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日下舊聞考 (四庫全書本)/卷1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二十三 欽定日下舊聞考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四
  京畿固安縣
  原固安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
  等謹按固安縣明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増固安縣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永清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涿州界三十里南至保定府雄縣界九十二里北至宛平縣界十八里東南至霸州界五十五里西南至保定府新城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宛平縣治一百十里西北至良鄉縣治七十里 大清一統志原固安本漢方成縣屬廣陽國後漢屬涿州郡改成為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晉屬幽州范陽國元魏屬范陽郡北齊省焉同上原隋開皇九年自今易州淶水縣移固安縣于漢方城縣地取漢故安縣為名其漢故安縣故城自在易州易縣東南七百步續通典
  原漢故安縣即今易州隋開皇中始改置于故方城縣界乃改為固舊唐書
  増隋開皇六年改置固安縣屬幽州大業初屬涿郡大清一統志
  原唐武徳四年屬北義州移治歸義縣章信堡城貞觀元年省州以縣屬幽州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等謹按章信堡今無考
  原大厯四年改屬涿州方輿紀要
  原遼金仍屬涿州金割以遺宋宋名涿水郡威徳軍節度縣𨽻焉未幾金取之仍為涿屬邑元割屬霸州又改屬大興府中統四年升為固安州屬大都路洪武二年降為縣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補王惲固安道中作 十月燕南道提封入按巡清霜嚴比雪枯樹老于人尚逺經綸妙須勞撫字頻前林烏鵲盛喧集戀餘春 秋澗集
  原縣治初無城郭正徳辛未羣盗起山東轉掠河北縣常被戕民始知懼知縣事西安王宇始創土城周方五里餘崇二丈三尺為門四東曰寧逺西曰豐樂南曰迎薫北曰拱極上各建層樓三楹嘉靖二十九年壽光蘇繼來知縣事改甃以磚四十四年知縣事河南何永慶增土加甓因舊制而重修之城壕則嘉靖中知縣事安陽李玞所鑿而何永慶重濬焉固安縣志
  等謹按縣志明崇禎四年知縣事秦士竒濬四門濠設橋築堤修砌城垜後漸傾圮
  本朝乾隆十五年
  㫖興修改砌磚門四
  増明顧清創建固安縣城池記 都城南二百十里有邑曰固安本漢廣陽國之方城縣至隋易今吕厯唐宋金元常為州邑入國朝又百五十年而城池之守未備承平恬熙上下循習若以為當然者正徳辛未盗起山東轉掠河朔邑嘗被戕民始知懼上亦以廷臣議詔増築郡縣之無城郭者而固安猶未有以應命也乃乙亥六月御史盧君按厯其地慨然念之召知縣王君宇圖所以為興築計宇曰此令之責也敢不供命以告民民曰此使君生我也敢不盡力於是為之規其方位劑其土物籌其工費以條約上王君轉于盧君復言于朝得霸州及永清等縣各以其衆來助羣心歡趨一唱百和起是嵗七月至明年四月而城成先辟其四門而為樓于其南北曰迎薰曰拱極東曰寧逺西曰豐樂城周方三里二百六十有九步高二十有三尺其上為女牆牆四隅鑿池圍城深廣各若干尺總役夫三千五十人食米二千三十有五石用木以根計者三千七百九十餘灰鐡洎石炭以斤計者十五萬七千三百六十二費公帑銀七萬有餘兩米則民間義助别無所擾民居當城表者遷之林木之蔓翳者啟之而以其傍之