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四庫全書本)/卷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卷五 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天禄琳琅書目卷五
  元版經部
  周易本義啟䝉翼傳一函八冊
  元胡一桂撰四卷前一桂自序
  元史胡一桂字廷芳徽州婺源人精於易初饒州徳興沈貴寶受易於董夢程夢程受朱子之易於黄幹而一桂之父方平及従貴寶夢程學嘗著易學啟䝉通釋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子源委之正宋景定甲子一桂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逺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有周易本義附録纂疏本義啓䝉翼傳諸書並行於世按景定甲子為宋理宗景定五年書中一桂自序作於皇慶癸丑係元仁宗皇慶二年距景定甲子已五十有二載其時一桂年已七十矣序稱先君子懼愚不敏既為啟䝉通釋以誨之愚不量淺陋復為本義附録纂疏以承先志今重加増纂又成翼傳四篇云云是一桂之究心周易克承家學亦非一朝夕之故也是書字體版式規仿宋槧亦元刻之佳者
  尚書註疏一函四冊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二十卷前穎達序唐書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人八嵗就學誦記日千餘言隋大業初舉明經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補太學助教唐太宗平洛授文學館學士屢遷至太子右庶子兼司業卒贈太常卿諡曰憲鼂公武郡齋讀書志曰尚書正義二十卷穎達因梁費甝疏廣之唐儒學𫝊稱穎達與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經義訓百餘篇號義賛詔改為正義云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馬嘉運駁正其失永徽中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就加増損始布天下藝文志云穎達與李子雲王徳韶等撰朱長才蘇徳融隨徳素王士雄趙𢎞智覆審長孫無忌李勣等二十四人刋定唐史志傳記事多參差此為尤甚所撰記著人姓氏穎達往往不同云云今觀穎達自序所列撰校之人與藝文志合不知儒學傳何以訛誤至此是書大字畧仿顔體註字筆畫亦復整嚴惜紙色稍差未能瑩潔闕補序
  書集傳一函七冊
  宋蔡沈撰六卷宋鄒近仁音釋前沈序並尚書纂圖書傳序共一冊後附書序一篇
  宋史蔡沈字仲黙建州建陽人元定次子少従朱子游朱子晚年欲著書傳未及為遂以屬沈洪範之數學者久失其傳元定獨心得之然未及論著曰成吾書者沈也沈受父師之託沈潛反復者數十年然後成書方年三十時即屏去舉子業一以聖賢為師𨼆居九峯當世名卿物色將薦用之沈不屑就鄒近仁宋史無傳考江西志近仁字季友饒州人為龍陽丞嘗叩道於楊簡一再語而頓覺性至孝或干以利介焉弗受人告之過歛衽以服所當為雖強禦不畏著有歸軒集此書與宋版纂圖互註毛詩周禮體式相同惟註字參差不齊未能如宋槧耳毘陵周良金藏本無考


  詩傳通釋一函四冊
  元劉瑾輯二十卷前載朱子詩集傳序詩序辨説又詩傳綱領並外綱領
  吉安府志載劉瑾安福人肆力治詩其説宗朱子而間出其所自得又考正諸國世次作者時世察其源流辨其音韻審詩樂之合窮刪定之由為詩傳通釋一書能闡發朱子之藴今按是書以朱子集傳為主而博引諸家之説分注於下已説則標以愚按二字其綱領首詩大序次經傳及宋儒論詩之言外綱領首諸國世次圖次作詩時世圖次源流章句音韻詩樂刪次並引用書目及諸儒姓氏諸篇與府志所言脗合顧炎武日知録云永樂中命儒臣纂修五經大全春秋則全襲元人汪克寛胡𫝊纂疏但改其中愚按二字為汪氏曰及添廬陵李氏等一二條而已詩經大全則全襲元人劉瑾詩傳通釋而改其中愚按二字為安成劉氏曰其三經後人皆不見舊書亦未必不因前人也昔日儒臣奉㫖編纂諸書頒餐錢給筆札書成之日賜金遷秩所費于國家者不知凡幾將謂此書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學之功啓百世儒林之緒而僅取已成之書抄録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唐宋之時有是事乎朱彞尊經義考云永樂中胡廣等攘其成書為大全今以大全較之輯注㣲冇増損小序則通釋附於每篇之後大全冠於全書之首並加以圖二十有三為稍異耳又引黄虞稷曰瑾字公瑾安成人按安福縣在漢時為安平安成二縣境元成宗元貞間嘗升為安福州安成葢古邑名故瑾亦自署為安成虞稷苐沿而未考耳書中詩𫝊綱領首葉於劉瑾署名次行有建安劉氏日新堂校刋九字卷一末又有至正壬辰仲春日新堂刻梓木記考至正壬辰為元順帝十二年劉氏未詳其名想亦當時書賈也
  本朝劉體仁藏本有印記體仁字公㦷江南潁州人順治乙未進士官吏部考功郎著有蒲菴集餘印無考




  禮經㑹元一函四冊
  宋葉時撰四卷前元潘元明序時家𫝊六世孫廣居識
  葉時宋史無傳考咸淳臨安志及嘉靖浙江通志載時仁和人淳熙十一年甲科累官至龍圖閣學士卒諡文康著有禮經㑹元竹野集又兩浙名賢録載時字秀發博學善屬文尤邃於周禮為學者所宗晚居嘉興悉與書首家𫝊脗合宋史藝文志及鼂公武陳振孫馬端臨諸人書目皆不載是書書中廣居識語稱滎陽公敦古尚治命鋟梓以不朽其傳云云則知此書在宋時並未刋行故不顯於世滎陽為潘氏郡望前有海陵潘元明序作於至正乙巳按乙巳為元順帝二十五年其結銜稱榮禄大夫江淛行省右丞兼同知行樞密院事考元史無元明𫝊明史太祖本紀載順帝二十六年十一月李文忠下餘杭潘原明降凌迪知萬姓統譜載潘原明泰州人初與張士誠俱起鹽徒為浙江行省平章守杭州李文忠師至錢塘原明全城歸降士誠由是勢孤兩書皆作原明與序中元明元字音同字異苐結銜相符其時亦合且泰州自南唐以前皆稱海陵郡元明之為泰州人信而有徴其即一人無疑成化杭州府志載廣居字居仲仁和人天資超邁才力絶人為古文詩詞援筆立就仕至浙江儒學副提舉所著有自得齋集書首有大中丞印無考


