掌印不掌印科道官,詳晰傳諭伊等有應陳奏之事,各自親書奏摺,即當九卿前交明具奏。朕自京師抱恙而出,今行步未健,尚需人扶掖又兼天時亢旱,蚤夜焦勞以致不安寢食。自古君臣之義甚重,必上下一德相成,然後能感。」
「《上天之心》,召致和氣」,不在徒飾虛文,務空名以從事也。
今當此亢旱之際,我君臣應協同心力,夙夜靡寧,以為萬民籌畫生計。大抵諸臣內實心以國家為念者固自不少;而秉性奸惡,亦不可謂無人。惟爾諸臣宜仰體朕懷,日存憂惕,為群黎竭誠祈禱,庶幾甘霖可冀倖早獲也。特諭。
荒政部總論一
[编辑]《禮記》:
《王制》
[编辑]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 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 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 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
穀梁傳
[编辑]《魯大饑》
[编辑]五穀不升為大饑。一穀不升謂之嗛,二穀不升謂之 饑,三穀不升謂之饉,四穀不升謂之康,五穀不升謂 之大侵。《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臺榭不塗,弛侯廷道 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禱而不祀,此大侵之禮也。」
汲冢周書
[编辑]《糴匡解》
[编辑]成年,年穀足,賓祭,祭以盛大,馴鍾絕服美義淫,皂畜 約制,餘子務藝,宮室城廓,修為備供,有嘉萊。於是日 滿年儉,穀不足,賓祭以中盛樂,唯鐘鼓不服美。三牧 五庫,補攝凡美不修,餘子務穡,於是糾秩。年饑,則勤 而不賓舉,祭以薄,樂無鐘鼓。凡美禁書不早,群車不 雕攻,兵備不制,民利不淫,征當商旅,以救窮乏。聞隨 卿下鬻塾,分助有匡,以綏無者。於是救困大荒,有禱 無祭。國不稱樂,企不滿壑,刑罰不修,舍用振穹。君親 巡方,卿參告糴,餘子倅運,開口同食。民不藏糧,曰「有 匡」裨民。畜唯牛羊,於民。大疾惑,殺一人無赦。男守疆, 戎禁不出,五庫不膳,喪禮無度,察以薄資。禮無樂,宮 不幃,嫁娶不以時,賓旅設位有賜。
《大匡解》
[编辑]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詔牧其方, 三州之侯咸率。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 之人,朝於大庭,問罷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 樂之尤,賓客之盛,用度之費,及關市之征,山林之匱, 田宅之荒,溝渠之害,怠墯之過,驕頑之虐,水旱之菑, 曰「不穀不德」,政事不時,國家罷病,不能胥匡。二三子 「尚助不穀。」官考厥職,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 慎問其故,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於廟,有不用命,有 常不赦。王既發命,入食不舉,百官質方□不食。饔及 期日,質明,王麻衣以朝,朝中無采衣。官考其職,鄉問 其利,因謀其菑,旁匡於眾,無敢有違。詰退驕頑,方收 不服。慎惟怠墯,什伍相保,動勸游居,事「節時茂。農夫 任戶,戶盡夫出。農廩分鄉,鄉命受糧,程課物徵,躬競 比藏。藏不粥,糴糴不加。均賦洒其幣,鄉正保貸,成年 不償。信誠匡助,以輔殖財。財殖足食,克賦為征,數口 以食,食均有賦,外食不瞻。開關通糧,糧窮不轉,孤寡 不廢,滯不轉留,戍城不留□。足以守。出旅分均,馳車 送逝,旦夕運糧,於是告四」方,遊旅旁生,忻通,津濟道 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 均遊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 暮,閭次均行,均行眾從,積而勿□以罰。助均,無使之 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 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制,車不雕飾,人不食肉,畜 不食穀,國不鄉射,樂不牆合。牆屋有補無作,資農不 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 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 不違。
管子
[编辑]《八觀》
[编辑]「行其田野,視其耕芸,計其農事而饑飽之,國可以知 也。其耕之不深,芸之不謹,地宜不任,草田多穢,耕者 不必肥,荒者不必墝,以人猥計其野,草田多而辟田 少者,雖不水旱,饑國之野也。」若是而民寡,則不足以 守其地;若是而民眾,則國貧民饑。以此遇水旱,則眾 散而不收。彼民不足以守者,其城不固;民饑者不可 以使戰,眾散而不收,則國為丘墟。故曰:「有地君國,而 不務耕芸」,寄生之君也。
