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015
欽定大清一統志 卷十五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五
河間府〈在 京師南四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五里東至天津府青縣界一百里西至保定府蠡縣界六十里南至山東濟南府徳州界二百二十五里北至保定府雄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天津府南皮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冀州治二百三十里東北至順天府文安縣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治一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析木及虚危元枵之次〈今府治及各縣皆尾箕之宿為燕分野景州則虚危之宿為齊分野〉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南境兼屬燕〉春秋為兖齊及晉東陽地戰國為燕趙二國之境〈戰國䇿張儀説趙武靈王割河間以事秦〉秦為鉅鹿上谷二郡地〈按漢書樊噲從攻秦河間守軍于杠里是秦時已有河間郡然不知治在何所〉漢初為鉅鹿涿二郡地文帝二年始分置河間國治樂成〈今獻縣〉屬冀州後漢初併入信都國和帝永元三年復置晉因之後魏初為河間郡屬定州太和十一年始分定冀二州置瀛州〈樂史太平寰宇記以瀛海為名〉隋開皇初廢郡存州大業初復改州為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復曰瀛州天寳元年復曰河間郡乾元元年復曰瀛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元年割屬遼周顯徳元年收復宋仍曰瀛州河間郡大觀二年升為河間府置瀛海軍節度屬河北東路金天㑹七年為河北東路治置總管府正隆間復置瀛海軍節度元至元二年置河間路總管府屬中書省明洪武元年曰河間府永樂初直𨽻京師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十
河間縣〈附郭東西距七十三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獻縣界七十里西至肅寧縣界三里南至獻縣界二十五里北至任邱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獻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肅寧縣界十二里東北至順天府大城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保定府高陽縣界二十里漢置州鄉武垣二縣俱屬涿郡後省州郡以武垣屬河間國晉因之後魏太和十一年又移河間郡治武垣二縣瀛州於縣之趙都軍城隋大業初置河間縣為河間郡治省武垣入焉唐為瀛州治宋為河間府治金因之元為河間路治明為河間府治 本朝因之〉獻縣〈在府南六十里東西距百四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天津府青縣界一百里西至深州饒陽縣界四十里南至交河縣界四十里北至河間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交河縣治五十里西南至深州武强縣治二十五里東北至青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肅寧縣八十里本漢樂成縣為河間國治後漢因之晉改樂城仍為國治後魏太和十一年移郡治武垣以縣屬之隋開皇十八年改曰廣城仁夀元年又改曰樂夀仍屬河間郡大業末竇建徳都此唐武徳四年建徳平還屬瀛州大歴中改屬深州元和十年復𨽻瀛州後又改屬深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還屬瀛州金天㑹七年升為夀州天徳三年改曰獻州屬河北東路元至元二年廢州仍為樂夀縣未幾復為州屬河間路明初省縣入州洪武七年又降州為獻縣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阜城縣〈在府南百四十里東西距三十六里南北距三十里東至東光縣界三十里西至冀州武邑縣界六里南至景州界二十五里北至交河縣界八里東南至景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武邑縣界十五里東北至交河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深州武强縣治六十里漢置阜城縣屬勃海郡後漢徙廢晉復置後魏分屬武邑郡隋開皇九年屬觀州大業二年屬信都郡唐武徳四年屬觀州貞觀十七年還屬冀州天祐二年改曰漢阜五代漢復故宋淳化元年屬永靜軍嘉祐八年省為鎮入東光熙寧十年復置金屬景州元因之明洪武七年改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肅寧縣〈在府西四十里東西距五十七里南北距四十里東至河間縣界三十七里西至保定府蠡縣界二十里南至深州饒陽縣界二十里北至保定府髙陽縣界二十里東南至獻縣治八十里西南至深州安平縣治九十里東北至任邱縣治八十里西北至保定府高陽縣治六十里本漢武垣縣地隋唐為河間縣地宋雍熙初置平虜寨景徳二年改為肅寧城金升為縣屬河間府元至元二年廢為鎮入河間縣尋復置屬河間路明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任邱縣〈在府北七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三里東至順天府大城縣界七十里西至保定府髙陽縣界十五里南至河間縣界三十五里北至保定府雄縣界五十八里東南至河間縣界四十里西南至肅寧縣治八十里東北至順天府文安縣治七十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治七十里本戰國燕鄚邑漢置鄚阿陵髙郭三縣俱屬𣵠郡後漢省阿陵高郭二縣以鄚縣屬河間國晉因之後魏及隋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改屬滿州五年始分置任邱縣屬瀛州景雲二年於鄚縣置鄚州併領任邱開元十三年改鄚為莫天寳初改州為文安郡乾元元年復曰莫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元年地入遼周顯徳六年收復宋熙寧六年省莫縣入任邱移州