隙地馬厰中為通衢而以其地益遷者徙豫備倉于城中而給民以其故址如其數當遷者皆優於資給民忘勞焉於是邑之紳士均顧而言曰天下之事惟有備則無患故重闗撃柝必資於豫不知者恒悠忽輙易生患患至而為備則又苦於無及人情喜逸而惡勞而自私者幸其事之不在已固安之為縣閲年多矣而防畛之闕畧如此非不知與自私者之有以誤之歟懲其誤而為之備舎我逸而親彼勞不私其一身而為來者無窮之慮御史君之志大矣而以身任責不避嫌怨成一方保障於數月之間使此邦之民子子孫孫得安枕而卧者皆王君之功也而何可忘之乃相與具書京師請記其事刻之石以告來者御史名雍字師朗蘇郡人正徳辛未進士詳慎而敏遇事優為不動聲色城其一事也王君字徳周闗西鄉貢士清勤奉職在蜀之仁壽已有聲城成遂入判順天府其可稱述不止此縣丞劉濬張經主簿王慶典史張綸等賛襄左右與有勞焉法皆得聫書速予記者嗣令孫君璁皆有足嘉者嗚呼尚相與勉之以無廢前人之功哉明正徳十五年六月立 固安縣志增曹夢麟創建四門弔橋記 邑舊無弔橋今之弔橋作於秦明府蒞任之三月也時為庚午初夏公繕城製器之餘周城浚池深二丈許剏四弔橋夫池舊有之而今為天塹橋舊無之而今為天險其版之堅可以通車馬也其機之括可以任去存也横雲數柱遊者可憑而題也規制一開繼者可循而葺也明府負重之資應變之器胥其是矣余承鄉先生言為弔橋記記弔橋所以記明府也乃援而歌曰横木平平險以設思神君既去有橋傑思西望太行榆水環思山河長乆惠曷竭思同上
  原縣治在城西北隅其左為儒學學宫東偏有尊經閣金䕶國仁王寺佛閣也有飛騎尉兼管常平倉李成彦碑記正徳丙寅知縣事太康劉湜并入于學宫同上臣等謹按縣治及儒學學宫明洪武三年建金李成彦碑今不可考
  増明楊維聰尊經閣詩 阿閣三重書百篇青衿白首此鑚研兩河檻外清兼濁阡陌宫前㫁復連北闕晴雲常五色西山瑞靄亘千年歸儒逃墨思曩迹入室升堂俟後賢 固安縣志
  原濩澱水上承䕶陂於臨鄉縣故城西東南逕臨鄉南漢封廣陽王子須為侯國地理記曰方城南十里有臨鄉城故縣也水經注
  原福禄水出西山東南逕廣陽縣故城南東入廣陽水亂流東南至陽鄉縣右注聖水聖水又東南至陽鄉城西不逕其北矣縣故涿之陽亭也地理風俗志曰涿縣東五十里有陽鄉亭後分為縣王莽時更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按太康地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同上
  等謹按縣志福禄河聖水桃水東來合之今涸
  原桑乾河自良鄉縣流注縣界又東南流入東安縣境合于巨馬河方輿紀要
  原桑乾河在縣西二十里至燕丹口分而為二其一至通州入白溝河其一逕小直沽入于海名勝志
  原永樂二年十月修順天府固安縣渾河决岸七年六月固安縣渾河决賀家口傷禾稼命工部亟遣官修築十五年閏五月修固安縣孫家口堤岸明成祖實錄
  原正統八年六月渾河水溢决固安縣賈家口張家口等堤詔隣近州縣協力修築十一年六月渾河水泛賈家里張家口堤决命有司修築之明英宗實錄
  原正徳中渾河堤决禾黍悉為巨浸嘉靖初徙流縣北十里入永清縣界方輿紀要
  増桑乾河明萬厯中徙固安縣西十餘里尋又徙城南泛溢固安永清之境後又徙固安城北
  本朝順治十一年復改流縣西與清水合流康熙三十七年
  聖祖周覽河道命撫臣于成龍等起良鄉之張家莊至東安之郎城河重開河道遷流于東由固安永清之北引流直出桞岔口三角淀逹于西沽築長堤捍之 大清一統志
  等謹按自固安至西沽河堤所謂千里長堤也仰惟
  聖祖貽謨因勢利𨗳創立隄防俾渾流得以順軌皇上御極以來復屢䝉
  親臨相視為淀為泊為渠為堰皆一一
  示以修防之要惟在有水土之責者遵而守之斯萬世
  永賴矣
  原巨馬河在固安縣理西一百一十里太平寰宇記
  等謹按巨馬即拒馬今據
  大清一統志拒馬河在涿州西北自淶水縣流入與琉
  璃河合即古桃水不入縣界
  原盧溝河入縣境復分流入霸州界謂之巨馬河或謂之安陽河周顯徳六年世宗遣先鋒將劉重進據固安自至安陽水作橋謀取幽州㑹有疾而還建文時燕王駐兵固安渡巨馬河即此方輿紀要