課凶饑,計師役,視臺榭,量國費,而實虛之國可知也。 「凡田野,萬家之眾,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為足矣; 萬家以下,則就山澤可矣;萬家以上,則去山澤可矣。 彼野悉辟而民無積者,國地小而食地淺也;田半墾 而民有餘食而粟米多者,國地大而食地博也;國地 大而野不辟者,君好貨而臣好利者也;辟地廣而民」 不足者,上賦重流其藏者也。故曰:「粟行於三百里,則 國毋一年之積;粟行於四百里,則國毋二年之積;粟 行於五百里,則眾有饑色。」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曰小 凶。小凶三年而大凶,大凶則眾有大遺苞矣。什一之 師,什三毋事,則稼亡三之一。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 蓋積也,則道有損瘠矣。什一之師,三年不解,非有餘 食也,則民有鬻子矣。故曰:「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 必有度,禁發必有時。」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獨伐也,大 木不可獨舉也,大木不可獨運也,大木不可加之薄 牆之上。故曰: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國雖充盈,金玉雖多,宮室必有度;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 鱉雖多,罔罟必有正。」船網,不可一財而成也。非私草 木,愛魚鱉也,惡廢民於生穀也?故曰:「先王之禁山澤 之作者,博民於生穀也。」彼民非穀不食,穀非地不生, 地非民不動,民非作力,毋以致財。天下之所生,生於 用力;用力之所生,生於勞身。是故主上用財毋已,是 民用力毋休也。故曰:「臺榭相望者,其上下相怨也;民 毋餘」積者,其禁不必止;眾有遺苞者,其戰不必勝;道 有損瘠者,其守不必固。故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 必勝,守不必固,則危亡隨其後矣。故曰:「課凶饑,計師 役,觀臺榭,量國費,實虛之國可知也。」
《國蓄》
[编辑]「歲適美則市糶無予而狗彘食人食;歲適凶則市糴 釜十繈而道有餓民。」然則,豈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 贍也哉?夫往歲之糶賤,狗彘食人食,故來歲之民不 足也。物適賤則半力而無予,民事不償其本;物適貴 則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然則豈財物固寡而本 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時失,而物利之不平也。故善 者委施於民之所不足,操事於民之所有餘。夫民有 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 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 之利,而財之櫎可得而平也。 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 財准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 准平,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鍾之藏,藏繈千萬;使千室 之都,必有千鍾之藏,藏繈百萬。」春以奉耕,夏以奉芸, 耒耜、械器,鍾饟糧食,畢取贍於君,故大賈蓄家,不得 豪奪吾民矣。
《山權數》
[编辑]桓公曰:「何為失天之權,則人地之權亡?」管子對曰:「湯 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無𥼷賣子者;湯以莊山之金 鑄幣,而贖民之無𥼷賣子者,禹以歷山之金鑄幣,而 贖民之無𥼷賣子者。故天權失,人地之權皆失也。故 王者歲守十分之參,三年與少半成歲,三十一年而 藏,十一年與少半藏。參之一,不足以傷民,而農夫敬」 事力作,故天毀埊,凶旱水泆,民無入於溝壑乞請者 也。此守時以待天權之道也。
《山至數》
[编辑]桓公問《管子》曰:「終身有天下而勿失,為之有道乎?」管 子對曰:「請勿施於天下,獨施之於吾國。」桓公曰:「此若 言何謂也?」管子對曰:「國之廣狹,壤之肥墝有數,終歲 食餘有數,彼守國者,守穀而已矣。曰某縣之壤廣若 干,某縣之壤狹若干,則必積委幣。」於是縣州里受公 錢。泰秋,國穀去參之一。君下令謂郡縣屬大夫,里邑 皆籍粟入若干穀,重一也,以藏於上者,國糓參分,則 二分在上矣。泰春國穀倍重數也。泰夏賦穀以市櫎, 民皆受上穀以治田土。泰秋田穀之存予者若干。今 上斂穀以幣,民曰「無幣以穀」,則民之三有歸於上矣。 重之相因時之化,舉無不為。國筴,君用大夫之委,以 流歸於上,君用民以時歸於君。藏輕「出輕,以重數也, 則彼安有自還之大夫獨委之彼諸侯之穀十,使吾 國穀二十,則諸侯穀歸吾國矣。諸侯穀二十,吾國穀 十,則吾國穀歸於諸侯矣。」故善為天下者,謹守重流, 而天下不吾洩矣。彼重之相歸,如水之就下,吾國歲 非凶也,以幣藏之,故國穀倍重,故諸侯之穀至也。是 藏一分,以致諸侯之一分,利不奪於天下,大夫不得 以富侈,以重藏輕國,常有十國之筴也。