治之屬河北東路金貞祐二年州縣俱廢改置莫亭縣元初復於莫亭置莫州併置任邱縣屬之至元二年州縣俱省入河間後復置屬河間路明洪武七年省莫州入任邱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交河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四十八里東至天津府南皮縣界五十里西至深州武强縣界三十里南至東光縣界八里北至獻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東光縣界六里西南至阜城縣治四十五里東北至天津府青縣界一百五里西北至獻縣界二十里漢置建成成平景成三縣皆屬勃海郡後漢省建成景成以成平屬河間國晉因之後魏延昌二年徙縣治故景成屬章武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成平曰景城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屬瀛州貞觀元年屬滄州大歴七年還屬瀛州長二年分屬景州大中後又屬瀛州宋熙寧六年省景城入樂夀縣金大定七年始分樂夀置交河縣屬獻州元至元二年又省入樂夀尋復置明洪武七年改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寧津縣〈在府東南二百三十一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山東武定府樂陵縣界五十里西至呉橋縣界三十里南至山東濟南府徳平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天津府南皮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武定府治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濟南府徳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天津府滄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東光縣治七十里本漢東光臨樂二縣地屬渤海郡後漢省臨樂晉置新樂縣屬樂陵國後魏省隋開皇十六年置胡蘇縣屬平原郡唐武徳四年屬觀州六年屬滄州仍移州來治貞觀元年州還治清池仍以縣屬觀州十七年又屬滄州天寳元年改名臨津貞元三年屬景州長元年還屬滄州二年又屬景州太和四年又屬滄州景福元年仍屬景州五代周顯徳二年還屬滄州宋熙寧六年省入南皮縣金改置寧津縣屬景州元初屬濟南路至元二年改屬河間路明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景州〈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東西距八十八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呉橋縣界十八里西至冀州棗强縣界七十里南至山東濟南府徳州界三十五里北至阜城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呉橋縣治四十里西南至故城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東光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冀州武邑縣界八十里漢置修縣屬信都國後漢改入勃海郡晉及後魏因之隋開皇五年改修曰蓚仍屬信都郡唐武徳四年於弓高縣置觀州以縣屬之貞觀十七年州廢改屬徳州永泰元年還屬冀州五代宋因之金始以蓚縣屬景州元初升為元州後復為蓚縣至元二年自東光移景州來治屬河間路明初省蓚縣入州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呉橋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路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寧津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景州界二十里南至山東濟南府徳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東光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濟南府陵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徳州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寧津縣治五十里西北至景州治四十里漢置安縣屬平原郡後漢省晉置東安陵縣屬渤海郡後魏去東字隋大業初併入東光唐武徳四年復置安陵縣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屬徳州宋景祐二年省入將陵縣金始分將陵之呉橋鎮置吴橋縣屬景州元明因之 本朝屬河間府〉東光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天津府南皮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阜城縣界三十里南至吳橋縣界二十里北至南皮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寧津縣治六十里西南至景州治六十里東北至南皮縣治四十五里西北至交河縣治四十里漢置東光縣屬勃海郡後漢至晉魏因之東魏移勃海郡於此隋開皇初郡廢九年於縣置觀州大業初州廢以縣屬平原郡唐武徳四年於弓高置觀州以縣屬之貞觀十七年州廢縣屬滄州貞元二年又於弓高置景州以縣屬之長慶元年州廢還屬滄州二年又屬景州太和四年又還滄州景福元年又屬景州天祐五年移州來治五代周顯徳四年廢景州為定逺軍屬滄州宋太平興國六年以軍直𨽻京師景徳元年改曰永靜軍屬河北東路金初仍升為景州大安間避諱改曰觀州元初復曰景州至元二年始移州治蓚縣以東光為屬縣明因之 本朝屬河間府雍正七年改屬滄州九年還屬河間府〉故城縣〈在府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山東濟南府徳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冀州棗强縣界五十里南至山東東昌府武城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景州界三十里東南至東昌府恩縣界十八里西南至武城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徳州界二十里西北至景州界三十里漢置廣川厯二縣皆屬信都國後漢省歴縣為廣川縣地北齊為棗强縣地隋為長河縣地唐元和四年移長河縣治此十年又徙廢元初以唐故長河縣置故城縣屬河間路至元二年併為故城鎮是年復置屬景州明因之 本朝屬河間府〉