  闕補卷四五十一之五十三
  儀禮圖一函八冊
  宋楊復撰十七卷後附儀禮旁通圖一卷前載朱子乞修三禮奏剳復自序陳普序
  朱彞尊經義考載是書引明曽棨曰楊復因朱子之意取儀禮十七篇悉為之圖制度名物粲然畢備以圖考書如指諸掌西山真徳秀稱為千古不刋之典焉又引桂萼曰儀禮經朱子考證已定楊復圖尤為明便其文雖屬難讀然因圖以指經因經以求義斯了然矣凌迪知萬姓統譜載復長溪人受業朱子與黄幹相友善著祭禮十四卷儀禮圖十四帙又有家禮雜説附註二説書首復自序稱復曩従先師朱文公讀儀禮求其解而不可得則擬為圖以象之今所圖者則高堂生十七篇之書也釐為家鄉邦國王朝諸禮則因先師經傳通解之義例也附儀禮旁通圗於其後則制度名物之總要也云云序作于紹定戊子按戊子為宋理宗紹定元年後有陳普序未詳其人刋刻體式亦仿宋版而紙質黝厚非宋製也
  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六函六十冊
  晉杜預註唐孔頴達疏陸徳明音義共六十卷前穎達春秋正義序
  崇文總目春秋正義唐國子祭酒孔穎達撰此書名曰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葢仿宋版監本附音春秋公穀二書之例然元時監本已不逮於宋而此乃屬坊刻宜其又遜一籌矣
  闕補巻五十七二十三卷五十八十八之二十七卷六十二十八二十九
  春秋諸國統記一函六冊
  元齊履謙撰六巻前元呉澄序履謙自序後齊思恭跋元史齊履謙字伯恒父義善算術履謙生六嵗従父至京師七嵗讀書一過即能記憶年十一盡曉推步之法十三従師聞聖賢之學自是以窮理為務非洙泗伊洛之書不讀至元間授星歴教授大徳中遷保章正仁宗即位嘉尚儒術擢國子監丞改授國子監司業與呉澄並命時號得人未幾以履謙僉太史院事至延祐元年復為國子司業後拜太史院使卒於官至順三年贈翰林學士資善大夫上䕶軍追封汝南郡公諡文懿呉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舉進士不第以元明善薦除江西儒學副提舉繼以國子監丞遷司業英宗即位超授翰林學士進階大中大夫移疾歸年八十五卒贈江西行省左丞上䕶軍追封臨川郡公諡文正履謙此書成于延祐四年乃復為國子司業時所作其書始魯終呉合二十國而附録諸小國亡國於後澄曽與履謙同官深知其學因為之序朱彞尊經義考載是書有栁貫跋此本無之而有思恭跋又經義考中所無思恭元史無傳跋稱履謙曰大兄司成君則知為履謙之弟書中有禮部官書朱文長印與宋版通鑑紀事本末書中所鈐符合似亦明永樂間所採之本也
  琴川毛氏藏本







  周易尚書毛詩春秋禮記孝經論語孟子爾雅小爾雅附中庸大學重出各經序文傳註俱不載此書専刻經文無校刋人姓名亦不載鏤版年月易經後有識語云兹刻易文諸卦皆仿乾卦或疑之曰分經分傳以别篇卷分經合傳以便賛釋此古文今文各有所取兹不然者何也曰古文别而病其離今文便而病其碎此程朱𫝊義所以更張不一者也兹使羲文周孔之易别而不離便而不碎殆古人玩易之舊也漢儒分經合傳爻辭不可相屬傳賛亂其成韻矧象曰之綴疊僭妄不稽尤不若古文之可安也曰漢儒之僭妄何稽乎曰以乾卦也又學庸後識語云學庸本二戴類編之經二程掲出示要領也今刻古文一仍其舊而二篇重出便四書之尚也至善堂記按至善堂當是書賈坊名其専刻經文葢取便於行篋所攜亦仍宋槧巾箱九經之意刋手印工雖非草草而欲如巾箱本之密行細字倍見精瑩者已出其下矣
  大學衍義四函二十冊
  宋真徳秀撰四十三卷前徳秀進表剳子申狀并序
  宋史徳秀字景元後更為景希建之浦城人登慶元五年進士第繼中博學宏詞科由太學正累官至參知政事三乞祠禄進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夀觀兼侍讀卒諡文忠其自泉州入為户部尚書時以大學衍義進上嘉納之徳秀申狀稱端平元年十月初二日進入次日後殿聚講論所進大學衍義一書有補治道旋於十四日輪當進讀大學章句既畢忽䝉聖訓卿所進衍義便合就今日進讀徳秀私謂前所進本已納禁中必須令講筵所别寫然後可以進讀遂以未辦為對聖訓云已在此矣即見内侍捧元進第一第二帙在前云云則理宗之重是書亦已至矣此本規仿宋槧摹印俱工實元版之最佳者惜紙質堅而未緻耳
  御題大學八條著為聖經而真西山衍義一書首剟聖賢性命之精旁采古今治亂之迹發揮經術燦若列眉誠孔氏之功臣也坊賈𫝊刋率多訛謬此書雕鋟精善尚屬元刻舊本毎一披覽心目豁然藉是或得仰窺聖奥用臻治理則補禆寧有涯涘耶甲子小春下澣御識
  