  增東湖西湖在縣東八里相傳白蘆等河之水經炒米店東南流瀦于此南北濶十里東西盡縣境乃九河支流也今涸其地有東湖西湖兩村固安縣志
  原聖水東南流右㑹清淀水水發西淀東流注聖水謂之劉公口也水經注
  増桃水源自淶水縣經徐城東南又東逕陽鄉縣入聖水固安縣志
  原曲洛溝源自督亢陂經縣南東注方城泉太平寰宇記臣等謹按今縣西南三十五里有曲溝鎮距督亢陂二十五里接新城縣界
  原臨鄉城在故方城縣南十里漢縣屬涿郡後漢省劉昭曰趙孝成王十九年與燕易土以臨樂與燕即此城也方輿紀要
  増臨鄉故城在固安縣南漢置初元五年封廣陽頃王子雲為侯國屬涿郡後漢省入方城縣括地志臨鄉故城在固安縣南五十七里 大清一統志
  原陽鄉故城在今縣西北二十七里後漢省晉復置為長鄉高齊天保七年省入涿縣其城亦謂之長鄉城太平寰宇記
  等謹按固安縣北有陽鄉在永定河南岸屬宛平縣界乾隆十六年改名長安城為伏秋防汛駐劄之所當是古陽鄉地也
  増陽鄉故城在固安縣西北漢初元五年封廣陽王子發為侯國屬涿郡後漢廢晉復置長鄉縣屬范陽國後魏曰萇鄉北齊廢魏書地形志范陽郡萇鄉縣有長鄉城 大清一統志
  原陽鄉魏收志作萇鄉方輿紀要
  原聖水縣西北有武陽城相傳燕昭王所築城邑考原固安東南逕韓城東詩韓奕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鄭𤣥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狁所逼稍稍東遷也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謂韓號非也水經注
  原成王十二年王帥燕師城韓王錫韓侯命竹書紀年原昔周宣王亦有韓侯其國也近燕故詩云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其後韓西亦姓韓為衞滿所伐遷居海中潛夫論
  原武王子初封于韓其時召康公封于北燕實為司空王命以燕衆城之曹氏詩説
  原溥彼韓城燕師所完涿郡乃燕地也又有奄受北國之言水經注聖水逕方城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韓城東引韓奕之言為證梁山恐是方城縣相近梁門界上之山李氏詩譜
  原燕師所完鄭箋以燕為燕安王肅云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燕北燕國愚謂詩云奄受北國肅説為長困學紀聞
  補詩曰其追其貊燕師之北國也韓在燕北貊為韓之北國韓既歸于燕韓從而東徙漢初謂之三韓燕史朱昆田原按郭氏之説與潛夫論相發明
  原方城舊城在今縣東南十七里括地志
  等謹按方城舊址不可考今有方城村
  原聖水東逕長興城南又東逕方城縣故城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劉放為侯國水經注
  原水經注聖水逕方城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韓城東王肅曰今涿州方城縣有韓侯城魏書地形志范陽郡方城縣有韓侯城按史記燕世家易水東分為梁門今順天府固安縣有方城村即漢之方城縣也水經注又云濕水逕良鄉之北界厯梁山南高梁水出焉是所謂奕奕梁山者矣舊説以韓國在同州韓城縣竊疑同州去燕二千餘里即今召公為司空掌邦土量地逺近興事任力亦當發民于近甸而已豈有役二千里外之人而為築城者哉召伯營申亦曰因是謝人齊桓城邢不過宋曹三國而召誥庶殷攻位蔡氏以為此遷洛之民無役紂都之理此皆經文明證况其追其貊乃東北之國而蹶父之靡國不到亦似謂韓土在北陲之逺也日知録原韓侯城今縣南名韓砦營者是名勝志
  等謹按縣志韓寨營在縣東南十八里即古韓侯城
  原固安縣西南十八里有土臺俗呼雀臺傳是趙李牧故蹟名勝志
  等謹按雀臺在今縣西南十八里高丈餘其上廣平數百步有雀臺寺
  増固安有黄金臺水經注
  等謹按縣志燕昭王築黄金臺在易水後人慕之亦築于此