形勢九河之會五壘之居〈樂史太平寰宇記〉東瀕滄海西麓太行〈古碑記〉南枕滹沱北背高河〈元獻州記〉當水陸要衝四方供億皆取給焉〈元史地理志〉北據三闗南面九河〈府志〉
風俗河間之民其氣清厥性相近〈爾雅䟽〉人性敦厚務在桑農〈隋書地理志〉質厚少文多專經術大率氣勇尚義號為强忮土平而近邉習於戰鬬〈宋史地里志〉古稱禮樂之國衣冠文物之盛比於鄒魯〈元史繼本送董景寧序〉寡求不爭有古人風〈元獻州記〉俗尚祈禱信鬼神〈莫州圖經〉
城池河間府城〈周十六里門四濠廣五大宋熙寧中土築明萬歴十年甃磚 本朝乾隆九年重修〉獻縣城〈周六里門四濠廣三丈金天㑹八年知州高揆建明成化二年重築 本朝康熙七年重修乾隆九年重修〉阜城縣城〈舊城周五里門四環城為濠濠外有堤明成化二年拓東城二里増設二門 本朝康熙九年重修乾隆十五年復修〉肅寧縣城〈舊土城周六里明天啓五年改築新磚城周六里竒門二濠廣四丈外又為土墻周八里 本朝康熈五十六年重修乾隆十六年復修〉任邱縣城〈周五里有竒門四明洪武七年築萬歴三十八年甃磚濠廣五大引玉帶河水外有䕶城堤 本朝乾隆十六年重修〉交河縣城〈周六里門四明洪武中創築 本朝康熈十年重修乾隆十六年復修〉寧津縣城〈周三里門四濠廣一丈五尺明景泰三年土築隆慶二年甃磚 本朝乾隆十七年復修〉景州城〈舊土城周四里門四濠廣二丈元天歴間蓚縣尹呂思誠築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乾隆九年撤舊増築二十三年改建磚陴〉吳橋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明正統二年因舊修築崇𬓲十一年改建磚城〉東光縣城〈舊土城周三里有竒明崇𬓲十一年改築磚城周六里門四濠廣三丈 本朝康熈十年重修乾隆十三年復修〉故城縣城〈周四里門四濠廣二丈五尺明成化二年築 本朝康熈六年重修乾隆十五年復修〉
學校河間府學〈在府治東南元至元六年建 本朝順治康熈中重修乾隆十八年復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河間縣學〈在縣治西南隅舊在縣治北明𢎞治四年遷此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乾隆十七年復修入學額數二十三名〉獻縣學〈在縣治西元建 本朝康熙雍正間屢修乾隆十二年復修入學額數十八名〉阜城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永樂四年建 本朝康熈雍正間屢修入學額數十八名〉肅寧縣學〈在縣治東北元大徳六年建本朝康熙雍正間屢修乾隆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任邱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十年建 本朝康熙雍正間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三名〉交河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熈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寧津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初建本朝康熈中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景州學〈在州治東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熈中〉
〈屢修乾隆六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三名〉吳橋縣學〈在縣治東元元貞二年建 本朝順治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東光縣學〈在縣治西北明洪武初建本朝順治康熈中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故城縣學〈在縣治東南明隆慶元年遷建 本朝康熈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瀛洲書院〈舊在府城東南明河間知縣王遇賓建 本朝乾隆十七年河間府知府杜甲改建於郡學西南隅又獻縣城内有萬春書院乾隆二十五年知縣萬廷蘭建又有日華書院乾隆四十六年知縣黄碧海建肅寧縣城内有東洲書院乾隆二十四年知縣范森建任邱縣城内有桂巖書院乾隆二十八年知縣陳文合建交河縣城内有瀛南書院乾隆二十年知縣董元記建餘各縣鄉杜俱設有義學延師課誦又按景州廣川鎮有董子書院即董子鄉祠也元至正中總管王思誠請建河間縣有毛公書院亦思誠所建詳後詞廟〉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二萬二千七百六十五又滋生丁九千四百三十二〉
田賦〈田地七萬一千二百二十五頃八十八畆零額徵地丁銀二十萬五千七百九十二兩三錢零粟米一千四十一石八斗九升零〉
山川萬春山〈在獻縣東十里種桃萬樹爛然如錦〉白草山〈在獻縣北十八里〉雲䑓山〈在獻縣東南十五里三山皆高陵一望數十里〉建成山〈在獻縣境縣志漢嘗以此名縣高祖封曹參為建成侯又封呂澤為建成侯又公沙穆嘗居建成山依林阻為室〉天胎山〈一名天台山隋書地理志東光縣有天胎山太平寰宇紀小天胎山在東光縣界古傳台星隕而結此山也明統志在縣南十里南臨靳河縣志亦名天臺山又有青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魯陽山在縣西南界皆岡隴之屬今皆堙廢〉魯陽山〈在東光縣西南曹學佺名勝志云唐李頎詩舉頭遥望魯陽山木葉紛紛向人落葢屬安陵東北〉青山〈在東光縣西北三十里髙數文周四五里縣志云即古觀津地漢文帝竇皇后父堕淵而卒景帝遣使填所墜而葬起大墳號曰竇氏青山〉白馬峯〈在任邱縣南狀如天馬故名明孫禎築廬其上大學士李東陽贈以詩有草堂遥對白峰寒之句〉樂夀巖〈在獻縣西南十里隋改縣名樂夀以此竇建徳自號長樂王都樂夀其取居金城宮在巖之西今堙廢〉歡喜嶺〈在故城縣西三里許相傳雲中楊叔敬以事客故城數年其子温自藉來省邂逅嶺旁不勝嘉躍因以名之〉金沙嶺〈在任邱縣東四十里東西綿亘凡數十里隠約蜿蜒如見如伏斷處有細沙流出如金故名〉滹沱河〈自趙州之寧津縣與滏陽河合經冀州武邑武强流入府境由獻縣西南之完固口分為二一由縣北之□家橋入河間縣又曰沙河以城東四十里有沙河橋也下流過龍化橋入順天府大城縣境經東西子牙村為子牙河其一由完固口分流至獻縣南之單家橋又東經滄州杜林鎮至青縣鮑家嘴入于南運河此滹沱故道也嗣以濁流淤運且運河當盛漲時水不能下于雍正四年塞完固口使專循臧家橋東行其疏濬工程詳見順天天津二府志 