  寶三曰幾暇臨池曰稽古右文之璽曰讀書析理
  東宫書府印無考


  樂書六函三十六冊
  宋陳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撰二百巻前宋楊萬里序次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進表并序次趙挺之請寫録樂書剳子准行詔㫖樂書目録正誤樓鑰序陳芾題辭後陳岐林子沖二跋陳振孫書録解題曰樂書二百卷秘書省正字三山陳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撰建中靖國初進之為禮書陳祥道其兄也其書雅俗畢備博則博矣未免於蕪穢也考宋史陳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字晉之福州人中紹聖制科授順昌軍節度推官徽宗初進迓衡集以勸導紹述得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進鴻臚太常少卿禮部侍郎以顯謨閣待制提舉醴泉觀建中靖國元年趙挺之剳子稱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所者樂書卷帙既多無力繕寫臣欲乞依祥道例特賜筆吏畫工寫録圖畫進獻云云徽宗従之並以詔書褒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有成書甚富衆論所稱差進厥官以為爾寵之語宋史挺之字正夫密州諸城人進士上第由登棣二州教授累官至右僕射卒諡清憲樓鑰序云樂家之書未有此比而又苦其舛誤無所考證聞建昌陳史君刋此書與禮書並傳取而校正併為質之經傳尚三數百條㑹陳子芾為南豐宰因以寄之南豐欲别刋此編以補郡本之缺求書其後云云其序作於嘉泰二年所稱陳史君即作跋之陳岐岐跋作於慶元己未按己未為宋寧宗慶元五年至七年改元嘉泰是此書在徽宗時祇經寫録逮岐始為刻梓而芾又别刋之三年之中兩付剞劂矣此本字多俗體如禮作礼興作㒷之類雖係元翻宋刻而筆畫清朗紙墨俱佳固元刋之傑出者也宋史樓鑰字大防明州鄞縣人隆興元年試南宫有司偉其辭藝欲以冠多士策偶犯舊諱知貢舉洪遵奏得㫖以冠末等由温州教授累官至參知政事卒贈少師諡宣獻陳岐陳芾林子冲宋史俱無傳凌迪知萬姓統譜林子冲字通卿自號岫雲居士侯官人之奇従子學問徳業有聲鄉里間士宗之者數百人淳熙中登進士第初為南豐簿時郡守陳岐欲修二陳禮樂書以子冲大儒之後延以特榻冲隨文釋義訂正頗多書中有禮部官書朱文長印似亦為明永樂間所採輯者
  御題宋陳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樂書二百卷與其兄祥道所著禮書並𫝊於世其間網羅放失參攷古今損益之故犂然具備而女樂一篇尤足垂千古炯戒楊萬里序中特著明之意深逺矣幾暇間披有資君徳夫豈獨雕鋟精好輝映東壁耶乾隆甲子秋分後二日御題鈐
  寶二曰稽古右文之璽曰乾隆宸翰
  説文解字一函六冊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三十卷前標目一巻第十五卷上載慎原序次説文解字總部十五卷下載許慎之子許冲進表次徐鉉等進校定説文表又新脩宇義并鉉等進校定説文解字表勅校定説文解字牒文
  馬端臨文獻通考引鼂公武曰漢太尉祭酒汝南許慎叔重纂李陽氷刋定徐鉉再是正之又増加其闕字陳振孫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中右散騎常侍徐鉉奉詔校定以唐李陽氷排斥許氏為臆説末有新定字義三條其音切則以唐孫愐韻為定考宋史徐鉉字鼎臣揚州廣陵人十嵗能屬文與韓熙載齊名初仕呉繼仕南唐逮宋由太子率更令歴官右散騎常侍遷左常侍精小學好李斯小篆臻其妙𨽻書亦工嘗受詔與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説文今書中鉉進表後結銜四人與史傳合葛湍王惟恭宋史無傳句中正字坦然益州華陽人孟昶時授崇文館校書郎復舉進士及第為曹潞二州録事參軍精於字學古文篆𨽻行草無不工太平興國二年獻八體書授著作佐郎直史館歴官屯田郎中書後雍熙三年勅新校定説文解字牒文稱其書宜付史館仍令國子監雕為印版依九經書例許人納紙墨價錢收贖兼委徐鉉㸃檢書寫雕造無令差錯致誤後人云云按宋時監本刻印尤精此書雖仿其式而版之長短無定紙之質理亦粗以牒所稱何如鄭重不當有此其為元時翻刻無疑
  大明正徳十二年四月初八日收頤齋徐獻忠記大明萬厯六年八月望日收瑞龍龔従先記以上俱六冊末右識語二朱彞尊明詩綜小傳徐獻忠字伯臣松江華亭人嘉靖乙酉舉人知奉化縣及卒友人私諡曰貞憲先生有長谷集龔従先未詳其人元柯九思盛懋明莫如忠俱經收藏有印記徐顯稗史集傳柯九思字敬仲台州仙居人遇文宗於潛邸及即位置奎章閣特授學士院鑒書博士凡内府所藏法書名畫咸命鑑定鄒衡嘉興志補盛懋字子昭臨安人僑寓嘉興善畫明史莫如忠字子良嘉靖十七年進士累官浙江布政使善草書詩文有體要餘印無考