《揆度》
[编辑]《管子》曰:「上農挾五,中農挾四,下農挾三。上女衣五,中 女衣四,下女衣三。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 有為之饑者;一女不織,民有為之寒者。饑寒凍餓,必 起於糞土。故先王謹於其始,事再其本。民無𥼷者,賣 其子,三其本。若為食四其本則鄉里給,五其本則遠 近通,然後死得葬矣。事不能再其本,而上之求焉無」 止,然則姦涂不可獨遵,貨財不安於拘,隨之以法,則 中內摲民也,輕重不調,無𥼷之民不可責理,鬻子不 可得使,君失其民,父失其子,亡國之數也。
《管子》曰:神農之教曰:「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 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 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故,無什倍之賈,無倍稱之民。」
《菁茅謀》
[编辑]桓公曰:「齊西水潦而民饑,齊東豐庸而糶賤,欲以東 之賤被西之貴,為之有道乎?」管子對曰:「今齊西之粟, 釜百泉,則鏂二十也;齊東之粟,釜十泉,則鏂二錢也。 請以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穀菽粟決其籍。若此,則 齊西出三斗而決其籍,齊東出三釜而決其籍。然則 釜十之粟,皆實於倉;廩西之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 無本者予之陳。無種者予之新。若此則東西之相被。 遠近之準平矣。
韓非子
[编辑]信名則群臣守職,善惡不踰,百事不怠;信事則不失 天時,百姓不踰信義則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
越絕書
[编辑]《計倪內經》
[编辑]《計倪》曰:「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 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 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 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 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 十二歲一饑,是以民相離也,故聖人早知天地之反」, 為之預備。故湯之時,比七年旱而民不饑;禹之時,比 九年水而民不流。
《計倪》曰:「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農傷則草木 不辟,末病則貨不出。故糴高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 農末俱利矣。」
賈誼新書
[编辑]《憂民》
[编辑]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九年而餘三年 之食,三十歲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八年,湯旱七 年,甚也。野無青草,而民無饑色,道無乞人,歲復之後, 猶禁陳耕。古之為天下,誠有具也。王者之法,國無九 年之蓄謂之不足;無六年之蓄謂之急;無三年之蓄, 曰國非其國也。今漢興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食至 「寡也。陛下不省邪?未獲耳。富人不貸,貧民且饑,天時 不收,請賣宅鬻子」,既或聞耳。「曩頃不雨,令人寒心。一 雨爾,慮若更生,天下無蓄若此,甚極也。其在王法謂 之何?必須困至乃慮,窮至乃圖,不亦晚乎!」竊伏念之, 愈使人悲。然則所謂國無人者,何謂也?有天下而欲 其安者,豈欺陛下者哉?上弗自憂,將「以誰偷?五歲小 康,十歲一凶,三十歲而一大康」,蓋曰大數。自人人相 食,至於今若干年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 下何以相救?卒然邊境有數十萬眾聚,天下將何以 饋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溝壑,剽盜攻擊者興繼而起, 中國失救,外敵必駭,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 人,未必此省為人上弗自省憂,然事困,乃驚而督下, 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無,如憂之何!及方今始秋時, 可善為陛下少間,可使臣從丞相御史計之。」臣議詔 所自用,秩二千石。上雖幸使誼計勿厚疏,殆無傷也, 有時矣。
鹽鐵論
[编辑]《力耕》