按滹沱河古今遷徙不一漢志成平縣滹沱河民曰徒駭河樂成縣滹沱别水首受滹沱河東至東光入滹沱河弓高縣滹沱别河首受滹沱河東至平舒入海在今獻縣交河阜城之地故瀆乆湮難攷太平寰宇記滹沱河在河間縣西二十里舊經武垣城北後魏太和中刺史王質掘直之後刺史楊真改曰清寧河又曰滹沱河自髙陽東流經鄚縣南二里至莫州金口分界又東入文安縣界在今府境西北此唐宋時故道也今滹沱上流自冀州即㑹滏陽至獻分流而完固口又經堵塞南北經流皆與古異矣〉漳河〈俗名老漳河自山東邱縣分流歴廣平北流至故城縣界經縣西又北逕景州西又東北逕阜城西北又東北逕交河縣南又東北至滄州西界與故滹沱河合又北至青縣鮑家嘴入南運河漢書地理志清漳水東北至阜城入大河酈道元水經注衡漳水自東昌合口分為李聰渙又東逕弓高縣故城北又東北右合柏梁溠水謂之柏梁口又東北右會桑杜溝謂之陽決口又東逕阜城縣故城北樂城縣故城南又東北過成平縣南又東逕建城縣故城南又東右㑹陽津溝水謂之陽津口又東左㑹滹沱别河故瀆又東北入清河謂之合口金史地理志蓚縣阜城東光俱有漳河按漳河自魏縣㑹滏陽子牙達海之正流乆已湮塞無考惟自任邱縣堤上邨至青縣鮑家嘴六百餘里舊跡尚存而随地異名在故城則曰索盧河亦曰枯河以地求之或即酈注所謂桑杜津索盧桑杜音近而訛也在景州則曰張甲河漢志云信城縣張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信城今屬廣平府清河縣西北有古黄河是也在阜城則曰劉麟河亦曰流泠河俗𫝊劉麟渡此而名在交河則曰綘水邑舊名綘陽以此今諸水皆為空瀆惟夏秋之交積潦所歸宛成巨漫而景州境内之普頭河漫河阜城縣境内之古沙河交河縣境内之亭子河新挑溝賈家庒引河獻縣境内之西黒龍港及大城青縣之各支河瀝水所滙悉由鮑家嘴下注運河每遇運河盛漲不特不能分洩反虞倒灌而西乾隆五年將諸州縣支水悉加疏濬通流㑹于呉家窪而鮑家嘴終虞渾淤易塞乃復濬滹沱故道下注于千金泊歸子牙河入海于是漳河及諸支河無瀝水泛濫之患〉南運河〈即衛河下流衛河自山東館陶縣與漳水合流北至臨清㑹濟汶洸沂泗五水名南運河由清河武清諸縣入郡境經故城縣之鄭鎮東行入山東徳州恩縣又東復入故城經南闗抵孟灣又入徳州經四女寺及哨馬營諸壩至半截碑入景州境至清水灣經呉橋縣境又東北經東光縣又北至楊家圏入交河縣境又北則經天津府屬之南皮滄州青縣靜海諸境而達于天津入海亦曰水濟渠又名御河本古清河也水經注清河自東武城東北逕棗强縣故城西又北逕廣川縣故城南又東北逕歴城縣故城南又東北左與張甲屯絳故瀆合又逕修縣故城南屈逕其城東又東北左與黄漳支津故瀆合又東北逕修縣故城東又東北逕邸閣城東又東至東光縣西南胡蘇亭又東北右會大河故瀆又逕東光縣故城西又東北逕南皮縣故城西太平寰宇記永濟渠在東光縣西二百步金史地理志呉橋東光南皮皆有永濟渠張希良河防考故城縣河道北自恩縣界南至武城縣界長十六里景州河道西岸北自呉橋縣界南至徳州衛界長二十四里呉橋縣河道北自東光縣界西岸南至景州東岸南至徳州衛界長二十四里東光縣河道西岸北自交河縣界東岸北自南皮縣界南至呉橋縣界長六十里交河縣河道西岸北自天津衛界南至東光縣界長八十二里 本朝乾隆二年以後増築堤壩屢經疏引水勢暢流運道通利〉古黄河〈在府境西漢時大河由今山東徳州流入歴景州呉橋東光與衛河合又北至滄州入海水經注大河故瀆自鬲縣又北逕修縣故城東又北逕安陵縣西又東北至東光縣故城西而北與漳水合此西漢以前黄河故道也東漢以後自千乘入海而故道遂為漳衛所占至宋時復由此宋史河渠志皇祐元年河合永濟渠注乾寧軍入海謂之北流永濟渠即衛河今故城呉橋景州交河東光諸州縣界中衛河所經皆宋時大河北之故道也自熈寧二年河東徙由二股河北流始閉南渡後益徙而南北流遂絶又河渠志熈寧元年河溢樂夀埽元豐五年河溢阜城下埽樂夀阜城衛河俱不入其界而亦被河決之患葢其時河流横決南合於衛又北溢於漳也 按今吳橋縣南有老黄河傳即古之鬲津又有鈎盤河亦在縣之西南葢皆唐時河流決入之道飛禹河舊蹟也老黄河導山東㤙縣四女寺閘之水北行至呉橋之玉泉庄㑹鈎盤河入寧津縣又北轉東入南皮縣下淤至山東海豐縣大沽河口入海 本朝康熈三十六年漳水復出館陶臨清以北運河驟漲四十四年建四女寺减水閘雍正四年改為滚水壩九年挑濬引河入九龍口并疏老黄河故道十三年復于哨馬營建滚水壩開濬引河由陳公堤至曹家口入鈎盤達于老黄河乾隆六年十三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屢經籌議凡直𨽻山東境内老黄河所經一律濬治暢流無阻于是衛河汎漲得資分洩運道以安民賴其利又宣恵河在吳橋縣西北本無源之水乾隆四年開濬受呉橋東光諸縣瀝水北至留河莊古沙河亦由呉橋南來會之復東北流入于老黄河歸海〉玉帶河〈在肅寧縣東即唐河下流舊自蠡縣流入與河間縣界接界又東北入任邱縣界為鏡河元史河渠志泰定三年都水監言河間路古陳玉帶河自軍司口浚治至雄州歸信縣界以導淀濼積潦注之易河舊志博野縣滋沙唐三水由鐵燈竿口注洋東五千二淀東北流入肅寧縣境為中堡河在縣東三十里又東分為玉帶河在縣東三十五里又經河間縣西門外北入任邱縣界為鏡河至縣南三里㑹蓮花泊又北環城為濠至縣東北㑹五龍潭又東北滙於五官淀鄭樵通志保定滋沙𣸦三水舊自蠡縣引流而東歴肅寧之五千淀而達於雄縣之瓦濟河中堡玉帶二河皆其經流處也後自蠡縣北入高陽歴新安雄縣而出任邱之趙北口於是故道多湮而玉帶河之名亦移於順天之之保定縣矣〉猪龍河〈在肅寧縣西即唐沙滋三水下流自保定府蠡縣流入又東北經髙陽縣界為髙陽河滙於任邱縣西北白洋淀又東注四角河〉四角河〈在任邱縣西北五十七里其水四達諸淀滙流東行至趙北口為清河門由柴禾淀入玉帶河按四角河即清河所自起河身寛廣有容受𣷉蓄之功濁流皆澄故得清河之名古有七十二清〉
〈河之説其名率參錯難稽今畧數其分𣲖則西自安州來者曰依城河源出滿城之一畝雞距二泉合祈蒲二水下流之金線白草溝二河及安肅漕河望都九龍泉至新安入淀西北自安肅及者曰瀑河即南易水合雞爪萍泉諸河至新安之黒龍口入淀西南自髙陽來者曰豬龍河即滱沙滋三水下流合恒水龍泉平陽當城臙脂郜汊等河逕祈州之三岔口滙為豬龍河入淀北自雄縣來者曰白溝河上流為巨馬河有二𣲖一由涿州逕新城而南合挾活琉璃胡良鹽溝廣陽斗門紫泉諸河一由淶水逕定興而東合北易源泉中易遒闌子莊溪諸河滙為白溝河入淀此清河諸𣲖之瀦為西淀而皆滙流于四角河下流之清河門者考桑欽水經以清河為𣲖河尾而酈註舉清淇漳洹滱易淶濡沽滹沱十水以實之今惟淇漳入衛滹沱為格淀堤所限自入于衛其餘六水無不歸于東西兩淀者可以清河故道千載未易矣故詳疏于此其疏濬工程仍見各河條下〉靳河〈唐書地理志東光縣東二十里有靳河自安陵入浮河開元中開〉胡蘇河〈在東光縣東南爾雅九河之一漢書溝洫志成帝時許商以為胡蘇河見在東光界中太平寰宇紀一名赤河自臨津流經饒安無棣入海舊志在東光縣東三里 