  大廣益㑹玉篇一函十二冊
  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増三十卷前有大中祥符六年都大提舉玉篇所牒及字數野王序啓各一首玉篇廣韻指南一卷
  此書較宋版大廣益㑹玉篇尺寸加贏紙色墨光遜其古潔篇目字數兩書相同而此多玉篇廣韻指南一卷按隋陸法言撰廣韻五卷宋陳彭年等重修之其書與玉篇不相涉馬端臨文獻通考載玉篇三十卷像文玉篇二十卷玉篇疑解三十卷重脩玉篇三卷未見有於玉篇之下綴以廣韻二字者則此乃強為牽合非復宋槧之舊明矣元趙孟頫藏本有水晶宫道人印孟頫以湖州四面皆水自號水晶宫道人解縉春雨集云趙文敏公早嵗喜畫梅印以水晶宫圖書浙中有瑪瑙寺或戲以為對遂不用又有鮮于樞仲温呉寛二泉米萬鍾王鐸錢謙益諸印考陶宗儀書史㑹要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民漁陽人官至太常寺典簿高啟南宫生𫝊宋克字仲温呉人自號南宫生明史邵寶字國賢無錫人學者稱為二泉先生成化二十年進士歴官南京禮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諡文莊孫承澤畿輔人物志米萬鍾字仲詔其先闗中人徙京師萬厯乙未進士仕至太僕寺少卿著篆𨽻考譌二卷王鐸字覺斯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進士
  本朝官禮部尚書呉寛錢謙益見前餘印無考






  闕補卷二十三
  六書正譌一函五冊
  元周伯琦撰五卷前琦自序後元呉當序
  元史周伯琦字伯温饒州人幼従父應極游宦京師入國學為上舍生䕃授將仕郎南海縣主簿洊擢翰林修撰日被顧問眷遇益隆歴官浙西肅政㢘訪使江南行臺監察御史尋假參知政事招諭張士誠士誠降拜資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後歸鄱陽卒伯琦博學工文章而尤以篆𨽻真草擅名當時嘗著六書正譌説文字原二書其序稱許慎氏為説文解字學者有所依據李陽氷附新義以廣其㫖徐鉉増翻切以明其音鉉弟鍇撰通釋以衍其義雖或辨其舛戾而猶淆以俗體張有次復古編鄭樵作六書畧戴侗述六書故莫不原於許氏然張失之拘鄭過於奇戴病於雜間嘗摭字書之常用而疑似者以聲類之參稽古法集而書之凡二千餘字名之曰六書正譌以刋傳寫之謬云云今觀書中篆法深合史籀準繩或即伯琦所自作刋手亦頗得用筆之妙乃元版中不可多得之本呉當字伯尚澄之孫用薦者為國子助教預修宋遼金三史除翰林修撰歴官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參知政事陳友諒陷江西諸郡遣人辟之當不為屈隠居著書以終其身並見元史
  元版史部
  史記六函六十冊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隠張守節正義一百三十卷前駰集解序次貞史記索隠序補史記序張守節正義序論列諡法解
  陳振孫書録解題載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太史夏陽司馬遷撰宋南中郎參軍河東裴駰集注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武紀禮樂兵書漢興將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龜筴靳蒯傅歙列傳元成之問禇先生補作武紀三王世家日者龜筴傳顔師古曰本無兵書張説非也今按禇所補皆不足觀其餘六篇未知何人所補也禇名少孫裴駰即注三國志松之之子始徐廣作史記音義駰本之以成集解云云又載史記索隠三十卷唐宏文館學士河内司馬貞撰採摭異聞釋文演注末二卷為述質為三皇本紀世號小司馬史記又載史記正義三十巻唐諸王侍讀張守節撰據此則索隠正義二書本各單行後人取而合之耳是書目録并以貞所補三皇本紀居巻一之首尤失其舊版係翻刻宋槧未為工整
  闕補巻五二十三三十卷九十二四 十六卷九十七三十二
  史記六函六十册
  篇目同前
  此即前版而摹印在先較為清朗
  闕補集解序卷六十七十六卷一百十八
  史記六函六十四冊
  篇目同前缺集解序
  此書亦同前版内有安氏家藏印考常州志安國字民泰無錫人居積諸貨人棄我取贍宗黨恵鄉里乃至平海島濬白茅河皆有力焉父喪㑹葬者五千人嘗以活字銅版印呉中水利通志又目録後有表章經史之寶乃為木刻係别紙所印移黏於此此出書賈作偽之手不足登載


  闕補卷四卷五三十五卷八三十之三十三卷十六三四五 十三卷十八五十六七十一卷二十一十七卷三十五卷九十二十八卷九十七卷一百十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九四之八
  史記六函六十冊
  篇目同前缺索隠補史記正義三序
  此書目録後有大宋紹興五年王氏梅溪精舍鐫刻𨽻書木記乃割取别本以黏接者實與前三部同出一版
  錫山邵寶安國俱經收藏寶安國見前檇李郁氏無考