  増歇馬亭在東嶽廟前元至元中建明𢎞治中改為獻享亭縣人劉傑有記固安縣志
  等謹按歇馬亭今廢
  増水寨元舒穆嚕拜逹勒鎮守處固安縣志
  等謹按水寨今無考
  増知子營元布哈丞相屯軍于此其家傳報生子遂改馬慶店為知子營固安縣志按布哈義見前舊作伯華今譯改
  等謹按縣志知子營又作質子營相傳宋叛臣李壇質子彦簡于朝而潛為私驛自益都至京師質子營至是彦簡遂用私驛逃歸
  原栗園在縣界北魏孝昌三年上谷賊杜洛周遣其黨曹紇真掠薊南幽州刺史常景運遣將于榮擊破之于栗園是也方輿紀要
  等謹按栗園舊址今不可考
  原固安縣東北八里有張華村村人指石井欄八角曰故宅處帝京景物畧
  朱彛尊原按宛平亦有東張華村西張華村在西直門外八里莊相近蔣仲舒謂華宅在盧溝橋東而晉書本傳云方城人當以在固安者為是
  原張華村臨桑乾河郡國志
  増張華字茂先魏張平子范陽方城人性至孝少孤貧自牧羊同郡盧欽見而竒之鄉人劉放竒其才以女妻焉華學業優博圖緯方丈之書莫不詳覽時人罕能測之其生平品概俱詳晉書固安縣志
  原涿州管下固安縣有獨流村金人疆域圖
  等謹按縣志獨流村在縣南五十里
  増牛堝堡方八百丈明嘉靖時建固安縣志
  等謹按牛堝堡舊址在今縣南為巨鎮
  増禮讓堡方三百六十五丈明嘉靖時建固安縣志
  等謹按禮讓堡名今廢遺址僅存
  増孫臏墓在方城村東南一里許有石門固安縣志
  等謹按房山縣亦有孫臏墓至
  本朝康熙年間房山縣知縣羅在公得墓誌始知在房
  山者為唐將軍孫士林墓云
  原金張君墓在押敵村西北一里有石刻云故贈儒林郎清河張君之墓明昌二年立石墓前石獸尚存固安縣志原元宋侯墓在駝頭村西南半里有石刻云大元故武畧將軍大都路都總管府判官宋侯墓翰林學士承㫖歐陽光書至正十四年立石同上
  等謹按元宋侯墓無考
  原闗侯廟在縣治西南金明昌中建元延祐三年重修殿懸義勇武安王廟扁後題延祐五年九月翰林編修官牛師厚書豫章李仝撰碑固安縣志
  等謹按李仝碑文今已剥落不可辨
  補普安禪師至温於固安作興化寺道園學古録
  等謹按興化寺乆廢
  原周世宗伐遼下闗南瀛莫二州遣先鋒將劉重進先發據固安即今縣治方輿紀要
  等謹按通鑑晉建武初段匹磾推劉琨為大都督檄涉復辰疾陸眷段末柸等㑹于固安討石勒又宋雍熙三年三月曹彬趨涿州遣先鋒將李繼隆取固安新城二縣遼統軍使耶律伯特復之仍屬遼又明洪武三十三年建文遣李景隆徐壽輝郭英期于白溝河成祖聞之率諸將進駐固安此皆固安之已事謹𩔖識之以備考按伯特滿洲語才力不及也舊作頗徳今譯改
  補固安縣大水岸斥㫁橋邊出一碑題曰橋傾天子過碑出狀元來其年武宗南幸過其邑次年辛巳邑人楊維聰狀元及第玉堂叢語
  等謹按㫁橋碑蹟今不可考
  増正大二年竒塔特伯竒乞賜固安田二百餘頃從之金史 按竒塔特蒙古語漢人也伯竒堅固也舊作乞台普濟今譯改
  補建隆元年三月遼入侵棣州刺史河南何繼筠追破其衆于固安獲馬四百匹續通鑑長編
  補京師之南固安永清霸州文安等處京衛屯軍雜居人性驕悍好騎射往往邀路劫財輙奔散不可獲人號為放響馬賊近來内官用事谷大用馬永成張忠等皆霸州文安諸處人大盗劉七等嘗因内官家人混入禁内豹房觀上游幸之所及為寗杲所逼遂聚衆拒捕後劉瑾誅杲亦得罪繋獄因而作亂 繼世紀聞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四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四舉正
  與燕易土原書土訛作上今據方輿紀要改臨鄉城條興事任力原書任訛作在今改水經注聖水條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四舉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日下舊聞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