按府之南界滄景徳棣之間本古九河所經之地今考諸書在府境者唯胡蘇河為有據外此則吳橋之鬲津河亦與古合至如漢志以滹沱河為徒駭金志亦謂樂夀縣有徒駭河徒駭河之本道非滹沱也又獻縣志載鬲津枯河在縣西二里馬頰河在縣東六十里鈎盤河在縣東南六十里乃後人鑿以導水附會九河舊名皆無足據〉鬲津河〈舊志寧津縣西三十里有古黄河自呉橋縣流入又東北入南皮縣界兩岸廢堤窿然峭立俗謂之卧龍岡疑即漢時鬲津河也宋時為大河所經禹貢蔡注黄河經樂陵臨津塩山入海即此 按此即今所謂老黄河工程已詳前古黄河注〉土河〈在寧津縣南二十五里自山東陵縣流入又東入山東樂陵縣界相傳即古篤馬河又有遲河流河俱在縣東四十里入於土河謂之三渡口又谷家河在縣北二十里亦名龍灣自吳橋縣東南流入縣界下流亦合土河〉枯河〈在故城縣西南五十里東北流入阜城劉麟河一名索盧河又名黄瀘河其水無源數年一至遇泛濫則波濤洶湧旱輙涸民播種其中收穫倍利 按此即老漳河入故城之異名也〉清河〈在交河縣西二十五里漳水支流也自縣西南界北流經富莊驛又東經劉解鎮至縣東北六十里散流入於滹沱河亦名清河頭一名鹽河又名運糧河相傳五代梁時趙王鎔於此運糧以餉晉師故名又李村河一名土河亦自縣西漳水分流有西濟橋跨其上流逕縣東北之四十里李村橋合清河〉倒流河〈在交河縣東北九十里一名蔡河東境之水皆滙於此西流四十里與滹沱河㑹為三岔口故曰倒流又有蛤螺河在縣北十五里下流亦入滹沱〉滱水故道〈在河間任邱二縣界水經注滱水自高陽葛城又東北逕阿陵縣故城東又東北注于易水大平寰宇記𣸦水枯瀆在任邱縣西一里 按今𣸦易諸水皆滙於白洋淀歸於玉帶河故道莫辨據水經注諸書則易水在北𣸦水在南至河間任邱始合也〉易水故道〈在任邱縣西北三十里自新安縣流入與雄縣分界又東入文安縣界水經注易水自易縣東逕鄚縣故城北又東至文安太平寰宇記易水在莫縣北三十里又濡水在縣西二十里東合易水 按明志謂易水在任邱縣西十六里流逕獻縣合滹沱入海誤〉屯氏北瀆〈在寧津縣南水經注屯氏别河北瀆自繹幕又東北經重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重平縣故城南又東北經定縣故城南又東入陽信縣 按唐書地理志有古毛河自臨津逕南皮縣入清池開元十年間即屯氏之訛也〉江江河〈一作洚洚亦名絳河本受故城縣上㳺無源水至景州境經江江村故名又東與大洋河合入東光為漫河同歸于老黄河乾隆五年知州屈成霖重加濬治三十年即其地建行宫〉
〈皇上南巡駐此有御製詩〉鳴犢河故瀆〈在景州西南漢書地理志靈縣河水别出為鳴犢河東北至蓚入屯氏水經注鳴犢河東入鄃縣而北合屯氏瀆又東北合大河故瀆謂之口闞駰十三州志曰鳴犢河東北至修入屯氏考瀆則不至也又太平寰宇記鳴犢河在東光縣東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後聖駕南廵〉
〈御製河間道中雜詠並有鳴犢河詩〉張甲河故瀆〈在故城縣及景州界漢書地理志平成縣張甲河首受屯氏别河東北至蓚入漳水水經張甲右瀆東北逕廣川縣故城西又東逕棘津亭南又東北至修縣東㑹清河舊志在景州西七十里東北阜城縣界 按此即老漳河入景州異名又太平寰宇記有馬頬河經蓚縣界今皆無考〉從陂水〈在景州北水縣注桑杜溝水自觀津東逕修市縣故城北又東會從陂陂水南北十里東西六十歩亦謂之桑杜淵從陂南出夾堤東𣲖逕修縣故城北東合清漳漳泛則北注澤盛則南播津流上下互相逕道從陂北出東北分為二川一川北逕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桑溠一川東逕弓高城南入衡漳舊志葢即今之千頃諸窪也〉長豐渠〈有二皆在河間府唐書池理志河間縣西北百里有長豐渠貞觀二十一年刺史朱潭開又西南五里有長豐渠開元二十五年刺史盧暉自東城平舒引滹沱東入淇通漕溉田五百餘頃太平寰宇記長豐渠自長豐縣東南東城縣界流逕長豐城西北與古漕河合舊志在任邱縣西北二十里〉通利渠〈在任邱縣南唐㑹要武徳中鑿通利渠開元四年縣令魚思賢復開濬以洩陂淀自縣南五里至縣西北注滱水得地二百餘頃土人名為魚君陂〉大浦淀〈太平寰宇記又名大亷陂在河間縣西南四十一里下注滹沱其決入處謂之百道口〉洋東淀〈又五千淀俱在肅寧縣東南二十里舊時鐵燈竿諸水所滙下流入中堡河今湮〉掘鯉淀〈在任邱縣北太平寰宇記在莫縣西二十里俗名桞淀旱則飛沙澇則溟海左太冲魏都賦云掘鯉之淀葢節之淵〉五官淀〈在任邱縣東北三十五里舊名武溘淀上流諸水多滙于此又趙家泊在縣東二十里亦流入五官淀又三滸淀在縣東北十三里西接五龍潭今多淤〉狐狸淀〈太平寰宇記在任邱縣西北二十里莫縣東南隅中有蒲桞多葭葦〉白洋淀〈在任邱縣西北五十里闗城村周六十里與安州高陽新安接界衆水所滙深廣四通芰荷交匝望之如江湖詳保定府志〉孟家溝〈在故城縣東二里自縣北達景州西為青草河又東北注千頃窪明時漳水嘗決於此因植桞固堤河流瀠廻栁色映帶俗名為桞行淃〉沙溪〈在故城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南河自武城縣流入滙於縣西五十里之龍潭又東北至景州境注於千頃窪〉房淵〈在獻縣北三十里太平寰宇記九州記樂夀縣有房淵方百里石勒建平二年水忽變赤慕容儁二年水忽生塩如印形其淵一日再長再減不失其度居近者時見有龍狗之狀戯於旁葉落於淵輙有羣魚燕䘖出舊志此水今淤〉張大窪〈在交河縣東三十里為鍾水之處明萬歴十七年知縣馬中良開溝五道以通絳河窪旁之田始無水患又達達窪在縣東北七十里又平成河一名陽氣寺古河在縣東北八十里又窪東窪在縣東北九十里亦馬中良所鑿又呉家窪亦在縣東北乾隆二十九年于窪中濬溝一道屬于舊滹沱河使西南一帶瀝水俱滙此窪由大渡口抵杜林鎮歸鮑家嘴入南運河〉千頃窪〈在景州東北三十里地卑衍舊為鍾水處明宣徳中河決徳州潰入州境正統間知州劉深自成北堤外開渠導入此窪水患乃息嵗久淤塞嘉靖乙邜知州馬進堦復自南堤外引水入故道經二十餘里名曰惠民渠又有蒲窪在州西七里白草窪在州西十里袁家窪在州西南三十五里蝗虫窪在州南五里〉梅家窪〈在吳橋縣東北三十里又曹家窪在縣西十里〉五龍潭〈在任邱縣北十一里又白龍潭在縣西十八里〉鐵燈竿口〈在河間縣舊自保定博野滙為汙池逾滹沱過洪沙港流經縣西南二十里又東逕城南通濟橋東北流平衍數百里通靜海直沽入海〉完固口〈在獻縣西南十八里滹沱河北岸河水由此分流水漲時易致衝決明嘉靖十三年築堤為備故名今河專由臧家橋東流此口乆涸又縣西南有陳家口亦滹沱河口也明建文中燕王嘗由此渡河擊敗盛庸軍〉趙北口〈在任邱縣北五十里又唐興口亦曰趙堡口白洋諸淀之水所滙舊有堤長七里有橋七通南北孔道 本朝康熈間〉
〈聖祖嘗以仲春閲水圍於此有御製鄚州水淀碑記雍正三年増建諸橋自任邱至䧺縣城南為橋十一並不築堤以捍禦乾隆十三年以後〉
〈聖駕時廵所經間命水虞修舉故事屢有〉
〈御製趙北口水圍詩又以西淀受唐沙滋易諸大川之水惟在趙北口以東轉輸能速則淀水不致停淤因將各橋口一律深濬其馬道河正支二股亦展挑寛深使積淀之水俱由此暢然東注三十二年〉
〈皇上廵幸天津閲視淀河堤閘於趙北口廣惠橋登御舟由水程以達于津門亦有〉
〈御製各詩〉七里井〈在河間縣界隋大業十三年涿州留守薛世雄討李宻行至河間軍屯七里井
竇建徳襲破之〉