  史記六函六十冊
  篇目同前缺集解序
  此係宋印不全之本參入元刻以成完書雖所存者僅十之二三而宋槧面目猶未盡冺亦足為吉光片羽之珍也
  樂安沂水王應瑞二印無考




  闕補卷二十四 二十五卷十一卷二十二卷四十四十二卷一百三
  漢書八函八十冊
  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帝紀十二卷年表八卷志十卷列傳七十卷共一百卷前師古叙例目録後元孔文聲跋
  孔文聲跋云江東建康道肅政㢘訪司以十七史書艱得善本従太平路學官之請徧牒九路令本路以西漢書率先俾諸路咸取而式之置局于尊經閣致工於武林三復對讀者耆儒姚和中輩十有五人重校修補者學正蔡泰亨版用二千七百七十五面工費具載學計兹不重出始大徳乙巳仲夏六日終是嵗十有二月廿四日太平路儒學教授曲阜孔又聲謹書跋後列承務郎太平路總管府判官劉遵督工江東建康道肅政㢘訪副使伯都提調元史伯都今改正白巴圖幼頴異能不以家世自矜長嗜書史大徳五年擢江東㢘訪副使累官至江南行臺御史大夫孔文聲劉遵蔡泰亨姚中和俱無考按元史百官志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曰肅政㢘訪司後於每道置㢘訪使二員副使二員今跋中所稱㢘訪司未載其名不知誰氏又云徧牒九路元史地理志載江東建康道所𨽻者為寧國徽州饒州集慶太平池州信州廣徳八路鉛山一州是鉛山無路之名而所云九路者豈以州為路亦可通稱耶其跋作於大徳乙巳係元成宗大徳九年考成宗本紀大徳九年五月改各道肅政㢘訪司為祥刑觀察使十月仍復舊名此書成於十二月稱㢘訪司與本紀合當時以百卷之書仲夏開雕逮臘月而即蕆事計工不為不速獨惜其摹印草草較宋刋則逺甚矣




  唐太宗御撰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後載唐處士何超音義楊齊宣音義序
  鼂公武郡齋讀書志曰晉書一百三十卷唐房喬等撰喬以宣武紀陸機王羲之傳論上所自為故曰制㫖又總稱御撰焉馬端臨文獻通考引夾漈鄭氏曰古者修書出於一人之手成於一家之學班馬之徒是也至唐始用衆手晉隋二書是矣然亦隨其學術所長者而授之如李淳風于志寧之徒則授之以志顔師古孔穎達之徒則授之以紀傳以顔孔博通今古于李明天文地理圖籍之學所以晉隋二志獨為詳明也此書版式尺寸與前所載史記相類其字畫紙墨亦同皆一時摹仿宋槧之本
  古史二函十二冊
  宋蘇轍撰本紀七卷世家十六卷列傳三十七卷共六十卷前自序後自志
  朱子古史餘論曰近世之言史者惟此書為近理其序言古帝王為善不為不善之意非近世論者所能及而論史遷以為淺近而不學疎畧而輕信亦中其病又云蘇氏之學大抵横邪曲直惟其意之所欲少公資稟靜厚故此書於一時正見頗明若長公之志林不逮逺矣陳振孫書録解題曰其書因馬遷之舊上觀詩書下考春秋及秦漢雜録為本紀世家列傳葢漢世古文經未出戰國諸子各自著書或増損故事以自伸其説遷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傳之語以易古文舊説故為此史以正之云云馬端臨文獻通考載是書後有雁湖李氏跋今此本無之其非宋槧無疑卷七後别行刋左迪功郎衢州司戸㕘軍沈大㢘同校勘卷十六後别行刋右修職郎衢州録事㕘軍蔡宙校勘兼監鏤版宙無考兩浙名賢録載沈大㢘字元簡瑞安人宋建炎進士歴遷樞密院計議官紹興更化拜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無所顧望給事中周葵中書舍人凌景夏相繼罷斥大㢘俱力言之不報自以不得其言求外補時論翕然重之
  闕補卷十八二十九之三十九卷二十十八卷二十一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四十卷四十一二四卷四十九卷五十九卷六十三之五
  資治通鑑二十八函二百八十冊
  宋司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胡三省音註前三省序後光進表神宗奬諭詔書并尚書省奉㫖下杭州鏤版剳子校定刋進諸臣銜名又附三省釋文辯誤十二卷并跋
  鼂公武郡齋讀書志曰司馬温公自謂精力盡於此書神宗賜名資治通鑑御製序以冠其首云云今此書不載神宗序三省序稱史漢自服䖍應劭至三劉註解多矣章懐註范史裴松之註陳夀史雖間有音釋其實廣異聞補未備以示博悉疏其所以然若釋文之舛謬悉改而正之著辯誤十二卷云云是三省此序係専為音註而作故釋文别有跋也通鑑後列光進表并詔書剳子及諸銜名葢存杭州初刻之舊其釋文辯誤之作以史炤本公休本費氏龍爪通鑑皆譌謬相傳公休本刻于海陵亦非公休所作不可不辯故名之曰辯誤考台州府志三省字身之寧海人寶祐間進士終朝奉郎因資治通鑑音義釋文各本乖異刋正為廣註九十七卷著論十卷以薦參賈似道軍言輒不用歸而遇亂失前書復購他本為之注始以考異及所著者散入通鑑各文之下别註辯誤十二卷又有行素稿一百卷按宋史賈似道以徳祐元年乙亥免官今書中三省之序作於乙酉年葢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其跋作于丁亥則二十四年也秘閣之印無考


  闕補序文卷十二六 十一十四卷十四二十卷十五卷五十三二十四卷六十四五六卷六十七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卷六十八三十三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十七十八卷七十六十九卷八十五卷一百二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四之十八卷一百四十九十九卷一百七十六十八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四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二十八卷二百八三十一卷二百十十五十六卷二百十四十五十八卷二百十八二十五卷二百二十一三十三三十四卷二百二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卷二百三十一卷二百四十四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八卷二百五十八十一十二卷二百六十五卷二百七十四卷二百八十二十七二十八卷二百八十三二十五卷二百九十三十四卷二百九十四三十二
  資治通鑑二十函一百六十冊
  篇目同前有元王磐序
  此書即前版而字畫清朗紙質亦較明浄葢摹印稍先也書首多王磐一序考元史王磐字文炳廣平永年人至大四年擢經義進士第累官翰林學士遷太常少卿以年老屢乞骸骨進資徳大夫致仕年九十二卒贈瑞貞雅亮佐治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洛國公諡文忠其序稱朝廷於京師創立興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員厚給禄廩召集良工剡刻諸經子史版本流布天下以資治通鑑為起端之首可為識時事之緩急而審適用之先務云云按元史載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正月立興文署掌經籍版磐序所言與史脗合則知此書乃元時官刻本也
  武陵顧従徳藏本従徳見前