[编辑]大夫曰:「王者塞天財,禁關市,執準守時,以輕重御民。 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凶年惡歲則行幣物,流 有餘而調不足也。昔禹水湯旱,百姓匱乏,或相假以 接衣食。禹以歷山之金,湯以嚴山之銅,鑄幣以贈其 民,而天下稱仁。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 東被災。齊、趙大饑,賴均輸之蓄,倉廩之積,戰士以奉, 饑民以賑。故均輸之物,府庫之財,非所以賈萬民而 專奉兵師之用,亦所以賑困乏而備水旱之災也。」 文學曰:「古者什一而稅,澤梁以時入而無禁,黎民咸 被南畝而不失其務,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 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湯所以備水旱而安百姓也。草 萊不闢,田疇不治,雖擅山海之財,通百」味之利,猶不 能贍也。是以古者尚力務本而種樹繁,躬耕趣時而 衣食足,雖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 穡者民之務也,二者修則國富而民安也。《詩》云:「百室 盈止,婦子寧止」也。
梁劉勰新論
[编辑]《貴農》
[编辑]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民恃衣食,猶魚之 須水;國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魚無水則不可以生,人 失足必不可以步,國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 此而給民衣食,故《農祥旦正晨集》。訾,陽氣憤盈,土 木脈發,天子親耕於東郊,后妃躬桑於北郊。國非無 良農也,而王者親耕;世非無蠶妾也,而后妃躬桑。上 可以供宗廟,下可以勸兆民。《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 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 受其寒者。」故天子親耕,后妃親織,以為天下先。是以 其耕不強者,無以養其生;其織不力者無以蓋其形; 衣食饒足,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 施其策,勇者無以行其威。故衣食為民之本,而工巧 為其末也。是以雕文刻鏤傷於農事,錦繢綦組害於 女工。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源也。饑寒 並至,而欲禁人為盜,是揚火而欲無炎,撓水而望其 靜,不可得也。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故建國 者必務田蠶之實,棄美麗之華,以穀帛為珍寶,比珠 玉於糞土。何者?珠玉止於虛玩,而穀帛有實用也。假 使天下瓦礫悉化為和璞,砂石皆變為隋珠,如值水 旱之歲,瓊粒之年,則璧不可以禦寒,珠未可以充饑
也。雖有奪日之鑑,代月之光,終於無用也。何異畫為《西施》,美而不可悅;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與食,唯生人之所由,其最急者,食為本也。霜雪巖巖,苫 蓋不可以代裘;室如懸磬,草木不可以當糧。故先王 制國,有九年之儲,可以備非常,救災厄也。堯湯之時, 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載大旱,不聞饑饉相 望。捐棄溝壑者,蓄積多故也。穀之所以不積者,在於 游食者多而農人少故也。夫《螟螣》秋生而秋死,一時 為災而數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為螟螣 亦以甚矣。是以先王敬授民時,勸課農桑,省游食之 人,減徭役之費,則倉廩充實,頌聲作矣。雖有戎馬之 興,水旱之沴,國未嘗有憂,民終為無害也。
杜佑通典
[编辑]《平糴》
[编辑]李悝曰:「糴甚貴傷人,甚賤傷農。人傷則離散,農傷則 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人無傷 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 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 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 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文,終歲用 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 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 糴至於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 下熟。上熟其收自四,餘四百石;中熟自三,餘三百石; 下熟自倍,餘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 三十石。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舍一,中熟則糴二,下熟 則糴一」,使人適足,價平則止。小饑則發小熟之所斂, 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饑則發大熟之所斂而糶 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人不散,取有餘而補 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冊府元龜