古蹟武垣故城〈在河間縣西南本戰國時趙邑史記趙孝成王七年武垣令傳豹王容蘇射率燕衆反燕地即此漢置縣屬涿郡後漢屬河間郡後魏太和十一年自樂成移河間郡來治隋大業初併入河間唐武徳五年又置武垣縣貞觀元年仍省入河間蕭徳言括地志武垣故城今瀛州城是太平寰宇記武垣城有二西武垣城在今郡西南三十八里即秦所置其城東稍北三十里又有一城時人謂之東武垣城在今縣南二十五里葢因曹公鑿渠引滹沱水遂自西武垣移縣於此隋開皇三年又移武垣理州城此城因廢十六年改武垣為河間仍於東武垣城再置武垣縣大業二年省又郎尉之隋圖經云東武垣城武帝元豐元年廵狩至此望氣者言有異女訪之得趙氏女因築此城以為禁衛今縣西南樓上有夫人神即鈎弋遺像也府志武垣城在河間縣西南三十五里肅寧縣境内去縣東南僅十餘里有内外二城外城周四十里内城可十六里俗名元城遺址見在〉州鄉故城〈在河間縣東北漢置屬涿郡元朔三年封河間獻王子禁為侯國後漢省太平寰宇記故城在今郡東北四十里〉河間故城〈今河間縣治漢州鄉縣地後魏曰趙都軍城太和十一年置瀛州於此隋開置河間縣大平寰宇記隋開皇三年移武垣理州城十六年移武垣縣居舊城乃於此置河間縣〉束城故城〈在河間縣東北漢置東州縣屬渤海郡後漢屬河間郡晉屬章武國後魏因之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束城縣屬河間郡唐屬瀛州大平寰宇記縣在瀛州東北六十五里今縣東北十四里有東州故城即漢縣理所晉移東州于城南三十五里魏孝昌二年復理漢故城髙齊天保七年省併文安隋開皇中置束城縣於今理因東州為名 按郡國縣道記云束城故城有三重縣城周五六里外城周約二十里今宛然不改宋史地理志東城縣熈寧六平省為鎮入河間元祐元年復舊志金時復廢為鎮屬河間故城在縣東北六十里元置廵檢司明廢〉樂城故城〈在獻縣東南漢置文帝二年立趙幽王子辟彊為河間王始别為國治樂城景帝前二年又立子徳為河間王都此是為獻王後漢初省永平十五年立子黨為樂城王永元中仍置河間國治此水經注衡漳水東逕阜平縣故城北樂城縣故城南河郡治也太平寰宇記樂成故城在樂夀縣東南十六里城内有河間獻王殿餘址尚存後魏太和十一年移河間郡及縣於樂夀亭故城 按太平寰宇記明統志皆謂漢桓帝改為樂陵縣攷水經注止改孝王陵為樂成陵未嘗改縣也〉樂夀故城〈在獻縣西南太平寰宇記後魏太和十一年移樂城縣於今樂夀縣西南一里樂夀亭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廣城仁夀元年又改為樂夀取故亭為名大業十三年自樂夀亭移於今理 按唐書隋大業十三年竇建徳築壇埸於樂夀自立為長樂王明年更號夏王遂都樂夀號金城宮以太平寰宇記攷之蓋建徳移於今治也〉中水故城〈在獻縣漢髙帝七年封呂馬童為中水𠉀國屬𣵠郡後漢屬河間晉魏因之北齊省太平寰宇記故中水城在樂夀縣西北三十里地居兩河之間故曰中水又郡國縣道記其城南枕滹沱北背高河齊天保七年省〉阿陵故城〈在獻縣西北漢元朔三年封玉間獻王子豫為侯國屬𣵠郡後漢省太平寰宇記故城在樂夀縣西北三十九里〉阜城故城〈在今阜城縣東漢置後漢建武十三年封王梁為侯國舊唐書地理志阜城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今城隋築太平寰宇記在今縣東二十二里齊天保七年移今治按前漢志阜城縣屬勃海郡别有昌成縣屬信都國續漢志謂阜城即故昌城宋書州郡志疑二城非一而無定説水經漳水自下博又東北過阜城縣北又東北至昌亭酈注昌亭即信都東昌縣勃海之阜城又在其東經叙阜城於下博之下昌亭之上故知非故縣也𠫵考諸説葢後漢省勃海阜城而移其名於信都之昌城且改屬安平至晉時又移還故治耳魏書地形志阜城縣注前漢屬勃海後漢屬安平晉還屬渤海竟混為一城誤又名勝志劉豫嘗兼取阜城昌城之名改縣號曰阜昌郡并改元曰阜昌 説近是而志俱不載〉弓髙故城〈在阜城縣西南漢文帝十六年封韓頺當為侯國屬河間國晉省魏書地形志阜城縣有弓高城太平寰宇紀在縣南二十七里〉蒲領故城〈在阜城縣東北漢置屬勃海郡元朔三年封廣川惠王子嘉為侯國尋免始元六年又封清河剛王子祿為侯國後漢省水經注衡漳自弓高縣又東逕蒲領縣故城南應劭地理風俗記云修縣西北八十里有蒲領鄉故縣也太平寰宇記故蒲領故城在阜城縣北三里縣志在縣東北十里俗呼蒲領闗〉鄚縣故城〈在任邱縣北本趙邑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五年與燕鄚易即此漢置縣屬涿郡扁鵲傳稱勃海鄚人葢漢初鄚縣嘗𨽻勃海也後漢改屬河間晉魏至隋因之唐景雲始於縣置鄚州開元十三年以鄚與鄭相類改為莫字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入任邱元祐二年復置尋又罷為鎮金貞祐二年改置莫亭縣元時莫亭縣又為莫州治明初州縣俱廢置鄚城驛於此明統志鄚州城在任邱縣北三十五里又太平寰宇記有廢鄚縣城在鄚縣東北三里邢子顒三郡記云顓頊所造明統志謂之顓頊城在廢莫州東北三十里又隋志開皇中分鄚縣置永寧縣今無攷 本朝康熈十八年〉
〈聖祖廵幸任邱經此有御製鄚州水淀記及鄚州水淀雜詩乾隆十三年皇上東廵有御製㳟依〉
〈聖祖元䪨詩十六年以後時廵所經復有〉
〈御製任邱道中詩〉任邱故城〈在今任邱縣南太平寰宇記任邱縣本漢鄚縣地髙齊置縣隋初廢開皇十六年又置大業末又廢唐武徳五年復置屬瀛州景雲中𨽻鄚州在州南四十三里任邱古城在縣南二十六里三郡記云漢元始二年廵海使中郎將任邱築此城以防海口即以為名後漢桓帝無子太后父竇武迎靈帝居此城羣臣至此朝謁又謂之謁城 按太平寰宇記莫州猶治莫縣葢自熈寧中始移治任邱也金志州廢為莫亭縣元志莫州倚郭為莫亭縣而任邱縣屬之葢金末莫州任邱俱廢復置莫亭縣於莫縣故城耳舊志以為改置莫亭於任邱誤又按漢書無任邱姓氏惟任光封阿陵侯太平寰宇記所引三郡記恐屬假托今城西北有大冢相傳曰任將軍墓亦不知何許人也又靈帝自解瀆亭侯入立亭在今祈州界去河間殊逺羣臣來迎不應至此王存九域志作桓帝北巡羣臣就此朝謁故名謁城為是〉阿陵故城〈在任邱縣東北漢置屬𣵠郡後漢建武二年封任邱為阿陵侯後廢太平寰宇記故城在任邱縣東北二十里後魏孝昌二年〉