  闕補卷二百二十九二 五二十七卷二百四十二二十七二十八卷二百四十六十二卷二百八十一三十七
  資治通鑑綱目三函十八冊
  宋朱子撰五十九卷元王幼學撰集覽前載朱子及幼學序例各一篇
  朱子資治通鑑綱目宋時廬陵刋本已載前矣此為幼學作集覽既成刻梓以行於世者序例後有嵗在上章敦牂孟夏魏氏仁實書堂新刋分書木記魏仁實應是當時書賈姓字幼學序稱編始於大徳己亥迄於延祐戊午積二十年七易稿而編甫成以其薈萃叢集頗可省覽因題之曰通鑑綱目集覽云云是幼學之作是書用心良苦考安慶府志幼學字行卿望江人博覽經史宗程朱之學至元間躬耕慈湖之坂與學者講道不輟時稱為慈湖先生
  明厲文暉藏本凌迪知萬姓統譜載文暉名昇無錫人性狷介與人不苟合以嵗貢入胄監授浙江青田知縣持公秉㢘孜孜愛民去二十年邑人猶懐慕其徳立生祠祀之
  本朝泰興季氏亦經收藏




  資治通鑑綱目六函五十九冊
  宋朱子撰五十九卷前自序
  是書綱目並列係照宋廬陵本刋梓然版之尺寸較縮字畫紙墨亦逺不相及此宋槧所為可寶也
  明顧仁效藏本考王鏊震澤集有陽山草堂記云顧仁效結廬陽山之下棄去舉子業獨好吟咏兼工繪事坐對陽山拄頰搜句日不厭或起作山水人物悠然自得人無知者
  本朝泰興季氏亦經收藏餘印無考








  闕補卷四之卷七卷五十九三十四三十五
  資治通鑑綱目六函六十冊
  篇目同前
  此書與第一部同版而墨色少差橅印在其後也施愈收藏印記無考


  通鑑總類四函四十冊
  宋沈樞撰二十卷前樓鑰序
  安吉州志沈樞字持要舉進士調彭澤丞用葉義問薦賜對首論君子小人之辨高宗嘉之除監察御史坐不附楊邦彦獲譴端州尋起温州終太子詹事諡憲敏樓鑰序稱故詹事光禄沈憲敏公取司馬公所著各以事類編之為二百七十一門首曰治世曰知人終曰辯士曰烈婦公之季子欲鋟版以廣其傳俾鑰序之鑰晚出試郡永嘉實守蕭規以自免於戾荷公忘年定交又與公之子游為書卷首云云按宋史樓鑰傳於孝宗淳熙間出知温州以樞起官時考之正不相逺其序作於寧宗嘉定元年距官永嘉之日已二十餘載是在樞既殁之後也明文徴明文伯仁王寵藏本有玉蘭堂五峯樵客王履吉諸印皆見前
  本朝季振宜亦經收藏其用宋本印葢因樓鑰序中有公之季子守潮陽欲鋟版以廣其傳之語然書之字體結搆與宋槧本不同且印工墨色亦欠精朗其為優絀固不能自掩耳餘印俱無考


















  闕補卷一五十一卷三四十四
  十七史詳節十二函九十六冊
  宋吕祖謙撰二百七十三卷
  宋史藝文志載吕祖謙大事記二十七卷宋通鑑節五卷通鑑節要二十四卷又祖謙傳大事記之外載讀詩記考定古周易書説閫範官箴辨志録歐陽公本末諸書皆不及十七史詳節宋鼂氏陳氏馬氏書目亦均不録惟明焦竑經籍志有吕祖謙十七史詳節二百八十三卷較此本又多十卷今觀書中標題或稱東萊先生増入或稱東萊校正而兩漢書及新唐書則標為諸儒校正體不畫一是此書即為東萊所作亦屬未完之本其版仿宋巾箱本式而刻印草草似是書賈所為故前後俱無序跋不知焦竑何所據也
  明周伯器藏本考嘉興府志伯器名鼎嘉善人正統中官沐陽典史有桐村疑舫齋土苴集餘印無考






  闕補史記卷八卷九六八西漢書卷二十十二十四卷二十一十三十五卷二十三十六卷二十五十九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一函六冊
  前集十七卷元胡一桂撰子昌祖校正音註後集三卷元董鼎撰前集載元汪良臣序一桂自序並歴代帝王國都疆理統系傳授三圖
  一桂見前此書始三皇終五代未載宋金之事董鼎因續纂以成之其大㫖皆本朱子綱目而間採先儒論㫁附以已意考江西志董鼎字季亨饒州徳興人自幼力學受業於黄幹得其端緒嘗著書傳纂疏以行于世汪良臣無考其序後結銜為承務郎江南行臺監察御史
  明張南伯藏本南伯呉人金賚畫史㑹要南伯工墨梅




  唐國史補一函一冊
  唐李肇撰分上中下三卷前肇自序
  鼂公武郡齋讀書志曰唐李肇撰國史補起開元止長慶間事初劉餗記元魏迄唐開元事名曰國朝傳記故肇續之考崇文總目於肇國史補外又載林恩補國史六卷高若拙後史補三卷而鼂氏讀書志中皆不載是當時所重者惟肇所補之書此本密行小字製甚工整雖墨光稍遜而刋手印工咸出上選目録後有董氏萬卷堂本篆書木記較元槧他書木記獨精此書賈中不苟於刻梓者
  御題是書採摭開元至長慶故事以補國史之遺凡三百有六節軼事方言頗資觀覽其間采取各條亦間有載入正史者是序文所云慮正史之或闕非盡闕也其字跡刻畫精能當推為元本之冠乾隆御識鈐
  寶二曰幾暇臨池曰稽古右文之璽
  錢謙益藏本有牧翁䝉叟如來真子天子門生二印