[编辑]《平糴》
[编辑]《孟子》曰:「犬彘食人食而不知撿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蓋譏其不以法度簡斂也。是知善為國者當平豐之 歲為凶荒之儲所以順天道備寇賊而紓農人務政 本也。夫世有饑穰天之行也。邦之經費既不可闕民 之資奉,於是乎!在或上熟而不收惡歲而亡備烏謂 夫能通其變者也。若乃權其輕重制其物宜則平糴 《之法》存焉。所以上操其柄,下得其利,農夫不困,國用 常足者,亦繇是焉。古之知治道者,嘗從事於斯矣。歷 代而下,咸可述焉。
《常平》
[编辑]「夫歲有凶穰,故穀有貴賤,令有緩急,則物有重輕。」始 自列國李悝起平糴之法,至於漢世,壽昌建常平之 制,裁之得宜,馭之有道。雖復天災流行,水旱作沴,而 穀有常價,民無饑色。其後迫於群議,乃從中輟。永平 之歲,遵用舊典,市糴益賤,廩庾充積,既而罷焉。晉氏 之後,南北更主,或建置有初,或評論靡決,名稱之際, 因革或殊;經制之方,損益小異。訖於隋室,復有義倉、 社倉之名。唐祚延久,條式咸著。朱梁、五代,干戈未息, 揚雄奏議,亦頗及之。原其立法之意,誠以均節貨幣 之高下,防虞稼穡之豐歉,調盈虛而御國用,謹聚散 而濟民命。《管子》所謂「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聚則重」, 真得治財之術哉!夫為邦者,不可以「不務也。」
《惠民》
[编辑]《禮》曰:「行慶施惠,下及兆民。」又曰:「命有司發倉廩,賜貧 窮,賑乏絕。」《易》稱「振民育德。」仲尼云:「博施於民,必也聖 乎。」皆惠愛之謂也。王者誕膺大命,司牧黎庶,如天之 蓋,如地之載,則必澤及四海,惠洽無垠。天災流行,動 必軫慮,人殃於疫,時予之辜。所以廢苑囿,假池籞,貸 種食以賜鰥寡,給公田而止流亡,以至減服御,損郎 吏,罷魚龍狗馬之戲,開山澤陂湖之利,均輸課役,以 勤勞來底慎;節減財賦,以濟困憫貧。逖爾卿士,矜恤 是加,則《太上》所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者,斯 可見矣。
《蠲復》
[编辑]古者使民以時,賦調有數,蓋以備國用,均民力也。其 或天災流行,水旱作沴,兵革之後,必有凶年,故哀其 疾苦而有復除之制。《周禮》小司徒「稽國中及四郊都 鄙之夫家九比之數,以辨老幼、貴賤、廢疾,凡政之施 舍者、賢者、能者。」《豫之傳》亦載楚左司馬沈尹戍師都 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師,此又在都邑之士有復除 者也。其後或王者之里,行幸所過,給軍之勞苦,疾疫 之災,及吏民之產,子孝弟力田者,有時蠲之。晁錯所 謂「德澤加於萬民,民愈勤農,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 熟且美,則民大富樂矣。」愛人之道,斯為最焉。
晝簾緒論
[编辑]《賑恤篇》
[编辑]歲獲大有,家用平康,不惟民之幸,實令之幸,一罹災 歉,何事不生?若流離,若剽奪,若死者,相枕藉啼,饑連 阡陌,豈非令之責哉?故不幸而疫癘倏興,則當遣吏抄劄家數人口,命醫給藥,支錢付米。其全家在寢者, 官為庸倩丐徒看值,每日兩次點察。其因病不救者, 官為辦給函木,仍支錢與之津送。或不幸而盜賊竊 「發,則當下都申嚴保伍,每五家為一甲,五小甲為一 大甲,保長統之。有警則鳴梆集眾,協力勦捕,捕到則 官支犒賞,激厲其餘。若乞兵防拓,若出榜撫諭,皆當 隨宜行之。其有水火挻災,人民離散者,當稟白州郡 借貸錢米,人各以若干米給之,若干錢貸之,使之整 理室廬,興復生業。不贍則咨目遍白」,不被害。上戶量 物力借貸,併與貸給。齊民許其一月之後日償若干, 官卻以其所償者償之,上戶,償之州家。此策不虧官 而便民,最為盡善。若但知賑給,則恐如曾南豐所謂 相率日待二升之廩於上,勢不暇乎他為。吾恐官之 所給無已時,而民之不復業如故也。其有旱澇傷稼, 民食用艱者,當勸諭「上戶,各自貸給。其農佃直至秋 成,計貸過若干,官為給文墨,仰作三年償本主。其逃 遁逋負者,官為追督懲治。」蓋田主資貸佃戶,此理當 然,不為科擾,且亦免費官司區處。官之所當處者,只 市戶耳,卻以官錢貸米鋪戶,令其往外郡邑販米出 糶,但要有米可糴,卻不可限其價直。米纔輻輳,價自 廉平,「雖無待開《廣惠倉》」可也。若先君宰金谿,兩年值 歉,只行此策,民用無饑,不可不知也。然此皆為災歉 設也,非令所願聞也。平居無事,令所以恤民者,惟蠲 放僦金耳。雨暘祈禱,大暑極寒,固所當行,甚而知縣 無以邀民之譽,或到官,或生辰,或轉秩循資,或差除 薦舉,率放免若干日,至有一歲放及大半「者,不知僦 金既已折閱,誰肯以屋予人,積至塌壞傾摧,不復整 葺,而民愈無屋可居矣,是蓋不知貧富相資之義者 也。令果能以恤民為心也,則政必簡,刑必清,毋濫追, 毋久繫,不以科敷傷民力,不以土役妨民時,果何事 而不可行吾恤之之心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