〈曽徙鄚縣理此周宣政元年復還今理舊志其地今皆為水鄉〉髙郭故城〈在任邱縣西十七里漢置屬𣵠郡地節三年封河間獻王子□為侯國後漢省太平寰宇記故城在鄚縣西南二十六里滹沱河經其南面亦稱裹角城以水裹其角而過也〉長豐故城〈在任邱縣東北唐開元十年析文安任邱二縣置利豐縣是年更名長豐屬莫州大平寰宇記縣在州東六十里以縣北有長豐渠為名宋熈寧六年省為鎮入任邱金因之後廢〉景城故城〈在交河縣東北漢地節四年封河間獻王子雍為侯國屬勃海郡後漢省後魏延昌二年移成平縣治此隋開皇十八年復漢故名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樂夀宋史河渠志元豐四年李立之言瀛州景城鎮在大河兩堤之間乞相度遷於堤外金史地理志交河有景城南鎮舊志故城在交河縣東北六十里獻縣東九十里〉成平故城〈在交河縣東漢元朔三年封河間獻王子禮為侯國屬勃海郡後漢改入河間國後魏屬漳武郡後徙治景城而故城遂廢魏書地形志成平縣治景成有成平城水經注成平城在建成縣北二城南北相直太平寰宇記故城在景城縣南二十里後魏延昌二年徙理景城因而荒廢九域志竇建徳嘗居之亦謂建徳城〉建成故城〈在交河縣東漢置屬勃海郡後漢省太平寰宇記建成故城在景城縣東南三十里城尚存 按建成成平景城三縣太平寰宇記俱入樂夀縣是時未有交河縣故也自金時分樂夀東境置交河則三縣俱在縣境明志仍入獻縣而以交河為故中水縣皆誤〉臨樂故城〈在寧津縣北史記趙世家孝成王十九年以臨樂與燕漢元朔四年封中山靖王子光為侯國屬勃海郡後漢省水經注無棣溝自南皮縣又東逕樂亭北地理志之臨樂故城也晉太康地志樂陵國有新樂縣即此太平寰宇記今臨津縣界即其地〉寧津故城〈在今寧津縣西本漢胡蘇亭隋置胡蘇縣唐改名臨津宋省入南皮金復置改曰寧津至今因之縣志寧津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保安鎮縣初治此金天會六年圮於水因移今治又臨津店在縣西北三十里南皮縣南五十里葢亦以故城得名〉脩縣故城〈在景州南漢置文帝後二年封周亞夫為侯國地理志作脩景帝本紀周亞夫傳作條服䖍曰脩音條也晉志作蓨魏志仍作脩隋志開皇五年復改曰蓨自後因之亦名亞夫城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後聖駕南廵〉
〈御製河間道中諸咏有亞夫城詩水經注清河東北逕脩縣故城南又東北逕脩國故城東周亞夫𠉀國世謂之北脩城又東北逕邸閣城東城側臨清河晋脩縣治括地志脩縣故城俗名南條城在今縣南十二里李吉角元和郡縣志東南至徳州一百二十里州志南條城在州縣十三里城址尚存又有故城在州東九里内有邸閣〉脩市故城〈在景州西北漢本始四年封清河剛王子寅為侯國屬勃海郡後漢省水經注桑杜舊溝東逕脩市縣故城北俗謂之溫城地理風俗記曰脩縣西北二十里有脩市城故縣也金史地理志蓨縣有蓧市舊志又有觀津故縣在西北四十里詳見武邑〉龍𬱃故城〈在景州東三十里漢元朔五年封韓譊為侯國屬平原郡後漢省顔師古漢書注今書本𬱃字或作額崔浩云有龍𬱃村作額者非〉安陵故城〈在吳橋縣西北漢置安縣為侯國文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志為安都侯即此後漢省晉改置東安陵縣後魏去東字水經注本脩縣之安陵鄉地理風俗記曰脩縣東四十里有安陵故縣是也隋大業初併入東光唐武徳四年後以宣府鎮置安陵縣屬觀州貞觀十七年改屬徳州永徽二年移治白社橋太平寰宇記安陵縣在徳州西北一百里本漢安縣舊地理書並失理所今縣東七里晉所置東安陵縣即漢安縣舊理也今微有遺址髙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六年又分東光縣於今縣東二十二里新郭城再置安陵縣大業二年廢唐武徳四年復立永隆二年移於柏杜橋即今理也宋史地理志景祐二年廢安陵縣入將陵九域志將陵縣有安陵鎮舊志在今吳橋縣西北二十五里衛河東窰塲店南里許漢晉故縣也其唐所移之白杜橋治在今景州東十七里衛河西岸今有安陵鎮置廵司〉重平故城〈在吳橋縣南漢置屬勃海郡後漢置建武初封張萬為侯國尋省水經注應劭曰重合縣西南八十里有重平鄉故縣也舊志今吳橋縣南三十里有重合城即重平之訛也後魏孝昌中復置重平縣屬安徳郡在今山東徳平界又有將陵廢縣在縣東南三十里趙寨鎮北一里詳見山東陵縣〉東光故城〈在今東光縣東漢置屬勃海郡後漢建武六年封耿純為侯國東魏移勃海郡治此太平寰宇記東光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高齊天祐七年移於今縣東南三十里陶氏故城隋開皇三年又移於後魏廢勃海郡城即今理〉歴縣故城〈在故城縣北漢高帝八年封程黒為侯國屬信都國後漢省水經注清河逕歴縣故城南應劭曰廣川縣西北三十里有歴縣亭故縣也今亭在縣東而此水濟尚謂之歴口渡舊志又有東武垣城在縣東北三十里〉長河故城〈今故城縣治即唐時之白橋也漢置廣川縣在今棗强縣界高齊省入棗强隋復改置於此舊唐書地理志隋於舊廣川縣東八十里置新縣尋改長河為水所壞唐元和四年移就白橋於永濟河西岸置縣東去故城十三里十年又移置河東岸小胡城舊志金明昌一年以廢長河縣置上故城鎮元升為縣今有故縣在縣南闗外衛河北岸 按明統志以縣為唐宋歴亭縣縣志又以為漢厝縣攷歴亭今為恩縣厝縣又在其南但非縣境〉肅寧舊城〈在今肅寧縣治東南周十六里内有子城周三里宋時築以屯兵城旁又有肅寧寨亦宋所築地名南陽疃又曰申陽疃石晋開運三年杜重威至瀛州遣别將梁漢章追遼將高牟翰至南陽務或曰即南陽疃也〉弓高廢縣〈在東光縣西漢故縣在阜城縣界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於此屬平原郡唐武徳四年於縣置觀州貞觀十七年州廢屬滄州貞元二年又於縣置景州長慶元年州廢二年又置太和四年又廢景福元年又置天祐五年州移治東光以縣屬之周顯徳中廢入東光太平寰宇記廢弓髙縣在東光縣西四十里舊志在今縣西北三十里北去交河縣二十餘里〉候井廢縣〈在東光縣西漢置屬河間國後漢省太平寰宇記郡國縣道記云舊地理書並失侯井縣所在以理推之葢在今弓高縣西北三十五里房將池側近舊傳此池每日再増減不失時侯又池形窄小似井因於池側置縣謂之侯井或云今弓髙縣即漢𠉀井縣莫詳的所〉乞活城〈在河間縣北六里晋書東海王越傳東瀛公騰鎮鄴携并州將田甄等部衆萬餘人至鄴遣就穀冀州號為乞活太平寰宇記騰掠羯人萬户於山東值嵗儉恐其有叛不聼入州郡築此城以居之任自乞活晋書云乞活帥陳仵歸晉即此地也〉小陵城〈在河間縣西北魏書地形志武垣縣有小陵城舊志有蕭陵城在河間縣西北五里今曰河頭村亦曰城上村葢小蕭聲近而訛也又有髙麗城在府城西北十二里〉宅陽城〈太平寰宇記阜城縣有沙邱即宅陽城一名西宅舊志在縣東又名定陽城〉簡子城〈在阜城縣東南九域志永靜軍境有東城隋圖經云晋趙簡子所築今名簡城明統志簡子城在縣東南三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後〉
〈聖駕南廵 御製河間道中諸詠有簡子城詩〉永州城〈在寧津縣東四十里相傳隋末所置今為楊盤鎮相近又有古城亦名空城周五里相傳漢光武所築自漢以來無居之者故名〉西光城〈在東光縣西三里太平寰宇記後魏孝昌三年葛榮畧取其地對東光築城據之故名〉廢璽城〈在東光縣東二十五里〉古胡蘇亭〈漢書地理志東光縣有胡蘇亭水經注清河東至東光縣西南逕胡蘇亭世謂之羗城非也舊志有胡蘇臺在東光縣學東南髙二丈餘又太平寰宇記〉〈胡蘇亭在臨津縣西南二十二里〉道貴亭〈在河間縣内元河間李氏以邵康節詩有豈無道自貴之句因名其亭劉因為之説〉河間廢衛〈在府治南又有瀋陽中屯衛在府治東南大同中屯衛在府治西俱明永樂初建今廢〉永樂行宫〈在獻縣東五里俗呼為皇店又有行宫在任邱縣西三里遺址廣五十畆宫有御道明成祖往來兩京駐蹕于此〉日華宫〈在獻縣南三十五里西京雜記云河間王徳築日華宫置客館二十餘區以待學士今有〉〈日華舊蹟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以後聖駕時巡經此皆有〉