  唐杜佑撰二百卷前唐李翰序佑自序
  鼂公武郡齋讀書志曰唐宰相杜佑撰先是劉秩采經史自黄帝迄天寶末制度沿革倣周禮六官法為政典三十五篇佑以為未盡因廣之㕘以新禮為二百篇徳宗時上之考唐書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以䕃補濟南㕘軍事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司徒封岐國公卒贈太傅諡曰安簡李翰趙州賛皇人擢進士第調衞尉張巡死節媢其功者以為降賊肅宗未及知翰傳巡功狀表上之帝由是感悟累遷翰官至左補闕翰林學士以病免此書係仿宋刋亦頗得其形似而紙質墨香則遜矣
  收藏諸印無考内京口某氏收藏一印嵗久紙蝕並闕其姓




  闕補卷三十三卷四十一十四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九十三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六十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八
  通志二十函二百冊
  宋鄭樵撰二百卷前樵自序元呉繹序並進書疏馬端臨文獻通考云按此書刋本元無卷數止是逐畧分為一二耳中興四朝藝文志别史類載通志二百卷其後叙述云中興初鄭樵采歴代史及他書自三皇迄隋為書曰通志倣遷固為記傳而改表為譜志為畧則其為書似是節抄刪正歴代之正史如髙峻之小史蘇轍之古史而非此二十畧之書也但二十畧序文後言於紀傳即其舊文従而損益制誥書疏寘之别録唐書五代史本朝大臣所修非微臣敢議故紀傳及隋若禮樂刑政務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則亦畧言其作書之意豈彼二百卷者自為一書亦名之曰通志而於此序附言其意耶或併二十畧共為一書耶云云今以歴代刋本通志考之係併二十畧為一書共成二百卷並非别有所謂通志者端臨所見刋本葢僅有二十畧耳是書呉繹序作於元英宗至治二年繹元史無傳其結銜為福州路總管考江西志呉繹字思可信都人泰定間曽守吉州序稱是集梓於三山郡庠北方學者猶未之見迺募僚屬捐已俸摹印五十部散之江北諸郡云云疏後别行載至治三年九月印造則知此本亦非呉繹所刋當屬元初開雕於閩中者也
  闕補卷五上二十一四十七卷五下三十二卷六下二十七卷七六十四卷十上七十九卷十五下三十九卷六十三三十八卷六十五二十六卷六十七五十一五十七卷六十八三十三三十四卷六十九五十二卷七十七七十四卷八十一三十六卷八十二十三卷八十三三十一 三十二 九十二卷八十五八十一八十二卷八十八四十三卷九十二二四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六十一卷一百五三十三四十二卷一百七七十一七十二卷一八五 六四十九卷一百十九 三十三 三十五 四十四 五十二 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卷一百十一下一百二卷一百十五五十九卷一百十八十三 四十一四十二卷一百二十七六十四卷一百三十三四十八卷一百三十四二十三卷一百三十五十三卷一百三十八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十一卷一百四十六十八 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九 六十三卷一百五十一七十五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五十二卷一百五十六二十三二十四卷一百五十七七十五卷一百六十二十六卷一百六十五十七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七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六十六卷一百八十七三十九卷一百九十二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五三十
  通志三十二函三百二十冊
  篇目同前前樵自序
  此書即前版而闕呉繹之序與疏或是書賈去之以偽充宋槧也
  闕補目録一百十一卷六上八十三八十四巻七七十四卷十上卷十下六十五六十六卷十八三十一三十二卷二十三十六卷四十三十二卷四十二三十九卷六十七五十一五十七卷六十八三十三三十四卷七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卷七十九十五卷九十三八十一八十二卷一百七七十一七十二卷一百八五 六 三十四三十五卷一百十九 十三十三三十四 七十五七十六卷一百十五下五十五卷一百十八八十三 九十五一百十二卷一百二十九七十卷一百三十三四十九卷一百四十六三十一三十二卷一百四十七六十三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六二十三  二十四卷一百六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卷一百八十六四十八卷一百八十七八十卷一百九十五三十卷一百九十六九十六
  通志十二函一百二十冊
  篇目同前前樵自序元呉繹序
  此書有繹序而闕其疏字畫較前二部清朗印工差善
  闕補呉繹序目録一百十一卷十九一之八卷二十五十卷五十四二十六卷七十三七十卷八十三十四卷九十一二十六卷一百十四三十二卷一百十五上四十七之五十三卷一百二十五三十五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九九十卷一百四十七六十三卷一百六十八十三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三四十一卷一百九十五六十一
  宋名臣言行録十函六十冊
  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宋朱子撰李衡校正前朱子自序李居安序續集八卷别集十三卷别集下十三卷外録十七卷宋李幼武撰趙崇硂序外録前有道統𫝊授圖并程頤司馬光尹焞楊時李侗朱子張栻吕祖謙諸像
  陳振孫書録解題載八朝名臣言行録二十四卷稱朱子以近代文集及傳記載本朝名臣言行撮取其要輯為此書前五朝五十五人後三朝四十二人云云按前集始趙普終蘇洵自太祖以至英宗固為五朝矣而後集始韓琦終陳師道由仁宗以至徽宗亦五朝合兩集而名為八朝則可如専指後集為三朝則不可也故李幼武於後集亦標五朝而其所纂續集别集外録則標皇朝以别之幼武此書宋人諸書目中皆不採入惟明焦竑經籍志載朱子宋名臣言行録七十五卷與是書卷數相符即係幼武合輯之本竑不標五朝而統之以宋是矣然以七十五卷盡屬於朱子又何其漫不加考耶幼武所纂續集别集及别集下皆載名臣而外録則専為道學統宗而設考宋史宗室世系表崇硂為太宗長子漢王元佐九世孫序稱外孫李士英頃以八朝名臣言行録鋟梓又於中興四朝諸名臣蒐閲行事集為全編云云士英乃幼武字而宋史無幼武𫝊其爵里俱不可考序朱子名臣言行録之李居安江西志載為廬陵人登寶慶二年丙戌進士其校正之李衡宋史載為江都人字彦平登進士第由呉江主簿歴官秘閣修撰致仕定居崑山結茅别墅杖屨徜徉聚書萬卷號曰樂菴幼武編輯既成曽自刻梓而此本字畫不匀紙墨麄黝係元時翻刻非宋槧也
  明焦竑藏本有弱侯印見前餘印無考