〈御製詩〉石家圈〈金史地理志交河縣以石家圏置名勝志在縣西遺溝尚存俗傳石崇行舟處〉麯義壘〈在河間縣東北明統志在東城鎮北十四里漢末袁紹令麯義攻公孫瓉因築此壘〉苻融壘〈元和郡縣志在阜城縣東北二十四里舊志在縣東五里〉君子館〈在河間縣西北三十里宋雍熙三年劉廷讓與遼将耶律休哥戰此金史地理志河間有君子館〉家翁館〈在河間縣詳後流寓〉董學村〈在故城縣西北即董仲舒故居也元曹元用董子祠堂記景州西南有廣川鎮其别墅曰董家里縣志今名董學村在縣西北三十里清河北鄉明初分属故城與景州廣川鎮相去不數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後皇上南廵〉
〈御製河間道中諸咏有董學村詩〉賈島村〈在景州西南相傳唐賈島祝髪于雲葢寺其地尚有瓦礫遺址即寺基故以名村〉澹臺故城〈明統志在故城縣西南四十里澹村昔屬武城縣後移縣於衛河東岸此村今在本縣清河南鄉〉扁鵲故宅〈明統志在任邱縣北廢鄚州東門外有藥王祖業莊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後〉
〈皇上南廵 御製河間道中諸咏有扁鵲宅詩〉毛萇宅〈太平寰宇記郡有毛萇宅冢今號其處為毛精壘舊志壘在河間縣北三十里又有詩經村在縣西北三十里相傳即毛公設教處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後聖駕南廵〉
〈御製河間道中雜咏並有毛精壘詩〉劉淑精舎〈在獻縣東西𣾴劉淑講授諸生於此〉劉畫宅〈在阜城縣南義門鄉北齊劉畫孔昭所居〉高熲宅〈在景州城北〉劉長卿故里〈在河間縣治内〉子貢陂〈九域志在任邱縣漢王遵字子貢嘗為東郡守退於此此陂因名〉劉智社〈在景州南三十里元蓚尹名思誠嘗行田至此勸化社民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後聖駕南廵經此有〉
〈御製劉智社詩〉閭邱臺〈在任邱縣北太平寰宇記在鄚縣南十六里漢書閭邱夀王高陽人也耆老傳云此臺是讀書之處舊此在今縣北二十里本朝乾隆三十年以後〉
〈聖駕南廵經此有御製閭邱臺詩 按閭邱漢書作吾邱説苑作虞邱葢音相近而訛也〉瀛臺〈在府城東南髙五丈濶倍之登臺一望四逺皆目前一名駐旗䑓又有高陽臺在城東北與此臺相對〉廣川臺〈在景州治東高三丈舊為官僚遊憇之所元縣尹吕思誠自廣川移董子祠於此因名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後〉
〈聖駕南廵御製河間道中雜咏並有廣川臺詩〉
嵇康琴臺〈在阜城縣西城垣下括地志云康遇異人授廣陵散即此 本朝乾隆十三年〉
〈聖駕東廵經此有御製嵇康琴䑓詩〉望夫臺〈在肅寧縣北百歩〉成趣園〈在獻王墓旁金梁子直隠居之地學士黨懐英等有詩文記其勝〉且園〈在呉橋縣城内明大學士范景文築〉紅杏園〈即日華宫故址明成化中御史王注置别業于此植紅杏百株故名今建有 行宫乾隆十六年以後每遇皇上時廵駐驛屢有〉
〈御製詩〉瀛州南樓〈府城南門樓也唐沈佺期有望瀛州南樓寄逺詩 本朝乾隆十三年以
後每逢 鑾輅經臨皆有御製瀛州南樓用沈佺期韵詩〉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大清一統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487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1108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997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589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990年 (提及)
- 1063年 (提及)
- 1077年 (提及)
- 1005年 (提及)
- 711年 (提及)
- 725年 (提及)
- 1073年 (提及)
- 1214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1035年 (提及)
- 821年 (提及)
- 908年 (提及)
- 957年 (提及)
- 981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466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437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406年 (提及)
- 1302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397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296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1781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1737年 (提及)
- 1049年 (提及)
- 1069年 (提及)
- 1068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326年 (提及)
- 722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647年 (提及)
- 737年 (提及)
- 716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534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617年 (提及)
- 前259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前126年 (提及)
- 526年 (提及)
- 1086年 (提及)
- 72年 (提及)
- 前81年 (提及)
- 1087年 (提及)
- 2年 (提及)
- 578年 (提及)
- 前67年 (提及)
- 前66年 (提及)
- 前125年 (提及)
- 前70年 (提及)
- 前124年 (提及)
- 651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910年 (提及)
- 前199年 (提及)
- 946年 (提及)
- 527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986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