  闕補後集卷十三十 十一十四卷十四一 三六别集卷七别集下卷一外録卷十二二十六二十七
  五朝名臣言行録一函二冊
  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宋朱子撰李衡校正前朱子自序李居安序
  此朱子所輯前後集單行之本振孫所指即為是書獨惜非宋槧耳
  闕補後集卷四
  自警編二函十冊
  宋趙善璙撰不分卷前善璙自序
  歙縣志趙善璙字徳純宗室趙不俄兄不佊之子登嘉定進士第嘗謂縉紳不明大法九章無以㫁疑未幾中法科除大理評事後通判廣徳軍有政聲召為尚書郎著自警編行世善璙序作於寧宗嘉定十七年其書皆輯宋名臣言行分類紀之首以事君終言操守序稱越三年而後成編亦深於克治者矣書中字體規仿顔栁刻工未始不善而墨黯紙麤決非宋本
  徐元明俞立初收藏二印無考




  闕補序文首冊
  山海經一函四冊
  十八卷前漢劉秀進書表晉郭璞序
  鼂公武郡齋讀書志曰劉秀表言禹别九州而益等類物善惡著此書皆聖賢之遺事古文明著者也大父嘗考之於書有曰長沙零陵雁門皆郡縣名又自載禹鯀似後人因其名參益之陳振孫書録解題曰漢侍中奉車都尉臣秀所校秘書秀即劉歆也世傳禹益所作其事見呉越春秋恢誕不典司馬遷曰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書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謂名言然古今相傳既久始以冠地理書之録此本字仿歐體用筆整嚴刻手雖未能盡得其妙而摹印清朗在元刻中洵為善本
  御題山海經一書流傳最古而近世無善本是本筆法刻書清峭當為元版之佳者明呉郡黄氏省曽曽合刋水經山經為上下集其字跡仿彿相同葢以是刻為藍本也乾隆御識鈐
  寶二曰稽古右文之璽曰乾隆宸翰
  本朝檇李曹溶藏本考嘉興府志曹溶字潔躬號秋嶽秀水人崇禎丁丑進士官御史
  本朝順治間歴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出為廣東布政使左遷山西陽和道杜元夫印無考


  闕補卷一
  博古圖四函二十冊
  宋徽宗御撰三十卷
  陳振孫書録解題曰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圖其形象而記其名物録其款識品有總説以舉其凡而物物考訂則其目詳焉此書係仿宣和舊刻前後序跋俱無惟每卷首行標題冠以至大重修四字按至大為元武宗年號書中字體圖式規模畧具而不能工整非元刻之佳本也
  達觀樓收藏印無考


  闕補卷一四十二卷二十三卷六卷七五 六三十四三十六卷十二三十二卷十九卷二十八一二卷二十九二十三卷三十六 二十四二十五
  博古圖四函三十冊
  篇目同前
  此書與前版同紙色較潔而質之匀緻亦過之闕補卷十六二十九卷二十三三十六卷二十五十五卷二十九十四
  博古圖六函三十冊
  篇目同前
  此書規仿舊刻縮其方幅前後無序跋而每卷首行標以博古圖録考正則必有其人因取是刻他本校之前有遂州鄭樸序卷一總説後有樸題跋稱宣和博古圖録一書舊刻卷帙頗大雖庋置無妨而囊攜稱苦予始改冊減圖凡摹式花紋款識銘籀則不敢遺舊刻錙黍也至若名物之稍乖器目之不協字釋之或訛剥泐之或缺具參覈元本多方訂正或可以秘蔡帳而内巾箱乎云云此本卷一總説後尚有别紙接補之痕可知為後人割去第樸序自紀年月為宣和五年十月朔而序首乃云粤稽趙宋時維宣和且中多詆毁徽宗之語考徽宗本紀以宣和七年傳位欽宗豈有以當時臣民敢肆然詆毁其君而並付之剞劂者况其序若作於宣和又何以粤稽時維作追述之語乎歴考宋元以來正史并各載記之書皆無所謂鄭樸者似是樸有此書刻之者欲偽充宋本妄於序中題以宣和年月而獲此本者閲序中所言亦知樸非宣和時人又割去以為偽充之地耳樸無可考姑附於元版博古圖後以俟參訂
  元趙孟頫鮮于樞明都穆呉寛文嘉俱經收藏孟頫樞寛俱見前考蘇州府志都穆字元敬呉縣人𢎞治己未進士歴禮部主客郎中加太僕少卿七嵗能詩及長泛濫羣籍奉使至秦中搜訪金石遺文作金薤琳琅録文嘉字休承徴明次子以貢為湖州廣文善書畫餘印無考








  闕補卷十二 卷二十一






  欽定天禄琳琅書目卷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